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一、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论文文献综述)

周凯[1](2016)在《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电子政务“十二五”规划中,县级电子政务被提及20次,可见随着电子政务的全面发展,县级电子政务将会是电子政务发展的重点。县级电子政务建设是实现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手段,是运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对县级政府的职能进行优化和重组,为社会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政务服务。县级电子政务内网是县级电子政务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县级电子政务内网整合公安、税务、国土、住建、司法等政府内部办公信息,为政府内部资源的互联互通,业务协同,提供高效、安全的政务服务。虽然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没有完全达到中央的要求,离预想的目标还有差距,县级电子政务内网的认识、规划、应用系统和安全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将以垦利县电子政务内网的现状和发展为切入点,总结归纳垦利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在发展中的特色。通过深入分析垦利县电子政务内网的功能,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对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提出可行性建议。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分析,论证,能够对县级电子政务内网的发展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了解,能够对县级电子政务内网的规划、组建、发展提供合理的意见。

左军[2](2009)在《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已经进入到信息化社会,网络世界逐渐发展壮大成熟,人们对网络的需求越来越高。市场需要一个能满足人们各种需求的网络,即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网融合的网络。本文首先介绍了三网融合在国内外现状,并有针对性地介绍了重庆市当前三网发展现状,指出了三网融合所存在的一些问题;详细的阐述了三网融合的利弊关系和融合网络具体实施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和实际问题;分析了三网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包括技术可行性分析和必要性分析,国内市场的需求分析,主要是调查分析了国内在数字电视和IPTV用户市场的数据分析,其中重点分析了重庆市的三网融合的市场形式,有利于三网融合的发展;介绍了三网融合的相关关键技术的研究,并针对其中的某些方案提出了重庆市三网融合的方案建议,并建立了经济模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预测三网融合的市场,最后通过对投资设备、收入预测、经济效益和风险分析等来全面评价三网融合的经济前景。根据重庆市的实际情况,要实现三网融合,建立一个宽带综合数据网络,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对现有的有线电视系统进行改造,以此为平台建立并实现多种业务。为此,论文对重庆市的有线电视系统、电信网和互联网的现状和当前的需求做了大量的分析和调研,并且作了详细的可行性论证。无论是从技术的可行性还是以后的市场前景,对整个重庆市的网络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改造后的网络,能和广电总局很好的连接,使得全市所有的用户能很好地收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提高维护效率,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改造后的系统能很好的开展增值业务,不但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也能为重庆市创造更多的效益。随着中国电信重组工作的开展,改造之后的网络上必将会开展越来越多的业务,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

郭鸿岩[3](2009)在《MPLS网络环境下的组播路由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Internet网络的发展和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新的应用如视频会议、多媒体远程教育、分布式交互系统等已大量出现并广泛应用。这些应用对带宽和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IP组播可以在不改变当前网络结构的前提下,有效的缓解带宽消耗过大的压力。它允许一个发送者一次发送数据到多个接收者,有效地降低了网络负担。然而IP组播本身存在着可扩展性差和QoS方面的问题。作为下一代骨干网络的多协议标签技术结合了网络层路由功能和数据链路层交换机制,能够解决包括QoS在内的许多IP网络无法克服的问题。因此,组播和多协议标签技术可以说是两种互补的技术。如果使得MPLS网络支持组播,将可以很好的支持视频会议、视频分发等对带宽和服务质量有严格要求的新型应用。因此将二者结合起来,对骨干网络提供商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策略。然而在MPLS提出之初,并没有考虑其对组播的支持。因此在MPLS网络中应用组播技术会带来一些问题,如有限的标签空间、数据流聚合问题、组播树到标签交换路径的映射、TTL递减等。许多人已经在此领域展开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算法和解决方案,但是大部分研究都是针对MPLS组播单方面的问题,局限性较大,未考虑算法对整个网络的流量和性能的影响。本文首先深入研究了MPLS和IP组播技术,分析了组播技术实施到MPLS网络中会出现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具有聚合和快速容错机制的MPLS组播策略。该策略采用组聚合技术、隧道技术和快速容错机制,可以有效的缓解标签匮乏问题,简化LSP的创建,减少网络中组播转发状态信息,减轻核心标签交换路由器的负担,并且具有快速的容错机制,能够快速的从错误中恢复,从而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最后通过仿真软件完成相关的模拟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所提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刘丛,高仲合[4](2008)在《IP组播网络脆弱性分析与安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首先介绍了组播网络技术模型,然后从协议角度分析IP组播网络的脆弱性,剖析了组播网络存在的安全问题,最后提出安全对策与应对措施。

戴艺[5](2008)在《并行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nternet网络流量、规模和应用的快速发展对互联网核心路由器设计提出了重大挑战。随着光纤传输带宽和入网主机数目的日益增长,路由器交换容量及端口密度难以适应网络流量的增长需求;随着网络规模的急剧扩张尤其是多宿主技术的广泛应用,路由器转发能力难以适应FIB(Forwarding Information Base)表容量的指数级增长;随着IPv6、QoS、组播、安全等应用的发展,路由器报文处理能力难以解决网络流量增长和报文处理复杂度增长之间的矛盾。在路由器中引入并行处理技术的并行路由器体系结构为提高路由器转发交换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采用并行设计给路由器带来了负载均衡和报文乱序两大问题。负载均衡是实现延迟和吞吐率保证的关键,但负载均衡可能导致报文乱序,进而可能触发TCP连接不必要的重传和超时,降低TCP吞吐率,增加报文延迟。如何解决这对矛盾是并行路由器设计的难点。已有的维序调度算法,要么需要复杂的通信或集中式的调度,要么依赖简单的分布式调度而缺乏吞吐率保证。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并行路由器体系结构队列模型和信元分布特性,提出了兼顾负载均衡和报文保序,降低调度复杂性和通信开销,并能提供延迟和吞吐率保证的分布式负载分配方法和协同调度机制。现有的路由器包含转发和交换两个连续的处理阶段,它们在硬件实现上是分离的,报文转发与交换的串行执行不利于路由器并行性的开发。本文原创性地提出一种同时开发转发与交换平行度的报文处理机制,将FIB查找功能分解并映射到交换网络中分布执行,为解决目前骨干路由器设计所面临的FIB处理极限问题提供理论、技术和实践支持。论文针对目前并行路由器设计所面临的负载均衡、报文乱序、延迟和吞吐率保证、通信复杂性及FIB极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并行路由器设计负载均衡与报文保序之间的矛盾,提出一种基于流映射的细粒度负载分配算法UFFS-k(Uniform Fne-grain Frame Spreading,k为聚合粒度,简称UFFS-k),UFFS-k算法分布于各输入端口独立执行,根据本地VOQ队列信息分派信元,不需要任何通信开销,以O(1)时间复杂度实现了100%的吞吐率并能保证报文的顺序。模拟结果显示,UFFS-k算法能够有效降低信元延迟并具有较好的负载均衡特性。2.针对异构型并行路由器设计受限于通信及调度的复杂性,难以保证报文的顺序且硬件实现复杂的问题。基于CIOQ交换平面,提出一种具有按序排队特性的IOQ(In-order Queueing)PPS体系结构,在输入端轮询(round robin)分派算法和中间级CIOQ交换平面同步调度算法之间设计了一种简单的协同调度机制,保证同一条流的信元按序从交换平面读出,避免了输出端报文重定序开销。IOQPPS在多个独立的交换平面间执行报文流级的负载均衡,消除了中间级交换平面的加速需求。模拟结果表明,IOQ PPS在同类PPS设计中具有最优延迟性能。3.针对并行路由器设计所面临的FIB处理极限问题,提出一种在交换网络中执行转发操作的新型报文:处理机制FIS(Forwarding in Switching)。FIS将IP查找功能进行分解并映射到多个硬件同构的具有独立转发交换功能的FSN(Forwardingand Switching Node)结点分布执行,通过分解FIB表,构建FIB表到FSN结点的映射,降低了IP查找复杂度;FIB表的分布式存储,解决了并行查找机制访存瓶颈问题,提高了路由器FIB扩容能力。论文对FIS实现关键技术——转发表的分解、子树到FSN结点的映射及面向FIS的IP查找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FIS原型验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奠定了基础。4.面向FIS处理特性,提出了基于前缀范围的IPv6二分查找算法PSB-BS(Prefix Scope Based Binary Search):基于前缀范围的子树表示法消除了对路径信息的保存,降低了存储开销;基于前缀范围的二分查找策略能有效压缩查找路径,减少访存次数。通过构造PSB-BS算法二分查找树实现IPv6转发表到FSN结点的映射,仿真实验结果表明,随前缀数目的增加,每一级FSN结点的平均查找次数几乎没什么变化,反映了PSB-BS算法良好的可扩展性。综上所述,本文针对并行路由器设计的几个关键问题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提高路由器的性能、规模、可扩展性,以及推进路由器并行技术的实用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李领治[6](2006)在《选播路由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选播是IPv6所定义的未来网络的三种通信方式之一,可以在航空制造业并行工程以及许多网络技术的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选播研究的根本问题就是设计高效安全的选播路由,使其按照定义完成相同地址多个主机最优路径的确定。路由协议的实现是选播路由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但它必须与QoS、路由查找、组管理等关键技术结合才能满足各种应用对选播路由的要求。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选播地址数量不多、使用频率高、多主机的特点,提出了两种选播路由算法。第一种算法基于扩张方法,路由器根据选播服务器发送的Expand报文和网络的各项性能综合度量,计算它应该加入的组成员分区。第二种算法基于改进蚁群算法,路由器根据路径上的信息素、食物的气味以及链路的可见度等综合生成概率表,作为后继数据包路径选择的依据。运用NS-2对两种算法进行的仿真表明,在网络负载较轻的情况下,第一种算法平均传输时延最小;在网络负载较大的情况下,第二种算法平均传输时延最小,并且可以实现链路的负载均衡,增加网络的容量,提高服务的可扩展性。(2)对交错服务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区分服务网络上应用层QoS选播流路由优化系统的构架与实现方法。设计了一种优化服务器,并将优化方案分为信息收集、路径最优计算和数据流调整三种机制。这种方法可以减少交错服务所造成的网络资源浪费,在调整周期等于选播流平均传输时间时获得最佳优化效果。(3)提出了基于遗传算法和混合策略的两种QoS选播流路由优化算法。在构建路由优化问题模型的基础上,得出了以路径总和最少、服务器负载均衡、链路流量均衡、路径调整最少为目标实现选播流路由优化的过程。两种算法能够在满足QoS约束的前提下实现单目标优化或者多目标组合优化,其中基于混合策略的求解算法比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算法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更高的精确度。(4)提出了一种基于LC-Trie的选播路由查找算法。将选播路由表分为地址表和权重表两部分,共同完成路由查找与权重更新。本算法可以缩小路由的平均查找长度,减少路由表的占用空间,满足选播路由查找的各项要求。(5)提出了一种安全的分布式选播组管理方案。组成员的加入、退出等操作首先要经过组其它成员的认证,组成员之间的监测采用分组方式,控制报文采用密文传输。这种方案可以满足选播组管理的时延要求,并且具有很强的安全性、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杨明军[7](2005)在《新一代互联网组播路由安全主动测试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Internet技术的普及,网络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等各个角落。IP组播技术以其高效的网络带宽利用率日益赢得人们的青睐。然而组播安全问题一直被忽视。由于传统的任意源组播服务模型的一对多特性和多对多特性,组播网络易受到DoS攻击,这还会间接地破坏单播服务的正常运行。 本文在深入理解IP组播路由协议的基础上,基于攻击树(Attack-Tree)方法,全面分析了IPv4组播协议IGMP、PIM-SM/SSM、MSDP以及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下SSM服务模型、新型的嵌入式RP机制等面临的安全威胁,同时还研究了相关的组播安全对策。 本文提出了IP组播主动测试技术,即通过模拟出现实世界中典型的攻击特征,利用主动测试方法,及时发现IP组播网络部署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本文设计并实现了组播主动测试框架。测试对象覆盖比较全面,涉及从边缘网络设备、主机到核心网络设备等多个环节,测试内容基本涵盖了主要的IPv4/v6组播协议。其中,通过协同测试方式,可以模拟出比较复杂的DDoS攻击行为。 本文针对测试中发现的安全问题,提出新一代互联网组播在路由协议改进和网络部署方面的建议,为组播网络安全性的提高与改善提供了重要支持。

陈岗,杜新华,王斌[8](2003)在《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文中研究说明从实现线速IP组播路由所面临的难点入手,论述了满足下一代网络应用需求的基于网络处理器的线速IP组播路由的解决方案。

谭兴烈[9](2003)在《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TCP/IP协议在基于IP的信息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TCP/IP协议由于其开放性,存在着不少安全问题。本文的目的在于提出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并用此模型去指导IP层安全的实践。 作者首先深入分析了针对TCP/IP协议的典型攻击,总结归纳了IP层的脆弱性及安全威胁,这是后面几章研究的基础。 作者回顾了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的历史,简要介绍了IPSO、swIPe及IPv6,之后作者重点对IP层安全的事实标准IPSec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了它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作者提出了在对ESP/隧道模式增加压缩并适当改变认证的内容之后,可以去掉其它三种模式而只保留此种模式的观点。 在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研究中,针对IPSec在与组播、NAT协同工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IPSec不能很好解决QoS等方面的问题,作者结合国家863高技术项目的研究提出了解决方案:在NAT协同工作方面作者提出了采用UDP封装、配合使用DHCP配置IPSec隧道并用ESP NULL封装代替AH的方案;在与组播协同工作方面作者提出了基于ESPv3和AHv2的IPSec组播安全处理以及基于完全二又树的组播密钥管理的方案;在解决QoS问题方面作者提出了采用分类器1和分类器2的两级分类以及具有加密调度器和转发调度器的两级调度的技术方案;同时作者提出了IPSec与PKI技术紧密结合,能使IPSec安全通信更加灵活和方便实用。 在前述研究的基础上,作者对IP层的安全风险进行了分析,结合OSI安全体系结构模型提出了TCP/IP安全体系结构,给出了作者对在IP层可以实施的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的建议,提出了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利用该模型作者回答了哪些安全处理应该在IP层实施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问题。 作者结合“十五”国家密码发展基金项目的研究,给出了IP层安全体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系结构的实践,设计了高速IP一VPN设备,提出了多系统流式并行处理结构MSSPPS以解决系统总线瓶颈的方案,理论分析和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在IP一VPN设备安全规则设置方面,作者提出了无重叠规则表的概念,进而提出了基于稀疏矩阵的访问控制表搜索技术,并对访问控制表的搜索算法进行了讨论。

二、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1)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电子政务与电子政务内网的定义
        1.2.1 电子政务的定义
        1.2.2 电子政务的范围
        1.2.3 电子政务内网的定义
    1.3 国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电子政务建设综述
        1.3.2 国外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综述
    1.4 国内研究综述
        1.4.1 国内电子政务建设综述
        1.4.2 国内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综述
    1.5 研究中突破的难题
    1.6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2章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必要分析
    2.1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是转变政府职能的必要手段
    2.2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是政府工作的保密性决定的
    2.3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是全县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3章 垦利县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现状
    3.1 垦利县电子政务的建设现状
    3.2 垦利县电子政务内网的建设现状
        3.2.1 垦利县电子政务内网应用平台建设情况
        3.2.2 垦利县电子政务内网功能建设情况
        3.2.3 垦利县委办公室内网建设情况
        3.2.4 垦利县国土局内网建设情况
    3.3 垦利县电子政务内网网络拓结构
    3.4 硬件成本
        3.4.1 服务器设备清单
        3.4.2 硬件成本汇总
第4章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存在的问题
    4.1 对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认识不足
    4.2 缺乏对县级电子政务内网的统一规划
    4.3 外网发展滞后影响了电子政务内网的发展
    4.4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存在盲目建设
    4.5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存在安全隐患
第5章 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解决对策
    5.1 深化对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认识
    5.2 做好电子政务内网建设长远规划
    5.3 坚持需求导向,构建高效电子政务内网办公平台
    5.4 做好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安全防护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国内外三网融合现状及趋势
        1.1.2 重庆市三网发展现状
        1.1.3 中国三网融合目前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三网融合研究文献综述
    2.1 三网融合,益处多多
    2.2 三网融合,弊端不少
    2.3 技术问题与实际问题
        2.3.1 宽带传输存在的问题
        2.3.2 宽带交换存在的问题
        2.3.3 宽带接入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三网融合的市场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2 三网融合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3.3 三网融合是信息化科技发展的基础
        3.3.1 国际市场需求分析
        3.3.2 技术与业务的融合
    3.4 国内市场需求
        3.4.1 构建信息化社会的需要
        3.4.2 社会发展的需求
    3.5 国内市场数据调查
        3.5.1 数字电视市场预测
        3.5.2 IPTV用户市场预测
    3.6 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
    3.7 重庆三网融合的市场环境分析
        3.7.1 潜在用户基数多
        3.7.2 业务资源丰富
        3.7.3 保证的资金来源
        3.7.4 融合是市场竞争的产物
        3.7.5 难于融合的因素
第四章 三网融合关键技术研究
    4.1 三网融合的技术基础
    4.2 基于 IP技术
    4.3 数字技术和光技术
        4.3.1 XDSL宽带接入技术
        4.3.2 HFC+Cable Modem宽带接入技术
        4.3.3 FTTB+LAN以太网宽带接入技术
        4.3.4 基于 FTTH融合方案
        4.3.5 光纤宽带接入技术
        4.3.6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
        4.3.7 以太技术/MC技术
        4.3.8 相关技术比较
        4.3.9 融合方案举例
    4.4 联通重庆分公司 IPTV方案
第五章 三网融合的经济分析
    5.1 重庆市三网融合方案建议
    5.2 投资设备
        5.2.1 设备投资经济模型分析
    5.3 收入预测
    5.4 风险分析
    5.5 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6 经营模式
    5.7 发展新战略的建议
    5.8 经济评价总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MPLS网络环境下的组播路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本文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
    2.1 MPLS 技术的引入
        2.1.1 MPLS 技术的产生
        2.1.2 MPLS 的工作原理
    2.2 MPLS 技术思想
    2.3 MPLS 核心技术
        2.3.1 标签交换路由器
        2.3.2 标签
        2.3.3 LDP 协议
    2.4 MPLS 体系结构中的其它概念
    2.5 MPLS 目前的发展情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IP 组播技术
    3.1 IP 组播技术基础
        3.1.1 组播树
    3.2 组播的几个技术要点
        3.2.1 IGMP 协议
        3.2.2 组播路由协议
    3.3 组播的工作原理
    3.4 IP 组播的缺点
        3.4.1 可靠性问题
        3.4.2 安全性问题
        3.4.3 拥塞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MPLS 组播
    4.1 MPLS 组播需要考虑的问题
        4.1.1 聚合与聚合粒度
        4.1.2 泛洪和剪枝
        4.1.3 有源树与共享树
        4.1.4 L2 层与L3 层转发共存的问题
        4.1.5 单向/双向树问题
        4.1.6 组播数据的封装问题
        4.1.7 环路问题
        4.1.8 有限的标签空间问题
        4.1.9 安全性问题
    4.2 组播LSP 建立的触发方式
    4.3 MPLS 网络环境下组播LSP 的设置
        4.3.1 P2MP 的LSP 设置
        4.3.2 MP2MP 的LSP 设置
    4.4 MPLS 网络环境下组播汇聚
    4.5 MPLS 网络中组播树的创建
        4.5.1 利用MPLS 的LDP 创建组播树
        4.5.2 创建基于类的组播树
        4.5.3 MPLS 组播树
    4.6 国内外研究现状
        4.6.1 状态编码
        4.6.2 减少转发状态
        4.6.3 健壮性
        4.6.4 其他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具有聚合和快速容错机制的MPLS 组播策略
    5.1 AFSMM 相关技术简介
        5.1.1 组聚合技术
        5.1.2 隧道技术
        5.1.3 将组播树分支节点限定在边界路由器
        5.1.4 MIM
    5.2 具有聚合和快速容错机制的MPLS 组播策略AFSMM
        5.2.1 组播树的创建与撤销
        5.2.2 通过组聚合技术聚合组播组
        5.2.3 快速容错机制
    5.3 AFSMM 组播策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NS2 仿真平台及MPLS 组播仿真
    6.1 NS2 仿真平台
        6.1.1 NS2 仿真平台简介
        6.1.2 采用NS 模拟的一般过程
    6.2 MPLS 组播在NS 中的仿真模型
        6.2.1 MPLS 在NS 中的仿真原理
        6.2.2 MPLS 组播在NS 中的仿真设计与实现
    6.3 AFSMM 仿真模型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7.2 论文的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4)IP组播网络脆弱性分析与安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IP组播协议
    1.1 域内组播路由协议
        1.1.1 IGMP协议
        1.1.2 PIM-SM协议
        1.1.3 PIM-SSM协议
    1.2 域间组播路由协议
        1.2.1 MSDP协议
        1.2.2 MBGP协议
    1.3 IPv6组播的特点
2 IP组播协议的不足
    2.1 IGMP协议的安全威胁
    2.2 PIM协议的安全威胁
3 IP组播网络的安全策略
    3.1 组播网络的安全能力
    3.2 组播安全对策
        3.2.1 组播协议增强
        3.2.2 报文速率限制
        3.2.3 组播网络边缘控制
4 结论

(5)并行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需求
        1.1.2 高性能路由器设计面临的挑战
    1.2 基于三级交换结构的并行路由器模型
        1.2.1 定义
        1.2.2 同构型并行路由器
        1.2.3 异构型并行路由器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研究工作
    2.1 带缓冲的Crossbar交换
        2.1.1 带缓冲的Crossbar调度算法
        2.1.2 带缓冲Crossbar的QoS特性
    2.2 负载均衡交换结构
        2.2.1 基于两级Crossbar的负载均衡交换结构
        2.2.2 基于两级Mesh网络的负载均衡交换结构
        2.2.3 负载均衡路由器实现范例
    2.3 并行报文交换结构
        2.3.1 PPS的前期研究工作
        2.3.2 PPS的QoS保证算法
        2.3.3 PPS的维序调度算法
    2.4 多级交换结构
        2.4.1 基于动态互连网络的多级交换结构
        2.4.2 基于静态互连网络的多级交换结构
    2.5 现有研究工作的不足
第三章 基于流映射的细粒度负载分配算法
    3.1 报文乱序问题
        3.1.1 防止报文乱序
    3.2 基于流映射的负载分配算法UFFS-k
        3.2.1 建立流到区域的映射
        3.2.2 UFFS-k调度算法
        3.2.3 UFFS-k算法吞吐率分析
    3.3 UFFS-k算法性能评测
        3.3.1 模拟环境
        3.3.2 算法建模
        3.3.3 延迟实验
        3.3.4 负载均衡度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并行报文交换系统维序调度机制
    4.1 以往研究工作的局限性
    4.2 IOQ PPS体系结构
    4.3 IOQ PPS维序调度机制
        4.3.1 信元分派算法
        4.3.2 交换平面调度算法
        4.3.3 重组控制机制
        4.3.4 进一步降低通信开销
    4.4 性能模拟与分析
        4.4.1 模拟环境
        4.4.2 建立模拟模型
        4.4.3 延迟实验
        4.4.4 加速比实验
        4.4.5 交换平面数目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并行交换网络中分布式转发机制FIS
    5.1 FIS关键支撑技术
        5.1.1 IP转发表的分解
        5.1.2 子树到FSN结点的映射算法
        5.1.3 面向FIS的IP查找机制
    5.2 FSN报文调度算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FIS的IPv6转发机制
    6.1 FIS硬件平台结构
    6.2 IPv6转发表的分解
    6.3 二分映射
        6.3.1 线性查找
        6.3.2 二分查找策略
        6.3.3 回溯避免
    6.4 优化策略
        6.4.1 降低标记开销
        6.4.2 降低访存开销
    6.5 性能评测
        6.5.1 存储开销
        6.5.2 查找性能
        6.5.3 路由更新
    6.6 FSN转发引擎设计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论文的主要贡献
    7.2 未来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6)选播路由及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背景
        1.1.1 通信方式
        1.1.2 选播的定义
        1.1.3 选播在并行工程中的应用
        1.1.4 选播的研究内容及现状
    1.2 选播路由的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选播路由协议研究
    2.1 几种重要的选播路由协议
        2.1.1 GIA 构架路由
        2.1.2 应用层选播路由
        2.1.3 选播消息路由
        2.1.4 其它选播路由
    2.2 EXPAND 选播路由算法
        2.2.1 相关定义
        2.2.2 基本原理
        2.2.3 度量参数计算
        2.2.4 实现方法
    2.3 IACA 选播路由算法
        2.3.1 蚁群算法
        2.3.2 基本原理
        2.3.3 数学模型
        2.3.4 实现方法
        2.3.5 复杂性分析
    2.4 测试与分析
        2.4.1 测试系统的建立
        2.4.2 新型选播路由协议的实现方法
        2.4.3 Expand 选播路由算法的测试与分析
        2.4.4 IACA 选播路由算法的测试与分析
        2.4.5 算法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QOS 选播流交错服务及其解决方案
    3.1 QOS 选播路由
        3.1.1 区分服务网络应用层 QoS 选播路由
        3.1.2 其它 QoS 选播路由
    3.2 交错服务
        3.2.1 服务器处理能力受限引起的交错服务
        3.2.2 网络带宽受限引起的交错服务
        3.2.3 交错服务的影响
    3.3 解决方案
        3.3.1 路由优化方法
        3.3.2 全局路由优化构架
    3.4 QOS 选播流路由优化
        3.4.1 信息收集
        3.4.2 数据流调整
    3.5 测试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QOS 选播流路由优化算法
    4.1 QOS 选播流路由优化建模
        4.1.1 QoS 选播流路由优化问题分析
        4.1.2 数学模型
    4.2 基于 GA 的求解算法
        4.2.1 算法设计
        4.2.2 实现方法
        4.2.3 复杂性分析
    4.3 基于混合策略的求解算法
        4.3.1 算法设计
        4.3.2 实现方法
        4.3.3 复杂性分析
    4.4 测试与分析
        4.4.1 网络模型
        4.4.2 实验结果
        4.4.3 性能分析
        4.4.4 性能比较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选播路由查找
    5.1 选播路由查找技术
        5.1.1 路由查找技术
        5.1.2 选播路由查找的特点
    5.2 LC-TRIE 选播路由查找技术
        5.2.1 LC-Trie 选播路由查找
        5.2.2 LC-Trie 法选播路由转发表的存储结构
        5.2.3 LC-Trie 法的实现方法
    5.3 测试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选播安全及其组管理
    6.1 选播安全
        6.1.1 选播的安全隐患
        6.1.2 选播安全解决方案
        6.1.3 选播组管理特点
    6.2 分布式选播组管理方案
        6.2.1 认证信息表
        6.2.2 选播组成员管理方法
        6.2.3 更新报文传输
    6.3 性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新一代互联网组播路由安全主动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IP组播网络服务模型
    §1.2 组播网络安全概述
    §1.3 课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IP组播技术与组播网络
    §2.1 域内组播路由协议
        2.1.1 IGMP协议
        2.1.2 PIM-SM协议
        2.1.3 PIM-SSM协议
    §2.2 域间组播路由协议
        2.2.1 MSDP协议
        2.2.2 MBGP协议
        2.2.3 其它方案
    §2.3 IPv6组播的特点
        2.3.1 更大的组播地址空间
        2.3.2 创新的组播路由新技术
        2.3.3 组播协议变动
    §2.4 组播部署
第三章 IP组播网络的脆弱性分析
    §3.1 攻击树威胁分析方法
    §3.2 组播网络脆弱性分析
        3.2.1 ASM组播服务模型的安全威胁
        3.2.2 IGMP协议的安全威胁
        3.2.3 PIM协议的安全威胁
        3.2.4 MSDP协议的安全威胁
        3.2.5 MBGP协议的安全威胁
        3.2.6 组播路由转发机制的安全威胁
    §3.3 组播网络的安全能力
    §3.4 组播安全对策
        3.4.1 组播协议增强
        3.4.2 报文速率限制
        3.4.3 组播网络边缘控制
第四章 IP组播主动测试框架设计
    §4.1 组播网络主动测试方法
        4.1.1 主动测试的对象
        4.1.2 针对组播源的测试
        4.1.3 针对组成员主机的测试
        4.1.4 测试RP的途径
        4.1.5 针对中间路由器的测试
    §4.2 组播网络主动测试框架的设计
        4.2.1 总体设计
        4.2.2 测试框架各个模块的设计
第五章 IP组播主动测试框架实现
    §5.1 测试框架的总体描述
    §5.2 关键实现技术
        5.2.1 测试模式
        5.2.2 组地址获取
        5.2.3 RP地址获取
        5.2.4 测试报文构造
        5.2.5 协同测试
        5.2.6 测试效果反馈
第六章 组播主动测试实验
    §6.1 实验规划和实验环境
    §6.2 测试对象的信息获取实验
    §6.3 IGMP阻断实验
    §6.4 RP阻断实验
    §6.5 Assert攫取转发权实验
    §6.6 组播路由表强度测试
    §6.7 测试效果评估
第七章 总结
    §7.1 对组播服务器安全部署的启示
    §7.2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语表

(9)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实践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TCP/IP协议的安全问题
    1.2 论文研究的问题
        1.2.1 IP层脆弱性及安全威胁分析
        1.2.2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1.2.3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1.2.4 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设计
        1.2.5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的实践
    1.3 论文的组织
第2章 IP层脆弱性及安全威胁分析
    2.1 IP地址问题
    2.2 针对TCP/IP协议的攻击
        2.2.1 TCP/IP协议的序列号问题及IP地址欺骗
        2.2.2 TCP/IP协议攻击的几种类型
        2.2.3 针对IP层的典型攻击
        2.2.4 针对TCP/UDP的典型攻击
    2.3 IP层脆弱性及安全威胁分析
    2.4 小结
第3章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现状
    3.1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的历史回顾
        3.1.1 IP安全选项(IPSO)
        3.1.2 swIPe
        3.1.3 IPv6
        3.1.4 IP层密钥管理方案
    3.2 IPSec协议集简介
        3.2.1 概述
        3.2.2 SA及SPD
        3.2.3 IPSec的处理流程
        3.2.4 IPSec AH
        3.2.5 IPSec ESP
        3.2.6 IKE
    3.3 IPSec协议集的评价
        3.3.1 IPSec协议的评价
        3.3.2 对ISAKMP的分析
        3.3.3 对IPSec协议分析的几个主要结论
    3.4 IPSec协议存在的其它问题
        3.4.1 IPSec与NAT不能协同工作
        3.4.2 IPSec与组播不能协同工作
        3.4.3 IPSec不能解决QoS问题
        3.4.4 IPSec与PKI体系结合的问题
    3.5 小结
第4章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4.1 IPSEC与NAT协同工作技术研究
        4.1.1 NAT原理
        4.1.2 NAT分类
        4.1.3 IPSec与NAT的不兼容
        4.1.4 目前已有的解决方法
        4.1.5 本文的解决方案
        4.1.6 小结
    4.2 IPSec与组播协同工作技术研究
        4.2.1 IPSec与组播不能协同工作的原因
        4.2.2 IPSec与组播协同工作解决方案
        4.2.3 小结
    4.3 IPSec环境下的其它问题
        4.3.1 IPSec环境下的QoS问题
        4.3.2 IPSec与PKI结合的问题
    4.4 小结
第5章 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设计
    5.1 IP层安全风险分析
    5.2 OSI安全体系结构及TCP/IP安全体系结构
        5.2.1 OSI安全体系结构
        5.2.2 TCP/IP安全体系结构
    5.3 IP层安全服务安全机制及安全体系结构模型
        5.3.1 IP层安全服务及安全机制
        5.3.2 IP层安全体系结构模型
    5.4 小结
第6章 IP层安全体系结构的实践
    6.1 高速IP层安全设备的功能及作用
    6.2 基于OEM服务器平台方案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6.3 基于自主平台的设计及性能分析
    6.4 高速IP-VPN中的访问控制表
    6.5 小结
结论
致谢
作者攻博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论文独创性及科研成果归属声明
参考文献

四、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论文参考文献)

  • [1]县级电子政务内网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以山东省垦利县为例[D]. 周凯. 新疆大学, 2016(12)
  • [2]重庆宽带接入市场三网融合研究[D]. 左军. 北京邮电大学, 2009(03)
  • [3]MPLS网络环境下的组播路由研究[D]. 郭鸿岩. 河北工程大学, 2009(S2)
  • [4]IP组播网络脆弱性分析与安全策略研究[J]. 刘丛,高仲合.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08(05)
  • [5]并行路由器体系结构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戴艺.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8(04)
  • [6]选播路由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 李领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06)
  • [7]新一代互联网组播路由安全主动测试技术研究[D]. 杨明军.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 [8]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其解决方案[J]. 陈岗,杜新华,王斌. 通信技术, 2003(11)
  • [9]IP层安全体系结构研究与实践[D]. 谭兴烈. 四川大学, 2003(02)

标签:;  ;  ;  ;  ;  

线速IP组播路由的难点及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