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食管切除术和贲门切除术期间额外扩张幽门球囊,以防止术后早期胃潴留

在食管切除术和贲门切除术期间额外扩张幽门球囊,以防止术后早期胃潴留

一、食管、贲门切除术中附加幽门气囊扩张预防术后早期胃潴留(论文文献综述)

史宇[1](2021)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检索收集Pub Med、中国知网、Cochrane Library、万方、Embase等比较LPG及LTG治疗近端胃癌的文献,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纳入文献的研究特征(作者、研究年限、发表时间、国别、病例数);远期预后指标(三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分期);手术相关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相关并发症结局指标(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狭窄、吻合口漏、肠梗阻、腹腔感染、总并发症);术后营养学指标等。使用Revman5.3.5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20篇文献。在可手术近端胃癌中,LPG组的肿瘤最大径显着小于LTG组[WMD=-0.78,95%CI(-1.30,-0.26),P=0.003];LPG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着小于LTG组[WMD=-0.62,95%CI(-0.96,-0.28),P<0.01];LPG组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显着高于LTG组[OR=3.82,95%CI(2.51,5.82),P<0.01];LPG组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显着高于LTG组[OR=1.69,95%CI(1.05,2.70),P=0.03];LPG组的三年生存率、五年生存率、平均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术后肠梗阻发生率、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率及总并发症发生率与LTG无异(P>0.05)。LPG组的术后维生素B12缺乏率显着小于LTG组[OR=0.06,95%CI(0.01,0.59),P=0.02]。在Ⅰ期近端胃癌中,LPG组的术中出血量显着小于LTG组[WMD=-45.18,95%CI(-83.69,-6.66),P=0.02];LPG组的淋巴结清扫数量显着小于LTG组[WMD=-14.86,95%CI(-29.30,-0.43),P=0.04];LPG组的术后吻合口狭窄发生率显着高于LTG组[OR=2.75,95%CI(1.28,5.93),P=0.01];在平均年龄、手术时间、肿瘤最大径、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反流性食管炎、吻合口漏、肠梗阻、腹腔感染发生率与LTG无异(P>0.05)。结论腹腔镜全胃切除术是一种安全的手术方式,在治疗近端胃癌的疗效及安全性优于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图20幅;表8个;参192篇。

康宁宁[2](2019)在《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食管癌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排第六位。我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每年世界上新增加的食管癌患者中,约有一半以上发生在中国。外科手术仍然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方式。长期以来,开放食管切除术(open esophagectomy,OE)一直是治疗食管癌主要的手术方式,主要包括左经胸食管切除术(Sweet术)、经腹右经胸食管切除术(Ivor Lewis术)、右经胸经腹经颈三切口食管切除术(Mckeown术)、经腹经颈食管内翻剥脱术等等。这些手术需要常规开胸、开腹或附加颈部切口,切口较长,对患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腔镜下的微创手术逐渐应用于食管癌的治疗。相较于传统的开放手术,微创食管癌切除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保证肿瘤彻底根治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逐渐成为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目前,主流的微创食管切除术按照吻合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颈部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neck,TLE-neck,MIE-Mckeown)与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 with anastomosis in the chest,TLE-chest,MIE-Ivor Lewis)。TLE-neck术开展较早,操作相对较简单,应用更加广泛,已逐渐成为各大医院治疗食管癌的常规术式。而TLE-chest术相对难度较大,开展较晚。由于其省去了颈部切口,相对于颈部吻合术更加“微创”。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胸内吻合术是一种新式的TLE-chest术。其特点是术中仅仅用一根最常规的Prolene线将食管肌层荷包缝合,完成钉砧头的置入,简化了胸内吻合的流程和耗材,目前关于这种术式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报道较少。近年来,我们将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均进行了持续的优化与完善,许多新的操作和流程被加入到这两种术式中,产生了良好的临床效果。对于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究竟该选择颈部吻合还是胸内吻合,目前仍没有定论。目的1.分析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的围手术期资料,探讨该手术方式应用于食管中、下段癌的可行性,评价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2.总结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经验。3.将两种术式进行改进后的围手术期相关资料进行对比,为食管中、下段癌采用微创手术进行治疗时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共计250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0例为TLE-neck术,110例为基于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所有患者术前均未行放疗和化疗。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及术前临床分期。术中术后观察项目包括: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由腔镜中转为开放的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术后并发症情况(吻合口瘘、上消化道出血、肺部并发症、喉返神经损伤、乳糜胸)及术后病理分期。将两组术式的临床资料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组的平均年龄为64.05±8.38岁,其中男性82例,女性28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49±2.78 Kg/m2,其中57(50.18%)例有吸烟史,49(44.55%)例有饮酒史。73(66.36%)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7(33.64%)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2.73%。TLE-neck组的平均年龄为64.99±7.05岁,其中男性100例,女性40例,平均体重指数为22.61±2.74Kg/m2,其中60(42.86%)例有吸烟史,51(36.43%)例有饮酒史。107(76.43%)例为胸中段食管癌,33(23.57%)例为胸下段食管癌。鳞状细胞癌的百分比为95.7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饮酒史、肿瘤位置、病理类型、术前临床分期等指标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73.71±48.85min,平均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2.58±10.77个,术后平均总引流量为2172.59±1130.03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2例,Ib期15例,IIa期27例,IIb期12例,IIIa期6例,IIIb期28例,IVa期10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9.93±3.53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1.67±4.10天。吻合口瘘4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2例,1例行保守治疗治愈,另外1例术后行全麻下胃镜下钛夹止血治疗后治愈。肺部并发症11例,喉返神经损伤4例。乳糜瘘2例,均行保守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1例,因术后重症肺部感染而死亡。TLE-neck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23±58.78min,淋巴结清扫个数为24.52±13.14个,术后总引流量为2329.97±1587.39ml;术后病理分期:Ia期13例,Ib期23例,IIa期24例,IIb期18例,IIIa期9例,IIIb期45例,IVa期8例;术后胸管留置天数为11.31±6.09天,术后住院天数为13.88±8.24天。吻合口瘘15例,其中14例行保守治疗后治愈。上消化道出血7例,均行保守治疗治愈。肺部并发症24例,喉返神经损伤21例。乳糜瘘3例,2例经保守治疗治愈,1例经剖腹探查后发现为乳糜池破损,经手术治疗后治愈。围手术期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肺部感染,其中1例并发吻合口瘘,继而出现食管气管瘘、呼吸衰竭,经气管切开、机械通气、抗感染等治疗,出现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后治疗无效而死亡。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中转例数、围手术期死亡例数、术后总引流量、术后病理分期、上消化道出血、术后肺部并发症及乳糜瘘等指标上无显着差异(P>0.05)。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组术后胸管留置天数、术后住院天数、吻合口瘘发生率及喉返神经损伤的发生率显着小于TLE-neck术组(P<0.05)。结论:1.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临床治疗效果满意,在保证肿瘤根治的同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2.通过对应用腔镜下荷包缝合技术的TLE-chest术与TLE-neck术术中技术和流程的改进,提高了可操作性,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3.对于胸中段及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的微创治疗来说,采用镜下荷包技术的TLE-chest术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陈一川[3](2019)在《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对照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胃上1/3癌的荟萃分析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胃上1/3癌的近远期疗效,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方法:检索PubMed,Embase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里公开发表的近端胃切除(proximal gastrectomy,PG)与全胃切除(total gastrectomy,TG)治疗胃上1/3癌的英文文献。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将纳入文献中的数据提取至PG组与TG组,对两组数据5年生存率、术中参数、术后病发症发生率及血清营养学水平进行荟萃分析。结果:筛选出最终符合标准的英文文献10篇。经荟萃分析结果显示:(1)PG组与TG组5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2)TG组较PG组手术时间更长、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术中失血量方面更多。(3)两组患者在术后返流症状及吻合口瘘方面无差异,TG组患者出现更多的肠梗阻,而PG组患者出现更多的吻合口狭窄。(4)术后第二年,PG组在血清血红蛋白方面高于TG组。术后第三年,PG组在血清白蛋白、总蛋白及胆固醇方面高于TG组。(5)亚组分析显示手术失血量的异质性主要存在于小样本亚组。开放手术亚组、2010年前文献亚组和大样本亚组均显示PG组出现更多的吻合口狭窄。2010年前文献亚组显示PG组比TG组出现返流症状更多。结论:近端胃切除组与全胃切除组长期生存无差异,近端胃切除较全胃切除术后吻合口狭窄多,全胃切除组术后肠梗阻发生率较高,近端胃切除组在营养水平上具有优势,因此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均可作为治疗胃上1/3癌的手术选择。第二部分: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Ⅱ/Ⅲ型?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对?分析目的:比较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近远期疗效、术后营养状态及生活质量,探讨最佳的手术方式。内容: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普外科和胸外科2014年11月至2018年6月行近端胃切除(proximal gastrectomy,PG)与全胃切除(total gastrectomy,TG)的101例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后生活质量的问卷调查,其中PG组44例,TG组57例。PG组经胸入路手术36例。经腹手术8例。其中腹腔镜手术6例,开放手术2例。TG组腹腔镜手术34例、开放手术23例。PG组行管状胃吻合28例、食管胃吻合+幽门成形术16例。TG组57例均行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比较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一般临床资料、术中相关参数、术后病理结果、营养状态、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差异。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1例患者,其中PG组44例,TG组57例。PG组Siewert Ⅱ型患者31例、Siewert Ⅲ型患者13例,TG组Siewert Ⅱ型患者20例、Siewert Ⅲ型患者37例。两组患者Siewert Ⅱ/Siewert Ⅲ比例存在差异(P=0.000)。(1)PG组与TG组在年龄、性别、BMI、ASA分级、既往病史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PG组较TG组手术时间短(258.2±68.9 vs 312.1±93min,P=0.002),术中出血量相当(P=0.072)。(3)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PG组与TG组首次排气时间、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经Clavien-Dindo分级结果显示无明显差异(P>0.05)。(4)术后病理结果显示PG组肿瘤平均直径小于TG组(4.0±2.1 vs 5.6±3.5cm,P=0.012),淋巴结清扫数少于TG组(20.4±7.2 vs 29.6±14.5枚,P=0.000),浸润深度浅于TG组(χ2=5.755,P=0.016),TNM分期早于TG组(χ2=6.258,P=0.044)。但在肿瘤分化程度、切缘、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数目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5)预后方面,两组患者随访时间范围为1-50个月,两组患者生存曲线结果无统计学差异(χ2=0.005,P=0.944)。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59.2%和52.8%(Z=0.473,P=0.682)。进一步比较进展期AEG患者生存曲线,结果也无统计学差异(χ2=0.105,P=0.746)。3年总生存率分别是51.5%和49.2%(Z=0.152,P=0.560)。PG组患者术后行化疗29例,未行化疗11例,失访4例。TG组患者术后行化疗36例,未行化疗14例,失访7例。两组患者化疗情况也无差异(χ2=0.154,P=0.926)。(6)进一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1年的营养状态显示体重变化和血清白蛋白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0.05)。虽然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血红蛋白水平无明显差异,但PG组在术后1年时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高于TG组(118±13.8 vs 110.4±13.7g/L,P<0.05)。(7)经QOL-C30评分量表功能子量表及总体健康子量表评估,PG组与TG组得分相当(P>0.05),然而在症状子量表的评估中,PG组得分在恶心呕吐方面得分较高(51.6±14.9 vs 44±15.9,P=0.043),其余症状子量表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对于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虽然近端胃切除在生存时间与术后并发症等方面与全胃切除无差异,并且获得了手术时间短、术后血红蛋白高的优势,但建议更多应用于肿瘤较小、病期较早的患者。2、对于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近端胃切除和全胃切除何者更优有待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汪潜云[4](2018)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来,食管微创手术(Minimally Invasive Esophagectomy,MIE)在食管癌手术中的使用率逐步提升,CO2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中的应用已经十分成熟,但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的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旨在探讨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首先在体外模拟纵隔CO2充气环境,利用细胞功能学实验手段,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及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接着,应用猪构建纵隔CO2气肿的实验动物模型,通过对相关生理参数的检测,研究不同充气压力对猪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最后,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早期食管癌患者中随机选择10例,进行纵隔CO2充气辅助经纵隔径路食管癌切除术,分别于CO2充气前,充气后30、60、90 min及放气后30 min监测HR、MAP、CVP,采集动脉血测PaCO2、血乳酸浓度、PaO2/FiO2、SaO2、pH值,利用食道超声测心输出量(CO)。结果细胞功能学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侵袭能力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并能抑制食管癌细胞的凋亡。动物实验结果显示,5-10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循环功能指标(CVP、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差、心率、心输出量)及呼吸功能指标(PaCO2、血乳酸浓度、PaO2、SaO2、Ph值)与充气前无明显差异;而15mm Hg CO2充气压力下,猪的CVP升高,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心输出量减少,PaCO2、血乳酸浓度升高,PaO2、SaO2、pH值下降。此外,10例接受纵隔CO2充气辅助纵隔镜食管癌切除术的患者中,10mm Hg的CO2充气压力除使患者的心率轻度加快,对其他循环及呼吸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影响。结论5mm Hg及10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对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及机体循环、呼吸系统功能无明显影响,而15mm Hg的纵隔CO2充气压力可以促进食管癌的增殖转移并损害机体的呼吸循环系统功能。人体可以耐受10mm Hg纵隔CO2压力,但循环系统会受一定影响,手术中应注意维持平均循环充盈压(MCFP)与中心静脉压(CVP)之间的压力梯度。

李剑[5](2013)在《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临床分析(附20例病例报道)》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食管癌术后并发幽门梗阻的原因,旨在为减少这一并发症和探讨幽门梗阻的临床治疗策略及预防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对2003年1月至2012年6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行食管癌手术后出现幽门梗阻的患者20例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其中经右胸上腹部两切口食管大部切除,食管胃右胸吻合术(改良ivor-lewis手术)后发生幽门梗阻14例,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上吻合术后发生幽门梗阻2例,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后幽门梗阻3例;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术后幽门梗阻1例。[结果]在本组20例患者中,自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发生幽门梗阻患者18例,其中17例患者经营养管内给予胃动力药、高渗温盐水洗胃、双侧足三里封闭等保守治疗后痊愈,1例患者死亡。自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山东省立医院胸外科共行食管癌及贲门癌根治术1200余例,仅有2例发生幽门梗阻,1例为经左胸入路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术,1例为经颈胸腹三切口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术,改良ivor-lewis术式后未见幽门梗阻发生。我们认为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原因有:①胃疝入胸腔,在胃内容物重力作用下导致胃体扭转,胃窦部成角,出现梗阻,改良ivor-lewis手术容易出现该并发症,可能因为:膈上胸腔胃以往不固定、胸腔内负压、膈肌裂孔过大等原因所致,后来常规与膈上将胸腔胃缝合固定于两侧的纵隔胸膜,基本避免了该术式此并发症的发生。其中1例因大网膜疝入左侧胸腔导致幽门部卡压梗阻,术后14天手术治疗解除梗阻。②胃体过小或胃游离不充分而胃食管吻合口位置过高,牵拉导致胃幽门部张力过高或牵拉幽门导致成角畸形。③幽门部纤维粘连带游离不充分,幽门上提后纤维带卡压;④其他:重建食管裂孔较小,迷走神经损伤导致胃蠕动能力减弱;手术当中的刺激;胃壁缺血等。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幽门梗阻与术式和术中的操作有关,因此我们对某些术式,进行了改进,如改良ivor-lewis手术中将胃包埋固定与食管床;在行弓上及颈部吻合的等吻合口较高的术式时,注意充分游离胃及幽门部的粘连带,以防止幽门部张力过大;以及术中注意操作减轻手术的刺激等。[结论]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有很多原因,我们认为术式及术中操作不当是导致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主要原因,如改良ivor-lewis术式术后发生幽门梗阻,多因术中未固定膈上胸腔胃导致胃疝入胸腔所致等。合理的选择手术方式及精细的手术操作,可大大降低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发生。

张连福[6](2013)在《食管胃吻合术后残余食管胸胃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目前食管癌的治疗仍以手术为主,其手术均要行食管部分切除或次全切除。食管癌手术中破坏了膈食管裂孔的结构,食管下括约肌被切除,His角破坏,术后近远期胃肠道并发症如胸胃排空障碍、反流性食管炎等不可避免。如何改进手术方式以减轻甚至避免术后胃肠道并发症是目前临床胸外科医师面临的重要课题。有报道吻合方法、附加抗反流手术及吻合高度不同可能对术后胃食管反流有影响,但结论不一。本课题针对食管癌术后吻合口高度不同的患者在术后不同时间段进行胃电图、食管测压、胃镜、上消化道造影检查,结合患者反流症状来观察食管胃在不同高度吻合术后残余食管和胸胃的运动功能、胃食管反流程度。材料与方法泰安市中心医院及肥城市人民医院胸外科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期间,共实行食管癌手术600例左右,随机选取术后患者49例,无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史,无胃疾病史,身体条件无明显差别,其中男性37例,女性12例,年龄50-68岁,平均55岁。术前均经胃镜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食管胸上段癌及胸中段癌切除,食管胃颈部吻合术后患者26例,食管胸下段癌切除食管胃弓下吻合术后患者23例。按照吻合口高度的不同,分为两组,即颈部吻合组26例和弓下吻合组23例。10例无消化道症状、无其他慢性疾病的正常人被选取作为对照,平均年龄为50岁。在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时应用胃电图观察术后胸腔胃电活动的变化规律及正常人的胃电图波形;食管测压观察术后患者残余食管、吻合口、胸腔胃的静息压及正常对照组的各部位压力;应用DeMeester法分级和评分患者反流烧心症状的调查结果;应用电子胃镜并Little法评分和分级残余食管反流性食管炎程度;应用上消化道钡餐或泛影葡胺造影动态观察胸胃的运动功能。统计学方法应用t检验分析胃电信号在不同时间的具体参数、反流性食管炎的评分、烧心症状评分、胸胃和残余食管压力参数;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数据,以实验数据的95%可信区间为正常值范围。统计学上有显着差异以P≤0.05为标准,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所有统计分析。结果1.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对照组胃电波形节律规整,呈现平滑的正弦曲线。术后3个月时,颈部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胃电波幅和频率较正常对照组低,差异有显着性(P均<0.05),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1年时,颈部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胃电图波幅和频率均恢复到正常水平,无显着差异,和正常对照组也无显着差异。2.烧心症状评分:术后3个月时,颈部吻合组和主动脉弓下吻合组烧心症状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颈部吻合组烧心症状评分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无显着性差异(P>0.05);术后1年,主动脉弓下吻合组烧心的得分显着高于颈部吻合组(P<0.05)。3.食管压力测定结果:食管胃颈部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均存在吻合口高压区,在颈部吻合组和弓下吻合组吻合口高压区的静息压均明显高于胸胃内压(P均<0.05),但显着低于对照组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P均<0.05);残余食管静息压与胸胃的静息压无明显的差异(P均>0.05),但在食管胃弓下吻合组和颈部吻合组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4.胃镜检查示:手术后1年,反流性食管炎评分主动脉弓下吻合组显着高于颈部吻合组(P<0.05);而术后3个月时,反流性食管炎的得分弓下吻合组和颈部吻合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上消化道钡餐或泛影葡胺造影:患者在术后3个月及1年时行上消化道钡餐或泛影葡胺造影检查,术后1年时食管胃弓下吻合和颈部吻合胃窦部蠕动收缩均有明显恢复;而术后3个月时,动态观察可发现胃窦部有较弱的蠕动,钡剂或泛影葡胺排空较慢,两组间无明显的差别。结论1.食管胃吻合术后,胸胃和残余食管的静息压不受食管胃吻合高度的影响,食管胃吻合口处存在明显的高压带但没有抗反流作用。2.食管胃吻合术后为对抗食管咽反流而出现食管上括约肌关闭压的增高。3.食管胃吻合术后,胃窦部蠕动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强。4.胃食管反流程度受食管胃吻合口高度的影响,吻合口位置越高,胃食管反流程度越轻。

段贵新,刘以尧,李小军,王安生,王伟,汪国文,王祖义,唐震,刘学刚,史向前[7](2012)在《卵圆钳扩张法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幽门梗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食管、贲门癌术中卵圆钳幽门扩张法预防术后早期幽门梗阻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8年2月~2011年2月,我科收治食管、贲门癌患者69例,随机分为扩张组(36例)及对照组(33例)。扩张组在手术中用卵圆钳扩张幽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术后2周内各死亡1例。60例术后随访3~6个月。扩张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较快、胃肠减压引流量减少,无器械扩张相关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出现返酸及幽门梗阻6例,功能性幽门梗阻1例,发生吻合口瘘2例。扩张组术后第5天胃管引流量、钡剂造影通过幽门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食管、贲门癌术中采用卵圆钳扩张幽门,有利于术后胸胃排空和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术后早期幽门梗阻及食管胃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朱强,臧琦,李诗杰,蒋仲敏,宋晓明[8](2012)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原因的初步探讨及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病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1年6月1985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发生胸胃排空障碍的24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经包括内镜扩张术在内的保守治疗而痊愈,6例经手术治疗治愈。结论术后发生胸胃排空障碍的主要病因是胃瘫综合征,非手术治疗即可治愈;机械性排空障碍原则上应手术治疗。胃镜检查是诊断和鉴别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最重要方法。胃镜扩张术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李进民[9](2011)在《贲门失弛缓症外科治疗20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不同入路及不同术式的术后疗效、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以提供一种创伤小、并发症少、疗效满意,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并为临床上术式的选择提供相应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1978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改良Heller肌层切开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204例,进行电话和信件随访,随访时间距手术时间9个月-32年。根据随访结果,手术疗效按Devaney等的方法,分为优、良、可、劣。204例中男性87例,女性117例;年龄8~69岁,平均年龄为33.9岁;病程1个月~37年,平均4.7年。本组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困难,术前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显示贲门部狭窄,呈“鸟嘴状”或“萝卜根样”改变,食管中下段扩张或蠕动减弱,黏膜无紊乱。142例行食管镜检查示食管均有不同程度扩张、食管下端狭窄,98例可见浑浊液体和食物潴留,32例可见食管黏膜粗糙、充血、水肿、糜烂等炎症改变,无合并其他食管良、恶性疾病者。应用SPSS for Windows 17.0,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204例病案中42例(20.6%)优;146例(71.6%)良;14例(6.9%)可;2例(1%)劣;手术远期优良率为92.2%。经胸手术组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4.9%(37/39),经腹手术组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1.5%(151/165),二者经χ2检验无显着差异(P=0.711)。单纯Heller手术组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0.3%(74/82),Heller+抗返流手术组远期疗效优良率为93.5%(114/122),二者经χ2检验无显着差异(P=0.405)。单纯经胸改良Heller手术组的术后返流发生率为25%(9/36),单纯经腹改良Heller手术组的术后返流发生率为25.5%(12/47),二者经χ2检验无显着差异(P=0.956)。单纯Heller手术组的术后返流发生率为25.3%(21/83),Heller附加抗返流手术组的术后返流发生率为14%(17/121),二者经χ2检验存在显着差异(P=0.016)。结论:经腹改良Heller术术后远期疗效与经胸改良Heller无统计学差异,各有利弊;附加抗反流术与单纯改良Heller术术后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是明显降低了术后胃食管反流发生率,所以应推广附加抗返流术。

高俊峰[10](2010)在《胃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文中指出

二、食管、贲门切除术中附加幽门气囊扩张预防术后早期胃潴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食管、贲门切除术中附加幽门气囊扩张预防术后早期胃潴留(论文提纲范文)

(1)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资料与方法
        1.1.1 文献检索
        1.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1.3 质量控制
        1.1.4 提取指标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文献检索
        1.2.2 可手术近端胃癌的分析结果
        1.2.3 Ⅰ期近端胃癌的分析结果
        1.2.4 发表偏倚检测
    1.3 讨论
        1.3.1 可手术近端胃癌结局指标的分析
        1.3.2 Ⅰ期近端胃癌的分析
        1.3.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胃癌的治疗进展
    2.1 胃癌的手术治疗
        2.1.1 腹腔镜远端胃切除术
        2.1.2 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
        2.1.3 腹腔镜全胃切除术
    2.2 胃癌的放化疗
        2.2.1 辅助放化疗
        2.2.2 新辅助放化疗
        2.2.3 不可切除胃癌的放化疗
    2.3 胃癌的靶向治疗
        2.3.1 HER2
        2.3.2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
        2.3.3 MET
    2.4 胃癌的免疫治疗
        2.4.1 抗CTLA-4
        2.4.2 抗PD-1/PD-L1
        2.4.3 联合免疫疗法
        2.4.4 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2.5 展望与前景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2)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3)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胃上1/3癌的荟萃分析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检索策略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数据提取与文献质量评价
        1.1.5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纳入文献结果
        1.2.2 合并分析结果
        1.2.3 亚组分析结果
    1.3 讨论
    结论
二、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 II/III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病例资料
        2.1.2 纳入标准
        2.1.3 排除标准
        2.1.4 手术方法
        2.1.5 观察指标
        2.1.6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一般临床资料结果
        2.2.2 术中参数结果
        2.2.3 术后短期疗效结果
        2.2.4 术后病理结果
        2.2.5 远期疗效结果
        2.2.6 术后营养状况结果
        2.2.7 随访生活质量评分量表结果
    2.3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近端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方式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体外模拟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食管癌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猪循环和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材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纵隔CO_2充气技术对经纵隔径路食管癌手术患者循环及呼吸功能的影响
    一、资料和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小结
综述一:食管癌的微创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充气技术在微创手术中的安全性分析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论着
致谢

(5)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临床分析(附20例病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及英文说明
前言
资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6)食管胃吻合术后残余食管胸胃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附图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贲门失弛缓症外科治疗20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研究论文 贲门失弛缓症外科治疗 204 例临床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贲门失弛缓症研究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胃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 术后胃排空障碍的发生
2 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
3 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
4 胃排空障碍的预防

四、食管、贲门切除术中附加幽门气囊扩张预防术后早期胃潴留(论文参考文献)

  • [1]腹腔镜近端胃切除术与全胃切除术治疗近端胃癌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D]. 史宇.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2]镜下荷包技术胸内吻合与颈部直视吻合在微创食管中、下段癌根治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D]. 康宁宁. 安徽医科大学, 2019(07)
  • [3]近端胃切除与全胃切除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对照研究[D]. 陈一川.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4]纵隔CO2充气技术在纵隔径路食管手术中应用的安全性分析[D]. 汪潜云. 苏州大学, 2018(06)
  • [5]食管癌术后幽门梗阻的临床分析(附20例病例报道)[D]. 李剑. 山东大学, 2013(11)
  • [6]食管胃吻合术后残余食管胸胃功能的研究[D]. 张连福. 泰山医学院, 2013(01)
  • [7]卵圆钳扩张法预防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幽门梗阻[J]. 段贵新,刘以尧,李小军,王安生,王伟,汪国文,王祖义,唐震,刘学刚,史向前. 解剖与临床, 2012(04)
  • [8]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原因的初步探讨及防治[J]. 朱强,臧琦,李诗杰,蒋仲敏,宋晓明. 中国综合临床, 2012(06)
  • [9]贲门失弛缓症外科治疗204例临床分析[D]. 李进民. 河北医科大学, 2011(10)
  • [10]胃癌贲门癌切除术后胃排空障碍的诊断与治疗[J]. 高俊峰.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0(09)

标签:;  ;  ;  ;  ;  

在食管切除术和贲门切除术期间额外扩张幽门球囊,以防止术后早期胃潴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