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P——新的软件产业革命

ASP——新的软件产业革命

一、ASP——新的软件产业革命(论文文献综述)

陈钧,吴刚,夏元[1](2021)在《智能时代的重庆新动能》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个数字经济风云激荡的时代,这更是一个数字经济奇迹迭出的时代。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同比增长9.6%,增速位居世界第一。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和新引擎。不负时代期望,抢抓机遇勠力前行。2018年8月,以“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为主题的

谭凌仕[2](2020)在《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应对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创新变革,早日实现智造大国的战略目标,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探索高校工科专业的变革创新路径,培养出一批多样化、创新型的科技人才队伍。机械制图与CAD基础作为高校、职业院校的工科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体系,展开对其教学改革具有紧迫性。基于高职院校的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机械制图与CAD教学存在的不足,从而研究出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系,旨在为其他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师玉龙[3](2020)在《面向SDN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联网服务是指在物联网场景中为用户提供无处不在的、实时的、安全的和智能化的服务。近几年来,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传感技术的进步,物联网设备和服务爆炸性增长。面对海量数据、异构网络和多样化的服务需求,如何设计和实现物联网服务变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发布/订阅中间件常被用来构建物联网服务的通信基础设施,旨在建立一个物联网平台对下层网络统一消息格式、互联异构网络,对上层应用提供统一的抽象,并为物联网服务高效地交付事件。新兴的软件定义网络因其逻辑上中心化的控制器和控制与转发分离等特性为网络带来了良好的可编程性和灵活性。SDN可用于解决物联网服务中从发布者到订阅者间交付事件的服务质量保证难题。发布/订阅中间件与SDN结合,形成了面向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更进一步地推动了物联网时代的到来。本文的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如何利用SDN和发布/订阅中间件提供物联网服务的问题,提出了似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和实现框架,并详细阐述了如何使用该架构去实现似SDN的面向主题的发布/订阅中间件原型作为物联网的通信基础设施。本文还描述了如何利用SDN网络的可编程性通过SDN控制器编码事件主题优先级和授权策略到SDN交换机流表项的匹配字段去实现区分化的物联网服务和用户访问控制,提高了物联网事件交付的效率和安全性。(2)针对物联网服务中QoS的保证难题,设计了支持跨层QoS的控制框架去提高物联网服务中似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交付事件的QoS。跨层意味着在不同的管理层面控制QoS。一层在控制层,利用SDN集中化控制的特性从局部角度提高SDN控制器自治域内的QoS,另一层在全局管理层,从管理员的角度提高全局网络的QoS。并用区分化服务和访问控制两个应用场景验证了跨层QoS控制框架设计的合理性。(3)针对物联网服务中海量时延敏感数据实时交付的问题,设计了一个改进最短路的面向主题的Steiner树多播路由算法,去为多个主题构建发布/订阅覆盖网络,最大程度地减少了事件传输的总链路时延并减少了 SDN交换机中的流表项数,提高了事件交付的效率,形成了快速多播路由。还设计了一个面向主题的基于桶的多播转发算法去提高事件转发的效率,并考虑了主题间的订阅覆盖关系去减少交换机的流表项数,提高了交换机的匹配能力。这两个算法和似SDN的设计一起构成了物联网中似SDN的面向主题基于桶的快速多播路由。(4)针对物联网服务中用户需求多样化定制化的特点,提出了如何使用似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和在SDN交换机的出端口上配置优先级队列来提供区分化的物联网服务。本文从两个角度设计了基于用户需求的两层队列管理机制去保证区分化服务的可靠性:一个是SDN控制器中关于单个交换机的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另一个是管理员中关于从发布者到订阅者路径上所有交换机的全局QoS控制策略。这样,利用SDN集中化的控制去获得全网拓扑,从系统角度动态配置交换机的时延约束,更合理地分配队列带宽,保证了物联网区分化服务的可靠性。

朱硕[4](2020)在《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软件出口是软件产业融入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重要途径,是数字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育对外贸易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依托。当前,数字经济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发展为软件出口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推动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是中国面对全球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提高数字经济时代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关键。论文探讨了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然后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和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关键因素进行了回归分析,分析每个因素对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体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得出如下结论:2007年至2019年,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分布在2.2-12.1之间,呈现“M”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水平总体呈现下降的态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分布在0.25-1.59之间,呈现“V”形变化趋势,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科技创新投入、数字经济生态发展水平、国际市场需求、人力资本水平、国内市场需求、出口政策支持、外商投资水平分别增加1%,中国软件出口升级水平将会提高相应的数值。最后论文根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精准对接软件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提升软件出口层级;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领域进行理论性与实证性的探索,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研究上的空白。

闫丽娟[5](2015)在《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理论、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来研究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科技革命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探索在中国实现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全文包括导论和四章。导论部分述评了国内外学者关于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变化、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定位等研究成果,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基本框架、研究方法,主要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一章界定了“科学技术”、“科技革命”的基本概念,分析了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形成,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对研究社会发展的方法论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通过研究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形成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新世界观的指导下,马克思恩格斯系统地考察了资本主义条件下科技的发展,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论断。生产力的发展必然会对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以及整个生活方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正是通过生产力这座中间桥梁,马克思恩格斯把科学技术纳入了社会历史研究的领域,明确提出“科学是历史的有力杠杆”。同时马克思恩格斯也注意到科技发展表现出的负面效应。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观察和研究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活的运用,其本质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为我们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方法论指导。第二章考察了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关系。资本主义的产生绝不是偶然的,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科学技术无疑充当了“第一生产力”的角色。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和巩固,开启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的历史进程。此后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明显。19世纪70年代发生了以电力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此次科技革命把资本主义推向以石油为新能源、以电力和内燃机为新动力、以电讯为新传播手段的电气时代,建立了现代工业体系,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工业资本主义得以拓展。两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带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并且资本主义国家凭借科技革命带来的优势进行全球扩张,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及经济危机的不断产生必然要求有新的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因而马克思提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两个必然”的论断。第三章分析了新科技革命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二十世纪上半叶的资本主义大动乱使战前积累的科学知识获得了实现和应用的机会。资本主义国家扩军备战,它们在军事武器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20世纪40年代开始了以原子能技术、空间技术、电子技术为核心,以重大军事技术领域攻关和突破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到20世纪70年代新科技革命掀起新的高潮,并向民用技术转化,涌现了一批新技术和新产业,其中以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最为突出。新科技革命成为推动20世纪后半叶资本主义快速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基本要素,“战争需要→军事技术领先发展→扩散并带动民用技术”是这次科技革命典型的特征。新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生产所依赖的物质基础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资本主义生产进入信息化的新阶段。此后,信息化迅速渗透到资本主义的各个领域,重塑资本主义,资本主义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信息资本主义时代。在信息化时代,西方国家建立了全球的生产网络,社会化大生产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西方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性增强,开始集团化发展。伴随着信息化基础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西方国家软实力的影响力也在增大,西方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在全球得以传播。第四章总结了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分析科技革命在国家发展中的作用,提出了我国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科技革命在资本主义内部积聚了“社会主义因素”,缓和了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危害,使“社会主义因素”作为资本主义“母体”内部的否定性力量改变着资本主义,从而为社会主义最终代替资本主义做了某些必要的准备。另一方面科技革命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渐凸显,出现了诸如科技应用的异化、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中国作为后发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因为科技革命是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科技革命直接影响着各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和升降,关系到国家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要加强基础理论创新,以人本理念为指导紧紧把握高科技发展的新动向,实现科技跨越式发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比较优势,从而推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卢继传[6](2015)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新理念》文中提出移动互联网引起一场社会、经济变革,这场革命还会深入地发展。一、互联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1.科技进步是信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科技革命必然引发产业革命,这是一种发展趋势。20世纪80年代,世界发生了信息革命,到90年代,美国把信息化转入了互联网产业,大约用了10年时间。90年代末,中国先行者通过学习西方互联网,引入中国直至发展,大约花费了20年时间。从科技革命转入产业革命,能否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关键在于国家政策引导,以及科技专家、企业家的敏感性,发挥工业、技术、人才的基础作用,推动新技术产业化,即将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产品,成为强大生产力。2.人类进入一个网络空间主导的新时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课题组,冯飞,王晓明[7](2014)在《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选择》文中提出在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的背景下,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把握机遇、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性选择。如何抢占制高点,突出产业发展重点,形成比较优势,是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能否率先突破的关键。上海应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营造公平、公开、透明、稳定的政策环境和产业生态,激发企业发展活力;积极培育发展优势产业和优势环节,实现高端发展、引领发展;增强创新能力,努力在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上率先取得突破;鼓励商业模式创新,拓展市场需求;加大人力资本和无形资产的投资,实施新要素增长战略;拓宽融资渠道,强化资金支持;增强率先突破的控制、创新、协同和避险能力,努力成为国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策源地和集聚地。

冯飞[8](2013)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能源革命引发的一系列的包括生产方式的变化在当前可能不是最为突出的,它的显着影响还要到3040年之后。未来的20年间最突出的特点是信息技术和生产及服务领域的融合,表现出的是工业生产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王志强[9](2012)在《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在发达国家的创新系统中,高等教育机构,尤其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已经成为了各国构建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关键要素。与其他组织相比,研究型大学具有非常独特的作用:首先,研究型大学在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任何一种社会机构所无法替代的;其次,研究型大学所具有的智力集聚效应更能够吸引政府的研究项目,这些科研项目的成果反过来又进一步提升了研究型大学的创新能力;第三,研究型大学还通过各种原创性研究成果的发明及其技术转移和专利许可、与产业界之间的合作研究等方式不断加强与国家创新系统中其他要素间的关联。研究型大学由于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承担大量的基础性研究因而天然地成为了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一个主体。特别是在20世纪中期之后,研究型大学以更为复杂的方式参与到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中——研究型大学不仅是国家创新系统中作为基础研究提供者的学术界的代表,而且通过与产业界的互动所形成的复杂网络日益深入地参与到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对美国的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地位、发挥的功能、产生的影响等进行考察,分析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各主体的职能与相互关系,可以使我们更为全面和深入地理解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动态的形成过程,以及研究型大学如何在这一过程中更好地为一个国家/区域的经济和社会转型服务。本论文的导言部分对创新的词源、定义及与之相关的概念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两百年来世界社会与经济结构变迁过程的简要回顾,探寻在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事件中,创新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此外,导言部分还将具体阐述此研究的缘起、假设、方法与框架。第一章主要是归纳了创新理论的研究源起和研究现状。创新作为一种现象历史悠久,但针对此现象的理论研究却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就是在这短短的一百年中,创新理论逐渐得到了绝大多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同,并发展成为一门多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因此,第一章将重点分析创新理论在过去几十年中的发展变化,这其中包括了熊彼特创新理论、创新概念的扩展、创新分类、创新测度、创新系统理论等内容。第二章将从历史的角度分析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将划分为如下三个阶段:国家创新系统的雏形(20世纪初-战后)、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20世纪中叶-20世纪80年代末)、国家创新系统的变革及未来趋势(20世纪90年代至今)。本章的最后部分将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参与者、关系与网络进行分析。在勾勒出了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过程之后,第三章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转移到了对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系统中作用的分析。何谓研究型大学?美国研究型大学在过去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又被赋予了哪些新的使命和功能?研究型大学在基础研究领域中对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又起到了何种推动作用?这种“创新源泉”的地位又是如何确立的?这都是本章所试图回答的问题。此外,笔者还将通过一些代表性成果的分析来论证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活动与创新扩散之间的关系。第四章将重点探讨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是如何与跨学科、多元化、网络化的创新系统联系在了一起,特别是创新行动者之间合作规模的扩大与合作形式的多样化。本章还将利用“三螺旋模型”的概念来解释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内不同机构主体之间交互作用的增加。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在创新集群中体现出了要素之间的关联以区域创新网络形式存在的特征。大学不仅与企业发生互动,同时也与政府机构、其他社会组织之间发生了互动。大学的衍生企业、以大学为主体形成的研究区、大学作为创新型企业的孵化器等活动进一步构成了充满动态性、开放式、协作式的创新网络,从而使美国的国家创新系统具备了某种,生态特征并发展成为创新生态系统。第五章将采用微观分析的方法,选取美国较有代表性的研究型大学——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adison)作为研究案例,对该校的技术转移机构、跨学科研究中心以及大学-产业合作组织等进行研究。第六章的内容将从美国研究型大学在诞生之初就具备的竞争性本质入手,追寻以竞争和创新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精神的烙印在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历程中所留下的印记。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进程充满了各种思想的、组织的、制度的变革,这些变革恰恰体现出了创新所具备的“创造性毁灭”的特征。此外,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中地位的确立也得益于其与产业部门、政府机构、其他组织之间的互动与学习——动态的、开放的、网络结构的创新系统就是在这样一种“共生演进”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罗浩[10](2011)在《信息时代城市空间演化趋势研究 ——以杭州滨江新区为例》文中提出城市自产生以来就包含了各种不同物质空间要素的组合聚散及相互作用和影响,在人类历史上,城市的发展呈现出简单与复杂、分散和集聚的形态。早期农业经济时代的城市形态受制于农业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政治、军事的需要,大部分体现出松散、小规模、封闭的形态模式。工业革命以后,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彻底改变了农耕时代的人类聚居模式,使得城市无论是外部形态还是内涵意义都得到了巨大的变化,尤其交通运输方式的革命性突破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空间演变,使城市空间呈现出高度聚集、大规模扩展的空间发展模式。城市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科学技术的进步都给城市空间带来新的发展演化动力,无疑信息技术的发展与信息时代的来临必然也会对城市空间演变产生巨大影响。信息化是在工业化发展到较为完善的高级阶段演化出来的,其通过“消灭时空摩擦”的特征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使得很多固有模式“虚拟化”、“流化”、“软化”,从而依附和影响城市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本文从信息化作用于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及其对城市的各种功能层面影响入手,从理论上阐述信息化的出现对城市功能和实体空间所产生的冲击和影响,研究在此背景下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化趋势。进而以杭州滨江新区为例,实例研究探讨信息时代城市的空间演化,分析解释信息时代城市的空间发展演化趋势,从不同层面多视角探求信息化与城市空间发展变化的关系。对信息化背景下城市空间演变机理和特征作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及后续研究展望。

二、ASP——新的软件产业革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SP——新的软件产业革命(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时代的重庆新动能(论文提纲范文)

一场声势浩大的产业革命
“智造重镇”轮廓初显
一场从“治理”到“智理”的变革
“智慧名城”渐行渐近
一场影响深远的盛会
内陆开放高地加速迈向国际化

(2)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意义
    (一)机械制图与CAD之间的关系
    (二)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意义
        1. 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能够树立新的教学目标,满足市场需求
        2. 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能够梳理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效率
二、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存在的不足
    (一)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缺少专业的教师队伍
    (二)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缺少必要的教学资源支持
三、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有效策略
    (一)基于实践创建全新的机械制图与CAD教学体系
        1. 以先进的教学理念设定机械制图与CAD教学目标
        2. 实现教学内容的优化升级
        3. 制订合理的教学课程
        4.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5. 完善教学评价考核机制
    (二)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创建深度化的校企合作模式
        1. 提供实训实践基地,展开机械制图与CAD软件应用
        2. 提供“双师型”教师队伍
        3. 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为机械制图与CAD基础教学提供更深层次的实训实践活动

(3)面向SDN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 本文的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本章引言
    2.2 软件定义网络SDN
        2.2.1 SDN的起源和定义
        2.2.2 SDN分层架构
        2.2.3 SDN开放接口
        2.2.4 SDN控制器
        2.2.5 SDN开发工具
        2.2.6 SDN的机遇与挑战
    2.3 SDN中的QoS研究
        2.3.1 SDN中的QoS研究概述
        2.3.2 SDN中的QoS研究实例
    2.4 发布/订阅中间件
        2.4.1 发布/订阅交互机制
        2.4.2 发布/订阅系统架构
        2.4.3 发布/订阅类型
        2.4.4 发布/订阅路由
        2.4.5 发布/订阅实现挑战
    2.5 发布/订阅原型
        2.5.1 VCube-PS
        2.5.2 RTDDS
        2.5.3 Lamps
        2.5.4 Bayeux
        2.5.5 PADRES
        2.5.6 Hermes
    2.6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设计
        2.6.1 PLEROMA
        2.6.2 SDN-Like
        2.6.3 Ride
    2.7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QoS研究
        2.7.1 跨层QoS支持
        2.7.2 多播路由研究
        2.7.3 队列管理机制
    2.8 面向物联网的数据分发服务
    2.9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面向SDN的支持跨层QoS的物联网发布/订阅通信基础设施
    3.1 本章引言
    3.2 相关工作
    3.3 物联网及服务
        3.3.1 物联网与物联网服务
        3.3.2 服务计算架构SOA与EDSOA
        3.3.3 面向SDN的新型物联网架构
        3.3.4 物联网面临的挑战
    3.4 面向SDN的物联网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设计
        3.4.1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中间件架构
        3.4.2 跨层QoS控制框架
    3.5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系统原型设计
        3.5.1 总体设计
        3.5.2 主题设计
        3.5.3 拓扑维护
        3.5.4 事件路由
        3.5.5 策略管理
    3.6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系统应用实例
        3.6.1 跨层区分化服务
        3.6.2 跨层访问控制
    3.7 实验评价
        3.7.1 区分化服务实验
        3.7.2 访问控制实验
    3.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面向SDN的发布/订阅多播路由机制研究
    4.1 本章引言
    4.2 相关工作
    4.3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发布/订阅实现框架
    4.4 面向SDN的基于主题的斯坦纳树多播路由
        4.4.1 问题描述
        4.4.2 解决MCMN-TC-SDN
    4.5 面向SDN的主题式基于Bucket的多播转发
        4.5.1 OpenFlow组表
        4.5.2 基于Bucket的多播
        4.5.3 面向主题的基于Bucket的多播转发算法
    4.6 实验评价
        4.6.1 发布/订阅拓扑构造
        4.6.2 斯坦纳树构造时间开销
        4.6.3 多播树代价比较
        4.6.4 多播树构造时间比较
        4.6.5 端到端时延
        4.6.6 流表大小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面向SDN的可靠的区分化服务提供机制研究
    5.1 本章引言
    5.2 相关工作
    5.3 模型方法
        5.3.1 XGBoost模型
        5.3.2 ARIMA模型
        5.3.3 RED方法
        5.3.4 增量差法
    5.4 排队时延预测
        5.4.1 数据预处理
        5.4.2 特征选择
        5.4.3 模型训练与参数调整
    5.5 可靠的区分化服务提供机制
        5.5.1 似SDN的发布/订阅系统架构
        5.5.2 主题编码
        5.5.3 优先级队列
        5.5.4 可靠的区分化服务提供框架
    5.6 可靠的区分化服务保证机制
        5.6.1 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
        5.6.2 全局QoS控制策略
    5.7 实验评价
        5.7.1 实验环境
        5.7.2 排队时延预测方法比较
        5.7.3 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验证
        5.7.4 本地队列带宽调整算法整体测试
        5.7.5 全局QoS控制策略验证
        5.7.6 恒定比特率流量实验
        5.7.7 可变比特率流量实验
        5.7.8 实验讨论
    5.8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束语
    6.1 论文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
附录 缩略语表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和参与的项目

(4)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主要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1.3 竞争优势理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数字经济的含义
        2.2.2 软件出口相关概念
        2.2.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内涵
    2.3 国内外文献研究综述
        2.3.1 关于外贸转型升级内涵的研究
        2.3.2 关于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研究
        2.3.3 文献综述评论
第三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3.1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3.1.1 数字经济发展的需要
        3.1.2 提升软件产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需要
        3.1.3 增强对外贸易竞争优势的需要
    3.2 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迫切性
        3.2.1 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开拓新的软件市场需求
        3.2.2 软件与各行业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
        3.2.3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将重塑软件外包行业
    3.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发展现状分析
        3.3.1 软件出口规模效益
        3.3.2 软件出口国际竞争力水平
        3.3.3 软件出口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
        3.3.4 软件出口业务结构
        3.3.5 软件出口经营主体
        3.3.6 软件出口来源区域分布
        3.3.7 软件出口国际市场布局
    3.4 影响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3.4.1 市场需求要素
        3.4.2 人力资本要素
        3.4.3 科技创新要素
        3.4.4 产业生态要素
第四章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实证研究
    4.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
        4.1.1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指数的测度
        4.1.2 实证结果分析
    4.2 中国软件出口升级绩效
        4.2.1 构建中国软件出口升级评价指标体系
        4.2.2 实证分析过程
        4.2.3 实证结果分析
    4.3 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4.3.1 研究方法与变量选取
        4.3.2 实证分析过程
        4.3.3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推动中国软件出口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5.2.1 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以科技创新驱动软件出口转型升级
        5.2.2 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加快数字经济战略布局
        5.2.3 积极开拓软件出口市场空间,提升软件出口层级
        5.2.4 精准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完善多层次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5.2.5 完善软件出口政策法规,优化软件产业营商环境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有关研究述评
    二、本文的研究意义
    三、本文研究框架和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
    第一节 有关基本概念
        一、科学技术
        二、科技革命
    第二节 科技革命与新世界观的确立
        一、科技革命促进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形成
        二、新的世界观为马克思恩格斯研究社会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基本内容
        一、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二、科学技术变革社会的功能
        三、对科学技术的警觉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方法论意义
        一、研究科技革命要从社会发展的历史出发
        二、研究科技革命要立足于社会发展的实际
        三、研究科技革命要进行系统研究
第二章 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
    第一节 第一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社会生产的新发展
        二、第一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机械化
        三、生产的机械化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
    第二节 第二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拓展
        一、工业生产的新要求
        二、第二次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电气化
        三、生产的电气化促进工业资本主义的提升
    第三节 两次科技革命与工业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
        一、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变迁
        二、资本主义大国凭借科技革命进行全球扩张
        三、“两个必然”的提出
第三章 科技革命与信息资本主义
    第一节 新科技革命的兴起与发展
        一、军事需求成为新科技革命的源动力
        二、新科技革命的兴起
        三、军事科技向民用科技的转化
    第二节 新科技革命推动信息资本主义的形成
        一、新科技革命的基本特征
        二、新科技革命实现了生产的信息化
        三、信息化向社会领域的渗透
    第三节 新科技革命与信息化基础上的全球化
        一、新科技革命推动全球生产网络的构建
        二、全球生产促进西方国家集团化发展
        三、西方国家生活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全球传播
第四章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作用及其启示
    第一节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作用
        一、科技革命使资本主义内部的社会主义因素积聚
        二、科技革命成功缓和资本主义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三、“和平”过渡也是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一种途径
    第二节 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消极作用
        一、科技革命对人性的束缚
        二、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社会结构的扭曲
        三、科技革命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第三节 科技革命对中国崛起之路的启示
        一、科技立国是国家崛起的必经之路
        二、中国进行科技创新的必然性
        三、中国进行科技创新的基本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新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一、互联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
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三、互联网本质特征
四、在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的新理念
    (一) 如何评估互联网对传统产业的影响
    (二) 企业文化怎样创新, 吸收、移植互联网思维
        1. 学习互联网成为常态, 形成学习型企业。
        2. 跟上互联网, 推动企业管理改革创新。
        3. 传统产业要拥抱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
        4. 个性化的产品与服务。
        5. 优质产品和优质服务。
        6. 合作、联盟、组合、融合。

(7)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认识
    (一)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把握战略机遇、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
        2. 城市地位和产业基础决定了上海必须在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创新策源地和产业引领作用。
        3. 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口的选择必须与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与城市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相契合。
        4. 产业特点决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率先突破必须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前提, 以培育社会创新环境为条件。
    (二)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1.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 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二、对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选择
    (一) 率先突破领域的选择依据
        1. 应选择在战略意义最重大的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上实现率先突破。
        2. 应选择在现有基础最雄厚的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
        3. 应选择在增长潜力最广阔的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实现率先突破。
    (二) 重点领域及关键环节
        1. 智能制造领域。
        2. 数字服务领域。
        3. 生命健康领域。
三、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思路和任务
    (一) 总体思路
        1. 集中资源, 聚焦重点。
        2. 以我为主、开放创新。
        3. 要素升级、融合发展。
        4. 转变方式、优化环境。
    (二) 主要任务
        1. 突破重点产业环节。
        2. 建立开放创新体系。
        3. 发挥融合协同效应。
        4.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四、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政策建议
    (一) 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激发各种所有制企业发展活力
        1. 建立新型准入机制。
        2. 营造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
    (二) 加强技术创新, 努力在关键环节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
        1.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2. 加强重点领域技术研发。
        3. 强化上海区域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的联动。
        4. 加快上海国际性创新节点城市建设。
    (三) 大力鼓励商业模式创新, 推进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
        1. 进一步明确和实施一批示范应用工程。
        2. 积极实施创新采购政策。
        3. 促进信息技术深度应用。
        4. 筹建上海商业模式创新竞赛奖励基金。
    (四) 加大人力资本投入, 建设国际人才高地
        1. 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政策。
        2. 实施产业导向的教育和培训制度。
        3.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五) 发挥比较优势, 培育具有国际一流竞争力的创新产业集群
        1. 实施重点产业倍增计划。
        2. 加快建设若干特色鲜黏性粘性强、创新活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3. 建设一批“产业公地”。
    (六) 加强无形资产投资, 实施新要素增长战略
        1. 加强无形资产的培育。
        2. 强化体制和制度支撑。
        3. 支持企业收购和使用好国外优质无形资产。
    (七) 搭建多元化融资渠道, 强化资金支持
        1. 进一步加强政府资金扶持。
        2. 推动建立稳定的产业金融合作机制。
        3. 大力探索产业金融合作发展的新模式。
        4. 大力发展风险投资。
        5. 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八) 推动政府率先转型, 提高科学决策能力和服务水平
        1. 下大力气改革不合理的体制机制。
        2. 切实提高政府行政能力。
        3. 提高政策制定和实施的水平。

(8)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最重要特点是数字化或网络化制造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最早在哪些国家、哪些产业领域内发生
三、如何将应对第三次工业革命与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结合起来

(9)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创新理论的产生及其研究进展
    第一节 熊彼特与创新理论的产生
        一、一个徘徊于矛盾之中的“信徒”
        二、“创新”还是“技术创新”:关于创新的内涵
        三、创新的主体与动力
        四、创新与经济的演化
    第二节 “技术创新论”与“制度创新论”:创新研究的深化
        一、技术创新学派
        二、制度创新学派
        三、从“线性模式”到“非线性模式”:创新过程的再考察
    第三节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与政策实践的发展
        一、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研究进展
        二、国家创新系统:要素、功能、关联
        三、从理论走向政策:OECD关于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
    第四节 近年来创新理论的研究热点
        一、创新的科学分类
        二、创新测度与创新指标的理论发展
        三、创新生态系统
第二章 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要素、结构
    第一节 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形成的历史考察
        一、1945年之前的美国创新活动
        二、1950-2000: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形成
    第二节 透视美国国家创新系统:基于结构与要素的分析
        一、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特征
        二、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结构
        三、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要素
    第三节 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发展指标:以研发投入为例
        一、产业部门的研发投入
        二、联邦政府的研发投入
        三、州及地方政府的研发投入
    第四节 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外部环境建构
        一、变革时代的创新政策
        二、后危机时代:创新政策与美国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
        三、未来美国创新系统的结构变革
第三章 研究型大学在美国国家创新系统中的功能
    第一节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产生、发展与变革
        一、喧嚣的年代: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起源
        二、通往卓越之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崛起
        三、成长的烦恼:变革时代的美国研究型大学
    第二节 创新的源泉: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基础研究的繁荣
        一、《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科研体制的确立
        二、国家实验室与研究型大学基础研究能力的提升
        三、研究型大学进行基础研究的优势
    第三节 创新的生成:研究型大学与美国的应用研究
        一、拜杜法案:研究型大学从“科学推动”到“技术商业化”的转变
        二、研究型大学如何影响产业创新——基于技术转移过程的分析
        三、大学-产业部门之间合作创新机制的形成
第四章 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创新系统:创新过程中的知识流动与扩散
    第一节 研究型大学与知识生产变革:从模式2到学术资本主义
        一、研究型大学与弥散式的社会知识生产
        二、“学术资本主义”与研究型大学的知识生产转型
        三、研究型大学与国家创新系统中的知识流动
    第二节 大学为视角的创新系统间关联:三螺旋模型
        一、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模型的提出
        二、三螺旋模型的结构
        三、三螺旋模型与国家创新系统的完善
    第三节 实践中的“三螺旋”:创新集群中的研究型大学
        一、创新集群的概念提出
        二、创新集群的诸要素构成
        三、研究型大学在创新集群中的作用
    第四节 微观的创新系统:大学研究区
        一、大学研究区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的出现
    二、美国大学研究区的特征
        三、大学研究区的功能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区域创新的典范: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
    第一节 传承与超越:威斯康星理念的百年流变
        一、“威斯康星理念”的起源
        二、“威斯康星理念”的形成与确立
        三、知识社会与21世纪的威斯康星理念
    第二节 跨学科研究与大学-产业合作
        一、麦迪逊威斯康星大学“集群聘请计划”的实施
        二、与产业部门研发伙伴关系的建立
    第三节 从技术转移到创新实现:UW-M创新过程的考察
        一、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的领跑者:WARF
        二、创新的摇篮——威斯康星研究区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创新、资本主义与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发展
        一、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竞争本质及其多样性
        二、企业家精神与研究型大学的创新
        三、研究型大学与产业部门的“共生演进”
    第二节 “道法自然”与“顺势而为”: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未来
        一、动态均衡的“创新生态系统”
        二、面向未来的美国国家创新系统:政策转型与理念重建
参考文献
后记

(10)信息时代城市空间演化趋势研究 ——以杭州滨江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西方学者的研究
        1.2.2 我国学者所进行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方法,思路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3 论文的结构组成
2 城市空间与传统城市空间形态演化发展研究
    2.1 城市空间的界定,内容与演化特征
        2.1.1 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及其演替
        2.1.2 本文研究的城市空间范围界定
    2.2 农业时代的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与演化
        2.2.1 农业时代城市形成的动力机制分析
        2.2.2 农业时代城市发展及空间形态构成
        2.2.3 农业时代城市空间解构
    2.3 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与思想理论演化
        2.3.1 工业时代发展背景及城市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2.3.2 工业时代的城市空间形态构成
        2.3.3 工业时代主要的城市空间形态思想和理论研究
    2.4 小结
3 后工业时代特征——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
    3.1 后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的特征及其对城市影响
    3.2 信息时代的社会特征,服务业的崛起
    3.3 信息时代新的交流方式与传统交流方式的区别和联系
        3.3.1 传统交流方式与交流方式的演化发展
        3.3.2 虚拟交流的特征
        3.3.3 虚拟交流与现实交流的区别
    3.4 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解构,新的空间类型产生与动力机制
        3.4.1 信息时代的空间系统构成与城市空间组成
        3.4.2 信息化作用下新类型空间的产生与动力机制分析
    3.5 信息时代的城市体系结构
    3.6 小结
4 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形态演化趋势研究
    4.1 信息时代的工作居住模式、产业变革及其空间效应分析
        4.1.1 信息化发展与工作居住方式改变及其空间演化
        4.1.2 信息时代的产业变革及其空间演化
    4.2 信息时代城市经济特征及其对传统消费空间的影响
        4.2.1 信息时代消费方式的变化
        4.2.2 信息时代城市消费空间、公共服务空间的演化分析
    4.3 信息时代出行规律与方式的变化及交运输物流的演化发展
        4.3.1 人们出行方式与出行规律的变化与信息时代的出行
        4.3.2 信息时代物流业的崛起与物流区位空间分析
    4.4 小结
5 杭州市滨江新区实例研究
    5.1 信息时代的杭州
        5.1.1 杭州的信息化发展水平
        5.1.2 信息时代杭州的产业发展变革
    5.2 杭州滨江新区概述、总体空间布局及实例研究方法
        5.2.1 滨江新区概况
        5.2.2 滨江新区用地空间总体结构
        5.2.3 实例研究方法
    5.3 滨江新区居住空间的分布及空间特征分析
        5.3.1 滨江区居住空间用地布局及其特征分析
        5.3.2 信息时代滨江区居住空间演化实例
    5.4 滨江新区产业结构及其空间特征分析
        5.4.1 滨江区的产业结构
        5.4.2 滨江区产业用地布局与空间特征分析
    5.5 基于生活、消费、滨江区商业服务空间的调查
    5.6 小结
6 结论
    6.1 论文结论
    6.2 主要创新
    6.3 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基于居住工作及交通出行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基于生活休闲购物的调查问卷
    附录三:图附录
    附录四:表附录
致谢

四、ASP——新的软件产业革命(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时代的重庆新动能[N]. 陈钧,吴刚,夏元. 重庆日报, 2021
  • [2]机械制图与CAD教学改革的研究[J]. 谭凌仕. 现代职业教育, 2020(34)
  • [3]面向SDN的物联网服务中间件关键技术研究[D]. 师玉龙. 北京邮电大学, 2020
  • [4]数字经济背景下中国软件出口的转型升级研究[D]. 朱硕. 北京邮电大学, 2020(05)
  • [5]科技革命视域下的资本主义发展研究[D]. 闫丽娟. 中共中央党校, 2015(01)
  • [6]互联网时代下企业文化新理念[J]. 卢继传. 商业文化, 2015(13)
  • [7]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率先突破的选择[J].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课题组,冯飞,王晓明. 科学发展, 2014(11)
  • [8]第三次工业革命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J]. 冯飞.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2013(10)
  • [9]研究型大学与美国国家创新系统的演进[D]. 王志强.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1)
  • [10]信息时代城市空间演化趋势研究 ——以杭州滨江新区为例[D]. 罗浩. 浙江工业大学, 2011(05)

标签:;  ;  ;  ;  

ASP——新的软件产业革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