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血杆菌心内膜炎1例临床治疗

嗜血杆菌心内膜炎1例临床治疗

一、嗜血杆菌心内膜炎1例临床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侍效春,刘晓清[1](2022)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患者的临床特征, 以提高对IE的认识。方法纳入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425例IE患者。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分析纳入IE患者的临床特征、基础心脏疾病、病原微生物分布和临床转归等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425例IE患者中, 从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0周, 发热423例(99.5%), 心脏杂音372例(87.5%), 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并发症以心力衰竭最为常见, 共219例(51.5%), 其次为脏器栓塞158例(37.2%);原有基础心脏疾病者250例(58.8%), 以先天性心脏病最常见[121例(28.5%)];超声心动图和手术共发现赘生物410例(96.5%);病原学检查阳性343例(80.7%), 病原体以链球菌特别是草绿色链球菌[59.5%(204/343)]最常见。425例患者均给予抗感染治疗, 其中342例(80.5%)联合手术治疗, 332例(97.1%)为早期手术, 住院期间死亡19例(4.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纽约心功能分级Ⅲ级及以上[比值比(odds ratio, OR)=3.40, 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30~11.68]、脑栓塞(OR=4.45, 95%CI 1.50~13.22)和感染性休克(OR=19.41, 95%CI 3.81~99.02)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0), 接受手术治疗(OR=0.15, 95%CI 0.05~0.47)是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保护因素(P=0.001)。结论 IE仍存在明显的诊断延误, 应提高对IE的警惕性, 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多套血培养并且尽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和有指征患者的早期手术干预是IE治疗的关键。

侍效春,刘晓清[2](2021)在《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right-sided infective endocarditis, RSIE)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对RSIE的认识。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诊断为RSIE的住院患者6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同期左心感染性心内膜炎(left-sided infective endocarditis, LSIE)进行对比。结果 60例RSIE占同时期住院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 IE)患者的14.1%(60/425)。从发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为13周。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100.0%,60/60),48例(80.0%)有肺部受累表现。易患因素中,先天性心脏病居首位,占71.7%(43/60)。血培养和(或)瓣膜赘生物培养阳性有49例(81.7%),以草绿色链球菌和葡萄球菌为主。56例(93.3%)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赘生物。所有患者给予抗感染治疗,其中48例(80.0%)联合手术治疗,无院内死亡病例。与LSIE患者相比,RSIE患者年龄更小[(38.0±14.0)岁比(46.0±15.0)岁],女性更常见(51.7%比31.4%),有易患因素的比例更高(78.3%比55.0%),而发生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比例则较低(25.0%比55.6%),链球菌感染的比例较低(49.9%比69.4%),葡萄球菌感染比例较高(28.6%比10.3%),脓肿形成的比例较低(0例比31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RSIE仍存在明显的诊断延误,对于有RSIE易患因素的患者,若出现发热和肺部受累表现,应积极行血培养与超声心动图检查,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的目的。

李青伟[3](2021)在《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舌诊作为望诊的重点内容,是获取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所需客观指标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科技背景下,中医微观化、客观化领域的现代化研究方兴未艾,并把舌诊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并以司外揣内、见微知着等基本原则指导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而微生态学作为细胞及分子水平的生态学,二者在基本理论观点上具有相似性,这也是二者得以合作的切入点。随着舌苔微生态领域研究的逐渐深入以及更新更好的微生物技术的使用,将能更好的发现理解疾病与中医舌象变化、舌苔微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不断深入挖掘中医舌诊的科学内涵,使中医舌诊更好地在临床实践乃至现代医学诊疗中发挥优势与作用。然而目前舌苔微生态研究多集中于特定疾病的特定舌苔类型,受疾病特异性因素干扰,研究结果可重复性差。本研究以健康人群的八种舌苔类型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宏基因组测序的方式探寻不同舌象的微生物学特征及与疾病的关系。研究目的从舌苔微生物的角度,研究中医舌象的科学规律与形成机制,揭示现代医学背景下中医舌象可能的生物学基础。描绘健康人舌象的微生物学特征,寻找不同舌象各自的标志性微生物,与糖尿病相同舌象相对照,寻找“异病同证”背景下的疾病特异性相关的特征微生物。同时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探索中医舌象诊断标准化,建立可靠的舌象辅助辨证方法,为进一步相关研究奠定方法学基础。研究方法在舌象辅助辨证的基础上,我们将健康人群的舌苔按颜色、厚度和湿润度分为八种类型,包括薄白、薄白腻、白厚腻、白厚燥、薄黄、薄黄腻、黄厚腻、黄厚燥。首先使用中国上海DAOSH公司研制的DS01-G舌象采集仪,对健康志愿者和糖尿病患者的舌苔进行标准化拍照。其次在口腔清洁后使用无菌植绒棉拭子按标准化操作流程在舌中部位采集微生物群,并保存在微基微生物标本冻存管,-80度冰箱内保存。使用蛋白酶K裂解结合苯酚氯仿提取法从样品中提取总DNA。在1.2%琼脂糖凝胶上运行样品检测。测序文库由 NEBNext(?)UltraTM DNA Library Prep Kit for Illumina(?)(New England Biolabs公司,美国)构建。利用微基生物技术(上海)有限公司的Illumina Novaseq 6000、150-bp配对末端技术对基因组文库进行了测序。将预测的基因进行聚类,并使用CD-HIT包构建非冗余基因目录(参数:一致性identity=95%,覆盖率coverage=90%)。利用BEDtools中的基因组计算覆盖度功能快速估算了基因的丰度。使用DIAMOND软件对非冗余数据库(Non-Redundant Database,NR)进行分类。使用R语言函数中的cor.test进行相关性系数的计算和检验,使用R的igraph软件(版本1.2.5)进行共生网络构建。使用R中的prcomp和分类学丰度信息执行主成分分析,并通过R中的ggplot2将其绘制。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微生物群结果进行分析,使用 LEfSe v1.0 进行 LEfSe 分析。统计学使用 SPSS(版本 24)及 Microsoft Excel 2020软件,P值<0.05被认为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研究结果研究一:1.舌象辅助辨证我们分析了 72例入组舌象中间部位的L值、A值与B值。结果显示,LAB色彩量化体系与人工舌象诊断存在显着相关性。其中反应色彩亮度的L值在各组中无显着差异。B值与苔色正相关,白苔整体B值低,黄苔整体B值高。在利用道生手持舌象仪拍摄条件下,b值低于8.5可判定为白苔,高于8.5可判定为黄苔;A值与舌苔厚薄呈负相关,薄苔整体A值高,厚苔整体A值底。白苔中低于21为厚苔,高于21为薄苔,黄苔中低于17为厚苔,高于17为薄苔。研究二:1.基线特征通过病例筛查入组的180人中,最终有94人的舌苔样本被用于舌苔微生物群分析。队列中女性占74.47%,男性占25.53%。每组的年龄一般在45岁至55岁之间,组间无显着性差异。最常见的舌苔是薄白、薄黄腻和薄白腻,每种舌苔人数超过20例。72.24%的舌苔可以定义为薄苔,而27.76%属于厚苔,白色舌苔的百分比为57.45%,高于黄色舌苔的42.55%,腻苔受试者比例69.15%。2.舌苔微生物群落特征研究人群中最丰富的属是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平均丰度为15.7%,奈瑟菌(Neiseria)为13.1%。其次依次为链球菌(Strptococcus)为10.8%,放线菌(Actinomyces)为8.8%,韦永氏菌(Veillonella)为8.4%等。最常见的门系是厚壁菌门(Firmicutes),达到最高丰度27.9%,其次是拟杆菌门(Bacteriodetes),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其丰度分别为21.9%、19.9%、18.9%、5.7%。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发现相对于不同的舌苔类型,它们的微生物β多样性并没有存在显着差异。3.不同舌苔类型特征微生物选取LDA高于3的细菌作为特征微生物。其中薄白苔为芽孢杆菌目(Bacillales order);白厚腻舌苔为微小球菌(Megasphaera micronuciformis),韦永氏菌(Vellonella)及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is);薄黄苔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黄厚腻舌苔为产黑素普雷沃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及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4.不同舌苔微生物的临床疾病对应关系白厚腻苔的韦永氏菌是一种特定的“寒态”胃炎的致病菌,微小球菌在胃癌患者的舌苔中富集,而婴儿链球菌则表明了癌前级联反应;薄黄苔中莫拉菌属(Moraxella genus)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Neisseria elongate)是口咽部常见的细菌菌群。莫拉菌属可以增加引起机会性感染的风险,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有机会引起心内膜炎、骨髓炎和胰腺癌;黄厚腻舌苔的产黑素普雷沃菌(Prevotella melaninogenica)和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与食管鳞状细胞癌、口腔鳞状细胞癌相关,短小奇异菌(Pobium parvulum)能够引起脓毒症,等。5.舌苔微生物群的共生网络白厚腻舌苔中高度富集的婴儿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fantis)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eroris)呈正相关;薄黄苔特征菌细长肾形奈瑟氏菌(Neisseria elongate)与生痰二氧化碳嗜纤维菌(Capnocytophagas sputigena)呈正相关;黄厚腻舌苔中,产黑素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 melaninogenic)、殊异韦荣菌(Veillonella dispar)和短小奇异菌(Atopobium parvulum)呈显着正相关性,表明这些细菌在黄厚腻舌苔中的共存和共生关系。6.糖尿病疾病特异性细菌标志物在糖尿病患者的黄厚腻舌苔中,二氧化碳嗜纤维菌属(Capnocytophagagenus)高度富集,这种具有潜在致病能力的细菌与牙周炎和1型糖尿病密切相关。与糖尿病患者相比,产黑素普雷沃菌属(Prevotellamelaninogenic)在健康人群中更显着地富集。7.糖尿病黄厚腻苔与健康人黄厚腻苔的功能差异T2DM患者相较于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抗药性基因表达,主要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T2DM患者相较于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碳水化合物酶表达,主要为糖苷水解酶;T2DM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ABC转运蛋白、AMPK信号通路、FoxO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过氧化物酶体、催乳素信号通路等聚类基因表达,健康人具有更高水平的细胞凋亡聚类基因表达,提示胆固醇的转运调节、催乳素水平、氧化还原反应及细胞凋亡可能是二者生理病理功能方面的主要差异。结论基于Lab色彩体系辅助中医舌象辨证研究结果显示了中医舌象辨证的主观性,发现A、B色彩量化能够规范、辅助中医辨证,总结出A、B值辅助辨证的具体参考数值,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本研究结果经更多舌象图片辨证与数字化的验证之后,能够实现色彩量化辅助、规范舌象辨证的广泛应用。随后通过宏基因组测序对微生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具有健康人群不同类型舌苔的独特细菌特征,构建了舌苔微生物间的共生关系。这为破译舌苔形成机制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为今后的中医现代化诊断提供了方便。此外,我们进一步研究了健康个体和糖尿病患者之间的差异标记细菌,证明了疾病对舌苔微生物的特异性影响,并强调了在健康人群中识别不同舌苔类型标记细菌的必要性。

刘晔[4](2021)在《纳米孔测序技术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病原检测的临床应用以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构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初步建立纳米孔16S测序技术检测下呼吸道感染(low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LRI)细菌性病原的流程和方法,并评估其可行性。构建下呼吸道微生物共存网络,揭示感染状态下菌群的相互作用。方法收集北京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19年7月至2020年9月就诊的33位LRI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标本,进行纳米孔16S测序。采用χ2检验对16S测序结果和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病原检出率以及病原种类,对纳米孔测序在病原体检测的应用进行评估。通过物种的相对丰度计算菌群间的Spearman相关系数并经错误发现率(FDR)校正,计算共存网络的相关参数,描述下呼吸道菌群共存网络的特性。结果(1)25例纳米孔16S测序阳性样本中,共检测出16种病原体,主要包括副流感嗜血杆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琼氏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鹑鸡肠球菌、纹带棒状杆菌、副胞内分枝杆菌、粘质沙雷菌、Insuavis无色杆菌、默氏柠檬酸杆菌以及肺炎支原体,多于临床培养检测的6种病原体,包括副流感嗜血杆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χ2=7.949,P<0.05)。(2)33例患者的16S测序病原检出率高于传统的细菌培养(75.8%(25/33),45.5%(15/33),χ2=5.140,P<0.05)。(3)纳米孔16S测序比对至种水平的序列占属水平的80.0(60.0,86.0)%,与细菌培养结果的一致率为33.3%(11/33)。(4)LRI患者下呼吸道主要菌门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以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5)LRI患者的呼吸道菌群种水平共存网络有80个节点(菌种),其中肺炎患菌群共存网络有83个节点(菌种),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的患者的菌群共存网络有88个节点(菌种),2组网络均包含5个模块。网络中不同菌种之间大多数为正相关性,仅少数机会性致病菌种间存在负相关性。(6)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r=0.710,P=0.000),纹带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r=0.672,P=0.000)和解糖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ccharolyticus(r=0.639,P=0.000)均与白细胞计数(WBC)呈显着正相关;Staphylococcus saccharolyticus与红细胞计数(RBC)(r=-0.654,P=0.000),血红蛋白(Hb)(r=-0.692,P=0.000)呈显着负相关,与淋巴细胞计数(r=0.716,P=0.000),C-反应蛋白(CRP)(r=0.769,P=0.000)呈显着正相关;Staphylococcus aureus(r=0.747,P=0.000)和Corynebacterium striatum(r=0.704,P=0.000)均与淋巴细胞计数呈显着正相关;唾液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r=0.884,P=0.000),Streptococcus infantis(r=0.857,P=0.001)和Streptococcus rubneri(r=0.612,P=0.046)均与血沉呈显着正相关;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r=0.891,P=0.000)和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r=0.624,P=0.000)均与D-二聚体呈显着正相关。结论本研究建立的纳米孔16S扩增子测序流程能够从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快速鉴定细菌性病原。纳米孔16S扩增子测序病原检出率高,检出病原种类多于细菌培养,且可以将多数细菌鉴定至种水平。该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潜力的平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人体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菌群共存网络中,肺炎与支气管扩张患者模块构成相似。菌群共存网络提示致病物种之间多表现为协同作用促进疾病发生发展。机会性致病菌间或存在竞争关系,感染状态下可能表现为较单一的优势生长,协同主要致病菌发挥作用。一些菌种与血常规检查结果和炎症指标显着相关。感染人群的菌群共存网络分析结合临床指标相关性分析或可提示一些罕见的可能致病菌,增加我们对感染性微生物的认识与研究。

余雄杰,肖德才,陈晨,陈锦华[5](2021)在《感染性心内膜炎194例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文中指出目的分析血培养阳性的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ntitis,IE)患者的临床及病原学特点,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14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94例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病历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及病原学检查结果等。结果 194例血培养阳性的IE患者以男性为主(70.1%),平均年龄为40.5岁。IE合并心脏基础疾病最常见的是先天性心脏病(30.4%),临床表现最为常见的是发热(88.1%),最常见累及的部位是二尖瓣(46.4%),其次是主动脉瓣(22.7%)。血培养分离的病原菌中链球菌占比最高(63.4%),其次是葡萄球菌(19.1%)。链球菌属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小于10%。结论 IE患者合并心脏基础疾病中,先天性心脏病和非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比较风湿性心脏瓣膜病高。IE患者血培养的主要病原菌为链球菌属细菌。

李杨[6](2020)在《某三甲医院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内外科疗效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就诊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病因学、临床特征、并发症、预后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分析感染性心内膜炎在本地区的疾病特征,为本地区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治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对2014年3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基础心脏疾病、临床表现、合并症、病原菌组成、超声心动图表现及内外科治疗效果对比。结果人口学特征:根据纳入标准,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为51.2岁,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男女比例约为2:1,以中年患者居多,青年患者比例略高于老年患者。临床表现及合并疾病: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有62例(77.5%),60例患者在病程中出现发热超过38℃。其他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心脏杂音、贫血、血尿、类风湿因子阳性、肝脾大。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其次是器官栓塞。此外,感染性心内膜炎还引起肝、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病原微生物特点:有4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呈阳性,阳性率为57.5%。病原菌主要包括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真菌。在革兰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率最高,草绿色链球菌次之,粪肠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比例较低。基础心脏病情况:本研究中具有基础心脏疾病的患者有72例(90%),无基础心脏病患者有8例(10%)。这些基础心脏病种类较多,最常见的是心脏瓣膜病、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本研究中心脏瓣膜病以非风湿性瓣膜病为主,瓣膜的病变部位以主动脉瓣和二尖瓣为主。这些具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中有30例(37.5%)进行过心脏手术,包括人工瓣膜手术、先心病手术、起搏器植入术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超声心动图表现:62例患者超声显示瓣膜或者心腔赘生物,阳性率约为77.5%。本研究中赘生物的部位包括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及右房和右室。从超声结果看,赘生物主要附着在左心系统,而右心系统比例较低。除赘生物外,心脏瓣膜的超声心动图表现主要包括:瓣膜返流、瓣膜狭窄、瓣周漏、瓣膜穿孔、主动脉瓣钙化、瓣周脓肿。这些病变仍然以左心系统为主。内外科治疗效果及转归: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中有54例接受手术治疗,26例采用内科保守治疗。内科治疗以静脉抗菌药物为主。手术治疗方式主要有瓣膜置换47例(86.4%),瓣膜成型3例(5.6%),瓣周脓肿电灼1例(1.8%)和单纯赘生物清除3例(5.6%)。内外科治疗组临床特征合并症并无显着差异,但内科治疗组有5例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和多脏器功能障碍,这也是内科治疗组6例患者未愈或者死亡的最主要病因。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成人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中青年为主,且男性比例显着高于女性;发热、心脏杂音是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心脏瓣膜病是最常见的基础心脏疾病,以左心系统为主,先天性心脏病占比例较低;病原微生物主要是革兰阳性球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例最高,其次是草绿色链球菌;超声检查心脏赘生物阳性率高,主要附着在左心系统;最多见的并发症是心力衰竭,其次是器官栓塞、肝肾损伤;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效果好,患者预后较内科保守治疗具有显着优势,因此,满足外科手术条件的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吴艳芳,朱燕林,方理刚,苗齐[7](2020)在《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IE)和左心IE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分析右心I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IE患者的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病原学、治疗及短期临床转归,并与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左心IE患者进行对比。结果纳入64例右心IE和62例左心IE患者。与左心IE组相比,右心IE组先天性心脏病更常见(75.0%比50.0%,χ2=8.416,P=0.004),更容易出现较大的赘生物(≥20 mm)(50.0%比14.5%,χ2=17.602,P<0.001)。不同于左心IE赘生物多累及心脏瓣膜,右心IE心室内膜赘生物更常见(53.1%比3.2%,χ2=38.422,P<0.001)。在右心和左心IE患者中最常见的病原菌均是草绿色链球菌(37.5%和46.8%),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右心IE组中更常见(15.6%比4.8%,χ2=3.960,P=0.047)。右心IE组中88.9%(8/9)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敏感。所有患者均进行外科手术和术后4~6周的抗感染治疗。左心IE组比右心IE组更容易出现住院期间并发症(29.0%比12.5%,χ2=5.256,P=0.022)。结论先天性心脏病是右心IE最常见的易患因素。草绿色链球菌是IE最常见的病原菌。相比于左心IE,在右心IE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更常见,抗感染联合外科手术治疗有较好的短期临床转归。

牟仁奎[8](2020)在《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回顾性分析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中心医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感染性心内炎患者相关的临床特点、病原微生物特点、手术治疗、预后等情况,以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并系统回顾性分析该院胸心外科2009年1月2018年12月经外科手术治疗的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完整临床资料,其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病原微生物学结果、超声心动图及胸部X线特点、心电图表现、有无基础心脏疾病、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血红蛋白、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素原、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常规(血尿、蛋白尿)、术前心功能分级、术前治疗、手术时机、手术方法、预后及随访资料等。所有患者均在全身麻醉低温体外循环下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160个月,随访内容主要包括患者术后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短轴缩短率,是否有瓣周漏等。结果:1.本研究86例患者中首次入住胸心外科53例,由本院其他科室转入胸心外科33例,患者年龄1081岁,平均年龄47.82±16.70岁。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34例,男女比例约为1.53: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25例(29.07%),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57例(66.28%),慢性感染性心内膜炎4例(4.65%)。住院天数1568天,平均住院日为36.88±11.51天。2.本研究患者术前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79例(91.86%),心脏杂音或新生成的杂音75例(87.21%)。3.辅助检查: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结果提示有形态不一、大小不等赘生物的患者有76例(88.37%)。所有患者的心脏瓣膜均有不同程度受累,单纯主动脉瓣受累32例(37.21%),单纯二尖瓣受累25例(29.07%),主动脉瓣+二尖瓣受累14例(16.28%),二尖瓣+三尖瓣6例受累(6.98%),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受累4例(4.65%),主动脉瓣+三尖瓣受累3例(3.49%),肺动脉瓣受累2例(2.33%)。其中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6例(18.60%);合并先天性心脏病5例(5.81%):动脉导管未闭2例,法洛四联症1例,室间隔缺损+右室双腔心1例,室间隔缺损1例;既往有心脏手术病史2例(2.33%):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1例,二尖瓣瓣膜置换术后1例;合并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2例(13.95%)。术前继发性病变:二尖瓣穿孔5例(5.81%),瓣周脓肿4例(4.65%),二尖瓣腱索断裂3例(3.49%),二尖瓣脱垂3例(3.49%),主动脉瓣穿孔2例(2.33%),主动脉瓣脱垂2例(2.33%),二尖瓣前瓣破裂1例(1.16%)。其他辅助检查结果包括各心腔的大小、心电图变化、胸部X线、实验室检查等。4.本研究中术前血培养阳性27例(31.40%),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的致病微生物为链球菌类,有18例(20.93%),其中草绿色链球菌9例(10.47%);金黄色葡萄球菌5例(5.81%),杆菌类3例(3.49%),真菌(酵母样)1例(1.16%)。术中及术后瓣膜或赘生物微生物培养结果:链球菌类5例(5.81%),杆菌类5例(5.81%),葡萄球菌类3例(3.49%),粪肠球菌1例(1.16%)。5.术前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3966mm,平均值为51.10±6.07mm;左室短轴缩短率1739%,平均值为31.26±3.50%;左心室射血分数3575%,平均值为60(55-65)%。术后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室舒张末内径4059mm,平均值为48.73±5.53mm;左室短轴缩短率2740%,平均值为32.60±3.80%;左室射血分数4070%,平均值为59.66±6.29%。术前与术后半年超声心动图各对应值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2、0.015、0.019均小于0.05。6.86例患者全部行手术治疗,81例(94.17%)患者术后康复出院,术后死亡5例(5.81%)。通过单因素分析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P=0.005)、左室舒张末内径(P=0.036)、左室射血分数(P<0.001)、体外循环时间(P=0.001)、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左室射血分数(P=0.034)、升主动脉阻断时间(P=0.035)为影响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7.术后随访:2例失去联系,随访率91.86%,随访160个月,平均22.08±13.09个月,术后未见感染性心内膜炎复发者及瓣周漏等情况,而且心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都得到了明显改善。心功能分级标准采用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ew York Heart Association,NYHA)心功能分级法,本研究术前心功能分级Ⅰ级6例(6.98%),Ⅱ级19例(22.09%),Ⅲ级31例(36.05%),Ⅳ级30例(34.88%)。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Ⅰ级37例(46.84%),心功能Ⅱ级42例(53.16%)。术前与术后半年心功能分级差异存在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0<0.01。结论:1.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以男性及中老年人居多,且以亚急性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及心脏杂音多见。2.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据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心脏瓣膜受累以主动脉瓣多见,病原微生物以链球菌类为主。3.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情况,灵活掌握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指南,把握好手术指征和时机,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对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起至关重要作用。外科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具有良好的疗效。4.术前左室射血分数越低、升主动脉阻断时间越长是影响感染性心内膜患者术后死亡的高危因素。5.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复杂,加强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表现等认识,防止误诊、漏诊,提高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水平。

熊景峰[9](2019)在《HPS、SS2和Pm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建立及三联灭活疫苗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广东养猪业的生产规模扩大,发展速度加快,但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猪链球菌2型(Streptococcus suis Type 2,SS2)和猪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ultocida,Pm)这三种常见的病原体继续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损害,制约着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对HPS、SS2和Pm的流行现状进行研究,建立快捷简便的检测方法,研发制备出能提供较高免疫保护力的新型三联灭活疫苗显得尤为重要。本实验针对传统的鉴定方法,耗费的时间长、步骤较繁琐等缺点,通过比较分析荚膜多糖抗原区的合成基因簇的特征,分别根据HPS的tbp B、SS2的CPS2J和Pm的KMT1保守区间,各自设计出三对引物,建立了用于鉴定三种细菌的单重PCR方法。HPS、SS2和Pm能够检测出DNA浓度的最低含量分别为2.0 pg/μL、2.6 pg/μL、4.2 pg/μL,有较高的敏感度;而且不与其他细菌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在单重PCR成功建立的基础上,将筛选出来的HPS、SS2和Pm三对引物进行不同浓度的稀释、退火温度等条件的摸索,建立25μL体系的三重PCR检测方法。此三重PCR鉴定方法,对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大肠杆菌、猪肺炎支原体、金黄色葡萄球菌、猪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不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在灵敏性实验上,三重PCR检测样品DNA浓度的最低含量为20 pg/μL,敏感度较高。在重复性实验中,均能检测出三种细菌的目的条带,成功率为100%,证明重复性好。通过对广东地区HPS、SS和Pm三种细菌的流行性调查,选择毒力较强、免疫原性好的优势血清型作为三联灭活疫苗的候选菌株。其中,HPS选血清4型;SS选SS2型;Pm则选择导致猪肺疫的A群。对HPS4、SS2和Pm A进行基础研究,得出HPS4于37℃的恒温振荡器中,以200 r/min震荡培养12 h,活菌数达到最大值,此时OD600约为0.46,活菌数约为1.32×109 CFU/m L;而SS2的培养时间为10 h,对应的OD600约为0.33,活菌数约为5.0×108 CFU/m L;Pm A的培养时间是8 h,对应的OD600约为0.39,活菌数为2.8×109 CFU/m L。以测得的三种细菌对应时间点的OD600和活菌数,作为培养疫苗菌株的时间依据。选用Balb/c小白鼠作为动物模型,进行毒力实验、稳定性实验,筛选出强毒菌株HPS4-HZ、SS2-SH和Pm A-YJ,并且计算出HPS4-HZ的LD50为2.03×109 CFU/m L;SS2-SH的LD50为8.9×108 CFU/m L;Pm A-YJ的LD50为3.98 CFU/m L。将培养好的HPS4-HZ、SS2-SH和Pm-YJ菌液,以5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将上清液去除干净,然后用等量的0.85%生理盐水重悬沉淀,再加入终浓度至0.2%的甲醛溶液,灭活24 h,最后加入灭菌的氢氧化铝胶佐剂,摇匀混合制备成三联灭活疫苗。按照免疫程序对Balb/c小白鼠皮下注射三联灭活疫苗,小鼠没有出现死亡的情况,精神状态良好,免疫的部位没有出现炎症反应,证明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灭活疫苗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力实验,表明HPS4灭活疫苗对小鼠的保护率达到90%,SS2灭活疫苗达到100%,Pm A灭活疫苗达到90%。而三联灭活疫苗对HPS4保护率达到90%,对SS2和Pm A的保护率均达到了80%。实验证明该三联灭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可为小鼠提供高度的免疫保护。

董明亮[10](2019)在《1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infective endocarditis,IE)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原学情况、心脏彩超和治疗、临床结局等因素,以期提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疗水平。方法:收集近10年(2009.01-2018.08)我院收治的、符合改良Duke确诊标准,且年龄大于14周岁的1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特征、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等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超声心动图、病原学检查、抗生素应用、外科手术及转归等,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为49.49±17.118岁,男女比例为2.97:1,男性为主。在高危因素中,78.3%患者至少合并有一种基础心脏病,其中非风湿性心脏病比例最高(39.1%),先天性心脏病次之(18.3%),风湿性心脏病比例下降(12.2%);无基础心脏病比例增加(21.7%),心脏内人工材料置入占比亦有所上涨(10.4%),成为IE的高危因素之一。临床表现以发热最常见(99.1%)。超声心动图对赘生物发现率为100%,以左心系统赘生物为主(85.2%),最常受累的瓣膜为二尖瓣(Mitral valve,MV)(46.1%)。血培养阳性率为65.2%(73/112),最常见的病原菌为链球菌(50.7%,37/73),其次为葡萄球菌(19.2%,14/73)。链球菌对青霉素依旧高度敏感(敏感率为90.5%)。万古霉素是应用最多的抗菌素(43.5%)。65.2%的患者至少伴有1项并发症。40.0%的患者接受外科手术治疗。院内死亡率为3.5%。结论:IE发病年龄呈增长趋势,基础心脏病分布变化显着。IE临床表现多样化,但缺乏特异性表现;其赘生物主要发生于左心系统,二尖瓣最易受累,与其所受的血流压力高相关。病原菌谱改变不明显,仍以链球菌感染为主。抗生素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是IE的主要治疗手段。IE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总体预后尚可。提高对IE的认识是早期诊断、早期有效治疗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二、嗜血杆菌心内膜炎1例临床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嗜血杆菌心内膜炎1例临床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2)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RSIE临床特征
    二、IE易患因素的构成
    三、心脏受累情况
    四、病原微生物
    五、治疗与转归
    六、RSIE和LSIE临床特征的比较
讨论
    一、RSIE常见临床表现
    二、RSIE的易患因素
    三、RSIE的超声心动图表现
    四、RSIE的病原微生物
    五、RSIE的治疗和预后

(3)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舌苔微生物在现代医学诊疗中的潜在作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舌苔菌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一 基于Lab色彩模型辅助中医舌象辨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2.1 舌象图片中部位置的设定及中医医生舌象辨证流程
        2.2 L值与舌象分类不相关
        2.3 利用B值进行白苔与黄苔的区分
        2.4 利用A值进行薄苔与厚苔的区分
        2.5 a值,b值与舌象判定的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研究二 基于宏基因组学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苔微生态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材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基本信息
        3.2 舌苔微生物群落特征
        3.3 与不同舌苔类型的特征细菌有关的疾病
        3.4 舌苔微生物群的相关网络分析
        3.5 疾病特异性舌苔细菌标志物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件

(4)纳米孔测序技术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病原检测的临床应用以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第一部分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病原检测的临床应用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论文第二部分 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构成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纳米孔测序技术在临床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名单
个人简历

(5)感染性心内膜炎194例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1.2 方法
        1.2.1 血培养和药敏试验
        1.2.2 药敏结果判定
        1.2.3 耐药菌检测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临床资料
    2.3 病原菌分布
    2.4 主要革兰阳性菌耐药情况
3 讨论

(6)某三甲医院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内外科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实验部分
    1.1 资料与方法
    1.2 结果
第2章 讨论
第3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学及手术治疗进展
    1.1 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学
    1.2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1.3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及录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7)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者的基线特征
    2.2 超声心动图特点
    2.3 病原学
    2.4 治疗
    2.5 短期临床转归
3 讨论

(8)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9)HPS、SS2和Pm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建立及三联灭活疫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或符号表
1 前言
    1.1 副猪嗜血杆菌的研究概述
        1.1.1 病原学特征
        1.1.2 细菌分型
        1.1.3 流行病学调查
        1.1.4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2 猪链球菌的研究概述
        1.2.1 病原学特征
        1.2.2 细菌分型
        1.2.3 流行病学调查
        1.2.4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3 巴氏杆菌的研究概述
        1.3.1 病原学特征
        1.3.2 细菌分型
        1.3.3 流行病学调查
        1.3.4 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
    1.4 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和多杀性巴氏杆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种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的试剂
        2.1.4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2.1.5 常用试剂溶液的配制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复苏
        2.2.2 革兰氏染色镜检
        2.2.3 生化鉴定实验
        2.2.4 细菌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2.2.5 HPS、SS2和Pm三重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2.2.6 HPS、SS2和Pm三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
3 结果与分析
    3.1 菌落形态及特征
        3.1.1 HPS菌落形态及特征
        3.1.2 SS2菌落形态及特征
        3.1.3 Pm菌落形态及特征
    3.2 生化鉴定实验
    3.3 HPS、SS2和Pm的 PCR鉴定方法
    3.4 三重PCR鉴定方法的建立
        3.4.1 HPS、SS2和Pm的引物筛选
        3.4.2 HPS、SS2和Pm单重PCR的退火温度优化
        3.4.3 HPS、SS2和Pm三重PCR的退火温度优化
        3.4.4 HPS、SS2和Pm三重PCR的引物浓度优化
        3.4.5 HPS、SS2和Pm三重PCR的特异性实验
        3.4.6 HPS、SS2和Pm单重PCR的敏感性实验
        3.4.7 HPS、SS2和Pm三重PCR的敏感性实验
        3.4.8 HPS、SS2和Pm三重PCR的重复性实验
    3.5 三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究
        3.5.1 HPS4和Pm A的 PCR鉴定实验
        3.5.2 HPS4、SS2和Pm A生长曲线与OD600 值的测定
        3.5.3 HPS4攻毒结果
        3.5.4 SS2攻毒结果
        3.5.5 PmA攻毒结果
        3.5.6 菌株毒力稳定性实验结果
        3.5.7 HPS4-HZ、SS2-SH和 Pm A-YJ毒力实验
        3.5.8 疫苗灭活条件的确立
        3.5.9 疫苗物理性状的检验
        3.5.10 疫苗的无菌检验
        3.5.11 疫苗安全性的检验
        3.5.12 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实验
        3.5.13 三联灭活疫苗的保存期研究
4 全文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HPS、SS2和Pm的流行病学
        4.1.2 单重PCR方法的建立
        4.1.3 三重PCR方法的建立
        4.1.4 三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
        4.1.5 疫苗的安全性检查与效果评估
        4.1.6 疫苗的保存期试验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HPS、SS2和Pm菌株信息
附录 B 副猪嗜血杆菌核苷酸序列
附录 C 猪链球菌 2 型核苷酸序列
附录 D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核苷酸序列
附录 E 副猪嗜血杆菌 4 型核苷酸序列
附录 F 猪多杀性巴氏杆菌 A 群核苷酸序列
附录 G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1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超声心动图诊断
    4 病原菌的判别及药敏试验
    5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嗜血杆菌心内膜炎1例临床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425例的临床特征分析[J]. 侍效春,刘晓清. 中华传染病杂志, 2022(01)
  • [2]单纯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特征分析[J]. 侍效春,刘晓清. 北京医学, 2021(12)
  • [3]基于Lab色彩模型探讨健康人不同舌象微生物特征及与T2DM的对照研究[D]. 李青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4]纳米孔测序技术在下呼吸道感染细菌性病原检测的临床应用以及基于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构成[D]. 刘晔. 卫生部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 2021(01)
  • [5]感染性心内膜炎194例的临床和病原学特点[J]. 余雄杰,肖德才,陈晨,陈锦华.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21(01)
  • [6]某三甲医院80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临床特征及内外科疗效比较[D]. 李杨. 山东大学, 2020(04)
  • [7]经外科手术治疗的右心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J]. 吴艳芳,朱燕林,方理刚,苗齐.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0(03)
  • [8]8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外科治疗的疗效分析[D]. 牟仁奎. 湖北民族大学, 2020(12)
  • [9]HPS、SS2和Pm的三重PCR检测方法建立及三联灭活疫苗的研究[D]. 熊景峰.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10]115例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回顾性分析[D]. 董明亮.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嗜血杆菌心内膜炎1例临床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