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三疣挂浮养殖技术

大闸蟹三疣挂浮养殖技术

一、三疣梭子蟹吊漂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郑丽丽[1](2016)在《三疣梭子蟹和东方对虾混养病害防治措施探讨》文中研究指明蟹、虾混养可以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从池塘选择、苗种放养、日常管理,总结了三疣梭子蟹与东方对虾混养、病害防治等方面技术。

许程林,赵永超,陈玉生,吉红九,贲成恺,钟非[2](2015)在《梭子蟹格栅式循环水养殖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梭子蟹池塘养殖、围网养殖以及后来发展的笼养、筐养等对自然环境依赖性强、可控性差、劳动强度大、养殖产量低。本研究针对传统养殖方式的不足,采用格栅式单体养殖方法,有机组合生物净化水处理单元,构建了温室大棚梭子蟹格栅式循环水养殖系统,研发了具有"防止互残、遮阳保温、增氧去污"等性能的梭子蟹养殖新模式。结果表明,格栅式养殖池放养梭子蟹C8C9期大规格苗种,经113 d养成至C11C12期商品蟹,平均甲宽168 mm、平均体重253 g,存活率75.4%,养殖平均产量3.054 kg/m2。与传统养殖方式相比,采用温室大棚格栅式循环水养殖技术能有效延长梭子蟹的生长期,单位面积养殖产量和存活率均有显着提高。

李良,杜肖,徐衡,胡成业,邵国洱,韩志强,水柏年[3](2014)在《三疣梭子蟹养殖投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隶属于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梭子蟹属,俗称梭子蟹、枪蟹、门蟹等,是一种重要的海洋经济蟹类,广泛分布在中国、日本、韩国及南亚各国近岸海域,是重要的渔业产品之一[1,2],由于其生长速度快、经济价值较高,我国沿海地区梭子蟹人工养殖十分广泛。目前,其养殖方式以围塘养殖为主,投饵量通常根据经验定量投喂,投饵方式基本采用抛撒式,因而在养殖

奉杰[4](2014)在《不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能量收支及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为了实现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养殖研究者们在进行室外池塘生态养殖的研究过程中,努力寻找一条如何能够在各种养殖资源高效利用,对周围环境尽量降低污染的基础上做到养殖生物最大限度产出的养殖方式。具有生态学互利作用的养殖生物搭配养殖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条很好的路径。通过对养殖池塘能量及有机碳收支及其中转化效率关系的研究,可以为各种养殖生物以什么样的比例搭配养殖可以收到最好的综合效应提供理论依据。三疣梭子蟹是近年来在我国沿海地区普遍养殖的生物品种,通过搭配对虾、贝类等养殖生物进行的虾蟹、虾蟹贝混合养殖已经为很多养殖户所采用,但是对虾和蟹或者对虾、蟹和贝之间到底以什么样的比例进行搭配混合养殖可以收到最好的养殖效益这方面一直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通过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二元不同搭配比例混养系统下的能量收支、有机碳收支、养殖效果及有机碳储量研究和三疣梭子、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不同比例搭配的三元混合养殖系统能量收支及养殖效果的实验研究,探讨了凡纳滨对虾、三疣梭子蟹和菲律宾蛤仔三者之间的适宜搭配比例,希望研究结果对于确立具有环境友好,高效益的虾蟹、虾蟹贝混合养殖方式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不同搭配养殖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了梭子蟹单养对照(C)、对虾单养对照(S)、虾蟹混养(C1S4, C2S3,C3S2, C4S1)6个实验组。光合作用合成初级生产力输入能量是本实验能量输入的主要部分,C3S2实验组能量总产出量最高。实验期间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2241MJ/m2,光能利用率在0.470.71%之间,以S组最高,C2S3组最低,各实验组之间无显着差异性(P<0.05),光合能转化效率以C3S2组最高,蟹单养C组最低。C3S2组显着高于除C2S3除以外的其它各实验组(P<0.05)。饲料能转化效率以对虾单养S组最高,蟹单养C组最低。总能量转化效率最高组为C3S2组,蟹单养C组最低组,C3S2组显着高于蟹单养C组和对虾单养S组(P<0.05)。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以C3S2组最低,蟹单养C组最高,C3S2组与蟹单养C组之间差异性显着(P<0.05)。单位净产量耗总能也是以C3S2组最低,蟹单养C组最高,C3S2组与蟹单养C组之间差异性显着(P<0.05)。各实验组沉积物能量在1.656.98MJ/m2之间,其中C2S3组最高最高,对虾单养S组最低,各实验组能量沉积量占总投入能量比例在9.8732.47%之间,S组显着低于实验组C2S3、C3S2、C(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6ind/m2,对虾45ind/m2时,具有最好的能量学转化效率和养殖效益,为该实验中选出的最优实验组。2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和转化效率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了梭子蟹单养对照(C)、蟹贝混养(CB)、虾蟹混养(CS)和虾蟹贝混养(CSB1,CSB2,CSB3和CSB4)7个实验组。结果表明,初级生产力和饵料投入是系统能量输入的最主要部分,生物净产出能则以CSB3和CSB4较高,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沉积能量在1.715.43MJ/m2之间,其中CSB3处理最高,显着高于其它处理(P<0.05)。各处理能量沉积量占总投入能量比例在25.5733.47%之间,各处理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实验期间接受的总太阳光辐射能为1550MJ/m2,光能利用率变动在0.160.38%之间,以蟹单养为最高,CB混养为最低,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0.05);光合能转化效率以CSB3处理最高,CSB4其次,CB处理最低,各处理之间差异显着(P<0.05);总能量转化效率以CBS3和CSB4处理为最高,显着高于CSB1,CS,CB以及单养对照(P<0.05);饲料能转化效率、单位净产量耗饲料能和单位净产量耗总能均以单养对照C组最低,但与CBS4处理差异不大(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放养密度分别为6、45和3060ind/m2时,混养系统的能量学转化效率和能量总产出量最高,具有更好的生态学效应,为本研究优化的最佳混养结构。3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采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实验法,对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的收支、有机碳利用率及养殖效果进行了研究。实验共设置了对虾单养对照(S),梭子蟹单养对照(C),虾蟹混养(C1S4,C2S3,C3S2, C4S1)6个实验组。结果表明:适宜的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搭配混养能有效提高养殖系统的有机碳利用率及养殖产量。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初级生产是围隔中有机碳输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占总输入量的30.0458.70%;其次是养殖饲料投喂输入的有机碳,占总输入量的23.95~52.67%。在有机碳支出部分,系统中水体浮游生物呼吸消耗是有机碳支出主要部分,占总支出量的24.9648.44%;其次为底泥积累,占总支出量的7.8533.42%。各处理比较,实验组C3S2有机碳的利用率显着提高(P<0.05),比其它处理提高了0.68%4.98%。综合养殖效果和各系统有机碳利用率结果表明,在本研究条件下,虾蟹最优比例为三疣梭子蟹6ind/m2,凡纳滨对虾45ind/m2。4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实验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实验围隔,研究了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不同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结果表明:各处理颗粒有机碳(POC)为(1.43±0.20)6.55±1.21mgC/L,溶解有机碳(DOC)含量为(6.30±0.32)8±0.80mgC/L,DOC/POC比值平均为2.46。浮游植物有机碳波动范围为(0.38±0.073)4.20±0.59mgC/L,平均为1.33mgC/L;浮游动物有机碳波动范围为(0.025±0.0047)0.27±0.0096mgC/L,平均为0.12mgC/L;各处理DOC和POC分别占总有机碳(TOC)的50.9486.14%和14.2049.14%。POC中,细菌及腐质颗粒有机碳占TOC的7.1433.36%;其次为浮游植物碳,占TOC的4.2327.86%;浮游动物碳占TOC的0.192.59%。

高保全[5](2014)在《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参数评估及新品种培育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三疣梭子蟹养殖业中存在的病害严重、良种匮乏等问题,本论文首先通过遗传多样性分析,确立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4个群体为育种基础群体;然后评估了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力,计算了不同群体间杂交优势,研究了个体识别标记,建立了三疣梭子蟹家系选育技术。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4个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评估本文从肥满度及体色两方面研究了三疣梭子蟹4个地理群体(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遗传多样性。首先采用Le Cren相对状态指数,比较4个地理群体肥满度情况,发现鸭绿江口>莱州湾>海州湾>舟山,鸭绿江口群体与舟山群体肥满度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海州湾群体与鸭绿江口群体肥满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舟山群体与鸭绿江口群体、莱州湾群体肥满度存在显着差异(P<0.05);4个地理群体雄性个体肥满度均大于雌性个体,但差异不显着(P>0.05);3月中旬与10月中旬相比,三疣梭子蟹肥满度有下降趋势,但不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通过对4个野生群体的三疣梭子蟹头胸甲颜色观察及大螯、头胸甲、游泳足3个部位斑点统计,采用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4个地理群体头胸甲颜色存在显着差异,斑点数量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对样本所属群体进行判别分析,4个群体雌蟹的综合判别率为53.3%,其中海州湾最高,为83.3%;莱州湾最低,为30.0%;说明依靠斑点和头胸甲颜色不能将群体精确区分开。并建立了4个群体各自的判别函数公式。通过对同样环境下养殖的4个群体子代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子代间差异减少;而家系结果显示子代头胸甲颜色为超亲型,斑点为中间型。综合以上数据推测:三疣梭子蟹体色受环境和遗传共同作用,且环境因素为主导因素。2重要经济性状遗传参数评估本文应用数量遗传学原理和全同胞组内相关法估计了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体重、全甲宽、甲宽、甲长及体高的遗传力。实验中的400只亲蟹来自人工养殖的选育群体。通过群体间杂交,构建了37个全同胞家系包括13个半同胞家系,分别测定了80日龄和120日龄时每个家系大约30个个体的体重、全甲宽、甲宽、甲长及体高。利用SPSS软件的一般线性模型(GL.M)过程,计算表型变量的方差组分,估计5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结果表明,三疣梭子蟹80日龄和120日龄5个生长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分别在0.42-0.74和0.25-0.70之间。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均显着大于雄性遗传方差组分,说明雌性遗传方差组分存在显着的母性效应。经过t检验,父系半同胞、母系半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均未达到显着水平,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达到极显着水平。因此可以认为基于全同胞方差组分估计的遗传力是对三疣梭子蟹两个发育阶段狭义遗传力的无偏估计值,估计值分别为0.53-0.65和0.32-0.50。说明三疣梭子蟹体重、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等生长性状遗传力属于中高度遗传力,对其选择育种具有较大的潜力。开展了不同地理种群体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研究,获得了9个子一代群体,其中包括3个自繁群体和6个杂交群体,运用方差分析对9个子一代群体的5个主要生长性状(全甲宽、甲宽、甲长、体高、体重)进行了比较,发现5个生长性状在子一代群体间表现出显着差异或极显着差异,计算5个生长性状及存活率的杂种优势,发现6个杂交子一代群体表现出杂种优势(0.33%-46.12%),但不同杂交组合间和不同性状间的杂种优势存在差异,有的性状甚至表现出杂交劣势。获得的9个群体将成为进一步选育的基础群体,子一代的变异性增加为进一步选育奠定了基础。3家系选育技术建立及应用本文首先建立了以室内人工控制定向交尾、地下水节能越冬、生态苗种培育及围格标准化养殖为核心的三疣梭子蟹家系选育技术;然后对该技术选育结果进行评价,在10个F2代家系中发现f9、f10两家系的体重极显着大于其他8个家系(P<0.01),f9体重比f6大96.10%,比f7大76.87%;f10体重,比f6大72.77%,比f7大55.76%,表现出明显的生长、存活优势,为育种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利用该技术,构建父系半同胞家系,分析生长、头胸甲颜色及斑点遗传规律,结果发现F1代头胸甲颜色表现为超亲型,而斑点数量表现为中间型,幼体发育及生长存在显着母系效应,证实该技术选育方法是合理的:首先通过性状测试进行家系选择,再根据表型性状进行家系内个体选择。4个体识别标记研究本文采用注射可视嵌入性荧光、剪附肢两种手段对不同期别三疣梭子蟹进行标记,以研究标记的适用性及对个体生长的影响。对不同发育阶段三疣梭子蟹进行2个部位荧光注射,统计蜕壳后可识率。结果显示,II、III期幼蟹适合腹面区域注射,IV期以后适合游泳足基节和头胸甲背面的薄膜关节注射;标记后,经过2次蜕壳,识别率在80%以上,但3次蜕壳后,识别率较低;根据标记组、未标记组生长数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标记对三疣梭子蟹个体生长无显着性影响。VII期以后的幼蟹,更适合剪附肢法,该法操作简单,识别率高,对个体生长、存活无显着性影响(P>0.05)。因此本研究得出:将2种个体标记方法结合起来应用,更合理、更科学,为梭子蟹增殖放流、良种选育等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5“黄选1号”新品种生长及育种性能分析本文以家系为单元,测量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新品种80和100日龄甲宽、体高、体质量,运用“海水养殖甲壳类动物育种数据管理与分析系统V1.0”及SPSS13.0软件,对其生长性能比较、遗传力评估及育种值分析,探讨育种值选择在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中的应用。结果显示: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生长速度80、100日龄分别提高16.20%和19.35%,显示了较大的生长优势;采用REML法进行遗传力评估,发现三疣梭子蟹甲宽、体高、体质量80和100日龄遗传力分别为0.164、0.304、0.167和0.125、0.241、0.117,属于中低度遗传力,说明采用家系选择方法对三疣梭子蟹“黄选1号”继续遗传改良效果更佳;最后通过BLUP方法评估家系育种值(EBV),比较发现育种值选择效率比表型值选择效率提高11.1-19.38%。因此根据育种值进行三疣梭子蟹家系选择,在5%选择强度下利用表型值进行亲本选留,是目前比较理想的三疣梭子蟹选育模式。该结论为三疣梭子蟹的遗传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赵营,孙成渤,汪志清[6](2012)在《天津地区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高产的关键技术》文中提出三疣梭子蟹(Portuns tirtuberculatus Miers)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短尾族,游泳蟹科,梭子蟹属。广泛分布于我国水深1030 m的沙泥或沙质海底。三疣梭子蟹是我国近海名贵海产品之一,个体硕大,最大个体可达1 000 g,一般可达400 g,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及海水污染等原因,三疣梭子蟹资源量锐减,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养殖规模的持续扩大和国家增殖放流的数量增加,对苗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文章针对海捕三疣梭子蟹育苗生产实践,探讨苗种高产的关键技术。几年来,累计培育Ⅱ期仔蟹1 278 kg。平均出苗0.44 kg/m3,最高出苗0.78 kg/m3。抱卵蟹最高出苗10.2 kg/只。

胡则辉,徐君卓,石建高[7](2011)在《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重要的大型经济蟹类,三疣梭子蟹已成为浙江省主导产业品种,并在浙江沿海得到广泛的养殖。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浙江沿海所推行的三疣梭子蟹健康养殖模式,以期为浙江省海水养殖健康发展提供基础资料。

赵顺顺[8](2011)在《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配合饲料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研究利用高湿挤压技术,以大豆分离蛋白,鱼粉,小麦面粉为原料,添加复合维生素和矿物质,试验生产了一种湿软型饲料。研究了这种饲料的性状和4℃保存、冷冻保存、烘干后复水处理、4℃保存后浸水120min处理对其性状的影响。并以这种饲料进行了投喂实验,研究这种饲料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鱼粉和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影响1.1添加鱼粉对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料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在双螺杆挤压机的各项参数为:Ⅰ-Ⅴ区各区挤压温度为,80-110-145-120-90(℃)喂料速度为37.19 g/min~64.96 g/min,螺杆转速为200r/min,条件下,设置8个鱼粉添加量处理组(10%,20%,30%,40%,50%,60%,70%,80%),测定不同鱼粉对大豆分离蛋白基料实现稳定挤出的影响。每个处理组混合配料1kg。以产品表观均匀一致,挤出稳定为指标,当稳定持续挤出30min视为稳定挤出。结果表明示,鱼粉的添加量在50%时开始发生喷爆,60%~80%的混合物挤出后产品组织化程度低,易碎。鱼粉不能组织化,持水性较差,随鱼粉添加量增多,可调节的物料含水量上限下降。产品的硬度增大,弹性降低。适宜的鱼粉添加量应控制在40%以下。1.2添加小麦面粉对湿法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以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料,添加15%,20%,25%的小麦面粉,研究添加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技术法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试验指标为产品表观均匀一致,持续挤出30min视为稳定挤出。结果表明,在物料中添加小麦面粉会对组织化蛋白产品的性状产生影响。在生产过程中,随着小麦面粉添加量的增加,组织化蛋白产品的组织化度、硬度、聚结性、弹性均有所下降。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小麦面粉,鱼粉和大豆分离蛋白的物料体系同样存在相分离趋势,并且随着小麦面粉的添加,这种相分离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当小麦面粉添加量超过25%时,可调节的物料含水量上限下降,产品变糟,无法形成稳定的挤出产物。2.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物理性状研究2.1不同保存条件下对湿法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性状的影响实验是以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6种三疣梭子蟹饲料为实验材料,进行4℃冷藏保存,冷冻保存,烘干处理后保存(投喂前需复水)等不同方式对6种三疣梭子蟹饲料性状的影响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湿法挤压技术生产的三疣梭子蟹饲料经过4℃保存或冷冻保存后对其含水量,组织化度,弹性,聚结性,硬度等指标的影响不显着(P>0.05),经过烘干处理组复水后,6种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三疣梭子蟹饲料的组织化度下降,弹性,聚结性下降,结构有所松散,硬度显着下降(P<0.05)。建议采用冷冻保存的方法。2.2冷藏保存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组织化蛋白三疣梭子蟹饲料各项性状随浸水时间的变化实验是以冷藏保存的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6种三疣梭子蟹饲料为实验材料,经过浸水120分钟实验,观察高湿挤压技术生产的三疣梭子蟹饲料在120分钟内发生的连续变化。实验结果显示6种饲料经过浸水后组织化度随浸水时间表现为先上升再下降,小麦面粉含量15%饲料组,小麦面粉含量2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4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55%组在浸水60min时间点处组织化度与其他时间点的差异性显着(P<0.05),小麦面粉含量25%组组织化度在浸水105min处组织化度与其他时间点差异性显着(P<0.05)。而弹性表现为小麦面粉含量20%组,小麦面粉含量25%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4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55%组饲料经过浸水后与4℃下保存的弹性差异性显着(P<0.05),但在各个时间点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小麦面粉含量15%饲料组和大豆分离蛋白含量70%组饲料经过浸水后与4℃保存的弹性差异性不显着,在各个时间点弹性差异也不显着(P>0.05)。硬度表现为小麦面粉含量15%饲料组在75min后硬度变化差异性显着(P<0.05),小麦面粉含量20%饲料组,小麦面粉含量25%饲料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40%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55%组,大豆分离蛋白含量70%饲料组在60min后硬度变化差异性显着(P<0.05), 120min后差异性极其显着(P<0.01)。聚结性表现为经过120min浸水后与4℃下保存下聚结性差异性显着(P<0.05)。在浸泡过程中,聚结性呈现下降趋势,但在15min至105min时间段的差异性不显着(P>0.05)。因此建议如果投喂之前进行浸泡处理则浸泡时间不宜超过120min。3.小麦面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影响3.1饲料中添加小麦面粉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制作了小麦面粉添加量分别为15%,20%,25%的三疣梭子蟹组织化蛋白配合饲料,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肉对为对照,测定其对三疣梭子蟹(11.18±1.33g)摄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菲律宾蛤仔肉组的日平均摄食率(6.08±1.77)、特定生长率(2.55±0.81)、饵料转化效率(28.31±11.83)均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蛤肉组与配合饲料组各项生长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各个配合饲料之间日平均摄食率无显着差异,特定生长率小麦面粉25%饲料组(1.64±0.72)高于15%(1.45±0.54)、20%饲料组(1.43±0.11)。小麦面粉20%饲料组和小麦面粉25%饲料组特定生长率差异性显着(P<0.05)。3.2饲料中大豆分离蛋白含量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制作了大豆分离蛋白添加量分别为40%,55%,70%的三疣梭子蟹组织化蛋白配合饲料,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肉为对照,测定其对三疣梭子蟹(17.59±2.66g)摄食、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投喂菲律宾蛤仔肉组的日平均摄食率(7.14±0.44)、特定生长率(2.43±0.81)、饵料转化效率(27.29±7.28)均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蛤肉组与配合饲料组各项生长指标差异性显着(P<0.05)。饲料组的日平均摄食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效率大约相当于蛤肉组的30%-50%之间。各个配合饲料之间日平均摄食率无显着差异。大豆蛋白添加量70%饲料组湿重特定生长率(0.78±0.55)低于大豆蛋白添加量40%饲料组(1.46±0.49)和大豆蛋白添加量55%饲料组(1.07±0.74)的湿重特定生长率,差异性显着(P<0.05)。大豆蛋白添加量70%饲料组湿重饵料转化效率(5.02±3.32)、干重饵料转化效率(8.29±5.17)均低于大豆蛋白添加量40%饲料组湿重饵料转化效率(12.98±2.48)、干重饵料转化效率(21.24±9.11)和大豆蛋白添加量55%饲料组料转化效率(11.18±3.29)、干重饵料转化效率(19.22±6.94),差异性显着(P<0.05)。

周演根,马甡,苏跃朋,阎斌伦,王兴强,刘勇克[9](2010)在《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海水陆基围隔实验方法探讨三疣梭子蟹和凡纳滨对虾混养的适宜配比和水环境的变化,并比较其养殖效果。实验中对虾6个放养密度分别为0,15,45,75,105,135尾/m2;三疣梭子蟹的密度为6尾/m2。实验结果表明,经过60 d的养殖,混养组梭子蟹的成活率、规格和净产量均优于梭子蟹单养组,其中,混养对虾密度为45尾/m2组(45.71%,43.22 g/ind,1 191 kg/hm2)最高,其次是75尾/m2组(44.58%,39.13 g/ind,1 050 kg/hm2),梭子蟹单养组(35.13%,32.87 g/ind,693 kg/hm2)最低。混养6尾/m2密度梭子蟹条件下,对虾的养成规格和成活率与对虾密度呈负相关。实验后期各混养组水体中总氨氮、亚硝酸盐、硝酸盐和总氮含量均显着高于单养组,且随对虾放养密度增高显着上升。水体总氨氮含量各混养组在养殖50 d后均超过500μg/L。本实验表明: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的最佳配比为三疣梭子蟹6尾/m2,对虾4575尾/m2。

林芳[10](2009)在《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文中指出虾蟹混养可以缓解虾病发生,提高经济效益。从池塘选择、苗种放养、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总结了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

二、三疣梭子蟹吊漂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疣梭子蟹吊漂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三疣梭子蟹和东方对虾混养病害防治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防止”蟹虾混养病害的措施
    1. 防病害首先注重池塘选择
    2.防病害苗种放养前准备
    3.防病害还要注意苗种投放
    4.防病更需注重日常管理
二、“治疗”蟹、虾混养病害的措施
    1.病害类型
    2.几种主要病例
三、讨论

(2)梭子蟹格栅式循环水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设施
    1.2试验方法
        1.2.1大规格苗种的培育
        1.2.2格栅式养成
2结果
    2.1养殖大棚光温调控
    2.2土池大规格苗种的生长
    2.3格栅式养成
3讨论
    3.1不同养殖方式养殖产量的比较
    3.2养殖设施设计
    3.3生长环境调控
4结论

(3)三疣梭子蟹养殖投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仪器
        1.1.1 试验材料
        1.1.2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1.2.1 试验前准备
        1.2.2 试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方法
2 结果
    2.1 投饵装置上、下盘蟹摄食量的变动
    2.2 不同投饵装置中摄食量的特点
    2.3 蟹每日摄食量随时间变化
    2.4 几个环境因子对三疣梭子蟹每日摄食量影响
3 讨论
    3.1 池塘养殖三疣梭子蟹摄食习性
    3.2 三疣梭子蟹每日摄食量随时间的变化
    3.3 几个环境因子对摄食的影响

(4)不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能量收支及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1 文献综述: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和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及有机碳含量变动
    摘要
    Abstract
    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及养殖现状
        1.1.1 三疣梭子蟹的生态习性
        1.1.2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现状
    1.2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的能量流动和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2.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2.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能量收支的相关研究
    1.3 养殖水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含量变化及其收支
        1.3.1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输入与输出
        1.3.2 养殖池塘生态系统中有机碳的组成
        1.3.3 溶解有机碳
        1.3.4 颗粒有机碳
        1.3.5 浮游植物有机碳
        1.3.6 浮游动物有机碳
        1.3.7 细菌有机碳
        1.3.8 腐质颗粒有机碳
        1.3.9 底泥有机碳
2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的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2.0 引言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养殖管理
        2.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2.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
    2.2 结果
        2.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的收获状况
        2.2.2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2.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与输出
        2.2.4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能量
        2.2.5 各实验组的能量转化效率
    2.3 讨论
        2.3.1 各实验组能量利用和转化效率
        2.3.2 各实验组的底泥沉积
        2.3.3 虾蟹混养的机制探讨及养殖模式的进一步优化探究
        2.3.4 关于最佳养殖结构
3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不同混养系统中能量收支的实验研究
    3.0 引言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设计
        3.1.3 实验管理
        3.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3.1.5 能量转化效率计算公式方法
    3.2 结果
        3.2.1 各实验组养殖生物收获情况
        3.2.2 各处理初级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
        3.2.3 各实验组能量输入及输出
        3.2.4 不同实验组底泥沉积
        3.2.5 不同实验组能量转化效率
    3.3 讨论
        3.3.1 各实验组的能量利用及转化效率
        3.3.2 放养滤食性贝类的生态学作用
        3.3.3 最优实验组
4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和菲律宾蛤仔混养系统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
    4.0 引言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设计
        4.1.3 实验管理
        4.1.4 实验测定及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各实验组中养殖动物的收获情况
        4.2.2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收入
        4.2.4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5 各实验组初级生产合成有机碳量
        4.2.6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出
        4.2.7 各实验组各项输入有机碳占总有机碳输入量的比例
        4.2.8 各实验组浮游呼吸消耗的有机碳量
        4.2.9 各实验处理组底泥有机碳积累
        4.2.10 不同养殖模式有机碳利用率比较
    4.3 讨论
        4.3.1 各实验组有机碳的输入
        4.3.2 各实验处理组有机碳的输出
        4.3.3 有机碳的利用率与虾蟹混养最佳搭配比例
5 三疣梭子蟹、凡纳滨对虾混养系统有机碳库储量的研究
    5.0 引言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实验管理
        5.1.4 水体各有机碳组成部分含量的实验测定
    5.2 结果
        5.2.1 浮游植物有机碳及其组成
        5.2.2 浮游动物有机碳
        5.2.3 水体有机碳
        5.2.4 各处理组有机碳组成
        5.2.5 底泥有机碳
    5.3 讨论
        5.3.1 水体各部分有机碳与相关研究之间的比较
        5.3.2 水体有机碳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研究
        5.3.3 底泥有机碳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表的学术论文

(5)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参数评估及新品种培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的分类地位
        1 分类地位与地理分布
        2 普通生物学
    第二节 我国三疣梭子蟹养殖现状
        1 三疣梭子蟹养殖模式
        2 我国三疣梭子蟹养殖业存在问题
    第三节 水产动物育种技术
        1 选择育种
        2 杂交育种技术
        3 细胞工程育种技术
        4 现代分子育种技术
    第四节 三疣梭子蟹遗传育种研究现状
        1 遗传学研究现状
        2 三疣梭子蟹育种学研究现状
第二章 育种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参数评估
    第一节 4 个野生地理群体肥满度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三疣梭子蟹4 个地理群体体色差异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三疣梭子蟹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力评估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地理种群的杂交优势分析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家系选育及个体标记技术研究
    第一节 三疣梭子蟹全(半)同胞家系构建操作流程
        1 亲蟹人工控制室内定向交尾
        2 亲蟹越冬
        3 亲蟹培育
        4 家系标准化苗种培育
        5 家系标准化养殖
    第二节 三疣梭子蟹半同胞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性状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全同胞家系的建立及生长性状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个体标记技术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新品种培育及育种性能分析
    1 材料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在读期间授权发明专利
在读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在读期间获奖情况
在读期间其他情况

(6)天津地区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高产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亲蟹的选择与培育
    1.1 亲蟹选择
    1.2 亲蟹培育
        1.2.1 培育池
        1.2.2 日常管理
2 布幼
    2.1 育苗池
    2.2 亲蟹吊笼孵化
    2.3 幼体培育
        2.3.1 水质
        2.3.2 充气量
        2.3.3 换水及倒池
        2.3.4 饵料投喂
        2.3.5 病害防治
3 幼体出池

(7)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养模式
    1.1 池塘养殖模式
        1.1.1“普陀模式”[2]
        1.1.2 海水池塘底充氧增氧养殖[3]
    1.2 暂养模式
    1.3 吊养与沉箱养殖模式
        1.3.1 吊养养殖
        1.3.2 岩礁水泥沉箱养殖[8]
2 混养模式
    2.1 蟹、虾混养模式[9-11]
    2.2 蟹、虾、贝混养模式
3 单性化养殖模式
4 小结

(8)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配合饲料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1. 国内外三疣梭子蟹研究概况
    2. 三疣梭子蟹生物学
        2.1 三疣梭子蟹的分布
        2.2 三疣梭子蟹形态特点
        2.3 三疣梭子蟹的习性
        2.4 三疣梭子蟹的生长发育
        2.5 三疣梭子蟹的繁殖
        2.6 三疣梭子蟹生理
        2.7 三疣梭子蟹的营养成分
    3. 三疣梭子蟹的养殖
        3.1 粗养
        3.2 半精养
        3.3 精养
        3.4 池塘养殖技术
        3.5 商品梭子蟹养殖模式
        3.6 吊笼养殖
        3.7 围栏养殖
    4. 三疣梭子蟹的营养需求
        4.1 蛋白质
        4.2 脂类
        4.3 碳水化合物
        4.4 维生素和矿物质
    5. 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研究进展与意义
    6. 高湿挤压技术简介
        6.1 高湿挤压技术产品性状评价指标
第二章 添加鱼粉和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影响
    第一节 添加鱼粉对以大豆分离蛋白为基料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
        1. 材料和仪器设备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2 稳定挤出的挤压条件
        2.1 扭矩和压力
        2.2 喂料速度与喂料量的关系
        2.3 喂水速度与喂水量的关系
        2.4 挤压温度与螺杆转速
        3 实验方法
        3.1 高湿挤压技术产品性状指标测定
        4. 鱼粉添加量对产品物性的影响
        4.1 组织化度
        4.2 硬度
        4.3 弹性
        4.4 聚结性
        5 讨论
        5.1 鱼粉添加对高湿挤压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的影响
        5.2 鱼粉添加对高湿挤压生产组织化大豆蛋白工艺参数影响
    第二节 添加小麦面粉对湿法生产组织化蛋白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添加小麦面粉对高湿挤压稳定生产组织化蛋白性状的影响
        2.1 组织化度
        2.2 硬度
        2.3 聚结性
        2.4 弹性
        3. 讨论
第三章 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饲料的物理性状研究
    第一节 不同保存条件对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配合饲料性状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组织化度
        2.2 硬度
        2.3 聚结性
        2.4 弹性
        3. 讨论
    第二节 湿法挤压生产的组织化蛋白三疣梭子蟹饲料各项性状随浸水时间的变化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仪器设备
        1.3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组织化度
        2.2 弹性
        2.3 硬度
        2.4 聚结性
        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面粉和大豆分离蛋白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影响
    第一节 饲料中添加小麦面粉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饵料的准备
        1.2 实验用蟹来源及暂养
        1.3 实验设施及条件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第二节 饲料中大豆分离蛋白含量对三疣梭子蟹摄食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饵料的准备
        1.2 实验用蟹来源及暂养
        1.3 实验设施及条件
        1.4 实验方法
        1.5 数据分析与处理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与围隔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设计与管理
        1.3.1 实验设计
        1.3.2 实验管理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温度、盐度、pH和溶氧
        1.4.2 水体营养盐的测定
        1.4.3 生长的测定
    1.5 数据计算
    1.6 数据的统计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3.1 虾蟹混养的可行性
    3.2 水环境的变化
    3.3 关于虾蟹混养的合理配比

(10)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池塘选择
2 苗种放养前准备
3 苗种投放
    3.1 蟹苗投放
    3.2 虾苗投放
4 日常管理
    4.1 水质调控
    4.2 饵料投喂
    4.3 巡池检查与生产记录
5 病害防治
6 讨论
    6.1 性比调控
    6.2 梭子蟹生长、生活习性

四、三疣梭子蟹吊漂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三疣梭子蟹和东方对虾混养病害防治措施探讨[A]. 郑丽丽. 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 2016
  • [2]梭子蟹格栅式循环水养殖技术[J]. 许程林,赵永超,陈玉生,吉红九,贲成恺,钟非. 渔业现代化, 2015(04)
  • [3]三疣梭子蟹养殖投饵技术研究[J]. 李良,杜肖,徐衡,胡成业,邵国洱,韩志强,水柏年. 水产养殖, 2014(11)
  • [4]不同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混养系统能量收支及有机碳收支的实验研究[D]. 奉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5]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遗传参数评估及新品种培育的研究[D]. 高保全.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6]天津地区三疣梭子蟹人工育苗高产的关键技术[J]. 赵营,孙成渤,汪志清. 天津农林科技, 2012(03)
  • [7]浙江沿海三疣梭子蟹的养殖模式[J]. 胡则辉,徐君卓,石建高. 现代渔业信息, 2011(03)
  • [8]高湿挤压技术生产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配合饲料的初步研究[D]. 赵顺顺. 中国海洋大学, 2011(04)
  • [9]三疣梭子蟹与凡纳滨对虾混养实验研究[J]. 周演根,马甡,苏跃朋,阎斌伦,王兴强,刘勇克.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3)
  • [10]三疣梭子蟹与日本对虾混养技术[J]. 林芳. 现代农业科技, 2009(15)

标签:;  ;  ;  ;  ;  

大闸蟹三疣挂浮养殖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