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茎叶绿素激发荧光比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球茎叶绿素激发荧光比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一、珠芽蓼叶绿素激发荧光比值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周诗雨[1](2021)在《钾肥对卷丹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卷丹(Lilium.Lancifolium)是百合科百合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鳞茎富含淀粉、多糖、蛋白质、果胶、维生素等,为《中国药典》中的药用百合,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作用,用于阴虚燥咳,虚烦惊悸,失眠多梦等。为了提高药食两用的中药材卷丹的产量和质量,研究不同施钾肥量对卷丹的光合作用及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以卷丹为试验材料,设置 K1(0kg.hm-2)、K2(50kg.hm-2)、K3(100kg.hm-2)、K4(150kg.hm-2)、K5(200kg.hm-2)、K6(250kg.hm-2)、K7(300kg.hm-2)共 7个施钾肥量处理,通过研究苗期(04.07)、旺长期(05.07)、蕾期(05.28)、鳞茎膨大期(06.30)、收获期(08.10)施钾肥量对卷丹的生长特性、光合生理指标、抗氧化酶含量、产量、有效成分含量、卷丹钾吸收利用的影响,探究施钾肥量对卷丹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施钾肥量对卷丹生长的形态特征及生物量的影响适宜的施钾肥量能促进卷丹株高、茎粗、叶片数的生长。从施钾肥量来看,当处于K1~K4(0~150kg.hm-2)区间时,株高、茎粗、叶片数均在K4处理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0片、63片、76片;当大于K4(150kg.hm-2)时,叶片数则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而减少。从生长期来看,苗期和蕾期株高在K5(200kg·hm-2)达到最高值 28cm 和 69.5cm;旺长期则 K4(150kg·hm-2)处理达到最大值56cm。卷丹茎粗则随着生长进程不断降低,在不同生长期均K5(200kg.hm-2)茎粗最粗,分别为9.24cm、8.91cm、8.37cm,随后随着施钾量的升高茎粗逐步下降。卷丹叶片数与施钾肥量显着正相关;旺长期株高、茎粗、叶片数与施钾肥量极显着正相关;蕾期株高与施钾肥量相关关系不显着、而叶片数、茎粗与施钾肥量显着正相关。适宜的施钾肥量增加卷丹植株干物质重量,当施钾肥量为K5(200kg·hm-2)时,不同生长期卷丹根干物质量均最高分别为1.22g、1.89g、8.29g和12.43g;茎干物质量除蕾期外,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卷丹叶片和鳞茎干物质量在各个时期均呈显着差异。2.施钾肥量对卷丹光合特性的影响1)适宜的施钾肥量促进卷丹的净光合速率(Pn)。随着施钾肥量的不断增加,卷丹叶片Pn呈“高-低”变化。2)Pn在卷丹各个生长期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变化,于10:00达到最高值,具有明显的“光合午休”现象;胞间CO2浓度(Ci)随着环境光强和温度的升高而不断降低,于13:00达到谷底值;气孔导度(Gs)变化趋势与pn相同;蒸腾速率(Tr)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先升后降,在15:00时达到最高水平。3)苗期叶绿素含量(Chl)在各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旺长期和蕾期Chl与施钾肥量显着正相关,在施钾肥量为K5(200kg·hm-2)时达到最高值。4)施钾肥不足和施钾肥过量均会抑制RLS、RSS表达量。RSS表达量在K4(150kg·hm-2)达到最高值;RLS表达量在K5(200kg·hm-2)为最高值;RSS、RLS表达量均在K7(300kg·hm-2)呈最低值。Rubisco活性(RuBP)和光化学电子效率(Fv/Fm)在K5(200kg·hm-2)为最高水平。Rubisco活性是影响净光合速率的最主要因素。3.施钾肥量对卷丹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SOD活性总体上随着施钾肥量的呈“高-低-高”变化,均在K5(200kg·hm-2)处活性最低;CAT活性变化趋势与SOD相似,同样于K5(200kg·hm-2)处活性最低;POD活性在叶片中差异不明显;鳞茎中K4(150kg·hm-2)处呈最低活性。施钾肥量过高和过低SOD、CAT、POD均会升高。4.施钾肥量对卷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收获期卷丹鳞茎中总黄酮含量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施钾肥量为K2(50kg·hm-2)时总黄酮含量达到最高值2.57 mg·g-1;K6(250kg·hm-2)时总黄酮含量最低0.66 mg.g-1。多糖含量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先增后降,在K5(200kg·hm-2)时最高达到35.71 mg·g-1。不施钾处理多糖含量最低为13.40 mg.g-1。皂苷含量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呈双峰变化,当施钾肥量为K2(50kg·hm-2)时皂苷含量最高达到2.26 mg·g-1;K7(300kg·hm-2)时最低为 1.19mg·g-1。5.施钾肥量对卷丹钾积累与分配的影响1)适宜的施钾肥量可促进卷丹对钾的积累。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卷丹根钾积累量变化不明显;茎、叶和鳞茎钾积累量量则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于K5(200kg·hm-2)积累量达到最大值。卷丹各部位钾吸收量与产量呈极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对照处理钾利用效率最高。2)苗期钾主要集中积累在卷丹叶和茎,叶占全株钾积累量的54.5%,茎占30.3%;旺长期逐渐转移到鳞茎中,鳞茎中钾积累量上升至28.8%;蕾期卷丹叶钾积累仍占较大比例43.8%,鳞茎中钾积累量达30.6%;鳞茎膨大期钾主要积累于鳞茎占全株钾积累量的52.3%。6.施钾肥量对卷丹产量指标的影响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卷丹的总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K1-K5(0~200kg·hm-2)时,卷丹总产量与施钾肥量呈显着正相关。当施钾肥量为K5(200kg·hm-2)时总产量达到最高15834.15 kg.hm-2,当施钾肥量>K6(250 kg·hm-2)时卷丹总产量随着施钾肥量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产量变化范围为10889.1 kg·hm-2~15834.15 kg·hm-2。K5(200 kg.hm-2)处理卷丹鳞茎直径(9.14 cm)、鳞茎高度(5.64 cm)、单瓣宽(3.18 cm)、鳞茎鲜重(213.92 g)、鳞茎干重(68.01 g)均为最高值;K6(250 kg·hm-2)处理卷丹单瓣长最高为5.25 cm;K3(100 kg·hm-2)处理单瓣厚最高达到4.02 mm;K6(250 kg·hm-2)处理鳞茎分支数量最高为4.75个。

钱晓莉[2](2018)在《典型汞矿区耐性植物及汞富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汞是一种有毒有害的重金属元素,是我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重点控制的五类(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污染物之一。中国西南地区位于环太平洋汞矿化带,汞矿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贵州省万山汞矿是国内最大的汞工业基地,长期大规模的汞开采和冶炼活动形成大量堆积废石和冶炼矿渣的废弃地,已成为汞矿闭坑后重要的汞释放源之一,导致周围环境中汞污染问题突出,种植在汞矿区污染土壤上的水稻、玉米和蔬菜等农作物遭受严重的汞污染,对矿区居民的健康造成了潜在威胁。植物修复技术具有绿色、环保和经济等特点倍受关注,而汞富集或超富集植物的筛选和确定是植物修复技术的首要步骤。受生长环境高浓度汞的长期影响,汞矿区废弃地上不同种类植物对汞污染的吸收、累积及耐性产生较强的适应性,为高汞耐性植物的发现提供了可能,是寻找汞富集植物或超累积植物的有效靶区和有利场所。故研究汞矿区自然定居植物对汞的吸收和累积特征,筛选和发掘富集或超富集汞的新型植物,对汞污染场地的植物修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目前,贵州汞矿区植物中汞的研究多集中在可食用农作物(蔬菜、玉米和水稻等),针对高汞废弃地上耐性植物优势种、汞富集或超富集植物的研究工作尚不够全面和深入,尤其对自然生长的植物体内甲基汞的研究更鲜有报道,汞富集植物研究的突出问题在于“机制”不清。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典型汞矿区贵州万山汞矿为重点研究区域,系统调查了垢溪(GX)、四坑(SK)、五坑(WK)和十八坑(SBK)矿区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的种类,测定废弃地耐性植物根部和地上部总汞、甲基汞以及对应根际土壤汞的含量,评价了不同植物对汞的富集能力和转移能力,筛选鉴定出汞耐性植物优势种和潜在汞超富集植物;与此同时,在其它典型汞矿区(包括铜仁汞矿、松桃汞矿、务川汞矿、开阳汞矿、湖南茶田汞矿、新晃汞矿和重庆秀山汞矿等)进行潜在汞超富集植物的富汞能力验证研究;基于以上野外调查数据结果,开展氯化汞胁迫模拟实验,分别从生理生化指标、株形、细胞、亚细胞水平和超微结构变化等方面,全面地分析了不同汞浓度胁迫下潜在汞超富集植物对汞的耐性及生理生化响应;结合同步辐射(XANES)技术,探索“潜在汞超富集植物”体内汞的化学结合形态与分布比例,深入剖析其对汞的累积特征及解毒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贵州万山汞矿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种类多,各物种间优势度变化范围较大,蜈蚣草、节节草、酸模和白茅为汞耐性植物优势种。系统调查筛选了贵州万山汞矿区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在所调查的57种(29科52属)优势野生植物中,主要包括蕨类植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其中双子叶植物的菊科种类最多,占调查总数的32%;物种间优势度变化范围较大,介于1.0-25%之间;优势度排列前10位的植物分别为蜈蚣草、节节草、酸模、白茅、凹叶景天、油菜、黄花月见草、南艾蒿、类芦和三脉紫菀,变化范围为2.6-22;排列后10位的分别是马桑、钟花报春、假奓包叶、夜来香、火棘、蒲公英、乳浆大戟、荩草、马兰和博落回,变化范围为1.0-6.0。其中,蜈蚣草、节节草、酸模和白茅呈现较高的优势度,均值分别为16%、12%、11%和9.6%,被确定为本次研究的汞耐性植物优势种。2.不同植物对总汞的富集和转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甄别出“潜在汞超富集植物”蜈蚣草。总汞数据表明,所调查的57种优势野生植物根部和地上部总汞含量分别介于0.08-163 mg/kg和0.15-106 mg/kg范围,其中,荩草和蜈蚣草表现出较强的总汞富集能力,根部总汞平均含量分别达130±9.4 mg/kg和24±44mg/kg,地上部达70±39 mg/kg和38±39 mg/kg,高出其它植物达1-2个数量级。植物根部和地上部总汞与根际土壤总汞分别呈现显着正相关(R=0.32,p<0.0001;R=0.29,p<0.0001),表明废弃地土壤汞是植物中汞的重要来源之一。不同植物对总汞的富集和转移能力存在较大差异,蜈蚣草总汞富集系数(BCFs、BAFs)和转移系数(TFs),均值分别为0.30±0.53、1.8±5.8和2.6±3.0,单株蜈蚣草对总汞的BCF、BAF和TF达到1.9、21和11,呈现了极强的总汞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蜈蚣草在其它汞矿区也呈现较高的总汞含量,根部和地上部分别高达69 mg/kg和73 mg/kg,富集系数和转移系数最高达到2.9和6.0,在其它汞矿区进一步验证了蜈蚣草同样具有较强的汞累积能力,综合野外调查结果,本研究中笔者定义蜈蚣草为“潜在汞超富集植物”。3.优势耐性野生植物的根部和地上部甲基汞含量变化大,蜈蚣草对甲基汞也具有极强的富集能力和转移能力。甲基汞数据显示,上述57种优势野生植物的根部和地上部含量变化较大,分别为0.19-876μg/kg和0.06-275μg/kg,其中,荩草、蜈蚣草和何首乌体内甲基汞的含量显着高于同一研究区的其他植物,根部平均值分别达853±32μg/kg、127±239μg/kg和130±145μg/kg,地上部平均值分别达247±8.1μg/kg、64±95μg/kg和98±119μg/kg。其中,潜在汞超富集植物蜈蚣草也显示出了极强的甲基汞富集能力,BCFs、BAFs和TFs均值分别为14±28、10±18和1.3±1.8。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荩草根部甲基汞含量接近1000μg/kg,已经超出背景区植物总汞含量(一般低于10μg/kg)达1-2个数量级,显示出比蜈蚣草更强的甲基汞累积能力。4.蜈蚣草对汞具有极强的吸收-转运-富集能力,根部细胞壁和地上部胞液是汞结合的主要部位。室内汞胁迫实验结果显示,潜在汞超富集植物蜈蚣草在1000mg/kg浓度HgCl2胁迫下,其根部和地上部总汞含量均超过了100 mg/kg,分别在640-1001 mg/kg范围和179-326 mg/kg范围,并且两者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关系(R=0.89,p<0.0001),表明蜈蚣草对汞具有极强的吸收-转运-富集能力。胁迫后蜈蚣草体内亚细胞组分总汞分布特征显示,根系中细胞壁比例最高,介于19%-78%范围,平均值达52±19%;地上部胞液比例最高,介于93%-99%范围,平均值高达98±1.6%。细胞壁和胞液的高累积汞特征,可能是蜈蚣草富集和解毒汞的重要机制。汞胁迫下的生理生化指标显示,当HgCl2浓度低于100 mg/kg时,蜈蚣草体内POD上升,表现为主动适应以清除大量产生的超氧自由基,当浓度增加至1000 mg/kg时,蜈蚣草体内MDA升高,细胞膜出现了损伤,对比透射电镜(TEM)结果,1000 mg/kg汞胁迫后根部细胞壁明显增厚,胞间间距增宽,内皮层细胞变小或消失,出现塌陷,髓细胞基本破坏,叶片叶绿体结构紊乱,出现空泡化,线粒体和细胞核消失,内膜结构疏松,暗示当HgCl2浓度超过1000 mg/kg胁迫时,蜈蚣草的细胞抗性出现了降低特征。5.蜈蚣草体内汞以黑辰砂、谷胱甘肽结合态和红辰砂三种化合形态存在。对汞矿区废弃地自然定居生长的蜈蚣草(非室内汞胁迫;根部总汞含量为69-163mg/kg,地上部总汞含量为73-83 mg/kg),其体内汞化学形态的同步辐射(XANES)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根部还是地上部,蜈蚣草体内的汞化合形态以黑辰砂(β-HgS)、谷胱甘肽结合态(Hg-(SG)2)和红辰砂(α-HgS)三种形态存在,其中根部主要以β-HgS化合物存在,含量介于51.9±4.9%-63.4±6.5%范围,其次为Hg-(SG)2,含量介于31.2±9.8%-33.9±4.9%范围;地上部亦表现出同样的含量变化规律,以β-HgS最高,含量介于52.0±4.2%-60.5±4.9%范围,其次为Hg-(SG)2,含量介于37.7±9.4%-45.9±4.2%范围。在上述三种形态中,红辰砂(α-HgS)含量最低,其在根部和地上部中的含量,分别介于5.3±12.6%-14.2±6.4%和1.8±12.2%-2.2±5.5%范围。

殷金梅[3](2017)在《铜锌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化加剧重金属排放,大量重金属进入土壤后,对植物尤其是农作物的生长及生理活动产生影响。因此,研究农作物在重金属处理下的生长及生理变化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以春小麦‘陇春30号’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氯化铜(Cu Cl2)、氯化锌(Zn Cl2)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活性氧产生以及抗坏血酸-谷胱甘肽(As A-GSH)循环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Cu、Zn处理对植物的毒害作用及As A-GSH循环在植物耐受重金属处理时的作用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Cu处理均抑制小麦根的生长,高浓度Cu处理显着抑制小麦种子萌发和植株的生长。Zn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Zn处理抑制小麦幼苗根和植株的生长。叶绿素总量和叶绿素a含量在所有Cu/Zn处理下均无明显的变化,高浓度Cu、Zn处理下叶绿素b含量受到明显的抑制,叶绿素a/b的比值显着升高。2.不同浓度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羟自由基(Hydroxyl radical,·OH)和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含量呈增加的趋势,根中ROS积累,引起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导致膜脂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的升高。3.所有Cu处理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被激活,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在高浓度Cu处理下明显被抑制。SOD活性在低浓度Zn处理下被抑制,POD活性在所有Zn处理下均受到抑制作用,高浓度Zn处理显着抑制CAT活性。造成高浓度Cu/Zn处理下根中ROS含量较高。4.不同浓度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总抗坏血酸、As A、DHA、GSH和GSSG含量总体呈增加的趋势。As A/DHA的比值在高浓度Cu/Zn处理下明显增加,GSH/GSSG的比值在Cu处理下呈下降的趋势,GSH/GSSG的比值在所有Zn处理下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5.小麦根中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活性在不同浓度Cu处理下均表现为增强的趋势。APX的活性在高浓度Zn处理下明显高于对照,且GR和DHAR活性在Zn处理下呈增强的趋势。高浓度Cu/Zn处理下AAO活性被激活,MDHAR活性在不同浓度Cu/Zn处理下逐渐下降。上述结果表明:重金属Cu/Zn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根和茎的生长、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存在差异,且生长的抑制作用与ROS的大量积累有关。Cu处理下小麦根中ROS积累与SOD活性的增加、POD活性的增加和CAT活性的降低有关,而Zn处理下POD活性被抑制和CAT活性的降低造成ROS的累积。Cu/Zn处理下抗氧化物质(As A、DHA、GSH和GSSG)的含量升高以及APX、GR、AAO和DHAR活性的增强维持了As A-GSH循环的高效运行,增加了小麦耐受Cu/Zn的能力,缓解ROS引起的氧化损伤。

杨颜颜[4](2016)在《两株植物内生菌DLJ1和SZ5的促生作用分析》文中提出植物内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不表现出外在病症,但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出来。芽孢杆菌SZ5和荧光假单胞菌DLJ1分别来源于柿子和辣椒果实,前期研究显示它们能够促进非宿主植物番茄植株生长和抗性提高。是否这两株菌株不仅能促进茄科植物生长和抗性提高,还能够广谱性地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和抗性提高。鉴于此,本论文以油菜、小麦以及拟南芥等多种植物为材料,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对轻度胁迫的抗性以及生长菌剂的使用等多个角度分析这两株菌剂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种子萌发前预处理时,两菌悬液对油菜和小麦的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但两者的发酵液中,尤其SZ5发酵液中,可能存在某种减缓种子萌发的物质;对萌发苗生长而言,DLJ1发酵液种子萌发前预处理使油菜下胚轴长、根系表面积和子叶面积较对照分别增大53.8%、39.4%和77.3%,对小麦幼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Z5菌剂的促生作用相对较小。萌发后处理时,DLJ1的促生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油菜下胚轴的伸长上,且促生效果较萌发前处理显着减弱,而SZ5则表现出抑制根系生长的作用。两株菌剂对油菜和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可能与其ACC脱氨酶活性相关。而DLJ1能够产生铁载体则可能在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Fe素,以及后续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从而间接促进植物生长上起着一定作用。DLJ1菌剂在促生和提高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上可能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两株内生菌均能在油菜幼苗中定殖。正常生长条件下,随着菌剂预处理后的时间的延长,其对油菜的促生效应逐渐减弱消失。但菌剂,尤其是DLJ1处理仍能提高其对轻度Cd胁迫和渗透胁迫的抗性。具体表现在:在Cd及PEG渗透胁迫处理下,DLJ1处理组单株鲜重分别下降4.1%和6.4%,对照组鲜重则分别下降17.4%和15.9%;菌剂,尤其是DLJ1处理组的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的提高、黄酮类物质合成关键酶PAL活性的提高。这些结果提示,不仅两菌剂产生的ACC脱氨酶可能在抑制逆境胁迫下乙烯生成减轻胁迫效应中起着一定作用,两菌剂还可能主要通过ISR途径提高植物体内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油菜的综合抗性;从而最终表现为轻度Cd和渗透胁迫下油菜植株鲜重的维持。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平板对峙实验显示:核盘菌对SZ5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LJ1对核盘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不是接触性抑制,也不是DLJ1释放某种抑制核盘菌生长的物质。进一步的实验证明,DLJ1在低Fe环境下,通过铁载体竞争Fe素,致使核盘菌缺乏Fe素而导致生长受到抑制。这一结果提示DLJ1菌可能在油菜菌核病的控制上有一定的应用潜力。虽然DLJ1和SZ5菌悬液对油菜与小麦的生长和对轻度逆境胁迫的抗性产生明显影响,两干粉菌剂对油菜和小麦的生长和对轻度逆境胁迫的影响相对较小。两干粉菌剂对油菜、小麦、荠菜、黄秋葵、土人参和冬葵等不同种属的植物的萌发、生长和对不同逆境抗性的作用效果不一。两干粉菌剂对拟南芥的生长没有促生作用,也没有提高拟南芥对自然干旱胁迫的抗性。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中制作的干粉菌剂与新鲜菌剂效果不同,生长用菌剂的制备尚待进一步研究;两菌剂虽然对油菜有显着作用,但适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尚有待一一检测;两菌剂是否对拟南芥有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实验所用两株植物内生菌的新鲜发酵液浸种处理,可以抑制油菜和小麦种子萌发,促进萌发苗生长,且DLJ1的作用更显着;两菌株均可在油菜体内定殖,可以缓解CdCl2和PEG对油菜造成的轻度非生物胁迫。以上促生作用可能与菌剂能够产生ACC脱氨酶有关,而菌剂也可能通过ISR提高植物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提高植物的综合抗性。DLJ1还可以螯合Fe素而抑制油菜核盘菌生长,提示其在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中的潜在作用。利用奶粉制作的干粉菌剂尚未发现有类似新鲜菌剂的功效,菌剂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剂型仍待进一步检测确定。

王玉萍,高会会,刘悦善,慕平,鱼小军,安黎哲,张峰[5](2013)在《高山植物光合机构耐受胁迫的适应机制》文中认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易受环境影响的重要生理过程之一.高山植物作为生长在特定极端环境(低温/强辐射)下的植物群体,其光合器官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形成了抵御强辐射和低温胁迫的特殊适应机制.但由于较高的生境异质性,高山植物的光保护适应机制存在较大的差异.光保护适应机制与光合作用密切关联,影响植物的碳同化能力和生物量的形成能力.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高山植物光合器官叶绿体的形态、超微解剖结构及光合机构光保护适应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今后高山植物光合作用生理适应性研究的方向.

高会会[6](2013)在《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结构,生理适应机制和差异蛋白质组研究》文中认为高山环境是种对植物生存极为不利的环境。强辐射,低温,低气压,强风,冰雪和贫瘠的土壤,构成了高山植物独特的生存环境。高山植物长期生活在极端环境中,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上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适应机制,从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和蛋白质表达等方面研究高山植物对其自然生长的逆境适应,不仅能够揭示高山植物在极端生境生存和繁衍的新的机制和策略,而且也能为高寒地区经济作物的育种和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对生长于祁连山海拔2300,3200,3900米的珠芽蓼(Polygonumviviparum)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海拔叶片结构,叶绿体亚结构,叶片表面结构,在采样地点对叶绿素荧光参数,气体交换速率进行测定,分析了叶片中次级代谢物,同时采用双向电泳和荧光差异凝胶电泳,进行不同海拔珠芽蓼差异蛋白质组研究,获得高山逆境适应蛋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形态结构,叶绿体形态,叶片下表皮结构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厚度在3200m达到最大值,比海拔2300,3900米分别增加40.3%,54.7%;随着海拔升高,叶肉细胞的排列更加紧密,细胞间隙增大;随海拔升高,叶绿体类囊体数目减少,基粒片层之间的间隙增大,类囊体膜降解;叶片下表皮表面附属物和气孔下室特殊物质的积累量增加,气孔密度增加,气孔张度减小。2.对野外采样地点珠芽蓼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和气体交换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海拔的升高光系统II的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和光能捕捉效率(F’v/F’m)降低,在海拔3900米分别下降低至0.728和0.611。光系统II的实际光和效率(ФPSII)显着降低,非光化学淬灭(NPQ)显着升高,3900米的qn测定值与2300和3200米相比,分别高出114%和87%,光化学淬灭系数(qp)缓慢降;净光合速率(Pn)和蒸腾速率(Tr)在海拔3200米显着高于其它两个海拔,气孔导度(Gs)在海拔3200米显着高于3900米,与2300米之间无显着差异。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在3200米降到最小,并且显着低于其它两个海拔。3.对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次级代谢产物分析表明:随海拔升高,脯氨酸,可溶性糖,多糖和简单酚含量增加,单宁酸含量随海拔升高减少,缩合单宁酸的含量在3200m达到最大值;珠芽蓼体内含量最高的脂肪酸是十八碳三不饱合脂肪酸,其相对含量在3200m达到了最大值,为40.25%。4.采用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2D-DIGE)和双向电泳(2-DE)分析技术,分析了不同海拔叶片蛋白质组的差异。在2D-DIGE分析获得71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鉴定出59个蛋白质,2-DE获得36个差异表达蛋白点,质谱全部鉴定。46.32%的差异蛋白质是与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包括参与光合作用过程光反应与暗反应的酶类和大亚基与光系统I的降解产物;碳和能量代谢相关的蛋白10.53%;ATP合酶相关蛋白7.37%;维持光合蛋白构象的分子伴侣8.24%;抗性蛋白7.37%;基因表达相关蛋白质12.36%。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海拔升高会对珠芽蓼PSII的光和能力造成损伤并降低光合速率,珠芽蓼通过结构变化保证体内光合作用顺利进行。通过三不饱和脂肪酸维持细胞膜的正常形态和功能,次级代谢产物清除部分ROS或调节细胞渗透势。通过热耗散途径,合成黄酮类物质,乙醇酸循环,维持光合作用相关蛋白质构像的分子伴侣表达调节和保证光合作用进行。

耿慧云[7](2012)在《半夏对遮阴和高温响应机理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半夏(Pinellia ternate (thunb.) Breit.)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以干燥块茎入药,属大宗中药材,需求量较大。为满足需求,各地开始引种栽培,但人工栽培长期以来产量低而不稳。半夏栽培研究越来越受重视。本实验以三个不同生态类型产区(江苏省泰州市、山东省潍坊市、河北省安国市)来源的栽培半夏为材料,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栽培,研究半夏对遮阴和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及遮阴对半夏块茎产量和总生物碱含量的影响。遮阴试验设置四个遮阴处理:0%、30%、50%、70%,遮阴度通过不同密度遮阳网调节,将三来源半夏种植于同一试验地。高温试验设置四个温度处理(昼/夜):25℃/20℃、30℃/20℃、35℃/20℃、40℃/20℃,材料种植于苗木育苗盘中,待叶片展开后移入光照培养箱进行温度处理。主要结论:1.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半夏倒苗期持续时间增长。不同来源半夏倒苗持续时间亦有差异,山东和江苏半夏的持续时间较短,河北半夏的较长。2.遮阴显着降低了半夏的总产量,但有利于半夏珠芽的产生。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一级块茎所占比例显着降低,四级块茎所占比例显着增加。三来源半夏的产量山东>江苏>河北,差异显着。半夏在同一地区连续种植存在品种退化现象,引种时应引用地理生态环境相近产区的半夏资源,以免造成减产。3.在0%-50%遮阴处理下,半夏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曲线,有明显的“光合午休”;在70%处理下则呈单峰曲线,避免了“光合午休”。随着遮阴程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最大值降低且出现时间延迟。半夏叶片日光合值和日平均值随遮阴程度增加而降低。三来源半夏均有此表现。随着生育期的推进,光合速率随遮阴程度增加而降低。4.遮阴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及其组分的含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增加,半夏叶片出现光抑制,但这种抑制是可逆的,随着午后光照强度的降低,荧光参数均能恢复到早晨时的状态。5.遮阴降低了半夏叶片和块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的含量,其关键酶活性也随遮阴程度增加而降低。同时遮阴处理下可溶性糖的合成和向块茎中的运送受到抑制,使得半夏块茎中淀粉含量降低,影响了半夏的产量形成。6.遮阴降低了半夏叶片和块茎中SOD、POD、CAT酶活性,第一次倒苗到第二次出苗间,处理间差异不显着,之前和之后处理间差异显着。生育前期,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较高,随遮阴程度增加叶片和块茎中保护酶活性升高从而使MDA含量较低;生育后期,随遮阴程度增加MDA含量显着增加。7.遮阴显着提高了半夏块茎总生物碱含量,但总生物碱产量则随遮阴程度增加而显着减低。生物碱含量与块茎大小有负相关关系,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半夏总生物碱产量山东半夏>江苏半夏>河北半夏。8.随着胁迫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半夏叶片的光合速率迅速降低。高温胁迫对光系统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加速了叶片的衰老。高温显着降低了最大荧光、最大光化学效率、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初始荧光、非光化学猝灭随着温度的升高先显着增加,后随叶片衰老而降低。三来源半夏均有此表现。9.高温胁迫破坏了半夏叶片和块茎中的保护酶系统。叶片中SOD、CAT酶活性随处理温度的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先升高后显着降低,POD酶活性则持续降低;块茎中保护酶活性则均随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但块茎中酶活性降低的时间晚于叶片中的。MDA含量随温度升高和处理时间延长而显着增加,前期增加幅度小于后期。三来源半夏均有此表现。10.对照处理下半夏叶片和块茎中淀粉含量变化不显着,高温胁迫下淀粉含量显着降低。可溶性糖含量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先增加后显着降低。高温胁迫下SS、SPS、SSS酶失活,活性显着降低。高温胁迫降低了同化物的积累,从而加剧了其消耗。三来源半夏均有此表现。

刘炳响[8](2012)在《白榆耐盐生理生态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采用盆栽试验模拟盐胁迫方法,研究不同生境2年生白榆(ulmus pumila)幼苗在盐胁迫下的生理响应,探讨盐胁迫下不同生境白榆的耐盐性差异,探索不同生境白榆对胁迫的生理生态适应机制,旨在为滨海盐碱地造林的苗木选择、培育和引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随着土壤盐浓度的增加,中强度和轻度盐土生境白榆幼苗叶片的细胞膜透性、Na+含量和Na+/K+增幅低于非盐土生境;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和K+含量增幅高于非盐土生境;叶片淀粉含量、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和气孔导度降幅均小于非盐土生境白榆。不同生境白榆耐盐性的强弱顺序为:中强度盐土生境(0.776%)>轻度盐土生境(0.737%)>非盐土生境(0.695%)。通过各项生理指标的综合比较,与非盐土生境相比,中强度和轻度盐土生境白榆对盐土环境的适应能力更强。通过控制土壤含盐量,研究盐胁迫对种子萌发、出苗、幼苗生长及对其光合性能的影响。探讨白榆萌芽和幼苗生长状况与土壤盐分的关系,这对于进一步揭示白榆适应盐渍环境的机理和实生苗繁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发芽率和发芽指数下降,发芽时间延长,幼苗出苗率、成苗率和存活率均呈现下降趋势,盐胁迫抑制了幼苗苗高和根长生长。白榆幼苗阶段耐盐能力弱,出苗后一些幼苗受土壤盐分胁迫又陆续死亡。盐胁迫使叶片光合系统量子产额和能量分配比率(φPo、Ψo和φEo)、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ABS/CSM、TRO/CSM、ETO/CSM)、单位面积内反应中心的数量(RC/CSO和RC/CSM)、性能指数( PIABS和PICSM)和推动力( DFCSM )降低,而单位面积光合机构的比活性参数(ABS/CSO)、热耗散的量子比率(φDo)和单位面积的热耗散(DIO/CSM)增加。通过控制土壤含盐量,研究盐胁迫对1年生白榆生长、生理特性、养分平衡、电阻抗参数以及光合作用的影响,探讨白榆幼苗适应盐渍环境的机理,为耐盐苗木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盐胁迫条件下,白榆叶片盐害指数增加,成活率、苗高的增长量和增长速率降低,白榆生长受到抑制。随着盐胁迫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延长细胞膜的透性和体内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的含量增加,而白榆叶片内SOD、POD、CAT的活性,以及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则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2.盐胁迫下,植物叶片矿质营养平衡被破坏,随着土壤盐浓度的增加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叶片中Na逐渐累积,使得白榆叶片中N、K、Ca、Mg含量均下降,P和Mn含量增加,Fe和Zn含量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白榆叶片中各种元素与Na比值降低。Na离子的累积影响参与生理代谢的主要营养离子吸收、分配和利用,使其不能正常发挥生理功能,同时白榆自身不断地进行调整以适应盐环境。3.盐浓度低于0.3 %,白榆叶片电阻抗图谱弧度和跨度差异不大,当盐浓度高于0.4%,弧度和跨度均呈减小趋势。随着土壤盐浓度的增加,白榆叶片电阻r、电阻r1、胞外电阻、胞内电阻、弛豫时间等电阻抗参数整体出现降低的趋势,而弛豫时间分布系数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盐胁迫条件下,白榆叶片中胞外电阻、胞内电阻和弛豫时间与叶片N、K、Ca、Mg、Mn含量显着正相关,与Na含量极显着负相关,而与白榆叶片P、Fe、Zn含量不显着相关。4.盐胁迫条件下,Fm、φPo和ψo降低,QA传递电子的能力下降,引起φEo下降,φDo和FO显着提高;随着盐胁迫时间的延长,φPo、ψo和φEo逐渐降低,叶片φDo逐渐升高。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和盐浓度的增加,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逐渐下降,胞间CO2浓度(Ci)先下降后升高。盐胁迫使白榆叶片RC/CSO、RC/CSM、TRO/CSM、ETO/CSM、PIABS、PICSM和DFCSM都下降,DIO/CSM增加,盐胁迫使PSⅡ反应中心降解或失活,捕获的光能下降,破坏了白榆叶片电子传递链受体侧的电子传递,阻滞了叶绿素合成,降低了叶片PSII的活力,迫使叶片启动了相应的防御机制。

王玉萍,何文亮,程李香,叶佳,李雅博,安黎哲,张峰[9](2011)在《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类囊体膜色素含量及光系统功能变化》文中研究表明以天山3个海拔(2 200,3 400,3 900m)处生长的珠芽蓼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类囊体膜色素含量、叶绿素荧光参数以及光系统电子传递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绿素总含量Chl(a+b)及叶绿素b(Chl b)含量随海拔升高而降低,而叶绿素a/b(Chl a/b),类胡萝卜素/叶绿素(Car/Chl)以及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随海拔升高而增加。Fv/Fm在3 400m处较海拔2 200m处稍有增加,增幅不显着(P>0.05),在海拔3 900m处最低(P<0.05)。Fv/F0在海拔2 200和3 400m处保持稳定,在3 900m处显着降低(P<0.05)。从海拔2 200到3 900m,F734/F686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显着(P<0.05)。随海拔升高,PSⅠ、PSⅡ和光合电子传递总链的电子传递活性呈降低趋势。光合总链电子传递活性的降低,主要是由于PSⅠ电子传递活性的下降引起的,尤其是在海拔3 900m。说明在高海拔,PSⅠ较PSⅡ的光抑制程度更严重,低温强辐射所引起的光合电子传递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PSⅠ的光抑制。

王瑞[10](2010)在《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光合作用与产量、质量的差异性研究》文中提出以3个遗传背景不同的烤烟品种K326、云烟87、中烟103为材料,在湖北省恩施地区,选择同一山脉的3个不同海拔点(500 m、900 m、1300 m)进行盆栽和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海拔下烤烟光合作用与产、质量的差异。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烤烟叶片全展后气体交换参数、光合色素含量、RuBPcase初始活性以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烤烟叶片全展时光合日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烤烟叶片全展后碳、氮物质以及部分次生代谢物质的变化;烤后烟叶产、质量及其香型风格的分析;光合生产能力与烤烟产、质量的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烤烟叶片全展后,光合功能不断衰退。随着海拔的升高,光合功能衰退的越慢。主要表现为Pn、光合色素含量以及RuBPCase的初始活性的下降率降低,叶绿体结构和类囊体片层结构解体时间推迟,净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APD)延长,叶源量(LSC)和单位面积叶源量(PALSC)增加。通径分析表明,APD对LSC和PALSC直接贡献最大,因此延长烤烟光合功能期是提高烤烟叶片光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措施。(2)随着海拔的升高,日光合总量(∑Pn)、单位面积日光合总量(PA∑Pn)以及水分利用率(WUE)逐渐增加,而日蒸腾总量(∑Tr)和单位面积日蒸腾总量(PA∑Tr)以海拔900 m最高,海拔500 m次之。在晴天中午时段,烤烟叶片表现出“光合抑制”的现象,随着海拔的升高,受抑制的程度减轻。高温加剧了强光对烤烟的光合抑制程度,是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限制因子。影响光合日变化的主要生理因子是气孔导度(Gs),生态因子因海拔不同而有所差异。在海拔500 m,环境温度(Ta)和空气相对湿度(RH)是Pn提高的制约因子。在海拔900 m,烤烟叶片光合作用主要受光通量密度(PFD)的影响。在海拔1300 m,环境温度(Ta)和空气湿度(RH)是影响Pn的主要因子。(3)生长在不同海拔下的烤烟光合生理特性存在一定的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烤烟对强光的适应性和利用强光的能力增强,对弱光的适应性和利用弱光的能力降低。相对低海拔而言,生长在高海拔地区烤烟有着较高的碳吸收能力。Pn随光强的变化规律可用方程Pn = Pn max (1-C0exp(-aPFD/ Pn max)进行模拟,随CO2浓度(Ci)的变化规律可用方程Pn= Pn max (1-exp(-a Ci / Pn max)-Rd进行模拟。(4)烤烟叶片全展后,光合产物主要以淀粉的形式积累。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淀粉含量、碳水化合物总量、比叶重以及碳氮比值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光合产物以及干物质积累的时间延长。淀粉含量、碳水化合物总量、比叶重以及碳氮比值随着叶片全展后天数的变化规律均可用二次多项式进行模拟。叶片全展后,叶中N含量呈下降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叶中N含量的下降率降低。叶中N含量随着叶片全展后天数的变化规律均可用渐进回归模型进行模拟。叶中N含量与叶绿素含量、Pn均呈极显着正相关。(5)海拔对烤烟叶片叶源量(LSC)、单位面积叶源量(PALSC)、日光合总量(∑Pn)以及单位面积日光合总量(PA∑Pn)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品种仅对PALSC的影响达到显着水平,而对其他3个光合生产能力指标的影响不显着。海拔与品种的互作效应对烤烟各光合生产能力指标的影响均达到极显着水平。以PALSC、LSC,PA∑Pn以及∑Pn为评价光合生产能力的指标,将不同品种海拔组合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成3类:较强型,包括云烟87-1300 m,中烟103-1300 m;中等型,包括K326-900 m,K326-1300 m,云烟87-900 m,中烟103-900 m;较低型,包括K326-500 m,云烟87-500 m,中烟103-500 m。(6)海拔和品种对多数产、质量指标有着显着的影响。海拔和品种间的互作对烤烟各产、质量指标有着显着的影响。以单叶重和群体产量作为评定烤烟产量的评价指标,将不同品种海拔组合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成3类:即高产型,包括中烟103-1300 m,中烟103-900 m以及云烟87-1300 m;中产型,包括中烟103-500 m,云烟87-900 m,云烟87-500 m,K326-900 m以及K326-1300 m,低产型,为K326-500 m。以产值和均价作为烟农收益的评价指标,将不同品种海拔组合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分成3类:即高收益型,包括K326-900 m,云烟87-500 m,云烟87-900 m,云烟87-1300 m,中烟103-1300 m;中收益型,包括K326-1300 m,中烟103-900 m;低收益型,包括K326-500 m,中烟103-500 m。以评吸质量和外观质量作为烟叶质量的评价指标,将不同品种海拔组合进行聚类分析,也可以分成3类:质量较好型,包括K326-900 m和云烟87-900 m,质量中等型,包括K326-1300 m,云烟87-500 m,云烟87-1300 m,中烟103-1300 m,中烟103-900 m;质量较差型,包括K326-500 m和中烟103-500 m。(7)以河南平顶山、云南曲靖、贵州毕节、吉林敦化以及重庆地区这5个具有不同香型风格烤烟C3F等级为参比对象,将恩施州不同品种海拔组合的烤烟进行聚类和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生态环境是决定烤烟香气成分的主要因素,不仅在大尺度生态条件下(地理位置跨度较大的不同省份或地区)烤烟香型风格存在较大差异,而且在同一区域因海拔梯度形成的生态环境差异会导致烟叶风格的改变。判别分析表明,有3个样本归为重庆中间偏浓香型一类,包括K326-1300m、中烟103-900m、中烟103-1300m;有3个样本归为河南浓香型一类,包括K326-900m、云烟87-500m、中烟103-500m;有2个样本归为云南清香型一类,包括云烟87-900m和云烟87-1300m;1个样本归为吉林中间香型一类,为K326-500m。(8)总体看来,在恩施州烟区,海拔900 m是烤烟种植的最适宜区,海拔1300 m次之。云烟87的品种适应性较强,在各个海拔下均表现出适宜的光合生产能力和较好的产、质量水平。K326最适宜于海拔900 m区域,中烟103最适宜于海拔1300 m区域。

二、珠芽蓼叶绿素激发荧光比值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芽蓼叶绿素激发荧光比值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钾肥对卷丹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1 引言
    1.1 卷丹研究背景与现状
    1.2 卷丹资源概况
        1.2.1 卷丹的生物学特性
        1.2.2 分布及生长环境
        1.2.3 百合活性物质种类及研究进展
    1.3 钾对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钾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2 缺钾影响光合产物运输
        1.3.3 缺钾影响蛋白质代谢
        1.3.4 缺钾影响植物叶片气孔运动
        1.3.5 钾对药用百合光合作用的影响
    1.4 Rubisco与Rubisco活化酶研究现状
    1.5 钾肥对药用百合产量、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1.6 钾对药用百合生长发育的影响
    1.7 研究目的与内容
        1.7.1 存在的问题
        1.7.2 研究目的
        1.7.3 研究内容
    1.8 研究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仪器与试剂
        2.3.1 仪器
        2.3.2 试剂
    2.4 卷丹生长量测定方法
    2.5 光合生理测定
        2.5.1 光合效率测定
        2.5.2 叶绿素含量测定
        2.5.3 Rubisco活性测定
        2.5.4 Rubisco活化酶大小同工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2.5.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6 抗氧化酶活性及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2.6.1 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6.2 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测定
    2.7 卷丹植株钾含量测定方法
    2.8 卷丹产量测定方法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施钾肥量对卷丹生长特性的影响
        3.1.1 对卷丹生长性状的影响
        3.1.2 对卷丹生物量的影响
    3.2 施钾肥量处理对卷丹光合生理的影响
        3.2.1 卷丹光合日变化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
        3.2.3 叶绿素含量变化
        3.2.4 Rubisco活性和活化酶大小同工型与光合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3.3 施钾肥处理对卷丹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
    3.4 施钾肥处理对卷丹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3.4.1 对卷丹总黄酮含量的影响
        3.4.2 对卷丹总皂苷含量的影响
        3.4.3 对卷丹粗多糖含量的影响
    3.5 卷丹钾离子吸收与利用
        3.5.1 不同施钾量处理对卷丹不同部位钾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施钾量处理对卷丹钾积累的影响
        3.5.3 不同钾浓度下卷丹植株钾分配比例
        3.5.4 不同钾浓度下卷丹钾利用效率的比较
    3.6 不同施钾肥量对卷丹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施钾肥量对卷丹生长特性的影响
    4.2 不同施钾肥量对卷丹光合特性的影响
        4.2.1 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4.2.2 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2.3 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4 对Rubisco活性的影响
    4.3 不同施钾肥量对卷丹抗氧化酶含量的影响
    4.4 不同施钾肥量对卷丹产量的影响
    4.5 不同施钾肥量对卷丹钾吸收利用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2)典型汞矿区耐性植物及汞富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汞的基本理化性质与毒性
        一、汞的理化性质
        二、汞的毒性
        三、汞的人体暴露安全剂量
    第二节 环境中汞的研究现状
        一、自然环境中汞的含量
        二、环境中汞的污染
    第三节 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一、植物修复技术
        二、植物对汞的吸收迁移与转运
        三、汞的超积累植物
    第四节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内容
        三、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第一节 万山汞矿区简介
        一、区域自然地理环境
        二、矿区地质概况
    第二节 其它典型汞矿区简介
        一、铜仁汞矿
        二、务川汞矿
        三、白马洞汞矿
        四、羊石坑汞矿
        五、茶田汞矿区
        六、新晃酒店塘汞矿区
第三章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第一节 野外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一、样品的采集
        二、样品的预处理
    第二节 室内汞胁迫实验设计
        一、汞胁迫实验设计
        二、氯化汞添加实验
    第三节 实验方法与质量控制
        一、实验方法
        二、质量控制
第四章 汞矿区废弃地耐性植物富汞特征研究
    第一节 废弃地植被组成与群落优势度
        一、废弃地植被群落调查与组成特征
        二、废弃地植物优势度的变化特征
        三、废弃地耐性植物优势种的筛选
    第二节 汞矿区废弃地野生植物中总汞与甲基汞的分布特征
        一、废弃地植物根际土壤中汞的含量分布
        二、废弃地自然定居植物中汞的含量分布
    第三节 汞矿区植物汞富集能力评价
        一、植物中汞的富集能力评价指标
        二、废弃地植物对总汞的富集能力评价
        三、废弃地植物对甲基汞的富集能力评价
    第四节 汞矿区废弃地汞超富集植物的筛选
        一、重金属的超富集植物
        二、汞超富集植物的条件设定
        三、汞超富集植物的筛选
第五章 潜在汞超富集植物的富汞特征与机制探讨
    第一节 典型汞矿区蜈蚣草中汞的富集特征
        一、蜈蚣草根际土壤理化指标的变化特征
        二、蜈蚣草根际土壤中总汞的含量分布
        三、蜈蚣草中总汞的分布特征
        四、蜈蚣草对总汞的富集与转移
    第二节 氯化汞胁迫下蜈蚣草体内汞的分布与累积特征
        一、氯化汞胁迫下蜈蚣草的生理生化响应
        二、氯化汞胁迫下蜈蚣草对汞的富集特征
        三、氯化汞处理下蜈蚣草亚细胞水平汞的分布特征
        四、蜈蚣草的显微微区分布特征
    第三节 蜈蚣草体内汞的形态研究
        一、同步辐射(xanes)的蜈蚣草中总汞含量
        二、蜈蚣草不同部位汞的结合形态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特色与创新
    三、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3)铜锌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一、前言
    1.1 重金属污染
        1.1.1 土壤污染物中重金属的来源及研究现状
    1.2 Cu、Zn处理对植物的主要影响
        1.2.1 Cu、Zn处理下植物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变化
        1.2.2 Cu、Zn处理下植物光合作用的变化
        1.2.3 Cu、Zn处理下植物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1.2.4 Cu、Zn处理下植物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系统的变化
        1.2.4.1 活性氧
        1.2.4.2 活性氧的清除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根长、株高和萌发率的测定
        2.2.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2.3 MDA含量的测定
        2.2.4 ROS含量的测定
        2.2.5 SOD、POD和CAT活性的测定
        2.2.6 总抗坏血酸、AsA和DHA含量的测定
        2.2.7 GSH和GSSG含量的测定
        2.2.8 APX、GR、AAO、MDHAR和DHAR活性的测定
    2.3 数据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 Cu/Zn处理下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变化
    3.2 Cu/Zn处理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3.3 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MDA含量的变化
    3.4 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OH和H_2O_2含量的变化
    3.5 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SOD、POD和CAT活性的变化
    3.6 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总抗坏血酸、AsA、DHA含量以及AsA/DHA的变化
    3.7 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GSH、GSSG含量及GSH/GSSG的变化
    3.8 Cu/Zn处理下小麦根中APX、GR、AAO、MDHAR和DHAR活性的变化
四、讨论
    4.1 Cu/Zn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以幼苗生长的影响
    4.2 Cu/Zn处理对小麦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
    4.3 Cu/Zn处理对小麦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4 Cu/Zn处理对小麦根中ROS产生的影响
    4.5 Cu/Zn处理对小麦根中抗氧化酶的影响
    4.6 Cu/Zn处理对小麦根中AsA-GSH循环的影响
五、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就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两株植物内生菌DLJ1和SZ5的促生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1.2 植物内生菌的作用
        1.2.1 促进植物生长
        1.2.1.1 IAA
        1.2.1.2 铁载体
        1.2.1.3 联合固氮
        1.2.1.4 溶磷
        1.2.2 提高植物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抗性
        1.2.2.1 常见非生物胁迫及其危害
        1.2.2.2 常见生物胁迫及其危害
        1.2.2.3 内生菌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小麦和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菌剂处理液
        2.1.2.2 菌剂处理
        2.1.2.3 ACC脱氨酶活性检测
        2.1.2.4 IAA定性检测
        2.1.2.5 铁载体的定性检测
        2.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剂处理对油菜和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1 萌发前处理
        2.2.1.2 萌发后处理
        2.2.2 促生机制初步分析
    2.3 结论
第3章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不同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菌悬液的制备
        3.1.3 萌发与处理
        3.1.3.1 CdCl2胁迫
        3.1.3.2 PEG渗透胁迫
        3.1.4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广谱定殖能力的测定
        3.2.2 菌剂处理对油菜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
        3.2.3 SZ5和DLJ1菌剂预处理对CdCl2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3.2.3.1 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2.3.2 对油菜光合指标的影响
        3.2.3.3 对油菜氧化伤害与抗氧化保护系统活性的影响
        3.2.4 SZ5和DLJ1菌剂预处理对渗透胁迫下油菜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3.2.4.1 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2.4.2 对油菜代谢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菌核病的潜在防治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菌剂处理液
        4.1.3 DLJ1和SZ5菌对核盘菌的平板拮抗测定
        4.1.4 DLJ1发酵液上清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4.1.5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LJ1和SZ5菌对核盘菌的平板拮抗测定
        4.2.2 Fe素在DLJ1抑制油菜核盘菌生长中的作用
    4.3 小结
第5章 SZ5和DLJ1干粉菌剂处理对逆境胁迫下多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2.1 干粉菌剂与菌剂处理液制备
        5.1.2.2 逆境胁迫模拟
        5.1.2.3 菌剂处理
        5.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盐胁迫和重金属Cd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2 菌剂处理对盐胁迫和重金属Cd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菌剂处理对重金属Cd胁迫下荠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2.4 菌剂处理对NaCl胁迫下黄秋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5 菌剂处理对模拟酸雨下土人参和冬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6 干粉菌剂处理对拟南芥的影响
        5.2.6.1 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5.2.6.2 对拟南芥光合参数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高山植物光合机构耐受胁迫的适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山植物叶绿体形态及超微结构特点
2 高山植物光合作用的适应特征
3 高山植物光保护适应机制
    3.1 抗氧化系统
    3.2 光合能力
    3.3 过剩光能的耗散
        3.3.1 光呼吸和Mehler反应
        3.3.2 叶黄素循环
        3.3.3 光系统Ⅰ的环式电子传递
    3.4 光系统蛋白复合物结构及功能的变化
        3.4.1 光系统蛋白复合物结构
        3.4.2 光系统功能变化
4 展望

(6)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结构,生理适应机制和差异蛋白质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高山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
        1.1.1 根
        1.1.2 茎
        1.1.3 叶
        1.1.4 气孔形态特征
        1.1.5 叶绿体形态特征
    1.2 高山植物光系统适应特征
        1.2.1 色素含量的变化
        1.2.2 高山植物的抗氧化机制
        1.2.3 叶黄素循环
        1.2.4 D1 蛋白周转及光破坏的修复
    1.3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概况
        1.3.1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诞生
        1.3.2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种类及原理
        1.3.3 荧光差异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的优缺点
    1.4 高山植物珠芽蓼的研究进展
        1.4.1 珠芽蓼的形态特征
        1.4.2 珠芽蓼的繁殖策略
        1.4.3 不同海拔珠芽蓼抗氧化物酶系统的变化
    1.5 本实验的研究目的
第二章 研究内容
    2.1 材料方法
        2.1.1 实验材料采集
        2.1.2 实验方法
        2.1.2.1 野外生理数据测定
        2.1.2.2 结构观察
        2.1.2.3 叶片中次级代谢产物的测定
        2.1.2.4 不同海拔叶片差异蛋白
    2.2 研究结果
        2.2.1 叶片显微结构和细胞器超显微结构
        2.2.1.1 叶片显微结构
        2.2.1.2 叶片下表皮及气孔显微结构
        2.2.1.3 叶绿体超显微结构
        2.2.2 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生理变化
        2.2.2.1 自由脂肪酸含量的变化
        2.2.2.2 脯氨酸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变化
        2.2.2.3 酚类物质的存在状态
        2.2.2.4 气体交换速率和叶绿素荧光速率
        2.2.3 差异蛋白质组
        2.2.3.1 不同蛋白质组分析方法的差异
        2.2.3.2 差异表达蛋白的鉴定及表达量聚类
        2.2.3.3 差异表达蛋白的功能分类
    2.3 讨论
        2.3.1 显微结构与超显微结构
        2.3.2 珠芽蓼对高山环境的生理适应性
        2.3.3 差异表达蛋白质
    2.4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7)半夏对遮阴和高温响应机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半夏研究进展
        1.1.1 生物学性状的研究
        1.1.2 半夏的栽培研究
        1.1.3 不同居群间的差异
    1.2 光照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1.2.1 对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2.2 对植物光合荧光特性的影响
        1.2.3 对植物某些酶活性的影响
        1.2.4 对药用植物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
        1.2.5 对植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1.2.6 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2.7 其他方面的研究
    1.3 温度对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高温对碳氮代谢的影响
        1.3.2 对保护酶活性和膜透性的影响
        1.3.3 高温对作物细胞学方面的影响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实验设计
        2.2.1 遮阴试验设计
        2.2.2 温度试验设计
    2.3 试验方法
        2.3.1 生长节律观察
        2.3.2 产量测定
        2.3.3 光合作用测定
        2.3.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5 淀粉含量测定
        2.3.6 蔗糖合成酶(SS)活性测定
        2.3.7 淀粉合成酶活(SSS)性测定
        2.3.8 SOD、POD、CAT 酶活性及 MDA 含量的测定
        2.3.9 生物碱含量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光照对半夏产量和品质影响的
        3.1.1 半夏生长节律观察
        3.1.2 半夏产量及构成因素测定
        3.1.3 遮阴对半夏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影响
        3.1.4 遮阴对半夏叶绿素荧光日变化的影响
        3.1.5 遮阴对半夏生育期光合速率的影响
        3.1.6 遮阴对半夏碳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3.1.7 遮阴对半夏保护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3.1.8 遮阴对半夏块茎中总生物碱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3.2 高温对半夏生理生化的影响
        3.2.1 高温对半夏光合作用的影响
        3.2.2 高温对半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2.3 高温对半夏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3.2.4 高温对半夏碳代谢及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4 讨论
    4.1 半夏对遮阴的响应机理
        4.1.1 遮阴对半夏产量的影响
        4.1.2 遮阴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
        4.1.3 遮阴对半夏谈代谢的影响
        4.1.3.1 遮阴对半夏光合作用的影响
        4.1.3.2 遮阴对半夏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1.3.3 遮阴对半夏可溶性糖和淀粉代谢的影响
        4.1.4 遮阴对半夏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4.2 高温对半夏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4.2.1 高温对半夏碳代谢的影响
        4.2.1.1 高温对半夏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4.2.1.2 高温对半夏可溶性糖和淀粉代谢的影响
        4.2.2 高温对半夏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5 结论
    5.1 遮阴对半夏产量影响
    5.2 遮阴对半夏总生物碱含量及其产量的影响
    5.3 高温对半夏生理生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8)白榆耐盐生理生态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盐分对种子发芽的影响机制
        1.1 渗透效应
        1.2 离子毒害
    2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2.1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植物水分吸收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植物细胞膜稳定的影响
        2.4 盐胁迫对植物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2.5 盐胁迫对植物无机离子吸收及养分平衡的影响
        2.6 盐胁迫对植物有机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2.7 盐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2.8 盐胁迫对植物物质代谢的影响
        2.9 盐胁迫对植物内源激素的影响
        2.10 盐胁迫对植物细胞显微结构的变化的影响
    3 植物的抗盐机理
        3.1 植物耐盐机理
        3.2 植物避盐机理
    4 提高植物耐盐性的措施
        4.1 培育耐盐品种
        4.2 营养元素调节
        4.3 植物激素调节
        4.4 其它调控措施
    5 白榆耐盐性研究进展
    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盐胁迫对不同生境白榆生理特性耐盐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及处理
        1.2 测定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对不同生境白榆盐害指数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不同生境白榆相对电导率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不同生境白榆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的影响
        2.4 不同生境白榆叶片中的Na~+、K~+、Na~+/K~+含量
        2.5 盐胁迫对不同生境白榆光合参数的影响
        2.6 不同生境白榆耐盐性的综合评价
    3 结论与讨论
        3.1 不同生境白榆对盐胁迫的生理响应
        3.2 不同生境白榆耐盐性综合评价
        3.3 不同生境白榆的耐盐阈值变化
第三章 盐胁迫对白榆种子发芽、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种子萌芽实验
        1.3 田间出苗实验
        1.4 盐胁迫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对白榆种子萌发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出苗和成活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白榆存活和生长的影响
        2.4 盐胁迫对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曲线的影响
        2.5 盐胁迫对量子产额和能量分配比率的影响
        2.6 盐胁迫对比活性参数的影响
        2.7 盐胁迫对性能指数和推动力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3.1 盐胁迫对白榆萌芽、出苗和存活的影响
        3.2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生长的影响
        3.3 盐胁迫对白榆叶绿素荧光动力学的影响
第四章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生长及生理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生理生态学指标测定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下白榆幼苗盐害指数和成活率的变化
        2.2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高生长的影响
        2.3 盐胁迫下白榆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变化
        2.4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2.5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2.6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2.7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SOD 酶活性的影响
        2.8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POD 酶活性的影响
        2.9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CAT 酶活性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成活与生长的影响
        3.2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膜系统的影响
        3.3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4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第五章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盐离子积累和养分平衡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2 盐胁迫下白榆叶片盐离子积累和矿质元素平衡的影响
        2.1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钠累积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氮含量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磷含量的影响
        2.4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钾含量的影响
        2.5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钙含量的影响
        2.6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镁含量的影响
        2.7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铁含量的影响
        2.8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锰含量的影响
        2.9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锌含量的影响
        2.10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各元素与钠比值的变化
        2.11 盐胁迫下白榆叶片各矿质元素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第六章 盐胁迫对白榆电阻抗参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对白榆叶片电阻抗图谱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白榆电阻抗参数的影响
        2.3 白榆电阻抗参数与矿质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3 结论与讨论
        3.1 盐胁迫对白榆电阻抗参数的影响
        3.2 白榆电阻抗参数与矿质养分含量的相关性
第七章 盐胁迫对白榆幼苗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处理方法
        1.3 测定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2 盐胁迫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2.3 盐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3.1 盐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 盐胁迫对光合参数的影响
        3.3 盐胁迫对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9)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类囊体膜色素含量及光系统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和采样位点
    1.2 色素含量的测定
    1.3 类囊体膜提取
    1.4 77K叶绿素荧光测定
    1.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1.6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1.7 电子传递活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2.2 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77K荧光发射光谱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2.3 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绿体类囊体膜蛋白复合物组成及含量的变化
    2.4 不同海拔珠芽蓼类囊体膜电子传递活性变化
3 讨论

(10)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光合作用与产量、质量的差异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环境因子对植物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1.1.1 光强
        1.1.1.1 弱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1.1.1.2 强光抑制
        1.1.1.3 光响应曲线
        1.1.2 温度
        1.1.2.1 低温
        1.1.2.2 高温
        1.1.3 CO_2 浓度
        1.1.4 空气湿度
    1.2 不同海拔下植物光合生理特性与产、质量的差异
        1.2.1 不同海拔下光合生理特性的差异
        1.2.2 不同海拔植物生长量及产量的差异
        1.2.2.1 生长量
        1.2.2.2 产量
        1.2.3 不同海拔植物组成成分及品质的差异
        1.2.3.1 碳类物质
        1.2.3.2 氮类物质
        1.2.3.3 次生代谢物质
        1.2.3.4 烟叶品质
    1.3 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发育过程变化规律
        1.3.1 日变化规律
        1.3.2 发育过程变化规律
    1.4 光合作用与作物产量关系研究
        1.4.1 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
        1.4.2 叶源量与产量关系
        1.4.3 日光合量与产量关系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设计
        3.2.1 盆栽试验
        3.2.2 大田试验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烤烟叶片全展后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
        3.3.1.1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3.3.1.2 光合色素的测定
        3.3.1.3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测
        3.3.1.4 RuBP 羧化酶初始活性的测定
        3.3.1.5 光合功能指标的计算
        3.3.2 烤烟叶片光合日变化的测定
        3.3.2.1 光合气体交换参数
        3.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3.3.3 烤烟叶片光合参数对光强和CO2 浓度响应的测定
        3.3.3.1 对光强的响应
        3.3.3.2 对CO2 浓度的响应
        3.3.4 烤烟叶片全展后比叶重和组成成分的测定
        3.3.5 烤后烟叶产、质量的计算
        3.3.5.1 外观质量
        3.3.5.2 评吸质量
        3.3.5.3 化学成分
        3.3.5.4 中性致香物质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海拔下烤烟叶片全展后光合特性的变化
        4.1.1 主要环境因子的变化
        4.1.2 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4.1.2.1 净光合速率(Pn)
        4.1.2.2 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_2 浓度(Ci)
        4.1.2.3 蒸腾速率(Tr)和水分利用率(WUE)
        4.1.3 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4.1.3.1 叶绿素(Chl a+b)和类胡萝卜素(Car)含量的变化
        4.1.3.2 叶绿素a/b 和叶绿素/类胡萝卜素比值的变化
        4.1.4 RuBP 羧化酶初始活性的变化
        4.1.5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变化
        4.1.6 光合生产能力的比较分析
        4.1.6.1 各光合生产能力指标的差异
        4.1.6.2 各光合功能指标海拔间和品种间变异分析
        4.1.6.3 各光合功能参数的相关性分析
        4.1.7 小结与讨论
    4.2 不同海拔下烤烟叶片光合日变化规律
        4.2.1 主要环境因子的日变化
        4.2.2 气体交换参数的日变化
        4.2.2.1 净光合速率(P_n)
        4.2.2.2 气孔导度(G_s)
        4.2.2.3 胞间CO_2 浓度(C_i)和气孔限制值(L_s)
        4.2.2.4 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率(WUE)
        4.2.3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
        4.2.4 净光合速率(P_n)与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4.2.5 日光合、蒸腾量的比较分析
        4.2.5.1 日光合、蒸腾量的差异
        4.2.5.2 日光合、蒸腾量在海拔间和品种间变异分析
        4.2.6 小结与讨论
    4.3 不同海拔下烤烟叶片对光通量密度(PFD)和CO_2 浓度的响应
        4.3.1 对光通量密度(PFD)的响应
        4.3.1.1 净光合速率(P_n)
        4.3.1.2 胞间CO_2 浓度(C_i)和气孔导度(G_s)
        4.3.1.3 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率(WUE)
        4.3.2 对CO_2 浓度的响应
        4.3.2.1 净光合速率(P_n)
        4.3.2.2 气孔导度(G_s)和胞间CO_2 浓度(C_i)
        4.3.2.3 蒸腾速率(T_r)和水分利用率(WUE)
        4.3.3 小结与讨论
    4.4 不同海拔下烤烟叶片全展后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4.4.1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4.4.1.1 可溶性总糖
        4.4.1.2 淀粉
        4.4.2 叶片氮含量及其碳氮比值
        4.4.3 次生代谢物质
        4.4.3.1 烟碱
        4.4.3.2 中性致香物质总量
        4.4.4 比叶重
        4.4.5 小结与讨论
    4.5 不同海拔下烤后烟叶产、质量比较
        4.5.1 经济性状
        4.5.2 外观质量
        4.5.3 评吸质量
        4.5.4 化学成分
        4.5.5 中性致香物质
        4.5.5.1 成分组成和分类
        4.5.5.2 各类中性致香物质在海拔和品种间的差异
        4.5.5.3 类胡萝卜素类
        4.5.5.4 棕色化反应产物类
        4.5.5.5 苯丙氨酸类
        4.5.5.6 类西柏烷类
        4.5.5.7 以新植二烯为主的其他类
        4.5.5.8 中性致香物质总量
        4.5.5.9 海拔对各类中性致香物质影响程度分析
        4.5.6 基于中性致香成分的烤烟香型风格差异
        4.5.6.1 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4.5.6.2 判别分析
        4.5.7 光合生产能力与产、质量的关系
        4.5.7.1 与经济性状、外观质量以及评吸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4.5.7.2 与主要化学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4.5.7.3 与中性致香物质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4.5.8 小结与讨论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相关文章

四、珠芽蓼叶绿素激发荧光比值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钾肥对卷丹光合生理及产量的影响[D]. 周诗雨.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2)
  • [2]典型汞矿区耐性植物及汞富集机制研究[D]. 钱晓莉. 贵州大学, 2018(05)
  • [3]铜锌处理对小麦种子萌发及根系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D]. 殷金梅.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4]两株植物内生菌DLJ1和SZ5的促生作用分析[D]. 杨颜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5]高山植物光合机构耐受胁迫的适应机制[J]. 王玉萍,高会会,刘悦善,慕平,鱼小军,安黎哲,张峰. 应用生态学报, 2013(07)
  • [6]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结构,生理适应机制和差异蛋白质组研究[D]. 高会会.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7)
  • [7]半夏对遮阴和高温响应机理的研究[D]. 耿慧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7)
  • [8]白榆耐盐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 刘炳响. 河北农业大学, 2012(08)
  • [9]不同海拔珠芽蓼叶片类囊体膜色素含量及光系统功能变化[J]. 王玉萍,何文亮,程李香,叶佳,李雅博,安黎哲,张峰. 草业学报, 2011(01)
  • [10]恩施州不同海拔下烤烟光合作用与产量、质量的差异性研究[D]. 王瑞. 河南农业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球茎叶绿素激发荧光比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