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旅游饭店供需分析

重庆市旅游饭店供需分析

一、重庆市旅游饭店供求浅析(论文文献综述)

高宏[1](2020)在《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志广泛编纂,积累了丰富的编纂理论和经验,本文以省级旅游志为研究对象,从编纂的角度考察了旅游志编修源流、背景和体例,对旅游志的内容、特点、价值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对旅游志内容梳理的基础上回顾了当代旅游的发展变迁。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历经四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当代旅游业白手起家,在“文化大革命”中遭遇挫折但徘徊前行,拨乱反正之后,在改革开放之初,旅游业开始崭露头角,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被国家确定为支柱产业。为适应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国家不断调整管理体制,扩大对外开放,扩大旅游的空间和地域。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居民收入增加,旅游出行人数和旅游消费大幅度增长,旅游在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旅游业资料的收集和汇编,总结旅游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反映旅游发展的历史进程已经成为共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各级政府开始编修旅游志。旅游类志书的编纂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地方志在起源和发展的过程中,旅游元素就是志书记述的一个重要方面。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旅游类专志开始产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志书也愈来愈丰富,出现了包括山志、水志、寺庙志、湖泊志、名胜志等诸多的旅游类志书,民国时期,名胜、古迹被纳入志书定例,逐步奠定了当代旅游志的基础。当代志书编纂过程中,旅游起初是作为部分区域志的篇章之一,随着旅游发展,逐步单独成志,并成为省级志书中一个重要的分志。首轮省级旅游志各地启动时间不一,发展极不平衡,纂修部门多,既有旅游部门,也有外事部门,还有外事部门和旅游部门联动修志。20世纪90年代后期,第二轮地方志编纂工作开始部署,省级旅游志的续修也开始启动,但由于首轮志书进展不一,故仅有7个省份完成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的编纂。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过程中呈现出工作体制的一致性、机构人员的趋同性、工作程序的相似性、志书编纂和旅游业发展不对称等特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根据各省旅游的实际情况和资料情况,按照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拟定的相关规定,对志书结构进行设计和规划。篇目主要采用篇(编)、章、节三级,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者、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经营与管理等篇章。两轮志书基本都采用了述、记、志、传、图、表、录等体裁,以志为主,设序言、凡例、概述、卷目等,为全书之纲。省级旅游志的文体,在遵循传统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根据旅游志记述内容的情况,尤其景区景点景色的记述,略微有些创新和变通。两轮志书相比较,体例结构既有继承,也有变革和发展。篇章数量有所损益;篇目分类由“静”到“动”,与时俱进,更加科学;体裁运用更加丰富和合理;文风更加精炼、简洁和实用。省级旅游志主要记述了旅游资源与开发、旅游线路与规划、旅游类型、旅游市场、旅游服务施设、旅游管理等事象。在这些记述的内容中,展现了当代旅游业的发展和变迁:旅游活动类型更加丰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后起勃发、消遣性旅游幅度增大、自费旅游和自助旅游增加;旅游的时空极大拓展,客源地和目的地全球化,旅游时间更加灵活;旅游业的属性从外事接待逐步向经营接待型转变,最终形成旅游产业;旅游管理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机构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旅游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都得到极大的改善;旅游功能也更加多元。省级旅游志在多方面都具有价值,不仅是记录区域旅游发展的载体,也是经济和文化史料的重要来源;在旅游开发中,是旅游宣传的重要工具和信息来源,旅游规划与开发的重要参考,旅游商品开发的重要借鉴。对于旅游文化研究、旅游史研究、区域经济史研究意义重大。省级旅游志编纂成果丰硕,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在编纂组织时,存在组织机构的临设与调整、修志人员的不稳定性、内容不断调整和变化、编纂工作持续周期长等问题;在体例编排方面,篇目分类不够科学、篇目设置存在太“全”和太“简”等现象;在内容记述方面,存在遗漏、失真、地图运用不足、关联性不够等问题;在理论运用方面,对方志学理论和旅游学理论有待进一步融汇贯通。针对省级旅游志编纂中存在的问题,有待从资料收集、篇目设置、内容建构和理论创新四个方面进行着手,提高志书的编纂质量。在资料收集方面,加强微观资料、口述史料、网络资料和旧方志资料收集;在篇目的设置时,注意行业分工实际和发展、篇目标题客观简洁、篇目设置注意整体性和逻辑性;在内容建构上,凸显地域特色、彰显时代变化、突出专业性;在理论方面加强创新,尤其是加强对省级旅游志的续修理论的研究、正确处理旅游志和其他志之间的关系,力争早日构建形成旅游方志学。

洪彰杓[2](2018)在《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海外市场的不断开拓,中国大陆出入境旅游市场获得飞速发展。2000年至2017年,中国大陆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从8344.3863万人增加到13948万人,累计增长了67.15%,国际旅游外汇收入更加乐观,外汇收入累计增长6.6倍,以平均每年12.68%高速增长。自1996年以来,中国大陆居民出境旅游人数从1996年的506.1万人次增长到2017年的13051万人次,累计增长24.79倍,平均每年增幅高达17.64%。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外国人入境旅游人数达到2917万人次,实现比上年同期增长3.6%,创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历史新高。携程旅游网调查显示,2017年中国大陆居民整体出游意愿为82%,处在比较高的水平。结合旅游市场发生的变化,我们不禁思考,汇率变动将给中国大陆国际旅游行业带来何种影响?对于促进中国大陆出入境旅游市场持续健康发展而言,汇率波动对出入境旅游需求的影响,是一个具有实际意义且极具研究价值的焦点问题。首先,本文基于汇率传导机制和汇率影响旅游市场模型,定性研究汇率变动如何影响本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研究结果表明,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中国大陆出、入境旅游人数分别呈正相关、负相关,也就是说,人民币升值,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价格上升,入境旅游需求降低;人民币购买力增强,刺激出境旅游的需求,中国大陆居民出境旅游人数增加。然后,运用Eviews 8.0软件进行定量研究,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大陆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包括两部分:(一)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协整分析。本文构建多变量VaR协整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人数和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中国大陆旅游外汇收入对于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影响不显着,但是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人数对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的影响则是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增强;中国大陆旅游外汇收入对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随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减弱,而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中国大陆入境旅游人数指标则存在累积影响。且三变量指标之间的影响均在10期后趋于稳定。(二)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大陆旅游客源结构影响。本文引入了影响入境旅游的五个主要因素:收入水平—客源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Y,目的地旅游产品价格P、替代品价格SP、游客偏好(特殊事件),以及汇率—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的波动性TE。选取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等19个中国大陆主要客源国和地区的最近20年数据,建立固定面板模型,研究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各客源国来华旅游人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客源国和地区来中国大陆旅游人数基本上有显着影响,19个客源国和地区中有15个客源国或地区的回归系通过显着性检验。对于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韩国、日本、菲律宾和俄罗斯等7个国家或地区表现正相关,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度增加1%,各国或地区来中国大陆旅游人数增加13.05369%、8.263214%、3.906424%、1.407576%、2.681248%、1.210601%、2.171960%。而新加坡、泰国、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8个国家表现负相关,BIS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年度增加1%,各国来中国大陆旅游人数将减少3.483134%、1.268017%、5.141673%、6.022565%、5.191995%、1.212824%、5.159519%和5.091524%。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出境旅游市场的影响,则着重研究2005年汇率制度改革的效应。本文采用反事实分析法研究,核心思想是:选取53个国家1995—2005年的出境旅游人数,构造中国大陆出境旅游人数的反事实变量;基于反事实变量,估计中国大陆出境旅游人数的OLS参数;预测2005—2015年中国大陆未受汇率制度改革的出境旅游人数。结果表明:2006年、2007年和2008年,汇率制度的改革对中国大陆出境旅游人数的影响在5%水平上不显着。2009年以来,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大陆出境旅游的人数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着,且反事实中国大陆出境旅游人数低于实际增长趋势,换而言之,汇率制度改革对中国大陆出境旅游人数的影响为正。最后,在应用层面上实证研究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大陆出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效用,对市场形成合理旅游价格提高理论依据,对中国政府更加合理监管国际旅游业,以及指导旅游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方向和思路。客源国游客和旅游企业及时把握汇率变动带来的积极影响,中国政府应采取措施,防范汇率变动消极影响,对中国大陆国际旅游业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吴冰[3](2014)在《旅游城市饭店业供—需系统耦合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旅游饭店业经过35年发展,已成为我国旅游行业最为国际化与市场化的产业,由规模竞争进入了品牌竞争的阶段。但我国许多城市饭店市场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突出,业界和城市相应主管部门往往难以厘清本区域的饭店供需平衡状况,实践中靠经验来判断饭店供给和需求发展问题的并不少见。一方面,一些城市饭店业存在入住率低、季节性波动明显、经营利润率低下等问题;另一方面,旅游者在一些城市面临住宿不易、设施和服务不能满足需要、产品信息不透明等困难。故从理论上解决城市旅游饭店供需平衡问题,在实践中解决饭店失衡发展与供应不足问题,就成为我国饭店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亟需。本文以旅游目的地城市为研究平台,把城市的历史与现实游客需求当作需求系统,把城市饭店产业供给当作供给系统,将两者放在同一平台进行研究,拓展传统的供需分离的研究模式。本研究理论上对于构建城市饭店供需平衡的理论,丰富旅游产业经济和旅游管理的研究内容有重要意义;实践上对于提升饭店服务质量,加强饭店转型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运营管理水准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旅游流与目的地耦合:因素及模型与机制研究——六大城市入境旅游为例》(N0.41271158)的子课题之一。根据系统科学、旅游供需理论、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采用历年来政府权威统计调查资料和作者亲自参与的项目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质性研究、数理分析、GIS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研究方法,从供需视角出发,以旅游需求驱动与饭店供给响应的时空耦合协调关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历时性和现实性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选取西安市为实证案例,系统研究旅游城市饭店业供需耦合关系和时序演变,深层次探讨饭店业发展供需耦合的平衡协调问题。本文首先在全面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研判了我国饭店业供给—需求耦合状况;然后,根据供需理论构建了饭店业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建立供需耦合协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再次,以西安市为实证,利用历时性分析方法,研究了西安市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两个细分市场的需求与饭店业供给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最后,从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角度,对饭店业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状态进行评价,利用现实性分析方法,探讨了饭店业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度,深层次探索饭店供给各要素与总体耦合状况之间的关联强度;同时,对西安市饭店产业协调发展也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结构性失衡是旅游城市饭店业供需关系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从空间结构来看,全国饭店布局呈现东多西少的整体空间格局,省域分布差异显着,集中分布趋势明显;从产业供需等级结构来看,阶段性过剩、结构性失衡困扰着旅游城市饭店产业的发展,高星级饭店、大规模饭店基本垄断了高端市场,占据了市场利润的大头,部分中低档饭店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与等级构成分布不均衡从供需类别结构来看,饭店产业在经济类型和饭店品类上都存在供需结构失衡,少数外资饭店占领大部分利润空间,内资饭店面临着非常大的竞争压力。商务、度假、经济饭店等新兴饭店品类迅速发展,传统旅游饭店产品亟待升级。(2)构建了城市旅游需求—饭店供给耦合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饭店业供给与旅游需求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并建立全面反映两系统之间关系以及各自发展状况的综合性评价指标体系。从入境游客和国内游客两个群体反映旅游需求,指标分别为旅游人次、消费量、消费增长、消费占比和消费潜力等5个方面18项指标,反映旅游需求总量和需求强度。从饭店所在城市综合环境、饭店业经济实力、饭店业经营管理水平三个子系统来确定饭店供给系统,指标体系从城市经济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城市交通环境、城市社会安全、饭店业规模、饭店业经济效益、服务水平和平均效益8个方面来反映饭店业供给综合实力,共包括23项具体指标。(3)入境游客对西安市饭店业供需系统耦合状况的总体评价高于国内游客的总体评价。量化研究了西安市饭店业供给与旅游需求之间的耦合协调度。研究显示,1997—2011年间饭店业综合发展水平基本平稳上升,旅游需求综合评价函数值在波动中上升,饭店业供求关系正在由“供给滞后”的市场状态转向“需求滞后”;入境旅游需求与饭店业供给的耦合程度高于国内旅游需求,近两年国内旅游需求与饭店供给的耦合协调度上升较快;入境旅游需求、国内旅游需求与饭店业的耦合程度都保持着上升态势,入境旅游需求与饭店供给各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程度均高于国内旅游需求;饭店业各子系统中,最能满足游客需求的是其经营管理水平,其次是饭店业的经济实力,而西安市饭店业所依赖的城市综合环境系统评价最低,对饭店业供给—需求的耦合协调度有较大的影响。(4)饭店经营管理水平、经济实力和城市综合环境是影响饭店业供给—需求质量耦合协调的关键因素。探索现阶段西安市游客对饭店业供给—需求耦合评价各变量之间的关联度,验证了本文所构建的饭店业供给与旅游需求耦合协调模型及测度指标变量的可行性。通过SEM分析各项测度指标路径关系估算结果,分析游客对饭店供给—需求之间耦合协调状态的总体评价,分析总评价与各隐变量耦合评价之间的关联度,发现饭店业供给各子系统因素与供需耦合的密切程度,最高为饭店经营管理水平,其次是饭店经济实力,再次为城市综合环境。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1)研究切入角度创新。以目的地旅游者群体及行为作为客源地旅游需求系统的显性表现,以目的地星级饭店综合指标因子作为饭店供给系统要素,将旅游需求和饭店产业供给纳入到同一个平台,从历时性和现实性分析两方面,研究了供—需两个复杂系统之间的耦合互动协调关系,试图从改变我国饭店供给与需求相互分离各自单独研究的现状方面进行创新。(2)构建了城市旅游需求与饭店供给系统耦合的综合性指标体系。以综合要素建立多指标体系,研究饭店供给和需求两个复杂系统的耦合互动关系,改变了旅游饭店供给—需求研究中,以单一要素评判供需的研究方式,是对传统饭店供给与需求平衡研究的新拓展。(3)多方法综合研究。本研究运用了历时性分析与现实性分析、概念模型—SEM分析和系统耦合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全面地探讨了饭店供需协调和耦合问题,为饭店业的供需平衡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本研究的不足:(1)在构建饭店业供给—需求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主要采用德尔菲法与专家及旅游业内人士进行探讨,这就使得指标遴选、耦合协调度类别的划分等还存在补充和修正的空间。(2)受研究时间和篇幅的限制,本研究只选择了西安为案例地,来研究旅游城市饭店业的供需关系,在研究的普适性和代表性上有所欠缺,在今后的研究中将会扩大研究范围,选取更多的不同类型的旅游城市,来全面研究旅游城市饭店业供给—需求的耦合协调。

王新越[4](2014)在《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旅游产业迅速崛起,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旅游产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逐步深化,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组织等综合功能不断加强,呈现出“旅游化”的趋势。同时,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人口规模的扩大,城镇经济的繁荣,城镇景观在空间上的拓展,城镇生活方式的普及等等,都为旅游活动的广泛开展提供了物质、文化等基础,也为旅游化的形成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伴随着“十二五”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深化,目前工业化对我国城镇化的主导作用已经开始减弱,尤其是东部发达地区先后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它们未来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旅游产业是服务业的龙头,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产业关联性,可以带动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应,因此,新型城镇化可以以旅游化为引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同时城镇化的全面发展又可以进一步加速旅游化的进程,二者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旅游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鉴于此,本文立足于旅游学、产业经济学、城市地理学、管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采用耦合函数法、聚类分析与灰色预测等定量方法,按照“内涵—机理-测度-协调关系—类型”的思路,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发展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旅游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决策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根据世界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我国旅游产业的规模与功能、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定位、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阐明旅游化的产生与形成,并在现代旅游产业概念的基础上科学界定旅游化的内涵。旅游化就是指通过旅游活动与旅游文化的普及、旅游空间与领域的不断拓展、旅游产业要素发展完善、旅游产业与第一、二产业及其他第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等功能得以全面发挥的基础上,使其发展成为国家或区域支柱产业,并广泛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过程。因此,“旅游化”不仅是一种现象、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和人们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通过分析旅游化与旅游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阐释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差别,在此基础上解析旅游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理,并根据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的强弱将二者相互作用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型、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型。然后,根据新型城镇化发展目标对城镇化的要求,从人口、经济、空间、社会、生态环境、生活方式、城乡一体化、创新与研发8个方面,构建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从旅游化内涵出发,统筹考虑旅游产业规模和旅游产业的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生态、组织功能,构建旅游化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遴选影响城镇化系统和旅游化系统的评价因子;运用熵值法对2000-2011年城镇化和旅游化评价体系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各指标权重;再根据建立的旅游化、城镇化评价体系,测算我国31省市城镇化、旅游化发展水平,重点分析2000年以来各地区城镇化、旅游化差异的时空演变轨迹和结构性动因。研究表明,家用汽车的拥有量、国内旅游收入、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是与旅游化关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因子。最后,根据2000-2011年我国31省市旅游化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面板数据,进一步定量分析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关系。运用面板数据模型的方法确定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动力机制;采用耦合函数法和协调发展度的方法,建立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评价模型,评价2000-2011年各地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状况,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二者正在逐渐由不协调向协调发展方向演进,东部地区已经形成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隆起带,北京、上海和浙江是二者协调发展程度最高的地区。再对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评价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合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关系类型的研究,将我国31省市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关系的现状,划分为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型、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初步协调型、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低度协调型3个基本类型,并选择典型地区对该种类型的发展模式运行效果进行预测与检验;再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方向与主要动力,为国家和地区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陈诗全[5](2014)在《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我国旅游饭店业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产业影响力不断增强。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新问题,需要引起全行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包括饭店投入不断增加,饭店经营效益逐步下降;高星级饭店数量快速增长.低星级饭店数量增长速度下降;高度关注国际品牌,国内品牌不受重视;产业蓬勃发展,员工薪酬竞争力下降;宾客要求不断提升,饭店服务质量下降等问题。重庆市旅游饭店业的发展同样面临类似的问题,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将有利于重庆市旅游饭店的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以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为研究内容,运用空间统计分析方法、缓冲区分析方法、相关性分析方法等,从小尺度的城市尺度对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重庆市星级饭店的发展阶段,进一步分析了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演变;然后分析了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特征,以及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最后结合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客房出租率和客房价格,分析了星级饭店空间分布优化的方案。研究主要结论:(1)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97年的分散分布;聚集机制的形成,单中心分布的产生(1998年——1999年);聚集机制的加强,多中心分布的产生(1999年——2007年);扩散机制的形成,聚集中心的减少和轴状分布的产生(2008年——2013年)。(2)从整体星级饭店的分布特征看,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有以下特征:“Y字型”的空间分布;“多中心聚集”的空间分布;“波浪式衰减”的空间分布。从各星级饭店的分布特征看,重庆主城区各星级饭店的聚集程度不同,聚集方向也不同。(3)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分布表现出明显的交通趋向性;表现出一定的商业趋向性;表现出明显的景区趋向性。另外,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更多的分布在三级及以上的地价区域,对高地价的排斥不是太明显。(5)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星级饭店整体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不断减少;低星级饭店正在被“挤出”市场;高星级饭店过度增长,业绩大幅下滑;地域结构不均衡导致供求矛盾的产生。(6)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优化措施。培养发展中心和发展轴,发展中心包括万豪酒店周边区域、希尔顿酒店周边区域、丽苑大酒店周边区域和南方君临酒店周边区域,这是4个发展中心;发展轴包括机场高速公路沿线和长江沿线,这是2条发展轴。另外就是优化地域结构和优化等级结构。

吴冰,马耀峰,毕丽芳[6](2013)在《西部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与饭店耦合协调度对比研究——以西安、成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选取西安和成都两个西部典型旅游城市为样本,借鉴物理学耦合协调度函数,建立入境旅游流与星级饭店的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研究两城市入境旅游流与星级饭店的耦合状况,对其进行定量对比分析,探寻入境旅游需求与饭店供给的内在关系、耦合协调时序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可以较好地评价两者的耦合协调状况;西安、成都的入境旅游流与星级饭店综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态势;两城市的入境旅游流与星级饭店系统协调度都经历了从失调到协调的演变过程,成都两系统的耦合协调度低于西安;大事件对于入境旅游和饭店业的发展都有明显的影响。

刘霜[7](2013)在《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旅游产业是一个关联性极强、发展迅速的综合性新兴现代产业,有着改善产业结构、带动其他经济部门快速发展的作用。而关于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一直是旅游影响研究的三大内容(经济、环境、社会)之一。重庆作为中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特大城市,地域独特,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悠久,城市形态独具特色。自1997年重庆直辖后,其在国内地位和国际知名度更是迅速提高,为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以及经济增长带来了良好契机。长期以来,旅游属于经济性质的一种社会现象已经得到学者的广泛认可,世界各地区发展旅游也主要着眼于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国外关于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研究先后实现了三次飞跃,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旅游业学术界关于此项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尽管大多数理论都认为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作用,然而落实到在一个长期动态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到底如何;如果存在因果关系,它们之间的影响程度到底如何;究竟是旅游产业发展先于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增长先于旅游产业发展,其实仍然比较模糊。为了客观正确地分析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首先从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历史回顾、概况、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四个方面分析了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进行三个方面的实证研究:第一,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重庆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第二,在得出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的结果后,首先对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行测度与分析,然后建立长期动态均衡的拉动效果模型并对其拉动效果进行分析;第三,采用交叉谱分析方法确切地了解在长期和短期过程中,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领先和滞后情况。通过以上系统分析得出: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从贡献度的指标值来看,重庆市旅游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增长势头是比较强劲的,重庆市旅游产业在现阶段可以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从基于交叉谱分析的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领先和滞后关系研究来看,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增长水平。最后,本文提出了旨在促进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良性互动建议。

杨睿[8](2013)在《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以金融和国际旅游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汇率的变动从多方面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运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和汇率的调整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本文将从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出发,选取金融服务业和旅游服务业作为行业研究对象,探究国际汇率变动在不同行业传导的共性和差别。同时,剖析旅游业对国际收支的再平衡作用,为我国现代服务业的不同行业在面对人民币汇率变动时选择发展路径提供相关的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并针对如何保持汇率稳定,实现我国现代服务业均衡发展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首先,本文采用银行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来衡量商业银行的风险和收益,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考虑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影响的情况下,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在短期内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对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和总资产净利率的影响均不显着。同时,由于银行间的发展差异,不同商业银行在面对汇率变动影响时的表现也各有不同。其次,选取沪深300指数与香港恒生指数为样本,比较分析当人民币汇率发生波动时,大陆资本市场与香港资本市场的具体反应,通过VAR协整检验得出如下结果,汇率变动对股市的影响显着,且人民币汇率与恒生指数收益率和沪深300指数收益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国内股票市场上,汇率变动对金融和旅游板块的股票价格产出不同影响。然后,建立VAR模型,考察汇率变动与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旅游人数的关联性。长期来看,汇率上升将促进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另外,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并引入国内总产值和居民消费水平指标,分析多个经济因素作用下实际有效汇率对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短期内,实际有效汇率对入境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不明显,而且由于旅游服务业在我国各地区间的发展不平衡,实际有效汇率对国内不同地区旅游外汇收入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在具体研究方法上,本文将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定性分析中利用普遍性的理论研究为基础,定量分析则以数据平台以及计量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为基础,包括协整模型、面板数据模型等。通过实证研究对理论和数理模型分析中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力求较为客观、全面地反映人民币汇率波动在现代服务行业中的传导及影响。在内容安排上,本文首先阐述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目标、方法,以及思路和创新等(第一章);接着文章分析国际汇率决定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以此作为全文论述的理论基础,同时,分别就汇率对金融行业以及旅游行业的影响进行中外的文献综述(第二章);其次,分别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出入境旅游业进行现状描述,评述国际汇率变动对金融服务业和出入境旅游业的具体影响情况(第三章);然后,通过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说明汇率变动在银行等金融机构中的传导过程,以及汇率波动的风险对银行业实际产生的影响(第四章);通过实证,对比分析了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的资本市场价格应对汇率变动冲击的具体差异,以及汇率变动对金融和旅游板块指数的影响(第五章);另外,实证分析汇率的变动对旅游服务业的总体发展以及不同地区的旅游服务业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第六章);最后,从维护人民币汇率稳定,确保商业银行在汇率波动下的安全,通过资本市场自身的完善和改革,积极应对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正确引导外国资本在国内进行合理投资,以及积极推进我国旅游服务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对国际贸易收支再平衡的作用等几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第七章)。

吴本[9](2012)在《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饭店业是中国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在走过的30余年历程中,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中档饭店群体,作为饭店业的中流砥柱,为中国的旅游接待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和消费观念的不断更新,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原有的竞争格局已被打破,中档饭店要抓住中国旅游业大发展的机遇,再创昔日的辉煌,就必须建立动态的竞争反应机制。本文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档饭店外部竞争环境,从中档饭店企业能力、资源及动态能力机制如何匹配的视角下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对中档饭店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认为中档饭店是以舒适的客房和物有所值的服务吸引中端消费人群的介于高档饭店和经济型酒店两者之间的一类饭店。在当今中国,包括传统的三星级标准的综合型饭店和部分较为高端的有限服务型饭店,日平均客房价格在200~400元人民币之间。本文第二章对中国中档饭店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从中档饭店增长趋势、投资主体类型、经营效益情况、营业收入构成以及客源结构变化等方面总结了以三星级饭店为代表的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之后,对近年来新兴的中档有限服务型饭店发展状况进行了研究,指出了它们在业态、品牌发展战略、经营管理模式以及设计风格与理念上的创新。在对中档饭店的新、旧业态进行比较分析后,认为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过度竞争与竞争不足并存现象以及企业能力低下导致的资源配置低效是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后,本文第三章对国内外中档饭店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及企业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梳理和评述,从中汲取了大量的研究灵感。本文第四章重点对中国中档饭店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理论研究。认为,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构成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三大决定性因素,外部环境则是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确定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的基本框架。在对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动态能力机制和外部环境的构成体系进行了理论研究之后,笔者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制模型,并提出了一系列假设。在第五章,笔者对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和形成机理进行了实证研究。在获取了足够样本的情况下,采用SPSS16.0软件和AMOS18.0软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提取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中的主要竞争力影响因子,验证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为了进一步了解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笔者展开了第二轮问卷调研,之后将调研结果运用AMOS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和动态能力机制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构建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中三者关系的路径模型。在第六章,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对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研究。宏观环境主要从制度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技术环境五个方面进行分析;微观环境研究中,笔者采用了波特的“五力模型”作为分析框架,分别从新进入企业、替代品企业、购买者、供应商、中档饭店同行之间这五个角度对中档饭店企业面对的压力进行了剖析。如何提升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是本研究的出发点。因此,在第七章,基于之前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本文结合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现状,对以下迫切需要变革的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通过对不同类型中档饭店企业绩效的比较分析,指出中档饭店各自不同的发展方向;其次,结合外部环境的动态变化,指出中档饭店应该细分市场、精准定位,进行多渠道的营销;再次,从改进动态能力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中档饭店组织变革的必要性及创新模式;第四,为了与强大的连锁品牌进行抗衡,单体中档饭店必须基于网络进行企业资源整合,可以构建以提升营销能力、提高获取资源能力、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等为主要目的的多种网络联盟方式;最后,笔者对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管理体制创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吴冰,马耀峰,王晓峰[10](2012)在《入境旅游流与饭店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以西安市为样本区域,探析西安市入境旅游流发育和饭店业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方法借鉴物理学耦合度函数,构建了入境旅游流-饭店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模型,建立耦合评价系统和评价模型。结果西安市入境旅游流系统和饭店业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两系统耦合互动效应明显,耦合协调度也在逐年提升,但两系统仍处于由失调向低水平协调缓慢发展的初级阶段,饭店业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流发育水平。结论西安饭店业必须转变经营模式,注重结构性调整,提高国际化管理水平和集团化运作能力,协调好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之间的平衡,促进西安饭店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二、重庆市旅游饭店供求浅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庆市旅游饭店供求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概念界定
    五、研究架构
第一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背景
    第一节 当代旅游业快速发展
    第二节 旅游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第三节 居民收入与旅游消费增长
    小结
第二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概要
    第一节 旅游志编纂溯源
    第二节 首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三节 第二轮省级旅游志编纂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编纂特点
    小结
第三章 省级旅游志体例安排
    第一节 省级旅游志结构设计
    第二节 省级旅游志的体裁
    第三节 省级旅游志的文体
    第四节 两轮省级旅游志体例比较
    小结
第四章 省级旅游志记述的事象
    第一节 旅游资源与开发
    第二节 旅游线路与规划
    第三节 旅游类型
    第四节 旅游市场
    第五节 旅游服务设施
    第六节 旅游管理
    小结
第五章 旅游志中旅游业的发展变迁
    第一节 旅游活动类型的变化
    第二节 旅游时空的拓展
    第三节 旅游业属性的变迁
    第四节 旅游管理规范化和法制化
    第五节 旅游设施的发展
    第六节 旅游功能多元化
    小结
第六章 省级旅游志的价值
    第一节 资料价值
    第二节 应用价值
    第三节 研究价值
    小结
第七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组织工作问题
    第二节 体例编排问题
    第三节 内容记述问题
    第四节 理论应用问题
    小结
第八章 省级旅游志编纂优化建议
    第一节 资料收集
    第二节 篇目设置
    第三节 内容建构
    第四节 理论创新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古籍
    二、地方志
    三、资料汇编
    四、着述
    五、期刊论文
    六、硕博论文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汇率与国际旅游的相关性
    1.3.2 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的影响
    1.3.3 汇率变动对出境旅游的影响
    1.3.4 汇率变动对旅游贸易收支的影响
    1.3.5 金融危机与旅游市场
    1.3.6 汇率变动对中国大陆旅游市场及具体旅游产业部门的影响
    1.3.7 总结与评价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主要不足 第2章 人民币汇率与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1 汇率概述
    2.1.1 名义汇率
    2.1.2 实际汇率
    2.1.3 实际有效汇率
    2.1.4 影响汇率的因素
2.2 人民币汇率的发展现状
    2.2.1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
    2.2.2 人民币汇率的现状分析
2.3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
    2.3.1 入境旅游业
    2.3.2 中国大陆旅游业
    2.3.3 酒店行业
    2.3.4 旅行社
    2.3.5 出境旅游 第3章 汇率变动影响旅游市场的机制
3.1 汇率传导机制
3.2 汇率影响旅游市场模型 第4章 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VaR协整分析
4.1 数据来源
4.2 多变量VaR协整方法
4.3 实证检验
    4.3.1 单位根检验
    4.3.2 确定VaR模型的滞后阶数
    4.3.3 检验VaR模型的平稳性
    4.3.4 Johanson协整检验
    4.3.5 标准化协整向量
    4.3.6 Monte Carlo脉冲效应
    4.3.7 方差分解
4.4 结果分析 第5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旅游客源结构的影响
5.1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旅游客源结构影响的定性分析
    5.1.1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入境旅游人数的影响
    5.1.2 人民币汇率变动对旅游客源结构的影响
5.2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入境旅游客源结构影响的定量分析
    5.2.1 变量指标
    5.2.2 面板模型
    5.2.3 实证检验
    5.2.4 结果分析 第6章 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对出境旅游的影响
6.1 变量指标
6.2 反事实分析理论方法
6.3 实证分析
    6.3.1 构造反事实变量
    6.3.2 处理效应分析 第7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中国旅游业应对汇率变动影响存在的问题
7.3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3)旅游城市饭店业供—需系统耦合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旅游需求的稳步增长
        1.1.2 中国饭店业供需关系的转变
        1.1.3 社会供给体系的渐趋完善,加剧了与饭店业的竞争
        1.1.4 政府公务消费收缩与社会消费观念改变使饭店面临新市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基础理论和研究综述
    2.1 研究理论基础
        2.1.1 旅游供需理论
        2.1.2 复杂系统理论
        2.1.3 区域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理论
        2.1.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5 耦合协调理论
    2.2 饭店经营管理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进展
        2.2.2 国内研究进展
        2.2.3 研究综述
第3章 饭店产业的发展进程研判
    3.1 饭店类型划分
    3.2 我国饭店产业发展进程分析
        3.2.1 事业接待阶段
        3.2.2 起步阶段
        3.2.3 起飞阶段
        3.2.4 扩充阶段
    3.3 我国饭店业供给—需求协调状况研判
        3.3.1 我国饭店业供需总量关系
        3.3.2 我国饭店产业供需空间结构
        3.3.3 我国饭店产业供需等级结构
        3.3.4 我国饭店产业供需类别结构
    3.4 小结
第4章 城市饭店业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
    4.1 旅游需求与饭店供给系统耦合关联性分析
        4.1.1 饭店业供给与需求系统耦合协调作用机理
        4.1.2 旅游需求是饭店产业演化的根本推动力
        4.1.3 饭店供给是旅游需求实现的主要渠道
        4.1.4 饭店供给与需求系统的耦合协调概念模型
    4.2 饭店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和指标体系
        4.2.1 协调度测度方法分析
        4.2.2 饭店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模型建立
        4.2.3 饭店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
第5章 西安饭店业供需耦合协调度历时性分析
    5.1 案例地选择
        5.1.1 西安市是我国历史文化类旅游城市的典型代表
        5.1.2 西安市是我国最早发展旅游业的城市之一
        5.1.3 西安市饭店业遇到供需结构失衡困境
        5.1.4 数据来源
    5.2 西安市饭店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5.2.1 西安市饭店业发展进程分析
        5.2.2 西安市饭店业面临的市场环境
        5.2.3 西安市饭店业发展的潜力和机遇
    5.3 西安市饭店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协调度分析
        5.3.1 西安旅游需求发育水平及时序变化
        5.3.2 西安饭店供给系统发展水平及时序变化
        5.3.3 饭店供给—需求系统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时序变化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西安饭店业供需耦合协调度现实性分析
    6.1 问卷设计及调研
        6.1.1 问卷设计
        6.1.2 预调查
        6.1.3 实际调研和问卷回收概况
        6.1.4 有效问卷遴选依据
    6.2 样本结构及其差异分析
        6.2.1 入境游客样本结构特征分析
        6.2.2 国内游客样本结构特征分析
        6.2.3 入境游客、国内游客有效样本结构差异分析
    6.3 数据分析与耦合协调度评价的验证
        6.3.1 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2 结构方程理论模型预设
        6.3.3 耦合协调测度变量均值分析
        6.3.4 协调评价隐变量的探索性分析
    6.4 协调评价测度变量深层次探索性分析
        6.4.1 偏度和峰度检验
        6.4.2 SEM估算结果
        6.4.3 子系统路径关系估算结果分析
    6.5 小结
第7章 西安市饭店业供需协调发展建议
    7.1 西安市饭店业供需现状存在问题
        7.1.1 总数量不足
        7.1.2 空间布局不合理
        7.1.3 供需结构失衡
        7.1.4 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
        7.1.5 国际化战略意识较弱
    7.2 西安市饭店供需协调发展对策建议
        7.2.1 空间布局合理化
        7.2.2 构建不同消费层次的饭店业体系
        7.2.3 创建文化主题饭店
        7.2.4 加强饭店品牌建设
        7.2.5 促进饭店组织集团化
        7.2.6 实现规范化服务与个性化服务
        7.2.7 实现饭店管理和营销模式信息化
        7.2.8 饭店发展宏观环境优化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4)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1.3 研究目的
        1.1.4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综合述评
    1.3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所用研究方法
        1.3.3 研究逻辑框架
        1.3.4 主要创新点
2 旅游化与城镇化基础理论
    2.1 旅游化的内涵解析
        2.1.1 旅游化的内涵
        2.1.2 旅游化与城镇化
        2.1.3 旅游化与工业化
        2.1.4 旅游化与信息化
        2.1.5 旅游化与农业现代化
    2.2 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2.1 城市化与城镇化
        2.2.2 我国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
    2.3 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理论依据
        2.3.1 城镇化动力机制理论
        2.3.2 消费结构演变理论
        2.3.3 精神与心理需求理论
        2.3.4 协调发展理论
3 旅游化与城镇化的相互作用机理
    3.1 影响旅游化与城镇化形成发展的共同因素
        3.1.1 国家政策
        3.1.2 区位条件
        3.1.3 经济基础
        3.1.4 社会基础
        3.1.5 历史基础
        3.1.6 文化基础
        3.1.7 全球化与区域化
    3.2 旅游化对城镇化的作用
        3.2.1 旅游产业规模与城镇化
        3.2.2 旅游产业的经济功能与城镇化
        3.2.3 旅游产业的社会功能与城镇化
        3.2.4 旅游产业的文化功能与城镇化
        3.2.5 旅游产业的教育功能与城镇化
        3.2.6 旅游产业的生态功能与城镇化
        3.2.7 旅游产业的组织功能与城镇化
    3.3 城镇化对旅游化的作用
        3.3.1 人口城镇化与旅游化
        3.3.2 经济城镇化与旅游化
        3.3.3 社会城镇化与旅游化
        3.3.4 空间城镇化与旅游化
        3.3.5 生态环境城镇化与旅游化
        3.3.6 生活方式城镇化与旅游化
        3.3.7 城乡一体化与旅游化
        3.3.8 城镇创新研发能力与旅游化
    3.4 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类型
        3.4.1 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型
        3.4.2 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型
        3.4.3 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型
4 城镇化的界定与测度
    4.1 城镇化评价指标及方法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数据来源
        4.1.3 指标权重及各省市综合得分的确定
    4.2 城镇化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
        4.2.1 灰色关联度的计算方法
        4.2.2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评价指标
        4.2.3 城镇化发展水平与各子系统
    4.3 城镇化构成要素的变化趋势
        4.3.1 全国城镇化构成要素
        4.3.2 31 省市城镇化构成要素
    4.4 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4.4.1 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
        4.4.2 31 省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
        4.4.3 31 省市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
5.旅游化的界定与测度
    5.1 旅游化评价指标与方法
        5.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2 数据来源
        5.1.3 指标权重及各省市综合得分的确定
    5.2 旅游化发展水平关联度分析
        5.2.1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评价指标
        5.2.3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各子系统
        5.2.4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其他指标
    5.3 旅游化构成要素的变化趋势
        5.3.1 全国旅游化构成要素
        5.3.2 31 省市旅游化构成要素
    5.4 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
        5.4.1 全国旅游化发展水平
        5.4.2 31 省市旅游化发展水平的时间变化
        5.4.3 31 省市旅游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变化
6 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动力机制与协调发展关系
    6.1 旅游化与城镇化的关联度分析
        6.1.1 旅游化发展水平与城镇化发展水平
        6.1.2 旅游化各子系统与城镇化各子系统
    6.2 旅游化与城镇化相互作用的因果关系与定量模型
        6.2.1 面板数据检验
        6.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6.2.3 模型选择
        6.2.4 结果分析
    6.3 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模型的构建
        6.3.1 耦合度模型
        6.3.2 协调发展模型与等级划分
    6.4 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协调发展度的时空变化
        6.4.1 耦合度与协调发展度
        6.4.2 协调发展度的时间变化
        6.4.3 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变化
7 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类型与发展方向
    7.1 旅游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型
        7.1.1 发展方向与理念
        7.1.2 运行条件
        7.1.3 运行效果预测与检验
    7.2 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发展初步协调型
        7.2.1 以旅游化为主动力模式
        7.2.2 以城镇化为主动力模式
    7.4 城镇化与旅游化互动萌芽低度协调型
        7.4.1 发展方向与理念
        7.4.2 运行条件
        7.4.3 模式细分
8 结语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不足之处与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综述
        1.2.1 国外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综述
        1.2.2 国内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综述
        1.2.3 重庆星级饭店相关研究综述
        1.2.4 国内外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评述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对象界定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与研究工具
        1.3.4 数据来源与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与相关方法
    2.1 相关理论
        2.1.1 区位及区位理论
        2.1.2 空间结构理论
        2.1.3 旅游需求与供给理论
    2.2 相关方法
        2.2.1 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
        2.2.2 热点分析方法
        2.2.3 离散趋势分析方法
3 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演变分析
    3.1 相关数据说明
    3.2 重庆市星级饭店的发展阶段
        3.2.1 改革开放后旅游涉外饭店的发展阶段(1978 年——1996 年)
        3.2.2 直辖后星级饭店的发展阶段(1997 年——2006 年)
        3.2.3 星级饭店发展逐渐成熟阶段(2007 年以后)
    3.3 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的空间分布演变
        3.3.1 分散分布(1997 年)
        3.3.2 集聚机制的形成,单中心分布的产生(1998 年——1999 年)
        3.3.3 聚集机制的加强,多中心分布的产生(1999 年——2007 年)
        3.3.4 扩散机制的形成,聚集中心的减少和轴状分布的产生(2008 年——2013 年)
4 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4.1 整体星级饭店的分布特征
        4.1.1 “Y 字型”的空间分布
        4.1.2 “多中心聚集”的空间分布
        4.1.3 “波浪式衰减”的空间分布
    4.2 各星级饭店的分布特征
        4.2.1 各星级饭店的聚集程度不同
        4.2.2 各星级饭店聚集方向不同
    4.3 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交通区位的影响
        4.3.2 商业区位的影响
        4.3.3 景区区位的影响
        4.3.4 地价级别的影响
5 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优化分析
    5.1 市场需求和经营效益分析
        5.1.1 市场需求分析
        5.1.2 经营效益分析
    5.2 星级饭店发展存在的问题
        5.2.1 星级饭店整体增长缓慢,市场占有率不断减少
        5.2.2 低星级饭店正在被“挤出”市场
        5.2.3 高星级饭店过度增长,业绩大幅下滑
        5.2.4 地域结构不均衡导致供求矛盾的产生
    5.3 星级饭店空间分布优化
        5.3.1 培养发展中心和发展轴
        5.3.2 优化地域结构
        5.3.3 优化等级结构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附录 B:重庆市星级饭店基本情况表
致谢

(6)西部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与饭店耦合协调度对比研究——以西安、成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国外对饭店的研究
    2.2 国内对饭店的研究
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3.1 研究方法
    3.2 指标体系和数据处理
4实证分析
    4.1西安市结果与分析
    4.2 成都市结果与分析
    4.3 两城市耦合协调状态比较
5 结论

(7)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案及结构框架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2章 相关研究方法概述
    2.1 因果关系检验
    2.2 贡献度与拉动效果分析
    2.3 交叉谱分析
第3章 重庆市旅游产业现状分析
    3.1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历史回顾
    3.2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概况与特征
    3.3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4章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4.1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因果关系检验
    4.2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贡献度与拉动效果分析
    4.3 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的领先和滞后关系研究
第5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致谢

(8)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以金融和国际旅游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回顾:国际汇率变动与现代服务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第一节
    国际汇率决定理论的沿革 第二节
    汇率对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传导影响 第三节
    汇率对旅游服务业的传导影响 第三章
    国际汇率变动与现代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分析 第二节
    国际汇率变动对不同类型服务业发展影响的差异 第四章
    汇率变动对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影响 第一节
    汇率变动对现代金融服务业影响渠道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汇率变动对现代金融服务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以银行业为例 第三节
    小结 第五章
    汇率变动对服务业板块股票价格波动的影响 第一节
    汇率变动对服务业板块股票价格波动传导渠道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汇率变动对资产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汇率变动对金融和旅游板块股票价格波动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汇率变动对国际旅游服务业的影响 第一节
    汇率波动对国际旅游服务业影响渠道的理论模型 第二节
    汇率波动对国际旅游服务业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入境旅游业为例 第三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四节
    未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念界定
        1.1.1 住宿业和旅游饭店的概念
        1.1.2 国内外对中档饭店的界定
        1.1.3 本文的中档饭店概念
        1.1.4 饭店企业竞争力的概念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1 给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国中档饭店的概念
        1.4.2 首次基于动态能力观视角来研究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
        1.4.3 确立了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各决定因素及其构成体系
        1.4.4 构建了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1.4.5 提出了基于动态能力视角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本章注释
2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进程研究
    2.1 中国传统中档饭店的发展轨迹
        2.1.1 饭店增长趋势明显放缓
        2.1.2 饭店投资主体向多元化、本土化发展
        2.1.3 饭店经营效益日渐下滑
        2.1.4 饭店收入来源日渐集中于客房和餐饮
        2.1.5 饭店的国际客源比重日益下降
    2.2 中国新型中档饭店的创新行为
        2.2.1 业态的创新
        2.2.2 品牌发展战略的创新
        2.2.3 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
        2.2.4 设计风格与理念的创新
    2.3 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企业成长中过度的路径依赖
        2.3.2 过度竞争中存在着竞争不足现象
        2.3.3 企业能力低下导致资源配置低效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3 中档饭店企业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3.1 中国的中档饭店研究
        3.1.1 中国中档饭店研究概况
        3.1.2 中国中档饭店专题研究成果评述
        3.1.3 其他与中国中档饭店相关的研究成果评述
    3.2 国外的中档饭店研究
        3.2.1 研究概况
        3.2.2 研究内容
        3.2.3 研究特点与启示
    3.3 企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3.3.1 重视企业外部环境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2 重视企业内部资源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3 重视企业内部能力因素的企业竞争力理论
        3.3.4 动态能力理论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分析
    4.1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与能力体系的结构
        4.1.1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概念
        4.1.2 企业资源与企业能力的关系
        4.1.3 中档饭店企业资源体系的结构
        4.1.4 中档饭店企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4.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态能力机制
        4.2.1 中档饭店企业动态能力机制的构建
        4.2.2 中档饭店的企业动力机制
        4.2.3 中档饭店的企业学习机制
        4.2.4 中档饭店的企业匹配机制
    4.3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的模型与假设
        4.3.1 资源、能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2 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关系
        4.3.3 外部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4.3.4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5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的实证研究
    5.1 问卷设计、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
        5.1.1 问卷设计
        5.1.2 变量测量
        5.1.3 数据收集
        5.1.4 分析方法
    5.2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5.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2 探索性因子分析
        5.2.3 各量表的信度检验
    5.3 验证性因子分析及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模型的检验
        5.3.1 验证性因子分析与模型检验
        5.3.2 模型参数值分析
        5.3.3 变量影响程度排序与均值排序的比对分析
    5.4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相关关系的假设检验
        5.4.1 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构成要素间的相关性分析
        5.4.2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能力与动态能力机制的相关分析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6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外部环境分析
    6.1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宏观环境
        6.1.1 制度环境
        6.1.2 经济环境
        6.1.3 市场环境
        6.1.4 社会文化环境
        6.1.5 技术环境
    6.2 影响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微观环境
        6.2.1 中档饭店微观环境分析框架
        6.2.2 潜在进入者的入侵威胁
        6.2.3 替代品的替代威胁
        6.2.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6.2.5 供应商的议价压力
        6.2.6 现有中档饭店企业间的竞争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7 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7.1 基于企业绩效的中档饭店发展方向判定
        7.1.1 基于投资动因和资源特征的中档饭店分类
        7.1.2 不同类型中档饭店的企业绩效分析
        7.1.3 中档饭店未来的市场定位与路径选择
    7.2 基于环境变化的中档饭店产品与营销创新
        7.2.1 基于顾客需求的中档饭店产品创新
        7.2.2 基于信息技术的中档饭店营销能力的提升
    7.3 基于动态能力机制的中档饭店组织变革
        7.3.1 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
        7.3.2 组织结构的柔性化
        7.3.3 多类型团队的组建
        7.3.4 创建学习型组织
    7.4 基于网络视角的中档饭店企业资源整合创新
        7.4.1 中档饭店企业网络关系资源的构成
        7.4.2 构建中档饭店网络联盟的多种设想
    7.5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再思考
        7.5.1 国有三星级饭店的现状及问题
        7.5.2 国有三星级饭店管理体制创新的新思路
    本章小结
    本章注释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1.1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的相关概念
        8.1.2 关于中国中档饭店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8.1.3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形成机理
        8.1.4 关于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决定因素间的相互关系
        8.1.5 关于提升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的对策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三星级饭店必备项目检查表
附录2 饭店访谈提纲
附录3 问卷一
附录4 问卷二
附录5 2011年上海三星级饭店基本情况一览
后记

(10)入境旅游流与饭店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方法
    2.1 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2.2 耦合度模型
    2.3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等级评价
3 入境旅游流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度的实证研究
    3.1 指标体系的建立和数据预处理
        3.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2 结果分析
        3.2.1 西安市入境旅游流和饭店业发展的综合评价
        3.2.2 两系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的时序分析
        3.2.3 影响两系统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 饭店产业结构不能适应入境旅游市场需求。
        2) 饭店空间布局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空间格局。
        3) 饭店业国际化程度不能适应旅游发展目标。
        4) 饭店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入境旅游需求变化。
4 结论

四、重庆市旅游饭店供求浅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省级旅游志编纂研究[D]. 高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9)
  • [2]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中国出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D]. 洪彰杓. 吉林大学, 2018(04)
  • [3]旅游城市饭店业供—需系统耦合发展研究 ——以西安市为例[D]. 吴冰. 陕西师范大学, 2014(04)
  • [4]我国旅游化与城镇化互动协调发展研究[D]. 王新越.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2)
  • [5]重庆主城区星级饭店空间分布研究[D]. 陈诗全. 重庆师范大学, 2014(02)
  • [6]西部旅游城市入境旅游流与饭店耦合协调度对比研究——以西安、成都为例[J]. 吴冰,马耀峰,毕丽芳.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3(08)
  • [7]重庆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实证研究[D]. 刘霜. 重庆工商大学, 2013(04)
  • [8]汇率变动对现代服务业的影响 ——以金融和国际旅游业为例[D]. 杨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13(10)
  • [9]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中国中档饭店企业竞争力研究[D]. 吴本. 复旦大学, 2012(02)
  • [10]入境旅游流与饭店业的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 吴冰,马耀峰,王晓峰.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标签:;  ;  ;  ;  ;  

重庆市旅游饭店供需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