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档案升级的几点思考

关于档案升级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档案升级达标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赵永斌[1](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韩芳[2](2020)在《关于卫生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表明档案是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形式和载体的珍贵历史记录,是领导决策的重要依据,是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科学研究、基础建设等工作的可靠资料。做好档案管理工作,充分开发利用好档案资源意义重大。当前,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卫生健康系统档案管理和开发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下面是笔者从事卫生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谢松林[3](2020)在《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足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足球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亚洲和世界足球仍全方位落后,其中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突出,是振兴中国足球必须要补齐的短板。当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内部不协同的问题比较严重,是制约后备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按照协同学的观点,只有内部元素之间的协同,才能带来体系结构上的有序,进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学属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解释了系统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因而从协同学的视角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海是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地区和改革示范区,尝试了很多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矛盾,是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最佳的试验田。文章以系统论、协同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可表达为以下理论模型: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决定协同效应;足球文化是序参量,是决定性变量,直接和通过协同条件间接影响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进而影响协同效应。(2)足球强国的共同经验表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效应最终得益于良好的足球文化:以人为本和契约精神衍生了足球并使其按照自组织的方式发展,有效激发了体系元素的活力,形成了纵向独立和横向支撑的经纬结构,最终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和职业球员培养效果,而且球员整体输出通畅,投入产出比较高。强国经验显然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相吻合。(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印证了协同发展理论模型: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决定协同效应,其中体系元素的作用更大;序参量对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产生深远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通过协同条件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主。上海现存的问题主要是体系不够开放和体系结构欠佳。此外,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上海特色”,包括资源叠加效果良好、专业人才聚集、勇于改革和创新、校园足球引领全国、更具国际视野等。(4)标本兼治是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标本兼治”是指:优化足球文化是治本,对其它维度的优化是治标。各维度的优化思路与对策包括:完善政府的评价体系,淡化竞技和成绩,提高足球普及、文化培育、条件建设等基础性指标的权重,以此践行科学发展,形成正确的协同效应观;全国统一注册,完善转会制度,坚决执行青训补偿制度,保障球员和培训机构的基本利益,实现多方利益均衡,激发体系元素活力;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系,在促进体系分化的同时增强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快管办分离,强化政府和足协“管”的职责,淡化其“办”的职能,营造良好的自组织环境,变管理为治理;提升足球文化的战略地位,将体育纳入各级升学考试,扩大足球普及,淡化社会重文轻武的观念,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

李萌[4](2020)在《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形成于政府监管部门的业务活动之中,是政府管理决策、消费者维权的记录和凭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食品种类众多、食品生产链复杂,尽管政府相关部门不断加强了监管,食品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加上网络时代信息资源的泛滥,公众很难及时、有效、准确地获得相关政府监管信息。因此,食品安全监管档案不能束之高阁,需要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并充分发挥其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的作用,为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做出贡献。本文以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和文献分析探讨了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交代文章基本情况,主要论述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梳理了国内外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研究难点与创新点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是对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及其开发的阐述,在对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内涵、特征、价值及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的内涵进行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的重要意义,为后文奠定理论基础。第三章是综合分析部分,通过梳理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开发现状,发现目前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工作取得了相应成效,同时存在一系列问题,主要有缺乏完善的法规和标准指引、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意识薄弱、专业开发人员不足、相关管理环节存在疏漏、开发方式单一、数据库与网站整合力度不充分等。第四章针对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其中融入了数据库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的支持与运用,并提出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网络安全问题,在合理运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应对新技术带来的风险。第五章是对全文的总结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本文从行业信息化入手,研究对象较为新颖,期望能为政府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档案开发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朱翩[5](2019)在《建湖县村卫生室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村卫生室,作为一个村级单位的医疗机构,其主要职能有两个,一是基础疾病的初级诊疗,二是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它是我国农村群众的卫生保障、医疗体系的基石。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当中明确指出要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强化覆盖全民的公共卫生服务,而当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就是作为最底层医疗机构—一村卫生室的发展,虽然在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过程中,各级政府对农村卫生工作历来都十分重视,在资金投入、政策措施、机构建设上一直在根据社会的发展调整步伐,力求改善基层医疗状况,当然效果是显着的,但仍在机构设置、人员储备、职能履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建湖县地处江苏省苏中里下河腹部,背倚苏北平原,农村人口占比大,是典型的倚重村级医疗机构的县城,其卫生保障就是村卫生室提供的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对建湖县村卫生室的运行现状进行研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可以为我国村级医疗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决策建议和参考。本文从建湖县村卫生室的运行现状出发,以专家学者对农村医疗机构的理论及实践研究作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据处理与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对2016-2018年建湖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的村卫生室相关数据、监管部门的监管信息及对部分相关人员的调查及访谈信息的汇总和分析,得出建湖县村卫生室存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落实不到位、医疗行为不规范、非法行医现象屡见不鲜、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并研究得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村卫生室行政规划不合理、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卫生相关培训不到位、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薪酬低、监管部门各项资源相对匮乏和医疗卫生监管相关法律法规震慑力不足等,并进一步提出了对策建议:一要规范设置村卫生室,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性能;二要完善乡村医生制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三要培训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强化依法执业意识;四改善经济补偿机制,调整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薪酬结构;五要健全卫生监管法律法规,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管,遏制非法行医。

罗强月[6](2019)在《生态文明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发展研究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毛尖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以往的工业社会虽然使社会的生产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但是,也对人们栖息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最终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人类开始对其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深刻地反思并逐渐形成了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目前,人类社会已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尤其对于中国而言,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各省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已牢固树立起了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贵州作为资源丰富但经济贫困的少数民族大省,也牢牢守住发展与生态的这两条底线,实施大生态战略,把茶产业作为守住绿水青山和实现百姓脱贫的绿色及富民产业来重点打造。在这样的背景下,黔南州毛尖镇作为贵州茶叶名片——都匀毛尖茶的核心产区,其茶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都匀毛尖品牌乃至黔茶代表的一个缩影,如今在政府的重视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下,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契机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及条件限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可持续的问题,还难以成为当地产业振兴与引领黔茶发展的担当者,不足以支撑起民族地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重任。因此,认清毛尖镇茶产业发展的症结所在,分析其出现的问题并结合当前贵州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来提出自己的思考和提供一些发展的思路,这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产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展开的田野调查与研究而写成的。本文尝试从生态文明的视角,以毛尖镇的茶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及相关学科知识对当地的茶产业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最后,结合贵州发展现状和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经验,就少数民族地区的茶产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论文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综述研究现状,同时解释了文中提及的几个关键概念和主要理论并对生态文明与茶产业的关系作相关阐释,最后交代了研究方法及思路。第二部分,对毛尖镇的社会经济及茶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整体概述。首先,介绍当地的地理区位、茶产业生态、民族构成与生计方式;接着,从当地的生态环境、民风茶俗、茶品牌文化及政府支持的四个方面对当地茶产业发展的优势进行相关分析。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分析部分,主要分析了毛尖镇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出现的瓶颈及原因。在生态文明的视角下毛尖镇茶产业的发展主要存在:资源利用不足、生产标准不统一、未彰显出鲜明的产品特色、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而生态意识薄弱、粗放式的发展、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到位和茶企规模小实力弱是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第四部分,基于前几部分对毛尖镇茶产业发展的案例分析,结合贵州实际及国内外的成功经验,对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的发展提出了几点思考:一是茶产业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二是茶产业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三是茶产业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接着,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应突破的几个关键瓶颈:一是突显产品特色;二是提高茶业经济效率;三是实现多维度的协同发展。之后,就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路径提出了相关建议。第五部分,为本文的结论部分,得出结论: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茶产业的过程中需因地制宜地整合资源以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传统向现代茶产业的转变是关键;文化与生态是其茶产业的显着标签;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茶产业应向“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这样才能改变民族地区粗放型的产业发展模式、突显出品牌特色、提高经济效益、缩小与其他名茶的发展差距,最终实现民族地区的产业振兴与可持续发展。

吴淼[7](2019)在《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提高。但由于发展观念、增长方式、管理体制等方面原因,使得社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也集中爆发了大量的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水环境污染、土地资源浪费、城镇化无序、生物多样性破坏等。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政府将“建设生态文明、推进绿色发展”作为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要理念。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也开始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城乡发展建设当中,如北京“绿色生态城市”、广州“山水生态城市”等。由此可见,如何协调城乡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面对城市无序蔓延、土地资源浪费、水环境污染等问题,如何寻求先进的科学方法,优化城乡空间发展秩序,保护有限的生态环境资源,将显得尤为必要,且也已成为城乡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生态环境学等学科研究的前沿阵地。本文以西安为研究对象,以西安市域城乡空间为实证研究地域,以“理论实践剖析(理论借鉴)——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问题梳理)——目标及模式确立(方法策略)——空间优化与技术制度创新保障(解决问题)”为整体技术路线,运用系统复合法、定性分析、定量控制、动态评判等方法,对生态视角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优化这一命题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结合近年来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城乡发展之间关系研究的主流趋势,运用生态学、城乡规划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对生态导向下的西安市域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和规划策略展开研究,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框架,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城乡空间研究的理论体系;并在西安实证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西安市城乡空间的发展目标、空间布局方法、空间结构模式、技术创新等进行了系统性建构,对生态导向下转变西安市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质量、修复生态环境等具有积极意义。论文大体可以划分成三个部分共八个章节。第一部分为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包含1、2章内容。该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等,并在生态视角下对城乡空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进展、国内外实践等进行梳理和总结,提炼出了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第二部分为空间特征与问题审视,包含3、4章内容。首先,从时间的维度对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轨迹进行了历史探源,并从演进动力机制和演进整体特征对西安城乡空间发展演变规律做了归纳总结。其次,通过对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要素梳理和城乡生态建设现状的评价,辨识了西安城乡发展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产生的生态影响机制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第三部分为理论运用与实践探索,包含5、6、7章内容。首先,立足于生态导向的新价值取向,重新整合和确立西安市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和考评体系,制订了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和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并对西安城乡空间结构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其次,基于城乡空间建设的系统方法与具体技术路径,在市域层面提出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在城区层面制订了空间规划布局的优化策略,并在西安市实践基础上,对优化方案进行了后评估研究。最后,从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两位一体的逻辑框架出发,架构了城乡空间发展建设的支撑保障体系。

李梦婷[8](2019)在《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文中研究表明近四十年发展历程中,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众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企业档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分析,使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得到爆炸指数的增长,诞生出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学术着作等多种形式的研究文献,丰富了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积累。在实践领域,出现了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学术影响力的研究学者,以及各类国有企业、档案局(馆)、高等院校等专业性研究机构,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了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的视角。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等多种文献数据库的日益更新完善,使从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的角度,跟踪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知识网络的发展状态与历史演进成为现实,为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定量分析奠定了完备的数据基础。为了进行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探究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主体合作关系和内容主题演变规律,本文运用统计分析工具SPSS、文献计量分析工具BibExcel,和知识图谱软件CiteSpace、Gephi、Ucinet及其组件Netdraw,针对中国知网、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读秀学术搜索引擎收录的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相关文献,从年代分布、研究主体、研究内容、引用关系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将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文献量变化、学科分布特征、基金支持情况、研究主体演变、热点主题内容、主要研究领域以及作者、期刊、文献的共被引关系,用知识图谱的形式呈现出来,总结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若干思考建议,为今后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全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阐述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现实背景及科研意义,参考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进程及知识图谱技术应用现状,系统介绍本文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内容,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思路与方法进行具体说明,表达本文的研究特色与创新点。第二章为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通过介绍可视化软件的产生及发展,对本文的样本收集、数据来源、选文标准进行解释说明,为后文的数据分析奠定基础。第三章为企业档案相关文献的年代分布。对近四十年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的总体概况进行描述,从期刊论文、学位论文、学术专着等不同文献类别分析介绍了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发展趋势,详细探讨期刊论文的来源及核心期刊的载文特点。并从学科分类、基金支持等不同角度对企业档案管理论文数量的演变规律、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第四章为研究主体的知识图谱分析。研究主体包括作者和机构两个方面,通过统计研究主体的发文数量、第一作者数量、核心期刊载文数量等属性,总结出我国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核心作者群、核心机构群的发文特点及分布规律。从研究主体的机构类型、地理分布、首次发文时间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和对比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第五章为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分析。通过SPSS、BibExcel软件中的文献计量功能统计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高频、高中心性关键词,依据关键词的主题内容进行知识聚类。结合不同时代特征分析历年发文量和关键词的演变,分别讨论各研究阶段的发展特点与热点主题,并总结归纳近十年企业档案管理领域的研究前沿。第六章为共被引知识图谱分析。包括作者共被引、期刊共被引、文献共被引三个方面。通过对CSSCI文献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知识图谱展示,从发文作者、载文期刊等维度勾勒出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领域的共被引关系。通过分类统计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对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企业档案主题论文进行归纳分析。第七章为针对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总结我国近四十年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南楠[9](2018)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规划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承担着统筹安排城市绿地空间结构、合理布局各类绿地的重要功能,是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城市绿地被其他类型的建设行为侵占,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不佳,影响城市绿地发挥生态和服务功能。而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是发现规划实施中的问题、改善规划实施的重要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质性研究法、深入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四种方法,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有关法律法规体系、《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情况和部分城市的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研究,对城乡规划编制、规划实施管理、园林建设管理等方面专家、学者和从业人员进行访谈,并对城市绿地未成功实施的典型案例进行回溯性分析,综合提出研究结论。论文认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是一个以相关法律法规等为实施依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为实施内容,有关制度和实施运作机制为实施方式的体系。论文从“一致性”评估思路出发,总结提出法律法规体系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基础性要求,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内容分类、内容要求特征、表达形式特征和强制性特征。从“执行力”评估思路出发,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过程维度分析,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方式归纳为三项核心制度和四个实施运作机制,总结了完备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公正性四种基本特征。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概念、基本理论和方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是是基于规划对比和实施过程分析等基本方式,对已经实施一段时间或实施期满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实施结果、实施过程等方面内容开展的评估评价工作,目的是通过评估查找问题和不足,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最终推进规划实施、实现规划目标。其基本理论包括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价值选择、目标、任务、原则、对象、内容、指标和评估途径等内容。针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核心内容,即评估对象、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论文提出以“建设管控状况”(结果评估)和“实施制度机制”(过程评估)为基础性评估对象:其中,建设管控状况评估以“目标—方案一致性”为评估内容,按照性质、数量、结构、位置、边界五种类型进行评估;实施制度机制评估以完备性、合法性、有效性、公正性为评估内容,并针对以上内容提出了评估指标和评估途径。此外,本论文提出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策略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组织策略建议。本论文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体系的论述,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和方法的论述,特别是对于评估对象和评估内容的系统性构建,具有创新性;同时,研究也为构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制度,开展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工作,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和规划实施,提供了借鉴参考。

王小琴[10](2017)在《档案升级达标后的几点思考和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升级达标工作是每个用人单位都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它不仅关乎档案管理工作和档案相关工作的工作效率,对单位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分析如何做好档案工作、档案升级达标后的意义以及档案升级达标后需要进行的工作。

二、关于档案升级达标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档案升级达标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2)关于卫生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首要前提
二、软硬件完善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坚实基础
三、建立专业的档案工作者队伍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关键因素
四、机制健全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保障

(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提出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1.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与启示研究
        1.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1.3.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协同的相关研究
        1.3.5 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1.7 相关概念界定
        1.7.1 足球后备人才概念界定
        1.7.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界定
        1.7.3 协同发展的概念界定
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
    2.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与强国经验
        2.1.1 体系元素基础理论
        2.1.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
        2.1.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的强国经验
    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与强国经验
        2.2.1 体系结构基础理论
        2.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
        2.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的强国经验
    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与强国经验
        2.3.1 协同效应基础理论
        2.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
        2.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的强国经验
    2.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与强国经验
        2.4.1 协同条件基础理论
        2.4.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
        2.4.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的强国经验
    2.5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与强国经验
        2.5.1 序参量基础理论
        2.5.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
        2.5.3 足球文化建设的强国经验
    2.6 本章小结
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
    3.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
    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强国经验模型
    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3.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3.3.3 结构方程模型解读
    3.4 本章小结
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
    4.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总体特征
        4.1.1 协同发展路径特征
        4.1.2 协同发展总体水平
    4.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特征
        4.2.1 竞赛成绩全国领先
        4.2.2 职业球员输送成绩显赫
        4.2.3 球员输出存在压力
        4.2.4 资源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4.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元素特征
        4.3.1 基本元素发育不充分
        4.3.2 子系统发展不协调
    4.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特征
        4.4.1 纵向结构不清晰
        4.4.2 横向联系不紧密
    4.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特征
        4.5.1 人力资源流动不够自由
        4.5.2 资金流动不够合理
        4.5.3 信息资源开放度不高
        4.5.4 “条块分割”是开放的重要障碍
    4.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特征
        4.6.1 国内比较:海派文化有利于体系协同发展
        4.6.2 国际比较:传统文化有碍体系协同发展
    4.7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色
        4.7.1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资源叠加效果良好
        4.7.2 上海是全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高地
        4.7.3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
        4.7.4 上海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4.7.5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更具国际视野
    4.8 本章小结
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
    5.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整体思路
    5.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发展思路与对策
        5.2.1 落实科学发展,优化协同效应
        5.2.2 完善政府部门评价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5.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思路与对策
        5.3.1 提高利益均衡,优化体系元素
        5.3.2 健全注册、转会和补偿制度,提高利益均衡
    5.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思路与对策
        5.4.1 促进分化与整合,优化体系结构
        5.4.2 打破行政条块分割,促进体系整合
    5.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发展思路与对策
        5.5.1 走向善治,优化协同条件
        5.5.2 加快管办分离,推进足球善治
    5.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发展思路与对策
        5.6.1 培育足球文化,优化序参量
        5.6.2 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培育足球文化
    5.7 本章小结
6 研究结论、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主要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4)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创新点
第二章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及其开发概述
    2.1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
        2.1.1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内涵
        2.1.2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特征
        2.1.3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的价值
    2.2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
        2.2.1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的内涵
        2.2.2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的重要意义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现状
    3.2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存在的问题
        3.2.1 缺乏完善的法规和标准指引
        3.2.2 公众档案意识薄弱
        3.2.3 专业开发人员不足
        3.2.4 相关管理环节存在疏漏
        3.2.5 开发形式单一
        3.2.6 数据库与网站整合力度不充分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对策
    4.1 完善档案开发环境
        4.1.1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法制建设
        4.1.2 增强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意识
    4.2 加强档案开发队伍建设
        4.2.1 全面提升工作人员职业素养
        4.2.2 创新档案开发工作人员理念
    4.3 强化档案相关管理环节工作
        4.3.1 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收集
        4.3.2 规范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整理
    4.4 丰富档案开发形式
        4.4.1 进行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编研
        4.4.2 举办食品安全监管档案数字展览
        4.4.3 开发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类应用程序
    4.5 充分整合档案资源
        4.5.1 利用数据库技术整合食品安全监管档案
        4.5.2 构建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档案网络平台
        4.5.3 利用区块链技术溯源食品安全监管档案信息
    4.6 开发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6.1 注意网络系统安全
        4.6.2 实现档案信息保密与开放的协调统一
        4.6.3 健全食品安全监管档案信息管理机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建湖县村卫生室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访谈法
        (四) 数据处理与分析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 村卫生室
        (二) 乡村医生
        (三)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四) 非法行医
    二、理论基础
        (一) 公共产品理论
        (二) 社会治理理论
第二章 建湖县村卫生室运行现状分析
    一、全国村卫生室运行状况
        (一) 机构基本情况
        (二) 设施配备情况
        (三) 人员设置情况
        (四) 职能履行情况
        (五) 行业监管情况
    二、建湖县村卫生室运行状况
        (一) 机构基本情况
        (二) 设施配备基本完善
        (三) 人员设置基本齐全
        (四) 职能履行基本到位
        (五) 部门监管正常运行
第三章 建湖县村卫生室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建湖县村卫生室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职能落实不到位
        (二)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服务能力低,人员流失严重
        (三) 医疗行为不规范
        (四) 非法行医现象屡见不鲜
        (五) 监管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二、建湖县村卫生室运行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村卫生室行政规划不合理
        (二) 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 医疗卫生相关培训不到位
        (四) 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薪酬低
        (五) 监管部门资源匮乏,卫生监管法律法规震慑力不足
第四章 建湖县村卫生室监管对策建议
    一、规范设置村卫生室,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性能
    二、完善乡村医生制度,优化卫生资源配置
    三、培训村卫生室工作人员,强化依法执业意识
    四、改善经济补偿机制,调整村卫生室工作人员薪酬结构
    五、健全卫生监管法律法规,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管,遏制非法行医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生态文明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发展研究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毛尖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1.3.1 相关概念
        1.3.2 相关理论基础
        1.3.3 生态文明与茶产业的关系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2 毛尖镇社会经济及茶产业发展概况
    2.1 毛尖镇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1.1 地理区位
        2.1.2 茶产业生态
        2.1.3 民族构成与生计方式
    2.2 茶产业发展的优势
        2.2.1 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
        2.2.2 多民族的茶俗文化
        2.2.3 厚重的“都匀毛尖”茶品牌文化
        2.2.4 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优惠政策
3 毛尖镇茶产业发展现状
    3.1 毛尖镇茶产业的发展
        3.1.1 生态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3.1.2 加工实力和竞争力逐步提升
        3.1.3 文旅成效初现
        3.1.4 茶农收入逐渐增长
    3.2 毛尖镇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3.2.1 资源利用不足
        3.2.2 生产标准不统一
        3.2.3 未彰显出鲜明的产品特色
        3.2.4 企业抵御风险能力弱
    3.3 毛尖镇茶产业出现瓶颈的原因
        3.3.1 生态意识相对薄弱
        3.3.2 粗放式的发展
        3.3.3 民族文化的挖掘和利用不到位
        3.3.4 茶企规模小实力弱
4 生态文明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茶产业的几点思考
    4.1 茶产业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4.1.1 茶产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1.2 茶产业与民族文化的互动发展
        4.1.3 茶产业与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4.2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茶产业应突破的关键瓶颈
        4.2.1 突显产品特色
        4.2.2 提高茶业经济效益
        4.2.3 实现多维度的协同发展
    4.3 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案例与经验
        4.3.1 普洱市“民族特色”的茶产业发展案例
        4.3.2 日本静冈县“效益型”的茶产业发展案例
        4.3.3 国内外茶产业发展的经验
    4.4 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的发展路径
        4.4.1 提高茶农和企业的生态意识
        4.4.2 立足优势延长产业链
        4.4.3 创新培育茶业新业态
        4.4.4 调整和丰富茶产品结构
5 结语
    5.1 特色产业需因地制宜整合资源
    5.2 实现传统向现代茶产业转变是关键
    5.3 文化与生态是民族地区茶产业的标签
    5.4 茶产业应向“效益型”的发展方式转变
参考文献
致谢

(7)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概念界定
        1.3.1 研究对象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本章小结
2 相关理论基础及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复合生态系统理论
        2.1.2 系统生态学理论
        2.1.3 生态位理论
        2.1.4 景观生态学理论
        2.1.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1)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研究
        (2)生态评价指标及方法研究
    2.3 国内外实践经验及启示
        2.3.1 国外实践
        2.3.2 国内实践
        2.3.3 发展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轨迹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1 城市起步:195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1.1 时代背景
        3.1.2 空间结构
        3.1.3 总体特征
    3.2 发展革新:198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2.1 时代背景
        3.2.2 空间结构
        3.2.3 总体特征
    3.3 空间重构:1990s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3.1 时代背景
        3.3.2 空间结构
        3.3.3 总体特征
    3.4 品质提升:2008 年以来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特征
        3.4.1 时代背景
        3.4.2 空间结构
        3.4.3 总体特征
    3.5 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结构及其生态空间演变特征
        3.5.1 空间演进轨迹历程
        3.5.2 空间演进动力机制
        3.5.3 城乡空间演进整体特征
        3.5.4 城乡生态空间演进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评价及影响机制
    4.1 西安城乡生态建设的现状格局
        4.1.1 生态要素梳理
        4.1.2 生态总体格局
    4.2 生态建设评价指标及方法
        4.2.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2 “市域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2.3 “城区层次”的评价指标及方法
    4.3 市域城乡生态适宜性评价及影响机制
        4.3.1 生态敏感性评价
        4.3.2 生态承载力评价
        4.3.3 生态安全性评价
        4.3.4 市域生态问题
        4.3.5 生态影响机制
    4.4 城区生态建设评价及影响机制
        4.4.1 生态环境评价
        4.4.2 绿地建设评价
        4.4.3 生态建设问题
        4.4.4 生态影响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及结构模式
    5.1 城乡空间发展目标导向及阶段划分
        5.1.1 发展目标导向
        5.1.2 发展阶段划分
        5.1.3 发展考评体系
    5.2 城乡空间发展的基本原则拟定
        5.2.1 市域空间格局规划“法则”
        5.2.2 城区空间布局规划“原则”
    5.3 城乡空间发展的结构模式选择
        5.3.1 结构模式基本特征
        5.3.2 典型结构模式比选
    5.4 本章小结
6 生态导向下西安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布局方法及策略
    6.1 城乡空间发展的优化技术路径与方法
        6.1.1 既有的技术路径
        6.1.2 优化路径及方法
    6.2 市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策略
        6.2.1 划定生态分区,管控资源利用
        6.2.2 串点连线织网,构建生态网络
        6.2.3 控制城乡规模,优化城乡布局
        6.2.4 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
    6.3 城区空间规划布局优化策略
        6.3.1 控制城区人口,推动旧城更新
        6.3.2 优化空间结构,城市分区管控
        6.3.3 调整产业用地,疏解城区工业
        6.3.4 划定城市绿线,完善公园体系
        6.3.5 延续历史特色,建设遗址公园
        6.3.6 建设海绵城市,实现“柔性”治水
        6.3.7 加快绿道建设,完善交通体系
    6.4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格局优化方案“后评估”
        6.4.1 情景分析法的适用性
        6.4.2 基于情景分析的优化方案“后评估”
        6.4.3 “后评估”结果
    6.5 本章小结
7 生态导向下城乡空间规划建设的技术创新及制度创新
    7.1 技术创新
        7.1.1 统一规划技术标准及规范
        7.1.2 明确生态空间规划层级及对象
        7.1.3 构建城乡生态空间规划导则
        7.1.4 加强相关规划体系的衔接
    7.2 体制创新
        7.2.1 建立生态控制线管控机制
        7.2.2 建立生态保护区补偿机制
        7.2.3 建立生态绩效评估审查机制
        7.2.4 建立多部门协同管理机制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1.发表论文
    2.参编论着
    3.参与课题
    4.参与研究项目
附录
    附录Ⅰ 西安市生态评价基础数据及来源汇编
    附录Ⅱ 国家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
    附录Ⅲ 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分级考核标准
    附录Ⅳ 国家森林城市指标体系

(8)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外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工具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工具
        2.2.1 统计分析工具
        2.2.2 文献计量分析工具
        2.2.3 知识图谱软件
第三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文献分析
    3.1 论文发表年度分布
    3.2 论文学科领域分布
    3.3 核心期刊载文统计
    3.4 学术着作出版分析
    3.5 基金项目资助分析
第四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体分析
    4.1 研究者合作关系
        4.1.1 研究者共现分析
        4.1.2 核心作者发文统计
        4.1.3 近十年作者演进分析
    4.2 研究机构合作关系
        4.2.1 研究机构共现分析
        4.2.2 核心机构发文统计
        4.2.3 近十年研究机构演进分析
第五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主题分析
    5.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热点
        5.1.1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5.1.2 高中心性关键词统计
        5.1.3 研究热点的时区分布
    5.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5.2.1 基础理论及应用理论领域
        5.2.2 应用技术领域
        5.2.3 工作实践领域
    5.3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趋势的历时分析
        5.3.1 式微型研究主题
        5.3.2 渐强型研究主题
        5.3.3 稳健型研究主题
第六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共被引分析
    6.1 作者共被引关系
    6.2 期刊共被引关系
    6.3 高被引文献统计分析
        6.3.1 高被引期刊论文
        6.3.2 高被引学位论文
第七章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分析与思考
    7.1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取得的成就
        7.1.1 研究成果增长迅速
        7.1.2 研究领域分布广泛
        7.1.3 核心力量发展稳定
        7.1.4 研究主题与时俱进
    7.2 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存在的问题
        7.2.1 高质量研究成果较少
        7.2.2 研究领域的比重失衡
        7.2.3 研究主体分布不均匀
        7.2.4 研究内容存在局限性
    7.3 推动企业档案管理研究发展的建议
        7.3.1 国家层面
        7.3.2 机构层面
        7.3.3 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
        1.1.2 规划认知发展的拉力
        1.1.3 解决实施问题的推力
    1.2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框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2 有关概念和理论研究综述
    2.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有关概念
        2.1.1 基础概念
        2.1.2 核心概念
        2.1.3 其他相关概念
    2.2 国外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2.2.1 主要理论
        2.2.2 实践案例
        2.2.3 主要特点
    2.3 我国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综述
        2.3.1 发展历程
        2.3.2 研究领域
        2.3.3 研究对象
        2.3.4 主要方法
        2.3.5 主要问题
    2.4 我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研究进展
        2.4.1 对城市总体规划中绿地系统专项规划的实施评估
        2.4.2 对绿地相关规划的实施评估
        2.4.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上一版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
    2.5 现代城市规划有关理论综述
        2.5.1 不确定性理论
        2.5.2 程序规划理论
        2.5.3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
    2.6 公共政策有关理论综述
        2.6.1 公共政策概念、构成要素和政策模型
        2.6.2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2.6.3 公共政策评估理论
        2.6.4 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启示
    2.7 本章小结
3 “一致性”思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分析
    3.1 “一致性”评估的前提条件
    3.2 法律法规要求分析
        3.2.1 法律法规的基本体系
        3.2.2 法律法规的基本要求
    3.3 规划空间层次分析
        3.3.1 城市总体规划的空间层次
        3.3.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空间层次
    3.4 规划内容构成和内容要求分析
        3.4.1 总则类内容
        3.4.2 布局类内容
        3.4.3 用地类内容
        3.4.4 生态类内容
        3.4.5 保障类内容
        3.4.6 内容要求特征
    3.5 规划表达方式分析
        3.5.1 形式特征分析
        3.5.2 强制性特征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执行力”思路下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管控过程分析
    4.1 核心管理制度
        4.1.1 城市绿线制度
        4.1.2 绿色图章制度
        4.1.3 生态控制线制度
    4.2 实施运作机制
        4.2.1 规划制定机制
        4.2.2 计划落实机制
        4.2.3 项目管控机制
        4.2.4 实施监督机制
    4.3 制度机制的基本属性
        4.3.1 完备性
        4.3.2 合法性
        4.3.3 有效性
        4.3.4 公正性
    4.4 制度机制的典型问题
        4.4.1 完备性问题
        4.4.2 合法性问题
        4.4.3 有效性问题
        4.4.4 公正性问题
    4.5 本章小结
5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理论和方法
    5.1 价值选择
        5.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利益主体及价值取向
        5.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价值选择
    5.2 评估目标
        5.2.1 宏观目标
        5.2.2 微观目标
    5.3 主要任务
        5.3.1 评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情况
        5.3.2 分析规划实施中的问题
        5.3.3 提出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的建议
    5.4 评估原则
        5.4.1 系统性原则
        5.4.2 有限理性原则
        5.4.3 关键性聚敛原则
    5.5 评估对象
        5.5.1 选取建设管控状况和规划实施制度机制为评估对象
        5.5.2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对象
        5.5.3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对象
    5.6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的评估内容
        5.6.1 建设管控状况的评估内容
        5.6.2 评估内容的具体评估分类
        5.6.3 五种评估类型
    5.7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的评估内容
        5.7.1 实施制度机制的评估内容
        5.7.2 完备性评估
        5.7.3 合法性评估
        5.7.4 有效性评估
        5.7.5 公正性评估
        5.7.6 小结
    5.8 评估指标
        5.8.1 指标选取原则
        5.8.2 建设管控状况评估指标
        5.8.3 实施制度机制评估指标
    5.9 评估途径
        5.9.1 规划方案—实施影像对比分析
        5.9.2 行政管理过程资料研究
        5.9.3 规划对比分析
        5.9.4 访谈调研
        5.9.5 问卷调查
        5.9.6 实地勘查
    5.10 与新版《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17)的衔接
    5.11 本章小结
6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建议
    6.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宏观发展策略
        6.1.1 发展理念论
        6.1.2 两大关系论
        6.1.3 实施方法论
    6.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策略
        6.2.1 提升规划编制理念
        6.2.2 完善绿地系统规划体系
        6.2.3 优化规划成果表达
    6.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组织策略
        6.3.1 评估主体:“政府+第三方”
        6.3.2 评估程序:五个核心评估环节
        6.3.3 保障措施:法制、技术和机制保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余论
    7.1 结论
        7.1.1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体系
        7.1.2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框架
        7.1.3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评估对象、内容和方法
        7.1.4 完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发展策略
    7.2 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7.2.1 创新点
        7.2.2 局限性
附录
    附录A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办法》编制初探
    附录B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规范
    附录C 论文研究的案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列表
    附录D 论文研究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的城市
    附录E 论文研究访谈人员列表和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博士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档案升级达标后的几点思考和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做好档案升级工作
    (一)从基础的工作做起
    (二)增加升级配备设施设备
    (三)建立档案升级机制
二、档案升级达标后的意义
    (一)档案升级达标后能够提高单位管理水平
    (二)档案升级达标后能够改进单位设备设施
    (三)档案升级达标后能够促进档案人员发展
三、档案升级达标后的工作
    (一)不断巩固档案管理工作
    (二)不断学习档案方面的知识

四、关于档案升级达标工作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2]关于卫生健康档案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 韩芳. 档案天地, 2020(08)
  • [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D]. 谢松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4]食品安全监管档案开发研究[D]. 李萌. 河北大学, 2020(08)
  • [5]建湖县村卫生室运行现状、存在问题及监管对策研究[D]. 朱翩. 苏州大学, 2019(06)
  • [6]生态文明视域下少数民族地区茶产业发展研究 ——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毛尖镇为例[D]. 罗强月. 贵州财经大学, 2019(03)
  • [7]生态导向下西安市城城乡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吴淼.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8]我国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共现分析与历时演进[D]. 李梦婷. 湖北大学, 2019(05)
  • [9]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实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D]. 南楠.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10]档案升级达标后的几点思考和体会[J]. 王小琴. 现代职业教育, 2017(05)

标签:;  ;  ;  ;  ;  

关于档案升级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