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的语用效果和幽默

论英语的语用效果和幽默

一、论英语的语用效果与幽默(论文文献综述)

聂汝婷[1](2021)在《顺应论视角下《围城》中恭维语维译研究》文中认为

莫丽红[2](2020)在《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规律、动因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词义的不断演变和拓展,英语味觉词成为了典型的多义词,其词义演变的规律为:由味觉感知义向听觉、视觉、嗅觉、心理等其他感知义拓展;由味觉感知义向非感知义拓展。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动因既包括外部动因,又包括认知动因。其中,外部动因主要包括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弥补语言表达空缺的需求、对特殊语用效果的追求;认知动因主要包括通感隐喻的认知规律、以身喻心的认知方式、以身体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外界事物的认知规律。这些研究对英语词汇习得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在英语词汇学习中,教师可积极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词汇意义演变的规律及动因,全面掌握词汇意义发展的过程及理据,从而使学生对所学词汇的意义不仅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有效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

马翠菊[3](2020)在《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分析》文中认为双关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在语境中能产生"一语双关"的特殊语用效果,使语言变得生动活泼,因此在广告中广泛使用。文章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角度,对英语广告中双关语产生的语用效果进行分析,并解释双关语如何在英语广告中产生双重意义,使广告活起来,达到广告的交际目的,意在对今后广告双关语的理解提供些许借鉴和指导。

郑伟[4](2020)在《汉语双关语理解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双关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广泛应用于广告语、报刊标题和文学作品中,相关研究也大量存在。然而,过往研究多将双关语视作一种语言修辞手段,相应工作主要聚焦在双关语的结构特点、分类及其语用效果等方面,而对于双关语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则鲜见于文献中。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不断发展,以George Lakoff,Mark Turner等为代表人物的“认知革命”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被长期视作语言游戏的非字面语言现象,如隐喻、反语、习语、双关语等,并由此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极大推动了学界对于语言加工的神经心理机制的认识。相较其它非字面语言,双关语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现有研究成果表明,该语言现象对于揭示大脑的语言加工机制具有极大潜力。Coulson&Severens(2007)利用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ERP)技术,针对双关语加工过程中的左、右脑不对称性,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该研究显示,在双关语加工的词义提取阶段,大脑左半球优势依然显着。随后,也有学者们借助认知神经科学的其它研究方法,如眼动追踪(eye-tacking)、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双关语的大脑认知加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进一步揭示了右脑在该过程中,尤其是后期的语义整合阶段发挥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当前双关语认知神经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尚未形成定论,如双关语双重词义的通达顺序,双关语幽默体验的神经回路等。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双关语加工的认知神经机制。一方面,相关研究可以加深学界对于双关语加工过程的本体认识;另一方面,此类研究也可为揭示大脑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多种语义共存、工作记忆、思维灵活性等问题,提供更多启示。此外,现有的双关语神经心理机制研究,几乎全部以英语为研究对象,相应的汉语研究十分欠缺。到目前为止,仅有两篇硕士论文采用了与Coulson&Severens(2007)相似的实验范式,对汉语双关语的词义通达进行了研究。这两项研究基本支持Coulson&Severens(2007)关于英语双关语的研究,反映了双关语认知加工的跨语言共性;遗憾的是,这两项研究并未结合汉语自身的特点,对双关语的幽默体验过程进行剖析。我们相信,进一步探索汉语双关语加工的神经机制,既可检验前期跨语言研究的信度,同时也可观察双关语加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语言特异性。结合现有文献中的不足,本研究设定三个研究目标。目标1:进一步厘清双关语加工的动态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具体而言,这一过程应包括双关语双重词义的提取阶段、语义整合阶段以及随后的幽默体验阶段。当前研究多集中在第一阶段,而对于词义提取之后的两个阶段,当前研究则鲜有涉及。即便是关于词义的提取问题上,现有的研究结果仍有分歧。有的研究支持等级突显假说(graded salience hypothesis),认为两个相关词义中,更为突显的词义会最先激活,即两个词义是顺次提取的;而也有研究支持直接通达模型(direct access model),认为由于双关语境同时支持两个词义,因此二者同时通达。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三项实验,对双关语理解的不同阶段特点作进一步探索。目标2:调查双关语理解所涉及的神经网络,并初步定位该过程涉及到的关键脑区。现有研究表明,大脑左半球显着参与了双关语双重词义的提取;且有初步证据表明,右脑在整合阶段也参与到该过程。因此,大脑左、右半球的协同,也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此外,双关语之所以是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关键在于其产生的幽默效果;遗憾的是,当前几乎没有任何研究,对该过程得以实现的神经网络进行过探讨,因此本研究也试图弥补该研究空白。目标3:从神经心理视角,提出双关语理解的动态加工模型。现有文献中,仅有Mchugh&Buchanan(2016)提出的M.PHIL模型;但由于该模型建立在行为数据,而非神经生理数据的基础上,该模型只描述了大脑在加工双关语时,左、右半球可能的协同方式,而并未解释该过程是如何在特定脑区实现的。如,大脑是如何在双关语形成的两个命题间进行转换的,以及双关语的幽默体验是如何产生的。因此,本研究拟在三项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更为完善的双关语理解加工的神经心理模型。为了完成上述目标,本研究将目标1、2转化为以下三个研究问题,并在3个不同章节分别进行探讨:研究问题1:双关语词汇层面的语义通达是如何实现的?(第三章)研究问题2:上下文语境是如何制约双关语幽默体验的?(第四章)研究问题3:双关语动态认知加工的涉及哪些关键脑区?(第五章)在回答上述三个研究问题的基础之上,即在完成前两个研究目标之后,本研究拟提出双关语理解加工的神经心理模型,从而实现研究目标3。本研究的双关语工作定义为:双关语是利用具有相同语音或词形表征的词语,同时激活两种语义的一种幽默修辞手段。根据双关语依赖的感知模态(modality),将双关语划分为“谐音双关语”和“同形双关语”,而将承载双重语义的歧义词称作“双关词”。如无特别说明,“语境”在本研究中均指上下文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本研究采用Hill(1991)提出的双关语三原则作为分析框架,即从双关词、双关语境和诱发因素??触机(trigger)三个角度来调查汉语双关语加工涉及的语言因素。同时,本研究也采用Giora(2003)提出的等级突显假说作为理论框架,对双关语加工的动态过程进行解释。所谓突显度,是一个与词义的使用频率、熟悉度、规约度、典型性等因素正相关的综合指标。根据该假说,词汇语义的通达受到不同词义的突显度制约,突显程度越高的词义越早通达,而突显程度越低的词义越晚通达。该假说并不否认语境在词义通达过程中的作用,但同时认为,语境的作用依赖于自上而下的预测机制,因此与自下而上的语义通达过程是平行进行的。实验1主要回答第一个研究问题。实验采用文字版视觉情境范式(printed-word visual world paradigm),重点调查“突显度”这一指标能否预测被试的眼动模式。在该范式中,被试在聆听句子的同时,观看屏幕上出现的四个词语。基于拼音文字的研究表明,当被试听到关键词时(如,“grape”),相对于屏幕上出现的无关词(如,“umbrella”),被试更倾向注视语音竞争词(如,“grill”),而对语义竞争词(如,“apple”)的注视并没有显着性差异。Shen等人(2016)采用该范式研究了汉语听力理解的动态过程,他们发现,被试对于语义竞争词的注视显着高于无关词,表明该范式能实时地探测到大脑中汉语语义信息的激活状态。这一发现,为研究汉语双关语在词汇层面的语义通达过程,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实验1设计了两组材料。一组采用与Shen等人(2016)类似的非双关语材料,以验证该范式的可靠性,另一组采用双关语材料。非双关语材料结果显示,被试在听力关键词完全出现后,被试对于语义竞争词的注视显着高于无关词,即语义效应。这一结果验证了,通过文字版视觉情境范式来实时探测汉语语义信息加工的可靠性。在双关语材料中,双关句以录音形式呈现(如,“中意牌空调,您终身无汗的选择。”),而四个探测词以视觉形式呈现,包括与双关语突显义、非突显义分别相关的两个语义竞争词(如,“后悔”,“凉爽”),一个语音竞争词(如,“焊接”)和一个无关词(如,“胳膊”)。为了确定双关词的不同词义的突显度,在眼动实验前,我们进行了跨通道的语义启动实验。实验中,首先语音呈现启动词(如,“无汗”),再视觉呈现探测词(如,“后悔/凉爽”)。根据反应时结果,将启动效应更大的探测词定义为双关词的突显义,另一个则定义为非突显义。双关语材料结果显示,被试在完整听到双关词之后的200毫秒内,更倾向于注视到突显义相关的语义竞争词,而随后对于两种语义竞争词的注视会逐渐趋同。这一结果符合Giora(2003)提出的等级突显假说。该理论认为,在接受到某一词汇刺激时,其突显义会最先激活,随后是其它非突显义,且这一过程不受语境的影响。而该结果不符合直接通达模型的预测,该模型认为,由于双关语境同时支持双关词的两种词义,因此两种词义应当同时通达。实验1的结果表明,双关词不同词义的语义突显度,决定了两种词义的通达顺序,即突显度更高的词义会更早得到通达。实验2主要解决第二个研究问题。实验将句子阅读与眼动追踪技术相结合,重点考察上下文语境与双关语幽默体验的关系。实验材料包括三类句子:控制句陈氏男科医院,您的难题我们解决。谐音双关句陈氏男科医院,您的男题我们解决。谐音错误句陈氏牙科医院,您的男题我们解决。其中谐音双关句与控制句仅在谐音词的第一个汉字上不同(如“男题-难题”),最大限度减少了实验材料本身带来的差异。为了确定两个谐音词的突显程度(语音-词形的关联强度),我们招募了一批被试完成“按拼音写汉字”任务,并将超过80%被试写出的谐音词定义为突显谐音词。评定结果显示,控制句中的谐音词突显程度显着更高。在谐音错误句中,我们仅将双关句语境中的关键名词(如,“男科”)替换为与非突显谐音词无关的名词(如,“牙科”)。实验中,被试正常阅读屏幕上的句子,随后对该句子的幽默程度进行Likert 5点量表评分,并有25%的机率需要回答一个“是/否”的判断问题,以督促被试认真理解句子的内容。实验结果表明,被试对控制句(呈现突显谐音词,如“难题”)的幽默度评分显着低于谐音双关句(呈现非突显谐音词,如“男题”)。这一结果说明,在谐音双关语利用到的两个的谐音词中,视觉呈现非突显的谐音词(如,“男题”)更可能实现双关语效果。这一结果符合Giora(2007)提出的最佳新颖性假说(optimal innovation hypothesis)。该假说认为,新颖性高,且能使人联想到突显词义的语言表达,可产生更大的幽默效果。幽默评定结果同时表明,双关语境中关键名词和非突显谐音词的语义相关度(如“男科-男题”)与谐音双关句的幽默程度显着正相关,即语境中的关键名词越支持非突显谐音词,相应的幽默度评分越高。实验结果进一步显示,谐音错误句的幽默度评分也显着高于控制句,表明被试可能通过共享的语音信息,提取了突显谐音词的词义(如,“男题-/nan2ti2/-难题”),从而推导出谐音错误句可能的含义,而该过程可能激活了谐音双关语理解的某些机制,使得被试对这类句子的幽默度评分也更高。这一推测也得到了眼动数据中回视、总注视时间的支持。当前结果与Jared等人(2017)的英语研究不同,在他们的实验中,谐音错误句与控制句的幽默度评分并无显着性差异。这种差异可能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字系统上的差异。具体而言,英语文字的词形-语音联系更加紧密,而汉语文字的词形-语义联系更加紧密。因此,在阅读英语谐音错误句时,被试更可能忽略谐音错误词,而将其误认成相应的突显谐音词,从而导致两种句子相似的幽默度评分;然而,谐音词的词形差异在汉语中通常十分明显,被试很难将其混淆,因此两者的幽默度评分差异明显。实验2的结果表明,在语音表征相同的两个谐音词中,视觉呈现非突显谐音词更能产生双关语幽默效果,这一发现再次验证了突显性的认知优势:突显的谐音词即便不出现,也更有可能通过语音信息得到通达。实验3主要回答第三个研究问题。实验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重点调查双关语语义提取以及双关幽默体验的关键脑区。为了更加全面地考察汉语双关语,实验材料共包括谐音双关条件(实验2中的三类句子进行适当修改)和同形双关条件(控制句和同形双关句)两组实验条件。实验中,句子前半句一次性呈现,后半句逐词呈现,实验任务与实验2相同。两类实验条件如下所示:谐音双关条件控制句陈氏男科医院,我们解决您的难题。谐音双关句陈氏男科医院,我们解决您的男题。谐音错误句陈氏牙科医院,我们解决您的男题。同形双关条件控制句华达文具,祝您快速高升。同形双关句华达电梯,祝您快速高升。谐音双关条件的结果表明,双关句中的非突显谐音词(如,“男题”),相较控制句中的突显谐音词(如,“难题”)引起了更大的N400波幅,表明加工难度更大。这一结果可能同时反映了突显谐音词的词频和整词加工优势。此外,相较双关语境,非突显谐音词在谐音错误句语境中,引成了更大的N400波幅,表明双关语境降低了非突显谐音词的加工难度,即双关语境对于双关词的加工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本实验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两类双关语在双关词呈现600-900毫秒后,都引起了比各自控制句更大的晚期正成分(late positive complex,LPC)。有趣的是,谐音错误句中的LPC没有显着大于控制句。过往关于LPC的研究表明,该成分可能与工作记忆的更新有关。因此,LPC的增大可能反映了被试在理解双关语时,由于需要在两个不同命题间进行转换,从而导致了工作记忆的更新。sLORETA脑溯源定位分析的结果显示,与控制句相比,加工谐音双关句与同形双关句时,脑区激活的最大差异都出现在额上回额上回(superior frontal gyrus)区域。现有的脑成像研究表明,额上回在任务转换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此结果也符合上述关于LPC的推断。由于工作记忆的容量或注意力资源的限制,大脑需要在不同命题之间进行切换,该过程外显为脑电成分LPC的增大。此外,生理结构解剖文献也显示,额上回与大脑的“奖赏脑区”(如,纹状体)有着丰富的组织连接。可以推断,当被试成功地完成了不同命题的转换时,即突然解决了双关语双重含义的谜题时,大脑的奖励机制得到了触发,使得双关语接收者产生了类似于“顿悟”的愉悦感。基于上述三个实验的发现,本研究提出了双关语理解加工的三阶段神经心理模型(突显度制约的双关语加工模型,SGPM)。其中,第一阶段为词汇语义提取阶段,双关词不同词义的突显度决定了该通达顺序。具体而言,突显度最高的词义最先得到提取,突显程度低的词义随后通达。换言之,双关词的词义提取过程是顺序(而非并行)进行的。第二阶段为语义整合阶段,两个词义顺次与语境自动整合,形成不同的命题表征。由于工作记忆和注意力资源的容量限制,大脑自动从一个命题转换到另一个命题,从而实现双关语双重语义的理解。LPC成分的增强(双关词呈现后600-900毫秒)可能正是反映了这一转换过程,而额上回在实现这一转换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阶段为双关语幽默体验阶段,亦是成功解谜双关语之后的“奖赏”阶段,主要通过额上回激活相关奖赏脑区,从而产生相应的幽默和愉悦体验。在当前语言学研究实证化、科学化趋势愈发明显的背景下,本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上,对后继研究均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在理论层面,本研究支持等级突显假说对于双关语词汇提取过程的预测,这为辨析现有理论模型提供了更多的实证证据。此外,由于当前双关语神经心理机制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研究提出的SGPM模型,对后继的双关语研究也有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发现,非突显谐音词与语境中关键名词的语义关联强度,可预测汉语谐音双关语的幽默程度;这一发现为双关语在某些领域的运用(如广告语、新闻标题的创作),提供了一个简单有效的参数指标。另外,双关语作为一种特殊的歧义现象,一直是自然语言处理中的难点,SGPM模型也可为该领域提供一定的借鉴。当然,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待后继研究进一步完善。首先,实验1采用了文字版视觉情境范式,该范式通过操控听觉关键词与视觉呈现的竞争词之间的语音、语义关系,来动态观察大脑中不同信息的激活状态。但完全控制竞争词与语境中非关键词之间的语音、语义联系,不仅工作量大,而且难度很高。后继研究可以寻求更好控制或量化该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该实验范式的效度。其次,实验2要求被试在阅读完毕后,对句子进行幽默度评分,这可能导致被试形成特定的眼动模式。未来研究可考虑利用不同实验任务,如仅要求被试判断句子是否说得通,进一步验证当前实验结果的信度。此外,幽默度评分结果显示,不同被试对于双关语幽默程度的体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当前研究并未对该因素进行分析,今后的研究可进一步探讨双关语幽默体验的个体差异性。最后,本研究的脑区定位结果是基于sLORETA脑溯源定位得到的,该算法虽然是普遍认可的脑电溯源方法,但其提供的空间定位信息仍然有限。后继研究可利用磁功能成像、近红外成像等技术,对目前的定位结果进行交叉验证,从而进一步推进双关语认知加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安慧敏[5](2019)在《“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弱化否定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弱化否定是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它表达说话者不赞同、不认可的观点和态度,常通过否定词与程度副词的连用来实现。汉语中的“不+程度副词+X”就是一种弱化否定的情况。但因“程度副词”与“X”的可变性,“不+程度副词+X”的结构划分和表达效果也会有所不同,需进行单独地讨论。本文力图通过对“不+程度副词+X”的全面考察来揭示不同程度副词参与下该格式的共性与特性。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不+程度副词+X”中的程度副词。这一部分我们主要界定了能进入“不+程度副词+X”格式中的程度副词,并把这些程度副词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汇总。我们依据音节的不同划分出单音节程度副词和非单音节程度副词,依据有无比较对象区分了相对程度副词和绝对程度副词,并借助张桂宾(1997)的分类方式为每个程度副词界定了量级归属。第二部分,“不大X”的语义差别与表达效果。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不大X”跨层结构词汇化的过程、结果及语义表达。“不大”词汇化后主要表示两种意义:程度低、频率低。这两种用法后接的“X”有很大不同,表程度低的“不大”后可接形容词、[+程度义]的动词(短语),而表频率低的“不大”则只能接[+频率义]的动词(短语)。第三部分,“不很X”的语义分化与表达差异。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不很X”的发展演变,我们发现“不很X”在清代大量出现,随后逐渐发展。“不很X”在结构划分上可能有“不/(很+X)”和“(不+很)/X”两种划分,这两种结构之间存在一定的演变关系。“不很X”先是出现“不/(很+X)”结构,随后可以同时分析为“不/(很+X)”和“(不+很)/X”,最后再演变为“(不+很)/X”。第四部分,“不甚X”的发展演变与限制比较。这一部分主要考察了“不甚X”的语义演变及其结构变化,探讨了“不甚X”与“不很X”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发现两者的发展路径是一致的,但语法化的程度是不同的,“不甚X”的语法化程度比“不很X”的语法化程度高。第五部分,“不特别X”的语义特征与句法选择。这一部分主要讨论了“不特别X”的不同结构。根据“特别”词义的不同,我们把“不特别X”分为“不+特别1+X”和“不+特别2+X”,厘清了两种结构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分析了单双音节程度副词对“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影响,我们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重音位置、语义表达效果和结构划分上。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程度副词”下的“不+程度副词+X”内部有其共性,即在语义上都表示弱化否定,表达效果上都是委婉表达。但由于“程度副词”本身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不+程度副词+X”在表义上、结构划分上也各有其特点,这也反映了汉语语法的复杂性。

陈月[6](2017)在《语用视角下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标题是文章内容的概要,是受众了解文章大意的窗口。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消息因其内容多元化和资源获取便捷性的优势成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本文选取了十六个微信公众号,并对其进行整合分类,以其两个月的文章标题作为语料来源,,对微信标题进行形式上的分类和描写。微信文章标题不拘泥于标题用词和固定的标题格式,含特定的标题用词的微信文章标题非常少,但借助于符号表达和补足语义的标题语料非常丰富。文章主体部分以语用预设、言语行为理论和修辞格作为分析框架,具体分析了微信文章标题的语用特点和语用效果,并指出了微信文章标题与传统平面媒体在语用特点上的几点区别。微信文章中的陈述句、疑问句和标点符号中都存在的预设信息,标题制作者在运用预设信息简化标题语言,设置悬念的同时,也存在利用预设信息误导读者的现象。在微信文章标题中,阐述类的言语行为的语料最为丰富,每一类公众号都有较丰富的符合其自身特点的言语行为语料。微信文章标题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格,由于版面不像纸媒一样严格受限,设问、引用等语言文字可能较长的修辞格在微信标题中也很常见。相对于语言风格较为严肃的纸媒,微信标题中也常常运用反复、呼告等辞格突出强烈的感情,吸引读者眼球。微信文章标题在语法、语音和语义层面上出现了凸显语用功能的特殊表达方式。词性的活用、成分搭配的临时变异、词语易位与语序变换,谐音双关及根据语言环境凸显或隐藏语素义来增强语用效果的标题语料非常丰富。目前,微信标题中也存在着题文不符、语言失实、格调低俗等“标题党”问题。我们认为应批评和抵制微信标题中出现的语法错误、生搬硬造、语言晦涩等现象,应提倡使用简洁明了,导向明确的标题语言,同时提升标题语言格调,尽量减少使用纯口语式的标题,注意原创性,传播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语言文字。

万晓莉[7](2016)在《美国情景喜剧语言幽默的不可译性及对策 ——以《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影视翻译在翻译研究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美国情景喜剧以其独特而丰富的幽默感打动了中国观众,幽默的语际传递效果直接影响着观众的观赏体验。虽然每个语言群体中都存在这种语言现象,但每个语言群体的幽默背后是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这使得幽默的翻译十分棘手。本论文以《生活大爆炸》为例,探讨情景喜剧中语言幽默的不可译性及补偿对策。文章主要介绍翻译补偿的基本概念、主要方法以及需要遵循的原则。结合《生活大爆炸》中的语言幽默翻译实践,分析该部情景喜剧中出现翻译亏损的语言幽默的类型、译者所采用的翻译补偿策略及所遵循的补偿原则,并提出一些翻译补偿的建议。通过这个案例研究,希望能够为影视字幕中语言幽默的翻译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促使观众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

李依霖[8](2016)在《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文中提出否定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表达手段也丰富多彩,一般否定句是直接使用否定词来进行否定,更复杂的是非常规否定,有时候说话人故意运用带有消极意义的词语来表达或运用反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等多种手段;更难的是需要进行语用推理才能得出的否定义,这一切都属于语用否定。而且否定这一语言现象向来都是语言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研究的“非常规否定”相比于一般否定句情况更为复杂,目前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够深入、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主要的都是进行分析否定的某一小类或否定的某一方面,并未从全面的、系统的把“非常规否定”展开,都是从非常狭义的语用否定研究,而其实这种非常规否定在日常交际过程中便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特别是在生活口语中。“非常规否定”这一语言现象更多的是借助于一种表达技巧和策略,表现出说话人想要传达的否定意义和主观情感,因此,该语言现象与人们的认知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文主要结合认知语言学方面的一些观点来对该现象做出探讨。否定这一现象在汉语或是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中均为常见的。在交际过程中要表达否定意义时,为了礼貌得体,维护对方的面子,人们会选择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来表达出自己心里想说的,来促使达到最高的交际效果。至于怎么运用才能表达出说话者的全部意愿,对说话人来说是很难的。尽管是中国人有时候也会出现差错,更何况对一个汉语非母语者,问题就更复杂。本人作为一名越南留学生,力致于研究否定这一现象,主要是针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否定句的用法和理解。根据调查筛选,本文选取其中最常出现的“非常规否定”现象进行探讨,即词语的隐性否定、疑问代词表否定、口头对话中会话含义表否定、羡余否定四类现象进行研究。在分析这些现象的同时,还着重研究几类结构的生成动因和理解机制,以便于我们更好、更透彻地理解四类形式的意义。鉴于此,我们以传统语法为理论基础,重视语用中的语义描写和分析。同时,借鉴会话含义理论、三个平面理论、认知语言学和语用理论对非常规否定,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做到描写和解释并重,结合理论和实例做分析。通过对部分非常规否定现象生成动因和机制的考察,揭示具体表达中所蕴含的认知动因和理解机制。以此更为合理全面地对这四种否定现象作出解释,从而有助于人们正确使用否定形式中的非常规否定现象,同时也意在帮助越南留学生在更好的理解这四种否定现象的基础上正确使用每一种否定现象。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相关研究综述、研究方法、语料来源及基础理论。第二章介绍论文相关的综述,并对论文题目“非常规否定”作出界定,浅谈否定句的标准、类别和与论文相关的非常规否定现象的语用特征。第三章介绍隐性否定相关问题,其类型的总体特征,着重表达形式和语用分析,在此基础上辨别词语否定和词语义素否定。在讨论其隐性义素性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最后从中挑出数个比较典型的、使用频率高的双音节动词进行个案语义分析,通过分析来充实和论证其章节观点的合理性。第四章考察疑问代词表否定现象。本章我们主要运用四个典型的疑问词进行考察即“什么”、“谁”、“哪儿”、“怎么”,通过个案分析采取理论依据对其特征进行阐述该类型的产生动因,最后结合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理论介绍该类型的理解机制以及语用功能。第五章介讨论口头对话中会话含义表否定现象,首先对格莱斯的会话含义理论做介绍,在此理论基础上进行会话含义表否定的个案分析,对其来源、特征、生成条件、产生动因以及理解机制进行分析。第六章考察提醒类羡余否定,首先对羡余否定加以界定,然后进行分类,对每一类的特点、性质做介绍,从而对提醒类否定从句法结构和语义特征角度进行专项分析,对提醒类羡余否定词“别”的出现与否影响语义等值做分析,分析其出现的具体格式以及造成差异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最后对其表示强化否定格式的生成条件和机制做分析。第七章,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即探讨四种不同类型的非常规否定表达形式的差异。接着简要指出本文的创新之处、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最后提出进一步要研究的方向。

韩雪萍[9](2016)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广告无处不在,是现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科技的进步、大众传媒的普及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事物凭借广告为人所知,因此,广告翻译在市场经济、人们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关联理论为依据,探讨广告翻译中应采用的最佳翻译策略。关联理论认为各种的语言交际都是认知的过程,必须依靠推理思维来进行,即明示—推理的过程。而推理的依据是关联性,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配合默契,寻找话语同语境的最佳关联性,即受众在理解话语时以最小的努力获取最佳的交际效果。关联理论认为翻译也是一种与推理密切相关的交际行为,其中的最佳关联性是衡量翻译标准的尺度。广告翻译实质上是译者对广告原语的明示推理阐释。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在双重认知的模式下结合受众的语境环境,通过改变广告原语形式甚至文本内容及文化意象,使受众以最小的努力最有效地获取广告信息,达到最佳关联。本探究将关联理论应用于广告翻译中,通过实例分析、阐述广告翻译实际上是关乎商品本身、广告原语、译者及受众的实践活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以受众语言、文化为中心兼顾商品本质属性。充分考虑源语及受众群体的文化异同点,在最佳关联的基础上,结合直译、意译、增译等翻译策略使广告信息最有效地传达至受众群体。本文通过挖掘、研究广告翻译的遣词造句,将关联理论融入其中,旨提升翻译思维观,为广告翻译能顺应全球化境遇的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做好翻译工作尽微薄之力。

邱玥,杨文秀[10](2014)在《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从双关语的定义、分类、作用、出现的语篇、理解的心理过程、产生原因与生成条件、在翻译和教学中的应用七个方面对国内外关于双关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与评论,指出了其中可供研究的课题。

二、论英语的语用效果与幽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英语的语用效果与幽默(论文提纲范文)

(2)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规律、动因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 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规律
    (一)由味觉感知义向其他感知义拓展
    (二)由味觉感知义向非感知义拓展
二 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动因
    (一)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外部动因
    (二)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认知动因
三 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规律及动因的研究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
四 结 语

(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献综述
二、言语行为理论概述与双关语介绍
    (一)言语行为理论
    (二)双关语
三、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分析
    (一)英语广告中语音双关语的言语行为分析
    (二)英语广告中语义双关语的言语行为分析
    (三)英语广告中语法双关语的言语行为分析
四、结语

(4)汉语双关语理解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s
List of 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s of the study
    1.2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1.3 Working definition of the key items
    1.4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1.5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Dual-meaning access in pun comprehension
        2.2.1 Two lingui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lexical meaning access
        2.2.2 Meaning access models for pun comprehension
        2.2.3 Simultaneous or sequential access
    2.3 Context and the humorous effect of pun
        2.3.1 Two humor appreciation models
        2.3.2 Humor appreciation during pun comprehension
    2.4 Neural networks involved in pun comprehension
        2.4.1 Left-hemisphere advantages in pun comprehension
        2.4.2 Right-hemisphere involvement in pun comprehension
    2.5 Summary
Chapter 3 Experiment 1:Salience effect on poun comprehension
    3.1 Introduction
        3.1.1 The visual world paradigm
        3.1.2 Research questions
    3.2 Methods
        3.2.1 Participants
        3.2.2 Materials
        3.2.3 Pretest of the saliency of the different meanings
        3.2.4 Semantic-relatedness ratings
        3.2.5 Apparatus
        3.2.6 Procedures
    3.3 Results
        3.3.1 Global analysis
        3.3.2 Local analysis
    3.4 Discussion
        3.4.1 Validity of the printed-word VWP for Chinese semantic research
        3.4.2 Salience effect during pun comprehension
    3.5 Summary
Chapter 4 Experiment 2: Context effect and pun humor
    4.1 Introduction
        4.1.1 Eye-tracking measures in reading studies
        4.1.2 Research questions
    4.2 Methods
        4.2.1 Participants
        4.2.2 Materials
        4.2.3 Apparatus
        4.2.4 Procedures
    4.3 Results
        4.3.1 Sentence-level analysis
        4.3.2 Interest-area analysis
    4.4 Discussion
        4.4.1 Using the less salient homophone to make a homophone pun
        4.4.2 Contextual support for pun-humor appreciation
        4.4.3 Retrieval of phonological information in reading Chinese puns
    4.5 Summary
Chapter 5 Experiment 3: Temporal dynamics of pun comprehension
    5.1 Introduction
        5.1.1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and cognitive process
        5.1.2 ERP components related to the current study
        5.1.3 ERP and source localization
        5.1.4 Research questions
    5.2 Methods
        5.2.1 Participants
        5.2.2 Materials
        5.2.3 Procedures
        5.2.4 Electrophysiological recording
        5.2.5 Data analysis
    5.3 Results
        5.3.1 Behavioral results
        5.3.2 ERP results
        5.3.3 Source location analysis using sLORETA
    5.4 Discussion
        5.4.1 Facilitative effect of pun context
        5.4.2 Late positive complex and meaning integration
        5.4.3 Neural basis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pun humor
        5.4.4 More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phonology in reading Chinese puns
    5.5 Summary
Chapter 6 A neuropsychological understanding of pun comprehension
    6.1 Introduction
    6.2 Linguistic factors influencing pun comprehension
        6.2.1 Salience advantage and meaning access of the pun word
        6.2.2 Contextual support for the appreciation pun humor
        6.2.3 Triggers for pun comprehension
    6.3 Time course of pun comprehension
        6.3.1 Meaning-access stage
        6.3.2 Semantic-integration stage
        6.3.3 Humor-appreciation stage
    6.4 Towards a neuropsychological model for pun comprehension
        6.4.1 Review of the M.PHIL model
        6.4.2 The current model
    6.5 Summary
Chapter 7 Conclusion
    7.1 Major findings
    7.2 Implications
        7.2.1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7.2.2 Practical implications
    7.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7.3.1 Limitations
        7.3.2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References
Appendices
    Appendix 1: Experimental stimuli used in Experiment 1
    Appendix 2: Experimental stimuli used in Experiment 2
    Appendix 3: Experimental stimuli used in Experiment 3

(5)“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弱化否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程度副词与否定副词的连用概说
        1.2.2 “不+程度副词+X”的研究概况
        1.2.3 有待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方法与理论依据
        1.3.1 研究方法
        1.3.2 理论依据
    1.4 语料来源
第2章 “不+程度副词+X”中的程度副词
    2.1 能进入该格式的程度副词
        2.1.1 筛选的依据
        2.1.2 筛选的结果
    2.2 “不+程度副词+X”中程度副词的分类
        2.2.1 依据音节划分
        2.2.2 依据有无比较对象划分
        2.2.3 依据结构差异划分
    2.3 小结
第3章 “不大X”的语义差别与表达效果
    3.1 对“不大”的讨论
    3.2 “不大”的跨层结构词汇化
        3.2.1 跨层结构的词汇化
        3.2.2 “不大”的词汇化过程与结果
    3.3 X的选择与区别
        3.3.1 “不大”表程度低时的X
        3.3.2 “不大”表频率低的X
    3.4 “不大X”的句法分布
        3.4.1 句法成分
        3.4.2 独立成句
    3.5 “不大X”的表达效果
        3.5.1 语义真值:弱化否定
        3.5.2 语用效果:委婉表达
    3.6 小结
第4章 “不很X”的语义分化与表达差异
    4.1 “不很”的词汇化进程
        4.1.1 “很”的发展演变
        4.1.2 “不很”的发展演変
    4.2 “不很X”的结构划分
        4.2.1 “不很X”中“很”的虚实问题
        4.2.2 “不/很X”、“不很/X”与“不是很X”
    4.3 X的选择与限制
        4.3.1 X为形容词
        4.3.2 X为动词(短语)
    4.4 “不很X”的句法分布
        4.4.1 修饰性成分
        4.4.2 非修饰性成分
    4.5 “不很X”的表达效果
        4.5.1 否定倾向
        4.5.2 语用效果
    4.6 小结
第5章 “不甚X”的发展演变与限制比较
    5.1 “不甚”的词汇化演变
        5.1.1 “甚”的发展演变
        5.1.2 “不甚”的发展过程
    5.2 X的变化
        5.2.1 历时发展
        5.2.2 共时表现
    5.3 “不甚X”的句法分布
        5.3.1 作谓语、补语
        5.3.2 作宾语、定语
    5.4 “不甚X”和“不很X”的比较
        5.4.1 “甚”和“很”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5.4.2 “不甚X”与“不很X”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5.5 小结
第6章 “不特别X”的语义特征与句法选择
    6.1 程度副词“特别”与格式分类
        6.1.1 不+特别_1+X
        6.1.2 不+特别_2+X
    6.2 结构划分与语义表达
        6.2.1 “不+特别_1+X”的结构划分与语义表达
        6.2.2 “不+特别_2+X”的结构划分与语义表达
        6.2.3 “不+特别_1+X”与“不+特别_2+X”的异同
    6.3 单双音节程度副词对“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影响
        6.3.1 重音位置
        6.3.2 语义效果
        6.3.3 结构划分
    6.4 小结
第7章 余论
    7.1 “不+程度副词+X”的表达效果及存在的必要性
        7.1.1 表达效果
        7.1.2 存在的必要性
    7.2 “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发展演化与未来发展趋势
        7.2.1 “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发展演化
        7.2.2 “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7.3 待解决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相关着述中程度副词条目的数量统计
附录二 人民网语料中使“不很X”成立的“X”及其出现次数
附录三 人民网语料中使“不甚X”成立的“X”及其出现次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语用视角下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0.1 选题的背景和研究的意义
        0.1.1 选题的背景
        0.1.2 研究的意义
    0.2 文献综述
    0.3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0.3.1 研究方法
        0.3.2 研究思路
第一章 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标题的形式分类
    1.1 特定标题用词和格式类
        1.1.1 含典型标题动词类文章标题
        1.1.2 名词+数量短语结构类标题
    1.2 含有符号的标题形式
        1.2.1 含有省略号的标题形式
        1.2.2 含有冒号的标题形式
        1.2.3 含有破折号的标题形式
        1.2.4 含有空格的标题形式
        1.2.5 含有“~”的标题形式
        1.2.6 符号连用的标题形式
        1.2.7 含有运算符号的标题形式
    1.3 仿拟形式的标题格式
        1.3.1 仿成语的标题格式
        1.3.2 仿名句的标题格式
        1.3.3 仿网络新语的标题格式
        1.3.4 仿书名的标题格式
        1.3.5 仿歌词的标题格式
    1.4 含粘着结构的标题
        1.4.1 连词结构类标题
        1.4.2 介词结构类标题
    1.5 含缩略语形式的标题
    1.6 单字单词类
第二章 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标题的语用特点
    2.1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标题的语用预设分析
        2.1.1 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语用预设运用分析
        2.1.2 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语用预设功能分析
    2.2 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标题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
        2.2.1 微信公众平台推送标题的言语行为分类分析
        2.2.2 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的言语行为传播功能分析
    2.3 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标题的辞格分析
        2.3.1 双关
        2.3.2 设问
        2.3.3 借代
        2.3.4 比喻
        2.3.5 夸张
        2.3.6 移就
        2.3.7 对比
        2.3.8 引用
        2.3.9 对偶
        2.3.10 反复
        2.3.11 呼告
第三章 微信文章标题凸显语用功能的特殊表达方式
    3.1 凸显语用功能的特殊语法表达
        3.1.1 词性的活用
        3.1.2 成分搭配的变异
        3.1.3 词语易位与语序变换
    3.2 凸显语用功能的特殊语音表达
        3.2.1 音同形异现象
        3.2.2 音近形异现象
    3.3 凸显语用功能的特殊语义表达
        3.3.1 字词语素义的凸显
        3.3.2 代词的凸显
        3.3.3 施事与受事的隐含
第四章 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标题的失范现象及规范化建议
    4.1 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标题的失范现象
        4.1.1 “标题党”现象
        4.1.2 标题语言晦涩现象
        4.1.3 标题语言语法错误现象
    4.2 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标题的规范化建议
        4.2.1 标题语言应简洁明确
        4.2.2 标题语言应避免过分夸张
        4.2.3 标题语言应符合语法规范
        4.2.4 提升标题的语言品位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情景喜剧语言幽默的不可译性及对策 ——以《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意义
    1.4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字幕翻译研究
    2.2 不可译的语言幽默
第三章 英语语言幽默不可译性的汉译补偿
    3.1 翻译补偿的定义
    3.2 补偿方法
    3.3 补偿原则
第四章 《生活大爆炸》中的语言幽默
    4.1 《生活大爆炸》简介
    4.2 《生活大爆炸》语言幽默分类及补偿建议
        4.2.1 多义
        4.2.2 双关
        4.2.3 惯用表达
        4.2.4 造词
        4.2.5 时态
        4.2.6 缩略词
        4.2.7 谐音
        4.2.8 其他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8)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2.1 否定的类别
        1.2.2 本文对非常规否定界定
        1.2.3 本文的非常规否定的语用特征
    1.3 研究方法
    1.4 理论基础
    1.5 语料来源
    1.6 论文的结构安排
    1.7 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界定与综述
    2.1 否定句划分标准回顾
        2.1.1 以形式为标准
        2.1.2 以意义为标准
        2.1.3 以意义和形式为标准
        2.1.4 以句法、语义、语用为标准
    2.2 非常规否定研究
        2.2.1 隐性否定
        2.2.2 疑问代词表否定
        2.2.3 会话含义表否定
        2.2.4 羡余否定
    2.3 小结
第三章 词语隐性否定研究
    3.1 隐性否定范围的界定
        3.1.1 隐性否定的界定
        3.1.2 隐性否定表达形式
        3.1.3 对话中语用隐性否定
    3.2 词语否定分析
        3.2.1 词语否定
        3.2.2 词语义素否定
    3.3 双音节动词隐性否定义素
        3.3.1 隐性义素的性质
        3.3.2 双音节动词隐性否定义素分类
        3.3.3 双音节动词隐性义素语义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疑问代词表否定研究
    4.1 疑问代词表否定与反问句的关系
    4.2 疑问代词表否定
        4.2.1 “什么”表否定
        4.2.2 “谁”表否定
        4.2.3 “哪”表否定
        4.2.4 “怎么”表否定
    4.3 疑问代词表否定的产生动因
    4.4 疑问代词表否定的理解机制
    4.5 小结
第五章 对话中的会话含义表否定研究
    5.1 会话含义表否定
        5.1.1 会话分析概念
        5.1.2 会话含义理论
        5.1.3 会话含义的语义特征
        5.1.4 会话含义表否定成因
    5.2 会话含义理论的语用推理影响与生成条件
        5.2.1 表述对语用推理的影响
        5.2.2 会话含义表否定的生成条件
    5.3 会话含义表否定的特征
        5.3.1 无标记性
        5.3.2 语境的制约性
        5.3.3 推导性和可取消性
    5.4 会话含义表否定产生动因
        5.4.1 元认知调节
        5.4.2 礼貌原则
    5.5 会话含义表否定理解机制
        5.5.1 概念整合
        5.5.2 概念意义
    5.6 小结
第六章 羡余否定研究
    6.1 羡余与羡余否定的界定
        6.1.1 羡余的含义
        6.1.2 羡余否定的含义
    6.2 羡余的类型与特点
        6.2.1 羡余的类型
        6.2.2 羡余否定的特点
    6.3 提醒类动词的句法语义功能
        6.3.1 提醒类单句形式中的羡余现象
        6.3.2 提醒类复句形式中的羡余现象
    6.4 提醒类羡余否定形成动因与产生机制
        6.4.1 提醒类羡余否定的形成
        6.4.2 “小心/当心/注意/留神[别]VP”的语义等值
        6.4.3 “小心/当心/注意/留神,+别+VP”与“小心/当心/注意/留神 + VP”的语义不等值
        6.4.4 提醒类羡余否定的产生机制
    6.5 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7.2 本文的创新之处
    7.3 本文存在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一章 前言
    1.1 本文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方法及意义
    1.3 本文整体架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广告翻译研究概况
    2.2 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2.3 关联理论在广告翻译中的应用
第三章 关联理论
    3.1 关联理论概述
    3.2 关联理论的主旨
        3.2.1 语境与认知环境
        3.2.2 明示推理
        3.2.3 最佳关联
    3.3 关联理论对广告翻译的启示
        3.3.1 广告翻译的语境观
        3.3.2 广告翻译的明示—推理模式
        3.3.3 广告翻译中的最佳关联
第四章 广告翻译
    4.1 广告概述
    4.2 广告翻译的原则
        4.2.1 忠实性
        4.2.2 吸引力
        4.2.3 可接受性
    4.3 广告翻译特点
        4.3.1 词汇方面
        4.3.2 句法方面
第五章 关联理论下的广告翻译策略分析
    5.1 意译
    5.2 直译
    5.3 增译
    5.4 缩译
    5.5 套译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论英语的语用效果与幽默(论文参考文献)

  • [1]顺应论视角下《围城》中恭维语维译研究[D]. 聂汝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英语味觉词词义演变的规律、动因及其对英语词汇习得的启示[J]. 莫丽红.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5)
  • [3]言语行为理论视角下英语广告中的双关语分析[J]. 马翠菊. 甘肃高师学报, 2020(03)
  • [4]汉语双关语理解的神经心理机制研究[D]. 郑伟. 浙江大学, 2020(08)
  • [5]“不+程度副词+X”格式的弱化否定研究[D]. 安慧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8)
  • [6]语用视角下的微信公众号文章标题研究[D]. 陈月. 武汉大学, 2017(06)
  • [7]美国情景喜剧语言幽默的不可译性及对策 ——以《生活大爆炸》字幕翻译为例[D]. 万晓莉.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6(03)
  • [8]现代汉语非常规否定表达研究[D]. 李依霖. 上海师范大学, 2016(06)
  • [9]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广告翻译研究[D]. 韩雪萍.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6)
  • [10]国内外双关语研究述评[J]. 邱玥,杨文秀. 外语教育, 2014(00)

标签:;  ;  ;  ;  ;  

论英语的语用效果和幽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