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贸易全天候增长

美中贸易全天候增长

一、全天候增长的中美贸易(论文文献综述)

吴崇伯,丁梦[1](2021)在《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实践、挑战与展望》文中提出第三方市场合作作为中美企业参与国际产能协作的新形式,是中美两国"以经促政"的重要合作方式,也是实现中国、美国与第三方市场国家多方共赢的重要经济实践。在第三方市场合作模式下,中美两国企业在亚非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能源开发以及电力设备等产业中打造了一系列重要合作项目,不仅推动了中美企业比较优势的错位互补发展,还有效对接了第三方市场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然而,中美贸易摩擦、美国对华负面舆论、全球新冠疫情的负面冲击以及中美双方复杂的结构性矛盾等构成了中美企业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主要挑战。当前,中美双边关系充满诸多不确定和不稳定因素,持续推进经贸谈判、完善"二轨外交"合作机制、构建中美企业危机应对机制以及开拓新兴产业合作领域,有助于推进中美企业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通过第三方市场合作为中美双边关系注入更多的积极因素。

江帅[2](2021)在《中巴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巴基斯坦是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唯一的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中巴经济走廊”更是“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而且在南亚地缘格局中,巴基斯坦也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战略角色。此种背景下,中巴经贸合作不仅仅是夯实中巴全天候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必要,也有利于巴基斯坦弥补自身国家发展、能力建设的短板,更对南亚地区的地缘格局维持总体平衡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中巴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影响中巴贸易潜力实现的非效率因素也在发生变化,并呈现出新的特征,如何挖掘中巴目前暂未实现的贸易潜力,如何推进中巴贸易更加深入的合作以及如何实现贸易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都是本论文所要探索的。首先,论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同时以古典贸易理论和新兴贸易理论为基础,梳理了中巴经贸发展历程和中国与巴基斯坦对外贸易以及双边贸易发展状况。研究发现中巴贸易现状存在如下特点:贸易总量呈阶段性递增、中巴贸易产品互补性强。其次,对中巴贸易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定性分析,得出两国的人口、经济规模、国际环境等均对其产生影响的结果,利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数和产业内贸易指数对中巴未来贸易发展潜力进行初步分析。结合以上内容得出中巴贸易存在如下问题:中巴贸易规模较小、中巴贸易顺差大、巴基斯坦经贸投资环境不佳,巴基斯坦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在此基础上,论文利用随机前沿引力模型对影响中巴贸易的因素展开了分析,以中国与多国之间的贸易数据作为参照,选取了传统贸易影响因素:人均GDP、两国人口数量、地理距离,以及人为影响因素:金融自由度、货币自由度、投资自由度、班轮运输指数和是否签订自贸协定,通过实证结果得出中国和巴基斯坦两国的人均GDP和人口数量都对贸易有正向的影响,中国的人口数量对贸易影响更加显着,而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会对贸易产生抑制作用。中巴两国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会促进双边贸易发展,而金融自由度却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贸易额的增长,这一点和巴基斯坦国内金融体系不完善有关;投资自由度、货币自由度以及班轮运输指数都对贸易产生显着的推动作用。经过计算,中巴之间的未来贸易发展潜力巨大,且有待开发部分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最后,论文在实证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结论基础上,尝试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推进中巴自由贸易,降低关税水平;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正确引导中巴投资合作,兴建产业园区;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商贸发展。

侯艺[3](2020)在《保就业背景下青年就业现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从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保就业"要求入手,综合我国青年就业的特点,探讨了关注青年就业的重要意义,从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两个角度梳理了当前影响我国青年就业的特殊因素,并针对青年农民工、个体工商户、失业青年、高校毕业生等重点青年群体提出了相应的就业保障政策建议。

马程[4](2020)在《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国际形势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从全球性大国向世界大国迈进。在国际体系转型和中国崛起并行的情况下,作为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战略构成的中国伙伴关系如何通过构建中国与国际体系及其主要成员间互动,促进中国实现从实力提升向地位提升的转变。在研究思路上,本文沿着构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阐释中国伙伴关系思想内涵—在单元互动中研究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在系统互动中分析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作用—加强中国伙伴关系管理的路径展开。首先,运用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中国伙伴关系搭建行为分析框架,将国家行为体、伙伴关系和权力流动作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的主要构成。认为国家是国际体系中的主要行为体,以目的行为、交往行为、规范行为和自我表达行为存在于国际体系的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生活世界等社会空间中。与此同时,权力要素产生、流动并运行于国际体系互动框架中,权力是交往行为、目的行为的媒介,是目的行为意图获得的资源,是规范行为的对象,是自我表达行为的内容。其次,梳理中国伙伴关系交往进程。归纳二战后国际社会中的伙伴关系实践和文本分析冷战期间中国对伙伴关系的认知转变,并从中国伙伴关系初期探索、深化实践和全面展开三个阶段对冷战后中国伙伴关系实践进行总结,分别说明各阶段中国伙伴关系的建设情况、阶段特征和主要成果。再次,总结中国伙伴关系的内涵价值。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中国外交思想实践以及国际关系思想中探寻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来源;运用交往行为理论,在国际体系互动框架中思考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内涵、权力内涵和战略内涵。认为中国伙伴关系是延续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发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以及深化国际关系理论探索的智慧结晶;中国伙伴关系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长远目标的合作关系,因共同利益而汇聚,以共同目标为指引;作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构成,中国伙伴关系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关系纽带,同其他外交战略共同服务于中国外交目标;中国伙伴关系在行为上包括宣示定位、国际合作、国家情感和国际机制;权力要素流动于伙伴关系互动行为中而产生和积累权力资源、转换和运用权力、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复次,在单元层面分析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通过归纳中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往来内容、横向搭建中国伙伴关系网络和纵向深化中国伙伴关系的层次,构建伙伴关系的运行框架;提炼在中国伙伴关系中流动的权力要素来阐释中国伙伴关系如何促进中国积累权力资源和提升影响力,以中国伙伴关系交往中的合作要素解释中国如何在伙伴关系网络中协调与伙伴间的利益,以弹性稳固总结中国伙伴关系面对竞争与冲突始终致力于维系伙伴关系框架的努力。认为经济和安全是中国伙伴关系的主要建设领域;中国在全球层面以中国为核心向外扩散构建非均质辐散式复合型伙伴关系网络,服务于中国外交布局;中国在区域层面发展机制性和区域性伙伴关系,推进区域命运共同体建设,促进区域一体化。中国与不同层次的伙伴开展不同内容的合作,逐层达到支持中国获得权力合法性,积累权力资源和运用、施加权力的作用,并沿着信任—合作—协作的路径建立并深化伙伴关系;在伙伴关系往来中,中国不断与伙伴国积累信任和共识,促进中国伙伴关系从共同利益向共同目标的进发,提升中国国家实力和影响力。在利益和竞争的协调上,中国在宽领域深层次的伙伴合作中与伙伴国协调利益,在反复非零和博弈中建立互信;中国亦与非伙伴国积极开展双边合作和多边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以共同利益的羁绊管控分歧;对于中国与伙伴国的竞争,要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协调,以有序的竞争稳固伙伴关系。然后,在系统层面探究中国伙伴关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的行为作用。在国际体系朝着去中心性网络化方向发展中,国际体系正在呈现多个大国引领的伙伴关系网络交融的局面,中国伙伴关系网络顺应了这一趋势;当前国际体系转型中,中美竞争是中国面临的关键问题,中国伙伴关系的作用在于表达中国和平发展的意图,争取国际资源支撑、管控分歧和深化情感;基于全球治理考察中国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中国伙伴关系宣示了伙伴精神、强化了治理共识并在伙伴合作中开展治理实践。基于“一带一路”考察中国主导的区域发展模式中的国际公共产品供给问题,中国伙伴关系宣示了正确的利益观和“责任共担、大国多担”的供给理念,在伙伴交往中促进理念共识的达成,在伙伴关系实践中丰富合作供给模式并强化供给制度设计。最后,以维护和拓展深化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在中国伙伴关系维护上,基于当前伙伴关系已暴露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中国伙伴关系面临着自我形象和理念传递不到位、国际合作的协调作用仍需细化、伙伴关系共识需进一步汇聚以及伙伴关系机制亟待完善等问题。为此要探索设定有效的管理指标来量化评估伙伴关系,从而更为客观地考量伙伴关系发展情况,明确伙伴关系的问题所在,并从合作成效、交往成本、竞争管理、机制化等方面展开维护。在中国伙伴关系拓展上,要从伙伴关系交往内容上深化、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巩固经济优势、发展多元优势,扩大共同利益、汇聚共同目标;在伙伴关系范围上促进更多国际关系进入伙伴关系框架,设置战略支点国家,深化既有伙伴关系层次。

范为[5](2020)在《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析论(2010-2020)》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中美两国在东亚地区的权势转移日益显现,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定位经历了从“利益攸关方”到“战略竞争者”的重大转变,并开始实施趋向于对华“遏制”的战略。中美两国不断加剧的战略竞争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中美关系走向的负面猜测。随着权势转移进程的持续,中美两国是否会滑向摩擦、冲突甚至新冷战的危险境地?在权势转移态势最为明显的东亚地区,中美关系又将具有怎样的结构状态?这样的结构状态是会持续胶着的存在下去,还是存在破解的可能?这些问题是本文探讨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结构的落脚点和切入点。目前,以结构理论的视域考察中美关系仍然存在着重结构轻能动的问题。静态的结构决定论在东亚中美关系研究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国际关系领域中独特和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也进一步割裂了结构与能动融合的可能。长久以来,国际关系领域关于结构与能动的研究基础是隐含在分析层次的研究规范之下的。人、国家、体系的分析层次一经确定下来,便成为了国际关系学科独特的研究方法,这个方法从本体论与认识论上有别于其他学科,因而被广泛的应用在探讨国际社会中各种层出不穷的问题上。但是,较少学者以质疑国际关系层次分析研究方法的角度来化解主客观对立、弥补结构单元之间的鸿沟。受此影响,中美关系的研究也难脱桎梏。以结构理论以及层级分析研究方法探讨这一重要关系的着作汗牛充栋,但能弥合中美关系研究范畴中的结构能动对立的较为少见。受国际关系领域中“实践转向”的影响,本文以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理论依托,从场域、惯习、实践三者的闭合循环关系出发,提出一个解释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结构的分析框架,即场域位置关系、国家惯习、国家实践三个维度的解析框架,区域场域与国家实践藉由国家惯习这一中介概念达成了相互建构的融合关系,而东亚地区的中美关系结构在本质上归属于这一理论范畴。因此,本文借由场域理论同时结合国际关系领域中对结构特性的一般性划分构建了一个外在的分析框架;借由场域、惯习、实践三者的关联性构建了一个内在的分析框架。通过外在框架,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结构可以划分为权力关系结构、地缘关系结构、领域关系结构、实践关系结构。通过内在的分析框架可知,东亚地区的中美关系互动总是在上述场域中进行的。场域是按照特殊的逻辑规则、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位置关系构成的等级制结构。在场域中,国家依据资本与惯习进行策略选择,彼此间的互动构成内在的具有等级制的位置关系。例如在东亚场域中中美权力结构对应的是“守成国”与“崛起国”的位置关系;地缘结构对应的是海陆“两分”的位置关系;领域结构对应的是安全经济“二元”的位置关系。场域中位置关系在形成过程中深受惯习影响,惯习尤其对国家能动者的策略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权力结构中受权势转移惯习影响对华实行竞争性经济策略的美国;在地缘结构中受海权惯习影响实行介入东亚地缘策略的美国,与受主权惯习影响实行近海防御策略的中国;在领域结构中受防御现实主义、同盟起源惯习影响实行同盟保障策略的美国,与受“以经促政”惯习影响实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策略的中国。尽管在场域位置关系与惯习双重作用下形成的各关系结构对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较为不利,但中美两国可以发挥国家能动者的实践作用,开启反思性思考与监控,避免结构所带来的固有逻辑,例如避开权力结构中的“修昔底德”陷阱,建构“容纳”型的中美关系结构。通过上述理论探讨与现实分析,本文认为,在“大国无战事”的时代,科技与规则是相较于暴力与战争更为有效的竞争工具。中国没有意愿与美国发生冲突或进行新一轮冷战。美国也应该采取符合自身现实的对华战略,重新提振自身经济、惠及世界贸易。如果中美两国都沿着这个方向进行实践,那么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东亚会迎来一个中美之间以规则赢取领域实力融合的时代;一个避免挑起地缘争端,化解冲突性惯习的时代;一个“守成国”容纳“崛起国”时代。

方杰聪[6](2020)在《巴基斯坦《新闻报》2019年涉华经济报道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提出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得到众多国家和地区响应。其中,巴基斯坦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中的重要支点国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沿岸国家。作为一个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与其他伊斯兰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中国而言,巴基斯坦可发挥中国通往伊斯兰世界的窗口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在巴基斯坦的标志性工程,取得了丰硕成果的同时,却也招致西方媒体的屡屡质疑和抹黑。为研究巴基斯坦如何看待中巴经济关系,以及巴方媒体如何呈现中国经济形象的问题,本文选用巴基斯坦《新闻报》2019年涉华经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以及案例分析法进行多维度分析和研究。绪论部分,论述选题的研究背景及其意义,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研究创新之处。第一章为研究设计部分,论述样本选择原因、议题选择原因、时间范围、研究方法等。第二章为研究分析部分,分别从报道数量、报道议题、报道体裁、报道篇幅、消息来源、新闻来源、报道高频词等项目进行定量分析,并选取对中巴经济走廊的报道作为具体案例分析。第三章根据《新闻报》涉华经济报道,分析《新闻报》的涉华经济报道中,中国经济形象表现为经济发展成果丰硕的强国形象,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可信赖、带来机遇的经济合作伙伴形象。通过对《新闻报》涉华经济报道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新闻报》在2019年对中国经济相关事件保持高度的关注度,对涉华经济议题每月均有报道,月度报道数量在波动中上升,季度性分布不均匀;报道议题主要关注中巴和中美贸易往来,对中国经济情况也较为关注。报道以800词以内的消息为主。2019年《新闻报》报道中中国形象整体为正面,《新闻报》对中国经济发展成就表示赞赏和向往,认可中国负责任、勇于当担的大国的形象,对于中巴两国合作关系发展充满信心,发布“中国经济机遇论”,认为中巴合作为巴基斯坦带来难得的机遇;对于中美贸易摩擦,《新闻报》站在中国的立场,对中国表示支持,并分析中国在中美贸易摩擦面临的风险,对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也密切关注。

张蕾[7](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一带一路”作为现阶段我国发展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重大发展倡议,对于引领我国现代化企业“走出去”,发展全球化市场,参与全球化合作与竞争具有重要意义。截至2019年4月,中国已与126个国家签署了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已超6万亿美元。“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化,中国许多大型企业在俄罗斯得到很好的发展,华为公司就是众多跨国公司中的代表之一。本文将以华为公司为案例,通过对华为在俄罗斯的官网上所发布的新闻以及俄罗斯媒体所发布新闻消息为基础,来研究华为在跨文化传播时的企业形象。以华为在俄官网(новотьХуавэй),俄罗斯卫星通讯社(Россиясегодния),透视俄罗斯,俄罗斯媒体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3家媒体为研究对象。使用内容分析法,通过类目建构对3家媒体对于华为公司在2018年1月1日—2019年11月30日的1115篇新闻报道进行定量、定性分析。通过本文对俄罗斯媒体中关于华为公司新闻报道的分析,总结出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主要有3个方面:重视创新与研发、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威胁美国国防安全。

李彧[8](2020)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在开放的互联网平台上逐步形成了功能化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迅速崛起。尤其是最近几年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为互联网金融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机会,互联网金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较于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企业具有效率高、成本低、覆盖广、发展快等特点,而传统金融机构由于决策效率低,创新能力不足。在互联网金融的出现后,从融资和支付两个领域打破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弱化了传统金融机构的金融中介职能,蚕食了个人存款业务,分流了个人信贷业务,减少了传统理财业务,收窄了银行利差,加剧了银行间竞争。受到互联网金融、政策面以及市场环境影响,D商业银行最近几年出现了增速下滑、不良率上升、组织架构落后、盈利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城商行具有普遍性。因此,D商业银行要想在经济新常态下稳定发展,必须根据内外部环境特点,借鉴互联网金融经验,综合剖析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策略,从而制定符合自身的发展战略,实现降费增效、高质量发展。本文首先对D商业银行基本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后对D商业银行当前所处的战略环境进行了分析。其中外部环境描述中,通过运用PEST分析其宏观环境,通过运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环境和竞争者,从而分析D商业银行面临的外部机会和挑战;内部环境描述中,通过描述D商业银行资源状况,分析其核心能力与评价,指出D商业银行内部发展状况和经营管理情况,从而总结D商业银行内部环境情况。最后,提出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构想,从具体业务角度、不同领域如何获取竞争优势进行研究,指明D商业银行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为支持,巩固传统业务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创新,向数字银行方向转型发展,提升效能,降低企业成本。从网点、服务、数据、产品、区域和盈利手段6个维度进行思路转变,打造智能平台,助力大零售、对公和金融市场业务,在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李静[9](2020)在《框架理论视野下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CGTN和CNN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中美贸易摩擦历经22个月,中美两国经历了 13轮谈判,于2020年1月15日完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签署。“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签署预示着中美双方在贸易问题上,开始以理性的态度考虑对方的诉求,通过协商与合作解决贸易摩擦。中美达成的第一阶段协议注重平等和相互尊重,为促进双方的合作共赢开启了新的模式。本文选取中美主流媒体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和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在2019年10月至2020年2月期间,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新闻报道作为研究样本。在框架理论视野下,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利用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法,从报道文本等细微处进行分析,研究中美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内容,话语立场和各自特点,在解析影响媒介框架多种因素的基础上,理解媒介框架中显现出的特定选择和特征,并由此归纳出中美两国在媒体报道中各自呈现的框架类型特点,通过对比做出差异分析,并简析其背后原因。将国际新闻生产与传播中两国主流新闻媒体各自技巧和策略互为对照参考,做到知此知彼,为营造对我国有利的国内和国际舆论环境,推动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话语主导权提供些许建议。本文主体内容分为五大部分:首先于绪论部分阐述本文研究背景,对“中美贸易战”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进行回顾,对研究动机和意义、研究方法和所使用的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梳理关于“中美贸易战”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关于研究“中美贸易战”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新闻报道的现实需要,以及对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框架模式研究的必要性。第三部分是CGTN和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新闻报道内容的对比分析,通过数据统计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新闻样本进行报道时间、报道主题、报道标题、报道信源、报道立场,在微观上进行报道语言分析。第四部分是CGTN和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新闻报道框架的对比分析。最后在结论部分将CGTN和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新闻报道的内容和框架差异进行分析,试图解析差异背后的原因,并对未来我国媒体的国际新闻传播策略进行展望。CGTN报道基调为“合作共赢”,新闻报道角度日趋多样化,CNN新闻报道覆盖面广、报道视角多样、中国话语权重提升。CNN报道基调趋于宽松,但仍然存在偏见或负面报道。CGTN和CNN在报道中都持有审慎乐观的态度和立场,关键在于双方对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和贯彻。

木斯达帕·艾依沙[10](2020)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八十年代,电视深度报道在我国开始出现,它以客观、深入、调查、解释,满足受众对于新闻事件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发展逻辑的获知和把握等特征而备受欢迎。现代社会,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以及数字化不断普及,传媒行业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媒体融合成为媒体发展的必经阶段。媒体的生存环境、社会层面以及技术等方面的因素快速的转变,促使电视深度报道的传播的模式迎接新的挑战。电视新闻类的节目需要亟需彰显自身的功能、价值和社会影响力,因此对媒体融合时代下,电视深度报道的研究显得十分必要。所以,本文的创新点和重点在于研究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与创新思路。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本文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将对研究背景意义、文献综述以及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三方面内容进行阐述;第二部分电视新闻深度报道和媒体融合,主要介绍了深度报道及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与发展现状,并且对媒介融合的概念、特征与现状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是媒体融合及对新闻报道和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梳理了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和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其中,对新闻报道的影响方面在于报道时间、报道体制、报道形式和报道手段;对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在于新闻来源的宽泛化、生产内容的丰富化、报道呈现方式灵活化、传受关系的多元化四个层面;并且以:“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作为案例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技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从技术化和智能化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多维度和共享化发展趋势,从多维度和共享化两大趋势进行总结;第六部分是媒体融合背景下深度报道的分众化与互动化发展趋势,从分众化和互动化两大角度进行总结。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利用文献研究法及案例研究法的应用形成了对于“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趋势”的系统化认知,并得出如下结论:电视深度报道的技术智能化主要体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外在大数据的广泛使用和内在生产技术的升级,二是人与人工智能结合写作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电视深度报道的多维度与共享化主要体现为报道内容的多维度、内容层次多维度、记者职业共同体和新闻资源的共享化;电视深度报道的分众化与互动化则主要体现为新闻生产分众化与传输手段互动化。

二、全天候增长的中美贸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天候增长的中美贸易(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实践、挑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 言
二、 中美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动因
    (一) 中美价值链条通过紧密合作对接,可以迎合第三方市场发展需求
    (二) 中美企业优势通过双向协调互补,可以提升第三方市场合作质量
    (三) 中美多元领域通过广泛深度合作,可以实现第三方市场多方共赢
三、 中美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实践
    (一) 中美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机制
    (二) 中美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领域
四、 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面临的主要挑战与阻力
    (一) 美国发起对华贸易制裁,有意挤压企业合作空间
    (二) 美国营造对华负面舆论,从而扰乱中美经贸合作
    (三)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严重冲击中美双边关系
    (四) 中美结构性矛盾不断激化,进而加剧双方零和博弈
五、 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前景展望与中国的应对
    (一) 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不确定前景
    (二) 中国的应对策略
        1. 继续推进中美经贸谈判,缓解双边贸易摩擦关系
        2. 完善“二轨外交”机制,畅通中美交流渠道
        3. 构建危机应对机制,确保企业正常合作
        4. 巩固已有合作基础,拓展新兴产业合作
六、 结 语

(2)中巴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内容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贸易理论概述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一、相对优势理论
        二、绝对优势理论
        三、要素禀赋理论
    第二节 贸易理论新发展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显性比较优势理论
        三、贸易新要素理论
第三章 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的动态分析
    第一节 中巴双边贸易现状分析
        一、中国与巴基斯坦贸易发展历程
        二、中国与巴基斯坦对外贸易状况
        三、中国与巴基斯坦双边贸易状况
    第二节 中巴贸易影响因素和潜力初步分析
        一、中巴贸易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二、中巴贸易潜力分析
        三、中巴贸易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小结
第四章 中巴贸易影响因素与潜力实证分析
    第一节 模型的构建
        一、模型基础
        二、模型建立
        三、数据来源
    第二节 实证分析与潜力测算
        一、模型适用性检验
        二、模型实证
        三、潜力测算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基本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推进中巴自由贸易,降低关税水平
        二、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运输成本
        三、正确引导中巴投资合作,兴建产业园区
        四、完善国内金融体系建设,促进商贸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3)保就业背景下青年就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保就业”要求下关注青年就业的重要性
二、当前影响我国青年就业的特殊因素
    1. 中美贸易摩擦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2. 疫情对青年就业的影响
三、优化就业政策,为青年就业保驾护航
    1.“减负”,重点是降低企业社保、税费负担,支持企业轻装上阵
    2.“稳岗”,重点是降低用工成本,鼓励企业不裁员或少裁员
    3.“扩就业”,重点是开发人力资源,做大长期稳定就业盘子
四、加强青年就业服务,抓好重点群体就业
    1. 支持青年农民工返岗复工
    2. 推动个体工商户恢复营业
    3. 确保失业青年应保尽保
    4. 帮助高校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
五、推动青年投身创业实践,拓展就业空间
    1. 帮助青年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本领
    2. 引导青年树立正确创业观念,鼓励青年先就业再创业
    3. 加强青年创业金融服务

(4)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二、研究的理论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伙伴关系研究
        二、国内伙伴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安排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难点
第一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交往行为理论
        一、理论选择的反思
        二、交往行为理论内容
        三、对交往行为的认识和借鉴
    第二节 权力合法性与权力的流动
        一、大国权力与合法性
        二、权力的流动与运行
    第三节 国际社会中的交往行为与互动框架
        一、国际关系领域对交往行为理论的应用
        二、构建国际体系互动框架
第二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二战后国际体系中的伙伴关系实践
    第二节 冷战时期中国对伙伴关系的认知转变
        一、1953—1973:批判否定阶段
        二、1973—1981:反思接受阶段
        三、1981—1992:实践准备阶段
    第三节 1993年以来中国伙伴关系建设
        一、1993—2002:初期探索时期
        二、2003—2012:深化实践时期
        三、2013—至今:全面展开时期
第三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内涵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思想基础
        一、中国古代政治思想
        二、当代中国外交思想
        三、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内涵
        一、伙伴关系之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有效性
        二、伙伴关系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战略定位
    第三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行为内涵
        一、宣示定位
        二、国际合作
        三、国家情感
        四、国际机制
    第四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权力内涵
        一、产生和积累权力资源
        二、转换和运用权力
        三、获得和施加国际影响力
第四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单元互动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框架
        一、内容上的中国伙伴关系
        二、网络状的中国伙伴关系
        三、层次化的中国伙伴关系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运行逻辑
        一、中国伙伴关系中的权力积累
        二、中国伙伴关系中的合作协调
        三、中国伙伴关系中的弹性稳固
第五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系统互动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国际体系转型
        一、当前国际关系格局
        二、当前国际体系转型与转型危机
        三、大国伙伴关系网络与国际体系融合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中美竞争
        一、中美竞争态势
        二、中美竞争原因
        三、中国伙伴关系在中美竞争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全球治理
        一、全球治理和全球治理体系困境
        二、全球治理中的中国作为
        三、中国伙伴关系中的治理实践
    第四节 中国伙伴关系与“一带一路”
        一、“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建设
        二、“一带一路”的公共产品供给模式
        三、“一带一路”与中国伙伴关系的互动
第六章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管理
    第一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维护
        一、中国伙伴关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伙伴关系的量化评估
        三、中国伙伴关系战略维护的建议
    第二节 中国伙伴关系的战略拓展
        一、中国伙伴关系的内容拓展
        二、中国伙伴关系的范围拓展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析论(2010-2020)(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关于国际关系结构理论的研究
        (二)关于中美两国双边关系的研究
        (三)关于东亚秩序变迁与中美关系的研究
        (四)关于文献综述的评价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不足
第一章 结构的一般性特征及在东亚中美关系中的应用
    一、结构的整体性:以关系为本的结构
        (一)结构整体性的内涵
        (二)场域:位置间关系的构型
    二、结构的空间性:能动者的地位、反思与规范
        (一)位置关系、等级秩序与空间
        (二)场域争斗与空间内竞争
        (三)惯习、实践与空间
    三、结构的领域性:资本的掌控与争夺
        (一)受特定逻辑支配的资本
        (二)元资本与资本间的兑换
        (三)国际社会场域中的资本兑换
    四、结构的转换性:在惯习和现实的变化中寻求改变
        (一)惯习与场域
        (二)惯习与实践
        (三)惯习与历史
    五、结构理论在中美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一)结构性理论在国际关系领域的适用性
        (二)结构性理论在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章 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结构
    一、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场域的基本评析
        (一)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现状
        (二)争斗:战略进攻与战略防御
        (三)“守成国”与“崛起国”的位置关系
    二、中美对权力关系的认识与惯习
        (一)美国对权力转移问题的认识
        (二)中国对和平发展的认识
    三、东亚地区中美权力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惯习:“美国优先”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碰撞
        (二)场域:中美战略竞争将持续
第三章 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结构
    一、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场域的基本评析
        (一)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现状
        (二)争斗:中美的海陆冲突
        (三)中美海陆“二分”的位置关系
    二、中美对地缘关系的认识与惯习
        (一)美国的均势与海陆二元思想认识
        (二)中国的陆权思维与海洋意识觉醒
    三、东亚地区中美地缘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场域:中美东亚海域竞争将持续
        (二)惯习:航行自由与海洋主权的碰撞
第四章 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结构
    一、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场域的基本评析
        (一)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现状
        (二)争斗:中美的区域制度之争
        (三)中美安全经济“二元”的位置关系
    二、中美对领域关系的认识与惯习
        (一)美国的防御现实主义与同盟起源
        (二)中国对政治经济关系的辨证认识
    三、东亚地区中美领域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场域:中美经济领域竞争将加剧
        (二)惯习:同盟信仰与以经促政的碰撞
第五章 东亚地区中美实践关系结构
    一、促进中美形成容纳的区域关系
        (一)发展各领域齐头并进的综合国力
        (二)改造自身惯习、把握美国惯习
    二、建设中美共存的地缘关系
        (一)坚持发展有限海权
        (二)管控冲突性惯习
    三、资本兑换融通弱化二元格局
        (一)积累知识资本提升规则制定能力
        (二)建设东亚领域关系共同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巴基斯坦《新闻报》2019年涉华经济报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经济报道概念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
    (六)研究创新之处
一、研究设计
    (一)选择样本说明
    (二)选择议题
    (三)选择时间节点说明
    (四)抽样方法说明
二、巴基斯坦《新闻报》涉华经济报道分析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议题
    (三)报道体裁:消息、通讯、评论、深度报道、其他
    (四)报道篇幅:1-300 词、301-500 词、501-800 词、801-1000词、1000 词以上
    (五)消息来源
    (六)新闻来源
    (七)报道高频词
    (八)巴基斯坦《新闻报》涉华经济报道个案分析
三、《新闻报》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经济形象
    (一)经济发展成果丰硕的强国
    (二)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
    (三)可信赖、带来机遇的经济合作伙伴
    (四)与美国贸易摩擦面临的风险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新闻报》2019 年涉华经济报道标题
致谢

(7)“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有关企业形象的研究现状
    (五)有关华为公司的研究现状
        1.对华为国际战略角度的研究
        2.对华为企业文化和跨文化角度研究
        3.对于华为在媒体中企业形象的研究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类目建构
    (四)创新之处
二、关于华为公司报道内容分析
    (一)报道数量
    (二)报道来源
        1.报道来源以原创为主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来源渠道单一
        3.小结
三、关于华为公司报道方式分析
    (一)报道体裁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透视俄罗斯》报道体裁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体裁分析
        3.小结
    (二)报道篇幅
        1.报道以中长篇幅为主
        2.长篇幅报道比例低
四、关于华为公司的报道议题和报道态度分析
    (一)报道议题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和《透视俄罗斯》议题分布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的报道议题分析
        3.总结
    (二)个案分析
        1.华为安全问题
        2.有关华为公司5G网络发展、建设问题
    (三)报道态度
        1.《俄罗斯卫星通讯社》与《透视俄罗斯》报道态度
        2.“华为在俄官方新闻网”报道态度
        3.总结
五、俄罗斯媒体中的华为企业形象
    (一)重视创新和研发的技术型公司
    (二)重视教育和慈善事业的发展
    (三)威胁美国国防安全
六、关于3家媒体对华为公司新闻报道研究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商业银行及其经营模式
        2.1.1 商业银行的定义
        2.1.2 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
    2.2 商业银行的战略特征
        2.2.1 大型商业银行的战略特征
        2.2.2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战略特征
        2.2.3 城市商业银行的战略特征
        2.2.4 农村金融机构的战略特征
        2.2.5 其他类金融机构的战略特征
    2.3 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
        2.3.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2.3.2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状况
        2.3.3 互联网金融的表现形式
        2.3.4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2.4 战略转型内涵及其意义
第3章 D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及战略演变
    3.1 D商业银行发展历程
        3.1.1 D商业银行概况
        3.1.2 D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状况分析
    3.2 D商业银行战略演变
    3.3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D商业银行业务发展状况
        3.3.1 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3.3.2 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过低
        3.3.3 个人定期存款结构不合理
        3.3.4 传统盈利业务逐步掉队(以POS收单业务为例)
        3.3.5 小微企业贷款后劲不足
第4章 D商业银行战略环境分析
    4.1 外部环境分析
        4.1.1 宏观环境分析
        4.1.2 行业环境分析
    4.2 资源与能力分析
        4.2.1 D商业银行资源状况分析
        4.2.2 D商业银行能力分析与评价
    4.3 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必要性
第5章 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构想
    5.1 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基本思路
        5.1.1 转变思维模式
        5.1.2 转变业务发展思路
        5.1.3 提升产品和服务创新能力
    5.2 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具体路径
        5.2.1 网点智能化转型
        5.2.2 服务电子化转型
        5.2.3 数据数字化转型
        5.2.4 产品特色化转型
        5.2.5 区域差异化转型
        5.2.6 盈利多元化转型
    5.3 D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战略
        5.3.1 智能平台战略
        5.3.2 大零售业务战略
        5.3.3 对公业务战略
        5.3.4 金融市场业务战略
第6章 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1.1 优化组织架构
        6.1.2 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
    6.2 资源保障
        6.2.1 增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6.2.2 健全薪酬绩效体系
        6.2.3 充分发挥股东资源优势
    6.3 技术保障
        6.3.1 完善风险管理体系
        6.3.2 加强技术合作,提升信息科技水平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框架理论视野下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CGTN和CNN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中美贸易战”及“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概述
        二、中美主流媒体概况
    第二节 研究动机、研究内容及意义
        一、研究动机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理论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美贸易战”议题的相关研究
        一、“中美贸易战”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二、“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第二节 “中美贸易战”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概况
    第三节 框架理论下有关国际新闻传播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新闻报道内容对比分析
    第一节 报道时间分析
    第二节 报道主题分析
    第三节 报道标题分析
    第四节 报道信源分析
    第五节 报道立场分析
    第六节 报道语言分析
第四章 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新闻报道框架对比分析
    第一节 CGT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框架分析
    第二节 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框架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及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建议
    第一节 CGTN和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内容分析结论
        一、CGT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报道内容特征
        二、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报道内容特征
    第二节 CGTN和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框架对比分析结论
        一、CGT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框架模式
        二、CNN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框架模式
    第三节 中美主流媒体报道内容及框架存在差异的原因
        一、国家及媒体属性不同
        二、报道框架立论基础不同
    第四节 对我国国际新闻传播的建议
        一、注重官方信息,关注融合多元声音
        二、注重信息对称,打开有效沟通之窗
        三、注重叙事策略,把握多种叙事角度
结语
参考文献

(10)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电视深度报道研究
        1.2.2 媒体融合时代深度报道的创新研究
    1.3 研究方法及理论依据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定性分析法
第2章 电视深度报道和媒体融合
    2.1 电视深度报道的产生和特征
        2.1.1 电视深度报道的概念
        2.1.2 电视深度报道的特征
        2.1.3 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2.2 媒体融合的概述
        2.2.1 媒体融合的概念
        2.2.2 媒体融合的特征
        2.2.3 媒体融合的发展现状
第3章 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和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
    3.1 媒体融合对新闻报道的影响
        3.1.1 报道时间:进行时与全天候
        3.1.2 报道体制:集团化与多功能
        3.1.3 报道形式:全景式与多角度
        3.1.4 报道手段:丰富性与直观性
    3.2 媒体融合对电视深度报道的影响
        3.2.1 新闻来源宽泛化
        3.2.2 生产内容的丰富化
        3.2.3 报道呈现方式灵活化
        3.2.4 传受关系的多元化
    3.3 电视深度报道媒体融合案例分析——中美贸易摩擦为例
        3.3.1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对于中美贸易摩擦的报道分析
        3.3.2 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在“中美贸易摩擦”中的媒介融合分析
第4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技术化与智能化发展趋势
    4.1 技术化发展趋势
        4.1.1 外在大数据的广泛使用
        4.1.2 内在生产技术的升级
    4.2 智能化发展趋势
        4.2.1 人工智能结合写作
        4.2.2 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
第5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多维度与共享化发展趋势
    5.1 多维度发展趋势
        5.1.1 报道内容多维度
        5.1.2 内容层次多维度
    5.2 共享化发展趋势
        5.2.1 记者职业共同体
        5.2.2 媒介融合下新闻资源的共享
第6章 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深度报道的分众化与互动化发展趋势
    6.1 分众化发展趋势
        6.1.1 大众话语的登场与精英话语的隐退
        6.1.2 舆论场域的竞合与新闻叙事的嬗变
    6.2 互动化发展趋势
        6.2.1 发布渠道互动化
        6.2.2 接收渠道互动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全天候增长的中美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实践、挑战与展望[J]. 吴崇伯,丁梦. 国际观察, 2021(04)
  • [2]中巴贸易影响因素及潜力研究[D]. 江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保就业背景下青年就业现状研究[J]. 侯艺. 中国青年研究, 2020(09)
  • [4]交往行为理论视域下的中国伙伴关系研究[D]. 马程. 吉林大学, 2020(06)
  • [5]东亚地区中美关系的结构性析论(2010-2020)[D]. 范为. 吉林大学, 2020(01)
  • [6]巴基斯坦《新闻报》2019年涉华经济报道研究[D]. 方杰聪.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一带一路”背景下华为公司在俄罗斯媒体中的企业形象研究[D]. 张蕾.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互联网金融背景下D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研究[D]. 李彧.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框架理论视野下中美主流媒体关于“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报道的对比研究 ——以CGTN和CNN为例[D]. 李静.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2)
  • [10]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势研究[D]. 木斯达帕·艾依沙. 新疆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美中贸易全天候增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