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芽尖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姜芽尖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一、生姜茎尖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成才,苏仕林,邓学儒,付菊梅,王仁睿[1](2021)在《‘犍为麻柳姜’二次茎尖脱毒及复壮》文中认为为解决生姜(Zingiber officinale)茎尖获取困难、种苗脱毒效率低等问题,以感染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 TMV)的‘犍为麻柳姜’组培苗为试材,开展茎节诱导不定芽、二次茎尖脱毒及种苗复壮移栽的研究。结果表明:MS+0.5 mg·L-1 NAA+1.0 mg·L-1 TDZ为茎节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茎节在该培养基上生长3 d后开始萌发不定芽, 12 d后不定芽长至0.5~0.8 cm,不定芽的诱导率达83%,组织学显示不定芽起源于茎节中存在的分生组织;二次茎尖培养的再生苗100%脱除了TMV;蔗糖浓度对生姜脱毒苗的复壮具有显着影响, 0.25 mol·L-1蔗糖效果最佳,草炭和蛭石体积比为1:1的复合基质是脱毒苗生长最佳的移栽基质,脱毒苗的成活率为100%。本研究首次建立了以茎节诱导不定芽结合二次茎尖培养为核心的生姜脱毒技术体系,为生姜脱毒良种繁育提供了技术支持。

叶兴枝,程群,张等宏,徐怡,陈巧玲,陈火云[2](2020)在《凤头姜组培快繁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组培技术,以凤头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 cv.Fengtoujiang)茎尖为外植体,采用不同激素组合,筛选最佳培养基配方,构建凤头姜脱毒快繁体系。结果表明,MS+6-BA(1.5 mg/L)+NAA(0.1 mg/L)培养基对愈伤组织及茎尖成活率的影响最佳;MS+6-BA(2.0 mg/L)+KT(0.1 mg/L)培养基诱导愈伤组织形成的丛生芽多,且粗壮。MS+6-BA(1.0 mg/L)+NAA(0.3 mg/L)培养基不仅对根的分化最有效,还能促进分蘖及成苗,大大提高了繁殖系数。

彭康,胡新喜,秦玉芝,何长征,李炎林[3](2019)在《生姜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通道侗族自治县当地栽培种生姜的幼芽为外植体,研究了生姜的组培快繁技术,并对获得的生姜组培苗进行了CMV(黄瓜花叶病毒)和TMV(烟草花叶病毒)检测。结果表明:生姜幼苗增殖诱导分化的适合培养基为MS+6-BA 4.0 mg/L+NAA 0.2 mg/L,在此培养基上可实现生姜幼苗增殖与生根的同步培养以及一步炼苗与移栽,增殖倍数达到3.00;适合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4 mg/L NAA;生姜炼苗移栽4种栽培基质中以椰糠和蛭石的成活率最高,达到100%,草炭和棉籽壳的成活率很低,其中蛭石移栽的生姜幼苗较椰糠移栽的幼苗植株生长更健壮,根系发达且不定根较多,叶片黄化较轻;生姜组培苗的病毒检测发现均不含CMV和TMV这2种病毒,组培苗可用作当地栽培种生姜的无毒种苗生产。

黄瀛[4](2019)在《山奈茎尖组培快繁与试管姜的诱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山奈(Kaempferia glanga L.)根茎为材料,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探究山奈无菌材料获得、不同部位外植体的再分化能力,植物激素配比对茎尖生长分化、继代增殖、生根的影响,光照强度与山奈茎尖增殖的关系,分析蔗糖、激素配比、光照对试管姜诱导的影响,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山奈茎尖组培快繁及试管姜诱导技术体系,解决山奈常规无性繁殖,易感染病毒,导致产量下降、品质降低,种性退化等问题,促进山奈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结果如下:1、无菌材料获得:0.1%HgCl2灭菌10 min,污染率28.32%,茎尖存活率最高(56.42%),显着高于其它处理。2、6-BA对不同部位(茎尖和腋芽)外植体再分化系数的影响:在MS+6-BA5 mg/L+NAA 0.15 mg/L中茎尖与腋芽的再分化系数(3.21、2.56)均最高,茎尖再分化系数显着高于腋芽。3、KT、6-BA、光照强度对茎尖生长分化的影响:茎尖在MS+6-BA 5 mg/L+NAA 0.1 mg/L中再分化系数最高(2.54),极显着高于其它处理;6-BA与光照强度处理结果表明:6-BA和光照处理再分化系数差异均极显着,6-BA 4 mg/L及2000 lx光照强度有利于茎尖再分化;MS+6-BA 4mg/L+NAA 0.1 mg/L在2000 lx培养中分化芽最多,再分化系数为7.77。4、6-BA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分别对茎尖分化的2种不定芽(有叶片分化和无叶片分化)进行增殖。结果表明:有叶片分化的不定芽茎尖在MS+NAA 0.05mg/L+6-BA 4 mg/L中增殖率最高(7.29),显着高于3 mg/L处理;无叶片分化的不定芽,MS+NAA 0.05 mg/L+6-BA 5 mg/L中增殖率(9.29)最高,极显着高于6-BA 1 mg/L处理。5、NAA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MS+NAA 0.5 mg/L+6-BA 1 mg/L,生根率100%,根数(19.82条)最多,根长(1.55 cm),根粗(1.17 mm),均极显着高于其它处理。6、蔗糖对试管姜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50-70)g/L蔗糖,试管姜数量最多(2.403.02个)、最重(0.370.47g),均显着高于30 g/L和110 g/L处理。7、激素配比对试管姜诱导的影响,采用L9(34)正交表,研究蔗糖、6-BA、NAA、IAA对试管姜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NAA是影响试管姜形成的主要因子,组合MS+蔗糖60 g/L+6-BA 2 mg/L+NAA 0.8 mg/L+IAA1.1 mg/L有利于试管姜形成,试管姜最重(0.68 g/瓶),数量最多(3.58个/瓶)。

卢宪雯[5](2019)在《基于组织培养技术的马来良姜快繁体系构建》文中认为马来良姜(Alpiniamutica Roxb.)是姜科(Zingiberaceae)山姜属(Alpinia)多年生草本植物,其花柱可表现出典型的花柱卷曲性(Flexistyly),而对花柱卷曲性进行深入研究将对理解雌雄异熟机制的起源和繁殖系统的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目前已通过解剖、生理试验、遗传学试验、生物信息学分析等方法对马来良姜花柱卷曲性展开了全面的研究,但其发育调控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为了验证调控花柱卷曲性性状的基因调控机制,需要构建转基因植物体系,而转基因体系的建立是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建立植株快速繁殖体系。因此本研究以马来良姜为试验材料,使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不同外植体、消毒剂的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配比等方面为切入点,对构建马来良姜的快繁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马来良姜无菌体系的建立:筛选得到适宜马来良姜实生苗移栽的土壤基质;筛选获得马来良姜种子、块茎芽、根段最适无菌体系构建组合。结果表明:消毒剂的浓度与消毒时长是决定消毒效果的重要因素,NaClO和HgCl2的浓度升高及消毒时间的增加,可降低污染程度也会增加褐化程度;NaClO浓度升高及消毒时间的增加,可促进种子发芽;酒精与NaClO组合处理可得到较好的种子消毒效果,但不能得到较好的块茎芽消毒效果;酒精与HgCl2组合处理是消毒块茎芽和根段的有效方法;在HgCl2处理前后分别进行一次酒精处理可得到更好的块状茎消毒效果。2.马来良姜丛生芽的快速繁殖培养:以马来良姜无菌苗茎基部为外植体,筛选得到马来良姜最适丛生芽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 0.5 mg/LNAA+ 30g/L蔗糖,最佳增殖丛生芽个数为2.96(70 d)。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及配比是影响丛生芽增殖的重要因素,将6-BA和NAA组合使用可促进马来良姜丛生芽的增殖;6-BA与IBA组合使用无丛生芽增殖效果可促进幼苗生根。3.马来良姜根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以马来良姜根段为外植体,筛选得到马来良姜根段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0.25~0.75 mg/L 6-BA+ 1.0 mg/L 2,4-D+30g/L蔗糖及MS+1.0 mg/L 6-BA+0.25~0.75 mg/L 2,4-D+ 30g/L蔗糖;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种类和配比是诱导愈伤组织的重要因素,单一使用6-BA或NAA的外植体逐渐褐化死亡,组合使用6-BA与NAA可分化出不定根也会使外植体褐化死亡,组合使用6-BA与2,4-D及组合使6-BA、NAA和2,4-D三者可诱导出外植体不同形态的愈伤组织。4.马来良姜茎段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以马来良姜茎段为外植体,筛选得到诱导马来良姜茎段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为MS+1.0 mg/L 6-BA+ 0.5~2.0 mg/L 2,4-D+ 30g/L蔗糖;适宜的植物生长调节剂的配比是诱导愈伤组织的重要因素,6-BA与2,4-D组合可诱导出外植体不同形态的愈伤组织也会使外植体褐化死亡。本研究对马来良姜快繁体系构建进行探究,获得了马来良姜种子、块茎芽、根段的最适消毒方式,筛选出了诱导丛生芽增殖最佳培养基及诱导根段和茎段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填补了马来良姜组织培养研究的空白,为建立马来良姜遗传转化体系,以通过转基因手段研究验证花柱卷曲性的分子机制,进行了技术探讨,并为实现生产马来良姜脱毒苗和植株规模化栽培奠定了基础,亦为提取马来良姜有效药用成分、生产次生代谢产物等开发利用研究创造了初步条件。

肖雅,雷艳,杨建国,卜晓云,肖骋,左小义[6](2017)在《生姜脱毒快繁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感染TMV和CMV的湘西本地小黄姜为试材,采用热处理、茎尖培养结合添加病毒唑的方法进行脱毒处理以获得无病毒的优质生姜种苗,运用RT-PCR方法检测病毒,以期探讨出生姜最适宜的脱毒快繁及病毒检测技术。结果表明,将生姜块茎置于40℃条件下催芽,显微镜下剥取0.20.5 mm的茎尖进行培养,最佳诱导培养基的配方为MS+6-BA 2 mg/L+NAA 0.5 mg/L+病毒唑40 mg/L,继代培养基中将MS培养基中的蔗糖浓度调整为80 g/L,即可实现生姜试管苗的增殖、生根及壮苗的一步培养,培养周期以3040 d为宜。建立了一套生姜CMV和TMV 2种病毒的RT-PCR检测体系,运用该检测方法对生姜脱毒试管苗进行检测,病毒检出率为0,生姜脱毒率达100%。

杨松宸[7](2017)在《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oe)脱毒苗快繁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提出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oe)也称生姜,是姜科姜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姜分为小种姜、大种姜、山姜(野姜)等品种,习惯把小种姜叫“小黄姜”。六盘水市折溪乡小黄姜因姜油和姜辣素含量较普通生姜高,具有较强的市场优势。然而姜败育,不能形成种子,因此必须使用无性繁殖,但长期进行无性繁殖会导致的品种退化及品质差等问题。研究并建立六盘水小黄姜脱毒脱菌苗技术,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可以大面积提高六盘水小黄姜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以折溪小黄姜为材料,对其脱毒脱菌苗组培再生体系及遗传变异情况进行探索,以期为小黄姜脱毒脱菌组培苗的大规模生产推广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小黄姜姜芽脱菌条件的优化本研究表明在剥去4层姜芽外层组织后,用75%酒精处理30s,结合0.1%升汞处理不同时间(0、3、6、9mins),得出75%酒精处理30s,0.1%升汞处理3min为最佳消毒组合;剥去不同的姜芽外层层数(09层)后用75%酒精处理30s,0.1%升汞处理3min得出剥去46层后,外植体的消毒率最高,死亡率最低。(2)小黄姜姜芽培养基优化本研究采用L9(32)正交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植物生长素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NAA)和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组合对六盘水小黄姜组培苗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接种3个月后,正交组平均长出丛生芽1.7个,根3.1条。通过分析发现,当培养基中激素含量为1.0 mg/L NAA和4.0 mg/L 6-BA时,小黄姜丛生芽和根的分化生长具有较显着的优势,平均长出丛生芽4.1个,根12条。由此得出,该激素浓度条件可以很好的促进六盘水折溪小黄姜组培苗丛生芽和根的分化及生长。(3)小黄姜脱毒组培苗病毒检测采用酶联检测方法对脱毒组培苗的TMV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未脱毒小黄姜苗TMV含量平均为3.3174μg/L,而脱毒组培苗的TMV含量平均值为0.2995μg/L。经脱毒处理的组培苗TMV值均低于未处理组,表明结合茎尖脱毒与热处理脱毒可以有效降低小黄姜体内的TMV。(4)小黄姜脱毒组培苗遗传变异检测以哥伦比亚大学最新发布的第九套ISSR引物,对8个不同地方的小黄姜地区DNA进行PCR扩增。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好的5条引物,825,834,846,881,895。取八次继代脱毒苗各3株,提取DNA,利用筛选出来的引物分别去扩增,结果表明继代8次的组培苗没有发生遗传物质变异。

杨松宸,赵德刚,赵懿琛[8](2017)在《六盘水小黄姜脱毒快繁技术及遗传变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以贵州省六盘水市六枝特区折溪乡小黄姜姜芽为外植体,通过外植体灭菌实验确定了一套高效的姜芽外植体灭菌方法,即剥去姜芽外层组织后,用75%酒精处理30 s,0.1%升汞处理3 min。该方法可在保证存活率为100%时,达到99%的灭菌率。本研究采用正交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生长素萘乙酸(1-naphthylacetic acid,NAA)和细胞分裂素6-苄氨基腺嘌呤(6-benzylaminopurine,6-BA)对六盘水小黄姜组培苗生长的影响。数据结果表明,在接种3个月内,正交组平均长出丛生芽1.7个,不定根3.1条。当培养基中激素含量为1.0 mg/L NAA和4.0 mg/L 6-BA时,平均长出丛生芽4.1个,不定根12条。说明该激素浓度组合是促进组培苗丛生芽和不定根生长及分化的最优组合。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酶联检测显示脱毒小黄姜组培苗TMV浓度平均值为0.299 5 ng/m L(未处理小黄姜TMV浓度为3.317 4 ng/m L),说明结合茎尖脱毒与热处理脱毒可以有效除去小黄姜体内的TMV。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小黄姜脱毒苗进行遗传变异分析,从10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5条稳定的多态性引物,不同继代小黄姜脱毒苗遗传变异检测表明继代培养8次后的植株与母株的遗传特性均保持一致。

黄明[9](2016)在《贵州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黄姜是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药食两用植物,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由于长期的无性繁殖,导致姜体内积累了多种病毒病菌。脱毒姜不仅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其生产性能,并能显着的提高姜的质量和价格。本研究对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和脱毒种苗生产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对脱毒苗的遗传稳定性进行了检测,旨在解决小黄姜脱毒快繁及生产技术上的问题,以提高小黄姜的产量和质量。研究成果如下:1.当培养温度是28℃,培养基质为珍珠岩时,母姜的发芽数最高。使用0.1%升汞(HgCl2)消毒15min+75%酒精消毒1min灭菌效果最好,污染率为17.1%。2.小黄姜的快繁技术研究:以贵州省六盘水市小黄姜为材料,通过茎尖脱毒技术,对其进行脱毒快繁。在诱导实验中,以MS+6-BA3.5mg/L+NAA0.1mg/L培养基出芽率最高,达到了73%。MS+6-BA 3 mg/L+NAA0.2 mg/L是最适的继代和增殖培养基。3.脱毒苗病毒的鉴定:通过双抗体酶联免疫技术对脱毒苗进行了病毒(TMV,CMV)的鉴定,得到脱毒小黄姜无性繁殖系。4.炼苗与移栽技术研究:打开瓶盖,在室温下炼苗8天后移栽到不同的基质中,以营养土+珍珠岩3:1组合最有利于移栽苗成活,成活率达到了94%,并且移栽苗茎叶生长旺盛。5.组培材料的遗传稳定性检测:选取23条ISSR引物,对不同继代数的组培苗DNA进行检测,没有发生变异,因此在所用引物检测范围内,小黄姜组培苗在5代以内DNA分子上没有发生变异。

刘单[10](2016)在《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峨眉大黄姜是当地种植者通过引种筛选形成的适应性好、产量稳定、抗性强的独特地方性品种,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与其它无性繁殖作物相似,生姜易受病毒病危害,造成品种退化、生产性能下降;加上生姜栽培季节峨眉高温多雨的气候特点,峨眉大黄姜病毒性退化尤其严重。为探索建立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脱毒种苗繁育体系,本试验采用热处理钝化峨眉大黄姜病毒,剥离茎尖剥离进行离体培养和试管苗的病毒检测;研究培养基不同激素组合对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影响;比较不同基质对移栽试管苗的效果。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脱毒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结果表明采用热处理钝化处理后剥离茎尖进行离体培养获得的不带花叶病毒、烟草花叶病毒和山姜花叶病毒的芽(脱毒率)为56.3%,基本能够满足脱毒种苗繁育的要求。2)激素组合对茎尖诱导与增殖的影响。不同激素组合的茎尖成活率和芽诱导率差异均达到极显着水平(P<0.01);在较高浓度(0.2 mg.L-1)6-BA和较低浓度(0.1 mg.L-1)GA3激素组合茎尖成活率和芽诱导率均最高,分别为77.5%和92.5%,显着(P<0.05)高于其他激素组合。诱导峨眉大黄姜茎尖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0.2 mg.L-1+NAA 0.05 mg.L-1+GA30.1 以该激素组合作为脱毒苗增殖培养基经过30d即达到继代增殖的效果。3)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激素组合对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数均存在极显着(P<0.01)的影响,同时对分化芽的生长速度、健壮程度也具有明显的效应;在6个激素处理组合中,较高浓度(0.5 mg.L-1)NAA与较低浓度(0.1 mg.L-1)6-BA组合获得的丛生芽诱导率和平均芽数分别达92.5%和12.4个,显着(P<0.05)高于其他激素组合,并且芽的生长速度和健壮程度也优于其他处理。诱导峨眉大黄姜丛生芽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6-BA 1.0 mg.L-1+NAA 0.5 mg.L-1。采用该激素组合进行丛生芽继代培养获得较好的效果。4)激素组合对不定根诱导与脱毒苗生长的影响。采用5种激素水平(或组合)进行脱毒试管苗不定根诱导,均达到100%的不定根诱导率,但处理间平均根数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其中较高浓度(0.5 mg.L-1)IBA和较低浓度(0.1 mg.L-1)IBA与0.5 mg.L-1 NAA组合处理的平均根数分别为16.3条和17.6条,显着(P<0.05)高于另外3个处理。进一步测定、分析表明:不同激素水平(组合)对脱毒苗的根系生长状况(平均根鲜重、平均根长和根系活力)均具有极显着(P<0.01)效应,其中0.1 mg.L-1IBA与0.5 mg.L-1NAA组合处理显着优于其他处理;该处理的试管苗叶片叶绿素(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叶片鲜重和平均长度也均显着高于其他处理。激素水平(组合)对所测定的3种酶活性分别具有极显着(P<0.01,SOD和POD)、显着(P<0.05,CAT)的效应,并且仍然在0.1 mg.L-1 IBA与0.5 mg.L-1 NAA组合处理上显着高于其他多数处理,分析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其具有更高的生理活性和损伤修复能力。诱导植株生根的最佳激素配比为MS+IBA0.1 mg.L-1+NAA0.5mg.L-1。5)栽培基质对移栽苗成活率与生长的影响。7种栽培基质(组合)上移栽苗的成活率、株高和根长均存在显着(P<0.05)差异;其中:A2(50%蛭石+50%腐殖土)的成活率达98.3%,显着(P<0.05)高于除A5(50%珍珠岩+50%土壤)外其他处理;株高达为13.89cm,显着(P<0.05)高于其他处理;根长为6.87cm,显着(P<0.05)高于其余处理。总体上50%蛭石+50%腐殖土可以作为试管苗移栽的最适栽培基质。综上所述,本试验初步建立了适用于峨眉大黄姜的茎尖脱毒以及包括不定芽诱导增殖、不定根诱导、试管苗增殖以及移栽基质的脱毒种苗繁育技术体系,对峨眉大黄姜脱毒种苗生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对不同激素(组合)各个环节效应的分析也为其他生姜品种脱毒种苗繁育研究提供参考。

二、生姜茎尖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姜茎尖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犍为麻柳姜’二次茎尖脱毒及复壮(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病毒检测
    1.3 茎节诱导不定芽
    1.4 组织学观察
    1.5 二次茎尖脱毒
    1.6 脱毒苗的复壮
    1.7 脱毒苗的移栽
    1.8 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
2 实验结果
    2.1 生姜母株感染TMV的情况
    2.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生姜茎节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2.3 茎节诱导不定芽的组织学观察
    2.4 二次茎尖再生植株的TMV感染情况
    2.5 蔗糖对脱毒苗复壮的影响
    2.6 基质对脱毒苗移栽效果的影响
3 讨论

(2)凤头姜组培快繁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方法
        1.2.1 催芽
        1.2.2 茎尖剥离
        1.2.3 离体培养
        1.2.4 培养条件
        1.2.5病毒检测
        1.2.6 脱毒苗继代培养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激素对愈伤组织的影响
    2.2 不同激素浓度对幼芽分化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激素对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3 讨论

(3)生姜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接种方法
    1.3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1.3.1 基础诱导培养基6-BA浓度的筛选
        1.3.2 基础诱导培养基NAA浓度的筛选
        1.3.3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1.4 炼苗与移栽
    1.5 生姜组培苗的病毒检测
    1.6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姜基础诱导培养基的最适6-BA浓度
    2.2 生姜基础诱导培养基的最适NAA浓度
    2.3 对生姜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2.4 生姜组培苗的炼苗与移栽
    2.5 生姜的病毒检测
3 结论与讨论

(4)山奈茎尖组培快繁与试管姜的诱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山奈特性
    1.2 组织培养脱毒技术研究进展
    1.3 山奈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山奈成分以及经济研究
        1.3.2 山奈市场价值
    1.4 姜科研究进展与试管姜研究
        1.4.1 姜科研究进展与脱毒研究
        1.4.2 山奈病毒研究
        1.4.3 山奈试管姜的研究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1.7 实验仪器
    1.8 药品及培养基灭菌
    1.9 实验统计方法
2 山奈无性繁殖体系的建立
    2.1 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消毒时间、和消毒剂浓度对山奈苗无菌系建立的影响试验
        2.2.2 6-BA对茎尖与腋芽诱导分化的影响实验
    2.3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消毒时间对对山奈无菌系建立的影响
        2.2.2 不同浓度的植物分裂素对茎尖与腋芽培养影响
    2.4 讨论
        2.3.1 消毒对山奈材料污染率以及成活率的影响
        2.3.2 茎尖与腋芽的分化能力在快繁体系建立的作用
        2.3.3 茎尖脱毒技术在山奈脱毒的初步探索
3 山奈茎尖初代培养的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不同KT浓度对山奈茎尖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3.1.2 不同6-BA浓度对山奈材料的不定芽增殖影响
        3.1.3 不同光照强度对山奈茎尖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2 结果分析
        3.2.1 不同浓度的KT对山奈茎尖不定芽诱导培养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的6-BA对山奈茎尖不定芽的诱导影响
        3.2.3 不同光照强度对山奈初代分化芽培养的影响
    3.3 讨论
        3.3.1 KT以及6-BA对山奈茎尖初代分化的影响
        3.3.2 光照强度对茎尖培养的影响
4 山奈继代增殖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不同浓度的6-BA对山奈有叶片分化的丛生芽增殖研究试验
        4.1.2 不同浓度梯度的6-BA对无叶片分化的丛生芽增殖研究试验
    4.2 结果与分析
        4.2.1 6 -BA对山奈有叶片的丛生芽增殖效果的影响
        4.2.2 不同浓度梯度的植物生长激素对无叶片分化的山奈苗增殖影响
    4.3 讨论
        4.3.1 不同浓度的6-BA对有无叶片分化的山奈试管苗增殖效果影响
        4.3.3 继代不定芽增殖与初代不定芽增殖效果对比
5 山奈苗生根试验影响的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设计不同浓度的生长素调节剂对山奈苗生根的影响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6 试管姜的诱导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6.1.3 试验方法
    6.2 结果分析
        6.2.1 不同浓度蔗糖在暗环境中的试管姜诱导试验效果的影响
        6.2.2 不同浓度的蔗糖在光照环境中诱导试管姜试验的影响
        6.2.3 正交试验设计对试管姜诱导试验的影响
        6.2.4 山奈试管姜最适培养基分析
    6.3 讨论
        6.3.1 正交试验设计对试管姜诱导的效果
        6.3.2 不用光照以及不同蔗糖浓度对试管姜诱导效果
        6.3.3 试管姜诱导与储藏
        6.3.4 试管姜诱导的激素分析
7 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参考文献
8 附录

(5)基于组织培养技术的马来良姜快繁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绪论
    1.1 马来良姜的研究概述
        1.1.1 马来良姜的植物学特征
        1.1.2 马来良姜药用研究价值
        1.1.3 马来良姜的栽培繁殖
        1.1.4 马来良姜花柱卷曲性研究概况
    1.2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2.1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1.2.2 植物组织培养应用价值
    1.3 姜科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3.1 培养基的使用
        1.3.2 外植体的选择
        1.3.3 消毒剂的使用
        1.3.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外植体的影响
        1.3.5 外植体褐化现象
        1.3.6 其他因素
    1.4 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2 马来良姜无菌体系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马来良姜实生苗的培育和移栽
        2.2.2 马来良姜种子的无菌培养
        2.2.3 马来良姜块茎芽的无菌培养
        2.2.4 马来良姜根段的无菌培养
    2.3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培养条件
    2.4 数据处理
    2.5 结果与分析
        2.5.1 不同土壤基质对马来良姜根部生长情况的影响
        2.5.2 不同NaClO浓度及消毒时间对种子生长情况的影响
        2.5.3 不同HgCl_2浓度及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生长情况的影响
        2.5.4 不同HgCl_2浓度及消毒时间组合两次酒精消毒对外植体生长情况的影响
        2.5.5 不同NaClO浓度及浸泡时间对外植体消毒及生长情况的影响
        2.5.6 不同HgCl_2溶液及消毒时间对马来良姜根段生长情况的影响
    2.6 小结与讨论
        2.6.1 马来良姜幼苗移栽的最适土壤基质
        2.6.2 马来良姜种子的最适消毒方法
        2.6.3 NaClO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6.4 马来良姜块茎芽的最适消毒方法
        2.6.5 马来良姜根段的最适消毒方法
3 马来良姜丛生芽的快速繁殖培养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3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培养条件
    3.4 数据处理
    3.5 结果与分析
        3.5.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来良姜丛生芽快速繁殖的影响
    3.6 小结与讨论
        3.6.1 诱导马来良姜丛生芽快速繁殖的最适培养基
        3.6.2 6-BA与生长素的组合使用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4 马来良姜根段和茎段愈伤组织的诱导培养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以马来良姜根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4.2.2 以马来良姜茎段为外植体诱导愈伤组织
    4.3 培养基的配制方法及培养条件
    4.4 数据处理
    4.5 结果与分析
        4.5.1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来良姜根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5.2 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马来良姜茎段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4.6 小结与讨论
        4.6.1 诱导马来良姜根段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
        4.6.2 诱导马来良姜茎段愈伤组织的最适培养基
        4.6.3 不同种类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愈伤组织生长情况的影响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附录
    试验所用主要试剂
    试验所用主要仪器
参考文献
致谢

(6)生姜脱毒快繁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热处理催芽。
        1.2.2 茎尖脱毒。
        1.2.3 基础诱导培养基筛选。
        1.2.4 不同浓度病毒唑对生姜脱毒效果的影响。
        1.2.5 增殖与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1.2.6 病毒检测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础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2 不同浓度病毒唑对生姜茎尖生长及脱毒率的影响
    2.3 不同蔗糖浓度对生姜组培苗增殖及生根的影响
    2.4 RT-PCR检测生姜感病率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3.2 讨论
        3.2.1 生姜脱毒方法。
        3.2.2 病毒检测方法。

(7)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oe)脱毒苗快繁及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姜的综述
    2 植物脱毒方法
        2.1 热处理脱毒
        2.2 茎尖脱毒
        2.3 冷疗法脱毒
        2.4 热处理结合茎尖脱毒
    3 姜的组培快繁
        3.1 外植体的选择
        3.2 外植体的消毒
        3.3 培养基的选择
        3.4 生长调节物质的选择
    4 病毒检测
        4.1 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4.2 酶联免疫吸附反应(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 ELISA)
        4.3 电子显微镜(Electron Microscope, EM)检测法
        4.4 第二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CS)检测法
    5 遗传变异检测技术
    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六盘水折溪小黄姜的组培快繁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温度处理姜芽对组培苗长势的影响
        2.2 外层组织数对外植体组织培养的影响
        2.3 不同升汞处理时间对污染率和存活率的影响
        2.4 不同激素培养对组培苗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2.5 小黄姜茎尖再生过程
    3 讨论
第三章 小黄姜TMV病毒检测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TMV标准曲线的制作
        2.2 组培苗TMV含量测定
        2.3 未脱毒处理植株和脱毒处理小黄姜组培苗TMV含量
    3 讨论
第四章 小黄姜遗传变异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ISSR-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2 ISSR-PCR反应条件优化
        2.3 ISSR引物的筛选
        2.4 小黄姜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2.5 折溪小黄姜脱毒苗遗传变异检测
    3 讨论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1 结论
    2 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
附录
致谢

(8)六盘水小黄姜脱毒快繁技术及遗传变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结果与分析
    1.1 外层组织数对外植体组织培养的影响
    1.2 酒精结合不同时间升汞处理对外植体的影响
    1.3 不同激素组合对茎尖分化及增殖的影响
    1.4 组培苗病毒检测
    1.5 ISSR-PCR引物筛选结果
    1.6 遗传变异ISSR检测
2 讨论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小黄姜脱毒处理及外植体获取
    3.3 L9 (32) 培养基选择及生长条件
    3.4 TMV酶联检测
    3.5 遗传变异检测
        3.5.1 小黄姜基因组DNA提取
        3.5.2 ISSR-PCR反应程序与体系
        3.5.3 小黄姜多态性ISSR引物筛选
        3.5.4 组培苗的遗传变异检测
作者贡献

(9)贵州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小黄姜生物学特性及用途
        1.1.1 小黄姜的起源及栽培育种现状
        1.1.2 小黄姜的生物学特性
        1.1.3 小黄姜的营养成分
        1.1.4 小黄姜的经济价值
    1.2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1.2.1 组培技术的概念
        1.2.2 组培技术的发展
        1.2.3 组培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1.3 小黄姜组培快繁技术的研究进展
        1.3.1 浸染小黄姜的主要病毒及其危害
        1.3.2 植物脱毒技术的意义及方法
        1.3.3 小黄姜脱毒脱菌技术
        1.3.4 病毒病菌的检测
        1.3.5 脱毒脱菌姜的生产技术
        1.3.6 离体培养下的遗传稳定性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1.4.1 选题意义
        1.4.2 研究目的
第二章 小黄姜脱毒快繁及遗传稳定性检测
    2.1 材料与试剂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
    2.3 主要溶液的配制
        2.3.1 主要培养基的配制
        2.3.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4 实验方法
        2.4.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2.4.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2.5 结果与分析
        2.5.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2.5.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2.6 结论
    2.7 讨论
        2.7.1 脱毒快繁技术体系的建立
        2.7.2 培养材料遗传稳定性的ISSR检测
第三章 总结
    3.1 结论
    3.2 研究创新
    3.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明

(10)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生姜及其生产概况
    1.2 生姜的种质资源及分类
    1.3 生姜的生物学特性
    1.4 生姜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
    1.5 生姜的组培与茎尖脱毒
    1.6 峨眉大黄姜的生产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供试材料
    3.2 外植体的选取及表面灭菌
    3.3 茎尖离体培养
    3.4 脱毒苗的继代增殖培养
    3.5 丛生芽的诱导
    3.6 丛生芽继代增殖
    3.7 丛生芽诱导生根
    3.8 炼苗移栽
    3.9 生长指标观察及测定
    3.10 生理指标的测定
4 结果与分析
    4.1 茎尖成活率与诱导率分析
    4.2 脱毒苗继代增殖效果
    4.3 丛生芽诱导结果分析
    4.4 丛生芽继代增殖效果
    4.5 脱毒苗根诱导结果分析
    4.6 脱毒苗叶绿素含量分析
    4.7 脱毒苗叶片SOD、POD、CAT活性分析
    4.8 脱毒苗根系活力分析
    4.9 脱毒苗移栽成活与植株生长状况分析
5 结论与讨论
    5.1 激素对茎尖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5.2 激素对丛生芽诱导与增殖的影响
    5.3 激素对试管苗根诱导及生长的影响
    5.4 栽培基质对试管苗移栽的影响
    5.5 峨眉大黄姜脱毒繁育体系及其应用价值
6 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生姜茎尖组织培养和快速繁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犍为麻柳姜’二次茎尖脱毒及复壮[J]. 刘成才,苏仕林,邓学儒,付菊梅,王仁睿. 植物生理学报, 2021(12)
  • [2]凤头姜组培快繁体系研究[J]. 叶兴枝,程群,张等宏,徐怡,陈巧玲,陈火云. 湖北农业科学, 2020(23)
  • [3]生姜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研究[J]. 彭康,胡新喜,秦玉芝,何长征,李炎林. 湖南农业科学, 2019(11)
  • [4]山奈茎尖组培快繁与试管姜的诱导[D]. 黄瀛.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5]基于组织培养技术的马来良姜快繁体系构建[D]. 卢宪雯. 云南大学, 2019(03)
  • [6]生姜脱毒快繁与病毒检测技术研究[J]. 肖雅,雷艳,杨建国,卜晓云,肖骋,左小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17(22)
  • [7]小黄姜(Zingiber officainale Roscoe)脱毒苗快繁及遗传变异研究[D]. 杨松宸. 贵州大学, 2017(04)
  • [8]六盘水小黄姜脱毒快繁技术及遗传变异研究[J]. 杨松宸,赵德刚,赵懿琛. 分子植物育种, 2017(12)
  • [9]贵州小黄姜的脱毒快繁技术的研究[D]. 黄明. 贵州大学, 2016(03)
  • [10]峨眉大黄姜茎尖脱毒与植株再生关键技术的研究[D]. 刘单. 四川农业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姜芽尖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