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奇葩小说简介

唐代奇葩小说简介

一、唐代精怪小说略说(论文文献综述)

杨媛媛[1](2021)在《唐小说中的山神形象变异研究——以华山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古代的文言小说中,山神故事是一个重要的故事类型。不同时期的山神形象各有侧重,唯中晚唐小说中的华山神形象表现出有别于其他山神的独特性格:山神神格由善转恶,山神作恶故事随之增多,主要表现为强抢民妻、强召人魂等。考察这类故事出现的原因,或许有以下三点:"影射玄宗"、反映社会现实以及受传统民间造神思维的影响。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生了目前所见的华山神恶神形象。

郭慧敏[2](2019)在《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研究》文中认为唐代常山张氏家族是以张鷟、张荐、张读为代表的唐传奇创作世家,他们的文学创作横跨有唐一代,对当时及后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张鷟《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叙事,描写初唐文人士子的狎妓生活,铺采摛文,间有俗语,开创了唐人小说创作的新纪元;《朝野佥载》选材“耳目所接,可据者多”,风格嘲谑讽刺,为唐人小说之最。两文展现了当时文人关注现实、张扬个性的艺术追求。张荐《灵怪集》,长篇情节完整,内含褒贬,短篇以诗入文,清丽可读,既反映出作者扎实的诗词功底,又展现出其作为史官的远见卓识。《宣室志》内容猎奇求异,行文生动优美,虽尤“志怪之属”却“殊张唐人风气”,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张读评骘世事的能力与态度,该文极有可能是其行卷之作。本文拟以传奇创作产生与发展的唐代社会为背景,以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的相互传承、相互影响之关系为纽带,在了解唐代文风、家学渊源及宗教崇尚等对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影响的基础上,把握其小说创作在题材选择、艺术风格等方面的相似性与变化性,进而凭借对其在后世嬗变情况与影响方式的具体展现,凸显常山张氏在中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研究创新点在于以新出土的的墓志材料为依据,考证常山张氏家族成员,特别是张读的生平仕宦经历及其小说《宣室志》的具体创作时间,并以此为前提判定《宣室志》为张读行卷之作,进而阐明其作为行卷之作在内容与风格上的独到之处。对学者较少研究的张荐《灵怪集》作品进行较为细致的阐释解读,并进一步探讨其中蕴含的创作思想及形成原因。另外,从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与唐代文风、家族创作传统、宗教崇尚之关系入手,以“人仙遇合”题材为例,探讨道教信仰对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之潜移默化的影响。

曹雨[3](2019)在《《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在浩瀚的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太平广记》这部官修大型小说类书作为一个转折点见证并推动了古代小说的发展,其文学地位与研究价值不言而喻。学术界对《太平广记》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但《太平广记》仍有许多研究空间有待挖掘和研究,疾病叙事正是其中之一。在《太平广记》的文本中有大量的疾病,这些疾病事件以及相关叙事内容犹如沧海遗珠,等待我们发现它们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本文以《太平广记》疾病叙事为研究对象,整理分析其疾病叙事相关内容、功能以及其隐喻内涵,价值影响。通过这些研究分析,力求可以更好地把握《太平广记》疾病叙事,并且挖掘出疾病叙事存在于《太平广记》中的实质。全文共有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说明了本课题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创新点,并具体界定了研究对象“疾病叙事”的定义。正文是本文的主体部分,共有五章。第一章,对《太平广记》整体情况和疾病叙事情况进行了概述。第二章,主要是研究了疾病叙事的内容,详细论述了生病方式分类、疾病叙事主题两方面。第三章,研究了《太平广记》疾病叙事功能,主要从人物形象、叙事情节以及叙事空间三方面展开论述。第四章,具体分析了《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的隐喻内涵,结合前文研究并通过分析,发现疾病叙事分别蕴涵了道德价值、社会伦理、宗教思想隐喻。第五章,对《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的价值和影响作出了探讨,主要是对疾病叙事的文学价值和政治价值,以及从疾病隐喻方面讲述它对明清小说的影响。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内容和意义总结。疾病叙事使得《太平广记》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采,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陈依雯(Tang Yee Woon)[4](2016)在《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的研究以唐代小说的传播和接受为主,主要从传播、接受这两个视角探讨唐代小说的发展,时限从唐朝至今,范围涵盖各时期的唐代小说出版情况及文学作品对唐代小说的改编。全文除绪论外,共分五章。唐代的文士多选择入幕,幕府是文士聚会、闲谈的重要场所,也是小说传播的主要背景。文士常在幕府的聚会中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而达到传播小说的目的。而长安是唐代首要都城,以长安为题材或在长安创作的小说数量不少。除了背景与环境的因素,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还有好几种方式,其中包括借助诗歌的流传。唐代小说和诗歌的关系非常密切,二者互相取材的例子很多,诗歌可谓是小说在唐代传播的主要载体。此外,还有一些与小说传播、接受相关的要素如:古文运动、文士投谒行卷,这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而言,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而唐代的书肆、诗歌的传唱也是小说传播的渠道。随着印刷技术的发达,小说刊印的数量逐渐增多,出版刊行的小说文本逐渐代替了抄本。宋人也编纂了着名的大型类书《太平广记》和大量的小说选本,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宋人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态度。宋元时期,不少文学创作都向唐代小说取材,无论话本、杂剧都大量融入了唐代小说的题材。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接受是很广泛的,除了文学作品,他们编纂的正史,也多向唐代小说取材,这可视为他们对唐代小说的一种评价。但宋人对唐代小说的态度也是矛盾的,如洪迈他在批评唐代小说的同时,又对唐代小说赞誉有加,这种矛盾的心态是值得探讨和厘清的问题。明清时期,除了小说文本的刊印出版,类书、丛书和小说选本的大量编纂对唐代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影响都很大。除此之外,这时期的小说、戏曲创作依旧向唐代小说取材,《剪灯新话》、《聊斋志异》、“三言二拍”都是这时期的小说名着,它们在题材上与唐代小说的关系就非常密切。戏曲方面的成果也很辉煌,着名的“临川四梦”、《长生殿》等都是改编自唐代小说的作品,可见唐代小说对明清文学的影响十分深远。民国以后,唐代小说的出版和刊印仍不间断。这时期,受西方学术思潮的影响,出现了现代学术意义上的小说研究。百余年来,唐代小说的研究涉及了校勘、考证、作家、作品、文艺理论等各种范畴,学人对唐代小说的研究孜孜不倦,一直努力的前进着。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小说的传播模式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戏曲艺术、影视作品都成为了唐代小说在当下的传播途径,这也是有待学人进一步去了解和探讨的。唐代小说也传播到了海外,尤其是日本、韩国、越南形成的汉字文化圈。唐代小说与东亚三国的渊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唐代,千余年来,它已深刻的影响了东亚三国不少的文学创作。不仅如此,唐代小说还远播到欧美和俄罗斯,更出现了不少翻译的作品,在欧美各国如、英国、美国、法国和俄罗斯等也引起了汉学家的关注,拥有了相关的研究成果。总而言之,唐代小说对唐代以后的文学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马琰[5](2016)在《中晚唐志怪传奇小说中的“他界”书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他界”是指与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相对的超现实世界。这一奇异空间往往与“此界”互为投射,亦此亦彼。中晚唐志怪、传奇小说中的“他界”书写不仅展现着生命情态的多种可能性,也融摄了传统文化中的时空观念,充溢着丰富而深刻的人文意蕴,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现实及文化生活。本文以“他界”概念为切入点,分三个部分探讨中晚唐“他界”小说如何沿袭前代创作观念及书写成规而后出转精,尽显“尽设幻语”、“作意好奇”之写作特色。第一部分在前代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各类型之间不同的空间性质和故事发展的情节模式,将中晚唐“他界”小说分为“仙乡”、“冥界”、“精怪界”及“梦境”四种故事类型。溯源“他界”观念中与中国文化相继传承的信仰与母题,探究唐人如何在对“他界”小说的情节母题与叙事策略承衍化新的同时融入主体意识的表达。第二部分由二元对照的方式对“他界”小说的“时间结构”和“空间结构”加以讨论。时间方面,“他界”小说中“故事时间”与“叙述时间”的综合使用构成了文本中的双重时间序列,赋予抽象的时间更多弹性变化与价值。空间方面,唐代“他界”空间的显着特征是“他界”间混同现象,“非常空间”则善于利用感官知觉的描写突显邪恶空间与神圣空间的异质性,而“他界”时空的深层结构中则充斥着圆形轨迹。第三部分,从时代的角度解读唐人在虚幻“他界”的创设中展现出的时代风貌和社会现实,进一步解读作品蕴含的主体性意识和人文精神。

周瑾锋[6](2016)在《唐宋笔记小说硏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古代小部研究领域,肇记小说历来较少受到嗣注,有限的关注集中在其史料价值上,而未能给予其独立的文学视角的研究,即大多还停留在迥逞的研究,没有从笔记小说本身的文体学或理论批评角度展开。在唐宋小说研究领域,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笔记小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唐代小说研究一直以傅奇为主流,而宋代的小说研究重点也是以括本为主的白话小说,笔记小说虚於次要地位。唐宋两代在文化上高度繁荣,在笔记小说作品的数量和品质上达到很高的水准,其中唐代是笔记小说发展的重要过渡陪段,宋代是肇记小说走向成熟、繁荣的陪段,唐宋两代的笔记小说理应成为笔记小说乃至古代小说研究的重点之一。本论文是关於唐宋笔记小说的综合性研究,关注唐宋笔记小说的多个方面,目的是为了能够弥补当前唐宋小说研究领域的一个薄弱环节。通过这一研究可以大致了解笔记小说在唐宋时期的创作、传播、批评等情部沉,有助於我封唐宋小说发展的总体情况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也能够对笔记小说在唐宋时期小说总体格局中有一个准确定位。本论文涉及了一些笔记研究中比较关键的问题。首先,关於“小说”、“笔记”、“笔记小说”等概念的内涵及外延,仍然处於模糊含混的状态,有待於进一步的厘清和规范。唐宋两代作为笔记创作承上启下的重要时期,在“笔记”或者“笔记小说”的创作和观念上有哪些继承和燮化发展也有待於作过一步的梳理。其次,本论文将涉及唐宋时期笔记体小说的多个方面,对笔记体小说的撰述背景、撰述意图、撰述方式、命名方式、目录着录等方面过行探封,以期对这一时期的笔记小说的创作、传播情况有较为全面的了解。第三,关於小貌文体的研究,就目前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傅奇体、话本体、章回体都己经有了专门的论着,得到了学界的承认。而“笔记体”这一称谓在学界还存在较大学议,本论文作为对唐宋笔记体小说的研究,势必要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上,从文体学的角度对笔记小说作一番梳理,以期对笔纪小说的体制、叙事、审美方面的特徵具备比较深入的认识。第四,本论文在输述的遇程中,不但注意到唐宋笔记小说在创作和文体规范的延续性、一致性,也兼顾到了差异性,即因唐宋雨代具体历史背景的不同,从而造成笔记小说在观念、创作方面的差异,最终导致文体上的差异。最後,本论文在材料的挖掘上,将立足於已有的材料基础,尽可能有所扩展,将以往被忽略或重视不够的材料纳入到研究的范围内,加以关注分析,以期得出一些新观点新结论。

余阳[7](2013)在《论唐传奇中精怪的人性化、世俗化》文中提出唐传奇精怪题材继承魏晋志怪小说,使精怪的人性化、世俗化趋势愈加突出。作品通过精怪传奇人性化、世俗化的描写,再现现实社会和士人阶层的生活、情感面貌,反映社会现状和士人的心理以及理想追求。

许晓颖[8](2012)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志怪小说之关系研究》文中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各种文体样式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出现彼此影响、融合的现象。抒情诗歌与早期小说在先秦时期便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尚博求异的时代风气激发了文人参与志怪创作的风潮,从而加速了志怪小说的文体成熟及其与诗歌相互渗透的进程。本文涉及诗歌史与志怪小说史两个维度,不仅分析了此一时期志怪小说中用诗的类型及功能,同时也对诗歌中的志怪叙事、志怪母题及志怪典故进行了梳理和解读,从文体样式、母题嬗变及艺术技巧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诗歌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为此一时期的诗歌研究及志怪小说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杨清虎[9](2011)在《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信仰》文中认为在传统文献对魅的记载中,魅常常与鬼结伴,携魑同行。它们与人接触,引发故事。在人与魅的互动中,人对魅的认识是作为一种民间信仰而存在的。这种与传统的天神、地祗、人鬼等观念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魅信仰,是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世界之重要一隅。宋代是魅发展的转型时期,讨论这个时期魅的问题,容易把握魅的发展轮廓,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鉴于此,本文以魅的总体发展脉络为基本线索,参照汉唐时期魅的特点,重点以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故事和魅现象为研究对象,对魅的问题以及魅信仰所涉及的两宋社会历史展开一些探究。绪论:引入魅话题,介绍魅的源起,魅的基本特征,以及文献中魅的发展阶段,并简述魅问题研究的选题理由、意义及研究现状与方法。第一章:摘录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故事,并从故事要素上对其简要分析,且以此为依据概述宋代笔记小说中所涉及的各种魅。第二章:参照并承接汉唐时期魅之特点,分析两宋时期魅之原形、魅之祸害、除魅之道。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宋代笔记小说中魅所具之特点。第三章:魅的观念属于民间信仰,且表现在南方多魅、淫祀现象、东岳治魅、魅之巫术等诸多方面。这种魅信仰并不孤立存在,与宋代的宗教、社会生活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全文总结:两宋时期,魅的观念与其它神灵信仰趋于交织,界限模糊。魅的信仰具有多元化、功利性的特点,在人们的观念中一切事物皆能修身成“魅”,因而“魅”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种信仰并非单纯在说魅、崇魅,重要的是它流露着广大人民的心态,反映着普通民众的生活。魅之种种表明,魅的信仰是人类偶像崇拜的延续,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元素。总之,人间有魅,魅皆由心生。

赵一霖[10](2010)在《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文中认为精怪小说是唐代小说的一个类别。本文以唐五代精怪小说为研究对象,对这类小说的命意与叙事的基本状态进行描述与分析,论述唐五代精怪小说的思想艺术成就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论文绪论部分,对精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界定,指出精怪是人的观念之物,它的产生、嬗变与人类的生存状态、思想意识和思维方式密切相关。六朝精怪小说基本形态为“粗陈梗概”式的“丛残小语”,内容上多表现精怪为实有之意,基本上是一种历史性的叙事。唐五代传奇体精怪小说则是唐人有意为之的文学创作,通过文学性叙事,借助想象的奇异和文采的优美,表现他们对社会人生的思索、理解、想象与向往,展现他们的审美意趣与才华。论文的正文由上编和下编两部分构成。上编主要研究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命意。唐代是小说文体独立的时代,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唐五代精怪小说也表现出相应的进步。从命意角度看,唐五代精怪小说存在着两种情况。种是对唐前精怪小说命意的延续,这一类小说的外在形态大都保持了六朝志怪小说“丛残小语”、“粗陈梗概”的特点;一种是以传奇体写成的精怪小说,这类小说的形态与古体精怪小说不同,它通过文学性叙事通过审美想象,构筑了自足的审美世界,其命意虽也有保持精怪小说传统命意的个别情况,但更多的则在于命意的推陈出新,表现了唐人独有的心曲和审美意趣。这一编的重点,是从对爱情婚姻、对功名利禄、对生命、对宗教以及对人情世态的态度等方面,考察和论述唐五代精怪小说命意上的新变。下编主要研究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问题。唐五代精怪小说作为古代文言小说的一个类别,历史性叙事与文学性叙事同时作用于它的成长过程。唐五代精怪小说在叙事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就在于它突破六朝志怪小说历史性叙事的藩篱,创撰出文言小说的文学性叙事文本。本编以西方叙事学理论对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问题进行研究,从叙事主体、叙事视角、叙事意象、叙事模式、叙事修辞等方面对唐五代精怪小说叙事的形态、特点、创新等等进行探索与描述,以期重点把握唐五代精怪小说的艺术成就及其对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贡献。

二、唐代精怪小说略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代精怪小说略说(论文提纲范文)

(1)唐小说中的山神形象变异研究——以华山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唐前文献中的山神形象
2 华山神形象在唐代的新变
3 唐代山神形象“变异”考
    1)“影射玄宗”说。
    2)对社会风气的反映。
    3)受传统民间造神思维的影响。
4 结语

(2)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价值与创新点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整体研究
        1.2.2 常山张氏家族代表家族成员文学创作个案研究
        1.2.3 其他张氏家族成员及其文学创作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地域界定
2 唐代常山张氏家族成员生平及文学创作
    2.1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的奠基者——张鷟
        2.1.1 张鷟生平概说
        2.1.2 《游仙窟》其文及艺术特色
        2.1.3 《朝野金载》其书及艺术特色
    2.2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中兴者——张荐
        2.2.1 张荐生平概说
        2.2.2 《灵怪集》其书及内容特色
    2.3 常山张氏家族文学创作的殿军者——张读
        2.3.1 张读生平概说
        2.3.2 《宣室志》创作与唐代“小说”行卷之风
        2.3.3 《宣室志》题材内容及艺术特色
    2.4 其他张氏家族成员的文学创作
3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面貌及其成因
    3.1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与唐代文风
        3.1.1 “游仙”与初唐浮艳流丽之风
        3.1.2 “惨淡为文”与中唐质实尚怪之风
        3.1.3 “殊张唐人风气”与晚唐崇尚低迷之风
    3.2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传统的承袭
        3.2.1 “承祖风而述神怪”
        3.2.2 “不以史官末事率尔操觚”
    3.3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的具体表现
        3.3.1 《游仙窟》:人“仙”遇合
        3.3.2 《灵怪集》:人“神”遇合
        3.3.3 《宣室志》:人“鬼”遇合
4 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的价值与影响
    4.1 《游仙窟》:以第一人称创作的世情小说开山之作
    4.2 《朝野佥载》:后世公案、豪侠小说可从中取材的补史之作
    4.3 《灵怪集》:中唐文人对传统题材的解构与改写
    4.4 《宣室志》:末世文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1.2.1 《太平广记》的研究现状
        1.2.2 中国古代小说疾病叙事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与研究创新点
        1.3.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太平广记》及疾病叙事概述
    1.1 《太平广记》概述
        1.1.1 《太平广记》整体的基本情况
        1.1.2 《太平广记》成书的背景原因
        1.1.3 《太平广记》编纂特征与隐含意图
    1.2 疾病叙事概述
        1.2.1 宋初以前的疾病叙事发展概述
        1.2.2 《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章 《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的内容
    2.1 生病方式分类
        2.1.1 真病
        2.1.2 假病
    2.2 疾病叙事主题
        2.2.1 原始宗教主题
        2.2.2 道教主题
        2.2.3 佛教主题
第三章 《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的功能
    3.1 人物群像丰富立体
        3.1.1 患者家属群像
        3.1.2 救治者群像
    3.2 叙事情节不可或缺
        3.2.1 生发故事,“病”不可无
        3.2.2 衍发事件,缺“病”不可
    3.3 叙事空间交互转换
        3.3.1 拟实空间——边缘空间自然交互
        3.3.2 拟实空间——超现实空间无缝转换
第四章 《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的隐喻内涵
    4.1 蕴涵的道德价值隐喻
        4.1.1 提倡弃恶向善
        4.1.2 倡导众生平等
        4.1.3 宣扬知足常乐
    4.2 蕴涵的社会伦理隐喻
        4.2.1 孝顺父母的家庭伦理
        4.2.2 诚实守信的交往伦理
        4.2.3 重义轻利的经济伦理
    4.3 蕴涵的宗教思想隐喻
        4.3.1 敬畏天命的儒教思想
        4.3.2 佛法灵验的佛教思想
        4.3.3 悬壶济世的道教思想
第五章 《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的价值与影响
    5.1 文学与政治价值
        5.1.1 强化小说主题
        5.1.2 传达教化思想
    5.2 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5.2.1 对明代小说的影响
        5.2.2 对清代小说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范围与对象
    三、研究综述
    四、本文结构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五代时期的小说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背景—幕府文化与文士闲谈
    第二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环境—以长安为个案
    第三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载体—诗歌
    第四节 与唐代小说传播相关的诸要素
    第五节 唐代小说的传播方式
第二章 唐代小说在宋元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宋代刊刻、印刷技术对唐代小说传播的影响
    第二节 《太平广记》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宋元小说选本、小说集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节 宋元话本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五节 元杂剧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六节 宋代文士对唐代小说的评价
第三章 唐代小说在明清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代小说文本在明清时期的刊印情况
    第二节 明清类书、丛书、小说选集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明清文言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四节 明清白话小说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五节 明清戏曲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六节 明清文士对唐代小说的评价
第四章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出版情况
    第二节 民国以来唐代小说的研究状况
    第三节 现代戏曲、影视媒体对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第五章 唐代小说在海外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代小说在东亚的传播与接受
    第二节 唐代小说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
余论
参考文献

(5)中晚唐志怪传奇小说中的“他界”书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一)“他界”概念的界定
        (二)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一)相关研究资料的整理和考订
        (二)唐代小说的文化学研究
        (三)与“他界”相关的主题研究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目的
第一章 中晚唐“他界”书写之故事类型
    第一节 仙乡故事类型
        一、服食仙药型
        二、仙境观棋型
        三、人仙恋爱型
        四、仙境隐逸型
    第二节 冥界故事类型
        一、冥界游行
        二、墓冢空间
    第三节 精怪故事类型
        一、人与精怪互变
        二、人与精怪相恋
        三、人与精怪互助报恩
        四、精怪作祟
    第四节 梦境故事类型
        一、前兆后验之命定观念
        二、梦境重叠之真幻相通
        三、黄粱一梦之人生启迪
第二章 中晚唐“他界”书写之时空结构
    第一节 时间结构之设计
        一、“始有意为小说”之叙事时序与叙事节奏的变化
        二、真幻交错之“此界”时间与“他界”时间的比照
    第二节 空间结构之营造
        一、“他界”空间的混同化现象
        二、“他界”空间的感官知觉特征
    第三节 错综时空下的深层圆形结构
        一、类团圆结局
        二、道教之原形回归
        三、佛教之因果轮回
第三章 中晚唐“他界”书写之文化阐释
    第一节“俗世”与“仙界”之间的纠葛
        一、为仕宦放弃求仙
        二、欲仕宦与求仙兼得
        三、由仕宦转为求仙
        四、仕宦与求仙各得其志
    第二节 人本思想之“此界”观照
        一、对黑暗政治及浇薄世风的批判
        二、人生如梦之醒悟
        三、以“他界”书写探究生命本真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唐宋笔记小说硏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之界定
    二、已有研究之概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第一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撰述背景
    第一节 史家情怀与知识主义
        一、实录与动态——史家情怀
        二、博物与求知——知识主义
    第二节 宗教情怀——翰迥报应、求仙长生
        一、佛教——论迥报应
        二、道教——求仙长生
        三、佛道思想的传播与唐宋笔记小说
    第三节 三教的融合与世俗化
        一、三教的融合
        二、三教的世俗化
    第四节 民间宗教与信仰
        一、鬼神精怪与命定思想
        二、南方文化
    第五节 商业、城市化及出版印刷的影响
        一、商业的繁荣、城市的发展
        二、出版印刷业的发展
第二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撰述意图
    第一节 资治体、寓劝诫
        一、功利主义文艺观之影响
        二、时代变迁之要求
        三、箴规与辅教
    第二节 广见闻、补史阙
        一、广见闻
        二、补史阙
    第三节 资谈笑、助谐谑
        一、笑话、谐谑与娱乐
        二、剧谈与娱乐
        三、滋味与娱业
    第四节 其他意国及宋人的新燮
第三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成书与命名
    第一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成书
        一、笔记小说的着述方式
        二、笔记小说的取材方式
        三、唐宋笔记小说的成书方式
    第二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命名
        一、唐宋笔记小说命名基本情况
        二、唐宋笔记小说小说命名的理论内涵
第四章 唐宋笔记小说的文体特徵
    第一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体制特徵
        一、标题
        二、分类
    第二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叙事特徵
        一、叙事与虚构
        二、从口传到书面
        三、程式化与类型化
    第三节 唐宋笔记小说的审美特徵
        一、体制风貌与审美
        二、撰述状态与审美
        三、案头与审美
余论
附录一:唐宋目录的笔记小说着录格局及其成因
    第一节 官方目录的笔记小说着录
        一、《隋书·经籍志》与《旧唐书·经籍志》的着录情况
        二、《崇文总目》与《新唐书·艺文志》的着录情况
    第二节 私家目录的笔记小说着录
        一、《郡齐读书志》的着录情况
        二、《直齐书录解题》的着录情况
    第三节 笔记小说着录格局形成的原因
        一、四部分类法与笔记小说之着录
        二、笔记小说的特点及其与四部之关系
附录二:唐宋笔记小说序跋辑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成果
後记

(7)论唐传奇中精怪的人性化、世俗化(论文提纲范文)

(8)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志怪小说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选题理由
第一章 、溯源:诗与神话及小说的早期结合
    (一) 《诗经》中所见的神话
        1. 后稷神话
        2. 后稷神话以外的其他神话
    (二) 《楚辞》中所见的神话
        1. 《楚辞》中缺少故事情节的神话
        2. 《楚辞》中具有故事情节的神话
        3. 《楚辞》运用神话的特点
    (三) 《穆天子传》:早期小说与歌谣的结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人与志怪小说写作主体的叠合现象分析
    (一) 尚奇务博的时代风气
        1. 汉魏之际的学术转向
        2. 晋世尚博求异与游心寓日的学术转向
        2.1 两晋时期的尚博求异
        2.2 游心寓目的学风转向
        3. 南朝士人的博学风气与书籍文化
    (二) 亦诗亦稗的双重面向——诗人与小说家
        1. 以博物为目的的创作者——张华
        2. 以娱心为目的的创作者——陶渊明
        3. 以宗教为目的的创作者——颜之推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诗歌因素
    (一) 唐前志怪小说歌诗总目
    (二) 唐前志怪小说用诗类型
        1. 俚语歌谣
        1.1 风俗谣
        1.2 颂谣与怨谣
        1.3 谶谣
        2. 抒情歌诗
        2.1 汉武帝故事中的抒情歌诗
        2.2 女神、女鬼与女妖的抒情歌诗
        2.3 男女赠答与幽冥男性的歌诗
        3. 妖诗与文人诗
    (三) 志怪小说用诗的功能
        1. 唐前志怪小用诗的叙事功能
        1.1 预叙、复叙与话语层面的限制视角
        1.2 传说中抒情歌谣的雅化
第四章 、志怪小说对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渗透
    (一)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中的志怪叙事
        1. 游仙诗中的仙与药
        2. 游仙诗人的忧与游
    (二)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志怪母题与志怪典故
        1. 志怪母题与诗歌
        1.1 牛郎织女母题与诗歌
        1.2 江妃二女母题与诗歌
        1.3 邗子仙穴母题与诗歌
        2. 志怪典故与诗歌
        2.1 齐梁诗人好博尚新的用典之风
        2.2 以志怪入于诗歌典故的集大成者——庾信
    (三) 志怪小说对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手法的影响——以挽歌诗、悼亡诗为例
        1. 《列异传》与诗歌中亡灵视角的出现
        2. 西晋志怪小说与悼亡诗、挽歌诗创作
        3. 释道类志怪小说的传播与南朝悼亡诗、挽歌诗
全文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屈原作品中所见名物典故举隅
附录二:先秦典籍中的歌诗一览
附录三:唐前志怪小说歌诗总目
附录四:庾信诗文中的志怪典故举隅
后记

(9)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信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先秦至六朝时期的魅
    二、魅的基本特征
    三、文献中魅之记载
    四、魅问题研究综述
第一章 宋人描述之"魅"
    第一节 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故事
    第二节 故事中的"魅"辨析
        一、魑魅
        二、精魅
        三、鬼魅
        四、妖魅
        五、邪魅
    小结
第二章 宋代魅之原形、祸害与祛魅
    第一节 魅之原形
        一、以"物"为原形的魅
        二、与"鬼"有关的魅
    第二节 魅之祸害
        一、石式惑挠女子
        二、魅惑男子
        三、致人生病
        四、取人性命
        五、无祸于人或助人
    第三节 除魅之道
        一、除魅之人
        二、除魅工具
        三、除魅之法
        四、除魅效果
    第四节 魅之特点
    小结
第三章 宋代社会的魅信仰
    第一节 "魅"与民间信仰
        一、为什么说魅观念是民间信仰
        二、魅信仰的表现
    第二节 魅信仰与宗教
        一、魅信仰与宋代佛教演变
        二、魅信仰与宋代道教沉浮
    第三节 魅信仰与宋代社会生活
        一、用"魅"表达政见与贡院鬼魅致人死亡
        二、魅认识与宋代娼妓现象
        三、魅信仰与民族交流踪迹
        四、魅观念与医药病疫
    第四节 关于"魅"认识的归宿
    小结
结语
基本故事附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绪论
上编 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命意
    一、传统命意的历史延续
    二、对爱情婚姻的向往
    三、对功名利禄的否定
    四、对谐谑趣味的表达
    五、对人情世态的褒贬
下编 唐五代精怪小说的叙事
    一、突破历史性叙事的樊篱
    二、叙事主体的隐与显
    三、叙事视角的开与阖
    四、叙事意象的丰赡与多姿
    五、叙事模式(一)
    六、叙事模式(二)
附表一
附表二
附表三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四、唐代精怪小说略说(论文参考文献)

  • [1]唐小说中的山神形象变异研究——以华山神为例[J]. 杨媛媛.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04)
  • [2]唐代常山张氏家族小说创作研究[D]. 郭慧敏. 山西师范大学, 2019(06)
  • [3]《太平广记》疾病叙事研究[D]. 曹雨.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4]唐代小说的传播与接受[D]. 陈依雯(Tang Yee Woon). 南京大学, 2016(04)
  • [5]中晚唐志怪传奇小说中的“他界”书写研究[D]. 马琰. 江南大学, 2016(02)
  • [6]唐宋笔记小说硏究[D]. 周瑾锋. 华东师范大学, 2016(10)
  • [7]论唐传奇中精怪的人性化、世俗化[J]. 余阳. 红河学院学报, 2013(01)
  • [8]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志怪小说之关系研究[D]. 许晓颖. 北京大学, 2012(03)
  • [9]宋代笔记小说中的魅信仰[D]. 杨清虎. 陕西师范大学, 2011(12)
  • [10]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 赵一霖.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唐代奇葩小说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