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加热技术在陶瓷行业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微波加热技术在陶瓷行业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陶瓷行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刘锦,梁炳亮,张建军,艾云龙[1](2022)在《微波烧结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通信行业的发展,尤其是5G商用时代的来临,微波介质陶瓷的开发与探索成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通常采用常压固相烧结的方式来制备微波介质陶瓷,但烧结温度较高、加热速度慢,且烧结时间过长,不仅会导致资源的损耗,还可能导致晶粒的异常长大。为了降低陶瓷材料的烧结温度,通常会添加烧结助剂,如B2O3、CuO等,但加入烧结助剂会引入第二相从而影响微波介电性能。作为一种高效的烧结方法,微波烧结技术是在烧结过程中通过微波与材料粒子的相互作用或微波与基本微观结构耦合产生的热量进行加热,不仅能降低烧结温度、缩短烧结时间,还能改善材料的显微组织,因此,近年来微波烧结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采用微波烧结制备的微波介质陶瓷在各个领域中都有应用,如Mg2TiO4陶瓷用于多层电容器和微波谐振器,BaTiO3陶瓷用于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MgTiO3陶瓷用于微波滤波器、通信天线和微波频率全球定位系统,TiO2陶瓷用于电容器和低温共烧陶瓷基板等。不仅如此,采用微波烧结制备的微波介质陶瓷还表现出优异的化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能,如LiAlSiO4基陶瓷、MgO-B2O3-SiO2基陶瓷等在多层陶瓷基板与微波集成电路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微波烧结技术为制备优异的材料提供了可能,还可用于在各种粉末的制备,实现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本文综述了微波烧结制备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常规烧结和微波烧结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并指出采用微波烧结制备的微波介质陶瓷目前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廖益龙[2](2021)在《微波烧结技术在Ti基复合材料制备中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烧结作为一种新型烧结技术,因其升温速度快、工艺流程短和安全无污染的特点而广泛受到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微波烧结原理及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列举了微波烧结在材料制备尤其是Ti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总结分析了微波烧结和传统烧结在工艺特点及产品性能方面的区别;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烧结工艺,微波烧结具有能耗低、无污染、加热速度快、烧结时间短及产品机械性能优异等特点。最后展望了微波烧结技术在Ti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应用前景。

苏毅[3](2021)在《用于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的不锈钢/BCZY-Yb电解质空气下连接机理》文中认为质子陶瓷燃料电池(PCFC)是一种以质子作为导电载荷粒子的固态燃料电池,在中低温400~700℃条件下即可服役供电。PCFC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受到两方面问题的制约:电解质材料一般熔点高,很难制备;连接体同时受到高温湿氧与还原气氛腐蚀,给连接体/PCFC功能部件的连接提出更高要求。本文首先通过固相反应烧结法(SSRS)一步成型制备了高温质子导体BaCe0.7Zr0.1Y0.1Yb0.1O3-δ(记为BCZY-Yb),并以Crofer22 APU不锈钢作为连接体,在表面制备锰钴尖晶石(Mn,Co)3O4保护层后,分别用Ag-CuO钎料与微晶玻璃G18连接电解质片BCZY-Yb与表面改性过的Crofer22 APU不锈钢,实现PCFC电池堆组装的研究。本文利用固相反应烧结法在空气条件下经过一步烧结成型制备了PCFC电解质片BCZY-Yb陶瓷,陶瓷致密度为98.424%,晶粒粒径为7~10um。重点研究了烧结工艺对陶瓷相结构、组织形貌及致密度的影响,BCZY-Yb陶瓷为典型的立方钙钛矿结构,陶瓷致密度随烧结温度升高,致密度不断提高。为改善铁素体不锈钢连接体在PCFC服役条件下发生的Cr挥发问题,先后利用空气加热烧结法、直接微波加热法、预氧化-微波加热烧结法,在Crofer22APU表面制备了(Mn,Co)3O4尖晶石保护层。由于MnO和Co是强吸波介质,在磁场中会迅速粉末致密化,空气无法进入涂层内部参与反应而获得尖晶石成分;只有先利用空气加热烧结法对先驱体粉末预氧化为尖晶石粉末,刷涂在不锈钢表面再进行微波加热烧结,才能获得与不锈钢基体结合良好的涂层,涂层致密度达98.187%。利用Ag-CuO钎料连接了BCZY-Yb/Crofer22APU不锈钢(表面附有锰钴尖晶石涂层)。研究了钎料成分及工艺参数对接头组织形貌、力学性能和线膨胀系数(CTE)的影响。确定最优工艺参数为CuO含量2 wt.%,1010°C/20min,在该工艺参数下得到的接头典型界面结构为Fe-Cr/(Mn,Co,Cu)3O4/CuO/Ag(CuO)/CuO/(Ba-Cu-O)+(Ce-Cu-O)/BCZY-Yb,钎料中的CuO与(Mn,Co)3O4尖晶石涂层中生成更加致密的(Mn,Co,Cu)3O4尖晶石相。研究了600℃/100h-200h-300h下接头的抗高温氧化性能,发现焊接过程中Cr并未发生扩散。为改善接头CTE差异大的问题,在陶瓷侧机械加工制备弧形沟槽,分析弧形沟槽宽度与沟槽间距对接头拉压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及其对强度的改善问题。最后,利用微晶玻璃G18连接了BCZY-Yb/Crofer22APU不锈钢(表面附有锰钴尖晶石涂层),在900℃下保温1h,获得了玻璃-晶体混合接头组织结构:Fe-Cr/(Fe,Cr)2O3/Mn1.5Co1.5O4/贫Ba相/BCAS/Ba2Si3O8/Ba Mg Si2O5/Ba2Si3O8/BaCe O3/BCZY-Yb。随着连接温度升高,G18流动性改善,气孔减少,同时析出弥散分布的晶体。当连接时间低于40min时,密封料流动性差,接头缺陷较多,只有达到1h,才能达到密封料粘度和结晶率的良好匹配,获得优良接头。接头经过600℃/100h的高温氧化实验,发现接头处Cr元素未挥发至陶瓷侧。

梁天鹏[4](2021)在《低损耗可光刻玻璃及通孔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转接板(Interposer)是三维集成微系统中高密度互联和集成无源元件的载体,是实现三维集成的核心材料,具有摩尔时代硅基板相当的意义。可光刻玻璃作为转接板相对硅和陶瓷具有热膨胀可调、工艺复杂度低等优点而成为研究热点,由于可光刻玻璃的损耗和集成度的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推广。如何降低可光刻玻璃的损耗(提高微波性能)和减小孔径(提高集成度)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开展了研究:选择Li-Al-Si体系的可光刻玻璃,根据多离子耦合效应设计了基础配方,探索了中和碱效应、压制效应、稳定效应、给氧能力在可光刻玻璃降低损耗中的机理和方法;通过优化光敏性能,制备了低损耗、小孔径的可光刻玻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通过添加光敏剂(Ce2O3)、成核剂(Ag2O)、还原剂(Sb2O5)以达到可光刻的性能。在此过程中通过优化光敏剂和还原剂的含量增强了光敏性,通过工艺参数和工艺流程的优化抑制了在熔制过程中Li2SiO3的析出制备了具有优异可光刻性能的光敏玻璃,并建立了玻璃从熔制到晶圆精加工到通孔成型的工艺平台。其次,探索了网络修饰体、网络中间体、网络形成体在可光刻玻璃中的压制效应、稳定效应、给氧能力和介电损耗之间的内在联系。适量的碱土金属网络修饰体一方面阻碍离子迁移降低阳离子在交变电场下引起的热极化和位移极化,另一方面通过连接由一价阳离子产生的非桥氧键以达到结构的稳定和平衡,从而降低可光刻玻璃的介电损耗。发现当Ca O的含量为2%时,介电损耗有最小值0.003,同时机械强度达到90 MPa。适量的网络中间体(Al2O3)通过形成[AlO4]四面体,和原来的玻璃网络中的[SiO4]相连,形成环状结构,[AlO4]会吸引一价阳离子保证电价平衡;同时由于Al3+离子半径比Si4+离子半径大,会引起相邻O2-的球形变形,在交变电场下介电损耗会有所降低。研究发现当Al2O3的含量为4%时,介电常数和介电损耗分别为5.0和0.0025。当网络形成体(B2O3)和碱金属阳离子之比小于1时,在玻璃网络中会以[BO4]为主导,由于两个[BO4]不能直接相连,因此需要[BO3]或者[SiO4]或者阳离子与之结合,使得玻璃的网络结构连接更紧密,限制了碱金属阳离子的迁移,从而降低介电损耗。研究发现,当B含量为2%时,介电损耗进一步降低为0.0015。最后,通过对影响可光刻玻璃集成度的因素(包括曝光能量、退火温度、退火时间、刻蚀时间)进行研究,得出通孔最佳条件:曝光能量为5 J/cm2、退火温度为565℃、退火时间为45 min、刻蚀时间为12 min,通孔最小可达20μm,孔密度最高可达10000/cm2。同时对经过处理后的可光刻玻璃样品进行通孔金属化验证,通过气相沉积制备种子层、电镀完善孔内金属化、机械抛光进行面铜的去除,最终得到孔内金属实心填充的转接板,为高性能三维集成微系统的研制奠定了材料基础。

陈士壮[5](2020)在《基于连续式废旧轮胎隧道窑裂解设备的设计及微波能分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的快速增长,直接导致了废旧轮胎的大量堆积,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威胁,如何环保高效地处理废旧轮胎已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废旧轮胎重要的处理方法,采用裂解方法可以将废旧轮胎分解成裂解油、裂解气和裂解炭黑,达到循环回收利用的目的。因此,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加入到了废旧轮胎裂解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队伍当中。由于微波裂解技术较传统热裂解具有加热速度快、内外同时加热、加热均匀、易于控制和环保节能等优点,所以被认为是处理废旧轮胎最有前途的技术。本文依据电磁理论和微波技术,研究了微波裂解机理,阐述了微波裂解技术的特点,分析了影响裂解的温度、压力、时间等各因素,设计了一套连续式废旧轮胎隧道窑裂解设备,设备主要包含进料装置、裂解装置、出料装置、输送装置和油气处理装置。从腔体的布局,材料的选取、密封保温和冷却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建立模型,利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模拟了裂解腔体内微波能分布,对裂解腔体结构及尺寸进行了优化分析。认为,在裂解腔体高度310mm时模式最多,能量分布最为均匀,微波能吸收率最高;确定了腔内平铺胶粉的厚度为40mm时,裂解效率最高。实验结果验证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可靠性,通过对裂解产物的分析,判定设备的裂解效率可达95%以上,且物料裂解均匀,证明了腔体内能量分布均匀,能耗低,达到了设计预期,说明所设计的裂解设备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李会平,甘超宇,刘者羽[6](2019)在《材料性质和环境因素对微波加热特性的影响》文中提出微波是一种较为新颖的制备材料的技术,材料性质和环境因素对微波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研究。本文在前期工作基础之上,通过数值方法计算研究了材料介电损耗和材料表面物性参数(主要是黑度)及环境条件变化等对材料微波加热行为的影响。材料表面黑度越大,材料向外散热越多,物体升温越缓慢,材料内部温度均匀性越差。材料介电损耗越大,材料吸收微波的能力越强,物体可以达到的最高升温温度越高;在给定材料的条件下,通过调节微波功率,可以实现好的烧结实践。环境温度越低,材料内部温差越大,温度均匀性越差。材料与环境间温差越低,材料表面与环境的传热越小。因此,在加热早、中期阶段采用辐射加热,后期用微波加热的混合加热是一种能保持微波加热和传统加热模式各自优点的一种良好方式。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7](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表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王孝国,宋永生,冷浩博[8](2016)在《电子陶瓷粉体微波干燥工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介绍了微波干燥技术的工作原理、特点及隧道式微波干燥炉的工作原理,以本公司最具代表性的MLCC和LTCC用电子陶瓷粉体,开展了微波干燥工艺的摸索和研究。通过多次的容器实验,确定了用传送带直接载料进行微波干燥的工艺和针对不同瓷粉适宜的铺展厚度,设计了一种可以自动上下料的装置,降低了员工的劳动强度,节能效果显着,并结合实际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设备制造商以设备改进方面的建议,以完善微波干燥工艺及设备。

汪华方[9](2012)在《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应用的关键技术基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波加热硬化水玻璃砂可充分发挥水玻璃的粘结效率,具有水玻璃加入量低、强度高、硬化时间短、旧砂溃散及再生回用性好、清洁生产等一系列优势。本文针对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应用的关键问题开展了如下研究:1、试验研究了普通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加热特征、强度特征和存放特征,分析了加热时间和功率、水玻璃加入量、水玻璃模数、存放时间和存放环境等对砂型强度的影响,研究了砂型抗湿性差、强度快速下降的原因,并通过测试微波加热作用下型砂试样的温度场分布,探索了微波加热硬化水玻璃砂的传热特征。2、针对造型模具要求高的问题,开展了四种少模或无模硬化新工艺的系统研究:(1)研究了二次微波硬化水玻璃砂新工艺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0-30s微波初次硬化可达到15KPa的脱模强度,90-100s的二次无模具直接微波硬化能达到可使用强度,该工艺具有模具要求低、直接加热、硬化效率高等优点。(2)研究了有机酯―微波复合硬化水玻璃砂工艺。测试了有机酯加入量、加热时间、微波功率等对砂型强度和抗湿性的影响。该工艺能提高砂型的抗湿性能,硬化过程中生成的三水醋酸钠晶体和甘油、高模数水玻璃等疏水性物质保护了粘结桥。(3)研究了CO2―微波复合硬化水玻璃砂工艺。测试了CO2吹气流量、吹气时间、微波硬化时间、微波功率等对砂型强度和抗湿性的影响。发现该工艺能提高砂型的抗吸湿性能,硬化产生的十水碳酸钠和高模数水玻璃保护了粘结桥。(4)研究了热空气―微波复合硬化水玻璃砂工艺。测试结果表明,该工艺硬化时间较慢,砂型的抗湿性较差,需要热空气保温设备。3、结合水玻璃本身的特征(富含硅原子或者硅氧键、本身即为表面活性剂),开展了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抗吸湿性材料及其方法的研究;开发了三类水玻璃砂抗吸湿涂料(层)。(1)对粘结剂或原砂进行改性以提高型砂的抗吸湿性。采用纳米氮化硅、纳米碳化硅、纳米绢云母等无机硅质粉末改性水玻璃;甲基硅酸钠、甲基硅油的液体有机硅及烷基苯磺酸钠、Span-80等表面活性剂改性原砂,添加了改性剂的砂型恒湿瓶4h存放强度较未改性砂型大都能提高90%左右。(2)开发了以PbO-ZnO低温陶瓷粉为骨料的醇基涂料来改善砂型的抗湿性,点火烧结后,生成了Al2TiO5、NaAlO2、PbTiO3等物质,涂覆了涂料的水玻璃砂样恒湿瓶4h存放强度较普通砂样提高了将近2.33倍。(3)研究了在水玻璃砂型表面生成低共熔体锂盐涂层的方法,来提高砂型的抗湿性。首先在水玻璃砂型表面喷涂0.38LiOH-0.62LiNO3混合锂盐(共熔点温度最低只有175.7℃)饱和水溶液,再将砂型放入微波炉加热硬化制得表面有致密混合锂盐涂层的水玻璃砂型。砂型硬化温度高达370℃,远高于普通微波硬化砂型(110℃),表面涂层处理的砂型恒湿瓶4h存放强度较未处理的提高了将近2倍。(4)以PbO-ZnO系低温陶瓷粉为骨料,再加入3.5%V2O5、2.5%Al2O3、2.5%TiO2及20%的0.38LiOH-0.62LiNO3混合锂盐而制备了低温涂料,在微波烧结和硬化作用下,表面具有低温涂料的砂样在恒湿瓶中存放4h的强度较未处理提高6倍多,砂型被Zn2TiO4、Pb5O8、PbTiO3、PbSiO3、Pb6Al2Si6O21和Al2SiO5等无机物质的致密熔体包裹。该涂层开始烧结温度仅为259.6℃,砂型的硬化温度高达390℃。4、针对目前水玻璃砂工艺应用仍未很好解决的旧砂再生问题,提出了生物再生水玻璃旧砂新方法,初步研究了水玻璃旧砂生物再生的可行性及其影响因素。对比了谷皮菱形藻、直链藻和小环藻再生水玻璃旧砂污水的效果,结果表明谷皮菱形藻的效果最好。利用水玻璃旧砂湿法再生污水培养经过耐碱驯化的谷皮菱形藻,确定了回收效率的各种影响条件的单因素最佳值:温度25℃,光强5000lux,光照时间14h/d,氮浓度80mg/L,磷浓度50mg/L,氮磷比14:1,Fe3+浓度2.28mg/L,Mg2+浓度16mg/L。对部分影响因子进行了优化,并对污水循环问题也进行了研究。

袁振[10](2011)在《微波烧结ITO靶材研究》文中提出微波烧结具有节能、缩短烧结周期等一系列优点,获得的材料表现出高致密度、组织均匀等特征,在近20年来备受关注。随着现代工业向高效节能方向的发展,微波烧结将会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ITO靶材作为制备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材料,在军用和民用领域有着广泛应用。鉴于微波烧结的特殊优势和ITO靶材的重要价值,论文首次应用微波烧结技术制备ITO靶材,并研究了微波烧结制备ITO靶材的工艺、致密化行为、以及靶材显微组织,得到以下结论:(1)微波烧结能快速制备高致密度、显微组织均匀的的ITO靶材。研究发现,靶材的相对密度随着烧结温度升高而增大;在1580℃进行微波烧结时,靶材的相对密度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先增大后减小,在保温1.5h时相对密度达到最大值(99.58%),高温更长时间烧结对ITO靶材的致密化不利。另外,微波烧结促进了ITO靶材的致密化,即以更低的烧结温度或更短的保温时间均能获得综合性能较好的材料,是一种活化烧结模式。升温速度是微波烧结的一个重要参数,ITO靶材可以在10-65℃/min升温速度范围内烧结出相对密度和收缩率均较高的ITO靶材,而最佳升温速度约为45℃/min;(2)在微波烧结制备ITO靶材的过程中,压制压力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压坯和ITO靶材的密度均随着压制压力的升高而增加,在压制压力为500MPa时达到最高。提高压制压力有利于靶材的致密化;在最佳的微波烧结工艺参数(1580℃×1.5h×500MPa)条件下,ITO靶材密度达到7.12g/cm3,与常规烧结(7.13g/cm3)几乎相当,但与常规烧结相比,微波烧结温度略低,但烧结时间仅是常规烧结的1/8,可以明显缩短烧结周期,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这对工业生产有积极意义;(3)微波烧结制备的高密度ITO靶材显微组织均匀,失氧率比商用靶材低,晶粒尺寸较均匀,晶粒尺寸大致为3.5-7.3μm,而且晶粒尺寸较商用靶材要小,不同温度下制备的ITO靶材均无Sn02相析出,仍是单一的固溶体相,不存在第二相。

二、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陶瓷行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陶瓷行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微波烧结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介质材料的微波烧结
    2.1 MgAl2O4系陶瓷
    2.2 LiAlSiO4基陶瓷
    2.3 MgO-B2O3-SiO2基陶瓷
3 中介电常数材料(εr~30)
    3.1 Mg2TiO4基陶瓷
    3.2 Ba2Ti9O20系陶瓷
    3.3 MgTiO3系陶瓷
    3.4 ZnNb2O6系陶瓷
    3.5 Ca(Sm0.5Nb0.5)O3系陶瓷
    3.6 Ba(B1/3Ta2/3)O3(B=Mg、Zn)系陶瓷
60)'>4 高介电常数材料(εr>60)
    4.1 BaTiO3系陶瓷
    4.2 TiO2系陶瓷
    4.3 BO-Ln2O3-TiO2(B=Ba、Ca, Ln=Sm、La)系陶瓷
5 结语与展望

(2)微波烧结技术在Ti基复合材料制备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微波烧结技术概述及原理
2 微波烧结特点及优势
    2.1 微波对试样整体加热,烧结时间短
    2.2 微波促进产品致密化,提高产品性能
    2.3 节能无污染,可对物相选择性加热
3 微波烧结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
4 微波烧结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4.1 温度控制及测量问题。
    4.2 微波设备及技术问题。
    4.3 微波技术工业局限性:

(3)用于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的不锈钢/BCZY-Yb电解质空气下连接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研究现状
        1.2.1 工作原理
        1.2.2 电解质及电极材料优化
        1.2.3 质子陶瓷燃料电池制备
    1.3 固态燃料电池堆封接研究现状
        1.3.1 云母压缩封接
        1.3.2 真空活性钎焊连接
        1.3.3 空气反应钎焊
        1.3.4 玻璃/玻璃陶瓷密封
    1.4 不锈钢表面制备保护层研究现状
        1.4.1 不锈钢连接体服役存在问题
        1.4.2 铁素体不锈钢保护层制备工艺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焊前处理
    2.2 试验设备及母材装配
    2.3 连接工艺
    2.4 材料的组织结构分析及性能测试
        2.4.1 微观组织观察及成分分析
        2.4.2 接头力学性能测试及断口分析
第3章 PCFC电解质制备及铁素体不锈钢表面改性的研究
    3.1 引言
    3.2 固相反应烧结法制备质子陶瓷电解质
        3.2.1 高温质子导体电解质制备流程
        3.2.2 BCZY-Yb粉体的球磨工艺及粉末表征
        3.2.3 BCZY-Yb陶瓷的典型烧结工艺研究及烧结体性能表征
        3.2.4 烧结温度对BCZY-Yb陶瓷组织的影响及烧结机理分析
    3.3 空气反应烧结制备锰钴尖晶石保护层
    3.4 微波加热法制备锰钴尖晶石保护层
        3.4.1 制备过程
        3.4.2 涂层的相结构与形貌
        3.4.3 微波与MnO/Co混合介质作用机理
    3.5 预氧化-微波加热法制备锰钴尖晶石涂层
        3.5.1 制备流程
        3.5.2 涂层的相结构与形貌
        3.5.3 涂层TEM分析
        3.5.4 微波烧结温度对涂层形貌影响
    3.6 锰钴尖晶石涂层对不锈钢连接体的保护性能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空气反应钎焊连接电解质陶瓷/不锈钢
    4.1 引言
    4.2 钎料表征与润湿行为研究
        4.2.1 Ag-CuO钎料制备与表征
        4.2.2 Ag-CuO在 BCZY-Yb陶瓷表面润湿
        4.2.3 Ag-CuO在表面改性不锈钢侧润湿
        4.2.4 Ag-CuO在 BCZY-Yb陶瓷和表面改性不锈钢的润湿机理
    4.3 电解质陶瓷/表面改性不锈钢RAB接头典型界面特征
    4.4 钎焊工艺参数对电解质陶瓷/不锈钢接头组织的影响
        4.4.1 钎料成分对接头形貌的影响
        4.4.2 钎焊温度对接头形貌的影响
    4.5 电解质陶瓷/表面改性不锈钢RAB接头性能分析
        4.5.1 连接体表面无保护涂层时接头抗氧化性能分析
        4.5.2 连接体表面有保护涂层时接头抗氧化性能分析
    4.6 电解质陶瓷侧结构设计调控接头性能研究
        4.6.1 沟槽设计
        4.6.2 沟槽实际形貌
        4.6.3 接头强度测试
        4.6.4 陶瓷侧沟槽调控性能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微晶玻璃G18 空气下连接电解质陶瓷/表面改性不锈钢
    5.1 引言
    5.2 微晶玻璃G18 的表征
    5.3 微晶玻璃G18 连接陶瓷/不锈钢接头典型界面特征
    5.4 连接工艺参数对接头界面组织的影响
        5.4.1 连接温度对接头形貌的影响
        5.4.2 连接时间对接头形貌的影响
    5.5 电解质陶瓷/G18/表面改性不锈钢接头抗氧化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4)低损耗可光刻玻璃及通孔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转接板是后摩尔时代三维集成的核心材料
        1.1.2 玻璃是射频微系统转接板的最佳解决方案
        1.1.3 应用前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可光刻玻璃损耗机理研究现状
        1.2.4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可光刻玻璃的熔制和冷加工
    2.1 可光刻玻璃成型的基本理论
    2.2 实验所用药品和设备以及性能表征和测试方法
        2.2.1 实验所用试剂和设备
        2.2.2 性能表征和测试方法
    2.3 可光刻玻璃成型工艺研究
        2.3.1 高温一次成型
        2.3.2 高温二次成型
    2.4 高温浇筑成型工艺
    2.5 升降炉搅拌成型工艺
    2.6 玻璃的冷加工
        2.6.1 切割
        2.6.2 研磨
        2.6.3 抛光
    2.7 光敏性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络修饰体对可光刻玻璃性能的影响
    3.1 氧化钙对于可光刻玻璃性能的影响
        3.1.1 玻璃转变温度分析
        3.1.2 XRD测试验证析晶相
        3.1.3 介电性能分析
        3.1.4 红外光谱测试结果
        3.1.5 拉曼测试结果
        3.1.6 抗弯强度测试结果
        3.1.7 刻蚀结果验证
    3.2 不同碱土金属对可光刻玻璃性能影响的系列化研究
        3.2.1 XRD测试结果分析
        3.2.2 介电性能分析
        3.2.3 DSC测试分析
        3.2.4 耐压强度分析
        3.2.5 拉曼光谱对结构进行分析
    3.3 可光刻玻璃的陶瓷化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中间体对可光刻玻璃性能的影响
    4.1 原子组成和玻璃网络形成
    4.2 性能测试和理论分析
        4.2.1 XRD结果分析
        4.2.2 介电性能测试分析
        4.2.3 红外和拉曼分析
        4.2.4 击穿电压分析
        4.2.5 刻蚀结果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络形成体对可光刻玻璃性能的影响
    5.1 B在玻璃网络中的位置分析
    5.2 性能测试和理论分析
        5.2.1 X射线衍射分析
        5.2.2 介电性能分析
        5.2.3 热力学性能分析
        5.2.4 拉曼谱分析
        5.2.5 环境考核试验
    5.3 陶瓷化后的分析
    5.4 刻蚀性能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可光刻玻璃的通孔技术及其应用
    6.1 退火温度对可光刻玻璃的影响
        6.1.1 DSC测试结果分析
        6.1.2 不同退火温度处理结果
        6.1.3 不同温度下物相分析
        6.1.4 退火后SEM结果分析
        6.1.5 优化退火结果
    6.2 影响通孔直径的因素
        6.2.1 通孔形成的五个阶段
        6.2.2 曝光能量对于可光刻玻璃的影响
        6.2.3 退火时间对于可光刻玻璃的影响
    6.3 特殊图形的制备研究
        6.3.1 槽型结构的制备研究
        6.3.2 柱状结构的制备研究
        6.3.3 多个异形的研究
    6.4 转接板的制备
        6.4.1 种子层的制备
        6.4.2 孔内金属填充
        6.4.3 面铜的去除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5)基于连续式废旧轮胎隧道窑裂解设备的设计及微波能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当前废旧轮胎主要的处理方式
        1.2.1 直接利用
        1.2.2 热能利用
        1.2.3 废旧轮胎翻新
        1.2.4 再生胶
        1.2.5 制作胶粉
        1.2.6 裂解
    1.3 国内外回收处理现状
        1.3.1 国外回收处理现状
        1.3.2 国内回收处理现状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废旧轮胎裂解综述
    2.1 废旧轮胎裂解原理
        2.1.1 裂解的实质
    2.2 废旧轮胎裂解技术
        2.2.1 传统裂解
        2.2.2 微波裂解
    2.3 裂解设备
    2.4 裂解产物分析
        2.4.1 裂解产物
        2.4.2 裂解产物的影响因素
    2.5 本章小结
3 微波与微波裂解
    3.1 微波技术
        3.1.1 微波简介
        3.1.2 微波加热原理
        3.1.3 微波能在介质中的损耗
        3.1.4 微波裂解的特点
    3.2 微波能的应用
    3.3 微波加热裂解装置
        3.3.1 磁控管
        3.3.2 波导
        3.3.3 裂解腔
    3.4 本章小结
4 废旧轮胎裂解设备的设计
    4.1 概述
        4.1.1 废旧轮胎的微波裂解工艺
        4.1.2 重点关注的问题
    4.2 结构设计
        4.2.1 进料系统
        4.2.2 裂解系统
        4.2.3 出料系统
    4.3 设备的保温和冷却
        4.3.1 设备的保温
        4.3.2 设备的冷却
    4.4 油气处理系统
    4.5 本章小结
5 微波能分布的仿真分析
    5.1 仿真概述
        5.1.1 有限元法
        5.1.2 HFSS简介
    5.2 裂解腔尺寸的仿真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仿真结果分析
    5.3 裂解腔石英玻璃的影响分析
    5.4 裂解腔负载仿真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连续式隧道窑裂解设备的实验研究
    6.1 实验目的
    6.2 实验过程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步骤
        6.2.3 实验数据
    6.3 实验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腔体模式计算程序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材料性质和环境因素对微波加热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学模型与计算方法
2 计算结果与分析
    2.1 微波加热基本特性
    2.2 材料表面性质(黑度)影响
    2.3 介电损耗与微波功率作用
    2.4 环境因素的影响
3 结论

(7)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8)电子陶瓷粉体微波干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微波干燥的原理及特点
    1.1 微波干燥的原理
    1.2 微波干燥的特点
2 隧道式微波干燥炉工作原理
3 微波干燥工艺摸索
    3.1 关于要不要承载容器
    3.2 传送带载料
    3.3 料浆铺展厚度的确认
    3.4 节能效果及产能对比
    3.5 微波干燥在LTCC瓷料干燥方面的特殊效果
    3.6 给微波干燥设备制造商的几点建议

(9)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应用的关键技术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水玻璃砂型铸造工艺的发展概况
    1.3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应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2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性能特征研究
    2.1 试验材料、设备及方案
    2.2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即时强度及其影响因素
    2.3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存放特征及其吸湿问题
    2.4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溃散性能研究
    2.5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的温度场分布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水玻璃砂复合微波硬化工艺研究
    3.1 水玻璃砂二次微波硬化工艺实验研究
    3.2 水玻璃砂有机酯―微波复合硬化工艺
    3.3 水玻璃砂 CO_2―微波复合硬化工艺
    3.4 水玻璃砂热空气―微波复合硬化工艺
    3.5 本章小结
4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抗吸湿改性研究
    4.1 纳米无机硅化合物改性水玻璃的研究
    4.2 液体有机硅改性原砂的研究
    4.3 表面活性剂改性原砂的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微波硬化水玻璃砂表面处理抗吸湿性研究
    5.1 低温陶瓷粉醇基涂料抗吸湿性研究
    5.2 低共熔体混合锂盐表面处理实验研究
    5.3 表面低温陶瓷层处理实验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硅藻的旧砂污水生物处理技术研究
    6.1 旧砂再生废水生物处理原理与实验设备
    6.2 适用于生物处理的硅藻选育技术
    6.3 生物处理废水回收效率影响因子研究
    6.4 生物再生过程中培养基水溶液的循环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主要结论与发展方向
    7.1 主要结论
    7.2 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10)微波烧结ITO靶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透明导电ITO薄膜的研究
        1.1.1 ITO薄膜的结构
        1.1.2 ITO薄膜的半导体特性
        1.1.3 ITO薄膜的电学性质
        1.1.4 ITO薄膜的光学性质
        1.1.5 ITO薄膜制备技术
        1.1.6 ITO薄膜的应用
    1.2 ITO靶材
        1.2.1 概述
        1.2.2 ITO靶材的研究现状
        1.2.3 ITO靶材的发展趋势
        1.2.4 ITO靶材的制造技术
    1.3 微波烧结技术
        1.3.1 微波的基本概念
        1.3.2 微波烧结设备
        1.3.3 微波加热技术特征
        1.3.4 微波烧结陶瓷材料
    1.4 论文选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本工艺与实验过程
    2.1 微波烧结设备
    2.2 实验工艺流程
    2.3 原料粉末技术参数
    2.4 压制及烧结工艺
    2.5 性能测试与分析方法
        2.5.1 密度和孔隙度
        2.5.2 收缩率
        2.5.3 X—ray衍射分析(XRD)
        2.5.4 扫描电镜及显微结构分析
        2.5.5 晶粒尺寸测量
第三章 微波烧结ITO靶材工艺研究
    3.1 微波烧结
        3.1.1 微波烧结的辅助加热材料
        3.1.2 微波烧结中的热点和热失控
        3.1.3 微波烧结ITO靶材避免热点与热失控出现的措施
    3.2 烧结温度和保温时间
    3.3 升温速度
        3.3.1 升温曲线
        3.3.2 不同升温速度下制备的靶材性能
        3.3.3 显微组织分析
    3.4 压制压力对微波烧结ITO靶材性能的影响
        3.4.1 不同压制压力下制备的压坯对微波吸收效率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波烧结ITO靶材的机理探讨
    4.1 致密化行为
    4.2 烧结致密化的基本过程
        4.2.1 烧结温度对靶材致密化的影响
        4.2.2 烧结温度对靶材显微组织的影响
        4.2.3 保温时间对靶材致密化的影响
        4.2.4 保温时间对靶材显微组织的影响
    4.3 升温速度对靶材致密化的影响
    4.4 ITO粉末压制时压坯密度的变化规律
        4.4.1 压制压力对靶材致密化的影响
        4.4.2 压制压力对靶材显微组织的影响
    4.5 微波烧结制备的ITO靶材的性能
        4.5.1 两种靶材密度对比
        4.5.2 两种靶材成分均匀性对比
        4.5.3 两种靶材氧含量对比
        4.5.4 微波烧结制备的ITO靶材的相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微波加热技术应用于陶瓷行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微波烧结微波介质陶瓷的研究进展[J]. 刘锦,梁炳亮,张建军,艾云龙. 材料导报, 2022
  • [2]微波烧结技术在Ti基复合材料制备中应用研究[J]. 廖益龙. 科学技术创新, 2021(26)
  • [3]用于质子陶瓷燃料电池的不锈钢/BCZY-Yb电解质空气下连接机理[D]. 苏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4]低损耗可光刻玻璃及通孔技术研究[D]. 梁天鹏.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5]基于连续式废旧轮胎隧道窑裂解设备的设计及微波能分布研究[D]. 陈士壮.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6]材料性质和环境因素对微波加热特性的影响[J]. 李会平,甘超宇,刘者羽. 玻璃与搪瓷, 2019(06)
  • [7]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8]电子陶瓷粉体微波干燥工艺研究[J]. 王孝国,宋永生,冷浩博. 电子科学技术, 2016(04)
  • [9]微波硬化水玻璃砂应用的关键技术基础[D]. 汪华方.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10]微波烧结ITO靶材研究[D]. 袁振. 中南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微波加热技术在陶瓷行业应用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