腮腺副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1例报告

腮腺副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1例报告

一、CT诊断腮腺副腺体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徐万林,朱云,卢浩,丁继平,姚原,刘胜文,张陈平,杨雯君[1](2021)在《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经验:附10例报告》文中指出目的 :总结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的相关经验。方法 :对收集的10例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重点分析术中面神经处理方法及术后放疗的作用。结果: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3~51岁,平均38岁(中位年龄37岁)。10例患者均具有多次术后复发特点,其中6例首次术式为局麻下肿瘤结节摘除术。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式为腮腺全叶切除术结合术中具体情况处理面神经(完整保留5例、端-端吻合2例、耳大神经桥接2例、咬肌神经转位修复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后放疗,放疗剂量为55~62 Gy/25~30 Fx,随访至今未见肿瘤复发。结论: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有多次复发、侵袭性强等特点,手术应注意在彻底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保护面神经。无法保留完整性时,则切除受累段、同期修复重建,辅助放疗可能对提高局部控制率有一定帮助。

许飞虎,徐万林,刘胜文,丁修明,张祥,杨雯君[2](2021)在《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恶变侵犯颧骨1例报告》文中研究指明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recurrent pleomorphic adenoma,RPA)存在一定的恶变几率,但检索国内外文献未见侵犯颧骨的报道。本文报告1例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恶变侵犯颧骨病例,并结合相关文献分析其临床、影像及病理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

柴加传[3](2021)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糖尿病、肥胖及血脂异常与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发病的相关性;探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发病的危险因素,为疾病的预防提供帮助;比较空腹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在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之间的差异性,以期为腮腺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的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方法](1)临床资料收集:收集由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2017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经术后病理诊断为腮腺多形性腺瘤病例116例和诊断为沃辛瘤病例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位置、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史、空腹血糖、糖尿病史、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实验方法: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体质指数、空腹血糖、糖尿病史、血脂临床特征及二者之间的差异性。(3)采用SPSS26.0软件建立数据库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表示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结 果](1)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纳入研究病例116例,男女之比(46:70),发病率女性多于男性,沃辛瘤病例83例,主要为男性(82:1)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多见于中青年(81.80%),沃辛瘤患者多见于中老年(96.40%)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年龄12~79岁,平均年龄为41.92±15.45岁;沃辛瘤患者年龄36~82岁,平均年龄为58.08±9.41岁P<0.001,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在性别、年龄上统计学有极显着差异。(2)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39.60%,沃辛瘤患者超重肥胖发生率为68.70%,沃辛瘤患者有较高的超重肥胖率P<0.01。(3)糖尿病史方面:多形性腺瘤患者有糖尿病史患者为6%,沃辛瘤患者为9.60%,二者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血糖情况:多形性腺瘤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为94.80%,沃辛瘤为85.50%,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多形性腺瘤患者空腹血糖为4.81±0.75mmol/L,低于沃辛瘤患者5.29±1.16mmol/L,两者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4)吸烟史:多形性腺瘤患者有吸烟史为15.50%,沃辛瘤患者为79.50%。两种肿瘤患者在吸烟史上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5)体质指数:多形性腺瘤患者为23.21±3.30kg/m2,低于沃辛瘤25.36±3.57kg/m2,二者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沃辛瘤患者体质指数大于正常值推荐标准。(6)当患者年龄>40岁时:统计年龄多形性腺瘤患者55.91±10.67岁,沃辛瘤患者为59.27±9.20,两种肿瘤在年龄上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此时多形性腺瘤和沃辛瘤患者在糖尿病史方面仍无统计学差异P>0.05;空腹血糖对比上也无明显统计学差异5.09±0.74:5.33± 1.22mmol/L,P>0.05;吸烟史上仍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8.90%:75.70%,P<0.001;血脂异常方面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血脂异常为24.40%,沃辛瘤患者为60%;体质指数多形性腺瘤患者为23.82±3.16kg/m2,沃辛瘤患者25.51±3.70kg/m2,两者之间仍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脂指数方面:多形性腺瘤患者总胆固醇为4.65±0.59mmol/L,甘油三酯为1.66±0.74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2.94±0.60mmol/L,沃辛瘤总胆固醇为4.74±0.96mmol/L,甘油三酯为2.47±3.42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3.16±0.90mmol/L,两种肿瘤在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多形性腺瘤患者为1.28±0.32mmol/L,沃辛瘤患者为1.07±0.30mmol/L,两者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在性别、年龄、吸烟史、空腹血糖、体质指数、血脂方面有较大差异,沃辛瘤患者较多形性腺瘤患者有更高的超重肥胖发生率、更高血脂异常发生率、更高的吸烟史。在两种肿瘤的诊断鉴别中除了考虑性别、年龄、部位、吸烟因素外,肥胖、体质指数、血脂异常可能也是重要的鉴别因素,并建议中老年群体尽早戒烟,合理饮食,加强锻炼,控制体重,同时监测血糖与血脂水平。

邹虎威[4](2020)在《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外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约占头颈肿瘤的3%。手术是治疗腮腺肿瘤的主要方法,随着人们对腮腺肿瘤病理特点了解的深入以及经验的积累,腮腺肿瘤切除的术式经历了由剜除术到腺叶切除术再到部分腮腺切除术的发展过程。部分腮腺切除术是功能性外科发展的产物,其保留了部分腮腺腺体,但是这在保留了部分腮腺功能的同时,也带来了涎瘘率增高的问题。腮腺术后涎瘘的病因在于术中切除部分腮腺组织时,同时切断了腮腺的导管系统,并造成其断端在术区的直接暴露,残存腺体分泌的唾液可从破裂的导管漏入术区,唾液潴留到一定程度就形成涎瘘。为预防涎瘘,在分离腮腺组织时,需对腮腺分支导管仔细甄别并结扎,在完成肿瘤切除之后,还需要对腮腺残端严密缝扎,术后通常配合绷带加压包扎、负压引流等辅助手段。但因为腮腺各级分支导管过于细小、众多,且没有显着颜色,术中难以完全识别;缝扎腮腺残端时又出于对面神经的保护而投鼠忌器,难免遗漏部分腮腺分支导管,导致涎瘘发生。如何有效识别并结扎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是降低涎瘘率的关键,而对破裂的腮腺分支导管缺乏有效的识别手段,是临床预防涎瘘的关键痛点。亚甲蓝是临床常用的染色剂,其在腮腺手术中的应用最早开始于1950年代,当时使用的亚甲蓝染色技术通过术前自导管口注入亚甲蓝,使腮腺腺体蓝染,因肿瘤和面神经不蓝染,从而起到便于识别肿瘤和面神经的作用,但该技术造成整个腮腺术区蓝染,反而不利于发现腮腺导管瘘。将亚甲蓝作为示踪剂来实现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是具有创新性的新技术,此前未见报道,此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廉,是对传统分支导管结扎技术和腮腺残端缝扎技术的有效补充。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资料和方法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东院区口腔颌面外科行保留腮腺主导管的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切除术的101例病例资料。收集的资料包括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方法、肿瘤部位、肿瘤大小、病理类型以及术后涎瘘、暂时性面瘫等并发症情况。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将临床诊断为单侧腮腺浅叶良性肿瘤且拟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入亚甲蓝组和传统组。两组患者均于气管插管全麻下行部分腮腺浅叶切除术。亚甲蓝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于腮腺导管口注入稀释的亚甲蓝,根据亚甲蓝在腮腺术区流出的位置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后,再行腮腺残端缝扎;传统组于肿瘤切除完成后,直接行腮腺残端缝扎。两组患者都行组织补片植入,并留置负压引流管。术后24h引流量低于20mL时拔除负压引流管,并行绷带加压包扎,术后一周拆线,并再次加压包扎一周。术后随访时间为术后一周、两周、三周,每次随访均检查患者涎瘘、面瘫等并发症情况。结果1.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101例病例中,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者38例(亚甲蓝组),仅应用传统技术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者63例(传统组)。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7.89%,低于传统组(20.63%,P=0.156)。亚甲蓝组术后面瘫率10.53%,高于传统组(9.52%,P=1.000)。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35分钟,四分位距33,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5分钟,四分位距50,P<0.001)。年龄、性别、术式、病理类型、患侧、肿瘤大小、肿瘤位置在腮腺术后是否涎瘘或面瘫的患者间对比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2.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自2018年4月至2020年6月共纳入患者245例,其中亚甲蓝组122例,传统组123例。亚甲蓝组术后涎瘘率4.92%,显着低于传统组(12.20%,P=0.042)。亚甲蓝组术后暂时性面瘫率13.93%,高于传统组(11.38%,P=0.548)。亚甲蓝组手术时间中位数113分钟,四分位距44,显着高于传统组(中位数为100分钟,四分位距40,P=0.002)。涎瘘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8岁,四分位距26,显着低于无涎瘘患者(中位数53,四分位距19,P=0.037)。术后暂时性面瘫患者肿瘤大小中位数为3.0cm,四分位距2.0,显着大于无暂时性面瘫患者(中位数2.5,四分位距1.3,P=0.015)。结论1.使用亚甲蓝示踪技术术中精准识别并结扎腮腺导管瘘口能显着降低腮腺术后涎瘘发生率,在腮腺手术中有推广价值。2.亚甲蓝示踪技术延长了手术时间,但不会明显增加术后暂时性面瘫的发生率。3.年龄是腮腺术后涎瘘的相关风险因素,低龄患者术后更易发生涎瘘。4.肿瘤大小是腮腺术后暂时性面瘫的相关风险因素,肿瘤越大越容易发生术后面瘫。

张丹[5](2019)在《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CT纹理分析在腮腺常见上皮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目的探讨基于CT图像的3D纹理分析技术在鉴别腮腺常见良恶性上皮源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经病理证实患有腮腺常见良恶性上皮源性肿瘤患者的CT增强动脉期图像资料。选取动脉期图像导入开源软件ITK-SNAP逐层勾画出肿瘤的边界,得到三维可切割图像,再使用MATLAB2017b软件进行纹理特征提取,获取整个瘤体的纹理参数特征。两两分析、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相关纹理参数值:平均值(mean)、均匀度(uniformity)、能量(energy)、熵(entropy)、偏度(skewness)、峰度(kurtosis)、对比度(contrast)、相关性(correlation)、熵和(sum entropy)、熵差(difference entropy)之间的差异,P<0.05的纹理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利用频率变量绘制并计算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作为肿瘤的特异性、准确性及敏感性的评价标准。结果(1)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间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腺淋巴瘤组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均高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P<0.05);(2)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组间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腺淋巴瘤组平均值、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高于多形性腺瘤组,而多形性腺瘤组均匀度高于腺淋巴瘤组(P<0.05);(3)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组间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熵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平均值、能量、熵、相关性、熵和高于多形性腺瘤组,而多形性腺瘤组均匀度高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P<0.05)。(4)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平均值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781,特异度为71.1%,灵敏度为73.8%,最佳阈值为80.88;(5)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组能量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910,特异度为96.1%,灵敏度为73.8%,最佳阈值为42558500;(6)腮腺多形性腺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组能量的诊断效能最佳,曲线下面积为0.742,特异度为86.3%,灵敏度为55.6%,最佳阈值为31563064。结论(1)基于CT图像的3D纹理分析定量参数熵和、熵、平均值、对比度、熵差、能量能够有效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2)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对比度、熵和、熵差能够有效鉴别腮腺多形性腺瘤与腺淋巴瘤;(3)平均值、均匀度、能量、熵、相关性、熵和能够有效鉴别腮腺上皮源性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4)根据联合AUC、敏感度、特异度综合分析得出,平均值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5)能量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多形性腺瘤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6)同时,能量也是鉴别腮腺腺淋巴瘤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相对较为理想的纹理参数。第二部分腮腺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研究目的探讨腮腺淋巴结结核的临床表现、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结核接触史、临床误诊率、相关辅助检查超声、胸片、PPD(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及CT和/或MR图像,观察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数目、强化方式、邻近腮腺筋膜及皮肤的变化情况、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分布情况等影像学表现,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分析。结果该组腮腺淋巴结结核患者中年轻人(年龄<50岁)占72%。80%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亦无确切结核病暴露史。临床误诊率高达64%,影像学误诊率达60%,其中CT和MRI误诊率分别为71.4%和42.9%。本组病例共发现43个病灶,38(88.4%)个病灶累及浅叶,14例(56%)为多发病灶。结核病灶同侧腮腺筋膜改变有4种类型:局部增厚(40%,n=10);局部破溃伴邻近皮肤增厚(28%,n=7);局部隆起(20%,n=5);没有改变(12%,n=3)。25例病例中有14例(56%)出现颈部淋巴结病,6例(24%)为双侧淋巴结病,淋巴结最常受累的区域为Ⅱb区(n=11),Ⅱa区(n=9)和Ⅲ区(n=7)。在CT图像上病灶有4种强化方式:均匀强化(37.1%,n=13)、不规则囊性强化(37.1%,n=13)、厚壁环形强化(14.2%,n=5)和花环状强化(11.4%,n=4)。MRI上病灶信号: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ing,T1WI)呈等信号,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明显高信号,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图呈低信号。结论腮腺淋巴结结核在临床上和影像上易误诊为腮腺肿瘤。腮腺淋巴结结核好发的位置为腮腺浅叶,好发的人群为PPD皮肤试验阳性及伴有颈部淋巴结病的年轻人,CT及MRI图像上病灶同侧腮腺筋膜及病灶周围腮腺实质的水肿有助于腮腺淋巴结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陈帅[6](2018)在《双源CT双能量线性融合、最佳单能量及能谱成像技术在腮腺占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腮腺占位双能量CT扫描中80kV图像与常规线性融合图像等效性研究[目的]探讨腮腺占位病变双能量扫描中80kV图像与常规线性融合图像的等效性。[资料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行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获得病理证实的腮腺占位患者共9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平扫及双能量双期增强扫描,联合原始数据迭代重建法(sinogram affirmed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SAFIRE)、滤波反投影(f ilte-red back prejection,FBP)重建算法及线性融合(linear blending,LB)技术,将每位患者的图像分为A、B、C、D四组(A组为80Kv/FBP、B组为80Kv/SAFIRE(3)、C组为0.3LB/FBP、D组为0.3LB/SAFIRE(3)),对比分析四组图像中颈动脉、正常腮腺、腮腺病灶的CT值、信号噪声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空气背景噪声(standard deviation,SD)、咬肌的CT值及SNR、图像质量评分。[结果]①A、B、C、D四组图像正常腮腺CT值及SNR、病灶CN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CNR、病灶CT值及SNR、咬肌CT值及SNR、颈动脉CT值与SNR及CNR、背景噪声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背景噪声、腮腺CNR、病灶SNR、咬肌SNR均较B、C、D组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与A、B、C组有明显差异(P<0.01)。③A、B、C、D四组病灶CT值、咬肌CT值、颈动脉CT值、SNR及CNR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咬肌及颈动脉CT值均为A组与B组间、C组与D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A组与B组病灶、咬肌及颈动脉CT值均高于C组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C组、B组与D组颈动脉SNR及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C组颈动脉SNR及CNR均低于B组与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各组间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占位双源CT双能量扫描中,80kV扫描得到的图像质量与常规线性融合图像质量相近并能满足诊断要求,可作为低剂量扫描方案推广应用;结合SAFIRE技术可进一步提高图像质量,具有潜在降低辐射剂量的优势。第二部分最佳单能量图像结合形态学分析在腮腺良恶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中最佳单能量图像结合常规形态学表现对腮腺良恶性占位的诊断价值。[资料方法]一般资料为第一部分病例剔除炎性病变4例及腮腺深部畸形血管1例后共89例病例。扫描方法同第一部分。①将双能扫描重建后的图像导入单能谱(Monnenergetie)软件,量取55KeV~80KeV间隔5KeV共6组图像的病灶、咬肌CT值及SD,计算并分析各组ROI区SNR、CNR及空气背景噪声,得到最佳单能量值。②用最佳单能量图像分析记录腮腺占位的常规形态学表现(包括部位、形态、边界、囊变坏死、强化方式、淋巴结肿大),分组为腮腺良性组及恶性肿瘤组,进行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区分析主要征象及次要征象。③对比分析最佳单能量图像下腮腺占位的形态学表现(方案I)与常规线性融合图像下腮腺占位的形态学表现(方案II)对腮腺占位定性诊断的准确率。[结果]①70keV为观察腮腺占位的最佳单能量值;②腮腺内占位的形态及周围淋巴结肿大是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的主要形态学指标;③用70keV最佳单能量图像分析腮腺占位的形态学表现,可提高腮腺良恶性占位的定性诊断正确率。[结论]用70keV最佳单能量图像分析腮腺占位的形态学表现可提高腮腺良恶性占位诊断的准确性,其中肿瘤形态和淋巴结肿大是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主要诊断指标。第三部分能谱技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及腮腺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双源CT能谱成像技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及腮腺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资料方法]一般资料为第一部分病例资料中腮腺多形性腺瘤32例,腺淋巴瘤23例,恶性肿瘤18例,共73例腮腺肿瘤。其中多形性腺瘤根据病理表现再分为A、B二组,A组为病理有包膜侵犯或包膜不完整、富含黏液成份,共7例;B组为病理包膜完整,共25例。仪器设备同第一部分。将重建层厚1mm的80kVp及Sn140kVp两组薄层数据一并调入双能量(Dual Energy,DE)软件,选择Monoenergetic模式进行能谱分析,利用工具软件定义圆形ROI(region of interest)于病灶实性部分最大层面,避开囊变、坏死及钙化区域,面积为实性病灶的2/3~3/4。分别得到4组不同病理类型腮腺肿瘤(腮腺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A组、多形性腺瘤B组、恶性肿瘤)40keV~160keV范围内的衰减曲线,观察分析每个病灶的能谱衰减曲线特征。计算各腮腺肿瘤能谱曲线斜率K[42]=(40keVCT值-100keVCT值)/60,斜率为负值认为曲线为“上升型”,斜率为正值曲线斜率为“下降型”。[结果]①动静脉期四组肿瘤实质的能谱曲线均为衰减型,动脉期4组肿瘤实质CT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与B组多形性腺瘤实质病灶CT值以及与恶性肿瘤组实质病灶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期4组肿瘤实质CT值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②动脉期4组肿瘤实质能谱曲线斜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腺淋巴瘤组与A、B两组多形性腺瘤动脉期斜率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腺淋巴瘤组与恶性肿瘤组、恶性肿瘤组与多形性腺瘤组见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5)。静脉期4组肿瘤实质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腮腺腺淋巴瘤、多形性腺瘤及恶性肿瘤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不同,测量三种病变动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可为其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张世坤[7](2018)在《CT与MRI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临床诊断上的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测量与分析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CT和MRI的影像学特征,探讨两种肿瘤CT和MRI的影像学差别在临床诊断中的意义。研究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及测量130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和85例Warthin瘤的CT和MRI特征性表现与数值,并对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2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腮腺多形性腺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2.09±13.68岁,Warthin瘤患者的平均年龄是59.49±11.03岁,二者之间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多形性腺瘤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2.61,而Warthin瘤患者的男女比例为5.17:1,二者之间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Warthin瘤的患者的吸烟率明显高于多形性腺瘤的患者(P<0.001)。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的CT影像在病灶形态、病灶均质性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形性腺瘤CT的边界清晰率为82.61%,Warthin瘤的边界清晰率为94.55%,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多形性腺瘤的平均密度值为33.43±10.19HU,而Warthin瘤的平均密度值为43.48±13.87 HU,二者之间有非常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多形性腺瘤在MRI的T1WI相的密度低于Warthin瘤(P<0.05)。MRI影像在病灶形态、边界是否清晰、病灶的均质性及T2WI相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CT与MRI对肿瘤边界清晰度的比较中,MRI对多形性腺瘤的边界清晰度的分辨高于CT(P<0.05);而MRI与CT对Warthin瘤的边界清晰度的分辨无差别(P>0.05)。结论:多形性腺瘤的CT密度值及边界的清晰度都低于Warthin瘤。在MRI的T1WI相中,多形性腺瘤表现为低信号,而Warthin瘤的信号无明显差异。MRI比CT的清晰度高,易于分辨肿瘤的边界,对临床医生的术前鉴别诊断及明确肿物的范围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解晨露[8](2017)在《CT能谱成像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腮腺肿瘤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肿瘤之一,病理类型较为复杂,不同类型的肿瘤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均不相同。如何获得准确的术前诊断,是广大口腔颌面外科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CT设备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宝石能谱成像(gemstone spectral imaging,GSI)作为一种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具有高清成像和低剂量成像的特点,在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肿瘤组织的定性及分级,判定组织的特异性等方面均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进展,将该技术应用于腮腺肿瘤的术前诊断,通过对肿瘤多参数的分析,有望为腮腺肿瘤性质的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本研究目的是探究CT能谱分析在腮腺肿瘤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为腮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5.1-2017.1间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并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腮腺肿瘤患者64例。其中多形性腺瘤24例,沃辛瘤15例,基底细胞腺瘤7例,腮腺恶性肿瘤18例。所有病例均采用美国GE Discovery 750HD CT机行颌面部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采用标准算法重建成单能量图像,对平扫和增强扫描的能量图像进行分析与测量。测量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的动脉期和静脉期各单能水平的CT值(HU),获得ROI的CT能谱曲线,并计算能谱曲线的斜率。分别测量ROI与颈内动、静脉的动脉期与静脉期碘浓度值,计算出标准碘浓度及动、静脉期碘浓度的差值,应用ROC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s curve)分析比较能谱参数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所有数据统计学分析均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腮腺各型肿瘤CT值比较:多形性腺瘤静脉期CT值(123.44±48.46HU)较动脉期(54.15±25.12HU)显着增高;而沃辛瘤静脉期CT值(110.95±47.65HU)较动脉期(143.01±27.39HU)减低;基底细胞腺瘤静脉期CT值(178.52±67.62HU)较动脉期(125.89±35.43HU)轻度增高;而腮腺恶性肿瘤静脉期CT值(171.76±59.33HU)较动脉期(92.25±24.00HU)显着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腮腺各型肿瘤40-70ke V的能谱曲线斜率比较:动脉期,多形性腺瘤能谱曲线斜率最低(0.53±0.51),沃辛瘤最高(2.11±0.58);静脉期,基底细胞腺瘤的能谱曲线斜率最高(3.24±0.52),沃辛瘤最低(1.49±1.17),且较动脉期明显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腮腺各型肿瘤的碘浓度比较:动脉期,多形性腺瘤碘浓度最低(2.14±4.18mg/ml),沃辛瘤为9.83±4.19mg/ml,基底细胞腺瘤为9.19±5.25mg/ml,而恶性肿瘤最高(13.69±7.57mg/ml)。静脉期,多形性腺瘤碘浓度升高(10.99±5.93mg/ml),沃辛瘤较动脉期降低(7.86±6.24mg/ml),基底细胞腺瘤较动脉期显着增高(17.09±7.50mg/ml),而恶性肿瘤则轻度增高(16.45±7.49m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为排除个体的差异,将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标准碘浓度进行比较,与上述碘浓度比较的统计结果相一致。5.不同能谱参数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ROC曲线分析:动脉期,碘浓度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01,标准碘浓度的AUC为0.792。静脉期,碘浓度的AUC为0.732,标准碘浓度的AUC为0.784。动脉期碘浓度诊断腮腺良恶性中的诊断效能最高,当诊断阈值为11.89时,灵敏度为66.7%,特异度为87.0%。结论:1.CT能谱成像能提供较多的诊断信息,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2.腮腺各型肿瘤的CT值,能谱衰减曲线及碘浓度等指标均有其独特的特点。3.CT能谱成像对不同性质腮腺肿瘤的鉴别诊断具有指导意义。

闫大勇,赵媛,李润涛[9](2017)在《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总结CT在是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经病理证实为腮腺原发性良性肿瘤的51例患者及45例腮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CT影像学特征,96例患者均作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完整,并作统计学处理,分析CT在鉴别良恶性腮腺肿瘤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组96例患者,良性肿瘤51例,病灶共59个,恶性肿瘤45例,共计45个病灶;良性肿瘤患者部位、形态、密度、边界、囊变、淋巴结肿大及强化程度与恶性肿瘤患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恶性肿瘤形态多不规则,边界不清晰,多呈浸润性生长表现,增强扫描后,有显着强化特点,有非规则坏死囊变表现,可见颈部淋巴结肿大,反之则多认定为良性病变。

陈帅,李新明[10](2016)在《217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腮腺肿瘤的临床和病理学特点,提高诊疗水平和临床治愈率。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2013年至2014年经手术治疗的217例腮腺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良性肿瘤175例,恶性肿瘤42例;男113例,女104例,多形性腺瘤109例,占50.2%,黏液表皮样癌19例,占8.7%。CT+超声及MRI+超声检查的肿瘤定性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6.7%、86.4%。术后暂时性面瘫23例,永久性面瘫8例,涎瘘27例,Frey综合征21例,3例多形性腺瘤及5例恶性肿瘤术后复发,2例术后同侧颈淋巴结转移。结论腮腺肿瘤的发病状况是良性高于恶性,男性略高于女性,良性肿瘤以多形性腺瘤为主,恶性肿瘤以黏液表样癌为主。术前联合辅助检查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腮腺肿瘤治疗以手术为首选方式,术式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二、CT诊断腮腺副腺体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诊断腮腺副腺体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经验:附10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收集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及病史
    2.2 临床表现
    2.3 影像学表现
    2.4 手术治疗
    2.5 术后放疗
    2.6 随访
3讨论

(2)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恶变侵犯颧骨1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报告
2 结果
3 讨论

(3)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肥胖对唾液腺形态功能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亚甲蓝示踪技术在腮腺手术中应用的临床病例分析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应用亚甲蓝示踪技术预防腮腺术后涎瘘的随机对照试验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附录
全文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病例报告
    病例1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2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3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4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5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6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7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病例8
        患者信息
        病史
        检查
        诊断和治疗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腮腺术后涎瘘的预防和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5)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CT纹理分析在腮腺常见上皮源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初步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第二部分 腮腺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图
文献综述 影像学新技术在腮腺肿瘤诊断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参研项目及会议交流情况

(6)双源CT双能量线性融合、最佳单能量及能谱成像技术在腮腺占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腮腺占位双能CT扫描中80kV图像与常规线性融合图像等效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二部分 最佳单能量图像结合形态学分析在腮腺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及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部分 能谱技术在腮腺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及腮腺恶性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不足之处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CT与MRI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临床诊断上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与方法
    2.3 图像分析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两种肿瘤平均发病年龄((?)±s)的比较
    3.2 两种肿瘤在性别间比较
    3.3 两种肿瘤的最大直径((?)±s)的比较
    3.4 吸烟对两种肿瘤的影响
    3.5 两种肿瘤的CT影像学比较
    3.6 两种肿瘤的MRI影像学比较
    3.7 同个肿瘤同时进行CT、MRI清晰度比较
4 讨论
    4.1 临床病理特征
    4.2 CT影像比较
    4.3 MRI影像比较
    4.4 CT与MRI的比较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CT能谱成像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附图
讨论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腮腺肿瘤的诊疗技术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9)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2方法
    1.3图像分析
    1.4病理检查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2.2 良性病变C T特征表现
    2.3 恶性肿瘤CT表现
    2.4 腮腺良恶性肿瘤CT表现对比
3 讨论

(10)217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腮腺肿瘤的分类
    2.2 临床表现
    2.3 检查与诊断
    2.4 治疗及预后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97例行肿瘤及部分腮腺切除术,59例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浅叶切除术,53例行保留面神经的肿瘤及腮腺全叶切除术。29例恶性肿瘤术后辅以放疗或化疗,8例肿瘤因面神经受累被部分切除,其中7例行同侧根治性颈清扫。
3 讨论
    3.1 腮腺肿瘤的诊断
    3.2 Frey综合征的防治
    3.3 腮腺肿瘤手术方式的改进

四、CT诊断腮腺副腺体多形性腺瘤1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腮腺区广泛型复发性多形性腺瘤的面神经处理及术后放疗经验:附10例报告[J]. 徐万林,朱云,卢浩,丁继平,姚原,刘胜文,张陈平,杨雯君. 上海口腔医学, 2021(06)
  • [2]腮腺区复发性多形性腺瘤恶变侵犯颧骨1例报告[J]. 许飞虎,徐万林,刘胜文,丁修明,张祥,杨雯君. 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 2021(06)
  • [3]腮腺多形性腺瘤与沃辛瘤患者血糖、体质指数及血脂临床特征对比分析[D]. 柴加传.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4]亚甲蓝示踪技术在预防腮腺术后涎瘘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邹虎威. 山东大学, 2020(04)
  • [5]腮腺疾病的影像学研究[D]. 张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19(01)
  • [6]双源CT双能量线性融合、最佳单能量及能谱成像技术在腮腺占位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陈帅.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7]CT与MRI在腮腺多形性腺瘤与Warthin瘤临床诊断上的意义[D]. 张世坤.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1)
  • [8]CT能谱成像对腮腺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D]. 解晨露. 郑州大学, 2017(02)
  • [9]腮腺良恶性肿瘤的CT影像学表现及鉴别价值研究[J]. 闫大勇,赵媛,李润涛.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01)
  • [10]217例腮腺肿瘤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分析[J]. 陈帅,李新明. 河南医学研究, 2016(05)

标签:;  ;  ;  ;  ;  

腮腺副腺多形性腺瘤的CT诊断1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