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毒中药再利用与拾取

有毒中药再利用与拾取

一、有毒中药重用摭拾(论文文献综述)

苗艳敏[1](2021)在《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岭南地处祖国南海之滨,土卑地湿,湿热蕴蒸,易致痿证多发。独特的地理环境亦富产对治疗本病有较好疗效的的岭南草药。历代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论治不乏真知灼见,有研究价值。本研究尝试整理历代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经验,挖掘治痿岭南草药,以期为痿证的现代治疗和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理论评述与数据挖掘法相结合。文献研究:包括资料查找、鉴别和整理。将搜集到的一手资料拍照保存,整理成word文档,按照历史阶段汇编整理。本研究方法着重阅读的是相关古籍原着。现代痿证论治则以知网和图书馆搜集医案医论为主。理论述评:采用传统阐释、病证分析、追根溯源、横纵向对比、归类总结等方式,对岭南医家认识痿证历程和痿证论治学术源流进行梳理,探索其学术内涵及临床价值。数据挖掘:对临床诊治痿证患者的一手资料,整理筛选,导入古今医案云平台(V2.2.2)进行多维分析,挖掘用药特点,分析痿证治疗的临证经验。结果:共查阅古籍约121本,与痿证相关的岭南医籍共42本。明以前主要有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唐·李珣《海药本草》、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澹寮集验方》、明·盛端明《程斋医抄秘本》等。清代医着最多,占29本,主要有叶茶山《采艾编翼》、刘渊《医学纂要》、何梦瑶《医碥》、郭元峰《脉如》、黄岩《医学精要》、邓友凤《虚痨立卓》、潘名熊《叶案括要》、陈耀辰《南医辨论》、陈珍阁《医纲总枢》等,民国时期主要有黄恩荣《洄溪医案唐人法》、萧步丹《岭南采药录》、卢觉愚《觉庐医案新解附医话录存》等。论文第一部分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主要从痿证病名病位认识、病因病机、治疗及治痿南药等方面进行梳理,结果如下:1.病名和病位: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认识逐渐具体和深化。晋唐时期痿证有其候无其名,宋代首见痿证之名,清代见痿证分类命名。对痿证相近疾病鉴别始于明代,首鉴痿和厥;清代鉴别种类渐增,清后期曾超然率先将痿证与脚气病进行区分。病位方面,综合元·释继洪《岭南卫生方·募原偶记》中关于筋膜等同于募原的解析、《内经》关于筋、筋膜和募原的相关理论、清·陈珍阁《医纲总枢》关于卫筋位置、形状和功能的描述,以及痿证的临床表现,推知“筋膜”联络大小粗细不同的“筋”成一张网,密布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受血气滋养,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则发病。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2.病因病机: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认识日益复杂。晋唐宋元时期以内虚不足为主;明代受李东垣、朱丹溪等着名医家影响,病因主要为脾胃不足及湿热浸淫;清代随引进医家增多,病因更加丰富,有内虚、气机不畅或经络失调等。痿证整体以内虚为主,有内伤虚损、肝肾亏虚、脾胃虚弱等,肺热叶焦和湿热浸淫也较为多见。3.痿证治疗: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的治疗方法日渐丰富。晋唐宋元时期主要为补虚损和补肝肾;明代重视脾胃,祛湿热,调气机;清代新增清肺热、分经论治、调情志等治法,尤以补法丰富。痿证治疗整体以补虚为主,其次为清肺热、除湿热和调脾胃等治法。元代释继洪在补虚方面提出很多精辟的观点,并在岭南后世医家中印证。如补虚应合脏腑之宜,脾肾双补谨防燥肾和濡脾。清代则出现分脏补益的趋向,如刘渊分补肝、脾、肾三脏之虚;邓友凤将损分为上中下分别补之等。释继洪指出精髓虚损,黄芪当归鹿茸地黄,未必滋补,多损胃气。岭南医家补肝肾精血,虽多用血肉有情之品,但常加苁蓉、巴戟或附子等温热之药,茯苓、牛膝等祛湿通脉之品;或加舶茴香温中理气,重视温通,通补兼施,以顾护胃气。释继洪还指出,补药不宜久服。针对痿证病程长的特点,邓铁涛及其学术传承人刘小斌治疗痿证时,在保持核心治法不变的前提下,常开具2~3个处方,对核心处方之外的补益之药适时调换,轮换使用,以减少药之偏性。外伤致失血过多可用十全养荣汤。内伤气虚血弱可用大补卫筋汤,其中马钱子为治痿痹的传统有毒中药,现代研究显示其通过多通路多靶点治疗痿证。现代临床常配伍甘草减毒增效。岭南医家治痿亦重视调畅气机,如用补中益气汤调中焦升降失常;肺热叶焦,清肃失调,可用熟地、知母、黄柏滋阴清肺热;或用麦门冬、沙参、石斛等养肺胃之阴,桑叶、杏仁、生石膏等清泄肺热,清润并举,或参“大气论”用薏苡仁、百合、淮山、桑白皮等甘寒退热之剂等;情志失调,气机不畅,除用桂枝温通外,亦可参“心病须心性医”,效仿慧能尊者,观见自身心性等。岭南气候常以湿热为患,多用东垣清燥汤、羌活汤清热燥湿,调畅气机;若湿热伴阳虚,清热燥湿之时,亦加川乌、肉桂等温经通络;湿热较重亦可用小胃丹攻之。但肝肾素虚,亦可见风寒侵袭致痿,治宜用麻黄、独活之类,或豨莶草、桑叶等先祛风寒之邪,再行补益。4.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的传承特点主要表现为选病用药结合岭南地域特征,如明盛端明抄录孙思邈论治脚气;清·何梦瑶学宗王肯堂,用药又兼顾岭南气候特征,慎用祛风、除湿或温补之药;清·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等。另一特点是对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如清·邓友凤将喻嘉言的大气论用于痿证治疗;民国卢觉愚借助中西药理知识,创造性运用越婢加术汤治愈伴热象之痿证。5.岭南三部草药着作中,仅“十大功劳”明确标注可治痿证。根据痿证临床特征,“强腰脚”、“壮筋骨”等类药亦可用于痿证治疗。经整理此类药物共有31味,其中卖木子早在《开宝本草》中已有记载;清·潘名熊率先将千年健用于足痿的治疗;邓铁涛治疗痿证常加五爪龙、牛大力等南药。十大功劳、辣椒头、走马箭等可制成痿证食疗方。第二部分采用医案医论分析和数据挖掘分析相结合,探索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医案医论主要用于分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痿证治疗经验。经查询,陈金声、陈典周、邓铁涛、沈炎南、杨文辉、李任先等10位医家有痿证论治经验记载。其痿证论治特点可归纳为:病名与西医接轨。痿以虚为多,治以补为主;若因虚致实,可用姜黄行气活血消滞;或丹皮、土鳖虫等活血化瘀;若因虚引动内风,可用僵蚕、全蝎、蜈蚣等熄风除颤。注重南药的应用,如用五爪龙协黄芪益气升阳,补而不燥。现代岭南痿证论治传承出现融合多个医家思想的特点,如邓铁涛融合补中益气汤和补阳还五汤的之痿证论治思想,以补中益气汤为底方,重用黄氏,加南药五爪龙以治痿证等。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结果显示,常用药物为升举阳气(黄芪、升麻、柴胡)、益气健脾(甘草、五指毛桃、白术、茯苓)、补肾填精(山萸肉、熟地黄、杜仲)和理气行滞(陈皮)等之品。性味归经方面,温性和平性药物使用最多,微寒和微温次之;甘味药物使用占半数以上,其次为辛味和苦味药物;药物多入脾经。以上用药特点反映痿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补肾为主,兼以清热,始终顾护脾胃,补而不峻的思想。对“西医疾病-中药”社团分析结果显示,四个社团重叠区域较多,反映不同神经肌肉病异病同治的思想。采用复杂网络分析可得出痿证治疗核心处方,按平均剂量大小排序为:黄芪(50.54)、五指毛桃(50.18)、党参(25.84)、山萸肉(13.47)、白术(13.43)、柴胡(8.68)、升麻(8.68)、当归(8.65)、甘草(5.06)、陈皮(5)。此核心处方为邓铁涛强肌健力饮方加一味山萸肉组成。由于痿证久病及肾,故在强肌健力饮中加补肝肾之山萸肉,是对强肌健力饮的完善和发展。整个用药规律,和刘小斌临床实践用药极其一致。结论:本研究通过对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论治的文献古籍梳理,以及采用医案医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对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经验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岭南医家对痿证论治存在精辟的认识和真知灼见,比如释继洪关于补益的思想以及陈珍阁关于卫筋病的阐述等,值得继续深入研究。晋唐至今岭南医家对痿证治疗多表现为补内虚、调气机和通经脉等方面。多脏同补须兼顾各脏之宜,用药配伍须给予更多的重视,以防出现燥肾濡脾之类而影响疗效。情志疾病最伤气机,治疗时给予患者心理更多关注,调畅情志,可提高治疗效果。第二,清代及以前岭南着名医家多为客籍,或多以引进医家思想为主治疗痿证,较少有南药使用的记载。而千年健、五指毛桃、牛大力以及豨莶草等南药在现代痿证治疗中发挥了较佳的作用,故现代岭南医家可以尝试将更多南药运用于痿证治疗或研究中。第三,关于痿证病位,文中经过推测可知“筋膜”联络“筋”成一张网,密布缠绕周身、五官四肢、脏腑内外,具有主肢体关节运动和屏障血气的功能,为痿证病位所在。根据其所伤位置不同,痿证呈现出复杂多样性。气虚血弱,筋和筋膜虚痿是发病的内在原因,故使气机升降正常、血气充盈,并使脉络畅通为痿证治疗的一个主要法则。历代岭南医家治疗痿证亦可多见此治法的体现。

李振岚,张桥,楼坚伟,郭思嘉,许倩倩,居永慧,姚卫峰,张丽[2](2018)在《十枣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十枣汤始载于《伤寒杂病论》,由芫花(熬),甘遂,大戟和大枣(擘)4味药材组成,是名医张仲景治疗水结悬饮证的经典方剂。十枣汤虽然在泻水逐饮方面效果显着,但组方中有毒药味的毒性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医者多谨慎使用或不用。本文通过查阅近3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从名医方论、用法用量、化学成分、药理毒理、临床应用等方面对十枣汤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为有效开发利用十枣汤这一经典方剂,应综合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手段对十枣汤毒效物质基础、量-时-毒-效关系、安全用药范围等进行研究,探讨炮制对其药理毒理作用的影响,揭示其临床应用"有故无殒"的科学内涵,以期为十枣汤的深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从而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倪姗姗,戚其华,马慧慧,王学山[3](2014)在《急性白附子中毒1例报道》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人们的普遍认识是中药无毒或毒副作用小,其实中药亦存在毒副作用。早在古代,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果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张景岳更提出"无药无毒"的说法。造成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用量不当、煎煮不当、中药污染、用药途径不当、用药时间过长引起蓄积中毒、个体差异、配伍不当等。中毒表现也因药物及剂量不同而表现不一,因此提醒临床医生应该注意防范不良反应的发生

潘国凤,朱晓新,杨庆,刘安,翁小刚,李玉洁,刘晓霓[4](2012)在《醋制法对瑞香狼毒毒效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探讨有毒中药瑞香狼毒炮制解(减)毒理论的科学性,并了解瑞香狼毒醋制前后对药效的影响。方法:PHLC-MS技术比较瑞香狼毒醋制前后成分差异;建立H22皮下移植瘤模型,比较醋制前后对荷瘤小鼠与正常小鼠的致死作用及体重变化;荷瘤小鼠连续灌胃给药后比较醋制前后对肿瘤及免疫器官的影响;荧光报告基因法研究瑞香狼毒提取物对肿瘤细胞作用的靶标基因TGF-β,AP1,NF-κB的影响。结果:瑞香狼毒提取物Zp1102与醋制后的提取物Zp1103的LD50分别为9.89,16.85 g·kg-1,Zp1103半数致死剂量高于Zp1102。药效试验表明,药物为2 g·kg-1时,Zp1102对小鼠皮下移植瘤H22有显着抑制作用,抑瘤率为36.24%(P<0.01),Zp1103的抑瘤率略低,为34.40%(P<0.05);药物为1 g·kg-1时,Zp1102抑瘤率为34.52%(P<0.05),而Zp1103抑瘤率明显降低,为21.55%。Zp1102,Zp1103对报告基因AP1基本无影响;Zp1102对HepG2细胞经刺激内源性NF-κB浓度升高后的报告基因有上调作用,且能下调TGF-β的表达,但Zp1103仅能上调NF-κB的表达,对TGF-β无影响。结论:瑞香狼毒醋制后的提取物较未经炮制而提取工艺相同的提取物毒性降低,同时体内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其抗肿瘤活性也略有降低,其机制可能与药物对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调节有一定关联。

熊静悦,牟道华,唐大轩,谭正怀[5](2010)在《白附子急性毒性作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评价生、制白附子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分别测定制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的LD50、制白附子水提物及生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的最大给药量。结果:小鼠灌胃给予制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1次,测得LD50为250.04(原生药g.kg-1);小鼠灌胃给予制白附子水提物2次,测得最大给药量为114.4(原生药g.kg-1)≥最大耐受量;小鼠灌胃给予生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1次,测得LD50>364.0(原生药g.kg-1)。结论:制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的急性毒性作用最明显。

李孝栋[6](2004)在《附子理中方新剂型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附子理中丸是温中健脾的传统温里名方,由制附子、党参、干姜、炒白术和甘草五味药组成,主治由脾胃虚寒证引起的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泻泄、手足不温等症,效果确切、可靠。《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0年版有收载,但主要以大蜜丸形式给药,存在吞咽难、易霉变、服药次数多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 籍此中药传统剂型难以满足给药剂量小、毒副作用低、缓控释放要求之际,开发中药新剂型成为当前中医药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以中药复方附子理中方的有效部位群为模型药物,研究制备了附子理中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和附子理中缓释片两种中药新制剂,并对前者的释药机理进行了初步的阐释,在此基础上申请了发明专利. 有效部位群模型药由制附子、党参、甘草制得的浸膏粉末和干姜、炒白术提取挥发油制得的β-环糊精包合物两部分组成。首先,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制附子、党参、甘草的最佳提取工艺,利用最佳工艺,将水煎醇沉所得的混合药液通过大孔吸附树脂处理即获得浸膏粉末,并通过柱层析方法从粉末中分离得到一有效成分——甘草苷;其次,通过水蒸气蒸馏方法从干姜、炒白术混合物中提取得到挥发油,采用包合技术即制得β-环糊精与挥发油的包合物,并利用气相-质谱(GC-MS)技术,确定出混合挥发油百分含量前六位的化学成分。 在制剂工艺方面,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体外分析方法确认的相关结果,利用药物呈弱酸性的特点,以有效部位群为模型药和渗透活性物质(或称促渗剂)共同组成内容物,压成片芯,通过包半透膜衣,打孔和包防潮薄膜衣,即制得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其中,通过单因素筛选实验,重点研究了渗透活性物质的选择过程,包括泡腾剂碳酸氢钠的确定与加入量、阻滞剂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的确定和加入量等,最终确定了附子理中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的优化处方。另外,还进行了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研究,释放介质的选择,包衣液的选择及配方研究和诸如膜孔径、膜厚度等泡腾性渗透泵控释片衣膜影响因素的研究等,保证药物在0~14小时的体外释放度实验中呈现较好的零级控释释放行为。 附子理中缓释片主要以HPMC为基本骨架材料,通过对其他辅料的单一性考察,选出合适的辅料,确定出合理处方而制得的。对其进行的体外溶出释放试验结果表明,药物在0~12hr的释放曲线符合药典规定的缓释片要求,并根据中药本身易吸湿的特点,对缓释片进行了包衣。 以从有效部位中分离到的有效成分——甘草苷为指标,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了药物中所含的甘草苷总量和制剂体外溶出度实验中的甘草苷累积释放量。以挥发油中含有的天然冰片为指标,运用气相色谱方法对挥发油和包合物中的天然冰片进行沈阳药科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了含盘测定,规定挥发油中天然冰片的含量不低于6.0%。同时,还测定了有效部位群中总黄酮、总昔类的含量,规定二者的含童均不低于4.0%。为了安全保证,按照药典方法,对总生物碱、重金属和砷盐进行了限t测定,结果符合药典规定标准。为附子理中新制剂的质量可控、含量可定、疗效可靠奠定基础。 通过附子理中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的体内药物动力学初步研究,可知按1天服用3片(0 .2g/tab.)应是安全的。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受试制剂)和附子理中丸(对照制剂)给Bea砂e犬服用后,受试制剂甘草昔的Tmax为shr、C为1 529.08呵d,对照制剂甘草昔的于max为4br、C双坦x为1 930.15 ng/1‘,受试制剂比对照制剂甘草昔的工m联延长了4个小时,其中,第24hr时的浓度对照制剂的略微偏高。从二者药—时曲线一致的趋势看,二者具有较好的生物等效性。 另外,在样品血浆中同时测到甘草昔和甘草素的浓度,说明中药复方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是个复杂的过程,有效部位的药物动力学研究实际就是多成分在体内的综合代谢过程,即中医药理论关于中药的“多组分、多靶点”的论断是正确的。 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内容物的药效学实验结果表明此内容物对醋酸引起的小鼠腹痛有显着的镇痛作用,对小鼠的耐寒能力有一定的增强作用,对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不仅能显着推迟小鼠腹泻出现的时间,而且能显着减少腹泻次数,能显着减少脾胃虚寒模型小鼠的胃排空。急性毒性试验证实其最大给药量为109/kg,相当临床日服t的500倍(拟用量0 .029/kg).因此,附子理中泡腾型控释渗透泵片具有和附子理中丸相同的疗效。

周玉朱[7](2000)在《有毒中药重用摭拾》文中指出 有毒中药(下称毒药)每次内服的治疗剂量,在教材《中药学》(下称教材)中已标明,如黎芦0.3g~10g,二丑3g~10g,制川草乌3g~9g等等;并在其使用注意中告诫医者,有的生品不作内服(如白附子),有的内服宜慎(如黎芦)。笔者通过反复实践,初步认为,不少毒药,其口服药量由小到大,递增至1倍以上亦无明显毒副反应。兹就临证中摭拾的病例,浅谈与毒药相关的几个问题。1 病案举隅 病例1:孙某,男,50岁,1996年11月30日初诊。腰腿痛、

二、有毒中药重用摭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毒中药重用摭拾(论文提纲范文)

(1)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痿证的古代认识
    1.2 痿证的现代认识
        1.2.1 现代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1.2.2 现代中医学对痿证的认识
第二章 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文献古籍梳理
    2.1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病名病位沿革
        2.1.1 晋唐时期:具痿证外候,无痿证之名
        2.1.2 宋元时期:首见痿证之名
        2.1.3 明代:新增肉痿、骨痿和痿邪等病名
        2.1.4 清代至民国:痿证见分类命名
        2.1.5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名病位小结
    2.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痿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2.2.1. 内伤虚损致痿
        2.2.2 肝肾亏虚致痿
        2.2.3 脾胃虚弱致痿
        2.2.4 肺热叶焦致痿
        2.2.5 湿热浸淫致痿
        2.2.6 内生热邪致痿
        2.2.7 经络失调致痿
        2.2.8 气血失调致痿
        2.2.9 气机不畅致痿
        2.2.10 饮食不节致痿
        2.2.11 情志失调致痿
        2.2.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病因病机认识小结
    2.3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治疗特点
        2.3.1 补虚益损
        2.3.2 补益肝肾
        2.3.3 通补兼施
        2.3.4 治从阳明
        2.3.5 清肺热
        2.3.6 除湿热
        2.3.7 清内热
        2.3.8 治从气血
        2.3.9 分经论治
        2.3.10 益气消痞
        2.3.11 调畅情志
        2.3.12 晋唐至民国岭南痿证治疗小结
    2.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的争鸣
        2.4.1 痿证可治愈性
        2.4.2 补中益气汤与补肾
        2.4.3 补阳还五汤与痿证
        2.4.4 痿证是否兼痛
        2.4.5 痿证是否可作风治
    2.5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对引进学术思想的传承
        2.5.1 盛端明: 选病结合岭南气候
        2.5.2 刘渊:崇景岳之法,开自己之药
        2.5.3 何梦瑶: 治痿兼顾岭南气候
        2.5.4 黄岩: 宗景岳之法,筛景岳之药
        2.5.5 邓友凤: 使理论更贴实践
        2.5.6 潘名熊: 承叶氏思想,依岭南变通
        2.5.7 黄恩荣:参王肯堂,分经论治痿证
        2.5.8 卢觉愚: 中西汇通活用越婢加术汤
        2.5.9 其他医家: 多直接引用
        2.5.10 晋唐至民国时期对引进医家学术思想传承特点小结
    2.6.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痿证其他简便治法
        2.6.1 练功法
        2.6.2 针灸疗法
        2.6.3 简便廉验方
        2.6.4 治痿成药
    2.7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整理
        2.7.1 何克谏《生草药性备要》
        2.7.2 萧步丹《岭南采药录》
        2.7.3 胡真《山草药指南》
        2.7.4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治痿草药小结
    2.8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讨论与小结
        2.8.1 痿证病位在筋和筋膜的探讨过程
        2.8.2 晋唐至民国时期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小结
第三章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学术经验
    3.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特点
        3.1.1 陈金声
        3.1.2 陈典周
        3.1.3 李藻云
        3.1.4 邓铁涛
        3.1.5 沈炎南
        3.1.6 关国华
        3.1.7 杨文辉
        3.1.8 李任先
        3.1.9 何世东
        3.1.10 卓权
        3.1.11 现代岭南医家论治痿证小结
    3.2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刘小斌治疗痿证用药特点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结果
        3.2.4 讨论
        3.2.5 案例举隅
        3.2.6 刘小斌对岭南医家痿证论治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3.3 现代岭南痿证论治特点及传承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参与课题与获奖情况
致谢
附件

(2)十枣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名医方论
2 用法用量
    2.1 原方用法
    2.2 现代用法
3 化学成分研究
4 药理毒理
    4.1 减缓胸腹水
    4.2 改善肺纤维化
    4.3 抗肿瘤
    4.4 毒性
5 临床应用
    5.1 恶性胸水
    5.2 癌性腹水
    5.3 肝硬化腹水
    5.4 胸膜炎
    5.5 肺系疾病、妇科疾病
    5.6 其他
6 讨论

(3)急性白附子中毒1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讨论

(4)醋制法对瑞香狼毒毒效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细胞
    1.3 试剂与仪器
    1.4 药物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白附子急性毒性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实验动物
    1.3 方法
        1.3.1 制白附子水提取物最大给药量试验
        1.3.2 制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LD50试验
        1.3.3 生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最大给药量试验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制白附子水提取物最大给药量试验
    2.2 制白附子
    2.3 生白附子70%乙醇提取物最大给药量试验
3 讨论

(6)附子理中方新剂型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附子理中方有效部位群的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
    1.1 仪器与试药
    1.2 工艺流程图
    1.3 附子理中方有效部位群的提取与分离
        1.3.1 有效部位群的提取
        1.3.1.1 附子、党参、甘草合提的正交实验设计
        1.3.1.2 挥发油提取工艺的研究
        1.3.2 有效部位群中有效成分的分离和确定
        1.3.2.1 附子、党参、甘草合提的有效部位中有效成分的分离
        1.3.2.2 甘草苷结构的波谱鉴定
        1.3.2.3 挥发油中有效成分的确定
        1.3.3 有效部位群中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
        1.3.3.1 生物碱的限量测定
        1.3.3.2 总黄酮的测定
        1.3.3.3 总皂苷的测定
        1.3.3.4 挥发油的含量测定
        1.3.4 全章总结
第二章 附子理中有效部位的重金属及砷盐限量检查
    2.1 基本原理
        2.1.1 重金属检查的基本原理
        2.1.2 砷盐检查的基本原理
    2.2 仪器与试药
    2.3 试剂的配制
    2.4 重金属检查
    2.5 砷盐的检查
    2.6 实验结果
    2.7 讨论
    2.8 全章结论
第三章 附子理中方体外分析方法的研究
    3.1 仪器与试药
    3.2 体外分析方法的研究
        3.2.0 药物的外观
        3.2.1 药物的溶解量测定和漏槽条件的确定
        3.2.2 药物、市售附子理中丸、甘草对照品和甘草苷的薄层层析分析
        3.2.3 药物的稳定性测定
        3.2.4 指标成分甘草苷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3.2.4.1 甘草苷的溶解度
        3.2.4.2 甘草苷的最大波长确定
        3.2.4.3 复方中甘草苷的来源
        3.2.4.4 甘草苷的稳定性
        3.2.4.5 线性关系试验
        3.2.4.6 重现性实验
        3.2.4.7 加样回收率试验
        3.2.4.8 体外溶出介质的选择
        3.2.4.9 色谱条件
        3.2.4.10 甘草苷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11 体外释放度实验及含量测定的方法
        3.2.4.12 供试品的体外释放色谱图
        3.2.5 冰片分析方法的建立
    3.3 全章小结
第四章 附子理中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的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工艺流程图
    4.3 处方中药物量的确定
    4.4 HPLC色谱条件
    4.5 释放度实验步骤
    4.6 甘草苷标准系列溶液的制备
    4.7 渗透泵片中总甘草苷的测定
    4.8 渗透活性物质的选择
    4.9 挥发油包合物的工艺研究
    4.10 包衣液的选择及配制
    4.11 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衣膜影响因素的研究
    4.12 片芯硬度的研究
    4.13 其它影响因素的确定
    4.14 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的制备
    4.15 讨论
    4.16 全章小结
第五章 附子理中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内容物的药效学与急性毒性研究
    5.1 药效学实验
        5.1.1 实验材料
        5.1.2 方法和结果
        5.1.2.1 镇痛实验
        5.1.2.2 耐寒实验
        5.1.2.3 抗腹泻实验
        5.1.2.4 对脾虚、胃寒、脾胃虚寒模型小鼠的调整作用
        5.1.2.5 胃排空和小肠推进实验
        5.1.3 小结
    5.2 急性毒性实验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结果
        5.2.4 结论
    5.3 全章结论
第六章 附子理中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释放机理的初步阐释
第七章 附子理中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在动物体内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7.1 仪器与试药
    7.2 甘草苷的水解产物甘草素的制备
    7.3 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内容物在家兔体内实验的研究
    7.4 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内容物在大鼠体内实验的研究
    7.5 泡腾型渗透泵控释片在Beagle犬体内实验的研究
        7.5.1 体内分析方法的建立
        7.5.2 色谱条件
        7.5.3 标准溶液的配制
        7.5.4 血浆样品的处理
        7.5.5 色谱系统的适用性实验
        7.5.6 标准曲线的绘制
        7.5.7 提取回收率
        7.5.8 灵敏度
    7.6 Beagle犬单剂量口服给药药物动力学研究
        7.6.1 单剂量给药方案与血样采集
        7.6.2 单剂量给药血药浓度测定结果
    7.7 单剂量给药药动学数据的分析和阐释
    7.8 全章小结
第八章 附子理中缓释片的研究与制备
    8.1 仪器与试药
    8.2 工艺流程图
    8.3 体外分析方法的研究
    8.4 缓释片处方的单因素优化筛选
    8.5 优化处方缓释片的制备
    8.6 优化处方缓释片的体外释放度实验
    8.7 全章小结
第九章 本课题下一阶段任务
全文结论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7)有毒中药重用摭拾(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举隅
2 讨论
    2.1 毒药概念
    2.2 无毒机理
        2.2.1 用之得宜
        2.2.2 炮制如法
        2.2.2. 1 使毒药化学成分改变,即剧毒(或大毒)的变为毒性较小乃至很小。
        2.2.2. 2 毒物含量最低。
        2.2.2. 3 吸附毒物,改变毒物生理活性,增强机体解毒能力。

四、有毒中药重用摭拾(论文参考文献)

  • [1]岭南医家痿证论治学术源流及临证经验整理研究[D]. 苗艳敏.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十枣汤研究进展[J]. 李振岚,张桥,楼坚伟,郭思嘉,许倩倩,居永慧,姚卫峰,张丽.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18(17)
  • [3]急性白附子中毒1例报道[J]. 倪姗姗,戚其华,马慧慧,王学山. 中国民间疗法, 2014(06)
  • [4]醋制法对瑞香狼毒毒效影响的研究[J]. 潘国凤,朱晓新,杨庆,刘安,翁小刚,李玉洁,刘晓霓. 中国中药杂志, 2012(10)
  • [5]白附子急性毒性作用研究[J]. 熊静悦,牟道华,唐大轩,谭正怀.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0(03)
  • [6]附子理中方新剂型的制备及其药物动力学的研究[D]. 李孝栋. 沈阳药科大学, 2004(03)
  • [7]有毒中药重用摭拾[J]. 周玉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00(01)

标签:;  ;  ;  ;  ;  

有毒中药再利用与拾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