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化物对QY8911-Ⅲ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

过氧化物对QY8911-Ⅲ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

一、过氧化物对QY8911-Ⅲ 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韩宇莹[1](2021)在《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传统的防腐涂料大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随着世界各国环境保护相关法规的颁布,符合规定的新型环保型粉末涂料已成为当前防腐涂料领域的重要研究趋势。本文以耐候性好、抗冲击性能好、抗氯离子渗透的聚氯乙烯作为主要成膜物质,以粉末涂料的形式进行静电喷涂,烘干成膜。结合涂层发挥长久保护功效所必需的附着力、阻隔性、自修复性三个要素,制备了环氧改性的双层涂层来提升附着力;制备了聚苯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纳米填料,结合氧化石墨烯(GO)的小分子效应以及聚苯胺的氧化还原能力,在提升涂层阻隔性的同时,诱导涂层破损处生成催化钝化膜来提升涂层的自修复性,以实现对基材的长效保护。通过对增塑剂、抗氧剂、颜填料等助剂的优化,提高了聚氯乙烯(PVC)涂料的成膜性能、附着力、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等。首先,通过对不同增塑剂用量下涂料性能的测试,得出当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用量为50wt%时,涂膜的流平性能最好,对涂层结构的致密性起到积极作用。随着DOP含量的增加,游离DOP阻碍涂层与基体形成共价键,导致涂层进一步被腐蚀。通过对不同填料用量下的涂料的力学性能测试和扫描电镜观察,当颜料和填料的含量为3wt%时,填料分散性能最佳。然而,随着填料含量的增加,树脂基体无法全部将填料包裹,导致部分未被包裹的填料在涂层内部形成团聚现象。通过对涂层在不同钙锌(Ca/Zn)热稳定剂加入量下的耐老化性和热失重的分析,发现PVC在发生热降解的过程中,其因自催化作用而释放的HCL能够被Ca/Zn热稳定剂所吸收,从而抑制该过程的进行。当Ca/Zn热稳定剂的加入量为3wt%时,涂层的耐受温度较高,且质量损失较小。通过光泽度、接触角测试和原子力显微镜分析(AFM),得出流平剂的迁移行为是在满足一定的相容性下,才能够促进上、下层的均匀铺展,降低涂膜表面张力,提升涂层的流平性。因此,当流平剂用量为2wt%时,涂层流平性能最好,光泽度和分散性最高,疏水性最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涂层的耐蚀性。在此基础上,对聚氯乙烯粉末涂料进行改性,研制了一种新型环保、耐蚀性好的双层复合型粉末涂料。将环氧树脂改性的聚氯乙烯涂料作为底漆,纯聚氯乙烯涂料作为面漆。同时,比较了制备涂层过程中共固化和逐层固化两种操作方式下涂层的性能,机械性能、耐盐雾性实验以及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逐层固化下涂层机械性能最优,盐雾腐蚀程度最小。这是由于粉末在静电喷涂过程中受到电场力的作用,当单位面积的铁片达到一定的覆盖率之后,随后的一些面漆粉末颗粒很难吸附在工件上,导致固化后漆膜的性能下降。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拉曼以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进一步研究了涂料的结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的结果表明环氧树脂在与固化剂的作用下,通过交联反应形成了不溶不熔的网状大分子结构。因为环氧树脂中含有大量的活性含氧基团,它们能与含有氢键的金属表面形成稳定的化学键合,所以涂层附着力显着提高。然而,双酚A环氧树脂的粘度较高,固化后容易产生较大的内应力,因此通过对涂层机械性能测试、盐雾实验、AFM分析以及SEM测试得出底漆中环氧用量为50wt%时,涂层的附着力及耐盐雾性最佳。最后,电化学测试表明浸泡15天后,聚氯乙烯/环氧双层涂层的腐蚀速率远远低于纯环氧双层涂层与纯聚氯乙烯双层涂层。对于聚氯乙烯双层涂层(PVC/EP)来讲,复配的底漆可以保证较好的附着力,面漆提供了较好的阻隔性,双倍增强了涂层的防腐性能。采用苯胺原位聚合反应制备了一种新型的聚苯胺功能化氧化石墨烯薄片(PAGO),应用于PVC/EP涂层中。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和SEM等分析结果表明苯胺(PANI)在GO片上聚合成功,且PANI均匀地插入到GO片层中,有利于PAGO在涂层中的分散。同时,分析了不同含量的PAGO-PVC/EP涂料的防腐性能,并与GO-PVC/EP涂料进行了比较。电化学分析表明,适量的PAGO(0.5wt%)能显着提高镀层的长期耐蚀性。其优异的耐蚀性能主要归因于两个部分:(1)PAGO具有良好的分散性,能改善涂层的阻隔性能,阻止H2O、O2和电解质渗透到钢基体上;(2)电活性完整的聚苯胺能将失去的电子及时转移到涂层表面,并在裸露金属表面诱导形成由Fe3O4和Fe2O3组成的钝化膜。GO的阻隔性能和PANI的自愈合能力使PAGO-PVC/EP涂料具有优异的耐蚀性。

郑长升[2](2021)在《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文中研究说明纤维增强树脂基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具有比模量大、比强度高及阻尼损耗性能优越的特性,近年来在卫星导航设备、运载火箭及高速列车等领域表现出极大的应用前景。传统的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使用已硫化的橡胶片作为阻尼薄膜材料,然后通过胶粘剂使之与复合材料粘结固化成型。由于该制备工艺没有考虑阻尼薄膜的硫化特性、耐老化性以及树脂基体的固化机理,阻尼材料与树脂基体未能实现共固化,在高温高压作用下易导致阻尼薄膜力学性能变弱且老化失效,使整个结构失去承载能力。但随着对其力学性能及振动与噪声控制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已不能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及阻尼性能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现有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缺陷,根据高分子聚合反应原理及正交试验准则设计了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组分,重点研究了低温(80℃)、中温(140℃及165℃)及高温(230℃)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表征了阻尼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揭示了酚醛、环氧及双马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中阻尼薄膜材料与树脂基体间的界面微观结合机理。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完善了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工艺体系,将高分子成型原理与复合材料共固化工艺相结合,开发了酚醛、环氧和双马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及设计方法,研制了不同温度、不同种类树脂基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对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大规模、批量化的生产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基于高分子理论和共固化工艺设计了与树脂基体相匹配的粘弹性阻尼材料,探索从化学分子键的角度去解决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问题,将力学方法和化学表征手段相结合揭示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最终结果证实酚醛树脂与丁腈橡胶、环氧树脂与溴化丁基橡胶及双马树脂与氟橡胶间的官能团发生了化学交联,粘弹性阻尼材料通过化学分子键与复合材料层合板实现了紧密结合,大大提升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3)针对低温及高温环境下粘弹性材料不易硫化、使用寿命短的特点,根据树脂基体的固化工艺调整阻尼薄膜的硫化参数,提出使用半有效硫化体系及过氧化物硫化体系改善粘弹性材料的硫化特性,探索使用炭黑和白炭黑并用及甲基丙烯酸锌提升粘弹性材料的力学性能及耐高低温老化性能,完善了高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共固化理论,实现了树脂基体与粘弹性材料界面间的化学结合,研究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阻尼性能及界面结合性能随材料参数的变化规律。(4)针对高分子材料在使用环境温度下损耗因子低、有效阻尼温域窄的特点,将正交试验法和高分子材料设计原理相结合,提出使用大粒径、高表面活性的添加剂作为粘弹性材料的补强体系,探索促进剂、硫化助剂及树脂硫化剂对粘弹性材料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最终研制了高阻尼损耗峰值、宽有效阻尼温域的粘弹性阻尼材料,搭建了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自由振动衰减测试及模态测试模块,将测试结果与传统的阻尼复合材料进行对比,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升。

陈怿咨[3](2021)在《等离子体接枝PBO纤维及其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文中研究说明新材料产业是推动科技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列为我国新型战略产业之一。与传统金属或者陶瓷材料相比,先进聚合物基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比强度、比模量以及可设计性。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PBO)纤维作为高性能先进复合材料的增强材料,在国防、航空航天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然而,PBO纤维由于表面高结晶度呈现化学惰性,形成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较差。因此,对PBO纤维表面进行改性处理,改善PBO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是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论文以提高PBO纤维增强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为出发点,对PBO纤维进行接枝改性研究。研究内容分为三个方面:1)从分子结构设计角度,将柔性链脂肪链结合酰亚胺型聚氨酯,使聚氨酯与含有丰富碳碳单键、碳氧单键的环氧树脂(EP)相容,提高聚氨酯接枝PBO/EP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将刚性的芳环结合多羧基酰亚胺型聚氨酯,使聚氨酯与含有大量刚性苯环结构的双马来酰亚胺(BMI)相容,且耐热温度与BMI树脂的固化温度相匹配,在BMI固化过程中聚氨酯能够存在于界面并提高PBO/BMI复合材料界面粘结强度。2)通过常压空气介质阻挡放电(DBD)等离子体将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接枝到PBO纤维表面并将接枝纤维与EP树脂复合,研究上浆剂对接枝反应的影响。3)通过常压空气DBD等离子体将芳香族多羧基聚氨酯接枝到PBO纤维表面并将接枝纤维与BMI树脂复合,研究时效性对接枝反应的影响。合成了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和芳香族多羧基型聚氨酯。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FTIR)表征合成的产物: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HDIE、HDITE、HMDIE、HMDITE、IPDIE、IPDITE主链中以氨酯结构为主且存在少量闭环酰亚胺;芳香族多羧基型聚氨酯TDIEC、TDIBC、TDIHC分子结构中均存在羧基及酰亚胺。使用空气常压DBD等离子体将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成功接枝到国产PBO纤维表面。将改性流程与干法缠绕相结合,实现在线连续改性缠绕工艺。研究等离子体接枝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对PBO纤维表面及PBO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改性效果。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全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ATR-FTIR)对去除上浆剂的PBO纤维(PBOs)的分析表明:PBOs纤维在引入接枝物后C、N、O元素含量占比与单独DBD处理时不一致,处理过后纤维表面羧基含量明显提高,接枝处理后PBOs纤维表面和近表面层分子中恶唑环发生破坏的现象明显。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图像表明:接枝处理后接枝物的附着以及出现的刻蚀将有利于树脂对PBOs纤维表面浸润。改性后复合材料的破坏模式由界面剥离转变成部分内聚能破坏。接枝改性的PBOs/EP复合材料层间剪切强度(ILSS)提高范围在59.9%~76.7%,最高值为43.8MPa的IPDITEs样品。通过XPS和SEM分析带有上浆剂的PBO纤维接枝改性后结果与去除上浆剂的接枝PBOs纤维变化一致。而ATR-FTIR结果表明:接枝和破坏行为没有发生在检测所在近表面层,说明等离子体在处理过程中只影响到PBO纤维最外层表面及上浆剂部分,即接枝行为发生在纤维最外层部分。接枝改性的PBO/EP复合材料ILSS提高范围在65.7%~99.5%,最高值为48.0MPa的IPDITE样品。由此可见,直接对带有上浆剂的PBO纤维进行等离子体接枝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能够有效提高PBO/EP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研究等离子体接枝芳香族多羧基型聚氨酯对国产PBO纤维表面改性效果及对PBO增强双马来酰亚胺(BMI)树脂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使用常压空气DBD等离子体将TDIEC、TDIBC和TDIHC成功接枝到国产PBO纤维表面。ILSS测试表明:接枝后PBO/BMI复合材料层间粘结性能均有提高,其中TDIEC接枝效果最好,ILSS值提高55.2%。分析TDIEC接枝液浓度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XPS数据表明:接枝过后PBO纤维表面O元素含量提高,羧基含量随接枝物浓度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5%vol时达到最高值。ATR-FTIR表明:PBO纤维表面分子恶唑环破坏现象明显。对TDIEC接枝PBO纤维进行时效性研究表明:接枝处理后纤维退化效应消失,ILSS值随时间变化基本保持不变,而DBD等离子体单独处理的PBO纤维高活性保持时间较短。SEM测试结果表明:接枝改性使PBO纤维表面不规则结构增加,复合材料破坏模式发生由层间剥离到部分内聚能破坏的转变。芳香族多羧基聚氨酯接枝改性PBO纤维能够提高PBO/BMI复合材料界面性能。

李爽[4](2020)在《辐射交联硬质PVC/环氧树脂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辐射交联改性法制备的硬质交联PVC(R-PVC)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虽不如化学交联改性法,但它具有泡孔小、吸水率较低、材料成本低、生产效率高、节能环保等优点备受关注。基于现有辐射交联硬质PVC发泡材料在物理机械性能方面的不足,本论文通过含双键结构的甲基丙烯酸类敏化剂在辐射下与PVC形成交联网络结构及通过引入第二组分双酚A型环氧树脂作为第二交联网络结构,以改善R-PVC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不仅对拓展R-PVC发泡材料的应用领域、实现节能环保生产工艺具有重大意义,而且也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并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在选择的四种敏化剂中,三官能团敏化剂1制备的R-PVC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最佳。发泡剂用量为10phr条件下,当敏化剂1用量为10phr时,R-PVC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最佳,但敏化剂用量大于10phr时,R-PVC不能正常发泡;敏化剂1用量为8phr的条件下,当发泡剂用量为8phr时R-PVC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最佳,但发泡剂用量低于8phr时,R-PVC不能正常发泡。(2)采用环氧值分别为0.05和0.12的双酚A型环氧树脂(EX),并分别以双氰胺和改性二氨基二苯砜(DDS)作为固化剂,对R-PVC发泡材料进行改性,制备了一系列R-PVC/EX发泡材料。随着EX用量的增加,R-PVC/EX发泡材料的凝胶度、泡沫密度、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和马丁耐热温度均呈先增大后下降趋势。双氰胺固化体系下,EX最佳用量8phr,以环氧值为0.05的R-PVC/EX(双氰胺固化)发泡材料的性能最优。改性DDS两段固化体系下,EX最佳用量10phr,以环氧值为0.05的R-PVC/EX(DDS固化)发泡材料的性能最优且比R-PVC/EX(双氰胺固化)的好。(3)利用改性DDS固化剂的两段固化特性,以环氧值为0.05的环氧树脂(EX)与改性DDS的预固化产物EX-DDS对R-PVC进行改性制得了一系列R-PVC/EX-DDS发泡材料。随着EX-DDS用量的增加,R-PVC/EX-DDS发泡材料凝胶度、泡沫密度、压缩强度、压缩模量和马丁耐热温度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EX-DDS为12phr时,R-PVC/EX-DDS发泡材料性能最优且比R-PVC/EX(DDS固化)的好。(4)EX-DDS用量为12phr、发泡剂用量为10phr的条件下,当敏化剂1的用量为9phr时,R-PVC/EX-DDS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最佳且比R-PVC(不含EX)的好;EX-DDS用量为12phr、敏化剂1的用量为8phr的条件下,当发泡剂用量的为9phr时,R-PVC/EX-DDS发泡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热性能最佳且比R-PVC(不含EX)的好。

段鹏志[5](2020)在《1,3-丁二烯热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3-丁二烯(BD)作为主要的石油化工产品之一,广泛应用于合成橡胶、精细化工等领域。BD具有共轭双键,化学性质活泼,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和聚合反应。氧化和聚合反应生成的过氧化物具有爆炸危险性,聚合物容易堵塞阀门管道,给工业化生产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为了BD生产、储存和运输、使用上的安全,有必要开展其热稳定性、聚合反应特性、聚合产物和反应途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BD热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特性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型密闭压力容器试验(MCPVT)装置跟踪监测BD聚合反应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行为,考察它的热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在氮气氛围下的BD升温实验中,MCPVT检测到温度为119℃时,压力开始减少,即聚合反应开始温度为119℃,该温度以下BD比较稳定。在氧气氛围下,BD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即使氧气非常少,也能引发聚合反应,聚合反应温度显着降低,65℃已经观察到显着的聚合反应,即有氧条件下,BD是不稳定的。采用碘量法分析了BD与氧气反应生成的过氧化物浓度,结果显示,在反应温度为60℃左右,反应时间为27h,氧烯摩尔比为1.4时,生成过氧化物的浓度为13.717mmol/kg,且随着氧气含量的增加,其浓度有快速增加的趋势。进而,考察了过氧化物引发剂下BD聚合反应特性。实验结果表明,不同过氧化物对BD初期聚合反应温度有显着影响,当过氧化物为H2O2、DCP和TBHP时,发生聚合反应的初始温度分别为39.5℃,62℃和55℃。(2)BD聚合反应动力学采用MCPVT分别测定了氮气氛围下、少量氧气条件下、过氧化物引发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实验结果表明,氮气氛围下,BD在135℃-175℃温度范围内的聚合反应属于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为:lnk=-6.845×103T-1+11.73,活化能Ea为56.91k J·mol-1;少量氧气存在下,在65℃-85℃温度范围内,聚合反应分两阶段,前期为氧引发聚合反应,动力学呈现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为:lnk=-2.480×103T-1+3.481,活化能Ea为20.62k J·mol-1;后期过氧化物分解自由基引发聚合反应也是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为:lnk=-2.659×103T-1+3.787,活化能Ea为20.11k J·mol-1;过氧化物引发剂下,在132℃-170℃温度范围内,H2O2引发聚合反应属于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为:lnk=-2.752×103T-1+2.516,活化能Ea为22.88k J·mol-1;在85℃-120℃温度范围内,DCP引发聚合反应属于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与温度T的关系为:lnk=-2.445×103T-1+2.484,活化能Ea为20.33k J·mol-1。(3)聚合反应产物及其聚合反应途径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HS-GC-MS)新技术分别测定聚合反应的气体产物和固体产物中的挥发性成分,考察不同条件下的聚合反应途径。实验结果表明,氮气下BD初期聚合产物气相产物有,1,2-二乙烯基环丁烷,4-乙烯基环己烯和1,5-环辛二烯;固体产物主要有:1,2-二乙烯基环丁烷,4-乙烯基环己烯和1,5-环辛二烯。由聚合反应产物推测可能的反应途径是,BD在低温下通过顺反中间体(cis,trans)生成4-乙烯基环己烯,之后随着温度升高,1,2-二乙烯基环丁烷和1,5-环辛二烯进一步生成。过氧化物引发剂存在时,主要聚合反应产物有4-乙烯基环己烯,1,2-二乙烯基环丁烷、1,5-环辛二烯、1,2-环氧基-5-环辛烯、1,5,9-环十二烯。由聚合反应产物推测可能的反应途径是,过氧化物发生热分解产生自由基,BD在自由基的作用下生成BD单体自由基,进而反应生成二聚体、三聚体以及长链聚合物;另外自由基之间的反应可生成醇、醛、酮等化合物。

傅家森[6](2020)在《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氟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丙烯酸酯橡胶是一种特种合成橡胶,主链的高度饱和性和极性的侧基,使其具有优异的耐热、耐油、抗氧化等性能,因此丙烯酸酯橡胶广泛应用在高温、热油环境中,尤其大量作为汽车工业的油封件、涡轮增压密封胶、橡胶垫圈等材料使用,随着丙烯酸酯橡胶研究的逐渐深入,其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拓宽。然而,丙烯酸酯橡胶也暴露出强度较低、耐温性能不足、压缩永久变形偏大等问题,因此,对丙烯酸酯橡胶进行相关的改性以提升性能十分迫切。(1)本文选择液体氟橡胶对丙烯酸酯橡胶进行改性,使用物理共混法制备了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氟橡胶并用胶,对共混材料的硫化体系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发现使用TCY硫化体系的并用胶的综合性能最佳。(2)制备了不同并用比例的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氟橡胶并用胶,研究了液体氟橡胶的添加份数对丙烯酸酯橡胶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当液体氟橡胶并用比例为5wt%时,可以明显提高丙烯酸酯橡胶的拉伸强度,而后随着液体氟橡胶并用比的增加而下降,压缩永久变形随着液体氟橡胶并用比的增加逐渐增大,并用胶的耐热性能提高。(3)在此基础之上,使用了金属氧化物对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氟橡胶并用胶进行了改性研究,结果表明,过量的氧化镁会逐渐出现聚集现象,添加量超过6份之后胶料出现返原,氧化镁加快了并用胶的硫化速率,提高了整体交联密度,提高了拉伸强度,降低了压缩永久变形。

刘斌[7](2019)在《新型铜促进剂及铁促进剂对UPR/MEKP固化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不饱和聚酯树脂(UPR)是一种用途广泛的热固性树脂,促进剂对其室温固化应用至关重要。因钴系促进剂存在的潜在致癌性使其应用受到限制,开发低毒环保的非钴盐促进剂成为近年来各公司的研究重点。Akzonobel公司研发的新型铜促进剂CF12N和铁促进剂CF40作为钴促进剂的替代,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和应用的空间,有必要深入研究并进一步改善其固化特性。本论文主要研究了CF12N和CF40对过氧化甲乙酮(MEKP)在UPR固化过程中的促进活性及体系的固化特性。因MEKP主要含有过氧化氢(H2O2)、2,2-二氢过氧丁烷(T4)和过氧化丁酮(T3)三种氢过氧化物组分。本文通过多次萃取制得了H2O2、T4、T3的单组分溶液,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详细地研究了CF12N和CF40对MEKP及其组分H2O2、T4、T3在引发UPR固化时的促进特性,并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研究了CF12N和CF40与MEKP反应过程。结果表明,CF12N和CF40对MEKP组分的促进活性均表现为H2O2>T4>T3,但CF12N对各组分的促进活性差别较小,使UPR/MEKP/CF12N体系的DSC固化曲线呈现单峰,UPR/MEKP/CF40体系呈多峰。CF12N对UPR/MEKP的固化具有一定程度的高温阻滞效应,当固化温度较高时UPR固化不完全。CF40对MEKP表现出很好的低温促进活性,可使UPR完全固化;H2O2与T4对CF40/MEKP/UPR的低温固化活性起重要作用,T3对CF40/MEKP/UPR高温下的完全固化起重要作用。但高用量CF40会降低低温下的固化活性,使固化过程延后。将CF12N与UPR制成预混料时,会产生随存放时间增长,固化凝胶时间会延长的不稳定现象。本论文利用DSC确认了这一现象,并研究了预混料中CF12N含量对固化温度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CF12N预混含量的增加,固化起聚温度升高幅度减小。以马来酸二乙酯和富马酸二乙酯为模型化合物与CF12N混合探究了对促进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CF12N与UPR预混料凝胶时间延长主要受CF12N中铜配体二乙醇胺和不饱和聚酯中残留的马来酸酯双键的反应程度影响,导致配体结构变化,从而使促进剂活性下降。

张芳芳[8](2019)在《SiO2形貌及粒径对聚烯烃复合树脂介电特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通讯产品也逐渐向轻薄短小、高频高速的方向发展。印制电路板的介电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信号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效率。具有优异介电性能的基体材料对印制电路板介电性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聚烯烃树脂具有低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优点,是一种可以应用于高频印制电路板的理想基体材料。美国Rogers公司通过向聚烯烃树脂中添加一定比例的无机填料研发了聚烯烃复合基板材料,然而国内关于聚烯烃复合基板材料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同时,有研究表明,无机填料的粒径大小、形貌都会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背景和发展要求,本文选用三种聚烯烃树脂为基体,以低介电常数的二氧化硅(SiO2)为无机填料,通过改变SiO2形貌、粒径制备出了一系列SiO2/聚烯烃复合材料,系统研究了SiO2的形貌及粒径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工作及成果如下:1.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聚丁二烯(PB)为树脂基体,以二甲苯为溶剂,将上述树脂与交联剂1,4-双叔丁基过氧异丙基苯(BIPB)以及抗氧剂B225进行共混固化。实验采用常压高温固化,研究了交联剂BIPB的用量对固化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发现,BIPB的最佳用量为3 phr。2.以无定形SiO2、球形SiO2为填料,将其分别添加到上述聚烯烃复合树脂中,制备了一系列SiO2/聚烯烃复合材料,并对两种形貌SiO2填充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介电性能、吸水率以及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与无定形SiO2相比,球形SiO2与树脂基体有更好的界面相互作用,更优异力学性能,以及更低的吸水率、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3.以三种不同粒径的球形SiO2(20 nm、2μm、10μm)为填料,将其分别添加到聚烯烃复合树脂中,制备了一系列的SiO2/聚烯烃复合材料。研究发现:纳米SiO2含量为15 phr,微米SiO2含量为10 phr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相同含量下,复合材料的吸水率、介电常数、介电损耗随着SiO2粒径的增大而减小。

林文多[9](2019)在《基于聚四氢呋喃共聚物弹性体的制备》文中研究表明聚四氢呋喃共聚醚橡胶材料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德国研究生产,经过将近六十年的发展,目前该材料仅主要应用在生物医学材料上,作为印模材料应用在口腔临床方面。目前研究的比较少,又因为聚四氢呋喃的优异性能,该合成橡胶相比其他的橡胶具有非常高的强度,有极强的耐低温等优点,所以该材料具有非常诱人的研究前景。本研究提出一种新的环氧化合物-四氢呋喃共聚物的制备方法。所得共聚物为环氧化合物与四氢呋喃的交替共聚物,共聚物的合成部分为四氢呋喃与烯丙基缩水甘油醚和环氧氯丙烷共聚所得,使所得到的交替共聚物分子链中包含有碳碳双键的结构单元,为其在制备聚四氢呋喃弹性体时提供了可以硫化交联的官能团。得到的聚醚弹性体具有良好的耐油性、耐热性、耐寒性。本研究将会进一步拓展聚四氢呋喃的聚合方法和应用,对聚四氢呋喃材料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本研究以四氢呋喃(THF)、烯丙基缩水甘油醚(AGE)和环氧氯丙烷(ECH)三种单体为原料,引发剂为二苯亚砜和三氟化硼的复合物(Ph2SO·2BF3),制得了实验所需的三元共聚醚。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光谱对制备的引发剂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得的引发剂存在络合的结构,与我们实验预期相同。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共聚醚的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共聚醚中的官能团与我们实验预期相同;用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共聚醚中只存在单峰,未出现原料峰和均聚物峰。最佳的聚合反应温度为25℃,最佳反应时间为8 h,引发剂与单体的最佳比例为1:100;最佳单体比为四氢呋喃:环氧氯丙烷:烯丙基缩水甘油醚=5:4:1。对前期合成的三元共聚醚,本实验采用紫外光固化和热固化两种方法进行固化成聚醚弹性体。通过测试弹性体的力学性能和硬度,研究了不同填料、固化时间和温度对弹性体的性能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固化条件。紫外光固化的最佳固化条件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50%(为三元共聚醚的质量比,下同);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2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含量为50%;最佳固化时间为2 h,共聚醚的比例为5:2:3。热固化的最佳固化条件为: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20%,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含量为40%,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的含量为50%,固化时间为6 h,固化温度为80℃,共聚醚的比例为5:2:3。

王琳[10](2017)在《鲢鱼糜凝胶体系的挤压式三维打印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对社会的需求逐渐增加,食品加工行业的高度工业化水平不断提升。三维打印技术是基于增材制造法原理的一种高新技术,是快速成型技术的延续与发展,其以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现代智能制造模式,为我国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不同于传统制造技术的新思路。打印材料是三维打印技术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制约三维打印技术获得广泛应用的瓶颈。对于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的挤压式三维打印技术,其对食品物料有着准确严格的要求:应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成型性,并具有合格的物理、化学性质。鱼糜凝胶体系具有一定的凝胶强度、黏度和流变特性,因此本论文以葡萄糖酸内酯(GDL)诱导形成的鱼糜凝胶体系为挤压式三维打印食品材料,通过辅料添加改善凝胶体系的力学特性以适用于三维打印技术。在此基础之上,研究挤压式三维打印工艺参数对鱼糜凝胶体系打印品质及精度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贮藏条件对鱼糜打印特性的影响,探究贮藏过程中脂肪过氧化产物对鱼糜凝胶打印效果的影响,探究鱼糜肌原纤维蛋白氧化聚形成的内在机制。以期深入阐明加工及贮藏过程中食品物料结构状态、打印特性与打印工艺三者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对于了解肉制品凝胶体系在挤压式三维打印技术中的应用奠定了理论依据和实际运用基础。首先初步研究了葡萄糖酸内酯(GDL)诱导鲢鱼糜凝胶体系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不同GDL浓度对鱼糜凝胶的持水性、质构特性及水分分布的影响。进一步通过GDL作用于鱼肉肌原纤维蛋白(MP),研究GDL诱导鱼糜凝胶化过程中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结果表明,促进鱼糜凝胶体系建立的GDL最佳浓度为1.5%。在此条件下,鱼糜凝胶化4 h内,鱼糜pH值快速降至4.5左右。GDL可改变鱼肉蛋白结构。随着GDL浓度的增加,蛋白结构展开,α-螺旋转化为β-折叠或无规则卷曲,疏水基团外露促进蛋白发生交联形成凝胶,凝胶强度及持水性提高。而过量的GDL添加反而会降低鱼糜凝胶的凝胶特性,导致凝胶劣化。低浓度的GDL诱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形成的作用力主要是疏水作用和共价二硫键,而当GDL浓度进一步增加时,出现疏水作用降低的现象。通过添加NaCl和固体脂肪改善鱼糜凝胶体系的松弛应力、蠕变特性、表观粘度以及动态学流变等打印特性,以期得到可用于三维打印的鱼糜凝胶体系。结果表明NaCl添加能够显着提高鱼糜凝胶的松弛应力、蠕变特性及动态学流变特性,有利于提高打印线条的抗压力,改善鱼糜凝胶的成型性,同时表观粘度的提高也有利于挤压式三维打印出料系统供料顺畅。10.0%的脂肪能够显着提高鱼糜凝胶的松弛应力、蠕变特性及动态流变学特性,但表观粘度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当加入过量的脂肪,鱼糜凝胶体系的粘度降低,不利于打印系统出料,并且打印完成后,样品结构容易塌陷变形。通过工艺参数试验研究了层高值、打印速率、喷嘴直径、出料速率及打印温度等参数对挤出成型质量的影响,并确定了关键工艺参数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结果表明:层高值1.5 mm、打印高度5.0 mm,喷嘴直径2.0 mm、打印速率28 mm/s、打印温度45°C以及出料速率0.003 cm3/s条件下,打印鱼糜凝胶样品的成型质量较好,成型件表面光滑没有突起,层层之间结合较为紧密,没有缺口,搭接的量较少。其中,出料速率Vd、打印速率Vn与喷嘴直径Dn三个打印参数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因此在打印过程中应综合调控这三个参数,以提高打印精度。另外,对三维打印螺杆挤压出料的过程中螺杆转速与打印速率的关系进行建模及数值分析,并设计简单打印模型验证数值分析的结果。结果显示利用此模型,螺杆转速与打印速率更加匹配,挤出物料过程的稳定性显着提高,减少了打印误差,有效的提高了打印精度。考察了鱼糜在不同贮藏温度下脂肪氧化、蛋白氧化、鱼糜持水性、凝胶强度及三维打印相关特性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鱼糜肌肉蛋白氧化增加和脂肪氧化加速,整体新鲜度会下降。同时持水性、凝胶强度、凝胶弹性、松弛应力、蠕变特性及表观粘度显着性降低。三种贮藏温度下,各指标整体变化趋势相似,而在相对较高温度下较长时间贮藏,会加速氧化劣变的发生,脂肪氧化与蛋白氧化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脂肪氧化能够促进蛋白氧化的发生。另外,建立基于整体稳定性指数法(GSI)预测不同温度贮藏下鱼糜凝胶的蛋白氧化程度及打印特性变化的数学模型,GSI=1-5.6161texp(-20.9159/RT),该模型能够准确有效地预测贮藏鲢鱼糜解冻后的基本品质及三维打印特性的变化规律。建立亚油酸(OLA)与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氧化体系并作用于鱼糜凝胶,通过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变化的影响及促进肌原纤维蛋白氧化程度的研究,阐明贮藏过程中脂肪氧化对鱼糜凝胶打印效果的影响机制。并以MDA作用于肌原纤维蛋白,通过测定蛋白凝胶强度、持水力、水分状态及微观结构等研究蛋白氧化聚集形成凝胶的过程。研究表明脂质过氧化物OLA和和MDA可提高鱼糜的表观粘度、屈服应力以及动态流变特性,表现了一定的凝胶黏弹特性,从而促进鱼糜浆料顺利出料,减小出丝断条的几率。MDA诱导蛋白凝胶化的效果要明显高于OLA体系,当MDA浓度达到0.03%时,鱼糜在短时间内就可表现出固态特性,在料斗剪切进料时发生凝胶大分子聚集,并且提高剪切速度仍无法使浆料均匀进料,在螺杆缝隙极易出现堵塞的现象,导致打印无法正常进行。OLA和和MDA引起了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变化,即蛋白溶解度下降,蛋白羰基值、表面疏水性呈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肌原纤维蛋白内源荧光强度下降并且出峰位置发生蓝移。NMR结果显示MDA作用于鱼肉肌原纤维蛋白可促进蛋白结构舒展,随着MDA浓度的增大,MDA-MP形成刚性的凝胶结构,蛋白中不易流动水发生蓝移,自由水比例降低。加热作用结合适量的共价键有利于加固凝胶结构,使得多余的自由水排除在凝胶结构之外。

二、过氧化物对QY8911-Ⅲ 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过氧化物对QY8911-Ⅲ 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2 粉末涂料的概述
        1.2.1 粉末涂料的分类
        1.2.2 粉末涂料的发展概况
    1.3 聚氯乙烯涂料
        1.3.1 聚氯乙烯涂料概述
        1.3.2 聚氯乙烯涂料的组成
    1.4 环氧树脂涂料
        1.4.1 环氧树脂的概况
        1.4.2 环氧树脂的固化
    1.5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概述
        1.5.1 石墨烯复合材料的防腐性能
        1.5.2 石墨烯复合材料在涂层中的分散
        1.5.3 石墨烯复合材料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1.6 聚苯胺的概述
        1.6.1 聚苯胺的特性
        1.6.2 聚苯胺的掺杂
        1.6.3 聚苯胺的防腐机理
    1.7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1.7.1 研究意义
        1.7.2 研究内容
2 聚氯乙烯粉末涂料的制备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粉末涂料的制备
    2.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2.2.1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2.2.2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2.2.3 涂层的形貌测试
        2.2.4 涂层的TG测试
        2.2.5 涂层的人工气候老化测试
        2.2.6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增塑剂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3.2 颜填料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3.3 热稳定剂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3.4 流平剂的用量对涂层性能的影响
    2.4 小结
3 环氧改性聚氯乙烯双层粉末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仪器
        3.1.3 粉末涂料的制备
    3.2 结构表征及性能测试
        3.2.1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3.2.2 涂层的结构与表征
        3.2.3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3.2.4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固化方法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2 环氧树脂用量对涂料性能的影响
        3.3.3 SEM-EDS分析
        3.3.4 红外光谱分析(FT-IR)
        3.3.5 拉曼光谱分析(Raman)
        3.3.6 透射电镜分析(TEM)
        3.3.7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EIS)
        3.3.8 塔菲尔分析(Tafel)
        3.3.9 涂层的防腐机理
    3.4 小结
4 聚苯胺/氧化石墨烯填料在PVC/EP涂料中的防腐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原料
        4.1.2 实验仪器
        4.1.3 PAGO的合成
        4.1.4 涂层的制备
    4.2 实验部分
        4.2.1 结构与表征
        4.2.2 涂层的机械性能测试
        4.2.3 涂层的耐盐雾测试
        4.2.4 涂层的电化学测试
        4.2.5 涂层的接触角测试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图谱(XRD)分析
        4.3.2 光泽度和接触角分析
        4.3.3 扫描电镜分析(SEM)
        4.3.4 耐中性盐雾性能分析
        4.3.5 机械性能分析
        4.3.6 电化学阻抗谱分析(EIS)
        4.3.7 塔菲尔分析(Tafel)
        4.3.8 划痕的扫描电镜分析(SEM)
        4.3.9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4.3.10 保护机理
    4.4 小结
5 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共固化复合材料工艺及其性能表征
        1.2.2 共固化复合材料阻尼薄膜的研究现状
        1.2.3 共固化复合材料树脂的研究现状
        1.2.4 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研究现状
        1.2.5 解决关键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章节安排
        1.3.1 技术路线
        1.3.2章节安排
第2章 酚醛树脂基80℃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阻尼性能
    2.1 粘弹性阻尼材料的组分设计
        2.1.1 共固化机理
        2.1.2 硫化体系
        2.1.3 正交试验法设计粘弹性材料组分
    2.2 粘弹性材料的加工工艺
    2.3 粘弹性材料的性能表征
        2.3.1 粘弹性材料的硫化特性
        2.3.2 粘弹性材料的邵氏硬度
        2.3.3 粘弹性材料的阻尼性能
    2.4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2.4.1 粘弹性材料的溶解
        2.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2.5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2.5.1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2.5.2 复合材料的动力学性能
        2.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2.6 低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2.6.1 微观结构表征
        2.6.2 热力学相容性表征
        2.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表征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氨酚醛树脂基165℃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界面结合机理
    3.1 丁腈橡胶的组分设计原理
    3.2 丁腈橡胶的加工工艺
    3.3 丁腈橡胶的性能表征
        3.3.1 丁腈橡胶的硫化特性
        3.3.2 丁腈橡胶的拉伸性能
        3.3.3 丁腈橡胶的阻尼性能
    3.4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3.4.1 丁腈橡胶的溶解
        3.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3.5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3.5.1 复合材料的静态力学性能
        3.5.2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3.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3.6 氨酚醛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3.6.1 表面粗糙度分析
        3.6.2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3.6.3 光学显微镜分析
        3.6.4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3.6.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环氧树脂基140℃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与性能研究
    4.1 溴化丁基橡胶的组分设计
        4.1.1 共固化机理
        4.1.2 硫化体系
        4.1.3 正交试验法设计溴化丁基橡胶组分
    4.2 溴化丁基橡胶的加工工艺
    4.3 溴化丁基橡胶的性能表征
        4.3.1 溴化丁基橡胶的硫化特性
        4.3.2 溴化丁基橡胶的拉伸性能
        4.3.3 溴化丁基橡胶的撕裂性能
        4.3.4 溴化丁基橡胶的阻尼性能
    4.4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4.4.1 溴化丁基橡胶的溶解
        4.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4.5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4.5.1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4.5.2 复合材料的隔声性能
        4.5.3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4.6 环氧树脂基中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4.6.1 热力学相容性分析
        4.6.2 微观结构分析
        4.6.3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4.6.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双马树脂基230℃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研制及力学性能研究
    5.1 氟橡胶的组分设计
        5.1.1 共固化机理
        5.1.2 硫化体系
        5.1.3 正交试验法设计氟橡胶组分
    5.2 氟橡胶的加工工艺
    5.3 氟橡胶的性能表征
        5.3.1 氟橡胶的硫化特性
        5.3.2 氟橡胶的邵氏硬度
        5.3.3 氟橡胶的耐老化性能
        5.3.4 氟橡胶的阻尼性能
        5.3.5 氟橡胶的Payne效应
        5.3.6 氟橡胶的热稳定性
    5.4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制备
        5.4.1 氟橡胶的溶解
        5.4.2 复合材料的成型
    5.5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性能表征
        5.5.1 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5.5.2 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
        5.5.3 复合材料的模态性能
        5.5.4 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性能
    5.6 双马树脂基高温共固化阻尼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机理表征
        5.6.1 微观结构分析
        5.6.2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5.6.3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3)等离子体接枝PBO纤维及其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简介
    1.3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热固性树脂基体
        1.3.1 环氧树脂简介
        1.3.2 环氧树脂固化剂
        1.3.3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基体
    1.4 PBO纤维研究概况
        1.4.1 PBO纤维国外研究进展
        1.4.2 PBO纤维国内研究进展
    1.5 复合材料界面研究概况
        1.5.1 复合材料界面简介
        1.5.2 复合材料界面的效应
        1.5.3 复合材料界面的作用机理
        1.5.4 复合材料界面的失效模式
        1.5.5 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因素
    1.6 PBO纤维改性研究概况
        1.6.1 PBO纤维的改性方法
        1.6.2 纤维改性处理工艺
    1.7 等离子体改性研究概况
    1.8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设计思路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纤维表面的处理工艺
        2.2.1 PBO纤维表面上浆剂的去除
        2.2.2 纤维表面预接枝处理过程
        2.2.3 介质阻挡等离子体处理
        2.2.4 测试前纤维表面处理
    2.3 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
        2.3.1 模压成型工艺流程
        2.3.2 缠绕成型工艺流程
    2.4 性能表征测试方法
        2.4.1 红外光谱
        2.4.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2.4.3 差示扫描量热
        2.4.4 热失重分析
        2.4.5 层间剪切强度
        2.4.6 动态热机械分析
        2.4.7 扫描电子显微镜
3 PBO表面接枝聚氨酯的制备及表征
    3.1 引言
    3.2 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
        3.2.1 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的合成
        3.2.2 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的表征
    3.3 芳香族多羧基型聚氨酯
        3.3.1 芳香族多羧基型聚氨酯的合成
        3.3.2 芳香族多羧基型聚氨酯的表征
    3.4 本章小结
4 接枝PBO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4.1 引言
    4.2 PBO接枝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及复合材料的制备
    4.3 等离子体接枝PBOs及PBO对环氧基体复合材料界面粘结性能的表征
    4.4 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接枝PBOs纤维对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4.4.1 等离子体接枝PBOs表面XPS分析
        4.4.2 等离子体接枝PBOs表面ATR- FTIR分析
    4.5 等离子体接枝PBOs纤维表面、PBOs/EP界面性质表征
        4.5.1 等离子体接枝PBOs纤维表面形貌分析
        4.5.2 等离子体接枝PBOs/EP界面形貌分析
    4.6 脂肪链酰亚胺型聚氨酯接枝带有上浆剂的PBO纤维对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4.6.1 等离子体接枝PBO表面XPS分析
        4.6.2 等离子体接枝PBO表面ATR-FTIR分析
    4.7 等离子体接枝带有上浆剂的PBO表面、PBO/EP界面性质表征
        4.7.1 等离子体接枝PBO表面形貌分析
        4.7.2 等离子体接枝PBO/EP界面形貌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接枝PBO纤维增强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复合材料制备及其性能
    5.1 引言
    5.2 PBO接枝芳香族聚氨酯及PBO/BMI复合材料的制备
    5.3 等离子体接枝PBO对PBO/BMI界面粘结性能的影响因素及其性质的表征
        5.3.1 功率密度对PBO/BMI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5.3.2 TDIEC/TDIBC/TDIHC接枝对PBO/BMI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5.3.3 TDIEC预接枝液浓度对PBO/BMI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5.4 TDIEC的基本热力学性质
    5.5 TDIEC接枝对PBO纤维表面化学成分的影响
        5.5.1 等离子体接枝TDIEC的PBO表面XPS分析
        5.5.2 TDIEC接枝PBO表面ATR-FTIR分析
    5.6 TDIEC接枝PBO/BMI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研究
    5.7 TDIEC接枝PBO纤维时效性的研究
        5.7.1 时效性对PBO及TDIEC接枝PBO/BMI界面粘结强度的影响
        5.7.2 时效性对PBO及TDIEC接枝PBO表面形貌的影响
        5.7.3 时效性对PBO及TDIEC接枝PBO/BMI界面形貌的影响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4)辐射交联硬质PVC/环氧树脂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合物发泡材料概述
        1.1.1 聚氨酯发泡材料
        1.1.2 聚苯乙烯发泡材料
        1.1.3 聚烯烃类发泡材料
    1.2 聚氯乙烯发泡材料
        1.2.1 聚氯乙烯简述
        1.2.2 聚氯乙烯发泡材料的泡孔成型机理
        1.2.3 聚氯乙烯发泡材料的制备方法
    1.3 交联PVC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3.1 化学交联PVC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3.2 辐射交联PVC发泡材料的研究进展
    1.4 本论文的选题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辐射交联硬质PVC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含氨基硅氧烷的双官能团敏化剂(BSM)的制备
        2.2.4 辐射交联硬质PVC发泡材料的制备
        2.2.5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含氨基硅氧烷的双官能团敏化剂(BSM)的合成与表征
        2.3.2 敏化剂种类对R-PVC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2.3.3 敏化剂的用量对R-PVC发泡材料的性能的影响
        2.3.4 发泡剂的用量对R-PVC发泡材料的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环氧树脂的种类和用量对辐射交联硬质PVC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R-PVC/EX发泡材料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环氧树脂固化反应过程的DSC分析
        3.3.2 环氧树脂/双氰胺固化体系对R-PVC/EX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3.3.3 环氧树脂/改性DDS固化体系对R-PVC/EX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DDS预固化环氧树脂对辐射交联硬质PVC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R-PVC/EX-DDS发泡材料的制备
        4.2.4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EX-DDS的用量对R-PVC/EX-DDS发泡材料性能影响
        4.3.2 敏化剂的用量对R-PVC/EX-DDS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4.3.3 发泡剂的用量对R-PVC/EX-DDS发泡材料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1,3-丁二烯热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1,3-丁二烯(BD)的理化性质及应用
        1.1.1 BD的物理性质
        1.1.2 BD的化学性质
        1.1.3 BD的应用
    1.2 反应动力学
    1.3 过氧化物及其分析方法
        1.3.1 过氧化物
        1.3.2 丁二烯过氧化物
        1.3.3 过氧化物的分析方法
    1.4 顶空气相色谱-质谱法(HS-GC-MS)
    1.5 压力容器实验(PVT)
    1.6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6.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6.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其创新点
第二章 1,3-丁二烯的热稳定性与聚合反应特性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试剂及气体
        2.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MCPVT实验装置
        2.2.2 氮气下丁二烯的聚合反应
        2.2.3 氧气下丁二烯的聚合反应
        2.2.4 引发剂引发的聚合反应
        2.2.5 过氧化物的碘量法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氮气下丁二烯的聚合反应
        2.3.2 氧气下丁二烯的聚合反应
        2.3.3 引发剂引发的聚合反应
        2.3.4 过氧化物的碘量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3-丁二烯在MCPVT中的聚合反应动力学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试剂及气体
        3.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BD在氮气氛围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
        3.2.2 BD在少量氧气氛围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
        3.2.3 BD在过氧化物引发剂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
    3.3 结果与讨论
        3.3.1 BD在氮气氛围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
        3.3.2 BD在少量氧气氛围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
        3.3.3 BD在过氧化物引发剂下的聚合反应动力学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3-丁二烯初期聚合反应产物及其可能反应途径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材料及气体
        4.1.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氮气下丁二烯聚合反应产物
        4.2.2 引发剂下丁二烯聚合反应产物收集
        4.2.3 聚合产物的HS-GC-MS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氮气下的聚合反应产物
        4.3.2 引发剂下的聚合反应产物
        4.3.3 丁二烯聚合反应可能途径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氟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实验背景
    1.2 高分子共混概述
    1.3 丙烯酸酯橡胶
        1.3.1 丙烯酸酯橡胶的结构与分类
        1.3.2 丙烯酸酯橡胶的合成方法
        1.3.3 丙烯酸酯橡胶的交联体系
    1.4 丙烯酸酯橡胶的性能及应用
        1.4.1 耐热油、耐臭氧、日光老化性能
        1.4.2 丙烯酸酯橡胶在介电弹性体中的应用
        1.4.3 丙烯酸酯橡胶在阻尼材料领域的应用
    1.5 丙烯酸酯橡胶的改性
        1.5.1 引入丙烯酸烷氧基酯
        1.5.2 合成乙烯-丙烯酸酯橡胶
        1.5.3 引入含杂原子基团
        1.5.4 丙烯酸酯橡胶与树脂共混制备TPV
        1.5.5 不同类型丙烯酸酯橡胶共混
        1.5.6 丙烯酸酯橡胶/天然橡胶共混
        1.5.7 丙烯酸酯橡胶/丁腈橡胶共混
        1.5.8 丙烯酸酯橡胶/氯醇橡胶共混
        1.5.9 丙烯酸酯橡胶/硅橡胶共混改性
        1.5.10 丙烯酸酯橡胶/氟橡胶共混
    1.6 液体氟橡胶及其制备方法
        1.6.1 单体聚合法
        1.6.2 氧化降解法
    1.7 液体氟橡胶的固化
        1.7.1 环氧树脂类固化剂
        1.7.2 氨基树脂类固化剂
        1.7.3 碳化亚胺类固化剂
        1.7.4 多异氰酸醋类固化剂
    1.8 液体氟橡胶研究进展
        1.8.1 端羧基液体氟橡胶的还原
        1.8.2 端羧基液体氟橡胶的酯化
        1.8.3 端羧基液体氟橡胶的硅烷基化
    1.9 液体氟橡胶共混改性
    1.10 本课题意义、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1.10.1 课题意义
        1.10.2 主要内容
        1.10.3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氟橡胶并用胶硫化体系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配方
        2.2.4 并用胶的制备
    2.3 性能测试
        2.3.1 硫化性能测试
        2.3.2 物理性能测试
        2.3.3 老化性能测试
        2.3.4 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2.3.5 耐油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硫化曲线
        2.4.2 物理性能
        2.4.3 老化性能
        2.4.4 压缩永久变形
        2.4.5 耐油性能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体氟橡胶份数对丙烯酸酯橡胶的性能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配方
        3.2.4 原料制备
    3.3 性能测试
        3.3.1 硫化性能测试
        3.3.2 门尼粘度测试
        3.3.3 填料分散测试
        3.3.4 透射电镜测试
        3.3.5 物理性能测试
        3.3.6 老化性能测试
        3.3.7 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3.3.8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试
        3.3.9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
        3.3.10 热稳定性能测试
        3.3.11 耐油性能测试
        3.3.12 扫描电镜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液体氟橡胶对并用胶加工性能的影响
        3.4.2 液体氟橡胶对并用胶填料分散的影响
        3.4.3 液体氟橡胶对并用胶硫化特性的影响
        3.4.4 物理性能
        3.4.5 并用胶热氧老化性能
        3.4.6 DSC&DMA
        3.4.7 并用胶热稳定性测试
        3.4.8 压缩永久变形
        3.4.9 耐油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属氧化物对丙烯酸醋橡胶/液体氟橡胶并用胶的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配方
        4.2.4 原料制备
    4.3 性能测试
        4.3.1 硫化性能测试
        4.3.2 EDS分析
        4.3.3 交联密度测试
        4.3.4 物理性能测试
        4.3.5 老化性能测试
        4.3.6 压缩永久变形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硫化性能
        4.4.2 交联密度
        4.4.3 力学性能
        4.4.4 老化性能
        4.4.5 压缩永久变形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7)新型铜促进剂及铁促进剂对UPR/MEKP固化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不饱和聚酯的简介
        2.1.1 不饱和聚酯的组成及应用
        2.1.2 不饱和聚酯的研究进展
    2.2 不饱和聚酯树脂固化的引发体系
        2.2.1 氢过氧化物-过渡金属离子引发体系的简介
        2.2.2 配体对促进剂的影响
        2.2.3 促进剂的作用机理
    2.3 不饱和聚酯固化动力学研究
        2.3.1 动力学研究的基本理论
        2.3.2 等温DSC法
        2.3.3 等速升温DSC法
    2.4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3.2 实验部分
        3.2.1 分子筛的活化
        3.2.2 M50A的分离
        3.2.3 H_2O_2-TXIB溶液的制备
        3.2.4 UPR固化特性的测试
        3.2.5 新癸酸钾的制备
        3.2.6 CF12N的配制
        3.2.7 CF12N的预混
        3.2.8 马来酸二乙酯和富马酸二乙酯对CF12N的影响
    3.3 分析与测试
        3.3.1 MEKP的组成分析
        3.3.2 DSC测试
        3.3.3 UV-vis测试
        3.3.4 ~1HNMR测试
        3.3.5 活性氧含量测定
        3.3.6 酸值的测定
第4章 结果与讨论
    4.1 MEKP的分离
    4.2 CF12N的促进特性
        4.2.1 CF12N用量对UPR/MEKP体系固化的影响
        4.2.2 CF12N用量对UPR/MIPKP体系的影响
        4.2.3 CF12N对M50A中各过氧化物的促进作用
        4.2.4 CF12N促进氢过氧化物分解机理研究
    4.3 CF40的促进特性研究
        4.3.1 CF40对UPR/MEKP体系固化的影响
        4.3.2 CF40对M50A中各过氧化物组分的促进作用
        4.3.3 CF40对UPR/MIPKP体系的固化特性
        4.3.4 CF40促进氢过氧化物分解机理研究
    4.4 CF12N预混
        4.4.1 CF12N预混用量对UPR固化的影响
        4.4.2 二乙醇胺和新癸酸钾对CF12N预混的影响
        4.4.3 富马酸二乙酯及马来酸二乙酯对CF12N预混料的影响
        4.4.4 二乙醇胺/富马酸酯摩尔比对起聚温度的影响
        4.4.5 胺配体对铜促进剂的影响
    4.5 .UPR/CF12N/M50A体系固化动力学分析
        4.5.1 升温速率对UPR/CF12N/M50A固化体系的影响
        4.5.2 活化能及指前因子的计算
        4.5.3 反应级数的确定
        4.5.4 自由基浓度的计算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SiO2形貌及粒径对聚烯烃复合树脂介电特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高频覆铜板常用的树脂基体
        1.2.1 环氧树脂
        1.2.2 聚四氟乙烯
        1.2.3 氰酸酯树脂
        1.2.4 聚苯醚
        1.2.5 聚碳氢树脂
        1.2.6 高频覆铜板常用树脂性能对比
    1.3 聚烯烃树脂概述
        1.3.1 聚丁二烯的结构与性能
        1.3.2 聚丁二烯的应用
    1.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1.4.1 介电常数
        1.4.2 介电损耗
        1.4.3 填料对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介电性能的影响
    1.5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1.5.1 溶胶-凝胶法
        1.5.2 共混法
        1.5.3 原位聚合法
        1.5.4 插层法
    1.6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内容
第二章 聚烯烃复合树脂的过氧化物体系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所用主要设备
    2.3 实验药品及溶剂的选择
        2.3.1 交联剂的选择
        2.3.2 溶剂的选择
    2.4 实验步骤
    2.5 样品测试
        2.5.1 热稳定性分析
        2.5.2 力学性能测试
        2.5.3 凝胶含量
        2.5.4 溶胀比
        2.5.5 介电性能
    2.6 实验结果及分析
        2.6.1 温度对交联反应的影响
        2.6.2 热性能
        2.6.3 力学性能
        2.6.4 交联密度
        2.6.5 介电性能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SiO_2形貌对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1.1 填料表面改性
        3.1.2 偶联剂的作用机理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所用主要设备
    3.3 实验步骤
        3.3.1 表面改性二氧化硅填料的制备
        3.3.2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制备
    3.4 样品测试
        3.4.1 力学性能测试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3.4.3 吸水率测试
        3.4.4 介电性能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3.5.2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3.5.3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吸水率
        3.5.4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SiO_2粒径对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所用主要设备
    4.3 实验步骤
    4.4 样品测试
        4.4.1 力学性能测试
        4.4.2 扫描电子显微镜
        4.4.3 吸水率测试
        4.4.4 介电性能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4.5.2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微观形貌
        4.5.3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吸水率
        4.5.4 SiO_2/聚烯烃复合材料的介电性能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9)基于聚四氢呋喃共聚物弹性体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四氢呋喃
        1.2.1 聚四氢呋喃均聚物
        1.2.2 聚四氢呋喃共聚物
    1.3 聚四氢呋喃共聚物的合成
        1.3.1 聚四氢呋喃共聚物合成机理
        1.3.2 聚四氢呋喃共聚物合成的现状
    1.4 聚四氢呋喃共聚物的加工和应用
        1.4.1 聚四氢呋喃共聚物制备聚氨酯
        1.4.2 聚四氢呋喃共聚物制备聚醚橡胶
    1.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聚四氢呋喃三元共聚醚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步骤
    2.3 分析测试
        2.3.1 黏均分子量的测定
        2.3.2 凝胶渗透色谱分析
        2.3.3 傅里叶红外光谱表征
        2.3.4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5 紫外可见光光谱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引发剂的研究
        2.4.2 共聚醚红外光谱分析图
        2.4.3 共聚醚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图
        2.4.4 共聚醚凝胶渗透色谱分析图
        2.4.5 反应时间对共聚醚的影响
        2.4.6 反应温度对共聚醚的影响
        2.4.7 单体比对共聚醚的影响
        2.4.8 引发剂与单体的比对共聚醚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紫外光固化聚四氢呋喃共聚醚弹性体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3.2.2 紫外光固化共聚醚原理
        3.2.3 紫外光固化共聚醚步骤
    3.3 分析测试
        3.3.1 弹性体硬度测试
        3.3.2 弹性体拉伸性能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单体比例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2 光固化时间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3 MMA的含量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4 PMMA的含量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4.5 DOP的含量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热固化聚四氢呋喃共聚醚弹性体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及实验仪器
        4.2.2 热固化共聚醚的实验原理
        4.2.3 热固化共聚醚的实验步骤
    4.3 分析测试
        4.3.1 弹性体硬度测试
        4.3.2 弹性体拉伸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单体比列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2 热固化时间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3 固化温度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4 MMA的含量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5 PMMA的含量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4.6 DOP的含量对共聚醚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鲢鱼糜凝胶体系的挤压式三维打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三维打印技术的研究概况
        1.1.1 三维打印技术
        1.1.2 三维打印技术的原理
        1.1.3 三维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
    1.2 食品三维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
        1.2.1 三维打印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2.2 FDM三维打印机系统
        1.2.3 三维打印工艺流程
        1.2.4 挤压式三维食品打印技术的研究进展
    1.3 鱼糜凝胶体系的研究进展
        1.3.1 肌原纤维蛋白的结构及组成
        1.3.2 鱼糜凝胶体系的研究进展
        1.3.3 鱼糜凝胶化的影响因素
    1.4 鱼肉中的蛋白氧化及对肉制品品质影响
        1.4.1 蛋白氧化机制
        1.4.2 蛋白氧化对肉制品品质的影响
    1.5 立题背景和意义
    1.6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葡萄糖酸内酯诱导对鲢鱼糜挤压式三维打印基础凝胶体系形成的影响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原料
        2.2.2 试剂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4 实验方法
        2.2.5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DL对鱼糜凝胶体系pH值的影响
        2.3.2 GDL对鱼糜凝胶体系质构特性的影响
        2.3.3 GDL对鱼糜凝胶体系持水性的影响
        2.3.4 GDL对鱼糜凝胶体系水分状态分布的影响
        2.3.5 GDL诱导肌原纤维蛋白凝胶聚集作用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料添加对鲢鱼糜凝胶体系挤压式三维打印特性(力学参数)影响的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原料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3 试验方法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NaCl对鱼糜凝胶应力松弛的影响
        3.3.2 NaCl对鱼糜凝胶蠕变特性的影响
        3.3.3 NaCl对鱼糜凝胶表观粘度的影响
        3.3.4 NaCl对鱼糜凝胶动力学流变的影响
        3.3.5 NaCl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效果的影响
        3.3.6 脂肪对鱼糜凝胶应力松弛的影响
        3.3.7 脂肪对鱼糜凝胶蠕变特性的影响
        3.3.8 脂肪对鱼糜凝胶表观粘度的影响
        3.3.9 脂肪对鱼糜凝胶动力学流变的影响
        3.3.10 脂肪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效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艺参数对鲢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成型效果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原料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层高值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成型效果的影响
        4.3.2 不同打印高度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成型效果的影响
        4.3.3 不同喷嘴直径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成型效果的影响
        4.3.4 不同打印速率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成型效果的影响
        4.3.5 不同打印温度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成型效果的影响
        4.3.6 不同出料速率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成型效果的影响
        4.3.7 单螺杆旋转速度对挤压式出料质量稳定性的影响
        4.3.8 挤压式三维打印单螺杆进料系统模型的建立及数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鲢鱼糜体系冻藏/解冻对挤压式三维打印效果的影响及其预测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原料
        5.2.2 主要试剂
        5.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4 试验方法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冻藏温度对鱼糜品质的影响
        5.3.2 不同冻藏温度对鱼糜解冻后打印特性的影响
        5.3.3 不同冻藏温度对鱼糜解冻后挤压式三维打印精度的影响
        5.3.4 各指标相关性分析
        5.3.5 冻藏鲢鱼糜解冻后三维打印特性变化动力学预测模型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脂质氧化对鲢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效果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原料
        6.2.2 主要试剂
        6.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6.2.4 实验方法
        6.2.5 数据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脂质过氧化对鱼糜凝胶三维打印特性的影响
        6.3.2 脂质过氧化物对鱼糜凝胶挤压式三维打印精度的影响
        6.3.3 脂质过氧化物对肌原纤维蛋白结构的影响
        6.3.4 MDA交联肌原纤维蛋白凝胶的形成机制
    6.4 本章小结
论文主要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成果清单

四、过氧化物对QY8911-Ⅲ 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聚氯乙烯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韩宇莹.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2]共固化阻尼膜夹嵌复合材料研制及界面结合机理[D]. 郑长升. 青岛理工大学, 2021
  • [3]等离子体接枝PBO纤维及其热固性树脂基复合材料性能[D]. 陈怿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
  • [4]辐射交联硬质PVC/环氧树脂发泡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爽.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1,3-丁二烯热稳定性和聚合反应研究[D]. 段鹏志. 广西大学, 2020
  • [6]丙烯酸酯橡胶/液体氟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傅家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新型铜促进剂及铁促进剂对UPR/MEKP固化特性的研究[D]. 刘斌. 天津大学, 2019(06)
  • [8]SiO2形貌及粒径对聚烯烃复合树脂介电特性的影响研究[D]. 张芳芳.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9]基于聚四氢呋喃共聚物弹性体的制备[D]. 林文多. 武汉工程大学, 2019(03)
  • [10]鲢鱼糜凝胶体系的挤压式三维打印研究[D]. 王琳. 江南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过氧化物对QY8911-Ⅲ树脂固化过程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