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装造船离不开专业合作

总装造船离不开专业合作

一、总装造船离不开专业化协作(论文文献综述)

董振和[1](2021)在《基于RFID的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大连船舶重工集团的日常生产为背景,探究了当前企业内部船舶物料管理的缺陷与不足,提出开发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从而加强企业物料管理,实现拉动式物料配送模式,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引入RFID技术,不仅可以实现船舶建造各个环节中各类船舶物料的快捷记录、精准定位、过程追溯、质量确认、库存盘查、完整性检测和信息联动查询等,使得企业内部造船业务处理的过程更加便捷,而且能够实现对船舶物料的制作/采购、配送、入库、出库、装船和返修的过程进行追踪,使得现场复杂的生产活动变得易于管理和决策。船舶建造各个环节、各道工序应以船舶物料为中心,通过整合企业各项资源,明晰责任归属,转变管理模式,最终实现船舶敏捷制造。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对DSIC企业内部船舶建造流程进行分析后,发现了物料管理流程中物料信息数据采集效率低下、物料现场管理混乱等问题,提出利用物联网技术特别是RFID技术进行解决的思路,探究RFID技术在船舶物料管理中广泛的应用场景。(2)将DSIC企业内部物料管理问题转化为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开发需求,对系统进行设计。根据造船实际问题,明确系统各项功能,根据系统应用特点,设计系统总体架构,根据企业数据特点,设计系统数据库,根据企业现有物料编码体系,设计适合系统的RFID标签码。(3)对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进行开发,首先对关键场地进行组网,实现RFID物料标签信息数据的高效传递,然后使用Java语言和Eclipse开发工具,开发出基于RFID技术的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为方便系统运行,提出若干保障措施,为增强应用效果,进行系统绩效评价。基于RFID的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研究,建立在总装造船的管理模式下,通过引入前沿RFID技术,提高物料从制造到安装链条中信息采集效率和显示的透明度,从整体上盘活物料管理,从而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和反应能力,实现精益生产。

石国富[2](2019)在《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效率评价研究》文中指出保持生产效率优势是造船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造船模式代表着一类具有相近的固有造船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水平的生产系统。通过对造船模式演变路径的分析发现,总装化建造是现有造船模式的共性特征。为此本文以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为切入点,研究造船系统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评价方法,为提高造船生产效率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支撑。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结合配置效率和行为绩效理论,本文将造船生产系统分解为由产品、流程和组织三维结构构架和由相应的设计、生产和管理三种行为构架组成的子系统集合,形成了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结构与行为模型,为应用现有效率理论从系统结构和行为关系的角度分析造船生产系统的效率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以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价格传导、质量变化、结构约束和行为激励等四种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从造船生产系统的产业环境、产品设计方法、生产工艺流程和生产组织模式四个方面对造船生产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以系统环境、系统结构和系统行为为基本类别的造船生产效率分类方法,为分析和利用影响因素提高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提供了分析框架。在构建了结构与行为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面向系统环境的市场绩效模型和面向系统内部的生产绩效模型。市场绩效模型以技术效率和成本效率评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水平。生产绩效模型将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整体效率定义为系统的结构贡献系数矩阵与行为绩效矩阵的乘积,应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统计回归法构建了造船生产效率的度量评价模型;利用造船生产系统的历史样本数据计算出各子系统的行为绩效;再用统计回归方法得出系统各子系统结构的贡献系数。通过行为绩效矩阵和贡献矩阵来深层次地分析系统内低效率的位置、原因和程度,为拟定提升造船生产效率的措施和评价效率改善措施的实施效果提供了评价方法。通过理论分析、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造船业和造船企业的生产力和生产效率是由造船产业环境、造船设计方法、造船生产技术和造船生产管理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复杂的造船生产系统的低效率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结构化的问题,即由产品、流程和组织构架构成的三维结构与设计、作业和管理三种行为的绩效结合在一起系统化的解决。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合理强调工程技术、管理科学和行为科学三者对生产力和生产效率进步的综合性重要作用是解决造船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陈大伟[3](2018)在《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现代船舶建造企业需要不断的深化和落实现代造船模式理念,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为目标,实现企业盈利水平提升。随着造船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部分船舶建造企业出现了阶段性的生产要素资源不能满足多品种船舶建造生产需求的状况,限制了造船模式的持续深化和落实工作。在船市低迷的环境下,企业需要利用好固有的生产要素资源,使用先进制造现场管理方法,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提高效率,完成生产目标。针对这一时期的特点,本文将敏捷制造的思路和方法应用在船体总段制作阶段,实现改善阶段性的先行计划与后行计划运行衔接问题、落实工序前移工作、均衡船坞生产负荷,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论文根据船厂生产的实际情况,以企业核心资源——船坞的生产需求为客户需求,研究以船坞客户需求为指导,结合先行生产供应状况的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方法。对影响及需求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供应链和计划管理框架模型展开描述和分析,使用数据分析、数学表达式的推演计算和参数优化方法,研究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的技术需求和管理需求。通过船体总段制造生产管理改善、改变总段的构成方法、加强异地协同总段制造和采用对分段供应情况跟踪分析监控的方法,实现敏捷制造技术的运用。对实践的情况进行阐述和数据汇总分析,不断完善,优化敏捷制作流程和措施。通过对船坞客户满意度需求的分析,建立满意度比较的指标和计算方法,实现船体总段制造方案的优选工作,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验证了可行性。

单国栋[4](2017)在《转型经济下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中国企业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迅速成长。中国企业是在一个极其复杂、动态、冲突和独特的外部环境下取得如此显着的追赶成就的。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内外环境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使本土企业面临的发展情境更趋复杂和独特。中国企业在转型经济和独特的中国情境中,表现出了不同于西方企业和传统管理理论的行为特征,探究这些特征背后形成和演变的规律、原因,是中国情境管理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总结中国企业成功经验,并指导进一步管理实践的迫切要求。而要从本质和源头上探究本土企业战略行为的规律,必然要从管理认知,特别是战略决策者的认知层面去考虑,主导逻辑的研究正是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以此切入,关注转型经济情境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是什么的问题,并通过三个子研究来完成这一工作。首先,对影响本土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独特情境因素进行归纳和分析、解读,此问题也就回答了本土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核心类属的划分标准,从而为本文进一步研究本土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内涵、特征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明确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大致有几种类型,每种类型主导逻辑的概念构成维度如何,每个构成维度的内涵、属性、特征是什么。再次,深入剖析中国转型经济情境同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之间的互动机理是什么,即前述影响因素对主导逻辑的影响机理是什么?与此同时,装备制造作为制造行业及产业领域众多类属的其中之一,其主导逻辑的共性特征是什么,对其他行业,特别是同处于新兴经济、新常态背景下的中国其他领域、类型的企业有何种启示?三个子研究的结论如下。第一,通过扎根理论分析发现,认知视角下影响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情境因素的三个结构维度分别是:制度地位特征维度、市场结构特征维度和技术特征维度。其中,制度地位特征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企关系、政府干预力度以及所有权性质三个方面。市场结构特征维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竞争结构、产品特征与属性以及用户特征三个方面。技术特征维度的影响表现在技术后发性和技术复杂性两个方面。进而,本文按照该特征维度,将转型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划分为8种类型,如高制度地位、高市场集中度、高复杂性技术企业,高制度地位、低市场集中度、高复杂性技术企业,以及低制度地位、低市场集中度、一般复杂性技术企业。第二,根据上述类型划分,通过探索性单案例研究,对其中三种类型企业的主导逻辑进行构念维度的归纳和分析。首先,选取三种类型的3家代表性企业作为案例样本,通过认知地图技术将3家企业高层管理团队的共享认知地图完整呈现;其次,对管理者认知地图中的关键要素——认知关注焦点进行归纳;进一步的,结合案例和认知地图所呈现的认知特点,对认知关注焦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进行特征归纳和分析,进而得出各个企业主导逻辑的主要内涵和特征。经过严密的案例流程和理论分析,最终发现,上述三种情境下的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具有不同类型的主导逻辑,分别是“技术归因”逻辑、“标杆超越”逻辑以及“差序差异”逻辑。第三,通过对三个代表性企业进行探索性案例研究,针对每个案例企业,分析特定因素如何影响其核心管理团队管理认知,进而对其主导逻辑的作用机理进行归纳。研究发现,转型经济背景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是制度地位、市场集中度和技术复杂性三大情境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结果,不同类型的主导逻辑是由于装备制造企业所处制度地位、市场集中度和技术复杂性的不同情境特征所造成的。具体而言,①转型经济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制度地位主要通过资源和市场管制/保护两个方面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进行作用和影响,而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直接影响主导逻辑的身份与目标认知,并间接性的影响核心发展方式和路径来对主导逻辑产生作用;②转型经济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市场集中度主要通过决定企业发展的核心发展方式和基本路径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进行作用和影响,而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主要通过直接影响企业能力关注焦点和能力发展方式来对主导逻辑产生作用;③转型经济下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复杂性主要通过决定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战略战术和竞争方式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进行作用和影响,而这种影响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制度地位、市场集中度的关联性作用综合影响企业战略行动的行为方式和特点来对主导逻辑产生作用。进一步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共同规律,即本质特征进行了分析。本文还讨论了上述研究在丰富主导逻辑理论和拓展战略管理研究视野方面的价值,并对转型经济下的装备制造企业管理者提出了管理启示。

梁艳霞[5](2017)在《船舶制造过程中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复杂产品制造业关系着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其竞争能力的强弱将会对国力的兴衰造成直接的影响。船舶作为一种典型的复杂产品,因受到信息技术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影响,船舶产品制造业的竞争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由传统单件小批量的生产方式向多品种、更加个性化的制造方式转变,新的制造方式使得复杂产品在其全生命周期内更容易发生工程变更。因此为了更快地响应变更,尽可能减少程变更带来的损失,有必要对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模式进行研究,同时更需对变更信息协同效果进行评估,从而为增强船舶产品制造企业的变更信息协同强度提供一种思路。本文首先介绍了船舶产品设计制造全生命周期内发生的工程变更信息协同和工程变更信息协同效果评估的研究现状,发现对变更信息传播的协同模式和变更信息传播的协同效果评估的研究十分有必要。其次详细系统地阐述了协同理论、信息协同度理论、信息生态理论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从信息生态视角研究工程变更信息传播的协同模式,同时考虑船舶产品全生命周期内变更信息传播的协同效果。接着研究了船舶产品设计制造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模式,主要分为工程变更信息传播的内部协同模式和工程变更信息传播的外部协同模式,在研究这两种变更信息协同模式以及工程变更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影响变更信息协同效果的因素,并对原有信息协同效果评估的DSCC方法提出改进措施,并根据新改进的度量方法建立评估指标体系,依据该体系建立工程变更信息传播的协同效果评估模型,并对外部变更信息协同的效果进行度量。最后,以CX船厂为例验证该评估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可计算得出该船厂的变更信息协同度,识别影响变更信息传播协同效果的因素,可增强该船厂对工程变更信息的管理能力。

谢忠强[6](2014)在《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文中提出上海是全国的上海,开埠以来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就十分紧密。解放后,随着新民主主义经济的建立,在国家对于全国经济发展调控不断加强的历史语境下,上海与全国的经济联动关系更加密切。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全国的支援,而上海在得到全国支援的同时也为全国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历史贡献。建国后,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当中,上海虽未被当做国家投资的重点地区,但由于具有雄厚的工业技术力量,上海还是担负起了支援全国建设的历史任务。在建国后的头十年里,全国以工业化建设为重点。上海市为了支援全国的经济建设,充分动员本市资源,在人员、技术设备等方面对这一时期国家的治淮工程、内地工业建设、一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内地文化教育事业等进行了有力的支援。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自“全国一盘棋”的发展方针确立之后,在从大跃进开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的二十年时间里面更是进一步展开。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型“上海支援全国”作为概念的体制语境消失,但随着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上海支援全国”的精神不但得到了很好的延续,而且还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征。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过程在推动全国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升华了上海自身的城市精神。正文共设五章及结语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在回顾上海历史地位演变的同时,以解放后上海与全国的联动关系为切入点,在“全国支援上海”和“上海支援全国”两个方向相互印证的基础上,为后面几章内容的展开提供历史背景和内在逻辑的铺垫;第二章,主要对1949年至195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开展情况进行考证和分析;第三章,主要对1958年至1978年间上海支援全国的情况进行梳理和研究;第四章,则选取支援福建省为例,进行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第五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对全国的支援情况进行探讨;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进行总结与概括的基础上,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历史进行宏观的评价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在前人成果启发的基础上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对解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研究有所推进:1、在对相关概念的考证方面有所推进;2、在对上海支援全国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上更注重保持其完整性;3、在进一步补充和挖掘史料的基础上对上海支援全国的相关史实的考证和梳理上力求更加丰富和全面。

张熠飞[7](2014)在《基于中间产品的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研究》文中认为现代造船模式的重要特征是中间产品化,生产节拍是船舶建造生产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控制好中间产品的生产节拍对提高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查阅大量文献后发现,我国造船业对于中间产品生产节拍的控制水平远远落后于先进的造船国家,这严重制约了我国造船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为了保证船舶建造均衡连续地进行,达到生产的平衡与同步化,提高船厂的生产节拍控制水平,本文对船舶建造中间产品生产节拍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旨在为船厂有效地实施生产节拍控制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应用成组技术和系统工程理论,将船舶建造中间产品分类成组,构建了中间产品导向型的造船任务体系,在对各类作业任务进行细致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中间产品生产作业标准化的新思路。综合考虑大量参考文献、船厂实地调研和船厂实际生产经验,结合船舶建造的特点,从造船生产计划和周期标准化两方面研究了控制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的方法,系统深入地分析了船舶建造过程中对生产节拍产生影响的一些主要的、常规的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收集相关数据、构建判断模型、编制计算机程序,分析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以船舶分段这一重要中间产品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平面分段制造、曲面分段制造各自的生产组织模式、工艺流程、资源配置、人员安排等情况,总结了计算分段制造生产节拍的方法和控制分段生产节拍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平衡设备产能、调整作业班组、控制中间产品生产流程和精度、缩短作业切换时间等四项控制中间产品生产节拍的关键技术。

宗胜春[8](2013)在《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业集群是产业与区域的有效结合。它是通过某产业的众多相同、相近与相关的企业、机构在某地的聚集而产生并释放出一种集群效应,其本质是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产业集群以其资源整合、市场竞争力、成本低廉等优势吸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研究。随着全球竞争的日益加剧,产业集群发展战略必将成为船舶工业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烟台市是“山东省高端装备产业(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是省政府确定的三大船舶工业基地之一。本文以烟台船舶工业为研究对象,从产业集群的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理论来分析烟台市船舶工业发展。论文的意义主要在于提高对产业集群战略在船舶工业发展过程中所起重要程度的认识,为政府确定在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为船舶企业明确自己的功能与定位,从而更快更好的促进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进而服务区域经济。论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对象、意义,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产业集群和船舶产业集群的研究现状;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产业集群的相关理论基础,阐述了产业集群的概念和特征,并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市场、成本及协同等经济效应;第三部分为船舶工业理论模型部分,该部分首先分析了船舶工业的产业特征;其次指出了船舶工业集群形成的条件及影响因素;再次从正效应、负效应、综合效应三方面分析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最后运用波特对产业集群的定义和空间基尼系数、产业集中度、区位商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方法构建了船舶工业产业集群识别模型,以对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水平进行识别;第四部分为烟台市船舶工业发展实证分析,该部分首先介绍了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概况;紧接着运用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理论分析了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和特征;然后运用船舶工业产业集群识别模型对烟台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进行定性和定量识别;最后指出烟台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该部分通过对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进行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已初见雏形,虽然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己初步存在和发展,但它在发展中还存在船舶工业产业集群规模小、配套水平低、技术创新能力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与否会对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第五部分首先选取韩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国内外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了国外船舶工业发达国家地区如欧洲、日本、韩国等一些造船大户的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和国内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三大造船基地的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其次指出了国内外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经验和典型案例给烟台船舶工业发展带来哪些启示;最后,从政府层面、产业层面、企业层面提出了加快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苏昆[9](2013)在《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世界陆地资源的日渐枯竭,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步伐不断加快,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以其巨大的发展潜力和诱人的市场前景,备受世界瞩目。国际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正在向我国产业转移,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面临机遇和挑战。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就是为顺应这一变化,通过与上游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通过集成化管理,协同生产、建立高效的供应链运行机制,避免或减少不确定因素对各制造环节的延误、浪费,达到降低系统总成本,缩短建造周期并提高经济效益。本文根据现代总装制造的基本特征,将供应链理论应用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提出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的发展模式,提高我国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结构模型设计、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合作伙伴的选择、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支撑体系。海洋工程装备结构模型:通过供应链相关理论的概述,提出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概念,并通过对海洋工程装备构成和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提出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相关理论及构成要素,并建立基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为核心的总装型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模型。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从上游供应商供货不确定性及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的特点出发,构建一个基于激励措施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在JIT供货系统下,提出利用激励措施来调节供应商的供货提前期,保证供应商准时交货,增加供应商和制造商的生产与制造协同性,使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总成本最优。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通过对各种合作伙伴选择方法比较,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供应商选择模型,借鉴生物界的自然选择和自然遗传机制的随机搜索与优化算法,按照适者生存和优胜劣汰的遗传进化原理,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加入供应链系统。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支撑体系:从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企业的组织机构、信息技术及其供应链协议三个方面,对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运作的支撑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对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现状及发展优势进行分析,提出建立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配套模块厂为辅助、以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发展模式建议。

熊云峰,陈章兰,蔡振雄,黄婉贞[10](2013)在《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船舶产业是国家战略性产业,也是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大力发展船舶产业,对于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促进福建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推进海洋经济强省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该文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国家及福建省的有关产业政策,运用SWOT方法全面分析了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进而提出了加快发展福建省船舶产业的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建议。

二、总装造船离不开专业化协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总装造船离不开专业化协作(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RFID的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2 RFID技术及物料管理概述
    2.1 RFID研究现状
    2.2 RFID技术介绍
        2.2.1 RFID技术模型
        2.2.2 RFID技术标准体系
    2.3 RFID中间件技术
        2.3.1 RFID中间件结构
        2.3.2 RFID中间件标准
    2.4 RFID多维空间定位技术
        2.4.1 LANDMARC定位系统
        2.4.2 “路径-损耗”模型
        2.4.3 空间立体定位
    2.5 物料配送及物料管理
        2.5.1 物料概念及分类
        2.5.2 物料配送
        2.5.3 物料管理
    2.6 物料配送模式及流程
        2.6.1 推动式物料配送
        2.6.2 拉动式物料配送
        2.6.3 物料配送的基本流程
    2.7 本章小结
3 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分析
    3.1 DSIC企业背景
        3.1.1 DSIC发展历程与组织架构
        3.1.2 DSIC造船生产流程
    3.2 DSIC船舶物料管理现状
        3.2.1 DSIC船舶物料对象及分类
        3.2.2 DSIC船舶物料各阶段管理内容
        3.2.3 DSIC船舶物料管理特点
        3.2.4 DSIC船舶物料托盘集配管理模式
        3.2.5 DSIC船舶物料库存管理
        3.2.6 DSIC物料编码体系
    3.3 DSIC船舶物料管理问题分析
        3.3.1 物料管理各部门间沟通问题分析
        3.3.2 船舶物料在各个阶段的问题分析
        3.3.3 船舶物料现场管理问题及分析
        3.3.4 物料变更暴露的管理问题及分析
        3.3.5 船舶物料管理信息系统缺陷
        3.3.6 船舶物料业务流程缺陷
        3.3.7 传统物料配送模式的弊端
    3.4 本章小结
4 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设计
    4.1 系统设计的目的及原则
    4.2 系统需求分析
    4.3 系统中RFID应用范围
    4.4 系统总体设计
        4.4.1 RFID数据采集层
        4.4.2 业务处理层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4.5.1 数据库逻辑设计
        4.5.2 数据库物理设计
    4.6 系统标签设计
        4.6.1 RFID标签的重要性
        4.6.2 RFID标签数据格式命名原则
        4.6.3 RFID标签数据格式
    4.7 本章小结
5 RFID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工具
    5.2 关键场地系统的硬件环境实现
    5.3 系统功能实现
        5.3.1 系统运行及配置
        5.3.2 登陆模块和主界面
        5.3.3 系统功能模块
    5.4 系统实施保障措施
        5.4.1 加强制度和流程建设
        5.4.2 加强企业硬件建设
        5.4.3 加强员工的知识与技能水平
        5.4.4 加强管理层的重视程度
    5.5 系统应用绩效评价
        5.5.1 选取绩效评价指标
        5.5.2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设计
        5.5.3 系统绩效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效率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造船业现状
        1.1.2 问题的提出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2.4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生产效率影响因素研究
        2.1.2 造船生产效率的改进途径研究
        2.1.3 造船生产效率的评价方法研究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分析方法
        2.2.2 制造模式理论
        2.2.3 效率的评价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概念模型构建
    3.1 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建模思路
        3.1.1 建模的目标
        3.1.2 系统的共性特点分析
        3.1.3 建模的方法
    3.2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投入产出模型
        3.2.1 投入产出模型的架构
        3.2.2 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投入
        3.2.3 总装化造船生产系统的产出
    3.3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结构模型
        3.3.1 产品架构的子系统结构模型
        3.3.2 流程架构的子系统结构模型
        3.3.3 组织架构的子系统结构模型
    3.4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行为模型
        3.4.1 系统行为架构模型
        3.4.2 设计行为结构模型
        3.4.3 作业行为结构模型
        3.4.4 管理行为结构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
        4.1.1 生产效率的内涵与效率函数
        4.1.2 效率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
        4.1.3 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分析
    4.2 影响因素的来源和范围研究
        4.2.1 影响因素的来源分析
        4.2.2 影响因素的辨识与分类
    4.3 影响因素对系统效率的作用分析
        4.3.1 造船产业环境因素分析
        4.3.2 造船设计方法因素分析
        4.3.3 造船生产技术因素分析
        4.3.4 造船管理方法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评价模型构建
    5.1 总装化造船系统效率评价模型的建模思路
        5.1.1 系统的非效率来源分析
        5.1.2 效率评价模型的度量范围
    5.2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模型
        5.2.1 投入产出效率模型
        5.2.2 系统产出的计量方法
        5.2.3 系统投入的计量方法
    5.3 面向系统环境的总装化造船系统市场绩效模型
        5.3.1 市场竞争力的含义
        5.3.2 要素比较模型
        5.3.3 竞争力比较模型
    5.4 面向系统内部的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绩效模型
        5.4.1 系统效率模型
        5.4.2 结构效率模型
        5.4.3 行为绩效模型
    5.5 本章小结
6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生产效率评价模型应用研究
    6.1 总装化造船企业的市场绩效
        6.1.1 市场竞争力比较
        6.1.2 要素效率比较模型
    6.2 总装化造船企业的生产绩效
        6.2.1 企业生产绩效度量
        6.2.2 企业生产绩效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船舶产品分类
附录B 总装化造船系统的作业区域
附录C 大连船舶重工某生产线的投入、产出数据
附录D 2009-2014年中国典型造船企业投入、产出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造船企业总段制造现状
        1.2.1 国内外船舶企业船体总段制造情况描述
        1.2.2 我国船舶企业建造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1.3 船舶建造生产相关理论研究情况
        1.3.1 船舶建造流程优化研究现状
        1.3.2 调度管理优化及模拟仿真技术应用
        1.3.3 精益管理理念在造船管理中的应用
        1.3.4 小结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发挥船体总段制造在流程环节中的作用
        1.4.2 提供船体总段制造方案优化选择的思路
        1.4.3 缩短单船产品在船坞和码头的建造周期
    1.5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现代造船模式与敏捷制造理念简述
    2.1 现代造船模式介绍
        2.1.1 现代造船模式的定义
        2.1.2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生产建造流程
        2.1.3 现代造船模式下的计划管理体系
        2.1.4 船体总段制造阶段在建造流程中的作用
    2.2 船体总段制造流程介绍
        2.2.1 船体总段的定义
        2.2.2 船体总段制造现场及物流
        2.2.3 船体总段制造作业流程
        2.2.4 船体总段制造计划管理
    2.3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的内容
        2.3.1 敏捷制造理念及特征
        2.3.2 船舶建造生产对敏捷制造模式的需求
        2.3.3 基于敏捷制造理念的船体总段制造流程和响应机制
        2.3.4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研究的着眼点
        2.3.5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研究的方向
    2.4 本章小结
3 船体总段制造响应客户满意度衡量方法研究
    3.1 船坞是企业管理的核心资源
        3.1.1 企业生产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
        3.1.2 码头施工周期缩短的主要着力点之一
        3.1.3 船坞和码头产出提高的基础
    3.2 影响船坞周期和出坞完整性的因素
        3.2.1 总段产品供应延迟因素
        3.2.2 总段产品完整性因素
        3.2.3 结构精度因素
        3.2.4 劳动力不足因素
        3.2.5 其他影响因素
    3.3 关键需求分析
        3.3.1 同船型数据收集
        3.3.2 数据计算方法
        3.3.3 数据统计及计算
        3.3.4 分析小结
    3.4 基于船坞生产需求的客户满意度评价方法研究
        3.4.1 建立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的目的
        3.4.2 客户满意度期望模型
        3.4.3 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测算的计算方法
        3.4.4 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具备的意义
    3.5 本章小结
4 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的应变措施研究
    4.1 应船坞搭载吊装过程之“变”的措施研究
        4.1.1 船坞搭载吊装过程的关系模型
        4.1.2 船坞搭载吊装过程的函数表达
        4.1.3 各系统完整施工需求与船体结构吊装的关系
        4.1.4 搭载吊装过程之“变”的函数表达
        4.1.5 关联至船体总段制造的应变措施需求
    4.2 应总段制造过程控制之“变”的措施研究
        4.2.1 产生总段制造过程之“变”的因素
        4.2.2 灵活应对改变总段的构成方式
        4.2.3 加强协作建立跨区域动态联盟
        4.2.4 “三化”管理缩短总段施工周期
    4.3 应对分段供应之“变”的措施研究
        4.3.1 分段供应之“变”造成的影响
        4.3.2 先行分段供应问题的预测方法
        4.3.3 建立关键问题分段预测可视化云图
        4.3.4 面对关键分段供应问题的应变措施
        4.3.5 加强搭载吊装过程控制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方法的应用
    5.1 各型船船舶总段敏捷制造策略方法的应用情况
        5.1.1 各型船总段敏捷制造策略选择的侧重点
        5.1.2 在超大型油船(VLCC)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5.1.3 在第二代矿砂船400KVLOC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5.1.4 在多型散货船建造过程中的应用
    5.2 基于客户满意度指标的总组方案选择应用
        5.2.1 问题描述
        5.2.2 方案描述及差值曲线绘制
        5.2.3 船坞客户满意度指标计算
        5.2.4 船坞客户满意度评价及方案选择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转型经济下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研究
        2.1.1 传统战略理论:以竞争对手为中心
        2.1.2 顾客价值战略理论:新的战略理论视角
        2.1.3 转型经济下中国本土企业战略行为与模式的研究
    2.2 认知视角下的企业管理理论研究
        2.2.1 管理者认知研究
        2.2.2 主导逻辑概念内涵及研究
    2.3 转型经济下的企业战略与行为
        2.3.1 转型经济概念内涵
        2.3.2 转型经济的环境特征及其对企业影响
    2.4 装备制造业产业及技术特征概述
        2.4.1 装备制造业行业及企业特征
        2.4.2 复杂产品系统概述
    2.5 本章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选择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框架构建
        3.3.1 影响因素识别部分
        3.3.2 主导逻辑类型识别部分
        3.3.3 主导逻辑与影响因素作用机理部分
    3.4 本章小结
4 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影响因素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案例企业选择
        4.1.2 案例数据收集
        4.1.3 数据分析策略
    4.2 数据分析
        4.2.1 开放式编码
        4.2.2 轴心式编码
        4.2.3 选择式编码
    4.3 关键要素
        4.3.1 制度地位特征维度
        4.3.2 市场结构特征维度
        4.3.3 技术特征维度
    4.4 本章小结
5 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类型识别
    5.1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类型划分
    5.2 主导逻辑类型一
        5.2.1 研究设计
        5.2.2 数据分析
        5.2.3 大连机车认知地图绘制
        5.2.4 大连机车认知地图变量分析
        5.2.5 大连机车认知地图路径分析
        5.2.6 大连机车管理认知的关注焦点
        5.2.7 大连机车共享管理认知的逻辑及内涵——技术归因
    5.3 主导逻辑类型二
        5.3.1 研究设计
        5.3.2 数据分析
        5.3.3 外高桥造船认知地图绘制
        5.3.4 外高桥造船认知地图变量分析
        5.3.5 外高桥造船认知地图路径分析
        5.3.6 外高桥造船管理认知的关注焦点
        5.3.7 外高桥造船共享管理认知的逻辑及内涵——标杆超越
    5.4 主导逻辑类型三
        5.4.1 研究设计
        5.4.2 数据分析
        5.4.3 三一重工认知地图绘制
        5.4.4 三一重工认知地图变量分析
        5.4.5 三一重工认知地图路径分析
        5.4.6 三一重工管理认知的关注焦点
        5.4.7 三一重工共享管理认知的逻辑及内涵——差序差异
    5.5 本章小结
6 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形成机理研究
    6.1 技术归因主导逻辑的过程机理
        6.1.1 制度地位与技术归因逻辑
        6.1.2 市场集中度与技术归因逻辑
        6.1.3 技术复杂性与技术归因逻辑
    6.2 标杆式追赶主导逻辑的过程机理
        6.2.1 制度地位与标杆式追赶逻辑
        6.2.2 市场集中度与标杆式追赶逻辑
        6.2.3 技术复杂性与标杆式追赶逻辑
    6.3 差序差异主导逻辑的过程机理
        6.3.1 制度地位与差序差异逻辑
        6.3.2 市场集中度与差序差异追赶逻辑
        6.3.3 技术情境与差序差异逻辑
    6.4 延伸讨论:中国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及其过程机理
        6.4.1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作用机理
        6.4.2 中国装备制造企业主导逻辑的本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管理意义
    7.4 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5)船舶制造过程中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工程变更的有关研究
        1.2.2 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
        1.2.3 信息生态视角工程变更信息协同的研究
        1.2.4 变更信息协同效果的内涵
        1.2.5 变更信息协同效果的度量
        1.2.6 研究现状的综合评述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及研究结构
        1.3.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变更信息协同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船舶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程变更
        2.1.1 船舶产品的相关概述
        2.1.2 船舶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工程变更的特点描述
    2.2 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相关理论研究
        2.2.1 协同学理论
        2.2.2 工程变更的信息协同理论
        2.2.3 信息生态理论
        2.2.4 信息生态系统理论
        2.2.5 产品全生命周期理论
        2.2.6 信息协同度定义
    2.3 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效果评价相关理论研究
        2.3.1 工程变更信息协同度的定义
        2.3.2 度量工程变更信息协同度的目的
        2.3.3 度量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度的原则
    2.4 工程变更信息协同效果的评估方法
        2.4.1 DSCC方法简介
        2.4.2 DSCC方法的优点分析
        2.4.3 DSCC方法的缺点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模式分析
    3.1 船舶产品工程变更信息协同的内容
        3.1.1 工程变更信息协同的内容
        3.1.2 工程变更信息协同的层次
    3.2 工程变更传播的内部信息协同
        3.2.1 研究工程变更内部信息协同的原因分析
        3.2.2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工程变更内部信息协同的模式
        3.2.3 工程变更内部信息协同模式的分析
    3.3 工程变更传播的外部信息协同
        3.3.1 研究工程变更外部信息协同的原因分析
        3.3.2 基于信息生态视角的工程变更外部信息协同的模式
        3.3.3 工程变更外部信息协同模式的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效果评估研究
    4.1 工程变更信息协同度评估模型的构建
        4.1.1 评估模型的构建原则
        4.1.2 评估模型的构建依据
    4.2 度量方法的提出
        4.2.1 度量方法的改进
        4.2.2 度量方法的相关指标描述
    4.3 协同变更信息延展度
        4.3.1 指标度量的必要性分析
        4.3.2 度量指标的量化模型
    4.4 协同变更信息强度
        4.4.1 指标度量的必要性分析
        4.4.2 度量指标的量化模型
    4.5 协同变更信息质量度
        4.5.1 指标度量的必要性分析
        4.5.2 度量指标的量化模型
    4.6 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效果评估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MS的变更信息协同效果评估的实证分析
    5.1 MS(现代造船模式)的现状分析
        5.1.1 MS的提出
        5.1.2 MS的内涵与特征
        5.1.3 我国MS的发展现状
        5.1.4 基于MS的工程变更信息协同现状
    5.2 实证企业简介
    5.3 度量方法的验证
        5.3.1 各指标的权重系数
        5.3.2 协同变更信息延展度的计算
        5.3.3 协同变更信息强度的计算
        5.3.4 协同变更信息质量度的计算
        5.3.5 变更信息协同度度量结果的分析
        5.3.6 增强变更信息协同度的措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6)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 研究意义
    二、 相关概念及题意的说明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框架及内容的设定与说明
    五、 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的几点推进(创新之处)
    六、 研究方法
    七、 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第一章 上海与全国经济联动关系的历史概况
    第一节 上海发展及其历史地位的演变
    第二节 解放以来全国支援上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的发展历程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初步开展(1949——1958)
    第一节 支援治淮:“开国治水”中的上海力量
    第二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工厂内迁
    第三节 “一五时期”上海支援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第四节 支援内地高等教育事业——以上海交通大学西迁为例
    第五节 20 世纪 50 年代上海支援全国文化事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上海支援全国的进一步开展(1958——1978)
    第一节 上海与“全国一盘棋”方针
    第二节 20 世纪六十年代上海知识青年支援新疆农业建设
    第三节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市支援全国三线建设
    第四节 上海支援 1976 年唐山大地震抗震救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支援福建:上海支援全国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1949 年上海组建南下服务团
    第二节 上海对福建工业建设的协作与支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的延续和发展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上海支援全国”历史语境的变迁
    第二节 内联协作与对口支援
    第三节 改革开放后全国防疫和救灾中的上海力量——以防治“非典”和“5·12”地震救灾为中心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部分
    附录一:上海支援全国大事年表
    附录二:市委整顿金融业工作委员会动员上海金融业职工 2000 人参加西北区行工作总结报告(节选)
    附录三:上海支援广西的迁厂工作总结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出版的专着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或主持的科研项目
后记

(7)基于中间产品的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造船模式的发展及信息化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中日韩中间产品专业化生产现状
        1.2.2 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的研究现状
        1.2.3 基于中间产品的船舶建造生产节拍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船舶建造中间产品概述
    2.1 理论基础
        2.1.1 成组技术理论
        2.1.2 系统工程理论
    2.2 中间产品的内涵
        2.2.1 中间产品的含义
        2.2.2 中间产品分类成组
        2.2.3 中间产品的主要特征
        2.2.4 中间产品的重要意义
    2.3 中间产品导向型的造船任务体系
        2.3.1 船体分道作业
        2.3.2 区域舾装作业
        2.3.3 区域涂装作业
        2.3.4 管系制造作业
    2.4 中间产品生产作业标准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研究
    3.1 船舶建造生产节拍基础
    3.2 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的控制方法
    3.3 造船生产计划
        3.3.1 造船生产计划的主要内容
        3.3.2 造船生产计划的功能定位
        3.3.3 造船生产计划的三维管理模式
        3.3.4 造船生产计划的编制
    3.4 船舶建造周期标准化
        3.4.1 船舶建造标准周期的数据基础
        3.4.2 船舶建造标准周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船舶建造生产节拍影响因素分析
    4.1 船舶建造的特点
    4.2 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员工因素
        4.2.2 技术设备因素
        4.2.3 材料物资因素
        4.2.4 组织管理因素
        4.2.5 环境因素
    4.3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4.4.1 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
        4.4.2 影响因素权重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建造中间产品生产节拍研究
    5.1 分段制造生产组织模式
    5.2 平面分段制造生产节拍
        5.2.1 平面分段制造流程
        5.2.2 平面分段流水线生产节拍
        5.2.3 平面分段流水线制造的关键
    5.3 曲面分段制造生产节拍
        5.3.1 曲面分段制造流程
        5.3.2 曲面分段制造生产节拍
        5.3.3 曲面分段制造的关键
    5.4 控制船舶建造中间产品生产节拍的关键
        5.4.1 设备产能平衡
        5.4.2 作业班组调整
        5.4.3 中间产品生产流程和精度控制
        5.4.4 缩短作业切换时间
    5.5 本章小结
总结展望
    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8)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1.2 主要内容、结构体系及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结构体系安排
        1.2.3 研究方法
    1.3 论文的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2 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2.1 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
        2.1.1 产业集群的概念
        2.1.2 产业集群的特征
    2.2 产业集群经济效应分析
        2.2.1 产业集群的资源优势
        2.2.2 产业集群的市场优势
        2.2.3 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
        2.2.4 产业集群的创新优势
        2.2.5 产业集群的协同优势
3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理论模型分析
    3.1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概念及特征
        3.1.1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概念
        3.1.2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特征
    3.2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形成条件
        3.2.2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影响因素
    3.3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经济效应分析
        3.3.1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正效应
        3.3.2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负效应
    3.4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识别模型
        3.4.1 产业集群常用识别方法
        3.4.2 船舶工业产业集群识别模型构建
4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实证分析
    4.1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4.1.1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总体概况
        4.1.2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形成条件分析
        4.1.3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特征分析
    4.2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识别模型
        4.2.1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定性识别
        4.2.2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的定量识别
    4.3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存在问题
        4.3.2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问题原因
5 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对策建议
    5.1 国内外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经验借鉴
        5.1.1 国外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5.1.2 国内船舶工业产业集群经验借鉴
        5.1.3 对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启示
    5.2 对策建议
        5.2.1 政府层面
        5.2.2 产业层面
        5.2.3 企业层面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应链构建的研究现状
        1.2.2 海洋工程装备研究现状
        1.2.3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图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供应链理论
        2.1.1 供应链概念
        2.1.2 供应链特征
        2.1.3 供应链分类
    2.2 协同理论
        2.2.1 协同的概念
        2.2.2 协同在供应链运行中的体现
    2.3 遗传算法
        2.3.1 遗传算法概念
        2.3.2 遗传算法原则
        2.3.3 遗传算法内容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及其结构模型
    3.1 海洋工程装备构成
        3.1.1 海洋工程装备构成
        3.1.2 海洋工程装备特点
        3.1.3 海洋工程装备现状
    3.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
        3.2.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概念
        3.2.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要素
        3.2.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特点
    3.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结构模型
        3.3.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设计原则
        3.3.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结构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
    4.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的含义
    4.2 两供应商—单制造商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模型
        4.2.1 模型假设和相关参数
        4.2.2 分散决策下供应商的成本函数
        4.2.3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的成本函数
        4.2.4 集中决策下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总体成本函数
    4.3 基于激励措施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模型
        4.3.1 供应商协同模型
        4.3.2 海工制造企业协同模型
        4.3.3 算例分析
        4.3.4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同建议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5.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及步骤
        5.1.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方法
        5.1.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步骤
    5.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模型
        5.2.1 遗传算法的算法
        5.2.2 遗传算法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
        5.2.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选择模型
    5.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5.3.1 自适应遗传算法的设计
        5.3.2 海洋工程装备合作伙伴选择自适应遗传算法步骤
        5.3.3 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支撑体系
    6.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信息支撑
        6.1.1 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网络信息集成思想
        6.1.2 基于 Internet/Intranet 的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信息支撑体系
    6.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组织结构支撑
        6.2.1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6.2.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
    6.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激励机制支撑
        6.3.1 激励机制的概念
        6.3.2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协议
        6.3.3 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激励机制的内容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供应链的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建议
    7.1 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现状
        7.1.1 发展现状概述
        7.1.2 发展存在问题
    7.2 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的优势分析
        7.2.1 区位优势
        7.2.2 大型海工项目陆续建成投产
        7.2.3 海工产品基本覆盖主要领域
        7.2.4 海工技术发展全国领先
        7.2.5 海洋工程装备配套同步发展
    7.3 构建江苏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模型
        7.3.1 以骨干海工企业为核心
        7.3.2 以配套与模块厂为辅助
        7.3.3 以中介服务平台为支撑
    7.4 基于供应链的江苏省海洋工程装备发展建议
        7.4.1 加快海工装备基地建设
        7.4.2 明晰产业链核心业务
        7.4.3 推进海工配套产业发展
        7.4.4 加大技术创新资源投入
        7.4.5 加快海工中介平台建设
        7.4.6 选择合适配套供应商
        7.4.7 建立海工供应链信息系统
        7.4.8 强化国际国内招商引资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研究的课题
致谢
详细摘要

(10)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1.1 优势分析
        1.1.1 地理资源优越
        1.1.2 产业初显规模效应
        1.1.3 产品结构较优化
        1.1.4 制造技术实力较强
        1.1.5 劳动力成本低廉
    1.2 劣势分析
        1.2.1 产业规模效应差
        1.2.2 设计制造水平总体不高
        1.2.3 产品结构亟需调整升级
        1.2.4 配套业发展不协调
        1.2.5 高素质人才欠缺
    1.3 机遇分析
        1.3.1 国际造船中心的继续东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1.3.2 政府的大力支持
        1.3.3 发展潜力巨大
    1.4 威胁分析
        1.4.1 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
        1.4.2 区域竞争日益激烈
        1.4.3 面临产能过剩压力
2 加快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2.1 提升船舶产业规模
        2.1.1 加快船舶产业集中区建设
        2.1.2 推进船舶修造业结构调整
        2.1.3 加快船舶配套业发展
        2.1.4 推动修船业发展
        2.1.5 促进拆船业发展
    2.2 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
        2.2.1 提高设计研发能力
        2.2.2 加强企业技术改造
        2.2.3 推进研发平台建设
    2.3 提升产业企业综合管理水平
        2.3.1 推进精益制造
        2.3.2 提高信息化水平
        2.3.3 提升绿色环保水平
3 政策措施建议
    3.1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
    3.2 推进研究开发和创新
    3.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4 强化行业管理
    3.5 促进交流与合作

四、总装造船离不开专业化协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RFID的DSIC船舶物料追踪管理系统研究[D]. 董振和.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总装化造船系统生产效率评价研究[D]. 石国富.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3]船体总段敏捷制造策略研究及应用[D]. 陈大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2)
  • [4]转型经济下装备制造企业的主导逻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单国栋.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8)
  • [5]船舶制造过程中工程变更传播的信息协同效果评价研究[D]. 梁艳霞. 江苏科技大学, 2017(02)
  • [6]反哺与责任:解放以来上海支援全国研究 ——以人力、财物和技术设备的输出为中心[D]. 谢忠强. 上海大学, 2014(02)
  • [7]基于中间产品的船舶建造生产节拍研究[D]. 张熠飞. 江苏科技大学, 2014(03)
  • [8]烟台市船舶工业产业集群发展及对策研究[D]. 宗胜春.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 [9]海洋工程装备供应链构建研究[D]. 苏昆. 江苏科技大学, 2013(08)
  • [10]福建省船舶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策略研究[J]. 熊云峰,陈章兰,蔡振雄,黄婉贞. 海峡科学, 2013(02)

标签:;  ;  ;  ;  ;  

总装造船离不开专业合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