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滴灌下尿素转化输送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温室滴灌下尿素转化输送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一、温室滴灌条件下尿素转化运移分布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程奇云[1](2021)在《蓄水坑灌氮肥管理方式对果园氮素分布利用及果树生长的影响》文中指出水肥的高效利用是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不同灌溉方式下水肥耦合作用会对水肥的利用规律及效率产生影响。随着蓄水坑灌技术的推广应用,探寻蓄水坑灌氮肥管方法下水氮分布规律,揭示蓄水坑灌下苹果树氮肥利用机理,对完善蓄水坑灌水肥管理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的田间试验在山西农业大学果树研究所果树节水灌溉示范园进行,试验共设置8个试验处理,蓄水坑灌条件下以不同的施肥总量(300kg N/hm2、600kg N/hm2)和施肥时期(花后期、果实膨大期以及花后期和果实膨大期两次施肥)为变量,采用全面试验法设置6组试验组,同时,以蓄水坑灌未施肥和地面灌溉、低施肥量、两次施肥分别设置2组对照组。研究明确了土壤铵态氮、硝态氮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果树根系、冠层叶片、树干茎流、苹果产量品质以及不同尺度下苹果树水氮利用效率对水肥管理方法的响应;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探明了土壤中肥料氮素的分布规律、不同年际下果树对肥料氮素的分配利用规律;建立了基于典型人工神经网络和粒子群算法改进人工神经网络的苹果树根系生长预测模型和叶片光合速率模型,并对不同算法下的模型进行对比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灌溉施肥方式下土壤矿质氮分布规律存在差异。相较于地面灌溉,蓄水坑灌有效促进了铵态氮和硝态氮累积于土壤中层(20-80cm),减少了土壤表层(0-20cm)铵态氮和100-160cm土层硝态氮的积累,提高尿素的水解速度,减少水解时间。蓄水坑灌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剖面(0-160cm)的铵态氮平均值显着增加;而硝态氮平均值则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高施氮量并不能持续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施肥时期对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绝对含量存在显着影响,果实膨大期施肥显着增加了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全生育期平均含量。与一次施肥相比,两次施肥增加了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绝对含量。(2)灌溉施肥方式的改变会引起苹果树生理生长的变化。相较于地面灌溉,蓄水坑灌可以促进苹果树根系以及苹果树冠层、叶片的生长,同时蓄水坑灌条件下的茎流量日变化规律存在显着的出峰现象,且峰值较高。随着施肥总量的增加,除叶绿素外,根系和冠层、叶片各项指标,以及树干茎流值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规律,在本试验中,低施肥量(300kg N/hm2)为最适根系及冠层叶片生长的施肥量。不同施肥时期下,果树生长的侧重略有不同,相对于膨大期施肥,花后期施肥处理的冠层和叶片各指标数值,以及树干茎流量均较大,而根长密度增量(ΔRLD)和根表面积密度增量(ΔRSAD)较小。在保持施肥总量一致的情况下,两次施肥可以促使苹果树冠层和叶片各指标小幅增长,而根长密度、根表面积密度和树干茎流量则出现显着增长。(3)利用15N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不同年份肥料氮素在土壤、果树各器官中的分布利用规律。结果表明,蓄水坑灌可以有效促使肥料氮素深入土壤中层(40-100cm),减少表层和深层肥料氮素的累积;不同施肥量条件下肥料氮素均主要集中于土壤中层(40-100cm),而高施氮量条件下不同土层分布量的差异则相对较小;不同施肥时期条件下肥料氮素的分布规律类似,主要集中于土壤浅层(0-40cm)和中层(40-100cm),而果实膨大期施肥条件下,土壤浅层(0-40cm)和中层(40-100cm)肥料氮素含量相对较高;不同施肥管理方式下,翌年肥料氮素的分布存在显着差异,整体而言,在高施肥量并采用两次施肥的施肥方式下肥料氮素在第二年残留最多,而低施肥量并采用两次施肥和低施肥量花后期施肥的方式下肥料氮素的残留最小。试验条件下,苹果树叶片和果实主要利用上一年的肥料氮素,而苹果树根系主要利用的肥料氮素与施肥时期和施肥量相关,生育初期施肥和低施肥量有利于根系对当年肥料氮素的吸收。叶片对当年肥料的吸收程度是逐月增大的,而对上一年肥料氮素的吸收程度则相反。苹果各器官间对当年肥料氮素的分配为:根系>果实>叶片;而对上年肥料氮素的分配则为:果实>根系>叶片。在全部处理中,两次施肥可以促使肥料氮素相对更平均的分配于各器官中。(4)明确了灌溉施肥管理方式对苹果树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在相同施肥条件下,蓄水坑灌显着提高了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而低施肥量下,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较高。然而,施肥量的变化对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并不显着。相较于单次施肥,两次施肥的方式可以显着提高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产量水平的水分利用效率和氮素农学利用效率。(5)建立了基于典型人工神经网络和粒子群算法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的苹果树根系生长预测模型和叶片光合速率模型,并对不同算法下的模型进行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相对于典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BP),经过粒子群算法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PSO-BP)可以有效提高模拟精度,降低模拟误差。在根系生长模型中,PSO-BP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34%和22.51;在叶片光合速率模型中,PSO-BP模型的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和均方根误差(RMSE)分别降低1.6%和0.268。

包城[2](2021)在《和田风沙土条件下日光温室滴灌番茄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明和田风沙土入渗特性和日光温室番茄耗水规律,本文以和田风沙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入渗试验,分析了不同土壤容重、初始含水率、滴头流量条件下水分的运移过程。以番茄为研究对象开展大田灌溉试验,通过设计T1(低水)、T2(中低水)、T3(中水)、T4(中高水)、T5(高水)5个不同梯度灌水定额,分析不同灌溉定额对温室番茄生长指标,耗水规律、产量品质,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溉水利用效率(IWUE)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滴头流量与湿润峰运移距离呈正相关,在灌水总量相同条件下,滴头流量对湿润锋的水平运移距离影响不大,而在垂直方向上,小滴头流量更利于水分向深层运移;土壤干容重与垂直运移距离呈负相关关系,而水平方向扩散无显着作用(P>0.05);初始含水率对水平湿润峰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P>0.05),土壤初始含水率与垂直入渗距离呈正相关。(2)温室番茄耗水强度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小的变化趋势,不同灌水定额下,番茄耗水强度随灌水定额增加而增加。秋冬茬番茄苗期、开花结果期、结果期阶段耗水量分别为43.01 mm~56.05 mm,144.57 mm~245.35 mm、62.9 mm~95.5 mm,全生育期累积耗水量在258.41 mm~409.54 mm之间。冬春茬苗期、开花结果期、结果期阶段耗水量分别为60.12 mm~98.85 mm、158.92 mm~287.47 mm和71.86 mm~124.5 mm,全生育期累积耗水量为290.9 mm~510.8 mm之间。两茬温室番茄各生育期的耗水强度为大致接近,苗期、开花结果期和结果期耗水强度分别为1.28~2.10 mm·d-1、2.58~4.96mm·d-1和2.11~3.77 mm·d-1。(3)增加灌水定额有利于提高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总量。过低或过高的灌水定额都不利于果实产量的形成,T4处理时秋冬、冬春两茬番茄产量皆到达最大,分别为91.10 t·hm-2、85.91 t·hm-2。秋冬、冬春茬两茬T1~T4处理间WUE、IWUE无明显差异(P>0.05),当灌水定额达到T5处理时,番茄WUE、IWUE有显着(P<0.05)的下降趋势。番茄果型指数、维生素C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与灌水定额呈负相关。在不同灌水定额下,番茄可滴定酸含量随灌水定额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T3处理时,秋冬、冬春两茬番茄维生素C含量皆达到最大。(4)通过综合指标评价法分析得出温室番茄缓苗期、苗期、开花结果期、结果期灌水定额分别为7.2 mm、8.32 mm、18.82 mm、18.32 mm,其中秋冬茬番茄灌水次数分别为2、5、10、6次,灌水周期分别为4~5 d、3~4 d、4~5 d和4~6 d,灌溉定额为356 mm时,冬春茬番茄灌水次数分别为2、9、12、8次,灌水周期分别为4~5 d、3~4 d、4~5 d和3~4 d,灌溉定额为465 mm时,和田日光温室番茄综合指标评分能获的最佳。

吴悠[3](2020)在《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温室蔬菜种植中过量灌溉和施肥极易导致水肥资源浪费、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农作物品质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研究节水灌溉条件下化肥减施、化肥有机替代和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温室作物产量和品质、水分养分利用以及土壤环境的影响是当前我国设施农业绿色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实现温室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本研究在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日光温室内开展了4个连续番茄生长季的灌溉施肥试验,设置了100%ETc(W1)、75%ETc(W2)和50%ETc(W3)3个灌水量和基施鸡粪+追施无机肥(CC)、追施可溶性有机肥(SO)、追施无机肥(SC)和可溶性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SOSC)4种施肥模式,高水(W1)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共13个处理。研究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和品质、养分吸收与转运、土壤环境、水肥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揭示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生长、生理和耗水特性的影响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茎粗、叶面积、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有极显着影响(P<0.01)。适宜的灌水量有利于提高温室番茄叶面积、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与秋季相比,春季的温度环境更适宜提高番茄株高和干物质量。在同一灌水条件下,SOSC处理能够显着提高温室番茄的株高、干物质量和叶片SPAD值。SC处理在春季W1条件下养分与水分供应充足,导致番茄植株徒长,抑制了后期番茄果实部位的生长和养分吸收,并获得最小的叶片SPAD值。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耗水有显着的影响(P<0.05)。SC和SOSC处理提高了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耗水量,而CC处理最小。除2017春季外,SO和SOSC处理的果实膨大期耗水量显着大于SC(P<0.05)。在收获期,SO和SOSC的耗水量仍显着大于SC处理(P<0.05)。此外,SOSC处理下各生育期耗水强度均最大。W2条件下CC处理降低了苗期、开花坐果期和果实膨大期的耗水强度。SC处理在W1条件下增加了开花坐果期耗水强度,在W2条件下降低了收获期耗水强度且增加了苗期和开花坐果期耗水模数。(2)探明了温室番茄各器官的养分吸收对不同水肥供应模式的响应灌水量减少,番茄植株氮(N)、磷(P)和钾(K)吸收量也随之降低。SOSC处理有效促进了各器官的N吸收,且SO提升了果和根的N吸收量。SOSC和SO处理能够增加各器官和总植株P和K吸收量。SO处理植株总P吸收量在2016年和2017年春季W1和2017年春季W3条件下小于SOSC处理。2016春季后,SC处理的植株P吸收量在W1和W2条件下均显着大于CC处理(P<0.05)。SC处理的植株K吸收量在2015秋季W3处理下显着大于CC处理(P<0.05)。(3)明确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环境的影响SC处理在秋季W1条件和春季W3条件下增加了土壤NO3--N残留量,而在W2条件下春秋季残留量均高于其他施肥模式。W1和W2条件下SOSC处理30 cm以下土层土壤NO3--N残留低于其他施肥模式。其次,SC处理土壤速效磷累积峰值随着时间下移至30 cm土层,而W3条件下增加了表层土壤速效磷残留量。CC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在表层土壤含量较低,在深层土壤却偏高。SC处理增加了0~60 cm总土壤速效钾残留量。在W1条件下SO和SC处理增加了速效钾残留量,而在W2和W3处理下速效钾残留量降低。W1和W3处理分别降低了30~40 cm土层和0~10 cm土层的有机质含量。SC处理维持或减少了土壤有机质含量。随着种植季的累积,CC、SO和SOSC处理具有改善土壤有机质存储的潜力。CC、SO和SOSC处理提高了土壤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以及土壤酶活性,但SC处理呈相反趋势。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所得在春季W3供水条件下CC和SOSC处理对土壤环境具有消极影响。不同生长季和灌水条件下,肥料类型能够对土壤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排序为SOSC>SO>CC>SC。(4)分析了不同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番茄总产量和经济产量均与灌水量呈正相关关系。随着灌水量减少,不同施肥模式处理下产量差异变小。W2处理降低了弃果产量,其次是W1和W3。SOSC处理提高了番茄单果重和单株果数,且显着增加产量(P<0.05)。CC与SC处理减少了单果重和单株果数,且无显着差异(P>0.05)。灌水量减小时CC与SC处理产量的差异缩小。果实中可溶性固形物、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的含量随着灌水量减少而增加。有机肥添加提高果实品质并降低硝酸盐含量。CC处理提高了果实可溶性糖和可滴定酸含量,而SC处理增加了糖酸比。与CK相比,施肥增加了果实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但不同施肥模式差异不显着(P>0.05)。(5)提出了适合当地温室番茄高效优质生产的最佳灌水量和施肥模式组合番茄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增加而减小。SOSC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最大。W1和W2有利于促进SC处理提高水分利用效率,CC处理仅在W3条件下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除2015秋外,四种施肥模式氮吸收效率存在显着差异(P<0.05),表现为SOSC>SO>SC>CC。2016秋和2017春SOSC处理氮农艺效率高于其他施肥模式。W1收获了更多重量小于100 g的果实,而W2提升了中大果毛收益。SOSC处理增加了各果重毛收益和总净收益,CC处理在W1和W2条件下降低了经济效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秋季优先推荐W2SOSC处理,春季综合排名第一处理为W1SOSC。

姚荣江,李红强,杨劲松,陈强,郑复乐,尚辉[4](2020)在《滴灌下生物质改良材料对盐渍土水盐氮运移的调控效应》文中提出为探究生物质改良材料对滴灌盐渍土水、盐、肥运移过程的调控效应,采用土箱模拟试验,研究了水肥一体化滴灌条件下,生物炭和腐殖酸两种改良材料对盐渍土水、盐、氮运移和再分布过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滴灌条件下,盐渍土壤水盐的时空动态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水分入渗驱动的盐分运移过程和蒸发扩散驱动的水盐再分布过程;铵态氮含量在时间上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的运移再分布特征较弱;硝态氮含量初始时空分布表现出与水盐相似的运移特征,受铵态氮硝化作用的多重影响,后期空间分布与铵态氮空间分布相似;生物炭通过提高土壤饱和导水率,增大了入渗阶段土壤水、盐、氮的运移速率和分布范围;腐殖酸通过提高土壤田间持水率增大了再分布过程土壤水、盐、氮的分布范围和强度,同时其对尿素的水解和硝化过程表现出更强的抑制效果。应用生物质改良材料在改变土壤物理性状进而调控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的同时,还影响土壤氮素转化运移过程及其分布,这为水肥一体化滴灌盐渍农田的节水、控盐、减肥治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缑丽娜[5](2020)在《增氧淡水和微咸水灌溉下春小麦生长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淡水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我国的农业生产,节水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一项迫切的需求。本文以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降低次生盐碱化风险为目标,将增氧技术与灌溉水高效利用相结合,以春小麦为研究对象,通过土柱入渗及培养试验、小麦发芽试验和春小麦盆栽试验展开研究,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微咸水有利于土壤水分入渗,增氧淡水会抑制土壤水分入渗,增氧微咸水能促进土壤水分入渗。在较浅土层中增氧淡水入渗可提高土壤中的溶解氧浓度,并且延长土壤中溶解氧消耗时间,而微咸水入渗会加快土壤溶解氧消耗。增氧微咸水入渗同样可使土壤溶解氧达到较淡水处理高的浓度,并且会延长土壤中溶解氧的消耗时间。在培养前期土壤含盐量具有波动性,增氧水比未增氧水波动性更明显,后期逐渐趋于稳定。增氧水入渗可以促进亚硝态氮、硝态氮的快速生成;微咸水处理会延缓亚硝态氮、铵态氮的生成,且会加快亚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消耗速率;增氧微咸水能够改善微咸水对无机氮的快速消耗作用。(2)矿化度2 g/L的微咸水较利于小麦种子萌发。增氧淡水能够增加萌发第4天的小麦种子萌发数量,但却抑制了小麦种子萌发过程中的幼根重量和幼芽平均高度;过高的溶解氧浓度则会抑制小麦种子的萌发。不同矿化度微咸水增氧处理下的小麦种子表现出不同的较适溶解氧浓度。通过相关性和显着性分析,发现发芽率与矿化度、溶解氧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相关性,并且建立了增氧微咸水灌溉下的小麦种子发芽率与矿化度、溶解氧浓度之间的经验模型,拟合度较好。(3)微咸水灌溉会增大春小麦播种至拔节期主要根区的土壤含水量,而增氧水灌溉则会减小春小麦播种至拔节期主要根区的土壤含水量;在春小麦拔节期至成熟期微咸水和增氧水灌溉均会使春小麦主要根区的土壤含水量增大。相比于不增氧处理,增氧处理的土壤整体平均含盐量较高。增氧淡水处理和微咸水处理均能促进尿素向铵态氮的转化,并且增氧淡水处理的转化时间较早。各处理的有效磷的分布规律与硝态氮、铵态氮相似。微咸水处理有利于土壤表层速效钾含量的提高,增氧淡水处理不利于春小麦生长后期速效钾含量的提高。(4)增氧淡水处理仅有利于春小麦生长前期(0-45 d)株高、叶面积、地上生物量的增长。而微咸水处理对春小麦生长前期产生不利影响。增氧微咸水对春小麦生长后期株高、叶面积、地上生物量的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5)Logistic生长模型及修正的Logistic生长模型能够较好模拟春小麦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随生育时间的变化趋势,株高、叶面积指数、地上生物量的理论最大值变化趋势均表现为增氧微咸水处理>淡水处理>微咸水处理>增氧处理。

刘思汝,石伟琦,马海洋,王国安,陈清,徐明岗[6](2019)在《果树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果树产业第一大国,如何提质增效,已是果树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水肥一体化是将节水灌溉与按需供肥相结合的高效水肥利用技术,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途径。笔者简要介绍了果树水肥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比较了不同灌溉施肥方式的优缺点,同时阐述了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水分和养分在土壤中分布运移规律,详细剖析了氮磷钾主要养分的迁移转化规律。分别从根系、叶片、新梢及叶面积指数等方面综述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果树生长发育的影响,并重点探讨了其对果树增产,提质增效等方面的应用效果,进而揭示了肥水一体化技术的稳定性和通用性。最后提出了果树水肥一体化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了未来可能的研究热点和发展重点:以土壤有机质为核心的水肥资源高效利用机制的研究;水溶性肥料配方目标多样化和功能综合化同步推进;研究不同果树生育期的营养需求、生长环境的养分状况,建立通用的施肥模型,并制定合理的水肥调控方案;建立完善技术服务体系,提供果树完全解决方案。

黎会仙,王文娥,胡笑涛[7](2019)在《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数值模拟》文中认为为了研究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的运移分布规律,本文通过室内土柱滴灌水氮入渗试验,研究了滴灌结束时及再分布过程中土壤水、氮的运移变化规律;同时用HYDRUS软件建立了土柱滴灌水氮入渗的几何模型,用来模拟滴灌土壤水氮运移过程。对试验及模拟中12个观测点测得的土壤含水率、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质量浓度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含水率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变化在10%以内;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质量浓度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变化范围在20%以内。滴灌结束时土体剖面内土壤含水率随距滴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再分布72 h土层25~30 cm土壤含水率增大到0.2 cm3·cm-3,120 h后土体剖面内土壤含水率较滴灌结束时下降了18%。土壤铵态氮质量浓度主要分布于距滴头20 cm的范围;24 h土壤铵态氮质量浓度最大,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小,到120 h时减少了40%;各观测点24 h至120 h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且硝态氮质量浓度在滴头20 cm的范围内由0.442 mg·cm-3增加到1.2 mg·cm-3。各观测点24 h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在空间分布上差异不大,其中观测点1,3,6,8,5的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分别为0.437,0.467,0.451,0.482 mg·cm-3和0.447 mg·cm-3,差值均小于0.05 mg·cm-3;48 h后土体剖面内土壤硝态氮质量浓度空间分布随离滴头距离的增加而减小,垂直方向上从距滴头5 cm的观测点1到距滴头25 cm的观测点8减少了53%。依据研究结果,可用数值模型模拟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的变化规律。

姚名泽[8](2016)在《日光温室玉米秸秆深埋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温室连作障碍导致的土壤环境恶化问题,目前北方日光温室普遍应用深埋玉米秸秆改善温室土壤理化性质和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持水能力。本文通过实验室土柱试验、温室滴灌试验和温室渗灌试验,研究了不同形态深埋玉米秸秆对温室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首先,基于试验数据计算了土壤和秸秆饱和导水率、饱和含水率、累积蒸发量等参数。其次,利用Hydrus软件对不同试验条件下土壤和秸秆的水分运动过程进行了模拟,确定了不同形态秸秆(杆状秸秆、段状秸秆和丝状秸秆)的饱和导水率、水分特征曲线及其参数。最后,基于温室渗灌深埋段状秸秆的试验数据对秸秆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进行了验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深埋玉米秸秆对温室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1)深埋玉米秸秆对温室土壤水分一维垂直运动的影响水分入渗过程中,在沙壤土条件下,深埋杆状秸秆促进土壤水分入渗,其累积入渗量为434mm;深埋段状秸秆抑制土壤水分入渗,其累积入渗量为281 mm;与沙壤土的饱和导水率相比,杆状秸秆和丝状秸秆的饱和导水率较高,其饱和导水率分别为4.01 mm·min-1和1.33 mm·min-1,段状秸秆的饱和导水率较低,其饱和导水率为0.03 mm·min-1;在黏壤土条件下,不同形体的秸秆均促进土壤水分的入渗;与黏壤土饱和导水率相比,不同形态秸秆的饱和导水率均较高。水分蒸发过程中,在沙壤土和黏壤土条件下秸秆深埋均提高了秸秆层下层土壤的含水率;秸秆破碎程度越高,秸秆向周围土壤提供水分的能力越强。段状秸秆与土壤混合减少了土壤的饱和含水率,但是抑制了土壤水分的蒸发。(2)滴灌条件下深埋玉米秸秆对温室土壤水分二维运动的影响温室滴灌条件下,水分入渗过程中,除段状秸秆与土壤混合处理外,其余不同形态深埋秸秆均抑制了土壤水分的入渗;深埋秸秆的形态对水分入渗速率影响不显着。水分蒸发过程中,与无秸秆处理相比,不同形态的深埋秸秆层上层土壤含水率均较低,下层土壤含水率无明显差异,说明秸秆深埋对水分蒸发影响不大。秸秆深埋导致的土壤扰动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明显。(3)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温室土壤水分二维运动的影响温室渗灌条件下,从土壤和秸秆的水分分布来看,土壤水分主要集中在垄中秸秆层周围土壤,垄中表层土壤含水率较低。相同深度土壤距离渗灌点水平距离越远,土壤含水率变化幅度越小,沟中土壤整体水分变化不明显。温室渗灌条件下,从土壤和秸秆水分水平运移来看,与段状秸秆层水分水平运移距离和速度相比,秸秆层上、下层沙壤土和黏壤土水分水平运移距离较远,水平运移速度较快。同时,下层未扰动土壤水分运移距离和速度均高于上层扰动土壤。2.基于Hydrus软件深埋秸秆条件下温室土壤水分运动数值模拟及试验验证基于van Genuchten和Mualem模型,利用Hydrus软件模拟滴灌和渗灌条件下不同形态深埋秸秆土壤水分运动过程,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逆估计方程。获得了不同形态深埋秸秆的饱和导水率由高到低依次为58.80 cm·h-1(杆状秸秆)、1.22 cm·h-1(丝状秸秆)和0.08 cm·h-1(段状秸秆)。不同形态深埋秸秆的饱和含水率依次分别为0.35 cm3·cm-3(丝状秸秆)、0.27 cm3·cm-3(段状秸秆)和0.21 cm3·cm-3(杆状秸秆)。与段状秸秆和杆状秸秆水分特征曲线相比,杆状秸秆在高吸力段含水率较高,说明杆状秸秆的保水能力较强。在滴灌试验条件下不同形态深埋秸秆秸秆层内最大可利用水量依次为34~46m3·ha-1(丝状秸秆)、约32 m3·ha-1(段状秸秆)、9~20 m3·ha-1(杆状秸秆)。在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秸秆层内最大可利用水量为63~76 m3·ha-1。

王军[9](2015)在《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不同土温和水温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温度对作物的生长、发育和土壤质地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农业生产中进行耕作、灌溉和施肥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一定的范围内,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作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加快;在其它条件满足时,灌溉水温过低,会抑制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利用。蓄水坑灌法是一种新型的节水灌溉方法,可有效解决干旱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温度是控制土壤微生物活性的一个关键因素。温度的变化会影响土壤中氮素的分布,而氮素对作物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土壤中氮素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经济产量的提高。为了明确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溉水温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以及设计合理的灌溉制度,本文通过室内土箱模型试验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在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不同土壤温度(20,25,30℃)和不同灌溉水温(15,20℃),所对应单坑灌水量(7l)在灌后不同时间(1,5,10,15d)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主要结论为:⑴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不同温度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主要包括:①随着入渗时间的延长,蓄水坑土体湿润范围不断扩大,土壤含水率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②灌溉水温一定时,土壤温度越高,水分在蓄水坑土体内的运移范围越大,含水率越小;土壤温度一定时,灌溉水温越高,水分在蓄水坑土体内的运移范围越大,土壤水分在湿润体内分布越均匀。③不同土壤温度和灌溉水温条件下的湿润锋动态差别不大,土壤含水率空间分布规律基本一致。⑵蓄水单坑灌施不同土壤温度(20,25,30℃)条件下氮素运移的规律,主要表现为:①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垂向分布上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在20—30℃范围内,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铵态氮含量达到最大值的时间逐渐缩短。土壤铵态氮含量在水平方向上,随着径向距离的增大表现为逐渐减小的趋势。②不同土壤温度条件下的硝态氮含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大,在灌后15天土壤硝态氮浓度到达最大值。在20—30℃范围内,随着土壤温度的升高,硝态氮含量增幅加快。⑶蓄水单坑灌施不同灌溉水温(15,20℃)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的规律,主要表现有:①土壤铵态氮含量在垂向分布上,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灌溉水温20℃时所对应的铵态氮峰值要大于15℃下铵态氮峰值;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着径向距离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减小。②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垂向分布上呈现出中间低两边高的特点,随着时间的不断延长,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增大;土壤硝态氮含量随着径向距离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增大,在土体湿润锋的边缘处,硝态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在15—20℃范围内,随着灌溉水温的升高,土壤硝态氮浓度增大。⑷铵态氮在蓄水坑土体内的运移方式主要以扩散作用为主,大部分土壤铵态氮集中在湿润体内部;硝态氮在蓄水坑土体内的运移方式以对流作用为主,大部分土壤硝态氮集中在土体湿润锋边缘处。

刘世和[10](2016)在《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温室作物种植能够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以及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目前,温室作物栽培中大量存在着盲目灌水和施肥现象,导致蔬菜作物减产、品质降低、水肥资源浪费及土壤退化等问题。随着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具有节水、高产、优质等优点的滴灌技术被逐渐应用到温室生产中,但这些灌溉技术如何在生产中科学合理的使用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试验在陕西杨凌温室大棚内展开,以番茄为供试作物,研究膜下滴灌不同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番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下番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的变化趋势相同,均为:随灌水量的增加,植株株高、茎粗和叶面积均有上升趋势;株高、茎粗、叶面积在全生育符合“S”型曲线增长规律,选用生长模型Logistic曲线能够很好的模拟番茄株高、茎粗、叶面积随生育期的变化规律;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2.氮肥在一次灌水的前1/3时间施入(N-W)有利于增加整根的根长,而氮肥在一次灌水的中间1/3时间施入(W-N-W)有利于增大根表面积、根平均直径、根体积和根干重;番茄根系几乎全部集中在0-30cm土层,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每10cm土层根长比例依次递减;采用方程y=Aexp(-Kx)能够很好的拟合不同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下番茄根长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干重、根平均直径5个根系指标进行数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W-N-W运行方式下中水(W2)处理根系调控效果最好。3.N-W运行方式下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而W-N-W运行方式下产量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的运行方式下,水分利用效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灌水量相同时,W-N-W运行方式的水分利用效率稍高于N-W运行方式;在N-W运行方式下,番茄各器官干重和干物质总重均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而W-N-W运行方式下,茎和叶的重量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大,果重、根重和干物质总重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相同灌水量下茎和叶干重无显着差异,而W-N-W运行方式下的果重、根重和干物质总重明显高于N-W运行方式。4.在相同的水氮施用方式下,可溶性固形物和可溶性糖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减少,Vc、硝酸盐、番茄红素和有机酸随灌水量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硝酸盐与Vc呈极显着正相关,有机酸与硝酸盐呈显着正相关,糖酸比与可溶性糖呈极显着正相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下的番茄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N-W运行方式下中水(W2)处理最佳。5.硝态氮含量在灌水后1-5d内迅速下降,5-7d内趋于平缓下降;滴灌结束后,含水率以滴头为中心呈阶梯分布;滴头附近土壤含氮量明显降低,土壤中硝态氮在距滴头20cm处累积;在相同的运行方式下,随着灌水量的增加,0-20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逐渐减小,而40-60cm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量却逐渐增加;在一次灌水施肥过程中,采用W-N-W的运行方式能够更好的将养分保留在作物根系层,减少氮素的淋溶损失;N-W运行方式下中水(W2)处理氮素利用率最高。

二、温室滴灌条件下尿素转化运移分布规律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温室滴灌条件下尿素转化运移分布规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蓄水坑灌氮肥管理方式对果园氮素分布利用及果树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肥管理方式研究
        1.2.2 氮稳定同位素在氮分布研究中的应用
        1.2.3 人工神经网络在作物生长预测方面的应用
        1.2.4 蓄水坑灌水肥管理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区概况与试验方案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方案
    2.3 测量项目与方法
        2.3.1 土壤矿质氮及含水率的测定
        2.3.2 植物根系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植物地上部分生理指标的测定
        2.3.4 样品~(15)N同位素的测定
        2.3.5 产量及品质的测定
    2.4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三章 水肥管理方式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3.1 灌溉方式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3.1.1 灌溉方式对土壤矿质氮分布的影响
        3.1.2 灌溉方式对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3.2 施肥总量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3.2.1 施肥总量对土壤矿质氮分布的影响
        3.2.2 施肥总量对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3.3 施肥时期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3.3.1 施肥时期对土壤矿质氮分布的影响
        3.3.2 施肥时期对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3.4 施肥次数对土壤氮素分布的影响
        3.4.1 施肥次数对矿质氮分布的影响
        3.4.2 施肥次数对肥料氮素残留的影响
    3.5 施肥翌年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残留
        3.5.1 施肥翌年肥料氮素在土壤中的分布
        3.5.2 施肥翌年土壤中肥料氮素随时间变化规律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肥管理方式对苹果树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1 水肥管理方式对苹果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4.1.1 灌溉方式对苹果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4.1.2 施肥总量对苹果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4.1.3 施肥时期及次数对苹果树根系生长的影响
    4.2 水肥管理方式对苹果树冠层及叶片的影响
        4.2.1 灌溉方式对苹果树冠层及叶片的影响
        4.2.2 施肥总量对苹果树冠层及叶片的影响
        4.2.3 施肥时期和次数对苹果树冠层及叶片的影响
    4.3 水肥管理方式对苹果树茎流的影响
        4.3.1 灌溉方式对苹果树茎流的影响
        4.3.2 施肥量对苹果树茎流的影响
        4.3.3 施肥时期和次数对苹果树茎流的影响
    4.4 水肥管理方式对苹果产量品质的影响
        4.4.1 水肥管理方式对苹果产量的影响
        4.4.2 水肥管理方式对苹果品质的影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氮肥分配及水氮利用效率研究
    5.1 苹果树氮素对不同灌溉施肥管理方式的响应及其分配规律研究
        5.1.1 苹果树叶片肥料氮素对灌溉施肥管理方式的响应
        5.1.2 苹果树根系氮素对灌溉施肥管理方式的响应
        5.1.3 果实氮素对灌溉施肥管理方式的响应
        5.1.4 苹果树各器官间肥料氮素分配规律
    5.2 蓄水坑灌下苹果树水氮利用效率分析
        5.2.1 苹果树叶片瞬时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5.2.2 基于产量的水分利用效率分析
        5.2.3 苹果树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析
    5.3 讨论
        5.3.1 作物肥料氮素的吸收分配策略
        5.3.2 水氮施用对水氮利用效率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蓄水坑灌下苹果树生长预测模型研究
    6.1 人工神经网络及粒子算法基础理论
        6.1.1 人工神经网络
        6.1.2 粒子群算法
    6.2 数据预处理方法及模型设计
        6.2.1 数据的预处理方法
        6.2.2 模型结构设计
    6.3 蓄水坑灌下苹果树根系生长预测模型
        6.3.1 数据集的建立
        6.3.2 参数的选取
        6.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6.4 蓄水坑灌下苹果树叶片光合速率预测模型
        6.4.1 数据集的建立
        6.4.2 模型参数的选取
        6.4.3 模型模拟结果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和田风沙土条件下日光温室滴灌番茄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单点源条件下风沙土入渗特性研究
    2.2 日光温室番茄耗水规律与灌溉制度研究
    2.3 数据处理方法
第3章 单点源风沙土水分入渗特性
    3.1 模拟验证
    3.2 多因素条件下风沙土入渗特性
    3.3 各因素对湿润峰运移的显着性分析
    3.4 湿润峰运移模型
    3.5 敏感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灌水处理对番茄温室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
    4.1 不同灌水定额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定额对温室番茄茎粗的影响
    4.3 不同灌水定额对温室番茄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4.4 不同处理对干物质累积和分配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灌水处理对温室番茄耗水规律的影响
    5.1 不同生育期番茄计划层深度土壤含水率变化规律
    5.2 不同灌水处理对番茄耗水规律的影响
    5.3 参考作物腾发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灌水处理对番茄产量、品质的影响
    6.1 不同灌水定额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6.2 不同水分处理对番茄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的影响
    6.3 滴灌条件下温室番茄产量与灌水量、耗水量的关系
    6.4 不同灌水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和田日光温室番茄适宜灌溉制度的确定
    7.1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7.2 基于Topsis法进行番茄综合评价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1.2.2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耗水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1.2.3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影响
        1.2.4 水肥供应模式对作物土壤环境的影响
        1.2.5 水肥供应模式对番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材料
    2.4 主要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生长和生理指标
        2.4.2 耗水指标
        2.4.3 各器官养分吸收
        2.4.4 土壤环境指标
        2.4.5 产量和品质
        2.4.6 水氮利用效率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第三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的影响
    3.1 株高和茎粗
    3.2 叶面积指数
    3.3 干物质量和根冠比
    3.4 叶片SPAD值
    3.5 灌水、肥料与生长季对温室番茄生长生理特性影响的方差分析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各生育期耗水规律的影响
    4.1 不同生育期耗水量
    4.2 不同生育期耗水强度
    4.3 不同生育期耗水模数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养分吸收及分配的影响
    5.1 番茄各器官吸收N量
    5.2 番茄各器官吸收P量
    5.3 番茄各器官吸收K量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土壤环境的影响
    6.1 生长季内土壤硝态氮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6.2 生长季内土壤速效磷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6.3 生长季内土壤速效钾分布变化及残留量
    6.4 土壤有机质分布变化
    6.5 土壤微生物
    6.6 土壤酶活性
    6.7 土壤环境综合分析
    6.8 讨论
    6.9 小结
第七章 水肥供应模式对温室番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7.1 产量及其构成要素
        7.1.1 产量构成
        7.1.2 产量
    7.2 果实品质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温室番茄的水氮利用效率、经济效益及其综合评价
    8.1 水分利用效率
    8.2 氮素利用效率
    8.3 经济效益
    8.4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
    8.5 讨论
    8.6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增氧淡水和微咸水灌溉下春小麦生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微咸水灌溉研究
        1.2.2 土壤微咸水入渗特性研究
        1.2.3 盐分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2.4 增氧水灌溉对作物生长的影响研究
        1.2.5 氧气灌溉影响种子萌发机制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供试水和土壤特性
    2.2 试验设计
        2.2.1 一维垂直入渗及培养试验
        2.2.2 种子萌发试验
        2.2.3 春小麦盆栽试验
3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土壤入渗特性与水氮运移的影响
    3.1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土壤入渗特征的影响
        3.1.1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
        3.1.2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入渗对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1.3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Philip入渗模型参数的影响
    3.2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土壤溶液溶解氧浓度的影响
        3.2.1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条件下土壤溶解氧浓度随时间变化状况
        3.2.2 增氧淡水与微咸水入渗对溶解氧消耗速率的影响
    3.3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入渗对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3.3.1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入渗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3.3.2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入渗条件下土壤盐分随时间变化状况
    3.4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土壤氮素转化的影响
        3.4.1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土壤亚硝态氮转化的影响
        3.4.2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入渗对土壤硝态氮转化的影响
        3.4.3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入渗对土壤铵态氮转化的影响
        3.4.4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入渗对土壤无机氮分布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灌溉对小麦萌发特性的影响
    4.1 微咸水灌溉对小麦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4.1.1 微咸水灌溉对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4.1.2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2 增氧淡水灌溉对小麦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4.2.1 增氧淡水灌溉对小麦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4.2.2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3 增氧微咸水对灌溉小麦种子萌发特征的影响
        4.3.1 增氧微咸水灌溉对小麦种子萌发指标的影响
        4.3.2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4 经验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灌溉对春小麦生长特性的影响
    5.1 增氧微咸水和微咸水对灌溉土壤水盐分布的影响
        5.1.1 灌溉水质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5.1.2 灌溉水质对春小麦各生育期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5.1.3 灌溉水质对土壤盐分分布的影响
        5.1.4 灌溉水质对春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含盐量的影响
    5.2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灌溉对土壤养分分布的影响
        5.2.1 不同灌溉水质下土壤硝态氮分布状况
        5.2.2 不同灌溉水质下土壤铵态氮分布状况
        5.2.3 不同灌溉水质下土壤有效磷分布状况
        5.2.4 不同灌溉水质下土壤速效钾分布状况
    5.3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对春小麦全生育期生长特征的影响
        5.3.1 不同灌溉水质下春小麦株高状况
        5.3.2 不同灌溉水质下春小麦叶面积变化特征
        5.3.3 不同灌溉水质下春小麦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增氧淡水和微咸水灌溉春小麦生长模型
    6.1 株高增长模型
    6.2 叶面积指数增长模型
    6.3 地上生物量累积模型
    6.4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果树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肥一体化技术简介
2 水肥一体化对土壤水分和养分时空变化的影响
    2.1 水肥一体化技术条件下水分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
    2.2 水肥一体化技术条件下养分元素的迁移转化规律
        2.2.1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
        2.2.2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磷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
        2.2.3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钾素在土壤中迁移转化规律
    2.3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果园土壤质量的影响
3 水肥一体化技术在果树生产上的应用分析
    3.1 水肥一体化技术促进果树生长发育
    3.2 水肥一体化技术对果树产量品质的影响
        3.2.1 水肥一体化技术显着增加果树产量, 提高养分利用效率
        3.2.2 水肥一体化技术显着提高果实品质
4 展望

(7)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与方法
    1.1 土壤物理性质
    1.2 试验装置与方法
2 滴灌施肥土壤水氮运移基本方程及模型
    2.1 土壤水分运动基本方程
    2.2 土壤氮素运移基本方程
    2.3 土壤水力参数
    2.4 土壤溶质运移参数
    2.5 定解条件
        2.5.1 初始条件
        2.5.2 边界条件
    2.6 数值求解
3 模型验证及结果分析
    3.1 土壤含水率分布规律
    3.2 土壤氮分布特征
        3.2.1 土壤铵态氮时空分布特征
        3.2.2 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特征
4 结论与讨论

(8)日光温室玉米秸秆深埋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水分入渗研究现状
        1.2.2 土壤水分蒸发研究现状
        1.2.3 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研究现状
        1.2.4 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研究现状
        1.2.5 Hydrus软件在作物秸秆还田土壤水分运动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供试材料
    2.3 试验设计
    2.4 模型原理与设计
    2.5 计算公式
    2.6 软件使用
第三章 室内土柱试验条件下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一维垂直运动规律的影响
    3.1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垂直入渗的影响
        3.1.1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累积入渗的影响
        3.1.2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入渗湿润锋的影响
        3.1.3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
        3.1.4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Philp模型入渗参数的影响
    3.2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垂直入渗水分含蓄的影响
        3.2.1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和秸秆入渗水分截留能力的影响
        3.2.2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3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垂直蒸发的影响
        3.3.1 深埋秸秆形态对蒸发过程中土壤水分垂直分布的影响
        3.3.2 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累积蒸发量的影响
    3.4 基于HYDRUS 1D土壤和秸秆水分垂直运动模拟
        3.4.1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容重的测定
        3.4.2 不同处理土壤和秸秆水分垂直入渗模拟
        3.4.3 不同处理土壤和秸秆水分垂直蒸发模拟
        3.4.4 入渗和蒸发条件下不同形态秸秆水分运动参数的优化
    3.5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温室滴灌条件下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二维运动规律的影响
    4.1 滴灌条件下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入渗的影响
        4.1.1 不同处理初始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4.1.2 灌水第8h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4.1.3 灌水第16h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4.1.4 灌水结束时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规律
    4.2 滴灌条件下深埋秸秆形态对土壤水分蒸发的影响
        4.2.1 蒸发第1d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2.2 蒸发第5d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2.3 蒸发第15d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2.4 蒸发第35d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2.5 蒸发第60d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分布
    4.3 基于Hydrus 2D土壤和秸秆水分二维运动模拟模拟
        4.3.1 土壤硬度的测定
        4.3.2 土壤水分特征曲线的测定
        4.3.3 土壤和秸秆饱和导水率的测定
        4.3.4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的建立
        4.3.5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运动模型的验证
        4.3.6 不同处理对秸秆及其周围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4.3.7 不同处理对土壤和秸秆水分含蓄能力的影响
    4.4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秸秆和土壤水分运动参数验证及应用
    5.1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土壤和秸秆的水分运动模型验证
    5.2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土壤和秸秆水分运动模型应用
        5.2.1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表层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5.2.2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秸秆层上层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5.2.3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秸秆层和同深度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5.2.4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秸秆层下层土壤水分运动的影响
    5.3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土壤水分分布的影响
    5.4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秸秆和周围土壤水分水平运移的影响
    5.5 渗灌条件下深埋段状秸秆对秸秆和周围土壤水分含蓄能力的影响
    5.6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9)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不同土温和水温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土壤水氮运移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水分运移研究进展
        1.2.2 土壤氮素运移研究进展
        1.2.3 水肥耦合研究进展
        1.2.4 水热耦合研究进展
    1.3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进展
        1.3.1 节水灌溉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1.3.2 节水灌施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转化特性
    1.4 蓄水坑灌法研究进展
        1.4.1 蓄水坑灌法简介
        1.4.2 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水分入渗研究进展
        1.4.3 蓄水坑灌条件下土壤氮素运移特性研究进展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蓄水单坑水肥灌施室内试验设计
    2.1 试验土样
    2.2 试验方案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流程
        2.4.1 试验准备工作
        2.4.2 试验过程
    2.5 试验测定项目和方法
第三章 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不同土壤温度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
    3.1 一定灌溉水温条件下不同土壤温度对土壤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
        3.1.1 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3.1.2 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3.1.3 含水率的二维分布规律
    3.2 一定灌溉水温条件下不同土壤温度对土壤氮素运移规律的影响
        3.2.1 土壤铵态氮含量变化特性
        3.2.2 土壤硝态氮含量变化特性
        3.2.3 土壤铵态氮硝化反应速率
    3.3 小结
第四章 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不同灌溉水温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
    4.1 一定土壤温度条件下不同灌溉水温土壤水分运移特性的影响
        4.1.1 湿润锋运移的影响
        4.1.2 再分布过程中土壤含水率分布的影响
        4.1.3 含水率二维分布对比分析
    4.2 一定土壤温度条件下不同灌溉水温对土壤氮素运移特性的影响
        4.2.1 灌溉水温对铵态氮分布和转化的影响
        4.2.2 灌溉水温对硝态氮分布和转化的影响
        4.2.3 土壤铵态氮硝化反应速率
    4.3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膜下滴灌的形成及发展
        1.2.2 灌水量对土壤水肥运移与分布的影响
        1.2.3 灌水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4 灌水量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2.5 水氮管理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2.6 水氮管理对作物品质的影响
        1.2.7 水氮管理对土壤水氮动态分布的影响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三章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3.1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植株形态生长指标的影响
    3.2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形态指标的模拟效应
    3.3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根系的影响
    4.1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整根特征参数的影响
    4.2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4.3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下根系特征参数主成分分析及评价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产量、干物质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1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5.2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5.3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植株各器官干物质累积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6.1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6.2 番茄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
    6.3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下番茄品质指标主成分分析及评价
    6.4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影响
    7.1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含水率、硝态氮随时间的动态变化影响
    7.2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土壤含水率、硝态氮的水平分布影响
    7.3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土壤硝态氮垂直分布影响
    7.4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不同土层中硝态氮的累积影响
    7.5 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7.6 小结与讨论
第八章 结论和存在问题
    8.1 结论
    8.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温室滴灌条件下尿素转化运移分布规律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蓄水坑灌氮肥管理方式对果园氮素分布利用及果树生长的影响[D]. 程奇云.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和田风沙土条件下日光温室滴灌番茄耗水规律及灌溉制度研究[D]. 包城.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3]灌溉量和施肥模式对温室番茄水肥利用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D]. 吴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3)
  • [4]滴灌下生物质改良材料对盐渍土水盐氮运移的调控效应[J]. 姚荣江,李红强,杨劲松,陈强,郑复乐,尚辉. 农业机械学报, 2020(11)
  • [5]增氧淡水和微咸水灌溉下春小麦生长特征研究[D]. 缑丽娜.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6]果树水肥一体化高效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 刘思汝,石伟琦,马海洋,王国安,陈清,徐明岗. 果树学报, 2019(03)
  • [7]滴灌施肥条件下土壤水氮运移数值模拟[J]. 黎会仙,王文娥,胡笑涛.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9(02)
  • [8]日光温室玉米秸秆深埋条件下土壤水分运动规律研究[D]. 姚名泽.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4)
  • [9]蓄水单坑灌施条件下不同土温和水温对土壤水氮运移规律的影响[D]. 王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15(09)
  • [10]灌水量和滴灌系统水氮施用方式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D]. 刘世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11)

标签:;  ;  ;  ;  ;  

温室滴灌下尿素转化输送分布规律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