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分析

均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分析

一、平衡发展 前景广阔——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高阳[2](2020)在《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为促进农业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为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机械,联合收割机等农业装备发展迅速。现阶段,国内谷物收割机以中小型为主,自动化水平低,作业过程中易发生故障,工作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对降低收割机的故障率,提高我国谷物收割机的自动化程度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进行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分析。基于联合收割机整机结构组成,结合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判断整机作业时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各部件之间的影响。对收割分离液压阀控系统进行分析,进行了 AMESim分部建模与集成建模,给定仿真参数值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证明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搭建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喂入量变化时,脱粒滚筒、输送槽和输送器的转速与转矩变化规律图。结果证明,喂入量改变时,相较于脱粒滚筒、输送槽和输送器的转速曲线,转矩曲线波动起伏较大,说明滚筒的转矩值在监控系统中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设计监控系统整体方案,对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策略进行研究。针对联合收割机工作时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基于联合收割机外部影响因素与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设计传感器分布图,根据监控系统组成,设计控制面板,对传感器进行选型。基于模糊控制策略,以滚筒转矩为控制量设计控制系统与流程方案,制定整机工作部件监控方案,对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部件压力、温度、位移等发生波动的信号值进行监控。根据模糊原理与隶属度函数分析,制定模糊规则,设计基于脱粒滚筒转矩量的LabVIEW模糊控制器,对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测试,编写档位选择与模糊控制程序。设计收割分离液压监控软件系统。基于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策略研究分析,完成监控点位置设置。选择监控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通信连接方式,设计收割分离液压监控系统通信连接模块系统结构。编写监控信号采集分析的LabVIEW程序,实现收割分离液压系统执行部件实时监测信号采集与数据打包,完成采集信号的远程传输。选用Hilbert-Huang变换做出EMD与EEMD信号分解;采用巴特沃斯滤波程序做出信号滤波分析,实现设备故障诊断的特征提取和信号分析,完成信号传输、保存与删除程序编写,基于EEMD分解信号设计系统调节方式分类器,编写信号故障识别核心程序与故障报警程序。设计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界面,包括登录界面、参数监测界面等,以脱粒滚筒转矩参数为例,编写参数监控主程序。进行监控系统实验台测试与田间实验研究。搭建测试实验台,运行得到脱粒滚筒、输送槽和输送器的转速与转矩参数变化曲线图;以某型号国产谷物联合收割机为实验样机,安装信号监测装置与监控软件,进行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实验研究证明,无论是实验台测试还是田间实验,都发挥了良好的性能,两者所得到的参数值关系具有一致性。监控系统将行走速度、系统温度、压力、转速及扭矩等参数的变化状态以曲线或数值的形式在界面上显示,当所测参数值超过设置的上限值或低于下限值时,界面上报警指示灯亮起,降低机器故障发生率。

谢卢鑫[3](2019)在《甘蔗收割机切段、剥叶及断尾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甘蔗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和生物燃料原材料,在我国南方尤其是广西、广东、云南和海南等地区广泛种植。甘蔗机械化收获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收获成本和劳动强度。目前我国使用的甘蔗联合收割机以切段式为主,整秆式为辅。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在切段过程中存在蔗段破损及蔗糖损失严重等问题,而整秆式甘蔗收割机作业效率低、适应性较差,收获后的甘蔗含杂率较高(主要杂质为蔗叶、叶鞘和尾梢),两种联合收割机的收获质量都亟需改善。本论文结合我国南方蔗区的甘蔗种植模式和生产体制,在甘蔗理化特性及切割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虚拟样机技术,对切段式甘蔗收割机的切段系统、整秆式甘蔗收割机的剥叶机构和断尾机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确定了切段系统、剥叶机构和断尾机构的主要结构和作业参数,为甘蔗联合收割机的设计与改进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甘蔗茎秆切割力学特性研究。对比了两种甘蔗(糖蔗和果蔗)的物理形态特性、微观结构特征、化学成分和切割特性的差异性,并分析了理化特性和切割特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甘蔗节点、节间和表皮的微观结构、物理特性和化学成分由于品种和取样位置等的不同存在显着差异,并导致各部位峰值切割力不同。(2)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切段系统的优化及仿真分析。在茎秆切割力学特性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切段系统。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案研究了切段辊筒转速、上下切段刀片重叠量和切刀刃角三个因素对甘蔗切段质量和切段功耗的影响规律并建立回归模型,获得最佳作业参数为:刀片重叠量2 mm,切刀刃角21.8?,切段辊筒转速200-250 r/min;通过高速摄像系统捕捉茎秆的切段过程并运用动力学软件分析茎秆的运动状况,结果表明茎秆速度波动随切段辊筒转速的升高而增大,导致更大的茎秆损伤,收获过程中应保持甘蔗稳定、低速输送;运用三维设计和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甘蔗—切刀有限元模型并对切段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茎秆和切段刀片在作业过程中的应力变化,获得切段刀片的切割力变化曲线。(3)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机构的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通过建立甘蔗剥叶仿真模型分析了茎秆和剥叶元件在剥叶过程中的相互作用过程、二者的应力变化以及茎秆的受力情况。虚拟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茎秆所受最大应力随喂入辊筒转速的增大先减小后增大,随剥叶辊筒转速和交错深度的增大不断增大;在仿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甘蔗剥叶试验台,采用Box-Behnken试验方案研究了关键作业参数对未剥净率的影响规律并获得最佳作业参数为:喂入辊筒转速250 r/min,剥叶辊筒转速540 r/min,茎秆与剥叶元件交错深度13.9 mm以及喂入量1.68根,此时未剥净率为2.2%;通过高速摄像试验分析了叶鞘的剥离过程以及茎秆的运动状态。结果表明,增大辊筒转速会导致茎秆输送速度波动较大,易导致茎秆折断。(4)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作业参数优化及断尾过程仿真分析。根据甘蔗尾部抗弯曲、抗变形和抗冲击等机械强度显着低于根部和中部的特点设计了一种抗浮动式断蔗尾机构。采用Central composite试验设计方案研究了关键作业参数对茎秆断尾率、未折断率和断尾功耗的影响规律,获得最佳作业参数为:输送辊筒转速305 r/min、断尾辊筒转速520r/min、上下断尾元件交错角度14°及断尾元件间距10 mm,理论断尾率为85%,未折断率为83%,断尾功耗为690 W;高速摄像试验结果表明,在最优参数组合下,茎秆的输送速度大致在3.0-4.5 m/s范围内波动;最后联合运用SolidWorks、ADAMS和ANSYS软件建立了甘蔗—断尾机构刚柔耦合模型,对断尾过程中茎秆的运动状态进行分析。断尾过程中茎秆质心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移波动范围为-85.28-87.38 mm,速度波动范围为-32821.16-18082.80 mm/s。茎秆所受断尾元件的最大打击合力为807.68 N,竖直方向上的最大打击力为547.04 N。(5)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系统转速优化。建立了一种具有碎叶功能的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装置。采用正交试验结合综合平衡法获得较优作业参数为:喂入辊筒转速、碎叶辊筒转速、剥叶辊筒转速和断尾辊筒转速分别为200、500、600和500 r/min。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碎叶机构对未剥净率的改善效果较明显,但也会对茎秆表皮造成损伤。

刘珣[4](2018)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文中认为俄罗斯一直非常注重对东部地区的开发,经历了俄国、苏联及俄罗斯三个不同的开发时期。本文从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学以及人口学等多学科交叉的视角研究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动因,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俄罗斯东部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预测,目的是进一步推进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探寻中俄合作新的突破点,夯实中俄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对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史做了系统的划分,即按照俄罗斯历史的三个阶段,把东部地区的开发史提炼为初步基础性开发、计划拓展性开发和战略选择性开发三个开发时期。尽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三个时期不同,但开发过程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十分明显。相同点在于:不同时期东部地区开发的主体都是政府;不同时期的政府都是为了巩固国家政治统治,发展国家经济,提升国际竞争力而开发东部地区;鼓励移民、发展农业、促进工业发展及完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政府的主要开发政策;不可否认由政府主导的开发促进了东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也加剧了这一地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各部门发展的不平衡。而不同之处主要为开发诉求不同;开发政策不同;开发方式不同;开发重点不同。当前,俄罗斯对东部地区开发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历史高点,东部地区的开发不仅仅是俄罗斯经济发展的诉求,也是其地缘政治和国家战略重点转移的重要体现,因此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的开发政策与措施,总结不同时期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成就与教训,进而把握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规律和特点,为创新中俄区域合作方式和领域提供依据。

吴振建[5](2015)在《JD公司农业装备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粮食生产事关国家安全和人们的生活质量,而农业装备的推广和应用是粮食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的保证。近些年国家对农业装备的发展非常重视,予以了全方位的支持。目前全国有超过2000家企业投身于这个行业的开发和生产。但农业装备作为典型的工业品,如何在分散而传统的农村市场有效营销,是一个新的课题,也是农业装备厂家经营中普遍面临的难题。JD公司是一家地处四线城市的有近60年历史的国有大型企业。1997年上市,2003年被民营企业控股,多重身份使得它的人员结构和管理水平可以说是国内农业装备制造行业甚至是机械行业的典型企业。JD公司在产品陈旧,市场竞争激烈,利润单薄但股市业绩压力大的背景下,将农业机械装备整机开发、生产、销售作为战略转型的突破口,在2013年投入大量资源组建了农装事业部。经过一年多的努力,JD公司农装装备已经组建了完整的研发、生产、质量、销售队伍,开发了数款市场主流产品,构建了关键部件自产和整机组装、检测的生产线,搭建了遍布主要需求区域的经销渠道。JD公司的农业装备事业在硬件上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但2014年上半年的实际销售结果对比原来设定的经营目标,却还有较大的差距。销售结果不理想,最直接最重要原因就是营销策略不当。可以说,JD公司农装事业营销策略的正确与否则成为这个战略转型成败的关键。本文通过对农村工业品市场和JD公司农业装备产品营销策略的研究,发现JD公司目前营销策略的主要问题是对竞争环境认知不够,对自身能力和内部管理问题没有客观详细的评估,使得制定的营销策略较为简单粗糙,营销策略和经营目标不匹配。笔者提出JD公司营销战略的调整应该从产品规划、产品聚焦和产品创新开始,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和市场推广模式的创新由内而外的实现。市场推广模式是营销战略创新的重点,可以从品牌推广、口碑营销、体验营销、网络营销等维度去发力。在确定了新的营销策略后,通过平衡计分卡这个战略管理工具来实现营销策略落地。农业机械装备是典型的工业品,本文提出的营销策略创新思路和管理的方法,不仅适用于JD公司农业装备产品,也可供其他工业品厂家在制定农村市场的营销战略创新中做参考。

李卫[6](2015)在《区域格局划分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定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逐年提高,各项指标增速明显加快。在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的大好形势下,按照科学发展观衡量,与实现农业现代化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出发展的诸多不平衡性,主要表现为地区发展不平衡、装备结构和布局不平衡、各种作物的机械化水平也参差不齐、作物生产的各个环节的机械化发展也有先后区别、农业机械的配置效率和生产效率也存在区域的不平衡性。针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不平衡问题,进行系统、深入的定量研究和定性分析,挖掘导致不平衡的内在原因,找出主要问题所在,提出因地制宜的分类指导措施,为农业机械化区域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农业机械化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以提高农业机械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降低农业装备的基尼系数,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我国农业机械化不平衡问题是一个技术经济问题,本文研究的重点是农业机械化不平衡问题中的技术效率、配置效率和基尼系数等技术问题,借助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法、系统聚类分析法、三阶段DEA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理论等计量经济方法对农业机械化不平衡性问题进行定量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给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大小顺序及影响路径系数。在对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特征及数据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与农业装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定量研究了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装备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种因素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农业装备水平、经济发展水平、效益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6025、0.2754、0.2538和0.1627。②各种因素对农业装备水平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顺序为:经济发展水平、土地资源禀赋、机械化效益因素、政策与环境因素和人口因素,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5153、0.4262、0.3250、0.2624和0.2038。(2)给出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4种区域类型及其特点。利用系统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我国各省份农业机械化水平进行分类得到4种区域类型:第一种属于效益带动快速发展型,该类型区农业经济效益较好,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较高,全面协调发展;第二种属于装备带动快速发展型,该类地区装备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第三种属于综合发展滞后型,该类地区农业装备水平、效益水平和规模水平均较低,农业机械化综合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第四种属于规模带动快速发展类型,该类地区农业规模经营较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较高、发展速度较快。4种类型区三大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分别占全国6.08%、29.49%、40.92%和23.51%。(3)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并按照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将我国省区划分为4种类型。运用三阶段DEA分析模型定量研究了我国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得到:在剔除环境变量和随机因素的影响前后,我国农业装备技术效率由0.755下降到了0.695,其中,平均纯技术效率由0.942上升到0.960,平均规模效率由0.796下降到0.722;丘陵山区占土地面积的比例、农作物种植结构、劳均耕地面积等外部环境变量对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均产生显着影响;小麦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例和劳均耕地面积与农业装备技术效率正相关;丘陵山区面积占土地面积与农业装备技术效率负相关;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平均值为临界值,可将我国大陆各省区的农业装备技术效率划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双低型四种类型。(4)在界定我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的概念的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各省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的大小和各区域生产配置效率的大小及其变化趋势。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模型对我国各省份和各地区农业机械配置效率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业机械配置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之中上升的趋势,平均为0.6465。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最高的是东北地区,华东地区次之,这2个地区的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分别为0.7085和0.7002,西北地区最低,仅为0.5016,以上3地区均呈现出波动之中上升的趋势;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中南地区的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分别0.6996,0.6475和0.6375,3个地区均呈现先升后降的倒“U”型。以上结果表明:我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我国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各地区之间差异较大,且变化趋势呈现多元化。(5)提出了我国农业装备发展不平衡基尼系数和各指标基尼系数,并定量计算出了农业装备基尼系数及其变化趋势与各指标基尼系数的大小顺序。利用基尼系数定量计算了我国各省区的农业装备总量指标、结构指标、效益指标基尼系数和综合基尼系数得到:我国农业装备基尼系数呈现波动之中下降的趋势;农业从业人员-农机总动力基尼系数一直高于其他农业装备指标基尼系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和小型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基尼系数低于其他基尼系数;我国农业装备综合基尼系数和各指标基尼系数值均处于比较平均和相对合理范围内。

朱敏[7](2014)在《四川省农机产业结构、行为、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四川省是农业大省,是我国农业开发最早的地区之一,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主要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的重要产地。农业机械的出现和使用无疑是四川农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目前,农机产业已经是四川省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之一。在国家和政府的补贴支持下,四川农机产业近几年发展态势良好,也初步显现集群的态势,其未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市场前景广阔。但由于四川农机产业现存一些问题,使得农机产业市场集中度太低,集群化发展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低劣、存在不良竞争等,影响了四川农机产业的长足发展。因此,本文从微观的角度运用SCP范式对四川农机产业组织进行细致剖析,这对丰富产业组织理论、深化四川农机产业结构调整、规范农机企业行为、提升农机产业绩效有一定的意义。首先,本文从四川农机产业现阶段的产品生产基本情况、产业布局现状以及政策现状3个角度对四川农机产业的现状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其次,运用SCP范式对农机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进行深入研究,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四川农机产业的绩效进行综合评价;最后,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从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技术水平以及政策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四川农机产业发展的建议。本文的主要结论有:(1)四川农机产业的发展拥有良好的外部环境,但也面临市场集中度低、市场结构不尽合理、企业行为不规范、市场绩效较低等状况;(2)四川农机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呈现了稳步上升的趋势,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较快,但其技术进步方面、规模经济方面仍需努力,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3)国家及政府的补贴扶持对四川农机产业的发展非常有利,加之四川现代农机产业特色产业园区的成立为四川农机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因此,四川农机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孙书民[8](2013)在《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农业大国,解决好农业问题至关重要,“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是农业机械化,作物收获机械化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环节。水稻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巨大,寻求快速、高效、优质的水稻收获方法对于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南方丘陵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约占全国的1/2,由于田块狭小,田地高低不平、土地积水湿软等特点,造成传统的全喂入式及大中型半喂入式收割机很难适应这类地区,另外,丘陵地区经济欠发达,水稻收获机械化水平一直很低。而且国产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长期受到技术水平、国外品牌垄断等因素的影响,发展一直比较缓慢。因此,对适合丘陵地区的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以半喂入式两行收割机为研究对象,通过总体方案的设计、关键技术的解决、虚拟样机的研发,开发出了物理样机,进而对收割机的清选系统、切割传动机构等核心部件的性能和整机的性能进行了研究与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清选系统的运动学和物料筛分性能进行研究。根据影响物料筛分性能的因素,依次对传统振动筛装置进行结构简化和运动分析;对物料在气流场中的运动进行分析,建立物料运动方程,分析主要参数对物料运动的影响;对物料在筛面上的定常运动进行分析,建立三种运动形式的运动方程;对气流场中两颗物料的单碰撞和物料群的多碰撞进行分析,建立碰撞运动的速度方程式,计算出碰撞运动产生的能量损失;对物料透筛概率进行研究,建立物料透筛临界速度方程。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均匀设计法对物料在气流场中的运动、物料在筛面上的运动、单颗物料和物料群的筛分过程进行了仿真,对仿真结果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能量损耗最少、分离时间最短及物料滑动位移最小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的优化工具箱求解得到了影响物料筛分性能的最优工作参数,优化结果对清选结构改进设计及样机研制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2.对新型切割传动机构进行研究。提出用空间连杆机构代替传统平面连杆机构的新型切割传动机构(申请专利并获得授权,专利号CN201120105449.6)。建立该新型机构的数学模型,基于类复向量法进行运动特性分析,推导出运动方程式。采用谐波特征参数法建立新型机构的数值图谱,结合两行收割机的工作参数指标,对新型机构进行尺寸综合和优化。将优化后的新机构与目前两行收割机的标杆产品pro208从尺寸大小和传力性能两个角度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新型机构两个指标都优于传统机构。3.对新型静液压齿轮无级变速装置(集成式HST)进行研究。分析新型集成式HST的内部结构、工作原理和液压油路原理。对HST里的两路关键功能齿轮传动进行优化。考虑割台传动齿轮在实际收割过程中工作情况较为恶劣,振动、冲击较大,易损伤精密液压元件的特点,对割台齿轮建立以振动加速度最小、体积/质量最小为目标的双目标优化数学模型。为适应HST高度集成的特点,对驱动行走齿轮对进行了尺寸优化,建立以中心距最小为目标的优化数学模型。利用MATLAB的优化工具箱分别进行求解得到了优化结果。4.对整机方案进行论证,建立了虚拟样机的三维模型。根据设计的总体功能要求、设计目标及综合考虑到其开发的经济性与可行性,对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总体的方案进行了选型与设计。利用三维软件完成了4700多个零件的建模,并进行了三维总装,得到了收割机整机的虚拟样机模型。5.对物理样机进行了研制与性能试验。将样机划分了6大子系统,分析了每个子系统的关键零件及其制造工艺,并根据不同类别零件的具体情况,逐一确定了每个零件的制作方式(自制、外协或外购),最终研制出了样机。在2013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的水稻抢收期里,按照国家的收割机作业性能试验标准,对物理样机做了约20天的高强度收割试验。对损失率、含杂率、破损率、割茬高度、茎秆铺放质量、生产率等收割机的核心指标进行了试验测试,并将测试数据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合资、国产品牌收割机的性能数据进行了对比。通过本文提高清选系统物料筛分性能、改进切割传动机构的运动学分析与尺寸综合、高度集成HST结构优化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整机综合方案设计选型研制出的物理样机能很好地适应我国多山的南方丘陵地区,且作业性能基本达到了合资品牌同种类收割机的性能水平,这无疑会促进半喂入式小型两行收割机在我国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普及应用,具有较大的学术意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陈聪[9](2012)在《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是南方丘陵山地播种面积最大的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9709.59千公顷,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66.53%。但是由于南方丘陵山地耕地禀赋差,农民收入低,适用农机具少等因素导致水稻机械化生产水平长期滞后,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46.7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5.72%;耕地环节机械化水平为76.6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0.63%;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为48.10%,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6.39%;而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7.53%,发展速度迟缓,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51%。可见,加大对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促进其机械化水平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调研发现,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最大的制约因素是水田落差大、宽度小,机具田间转移困难。因此本文通过建立机具的田间转移力学模型,分别测算出耕整地、插秧、收获三大环节中的典型机具技术参数与耕地落差及宽度之间的关系,结论如下:耕整机或微耕机可选择落差在1.7m以下的耕地中作业,但重量应随耕地落差增大而相应减小,其他耕整地机具选择在耕地落差小于45cm的耕地作业;乘坐式插秧机选择在机耕道建设完备、地势平坦的耕地作业,手扶式插秧机通过架桥的方式转移,2行、4行、6行手扶式插秧机适用的坡度分别为70°、33°、25°;乘坐轮式联合收割机的适用坡度为21°,履带式的适用坡度为37°,手扶式联合收割机的随重量的变化而不同,其中4LZ-0.8为45°,4LZ-0.3为48°,然后根据具体机型的整体尺寸求出需要的田块宽度。在对江西崇义县上堡村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其耕地条件、劳动力结构、种植制度、农民收入以及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等,发现该村水稻机械化水平低,尤其是种植环节机械化作业面积仅为60亩,机械化水平仅为3.72%,且机具保有结构不合理,机械化效益差。因此,笔者利用机具选型方案对江西上堡村的适用机具进行选型,然后采用线性规划法计算出该村平田最优配备量:4台12kW手扶拖拉机及配套1GS11-100旋耕机,3台2ZS-6手扶式插秧机,5台4LD-130乘坐式履带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排田的配备方案为:9台1Z-31耕整机,6台PS-15手扶式插秧机,收割仍采用人工收割的方法,按照上述配备方案进行作业亩均收益可达到961.7元,农民收益将显着提高。

田阡,邓军[10](2012)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重庆经验》文中认为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态势,丘陵山区的农业机械化程度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已成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和重点突破的瓶颈。为此,以丘陵山区地形典型的重庆为主要分析对象,阐述了重庆创新性地积极探索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的方法。近年来,重庆坚持农机推广、农机工业发展、特色主导农产品与特殊农机结合和分区域因地制宜发展等方式,采取因地制宜、分类发展、重点突破的手段,为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积累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二、平衡发展 前景广阔——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平衡发展 前景广阔——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联合收割机整机工作过程
    2.3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2.4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阀控系统分析
    2.5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集成建模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监控方案设计与硬件选型
    3.3 收割分离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4 基于LabVIEW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3.5 模糊控制器在LabVIEW中的程序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LabVIEW的监控软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监控点位置选择
    4.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与通信连接
    4.4 监控信号采集
    4.5 监控信号分析
    4.6 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研究
    5.1 实验台测试
    5.2 田间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甘蔗收割机切段、剥叶及断尾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作物茎秆力学特性及虚拟建模研究进展
        1.3.1 国内外作物茎秆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1.3.2 作物茎秆虚拟建模与仿真分析研究动态
    1.4 甘蔗收割机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1.4.1 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切段机构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和断尾机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1.5 现有研究的不足
    1.6 研究条件
    1.7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技术路线
    1.8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蔗茎秆切割特性研究
    2.1 试验材料、仪器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方法
    2.2 甘蔗茎秆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2.2.1 茎秆尺寸参数统计分析
        2.2.2 茎秆横截面扫描电镜观察
        2.2.3 茎秆横截面染色观察
        2.2.4 茎秆不同部位物理参数测定
        2.2.5 茎秆不同部位化学成分分析
    2.3 茎秆不同部位切割力学试验与结果分析
        2.3.1 茎秆在切割过程中的受力分析
        2.3.2 茎秆切割力学试验
        2.3.3 茎秆各部位最大切割力
    2.4 茎秆物理化学性质与最大切割力的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切段式甘蔗收割机切段参数优化及仿真分析
    3.1 切段系统及其工作机理
    3.2 切段刀片受力分析
    3.3 切段参数优化试验设计
        3.3.1 试验材料
        3.3.2 试验方案及试验指标
        3.3.3 试验因素及试验水平
        3.3.4 统计分析
        3.3.5 图像采集及处理方法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方差分析和显着性检验
        3.4.2 单因素及交互效应分析
        3.4.3 回归模型的优化及验证
    3.5 茎秆切段过程高速摄像及运动学分析
    3.6 基于ANSYS的甘蔗切段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
        3.6.1 有限元法及相关软件概述
        3.6.2 ANSYS有限元分析的一般步骤
        3.6.3 甘蔗切段过程有限元仿真分析
    3.7 讨论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机构仿真分析及试验研究
    4.1 剥叶机理分析
    4.2 基于ANSYS的甘蔗剥叶过程仿真分析
        4.2.1 HyperWorks简介
        4.2.2 模型描述
        4.2.3 HyperMesh网格划分
        4.2.4 K文件编辑
    4.3 剥叶仿真结果分析
    4.4 甘蔗剥叶过程虚拟单因素试验与分析
        4.4.1 虚拟单因素试验方案
        4.4.2 虚拟单因素试验结果分析
    4.5 剥叶参数优化试验设计
        4.5.1 甘蔗剥叶试验台
        4.5.2 试验材料理化指标分析
        4.5.3 试验方案及试验指标
    4.6 试验结果分析
        4.6.1 显着性检验与回归模型的建立
        4.6.2 单因素及交互效应分析
        4.6.3 回归模型的优化及验证
    4.7 剥叶过程高速摄像及运动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断尾作业参数优化及仿真分析
    5.1 断尾机理分析
    5.2 断尾参数优化试验设计
        5.2.1 断尾机构设计
        5.2.2 试验材料
        5.2.3 试验方案及试验指标
    5.3 试验结果分析
        5.3.1 回归模型的建立与显着性检验
        5.3.2 单因素对指标的影响规律分析
        5.3.3 交互效应对指标的影响规律分析
        5.3.4 参数优化与试验验证
    5.4 断尾过程高速摄像及运动学分析
    5.5 基于ADAMS和 ANSYS的甘蔗柔性体断尾过程动力学仿真分析
        5.5.1 相关软件简介
        5.5.2 柔性体分析理论基础
        5.5.3 虚拟样机模型的建立
        5.5.4 仿真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系统转速优化
    6.1 整秆式甘蔗收割机剥叶断尾系统
    6.2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案
    6.3 试验结果与分析
        6.3.1 试验结果分析
        6.3.2 综合平衡法确定最优作业条件
    6.4 验证试验及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主要缩略语清单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4)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基本理论
    第一节 地缘政治学的基本理论
    第二节 地缘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第三节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初步基础性开发
    第一节 俄国占领及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开发
    第三节 俄国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及工业开发
    第四节 俄国在东部地区修筑西伯利亚大铁路
    第五节 对俄国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计划拓展性开发
    第一节 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工业开发
    第三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农业开发
    第四节 苏联对东部地区的移民和交通基础设施开发
    第五节 对苏联开发东部地区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对东部地区的战略选择性开发
    第一节 俄罗斯开发东部地区的动因
    第二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发展战略规划分析
    第三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领导与协调专门机构分析
    第四节 俄罗斯东部大开发战略规划的实施
    第五节 对俄罗斯东部大开发的历史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中的国际合作
    第一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展国际合作的动因
    第二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历程
    第三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新进展
    第四节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第五节 俄罗斯东部地区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合作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5)JD公司农业装备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方法
        1.2.1 研究的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
        1.2.3 研究的方法
    1.3 本文研究所涉及的理论、文献综述和工具
        1.3.1 相关营销涵义
        1.3.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3 平衡计分卡
第2章 农业装备市场概述
    2.1. 农业装备行业产品及发展背景
    2.2. 农业装备行业的市场环境
        2.2.1 政策法律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第3章 JD公司及其农业装备经营概况
    3.1 JD公司概况
        3.1.1 JD公司组织架构
        3.1.2 JD公司农业装备现有产品线
    3.2 JD公司农业装备目前的营销策略
第4章 JD公司农业装备经营环境及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4.1 JD公司农业装备外部竞争环境分析
        4.1.1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4.1.2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4.1.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4.1.4 替代品的压力
        4.1.5 现有制造商的压力
    4.2 JD公司农业装备内部环境分析
        4.2.1 内部财务环境分析
        4.2.2 内部研发和技术环境分析
        4.2.3 内部生产环境分析
        4.2.4 内部销售环境分析
        4.2.5 内部服务环境分析
        4.2.6 JD农装事业部的内部资源整合能力
    4.3 JD公司农业装备SWOT分析
        4.3.1. 优势(Strong)
        4.3.2. 劣势(Weakness)
        4.3.3. 机遇(Opportunity)
        4.3.4. 挑战(threaten)
    4.4 JD公司农业装备当前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第5章 JD公司农业装备营销策略的调整和实施
    5.1 重新规划农业装备产品线
        5.1.1 JD农业装备现有产品线分析
        5.1.2 JD农业装备产品线规划调整
    5.2 有效整合内部资源
        5.2.1 JD农装内部资源运作问题
        5.2.2 JD农装内部资源整合方向
    5.3 加强市场推广创新
        5.3.1 JD农装市场细分和聚焦
        5.3.2 JD农装的品牌宣传
        5.3.3 JD农装产品的体验营销
        5.3.4 JD农装产品的口碑营销
        5.3.5 JD农装产品的网络营销
    5.4 高度重视新营销策略的实施
第6章 主要结论及研究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6.2.1 及时跟踪农村工业品市场的特点
        6.2.2 及时更新农村工业品市场营销策略的要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卷内备考表

(6)区域格局划分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定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及研究方法
2.1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客观存在
    2.1.1 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差异明显
    2.1.2 农业装备结构存在不平衡
    2.1.3 三大作物各生产环节发展水平和增速存在差异
    2.1.4 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存在地区差异
2.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
2.3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与影响因素
    2.3.1 技术与经济相融合
    2.3.2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与影响因素有关联、可表达、可量化
    2.3.3 借鉴水桶原理从短板环节研究突破
2.4 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影响因素的定量研究
    2.4.1 农业机械化影响因素的研究假说
    2.4.2 结构方程模型
    2.4.3 数据来源与变量选择
    2.4.4 结果分析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业机械化水平区域聚类研究
3.1 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3.1.1 中国特色农业机械跨区作业发展模式
    3.1.2 耕种收单项机械化水平快速增长
    3.1.3 三大粮食作物机械化作业水平
    3.1.4 各省份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差异明显
3.2 聚类分析理论
    3.2.1 聚类分析概述
    3.2.2 聚类分析过程
3.3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3.3.1 指标选择
    3.3.2 数据说明
3.4 不同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聚类分析
    3.4.1 距离计算方法
    3.4.2 聚类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业装备技术效率不平衡研究
4.1 我国农业装备使用技术现状
4.2 三阶段DEA模型
4.3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4.3.1 投入产出指标选取
    4.3.2 环境变量选取
    4.3.3 数据来源与变量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1 第一阶段实证结果
    4.4.2 第二阶段回归结果
    4.4.3 第三阶段实证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不平衡研究
5.1 农业机械资源配置差异明显
5.2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5.2.1 概念界定
    5.2.2 研究思路
5.3 模型选择与指标选择
    5.3.1 模型选择
    5.3.2 数据来源与选择
5.4 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的趋势分析
5.5 农业机械生产配置效率的区域性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业装备水平不平衡研究
6.1 农业装备发展水平现状
    6.1.1 农机总动力持续增长
    6.1.2 拖拉机保有量快速发展
    6.1.3 联合收获机增速明显
    6.1.4 拖拉机配套农机具及配套比不断优化
6.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6.3 评价指标与模型选择
    6.3.1 指标选择
    6.3.2 数据来源
    6.3.3 测度方法
6.4 结果分析与讨论
    6.4.1 计算结果
    6.4.2 农业装备水平区域上不平衡分析
    6.4.3 农业装备水平时域上的不平衡分析
    6.4.4 农业装备总量区域不平衡分析
    6.4.5 农业装备结构不平衡分析
    6.4.6 农业装备效益不平衡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四川省农机产业结构、行为、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及成果形式
    1.5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理论概述及国内外研究动态
    2.1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概述
        2.1.1 农机产业概念的界定
        2.1.2 产业经济学相关理论
        2.1.3 有效竞争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动态
        2.2.1 关于产业组织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2.2.2 关于农机产业的国内外研究动态
        2.2.3 研究述评
3 四川农机产业发展现状
    3.1 四川省农机产业生产情况
    3.2 四川农机产业布局
    3.3 农机产业相关政策现状
        3.3.1 国家宏观政策
        3.3.2 四川省关于农机产业相关政策
    3.4 四川农机产业发展中现存制约因素
    3.5 本章小结
4 四川农机产业市场结构分析
    4.1 四川农机产品拥有量分析
    4.2 四川农机市场集中度分析
    4.3 四川农机产业竞争格局
    4.4 农机企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
        4.4.1 进入壁垒
        4.4.2 退出壁垒
    4.5 本章小结
5 四川农机产业市场行为分析
    5.1 四川农机企业行为分析
        5.1.1 四川农机企业的投资行为
        5.1.2 四川农机企业的产品经营行为
        5.1.3 四川农机企业的行为风险
    5.2 农机产业发展中政府补贴行为的分析
        5.2.1 差额购机补贴阶段对农机产业的影响
        5.2.2 全额购机补贴阶段对农机产业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四川农机产业市场绩效评价
    6.1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6.2 市场绩效主成分分析过程
        6.2.1 数据的一般性描述分析
        6.2.2 主成分分析步骤及结果
    6.3 实证结果评价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结论
    7.2 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8)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收割机的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
        1.2.1 国内外收割机的发展进程
        1.2.2 收割机的发展趋势
    1.3 半喂入式收割机关键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清选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切割传动机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静液压无级变速装置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课题的来源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清选系统的运动学分析与物料筛分性能优化
    2.1 清选振动筛的运动分析
    2.2 物料在清选气流场中的运动分析
    2.3 物料在筛面上的定常运动分析
        2.3.1 物料颗粒沿筛面滑动过程
        2.3.2 物料相对筛面的抛掷运动
        2.3.3 运动规律分析总结
    2.4 物料的碰撞运动分析
    2.5 物料的透筛概率分析
        2.5.1 物料单次跳动透筛概率
        2.5.2 物料沿筛面滑动时的透筛情况
        2.5.3 物料透筛总概率分析
        2.5.4 物料在筛面上的跳动次数
    2.6 物料筛分性能的仿真与优化
        2.6.1 物料筛分过程的仿真
        2.6.2 物料筛分性能的多目标优化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切割传动机构的运动研究与尺寸综合
    3.1 切割传动机构的方案
    3.2 切割传动机构的运动特性研究
        3.2.1 类复向量理论基础
        3.2.2 切割传动机构建模与位移分析
        3.2.3 切割传动机构运动分析
        3.2.4 割刀的运动分析
        3.2.5 算例
    3.3 切割传动机构的尺寸综合
        3.3.1 数学模型的时间描述
        3.3.2 机构输出的谐波分析
        3.3.3 数值图谱的建立与模式识别
        3.3.4 机构的尺寸优化
        3.3.5 算例分析
    3.4 性能分析对比
        3.4.1 尺寸对比
        3.4.2 传力性能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型静液压齿轮无级变速装置的优化研究
    4.1 液压无级变速器的类型分析
    4.2 新型静液压齿轮无级变速器的结构原理
        4.2.1 液压传动部分
        4.2.2 机械齿轮传动部分
        4.2.3 液压油路原理
    4.3 齿轮传动部分的优化
        4.3.1 割台齿轮传动的动态优化
        4.3.2 行走齿轮传动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整机方案论证与虚拟样机建模
    5.1 整机方案的分析论证
        5.1.1 割台部分及其方案论证
        5.1.2 夹持输送装置方案论证
        5.1.3 脱离分离装置方案分析论证
        5.1.4 清选装置方案分析与论证
        5.1.5 行走传动系统方案分析论证
        5.1.6 整机总体方案确定
    5.2 虚拟样机技术
    5.3 虚拟样机建模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物理样机的研制与性能试验
    6.1 物理样机的研制
        6.1.1 各子系统的关键零件及制造工艺
        6.1.2 整机的装配
    6.2 物理样机的性能试验
        6.2.1 试验设备与材料
        6.2.2 主要性能指标
        6.2.3 试验方法与结果
        6.2.4 试验分析与对比
    6.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经济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现状研究
    2.1 南方丘陵山地农村社会经济现状
        2.1.1 南方丘陵山地农民收入
        2.1.2 南方丘陵山地农村劳动力
    2.2 南方丘陵山地自然环境
        2.2.1 南方丘陵山地地形条件
        2.2.2 南方丘陵山地农田基础条件
    2.3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种植情况
        2.3.1 南方丘陵山地种植概况
        2.3.2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种植情况
    2.4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情况
        2.4.1 南方丘陵山地农机化发展概况
        2.4.2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情况
    2.5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2.5.1 耕地禀赋差,机具作业难度大
        2.5.2 适用机具少
        2.5.3 农机作业服务体系发展不完善
        2.5.4 育秧环节缺乏作业服务,影响整个种植环节机械化发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
    3.1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种植制度
        3.1.1 播种制度
        3.1.2 耕整地制度
        3.1.3 栽秧制度
        3.1.4 田间管理制度
        3.1.5 收获制度
    3.2 南方丘陵山地稻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需求
        3.2.1 南方丘陵山地水田耕整机适用机型
        3.2.2 耕整机田间转移的力学分析
    3.3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种植环节机械化技术需求
        3.3.1 当前水稻机械化制约因素分析
        3.3.2 典型插秧机机械技术参数
        3.3.3 手扶式插秧机田间转移力学分析及适用性研究
    3.4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收获机械化技术需求
        3.4.1 谷物联合收割机田间转移力学分析
        3.4.2 南方丘陵山地水稻联合收割机适用机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案例分析——以江西省崇义县上堡村为例
    4.1 上堡村概况
        4.1.1 自然地理条件
        4.1.2 人口经济条件
    4.2 上堡村水稻机械化发展现状
        4.2.1 水田基本条件
        4.2.2 上堡村农机具保有情况
        4.2.3 上堡村水稻机械化作业水平
        4.2.4 上堡村水稻机械化效益分析
    4.3 上堡村水稻机具配备方案分析
        4.3.1 上堡村水稻生产适用机具选型
        4.3.2 农机配备模型
        4.3.3 相关参数确定
        4.3.4 建立模型
        4.3.5 机具配备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局限性及政策建议
        5.2.1 加强机耕道建设,降低机具作业难度
        5.2.2 加快标准化农田改造步伐,为机械化作业提供便利
        5.2.3 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发高效适用机具
        5.2.4 积极探索耕地流转模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5.2.5 大力推动机械化育插秧服务,着力提高机插秧水平
        5.2.6 实行差异化补贴政策,提高补贴资金的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重庆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丘陵山区与农业机械化发展
2 重庆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
    2.1 分区域和产业因地制宜的发展
    2.2 因地制宜、因业制造适宜农机
        2.2.1 重庆产微耕机
        2.2.2 中小型联合收割机
        2.2.3 油菜机械
        2.2.4 农机制造基地建设
    2.3 政府政策扶持
3 发展建议

四、平衡发展 前景广阔——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研究[D]. 高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3]甘蔗收割机切段、剥叶及断尾装置设计及参数优化[D]. 谢卢鑫. 浙江大学, 2019
  • [4]俄罗斯东部地区开发的历史演变与现实选择研究[D]. 刘珣. 黑龙江大学, 2018(12)
  • [5]JD公司农业装备营销策略研究[D]. 吴振建. 华东理工大学, 2015(05)
  • [6]区域格局划分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定量研究[D]. 李卫.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12)
  • [7]四川省农机产业结构、行为、绩效研究[D]. 朱敏.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8]半喂入式小型收割机关键技术研究与样机研制[D]. 孙书民.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1)
  • [9]南方丘陵山地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研究[D]. 陈聪.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重庆经验[J]. 田阡,邓军. 农机化研究, 2012(05)

标签:;  ;  ;  

均衡发展,前景广阔——中小型联合收割机市场发展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