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方病杂志,2003(第22卷)主题词索引

中国地方病杂志,2003(第22卷)主题词索引

一、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年(第2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肖雄[1](2021)在《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至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十七年间,中国共产党和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针灸推广运动从开始实施到广泛普及的历史进程,勾勒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结合时代背景、政治动因、社会环境等进行历史分期研究,探讨不同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的阶段性特点;剖析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起伏的原因及国家力量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并对运动中的典型事例进行个案研究;全面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为相关卫生政策的制定和针灸(中医)工作进一步开展提供参考。方法:在掌握丰富史料和文献材料的基础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化大革命”全面开始前在中国大陆地区开展的针灸推广运动全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力求再现“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历史面貌。同时,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动因、政策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变迁,采用分析归纳法、比较研究法和数据统计法等,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数次高潮的发生原因、主要内容和阶段性特色进行研究;并运用个案研究法、历史考据法对针灸推广运动中产生的技术革新和典型临床运用进行分析考察。成果: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置于宏大历史叙事角度下,分析领导组织力量、参与群体、学习内容、推广方式诸要素,全面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的社会图景,客观再现了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基本史实。确定了针灸推广运动开始的时间与标志性事件;将推广运动分为四个历史时期:针灸推广运动初期(1951年2月《人民日报》发出号召至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之前)、中期(1954年中医政策调整后至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前)、高潮期(1958年“大跃进”正式发动至1962年底)和后期(1963年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前),并分别客观分析、总结了各时期的阶段性特色和正、反两方面历史经验。对“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并普及使用的电针、水针、耳针、梅花针四种典型新针法和针灸治疗疟疾、针灸治疗血吸虫病、针刺治疗阑尾炎、针刺治疗聋哑四项典型临床运用进行个案研究和历史考证。重新梳理了电针在我国的发展历史与推广情况,水针发明过程、代表人物及推广情况,耳针被介绍至国内并被推广和经典化的过程,梅花针的发明、推广应用与更名争议等。从国家政策和卫生建设需要的角度分析研究针灸推广治疗疟疾和血吸虫病的史实;梳理了针刺治疗阑尾炎的历史进程;并对针刺治疗聋哑的发明情况、政治推动因素等进行了考察。同时,对针灸推广运动中出现的“针灸休克”治疗精神病、首例针刺麻醉的学术争议以及“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对“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历史研究。从国家建设、政治领导、针灸特质等角度深度剖析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总结归纳了针灸推广运动的政治特点和组织特点;考察了针灸推广运动对不同参与群体在思想意识、政治品格和医学认知等方面的影响,以及对当代针灸发展和国家卫生建设的影响;客观总结了“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结论:“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中医药参与卫生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典型事例,在不同历史条件和环境下呈现出阶段性特色和数次高潮起伏。其不仅是一项卫生工作,振兴并重塑了中国针灸学和当代针灸业;更被上升为国家行为和政治任务,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新中国卫生建设与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和针灸疗法“多、快、好、省”的特质是这场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重要原因。坚持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采用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以及大力开展群众性运动是针灸推广运动的主要特点。通过针灸推广运动,针灸医师接受了社会主义政治规训和现代医学知识,改变了传统从业与受业方式;西医接受了政治身份的重新塑造,培养了无产阶级政治品格,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待中医的态度;普通民众增强了对针灸的认知,基层、边远地区人民的卫生健康得以有更多医疗保障。针灸推广运动也影响了疗法自身的形塑,使针灸学走向科学化、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为当代针灸的传承发展和广泛应用奠定了基础,参与构建了新中国中医药事业基本框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新中国的卫生面貌,有助于强化政治宣传,巩固国家治理。其历史经验在于: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其历史教训提示:医学技术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同时应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行政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研究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有助于深化考察中共领导下的中医工作和新中国卫生事业建设,可为当代针灸及医疗卫生技术的进一步普及、中医工作开展和促进中医药走向世界参与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提供参考。

陈蕊[2](2019)在《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基于真实医疗环境,挖掘临床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药处方和《中国药典》收载相关中药制剂组方药味规律,探究中西医结合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药物治疗的用药情况,为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合理用药、处方点评提供参考。同时从整体的循证医学评价中药在该病种治疗上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药味频次、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挖掘,分析我院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处方用药,整理2015版《中国药典》中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用药规律。并对公开发表的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 Man5.3软件和Stata14.0软件进行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结果:本院临床中西药联用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西药主要为环孢素,利可君片、十一酸睾酮等。使用的中药种类较西药多且丰富,涉及320味,常用中药饮片有牡丹皮、白术、白芍、菟丝子等,核心药味配伍组合为牡丹皮-生地黄-白芍,中药类别主要为清热类、补虚类和止血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清热药使用较多,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以补虚药为主。各证型进行药物关联规则挖掘,药味选择有一定差异,但药味组合均以补气药-补血药,清热凉血药-补气药-补血药为主。中药制剂主要包括茜蓟生血片、造血再生片、宁血络片等医院自制制剂和益血生胶囊等。63种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主要为补虚药、清热药和活血化瘀药,与本院用药结果不同。截至2019年1月的文献Meta分析显示:中西药联用能提高治疗有效率(RR=1.31,95%CI[1.28,1.35],P<0.00001),且能降低患者肝功能异常(RR=0.35,95%CI[0.27,0.46],P<0.00001)、痤疮(RR=0.36,95%CI[0.26,0.50],P<0.00001)、多毛(RR=0.22,95%CI[0.13,0.38],P<0.00001)、声音嘶哑(RR=0.33,95%CI[0.14,0.79],P=0.01)、牙龈增生(RR=0.29,95%CI[0.17,0.49],P<0.0001)、手颤(RR=0.24,95%CI[0.14,0.41],P<0.00001)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临床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是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清热、补虚、止血作用的中药及制剂,“扶正袪邪”并施,体现“健脾补肾”、“清热凉血”的疗法。2015版《中国药典》收载的补血、清热、止血作用的中成药组方药味的功效类别与本院AA临床使用的中药功效类别不同。Meta分析显示,中药对AA的治疗能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改善作用。

王晨璐[3](2017)在《砷暴露致肝纤维化系统评价及差异蛋白组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统计学原理,对20052016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主题为“砷致病机制”的文献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以揭示国内外砷致病机制的研究现状、热点与发展趋势;以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为基础,运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砷暴露与肝纤维化的关系;运用8标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iTRAQ)技术结合二维液相色谱串联质谱(2DLc-MS/MS)技术筛选出砷致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的差异蛋白,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阐明砷致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提供资料。方法:运用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对20052016年国内外公开发表的主题为“砷致病机制”的文献进行发表年份和来源期刊的分析,再使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和CNKI核心期刊专辑中同一时间段中该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共引、共现、共词、聚类分析。计算机检索CNKI全文数据库、万方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全库、EMBASE数据库,检索词为砷暴露和肝纤维化,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6年12月31日,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质量,采用Stata12.0软件进行mata分析,计算合并OR值和95%CI值,并进行敏感性分析和发表偏倚评估。建立亚砷酸钠致肝纤维化大鼠模型,运用8标iTRAQ技术结合2DLc-MS/MS技术筛选差异蛋白,将差异蛋白放入Uniprot和STRING 10.0,查看其代表的基因、功能和参与的通路,再用Goanna软件分析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过程、所在的细胞位置和分子功能,在GO注释分析的基础上,用R软件对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主要作用通路。结果:1、从年发文量来看,国内外砷致病机制研究的发展比较均衡,期间有小幅波动,年均发文量227-260篇,但从2013年开始该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呈下降趋势。2、国内外文献发表数量大于10的期刊均为核心期刊,国外来源期刊中93%JCR分区分布在Q1、Q2,37%期刊的影响因子大于5,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药理学、毒理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领域。3、结合H指数和高被引结果分析,在砷致病机制研究领域学术成就排名前四的作者为Styblo Miroslav、Vahter Marie、Thomas DanielJ、Aposhian HV;起到关键作用排名前三位的作者为Yamanaka K、Anonymous和Mass MJ;既是经典文献又是关键文献的论文是A new metabolic pathway of arsenite:arsenic-glutathione complexes are substrates for human arsenic methyltransferase Cyt19和Trivalent arsenicals are bound to proteins during reductive methylation。4、合作发文量前三的国外作者为Naranmandura,Hua,Suzuki,Kazuo T和Waalkes,Michael P,合作发文量前三的国家为美国、中国和日本,合作密切程度前三的国家为美国、加拿大和德国;机构中亚利桑那大学研究成果最多。国内合着发文量前三的作者为郑玉建、王绩英和吴君,合着研究成果第一的机构是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5、国外砷致病机制的研究热点为毒性、氧化应激、甲基化、细胞转化、三氧化二砷、信号通路、谷胱甘肽以及蛋白机制研究,国内该领域研究热点为三氧化二砷、细胞凋亡、亚砷酸钠、砷中毒机制研究。6、无机砷、表达、去甲基化酸、膀胱癌、砷甲基化是砷致病机制研究领域不同时间段的研究前沿。7、砷致病机制研究主题为三氧化二砷,甲基化,摄入方式、剂量等6项。8、对砷暴露与肝纤维化关系进行系统评价发现,异质性检验结果χ2=9.27,P=0.234(>0.10),I2=24.5%(<50%)。Z=8.42,P<0.01,砷暴露与非砷暴露肝纤维化发生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合并OR值为3.50,95%CI为2.615-4.685,即砷暴露地区的肝纤维化发病是非砷暴露地区的3.5倍。9、研究发现Hic-5蛋白、谷胱甘肽合成酶在中、高剂量染毒组均上调,原肌球蛋白共有六种蛋白,其中Tmp2在中、高剂量染毒组下调,其他五种均显示上调。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信号转导通路为MAPK通路、PPARγ-NFκB信号通路、TGF-β通路、Wnt信号通路。差异蛋白中主要的生物学过程为代谢,其中氨基酸合成和代谢,糖代谢,脂肪酸合成和代谢为主要的过程。结论:1、利用计算机文本挖掘技术提取砷致病机制研究中的现状、热点和主题,从全局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和把控,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文献理论基础。2、砷暴露与肝纤维化发生相关,提示砷暴露可能是肝病高发的一个危险因素。3、差异蛋白中Hic-5蛋白、谷胱甘肽合成酶、原肌球蛋白与肝纤维化发生关系密切,MAPK通路、PPARγ-NFκB信号通路、TGF-β通路、Wnt信号通路对肝纤维化调控有重要作用,差异蛋白参与的生物学过程主要是代谢,其中氨基酸合成和代谢,糖代谢,脂肪酸合成和代谢,在砷致肝纤维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程跃[4](2011)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研究目的与意义(一)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是现代政府的显着特征,提高公共服务绩效亦成为现代政府管理的核心。加快政府绩效考核,是保证政府公正、高效地履行职能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服务的对象是社会公众,提供的是纯公共服务或准公共服务。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绩效状况自然成为政府与社会关注的重点,也应体现在政府绩效考核的范围之中。然而,现阶段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公共产品的提供效率并不容乐观,“重有偿服务轻无偿服务”现象突出,公共职能缺位、工作效率低下问题严重。200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公共卫生体系需要“加强绩效考核,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促进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如何科学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管理,切实提高体系提供优质和高效的公共服务能力,成为新时期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二)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绩效考核是指在实现目标或完成职能的过程中,依据可量化的指标对工作过程、结果、效率等各方面进行的评价。它起源于20世纪初的企业管理;20世纪50年代开始,美国、英国等国家先后将绩效管理的理念运用到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在卫生领域,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第一次提出了三项总体目标的绩效考核指标:健康状况的改进度、人群期望的反应性和卫生筹资的公平性;初级卫生保健、健康城市等概念、目标和指标的提出也在世界各国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促进了卫生系统绩效的提高;而在我国,卫生系统开展的诸多绩效考核研究和实践主要集中于医疗领域,而对于公共卫生领域,尤其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绩效考核工作很少:仅卫生部颁布了《全国卫生防疫站等级评审管理办法》(试点方案)和《全国卫生防疫站评审标准》,并于1996年开始对全国卫生防疫站实行等级评审。20世纪90年代后期,伴随着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推进,卫生防疫站更名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其职能也进行了较大调整,如何考核其工作绩效,尚缺乏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因此,如何集成国内外其他领域成熟的理论与方法,紧密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特点,研制系统评价体系绩效的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模型,并将其付诸实践是一个科学难题。(三)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2003年始,卫生部疾病控制局筹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课题组,以体系的长远发展为目标,针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应该做什么?做这些需要什么条件?怎么做?做得如何?”等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系统研究。该系列研究获得了决策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已完成“做什么?”、“需要什么?”、“怎么做?”的研究工作。现阶段,如何客观、准确地评价与改进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已成为体系建设研究的重要命题。因些,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中:如何科学设计全面反映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工作的考核框架、如何系统收集与筛选考核指标并建立指标体系、如何实现绩效的综合评价、如何确保科学可操作的实施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亟待解决。本研究期望在系统了解国内外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现状,总结可供借鉴的成熟经验和技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点,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并通过构建绩效考核实施的全流程、设计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确保实施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在此基础上,在省级疾控中心全面推广绩效考核,综合评价其绩效状况,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即明确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应该考核什么”、“如何综合评价”、“如何科学、可操作地实施考核”、“全国省级机构实践检验后结果如何”等一系列问题。二、材料与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卫生系统宏观模型、系统论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构建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重论证与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等,建立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专家咨询与论证等方法构建了综合评价模型。其次,综合运用文献归纳分析和专家咨询法,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与步骤,研制了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形成了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并通过测试单位的现场测试确保其可操作性。最后,通过全国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获取基础数据,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选用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聚类分析、多维度组合评价等方法,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优先改进重点和关键点,并提出改进策略与建议。主要的资料来源包括文献归纳分析、专家咨询论证、头脑风暴法、机构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考核基础数据等。参与咨询论证的专家包括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相关处室专家、全国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卫生厅(局)疾病控制处负责人、中国疾控中心和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疾控中心的主任、分管主任、办公室主任和业务负责人等;参与预试验的包括北京、河北、山西、辽宁、吉林、江苏、浙江、山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青海等13个省级疾控中心;参与现场测试的包括北京、吉林、四川3个省级疾控中心和河北省邯郸市、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四川省成都市、北京市昌平区4个市县级疾控中心。三、主要研究结果(一)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运用科学、公认的方法,形成了“思路符合逻辑、方法得到公认、过程可以操作、结果容易考核”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并形成了以下两方面研究成果:1、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1)在系统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原理的指引下,结合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特性,运用专家头脑风暴法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式,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框架,包括社会环境、工作基础、工作过程、系统结果和健康结果等五个维度;在此基础上,借鉴层次结构分析理论和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子模—概念/维度—指标”的思路进行逐层分解,形成模块化、层次化、条理化的绩效考核框架;(2)围绕着上述框架,通过“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多轮次的专家咨询与论证分析、机构预试验、网上公开与测试单位意见征询,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的界定与解释、依据、计算方法、基本数据的定义与解释、资料收集来源与方法等进行了明确界定。机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包括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实验室检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综合指标等8个类别,其中省级机构包括34个项目77个指标,市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4个指标,县级机构包括35个项目101个指标。2、实现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首先运用层次分析法,结合对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厅(局)业务专家的咨询与论证,确定了考核指标体系的组合权重;其次,通过焦点小组讨论和头脑风暴法等方法,结合各考核指标值的分布状况,明确了每个考核指标不同量级(极差、差、较差、中、较好和好)的评分标准;在获取考核指标原始数据后,进行模糊判断构建隶属函数和评判矩阵,通过权重与评判矩阵的运算获得绩效综合得分,最终构建了绩效综合评价模型。(二)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在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基础上,明确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应包括准备阶段(制定方案、落实组织、收集资料)、实施阶段(数据填报、质量控制、验证核实)、反馈阶段(综合评价、绩效诊断、持续改进)等环节。为了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科学性,针对上述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和节点,重点明确了全面收集数据、有效控制数据质量、科学绩效诊断的操作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1)实现考核数据的全面收集:构建包括4个模块、26个类别、50个子类别、3000多个指标的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明确数据收集的范围与途径,并建立了规范的数据收集与填报流程;(2)实现数据质量的有效控制:首先从类型、格式、数据间逻辑、数据界限等4方面对填报数据进行错误校验;其次采用逻辑判断、极值判断、经济判断和纵向比较判断4种方法对指标自评值进行分析,筛选出现场考核需重点关注的指标和机构;最后明确了现场数据资料核实的方法与流程,确保能够准确收集考核数据;(3)实现工作绩效的科学诊断:在获取绩效评价结果的基础上,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形成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思路,诊断明确各层面(总体、类别、指标)工作开展中的不足之处、定量明确差距的大小,并设计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模板。(三)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思路首先是管理软件的框架设计和需求分析。根据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结合专家焦点组访谈,明确了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应包括信息填报、审核判断、综合评价、信息查询和系统管理5个功能模块;借鉴业务流程管理理念,明确各环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数据信息的流向;明确管理软件应设置的用户类型,包括填报用户约6800个、审核员约450个、管理员约450个;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5个功能模块细化。其次是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以信息流程为导向,演化并明确管理软件主要涉及到的结果数据库及其结构与内容,并实现用户角色与不同数据库之间的动态分配。第三是具体功能模块设计。重点明确前期研究中绩效考核数据采集、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的筛选、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等过程的“软件化”思路,并解析为对应的运算数据库、设计相应的软件流程,实现信息填报、数据错误校验、重点关注指标和机构判断、绩效指标值运算、绩效指标得分运算等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最后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依据形成的软件设计思路,由本研究的合作单位完成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开发;通过现场测试对软件的稳定性、各主要功能模块和操作流程进行不断的完善,确保软件设计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通过设计与开发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绩效考核的推广提供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评价与利用的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确保实施的可操作性。(四)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1、总体绩效状况2009年全国32个省级疾控中心平均绩效得分为83.2分,平均完成度为82.1%。2、取得的成绩(1)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筹资机制逐步完善。省级财政加大投入,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财政投入34.50万元,比2005年增长199.7%,职工人均人员经费和人均公用经费分别为5.42万元和2.70万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79.5%和78.4%,每服务人口人均防治专项经费2.23元,比2005年增长283.7%,呈现出对业务专项经费投入的侧重;技术服务收入比重不断下降,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技术服务收入所占比重为27.4%,比2005年下降33.2%,财政拨款占机构总收入的比重为67.2%,比2005年增加23.3%。(2)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得到加强。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人力综合素质得分平均为7.50;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占57.9%,高级职称比例占26.6%,与2005年相比人力结构明显优化。(3)机构工作条件得到改善。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建筑面积66.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比例为41.8%,A类设备配置率为78.6%,分别较2005年增长5.0%、34.8%和31.4%。(4)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着。传染病防控能力明显提高,暴发疫情规范处置指数平均为0.932(满分为1),传染病监测完成率和病媒生物监测完成率分别达到91.3%和99.8%;免疫规划工作规范有序,全国规范接种单位覆盖率达到89.8%,冷链运转完好率94.4%,脊灰、乙肝、百白破、卡介苗、麻疹5种基础疫苗接种率基本达到国家免疫规划要求;乙肝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着,新生儿首剂乙肝疫苗及时接种率达标县(区)比例为91.3%,五岁以下儿童表面抗原携带率下降到0.7%;结核病预防控制策略广泛实施,各省以县(区)为单位均已实现了DOTS策略全覆盖,29省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超过了70%;血吸虫病控制规划目标如期实现,疫区省份的人群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控制均达到了目标要求;地方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碘盐监测达标的县(区)比例达98.7%,氟、砷中毒病区改水工程监测覆盖达标的病区比例达96.6%。(5)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能力建设得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及时规范,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职能分工、技术方案制订等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处置的要求,预案体系完整、原因查明和规范处置3类指标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31个、28个;信息管理得到加强,数据报告、疾病相关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发病趋势预测4类指标的达标省个数分别为28个、25个、27个、22个,信息利用率高达97.6%;食品安全和饮用水监测工作逐步引起重视,食品污染监测率、生活饮用水监测率2项指标的达标省分别达到了31个、24个;实验室检验能力稳步提升,实验室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达到84.3%,实验室安全管理达标率100%,实验室质控覆盖率为85.6%;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得到加强,重点卫生宣传活动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为97.8%,目标人群重点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平均为73.6%,行为干预指数平均为0.916(满分为1);技术指导与培训得到加强,现场专业技术人员下基层指导天数平均为25.0天,对基层机构工作指导覆盖率平均达97.7%,“关口前移、重心下沉”的工作理念正在省级疾控中心形成。(6)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普遍认可。单位职工、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98.6%、98.6%、96.5%。3、存在的问题(1)疾病预防控制投入机制仍待健全。财政投入增长仍滞后于社会经济增长,省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财政投入占同级财政经常性支出比例为0.16%,仅有16个省财政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同级财政政经常性支出;经常性维持经费投入仍显不足,省级疾控中心职工人均人员费和公用经费分别增长79.5%和78.4%,低于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增长(129.9%)和社会经济增长(80.2%);机构自筹经费的比例仍然较高,机构总收入来源中平均仍有27.4%为技术服务收入,经常性维持经费拨款占机构基本支出的比例仅为59.3%。(2)人力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人员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2009年省级疾控中心平均在岗人员数量为374人,比2005年下降了5.6%,且较平均编制数(418人)少44人,每10万服务人口配备的疾病预防控制人员为0.88人,比2005年减少3.13%;人员结构仍然不合理,省级疾控中心本科以上学历比例、高级职称比例达标的省仅分别仅为7个和11个;部分专业人员配置不合理,从事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和慢性病防制的人员分别仅占10.6%和2.5%。(3)房屋设施配置远不能适应工作需要。省级疾控中心人均建筑面积和实验室面积比例均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仅有13个,A类设备配置率达标的仅有10个;仅有19个省级疾控中心检测设备正常运行率在95%以上(4)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预防控制仍需加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设置不足,全国县(区)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点覆盖达标的比例为72.6%;结核病人系统管理工作有待加强,登记结核病人中系统管理率为85.6%,距标准仍差10个百分点;寄生虫病预防控制工作仍有差距,钩、蛔、鞭、蛲等4种常见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和防制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55.2%;慢性病预防控制工作进展缓慢,县级以上医疗机构中开展死因报告的覆盖率平均仅为81.1%,居民建档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30.6%,慢性病人规范管理达标县(区)的比例仅为41.7%。(5)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尚不适应发展需求。应急物品储备尚不完备,省级疾控中心传染病控制、中毒处置、队伍保障3类应急物品储备齐全率平均为68.6%,仅有1个省达标;信息网络建设亟待完善,从系统配置、工作环境、管理规范、运行情况和指导下级等5个方面评价网络建设情况,只有15个省达标;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工作薄弱,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工作的平均完成度仅为75.7%,人群膳食指导项目达标县(区)比例仅为35.8%;实验室检验能力仍需提高,仅有20个省级疾控中心达到A类检验项目开展率85%的绩效考核标准;人员培训、继续教育仍需加强,平均岗位技能培训率为84.6%,继续医学教育合格率平均为85.8%,均未达到考核要求;应用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专业人员人均发表论文0.32篇/人,科研立项和科研成果获奖工作的平均完成度分别仅为67.7%和65.9%,远未得到绩效考核要求。4、改进策略与建议(1)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从根本上建立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稳定长效投入机制,确保经常性维持经费与财政支出增长水平或GDP增长同步。(2)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管理,尽快核定疾控中心人员编制,建立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准入制度,优化人员结构,合理配置人员,确保人才质量。(3)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健全艾滋病免费检测和咨询网络,规范结核病患者管理,加强寄生虫病防治和监测工作,提高居民健康档案覆盖率,加强对慢性病病人的规范管理。(4)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改善机构设施设备条件,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健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网络,完善岗位培训制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四、研究中的主要探索和创新1、运用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法、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层次分析法、层次结构分析理论、规范差距分析、定性定量多重论证等方法,形成了一整套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思路、步骤和具体方法学,经预试验、测试单位现场测试表明科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并被卫生部直接采纳运用,为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开展和推广提供科学基础和技术支撑。2、基于系统论、卫生系统宏观模型和层次结构分析理论等方法,通过构建考核框架-系统收集指标-筛选指标-界定论证指标等步骤,经过“理论-预实验-理论-实践”反复论证的过程,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被卫生部采纳,并在全国推广运用。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的综合评价模型,解决了因为体系的复杂性如何准确把握信息多样性的问题。被卫生部采纳,运用于医改12大重点工作之一——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绩效考核的实践中。4、为了解决绩效考核实施中操作的复杂性和考核结果欠公正等问题,遵循业务流程管理理念和信息系统设计的流程,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为考核提供了统一、便捷的操作平台,被卫生部采纳并直接运用于全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践中。5、借鉴横向和纵向比较、规范差距分析等思路和方法,本研究形成明确了从“总体—类别/维度—指标”、横向、纵向等多维度交叉组合分析的绩效诊断思路,并首次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诊断报告》标准化模板,为科学诊断绩效并逐步走向绩效改进奠定了基础。6、遵循“结构-过程-结果”原理,运用规范差距分析、横向与纵向比较、聚类分析等方法,首次全面评价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状况、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评价内容涵盖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和外部评价等方面;通过敏感性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体系建设的关键点和控制重点,提出了资源配置、能力建设、职责落实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贾向春[5](2007)在《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的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科技发展成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科技期刊作为科技成果发表和传播的载体,既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展示我国的科技成果,参与国际竞争,这是我国飞速发展的科技事业赋予科技期刊的光荣使命。国际化是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战略目标,国际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便是进入国际检索系统。科技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收录,才能向全世界全面展示我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才能实现全球性的学术传播和交流,才有可能提高刊载论文的国际引用频次。MEDLINE是世界上最着名的生物医学数据库之一,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是其获得国际认可的标志,期刊迈入了国际化的门槛,对于扩大国际影响力、增加国际范围的被引率,显示我国生物医学领域的水平和成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到2006年,MEDLINE共收录75个国家出版的5 176种期刊,而仅收录中国(大陆)期刊82种,只占数据库总数的1.5%,只占我国生物医学期刊总数(1 300余种)的6%,收录数量如此之少是与我国作为一个期刊数量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的,同时也有悖于我国科技期刊国际化的战略目标。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怎么样使我国有更多的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检索系统,是值得每一位生物医学期刊工作者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本课题选择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如何进入MEDLINE检索系统作为研究题目。本课题首先深入调研MEDLINE检索系统的组成、产品特点、工作和服务方式,基本弄清了MEDLINE收录期刊的范围、选刊原则、收录标准、评审机构、选刊评审程序和收录过程。本课题对MEDLINE2006年收录的全球5 176种生物医学期刊进行了网络调研,分析MEDLINE收录全球生物医学期刊有如下特点:(1)收录北美和欧洲各国的期刊占总数90%以上,收录数最多的前5名分别为美国、英国、德国、荷兰、日本;(2)英文期刊在收录期刊中占绝对多数;(3)8个有代表性的非英语国家收录期刊数排名依次为日本、法国、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韩国和埃及;8国收录期刊中英语期刊和含有英语的混合语言期刊比例为64.8%、专科性期刊占88.2%;各学科期刊的分布比例依次为医学、生物学、卫生学、药学、兽医学、心理学和医学教育学。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我国已经进入MEDLINE的74种生物医学期刊展开了调查研究,分析被MEDLINE收录的我国生物医学期刊的基本状况及这些期刊进入MEDLINE的成功经验和体会,主要有:(1)我国被收录期刊以专科性期刊占多数,均是各学科中中大型期刊;(2)各期刊办刊力量较强,英文编辑力量强;(3)期刊非常重视同行专家审稿,期刊的学术质量高;(4)期刊编排国际接轨较好;(5)期刊国际化程度高,进入MEDLINE以外的各种国际检索系统较多;(6)总结的成功经验中,各期刊都特别强调:①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②提高期刊的英文质量;③编辑出版与国际接轨;④写好英文申请信。本课题还对74种期刊进行了“MEDLINE选刊评审指标权重分析”的调查,请进入MEDLINE期刊的编辑部主任根据实际经验和切身体会给各选刊评审指标权重打分,然后根据分值大小评出MEDLINE选刊评审指标的Ⅰ~Ⅳ类指标,结果显示,被评出的Ⅰ~Ⅳ类指标分别含有选刊评审指标7、12、16和7项。作为评审指标体系中重点指标的Ⅰ类指标,它们是:遵守伦理学准则、准时出版、同行专家审稿制度、中英文摘要撰写的规范性、遵守《生物医学期刊投稿统一要求》、期刊的英语质量和原创性基础研究论文。该指标的权重分类对指导我们有针对性地加强期刊建设和做好与MEDLINE联系申报工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综合上述多项调研的结果,本研究提出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的对策和措施:(1)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注重选题和组稿,吸引高质量的稿源;强化同行专家审稿制度;突出学科优势,办出期刊特色。(2)提高期刊的国际化程度:增加国际性的编委,增加国际性的审稿,增加国际性的论文,增加MEDLINE以外国际检索系统的收录以及开展国际学术活动和国际宣传。(3)提高编辑出版质量:遵循国际惯例,重视温哥华格式的贯彻;强化中英文摘要的规范撰写;遵守伦理学准则、注重着作权、对论文发表的利益冲突声明和建立学术失误论文的纠正机制等。(4)提高期刊的英文质量。(5)加强编辑队伍(尤其英文编辑人才的培养)建设。(6)做好与MEDLINE的联系申请工作,尤其写好申请信。随着我国生物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生物医学期刊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只是更需要期刊突出特点、办出特色、提高学术水平、提高英文质量和充分发挥专业学科的优势,做好符合MEDLINE选刊标准和要求的各项申报手续和材料,在不久的将来肯定会有更多的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检索系统。

高嵬[6](2004)在《《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收集和梳理我国正式公开发行的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期刊目录和内容,探讨和建立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统一规范的等级评定标准,以解决长期以来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缺乏权威性等级鉴定标准给晋升职称、申报课题、申报各类奖项带来的不便。填补国内该研究领域的空白,为图书馆学、设计艺术学等学科提供权威性的决策支撑。 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为我国现有公开发行的,具有正式刊号的96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包括建筑设计类52种;景观园林设计类8种;规划设计类14种;室内设计类22种)期刊杂志。 首先,我们采用打分入围的方法先将所有期刊进行初评。分别按设定的七个得分项打分,完成对期刊评定中“定量”的研究。确定出入围期刊,共59种。 第二步,对入围期刊进一步完成“定性”的研究,即对期刊所刊学术论文进行分析、比较研究,并针对每本期刊,有选择地对刊出论文阅读、评论,并作出简评,进一步筛选出核心期刊和一级期刊,共30种。确定二级刊物29种。 第三步,再从筛选出的核心、一级刊物中挑选出一级期刊,共10种。 第四步,甄选出最为优秀的核心期刊共20种。 由此得出研究结果: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20种;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10种;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29种。 本研究课题建立了一套较科学、客观、严谨的鉴定方法,可以作为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的研究基础。同时,等级鉴定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待进一步探讨此方法的可行性和科学性,并进行动态的跟踪研究。

周芯蕾[7](2013)在《艾滋病科学数据资源调查和主题数据库框架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了解我国艾滋病相关的科学数据资源(艾滋病相关业务数据、科技成果、基金项目以及科学文献)的现状,构建艾滋病主题数据库框架。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间接调查的方法对1983年至2011年的艾滋病相关的科学数据资源(包括业务数据、科技成果、基金项目以及科技文献等)进行检索,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和信息资源规划法对数据资源进行规划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设计艾滋病主题数据库框架,为人口与健康科学数据管理和共享工程资源组织者的艾滋病信息采集工作提供指导。研究结果1.共查找到艾滋病相关的业务数据库6个,并检索到艾滋病相关科技成果1050项(1988年—2010年)、中文科技文献66939项(1983年—2011年)、英文科技文献10389项(1983年—2011年)、科研基金项目357项(1999年—2011年)。2.各个数据库资源文献计量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艾滋病相关业务数据库主要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管理,内容集中在高危人群感染率的监测、高危行为干预、美沙酮维持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情况等方面。(2)艾滋病领域相关科技成果主要集中在2000年至2010年,共992项,占94.4%;获得科技成果最多的单位为高等院校,共407项(39%);科技成果完成人的合作网络呈小规模聚集状;艾滋病相关科技成果集中在以下领域:艾滋病基础研究集中在诊断试剂盒的研制、基因工程疫苗、免疫佐剂、抗体等方面;艾滋病临床方面,包括基因诊断、药物、鉴别诊断及结核病、性病等共感染疾病的研究;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包括女性、大学生、吸毒人群等高危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艾滋病的防治、干预模式如行为干预、健康教育等方面研究;艾滋病药学方面,集中在基因工程药、抗病毒药、抗病毒药的生产制作工艺、产业化、合成以及剂型的研究方面;中医中药方面,包括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药物的合成等。(3)艾滋病领域基金项目信息共357项,其中1999年到2011年12年间艾滋病领域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33项;2001年—2011年间获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资助11项,十五、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艾滋病领域的资助力度不断加大,资助格局突出基础医学,资助领域集中在艾滋病病毒变异、免疫机制、艾滋病毒疫苗研究等方面。(4)艾滋病领域相关的科技文献数量从1983年到201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表的中文科技文献最多,且与各地区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作最显着。我国科研机构与美国合作最多,其次为澳大利亚、瑞士、日本和印度。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科技文献内容囊括了艾滋病基础、临床、预防控制、药学和中医中药学等各方面。艾滋病基础研究领域主要包括艾滋病病毒的生活周期、基因结构、致病机理、艾滋病病毒疫苗等;临床研究主要包括艾滋病合并感染的性病、结核、肿瘤以及机会性感染等疾病及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不良反应、护理、临床分析等方面;预防与公共卫生研究包括艾滋病的干预、评价、监测、调查、督导与评估、检测与咨询、实验室管理、报告等方面;艾滋病药学研究体现在抗病毒药物设计、药物研发、药物选择、药物滥用、耐药性等方面;而中医中药学研究包括中药配方、中药药理、中药长期干预、中药疗效以及中医治疗等方面。3.基于文献计量分析中关键词共词聚类分析结果、突变词监测分析结果以及基金项目、科研成果、文献综述、网站和书籍目录,对艾滋病领域资源进行规划,并建立包括基础研究、临床研究、预防与公共卫生研究、药学研究和中医中药学研究5个一级目录,艾滋病病毒的生活周期、基因结构、致病机理、艾滋病病毒疫苗、艾滋病合并感染的性病、结核、肿瘤以及机会性感染等疾病及其临床特点、诊断、治疗、不良反应、护理、临床分析、艾滋病的干预、评价、监测、调查、督导与评估、检测与咨询、实验室管理、报告、抗病毒药物设计、药物研发、药物选择、药物滥用、耐药性、中药配方、中药药理、中药长期干预、中药疗效以及中医治疗38个二级目录,以及病毒基因结果及主要功能研究、艾滋干预策略、抗原抗体检测、HIV-1膜融合抑制剂及中草药治疗等147个三级目录的艾滋病主题数据库框架。研究结论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中心集中掌握艾滋病领域的业务数据。2.科技成果、基金数据和科技文献计量分析数据显示我国艾滋病领域信息量大,信息持有者众多,研究内容包括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与公共卫生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等方面。3.艾滋病主题数据库框架的设计是以艾滋病领域的业务活动为导向,采用信息资源规划法和文献综述法,构建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与公共卫生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在内的共5个一级、38个二级、147个三级目录的主题数据库框架。但仍需请包括艾滋病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学、药学和中医中药学领域专家对框架进一步评估,并与资源拥有者联系,尝试对框架进行资源填充,并在此基础上对框架进一步修改,使目前已有的艾滋病相关资源物尽其用。

何琼[8](2013)在《2001~2010年中国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现状分析及方法学质量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2001-20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人群的伤害预防文献进行文献计量学分析,了解我国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特点及规律,并采用方法学质量评估工具对伤害预防的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和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以期为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估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以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和ISI Web of Knowledge检索平台为数据源,检索2001-2010年公开发表的有关我国人群的伤害预防文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年代分布、文献类型分布、基金项目分布、期刊分布、第一作者分布、研究设计类型分布、伤害类型分布和研究人群分布;采用Newcastle-Ottawa-Scale(NOS)分别对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三种类型文献的伤害预防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采用Cochrane-Handbook5.0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分别对三种不同类型文献的伤害预防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所有的统计分析均在SPSS13.0软件包和Excel2003中完成。结果:1.文献计量学分析2001-2010年我国的伤害预防研究文献共有2101篇,文献累积量呈线性增长趋势。期刊论文是主要的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类型,占90.6%。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基金论文比为19.4%,其中期刊论文最高,为20.9%。刊载20篇及以上文献的期刊有22种,占期刊总数的5.3%,共刊出文献1022篇,占期刊论文总数的53.7%。其中,刊文量排名前五的期刊依次为《中国学校卫生》、《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现代预防医学》和《中国公共卫生》。发表3篇及以上伤害预防研究论文的作者即核心作者有114个,占作者总数的7.3%,共发表论文370篇,占全部论文数的17.6%。发文量较多的作者为郭春燕、段蕾蕾、李丽萍、栗华、韩成星等。作者机构以公共卫生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为主,其中公共卫生机构的比重最大,为45.0%。广东省、浙江省、上海市、北京市、山东省、江苏省、安徽省、湖北省为主要发文省市,发文量均超过100篇,发文量共计1367篇,占全国总量的65.1%。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研究设计类型以描述性研究为主,占92.1%,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和类实验研究所占比重较少,其中队列研究最少,为0.6%。研究的伤害类型中,针对多种伤害研究占了71.6%,针对单一伤害研究占20.6%。其中在多种伤害的研究中,所有伤害所占比重最大,单一伤害的研究中,交通事故所占的比重最大。儿童青少年、全人群是主要的研究人群,占82.1%,其中儿童青少年比重最大,为41.9%。2.质量评价伤害预防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得分均在5分及以上,其中期刊论文的方法学质量得分最高。但研究在“暴露因素的确定”、“无应答率"以及“病例的确定是否恰当”条目上得分较低。队列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得分主要为6分和7分,占92.3%,其中学位论文的质量得分最高。但研究在“结局指标的评价”条目上得分较低。所有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均没有描述“盲法”、“隐蔽分组”以及“未提前终止试验”条目的信息;在“随机分配试验对象”条目上,仅期刊论文的1个研究报告了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配。结论:1.我国伤害预防研究文献整体呈线性增长趋势,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文献的基金论文比较低。2.刊载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期刊面相对集中,《中国学校卫生》、《中华疾病控制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现代预防医学》和《中国公共卫生》等是重要的专业期刊。3.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核心作者群尚未形成,发文机构以公共卫生机构为主,发文地区主要来源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和中部科研实力较强的地区。4.描述性研究是主要的研究设计类型,伤害类型主要针对多种伤害,儿童青少年及全人群是主要的研究人群。5.伤害预防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中,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质量相对较高,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因缺乏半数以上质量评价条目的信息而无法进行质量评价。

秦方[9](2013)在《基于IMIA国际倡议的我国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文中提出目的随着卫生信息化的发展,尤其是新医改的实施对卫生信息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医学信息人才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国内医学院校对医学信息管理的教育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上与国外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探讨医学信息管理教育的内涵,了解国外在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对改进我国的教育现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拟以IMIA国际倡议为模版,在全面调研国内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研制一套适合中国特色的、基于国际标准的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体系,为实现我国医学信息管理本科教育的标准化、规范化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首先采用文献计量法分析国际医学信息管理教育的演进路径、研究热点与前沿。通过文献检索与网站调查的方法调查国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情况以及IMIA国际倡议的基本内容;然后通过电子邮件和访谈的方式调查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教育现状;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找出差异和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IMIA倡议,结合发展趋势、国内外现状和我国国情,提出适合我国本科教育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结果(1)运用CiteSpaceII突变词探测得到IMIA国际倡议的突变度达到7.12,表明IMIA倡议是近几年国际上的的研究热点之一,自发表起即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同时,国内卫生信息管理从业者对IMIA国际倡议提出的知识和能力要求的认同感也比较高,以上两点可以作为本研究命题的依据。(2)国外医学信息管理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学科和专业教育体系。且课程设置上以计算机在医疗领域中应用的课程为主,并强调联系临床实践。国外医学信息管理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与IMIA倡议的要求大体相符。(3)国内医学信息管理教育根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医学图书情报专业,我国目前多数院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是以原图书馆学专业为基础,偏向于传统的医学图书情报,与国际上对医学信息管理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有一定差别,课程设置与内容与国外课程设置差异很大。(4)IMIA国际倡议是专门针对医学信息人才未来培养目标而制定的。对医学信息管理的知识与技能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为我国的医学信息管理课程设置提供参考。(5)新构建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学科群,一是医学信息管理核心知识和技能群;二是医药、卫生和生命科学、卫生系统组织的知识和技能群;三是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技能群;同时根据上述研究为每个学科群分别配备了相应的课程。结论(1)国内目前的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设置不适应国际对医学信息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研究IMIA国际倡议有助于帮助定位本学科的发展方向,推进课程设置的规范化。我国应该紧跟国际发展趋势,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2)建立本研究构建的基于IMIA的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体系,可以为我国相关教育机构提供了教育改革的切入点。(3)本研究不足之处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在于该课程体系尚需进行专家论证,对该体系框架内课程的选择还需进一步明确和完善。

张群[10](2011)在《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健康传播是普及健康知识、提升公众健康素养和促进人类健康、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因特网已成为健康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重要途径,成为人们寻找健康信息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健康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因特网传播的独特优势为公众提供及时、科学、全面、准确的健康信息是推动健康传播实践更好发展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迫切问题。本文综合运用健康传播学、信息管理学等相关理论,采用文献调研、问卷调查、用户体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系统分析了目前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的现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网络环境下开展健康传播提出了一个基本框架思路。在国内健康传播研究领域,本文是从政府医疗卫生机构视角首次对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进行了系统研究,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研究。一是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应建立以卫生部门主导的健康传播体系。即建立一个面向社会公众的、以医疗卫生机构为传播主体的、公益性的、服务模式多样的全方位、多层次传播服务体系。它强调“资源整合,协同共建”,将政府医疗卫生系统内分散的力量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加以整合;加强“战略协调,合作共赢”,协调卫生系统外的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同时,围绕“面向公众,理念提升”,积极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重视我国公众科学素养、健康素养、信息素养、媒介素养的提升。二是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在总结分析了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实践中不同属性主体在健康传播中的特点和问题基础上,构建了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分析框架。包括传播主体系统的构建、健康传播内容的建设、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健康传播服务方式的识别、健康传播效果的评估、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建设等;三是对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进行了实证分析。本文紧密结合公众对健康信息的需求,提出建立卫生部门主导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体系,对于加快提升我国公众健康素养,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健康并推动健康传播学理论与实践在我国更好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年(第2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年(第2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一) 选题依据
        (二) 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新中国“十七年”
        (二) 针灸与针灸推广
        (三) 运动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 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三) 研究方法
    四、研究材料
        (一) 材料来源
        (二) 材料的甄选
    五、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当代针灸史研究现状
        (二) 当代中医史研究现状
        (三) 当代医疗社会史(医学发展与政治方向)研究现状
        (四) 简要评议
第一章 楔子:近代针灸境遇的不同面向
    第一节 针灸生存危机与业者自强举措
        一、民国政府统治下针灸生存危机频现
        二、针灸业者尝试“科学化”革新
    第二节 中共领导下普及针灸的尝试
        一、毛泽东重视发挥中医力量
        二、中共领导下根据地及军队普及针灸的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曲折行进:针灸推广运动的初期
    第一节 新中国“针灸推广”的提出
        一、卫生部确立“团结中西医”方针
        二、《人民日报》揭开针灸推广帷幕
    第二节 针灸疗法实验所探索推广针灸
        一、在北京先行培训针灸师资
        二、在多地推广针灸培训模式
        三、针灸疗法实验所推广针灸的成效
    第三节 针灸推广在国内的初步实践
        一、针灸教学开始普及
        二、组织针灸医师开展临床工作
    第四节 新针灸学:推广初期的核心内容
        一、“新针灸学”的学术特点
        二、“新针灸学”的推广情况
    第五节 针灸推广初期的成效与困难
        一、针灸推广初期取得的成绩
        二、针灸推广初期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步入正轨:针灸推广运动的中期
    第一节 中医政策调整,针灸推广迎来新阶段
    第二节 推广针灸的四大主要途径
        一、西医学习针灸
        二、改进中医针灸教育
        三、培训基层卫生人员掌握针灸技术
        四、“中医带徒弟”助力培养针灸人才
    第三节 典型事例:江苏省针灸推广与教学革新
        一、分设中、西医班级培养针灸师资
        二、开展短期针灸巡回教学,培养校外医务人员
        三、承担委托教学任务,培养更多针灸人才
        四、编写《针灸学》,为统编针灸教材确立范式
    第四节 推广中期的主要成效:临床应用取得进展
        一、应用范围扩大,治疗病种增加
        二、推动献方工作,发掘民间针灸
    第五节 推广中期潜在的问题与新的趋势
        一、中、西医间的龃龉与“整风运动”
        二、“技术革命”催生针灸新方向,“跃进”苗头初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跃进”与“革命”:针灸推广运动的高潮
    第一节 “大跃进”历史背景下的针灸推广
        一、“大跃进”正式发动,《健康报》呼吁进一步推广针灸
        二、河北省开展“普及针灸”群众运动
        三、保定会议组织中医药界“大跃进”
    第二节 “人人学会针灸”
        一、学习主体:干部带头,医务人员广泛参与
        二、学习形式及主要内容
        三、针灸出版物大量涌现
    第三节 掀起针灸“技术革命”
        一、以“土”为主的医药卫生技术革命
        二、积极开展针灸经络科学研究
        三、新式针法与器具大量涌现
    第四节 针灸“跃进”的高潮与后续
        一、针灸“跃进”达到高潮
        二、形势发生变化,针灸工作转入调整阶段
    第五节 “大跃进”时期针灸推广的特点
        一、强调党的领导,政治挂帅
        二、提倡短期速成,大放“卫星”
        三、开展群众运动,影响广泛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农村:针灸推广运动的后期
    第一节 “把医疗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
        一、卫生工作新方向
        二、毛泽东发布“六·二六”指示
    第二节 农村成为针灸推广重点场域
        一、鲁之俊重提针灸推广
        二、山西省在农村推广针灸的经验
    第三节 农村地区针灸推广的具体情况
        一、针灸推广的培养对象与师资力量
        二、针灸推广的主要传授形式
        三、针灸推广的主要学习内容
        四、在农村推广针灸的成效与影响
    第四节 城镇针灸教育与科学研究趋于规范
        一、针灸教育进一步普及与规范
        二、针灸在科技领域的发展
        三、针灸学术交流活跃,政府加强统一领导
    第五节 针灸推广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针灸工作
        一、赤脚医生与针灸术在农村的继续传播
        二、新针疗法的出现与普及
        三、针刺麻醉热潮出现及后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创新针术
    第一节 电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二节 水针的发明与推广
    第三节 耳针在国内的推广与经典化
        一、临床普及耳针运用
        二、围绕耳针的技术革新
        三、耳针的经典化过程
    第四节 梅花针的发明与推广
        一、孙惠卿与“刺激神经疗法”
        二、在各地的推广: 以上海市和江西省为例
        三、推广中的争议——“梅花针”之名
第七章 针灸推广运动中的典型应用
    第一节 针灸治疗疟疾
        一、1956年前针灸治疟的使用情况
        二、1956年后针灸治疟在各地推广
        三、针灸治疟的后续发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血吸虫病
        一、严峻疫情要求中西医合作治疗
        二、推广针灸用于血吸虫病防治
        三、“血防大跃进”中针灸推广的高潮及后续
    第三节 针灸治疗阑尾炎
        一、针灸治疗阑尾炎的缘起与演进
        二、推广中关于针刺治疗机理的研究与讨论
        三、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研究
    第四节 针刺治疗聋哑
        一、吴芝升等人初试针治聋哑
        二、“大跃进”时期针治聋哑迎来高潮
        三、推广针治聋哑高潮下的问题
第八章 分析与讨论
    第一节 针灸推广运动得以实施的原因
        一、新中国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客观需要
        二、中共领导人对针灸的信任与重视
        三、针灸疗法具备大范围推广的特质
    第二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特点
        一、依靠党的领导和政治保障
        二、采用自上而下、培养骨干、层层推广的模式
        三、广泛开展群众性运动
    第三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影响
        一、对参与群体的影响
        二、对当代针灸学形塑的影响
        三、对针灸普及和中医工作的影响
        四、对卫生建设和国家治理的影响
    第四节 针灸推广运动的历史经验与教训
        一、自上而下、分级培养、逐步扩大的推广模式值得借鉴
        二、推广中医疗法有助于增进社会主义医疗福祉,保障人民健康
        三、推广工作应贴合实际需要,统筹规划,以科学为依归
        四、科学使用行政手段,注意过度干预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结语
    一、本研究创新之处与主要成果
    二、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群众迫切要求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2: 《有组织地研究与推广针灸疗法》
    附录3: 《认真地学习和推行针灸疗法》
    附录4: 《进一步学习推广针灸》
    附录5: 《广东省卫生厅召开的农村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纪要》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中药名称规范及功效分类
        1.3 处方录入与核对
        1.4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疾病分类结果
        2.2 总体用药结果
        2.3 中医疾病统计结果
        2.4 中医疾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功效分类结果
        2.5 中医证候统计结果
        2.6 虚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2.7 髓劳病各证型用药频次及组方规律结果
    3 讨论
        3.1 常用药味分析
        3.2 总体用药讨论
第二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组方用药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药味名称处理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
        2.1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的统计与类别
        2.2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药味频次
        2.3 补血、清热、止血作用中成药关联规则
    3 讨论
第三章 中医药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与安全性Meta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文献检索策略
        1.4 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筛选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2.4 中医药治疗AA总有效率Meta分析结果
        2.5 中医药改善AA患者不良反应Meta分析结果
    3 讨论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再生障碍性贫血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论文发表情况

(3)砷暴露致肝纤维化系统评价及差异蛋白组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砷致病机制文献计量学分析
    2 砷暴露与肝纤维化关系的meta分析
    3 应用iTRAQ技术对砷致肝纤维化大鼠的差异蛋白质组分析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项目来源
    二、研究背景
        (一) 绩效考核是政府履行职能的要求
        (二) 绩效考核是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需要
        (三) 绩效考核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研究的延续
    三、研究意义和必要性
        (一) 绩效考核在疾病预防控制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需要突破
        (二) 实施流程与方法的研制可促进绩效考核的科学开展
        (三) 软件管理可确保绩效考核实施的可操作性
    四、本研究的定位
    五、研究目的与目标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目标
    六、研究内容
        (一)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二)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软件设计
        (三) 省级疾控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材料与方法
    一、主要研究方法简介
        (一) 卫生系统宏观模型
        (二) 定性定量多重论证
        (三) 模糊综合评价法
        (四) 层次分析法
        (五) 业务流程管理理念
        (六) 规范差距分析法
        (七) 敏感性分析法
    二、资料来源和收集方法
        (一) 文献归纳分析
        (二) 专家咨询与论证
        (三) 机构预试验
        (四) 测试单位现场测试
        (五) 省级绩效考核实践
        (六) 前期数据资料的利用
    三、资料质量控制方法
    四、数据统计处理方法
    五、研究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与综合评价模型研制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建立
        (一) 构建全面反映工作的考核框架
        (二) 收集与筛选绩效考核指标
        (三) 界定与论证绩效考核指标
        (四) 确立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 确定考核指标权重
        (二) 确定指标评分标准
        (三) 构建指标隶属函数
        (四) 建立评判矩阵
        (五) 获得绩效综合得分
        三、小结
    第二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方法
        一、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实施流程与步骤
        二、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收集
        (一) 构建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
        (二) 建立指标数据的收集填报流程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数据质量控制
        (一) 校验考核填报数据的错误
        (二) 筛选需重点关注指标/机构
        (三) 规范现场数据核实的流程
        四、疾病预防控制绩效的综合评价与诊断
        五、小结
    第二部分 (2) 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设计
        一、管理软件的设计主旨
        二、管理软件的设计原则与要求
        三、管理软件的总体框架
        四、管理软件的需求分析
        (一) 业务与数据流程分析
        (二) 用户类型设置
        (三) 功能模块细化
        五、管理软件的数据结构分析
        (一) 数据库设计与结构分析
        (二) 代码设计
        六、管理软件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一) 信息填报功能
        (二) 综合评价功能
        (三) 审核判断功能
        (四) 信息查询功能
        (五) 系统管理功能
        七、管理软件的开发与测试
        八、小结
    第三部分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绩效评价与改进策略研究
        一、研究思路
        (一) 绩效现状评价的总体思路
        (二) 绩效改进策略的研制思路
        二、省级疾控中心总体绩效状况
        三、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人力
        (一) 人力数量情况
        (二) 人力素质结构情况
        (三) 人力综合素质情况
        (四) 人力资源配置现状与参考标准的比较
        (五) 人力资源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四、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经费
        (一) 政府财政投入情况
        (二) 机构经费来源渠道
        (三) 财政投入机制分析
        (四) 经费投入现状与参考标准比较
        (五) 经费投入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五、省级疾控中心资源配置现状——房屋设施与仪器设备
        (一) 房屋建设状况
        (二) 仪器设备配置状况
        (三) 设施设备配置对绩效结果的直接作用分析
        六、省级疾控中心能力建设现状
        (一) 疾病预防与控制能力
        (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三) 信息管理能力
        (四) 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能力
        (五) 实验室检验能力
        (六)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能力
        (七) 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能力
        七、省级疾控中心职责落实状况
        八、省级疾控中心外部评价状况
        九、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结果规律探讨
        (一) 利用绩效完成度验证规律
        (二) 利用绩效得分验证规律
        十、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与建议
        (一) 建立健全适宜、稳定长效的投入机制
        (二) 打造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
        (三) 进一步改善疾病控制机构的设施设备
        (四) 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和慢性病防制
        (五)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建设
        十一、小结
附表
讨论
    一、研究结果概述
        (一) 形成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研究与实践的步骤、思路与具体方法
        (二) 构建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
        (三) 研制了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
        (四) 明确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现状
        (五) 提出了省级疾控中心的绩效改进策略
    二、探讨省级疾控中心绩效的影响因素
        (一) 绩效结果与经济水平间的关系
        (二) 绩效结果与权重之间的关系
        (三) 绩效结果与数据填报质量之间的关系
    三、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管理软件的进一步开发和升级
    四、研究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的创新和应用
        (二) 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在读期间参与编写的书籍
致谢
综述 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数据采集表与代码表

(5)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的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 MEDLINE 的意义
    1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3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的内涵和指标
    4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 的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 MEDLINE 是全球最有权威的生物医学检索系统
    1 全球国际检索系统的现状
        1.1 与生物医学相关的综合性检索系统的概况
        1.2 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专科性检索系统的概况
        1.3 MEDLINE 是全球最有权威的生物医学检索系统
        1.4 国际检索系统收录中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2 MEDLINE 的历史
    3 MEDLINE 的现状
    4 MEDLINE 的选刊标准和评审过程
        4.1 选刊的评审机构
        4.2 MEDLINE 的选刊标准
        4.3 期刊送审与申请的要求
        4.4 MEDLINE 的选刊评审过程
        4.5 被选中期刊的收录要求
第四部分 MEDLINE 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的现状
    1 对全球生物医学期刊收录的状况
        1.1 收录期刊的全球分布情况
        1.2 收录期刊数量最多的前20 名国家
        1.3 近2 年新收录期刊的分布特点
    2 MEDLINE 收录主要非英语国家期刊的状况
        2.1 MEDLINE 收录的8 个非英语国家期刊数量比较
        2.2 收录期刊的语种比较
        2.3 收录期刊的分类
        2.4 收录期刊的学科分布
    3 MEDLINE 收录全球生物医学期刊的主要特点
第五部分 我国已进入 MEDLINE 的生物医学期刊的调查
    1 调查的目的
    2 调查的方法
    3 调查的结果
        3.1 期刊概况
        3.2 编委会
        3.3 编辑力量
        3.4 审稿
        3.5 学术质量和水平
        3.6 国际检索系统的收录情况
        3.7 英文质量
        3.8 编辑部网络化程度
        3.9 编辑出版质量
        3.10 编辑部申报评审操作的经验
    4 调查的小结
        4.1 收录期刊多数是各学科中中大型期刊
        4.2 编委国际化程度高
        4.3 编辑力量尤其英文编辑力量强
        4.4 重视同行专家审稿
        4.5 期刊学术质量和水平较高
        4.6 进入其他国际检索系统数量多
        4.7 期刊编辑出版与国际接轨较好
        4.8 进入MEDLINE 的经验
第六部分 MEDLINE 选刊评审指标权重分析的调查
    1 调查的目的
    2 调查的方法
        2.1 调查表的设计
        2.2 调查结果的统计方法
    3 调查的结果
        3.1 期刊属性的指标
        3.2 期刊学术质量的指标
        3.3 期刊国际化程度的指标
        3.4 期刊编辑出版质量的指标
        3.5 英文质量的指标
    4 调查的小结
第七部分 我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 MEDLINE 的对策
    1 提高期刊的学术水平
        1.1 注重选题和组稿,吸引高质量的稿源
        1.2 选择学术水平高的审稿专家,强化同行专家审稿
        1.3 突出学科优势,办出期刊特色
    2 提高生物医学期刊的国际化程度
        2.1 增加国际化编委
        2.2 增加国际化的审稿
        2.3 增加国际化的论文
        2.4 进入多种国际检索系统
        2.5 开展国际学术活动和国际宣传
    3 提高期刊的编辑出版质量
        3.1 重视温哥华格式的贯彻,遵循国际惯例
        3.2 遵守伦理学准则
        3.3 对论文发表的利益冲突声明和注重着作权
        3.4 学术失误论文的纠正机制
    4 提高期刊的英文质量
    5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6 做好与MEDLINE 的联系和申请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
    1 2005 年MEDLINE 收录的中国学术期刊情况调查问卷(表1)
    2 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 影响因素的调查(表2)
    3 回应调查的MEDLINE 已经收录的中国学术期刊名单
文献综述
    MEDLINE 对生物医学期刊的选刊标准和收录程序
致谢

(6)《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① 课题背景
    ②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的发行及评定现状
    ③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 研究框架和方法
    1.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阐述
    1.2 等级鉴定的方法探讨
        1.2.1 打分入围法
        ① 得分项一: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情况
        ② 得分项二:被重要数据库收录情况
        ③ 得分项三:期刊主管、主办单位对期刊质量的影响
        ④ 得分项四:期刊创刊年限
        ⑤ 得分项五:期刊获奖情况
        ⑥ 得分项六:期刊学术文章所占百分比
        ⑦ 得分项七:专家评审
    1.3 主要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
    2.1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按首字母排序)
        2.1.1 建筑设计类
        (01) 《安徽建筑》
        (02)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03)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04) 《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5) 《东南大学学学报》
        (06) 《福建建筑》
        (07) 《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08) 《工程设计CAD与智能建筑》
        (09) 《高等建筑教育》
        (10) 《广东建筑装饰》
        (11) 《广东土木与建筑》
        (12) 《广西土木建筑》
        (13) 《广州建筑》
        (14) 《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15) 《华南理工大学学学报》
        (16)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7) 《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
        (18) 《华中建筑》
        (19) 《建材.建筑.装修》
        (20)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1) 《江苏建筑》
        (22) 《建筑》
        (23) 《建筑创作》
        (24) 《建筑技术及设计》
        (25) 《建筑科学》
        (26) 《建筑师》
        (27) 《建筑学报》
        (28) 《建筑知识》
        (29) 《建筑装饰材料世界》
        (30) 《南方建筑》
        (31) 《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2) 《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3) 《清华大学学报》
        (34) 《四川建筑》
        (35) 《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36) 《时代建筑》
        (37)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38) 《上海建设科技》
        (39) 《世界建筑》
        (40) 《世界建筑导报》
        (41) 《设计新潮/建筑》
        (42) 《山西建筑》
        (43) 《天津大学学报》
        (44)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45) 《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46) 《新建筑》
        (47) 《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48) 《云南建筑》
        (49) 《中国建设信息》
        (50) 《浙江建筑》
        (51) 《中外建筑》
        (52) 《住宅科技》
        2.1.2 景观园林设计类
        (01)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02) 《古建园林技术》
        (03) 《广东园林》
        (04) 《蓝天园林》
        (05)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 《园林》
        (07) 《园艺学报》
        (08) 《中国园林》
        2.1.3 规划设计类
        (01) 《北京规划建设》
        (02) 《城市》
        (03) 《城市开发》
        (04) 《城市发展研究》
        (05) 《城市规划》
        (06) 《城市规划汇刊》
        (07) 《城市问题》
        (08) 《规划师》
        (09) 《国外城市规划》
        (10) 《上海市城市管理学院学报(当代建设)》
        (11)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2) 《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
        (13) 《现代城市研究》
        (14) 《小城镇建设》
        2.1.4 室内设计类
        (01) 《缤纷》
        (02) 《城市住宅》
        (03) 《国际家居》
        (04) 《家具》
        (05) 《家具与环境》
        (06) 《家具与室内装饰》
        (07) 《家居主张》
        (08) 《家饰》
        (09) 《美家》
        (10) 《瑞丽-家居》
        (11) 《现代装饰》
        (12) 《上海家居》
        (13) 《世界家苑》
        (14) 《室内设计》
        (15) 《室内设计与装修》
        (16) 《时尚家居》
        (17) 《新材料.新装饰》
        (18) 《新居室》
        (19) 《中国厨卫》
        (20)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1) 《装饰》
        (22) 《装饰装修天地》
3 研究分析与评论
    3.1 入围期刊
    3.2 核心、一级期刊的筛选
    3.3 一级期刊的挑选
    3.4 核心期刊的甄选
4 研究结论
    4.1 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专业期刊等级鉴定结果:
        Ⅰ 核心刊物(权威学术期刊)
        Ⅱ 一级刊物(重要学术期刊)
        Ⅲ 二级刊物(一般学术期刊)
5 参考文献
6 后记
7 附录
    附录1: 艺术设计类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期刊等级研究成果调查表
    附录2: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三版
    附录3: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
    附录4: 新闻出版署的《中国期刊方阵》社科期刊、《双效期刊》、《双百期刊》、《双高期刊》

(7)艾滋病科学数据资源调查和主题数据库框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1. 技术路线
    2. 数据库选择及检索策略制定
    3. 文献计量分析法
    4. 艾滋病主题数据库框架设计
研究结果
    1. 艾滋病综合防治管理数据库
    2. 科研成果库
    3. 艾滋病科研基金
    4. 科技文献
    5. 艾滋病主题数据库框架
讨论
    1. 艾滋病科学数据资源时间、机构、拥有人群以及内容分布特点
    2. 基于科学数据资源调查和文献综述分析获得艾滋病领域研究内容
    3. 基于艾滋病科学数据资源现状的框架构建
    4. 本研究的优势
    5. 本研究的不足
结论和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附件四
致谢
个人简介

(8)2001~2010年中国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现状分析及方法学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文献筛选
        2.2.3 文献摘录
        2.2.4 文献计量学分析
        2.2.5 质量评价
    2.3 质量控制
3 结果
    3.1 筛选结果
    3.2 文献计量学分析
        3.2.1 年代分布
        3.2.2 文献类型分布
        3.2.3 基金项目分布
        3.2.4 期刊分布
        3.2.5 第一作者分布
        3.2.6 研究设计类型分布
        3.2.7 伤害类型分布
        3.2.8 研究人群分布
    3.3 质量评价
        3.3.1 病例对照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3.3.2 队列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3.3.3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质量评价结果
4 讨论
    4.1 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现状分析
        4.1.1 文献量及变化趋势
        4.1.2 文献类型
        4.1.3 基金项目
        4.1.4 期刊类型
        4.1.5 第一作者
        4.1.6 研究设计类型
        4.1.7 伤害类型及人群
    4.2 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的质量分析
        4.2.1 病例对照研究
        4.2.2 队列研究
        4.2.3 随机对照试验研究
    4.3 局限性
    4.4 创新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目录
致谢

(9)基于IMIA国际倡议的我国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医学信息管理内涵的界定
        1.1.2 卫生信息化对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提出新要求
        1.1.3 国际环境对医学信息管理教育的影响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1 国际医学信息管理领域发展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2.1.1 数据来源
        2.1.2 研究方法
        2.1.3 结果与分析
        2.1.4 小结
    2.2 国内外医学信息管理教育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医学信息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2.2.2 国内医学信息管理教育发展概况
    2.3 IMIA 简介
    2.4 本章小结
3.国内外医学信息管理本科生课程设置概况
    3.1 美国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
    3.2 德国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
    3.3 加拿大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
    3.4 中国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
    3.5 IMIA 建议的课程模式
    3.6 本章小结
4 课程体系的构建
    4.1 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4.2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4.3 构建本科生课程体系框架
    4.4 本科生课程体系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下一步工作
    5.1 研究总结
    5.2 本研究的特色之处
    5.3 本研究的局限以及下一步的工作
        5.3.1 局限
        5.3.2 下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 CAHIIM 规定的 HIM 本科生课程应具备的能力和知识集
附录 C- 加拿大卫生信息管理教育课程设置大纲
附录 D- 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医学信息管理类专业汇总表

(10)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本项研究的目的
        1.2.2 本项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健康传播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3.2 国内健康传播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健康
        2.1.2 传播
        2.1.3 健康传播
        2.1.4 健康教育
        2.1.5 健康促进
        2.1.6 健康管理
        2.1.7 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2.1.8 健康传播体系
    2.2 健康传播的理论基础
        2.2.1 传播的分类
        2.2.2 把关人理论
        2.2.3 马莱茨克的大众传播过程模式
        2.2.4 议程设置理论
        2.2.5 健康传播的维度
第三章 国内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发展现状
        3.1.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2 医学信息研究机构网络环境下的健康传播
        3.1.3 政府机构主导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
        3.1.4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1.5 国外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3.2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发展现状
        3.2.1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
        3.2.2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
        3.2.3 国内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特点小结
第四章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研究
        4.1.1 用户体验方案设计
        4.1.2 测试结果主要问题汇总
    4.2 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传播内容初步评价
    4.3 省级疾控机构网站建设能力调查
        4.3.1 调查方案设计
        4.3.2 调查结果汇总及分析
    4.4 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分析
        4.4.1 卫生管理机构网站
        4.4.2 健康教育机构网站
        4.4.3 12320网站
        4.4.4 医学科研机构网站
    4.5 医疗卫生机构网站健康传播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6 商业网站健康传播问题及原因分析
        4.6.1 传播主体的非公益性
        4.6.2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不足
        4.6.3 传播内容的商业目的明显
        4.6.4 传播对象的选择性
        4.6.5 传播效果的不确定性
第五章 受众网络环境下需求分析及健康信息分类
    5.1 公众对网络环境下健康信息的需求调查
        5.1.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5.1.2 调查情况说明
        5.1.3 结果分析
        5.1.4 调查总结
    5.2 我国公众面对的健康信息网络环境分析
    5.3 健康信息的分类
    5.4 基于中国疾控中心网站访问数据分析受众需求
        5.4.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
        5.4.2 热点问题相关信息
        5.4.3 一般健康信息
        5.4.4 个性化健康信息需求
    5.5 公众对健康信息的关注重点
第六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与框架
    6.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依据
        6.1.1 理论依据
        6.1.2 现实依据
    6.2 构建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6.2.1 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人们对健康相关信息需求增加
        6.2.2 健康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在我国兴起
        6.2.3 网络的普及和应用趋势
        6.2.4 卫生部门在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工作中缺少宏观设计
    6.3 网络作为传播媒介在健康传播中的优势
    6.4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构建思路
        6.4.1 总体目标
        6.4.2 总体框架
        6.4.3 构建"资源整合,协同共建"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
        6.4.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应强调战略协调,合作共赢
        6.4.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应始终面向公众,提升服务理念
第七章 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的内容与实现形式
    7.1 我国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传播主体系统构建
        7.1.1 健康传播主体的构成
        7.1.2 健康传播主体的赢效因素
        7.1.3 传播主体的“把关人”能力分析
    7.2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内容建设
        7.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热点问题
        7.2.2 医学知识与科学研究进展
        7.2.3 各地医疗就诊信息
        7.2.4 药品信息
        7.2.5 健康教育及科学普及
        7.2.6 卫生管理信息
        7.2.7 卫生监督信息
        7.2.8 个性化需求
    7.3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的技术实现
    7.4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形式
        7.4.1 网络为媒介的健康传播主要服务方式
        7.4.2 对不同人群有效获取健康信息的助力
    7.5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传播效果
        7.5.1 重视健康信息的可读性、可理解性
        7.5.2 对传统媒体宣传的指导作用
    7.6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制度保障
        7.6.1 加强组织领导,进一步强化机构面向公众的健康信息服务职能
        7.6.2 重视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满足公众对信息的需求
        7.6.3 公益性健康传播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八章 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体系建设的案例分析
    8.1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定位
    8.2 网站建设的目标
    8.3 中国疾控中心网站的传播学分析
        8.3.1 传播主体的信息组织协同模式
        8.3.2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传播内容分析
        8.3.3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健康传播的主要服务方式
        8.3.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的制度建设
    8.4 美国MedlinePlus和CDC信息组织模式与启示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9.1 主要结论
    9.2 对策建议
        9.2.1 创新机制,激发医疗卫生机构网络环境下健康传播的活力
        9.2.2 加强传播主体建设,培养高素质的健康传播者
        9.2.3 搭建技术平台和研究协作平台,加强健康传播的学科建设
        9.2.4 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健康传播研究队伍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站用户体验测试方案
    附件二:省级疾控中心网站健康信息初步评价
    附件三:省级疾控中心调查问卷
    附件四:关于因特网上健康信息的用户调查
    附件五:中国公民健康素养66条
致谢
作者简历

四、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年(第22卷)主题词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中国“十七年”针灸推广运动研究[D]. 肖雄.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再生障碍性贫血用药特点及疗效与安全性分析[D]. 陈蕊.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3]砷暴露致肝纤维化系统评价及差异蛋白组学分析[D]. 王晨璐. 新疆医科大学, 2017(10)
  • [4]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的研究与实践[D]. 李程跃. 复旦大学, 2011(12)
  • [5]中国生物医学期刊进入MEDLINE的对策研究[D]. 贾向春. 第二军医大学, 2007(03)
  • [6]《全国中文艺术设计类期刊等级鉴定研究——环境艺术部分》[D]. 高嵬. 中国美术学院, 2004(01)
  • [7]艾滋病科学数据资源调查和主题数据库框架设计[D]. 周芯蕾.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3(05)
  • [8]2001~2010年中国伤害预防研究文献现状分析及方法学质量评价[D]. 何琼. 中南大学, 2013(05)
  • [9]基于IMIA国际倡议的我国医学信息管理本科课程体系构建[D]. 秦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13(06)
  • [10]网络环境下我国健康传播体系研究[D]. 张群.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1(10)

标签:;  ;  ;  ;  ;  

中国地方病杂志,2003(第22卷)主题词索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