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工作重点分析

淮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工作重点分析

一、浅析淮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的工作重点(论文文献综述)

武艳,潘飞,雷喻捷,初云生,秦永胜[1](2021)在《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以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一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煤炭行业首当其冲。煤炭行业产业升级转型一直面临巨大压力,而数字化有助于推进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顺利实现,淮北矿业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结合自身实践独立创造,建立财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将财务部门打造成企业全域数据汇集的中心,为企业风险管理、经营预测、战略决策提供服务。该系统实现了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数据源的及时共享,并且将公司财务体系与客户、供应商、服务商等全产业链伙伴紧密联系起来,满足了公司合理配置资源的需求。公司不断创新管理会计工具,深刻体现了业财融合和战略的对接,对制造企业等其他企业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杨志华,代先祥[2](2021)在《安徽两淮煤矿分流职工生存现状及再就业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分流职工的再就业问题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大事,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社会全局。文章选取安徽省淮南、淮北两地煤矿企业以及分流员工家庭作为调查对象,走进员工所属矿区、社区或农村家庭,以走访座谈、问卷调查等方式就分流职工生存现状以及再就业情况等方面开展综合调查。通过调研,了解分流职工对国家和企业分流措施的认知,研究他们在过渡期间的不良心理情绪,分析分流职工的思想、生活现状以及再就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总结应对生存困境和再就业困难的措施,为解决全国其他矿区类似问题提供一定参考。

胡腾宇[3](2021)在《基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淮北市“城市双修”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着力解决城市病等突出问题,不断提升城市环境品质,建设和谐宜居富有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由粗放型发展转变为精细化发展,而在一些城市中引入“城市双修”的理念对于实现这一过程十分重要。“城市双修”是改善城市空间品质、合理引导城市空间发展并解决城市问题的关键手段。论文在借鉴国内外“城市双修”成功经验基础上,立足于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视角,针对性提出了淮北市“城市双修”的对策,进而推进淮北市的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城市提供参考与借鉴。首先,本文对“城市双修”、城市空间品质的概念及涵义进行了界定,对“城市双修”、品质型城市等相关研究开展梳理,并总结和借鉴了国内相关实践案例成功经验,为搭建城市空间品质和“双修”策略之间的“桥梁”奠定好研究基础。其次,本文提取并分析了生态、设施、特色、文化等城市空间品质重点要素,并对城市空间品质评价的方法基础和原则进行介绍,构建淮北市城市空间品质的评价体系,以此为淮北市现状品质问题研究提供基础。再次,在淮北市主城区的调研基础上,对淮北市当前影响城市空间品质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在生态、设施、特色、文化品质四方面中进行归类,讨论如何以“双修”为抓手促进城市转型、如何通过生态修复实现从生态资源匮乏城市到山水园林城市、如何通过城市修补实现从工矿城市到宜居城市这三大问题。最后,确立了“双修”规划的基本原则和目标定位,提出了淮北市的“城市双修”策略,生态修复主要针对塌陷区、水系和山体提出具体修复措施,城市修补则围绕道路交通、公用设施、住区环境、公园绿地、城市文化等方面明确具体措施,以此来提升淮北市的城市空间品质。城市空间品质的提升不仅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对一座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城市双修”是一项系统工作,更是一项长期工作,是需要久久为功、不断反思改进的。淮北市将“双修”之力转为城市发展的动力,开展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城市品质的提升,既可以积累转型的诸多经验,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促使城市由表及里、由内而外均发生了质的改变,对于城市未来发展版图的建构也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图[32]表[16]参[68]

周庆婷[4](2020)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伴随我国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工业发展特征导致资源严重消耗和生态环境破坏,成为制约我国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开展工业生态效率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对于丰富生态效率理论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对于实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为研究对象,以产业转型升级为理论基础,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经济、能源消耗、环境污染等方面进行阐述。采用频数统计和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指标进行筛选,构建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首先,针对传统DEA方法的不足,构建基于非期望产出SBM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动态评价模型,测度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进行多重分解探讨其变化驱动机制,并利用ArcGIS10.2软件,可视化2009-2018年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八地市工业生态效率等级空间分布;其次,将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指标进行耦合,解析投入产出对工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再次,利用σ收敛与绝对β收敛模型检验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收敛性,从而深入研究各地市差异未来演化特征。最后,基于Tobit面板回归模型对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探讨造成其格局演化的成因机理。结果表明:(1)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水平不高,八地市工业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从空间分布来看,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呈现从“东-西”递增的格局。(2)技术进步指数是拉低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最重要原因,纯技术效率变化指数对生产前沿面的追赶速度较慢。(3)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八地市多处于高效益、中消耗、低污染和低效益、低消耗、低污染的投入产出发展模式,其中淮南、淮北属于“高效益、高污染”类型。(4)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东部、西部以及全段表现出明显收敛特征,该区域差距存在缩小趋势。(5)经济发展水平、研究创新强度能促进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提升,而较高的城市化水平、环保投入比重对工业生态效率起到抑制作用,工业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与工业生态效率关系不显着。图20表15参75

孙贵,陈善成,吴盾,樊雯[5](2020)在《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现状》文中提出为促进我省绿色矿山建设,调研了我省淮南和淮北矿区90%以上共41对煤炭生产矿井,对标安徽省绿色矿山地方标准即《井采煤矿绿色矿山建设要求》(DB 34/T 3247-2018),从采矿、选煤、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保护与修复、节能减排、科技创新与数字化矿山、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等方面阐述我省绿色矿山建设现状。

胡庭浩[6](2020)在《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论文选题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671524):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时空演变规律及其优化模型研究。在我国“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绿色基础设施(GI)作为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主体,是提升人类福祉的重要生命支持系统。然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受到城市化和采煤活动的持续影响,生态结构不断变化,人居环境受损,威胁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研究围绕“如何构建适用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网络”这一核心问题,综合运用了地理学、城市规划学、景观生态学和生态规划学等学科基本理论,揭示了煤炭资源型城市GI的基本特征、探讨了采煤沉陷区对城市GI体系重构的贡献度,剖析了GI重建的方法,建立了“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不同需求导向GI构建”的方法体系,并以徐州为研究区对其进行GI构建。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揭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发展的基本特征。从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受采煤活动的影响研究入手,分析了城市GI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同时应用生态系统服务指标体系框架,分析了研究区GI相关规划的生态系统服务评价因子覆盖水平。研究得出,一方面,煤炭开采造成黄淮东部地区产生大量动态发展的采煤沉陷区,改变了城市原有GI的基本格局,对城市生态本底造成较大影响;另一方面,由于采煤沉陷区的动态性和易积水性,改变了许多煤炭资源型城市大面积的单一性陆生生境,这些区域也可成为GI重构的重要资源。由于在矿区生态修复过程中缺乏对生态系统服务发展目标的综合考虑,当前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GI系统性建构意识较为薄弱。(2)创立了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方法。鉴于采煤沉陷区的生态脆弱性和景观格局不稳定性,采用生境质量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和景观连通性指数对采煤沉陷区内斑块的生态韧性进行评价,利用阈值法结合自然断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叠加,识别生态韧性评价结果为:“非常高”、“高”、“中等”的三级斑块作为采煤沉陷区GI的本底要素,完成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3)建立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调节服务需求、支持服务需求、文化服务需求3个一级指标,以及调节服务需求下的雨洪管理、热岛效应缓解,支持服务需求下的环境固碳、生物多样性,文化服务需求下的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6个二级指标构成。研究采用综合径流系数、单窗地表温度反演、生物多样性当量、In VEST碳汇水平、绿地可达性、景观质量来分别量化表征6个二级指标,将表征结果按照需求强弱等量划分为6个等级以体现GI构建优先级水平差异,完成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使用AHP层次分析法对专家打分获得的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权重判定,通过权重叠加分析分别得出生态系统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4)提出了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方法体系。分别从GI的构成、构建尺度、生态效益、构建方法层面剖析了城市GI构建的一般范式,结合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和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的生态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方法体系,形成“GI本底要素识别-GI构建优先级评价-多需求GI构建”的基本模式。(5)制定了多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策略。首先,研究选取城市GI本底要素识别结果中的一级和二级斑块作为GI核心区,使用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对GI核心区进行分析进而得到GI廊道,完成GI网络的定型。其次,将GI核心区和廊道与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结果进行叠加分析,根据GI构建优先级水平将核心区和廊道划分为三个等级,完成GI网络的分级。最后结合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导向,分别制定了调节服务、支持服务、文化服务和综合服务导向下的GI构建方案和相对应的管控策略。论文有图114幅,表39个,参考文献205篇。

王克健[7](2020)在《两淮地区燃煤电厂砷、汞、氟、铍和铀大气排放清单的建立》文中认为安徽两淮地区是华东地区最重要的能源基地,燃煤电厂众多,煤炭消费量大,燃煤过程中易挥发有害微量元素砷、汞、氟、铍和铀等的大气排放量大。坑口电厂的煤电转换,污染物对电厂周边区域环境影响较大,而两淮地区煤中有害元素排放量缺乏系统估算。本文基于该区燃煤电厂年度煤耗量、两淮煤田煤中元素含量和元素的大气扫排放因子,建立了有害元素砷、汞、氟、铍和铀的2009-2017年度的大气排放清单;同时,还以该区两个燃煤电厂为例,系统采集了原煤、飞灰、底渣、石灰石、石膏等物料样品,并分析测试了其中的微量元素,揭示了燃煤产物中铍和铀元素的分布特征,进而分析了铀与铍元素的物质平衡规律。结果表明:(1)淮南煤中砷、汞、氟、铍和铀的平均元素含量分别为2.04 μg/g、0.22μg/g、98.6μg/g、2.37 μg/g和2.40μg/g,与中国煤相比,淮南煤中五种有害微量元素含量正常:(2)2012年,因《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颁布实施,两淮地区燃煤电厂的空气污染控制装置更新,本年度仅由静电除尘器控制下燃煤电厂 As、Hg、F、Be 和 U 的大气排放量分别为:0.18 t,1.23 t,643.05 t,0.07 t和0.19 t;而通过静电除尘器与烟气脱硫装置协同作用下2017年度As、Hg、F、Be和U的排放量分别为:0.09 t、0.95 t、46.92 t、0.02 t和0.03 t,相对单一污染物控制装置有害元素的大气排放量显着降低;(3)两个电厂的案例研究表明:煤炭燃烧后,多数铍与铀积聚在煤灰和煤渣中;1kg原煤完全燃烧后向大气中排放0.185 mg铍和0.994 mg铀,该电厂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下铍和铀的大气排放因子分别为9.6%和31.9%。图9表21参133

张朋[8](2020)在《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炭资源的开采与利用对社会的繁荣和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长期过度和粗放的开采利用方式引发了一系列的安全、环境和社会问题。煤炭资源产能过剩,大气污染、地表沉陷、水土流失问题严重,职业病频发,死亡率居高不下,煤炭开采方式亟待改进。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是集煤炭安全绿色开采与清洁高效利用一体的绿色化学开采技术,具有适应性广、安全、清洁、高效、低碳等特点。开展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估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或决策者掌控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来源,通过合理的手段和措施,规避或降低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风险项,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一定的指导意义。论文采用变权-模糊层次综合评价的方法,基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导思想,旨在形成一套基于多因素、多层次的适用于普通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综合评价体系和应对策略。论文的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特征及分类,在文献调研、专家访谈和现场试验的基础上,从政策法规、资源条件、技术工艺条件、投资与收益、外部建设条件、组织管理、安全因素、环境污染8个方面对项目关键因素进行风险辨识,通过问卷调查、信度和效度检验、专家咨询的方式得出项目风险项,其中包含8个关键因子,28个二级指标项。(2)研究了基于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全生命周期的风险评价指标,界定了项目生命全周期阶段的划分及关键影响因素,介绍了各类评价方法的特性及优缺点,提出了采用变权-模糊层次评价法评价项目风险的7个步骤,确定了指标因子初始值、风险等级界定值、隶属函数和隶属度的计算方法。(3)简介了山脚树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的情况,根据山矿气化项目的实际情形和项目主要参与人员打分的形式确定了项目65个指标因素的初始数值和风险界定的具体数值,计算了权重值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根据风险评价模型,采用变权和常权比较的形式得出风险隶属向量(0.5250 0.3602 0.1148),表明项目处于低风险等级,并对数据特点加以分析。(4)简述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建立了项目风险防控方法框架。给出了煤层地下气化项目风险防范的一般措施,结合山矿煤层地下气化项目,从条带开采气化炉布置工艺选择、注气工艺方法的选择、燃空区污质固结包埋方法、气化炉安全隔离密闭设计4个方面,研究了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典型风险应对策略。该论文有图59幅,表66个,参考文献199篇。

谢娱子[9](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恒源煤电公司财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行业在我国具有重要地位,是基础的支柱行业,2002-2011年被称为煤炭行业的“金色十年”,但从2012年起,煤炭库存积压严重,煤炭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大多数煤炭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为了缓解改善煤炭行业的这种状况,国家从2015年起开始进行宏观调控。随着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煤炭行业发生着日益深刻的变革。恒源煤电作为安徽省第一家上市的煤炭公司,它的财务情况极具代表性,反映了煤炭企业的发展历程。本文选择运用哈佛分析框架对恒源煤电2014-2018五年的财务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从战略、会计、财务、前景四个方面深入剖析企业的财务状态,挖掘存在的问题。在战略层面,对宏观经济和政策环境进行研究,运用SWOT分析法对恒源煤电战略展开分析。在会计层面,重点分析恒源煤电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存货等关键科目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在财务层面,根据2014-2018年的财务数据,围绕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以及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的重要财务指标进行财务分析,并运用杜邦分析法研究恒源煤电的盈利能力和业务绩效。在前景预测方面,结合前面战略、会计、财务三个层面的分析,建立Z-score模型财务预警系统,对恒源煤电进行前景预测分析。通过对恒源煤电的四个层面分析,表明恒源煤电存在品牌及客户、区位、管理、开采技术等优势,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符合会计准则规范,具有较好的盈利能力和不错的成本控制能力,但存在市场占有率不高等劣势,存货周转能力不强、资金运营能力一般、偿债能力弱、主营业务单一等问题,综合分析对恒源煤电未来财务状况预测结果良好。结合分析,本文对恒源煤电提出借助区位优势和发展机遇融入发展大局、加强研判紧跟行业导向、加强精细化管理、确定合理的资本结构、注重创新和突破、适当多元化等发展对策建议。本文研究恒源煤电,希望通过分析煤炭企业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产业动态和财务状况,认清行业内外部环境,为企业持续经营、向好发展提出建议,为同行业企业提供借鉴。

方传棣[10](2019)在《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文中提出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区域之一,同时还是我国矿产资源供给区域之一。1949年以来,资源供应保障一直是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主基调,矿业产值及经济总量不断提高。然而,该区域长期过量的矿产开发导致生态退化和环境问题日益恶化。如何在环境约束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议题。现阶段,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战略已明确。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调研时强调,“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仅体现了我国在全球生态治理中的大国担当,而且是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大决策。因此,在“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下,如何建构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如何促进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呈现何种趋势;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产生何种影响效应等,是需要展开系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国内外关于资源-环境-经济耦合协调发展定量分析的文献较为丰富,主要通过“耦合”模型对其进行模拟与评价。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探讨:第一,梳理和总结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的现状特征,应用VAR模型分析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相互作用程度,深入理解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的耦合关系。第二,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进行环境影响识别,应用加权TOPSIS法评价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探索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的耦合关系。第三,构建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情景分析“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的影响,并进行分地区的协调水平及发展趋势分析与讨论。第四,通过空间计量模型估算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关联性,并探索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长江经济带的经济对矿产资源开发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大,而矿产资源开发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相对较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10个冲击期内矿产资源开发平均解释了经济发展5.98%的预测方差,经济发展解释了矿产资源开发79.05%的预测方差。表明近年来矿产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的协调关系,逐步由资源导向型发展模式向经济高质量发展模式迈进。第二,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环境影响仍需高度重视,同时不同类型的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计算得出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环境影响评价值为0.36,评价等级为较差。其中,上海市的评价值为1.00,评价等级为良好;安徽省的评价值为0.47,评价等级为一般;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北省、重庆市、四川省评价值分别为0.39、0.35、0.37、0.24、0.38、0.35,评价等级为较差;湖南省、贵州省、云南省评价值分别为0.15、0.15、0.11,评价等级为极差。第三,“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大保护”情景下,与经济优先情景相比2016年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与之相似,2017年高出0.02,约高3.38%;预测到2025年较2018年增长0.04,涨幅6.34%,年均涨幅0.93%,较2025年经济优先情景高出0.06,约高9.82%。第四,矿产资源开发对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估计得出矿产资源的利用水平、收益水平和集约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别上升0.112%、0.149%、0.022%,产量水平每上升1%,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下降0.113%。据此提出政策建议:优化空间结构,减少布局性风险;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严格实行限采区限采制度,高污染和保护性矿种限量开采;推进矿山清洁化、集约化发展,加快绿色矿山建设;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二、浅析淮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的工作重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淮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的工作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1)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以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大数据财务化体系助推煤炭行业财务转型的理论基础
    (一)我国煤炭行业财务转型面临的重要挑战
        1. 去产能任务压力大
        2. 去库存任重而道远
        3. 降杠杆需要打持久战
        4. 煤炭产业结构调整仍需努力
        5. 一体化管控能力有待提高
        6. 安全环保管理难度不断提升
    (二)以财务数字化推动煤炭行业财务转型具有重要意义
        1. 数字化有利于加快煤炭产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转型升级步伐
        2. 财务数字化支持业务数字化,助推实现煤炭企业战略目标
三、案例背景及介绍
    (一)淮北矿业财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历程
    (二)淮北矿业财务管理大数据平台建设动机
        1. 淮北矿业现有内部财务核算方式已不能支持日常运作
        2. 现有财务运作模式无法开展具有“价值创造”的管理会计工作,不能充分、高效地为管理层决策提供支持服务
    (三)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之“转”在何处?
        1. 智慧财务管理系统
        2. 资金专题分析
        3. 财务专项智能报告
四、淮北矿业数字化财务管理转型升级成效
    (一)智慧财务管理系统,提升公司财务管理创新水平
        1. 经营业绩持续向好
        2. 三费持续降低,人力资源价值凸显
        3. 精准控制毛利,放大优势
    (二)资金专题分析驾驶舱,充分挖掘利用信息价值
        1. 资金存量与预算分析:保持现金流充裕,有效盘活资金
        2. 有息负债分析:债务结构优化,财务杠杆水平继续下降
        3. 应收账款分析:精准对接客户,及时跟踪风险债权
    (三)财务专项智能报告,推进管理改革创新发展
        1. 实现公司内部产能置换,达成去产能目标
        2. 集中采购降本增效
        3. 创造安全价值,推动安全生产高质量发展
        4. 充分利用外部支持,增量价值不断凸显
五、未来展望

(2)安徽两淮煤矿分流职工生存现状及再就业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调研总体情况分析
    (一)调研方式和方法
    (二)调查问卷分布情况
    (三)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二、煤矿分流职工生存及再就业困境分析
    (一)不同性别面临的困境
    (二)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困境
    (三)不同家庭背景面临的困境
    (四)不同文化程度面临的困境
    (五)不同心理认知面临的困境
三、煤矿分流职工再就业政策现状及存在问题
四、煤矿分流职工再就业应对措施
    (一)建立分流职工再就业工作奖惩机制,督促矿企落实国家安置政策
    (二)加强分流职工心理疏导,因势利导提高职工就业积极性
    (三)建立精准识别机制,因人施策实现分流职工精准帮扶
    (四)提高就业指导和服务效果,提高分流职工就业竞争力
    (五)增加基层服务岗位数量,攻坚克难增加分流职工就业机会
    (六)支持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自力更生解决分流职工就业难题
    (七)拓展企业经营范围,千方百计保障分流职工基本生活
    (八)强化人文关怀,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再就业工作中的作用
五、总结与展望

(3)基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淮北市“城市双修”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双修”的内涵
        1.3.2 城市空间品质的内涵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与实践
    2.1 “城市双修”相关研究综述
    2.2 城市空间品质相关研究综述
    2.3 “城市双修”实践案例
        2.3.1 景德镇“城市双修”实践
        2.3.2 延安“城市双修”实践
第三章 城市空间品质及其评价
    3.1 城市空间品质的重点构成要素
        3.1.1 生态品质要素
        3.1.2 设施品质要素
        3.1.3 特色品质要素
        3.1.4 文化品质要素
    3.2 城市空间品质评价的方法基础
    3.3 城市空间品质评价的原则
    3.4 城市空间品质评价的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第四章 淮北市中心城区现状空间品质调查与研究
    4.1 淮北市基本概况
        4.1.1 基础条件分析
        4.1.2 淮北城市发展阶段研判
    4.2 淮北市现状品质评价
        4.2.1 生态品质评价
        4.2.2 设施品质评价
        4.2.3 特色、文化品质评价
    4.3 现状城市空间品质待改善的问题
第五章 淮北市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双修”策略
    5.1 治水修山,构建山水融城的生态格局
        5.1.1 水系织补修复
        5.1.2 山体覆绿及宕口治理
    5.2 增补设施,强化城市功能的混合程度
        5.2.1 优化道路与交通
        5.2.2 提高公用设施配置
        5.2.3 打造便民舒适的生活空间
    5.3 挖掘特色,提升城市内在的文化内涵
        5.3.1 保护开发助力品质效益提升
        5.3.2 落实市场多元化运作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淮北市中心城区城市空间品质调查问卷
附录2:有效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一:作者简介
    二:作者在攻读专业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4)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1.1 生态效率研究
        2.1.2 工业生态效率研究历程
        2.1.3 工业生态效率评价研究
    2.2 产业转型升级理论分析
    2.3 工业生态效率的内涵界定
    2.4 工业生态效率的方法适用
3 工业生态效率指标及测度方法
    3.1 工业生态效率评价指标的选取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投入指标与产出指标
        3.1.3 指标数据来源及整理
    3.2 测度方法与模型构建
        3.2.1 数据包络分析法
        3.2.2 评价模型的构建
4 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实证研究
    4.1 工业基本概况
        4.1.1 工业经济状况
        4.1.2 工业能源消耗
        4.1.3 环境污染状况
    4.2 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静态评价分析
    4.3 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与投入产出耦合
    4.4 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收敛性检验
    4.5 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动态评价分析
    4.6 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
        4.6.1 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选取
        4.6.2 工业生态效率回归模型构建
        4.6.3 数据来源及指标描述性统计
        4.6.4 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5 提升淮河生态经济带工业生态效率对策建议
    5.1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5.2 加强区域合作
    5.3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5.4 加快社会经济发展
    5.5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5.6 完善环境治理制度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采矿
    1.1 开采方法与工艺
        1.1.1 回采率
        1.1.2 机械化程度
    1.2 减排开采
        1.2.1 充填开采
        1.2.2 保水开采
        1.2.3 煤与瓦斯共采
2 选煤
3 资源综合利用
    3.1 共伴生矿产综合利用
    3.2 固体废弃物利用
    3.3 矿井水及废水利用
    3.4 热能利用
4 矿山生态保护与土地复垦
    4.1 矿容矿貌
    4.2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
    4.3 生态保护
    4.4 土地复垦
    4.5 监测工程
5 节能减排
6 创新与数字化矿山
7 企业管理与企业形象
8 结论建议

(6)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热点与实践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2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特征研究
    2.1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概况
    2.2 城市GI结构特征分析
    2.3 城市GI功能特征分析
    2.4 城市GI规划特征分析
    2.5 城市GI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2.6 本章小结
3 需求导向下的城市GI构建方法
    3.1 城市GI构建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分析
    3.2 城市GI构建的理论范式
    3.3 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的技术路径
    3.4 本章小结
4 研究区GI本底要素识别
    4.1 研究区概况
    4.2 土地利用数据提取
    4.3 基于生态韧性评价的采煤沉陷区GI本底要素识别
    4.4 基于MSPA法的城市全域GI本底要素识别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1 煤炭资源型城市GI构建优先级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5.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5 综合服务需求下GI构建优先级评价
    5.6 本章小结
6 需求导向下的GI构建策略
    6.1 GI网络的定型分级
    6.2 调节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3 支持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4 文化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5 综合服务需求下的GI构建策略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和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两淮地区燃煤电厂砷、汞、氟、铍和铀大气排放清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燃煤大气污染
        1.1.2 煤中有害元素
        1.1.3 研究区特征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有害元素的大气排放清单
        1.3.2 煤中有害微量元素
        1.3.3 燃煤电厂污染控制装置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概况
    2.1 两淮地区地理位置
    2.2 两淮地区年度燃煤电厂发电量
    2.3 两淮地区煤中有害元素含量
        2.3.1 砷元素
        2.3.2 汞元素
        2.3.3 氟元素
        2.3.4 铍元素
        2.3.5 铀元素
    2.4 本章小结
3 排放清单的建立方法及采样分析测试
    3.1 排放清单的建立方法
    3.2 样品采集与制备
        3.2.1 淮南矿区煤样采集与制备
        3.2.2 煤样的实验分析方法
        3.2.3 某电厂实验样品采集制备与实验分析
    3.3 案例研究方法
    3.4 实验测试结果
    3.5 本章小结
4 两淮地区燃煤电厂有害元素排放清单的建立
    4.1 燃煤电厂有害元素年度排放量的估算方法
    4.2 相关参数的确定
        4.2.1 两淮地区年度煤耗量
        4.2.2 煤中元素的含量
        4.2.3 大气排放因子
    4.3 两淮地区燃煤电厂砷、汞、氟、铍和铀元素排放量估算
    4.4 本章小结
5 电厂大气排放的案例研究
    5.1 采样电厂概况
    5.2 采样电厂污染物控制装置介绍
    5.3 数据分析和元素分配规律
    5.4 某电厂铍和铀元素的排放量测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不足
    6.1 结论
    6.2 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8)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理论
    2.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的基本理论
    2.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相关概念特征
    2.3 本章小结
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的辨识与分析
    3.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的原则
    3.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辨识
    3.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因素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模型研究
    4.1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风险评价指标
    4.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评价相关理论
    4.3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的风险评价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山矿煤层地下气化开采项目风险综合评价
    5.1 项目概况
    5.2 项目风险评价分析
    5.3 本章小节
6 项目风险防控及应对策略
    6.1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方法及不足
    6.2 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防控措施
    6.3 煤层地下气化项目典型风险应对策略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恒源煤电公司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框架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煤炭行业
        2.1.2 上市公司
        2.1.3 财务分析
    2.2 相关理论
        2.2.1 哈佛分析框架理论
        2.2.2 杜邦分析理论
        2.2.3 营运资金需求理论
        2.2.4 Z-score模型财务预警系统理论
3 恒源煤电战略分析
    3.1 恒源煤电公司概况与发展现状
        3.1.1 恒源煤电发展状况
        3.1.2 公司股权结构
    3.2 恒源煤电公司发展环境分析
        3.2.1 宏观环境分析
        3.2.2 行业态势分析
    3.3 恒源煤电公司SWOT分析
        3.3.1 优势
        3.3.2 劣势
        3.3.3 机会
        3.3.4 威胁
4 恒源煤电会计分析
    4.1 固定资产项目分析
        4.1.1 固定资产项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4.1.2 固定资产项目的质量分析
    4.2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项目分析
        4.2.1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项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4.2.2 应收账款及应收票据项目的质量分析
    4.3 存货项目分析
        4.3.1 存货项目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
        4.3.2 存货项目的质量分析
5 恒源煤电财务分析
    5.1 合并资产负债表分析
    5.2 合并利润表分析
    5.3 合并现金流量表分析
    5.4 偿债能力分析
        5.4.1 短期偿债能力
        5.4.2 长期偿债能力
    5.5 营运能力分析
        5.5.1 营运指标分析
        5.5.2 营运资金需求分析
    5.6 盈利能力分析
    5.7 杜邦分析法
6 恒源煤电前景分析
    6.1 煤炭行业前景预测
    6.2 恒源煤电公司前景预测
        6.2.1 财务预警模型构建
        6.2.2 恒源煤电前景预测分析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恒源煤电发展对策建议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0)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2 矿产资源开发-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3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进展
        1.2.4 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研究现状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工作量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理论基础与定量分析方法
    2.1 概念界定
        2.1.1 耦合
        2.1.2 协调和协调发展
    2.2 理论基础
        2.2.1 矿产资源经济理论
        2.2.2 环境经济与环境影响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4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定量分析方法
        2.3.1 向量自回归分析方法
        2.3.2 耦合协调度分析方法
        2.3.3 空间自回归与空间误差分析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3.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与矿业发展
        3.1.1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分布特征
        3.1.2 长江经济带矿业发展特征
    3.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经济耦合关系分析
        3.2.1 向量自回归模型构建
        3.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3 向量自回归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研究
    4.1 长江经济带环境现状与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1.1 长江经济带总体环境现状
        4.1.2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分布
    4.2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影响识别
    4.3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耦合关系分析
        4.3.1 空间占用影响
        4.3.2 污染排放影响
        4.3.3 土壤环境影响
        4.3.4 地质环境影响
        4.3.5 综合环境影响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保护战略下长江经济带矿产-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化研究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5.1.1 耦合协调度测算
        5.1.2 耦合协调度预测
    5.2 情景设置
    5.3 指标体系与数据处理
        5.3.1 指标体系
        5.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5.4 耦合协调度分析
        5.4.1 综合评价指数分析
        5.4.2 耦合协调度结果分析
    5.5 耦合协调度预测及情景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与协调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6.1 空间相关性分析
        6.1.1 空间权重矩阵设定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1.3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6.2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6.2.1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3 空间溢出效应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协调发展政策建议
    7.1 优化空间结构
    7.2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7.3 推动矿业城市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7.4 严格实行限采制度
    7.5 推进矿山清洁化和集约化发展
    7.6 建立流域矿产资源生态补偿机制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长江经济带矿区环境现状汇总表
附录2 长江经济带矿区与禁止开发区重叠情况汇总表
附录3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经济指标数据
附录4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环境指标数据
附录5 2006-2017年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指标数据

四、浅析淮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的工作重点(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数据助推财务管理转型与创新——以淮北矿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武艳,潘飞,雷喻捷,初云生,秦永胜. 中国管理会计, 2021(04)
  • [2]安徽两淮煤矿分流职工生存现状及再就业对策研究[J]. 杨志华,代先祥.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1(04)
  • [3]基于城市空间品质提升的淮北市“城市双修”策略研究[D]. 胡腾宇. 安徽建筑大学, 2021(08)
  • [4]淮河生态经济带安徽段工业生态效率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D]. 周庆婷.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8)
  • [5]安徽省绿色矿山建设现状[J]. 孙贵,陈善成,吴盾,樊雯. 安徽地质, 2020(04)
  • [6]黄淮东部地区煤炭资源型城市绿色基础设施构建研究 ——以徐州为例[D]. 胡庭浩.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7]两淮地区燃煤电厂砷、汞、氟、铍和铀大气排放清单的建立[D]. 王克健.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8]煤层地下气化开采技术风险综合评价及应对策略研究[D]. 张朋.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9]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恒源煤电公司财务分析[D]. 谢娱子.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10]长江经济带矿产资源开发-经济-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 方传棣.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淮北煤矿企业清洁生产工作重点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