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度增量的研究

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度增量的研究

一、用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度增量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生奥[1](2021)在《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开采力度不断增大,很多大型油气田已经进入勘探开发的中后期,但是很多中小型油气田却因为储量小,断层条件复杂开发难度大、开采成本高于实际利润,导致资源被废弃闲置,其中关键的技术难点就是油气在地层中的运移和保存。松辽盆地南部深层致密气探明储量436亿方,探明率仅为3.6%,剩余资源潜力大,在长岭断陷伏双大地区,由于气藏主控因素复杂,圈闭落实难度大,勘探节奏比较缓慢。为加快天然气预探、储量及产能建设,急待解决有利区带优选及圈闭效益动用问题。通过对油气运移机理和断层封闭性评价发展历程的研究,查阅大量文献和资料,认为地下断层应力状态是断层开启或封闭的主要决定因素,而断层的开启或封闭又决定着储层中的油气是被封存还是沿断层面和其中的通道溢出,从而确定有利圈闭的位置。因此,充分了解地应力的成因、状态、测量方法和影响因素对于研究断层的封堵性是十分必要的。文章详细阐述了地应力的基本概念、成因、影响因素,分别从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两个方面对地应力的测量方法进行了分类,总结归纳各个方法的原理特点,为地应力实际计算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对伏龙泉气田实际测井、地震、岩心资料的处理和分析,提取地应力计算需要的相关参数,并结合岩芯三轴应力实验的数据,进行了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转换,得到研究区动静态岩石力学参数的线性回归方程,从而实现了利用测井曲线和地震资料求取相关区域地应力的过程;然后建立地应力计算模型,分析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并选取黄氏模型进行实例计算,算出了伏龙泉断陷泉一段、泉二段、营城组地层的垂向和水平地应力值;接下来对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进行分类,分别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阐述了各个评价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和影响因素;最后利用断层面压力计算的方法对伏龙泉断陷油气富集区伏13井、伏14井和伏26井之间泥岩层的垂向封闭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利用断层岩排替压力差计算和断层岩泥质含量计算,定量评价了伏龙泉断陷伏13营城组、伏14营城组、伏26沙河子组、伏26登娄库组共15层砂岩储层的侧向封闭能力,评价结果与地层至今存在较高流体压力相符合,对应断层面断开的泥岩层可以作为盖层对下面自生自储的油气产生封堵的作用,选取了5个封闭能力好的层位,可以考虑钻探验证试油试气,初步判断了圈闭规模和产量,为油气田的钻探开发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殷鹏飞[2](2020)在《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力学特性及水力压裂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页岩气是继煤层气、致密砂岩气之后重要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具有开采寿命长、生产周期长、烃类运移距离较短及含气面积大等特点,是目前重要的清洁能源发展方向。水力压裂是将页岩气从页岩中开采出来的一种成熟有效的方法。为了实现天然气在页岩基质中的高效运移,需要采用水力压裂在页岩中形成复杂裂缝网络,这需要对复杂裂缝形成的机理,包括页岩的岩性、物性、力学性质、脆性特征以及水力裂缝扩展延伸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以四川盆地南缘长宁页岩气产区的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页岩各向异性力学行为、脆性评价、渗透特性以及水力裂缝扩展机理等相关课题展开了具体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采集于四川长宁页岩气产区的黑色页岩进行了物理及微观特性分析,通过对不同层理倾角页岩开展常规三轴压缩试验、巴西劈裂试验、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和卸围压试验,分析了页岩在不同应力加载路径下的强度变形特征,揭示了页岩各向异性破坏行为机理,并提出了一种新的预测层状岩石巴西劈裂破坏行为的准则,该破坏准则能很好地描述含层理结构岩石在不同加载倾角下的破坏特征。(2)基于页岩试样室内试验结果,采用多种脆性评价方法对页岩试样的脆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两种新的分别基于应力-应变曲线峰后特征和能量平衡特征的脆性评价指数,新指数能清晰地反映页岩试样在不同层理倾角和不同围压下的脆性变化规律,并以此揭示了页岩脆性程度与其破坏模式之间的定性关系。(3)对不同层理倾角的完整页岩试样和含裂隙面的页岩试样进行了渗透率试验研究,得到的两组页岩渗透率随有效应力增大呈指数函数减小。进一步地,基于理论分析描述了流体在含层理或夹层结构层状岩石中的流动规律,揭示了影响页岩等效渗透率的主控因素,以此建立了能描述岩石渗透率各向异性特征的理论模型,推导了能描述含裂隙面页岩等效渗透率与裂隙面渗透率之间关系的表达式,分别建立了含裂隙面页岩等效渗透率和裂隙面渗透率与有效应力之间的关系。(4)基于室内试验结果进行了PFC2D细观参数分析和标定,建立了页岩数值模型,开展了页岩各向异性力学特性的模拟研究,从细观层面揭示了页岩在不同应力加载路径下的变形破坏机理。进一步地,基于改进的PFC2D流-固耦合算法,开展了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与分段压裂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层理倾角、层理面强度、地应力水平对水力裂缝扩展特征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不同侧压力系数和不同层理倾角下页岩试样中水力裂缝与层理面的相互作用机理,得到了水平井分段压裂中水力裂缝网络在垂直面和水平面内的分布形态,由此提出了设计射孔最优间距的参考方法。该论文有图165幅,表34个,参考文献381篇。

刘宇坤[3](2020)在《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为国内外尚未解决的难点问题。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其孔隙流体超压与骨架应力的经验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造成超压预测十分困难。论文研究目标是创新研究思路,探索不同于碎屑岩超压预测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以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为研究区,分析研究区碳酸盐岩地层超压形成及演化机制,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开展碳酸盐岩超压弹性参数、纵横波速度实验等岩石物理模拟实验,分析碳酸盐岩地层的岩石与流体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理论模型,利用多种岩石物理模型、岩石物性参数与纵、横波速度求取开展地层超压预测所需的岩石弹性参数,在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实现了依据钻测录井资料和地震AVO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并用实测数据检验了可行性并开展了误差分析。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普光、毛坝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碳酸盐岩在187Ma~140Ma普遍发育古超压,储层温度始终处在150℃以上,原油裂解气为主要的增压机制,可能构造抬升剥蚀对增压也有贡献;现今毛坝构造保持超压特征,而普光为常压构造;两者超压演化机制差异较大;研究区普光、毛坝两类构造的孔隙压力差异演化特征总结为“三异一闭”,即:①沉积相差异:三叠系早期,普光构造飞仙关组-长兴组地层较毛坝等构造具有较好的初始孔隙度,浅埋藏阶段更好的连通性有利于普光构造储层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混合水白云石化的进行。自此开启了普光构造与毛坝构造两种构造差异储层演化、超压演化的开端。②构造抬升剥蚀差异,毛坝构造较普光构造剥蚀厚度大,对在膏岩盖层封闭下形成和保持超压贡献大。③TSR作用差异: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消耗烃类、产生的H2S引起的溶蚀作用均可导致流体压力的减小。普光构造白云岩化热卤水为TSR提供SO42-,因而普光构造高含H2S,压力卸载;毛坝构造除MB-3井长兴组外几乎不含H2S,不存在此泄压机制。④区域膏盐盖层封闭:区域优质膏盐岩盖层是本区普光毛坝气藏、毛坝构造超压保存的必要条件。2、碎屑岩超压预测是以Terzaghi有效应力定理为基础,通过建立超压与不同测井和地震响应参数(主要是纵波速度)之间的经验关系实现对超压的预测;由于碳酸盐岩岩性致密且岩性和物性极不均一,由于孔隙流体超压与岩石骨架应力关系、超压地球物理响应不明确,使得碳酸盐岩超压预测十分困难。3、碳酸盐岩样品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结果表明,碳酸盐岩饱和岩样纵、横波速度对孔隙压力的变化均有响应,干燥岩样有效应力的减小直接影响其骨架弹性模量的变化,说明碳酸盐岩地层超压仍然可以利用纵、横波速度、岩石弹性模量的响应加以预测,但这种响应并不像碎屑岩超压响应的那样显着。根据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和广义胡克定律可知,岩石在孔压与围压作用下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可由构成碳酸盐岩单元的饱和岩石弹性模量、岩石基质、骨架弹性模量、流体弹性模量的变化表征,由此建立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此模型不受超压成因机制的限制,理论上适用于绝大多数沉积地层的超压预测。其中岩石总体弹性模量可由纵、横波速度计算获得,利用岩石物理模型结合岩石基础物性参数分别计算岩石骨架、流体弹性模量进而可实现碳酸盐岩超压预测。4、在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过程中,由于不同频率弹性波所引发岩石频散和衰减的差异性,岩石骨架弹性模量的计算应根据所利用声波资料的频段选择能有效反映此频段频散和衰减的流-固双相介质模型。碳酸盐岩骨架致密,其岩性和物性变化大、非均质性强,实验模拟数据显示BISQ模型所预测的频散和衰减具有较宽的频率分布范围(103-107Hz),测井频率在其预测有效范围内,BISQ模型更适用于测井资料骨架模量的计算。另外,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和关键参数的计算依赖于测井解释岩性、矿物成分和孔隙度等物性参数的解释精度。因此通过分析适用于碳酸盐岩地层的测井解释模型,开展碳酸盐岩岩性成分、物性的测井综合解释是较准确地预测超压的关键。川东北地区典型超压钻井(双庙1井)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结果表明,预测孔隙压力值与已知钻杆实测压力(DST)值接近,相对误差范围在2-10%;预测孔隙压力随深度的变化幅度跳跃明显,较好的反映了与双庙1井碳酸盐岩层段多重非均质性相一致的超压频繁变化的特点,该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较接近;说明利用测井资料,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方法提出的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可应用于实际碳酸盐岩地层的超压预测。可进一步通过研究地震资料计算岩石弹性参数的方法,利用该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的钻前预测。5、利用地震AVO反演技术可获得纵横波速度,进而获得理论模型预测压力的岩石弹性参数体;地层压力预测结果表明毛坝地区上二叠统-中三叠统碳酸盐岩层系发育超压;而普光地区碳酸盐岩地层为常压系统;实例应用研究表明,利用弹性力学预测超压的理论模型和多种弹性参数及相关参数模型可实现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预测精度取决于各类相关参数体的客观性及与地质实际的符合程度;利用测井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较小,地震资料预测超压的误差相对较大。地震资料所含地质信息具有多解性且更为复杂,在计算压力过程中,必须利用多参数模型通过测井和测试资料获得参数体,其参数获取方法及结果的客观性对压力预测精度有重要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次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研究依据线弹性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属岩石物理学范畴,参数获取模型复杂,实际应用难度大。利用测井资料计算超压过程中,其基本物性资料(孔隙度、岩性组成、含水饱和度等)的解释非常重要,应选择适用于碳酸盐岩的测井综合解释模型,细化模型解释步骤,利用关键弹性参数物理模型计算各体积模量和预测超压。地震AVO资料处理和弹性参数获取要求专业性更强,利用弹性力学理论模型和地震AVO技术预测碳酸盐岩地层超压还需要借助一些统计性关系,参数获取方法和压力预测精度能够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贾林[4](2020)在《X油田剩余油分布与井网重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决X油田高含水期井网开发潜力降低、储层动用非均质性严重等问题,本文以X油田试验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在历史拟合的基础上,研究了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井网调整方法。为了缓解长期“合注合采”开发所带来的层间矛盾问题,在综合考虑目标区块各小层地质储量、含油面积等九种储层属性特征的前提下,通过模糊聚类分析法将开发层系重新划分,将目标区块的SII-PI2小层划分为第一套开发层系,PI3-PI4划分为第二套开发层系,并采用分层注水的开发方式开发目标区块;为了制定分层注水井网调整方案,本文在谢尔卡乔夫公式的基础上,引入贷款利率、税率等经济指标推导出改进俞启泰公式和改进递减法公式,并通过谢尔卡乔夫公式、改进俞启泰公式和改进递减法公式三套公式分别计算了两个开发层系的合理井网密度,进而,由此折算出对应的合理井距,由计算结果可知第一套开发层系井距应为100-200m,设计第二套开发层系井距应为200-400m,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三采生产井和注入井代用的方式进行井网重构方案研究,提出了五套井距不同的井网重构方案,并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五套方案分别进行了模拟,并统计分析其各自采出程度、含水率、含水上升率和采油速度等开发成果。通过综合研究和对比五套方案采收率、含水上升率、采油速度、开发年限和经济指标,确定了第一套开发层系井网井距150m,第二套开发层系井网井距300m的第五套井网重构方案为最佳方案,其采收率达到45.14%,采收率较原方案提升2.12%,经济收益预期高于其他方案,开发效果与经济指标均达到最佳效果。

吴宇龙[5](2020)在《基于测井数据的三维工程地质属性建模方法研究 ——西安沣东沣西新城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于工程建设中的安全性与经济性的要求也提升到了更高的水平。与此同时,地区复杂的地质环境引起的地质灾害隐患和工程地质问题严重制约着工程建设的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经济高效地获取地区工程岩土参数,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工作。室内土工试验是传统的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主要获取手段,存在着获取测试样本效率低、测试类目多以及测试成本高等不足。而同样是反映地层岩土状态的手段,钻孔测井具有天然的优势:数据获取简单全面、成本较低而且现存数据量大。本文以西咸新区沣东沣西新城为研究区,对测井数据与岩土数据进行了研究并完成了以下工作:(1)基于钻孔分层数据及测井数据,探索了构建多参数三维工程地质属性模型的方法,建立了视电阻率等11个全区域单属性测井参数随机模型,从多个角度很好刻画并展示了岩土体工程地质特性的空间展布规律,提供了参数融合的数据基础;(2)通过分析测井参数与岩土参数的内在物理基础发现,测井参数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岩土参数的影响因素,进而也反映了岩土参数变化。从理论上确认了利用测井参数对岩土参数进行估算的可行性;(3)基于测井数据及土工试验数据,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与等效参数原理,探索了工程岩土参数的估算方法,对压缩系数、压缩模量与湿陷系数进行分析,发现估算结果相对误差的分别为21.52%、23.96%和9.24%,获得了等效压缩系数,并将其应用于沉降水平预测计算中。

高彦芳[6](2020)在《SAGD开采过程中的克拉玛依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如何有效缩短预热时间,提高蒸汽腔发育速度/质量,合理判断转入生产时机,评价地质力学因素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是当前克拉玛依超稠油SAGD(蒸汽辅助重力泄油)开采面临的难题。本文主要从地质力学角度探讨以上难题的解决方法。前人对克拉玛依油砂剪胀和张性扩容的力学/温度条件、微观变形机理和应力-渗流耦合关系认识不清。本文通过三轴剪切实验、等向压缩-膨胀循环加载实验、电镜扫描实验、渗透率实验等,研究了克拉玛依油砂在储层改造和SAGD开采条件下的变形特征、微观结构和渗流特征。三轴剪切实验发现,常温下0.5~2 MPa有效围压下存在应变软化和剪胀,剪胀量随围压降低而增加;45~70 oC时,0.5 MPa有效围压下应变软化和剪胀明显;100 oC下,0.5~5 MPa有效围压下均发生了明显的应变软化和剪胀。等向加载实验显示,随着孔隙压力增加,油砂体积膨胀,体积扩容量随温度增加而降低。电镜实验显示,原状油砂颗粒间的接触点/面稀少,粒间充填大量沥青/粘土混合物,具有沥青基底式胶结结构;常温和0.5 MPa有效围压下剪切带发育明显,砂粒显着翻转,形成粒间大孔隙;高温下沥青排出孔隙后,角砾状颗粒充分接触,形成“互锁”结构,提升剪胀潜能。渗透率实验显示,在低有效围压下发生剪胀有利于提高渗透率;随着平均有效应力降低,张性扩容诱导渗透率在半对数坐标中呈线性增加趋势。传统油砂本构模型未充分考虑温度、沥青相变和孔隙塌陷。本文改进了一种沥青基底式胶结油砂弹塑性本构模型,及考虑温度和有效含油饱和度的盖帽Drucker-Prager(D-P)模型。研究发现,从20 oC到70 oC,油砂弹性模量降低,体积模量和泊松比增加;70 oC到100 oC,弹性模量增加,体积模量和泊松比降低。随温度增加,D-P内摩擦角和粘聚力降低,剪切屈服面和盖帽屈服面均收缩。剪胀诱导渗透率与体应变呈近似线性关系。张性扩容诱导渗透率随体应变增加而增加,温度较高时渗透率增加幅度更大。采用Touhidi-Baghini公式拟合渗透率-体应变关系的效果较好。体积扩容后,岩石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均增加。传统模型没有考虑SAGD不同开采阶段稠油热-流-固耦合机理的差异性,没有考虑稠油相态变化对热-流-固耦合分析的影响。本文建立了SAGD全生命周期内储层改造-预热-生产各个阶段的热-流-固-相变耦合模型,给出了各阶段骨架热孔隙弹塑性变形方程、渗流方程和相变传热方程,推导了耦合有限元方程,给出了求解耦合方程组的数值算法。依据改进模型进行案例分析发现,挤液扩容阶段,模拟井底压力与现场实测数据相符,储层温度传播范围较小,井壁岩石应力路径沿着向左靠近剪切屈服面的方向移动,储层中仅有热孔隙弹性变形,井间区域孔隙度增加量最大。若不考虑井筒传热效应,则应力路径整体向左上平移,更接近于剪切屈服面,但储层同样仅有热孔隙弹性变形,最大孔隙度增加量位于井壁处。对更深储层进行挤液改造,其应力路径整体向左上平移,更接近于剪切屈服面。预热阶段,井间热力连通充分,沥青相变区呈椭圆形,最大Mises应力位于井壁下方,井周附近半米范围内出现塑性区。若不考虑相变传热,则井间温度增加速度更快。蒸汽突破和蒸汽腔上升阶段,腔外压力传播比温度传播快,蒸汽腔正上部孔隙度增加量最大,蒸汽腔及其边缘位置发生塑性屈服;蒸汽腔横向扩展和蒸汽腔衰减阶段,泄油区体积增加,蒸汽腔外两侧孔隙度增加量最大。本文提出了一套SAGD全生命周期内施工效果的评价建议,提出了一种直井辅助SAGD井改造含泥质夹层稠油储层的工程设想,并在理论上给予了佐证。研究表明,在挤液扩容阶段,增加注液压力或体积扩容量将扩大水力波及范围,增加井底距、井间距或注液粘度将缩小水力波及范围。在预热阶段,沥青相变界面移动速度和井壁热流量随时间逐渐降低,井间中点温度达到80 oC时即可转入生产。在生产阶段,考虑地质力学因素的预测产量高于传统模型。对含泥质夹层储层进行挤液扩容,上夹层正上部的孔隙压力基本没有增加,井壁岩石应力路径沿着向左接近剪切屈服面的方向移动,储层只有热孔隙弹性变形,两夹层中间的孔隙率增加量最大;沿着注汽井延伸方向,孔隙率差异大,导致不同井段预热阶段的初始蒸汽腔非均匀发育。采用直井辅助技术对含泥质夹层储层进行挤液扩容后,上夹层上部储层孔隙压力有明显提升,水平井井壁岩石应力路径向左移动,更加接近于剪切屈服面;对于含夹层段储层,孔隙比在纵向上整体增加,上夹层上部储层孔隙率显着改善。对于采用直井辅助挤液扩容后仍无法有效开采的储层,应当调整生产策略,将水平井改造为注汽井,直井改造为生产井进行开采。

段谟东[7](2020)在《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建造工程条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放废物安全处置是当前核能发展和核技术利用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也是放射性废物管理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伴随核电的发展,公众和社会对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更为关注,我国高放废物的安全处置问题也更为紧迫。当前,高放废物地质处置被认为是最具有工程前景的处置方案。高放废物地质处置方案首要的、也最基础的任务是处置库场址的选择,且场址条件是影响高放废物处置库长期安全的最关键因素之一。鉴于处置库场址的重要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制定了地质处置的安全要求,许多国家对处置库场址的确定都非常慎重,要求从处置库围岩类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建造与运输条件等进行多方面的比选。开展黏土岩场址筛选工作,是国际上主要有核国家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发工作的重要选择,其中关于预选地段建造和工程条件的研究是场址选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开展预选地段建造和工程条件研究,既能从工程建设角度对预选地段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外部建设环境等方面进行可行性、适宜性评价,又能为预选地段拟建建筑物结果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论文通过相关资料收集、研究现状分析以及工程地质勘察等研究工作,按照我国选址准则的要求,运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等手段,开展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处置库建造与工程条件综合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如下:(1)对相关国际、区域性组织及有核国家核废料处置库选址安全要求与技术准则进行了详细调研,结合我国黏土岩处置库场址筛选安全要求与具体选址准则,进一步细化、补充了我国黏土岩处置库具体选址准则。(2)开展了塔木素地区自然地理、经济、交通、气候、工程用电、用水、建造工程材料来源及供应、区域构造及地震、地层、岩性、水文地质、地表土体及不良地质等方面相关资料收集及工程地质勘察,分析结果认为研究区在以上方面符合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选址的基本要求。(3)收集了塔木素地区钻孔、编录及地球物理测试等数据资料,开展了岩体宏观特征、矿物成分分析以及含水率、密度、渗透率、自由膨胀率、热学性能、波速、单轴压缩和三轴压缩等物理力学试验,通过试验数据及资料分析,初步查明了研究区黏土岩岩石学特征、物理力学性质及钻孔工程地质特征。(4)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对塔木素钻孔区域内岩体进行围岩级别划分。依据比利时地下处置库概念设计模型尺寸,以塔木素地区为工程背景,针对拟建地下处置库关键洞室群结构进行了开挖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研究区TZK-1钻孔在393.5~432.5m区域范围内为Ⅳ~Ⅲ级岩体,437.4~467.2m区域范围内以Ⅲ级岩体的占比最大,而在468.9~478.8m范围内主要为Ⅱ级围岩。模拟开挖过程中,洞室群结构稳定性较好,变形主要出现在竖井侧壁,主、支巷道顶、底板、两帮处位置,另外在交叉部位产生的围岩变形也较为显着。主巷道洞轴线方向应与最大水平应力方向呈一定的角度,当夹角为45~60度左右时,稳定性最好。(5)以目前我国高放废物处置库概念设计,结合法国、比利时对处置库的设计思路,模拟研究了处置库接收废物完毕后~洞室群工程屏障破坏失效近场环境变化过程。在不考虑渗流场情况下,该过程实质是力-热顺序耦合过程,温度场呈现迅速增长—峰值—持续—缓慢下降—快速下降—再次平衡的过程。约第100天时,处置库温度到达峰值,最高温度可达100℃左右。温度场大致呈现以中心废物罐为圆心的同心椭圆分布形态,离圆心越近温度越高,若超出圆心一定范围,温度变化不显着。温度场对应力场影响非常显着,对开挖完成后形成的结构整体稳定性影响较小。(6)以塔木素地区实际地质剖面建立地质模型,依据多孔介质地下水及溶质运移数学模型,模拟研究了基于该模型的地下水及核素在围岩中的迁移过程。核素随着迁移距离增加活度逐渐降低,但在不同介质中差异较大,可能与地下水在不同介质中的流速有关。79Se迁移速率最快,135Cs次之,99Tc再次之。黏土岩作为地质屏障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的迁移速率,从而控制核素达到生物圈的时间及活度。(7)通过对塔木素地区外部配套条件、地质条件、岩体特性、拟建处置库洞室稳定性、拟建处置库近场力-热顺序耦合模拟以及拟建处置库核素迁移研究,结合目前国际以及国内黏土岩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安全要求与技术准则,认为塔木素地区在建造与工程条件方面初步满足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的选址要求。

王晓阳[8](2020)在《致密砂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井壁失稳问题是石油钻井行业中普遍性的难题,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油气田都会存在井壁失稳问题。钻井过程中,井壁失稳会引起阻卡、卡钻、井漏等一系列复杂事故,严重时甚至导致井眼报废,每年井壁失稳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制约了油气勘探行业的发展。中国西北部某油田区块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致密砂岩储层探明气储量丰富,地层压力高,产能稳定,该区块是我国重要的致密砂岩气产区之一。但在致密砂岩储层钻井过程中的井壁失稳问题严重制约了致密砂岩气勘探开发进程,其中主要问题包括:地层异常高压系数难确定,井壁稳定分析缺少关键参数;基于静态孔隙弹性力学的传统井壁稳定理论没有考虑固体、流体的惯性,无法从本质上解释动态井筒载荷条件下井壁失稳现象,造成坍塌压力预测不准确;对油基钻井液条件下致密砂岩地层强度弱化机制缺乏研究,对致密砂岩储层井壁围岩破坏相关的油基钻井液关键参数不明确,缺少针对致密砂岩储层的油基钻井液性能优化方法的研究。本文针对以上问题,在理论和室内试验的基础上,主要完成了以下主要工作:(1)基于岩石纵波速度方程的致密砂岩地层孔隙压力预测模型基于Man的应力条件下线弹性理论,结合Biot孔隙弹性理论,推导出了受应力条件下多孔介质纵波速度方程。在理论上解释了岩石纵波速度对声波传播方向所受应力最为敏感。在纵波速度方程基础上建立了三轴压缩条件下岩石纵波速度与应力的关系模型,并利用岩石力学实验室GCTS等设备开展相关试验研究,对岩石纵波速度模型进行了验证。测试了岩石纵波速度随轴压、围压和孔压的变化规律,分析岩石纵波速度的响应特征。建立了基于纵波速度方程的孔隙压力预测模型,对研究井区异常高压地层的孔隙压力系数进行预测。(2)致密砂岩储层井壁失稳的动态孔隙弹性机理基于Biot孔隙弹性动力学理论,考虑固体、流体的压缩性、惯性及黏滞耦合作用,建立了表征非均匀应力场地层中动态井筒载荷条件下井壁围岩动力响应的孔隙弹性动力学模型,通过模型分解,拉普拉斯变换、位移变换等方法,得到非轴对称井周应力的解析解,分析了动态井筒载荷下井周应力场的波动现象,揭示了井壁岩石孔隙弹性动力学响应机制,重点研究了井壁围岩的潜在剪切破坏区域。详细研究了孔隙弹性参数,地应力和周期性载荷参数等因素对井壁围岩剪切破坏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为动态井筒载荷条件下井壁稳定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3)维持致密砂岩地层岩石强度的油基钻井液性能优化基于断裂力学理论,分析了岩石微裂缝的复合扩展机理,从润湿性角度研究了油基钻井液条件下导致岩石强度下降的关键因素,揭示了油基钻井液条件下井壁围岩弱化的机制。通过开展润湿性实验,研究了油基钻井液条件下润湿性的影响规律,重点研究了油基钻井液参数油水比和破乳电压的影响,提出了岩石润湿性的表征模型。建立了基于润湿性的维持井壁围岩强度的油基钻井液性能优化方法,对研究区块目标地层对油基钻井液性能进行了优化评价。

张梦雪[9](2019)在《四川盆地大足区块页岩气地质特征与测井预测》文中提出本论文依托于“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对四川盆地足井试油设计”项目,以四川盆地大足区块为研究对象,结合该地区的区域地质资料,以Z201井页岩气储层为例,利用岩心化验分析数据和测井资料的大量统计,建立一套海相页岩气储层的测井评价方法,并应用于Z201井进行验证。大足区块及周边页岩气资源是国内获得工业气流、勘探效果较好的页岩气区块之一,目的层段龙马溪组储层厚度较大,录井显示较好,且该区深大断裂不发育。本论文通过区域地质资料分析,明确了研究区区域地质特征、沉积特征以及构造特征等;在岩心数据资料的支撑下,可以得到研究目的层段页岩的矿物组分含量特征、孔渗饱等物性特征、含气量分布特征、TOC特征等。在对综合测井资料进行响应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针对页岩气储层“五性”(有机质特性、物性、含气量、矿物组分和脆性)指标进行数据处理,基于理论模型和测井数据的支撑建立页岩气储层评价参数模型。最终将“五性”评价参数模型应用于大足区块Z201井页岩气储层龙马溪组,结果表明,该储层底部高伽玛段页岩厚度达30m以上,电性特征差异较大,平均TOC含量3.0%,孔隙度和含气量较高,低角度裂缝(层理缝)较发育,可以确定为主力目的层段,该结果与勘探开发实际资料非常吻合。由此可见,论文运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页岩气有利储层评价是可行的,可以作为识别页岩气有利储集层段和潜力区块的有效手段。

陈卓[10](2019)在《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研究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与陆地或浅水区域的地层相比,深水浅部地层由于上覆岩层压力低,一般在海床以下100m以内的地层都存在着弱固结,地层的力学特性与常规地层相比有着显着的差异。另外,受地层高压低温环境的影响,深水钻井安全泥浆密度窗口极窄,安全泥浆密度窗口预测不准极易导致井身结构的进一步复杂,诱发井塌、井漏和井喷等钻井复杂事故。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和数值计算,对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力学性质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力学性质预测方法,建立了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沉积压实模型和井壁稳定分析模型。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提出了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人工制样方法。人工制样的基础理论依据是: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在沉积过程中主要受压实作用的影响。人工制样的基本思路是:利用改造的固结剪切仪,模拟深水沉积环境,采取适当增加有效固结应力的方法,在短时间(24h)内获得和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具有相同物理性质的样品。人工制样方法有效性的验证手段是:在改变有效固结应力值大小情况下,获得具有相同物理性质的人工样品;对人工样品进行力学性质实验,分析不同有效固结应力下,具有相同物理性质的人工样品力学性质的差异。建立了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的预测模型。利用人工制样通过固结实验,固结卸载回弹实验,直剪试验及流变实验等优选并验证了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本构模型及流变模型。同时利用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人工制样的可重复性等优点,采取单因素研究方法,通过控制影响因素变量,建立了影响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的各因素与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模型。然后对国内外大量有关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研究数据进行整理,利用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影响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参数的各因素的预测模型,并结合前述研究最终达到了预测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的目的。建立了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沉积压实模型。(1)在考虑流变性的情况下,建立了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一维流变固结模型,并利用国外实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在描述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室内长期固结实验上的可靠性。(2)根据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一维流变模型推导出了三维流变模型并进行了验证,然后利用Visual Studio对Flac3d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开发了能描述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流变性能的Flac3d材料模型。(3)结合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实际沉积过程、沉积环境,利用Flac3d软件建立了考虑流变性能下的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沉积压实模型。并分析了流变参数、水深、干颗粒密度、粘土矿物含量、沉积年限等对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沉积压实规律的影响。在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物理、力学性质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井眼钻开后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力学模型,在考虑井眼塑性区面积及挤土效应产生的超级孔隙压力后,完善了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井壁稳定分析模型。结合南海A区块和西非B区块的工程实例对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井壁稳定分析模型进行了验证。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说明建立的模型可以用于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井壁稳定分析。

二、用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度增量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度增量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2 油气运移研究现状
        1.2.3 断层封闭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伏双大地区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理位置与地质条件
    2.2 构造演化与构造特征
    2.3 地层与层序特征
    2.4 石油地质特征
第三章 实际资料属性分析
    3.1 井下岩芯岩性分析
    3.2 测井和地震资料分析
    3.3 烃源岩物性分析
    3.4 断陷结构分析
第四章 地应力测量方法研究
    4.1 地应力的基本概念
    4.2 直接测量法与间接测量法
        4.2.1 直接测量法
        4.2.2 间接测量法
    4.3 岩石力学参数提取与动静转换
        4.3.1 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力学参数
        4.3.2 测井资料求取岩石强度
        4.3.3 岩石动静态参数转换
    4.4 模型建立与实例计算
        4.4.1 地应力计算模型
        4.4.2 实例计算
第五章 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和应用
    5.1 断层封堵性评价方法
        5.1.1 断层封堵性定性分析
        5.1.2 断层封堵性定量分析
    5.2 影响断层封堵性的因素
        5.2.1 断层性质
        5.2.2 断面压力
        5.2.3 断面形态
        5.2.4 充填物和流体性质
    5.3 断层应力状态计算与垂向封闭性
        5.3.1 断层面压力计算
        5.3.2 伏龙泉实例评价
    5.4 断层岩排替压力与侧向封闭性
        5.4.1 压汞实验求取断层岩岩样排替压力
        5.4.2 伏龙泉气田断层侧向封闭性评价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和学习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力学特性及水力压裂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页岩的物理及微观特性研究
    2.1 页岩取样
    2.2 试验测试系统
    2.3 页岩物理及微观特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页岩的强度、变形及破坏特性试验研究
    3.1 页岩常规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3.2 页岩巴西劈裂试验研究
    3.3 页岩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研究
    3.4 页岩三轴卸围压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室内试验的页岩脆性评价方法研究
    4.1 页岩脆性评价的方法
    4.2 基于不同评价方法的页岩脆性特征分析
    4.3 页岩脆性特征与破坏模式的关系讨论
    4.4 本章小结
5 完整和含裂隙页岩渗透特性试验研究
    5.1 试验原理和程序
    5.2 完整页岩渗透特性分析
    5.3 裂隙页岩渗透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页岩的强度、变形及破坏机理离散元模拟研究
    6.1 PFC2D程序简介
    6.2 页岩数值模型的建立及细观参数标定
    6.3 页岩常规三轴压缩模拟结果分析
    6.4 页岩循环加卸载模拟结果分析
    6.5 页岩卸围压模拟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页岩水力裂缝扩展机理及应用研究
    7.1 PFC2D中流-固耦合的实现
    7.2 页岩水力压裂裂缝扩展机理研究
    7.3 页岩储层水平井分段压裂应用研究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超压成因研究现状
        1.3.1.1 压实不均衡
        1.3.1.2 孔隙流体膨胀
        1.3.1.3 压力传递
        1.3.1.4 构造作用
        1.3.1.5 其它超压成因机制
        1.3.2 超压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1.3.3 研究区勘探及研究现状
        1.3.4 存在问题
    1.4 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1.4.1 总体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内容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川东北构造演化特征
    2.2 地层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演化
        2.2.1 地层沉积特征
        2.2.1.1 侏罗系
        2.2.1.2 三叠系
        2.2.1.3 二叠系
        2.2.1.4 石炭系
        2.2.1.5 志留系
        2.2.2 沉积演化特征
第三章 普光毛坝地区超压分布特征及超压成因演化分析
    3.1 研究区碳酸盐岩层系实测压力分布特征
    3.2 川东北普光毛坝地区超压成因机制
        3.2.1 烃类生成对超压影响
        3.2.2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改造储层对超压的影响
        3.2.3 构造作用对超压影响
    3.3 不同压力系统孔隙压力演化分析
第四章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1 超压岩石物理模拟实验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样品和流程
        4.1.3 超压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分析
    4.2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超压预测理论模型
        4.2.1 弹性力学与胡克定律
        4.2.1.1 各向同性固体介质空间应力状态
        4.2.1.2 单向应力下固体材料的弹性本构关系
        4.2.1.3 广义胡克定律
        4.2.2 有效应力概念
        4.2.3 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理论
        4.2.4 超压预测理论模型推导超压预测数学公式及参数
    4.3 超压预测资料来源
        4.3.1 超压预测所需资料简介
        4.3.2 测井资料与地震资料的联系及区别
    4.4 参数获取方法及相关模型
        4.4.1 岩石基质等效模量计算
        4.4.2 孔隙流体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 岩石干骨架等效体积模量计算
        4.4.3.1 Gassmann模型
        4.4.3.2 Kuster-Toks?z模型
        4.4.3.3 其他波传播理论
    4.5 理论模型验证及校正方法
        4.5.1 理论模型验证结果
        4.5.2 理论模型校正方法
第五章 测井资料预测超压技术研究
    5.1 利用测井资料获取参数
        5.1.1 地球物理测井方法概述
        5.1.2 地层裂缝孔隙度
        5.1.3 岩石矿物成分
        5.1.4 含水饱和度
        5.1.5 测井资料骨架体积模量的计算
    5.2 碳酸盐岩地层测井横波速度预测
    5.3 基于测井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六章 地震资料钻前超压预测应用研究
    6.1 叠前地震资料AVO岩石弹性参数反演
        6.1.1 叠前同步反演
        6.1.2 典型二维剖面及顺层切片反演结果分析
        6.1.2.1 声波速度反演结果分析
        6.1.2.2 密度反演结果分析
    6.2 基于DNN深度神经网络的碳酸盐岩储层物性预测
    6.3 基于地震资料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4)X油田剩余油分布与井网重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剩余油划分研究现状
        1.2.2 井网重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质特征
        2.1.1 地质概况
        2.1.2 储层沉积特征
        2.1.3 岩石和流体的高压物性
    2.2 开发历程及存在问题
        2.2.1 开发历程
        2.2.2 存在问题
        2.2.3 原因分析
第三章 数值模拟研究
    3.1 地质模型建立
        3.1.1 数据准备
        3.1.2 模型范围及网格确定
        3.1.3 构造模型
        3.1.4 属性模型
    3.2 数值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3.2.1 油藏多相流体相态参数调整
        3.2.2 地质储量拟合
        3.2.3 油田生产动态拟合
第四章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4.1 剩余油成因
        4.1.1 井控型剩余油
        4.1.2 沉积型剩余油
    4.2 剩余油分布规律
第五章 井网重构方案设计及开发效果预测研究
    5.1 井网重构原理
        5.1.1 层系划分
        5.1.2 井网重构标准
    5.2 目前采出程度
    5.3 方案制定
        5.3.1 方案一
        5.3.2 方案二
        5.3.3 方案三
        5.3.4 方案四
        5.3.5 方案五
    5.4 井网重构方案效果分析与评价
        5.4.1 井网重构方案结果分析
        5.4.2 井网重构方案效果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5)基于测井数据的三维工程地质属性建模方法研究 ——西安沣东沣西新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评述
        1.2.1 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发展现状
        1.2.2 工程岩土参数多源融合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沣东沣西新城区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概况
        2.1.1 研究区位置
        2.1.2 自然地理
    2.2 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质概况
        2.2.2 研究区地质背景
    2.3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
        2.3.1 水文地质条件
        2.3.2 工程地质条件
        2.3.3 已有工作基础
        2.3.4 存在的地质问题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区三维工程地质结构和测井参数模型
    3.1 建模目的和软件选择
        3.1.1 建模目的
        3.1.2 软件选择
    3.2 数据源及处理方式
        3.2.1 数据源
        3.2.2 数据处理
    3.3 确定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
        3.3.1 建模方法
        3.3.2 模型成果及检验
    3.4 随机型三维地质参数模型
        3.4.1 建模方法
        3.4.2 模型成果及检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测井参数的土工试验参数估算方法
    4.1 参数获取与分析
        4.1.1 土工试验参数
        4.1.2 土工参数的基本统计特征
        4.1.3 测井参数
        4.1.4 测井参数的基本统计特征
    4.2 参数融合的物理基础
        4.2.1 压缩系数及压缩模量
        4.2.2 湿陷系数
        4.2.3 粘聚力及内摩擦角
    4.3 基于统计方法的土工参数与测井参数关联分析
        4.3.1 相关分析的理论基础
        4.3.2 单相关分析
        4.3.3 主成分相关分析
    4.4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土工参数估算方法
        4.4.1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
        4.4.2 神经网络模拟
        4.4.3 估算结果的评价及误差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土工参数模型及其应用
    5.1 三维土工参数模型的建立
    5.2 模型验证
    5.3 融合参数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SAGD开采过程中的克拉玛依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稠油定义及分类
        1.2.2 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实验及机理
        1.2.3 稠油储层岩石力学本构模型
        1.2.4 温度对油砂力学参数的影响规律
        1.2.5 SAGD开采过程中的稠油储层热-流-固耦合响应
        1.2.6 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研究的总体目标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SAGD开采条件下的稠油储层岩石力学性质研究
    2.1 实验准备
        2.1.1 样品来源及井下取芯信息
        2.1.2 标准天然岩样的制备方法
        2.1.3 重塑油砂岩样的制备方法
    2.2 高温高压三轴压缩力学及渗透率实验
        2.2.1 实验测试设备
        2.2.2 实验参数确定
        2.2.3 三轴剪切实验及结果分析
        2.2.4 三轴等向压缩实验及结果分析
    2.3 物理化学实验
        2.3.1 细观结构观察实验
        2.3.2 油砂储层物理化学性质
    2.4 本构模型
        2.4.1 沥青相变和油砂骨架的定义
        2.4.2 油砂弹塑性本构的一般形式
        2.4.3 考虑温度和沥青相变的盖帽Drucker-Prager弹塑性本构模型
    2.5 岩石力学参数模型
        2.5.1 弹性参数模型
        2.5.2 塑性参数模型
        2.5.3 渗流参数模型
        2.5.4 热力学参数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SAGD开采过程中的稠油储层热-流-固耦合力学分析
    3.1 稠油储层热-流-固耦合力学模型
        3.1.1 挤液扩容储层改造阶段的热-流-固耦合方程
        3.1.2 SAGD预热阶段的热-流-固-相变耦合方程
        3.1.3 SAGD生产阶段的热-流-固-相变耦合方程
    3.2 数值模拟方法与验证
        3.2.1 热-流-固-相变耦合分析的有限元解法
        3.2.2 储层改造阶段多场耦合分析
        3.2.3 预热阶段地层传热和变形分析
        3.2.4 SAGD生产阶段热-地质力学耦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稠油储层改造效果定量评价方法及直井辅助SAGD技术的工程应用
    4.1 均质储层SAGD各阶段施工效果评价方法
        4.1.1 挤液扩容阶段水力波及范围的定量评价模型
        4.1.2 预热阶段井间温度场快速预测模型
        4.1.3 生产阶段考虑地质力学因素的产量评价模型
    4.2 含泥质夹层储层挤液扩容改造效果评价
    4.3 直井辅助SAGD井改造含泥质夹层稠油储层的工程设想
    4.4 直井辅助SAGD井改造含泥质夹层稠油储层的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建造工程条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研究现状
        1.2.1 我国高放废物分类及其来源
        1.2.2 地质处置研究概况
        1.2.3 地质处置安全评价发展现状和趋势
        1.2.4 选址和场地评价工作研究现状
        1.2.5 处置库概念设计模型研究现状
        1.2.6 处置库洞室开挖稳定性研究现状
        1.2.7 处置库近场环境研究现状
        1.2.8 处置库核素迁移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二章 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研究
    2.1 国外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和建议
        2.1.1 IAEA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1.2 欧共体与北欧五国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1.3 美国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1.4 其他国家关于高放废物处置库选址准则和建议
    2.2 国外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选址技术准则及建议
        2.2.1 法国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2.2 比利时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2.3 瑞士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2.4 德国黏土岩处置库选址准则与建议
    2.3 国内黏土岩处置库场址筛选安全要求与技术准则推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塔木素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研究
    3.1 工区自然地理、经济、外部配套条件概况
        3.1.1 工区位置、交通简况
        3.1.2 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
        3.1.3 气候特征
        3.1.4 工程用电特征
        3.1.5 工程用水特征
        3.1.6 建造工程材料来源及供应
    3.2 区域构造及地震特征
    3.3 地层、岩性特征
    3.4 水文地质特征
        3.4.1 地下水类型及分布特征
        3.4.2 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
        3.4.3 水化学特征
    3.5 地表土体及不良地质特征
        3.5.1 地表土特征
        3.5.2 不良地质特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塔木素地区岩体特性研究
    4.1 钻孔位置
    4.2 黏土岩岩石学特征
        4.2.1 宏观特征分析
        4.2.2 X射线衍射(XRD)分析
        4.2.3 岩样薄片鉴定分析
    4.3 黏土岩物理力学性质
        4.3.1 含水率
        4.3.2 密度
        4.3.3 渗透率
        4.3.4 自由膨胀率
        4.3.5 热学性能
        4.3.6 声波测试试验
        4.3.7 单轴压缩试验研究
        4.3.8 三轴压缩试验研究
    4.4 钻孔工程地质特征
        4.4.1 岩石裂隙研究
        4.4.2 综合地球物理参数分析
        4.4.3 地应力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拟建处置库洞室稳定性及数值模拟研究
    5.1 围岩级别划分
    5.2 洞室开挖基本理论
        5.2.1 洞室开挖后的弹性应力状态
        5.2.2 洞室开挖后的塑性应力状态
    5.3 数值模拟方案
        5.3.1 模拟软件简介
        5.3.2 模拟工程概况
        5.3.3 计算模型与边界条件
        5.3.4 模型参数设置
    5.4 开挖过程中稳定性变化规律
        5.4.1 竖井分布开挖稳定性变化规律
        5.4.2 主巷道稳定性变化规律
        5.4.3 竖井-主-支洞室群稳定性变化规律
        5.4.4 地应力方位对洞室群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拟建处置库近场力-热顺序耦合模拟研究
    6.1 拟建处置库近场环境分析
    6.2 基本原理
    6.3 近场力-热顺序耦合数值模拟方案
        6.3.1 工程概况及数值计算模型
        6.3.2 模型参数设置
        6.3.3 假定、初始及边界条件
    6.4 近场环境变化规律
        6.4.1 温度场变化规律
        6.4.2 位移场变化规律
        6.4.3 应力场变化规律
        6.4.4 塑性区变化规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拟建处置库核素迁移研究
    7.1 核素迁移情景分析
    7.2 核素在黏土岩中的运移机制
        7.2.1 地下水运动数学模型
        7.2.2 地下水溶质数学模型
    7.3 远场核素迁移数值模拟方案
        7.3.1 研究区概况
        7.3.2 数值计算模型
        7.3.3 相关参数选取
    7.4 核素迁移规律
        7.4.1 地下水流场变化规律
        7.4.2 不同核素迁移变化规律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致密砂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工程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层孔隙压力预测研究
        1.2.2 井壁失稳的孔隙弹性动力学机制研究
        1.2.3 钻井液对井壁稳定影响的研究
        1.2.4 致密储层油基钻井液体系的发展
    1.3 存在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第2章 基于纵波速度方程的致密砂岩储层孔隙压力预测模型
    2.1 概述
    2.2 基于Man的应力下线弹性理论的纵波速度方程
        2.2.1 Man的预应力条件下的线弹性理论
        2.2.2 将Man的理论方程推广到孔隙弹性
        2.2.3 预应力条件下多孔介质中纵波速度方程
    2.3 岩石纵波速度模型
        2.3.1 岩石的纵波速度与应力关系模型
        2.3.2 室内试验验证
    2.4 基于纵波速度方程的孔隙压力预测模型
        2.4.1 关于岩石纵波速度-应力关系模型应用的讨论
        2.4.2 基于纵波速度方程的孔隙压力预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致密砂岩储层井壁失稳的动态孔隙弹性机理
    3.1 概述
    3.2 数学模型
        3.2.1 本构方程和动态方程
        3.2.2 流体流动方程
        3.2.3 无量纲化控制方程
    3.3 模型求解
        3.3.1 场展开
        3.3.2 在Laplace域中的解
        3.3.3 数值方法
        3.3.4 模型验证
    3.4 井筒卸载后井周应力与压力动态响应
        3.4.1 恒定井底压力下钻开井眼后井周应力动态响应
        3.4.2 循环井筒载荷下钻开井眼后应力动态响应
    3.5 动态井筒载荷下的井壁围岩破坏分析
        3.5.1 动态井筒载荷下井壁围岩破坏
        3.5.2 破坏影响因素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维持致密砂岩地层岩石强度的油基钻井液性能优化
    4.1 概述
    4.2 油基钻井液条件下岩石强度弱化机制
        4.2.1 压力传递机制
        4.2.2 亚临界扩展机制
    4.3 地层润湿性试验评价
        4.3.1 钻井液参数对润湿性的影响
        4.3.2 岩石矿物组分对钻井液润湿性的影响规律
    4.4 基于润湿性原理的油基钻井液优化方法
        4.4.1 润湿性表征模型
        4.4.2 基于润湿性的油基钻井液优化方法和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应用与评价
    5.1 研究井区孔隙压力预测
    5.2 坍塌压力分析
    5.3 钻井液性能优化及评价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岩石纵波速度实验数据
附录 B 岩石接触角测试结果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四川盆地大足区块页岩气地质特征与测井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页岩气研究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背景
    2.2 地层特征
    2.3 沉积背景
        2.3.1 主要岩相类型及特征
        2.3.2 沉积相类型
        2.3.3 沉积相区域展布特征
第三章 有利层段“五性”指标评价方法研究
    3.1 有机质特征
        3.1.1 总有机碳含量
        3.1.2 总有机碳岩心归位
        3.1.3 总有机碳含量计算方法
    3.2 储层物性特征
        3.2.1 岩石物性特征
        3.2.2 孔隙度分布特征
        3.2.3 饱和度物性分析
        3.2.4 渗透率物性分析
    3.3 矿物组分含量评价
        3.3.1 富有机质的页岩岩石体积模型
        3.3.2 矿物组分含量计算方法
    3.4 储层含气量模型及分布特征
        3.4.1 吸附气量模型
        3.4.2 游离气模型
        3.4.3 总含气量模型
    3.5 储层脆性分析
        3.5.1 页岩岩石力学及岩石脆性特征研究
        3.5.2 脆性矿物的物理性质
        3.5.3 岩石脆性评价
第四章 基于页岩常规测井解释的储层预测
    4.1 优质页岩储层地质和测井特征
    4.2 页岩气储层测井解释评价实例应用
    4.3 Z201井页岩气测井解释评价
    4.4 Z201井页岩气储层品质划分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致谢

(10)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研究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深水浅部沉积物来源及分类
        1.2.2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固结性质研究
        1.2.3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研究
        1.2.4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流变性质研究
        1.2.5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声学性质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室内试验方法
    2.1 概述
    2.2 实验设备及方法
        2.2.1 实验原理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3 人工制样方法
        2.3.1 人工样品的制样方法
        2.3.2 人工样品制样方法有效性验证
第3章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研究
    3.1 概述
    3.2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研究
        3.2.1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的本构模型
        3.2.2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流变性能研究
    3.3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预测模型研究
        3.3.1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影响因素研究
        3.3.2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影响因素实验研究
        3.3.3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影响因素预测模型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沉积压实规律
    4.1 概述
    4.2 一维流变固结模型
        4.2.1 流变固结模型
        4.2.2 流变固结模型的求解及验证
    4.3 三维流变模型开发
        4.3.1 流动法则
        4.3.2 屈服方程
        4.3.3 Flac3d二次开发
    4.4 沉积压实模型
        4.4.1 沉积压实模型
        4.4.2 沉积压实规律的影响因素
        4.4.3 沉积压实模型的验证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井壁稳定分析
    5.1 概述
    5.2 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井壁稳定分析
        5.2.1 弹塑性力学模型
        5.2.2 井壁稳定分析模型
    5.3 实例计算
        5.3.1 南海A区块井壁稳定分析
        5.3.2 西非B区块井壁稳定分析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用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度增量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松辽盆地南部伏双大地区断层封堵性研究[D]. 王生奥. 吉林大学, 2021(01)
  • [2]川南龙马溪组页岩力学特性及水力压裂机理研究[D]. 殷鹏飞. 中国矿业大学, 2020
  • [3]基于多孔介质弹性力学的碳酸盐岩地层超压预测理论模型及应用[D]. 刘宇坤. 中国地质大学, 2020
  • [4]X油田剩余油分布与井网重构效果研究[D]. 贾林.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基于测井数据的三维工程地质属性建模方法研究 ——西安沣东沣西新城为例[D]. 吴宇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0)
  • [6]SAGD开采过程中的克拉玛依稠油储层岩石力学特征研究及应用[D]. 高彦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7]塔木素地区高放废物黏土岩处置库建造工程条件研究[D]. 段谟东. 中国地质大学, 2020(03)
  • [8]致密砂岩地层井壁失稳机理及对策[D]. 王晓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02)
  • [9]四川盆地大足区块页岩气地质特征与测井预测[D]. 张梦雪. 河北地质大学, 2019(05)
  • [10]深水浅部弱固结地层力学性质研究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D]. 陈卓.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9(01)

标签:;  ;  ;  ;  ;  

测井资料预测孔隙度增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