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

养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

一、养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21)在《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疗效;借助“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数据,挖掘导师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规律,分析出处方中的药物频次、用药类别、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常用药对等;总结其运用中药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方法:收集秦皇岛市中医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心血管病科张学新教授门诊的高血压病性眩晕患者100例,详细记录导师的诊治经过,观察疗程为4周,治疗后评定血压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将病案资料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的临床采集系统中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分析,包括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分析、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并以频次表、网络化展示图的形式,从不同角度展示数据分析取得的结果;结合导师辨证思想和用药规律,总结其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的临床经验。结果:100例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为90.00%,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93.00%,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不良反应;所纳入研究患者中男性43例,女性57例;纳入患者的年龄分布情况,60~69岁年龄阶段人数最多,共26人,其次是50~59岁年龄阶段人数,共24人;纳入患者所常见的症状中,除了眩晕主症外,伴随症状出现频次较高的依次为不寐、多梦、胸闷、乏力、口苦、食少纳呆、耳鸣、头痛、便溏等;导师将高血压病性眩晕证型一共分为9种,依次是痰湿内盛证、肝阳上亢证、肝肾阴虚证、痰热内盛证、气血亏虚证、肾阳虚衰证、少阳病证、肝郁脾虚证、瘀血内阻证;导师对于高血压病性眩晕的常用治法有13种,分别为滋补肝肾法、健脾化湿法、平肝息风法、清热化痰法、温阳化饮法、健脾益气法、和解少阳法、温补肾阳法、补血养心法、通阳舒筋法、散寒解肌法、疏肝健脾法、活血化瘀法。在用药规律统计结果中,导师共使用中药157味,其中出现频次较多的前10味中药依次为:川芎、天麻、泽泻、茯苓、黄芩、炒白术、党参、钩藤、枳椇子、牛膝;将频次≥10次的常用中药进行药物类别统计,药物类别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补虚药、平肝息风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安神药、化痰止咳平喘药、祛风湿药、温里药、化湿药;导师常用的中药药性为温性、寒性、平性,共占90.23%;常用中药的药味为甘味、苦味、辛味,共占88.08%;常用中药的归经为肝经、脾经、肾经、胃经、肺经,共占70.63%;对中药处方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出频次≥20次的中药组合25组,其中以天麻、川芎出现频次最高,共45次,其次为天麻、钩藤,共31次;聚类分析后得出新处方3组。结论:导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辨证以痰湿内盛、肝阳上亢、肝肾阴虚、痰热内盛、气血亏虚为主,共占86.00%,肾阳虚衰、少阳病证、肝郁脾虚、瘀血内阻相对较少,共占14.00%;治法以滋补肝肾、健脾化湿、平肝息风、清热化痰、温阳化饮、健脾益气为主,共占83.00%,和解少阳、温补肾阳、补血养心、通阳舒筋、散寒解肌、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相对较少,共占17.00%。导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所用中药药性以温性药最多,其次为寒性、平性药;中药五味以甘味药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中药归经以肝经为主,其次为脾经、肾经。

王亚楠[2](2020)在《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讨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的疗效,为中医药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提供新的辨治思路和有效方药。观察治疗前后静息心率及血浆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水平变化,初步探讨清热利湿降压饮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将符合西医中青年高血压和中医湿热证诊断标准的6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3例,实际完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药缬沙坦分散片40 mg 1次/日联合富马酸比索洛尔2.5 mg1次/日,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清热利湿降压饮(颗粒剂)1袋bid,观察周期为4周。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用药前后诊室血压、静息心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中医证候积分变化,记录服药时不良事件。结果:1.一般资料和基线情况:两组患者入组时性别、年龄、病程、高血压分级、血压水平、静息心率、血管紧张素Ⅱ、醛固酮及中医证候总积分等基线资料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降压疗效:治疗后降压总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6.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压水平变化: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医证候改善:中医证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治疗后两组较前均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在头昏沉或头晕或头痛、脘腹胀满、便溏不爽、心烦及口干或口黏或口苦方面的单项症状积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胸闷、肢体困重、食少纳呆及失眠多梦或困倦嗜睡方面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静息心率变化:治疗后两组静息心率较治疗前均明显减慢,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间静息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醛固酮水平变化:治疗后两组血管紧张素Ⅱ水平、醛固酮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比较,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醛固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本研究进行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清热利湿降压饮临床应用安全。结论:1.西药联合清热利湿降压饮可提高降压有效率,进一步降低患者血压水平,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有效。2.西药联合清热利湿降压饮治疗可进一步降低血浆血管紧张素Ⅱ水平,清热利湿降压饮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3.清热利湿降压饮对比西药降压药可显着改善中医湿热证证候,在头昏沉或头晕或头痛、脘腹胀满、便溏不爽、心烦及口干或口黏或口苦单项症状方面尤为显着。4.清热利湿法是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有效治法,符合临床实际,适合临床推广。

周倩[3](2020)在《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本课题运用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观察加味建瓴颗粒在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通过对比治疗前后两者相关中医症候、24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治疗前后的变化来探讨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阴虚阳亢型)的有效性及对血压变异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方法:将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在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和心血管科,符合纳入标准的EISH患者,辩证属于阴虚阳亢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6例)。对照组予以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加味建瓴颗粒口服,疗程共14天。治疗前后分别记录24h动态血压、血压变异性、中医症候积分、安全性指标的前后变化情况,所有数据运用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疗效判定。结果:(1)两组均能明显降低24hSBP、24hDBP、PP(P<0.01),但组间比较治疗组的24hSBP、24hDBP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2)降压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高于对照组的87.5%,经组间分析得出治疗组的降压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3)中医症候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3%,高于对照组的75%,经组间分析得出治疗组在改善中医症候疗效上优于对照组(P<0.01)。(4)两组治疗后均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但治疗组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5)在改善中医单项症状上,通过统计分析可知治疗组在改善眩晕、头痛、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耳鸣、健忘差异显着(P<0.01);对照组在改善眩晕、头痛、失眠症状差异显着(P<0.01),腰酸、膝软、五心烦热、心悸、耳鸣、健忘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均能降低血压变异性(P<0.01),但组间比较治疗组的24hSSD、24hDSD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着(P<0.05)。(7)两组在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与药物有关的不良反应,说明加味建瓴颗粒安全可靠。结论:加味建瓴颗粒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能有效降低患者24h收缩压、舒张压及血压变异性,对于改善患者眩晕、头痛等临床相关症状具有明显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鲁柯歆[4](2020)在《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9年0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心内科门诊的中医辨证属血虚肝旺证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西医对照组和养血清脑组各30例,两组均予以生活方式指导及常规西药规范降压治疗,养血清脑组加用养血清脑颗粒(每次1袋,每日3次,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规格:4g/袋,15袋/盒,批号:Z10960082)。治疗8周后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压疗效、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24h动态血压平均值、24h动态血压标准差、血压负荷疗效、NO、ET-1等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1.血压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诊室血压较前均下降(P<0.05),治疗后养血清脑组诊室血压较西药对照组下降更明显(P<0.05);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2.中医证候比较: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养血清脑组总有效率为85.71%,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所下降,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3.24h动态血压平均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SBP、24h DBP、DSBP、DDBP、NSBP、NDBP水平均较前降低,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24h动态血压标准差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4h SSD、24h DSD、DSSD、DDSD、NSSD、NDSD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NO、ET-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NO水平较前提高,ET-1水平较前下降,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血压负荷疗效比较:西医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6.67%,养血清脑组总有效率为89.29%,养血清脑组疗效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未见异常,且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1.养血清脑颗粒治疗血虚肝旺证轻中度EH患者BPV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养血清脑颗粒可以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2.养血清脑颗粒能够上调NO水平,下调ET-1分泌,对血虚肝旺证EH患者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其降低BPV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相关。3.养血清脑颗粒组在观察期间内未出现不良反应,安全性指标无明显变化,临床使用安全性可靠。

宁小艳[5](2019)在《耳穴贴压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耳穴贴压联合麻钩藤饮治疗1级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综合疗法治疗临床高血压病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今后高血压病的研究打下基础。材料与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及心肺康复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高血压病1级患者,共173例。所有高血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基础组、基础治疗组、头推治疗组、耳穴治疗组,依次定义以上各组为A、B、C、D组。对各组患者进行基线评价,评价包括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危重程度、腹围、体重指数(BMI)等。在基线评价后,对各组患者进行治疗。A组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宣教、限盐饮食、运动疗法,B组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宣教、限盐饮食、运动疗法+天麻钩藤饮汤剂治疗,C组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宣教、限盐饮食、运动疗法+天麻钩藤饮+耳穴贴压治疗,D组患者给予生活方式宣教、限盐饮食、运动疗法+天麻钩藤饮+头推疗法治疗。以上各组治疗均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0周、2周、4周对患者做一次血压评价(0周代表治疗前时间点,2周代表治疗2周时间点,4周代表治疗结束时间点),评价各组患者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计算各组高血压降压有效率,于0周、4周分别评价各组患者症候积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情况。结果:1.耳穴治疗组在治疗4周时24h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低于其余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耳穴治疗组在治疗2周时,24h平均收缩压、24h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四组患者间降压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降压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耳穴治疗组、头推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基础组。4.四组患者间中医症状疗效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疗效有效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耳穴治疗组、头推治疗组、基础治疗组、基础组。5.耳穴治疗组SF-3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较治疗前改善,在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一般健康状况(GH)3个维度,耳穴治疗组优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耳穴贴压联合天麻钩藤饮有效降低血压,疗效优于单纯应用天麻钩藤饮,优于头推联合天麻钩藤饮。2.耳穴贴压联合天麻钩藤饮可有效改善高血压临床症状。3.耳穴贴压联合天麻钩藤饮在情感职能(RE)、社会功能(SF)、一般健康状况(GH)3个维度明显优于其他治疗组,提示中医综合疗法在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具有优势。

马宁,侯雅竹,王贤良,毛静远[6](2016)在《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用药规律探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索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规律。方法以"高血压"、"中医"、"中药"、"证"等为检索词,系统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01-2014.12)、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01-2014.12)、万方数据库(1990.01-2014.12)、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01-2014.12),纳入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文献149篇,采用SPSS 20.0建立纳入文献的药物数据库,应用SAS 9.3对数据库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应用Pajek 3.1软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生成关联规则的网络图。结果共纳入149篇文献,涉及中药131味,共1 598频次。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常用配伍组合药物为牛膝、天麻、茯苓、石决明、杜仲、黄芩等29味药物,其中核心药物为牛膝、天麻、石决明、茯苓、熟地、泽泻、山茱萸、钩藤、山药、牡丹皮等。结论通过复杂网络分析所得出的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用药规律,体现了滋阴潜阳的治法,可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

衷敬柏[7](2014)在《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方法学研究》文中指出高血压是一个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据《2012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中国高血压人群已经达到2.6亿,平均每五个成年人有一个高血压患者。中医药对高血压防治始于上世纪30年代,在高血压预防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中西医共同努力下,降压药物日新月异的形势下,高血压的防治形势仍不乐观,因高血压引起的靶器官损害和相关疾病冠心病、中风、终末期肾病仍严重是影响人群健康的疾病。加强中医药有关高血压防治的临床研究与防治方案的规范化建设,对于推动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的事业发展、改善高血压预后、提升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1.在系统研究目前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研究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相关证据体系的构成,分类与评价方法;2.通过研究分析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开发技术与质量评价,建立符合中医学科特色的病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开发规范、技术流程与注意事项;3.采用本研究建立的证据分类与评价标准、指南开发方法与流程开发以社区及初级医师对象的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探索其可行性。研究方法理论研究:对中医临床特色与中医文献特征,探讨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体的构成,分类与评价,采用循证指南证据的分级原理与方法制定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证据评价与推荐强度分级标准。文献研究:根据不同的主题,对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在循证指南开发方法学方面,重点检索国内有关文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英国牛津循证中心、加拿大国际循证医学研究组织等的相关指南规范、证据交换、质量评价的文献;对高血压相关的理论源流、临床证候、诊治与治疗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分析与研究。临床研究:现况调查研究400例北京地区高血压病例的临床表现与证候特点,确定指南开发证候范围;采用随机盲法对照临床试验对本指南开发早期的诊疗方案进行安全性与有效性的评价,纳入临床研究病例95例。指南研究:按本研究形成的指南开发的技术规范对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指南进行初步的开发。结果1.将中医临床指南证据分为理念传承证据与研究证据。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来源于临床研究的相关证据与中医传统文献证据。是否涉及临床或与临床应用密切相关为其证据来源基本范围与采用标准。可以纳入现代研究方法分类的证据属于研究证据,主要包括病例报道,临床总结,临床观察,临床试验、专家共识等类别。理论传承证据是指与临床密切相关的理论与传统技术方法的传承,是中医循证指南证据的重要来源,包括中国医学史上有关的任何中医文献、也包括现代的有关老中医经验,医论与医话。2.理论传承证据强调在医学史上的传承,一脉相传的证据是最高级别的理论传承证据,诊断与治疗措施在历史上传承的稳定性越强则证据级别越高,能构成高级别的推荐建议,研究证据的评价宜直接采用现代循证指南证据的评价与推荐强度分级方法,最后对理论传承证据与研究证据的推荐建议进行综合,在形成综合推荐建议时以理论传承证据为主,就高不就低,如果理论传承据推荐强度为B级,而研究证据为C级,则综合推荐强度为B级,如果研究证据出现否定理论传承证据的情况,采用研究证据的强度推荐。3.通过文献研究及400例就诊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调查,初步确定高血压病临床实践指南的开发范围。对9项大宗临床或文献病例的研究,我们初步确定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三个证候为本指南开发的主要内容。为进一步了解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确定指南证候范围,我们于2008-2011年期间进行了400例高血压病证候调查,结果提示实性证候要素为阳亢类(内火,内风)、血瘀、痰湿(浊),虚性证候要素为阴虚与气虚。根据文献及临床研究初步确定纳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及痰湿壅盛三个证候作为开发内容。4.对高血压专病门诊的病例总结基础上初步制定以肝阳上亢、阴虚阳亢及冲任失调三个证候为基本内容的高血压中医诊疗方案,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进行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评价研究。该研究纳入95例1-2期高血压患者。研究结果:治疗组血压较治疗前平均下降12/7mmHg,对照组平均下降8/3mmHg,(P<0.05),中医辨证治疗高血压可产生较明显的降压效果。治疗组血压达标率为65.31%,对照组血压达标率39.13%;症状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65.31%,对照组总有效率50.00%(P<0.05);两组安全性监测指标方面无明显差异。提示中医辨证论治对治疗1-2级高血压有效。5.在前述基础上采用我们建立的方法及确定的开发范围进行了高血压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开发。共提出7条推荐建议,并分析每条推荐建议证据,确定推荐强度,形成中医治疗高血压临床实践指南初稿(含有七条推荐建议),并对其进行初步评价。结论本研究建立的中医循证指南证据分类与评价方法、推荐强度标准及循征指南开发技术,能满足病证结合中医临床实践指南开发的需要。本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根据中医证据文献的特点,分为理论传承证据与研究证据两类,并分别制定证据评价标准;在证据分级的基础上,提出指南推荐强度标准,既符合中医理论的传承特色,又适应循证指南研究的需要。(2)根据课题研究制定的指南开发方案、研究证据与理论传承证据评价标准、推荐强度标准初步完成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的开发工作,提出包括病名,证候名及其诊断依据、治疗方案在内的7条推荐建议及其证据级别与推荐强度。

杨德军[8](2012)在《补肾益心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补肾益心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案,将60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两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降压方案:1级高血压患者采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片1片/QD治疗方案;2级高血压患者采用非洛地平缓释片5mg/片1片/QD的基础上,可联合β受体阻滞剂和(或)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入补肾益心片每次4片,每天3次;对照组只采用基础治疗中的降压方案。根据本病中医证候特点,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的症状变化,同时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值、血清中Ang-(1-7)的水平等指标的变化,并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33%,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6.33%。治疗组其临床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2.症状: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头痛、眩晕、耳鸣、心悸、腰酸、膝软、气短、失眠、畏寒肢冷、夜尿频等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说明两组治疗均可以改善患者症状,且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血压疗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2.67%。治疗组的血压疗效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治疗方案的血压疗效优于对照组。4.血清中Ang-(1-7)的水平测定:两组入选患者治疗前血清中Ang-(1-7)的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清中Ang-(1-7)的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血清中Ang-(1-7)的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对比则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中Ang-(1-7)的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补肾益心片联合基础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更有效地控制血压,可升高血清中Ang-(1-7)的水平,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有效。

温又霖[9](2011)在《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2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我国心血管病发病率及相关危险因素均有增长的趋势。根据2002年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高血压患者约有1.6亿,而且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约600多万,另有150万人死于由高血压引起的中风,成为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疾病。高血压与许多慢性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它会导致血管的硬化而造成器官的损伤,从而发生脑血管障碍症,冠状动脉病,心脏病、肾脏病,大动脉血管病等而死亡。由高血压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已排到所有疾病死亡率的第一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目的本论文主要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通过观察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与单纯西药治疗两种方法,来探讨、评价它们对高血压的治疗效应。方法本论文收集门诊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0例,以随机分组的原则将纳入患者分为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分别采用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络活喜)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治疗前、后的症状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可客观地反映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改善状况,量化地评价和比较涌泉药物贴敷合并西药治疗高血压和单纯西药降压的临床疗效。通过比较两组病例治疗前后各症状的变化幅度来评价两种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观察指标:①治疗前及治疗后血压②心率③相关症状及体征。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标准。结果观察结果显示,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对高血压降低血压水平、减轻症状以及临床效果均有显着的改善作用。但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效果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结论1.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都可有效降低血压,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降低作用。2.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降低收缩压方面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3.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可有效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体征,减轻高血压的各项症状。4.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在改善高血压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5.降压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6.症状积分疗效方面,涌泉穴药物贴敷合并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明显优于单纯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

巫大平[10](2010)在《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EH住院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其中医证型及其用药进行相关统计分析,探讨出EH的中医证型尤其是用药分布规律。资料与方法:本研究通过收集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住院的高血压病例400例,其中男的154例,女的有246例,病例来源均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选择,将病例的所有原始资料录入Excel2003表中,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对其中医证侯及用药规律进行研究。结果:1、高血压病中医基本证型分布规律为:痰湿壅盛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单证型分布规律为:肝阳上亢证>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而兼证中以血瘀证最多,其次为肝火证,气血虚证少。说明痰湿和血瘀为本病常见病理因素。2、总体用药规律:用药类别由高至低分别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平肝熄风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解表药、安神药、祛风湿药、理气药等。常用中药依次为天麻、茯苓、甘草、钩藤、牛膝、半夏、石决明、丹参、陈皮、川芎等,常用方剂依次为:天麻钩藤饮、半夏白术天麻汤、温胆汤、生脉散、二至丸、杞菊地黄丸、冠心二号方、镇肝熄风汤、补阳还五汤、二仙汤等;证素用药规律:血瘀证:牛膝、丹参、川芎、益母草、桃仁、红花等;阳亢证:天麻、钩藤、石决明、牡蛎、蒺藜、地龙、珍珠母等;痰浊证:半夏、陈皮、竹茹、胆南星、瓜蒌、贝母、杏仁等;气虚证:甘草、白术、党参、山药、黄芪、太子参等;火热证:黄芩、赤芍、栀子、黄连、丹皮、毛冬青、玄参、夏枯草、天花粉等;阴虚证:麦冬、生地、女贞子、旱莲草、枸杞子、天冬、龟板等;阳虚证:杜仲、仙灵脾、仙茅、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等;血虚证:白芍、当归、熟地、阿胶、何首乌。3、分型用药规律:肝阳上亢证常用中药为天麻、钩藤、石决明、牛膝、桑寄生、黄芩、杜仲、夜交藤、茯苓。阴虚阳亢证为甘草、牛膝、天麻、茯苓、麦冬、钩藤、丹参、赤芍、五味子、生地。痰湿壅盛证为半夏、茯苓、陈皮、天麻、甘草、白术、丹参、竹茹、枳壳。阴阳两虚证为桑寄生、女贞子、丹参、仙茅、杜仲、益母草、旱莲草、仙灵脾。兼血瘀证为丹参、川芎、甘草、天麻、茯苓、半夏、赤芍、陈皮、钩藤、桃仁。兼肝火证为天麻、钩藤、茯苓、牛膝、石决明、半夏、陈皮、甘草、竹茹。兼气血虚证为茯苓、半夏、黄芪、天麻、川芎、白术、甘草。4、不管合并何种并发病,天麻钩藤饮(选方均排第一)仍作为首选,但对于无临床症状的血脂异常,选方用药并无特殊之处,而冠心病则偏重于化痰活血,糖尿病和脑梗塞多加用补虚药,糖尿病偏重于滋阴药。而高血压病的选方用药随高血压病程的影响并不明显。结论:1、高血压病的病机总为本虚标实,而在岭南地区,痰湿为高血压病的主要病理因素,血瘀也是常见因素。2、高血压病的治疗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但应同时兼顾扶正。中药治疗主要为补虚、平肝阳,活血化瘀和化痰利湿,与高血压病上盛下虚的病理特点、急则治其标兼顾扶正的治疗原则相符合。3、对于肝阳上亢和阴虚阳亢证的中药治疗应重视滋补肝肾、平抑肝阳,而痰湿壅盛证则应重视活血及化痰,发展到阴阳两虚时应以补虚为主。4、不管合并何种并发症,天麻钩藤饮(选方均排第一)仍作为首选,合并冠心病则偏重于化痰活血,糖尿病和脑梗塞多加用补虚药,糖尿病偏重于滋阴药。

二、养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养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病例选择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和脱落标准
    3 观察指标
        3.1 疗效性指标
        3.2 安全性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4.1 降压疗效评定标准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5 研究方法
        5.1 病例收集与整理
        5.2 病例数据规范化
        5.3 病例资料录入与核对
        5.4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疗效判定
    2 总体情况统计
        2.1 性别统计
        2.2 年龄统计
    3 临床资料统计
        3.1 症状统计
        3.2 舌脉统计
        3.3 证型统计
        3.4 治法统计
    4 用药规律统计
        4.1 用药频次统计
        4.2 用药类别统计
        4.3 用药四气统计
        4.4 用药五味统计
        4.5 用药归经统计
        4.6 组方规律统计
        4.7 新处方统计
讨论
    1 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讨论
        1.1 用药频次讨论
        1.2 用药类别讨论
        1.3 用药四气讨论
        1.4 用药五味讨论
        1.5 用药归经讨论
        1.6 组方规律讨论
        1.7 新处方讨论
    2 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临床经验总结
        2.1 病因病机
        2.2 标本主次
        2.3 证型和节气的相关性
        2.4 病案举偶
    3 展望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西医对眩晕(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高血压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2. 中医对高血压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医对高血压辨证分型的认识
        4. 中医对高血压治疗的认识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中青年高血压的认识
        1.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流行病学
        2.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临床特点
        3.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
        4. 中青年高血压病的治疗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脱落和中止试验的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设计类型
        2.2 治疗方案
        2.3 评价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疗效分析
        3.3 不良反应记录
    4 讨论
        4.1 现代医学和中医对中青年高血压的认识
        4.2 导师从湿热论治中青年高血压
        4.3 导师对湿热证的治法分析
        4.4 清热利湿降压饮药物组成分析
        4.5 清热利湿降压饮药物现代药理研究
        4.6 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剔除、脱落、中止病例情况说明
讨论
    1 西医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认识
    2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关系
    3 中医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认识
    4 加味建瓴颗粒方解
    5 疗效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1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2
附录
    附表1:临床观察表
    附表2:检查指标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4)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1.6 随机分组方法
    2.研究方法
        2.1 病例来源及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标准
        2.5 统计学分析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 课题研究完成情况
    2 纳入病例基线资料比较
    3 疗效对比
        3.1 治疗前后诊室血压比较
        3.2 血压总疗效比较
        3.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3.4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5 治疗前后动态血压平均值比较
        3.6 治疗前后血压变异性比较
        3.7 血压负荷疗效比较
        3.8 血管内皮相关指标比较
    4 安全性指标
第三部分 讨论
    1.现代医学对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1.1 西医对高血压的认识
        1.2 血压变异性的基本概念
        1.3 BPV对靶器官的损害
        1.4 BPV与降压药物
    2 传统医学对于血压变异性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辨证论治
    3 养血清脑颗粒
        3.1 药物组方分析
        3.2 养血清脑颗粒药物分析
        3.3 养血清脑颗粒疗效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药改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5)耳穴贴压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试验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表1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6)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用药规律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诊断标准
        1.1高血压病西医诊断标准
        1.2高血压病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2纳入标准
    3排除标准
    4文献检索及筛选
    5数据录入
    6数据挖掘
    7数据的可视化分析
结果
    1文献检索结果
    2纳入文献使用中药的频次分析(表1)
    3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中药配伍的关联频度
    4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的治疗用药关系网络图(图2,3)
讨论

(7)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方法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中医临床证据体系研究概况
        1 循证医学之前的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
        2 循证医学诞生之后的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
        3 中医循证证据研究概况
        3.1 中医学的循证医学思想
        3.2 中医临床证据与证据体的构成
        3.3 中医证据评价标准研究
        4 关于中医临床证据的思考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指南制定方法与高血压临床指南开发进展
        1 指南制定的基本方法
        1.1 专家共识法
        1.2 系统评价与苏格兰院际指南网络的“指南制定规范”
        1.3 指南研究与评价系统
        2 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开发方法与开发现状
        3 高血压病临床指南发展情况
        3.1 国内外高血压指南的概况
        3.2 中医高血压临床诊疗指南或中医高血压诊疗方案的编制情况
        3.2.1 证候分型与诊断方面
        3.2.2 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方案或指南的制定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血压病证候研究概述
        1 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发展概述
        1.1 有关病机与证候的医家经验
        1.2 高血压病证结合证候分型的规范性文件
        2 高血压病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2.1 高血压病证候分布的回顾性研究
        2.2 高血压病证候分布文献病例研究
        2.3 高血压病证候分布现况调查
        2.4 证候与理化检查相关性研究概况
        2.4.1 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与理化检查相关性
        2.4.2 高血压病阴虚阳亢与理化检查相关性
        2.4.3 高血压病血瘀证与理化检查相关性
        2.4.4 高血压病痰湿壅盛证与理化检查相关性
        3 高血压病证结合证候诊断研究概况
        3.1 基于回顾病例的证候表现(诊断)研究
        3.2 基于流行病学的证候诊断研究
        4 展望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高血压病主要证型常用方药研究与应用进展
        1 高血压病证治方药临床应用概况
        1.1 医家经验
        1.2 临床病例分析
        2 肝阳上亢证证治方药研究概况
        2.1 天麻钩藤饮研究与临床应用概述
        2.2 天麻钩藤饮在高血压病中的应用溯源
        2.3 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肝阳上亢证降压有效性研究
        2.4 天麻钩藤饮对高血压肝阳上亢证患者症状疗效
        3 阴虚阳亢证相关方药研究及应用概况
        3.1 阴虚阳亢证的治法研究
        3.2 镇肝熄风汤临床应用概况
        3.3 建瓴汤应用概况
        4 冲任失调证相关方药研究及应用概况
        4.1 冲、任证治与冲任失调证探讨
        4.2 二仙汤改善冲任失调证的作用及降压疗效
        4.3 二仙汤对高血压冲任失调型患者生活质量、症状的影响
        5 痰湿壅盛证相关方药研究及应用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第一部分 中医病证临床指南(诊疗方案)编制方法学研究
        1 中医临床特点、中医临床文献特征
        1.1 中医临床特点
        1.2 中医临床文献特征
        2 循证中医临床指南编制的基本步骤
        2.1 确定选题
        2.2 成立开发小组
        2.3 证据的收集与评价
        2.4 依据证据形成推荐建议
        2.5 指南评估、推广与更新
        3 循证临床指南的中医质量评价方案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中医病证临床指南证据来源与分类研究
        1 制定中医病证临床指南应当遵循的证据原则
        2 中医临床证据的来源、特点与分类
        3 证据,证据体与中医病证诊疗方案的证据体系
        4 中医病证诊疗方案的证据体系研究
        4.1 中医证据体系分类与构成
        4.2 中医临床指南证据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
        4.2.1 研究证据的分级与推荐标准
        4.2.2 理论传承证据的分级与推荐强度标准
        4.2.3 基于两类证据形成推荐建议的整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研究之一 病种范围与确定
        1 病种涉及证候范围的文献研究
        2 病种涉及证候范围的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数据预处理及统计分析
        2.4 结果
        2.5 结论
        3 主要证候及证候要素的范围确定
        参考文献
        研究之二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方案临床评价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参考文献
        研究之三 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研究
        1 文献范围及检索策略
        2 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临床诊疗指南——推荐建议(草案)
        3 高血压病中医临床指南中医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论文小结
创新点
附件一 中医病证结合诊疗指南开发基本规范(草案)
附件二 高血压病中医诊疗指南的推荐建议简表(草案)
致谢
个人简历

(8)补肾益心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1 中医学对高血压的研究
        1.1.1 中医学关于高血压的历史沿革
        1.1.2 中医学有关高血压的病因病机
        1.1.3 辨证分型研究
        1.1.4 治法方药
        1.1.5 辨证论治
    1.2 西医学对高血压病的研究现状
        1.2.1 流行病学资料
        1.2.2 发病机制
        1.2.3 药物治疗
    1.3 补肾益心片的研究现状
        1.3.1 补肾益心片的实验研究
        1.3.2 补肾益心片的临床应用
    1.4 ACE2-ANG-(1-7)-MAS轴研究概况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研究对象
        2.2.1 病例来源
        2.2.2 诊断标准
        2.2.3 纳入及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3.1 随机化分组
        2.3.2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4.1 临床症状、体征观察
        2.4.2 安全性指标
        2.4.3 疗效性观测
        2.4.4 疗效判断标准
    2.5 统计处理
    2.6 研究结果
        2.6.1 一般资料
        2.6.2 治疗组和对照组主要症状积分比较
        2.6.3 治疗组与对照组证候疗效比较
        2.6.4 两组治疗后的血压疗效
        2.6.5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中Ang-(1-7)的水平
    2.7 安全性检查
第三部分 讨论
    3.1 中医肾虚理论与高血压的联系
        3.1.1 肾精不足
        3.1.2 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3.1.3 肾阳亏虚,脉络拙急
        3.1.4 肾气亏虚
    3.2 补肾益心片的组方思路
    3.3 补肾益心片对高血压患者降压机制探讨
    3.4 补肾益心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血压疗效的影响
    3.5 不良反应及副作用
    3.6 展望
第四部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病的认识
        参考文献
    综述三 涌泉穴药物贴敷的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观测指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
        4 疗效判定标准(参照1979年全国心血.管流行病学及人群防治座谈会制订的准)
        5 评价方法
        6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基线分析
        2 疗效分析
    讨论
        1 研究意义
        2.研究目的
        3.结果讨论
        4 本研究的机理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血压症状积分表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

(10)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上篇 文献研究
    1.原发性高血压病的中医研究概况
        1.1 高血压的沿革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高血压病的症状学研究
        1.4 中医辨证分型
        1.5 高血压病中医治疗研究
    2.西医学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研究
        2.1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
        2.2 西医学常用降压剂
下篇 临床研究
    1.研究目的
    2.资料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诊断标准
        2.3.纳入标准
        2.4.排除标准
        2.5.观察方法
        2.6.建立数据库
    3.结果
        3.1.证型分布规律
        3.2.总体用药规律
        3.3.分型用药规律
        3.4.高血压病相关因素与中医用药规律关系
    4.讨论
        4.1.中医证候分布规律
        4.2.总体用药规律
        4.3.分型用药规律
        4.4.高血压病相关因素与中医用药规律关系
    5.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养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张学新教授治疗高血压病性眩晕用药规律的研究[D]. 王伟. 河北北方学院, 2021(01)
  • [2]清热利湿法治疗中青年高血压(湿热证)的临床研究[D]. 王亚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加味建瓴颗粒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阴虚阳亢型)的临床观察[D]. 周倩.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养血清脑颗粒对血虚肝旺型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临床观察[D]. 鲁柯歆.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5]耳穴贴压联合天麻钩藤饮治疗高血压病临床疗效观察[D]. 宁小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文献的中医治疗高血压病阴虚阳亢证用药规律探析[J]. 马宁,侯雅竹,王贤良,毛静远.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4)
  • [7]高血压病病证结合中医诊疗指南方法学研究[D]. 衷敬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4(07)
  • [8]补肾益心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杨德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9]涌泉穴药物贴敷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温又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10]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及用药规律研究[D]. 巫大平.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养肝熄风汤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