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辐射防护评价

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辐射防护评价

一、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放射防护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杨立梦,刘育辰[1](2021)在《多源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机房辐射屏蔽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验证多源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机房辐射防护计算方法及方案设计的可靠性。参照相关规范提出了γ射线机房屏蔽设计的计算方法,对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将计算值和方案设计值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计算方法涵盖了γ射线机房不同辐射路径以及不同辐射类型的屏蔽厚度计算,屏蔽厚度设计值大于计算值。该计算方法是可靠的,相关参数取值是安全的,设计方案的防护效果满足国家标准要求。

唐红,武国亮,张炳祥,旷景莹[2](2017)在《某医院短迷路旧加速器机房放射防护屏蔽改造及验证》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医院现有预留旧加速器机房进行放射防护屏蔽改造以满足新购买的加速器的技术指标对机房的要求,以达到标准《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1部分:一般原则》(GBZ/T 201.1-2007)、《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2-2011)、《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放射防护评价规范第2部分:放射治疗装置》(GBZ/T 220.2-2009)的防护要求。方法依据国家标准《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屏蔽规范第2部分:电子直线加速器放射治疗机房》(GBZ/T201.2-2011),用新购置的加速器技术指标在现有旧机房的机房面积及高度尺寸,计算出有用束主屏蔽墙、与主屏蔽区直接相连的次屏蔽区、侧屏蔽墙、迷路外墙、迷路内墙、有用束主屏蔽顶、与顶主屏蔽区直接相连的次屏蔽顶的厚度,以及主屏蔽区的半宽度、机房大门的铅当量,再把计算出的数据与现有旧机房进行比较,不足的地方补足完善,由于迷路短,除机房大门及迷路内墙与其它加速器不一样,其余墙壁与正常迷路的都一样,这里就只讨论机房大门及迷路内墙。结果验收检测数据显示设计方案正确。结论短迷路加速器的设计重点在机房大门上,机房大门的设计又以迷路内墙、及迷道内口宽度相关联,该医院迷道内口宽度适当,只需考虑迷路内墙。迷路内墙需要提高剂量率参考控制水平值,以减少机房大门的压力,再提高机房大门的提高剂量率参考控制水平值,把这两点因素考虑进去设计出的防护方案就能满足防护标准的要求。

王红波[3](2017)在《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在职业照射防护中,当前关注的重点之一是核医学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监测和职业性放射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全国核医学工作人员数量约1万人,其职业照射的特点是从事非密封型放射源操作,既接受外照射,也可由于摄入放射性核素而产生内照射。目前国内核医学工作人员监测仅限于外照射个人剂量监测,其人均年剂量、超过5mSv的人员分布比高于其他放射工作人员。同时,核医学工作人员电离辐射照射特异的眼晶状体后极后囊下浑浊、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非稳定畸变发生率等显着高于其他职业照射群体。国内核医学职业照射防护工作研究方面,内照射监测方法和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鲜有报道。国际上非常关注核医学工作人员所受内照射问题,其研究主要包括(1)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判定。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有关国家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了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判定原则。智利、葡萄牙等国根据上述判定原则对直接操作核素的核医学工作人员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所调查的核医学科直接操作核素的工作人员中70%左右人员需要进行内照射监测。(2)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及其剂量估算。内照射监测主要通过空气采样、体外直接测量、生物样品分析等方法进行,报告较多的是体外器官直接测量和空气采样监测。在核医学诊疗中,使用较多的放射性核素有90mTc、131I和18F等,其中131I临床中用量最大且挥发性强,如果操作防护不当,容易导致工作场所出现严重的污染,进而导致工作人员受到内照射。核医学工作人员的内照射监测特别是131I的监测亟需关注。研究目的研究建立我国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判定方法和工作人员甲状腺中1311快速直接测量方法,并估算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研究内容与方法1.参照IAEA安全导则提出的判定原则,结合我国核医学实际操作的具体情况,设计用来判定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调查表。选择不同地区的医院核医学工作人对调查表进行试用,对内照射监测必要性进行判定。2.结合目前省级主要放射卫生技术机构的仪器设备条件,选择较为简便适用的设备,研究并建立器官体外计数测量的系统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医院(大型综合性医院和专科医院)验证方法的可行性。3.为了解释工作人员内照射的污染来源,在进行常规核医学科工作场所表面污染和外照射辐射水平检测的基础上,还开展工作场所大流量空气采样和个体采样,监测和分析开展131I治疗场所空气中131I分布情况。4.根据甲状腺直接测量和空气采样结果,计算全年摄入量和待积有效剂量。研究结果1.设计了用于判定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调查表,建立了基于核素及操作类型(碘的分装或给药等)、工作负荷、防护措施和轮岗情况等7个参数计算决定系数(某种核素某种操作的决定系数dj和所有放射性核素的决定系数D)的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判定方法。对5个省市的7家医院核医学科直接操作核素的89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判定。结果表明,89名工作人员的决定系数D值范围为0.3-99.5,均数为22.44±28.57,中位数为6.4。除2名医生外,其余87名工作人员D均≥1,dj均≥0.3。据此,被调查的87人,也即97.8%的被调查者被判定为需要接受内照射监测。分析表明,不同医院和不同职业类别(医生、技师和护士)之间的D值显着不同(F=17.39,P<0.001)。D值大小顺序为护士>技师>医生,护士 D值最大,说明护士发生内照射的风险最大,医生发生内照射的风险最小,技师发生内照射的风险处于护士和医生之间。2.建立了甲状腺中1311直接测量方法,坐姿,采用Nal便携式γ谱仪,测量时间为120s,有准直器和无准直器情况下,刻度系数分别为0.0094cps/Bq和0.0152cps/Bq,最低探测活度(MDA)分别为19Bq和23Bq。对2家综合性医院和1家肿瘤专科医院的核医学科共97名工作人员进行了直接测量,其中有31人(32.0%)在甲状腺中检测到131I,活度范围为25.11-1980.30Bq,均数为415.71Bq±465.64,中位数为192.43Bq。不同职业类别工作人员甲状腺监测的阳性率存在一定差别,但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3.45,P>0.05)。3.核医学科工作场所β表面污染水平检测结果范围为0.08-38Bq/cm2,外照射辐射水平范围为0.08-760μSv/h。开展131I治疗的核医学科空气中1311的污染广泛存在,3家医院的核医学工作场所空气中131I的浓度范围为0.58-11251.88 Bq/m3。在同一地点进行空气采样时,个体采样器所得结果高于大流量采样器所得结果,二者结果之比在2.09-11.47之间。病房空气中131I的浓度随患者人数及服药总量的增加而增加。4.在常规监测周期7天、14天、30天情况下,假设单次检测时获得的甲状腺中1311活度值具有代表性,三种常规监测周期情况下131I年摄入量导致的待积有效剂量最大值分别为11.00mSv、7.36mSv和7.47mSv。131I分装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判定的d值与根据甲状腺直接测量结果所估算的内照射剂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5.综合分析发现,不同医院的核医学工作人员由于轮岗模式、工作负荷及防护措施不同,甲状腺监测阳性率可能不同,甲状腺阳性者中131I的平均活度也不同。甲状腺监测阳性率最高的医院,其甲状腺阳性者的甲状腺131I活度平均值也最大。研究结论1.建立了基于操作种类、工作负荷、防护措施等7种参数计算决定系数的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调查表和判定方法。2.建立了 NaI便携式γ谱仪直接测量甲状腺中131I计数的方法,131I分装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判定的d值与根据甲状腺直接测量结果所估算的内照射剂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开展131I治疗的核医学科空气中131I的污染广泛存在,其造成的内污染不仅限于直接操作人员。个别工作人员剂量较大,核医学科内污染防治工作亟待加强。

倪佳雯[4](2015)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医院建设也进入了新篇章;医院的诊断和治疗对于医技部门的依赖越来越重,同时医疗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有些医院的建设由于缺乏认真的研究,科学的论证及专业化的规划设计,存在许多问题,留下了难以补救的遗憾,也造成了经济上的极大浪费。对此,我们应该认真的研究在医院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矛盾,不断总结经验,从中找出符合医院建设规律的方法和途径,为今后的医院设计提供有益的借鉴。同时,大量的医院建筑设计的实践也为我们做此方面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和坚实基础。论文以医技部里的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为研究对象,并以第四军医大学住院二部的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空间设计为研究线索,进行了以下的研究:第一部分,界定了论文研究范围,并对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进行探究。第二部分,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调研结果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进行总体设计及功能房间研究分析。第三部分,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设计的项目对上面得出的分析研究及调研结果进行研究。

车耶[5](2013)在《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西双版纳州某医院实习的218名医学影像学实习生为调查对象,应用自编的调查问卷收集资料,使用EpiData3.0软件建立数据库和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结果本科和专科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主要来源分别是课堂学习(67.68%,67/99)和带教老师(66.39%,79/119),二者在课堂学习(χ2=11.300,P=0.021)和带教老师(χ2=9.117,P=0.037)这两种知识来源以及在诊断技术的优化选择(χ2=11.131,P=0.040)、相关法律法规(χ2=13.119,P=0.017)和正确的辐射防护措施(x2=9.703,P=0.034)三方面的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生是辐射防护知识不知晓的危险因素;本科学历和知识来源于带教老师是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的促进因素。结论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相对较低,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男生、专科学历实习生的辐射防护知识,同时带教老师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辐射防护教育。

武国亮,杨军,胡培,旷景莹,张炳祥[6](2003)在《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放射防护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潘秋杉[7](2015)在《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管理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某医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型医用设备是医疗机构追求医疗、科研、教学综合性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非常重要的医疗资源,对于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服务广大患者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科学地购置与引进医用设备尤其是大型医用设备,给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为医院创造很好的效益,促进医院的可持续性发展,对促进医院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很多医疗机构在配置大型医用设备时往往出现过度的追求配置最高端、功能最齐全、技术最先进的情况,而不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同区域的医疗机构甚至出现攀比现象,大型医用设备出现了盲目增长的趋势。由于大型医用设备具有投入大、技术要求高、运行成本高等特点。不具备配置条件的医疗机构对大型设备的盲目配置造成了医疗设备使用率低甚至闲置,给医疗机构本身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有限医疗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大型医用设备的合理配置对于优化医疗资源、减轻患者负担、提高医疗机构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通过分析我国大型医用设备目前的配置和管理现状。针对目前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和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主要包括:从审批制度方面提出了应制定大型医用设备准入的指标;从配置过程方面提出了设备配置论证的内容;配置后期的监管方面提出了监管的措施、方法等。

孙守宪,周玉祥,黄荣钦,张炳祥,牟胜[8](2006)在《医院放射科医生白血病一例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小飞[9](2018)在《公立医院改制后的X医院经营策略研究》文中指出2009年国家新医改启动后,各家大型公立医院都在为医改的进一步发展做出努力,昆明市X医院作为国家首批公布的16个医改试点城市之一的首家改革试点医院,如何制定医改后期的经营策略关系到医院后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昆明市X医院新院区为研究对象。首先,以经营策略理论及应用为指导,应用五力模型、PEST分析、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等分析工具,分析了医院的改制现状与发展潜力;其次,以竞争力、价值链、自身能力、发展选择等研究为基础,制定了包括使命、愿景、价值观、目标等内容的经营策略方案;再次,从市场拓展、产品开发、经营渗透、全面竞争等方面,提出了经营策略方法;最后,根据市场变化与医院条件,制定了未来三年的业务发展计划。通过本文研究,梳理昆明市X医院所面临问题与发展机遇,为X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经营策略和发展建议。

高雪梅[10](2018)在《基于“人—机—环境”交互模型的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数据分析方法》文中指出医疗器械在给公众带来健康效益的同时也具备特定的安全风险。为降低医疗器械的应用风险、保证医疗器械安全有效,对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进行风险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合格的医疗器械在获准上市之后,在正常使用时发生的超出预期使用效果,对人体或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的事件,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对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报告、评价和控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减少或避免有害事件发生或降低其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和伤害程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能为上市后医疗器械的再评价和召回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是医疗器械安全监管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大部分国家的监管机构都建立了相应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系统,积极收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从而让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上市后医疗器械科学、合理地开展安全性评价是保障公众用械安全、促进产品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对于警示公众如何安全有效地使用医疗器械具有重要意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为上市后医疗器械的监管工作(风险分析、再评价、召回等)提供了基础,通过对不良事件报告进行危害分析,提取其中的风险因素,可以及早发现医疗器械存在的安全隐患,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降低医疗器械的使用安全风险。本文基于医疗器械产品“人-机-环境”交互模型,运用轨迹交叉理论建立了一种医疗器械产品“危害”的分类识别标准和以“产品”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应用风险“直接原因”判断模型,并初步建立了一个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受益与风险评定的技术方法框架。本文采用FDA公开的医疗器械产品的一级召回事件以及部分“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全国范围内收集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作为数据源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利用“危害”的分类识别标准和“直接原因”判断模型将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结构化,对报告中的风险特征进行信息提取,再将结构化后的描述数据,输入风险管理过程,利用“受益与风险权衡三原则”和风险响应型决策(RIDM)策略进行风险评定,以达到最佳系统安全程度的最终目标。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得出本课题所提出的数据分析方法能够有效的揭示单品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危害模式、风险特征和多品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共性问题,对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开展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估工作具有重大的意义,可用以指导具体的质量监测工作以促进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发展和完善,有助于我国监管部门对上市后医疗器械形成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

二、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放射防护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放射防护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多源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机房辐射屏蔽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 基本概况
2 机房屏蔽计算
    2.1 计算方法
    2.2 关注点设定
    2.3 泄漏辐射计算
    2.4 患者一次散射所需屏蔽厚度核算
    2.5 单个源的有用线束所需屏蔽厚度核算
    2.6 机房防护门屏蔽厚度核算
    2.7 计算值和设计值
3 结论

(2)某医院短迷路旧加速器机房放射防护屏蔽改造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1.2 方法和标准
    1.3 检测项目
2 结果
3 讨论

(3)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1 核医学发展概况
    1.2 核医学工作人员职业照射的特点
        1.2.1 ~(131)I在临床中的应用
        1.2.2 内照射与外照射并存
        1.2.3 内照射的特点
    1.3 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的研究现状
    1.4 内照射监测的三种方法及比较
    1.5 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及剂量估算研究现状
        1.5.1 全身或器官中的放射性核素的直接测量
        1.5.2 生物样品分析
        1.5.3 空气采样分析
        1.5.4 总结
    1.6 有关组织和国家对内照射个人监测的要求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三章 内照射监测的必要性判定
    3.1 内照射监测必要性判定方法简介
    3.2 内照射监测必要性判定
        3.2.1 调查表的制定及资料的收集
        3.2.2 必要性的判定结果
        3.2.3 判定方法的讨论
第四章 甲状腺中~(131)I的测量方法研究
    4.1 测量系统设计
    4.2 测量系统刻度与性能评定
    4.3 测量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核医学工作场所内照射污染源调查与分析
    5.1 工作场所表面污染的检测
    5.2 工作场所外照射辐射水平的检测
    5.3 空气采样
        5.3.1 高纯锗γ谱仪的刻度
        5.3.2 现场空气采样
        5.3.3 样品测量与γ谱分析
第六章 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剂量估算
    6.1 根据甲状腺测量结果估算内照射待积有效剂量
    6.2 根据空气采样结果估算内照射待积有效剂量
    6.3 讨论
        6.3.1 两种方法估算剂量与有关研究的比较
        6.3.2 两种方法估算的剂量与决定系数的比较
        6.3.3 剂量估算的不确定度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工作与结论
        7.1.1 研究总结
        7.1.2 主要研究结果
        7.1.3 研究结论
    7.2 课题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发表文章及参加学术会议交流情况
附录1 核医学工作人员内照射监测必要性判定调查表
附录2 NaI便携式γ谱仪刻度结果
附录3 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测量程序
附录4 甲状腺测量及本底测量图
附录5 核医学工作人员甲状腺直接测量登记表
附录6 高纯锗便携式γ谱仪的效率刻度示例
附录7 空气中γ放射性核素原始记录
附录8 空气滤膜样品测量参数及测量结果示例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释题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
    2.1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及建设概况
        2.1.1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的发展概况
        2.1.2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及建设概况
        2.1.3 现代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设计流程
    2.2 大型综合医院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发展现状调研及分析
    2.3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发展及建设概况
        2.3.1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发展概况
        2.3.2 西京医院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建设概况及现状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大型综合医院核医科与放射治疗科总体设计
    3.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在大型综合医院中的总体布局概况
    3.2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建筑位置和布局方式
        3.2.1 独立分散式布局
        3.2.2 半分散式布局
        3.2.3 集中式布置
    3.3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的布局方式及流线组织
        3.3.1 甲方要求和设计条件
        3.3.2 布局方式及流线组织
    3.4 本章小结
4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功能房间设计及防辐射设计
    4.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分区与分类
    4.2 同位素室平面布置及功能要求
        4.2.1 按辐射源类型的分类
        4.2.2 同位素室各区组的平面布置要求
        4.2.3 同位素室各区组的功能要求
    4.3 放射治疗科的分类及功能布局设计
        4.3.1 前装腔内照射治疗及配套设施设计
        4.3.2 后装腔内照射治疗及配套设施设计
        4.3.3 放射性同位素钴60体外照射治疗室及配套设施设计
        4.3.4 超高压治疗室及配套设计
        4.3.5 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室及配套设施设计
    4.4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的防辐射设计
        4.4.1 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设计的相关法规
        4.4.2 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的建筑措施
        4.4.3 对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的建筑措施
        4.4.4 建筑结构的设计与建筑材料、装备的使用
        4.4.5 设置放射性废物处理设施
        4.4.6 对核医学及放射治疗科的其他建筑措施
    4.5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与放射治疗科空间设计
        4.5.1 核医学部的功能房间设计
        4.5.2 放射治疗部的功能房间设计
    4.6 西京医院住院二部核医学科与放射治疗科防辐射及环境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5.1.1 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
        5.1.2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5.2 课题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5.3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5)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辐射防护知识来源
    2.2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2.3 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7)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管理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某医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大型医用设备管理体制概述
        1.4.2 国内情况
第一章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概述
    1.1 大型医用设备的概念与分类
    1.2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方式、原则与存在风险
        1.2.1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方式与原则
        1.2.2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风险
    1.3 大型医用设备管理的内涵
        1.3.1 规划与审批管理
        1.3.2 采购过程管理
        1.3.3 使用管理
        1.3.4 监督管理
    1.4 影响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的因素
        1.4.1 外部因素
        1.4.2 内部因素
第二章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
        2.1.1 大型医用设备数量上增长过快
        2.1.2 大型医用设备区域分布不均衡
        2.1.3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效率低及分布不均的副作用
    2.2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大型医用设备的管理政策不完善
        2.2.2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前期论证形式化
        2.2.3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后期缺乏监管
    2.3 个案分析
        2.3.1 论证组成员构成
        2.3.2 论证的主要内容有
        2.3.3 论证结论及存在问题
第三章 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与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1 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市场失灵
    3.2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资源的分布不均
    3.3 医疗卫生事业的政府失灵
        3.3.1 对医疗事业的投入不足
        3.3.2 政府管制不到位
第四章 优化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管理的对策
    4.1 对大型医用设备进行专业性配置
        4.1.1 根据医疗机构所开展的诊疗项目制定相应的准入指标
        4.1.2 根据医疗机构基本情况制定相应的准入指标
        4.1.3 根据医疗机构的门急诊量制定相应的准入指标
    4.2 完善配置论证体系
        4.2.1 评估机构人员构成
        4.2.2 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论证的主要内容
    4.3 加强大型医用配置过程的监管
        4.3.1 完善政府集中采购制度
        4.3.2 对采购过程进行监管
    4.4 加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后的监管
        4.4.1 对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过程进行跟踪
        4.4.2 对大型医用设备的使用效率、经济效益等进行分析
        4.4.3 建立相应的惩处问责机制
第五章 总结展望
    5.1 研究结论及意义
    5.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公立医院改制后的X医院经营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背景
        1.1.1.1 政策背景
        1.1.1.2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主题与内容
        1.2.1 研究主题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应用
    2.1 经营策略理论
        2.1.1 经营策略定义
        2.1.2 经营策略层级
        2.1.3 经营策略类型
        2.1.4 策略管理程序
    2.2 经营策略应用
        2.2.1 外部投资进入模式分析
        2.2.2 总体环境分析
        2.2.3 医疗服务业分析
        2.2.4 内部环境分析
        2.2.5 经营策略分析
第3章 改制现状分析
    3.1 云南省总体环境分析
        3.1.1 人口构成
        3.1.2 社会发展
        3.1.3 经济增长
    3.2 医疗改革状况
        3.2.1 医改相关政策法规
        3.2.2 医疗产业特性
        3.2.3 新医改现状分析
    3.3 云南医疗改革状况
        3.3.1 云南省“十三五”医改规划架构说明
        3.3.2 云南省医疗卫生资源概况
        3.3.3 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3.4 云南省昆明市大型医院简介
        3.4.1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
        3.4.2 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
        3.4.3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3.4.4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3.4.5 解放军昆明总医院
        3.4.6 昆明市延安医院
    3.5 昆明市X医院简介
        3.5.1 起源
        3.5.2 医院简介
        3.5.3 投资情形
        3.5.4 医院组织架构
        3.5.5 医院经营情况
第4章 X医院经营策略分析
    4.1 竞争力分析
        4.1.1 潜在进入者
        4.1.2 同业间之竞争
        4.1.3 替代品之威胁
        4.1.4 客户的议价力量
        4.1.5 供货商的议价能力
    4.2 价值链分析
        4.2.1 核心价值分析
        4.2.2 医疗照护体系价值链
        4.2.3 流程优化
        4.2.4 以病人为中心
        4.2.5 全面成本管控
    4.3 策略选择分析
        4.3.1 X医院优势
        4.3.2 X医院劣势
        4.3.3 X医院机会
        4.3.4 X医院威胁
    4.4 经营策略制定
        4.4.1 使命(mission)
        4.4.2 愿景(vision)
        4.4.3 价值观(values)
        4.4.4 目标(objectives)
    4.5 发展策略体系
        4.5.1 市场发展策略
        4.5.2 产品发展策略
        4.5.3 经营渗透策略
        4.5.4 全面竞争策略
第5章 X医院未来三年业务发展策略
    5.1 未来第一年业务发展策略
        5.1.1 循环医学
        5.1.2 消化医学
        5.1.3 妇产医学
        5.1.4 骨科医学
        5.1.5 优质服务
        5.1.6 优化内部流程
    5.2 未来第二年业务发展策略
        5.2.1 神经医学
        5.2.2 康复医学
        5.2.3 运动医学中心
        5.2.4 生殖医学
    5.3 未来第三年发展策略
        5.3.1 发展综合癌症治疗
        5.3.2 精准医疗
        5.3.3 大健康产业
第6章 X医院未来三年经营发展重点
    6.1 医院建设方面
        6.1.1 后续工程
        6.1.2 社区医院
        6.1.3 三甲评审
    6.2 人才培养方面
        6.2.1 人才储备
        6.2.2 人才引进
        6.2.3 人事制度
    6.3 医院管理方面
        6.3.1 健全体系
        6.3.2 规范行为
        6.3.3 完善制度
    6.4 建立新绩效制度
        6.4.1 岗位责任
        6.4.2 绩效方案
    6.5 医疗业务发展方面
        6.5.1 科室设置
        6.5.2 医疗设备
        6.5.3 诊疗项目
    6.6 整合先进医疗资源
        6.6.1 国际合作
        6.6.2 国内合作
第7章 结语
    7.1 结论
        7.1.1 把握机会,发展优势
        7.1.2 跟进政策,持续发展
    7.2 不足
        7.2.1 理论模型分析不够透彻
        7.2.2 数据分析不够精确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基于“人—机—环境”交互模型的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数据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列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MDAE)
        1.1.2 风险管理
        1.1.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风险与受益分析基本原理
    2.1 风险管理的原则
    2.2 风险管理过程
        2.2.1 风险分析的内容及其原则
        2.2.2 风险评价的内容及其原则
        2.2.3 风险控制的内容及其原则
    2.3 风险性质及类型
    2.4 受益概念及其特征
        2.4.1 医学伦理视角下的受益——受益与风险的共存性
        2.4.2 产品责任视角下的受益——受益与风险平衡
    2.5 医疗器械受益与风险的评价原则
        2.5.1 医疗器械受益的评价因素
        2.5.2 医疗器械风险的评价因素
        2.5.3 医疗器械受益与风险评价中应考虑的其他因素
    2.6 医疗器械产品的风险决策方法
    2.7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受益分析方法研究
    2.8 器械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2.9 本章小结
3 基于“人-机-环境”交互模型的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数据分析方法
    3.1 “人-机-环境”交互模型(HMEI模型)
        3.1.1 “人—机”关系[48]
        3.1.2 “机”自身的可靠性
    3.2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的系统安全目标研究
        3.2.1 系统安全的概念
        3.2.2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的系统安全目标
    3.3 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的分类方法
        3.3.1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机制
        3.3.2 轨迹交叉理论
        3.3.3 基于医疗器械危害介质的分类方法
    3.4 医疗器械产品“直接原因”分析方法
        3.4.1 以“产品”为中心的医疗器械产品应用风险本质来源模型
        3.4.2 以“产品”为中心的医疗器械应用风险“直接原因”判断模型
    3.5 关于医疗器械产品受益与风险权衡的三准则
    3.6 基于RIDM的医疗器械产品风险可接受准则
    3.7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风险的结构化描述方法
        3.7.1 风险结构化描述的元素
        3.7.2 风险结构化描述的方法
    3.8 上市后医疗器械产品受益与风险评定的技术方法
    3.9 本章小结
4 基于上市后医疗器械安全数据的实证研究
    4.1 参与国家项目的实证研究
    4.2 504 例FDA一级医疗器械产品召回事件研究
        4.2.1 召回时间分布
        4.2.2 产品种类分析
        4.2.3 危害类型分析
        4.2.4 直接原因分析
        4.2.5 风险讨论
    4.3 本章小结
5 典型案例分析
    5.1 Ⅰ型(能量型)危害案例分析
        5.1.1 能量过量型危害案例分析(Ⅰa型)
        5.1.2 能量缺乏型危害案例分析(Ⅰb型)
    5.2 Ⅱ型(信息型)危害案例分析
        5.2.1 信息错误型危害案例分析(Ⅱa型)
        5.2.2 信息不充分型危害案例分析(Ⅱb型)
    5.3 Ⅲ型(混合型)危害案例分析
        5.3.1 能量主导型危害案例分析(Ⅲa型)
        5.3.2 信息主导型危害案例分析(Ⅲb型)
        5.3.3 并重型危害案例分析(Ⅲc型)
    5.4 风险与受益评定的整体过程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后续研究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创新创业获奖
    C.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放射防护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多源γ射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机房辐射屏蔽方案研究[J]. 杨立梦,刘育辰. 四川环境, 2021(06)
  • [2]某医院短迷路旧加速器机房放射防护屏蔽改造及验证[J]. 唐红,武国亮,张炳祥,旷景莹. 中国辐射卫生, 2017(04)
  • [3]核医学科工作人员职业性内照射研究[D]. 王红波.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7(11)
  • [4]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住院二部医技空间设计研究[D]. 倪佳雯.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5]医学影像学实习生辐射防护知识知晓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 车耶. 中国当代医药, 2013(15)
  • [6]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放射防护评价[J]. 武国亮,杨军,胡培,旷景莹,张炳祥. 职业卫生与病伤, 2003(04)
  • [7]大型医用设备的配置管理问题研究 ——以云南省某医院为例[D]. 潘秋杉. 云南大学, 2015(06)
  • [8]医院放射科医生白血病一例报告[J]. 孙守宪,周玉祥,黄荣钦,张炳祥,牟胜. 中国辐射卫生, 2006(03)
  • [9]公立医院改制后的X医院经营策略研究[D]. 李小飞. 云南大学, 2018(01)
  • [10]基于“人—机—环境”交互模型的医疗器械产品不良事件数据分析方法[D]. 高雪梅. 重庆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云南省某医院加速器辐射防护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