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教学中的交流

论网络教学中的交流

一、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论文文献综述)

王一茹[1](2021)在《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中国在世界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全球掀起学习汉语的热潮,学习汉语的途径愈发多样化,有线下课堂和网络课堂两种供汉语爱好者选择,2020年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许多线下课堂转为线上,网络汉语课堂异常火爆,越来越多的学者和从业汉语教师们开始关注网络教学。经过大量的文献阅读后研究者发现前人对网络教学研究较多,但网络汉语教师研究领域关注不够,故以此作为研究背景,展开研究。研究者作为一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在读硕士研究生同时也是一名开展网络汉语教学的新手教师,在教学期间遇到很多问题,将新手教师所遇到的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尝试性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希望对从事网络教学的教师们有所帮助。研究者利用自己及身边的教学资源,从山东财经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国教院中选取新手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课堂观察和访谈两种方式收集数据,将课堂观察和访谈的内容进行记录,通过对数据和记录的整理分析,首先将新手教师在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分为两方面,其一为教学准备问题;其二为课堂教学问题,又将两方面问题细化,针对每一个问题都结合课堂案例和访谈内容进行详细阐述。其次,针对新手教师暴露出的问题,同样是从教学准备和课堂问题两方面出发,提供相应的应对策略。为即将踏入或刚踏入教师岗位的新手网络汉语教师提供一些参考,期望更多的研究者们关注网络汉语教师队伍。

王茜[2](2020)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H区为例》文中指出我国疆域广阔,各地经济文化各有不同,教育资源不均衡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要的教育难点。农村小规模学校地处偏远山区,被喻为“教育的神经末梢”,是教育改革最难触及的一个部分,因此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势在必行。信息技术促进了各行各业的高速发展,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教育难题,为促进偏远地区的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教育质量提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改革和发展正是进行时,当前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过程中是否还存在着不足亟待改进?湖北省H区依托华中师范大学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农村小规模学校网校质量提升工程,一期工程的结束宣告了信息技术运用于解决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问题的可行性,让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逐渐开齐教育部规定的课程,让城镇教育与农村教育、优质教育与薄弱教育建立起良好稳定的联系,这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质的变化。一期工程的顺利推进为二期工程的实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期工程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化了逐渐有力的“神经末梢”。本研究通过对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相关研究现状,把握我国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真实现状。根据相关较为成熟的调查问卷,设计出针对学校、教师、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深入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进行实地调研。随机选取了 1 0所小学,44名教师以及353名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收集到总计407份有效的调查问卷。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内容对湖北省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网校质量提升工程展开效果进行总结,并分析其仍存在的问题,寻求相应的改进策略。研究结果显示,在课程开设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农村小规模学校能够将教育部规定课程进一步开齐、开好。在学生全面发展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实验学校学生学业、学习态度和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信息技术对实验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本研究再一次肯定了信息技术对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积极作用,然而在农村教育信息化推动过程中依然凸显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结合实验区实际情况制定了因地制宜、切实可行的对策,为今后的教育质量提升工作寻求可供参考的建议。

崔有波[3](2019)在《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每一轮科技革命都可能会引发一轮教育革命,教育和学习作为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性社会活动,始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革新。文字和学校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教育革命的到来,教育成为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教育史上的第二次革命的到来,知识传播更为便利;第三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期,班级授课制的出现推动了规模化教学的发展,教育普及才真正得以推进。人类历史上第四次教育革命发生在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期,网络信息技术正引发教育系统的全面变革,教育方式、教育手段、教学内容、教育体制与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深刻地改变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方式,整个教育生态被重塑,信息和知识瞬息万变,不断学习成为社会成员的基础性需求。再加上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人口素质需要提高,教育公平问题需要解决,社会创新活力需要激活,而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将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因此,建设全民、终身、全面学习的学习型社会既是促进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又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选择。基于以上研判,本研究将学习型社会建设置于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下,运用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教育冲突理论等理念工具,从社会学视角出发,界定学习型社会的基本内涵,理清学习型社会建设理念的思想来源和历史演变,探究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主要进展,分析在我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比较传统教学模式和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的主要区别,辩证分析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探寻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有效路径。导论部分首先解释了本研究的社会背景和现实意义,概括了人类历史上的四次教育革命,并从当代中国发展的实际出发分析了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这一话题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然后,从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多个视角总结了学习型社会研究的主要进展,对网络教育、网络学习、虚拟学习社区等概念做了区分,在此基础之上界定了互联网和学习型社会的主要内涵。通过分析已有研究的不足,并基于社会转型理论、网络社会理论和教育冲突理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可能的创新之处。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都经历了若干不同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的“有教无类”教育思想和古希腊的“博雅教育”理念都可以看作是中西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思想萌芽,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古代中西方都未能实现。现代中西方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都经历了起步、探索、发展等多个时期,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的求知欲望大增,社会发展速度加快,学习型社会建设成为必然之举。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的兴起和国家的鼓励支持为学习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重塑了教育生态。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经历了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从小众化到大众化的转变;教学内容经历了从有限性到无限性、从同质化到异质性的转变;教学从同时空性转变为超时空性,从年级年限制转变为无年级年限制;教学理念也经历了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的转变;教学目的也从培养人才转变为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互联网的内在特性与功能对学习型社会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人们的闲暇时间,打破了教学的时空限制,助推了教育公平的实现,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了条件;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学习转化力;助推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促进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能够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促进创新型人才和创新型思维的培养,推动社会创新。同时,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首先,“数字鸿沟”的存在会加剧地域之间、阶层之间和代际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其次,“信息超载”现象会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再次,“碎片化学习”方式的盛行会降低学习者的辨识能力和深度学习能力,并助长不良学习习惯的养成,最终降低学习的实际效果。另外,“网络依赖”会助长学习者的学习惰性,抑制社会成员的原创能力,并加剧网络安全威胁。最后,“网络失范”现象的频发可能会加剧网络不良信息和消极网络文化对社会成员的误导。因此,中国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要用好互联网这柄双刃剑。网络时代的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营造公平、绿色、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这就需要打破网络壁垒、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法规和发展最新的网络信息技术。其次还要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打造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和高质量的网络学习资源,提高网络教学的效率,不断革新网络教学的方式。另外,还要加强对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监管,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提高网络教学的规范性。结语部分回顾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指出可能的拓展研究方向。

张金龙[4](2017)在《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培训因其具有学习行为灵活、优质资源共享、学习方式互动、培训管理自动化等特点而得了广泛的应用。当前,网络培训已成为支持我国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07年至今,已有超过100万人次参加了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规模效益日渐突显。与此同时,网络培训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存在较大的改善空间。在网络培训中,交互是实现教与学再度整合的关键,在交互视角下,探究影响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因素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教学交往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远程教学交互相关理论为基础,以交互为视角,做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的交互行为进行参与式调查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虚拟民族志和内容分析法;二是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研究,研究方法以网络问卷调查法和相关性分析法为主。对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的虚拟民族志研究发现:(1)不同的虚拟学习社区在网络培训过程中所承担的交互功能存在差异,视频会议系统是同步教学交互的主要空间,课程论坛在教学信息传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高校教师交流群适宜开展多人、持续、深入的交互;(2)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存在多种交互路径,但文本交互总量偏小,学员交互的参与率较低,主讲教师没有参与文本交互,教学辅助人员在同步交互中较好的发挥了对学员的指导、帮助以及联系师生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未能在异步交互中体现;(3)对学员的交互行为缺乏有效的管控引导,致使与培训内容无关的焦点议题对网络培训中的有效交互构成干扰,不易形成深度对话;(4)学员的交互行为在网络培训中的价值没有得以体现,培训评价对交互行为的激励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在文献研究和参与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从参训目的、网络培训平台的界面等八个维度作出影响网络培训效果的研究假设。通过SPSS.19对问卷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发现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下面四个维度:(一)网络培训平台界面维度:(1)网络培训平台的交互界面导航是否清晰;(2)网络培训平台的交互界面设计是否人性化,操作是否简单顺手;(3)网络培训平台的交互界面是否美观、简洁。(二)网络培训平台的功能与资源维度: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平台所提供的学习资料与信息的丰富性与有用性。(三)网络培训管理与帮助维度:(1)学员在网络培训期间得到的指导与帮助;(2)网络培训中对学员缺课行为的监督管理。(四)交互信息渠道维度:(1)学员通过高校教师交流群与他人交互情况;(2)课程论坛是否作为学员在培训期间经常使用的交互工具;(3)即时通讯社会软件是否作为学员在培训期间经常使用的交互工具。根据研究结论,分别针对网络培训组织机构、主讲教师、学员以及教学辅助人员提出了改善网络培训效果的对策建议。本研究以交互为视角,采用虚拟民族志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从高校教师网络培训实践中取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在理论上探讨网络交互与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网络交互规律,厘清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实践中对改善学习者的网络培训体验,提高交互的有效性以及提升网络培训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研究在进行网络培训交互行为调查研究时,选取了一门培训课程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收集有限,可能使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局限。网络培训效果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过程,本研究的结论在不同类型的网络培训中需要更多的理论修正和实践检验。网络培训主体间的交互行为如何影响网络培训的更深层次的作用机理在本研究中尚未能够得到较好解决。而构建学员的交互行为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基于交互数据的网络培训评价体系是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

潘炳超[5](2015)在《“情知交融”网络教学模式之构建》文中提出网络教学过程缺乏情感互动和对学习者的情感培养,已经成为制约网络教学发展的瓶颈。本研究在分析已有网络教学情感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当今主流教育教学思想构建了"情知交融"网络教学模式,并着重阐述了模式中的教师认知信息处理、学生认知信息意义建构、教师情感体验和学生情感体验等四个核心要素,以及在核心要素之间形成的横向、纵向和交叉三种基本关系。希望该模式的构建能为网络教学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荣芳[6](2014)在《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交互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文中认为在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中,师生群体中的语言表达和交流所形成的交互结构是影响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方面。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从整体社群图、小团体、中心性和对等性等四个方面对参与讨论的64名成员的网络交互行为和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适当的整体社群规模以及一定数量的小团体的内部强关系、中心度较高的成员在网络中的中介作用、结构对等性相同的成员间互惠作用,会对整个群体英语实践能力的提高产生积极影响;网络交互中所发生的更高阶段的知识建构对英语实践能力培养更具价值。研究同时对本网络教学实验中的成员交流互动的质量和水平进行了剖析,针对所发现的制约英语实践能力发展的因素,阐述了如何实施更有效的教学建议。

杨素芳[7](2013)在《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型的教学形式需要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师生关系。根据网络教学的特点,以调查研究作为依据,分析了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诸多转变与当前存在的问题,从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学习环境的大力改善与学习资源的有效建设四方面提出了构建网络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策略。

孙娟[8](2012)在《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学习理念的更新,学习共同体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和发掘。在当前网络教学发展迅猛但效果却不甚理想的形势下,可以通过构建学习共同体来促进学习者的互动交流,以提高网络教学效果。而互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生命线,是学习共同体得以有效运行的关键,研究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功能,以更好地服务于网络教学。论文首先阐述了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及其成员互动的相关理论,包括网络教学、学习共同体及互动等关键术语的概念界定、网络教学和学习共同体研究综述、网络教学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以及互动在学习共同体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等。基于上述理论进行了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构建,包括网络教学中学习共同体基本构成要素的明确、一般过程模式的构建,以及基于文字、语音和视频相结合的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的建立,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和指导。论文重点从实践的层面分析了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在分别介绍了基于课程BBS教学、基于多终端同步视频教学、基于泛在学习体验教学这三种不同形式的网络教学实践后,相应地对这三种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分别进行了多维度地详细分析,包括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参与度分析、互动范围分析、互动强度分析、互动效果分析、互动偏好分析,以及教师角色与作用分析等,是本研究的关键部分。论文通过以上研究,构建了网络教学中基于互动理念的学习共同体基本模型,总结了基于BBS学习共同体的网络教学实例、基于多终端同步视频的网络教学实践,以及基于小组探究式的泛在学习教学体验这三种不同的网络教学实践中,学习者互动的差异性、共性与规律、学习者互动的倾向性,以及学习者在互动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能够为网络教学的开展提供实际可行的借鉴和参考。

何朝银,詹志华[9](2011)在《网络教学之哲学审思》文中研究指明网络教学的创新不仅在于采用网络技术的形式,而且还表现于能提高教学效果的内容,是二者的有机统一。网络教学不应过分强调学生的中心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应互为主体。在网络教学中,应重视网络技术与人文关怀的相结合。此外,网络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实现二者的优质"整合",取长补短,创建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模式。

张亚丽[10](2011)在《博弈视野中的网络教学荒芜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教育也日益普及。尤其在终身学习观念深入人心的时代,网络教育为社会在职人员继续学习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网络教学作为网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网络讨论答疑平台作为网络教学的补充,依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网络教学中,网络讨论答疑平台的使用现状并不尽如人意,为了促进师生交互而开发的网络讨论答疑平台并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师生利用这一平台进行交互的水平偏低,这不仅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对网络教学的质量产生了影响。基于此,笔者认为如何提高网络讨论答疑平台的使用效果是一个有现实意义的研究问题。首先,明确网络教学荒芜的内涵及研究价值,以网络教育和博弈理论奠定本文的理论基础。通过对网络教育学院的网站资源进行内容分析,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在线辅导答疑平台并没有为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助力,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部分教师不亲自上网进行辅导、交流、解答,而是找学生代替,存在教师“缺课”的现象;另一方面,部分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并不参与在线交流,同时一些学生虽然被迫上线,但并不参与交流,出现学生“逃学”的现象,这种师生在网络教学中的荒芜现象,使得网络教学形同虚设,与网络教育的初衷相违背。其次,本文引用博弈理论作为分析工具,以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为研究对象,对教学过程中师生博弈行为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分析,以教师和学生各自收益最大化为目标,综合考虑影响交互行为的多种因素,构建师生行为互动的博弈模型,使教师和学生能够针对互动模型合理地进行分析和判断,并作出理性的行为决策。再次,通过对网络教学荒芜现象进行考察和基于博弈论分析的基础上,发现造成网络教学荒芜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性低以及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学生在网络教学在线辅导答疑中出现“逃学”现象;网络教育学院课程资源的阶层式上传欠佳使学生对教师的依赖性减小,以致网络在线辅导形同虚设;教师教学精力的投入不足使部分教师在网络教学在线辅导中出现“缺课”现象,这些因素严重影响着师生之间的交互行为。最后,基于对网络教学现状的考察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网络教学系统进行创新性设计;调整网络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网络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加强网络教育主体的自我约束;优化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提高网络教学中师生交互能力等策略优化网络教学中师生交互行为,消除网络教学中的荒芜现象,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最终实现网络教育的目标。

二、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论文提纲范文)

(1)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对象及参与者
    1.4 新手教师界定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教师发展阶段理论
        2.1.2 教师专业发展模型
    2.2 网络教学研究现状
        2.2.1 网络教学的优势与不足
        2.2.2 线上汉语教师相关研究
    2.3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问题研究现状
        2.3.1 新手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2.3.2 新手教师除课堂教学问题外的其他问题
第3章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3.1 新手教师在教学准备工作中的问题
        3.1.1 网络技术上的挑战
        3.1.2 教师课前心态调整不当
    3.2 新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
        3.2.1 网络课堂管理存在困难
        3.2.2 缺少体态语
        3.2.3 教学方法和技巧不足,课堂趣味性不佳
        3.2.4 教学活动受限
        3.2.5 对突发情况的应对能力不足
第4章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网络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4.1 针对教学准备工作中问题的应对策略
        4.1.1 提前系统学习相关网络操作
        4.1.2 做足课前准备,增强教师自信心
    4.2 针对课堂教学问题的应对策略
        4.2.1 明确课堂规则,时刻关注学生状态
        4.2.2 充分利用可实现的体态语
        4.2.3 优化教学设计,增加课堂趣味性
        4.2.4 夯实教师专业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养
        4.2.5 健全网络汉语教师培训体系,成为高素质网络汉语教师
第5章 结语
    5.1 研究结果总结
    5.2 研究不足之处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网络教学情况访谈
致谢

(2)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H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问题的研究
        1.3.2 关于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1.3.3 关于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研究
        1.3.4 研究评价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1.4.1 农村小规模学校
        1.4.2 教育质量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问卷法
        1.5.3 访问法
        1.5.4 统计法
    1.6 研究思路和逻辑安排
        1.6.1 研究思路
        1.6.2 逻辑安排
2. 湖北省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现状及问题
    2.1 湖北省H区农村小规模学校现状
    2.2 农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力量薄弱
    2.3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发展面临困境
    2.4 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质量水平有待提高
    2.5 本章小结
3.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措施
    3.1 进行农村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顶层设计
    3.2 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精准“扶志”
    3.3 构建资源共享区域教育新生态
    3.4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数字化教师培养
    3.5 以“四种课堂”为抓手提升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
    3.6 本章小结
4.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成效
    4.1 农村小规模学校课程开得更齐、更好
    4.2 农村小规模学生学业、学习态度和交际能力得到了发展
    4.3 促进了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
    4.4 本章小结
5.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问题及其原因
    5.1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存在的问题
        5.1.1 农村小规模学校信息化设备更新慢、带宽不足
        5.1.2 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5.1.3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强
        5.1.4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信息素养不高
    5.2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问题产生的原因
        5.2.1 经费投入保障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5.2.2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和中心学校主讲教师协同合作不够
        5.2.3 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化培训针对性不够
        5.2.4 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不够
    5.3 本章小结
6. 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健全多元化教育信息化投入机制,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拥有充足的教育信息化经费
    6.2 加强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和中心学校协同合作,切实保证农村小规模学校课堂质量
    6.3 加强信息化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6.4 加大力度培养农村小规模学校学生信息素养,适应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6.5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教育局访谈提纲
    附件2: 学校访谈提纲
    附件3: 学校调查问卷
    附件4: 教师问卷
    附件5: 主讲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6: 辅助教师访谈提纲
    附件7: 学生问卷
        第A部分 基本情况
        第B部分 学业发展
        第C部分 情感和行为
        第D部分 技术及课堂感知
    附件8: 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3)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相关研究回顾
        (一)既有研究的主要视角
        (二)既有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既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三、主要概念的界定
        (一)互联网
        (二)学习型社会
    四、主要理论工具
        (一)社会转型理论
        (二)网络社会理论
        (三)教育冲突理论
    五、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历史脉络
        一、古代中西方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思想渊源
        二、现代中国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三、西方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展
    第二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性
        一、信息时代人民的求知欲望大增
        二、传统的教学体系存在缺陷
        三、应对未来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
    第三节 互联网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可能性
        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二、网络教学的兴起
        三、国家鼓励开展网络教学
第二章 互联网时代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
    第一节 教学主体的不同
        一、从“单主体论”到“双主体论”
        二、从“小众化”到“大众化”
    第二节 教学内容的不同
        一、教学内容从“有限性”到“无限性”
        二、教学内容从“同质性”到“异质性”
    第三节 教学时空的不同
        一、教学从“同时空性”到“超时空性”
        二、教学从“年级年限制”到“无年级年限制”
    第四节 教学理念的不同
        一、从“师传生受”到“主动自学”
        二、从重视“传授知识”到重视培养“信息素养”
        三、教学目的从“培养人才”到“自我完善”
第三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
    第一节 为全民终身全面学习创造条件
        一、增加闲暇时间
        二、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
        三、助推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节 提高了社会成员的学习力
        一、激发社会成员的学习动力
        二、提高社会成员的学习能力
        三、有助于培养学习毅力
        四、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
        五、有助于提高学习转化力
    第三节 有助于构建学习型组织
        一、有助于组织成员实现自我超越
        二、有助于改善组织成员心智模式
        三、有助于凝聚共同愿景
        四、促进开展团队学习
        五、有利于进行系统思考
    第四节 满足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一、互联网有助于促进多元化学习
        二、互联网有助于促进个性化学习
        三、互联网时代个性化与多元化学习的技术与实践
    第五节 促进创新性学习
        一、互联网促进科研和学术的交流合作
        二、互联网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三、互联网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第四章 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一节 “数字鸿沟”挑战教育公平
        一、“数字鸿沟”的影响因素与具体表现
        二、“数字鸿沟”可能扩大“教育鸿沟”
    第二节 “信息超载”模糊学习焦点
        一、分散学习注意力,浪费学习时间
        二、增加信息辨识难度,降低学习质量
        三、导致信息迷航,迷失学习目标
    第三节 “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一、“碎片化学习”的成因与特征
        二、“碎片化学习”降低学习效果
    第四节 “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一、“网络依赖”的成因与表现
        二、“网络依赖”降低学习动力
    第五节 “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一、“网络失范”的原因与表现
        二、“网络失范”误导学习方向
第五章 互联网时代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
        一、实现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
        二、营造健康的网络教学环境
        三、为网络教学提供安全保障
    第二节 提高网络学习的质量
        一、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教学平台
        二、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三、利用最新信息技术革新教学方式
    第三节 提升网络教学的规范性
        一、加强网络教学的审核与管理
        二、防范资本对网络教学的过多干预
结语
    一、本研究的基本结论
        (一)互联网的内在特征顺应了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需要
        (二)互联网只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一种辅助性手段
        (三)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
        (四)互联网促进了“泛教育”和“泛学习”时代的到来
        (五)互联网时代学会“学习”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二、可能的拓展研究
        (一)教学活动在互联网的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规律与趋势
        (二)教育事业的进步对互联网发展的影响
        (三)网络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警惕
参考文献
致谢

(4)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概念界定
        1.2.1 交互
        1.2.2 虚拟学习社区
        1.2.3 网络培训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基本理论的研究
        1.3.2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评价的研究
        1.3.3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影响因素的研究
        1.3.4 关于网络教学中交互的类型
        1.3.5 关于网络教学中的交互模型的研究
        1.3.6 关于网络教学效果的研究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4.4 研究思路
        1.4.5 研究方法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学习理论
        2.1.1 教学交往理论
        2.1.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 远程教育理论
        2.2.1 穆尔:相互作用距离理论
        2.2.2 贝茨、丹尼尔:双向交流理论
3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框架构建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
        3.2.1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的选取
        3.2.2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的虚拟学习社区
    3.3 研究方法
    3.4 网络教学效果影响因素维度的初步构建
    3.5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交互行为考察研究
        3.5.1 内容分析方法
        3.5.2 同步网络培训过程与交互行为分析
        3.5.3 异步网络培训过程与交互行为分析
    3.6 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个案中交互行为总体分析
        3.6.1 交互总量分析
        3.6.2 交互参与度分析
        3.6.3 交互内容的相关性分析
        3.6.4 交互深度分析
    3.7 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维度框架
    3.8 小结
4 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影响因素调查研究
    4.1 研究目的、对象与抽样方法
    4.2 研究假设与问卷设计
        4.2.1 研究假设
        4.2.2 问卷设计
    4.3 调查过程与问卷回收
    4.4 样本背景及信效度分析
        4.4.1 样本背景分析
        4.4.2 信效度分析
    4.5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与研究假设的验证
    4.6 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
    4.7 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4.8 小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对网络培训组织机构的建议
        5.2.2 对主讲教师的建议
        5.2.3 对参训学员的建议
        5.2.4 对教学辅助人员的建议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网络培训主题与内容
    附录二:网络培训中“提问”栏交互文本记录
    附录三:网络培训中“聊天”栏交互文本记录
    附录四:“微课的设计与制作”课程论坛
    附录五:高校教师交流群交互文本记录
    附录六:网络调查问卷
后记

(5)“情知交融”网络教学模式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问题的提出
三、“情知交融”网络教学模式
    (一)“情知交融”网络教学模式的四个核心要素
        1. 教师的认知信息处理
        2. 学生的认知信息意义建构
        3. 教师的情感体验
        4. 学生的情感体验
    (二)“情知交融”网络教学模式的三种基本关系
        1. 同类要素、不同主体间的横向关系
        2. 同一主体、不同要素间的纵向关系
        3. 不同主体、不同要素间的交叉关系
四、结语

(6)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交互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 基于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的分析
    3.1 网络教学中的交流互动与英语听力、会话、写作等能力间的关系
    3.2 大学英语网络教学的社会网络分析与讨论
        3.2.1 成员的整体社群图分析
        3.2.2 中心性分析
        3.2.3 对等性分析
        3.2.4 小团体分析
4 研究发现与教学建议
    4.1 研究发现
    4.2 教学建议

(7)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网络教学的特点
    1.1 学习者可以进行自主学习
    1.2 为学习者提供交互的学习环境
    1.3 共享网络教学资源
    1.4 以多媒体方式呈现教学内容
2 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出现的新变化
        2.3.2 网络教学中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3 构建网络教学中良好师生关系的有效策略
    3.1 教师要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
        3.1.1 转变自己的角色
        3.1.2 加强自身学习
        3.1.3 增加师生间人际交往
        3.1.4 提高教学网站管理水平
    3.2 加强家长与学生、教师的交流沟通
    3.3 改善网络学习环境
    3.4 建设优秀的网络学习资源

(8)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网络教学综述
        1.2.2 学习共同体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网络教学
        1.4.2 学习共同体
        1.4.3 师生互动
2 基于互动理念的学习共同体模型构建
    2.1 互动在网络教学中的必要性分析
        2.1.1 网络教学中互动相对欠缺
        2.1.2 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互动
        2.1.3 互动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
        2.1.4 学习共同体的成员互动不足
    2.2 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模型构建
        2.2.1 构成要素
        2.2.2 过程模式的构建
        2.2.3 基本模型的建立
3 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实践
    3.1 基于课程BBS学习共同体的网络教学实例
    3.2 基于多终端同步视频的网络教学实践
        3.2.1 实践依据
        3.2.2 实践过程
    3.3 基于小组探究式的泛在学习教学体验
        3.3.1 体验依据
        3.3.2 体验过程
4 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分析
    4.1 基于课程BBS的成员互动分析
        4.1.1 成员参与程度分析
        4.1.2 成员互动范围分析
        4.1.3 成员互动深度分析
    4.2 基于多终端同步视频的成员互动分析
        4.2.1 成员互动强度分析
        4.2.2 成员互动效果分析
    4.3 基于泛在学习体验教学的成员互动分析
        4.3.1 成员互动程度分析
        4.3.2 成员互动效果分析
        4.3.3 成员互动偏好分析
        4.3.4 教师角色与作用分析
    4.4 基于三次不同网络教学实践的成员互动总结
        4.4.1 互动的差异性
        4.4.2 互动的共性与规律
        4.4.3 学习者互动的倾向性
        4.4.4 互动中存在的问题
5 研究总结及不足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学术会议
致谢

(9)网络教学之哲学审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意蕴:形式与内容的有机统一
二、人之地位:教师与学生的互为主体
三、现实取向:科技与人文的沟通交融
    1.教学主体。
    2.教学模式。
    3.教学评价。
四、可行策略: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互补
    1.转变和更新观念, 正确评价两种教学形式。
    2.教与学兼顾, 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3.传统与现代结合, 培养学生多元学习方式。
    4.加强人际互动, 促进情感交流。

(10)博弈视野中的网络教学荒芜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概念界定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的理论基础
    (五) 研究方法
一、网络教学荒芜现象的现实考察
    (一) 考察对象
    (二) 考察方法与结论
二、网络教学荒芜现象的博弈分析
    (一) 网络教学中师生博弈行为的基本假设
    (二) 网络教学过程中师生博弈行为的理论分析
    (三) 网络教学中师生博弈行为的现实探究
三、网络教学中非良性博弈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 学生间不良影响导致博弈过程的非良性
    (二) 课程本体的性质导致博弈过程的非良性
    (三) 教师教学精力投入导致博弈过程的非良性
四、博弈视野下网络教学荒芜现象的消除
    (一) 网络教学系统设计的创新
    (二) 网络教学管理的制度调整
    (三) 网络学习材料呈现方式的调整
    (四) 网络教育主体的自我约束
    (五) 优化师生关系
    (六) 提高师生交互能力
结语
    (一) 研究结论
    (二)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四、论网络教学中的交往(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外汉语新手教师网络教学中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D]. 王一茹.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2]信息技术促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研究 ——以湖北省H区为例[D]. 王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3]互联网对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影响研究[D]. 崔有波.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4]交互视角下高校教师网络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D]. 张金龙. 西南大学, 2017(10)
  • [5]“情知交融”网络教学模式之构建[J]. 潘炳超. 中国远程教育, 2015(01)
  • [6]大学生英语实践能力培养的网络教学交互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J]. 荣芳. 外语电化教学, 2014(06)
  • [7]网络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建设研究[J]. 杨素芳. 软件导刊(教育技术), 2013(06)
  • [8]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共同体成员互动研究[D]. 孙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9]网络教学之哲学审思[J]. 何朝银,詹志华.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2)
  • [10]博弈视野中的网络教学荒芜问题与对策研究[D]. 张亚丽. 西南大学, 2011(09)

标签:;  ;  ;  ;  ;  

论网络教学中的交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