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一、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龙辉[1](2020)在《重庆市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场所,是人类赖以生活和生产的基础,也是人地关系最直接的物质反映。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常伴随着土地利用变化而发生,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如何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重庆市两江新区是肩负着“内陆开放示范、西部开发先行、综合改革实验”三大历史使命的国家级新区,其拥有较为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享受着各类政策叠加优势,但也有地处山区带来的局限性。随着“十三五”规划的持续推进,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区域内低丘缓坡不断开发,但低丘缓坡生态环境较脆弱,建设开发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建设用地扩张迅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景观格局也相应发生着明显变化,但变化程度如何、对区域生态系统影响如何,是亟待了解的问题。因此,通过研究区域景观格局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评估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找出土地利用现存问题并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对于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现实矛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选择我国内陆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新区且拥有山城特殊地貌形态的重庆市两江新区为研究区,利用动态度、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等模型分析了两江新区2009-2018年景观斑块类型水平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共选取11项景观格局指数对区域整体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不同高程和坡度下的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以及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格局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识别,利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法对区域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提出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相关对策。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两江新区景观斑块类型水平空间格局变化显着。以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为主要的景观类型,区域整体的景观斑块类型变化速度较快,景观斑块类型变化总的趋势为“二增五减”,城乡建设用地增加迅速,交通水利用地增幅高达112.87%,耕地是两者扩展的主要来源,呈现出“此消彼长”的数量关系。建设用地扩展呈“东凸北进”之势,由此带来景观斑块类型在空间上的变化体现为建设用地和耕地的重心均向东北方向迁移。(2)耕地的优势度和集聚水平降低,破碎化程度明显提高,而城乡建设用地呈现出与之相反的情况。从景观水平来看,由于建设用地不断扩展,区域整体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优势度增加,集聚水平和景观形状规则化水平提升。景观格局在不同维度上差异性特征明显。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异质性水平降低,景观类型朝向不均衡方向发展,斑块个数和景观形状指数呈倒“U”型变化的趋势,200<E≤400m和6°<S≤15°受人类干扰程度明显,景观格局变化最显着。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异质性较为明显。区域西南部开发早,经济水平好,城市开发拓展已发展到较为稳定的程度,其景观形状规则化水平高,连通水平好,集聚水平高,多样化水平低,而区域北部、东北部区域主要为工业拓展区,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剧烈引起景观格局变化明显,景观格局呈现出与西南部相反的情况,但随着区域整体经济的发展和相互带动,各镇街的差异水平在逐渐缩小。建设用地整体破碎化水平下降,集聚度和连通度不断加强,景观形状趋于规则化,其主要构成部分城镇用地的破碎化水平增加,连通性水平和集聚水平略有削弱,农村居民点减少较为迅速,破碎化程度虽有所缓解但仍处于较高水平,连通水平和集聚水平略有降低。(3)2009-2018年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区域人口因素,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等经济因素,进出口贸易等对外开放水平因素也发挥着较为明显的作用且影响在逐渐增强,交通因素和政府调控因素分别就交通路线改建、扩建以及新建和政策规划引导等方式影响着区域景观格局。(4)2009-2018年两江新区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和各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均呈持续下降趋势。服务总价值共降低了4.1986亿元,水域和林地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要构成部分,占总价值的69.79%-75.56%,各景观类型的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耕地服务价值下降速度最快,下降了1.8950亿元,降幅为33.92%,林地价值变化呈“U”型趋势,共降低了0.3016亿元。各单项功能中贡献较大的服务功能是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且两者的减少量较大,而食物生产降幅最大,高达28.10%。从加强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管控;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契机,完善生态网络格局规划;利用3S技术加强用地动态监管,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三方面就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出建议。

刘奕[2](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朱彪,曾金全,张烨方,林彬彬,马秀玉[3](2018)在《雷电学科发展与福建省雷电灾害防御研究报告》文中指出雷电是大气电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雷电发生时伴有高电压、大电流和强电磁辐射,瞬间释放巨大能量,雷击易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减少雷电灾害的影响,对雷电的监测、预警和灾害防御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该报告主要阐述雷电学科发展前景及雷电灾害防御展望。开展雷电综合监测业务是提高雷电预警、防护及机理认识的关键。福建省雷电学科发展以业务需求为导向,开展应用型业务技术研究,建立自然闪电观测试验基地,开展自然闪电精细化监测,研发融合多种观测资料的雷电临近预警关键技术,建立雷电灾害风险区划模型等工作,全面提升雷电灾害防御的科技支撑能力,为雷电灾害防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黄友磊[4](2018)在《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数字娱乐行业属于新兴行业,具有很大的创新发展空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全面普及,行业规模正在不断扩大,产值不断增加。但目前国内数字娱乐行业整体专利保护水平与创新能力极不协调,以致于近两年包括福建省在内多个区域的数字娱乐行业专利侵权案件数量骤增,其中绝大多数专利诉讼涉及不同区域的企业。因此,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应尽快建立专利预警机制,为企业研发、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安全保障。本文首先通过专利检索对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详细论述行业内外部存在的发展劣势与机遇。其次将专利预警机制相关基础理论,结合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技术特征、发展现状,进行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构建的主要内容包括:针对区域、行业特点提出专利预警机制构建的目的和原则;论述政府、企业、行业协会等主体与专利预警机制的相关性,并分别对各主体提出工作期望;设计专利预警机制内部功能模块与预警运作流程;根据专利预警机制构建、运作的整体工作需要,提出专利预警机制管理制度与相关对策建议。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5](2014)在《福建省建筑电气学科发展研究报告》文中认为1建筑电气学科概述建筑电气工程是以电能、电气设备和电气技术为手段来创造、维持与改善限定空间和环境的一门科学,它是介于建筑和电气两大类学科之间的一门综合学科,以建筑及市政等工程为应用对象,形成电气工程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经过多年的发展,它已经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和技术体系,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筑电气学科范围(如图1所示)如下:强电部分包括:供配电系统、照明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弱电部分包括:电气消防工程、建筑智能化系统。其中

郑伟民,陈聪[6](2012)在《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子信息产业是福建省发展最快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主要分布于福建沿海地区.文章通过区位商方法分析了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特征、存在的问题,并在问题原因剖析的基础上提出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思路.认为:福州应重点发展计算机和显示器产业,厦门重点发展光电、通讯和动漫产业,漳州重点发展智能小家电,泉州重点发展微波通讯和光伏产业,莆田和宁德重点生产小型消费类电子产品.

林飞[7](2011)在《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经济的发展脚步总是伴随着科技的进步逐步迈进,作为已步入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而言,如何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平稳发展,科技创新的持续性发展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之一。因此,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主体部分的福建省,紧紧把握我国积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历史机遇期,优化全省产业结构,加快提高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及其持续性发展已成当务之急。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就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性研究等方面进行分析。接着对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从区域经济发展现状、科技贡献率、技术发展阶段测评、科技投入产出现状四个方面进行定量、定性评价与分析。论文在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理论的支撑下,将前人的研究成果与福建省省情相结合,构建了一套关于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的指标体系,并对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性水平进行了纵向比较,得出福建省自1998年-2008年的10年间,其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水平呈现低速、不稳定发展态势的结论。根据评价结果,对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存在的问题与障碍因素进行了剖析,科技创新潜力方面的影响因子重要性程度排序前后依次为经济支撑力、自然环境支撑力、人力资源支撑力、通讯设施支撑力、交通设施支撑力;相应突出问题表现为科技人才投入总量不足、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不强、科研基础条件地区分布不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后劲不足、科技产品商业转化进程缓慢。在上述各项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福建省要实现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应从依托创新平台建设、调优区域创新环境,依托海西发展新举措、加强区际间联系,立足产学研合作攻关、合力助推福建科技创新,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加科技投入、突出主体、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推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拓宽成果转化思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加快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赵宏伟[8](2011)在《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气候变暖已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然而,气候变暖除了受自然因素的影响之外,还与人类活动,特别是与燃烧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密切相关。如何转变传统“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消费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做了大量工作。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福建省能源资源十分匮乏,缺油、少煤、乏气,能源消耗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且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和加快向重化工业转型时期,能源需求逐年增加、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温室气体排放持续增长,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福建省缓解能源危机、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福建省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对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政策进行探究。首先,对有关低碳经济的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解读,详述国内外学术界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现状,为深入研究福建省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理论铺垫;接着,对一些国家或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典型做法及模式进行探讨,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总结归纳出这些做法对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启示;然后,以福建省经济社会发展条件,资源、能源与温室气体排放状况为基础,运用相关理论对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思路和途径进行研究,并从法律法规、管理政策、经济政策、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促进福建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涂宏坤[9](2008)在《扩招后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和入学标准的降低,人们开始质疑高等教育质量是否下降。为了应对高校扩招,我国出现了新建本科院校,高校增设了更多的专业,专业布点数增加了,部分专业招生人数也膨胀了很多。那么高校专业结构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高校专业结构是否能够满足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如何调整专业结构达到优化,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和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这些都是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本论文研究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正是基于上述的研究价值,希望通过区域的研究达到管中窥豹之目的。本论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章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文献综述,界定基本的相关概念,简述了研究思路。第二、三、四章是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在第二章,首先通过比较全国和福建省高校科类结构变化的状况,发现高校扩招以来学科专业结构变化的“大同小异”之处;接着描述了福建省高校专业结构“十五”期间的现状和问题;最后通过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并指出新建本科院校专业设置和建设的特点和问题。在第三章,通过对照福建省经济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福建人才资源面临的挑战、劳动力市场的行情,揭示出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第四章,本论文阐述了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并针对问题提出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最后是本论文的结论。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要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福建“十一五”规划纲要进行部署,同时也要高瞻远瞩进行科学预测,适当超前发展。高校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要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满足大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学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关键是要以服务地方经济为目标,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对人才培养个性化、培养类型多样化的要求。

逄锦波[10](2007)在《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文中提出人口迁移是人口变动的主要形式之一,与人口自然变动不同,人口迁移主要指人口机械变动。人口迁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口经济学现象,自人类社会之初即已存在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它是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地理学、统计学等各个学科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我国特殊的户籍制度决定了我国人口迁移现象既有着与国外人口迁移相同的规律,又具有明显的自身特点。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我国人口迁移无论从迁移规模上还是从迁移规律上,都具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作为我国第一批开放的沿海14城市之一,青岛市在人口迁移上既具有与全国人口迁移类似的规律,又具有自身的显着特点。在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视野下,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研究青岛人口迁移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论文介绍了课题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对国内、国外人口迁移理论及人口迁移研究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回顾和总结,说明了课题的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框架,并在简述此前人口迁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人口迁移的概念作了相应的界定,希望以此作为开展论文研究的学理起点。论文主体部分分析了青岛市人口迁移的历史状况和现状特征,进而分析了青岛市迁移人口的空间分布及其效应、动力机制及其成因、经济社会影响等,在此基础上,对未来一个时期青岛市人口迁移规模和适度迁移人口规模作了预测,并提出了调控迁移人口适度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力争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选题思路等方面都实现一定的可能创新价值,特别是通过对青岛市人口迁移现象的分析,得出了一些具有可能创新价值的结论和观点,将有助于有效地对青岛迁移人口实施监管,并为其他一些地区提供可能的借鉴。

二、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重庆市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1.3.2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研究
        1.3.3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
        1.3.4 研究评述
    1.4 理论基础
        1.4.1 人地关系理论
        1.4.2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3 景观生态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处理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区位与行政区划
        2.1.2 自然条件
        2.1.3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选择
        2.2.1 研究时段
        2.2.2 数据收集
第3章 两江新区景观斑块类型水平空间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3.1 景观斑块类型总体构成动态变化分析
    3.2 景观斑块类型动态度分析
        3.2.1 景观综合动态度分析
        3.2.2 景观单一动态度分析
    3.3 景观斑块类型转移矩阵分析
    3.4 景观斑块类型空间变化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1 景观格局指数的选择
    4.2 两江新区整体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2.1 总体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4.2.2 总体景观水平指数变化分析
    4.3 两江新区多维度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3.1 高程和坡度的提取与分级
        4.3.2 不同高程下的景观指数动态分析
        4.3.3 不同坡度下的景观指数动态分析
    4.4 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空间异质性分析
        4.4.1 景观形状差异性分析
        4.4.2 景观蔓延度差异性分析
        4.4.3 景观多样性差异性分析
        4.4.4 景观集聚度差异性分析
    4.5 两江新区建设用地扩展的景观格局变化分析
        4.5.1 建设用地单一要素景观构成动态变化分析
        4.5.2 建设用地单一要素类型水平景观指数变化分析
        4.5.3 建设用地景观水平指数变化分析
    4.6 小结
第5章 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
    5.1 景观格局变化驱动因素主成分分析
        5.1.1 驱动因子的选择
        5.1.2 驱动因子的标准化处理
        5.1.3 主成分分析
    5.2 驱动因素影响机制分析
        5.2.1 人口因素
        5.2.2 产业结构因素
        5.2.3 城市建设因素和国内外贸易因素
        5.2.4 交通因素
        5.2.5 政府调控因素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及可持续发展建议
    6.1 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6.1.1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
        6.1.2 两江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变化
        6.1.3 两江新区土地生态系统单项服务功能变化分析
    6.2 两江新区可持续发展建议
        6.2.1 加强对建设用地和耕地的管控
        6.2.2 借助国土空间规划契机,完善生态网络格局规划
        6.2.3 利用3S技术加强用地动态监管,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情况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3)雷电学科发展与福建省雷电灾害防御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雷电学科产生的背景与社会需求
2 雷电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2.1 建设雷电观测试验基地, 深化雷电活动机理研究
    2.2 提升雷电探测能力, 研发雷电探测设备, 开展协同观测
    2.3 发展智能化雷电活动预警预报技术
3 国内外雷电学科新进展、新成果
    3.1 国外雷电学科的进展情况
    3.2 我国雷电学科发展迅速
4 雷电学科发展展望
    4.1 开展雷电成灾机制研究
    4.2 发展雷电综合观测技术
    4.3 发展智能化雷电预警技术
5 福建省雷电学科发展现状与前景
    5.1 雷电业务现状
        5.1.1 融合多种观测资料的雷电临近预警关键技术
        5.1.2 结合“互联网+”实现主动防雷自动控制
        5.1.3 建立主动防雷指标及应用系统和效果评估模型
        5.1.4 建立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模型及自动评估业务系统
        5.1.5 建立雷电灾害风险易损度评价模型
    5.2 雷电学科发展存在的不足
        5.2.1 雷电监测手段及资料应用相对落后
        5.2.2 雷电预警技术及其精细化存在不足
        5.2.3 雷电物理研究基础薄弱
        5.2.4 缺乏专业的雷电综合业务研究团队
    5.3 目标规划
    5.4 重点任务
        5.4.1 建立雷电综合观测试验平台
        5.4.2 打造雷电科学研究开放共享平台
        5.4.3 开展自然闪电精细化观测和研究
        5.4.4 开展智能防雷及效果评估
        5.4.5 推进敏感行业的雷电防护应用
        5.4.6 推进闪电资料在气象业务中的融合应用
        5.4.7 开展雷电易发区识别模型研究
    5.5 推进计划
        5.5.1 重点科研方向为九仙山自然闪电观测试验基地建设
        5.5.2 加强雷电的监测与分析、影响与灾害性风险评估
        5.5.3 紧紧围绕“智能防雷”开展敏感行业气象服务
    5.6 加快雷电学科保障机制建设

(4)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第一章 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概述
    1.1 数字娱乐行业概述
        1.1.1 数字娱乐行业的概念
        1.1.2 数字娱乐行业的优势
        1.1.3 数字娱乐行业产品的分类
    1.2 专利预警机制的理论基础
        1.2.1 专利预警的运行体系
        1.2.2 专利预警机制的基本预警要素
        1.2.3 专利预警机制的运行模式
        1.2.4 专利预警机制建立的意义
第二章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现状分析
    2.1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状态分析
        2.1.1 专利数量与类型分析
        2.1.2 专利技术领域与专利布局分析
        2.1.3 行业相关专利诉讼分析
        2.1.4 专利申请人分析
    2.2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的专利环境分析
        2.2.1 内部的优势
        2.2.2 内部的劣势
        2.2.3 外部的机会
        2.2.4 外部的威胁
第三章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
    3.1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的构建目的
    3.2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构建原则
    3.3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构建内容
        3.3.1 构建专利预警机制的主体
        3.3.2 专利预警机制的功能模块
        3.3.3 专利预警运作流程的设计
        3.3.4 专利预警机制管理制度的建立
第四章 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有效运作的对策
    4.1 加大行业宣传力度,提升企业专利预警意识
        4.1.1 举办专家讲座,开设培训课程
        4.1.2 靠站实地调研,提出指导意见
        4.1.3 建设专利预警服务网站,加强主流媒体宣传
    4.2 加大数字娱乐行业人才培养力度
        4.2.1 提高人员从业标准,建立人才激励机制
        4.2.2 强化校企合作关系,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4.3 增加专利服务机构数量,建立专利预警合作体系
    4.4 完善数据库建设,优化配套硬件设施
    4.5 扩大行业协会规模,增加协会管理职能
    4.6 建立企业专利保护联盟,推动企业组团出海
    4.7 建立闽台示范基地,成立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发展基金会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福建省建筑电气学科发展研究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建筑电气学科概述
2 我国建筑电气学科发展现状
    2.1 建筑电气技术标准体系
        2.1.1 相关标准
        2.1.2 建筑电气专业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2.2 照明系统
        2.2.1 电光源的发展
        2.2.2 照明设计标准的发展
        2.2.3 人工照明控制和智能化照明控制
    2.3 防雷接地系统
        2.3.1 防雷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2.3.2 防雷技术的主要标准
    2.4 电气消防工程
        2.4.1 现代火灾探测报警技术
        2.4.2 空气采样感烟探测技术
        2.4.3 红外光束线型感烟探测器
        2.4.4 分布式光纤火灾预警系统
        2.4.5 报警联动一体化
        2.4.6 CAN总线的分布式火灾报警控制系统
        2.4.7 大空间场所消防探测及灭火
    2.5 建筑智能化系统
    2.6 新能源技术
        2.6.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发展速度加快
        2.6.2 产业链尚不完整
        2.6.3 平均技术水平偏低、利用成本较高, 产品竞争能力弱
3 建筑电气学科新进展
    3.1 建筑业的发展
        3.1.1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政府推进绿色建筑理念, 以促进提高城镇建设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1.2 大型综合建筑群和超限高层建筑的出现
        3.1.3 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和附带的服务标准逐步提升
    3.2 新技术的发展
        3.2.1 网络通信和数字技术的应用
        3.2.2 节能技术
        3.2.3 材料与设备的更新换代
    3.3 建筑电气学科的发展
        3.3.1 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信息技术
        3.3.2 形成建筑电气行业产业链
        3.3.3 实现对建筑的集约化智慧管理
    3.4 面临的挑战
        3.4.1 工作范围与内容扩大, 建筑电气工程广度与难度增加
        3.4.2 新技术、新设备大量应用, 对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质量管理的要求提高
        3.4.3 建筑工程多样化, 增加了建筑电气技术系统的个性化
        3.4.4 众多的产品设备和系统组合, 增加了性能比较、方案选择的必要性
4 福建省建筑电气学科发展现状
    4.1 建筑电气应用水平
    4.2 参编的国家及行业标准
    4.3 专业学会组织的建设及技术活动
        4.3.1 组织建设
        4.3.2 规范标准的宣传贯彻
        4.3.3 技术交流
    4.4 建筑电气学科的教育体系初步形成
    4.5 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点
5 发展机遇、对策和前景
    5.1 发展机遇
    5.2 对策
    5.3 前景

(6)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影响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1.1 技术是关键性因素
    1.2 传统区位因素的延伸
        1.2.1 决策者的行为
        1.2.2 集聚因素
        1.2.3 市场因素
        1.2.4 对通讯网和运输网的易达性
    1.3 新区位因素
        1.3.1 技术创新信息的易达性
        1.3.2 风险资本的可获得性
2 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分析
    2.1 空间结构特征
    2.2 空间结构存在问题
        2.2.1 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度区域相差悬殊
        2.2.2 电子信息产业空间集聚经济效益偏差
        2.2.3 电子信息产业区域发展的环境支撑力度弱
3 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优化思路
    3.1 优化建设专业园区,协调各区内部发展
        3.1.1 集中式布局区
        3.1.2 分散式布局区
    3.2 紧密连接沿海IT走廊,增强产业空间集聚效益
    3.3 扩展产业网络,增大板块效应
    3.4 提升环境支撑力度,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3.4.1 优化区域软环境
        3.4.2 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3.4.3 加强区际协作

(7)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内涵
    1.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性研究
        1.3.1 区域性科技创新能力
        1.3.2 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的关联性
        1.3.3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
        1.3.4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研究
        1.3.5 科技创新能力评估方法
        1.3.6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综合评价法
        1.5.2 层次分析法
        1.5.3 综合加权法
        1.5.4 综合指数评价
    1.6 技术路线
2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2.1 福建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2.2 福建省科技贡献率发展阶段测评
        2.2.1 科技进步增长速度模型及测算
        2.2.2 STP、TF和TL贡献率模型及测算
        2.2.3 福建省科技贡献率水平分析
    2.3 福建省新技术发展阶段测评
        2.3.1 福建省专利授权数统计与分析
        2.3.2 福建省新技术发展情况
    2.4 科技创新投入产出现状
        2.4.1 科技投入现状
        2.4.2 R&D投入现状
        2.4.3 科技产出现状
3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
    3.1 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3.1.1 系统性原则
        3.1.2 科学性原则
        3.1.3 可比性原则
        3.1.4 可行性原则
        3.1.5 协调性原则
        3.1.6 简明性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设置与量化识别
        3.2.1 指标体系的设置
        3.2.2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指标体系原始数据
4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与实证分析
    4.1 原始数据的标准化
        4.1.1 缺失数据的处理
        4.1.2 无量纲化处理
        4.1.3 归一化统计值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层次分析(AHP)法的基本流程及原理
        4.2.2 判断矩阵的构造
        4.2.3 判断矩阵的精度
        4.2.4 判断矩阵的求解
    4.3 多目标线性加权综合测算可持续性指数
    4.4 评估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的状态和特征
        4.4.1 运用水平指数(LI)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水平状态
        4.4.2 运用协调指数(CI)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协调状态
        4.4.3 运用发展指数(DI)衡量可持续发展的动化状态
    4.5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状态综合评价结论
    4.6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5 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5.1 全省科技人才投入总量不足
    5.2 高校与科研机构创新能力不强
    5.3 科研基础条件地区分布不均
    5.4 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后劲不足
    5.5 科技产品商业转化进程缓慢
6 推动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发展的对策
    6.1 依托创新平台建设,调优区域创新环境
    6.2 依托海西发展新举措,加强区际间联系
        6.2.1 加强闽台科技合作,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6.2.2 协调省域科技发展,共建创新型城市
    6.3 立足产学研合作攻关,合力助推福建科技创新
        6.3.1 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6.3.2 优化人才结构,强化人才聘用流动机制
        6.3.3 加大科技投入力度
        6.3.4 推进科技创新人才输送工程
        6.3.5 构建多元化科技转化渠道
    6.4 壮大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6.5 增加科技投入、突出主体,增强科技资源配置水平
        6.5.1 集聚高新产业
        6.5.2 计划模式创新
        6.5.3 构建风投体系
    6.6 推进三区融合,联动发展
    6.7 拓宽成果转化思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6.7.1 推进科研机构市场化运营
        6.7.2 加强科技创新的服务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附表
附注
致谢

(8)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1.5.1 研究方法的创新
        1.5.2 研究内容的创新
第二章 发展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
    2.1 低碳经济概述
        2.1.1 低碳经济的概念
        2.1.2 低碳经济的内涵
        2.1.3 低碳经济的特征
    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循环经济理论
    2.4 生态足迹理论
    2.5 环境库兹涅茨理论
第三章 发展低碳经济的典型案例探究
    3.1 英国:倡导低碳发展
    3.2 日本:构建低碳社会
    3.3 美国:投资低碳革命
    3.4 台湾:追求永续发展
    3.5 借鉴和启示
        3.5.1 目标明确
        3.5.2 方式灵活
        3.5.3 倡导公众参与
        3.5.4 注重国际合作
        3.5.5 加大投资力度
第四章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条件分析
    4.1 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状况
        4.1.1 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4.1.2 资源环境状况
    4.2 能源生产和消费状况
        4.2.1 能源生产状况
        4.2.2 能源消费状况
    4.3 温室气体排放状况
    4.4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分析
        4.4.1 缓解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
        4.4.2 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
        4.4.3 推进企业技术创新的不竭动力
        4.4.4 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4.4.5 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4.5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有利条件
        4.5.1 节能减排效果显着
        4.5.2 低碳经济市场广阔
        4.5.3 新能源开发潜力巨大
        4.5.4 国家政策优势叠加
    4.6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制约因素
        4.6.1 低碳理念尚待提高
        4.6.2 发展阶段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4.6.3 能源消费过多依赖煤炭资源
        4.6.4 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
        4.6.5 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4.6.6 政策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第五章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研究
    5.1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总体思路
        5.1.1 指导思想
        5.1.2 发展原则
        5.1.3 发展目标
        5.1.4 发展布局
    5.2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探究
        5.2.1 以低碳金融为保障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2.2 以低碳能源为基础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2.3 以低碳技术为支撑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2.4 以低碳产业为主导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2.5 以低碳城市为载体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2.6 以低碳社会为目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研究
    6.1 政策体系构建的目标
    6.2 政策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2.1 市场性原则
        6.2.2 激励性原则
        6.2.3 整体性原则
        6.2.4 可操作性原则
    6.3 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6.3.1 基础政策
        6.3.2 核心政策
        6.3.3 辅助政策
    6.4 政策体系的具体内容
        6.4.1 法律法规
        6.4.2 管理政策
        6.4.3 能源政策
        6.4.4 产业政策
        6.4.5 技术政策
        6.4.6 金融政策
        6.4.7 价格政策
        6.4.8 财税政策
        6.4.9 教育宣传政策
        6.4.10 人才引进政策
        6.4.11 公民参与政策
        6.4.12 低碳消费政策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

(9)扩招后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重要概念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福建省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的现状
    第一节 高校扩招进程中福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总体变化与分析
    第二节 福建省高校专业结构在“十五”期间的发展状况
    第三节 高校扩招进程中福建省新建本科院校的案例研究
第三章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福建省经济及产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二节 福建省人才资源面临的机遇、挑战与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第三节 福建省高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
第四章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节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结构调整的重大意义
    第二节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第三节 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的对策和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0)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关于人口迁移概念
    1.2 国内外人口迁移理论及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人口迁移理论综述
        1.2.2 国外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1.2.3 国内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可能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的历史和现状特征
    2.1 我国人口迁移历史简况
    2.2 青岛人口迁移的历史回顾
    2.3 青岛人口迁移的现状特征
        2.3.1 性别及年龄特征
        2.3.2 迁移人口来源及文化结构
        2.3.3 迁移原因
        2.3.4 迁移人口数量变化
        2.3.5 迁移人口职业分布
第三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空间分布及其效应分析
    3.1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
    3.2 迁移人口经济社会特征的空间分布
        3.2.1 迁移人口性别的空间分布
        3.2.2 迁移人口文化的空间分布
        3.2.3 迁移人口职业的空间分布
    3.3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效应分析
        3.3.1 总人口空间分布
        3.3.2 户籍人口空间分布
        3.3.3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
        3.3.4 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效应
第四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及成因分析
    4.1 人口迁移的动力机制
        4.1.1 经济高速发展形成的拉力
        4.1.2 高校扩招形成的特有拉力
        4.1.3 地缘关系形成的特有拉力
        4.1.4 城市形象形成的特有拉力
        4.1.5 农村地少人多形成的推力
    4.2 人口迁移的成因分析
        4.2.1 影响人口迁移三因素分析
        4.2.2 青岛人口迁移成因分析
    4.3 农村人口迁移主要障碍分析
        4.3.1 农村劳动力就业现状及特征
        4.3.2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主要障碍
        4.3.3 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面临形势
第五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分析
    5.1 人口迁移的正面影响
        5.1.1 促进宏观经济增长
        5.1.2 弥补劳动力总量和结构性短缺
        5.1.3 缓解人口老龄化趋势
        5.1.4 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5.2 人口迁移的负面影响
        5.2.1 恶化城乡社会治安环境
        5.2.2 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负担
        5.2.3 冲击迁入地劳动力市场
        5.2.4 加重城市资源环境负担
第六章 青岛市人口迁移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6.1 未来产业发展分析
        6.1.1 青岛城市发展格局
        6.1.2 产业结构发展特点
        6.1.3 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6.1.4 二产部门竞争力波士顿矩阵分析
    6.2 人口迁移与社会保障
        6.2.1 现行社会保障制度之不足
        6.2.2 完善社会保障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6.2.3 人口老龄化现象提前出现
        6.2.4 人口发展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更高要求
    6.3 人口迁移与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6.4 人口发展与资源承载力关系分析
        6.4.1 我国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6.4.2 青岛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6.5 人口迁移与环境关系分析
        6.5.1 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6.5.2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6.6 人口迁移与户籍制度改革
        6.6.1 户籍制度的关键是限制农村人口进城
        6.6.2 户籍制度的逻辑起点是市场经济
        6.6.3 城市社保制度应实现国民待遇统一
        6.6.4 对户籍制度的评估和建议
        6.6.5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新进展
第七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7.1 城市人口发展规模预测
        7.1.1 人口预测的意义
        7.1.2 人口预测的方法
        7.1.3 关于 Logistic人口预测模型
    7.2 青岛市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2.1 青岛常住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2.2 青岛市区常住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 青岛市迁移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3.1 青岛市迁入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2 青岛市迁出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3.3 青岛市净迁移人口规模预测(2006—2020)
    7.4 青岛市适度人口发展规模预测(2006—2020)
        7.4.1 我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
        7.4.2 P—S多目标决策法的基本原理
        7.4.3 可能—满意度模型
        7.4.4 城市适度人口影响因素分析
        7.4.5 青岛市适度人口规模预测(2020)
第八章 青岛市迁移人口的调控与管理对策
    8.1 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基本思路
    8.2 迁移人口的调控
        8.2.1 总量控制
        8.2.2 结构调整
        8.2.3 空间优化
        8.2.4 就业转移
    8.3 迁移人口的引导
        8.3.1 建立人口迁移机制体系
        8.3.2 青岛迁移人口引导措施
    8.4 迁移人口的管理
        8.4.1 沿海城市迁移人口管理的原则体系与理论格局
        8.4.2 沿海城市迁移人口分层级而成系统的进出模式群
        8.4.3 加强青岛迁移人口管理的建议
    8.5 迁移人口的保障
        8.5.1 完善社会整体保障体系
        8.5.2 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8.5.3 探索迁移人口社会保障措施
        8.5.4 积极培育和发展人寿保险市场
    8.6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
        8.6.1 对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认识
        8.6.2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原则
        8.6.3 建立人口安全预警系统的基本思路
        8.6.4 建立青岛市人口安全预警系统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庆市两江新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D]. 龙辉. 西南大学, 2020(01)
  • [2]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 [3]雷电学科发展与福建省雷电灾害防御研究报告[J]. 朱彪,曾金全,张烨方,林彬彬,马秀玉. 海峡科学, 2018(10)
  • [4]福建省数字娱乐行业专利预警机制研究[D]. 黄友磊.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福建省建筑电气学科发展研究报告[J]. 福建省土木建筑学会. 海峡科学, 2014(01)
  • [6]福建沿海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研究[J]. 郑伟民,陈聪.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2(02)
  • [7]福建省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性评价及对策研究[D]. 林飞. 福建农林大学, 2011(12)
  • [8]福建省发展低碳经济的途径与政策研究[D]. 赵宏伟. 福州大学, 2011(06)
  • [9]扩招后福建省高校本科专业设置和结构调整研究[D]. 涂宏坤. 厦门大学, 2008(08)
  • [10]青岛市人口迁移的经济社会影响及对策研究[D]. 逄锦波. 青岛大学, 2007(01)

标签:;  ;  ;  ;  ;  

福建省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