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换热管试验方法

换热器换热管试验方法

一、热交换器换热管检测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诚,唐叔建,路广遥,周建明,叶亮[1](2021)在《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结构设计》文中提出螺旋管式热交换器结构特殊,其设计、校核、计算与常规管壳式热交换器不同。介绍了1台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的设计过程与设计成果,包括设计基础参数、总体结构、换热管布置、换热管出入口管孔布置、管束支撑结构及选材方案、主要承压结构强度核算以及螺旋管束流致振动分析计算。计算和校核结果表明,热交换器强度满足设计要求,螺旋管束不会发生流致振动。该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投用后运行状态良好。

彭恭斌,余其涛,卢威,代闯,金启强[2](2021)在《核电厂余热排出换热器的氦质谱检漏应用》文中提出余热排出换热器是余热排出系统的核心设备之一,余热排出换热器一二次侧之间泄漏将导致设冷水放射性水平上涨,进而影响核电站安全运行。文章对余热排出换热器泄漏的产生和漏点位置进行了分析,描述了采用氦质谱方式对余热排出换热器进行检漏的具体技术,并通过应用验证了该技术的有效性。

许伟[3](2021)在《分离式双管板热交换器的设计及制造要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管壳式热交换器管箱侧多为单管板结构,管板两侧分别与管、壳程介质接触,一旦管板与换热管接头连接失效,则管、壳程介质会发生窜漏。双管板热交换器因其在内、外管板之间设置了隔离腔,可有效解决这类问题。文章以工程设计为实例,从双管板的应用场合,分离式双管板的结构设计,内、外管板厚度的计算,确定隔离腔长度需考虑的因素,以及制造中管板加工、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耐压试验等关键点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优化改进措施,以提高双管板热交换器设计和制造质量。

曾贺[4](2020)在《管壳式热交换器防冲结构的改进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热交换器是化工生产中重要的设备之一。管壳式热交换器最早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是各种热交换器中使用最早、最常见、结构最简单的一种。到目前为止,人们对热交换器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升热量的利用率、增强结构的合理性、降低材料的消耗量,提高设备在高压、高温、超低温环境下长周期稳定运行的能力,以及研制出不同结构形式的高效热交换器等。在如何提高热交换器运行的可靠性、稳定性,如何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方面做的工作较少。换热管等受压元件对热交换器的寿命和性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折流板、防冲挡板等部件也有重要的作用。这些部件一旦失效,热交换器将不能正常工作,使用寿命大大缩短。本文中,首先对设置防冲结构的重要性进行了简单论述,然后对传统的防冲结构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本公司遇到的实际问题,讨论了传统防冲结构在应用方面的局限性。针对常见的热交换器壳程防冲结构,结合现有标准与实际情况,提出了三种新型的防冲结构形式。第一种是在现有结构的基础上设计了开孔型防冲挡板,增加了流通面积。这种改进方法需要对流通面积进行精确的计算,要防止对换热管的冲刷,并选择合理的开孔形状、位置。第二种是采用与壳程筒体同心的弧形防冲挡板,其优点是不用去除壳程进口处的换热管,在直径相同的情况下增加了换热面积。与去除换热管的结构相比,管板的受力更合理。这种结构要考虑防冲挡板的固定或支撑结构,考虑制造与安装的可行性和方便性。第三种是防冲杆结构,这种结构在相关标准与手册中介绍的不多,国内的研究资料也很少。通过对公司在建项目中的某台热交换器进行总结,给出了防冲杆的适用情况。综上所述,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对比、研究,确定了以上三种具有可行性的结构,为以后的选用奠定了基础。

肖彤彤[5](2020)在《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文中提出加强低温余热回收对于进一步提升热电联产机组的经济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对330MW供热机组的节能改造展开研究,提出了利用吸收式热泵技术分别回收低质循环水余热和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两种供暖改造方案。方案一基于吸收式热泵技术直接回收低温循环水余热;方案二采用烟气深度余热回收装置和吸收式热泵机组耦合而成的湿法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使冷媒水与湿法脱硫后烟气在氟塑料换热器中换热,换热管内的冷媒水吸收烟气的热量后进入吸收式热泵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在高温高压蒸汽的驱动下加热热网回水最终实现供暖。通过分析某供热机组供暖季低质余热资源情况和供热现状,将36℃/30℃作为热泵机组低温热源的设计参数,对比吸收式热泵机组的Excel数理模型和Ebsilon模型的计算结果,两者的相对误差在工业设计的允许范围之内。设计工况下吸收式热泵机组的COP值为1.73,可回收17.40MW的低温循环水余热,将55℃的热网循环水加热至75℃后,继续由高温高压蒸汽加热至130℃供给热用户。论文通过脱硫塔能量守恒计算了锅炉额定燃煤量时湿法烟气脱硫塔出口烟气量为1585.11t/h,含湿量为0.083kg/kg干烟气,温度为50.25℃。论文设计了一套与吸收式热泵耦合的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该换热器整体换热系数为120.93W/(m2.K),烟气出口温度降至46.40℃,回收17.40MW的低温烟气余热,其中潜热为15.44MW,占全部回收余热的88.74%。同时可回收烟气中水分23.34t/h,返回脱硫塔为补充水。此外烟气中水蒸气凝结时可以除去部分粉尘,起到深度净化烟气的作用。利用Ebsilon软件搭建出机组抽汽供暖方案(作为基准方案)、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方案(方案一)和湿法脱硫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方案(方案二)等三种系统模型。模拟计算了三种不同供暖方案在机组发电率为295MW、供热负荷为157.21MW时的热经济性指标。与基准方案相比,方案一和方案二可减少发电标煤量3.40kg/kW.h,减少供热标煤量2.12kg/Gj,整个供暖季机组可减少煤耗6.34kt,将供热机组的总燃料利用系数提高了 1.50%,回收电厂低质余热17.40MW。同时SO2、CO2、NOX、烟尘的排放量可分别减少104.13t、153.38kt、98.90t、60.86t。论文估算了方案一与方案二的系统投资与效益情况,并基于时间价值理论,利用动态评价方法从动态投资回收期、费用年值和NPV值三个角度对比方案一与方案二的技术经济性。研究发现方案二的初期投资费用和运行费用均高于方案一,因而方案二的动态投资回收期比方案一的动态投资回收期略长。但是方案二兼具回收余热、回收水分和深度净化烟气的作用,综合效益更好。在对排放要求更高的场合,优先考虑投入方案二供暖改造系统。

陈斌,马力[6](2020)在《新型煤化工钢制循环水热交换器内漏失效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新型煤化工产业是今后我国能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发展方向,煤化工装置中热交换设备占静设备的数量和投资均超过40%。由于煤化工装置大多建在缺水地区,循环水质较难控制,导致装置中的热交换器承受较为严重的腐蚀,内漏频繁,使用寿命普遍较低,严重影响生产装置的经济效益。对2010年以来煤制烯烃和煤制油等装置的循环水系统热交换器内漏原因进行分析,归纳出了热交换器的主要失效形式和失效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经实践验证,采取的各项措施效果良好。

袁永龙[7](2020)在《C型热交换器一、二次侧双自然循环耦合特性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AP1000作为具有代表性的第三代核电技术,主要依靠非能动安全系统来达到预防和缓解事故的目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PRHRHX)和内置换料水箱(IRWST)作为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PRHRS)最核心的设备,其安全、高效运行对于堆芯余热的排出非常重要。本实验研究以第三代先进压水堆AP1000核电站的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为主要参考对象,根据比例分析结果,尽可能地按照原型系统的结构布置形式,设计和搭建了 PRHR自然循环换热实验台架,其中C型热交换器一次侧、二次侧工质均为自然循环流动。依托该实验台架,模拟C型热交换器在内置换料水箱中的传热过程,完成了 C型热交换器在不同水位工况下的换热实验。本实验研究重点关注了 C型热交换器一次侧的温度变化情况、水箱内整体温度场分布及热分层现象,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压力下一次侧温度变化趋势类似,换热过程中,水箱内的热分层现象逐渐明显,但在水平方向上,同一高度位置处的流体温度变化不大。另外,还研究了换热管束一次侧的自然循环特性、内外壁面的温度变化规律,换热管束二次侧在单相自然对流阶段和两相沸腾阶段的传热特性。通过计算发现C型热交换器换热管内传热系数随着传热过程的推进变化不大,二次侧不同管束区域的传热形式并不相同,不同换热阶段,换热管束的传热形式也会发生转变,水箱内同时存在着自然对流传热和过冷沸腾传热两种传热形式。

袁志亮[8](2020)在《基于微型涡轴发动机的双效溴冷机及其控制系统开发》文中指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具有环保、高可靠稳定性等优点,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应用。本文以制冷量为8k W的小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作为对象开展研究与设计制作,主要涉及方案设计、建模与仿真、控制系统设计和硬件在环试验等4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在讨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溶液性质、工作原理、循环方式和组成结构的基础上,对基于微型涡轴发动机的溴冷机机组及其控制系统进行需求分析。其次,提出制冷量为8k W的双效三筒吸收式制冷机总体设计方案,针对关键部件设计点进行热力传热计算,基于Matlab/Simulink建立溴冷机的数学模型,对溴冷机进行结构设计并基于Solidworks进行强度校核。再次,对溴冷机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对传感器和执行机构进行选型;电子控制器采用CortexM4核心,具有采集20路通道传感器信号输入,控制2路通道控制信号输出(调节溴化锂溶液泵和冷剂泵),提供与上位机通信接口,基于NI Multisim软件对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进行仿真验证;基于Keil 5开发环境设计控制软件;制作电子控制器样件并进行调试。最后,开展溴冷机硬件在环仿真试验。实验系统主要包括监控计算机、电子控制器、接口模拟器、信号调理驱动单元和溴冷机模型计算机五个部分,分别进行起动过程、停车过程、调节过程仿真试验,验证了控制器的有效性。

杨龙进[9](2020)在《R60702热交换器管板-换热管胀接试验》文中研究表明某出口欧洲的锆U型管热交换器胀接要求极为严格,胀接操作难度大,在没有类似胀接经验的情况下,进行了管板与换热管的胀接模型试验。通过采取控制管孔加工精度、调整胀接压力、调整胀接充液/胀接/退液时间、控制胀接过程、加强胀接后检查等措施,保证了该换热管与管板的胀接效果和热交换器的顺利制作,满足了客户的产品需求。

金彦枫,田金龙,刘泉,侯彦华,程旺富,张向英,秦桂林[10](2019)在《列管式热交换器换热管-管板焊缝无损检测方法》文中研究指明列管式热交换器换热管-管板焊缝容易发生泄漏,导致热交换器失效。采用无损检测可及时发现焊缝表面和内部的各种缺陷,有效预防和减少热交换器的泄漏故障,保障生产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介绍了几种常见的换热管-管板连接焊缝形式及易产生的缺陷种类。针对焊缝表面缺陷,介绍了磁粉检测法和渗透检测法。针对焊缝内部缺陷,介绍了棒阳极射线检测法、超声波检测法和相控阵检测法。针对采用ASME标准制造的热交换器的焊缝缺陷,简要介绍了气泡检测法和氦检漏法。结合热交换器的泄漏控制要求和焊接结构,总结了各种无损检测方法的选用要点。

二、热交换器换热管检测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热交换器换热管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设计基础参数
2 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结构方案
    2.1 总体结构
    2.2 螺旋管布置
    2.3 管孔布置
    2.4 管束支撑结构
    2.5 零部件选材
3 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强度核算
    3.1 主要结构件壁厚
    3.2 管板强度校核
    3.3 螺旋换热管外压校核
4 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螺旋换热管流致振动分析
    4.1 评判准则
    4.2 固有频率
    4.3 计算及结果
        4.3.1 低阶湍流模型
        4.3.2 流体弹性不稳定模型
        4.3.3 卡门漩涡激振模型
        4.3.4 振动计算结果
5 结语

(2)核电厂余热排出换热器的氦质谱检漏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余排热交换器结构介绍及漏点介绍
2 封堵检验
    2.1 数据分析与验收标准
    2.2 检漏检验灵敏度与漏率评估
3 余排热交换器泄漏检验
    3.1 泄漏的产生
    3.2 漏点位置分析
    3.3 余排热交换器氦质谱检漏技术
    3.4 清洗与烘干
    3.5 充氦与保压
    3.6 单管或分区检漏
4 结语

(3)分离式双管板热交换器的设计及制造要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实例
    1.1 设计参数
    1.2 热交换器结构设计
    1.3 内、外管板的强度计算与校核
    1.4 内、外管板间距g的确定
2 分离式双管板热交换器的制造要点
    2.1 换热管
    2.2 换热管与管板的连接
        2.2.1 管板加工的要点
        1) 管板孔直径及粗糙度。
        2) 管板孔与管板密封面的垂直度要求。
        3) 内管板采用开槽胀接的结构型式。
        2.2.2 外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
        2.2.3 内管板与换热管的连接
        1) 强度胀工艺评定
        2) 产品强度胀接工艺
        3) 强度胀接机具【4】
    2.3 热交换器的耐压及泄漏试验
3 建议
4 结语

(4)管壳式热交换器防冲结构的改进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防冲挡板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标准中的规定
        1.2.2 现有标准在设计中的局限
        1.2.3 国内外防冲挡板结构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热交换器失效原因分析
    2.1 失效情况
    2.2 失效形式分析
        2.2.1 失效形式理化分析
        2.2.2 宏观分析
        2.2.3 微观断口分析
    2.3 管束断裂原因分析
    2.4 流体诱发振动的计算
        2.4.1 横流速度
        2.4.2 卡门旋涡频率
        2.4.3 湍流抖振频率
        2.4.4 换热管的固有频率
        2.4.5 临界横流速度
        2.4.6 振幅
        2.4.7 振动计算小结
    2.5 结论分析
    2.6 HTRI计算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开孔防冲挡板的选用
    3.1 情况介绍
    3.2 防冲挡板打孔的设计思路
    3.3 新防冲挡板流通面积的计算
        3.3.1 不开孔防冲挡板的流通面积
        3.3.2 开孔防冲挡板的流通面积
    3.4 制作后的防冲挡板
    3.5 开孔形式
    3.6 应用效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弧形防冲挡板的选用
    4.1 弧形防冲板形式的提出
    4.2 流通面积的计算
    4.3 流体状态模拟
        4.3.1 模型建立
        4.3.2 网格处理
        4.3.3 Fluent中的相关设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防冲杆结构的选用
    5.1 防冲杆形式介绍
    5.2 防冲杆特点
        5.2.1 流通面积
        5.2.2 振动分析
        5.2.3 低阻力降
    5.3 防冲杆结构的应用与开发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煤炭资源消费情况与政策支持
        1.1.2 火电厂低温余热资源利用现状
    1.2 吸收式热泵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1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2.2 吸收式热泵技术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 氟塑料换热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1 氟塑料换热器与金属换热器的比较
        1.3.2 氟塑料换热器在国外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3 氟塑料换热器在国内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4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Ebsilon对某330MW机组的系统构建与热力计算
    2.1 有关热力学理论介绍
        2.1.1 热电联产的热经济性指标
        2.1.2 热力系统计算方法
    2.2 基于Ebsilon对某330MW机组热力系统构建与热力计算
        2.2.1 #1机组介绍
        2.2.2 基于Ebsilon的330MW凝汽机组热力系统模型的构建
        2.2.3 #1机组供热改造介绍
        2.2.4 基于Ebsilon的330MW供热机组热力系统模型的构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供热利用系统的构建与热力计算
    3.1 吸收式热泵简介
        3.1.1 吸收式热泵的工作原理
        3.1.2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数理模型
    3.2 基于Ebsilon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建模与热力计算
        3.2.1 吸收式热泵设计工况的建模
        3.2.2 吸收式热泵机组主要设备的传热计算
    3.3 基于Ebsilon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3.3.1 基于Ebsilon循环水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
        3.3.2 吸收式热泵机组的变工况分析
        3.3.2.1 驱动热源压力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3.3.2.2 低温热源温度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3.3.2.3 热网水温度对热泵COP值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构建与热力计算
    4.1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提出
    4.2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参数计算
        4.2.1 未考虑外来水分时烟气参数计算
        4.2.2 脱硫塔后烟气参数计算
        4.2.3 湿法烟气脱硫后烟气参数计算结果
    4.3 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的设计计算与分析
        4.3.1 换热器热负荷计算
        4.3.2 换热器总传热系数计算
        4.3.3 换热器管束排布
        4.3.4 换热器水侧和烟气侧阻力计算
        4.3.5 烟气-水氟塑料换热器设计结果
        4.3.6 烟气量对氟塑料换热器性能的影响
    4.4 基于Ebsilon湿法脱硫烟气余热热泵提质利用系统的建立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低质余热提质利用工程方案的经济性对比
    5.1 系统方案经济性评价分析方法
    5.2 不同余热利用系统的投资与效益分析
        5.2.1 余热回收系统投资及运行费用估算
        5.2.2 余热回收系统效益估算
    5.3 不同余热利用系统的动态经济方法评价指标对比
    5.4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新型煤化工钢制循环水热交换器内漏失效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循环水热交换器主要腐蚀失效形式
    1.1 腐蚀失效现状
    1.2 垢下腐蚀
    1.3 变形和冲刷腐蚀
    1.4 电偶腐蚀
2 循环水热交换器腐蚀机理分析
    2.1 垢下腐蚀
    2.2 冲刷腐蚀
    2.3 电偶腐蚀
3 循环水热交换器腐蚀控制策略
    3.1 选材
    3.2 水质管控
        3.2.1 阻垢
        3.2.2 除垢
        3.2.3 缓蚀[22-23]
        3.2.4 日常管理
    3.3 循环水流速管控
    3.4 覆盖层防腐
    3.5 换热管预膜处理
    3.6 管束清洗
    3.7 循环水系统清理
    3.8 腐蚀监控
    3.9 基于风险的检验
4 结语

(7)C型热交换器一、二次侧双自然循环耦合特性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能动安全系统整体研究现状
        1.2.2 非能动余热排出热交换器传热特性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系统与实验方法
    2.1 PRHR自然循环实验比例分析
    2.2 实验系统与关键设备
        2.2.1 电加热器
        2.2.2 内置换料水箱模拟件
        2.2.3 C型热交换器
        2.2.4 其它设备
    2.3 PRHR自然循环实验热工参数测量方法
    2.4 实验内容与实验方法
        2.4.1 PRHR自然循环换热实验工况设置
        2.4.2 实验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PRHR自然循环换热实验研究
    3.1 IRWST温度场分析
        3.1.1 C型热交换器一次侧温度分布
        3.1.2 水箱内整体温度分布
        3.1.3 热分层特性分析
    3.2 C型热交换器传热特性分析
        3.2.1 一次侧传热特性分析
        3.2.2 二次侧传热特性分析
        3.2.3 一、二次侧耦合特性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8)基于微型涡轴发动机的双效溴冷机及其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1.2.2 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控制技术
    1.3 本文研究思路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系统需求分析
    2.1 溴冷机机组分析
        2.1.1 溴化锂溶液性质
        2.1.2 工作原理
        2.1.3 循环方式
        2.1.4 组成结构
    2.2 系统需求分析
        2.2.1 溴冷机机组需求分析
        2.2.2 控制系统需求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设计
    3.1 小型双效溴冷机总体设计方案
    3.2 设计参数确定原则
    3.3 小型双效溴冷机热力传热设计
        3.3.1 工质对的热力计算
        3.3.2 关键部件设计点热力计算
        3.3.3 关键部件设计点传热计算
    3.4 小型双效溴冷机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3.4.1 小型双效溴冷机数学模型
        3.4.2 高压发生器
        3.4.3 低压发生器
        3.4.4 冷凝器
        3.4.5 蒸发器
        3.4.6 吸收器
        3.4.7 高温热交换器
        3.4.8 低温热交换器
        3.4.9 静态特性分析
    3.5 溴冷机关键部件结构设计
        3.5.1 高压筒的设计
        3.5.2 中压筒的设计
        3.5.3 低压筒的设计
    3.6 小型双效溴冷机物理模型的搭建与仿真
        3.6.1 Solidworks物理模型的建立
        3.6.2 仿真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控制系统的设计
    4.1 总体方案
    4.2 传感器选型与布置
        4.2.1 温度测量
        4.2.2 压力测量
        4.2.3 液位测量
        4.2.4 流量测量
        4.2.5 真空球阀和隔膜阀
    4.3 执行部件选型
        4.3.1 冷剂泵和溶液泵的选型
        4.3.2 冷却水泵和冷冻水泵的选型
        4.3.3 真空泵的选型
    4.4 控制器硬件设计
        4.4.1 STM32 核心模块
        4.4.2 电源模块
        4.4.3 通信接口模块
        4.4.4 模拟量信号采集模块
        4.4.5 驱动电路模块
        4.4.6 JTAG调试模块
    4.5 软件设计
        4.5.1 控制器程序设计
        4.5.2 监控程序设计
    4.6 控制器样件制作及调试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小型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试验
    5.1 硬件在环试验平台的总体方案
    5.2 接口模拟器与信号调理驱动单元
        5.2.1 接口模拟器
        5.2.2 信号调理驱动单元
    5.3 小型双效溴冷机模型界面程序的设计
    5.4 硬件在环平台的信号测试
    5.5 小型双效溴冷机系统的硬件在环仿真试验
        5.5.1 起动过程
        5.5.2 停车过程
        5.5.3 调节过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R60702热交换器管板-换热管胀接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R60702热交换器设计概况
    1.1 设计基础和设备结构
    1.2 换热管-管板胀接要求
2 换热管-管板胀接模型试验
    2.1 评定项目及要求[2]
    2.2 评定基本要素及要求[6]
    2.3 模型试验管板制作
    2.4 管板-换热管胀接模型试验
3 胀接试验操作控制要点
    3.1 管板加工
    3.2 换热管准备
    3.3 胀接调试[11-13]
    3.4 胀接过程[14-16]
    3.5 胀接检查
4 结语

(10)列管式热交换器换热管-管板焊缝无损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焊缝形式及易产生缺陷
    1.1 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焊缝形式[5]
    1.2 换热管与管板连接焊缝常见缺陷[6-7]
        1.2.1 热裂纹
        1.2.2 气孔
        1.2.3 夹钨夹渣
        1.2.4 未焊透
        1.2.5 未熔合
2 换热管与管板焊缝无损检测常用方法及其选用
    2.1 渗透检测法
    2.2 磁粉检测法
    2.3 棒阳极射线检测法[8-14]
    2.4 超声波检测法[15]
        2.4.1 技术特点
        2.4.2 技术应用注意事项
        (1)探头的选型
        (2)检测设备的定制
        (3)检测过程控制
        (4)检测中的协同配合
        (5)人员培训
        2.4.3 检测实践
    2.5 相控阵检测法
    2.6 检测方法选择要点
3 换热管与管板焊缝其他检测方法[18-19]
    3.1 气泡检测法
    3.2 氦检漏检测法
4 结语

四、热交换器换热管检测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型螺旋管式热交换器结构设计[J]. 李诚,唐叔建,路广遥,周建明,叶亮. 石油化工设备, 2021(05)
  • [2]核电厂余热排出换热器的氦质谱检漏应用[J]. 彭恭斌,余其涛,卢威,代闯,金启强. 科技视界, 2021(23)
  • [3]分离式双管板热交换器的设计及制造要点[J]. 许伟. 石油化工设备技术, 2021(01)
  • [4]管壳式热交换器防冲结构的改进与优化[D]. 曾贺. 山东大学, 2020(04)
  • [5]供热机组低温余热热泵回收系统建模及经济性分析[D]. 肖彤彤. 山东大学, 2020(10)
  • [6]新型煤化工钢制循环水热交换器内漏失效分析与对策[J]. 陈斌,马力. 石油化工设备, 2020(03)
  • [7]C型热交换器一、二次侧双自然循环耦合特性实验研究[D]. 袁永龙.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基于微型涡轴发动机的双效溴冷机及其控制系统开发[D]. 袁志亮.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9]R60702热交换器管板-换热管胀接试验[J]. 杨龙进. 石油化工设备, 2020(01)
  • [10]列管式热交换器换热管-管板焊缝无损检测方法[J]. 金彦枫,田金龙,刘泉,侯彦华,程旺富,张向英,秦桂林. 石油化工设备, 2019(05)

标签:;  ;  ;  ;  ;  

换热器换热管试验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