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信念和行为调查分析

云南省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信念和行为调查分析

一、云南省基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信念、行为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杨嘉宜[1](2021)在《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令全球及区域公共卫生治理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现象出发,试图回答认知共同体在区域公共卫生治理中的作用问题。论文对现有的公共卫生学与国际关系学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细致的回顾,指出全球公共卫生治理视角、卫生外交视角、安全化理论视角和制度主义视角的分析框架各自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不足,尤其是忽略了非国家行为体在区域公共卫生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本文进而提出认知共同体推动区域各国实现协作治理的理论框架。本研究假定认知共同体是一些特定的专家基于公认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汇聚到一起,通过对相关议题的参与和互动,塑造了该群体特有的身份和利益,遵循着共同的规范,并为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一致行动。认知共同体能够通过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或政策参考的因果框架、作为政策选择的“过滤”机制、为决策提供有效性和合法性,以及提出替代性方案和路径等四种机制影响决策。此外,认知共同体不仅是知识的生产者,还可能是知识的实践者,他们分别在国际、国家和地方三个层面来落实相关政策,从而能够快速感知相关政策是否有效,进而提出新的知识或政策建议。这就使得知识的生产与政策的制定始终处于动态的互动之中,实现了协作治理机制的不断发展。本研究以大湄公河次区域跨境传染病联防联控机制为案例验证以上假设,发现在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认知共同体的推动下,该联防联控机制得以建立并不断发展,从中缅两国的跨境疟疾防控项目发展为覆盖多病种、由多国参与的协作治理机制,并且为本地区其他国际合作框架所接受。本研究反驳了西方学术成果中有关认知共同体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中作用甚微的观点,指出东亚背景下的认知共同体具备知识生产者和实践者的双重属性,对于我们理解东亚地区其他领域合作进程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就有关问题进行的大量访谈与实地考察,也为国际关系与公共卫生的跨学科研究积累的宝贵素材。

赵亚芳[2](2021)在《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文中认为研究背景2020年全球艾滋病防控的3个90%目标亟待推进实现,我国在发现HIV感染者、衔接感染者进入后续医疗环节的前两个90%目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在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均呈日趋严重势态。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从而最大限度发现其中的HIV感染者,并在确诊后及时衔接入医疗系统获得抗病毒治疗,是实现感染者达到病毒学抑制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全球以及中国艾滋病“90-90-90”防控目标的关键所在。因此,通过构建理论化、综合性的行为模型,深入理解和分析MSM人群HIV规律检测和确诊后衔接医疗行为,可为进一步完善现有艾滋病相关医疗服务措施和政策方针提供实用性的参考和建议。研究目的一、基于三元影响理论,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并在人群中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HIV检测行为的可行性;二、基于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并验证该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的可行性。研究方法一、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并验证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一)经文献回顾筛选10个男男性行为人群HIV规律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检测意图、检测态度、社会规范信念、检测自我效能、HIV危险感知、HIV检测相关知识、社会凝聚力、获取医疗服务舒适度、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三元影响理论为模型构建框架,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便利抽取351名MSM人群,对HIV规律检测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进行测量,以研究对象HIV规律检测行为水平为结局变量,使用MPlus软件以结构方程模型(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三)重新便利抽取212名MSM人群对HIV检测行为模型进行验证,以研究前期构建的HIV检测行为模型为基础,使用SEM的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通过拟合评价指标,判断并验证模型对解释男男性行为人群进行规律HIV检测的可行性。二、采用横断面调查的方法构建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一)文献回顾纳入9个HIV感染者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包括:HIV相关歧视、家庭歧视、社会支持、精神健康、衔接医疗态度、消极应对、首次CD4+T细胞计数、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结合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为模型构建参考,形成行为模型假设。(二)描述经便利抽取的257名近1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及各相关因素水平。以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为结局变量,经SEM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拟合,得出最终的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三)目的抽取12名近半年内确诊的MSM人群HIV感染者开展个人深度访谈,通过Colaizzi分析法结合Nvivo11.0软件对访谈资料进行分析,并将所得主题和主题间的关系,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的变量及变量间的作用路径对比。研究结果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中包含11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3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检测意图、性病检测史、向家人出柜直接作用于规律检测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177、0.420、-0.137,检测自我效能、社会规范信念、检测态度直接作用于检测意图,且个人、社交、环境因素存在跨领域的作用关系,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403,CFI=0.926,TLI=0.918,RMSEA=0.034,SRMR=0.057。351 名 MSM 人群中 63.82%具有 HIV 规律检测行为。二、对HIV检测行为模型的验证发现3条在原构建模型路径作用系数上未达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36,CFI=0.955,TLI=0.950,RMSEA=0.025,SRMR=0.064。三、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中包含9条直接作用路径、1条间接作用路径、4条相关作用路径,其中社会支持、向性伴暴露HIV感染状况、获取医疗便利性、首次CD4+T细胞计数直接作用于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06、0.222、0.148、-0.172,HIV相关歧视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及时衔接医疗行为的路径系数为-0.057,模型中各作用路径均具显着性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拟合指标:χ2/df=1.160,CFI=0.967,TLI=0.959,RMSEA=0.025,SRMR=0.044。257 名新近确诊的 MSM 人群HIV感染者中63.42%具有及时衔接医疗行为。四、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中,根据12名MSM人群HIV感染者的访谈资料分析结果,最终形成10个主题、17个亚主题、9条主题间的作用关系,在原模型基础上发现2个新主题。研究结论一、HIV检测行为模型以个体、社交、环境以及意图多重因素的角度,解释了 MSM人群的HIV规律检测行为,但还需进一步结合我国社会文化、医疗系统的特征以及MSM人群就医经历等因素进一步调试。社会凝聚力在模型中的作用路径,提示未来在促进MSM人群进行HIV规律检测行为中,应重点关注社交圈和社交团体的影响在男男性行为人群在树立检测信念过程中广泛而积极的效应,以社交因素作为切入点,发展并推动干预策略的实践。二、衔接医疗行为模型以HIV相关歧视为源头,社会支持、精神健康等因素为中间机制,深入解读新近确诊HIV感染的MSM人群的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但就MSM人群对疾病预期、性格特征和既往就医经历等个体性因素在其及时衔接医疗行为中的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分析。未来针对我国MSM人群在确诊HIV感染后的就医行为研究,应关注HIV相关歧视和中国家庭文化对MSM人群的广泛、深远影响,早期并针对性开展HIV检测后转介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树立疾病正确认知;强调同伴和社交圈的力量,并促进医疗机构与社会组织的紧密连接。三、综合分析HIV检测行为模型与衔接医疗行为模型结果,社交领域因素在MSM人群规律进行检测以及在确诊后感染者及时就医行为的决策和实践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影响作用和实践意义;社会支持对HIV相关歧视的降低作用暗示了社会网络的积极效应能够降低HIV感染者延迟就医的源头阻碍。提示未来应进一步理解和早期关注MSM人群同志圈、社交圈文化,与社会组织早期建立合作联系,通过社会支持、同伴影响的干预手段,提高MSM人群对HIV感染风险的正确认知、促进检测、并缩短感染后就医治疗的衔接时间。

李汶枷[3](2021)在《云南省跨境婚姻家庭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比较跨境婚姻家庭与当地中国籍婚姻家庭、不同外籍跨境婚姻家庭间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差异,分析其影响因素,为评价和完善云南省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相关政策和措施提出建议,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依据和参考,进一步促进云南省和我国实现消除母婴传播目标。[方法]本研究以Peters David卫生服务可及性概念框架和Andersen卫生服务利用行为模型为基础搭建本研究的评价框架。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对云南省陇川县、勐腊县和金平县的跨境婚姻家庭,和与跨境婚姻家庭来自同一行政村且年龄相差5岁以内的当地中国籍婚姻家庭,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单因素分析方法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多因素分析方法采用非条件Logitsic回归对服务利用相关指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本次共调查跨境婚姻家庭184户,共计368人;中国籍婚姻家庭176户,共计352人。其中,中缅籍跨境婚姻家庭和当地中国籍婚姻家庭分别为61、60户,中老籍和当地中国籍婚姻家庭分别为60、60户,中越籍和当地中国籍婚姻家庭分别为63、56户。2.跨境婚姻家庭妻子主要以农民、文盲/小学的少数民族为主,大多无经济收入但超过50%外籍妻子在家有经济支配权;丈夫多以农民、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少数民族为主。3.共有172名外籍妻子在孕早期做过三病检测,有142名在孕期做过检测。其中,缅甸籍、老挝籍、越南籍妻子孕期三病检测率分别为95.08%、96.67%、88.89%,孕早期三病检测率分别为78.69%、83.33%、69.84%。跨境婚姻家庭妻子与当地中国籍妻子间、不同外籍妻子间孕期和孕早期三病检测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妻子怀孕期间,中老籍跨境婚姻家庭配偶HIV抗体检测率(26.67%)低于当地中国籍(51.67%)。不同外籍跨境婚姻家庭均不同(P<0.05),中缅籍最高(83.61%),中老籍最低(26.67%)。民族、妇女干事/村医关心妻子健康状况、妻子购买医疗保险情况、医务人员告知三病检测结果情况是配偶HIV抗体检测的影响因素。5.预防母婴传服务利用可接受性。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知晓率,外籍妻子均低于当地中国籍妻子(P<0.05);不同外籍妻子间艾滋病、梅毒知晓率不同(P<0.05)。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持积极态度的比例,跨境婚姻家庭均低于当地中国籍妻子(P<0.05);不同外籍妻子间存在差异(P<0.05),缅甸籍均最高,越南籍均最低。妇女干事/村医的关心情况,外籍妻子均低于当地中国籍妻子(P<0.05);不同外籍妻子间不同(P<0.05),缅甸籍最高(83.61%),老挝籍最低(51.67%)。6.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可及性。经济可及性,中缅籍、中老籍跨境婚姻家庭主要经济来源均与当地中国籍家庭不同(P<0.05),前者主要以种植业为主,后者主要以打工和种植业为主。妻子获得免费产检服务,跨境婚姻家庭均低于当地中国籍家庭(P<0.05);不同跨境婚姻家庭间不同(P<0.05),中缅籍最高(70.49%),中越籍最低(6.35%)。住院分娩享受报销政策的比例,中缅籍、中老籍婚姻家庭均低于当地中国籍家庭(P<0.05);不同跨境婚姻家庭有差异,中越籍最高(76.19%),中老籍最低(10.17%)。地理可及性,跨境婚姻家庭知道/了解三病检测地点的比例均低于当地中国籍家庭(P<0.05);不同外籍妻子间不同(P<0.05),缅甸籍(34.43%)最高,越南籍(7.94%)最低。7.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可得性。医务人员告知三病检测结果情况,老挝籍(52.54%)、越南籍(55.56%)妻子均低于当地中国籍妻子(P<0.05);不同外籍妻子间存在差异(P<0.05),缅甸籍最高(78.69%),老挝籍最低(52.54%)。妻子获得医务人员讲解预防母婴传播相关知识情况,跨境婚姻家庭均低于当地中国籍(P<0.05),其中,缅甸籍、老挝籍和越南籍妻子分别为29.51%、40.00%、50.79%。[结论]1.外籍妻子与当地中国籍妻子的孕早期及孕期三病检测率无差异,三个外籍间也无统计学差异,说明云南省预防母婴传播边境防控政策作用明显,向外籍妻子提供孕期免费三病检测服务与当地妻子已趋于一致。2.跨境婚姻家庭配偶HIV抗体检测率亟待进一步加强。建议加强对跨境婚姻家庭孕期免费产检相关服务和PMTCT知识宣传教育,以促进跨境婚姻家庭接受相关服务意识;提高村医对跨境婚姻家庭健康状况的关心程度和服务技能、服务质量,总结和借鉴其他地区针对跨境婚姻家庭开展相关服务的有效措施,从而提高配偶HIV抗体检测率在内的PMTCT服务利用。3.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情况得到改善,但仍存在某些服务利用障碍。其中,跨境婚姻家庭妻子的职业、文化程度、民族、PMTCT知晓率、对PMTCT服务的积极态度、村医对妻子健康状况的关心情况等会影响对服务利用的可接受性;跨境婚姻家庭妻子知道三病检测地点、孕期产检费用、享受免费产检和住院分娩费用报销政策等会影响服务利用的可及性;医务人员告知三病检测结果和讲解PMTCT相关知识、服务质量等会影响服务利用的可得性。在整个预防母婴传播服务过程中,政府或医疗机构应通过加强医疗设施、语言和文化等方面来提高跨境婚姻人群获取健康知识和寻求保健服务的机会,并培养懂缅甸、老挝和越南语的村医和医务工作者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诊疗环境和服务技能,促进预防母婴传播相关服务工作质量,从而提高服务利用效率。

吴本毅[4](2020)在《善治视域下Z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曹悦[5](2020)在《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医务人员人力资源现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云南省省、市、县、乡四级及羁押场所防艾医务工作者基本信息、ART工作情况、前景期望等,探究防艾工作成效影响因素,提出加强医务人员能力建设的策略与途径,归纳出有利于云南省疫情发展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模式。[方法]本研究按照每500位治疗患者抽取一名医务人员参与问卷调查的方式共抽取样本361个,对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了解防艾医务人员基本情况、工作满意度、防艾工作成效影响因素等。[结果]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参与问卷调查共361人,其中省级22人、州市级92人、县区级144人、乡镇级60人、羁押场所43人。他们承担着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医疗诊疗和转介、心理疏导;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健康咨询等任务。1.基本信息:防艾人员男女比例1:2,平均年龄38.9±9.4岁,年龄区间以40-50岁(37.4%)为主;民族中汉族占65.7%;本科及以上学历占50.4%,其中硕士学历占2.8%;临床医学专业183(50.7%)人;职称分布以初级(34.9%)为主,副高及以上职称占15.2%。2.工作情况:专职209人,占57.8%;编制内医务人员246(68.1%)人;认为所在治疗点医务人员数量不足的有229(63.4%)人,从事艾滋病防治工作年限不足5年的有169人,占总数的46.8%:医务人员每日工作时长8小时以上的占35.7%;工作负荷自我评分7.3分;日常工作中经常加班的有128(35.5%)人;防艾人员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周期为一个月的有127(35.2%)人;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家庭生活的占49.9%;85%的调查对象认为“患者难管理”是影响工作开展的最主要障碍。3.待遇情况:接受调查防艾人员平均实际收入为6021元,平均期望收入为9638元,比值1:1.6;收入相较去年上升的占36.5%,收入水平在单位同等资历工作人员中属于最低的有83(22.9%)人。4.工作满意度:对于是否愿意继续从事ART工作,选择“愿意”的有275(76.1%)人;按照成就感指数1-10分(低-高)打分,大于8分的有194人,占 53.7%。5.培训情况:361名调查对象中共有341人参加过抗病毒治疗相关培训,占总数的94.5%,培训次数超过20次的有35(9.7%)人;自我感觉ART相关知识掌握不足的有126(34.9%)人;关于培训的内容关注频率最高的依次是抗病毒临床治疗(91.4%)、ART管理(81.1%)、入组治疗与关怀技能(80.8%)等。6.工作成效影响因素分析:工作成效中督导检查周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631,P=0.003),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上级赴治疗点督导工作周期越短(小于1个月),工作成效越高(OR=1.947,95%CI:1.245-3.044)。7.羁押部门:医务人员学历、专业对口率较高,但兼职从事ART工作的医务人员占74.4%,工作年限不足5年占58.1%。综合知识技能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提示需注重加强本省羁押部门专职防艾队伍建设,强化医务人员培训,逐步提高医务人员的诊断水平。[结论]1.现状:云南省从事防艾医务人员队伍整体配置趋于合理但有待完善;医务人员工作压力大、负荷重;薪酬水平和福利待遇较低;防艾人员对ART工作的满意度和期望值有待提高;培训形式和内容需进一步丰富提高。2.工作成效分析:统计结果分析,建议领导加强对防艾工作的重视程度,定期督导,督促医务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分管领导尽可能增加科室会议频率,及时帮助医务人员解决工作中的困难,推进防艾人员在业务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提高促进工作有序开展。3.对策与建议: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整合工作机制;完善福利机制,促进中心下沉,建立稳定的人员队伍;上级部门加强重视,善用激励机制,关注职业倦怠;注重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的“质”和“量”,有效提升人员管理能力;完善羁押场所与地方机构合作,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殷晓艳[6](2020)在《云南省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文中提出21世纪,艾滋病防治工作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热点话题,防艾社会组织人员是一线防艾工作的中坚力量,责任重大。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他们往往比其他职业的群体承担着更重的工作压力,也面临着职业暴露的风险,这些可能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若得不到重视,容易造成职业倦怠,产生对工作不满意的心理。然而,防艾工作事关重大,员工的状态直接影响了防艾工作的成效,关乎社会的治安与稳定。研究目的:研究云南省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采用方便抽样结合分层控制的方法,以200名来自2018年云南省政府购买服务项目背景下的106个防艾社会组织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使用《中文版心理弹性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明尼苏达满意度量表》和《自编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来探讨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及其关系;其次,采用方便抽样法,在106个防艾社会组织工作人员中选取30名进行个别访谈,对27份有效文字资料进行后续分析。研究结果:1、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社会支持处于中上水平,高于全国常模,三个维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是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社会支持在性别、婚姻、年龄、专兼职情况、组织类型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工作年限上也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月均收入、学历、组织注册情况、职务上无显着差异。2、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略高于全国常模,其三个维度得分由低到高依次是乐观性、坚韧性、力量性。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心理弹性在组织注册情况、工作年限上有显着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月均收入、专兼职情况、不同职务上也有显着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在性别、年龄、婚姻、学历、组织类型上无显着差异。3、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内在满意度得分高于外在满意度。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在专兼职情况、职务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性别、年龄、婚姻、学历、注册情况、工作年限、月均收入、组织类型上无显着差异。4、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和工作满意度之间呈现两两正相关。5、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社会支持可预测其工作满意度水平,社会支持、心理弹性可共同预测其工作满意度水平,控制社会支持的影响后,心理弹性也可预测工作满意度水平。6、心理弹性在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中起完全中介作用。7、定性研究得出心理弹性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保护性因素(心态、个人信仰、性格)和危险性因素(身体素质、工作困境);社会支持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是:物质支持、情感支持、人际支持;其他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有:工作强度、工作时间、工作条件、工作压力、工作意义、同事关系、薪酬待遇、职业前景、规章管理制度。结论: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社会支持处于中上水平,心理弹性处于中等水平,均高于国内常模,其工作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之间两两正相关,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且工作满意度还受到其他因素影响。

余庆龙[7](2020)在《广州市某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基础知识以及对HIV职业暴露相关知识等的知晓情况,并探索不同因素与医务人员对HIV职业暴露知识掌握情况的相关性,为医务工作者能正确预防或应对HIV职业暴露、改善HIV患者的就医环境提出有效建议和措施,进一步建立与政府、社区、医院等平台开展健康教育和干预。方法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市某区多所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学等基本情况特征、对发生或可能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态度、出现职业暴露防后相关防护措施行为调查、对HIV/AIDS患者是否具有歧视态度和职业暴露防护知识掌握情况;个案访谈主要选取对HIV/AIDS患者持有歧视态度的医务人员进行非结构性访谈。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正频数和百分比等统计描述,各因素对医务人员掌握HIV职业暴露知识情况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1)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70份,有效问卷7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1%。740名医务人员中,47.3%表示最近一年接受过艾滋病职业暴露相关培训,52.0%没有参加任何相关培训。(2)在调查结果中,54.5%人员表示会接触引起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当手部皮肤破损时,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76.4%表示会采取防护措施,占比较高,表明医务人员有较高的防范意识。(3)有443人(占总人数59.9%)表示会正常对待HIV/AIDS病人,有124人(占总人数16.8%)表示无法正常对待,有168人(占总人数22.7%)表示不清楚。但仅有48.2%的医务人员愿意为其手术(个案访谈中有86.7%的医务人员认为主要是由于担心自己被传染),有27.9%表示无所谓,有22.2%的医务人员不愿意为其手术。(4)在所有医务人员中,有一半(50.1%)表示愿意与HIV/AIDS患者共同就餐,但另外一半中,有29.1%表示不愿意(个案访谈中有80.0%的医务人员认为主要是自身心理过不了关),18.8%表示不清楚。有88.2%的医务人员表示HIV/AIDS患者同样享有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权利,有46.8%表示HIV/AIDS患者值得同情。(5)调查对象对职业暴露基本知识总体知晓率为47.3%。在医生中,共有146人知晓,占54.7%,其余类别的医务人员的知晓情况均不足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01,P=0.03<0.05)。根据职称分类结果显示,职称越高,知晓率越高,初级职称中,44.2%知晓,中级职称49.8%、副高职称50%,正高职称则有56.3%的比例知晓。根据文化程度分层调查结果显示,文化程度越高,知晓率越高。研究生及以上、本科、大专、中专及以下的知晓占比分别是:49.2%>48.9%>47.8%>30.8%。(6)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722>0.05)、年龄(P=0.277>0.05)、婚姻状况(P=0.552>0.05)、文化程度(P=0.441>0.05)等特征的医务人员其HIV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人员类别、职称与职业暴露知识认知情况均有关联性(P<0.05)。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进行分析可得,以其他人员作为对照,医生的掌握情况是最好的,是其他人员的3.73倍;其次是护理人员,是其他人员的3.47倍;检验人员为其他人员的2.87倍。在不同职称中,也以其他人员作为对照,高级职称的知晓情况是最好的,为其他人员的4.28倍,副高职称为其他人员的2.77倍,中级为3.47倍。结论(1)本研究通过人群流行病学研究问卷结果分析发现,接受HIV/AIDS职业暴露相关培训的人员比例不足一半,出现HIV/AIDS职业暴露后,少数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较弱,说明应通过相关培训及宣传教育提高医务人员对HIV/AIDS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2)在可能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时,多数医务人员的态度较积极,但部分医务人员仍对HIV/AIDS患者存在歧视态度,说明部分医务人员对艾滋病防治知识掌握不充分,应面向不同类别及职称的人员进行不同方式的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够消除歧视,给HIV/AIDS患者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3)调查对象对HIV/AIDS职业暴露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人员类别和职称是影响HIV/AIDS职业暴露知识掌握情况的因素,今后应加强定期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范等,不仅在理论知识上掌握HIV/AIDS职业暴露基本知识,也能在实际操作中将职业暴露的风险降至最低,从而实现自我保护。

林伟臻[8](2019)在《个体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潜质及意愿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基于山东、湖南和云南三省的抽样调查,对样本地区的个体诊所运营现状及个体开业医生群体的职业素质水平进行现状描述,归纳总结个体诊所及个体开业医生的群体特征,结合个体开业医生转型家庭医生的意愿分析,探讨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不足,发现影响个体开业医生转型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政策建议,为进一步发挥个体诊所的作用,构建多元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体系提供实证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总结英国、美国、德国等典型国家个体诊所在基层医疗服务体系中所提供的服务和承担的功能,为我国个体诊所的功能定位提供经验借鉴;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设计调查问卷,以山东省、湖南省、云南省作为调查地区,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每个省份抽取2个区和2个县,对辖区内个体诊所负责人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951份;根据抽样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城乡个体诊所及个体开业医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统计描述,总结个体诊所及个体开业医生的总体特征,探讨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潜质;构建个体开业医生行为决策过程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其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发现相关因素对个体开业医生决策的影响路径。结果:1.个体诊所基本运营情况:个体诊所平均经营时间为10.18年,78.65%的个体诊所无法使用医保结算,科目设置以内科和中医科为主,平均配备执业医师1.96名,平均配备注册护士1.39名,平均日接诊量19.11人次,74.24%的诊所建筑面积在40m2-119m2,70.97%的诊所月收入在20 000元以下。城乡个体诊所在医保资质、执业医师数量方面存在差异(P<0.05),而诊所日接诊量与月收入城乡差异不显着。2.个体开业医生基本情况:个体开业医生平均年龄56岁,医学教育水平以大专(45.01%)为主,专业技术资格以执业/助理医师(44.69%)和主治医师职称(40.69%)为主,执业范围主要是内科(59.1%)和中医科(27.13%),平均从医30.67年。不同年龄组个体开业医生学历水平和职称结构存在差异(P<0.001),城乡个体开业医生学历水平差异不显着,职称结构与从医年限城乡差异显着(P<0.001)。3.个体开业医生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意愿及影响因素:调查地区个体开业医生转型家庭医生的意向得分均值为3.48±0.92分,属于中等稍偏高的水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对转型家庭医生意向有直接影响(P<0.001),行为态度对行为意向影响最大(b=0.65),其次为主观规范(b=0.24)和知觉行为控制(b=0.12),三者可以解释行为意向方差变异的65%(R2=0.65)。结论:个体诊所开业稳定性强,具备一定数量的卫生人力资源,服务能力仍有提高空间,且个体开业医生的学历与职称水平达到公立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执业医生平均水平,具备转型家庭医生的素质基础,同时个体开业的特征符合家庭医生服务的要求,个体诊所具有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潜质。但目前个体开业医生参与意愿属于中等水平,未来若要动员个体开业医生参与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其对于转型家庭医生的态度和主观规范是干预的重点。

吴小琼[9](2018)在《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实证研究》文中提出在青少年高危性行为、非意愿怀孕、人流和性病高发,青年学生艾滋疫情严重,青少年SRH公共服务备受关注的背景下,研究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SRH)公共服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897名青年学生、242名学校卫生人员和63名学生工作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10名有流产经验、性病/生殖道感染的青年学生和3名校医院院长进行深入访谈。结果显示,97.1%赞同“无论性别/年龄/种族/结婚与否,人人享有性/生殖健康权利”的服务理念,49%的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和54%的学生工作人员自愿参与参与性教育/咨询/转介。2015-2018年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全球和云南省政策/战略分别为4条和8条,2011-2018年的全国政策/战略共12条。50%学校卫生工作人员和92.1%的学生工作人员表示所在学校开设了青年学生性教育课程,为青年学生提供SRH咨询、转介和HIV初检服务的学校卫生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分别为55.8%和31.7%、28.7%和23.8%、30.2%和4.8%。学校提供避孕药具自动售卖机、HIV尿液检测包售卖机、口腔黏膜试剂的比例分别为64.9%、24.8%和5.4%;47.5%和50.8%的学校卫生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有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经费,学校卫生人员和学生工作人员接受过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培训者分别为47.5%和82.5%。37.6%认为性/生殖健康公共服务超出校医的本职工作。云南省教育厅、卫计委和计生协公布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信息分别为1条、10条和15条,学生工作人员表示学校有性教育工作的分管领导、有明确分工和明确的绩效考核标准的分别为36.5%、36.5%和28.6%。发现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提供者积极性不佳、歧视、不尊重青年学生;政策职责分工不清晰,执行部门单一,没明确资金来源和考核标准;开设公共选修课的学校少,卫生公共服务不足,性健康设备不完善,资金不到位,培训单一;政府信息公开幅度小,学生参与少,监督评估少等问题。介绍了英国、欧洲、南非、摩尔多瓦、爱沙尼亚、旧金山、津巴布韦和斯威士兰、莫桑比克及哥伦比亚的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做法和经验。最后从公共服务理念、角色定位、职能转换和制约机制四个方面提出改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李春亭[10](2018)在《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抗日战争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的步伐。抗战期间,云南医疗卫生机构不断扩充,并逐渐覆盖到边远和民族地区,现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加之医学院校和卫生人才内迁,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结构得到一定程度的优化,卫生法规的颁布和实施,不同等级的卫生院有了固定的经费投入,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得到一定保障。防疫是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的首要任务,制度建设和环境卫生则是其主要内容。通过构建省县两级卫生组织体系,提高传染病防治水平,宣传卫生知识,开展空袭救护医疗,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方面的支持。国际组织发扬人道主义精神、社会各界捐款捐药、民众积极参与,在战争时期形成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合力。妇幼卫生和学校卫生,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进步。卫生政策和法规在实施中,充满了问题和矛盾,经济发展水平低、经费短缺、卫生人才紧缺、政策协调性差、贪污腐化使很多想法无法落到实处,公共卫生建设成效与预期目标相差甚远。当时,国家权力意图借助卫生,规范人们的日常生活,效果并不理想。新式的报纸和期刊,在互动中传播了卫生观念。即使西医借助知识和权力,占据了卫生行政与医疗技术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却无法改变中医在医疗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社会上层和知识精英的医疗选择日趋多元,底层民众的健康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14年抗日战争期间,云南公共卫生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绝不是让人满意的。当前边疆民族地区的卫生健康事业,要坚持健康优先原则,改善医疗卫生设施,培养卫生人才,提高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优化健康教育,重视调查研究。要在健康扶贫中深化“健康中国”建设,不断提高健康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水平。

二、云南省基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信念、行为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南省基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信念、行为情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国际公共卫生合作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理论框架与研究设计
第一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公共卫生合作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公共卫生、国际卫生与全球健康
    第二节 关于国际公共卫生治理的理论解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认知共同体析论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理论
    第二节 跨国倡议网络与第二轨道外交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认知共同体如何影响决策
    第一节 认知共同体发挥作用的外部条件
    第二节 认知共同体影响决策的方式
    第三节 认知共同体作为公共卫生治理的实践者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形成
    第一节 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第二节 中国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防控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一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建立
    第二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发展(2006-2010 年)
    第三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升级(2011-2014 年)
    第四节 联防联控机制的成熟(2015-2019 年)
    本章小结
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理论及现实意义
    第二节 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认知共同体的实践
    第三节 疫情后时代跨境传染病防控的挑战与建议
致谢
附录一:专家访谈列表
附录二:参会调研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中英文对照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操作性定义
    四、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艾滋病流行现状
        (一) 国外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 中国艾滋病流行现状
    二、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流行现状
    三、HIV检测与衔接医疗行为
        (一) HIV检测行为概述
        (二) HIV检测行为现状
        (三) 衔接医疗行为概述及现状
    四、HIV检测行为和衔接医疗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一) 影响HIV检测行为的相关因素及作用途径
        (二) 影响衔接医疗的相关因素及其作用途径
    五、理论框架
        (一) 健康行为相关理论概述
        (二) 三元影响理论概述及应用现状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四) HIV相关歧视机制框架概述及应用现状
        (五)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假设框架
第三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HIV检测行为现状描述
        (二) HIV检测行为模型构建
        (三) HIV检测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特征分析
        (二) HIV检测相关行为特征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行为模型分析
第四章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类型
        (二) 研究对象
        (三) 测量指标及测量工具
        (四) 资料收集
        (五)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六) 质量控制
        (七) 伦理原则
    三、研究结果
        (一) 衔接医疗行为现状描述
        (二)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
        (三) 衔接医疗行为模型验证
    四、讨论
        (一) 研究对象一般人口学及疾病资料分析
        (二) 研究对象衔接医疗行为现状分析
        (三) 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3)云南省跨境婚姻家庭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选择云南省开展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调查的原因
        1.4 相关定义
    2 研究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来源
        1.1 抽样方法与研究地点
        1.2 样本量确定
        1.3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回顾
        2.2 专家咨询
        2.3 问卷调查
        2.4 预调查
    3 调查内容
        3.1 跨境婚姻家庭和中国籍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现状
        3.2 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影响因素(详见下述模型)
        3.3 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影响因素理论框架搭建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5 质量控制
        5.1 研究设计阶段
        5.2 现场实施阶段
        5.3 资料整理分析阶段
    6 统计学分析方法
        6.1 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现况指标
        6.2 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相关影响因素指标
    7 伦理学问题
结果
    1 一般人口学基本特征
        1.1 妻子一般人口学特征
        1.2 配偶一般人口学特征
    2 跨境婚姻家庭和中国籍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情况
        2.1 孕期三病检测率
        2.2 孕早期三病检率
        2.3 配偶HIV抗体检测率
    3 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影响因素
        3.1 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可接受性
        3.2 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可及性
        3.3 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可得性
    4 跨境婚姻家庭接受PMTCT服务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讨论
    1 跨境婚姻家庭外籍妻子孕早期及孕期三病检测已趋于一致
    2 跨境婚姻家庭配偶HIV抗体检测服务仍存在障碍
    3 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的影响因素
        3.1 影响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的可接受性
        3.2 影响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的可及性
        3.3 影响跨境婚姻家庭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的可得性
结论
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外籍孕产妇预防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医务人员人力资源现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定点机构医务人员调查问卷
综述 我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6)云南省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艾滋病流行现状
        1.1.2 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现状
        1.1.3 心理学领域对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研究现状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构想与假设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创新及难点
        1.5.1 研究创新
        1.5.2 研究难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定量研究
        2.1.1 研究对象
        2.1.2 抽样方法
        2.1.3 研究工具和方法
    2.2 定性研究
    2.3 技术路线
    2.4 质量控制
        2.4.1 定量调查质控
        2.4.2 定性调查质控
    2.5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定量研究结果
        3.1.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3.1.2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社会支持总体状况
        3.1.3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总体状况
        3.1.4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工作满意度总体状况
        3.1.5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3.1.6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的回归分析
        3.1.7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3.2 定性研究结果
        3.2.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2.2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的主要工作内容
        3.2.3 防艾社会组织成员流失情况
        3.2.4 防艾社会组织成员心理健康现状
        3.2.5 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
4 讨论
    4.1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社会支持水平方面
        4.1.1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社会支持现状分析
        4.1.2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社会支持差异分析
    4.2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水平方面
        4.2.1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现状分析
        4.2.2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差异分析
    4.3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工作满意度方面
        4.3.1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工作满意度现状
        4.3.2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工作满意度差异分析
    4.4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和社会支持的关系分析
    4.5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4.6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分析
    4.7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对工作满意度上的预测作用讨论
    4.8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在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上的中介作用讨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及建议
        5.2.1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个体层面
        5.2.2 防艾社会组织层面
        5.2.3 相关管理部门的层面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和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州市某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国外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现状及研究进展
    1.2 国内医务人员HIV职业暴露现状及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定量研究
        2.2.2 问卷内容
        2.2.3 定性研究
        2.2.4 样本量估算
        2.2.5 调查实施
        2.2.6 质量控制
        2.2.7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基本情况
        3.1.1 问卷回收情况
        3.1.2 一般人口统计学
    3.2 HIV/AIDS职业暴露防护基本知识知晓情况和知晓率
        3.2.1 HIV/AIDS职业暴露防护基本知识知晓情况
        3.2.2 HIV/AIDS职业暴露防护基本知识知晓率
    3.3 出现职业暴露后相关防护措施行为
        3.3.1 是否会接触引起血液、体液飞溅的诊疗和护理操作
        3.3.2 在接触引起职业暴露相关操作时采取防护措施情况
    3.4 对发生或可能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态度
        3.4.1 是否会正常对待HIV/AIDS病人
        3.4.2 是否愿意为HIV/AIDS患者做各种检查
        3.4.3 是否愿意为HIV/AIDS患者手术
    3.5 对HIV/AIDS患者是否具有歧视态度
        3.5.1 是否会与HIV/AIDS患者共同就餐
        3.5.2 HIV/AIDS患者是否同样享有正常工作和生活的权利
        3.5.3 HIV/AIDS患者是否值得同情
    3.6 医务人员对HIV/AIDS职业暴露认知情况影响因素分析
        3.6.1 医务人员对HIV/AIDS职业暴露认知情况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3.7 定性分析结果
        3.7.1 医务人员不能接受HIV/AIDS患者主要原因
        3.7.2 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需求
第四章 讨论
    4.1 接受HIV/AIDS职业暴露相关培训的人员比例不到一半
    4.2 出现职业暴露后,少数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较弱
    4.3 在可能发生HIV/AIDS职业暴露时,多数医务人员的态度较积极..
    4.4 部分医务人员仍对HIV/AIDS患者存在歧视态度
    4.5 调查对象对HIV/AIDS职业暴露基本知识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第五章 结论与不足
    5.1 研究结论
    5.2 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发表的论文
致谢

(8)个体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潜质及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理论基础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资料收集
    2.3 研究方法
    2.4 质量控制
    2.5 资料处理与分析
    2.6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典型国家个体诊所功能定位及中国部分地区的试点探索
    3.2 城乡个体诊所基本运营情况
    3.3 城乡个体开业医生群体特征
    3.4 个体开业医生转型为家庭医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4 讨论
    4.1 个体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所具备的潜质
    4.2 诊所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存在的障碍
    4.3 个体开业医生转型为家庭医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
5 政策建议
    5.1 将个体开业医生纳入全科医生培养体系
    5.2 鼓励符合条件的个体诊所转型为全科诊所,允许其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5.3 探索建立诊所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支付制度
    5.4 通过信息化手段加强对诊所医疗服务的监管
    5.5 提高个体开业医生转型为家庭医生的意愿
6 创新与不足
    6.1 创新
    6.2 不足
7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个体诊所提供家庭医生服务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9)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突出
        (二)青年学生艾滋疫情严重
        (三)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
    二、选题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政策研究
        (二)青少年性教育研究
        (三)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咨询服务研究
        (四)青少年避孕和流产保健服务研究
        (五)青少年HIV抗体检测服务研究
        (六)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友好服务研究
        (七)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综合服务研究
        (八)简要述评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
        (三)数据来源
        (四)研究方法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现状
    一、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获得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现状
        (三)性与生殖健康卫生服务现状
        (四)学校性与生殖健康资源状况
    二、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提供现状
        (一)基本情况
        (二)服务理念
        (三)角色定位
        (四)职能定位
        (五)制约机制
第二章 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服务理念
        (一)服务理念和态度
        (二)制度/公共政策
    二、角色定位
        (一)宣传教育
        (二)卫生服务
        (三)性健康设备和资源
    三、职能转换
        (一)服务提供者职责认知的前后矛盾
        (二)服务人员认为的最佳公共服务提供者与学生的选择相悖
    四、制约机制
        (一)政府信息公开幅度小,公开内容单一
        (二)公共服务方案、提供和评估缺乏青年学生参与
        (三)缺乏公共服务的事前事后评估和考核标准
第三章 国外做法及成功经验
    一、政府主导型
        (一)英国工党政府十年“青少年怀孕战略”
        (二)欧洲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纳入初级保健战略
        (三)经验借鉴
    二、社会主导型
        (一)南非私营部门提供青少年避孕服务政策
        (二)摩尔多瓦、爱沙尼亚和旧金山的青少年中心和诊所
        (三)非政府组织提供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
        (四)经验借鉴
    三、多部门合作型
        (一)厄瓜多尔青少年差异化服务和综合保健模式
        (二)莫桑比克青少年性和生殖健康多部门计划
        (三)哥伦比亚青少年友好服务模式
        (四)经验借鉴
第四章 改善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倡导优质服务理念,制定针对性的公共政策
        (一)倡导优质服务理念,改善服务态度
        (二)制定专门的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政策和行动方案
    二、明确定位公共服务角色,提供资源和设备
        (一)以高校为主的青年学生性教育,提高知识和服务知晓率
        (二)以学校卫生为主的卫生服务,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
        (三)提供学校资源和设备,加强服务提供者培训
    三、明确公共服务职责,重新定位公共服务供给
        (一)加强服务提供者培训,强化责任意识
        (二)重新定位公共服务供给,协同合作
    四、政策和公共服务信息公开,学生参与公共服务监督和评估
        (一)加强政策和公共服务公开力度,促进社会监督
        (二)促进青年学生参与,满足青年学生公共服务需求
        (三)制定公共服务评估方案,监督公共服务实施和效果
结语
    一、创新和不足
    二、研究展望
附录
    附件1:青年学生SRH公共服务调查问卷
    附件2:青年学生SRH公共服务调查(学校卫生人员)
    附件3:青年学生性教育调查(学生工作人员)
    附件4:学校卫生人员访谈提纲
    附件5:青年学生卫生公共服务访谈提纲
    附件6:3名校医院院长访谈记录
    附件7:8名学青年学生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意义
        (一) 选题缘起
        (二) 学术与现实价值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国外医疗史研究概况
        (二) 国内医疗史研究概况
        (三)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研究概况
    三、概念与论域界定
        (一) 公共卫生
        (二) 研究的时空断限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资料概况
        (二) 研究思路
        (三)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因势而动: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因应
    第一节 近代公共卫生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自知者“明”:中国人眼里的“不卫生”状况
        二、旁观者“清”:西方人记述的“不卫生”形象
        三、医疗与救国的想象
    第二节 20世纪初至抗战前云南卫生概观
        一、“积弱”的边疆云南
        二、“瘴气”的区域影响
        三、疫病的传统应对
    第三节 近代云南公共卫生事业的开端
        一、清末民初云南医疗卫生的革新
        二、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发展
        三、民初至抗战前云南公共卫生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规模粗具:现代公共卫生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公共卫生组织体系的形成
        一、卫生行政体系的变革
        二、公共卫生人才的培训
        三、现代医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第二节 地方公共卫生的运作
        一、经费保障
        二、业务开展
    第三节 卫生法规的制定与实施
        一、卫生法规的制定
        二、卫生法规的实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救死扶伤:疫病防控与空袭救护
    第一节 疫病防控
        一、疫病的流行:抗战时期云南传染病的流布
        二、官方的措施:构建防疫体系
        三、民间的应对:以1942年呈贡县霍乱防治为例
    第二节 空袭救护与毒气防御
        一、空袭救护
        二、毒气防御
    第三节 战时卫生资源的整合
        一、由外而内:国家卫生的在场
        二、人道主义:国际力量的援助
        三、无问西东:社会资源的整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日新月异:公共卫生服务的深入
    第一节 清洁:公共空间的卫生治理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
        二、基层环境卫生的改善
    第二节 保健:妇婴卫生
        一、新法接生
        二、儿童保健
    第三节 教养:学校卫生
        一、卫生教育
        二、环境卫生
        三、预防传染
        四、健康检查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阐释转化:卫生知识、医疗行为与卫生治理
    第一节 卫生知识的大众化
        一、卫生的动员
        二、卫生知识的灌输
        三、卫生知识的互动
        四、卫生的消费——以报刊医药卫生广告为中心
    第二节 日常疾病及其医疗
        一、昆明及其周边地区的疾病与医疗
        二、边区的疾病与医疗
        三、中西医之争下的医疗选择
    第三节 边疆卫生治理模式的探索:以边疆开发方案为中心
        一、扑灭“瘴疠”
        二、改良环境卫生
        三、发展医疗卫生设施
        四、发展社会生产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回顾展望: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效与启发
    第一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面临的困难
        一、经济发展滞后
        二、局势动荡
        三、工作经费匮乏
        四、贪污腐化严重
        五、卫生观念滞后
    第二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成绩
        一、为抗战提供医疗卫生支持
        二、加快了云南公共卫生建设
        三、奠定战后云南医疗卫生发展的基础
        四、促进云南边疆开发建设
    第三节 抗战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的局限
        一、政策协调性差
        二、制度难以落实
        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充分
        四、公共卫生事业发展不平衡
    第四节 边疆民族地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启示
        一、坚持健康优先原则
        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
        三、注重政策衔接
        四、培养卫生人才
        五、优化健康教育
        六、深化研究与评估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云南省基层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知识、信念、行为情况调查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认知共同体与区域公共卫生治理 ——大湄公河次区域传染病跨境协作治理研究[D]. 杨嘉宜. 外交学院, 2021(11)
  • [2]男男性行为人群HIV检测与确诊后感染者衔接医疗行为模型构建及验证[D]. 赵亚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3]云南省跨境婚姻家庭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服务利用研究[D]. 李汶枷.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4]善治视域下Z市HIV感染者/AIDS患者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吴本毅. 贵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5]云南省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医务人员人力资源现况调查研究[D]. 曹悦.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云南省防艾社会组织人员心理弹性、社会支持与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D]. 殷晓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广州市某区医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认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余庆龙.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8]个体诊所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潜质及意愿研究[D]. 林伟臻.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9]云南省青年学生性与生殖健康公共服务实证研究[D]. 吴小琼. 云南大学, 2018(01)
  • [10]抗日战争时期云南公共卫生建设研究[D]. 李春亭. 云南大学, 2018(09)

标签:;  ;  ;  ;  ;  

云南省基层医务人员艾滋病知识、信念和行为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