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好鱼和坏鱼的简单方法

识别好鱼和坏鱼的简单方法

一、识别优劣鱼种的简易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徐宏治[1](2021)在《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研究和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活鱼分级是在鱼类捕捞、养殖、加工过程中都不可缺少的重要过程。传统人工分级的方式需要消耗很多的人力成本,并且分级精度较低;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辊式活鱼分级机在分级过程中容易产生鱼体阻塞分级通道的问题,从而让活鱼分级过程变得漫长乃至完全停止,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麻烦和不便;重量分级技术和图像采集技术因活鱼的个体重叠、分布不均匀等问题和处理技术复杂、投产成本昂贵等局限性,很难在活鱼分级的领域使用。本文就养殖过程中活鱼分级难的问题,针对国内外市场上现有活鱼分级机的优缺点,以国内养殖产量最多的草鱼为分级研究对象,研究目的是设计一种满足水产养殖需要的活鱼分级机,目地是能够降低分级过程给鱼苗造成的损伤、提高分级精度,即实现草鱼鱼苗精准高效低损分级。本文研究内容有:(1)综述了国内外的活鱼分级装置的研究使用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筛网式、辊棍式、回转式和称重式等活鱼分级装备的优缺点,确认了将回转式活鱼分级装备作为设计方向。(2)选取草鱼为分级对象,通过分析草鱼形态和摩擦特性,得出在有水环境下,鱼体与不锈钢板之间的摩擦系数μ=0.06,给活鱼分级机的设计过程提供数据依据。根据水产养殖过程中对活鱼分级的要求,在现有活鱼分级装置的研究基础上,设计合适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方案。(3)根据鱼种体厚范围为12~35 mm、重量范围为65~365 g和体长范围为102~289 mm的设计对象参数,以及分级速度不低于10 000条/h的设计要求,进行分级装置的关键机构设计。设计对象主要有腔体、动力系统、回转轴、齿轮齿条传动机构和分级调节轨道。(4)使用三维建模软件Solidworks构建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三维模型,利用力学仿真软件ANSYS对装置的主要承重部件机架进行受力分析和优化;利用运动学仿真软件ADAMS对分级机的工作过程中分级闸门的开合情况进行仿真验证。(5)按照活鱼分级流程要求,确定PLC控制方案,合理地选择PLC、变频器和人机交互界面等控制系统部件。

贾宇霞[2](2020)在《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检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海洋国土面积广阔,拥有极其丰富的海洋资源。渔业资源作为海洋资源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鱼类的检测识别研究能够更好地辅助调查捕捞工作及水源水质监测工作,并为增强渔业资源保护与管理能力提供理论依据。近年来水下视频图像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为鱼类的检测识别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然而水下视频图像背景复杂,鱼类形态变化万千,使得快速准确定位和识别水下环境中的鱼类目标面临诸多挑战。现存检测识别方法大都基于有监督的学习,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深度学习以强大的内部网络自动提取特征能力和高精度的识别效果在图像识别领域掀起热潮,这为鱼类检测识别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在研究深度学习相关理论后,为水下鱼类视频图像构建了卷积神经网络来促进捕捞监管系统的智能化,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本文收集并制作了草金鱼、地图鱼、黄鳍鲳等30种共4737张包含复杂背景的淡水鱼类数据集Fish30Image?并采用残差网络迁移学习方法对Fish30Image数据集和包含23种共27 370张的海水鱼类数据集Fish4Knowledge进行训练,之后经过softmax分类器得到最终的鱼种分类结果?对23种鱼类进行识别试验的结果显示,固定Image Net数据集上Res Net-50预训练模型的conv1层和conv2层参数,微调高层参数的方法能够取得最好的鱼类识别效果。且在公开的Fish4Knowledge数据集上,该方法取得了最高的识别准确率,平均识别精度达到99.61%?与其他卷积神经网络方法的对比结果显示,该方法在Fish4Knowledge和Fish30Image数据集上的识别精度和时间性能均具有较大优势?(2)为了克服水下鱼类图像样本量不足、以及小目标鱼体存在检测难度大、准确率低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Retina Net的多目标鱼体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深度网络迁移学习技术,利用深度可分离卷积结合Retina Net网络学习弱小鱼类目标的多种尺度特征,从而减少网络参数,增强检测的鲁棒性。在增加数据集复杂度的情况下,通过对比3种深度可分离卷积在Retina Net网络上的配置方案可知,在Retina Net网络P6层上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替换标准卷积取得了最优的鱼类检测效果,平均检测精度达到了96.07%。(3)基于以上研究和工作,本文设计并实现了基于Android平台的移动端水下鱼类识别系统,并通过实际场景对系统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实现水下鱼类的准确识别,且运行速度快,使用方便。

李倩[3](2020)在《码头无人车辆定位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自动化码头的发展,各类装卸运载车正在逐步实现无人化操作管理,针对室外码头作业环境复杂,自动化码头对无人运载车高效快速的作业要求越来越高,作业精度要求高达厘米级的情况,将定位精确、数据传输快及功耗小的超宽带(Ultra-Wideband,UWB)定位系统应用到码头无人车辆定位中。但是码头环境高度动态变化,集装箱与无人运载车辆之间位置不固定,车与车、车与集装箱之间容易导致多径效应与非视距(Non-Line of Sight,NLOS)传播,传统的UWB定位系统已不能满足当下的需求,为了提高无人运载车的定位精度,减小定位误差,本文在有效区分视距(Line of Sight,LOS)与非视距两种不同的定位环境下,分别提出了抗干扰性强且定位精度高的室外UWB定位算法。首先区分定位环境,基于测距估计的分类与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的方法将距离数据先进行分类,从数据中筛选出LOS基站和NLOS基站,针对这两种环境下的测距值分别进行定位:1)LOS环境下,使用Chan算法定位并根据测量数据建立误差模型,为了提高定位精度增加基站数量后先使用Chan算法获得初始值再使用加权质心算法,为了增加初始值准确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的Chan定位算法获得初始值再进行加权质心定位算法的PCWCL定位算法。研究结果表明:在LOS环境下,PCWCL定位算法比PSO和Chan混合算法的定位精度提高了8.98%,比Chan算法定位精度提高了48.83%;2)NLOS环境下,Chan算法和加权质心易受环境影响误差大,所以使用了Taylor算法,由于Taylor对初始值要求较高,提出了一种基于鲸鱼优化算法(Whale Optimization Algorithm,WOA)智能优化的Taylor定位算法。由WOA算法建立鲸鱼种群捕食模型,将确认无人车辆位置问题转化为求解最优鲸鱼位置和个体鲸鱼位置之间误差的全局最小值问题,针对传统鲸鱼优化算法(WOA)存在的收敛速度慢、全局寻优能力不足、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问题,分别引入了收缩因子(Constriction Factor,CF)和模拟退火算法(Simulated Annealing,SA)进行改进,最后使用Taylor算法确定待测目标的最终位置。研究结果表明:NLOS环境下CSWT定位算法比WOA和Taylor混合算法的定位精度提高了28.12%,比Taylor算法定位精度提高了52.02%。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基于超宽带的码头无人运载车定位算法,可以为室外码头无人运载车的高精度定位导航提供一个新思路。

刘芳[4](2019)在《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模型与电力负荷预测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工智能领域的不断发展为科学预测提供更多策略,但是传统的预测方法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足。极限学习机算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单隐层前馈神经网络被应用于预测中,它克服了传统预测方法的一些不足,提高了算法的训练速度,降低了参数的调节时间,避免了传统神经网络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缺点。本文在深入研究极限学习机算法理论的基础上,为了改善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性能,提出了两种不同的改进方法,论文完成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单一核函数存在局限性的问题,本文将局部学习能力强的多尺度小波核函数和全局泛化能力强的多项式核函数组合在一起,提出了一种新的组合核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并从核参数优化的角度出发,运用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对该组合核参数寻优。在UCI数据集上的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构建的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能力。其次,为了提高KELM的拟合能力并使其在噪声条件下具有稳定性,本文构建了一种加权组合核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针对该模型参数多的问题,将鲸鱼优化算法应用在其中,实现了极限学习机参数的自动优化选取。通过sinc函数和UCI数据集的测试实验结果可以看出,该模型的预测精度较高。最后,将本文提出的两种模型应用到实际电力负荷预测中,分别对东北某地区的电力负荷进行了未来24小时的预测和未来48小时的预测,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两种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缪一恒[5](2019)在《草鱼三水系间双列杂交F1生长及遗传差异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世界上养殖产量最高的鱼类。近些年来由于种质资源出现衰退现象,亲本后代主要经济性状有所退化,对草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亟待开展。本研究通过对三江水系(长江、珠江、黑龙江)草鱼进行完全双列杂交,并对获取的草鱼组合进行生长性能对比;采用微卫星多重PCR分析方法分析了草鱼组合的遗传变异参数。使用草鱼组合来开发IGF-2a基因中生长性状相关SNP位点,为草鱼种质评价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为进一步草鱼的品种更新和遗传改良打下基础,本实验课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对草鱼9个组合80日龄和170日龄体重与体长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80日龄阶段,杂交组合普遍较自繁组合体现出生长优势,到170日龄阶段,各组合间生长差异逐步显着。各个组合的两个时间段体重数据均显示,长江♀×珠江♂(CZ)>珠江♀×长江♂(ZC)>珠江♀×黑龙江♂(ZH)>黑龙江♀×珠江♂(HZ)>长江♀×黑龙江♂(CH)>黑龙江♀×长江♂(HC)>长江♀×长江♂(CC)>珠江♀×珠江♂(ZZ)>黑龙江♀×黑龙江♂(HH)。草鱼绝对增长率,80日龄至170日龄生长区间中,长江♀×珠江♂(CZ)组合增长速度最快(AGR=0.166),黑龙江♀×黑龙江♂(HH)组合增速在9个组合中最低(AGR=0.079),其中6个杂交组合普遍增重率比自繁组合更高,杂交组合体现较大优势。草鱼长江♀×珠江♂(CZ)组合的相对增重率在9个组合中最高(RGR=0.035),黑龙江♀×黑龙江♂(HH)与黑龙江♀×长江♂(HC)相对增重率(RGR)均为0.025。以上数据表明,草鱼长江♀×珠江♂(CZ)组合为代表的杂交组合体重与生长速度较自繁组合体现明显优势。2.采用多重PCR技术对草鱼9个组合进行了微卫星序列遗传变异分析。结果显示,草鱼9个组合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5.75-12.33,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8077-6.3065,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7682-0.9036,草鱼9个组合均显示出较高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8385-0.6210,12个草鱼微卫星位点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892、0.823、0.857、0.894、0.927、0.859、0.850、0.859、0.907、0.929、0.879 和 0.749,均表现为高度多态位点(PIC=0.749-0.929)。基于不同组合的Nei’s遗传相似性和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系统发育树显示,采用完全双列杂交获得的草鱼9个组合,其中杂交组合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分化信息普遍高于自繁组合,可以说明总体的杂交效果较为明显,不同地理来源的草鱼群体杂交育种能够更好的体现远缘杂交优势,为草鱼优良品系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3.本课题中,在草鱼IGF2-a基因序列进行拼接并检测出10个SNP位点,并与草鱼重要经济性状体长、体质量、肥满度等进行了关联分析。结果显示,检测到的10个位点中8个位点与生长性状显着相关。研究表明,经完全双列杂交得到的草鱼组合遗传多样性高,如果这些变异位点能与生长经济性状很好的关联在一起,那么将助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本课题研究中,通过各突变位点分析发现,SNP1,SNP2,SNP3,SNP4,SNP5,SNP6,SNP7,SNP10 这些位点的突变基因型在草鱼初期生长发育过程中对体长与体质量表现显着差异,而SNP11与SNP12这两个位点在草鱼体长与体质量方面未表现出显着关系。我们可以推测以上几个位点对草鱼初期生长发育具有良好的突变优势。

任信林[6](2016)在《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鳜鱼为研究对象,对鳜鱼的地理分布、生物学特性及水体环境的适应性进行了综述,总结了近年来有关专家学者对鳜鱼养殖技术方面的研究探索和技术要点。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鳜鱼高效养殖技术、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以及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等内容的研究,并将这些研究成果进行集成整合,形成系统的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并进行大规模示范推广应用,以促进滁州市鳜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如下:1、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开展了以鲮鱼为鳜鱼的主饵料鱼,鳜鱼池塘中先养殖克氏螯虾,后养殖鳜鱼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养殖模式中克氏螯虾产量达到了40.0-46.7kg/667m2,收入为 1600-1733 元/667m2;鲮鱼产量为 720.2-770.8kg/667m2,是传统的鲢、鳙鱼养殖产量的2.4-3.8倍;鳜鱼产量为122.3-127.4kg/667m2,经济纯效益为2415-2554元/667m2,较采用鲢、鳙鱼为饵料鱼的鳜鱼产量提高了 75%-155%,经济纯效益增加了 61%-70%。2、EM菌简易培养及应用研究在特定条件下,将EM菌培养基、EM菌种及溶质(水)按照一定比例在容器中混合均匀,经过一定时间的自行发酵后,以培养能够运用于生产实践的微生态制剂EM菌培养液,并将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中进行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培养温度在25-35℃和培养时间为5-7d时,能够获得pH值在3.6-4.6之间,呈褐红色或暗红色的简易EM菌培养液,此培养液在鲮鱼养殖过程中的使用,能够改善养殖水体环境,减少病害的发生,使养殖生产的饵料系数降低了 0.14-0.17,每千克鲮鱼生产成本降低了 0.56-0.68元,每投入1元的EM菌能够提高鲮鱼养殖产量1.94-2.45kg。3、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根据生产实践需要,针对鳜鱼这种淡水底层鱼的捕捞特点,设计一套专用捕捞网具,以解决传统捕捞网具带来的费时耗力、劳动力成本高、捕捞率低、捕捞效果不理想等缺点。应用结果表明:该专用捕捞网具3-4人即可拉网操作,头网捕捞率85%以上,三网捕捞率可达95%,每次可为渔民节省劳动力成本100-200元,与传统的捕捞网具相比,具有方便、实用、经济、高效等优点。4、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对鳜鱼养殖生产环节中产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危害进行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并提出预防措施,初步建立了以HACCP体系为主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控制措施,并在滁州市的鳜鱼池塘养殖中大力示范和推广应用,做到鳜鱼生产的无公害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确保鳜鱼质量的安全性和可追溯性,提高水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促进鳜鱼养殖业可持续性发展。

成军虎[7](2016)在《基于高光谱成像鱼肉新鲜度无损快速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鲜度是水产品品质安全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检测和评价新鲜度是水产品品质安全控制的关键环节,关系着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传统检测新鲜度的方法如感官评价、化学分析、微生物分析和仪器分析等费时、费力、破坏样品、污染环境、不能满足现代水产品工业快速、无损、实时、客观检测的发展要求。高光谱成像技术融合了光谱学技术和计算机视觉技术,作为一种新兴起的绿色无损快速检测高新技术逐渐在食品安全领域得到发展与应用。本课题以我国淡水养殖鱼类草鱼为研究对象,利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400-1000 nm)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以及计算机编程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研究了草鱼片储藏腐败过程新鲜度指标变化与波谱成像之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表征腐败过程新鲜度指标(色泽参数、硬度、感官、化学腐败和微生物污染)高光谱成像检测方法,为水产品品质智能监控与质量安全快速无损分析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开发实时在线检测装备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分类算法以及光谱预处理方法成功地快速区分了不同储藏条件下的草鱼片样品(新鲜样品/4 oC冷藏样品/-20 oC和-40 oC冷冻-解冻样品)。SIMCA、LS-SVM和PNN三种分类器结合一阶求导处理方法得到了最优的分类预测性能,使CCR值从88.57%增加到94.29%;优化后的LS-SVM分类器结合一阶求导处理方法使CCR值从82.86%增加到91.43%,且判定每一组预测的正确率≥90%。(2)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LS-SVM算法预测了草鱼片储藏过程感官评分值的变化。基于SPA算法筛选出的5个特征波长(441 nm、560 nm、598 nm、639 nm和684 nm)和利用GLGCM算法提取的13个与草鱼片图像纹理信息相关的变量参数进行光谱和图像信息融合,所构建的LS-SVM模型呈现出最好的预测性能和可靠度,其R2P=0.944、RMSEP=0.703、RPD=4.230。(3)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PLSR和LS-SVM算法测定了储藏过程中草鱼片色泽参数变化和硬度变化。基于全波段建立的PLSR和LS-SVM模型在预测L*(R2P=0.906、RMSEP=2.459;R2P=0.916、RMSEP=2.876)和a*(R2P=0.887、RMSEP=2.232;R2P=0.905、RMSEP=2.253)值时都表现出了良好的预测性能和稳定性。对经过冷冻-解冻循环的草鱼片的光谱数据采用MSC预处理后构建的MSC-LS-SVM模型表现出较好的硬度值预测力和效力,其R2P=0.932、RMSEP=1.351 N;采用SPA算法筛选的特征波长构建的SPA-LS-SVM模型也表现出较优的性能,预测L*和a*值的R2P分别为0.912和0.891。采用GA算法选择的特征波长建立的GA-LS-SVM模型预测冷冻-解冻循环的草鱼片的硬度值效力较高,其R2P=0.941、RMSEP=1.229 N。(4)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构建了储藏过程中草鱼片的TVB-N值、TBA值和K值等化学腐败信息的动态可视化分布。采用SPA算法筛选出了表征TVB-N值变化的9个关键波长分别为420 nm、466 nm、523 nm、552 nm、595 nm、615 nm、717 nm、850 nm和955 nm。优化后的模型SPA-LS-SVM表现出较高的预测性能,其R2P=0.902、RMSEP=2.782 mg N/100 g;采用RC方法挑选出了10个最能反映脂肪氧化的特征波长分别为444 nm、475 nm、553 nm、577 nm、590 nm、623 nm、710 nm、795 nm、847 nm和937 nm。优化后的RC-MLR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预测性能,其R2P=0.840、RMSEP=0.115 mg/kg;采用SPA算法筛选了7个表征K值变化的特征波长分别为432 nm、455 nm、588 nm、635 nm、750 nm、840 nm和970 nm。优化后的SPA-PLSR模型呈现出令人满意的预测能力,其R2P=0.935、RMSEP=5.170%;利用GA算法挑选出的同时预测TVB-N值、TBA值和K值的6个特征波长分别为435 nm、565 nm、660 nm、815 nm、870 nm和970 nm。基于特征波长构建的LS-SVM和MLR两种模型在预测TVB-N值和K值时都呈现了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其R2>0.900、RPD>3.000;利用建立的优化后的最优模型把预测值的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进行可视化分布,分别绘制了冷藏过程中TVB-N值、TBA值和K值以及多指标同步的可视化分布图。(5)采用可见/近红外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测定了草鱼片储藏条件下微生物污染情况。随着微生物菌落值的增加,光谱反射值的纵向移动幅度增强。当超过微生物污染阈值时,光谱反射值出现较大偏移;基于全波段构建的预测TVC值的LS-SVM模型性能突出,其R2P=0.931、RMSEP=0.485 log10CFU/g、RPD=3.891、SWS=0.360。基于SPA筛选出的关键波长优化后的SPA-LS-SVM和SPA-PLSR模型预测TVC值的性能大小一样。采用RC筛选出的6个预测E.coli菌落总数值的特征波长分别为424nm、451 nm、545 nm、567 nm、585 nm和610 nm。优化后的RC-MLR模型表现出较优的预测效力和稳健性,其R2P=0.870、RMSEP=0.274 log10 CFU/g、RPD=5.220。(6)以上研究表明,高光谱成像技术结合化学计量学和图像处理技术可以有效地实现鱼肉新鲜度指标的快速无损检测。

马丽[8](2017)在《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以福建部分海湾为例》文中指出海湾具独特自然环境条件和丰富海洋资源,为沿岸人们提供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健康的海湾生态系统是沿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随着海岸带开发和污染物排放等影响不断加剧,我国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日趋恶化,甚至危及到海湾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保护与修复海湾生态系统是海湾生态系统管理中重要和紧迫的一项任务。而整体性、系统性和多时空尺度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则是海湾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的基础。我国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面的研究已开展近20年,但在定量评价方法及应用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本文提出了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并选取福建省代表性海湾(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泉州湾和东山湾)为研究案例,以期提出较为系统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并为海湾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直观、量化决策科学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构建(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评价指标权重值确定基于结构-功能指标法,本论文选取了海水水质、沉积物质量、生物体质量和海洋生物等18个指标建立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分别采用主观权重法(层次分析法)、客观权重法(改进熵值法)及主、客观结合的权重折衷系数法计算福建代表性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值并对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了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的主观权重值,以海洋生物指标的总权重最大,约占60%,初级生产力、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营养水平指数、鱼卵及仔鱼密度以及生物体重金属等指标权重值较大,分别为0.1456、0.0964、0.0929、0.0884和0.0798。采用改进熵值法计算的客观权重值各海湾均不相同,但仍以海洋生物指标权重值最高,范围为0.4859-0.5526,与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海洋生物指标权重值0.5981比较接近,但有机污染指数、营养水平指数、鱼卵及仔鱼密度客观权重值所占比重偏低。采用权重折衷系数法计算的指标权重值各海湾总体均以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指标权重值最高(0.0837-0.0869),其次为鱼卵及仔鱼密度指数(0.0729-0.0769)和营养水平指数(0.0685-0.0753)。此外,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有机污染指数以及沉积物重金属指数指标权重值也相对较高,分别为0.0662-0.0756、0.0653-0.0738、0.0520-0.0598和0.0543-0.0608。层次分析法计算结果基本上反映出了海湾生态系统的共性问题;改进熵值法计算结果总体反映出了各海湾生态系统的具体情况,但会出现部分指标权重值与各海湾实际环境状况不符现象。选用上述两者结合的的权重折衷系数法计算结果与各海湾主要环境问题和生态特征基本吻合,可增加评价结果的可靠性。(2)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标准值赋值水环境化学指标标准值参考现行标准和相关参考文献确定。海洋生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的基准值(等级优和良的边界值)确定利用历史与现状数据,采用序列分析方法,并结合参考文献和专家判断确定;海洋生物数量(密度)分级的基准值(等级优和良或差和劣的边界值)确定主要以历史与现状数据统计平均值为参考值,并结合参考文献确定。福建主要海湾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和大型底栖生物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 ’的基准值(等级优和良的边界值)分别为3.5、3.2和4.2。各评价指标标准分为5级,分别为1级(优)、2级(良)、3级(中)、4级(差)、5级(劣)。(3)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通过指标数据标准化处理、准则参数a和距离参数p四种不同组合下的综合相对隶属度模型构建了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值采用级别特征值H表示,将H值计算结果作为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等级判别依据,细分为8个等级。2、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定量评价案例研究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对福建省代表性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并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可信度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泉州湾和东山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级别特征值 H 均值分别为 3.11±0.11、3.03±0.15、3.05±0.12,3.13±0.14 和 2.55±0.12。除东山湾海湾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中偏良”外,其余4个海湾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均为“中偏差”。(2)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级别特征值H值分布: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泉州湾、东山湾分别为 2.93-3.25、2.79-3.22、2.88-3.29、2.79-3.23 和 2.33-2.74。H值分布特征与各海湾有机污染指数值和营养水平指数值分布趋势基本相似:总体呈湾顶至湾口或近岸至离岸海域降低趋势特点。径流入海区、陆源排污口区、港口区及养殖区等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一般劣于其他海域,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泉州湾H值在3.01-3.29,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均为“中偏差”;东山H值在2.49-2.74之间,生态系统健康水平均为“中偏良”。“红树林海洋保护区”、“珊瑚海洋保护区”、“大黄鱼海洋保护区”等海洋自然保护区所在海域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较优,H值在2.33-2.88,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为“中偏良”或“良偏中”。(3)对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水平产生不利影响(健康指数值大于3.5)的主要指标因子进行分析,沙埕港为:有机污染指数(5.00)、营养水平指数(5.00)、初级生产力(4.90)、底栖生物生物量(4.81)、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3.88)、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3.59)和鱼卵及仔鱼密度(3.57)7个指标;三沙湾为:有机污染指数(4.77)、初级生产力(4.68)、浮游动物生物量(4.64)、营养水平指数(4.54)、底栖生物生物量(3.78)以及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3.61)6个指标;罗源湾为:有机污染指数(5.00)、营养水平指数(4.17)、生物体重金属指数(4.17)以及浮游动物生物量(4.01)4个指标;泉州湾为:鱼卵及仔鱼密度(4.98)、有机污染指数(4.61)、底栖生物生物量(4.23)、营养水平指数(4.13)以及初级生产力(4.09)5个指标;东山湾为:鱼卵及仔鱼密度(4.01)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数(3.57)2个指标。(4)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在准则参数a和距离参数p三种不同组合下的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均稳定在一个较小变化范围内,总体在一个评价等级内,海湾态系统健康评价级别特征值H变化范围为沙埕港0.13-0.34、三沙湾0.10-0.33、罗源湾0.07-0.23、泉州湾0.15-0.28以及东山湾0.33-0.51。模糊综合评价模型验证结果表明,这两种评估模型所得评价结果基本是一致的,但可变模糊评价模型所得评价结果更客观、准确、合理。

吴慧曼[9](2014)在《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居民生活消费方式的转变、农产品产销布局结构的调整、以及跨区域流通贸易格局的形成,我国淡水活鱼传统流通模式越来越受到猛烈冲击,流体档次结构不合理、工艺/装备等级水平低、主体/组织关系不协同等状况日益浮现,流通效率水平低、流通成本损耗大、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不高、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加重、完备信息和信用缺乏等问题愈发突显,迫切需要从全新的视角、以战略的思维、用体系化的理论方法,设计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建立集成优化方法,为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转型升级指明方向、道路和抓手。本文在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实地调研分析和专家研讨交流的基础上,以系统理论、决策理论、价值理论和演化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调查研究、决策分析、优化分析和案例分析等方法,体系化地研究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问题,建立了科学指导我国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研究与实践工作的理论方法体系。论文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生命周期演化为前提,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过程为主线,以淡水鱼流通模式现代化水平提升及效果放大为核心,以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装备设施、主体/组织等三大价值载体优化为抓手,设计了“统——分——统”的形式结构,核心内容可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共包含六章。第一部分:系统认识及目标机理研究。该部分是“统”,重在研究形成对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和模式优化的整体认识和顶层设计,具体包含第二章和第三章。第二章是系统认识,主要明确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内涵特征,总结了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特征规律、问题挑战和需求方向,界定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核心概念,明确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与流体工艺匹配、装备技术集成、主体/组织协同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分析框架。第三章是目标决策机理,主要研究构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目标体系,提炼了影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分析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生命周期演化过程及其各个阶段的目标条件特征,筛选提出了三种典型的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路径模式,并深层揭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机理。第二部分:价值载体优化研究。该部分是“分”,主要从工艺现代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现代化三个角度,分析提出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装备技术、主体/组织三大价值载体(即目标实现条件)优化方案,具体包含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第四章是流体工艺匹配分析,主要基于流体特性分析和工艺差异比较,运用决策分析和控制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了流体工艺匹配方案构建与优选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和结果检验模型,并利用实地调研数据,分类构建和筛选出了可行的流体工艺匹配方案。第五章是装备技术集成配置,主要基于装备技术的系统解构,运用决策分析和运筹优化理论方法,研究提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递阶评价方法,建立了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构建与优选的思路框架、方法流程和结果检验模型,并针对常用装备设施及其集成技术,构建和筛选出了可行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第六章是主体/组织协同优化,主要明确了主体/组织的类型及特征,总结提出了淡水活鱼现代流通产业链主体的行为决策模式,运用决策分析和博弈理论方法,研究揭示了三种淡水活鱼流通产业链组织框架下的主体行为博弈过程,并结合淡水活鱼流通实践案例,分析提出了主体/组织的协同优化机制。第三部分:流通模式优化研究。该部分又是“统”,重在结合淡水活鱼流通具体实践,研究提出淡水活鱼流通模式优化的策略及建议,仅包含第七章。第七章案例分析,主要结合湖北仙桃泉明渔业专业合作社和广东佛山何氏水产有限公司两个实践案例,系统总结了产地合作联社主导的中低端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和流通企业主导的高端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的主要特点,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分析判断了两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的现代化水平及效果优劣,针对其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从主体/组织协同、流体工艺匹配、装备技术集成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两种淡水活鱼现代流通模式优化的重点策略,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现代化发展,分析提出了与之配套的政策建议。

唐小晴[10](2012)在《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事件频繁发生,随之引发的环境损害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处置这些环境污染事件并对其引发的环境损害进行评价与赔偿责任建立,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本文通过大量有关文献调研和资料收集,在比较分析和总结提炼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一套适合我国需要由清除和恢复(环境损害恢复)两部分构成的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流程框架。针对我国研究目前处于空白的环境损害恢复环节,构建了以“因果关系判定”、“损害定量化”、以及“损害恢复与货币化”三大关键技术环节为支撑的环境损害评估体系。对“因果关系判定”环节,给出了“污染源和污染物质识别”、“损害确认”、“暴露途径”、“污染物质与损害结果的关联性证明”四个技术要素的确定方法;对“损害定量化”环节,阐述了围绕“空间边界”、“时间边界”的基线确定原则与方法;对“环境损害恢复与货币化”环节,建立了由“基本恢复”和“补偿恢复”组成,以“以恢复方案式评估方法为主,经济评估方法为辅”的货币化体系。所建立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可对我国污染损害的评估鉴定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持。最后,针对我国频繁发生的小型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问题,本文构建了计算机支持的环境损害评估模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案例进行了验证和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了所构建模型支持系统的有效性,并对我国有关环境损害赔偿、环境保险等政策建立具有技术支持作用。

二、识别优劣鱼种的简易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识别优劣鱼种的简易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研究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活鱼分级机研究现状
        1.2.1 外形尺寸分级机
        1.2.2 重量分级机
        1.2.3 计算机视觉分级机
        1.2.4 活鱼分级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活鱼分级装置方案研究
    2.1 草鱼形态和摩擦特性研究
        2.1.1 草鱼形态分析
        2.1.2 草鱼摩擦特性分析
    2.2 分级装置总体方案设计
    2.3 分级装置的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机构设计
    3.1 关键机构运动分析
    3.2 腔体设计
    3.3 动力系统设计
    3.4 回转轴设计
    3.5 齿轮齿条传动机构设计
    3.6 分级调节轨道设计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体建模与仿真分析
    4.1 基于ANSYS的机架静力学仿真分析
        4.1.1 有限元建模
        4.1.2 力学分析前处理设置
        4.1.3 静力学仿真分析及优化
    4.2 基于ADAMS的回转式活鱼分级运动学仿真分析
        4.3.1 仿真模型建立
        4.3.2 运动学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系统结构及原理
    5.2 控制器的选择
    5.3 触摸屏及组态软件的选择
    5.4 变频器的选择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检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图像识别研究现状
        1.2.2 目标检测研究现状
        1.2.3 鱼类检测识别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2 本文的组织结构
    1.4 总体技术路线图
2 数据集的建立
    2.1 数据增强技术
    2.2 鱼类识别试验数据集
        2.2.1 Fish4Knowledge数据集
        2.2.2 Fish30Image数据集
    2.3 多目标鱼体检测数据集
        2.3.1 Labeled Fishes in the Wild数据集
        2.3.2 VOC格式数据集制作
3 基于Res Net迁移学习的鱼类识别
    3.1 残差网络与迁移学习
        3.1.1 残差网络结构
        3.1.2 常用激活函数
        3.1.3 迁移学习实现
    3.2 基于Adam算法的网络优化
    3.3 识别环境及流程设置
    3.4 基于迁移学习的网络优化试验
        3.4.1 迁移学习学习率选择
        3.4.2 迁移学习批处理量选择
        3.4.3 微调网络对比实验
        3.4.4 模型效果验证
    3.5 鱼类识别方法性能对比
        3.5.1 不同网络模型对比分析
        3.5.2 与传统鱼类识别方法比较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改进Retina Net的多目标鱼体检测
    4.1 Retina Net目标检测模型
        4.1.1 损失函数Focal Loss
        4.1.2 锚框生成方案
    4.2 深度可分离卷积
    4.3 训练设置和评价指标
        4.3.1 试验环境设置
        4.3.2 性能评价指标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特征提取器优化分析
        4.4.2 数据增强效果分析
        4.4.3 迁移学习优化分析
        4.4.4 优化算法对比分析
        4.4.5 深度可分离卷积优化分析
    4.5 鱼类目标检测方法性能对比
        4.5.1 不同算法下的多目标鱼体检测效果分析
        4.5.2 与传统多目标鱼体检测方法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Android的鱼类识别系统设计
    5.1 系统需求分析
    5.2 系统架构设计
    5.3 系统环境介绍
    5.4 功能模块实现
        5.4.1 图像获取模块
        5.4.2 图像识别模块
        5.4.3 信息展示模块
    5.5 系统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码头无人车辆定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第2章 UWB传输信道模型
    2.1 IEEE标准模型
    2.2 码头UWB传输信道模型
    2.3 测试平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UWB定位算法简介
    3.1 无线定位算法
        3.1.1 Chan算法
        3.1.2 Taylor算法
    3.2 群智能算法
        3.2.1 粒子群算法
        3.2.2 鲸鱼优化算法
    3.3 UWB定位评价指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定位算法的整体设计
    4.1 视距与非视距判别方法
        4.1.1 CART分类树
        4.1.2 构建分类树
    4.2 LOS定位算法的设计
        4.2.1 基于PSO的Chan算法
        4.2.2 融合算法PCWCL的设计与仿真分析
    4.3 NLOS定位算法的设计
        4.3.1 鲸鱼优化算法
        4.3.2 模拟退火算法
        4.3.3 收缩因子
        4.3.4 融合算法CSWT的设计与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模型与电力负荷预测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极限学习机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
        1.2.2 电力负荷预测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极限学习机的基础理论
    2.1 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
    2.2 单隐含层前馈神经网络的求解算法
        2.2.1 基于梯度的求解算法
        2.2.2 极限学习机的求解算法
    2.3 核极限学习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合核极限学习机的构建及其参数寻优
    3.1 引言
    3.2 组合核极限学习机的构建
        3.2.1 核函数的性质及分类
        3.2.2 组合核函数的构建
        3.2.3 组合核极限学习机模型
    3.3 基于量子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参数寻优
        3.3.1 量子粒子群算法的原理
        3.3.2 基于QPSO算法的组合核参数寻优步骤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加权组合核极限学习机的构建及其参数寻优
    4.1 引言
    4.2 加权组合核极限学习机的构建
        4.2.1 加权组合核极限学习机模型
        4.2.2 组合核函数的构建
    4.3 基于鲸鱼优化算法的核参数寻优
        4.3.1 鲸鱼优化算法的原理
        4.3.2 基于WOA算法的核参数寻优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电力负荷预测的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电力负荷预测的分类以及特点
    5.3 电力负荷数据的选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3.1 负荷数据的影响因素分析
        5.3.2 电力负荷数据的选取
    5.4 数据的预处理及其误差指标分析
        5.4.1 数据的预处理
        5.4.2 误差指标分析
    5.5 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5)草鱼三水系间双列杂交F1生长及遗传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手段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1. 选择育种在鱼类育种中的应用
        1.1 家系选育
        1.2 群体选育
        1.3 后裔鉴定
    2. 杂交育种在鱼类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在鱼类种质资源研究中的应用
        3.1 微卫星标记的应用
        3.2 SNP分子遗传标记的应用
    4. 前景与展望
第二章 草鱼选育组合建立及生长性能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
        2.1 9个草鱼组合各时间段生长参数对比
        2.2 9个草鱼组合不同生长阶段体重变异系数的比较
    3 讨论
第三章 草鱼三个水系间双列杂交组合的遗传变异微卫星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与DNA提取
        1.2 微卫星引物与PCR扩增
        1.3 数据统计及分析
    2 结果
        2.1 微卫星位点多态性
        2.2 草鱼选育组合遗传多样性
        2.3 组合间的遗传分化
    3 讨论
第四章 草鱼IGF-2a基因全序列SNPs与生长性能的相关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DNA提取与数据生长数据测量
        1.3 草鱼IGF-2a基因SNP位点筛选分型及验证
        1.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草鱼IGF2-a基因序列SNP筛选
        2.2 IGF2-a基因SNP位点的验证及多态性分析
        2.3 SNP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2.4 SNP位点基因型与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鳜鱼的地理分布
    2 鳜鱼的生物学特性
        2.1 形态特征
        2.2 生活习性
        2.3 食性特征
        2.4 生长特性
        2.5 繁殖习性
    3 水体环境的适应性
        3.1 水温
        3.2 溶解氧
        3.3 pH
        3.4 氨氮
        3.5 亚硝酸盐
    4 鳜鱼养殖技术研究进展
        4.1 养殖模式
        4.1.1 池塘养殖
        4.1.2 湖泊、水库等养殖
        4.2 鳜鱼饵料
        4.2.1 鲜活饵料
        4.2.2 配合饲料
        4.3 养殖环境
        4.3.1 池塘条件
        4.3.2 清整消毒
        4.4 水质调控
        4.4.1 水位调节
        4.4.2 水质调节
        4.4.3 微生物制剂应用
        4.5 疾病防治
        4.5.1 预防措施
        4.5.2 常见病害治疗
        4.6 捕捞工具
        4.7 质量安全控制措施
        4.7.1 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4.7.2 HACCP体系的应用
    5 研究背景、内容和意义
        5.1 研究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鳜鱼高效养殖技术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池塘条件
        1.1.1 鳜鱼池塘
        1.1.2 鳜鱼池塘
        1.2 清塘施肥
        1.2.1 鳜鱼池塘
        1.2.2 鳜鱼池塘
        1.3 苗种放养
        1.3.1 克氏螯虾苗种放养
        1.3.2 常规饵料鱼投放
        1.3.3 鲮鱼苗放养
        1.3.4 鳜鱼苗投放
    2 日常管理
        2.1 饲养投喂
        2.1.1 克氏鳌虾养殖
        2.1.2 鲮鱼饲养
        2.1.3 鳜鱼饲养
        2.2 水质管理
        2.2.1 鳜鱼池塘
        2.2.2 鲮鱼池塘
        2.3 病害防治
        2.3.1 鳜鱼
        2.3.2 鲮鱼
    3 试验结果
        3.1 2014年试验情况
        3.2 2015年试验情况
    4 分析与讨论
        4.1 技术可行性分析
        4.2 疫病预防措施总结
        4.3 鲮鱼为主饵料鱼的优与劣
        4.4 捕捞工具的选择
    5 小结
第三章 EM菌简易培养及在养殖中的应用研究
    1 EM菌简易培养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材料
        1.1.2 实验设计
        1.2 培养方法
        1.2.1 水体除氯
        1.2.2 接种培养
        1.3 实验结果
        1.4 分析与讨论
    2 EM菌培养液应用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池塘条件
        2.1.2 清塘施肥
        2.1.3 鱼苗放养
        2.1.4 试验管理
        2.1.5 试验设计
        2.2 试验结果
        2.2.1 水质测定结果
        2.2.2 池塘底质比较
        2.2.3 投入成本
        2.2.4 饵料系数
        2.2.5 养殖产量
    3 分析与讨论
        3.1 EM菌的生态效益
        3.2 EM菌的经济效益
        3.3 EM菌的社会效益
    4 小结
第四章 鳜鱼专用捕捞网具制作研究及应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网具结构
        1.2 盛鱼网箱
        1.2.1 材质选择
        1.2.2 网目大小
        1.2.3 网箱规格
        1.2.4 舌头网大小
        1.3 赶鱼连网
        1.3.1 材质选择
        1.3.2 网目大小
        1.3.3 网片形状
        1.3.4 上纲浮子
        1.3.5 下纲沉子
        1.3.6 网套作用
    2 应用研究
        2.1 网具安装
        2.2 网具操作
        2.3 应用结果
    3 分析与小结
    4 注意事项
第五章 HACCP体系在鳜鱼养殖中的应用
    1 前期准备工作
        1.1 试验基地描述
        1.2 成立HACCP小组
        1.3 产品特性描述
        1.4 养殖过程流程图制定
    2 危害分析
        2.1 生物性危害
        2.1.1 寄生虫危害
        2.1.2 病毒性危害
        2.1.3 致病菌危害
        2.2 化学性危害
        2.2.1 重金属危害
        2.2.2 药物残留危害
        2.2.3 饲料添加剂危害
        2.3 物理性危害
    3 确定关键控制点
        3.1 池塘环境
        3.2 苗种选择
        3.3 养殖水质
        3.4 渔药使用
        3.5 饵料管理
    4 建立预防措施和监控体系
        4.1 池塘环境的监控
        4.2 苗种选择的监控
        4.3 养殖水质的监控
        4.4 渔药使用的监控
        4.5 饵料管理的监控
    5 建立验证程序和记录保持
        5.1 应用验证效果
        5.2 做好记录保存
    6 小结
展望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目录

(7)基于高光谱成像鱼肉新鲜度无损快速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检测方法
        1.2.1.1 感官评价
        1.2.1.2 物理特性分析
        1.2.1.3 化学方法
        1.2.1.4 微生物腐败
        1.2.2 无损检测技术
        1.2.2.1 计算机视觉技术
        1.2.2.2 分子光谱学技术
        1.2.3 高光谱成像技术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6 本课题的技术路线图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高光谱成像系统及数据分析方法
    2.1 高光谱成像技术概述
    2.2 高光谱成像系统
    2.3 高光谱图像的采集与校正
    2.4 图像处理与光谱提取
        2.4.1 图像尺寸大小调整
        2.4.2 建立掩膜与图像分割
        2.4.3 感兴趣区域选择与光谱提取
    2.5 多变量数据分析方法
        2.5.1 光谱数据预处理
        2.5.1.1 平滑
        2.5.1.2 微分
        2.5.1.3 多元散射校正
        2.5.1.4 标准正态变换
        2.5.2 定量校正模型
        2.5.2.1 MLR
        2.5.2.2 PLSR
        2.5.2.3 LS-SVM
        2.5.3 特征变量选择方法
        2.5.3.1 回归系数法
        2.5.3.2 连续投影算法
        2.5.3.3 遗传算法
        2.5.4 模型验证与评价方法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不同储藏条件鱼肉新鲜度快速识别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样品准备
        3.2.2 图像分析
        3.2.2.1 高光谱成像系统
        3.2.2.2 高光谱图像获取
        3.2.2.3 高光谱图像校正
        3.2.3 光谱分析
        3.2.3.1 光谱提取
        3.2.3.2 光谱预处理
        3.2.3.3 模式识别分类器
        3.2.3.4 光谱变量选择
        3.2.3.5 模型校正与评价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光谱特性分析
        3.3.2 全波段分类性能分析
        3.3.3 特征波段分类性能分析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鱼肉新鲜度感官信息快速感知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样品准备
        4.2.2 QIS值测量
        4.2.3 高光谱图像分析
        4.2.3.1 高光谱图像获取与校正
        4.2.3.2 图像纹理信息提取
        4.2.4 多变量分析
        4.2.4.1 光谱提取与预处理
        4.2.4.2 LS-SVM模型
        4.2.4.3 简化LS-SVM模型
        4.2.4.4 模型验证与评价
        4.2.5 QIS分布可视化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谱特性分析
        4.3.2 LS-SVM分析
        4.3.3 数据融合分析
        4.3.4 QIS分布可视化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鱼肉新鲜度物理特性无损检测分析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样品准备
        5.2.2 传统指标测量
        5.2.2.1 色泽参数测量
        5.2.2.2 硬度指标测量
        5.2.3 多变量分析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物理指标测量与光谱信息分析
        5.3.2 全波长范围分析
        5.3.2.1 色泽参数分析
        5.3.2.2 硬度分析
        5.3.3 特征波长分析
        5.3.3.1 色泽参数分析
        5.3.3.2 硬度特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鱼肉新鲜度化学信息可视化分布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方法
        6.2.1 样品准备
        6.2.2 实验材料
        6.2.3 化学指标测定
        6.2.3.1 TVB-N值测定
        6.2.3.2 TBA值测定
        6.2.3.3 K值测定
        6.2.4 高光谱图像分析
        6.2.5 多变量分析
        6.2.6 化学信息可视化
    6.3 结果与讨论
        6.3.1 化学指标测量与光谱特性分析
        6.3.2 全波长分析
        6.3.2.1 TVB-N值分析
        6.3.2.2 TBA值分析
        6.3.2.3 K值分析
        6.3.3 最优波长分析
        6.3.3.1 TVB-N值分析
        6.3.3.2 TBA值分析
        6.3.3.3 K值分析
        6.3.3.4 多指标同步测定分析
        6.3.4 化学信息可视化分布
        6.3.4.1 TVB-N值可视化分布
        6.3.4.2 TBA值可视化分布
        6.3.4.3 K值可视化分布
        6.3.4.4 多指标可视化分布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鱼肉微生物腐败快速无损检测分析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方法
        7.2.1 样品准备
        7.2.2 微生物指标测定
        7.2.2.1 TVC测定
        7.2.2.2 大肠杆菌菌落测定
        7.2.3 高光谱图像的获取与分析
        7.2.4 多变量数据分析
    7.3 结果与讨论
        7.3.1 微生物腐败分析与光谱特性
        7.3.2 全波长分析
        7.3.2.1 TVC测定分析
        7.3.2.2 E. coli菌落数测定分析
        7.3.3 最优波长分析
        7.3.3.1 TVC值测定分析
        7.3.3.2 E. coli菌落数目测定分析
        7.3.4 可视化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及展望
    一、结论
    二、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三、对未来工作的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以福建部分海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区域选择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生态系统健康研究进展
    2.1 生态系统健康理论研究
        2.1.1 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与内涵
        2.1.2 小结
    2.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2.2.1 生态系统健康度量研究
        2.2.2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2.2.3 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估模型研究
        2.2.4 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权重值确定研究
    2.3 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实践
    2.4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研究
        2.4.1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概念与内涵
        2.4.2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2.4.3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
        2.4.4 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实践
        2.4.5 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研究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选取
    3.3 指标权重方法
        3.3.1 指标权重值确定方法的选择
        3.3.2 指标权重值确定
    3.4 评价指标标准值确定
        3.4.1 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方法
        3.4.2 本论文评价指标标准确定方法的选择
    3.5 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方法
        3.5.1 模糊集合
        3.5.2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3.5.3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验证
第四章 研究海湾的自然概况
    4.1 自然环境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海湾气候类型及特征
        4.1.3 海洋水文动力条件
        4.1.4 海湾环境状况
        4.1.5 海湾生态属性
    4.2 社会经济概况
        4.2.1 各海湾沿岸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4.2.2 各海湾经济发展
第五章 福建部分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5.1 数据收集与来源
        5.1.1 现状数据来源
        5.1.2 历史数据来源
        5.1.3 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现状调查站位
        5.1.4 研究海湾调查与监测内容
    5.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2.1 主观权重值确定
        5.2.2 客观权重值确定
        5.2.3 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权重值计算
    5.3 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标准值的确定
        5.3.1 环境化学指标标准值确定
        5.3.2 海洋生物指标标准值确定
    5.4 研究海湾海洋环境污染状况评价
        5.4.1 研究海湾水质污染现状
        5.4.2 研究海湾沉积物污染状况评价
    5.5 基于可变模糊模型的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
        5.5.1 构建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健康可变模糊评价模型
        5.5.2 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级别特征值分布
        5.5.3 研究海湾评价指标健康指数值分布
        5.5.4 研究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
    5.6 可变模糊评价模型评价结果验证
第六章 分析与讨论
    6.1 可变模糊评价和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比较
    6.2 指标权重确定合理性分析
    6.3 指标因子影响度分析
    6.4 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级别特征值分布特征分析
    6.5 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的综合分析
    6.6 海湾生态系统管理对策建议
        6.6.1 加强海湾有机污染入海控制
        6.6.2 积极开展海湾底栖生物和渔业资源保护与恢复
        6.6.3 加强海洋自然保护区建设与保护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构建
        7.1.2 福建主要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7.2 创新点
    7.3 问题与不足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内容、思路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认识
    2.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基本认识
    2.2 我国淡水活鱼流通的基本认识
    2.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概念界定
    2.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系统分析框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目标决策机理
    3.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体系构建
    3.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影响因素
    3.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路径
    3.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目标实现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分析
    4.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特性分析
    4.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工艺类型比较
    4.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方案构建与优选
    4.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流体工艺匹配分析实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
    5.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构成及类型
    5.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等级评价
    5.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配置方案构建与优选
    5.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分析实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协同优化
    6.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类型及特征
    6.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行为决策分析
    6.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行为博弈分析
    6.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主体/组织协同优化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分析
    7.1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总结
    7.2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案例评价
    7.3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策略分析
    7.4 淡水活鱼现代流通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的政策建议
    7.5 本章小节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实践经验
        1.2.1 环境损害内涵
        1.2.2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流程
        1.2.3 环境损害评估体系下的评估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第2章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和环境损害评估体系
    2.1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内涵
    2.2 环境损害的概念与内涵
    2.3 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流程
        2.3.1 清除阶段
        2.3.2 恢复阶段
        2.3.3 清除阶段与恢复阶段的联系与区别
    2.4 环境损害评估体系
        2.4.1 环境损害评估与环境损害恢复的关系
        2.4.2 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
        2.4.3 环境损害的定量化
        2.4.4 环境损害的恢复与货币化
第3章 环境损害评估体系的关键技术环节
    3.1 环境损害因果关系判定
        3.1.1 识别污染源和污染物
        3.1.2 确认损害
        3.1.3 暴露途径
        3.1.4 关联性证明
        3.1.5 环境损害的因果关系判定原则及判定体系
    3.2 环境损害的定量化
        3.2.1 时间边界
        3.2.2 空间边界
    3.3 环境损害的恢复与货币化
        3.3.1 基本恢复阶段的评估方法
        3.3.2 补偿恢复阶段的评估方法
        3.3.3 评估方法的选择
    3.4 环境损害评估的总结
第4章 突发性小型水污染事件环境损害评估计算机支持系统构建
    4.1 构建背景
    4.2 模型主界面
    4.3 基本恢复阶段评估模型的构建
        4.3.1 模型构建目标
        4.3.2 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
    4.4 补偿恢复阶段快速评估模型的构建
        4.4.1 模型构建目标
        4.4.2 系统结构和功能实现
第5章 突发性小型水污染事件损害评估计算机支持系统的应用
    5.1 苯酚污染损害应用案例
        5.1.1 案例背景
        5.1.2 模型应用
    5.2 硝基苯污染损害案例应用
        5.2.1 案例背景
        5.2.2 模型应用
    5.3 结果分析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识别优劣鱼种的简易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回转式活鱼分级装置研究和设计[D]. 徐宏治. 上海海洋大学, 2021(01)
  • [2]基于深度学习的鱼类检测研究与应用[D]. 贾宇霞.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3]码头无人车辆定位技术研究[D]. 李倩.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1)
  • [4]极限学习机的预测模型与电力负荷预测应用研究[D]. 刘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4)
  • [5]草鱼三水系间双列杂交F1生长及遗传差异分析[D]. 缪一恒.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6]滁州市鳜鱼池塘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D]. 任信林.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4)
  • [7]基于高光谱成像鱼肉新鲜度无损快速检测方法研究[D]. 成军虎.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2)
  • [8]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与应用研究 ——以福建部分海湾为例[D]. 马丽. 厦门大学, 2017(01)
  • [9]淡水活鱼现代流通的装备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研究[D]. 吴慧曼.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9)
  • [10]突发性水环境污染事件的环境损害评估方法与应用[D]. 唐小晴. 清华大学, 2012(07)

标签:;  ;  ;  

识别好鱼和坏鱼的简单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