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一、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王媛媛,孙秀丽,贾维新[1](2021)在《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到2019年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80例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0例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4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主要包括: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和总体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粪便积分评分,心理自评量表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分比较。结果试验组活动、日常生活、健康、支持和总体情况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试验组患者粪便积分评分,心理自评量表评分,胃肠症状等级评分比较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功能性胃肠病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李夏[2](2021)在《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症状包括腹部不适并伴随与之相关的大便性状或频率的改变。IBS影响着全球4-10%的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IBS症状会反复发作和缓解,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IBS的发病在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和年轻成年女性中比普通人群更常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with predominant diarrhea,IBS-D)是 IBS 中最常见的一个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复杂多样,目前也没有具体定论。生物-心理-社会概念认为,这种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的产物,并在肠道生理病理相互作用的多个层面上发生改变。胃肠道动力异常,脑-肠神经系统调控功能异常,内脏超敏反应,肠道的感染与炎症反应,心理情绪改变,肠道微生态变化,肠道黏膜屏障功能的破坏等因素与之密切相关。肠道黏膜屏障损伤、肠道通透性增加为其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各种病原体及毒素通过肠黏膜进入体内,引起一系列免疫反应。肠道黏膜通透性增加与内脏高敏感亦会相互作用,从而出现一系列腹痛、腹泻症状。内质网(endoplasmicreticulum,ER)是哺乳动物细胞内非常重要的细胞器之一,是新生跨膜蛋白和分泌蛋白脂质生物合成和折叠的关键部位。在多种应激因素的刺激下,可引起错误折叠蛋白在内质网中积累,进一步引发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反应,当ERS持续进行,未折叠及错误折叠蛋白过度堆积,细胞就会启动凋亡途径,影响肠道杯状细胞和潘氏细胞及其分泌功能,引起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及肠黏膜屏障损伤。ER自噬在ER稳态中发挥了作用,ER自噬可能通过缓解ERS所带来的肠道上皮细胞凋亡,对肠黏膜屏障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以内质网应激与自噬为切入点,研究肠道黏膜屏障的损伤机制,可以为治疗IBS-D提供一些新的思路与方法。根据IBS-D的主要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腹痛”“泄泻”的范畴,其临床中最常见的证型为肝郁脾虚证,而痛泻要方作为临床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的经典名方,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那么,痛泻要方缓解IBS-D症状的机制是什么,是否通过调控内质网自噬与应激来发挥作用,从而影响肠道黏膜屏障,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研究。第一部分临床研究研究目的观察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明确血清中黏膜屏障损伤生物标记物及内质网应激标记蛋白GRP78在IBS-D患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痛泻要方对血清中生物标记物的干预作用。研究方法采用探索性自身前后对照的试验方法。患者予痛泻要方颗粒1袋/次,2次/日,进行为期4周的治疗,停药4周后随访。以IBS-SSS量表、Bristol粪便性状量表作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SF-36量表、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中医症状积分量表作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对疗效进行评价;收集服药前(baseline)、服药后(week4)患者的血清和健康志愿者的血清,使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zonulin、I-FABP、DAO、IL-6、IL-8、IL-10、TNF-α的含量水平;通过收集IBS-D患者和健康志愿者的肠道黏膜组织,使用HE染色法,观察病理变化;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的表达。研究结果IBS-SSS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IBS-SSS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Bristol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Bristol量表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F-36 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SF-36量表生理机能(PF)、生理职能(RP)、一般健康状况(GH)、精力(VT)、情感职能(RE)、精神健康(MH)、健康变化(HT)这7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躯体疼痛(BP)和社会功能(SF)分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功能性胃肠病PRO量表消化不良、全身状况、排便、心理、社会功能这5个维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维度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症状积分:基线(baseline)、服药中(week2)、服药后(week4)、随访期(week8)的中医症状积分在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的分值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其余症状的分值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E染色:健康人结肠黏膜结构完整,上皮细胞之间连接紧密,腺体结构排列规则整齐,未见明显充血水肿、糜烂、溃疡。IBS-D患者结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Elisa检测:服药后(week4),与基线(baseline)相比,患者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表达水平降低(P<0.001),IL-10表达水平上升(P<0.001);但服药后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血清zonulin、I-FABP、DAO、IL-6、IL-8、TNF-α、IL-10表达水平差异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健康对照组相比,IBS-D患者组GRP78蛋白的平均光密度值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研究结论1.痛泻要方在改善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的腹痛、腹胀程度及频率,粪便性状、生活质量及精神情绪等各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在改善中医症状少腹拘急、体倦乏力、神疲懒言、自汗、头身肢体困倦、脘胁胀痛、情绪抑郁或急躁、失眠、嗳气、食少纳呆、脘腹痞闷、畏寒肢冷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疗效。2.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出现病理学改变,肠黏膜结构欠完整,黏膜增厚,腺体增生,黏膜下层血管扩张。血清中肠道通透性相关蛋白zonulin、I-FABP、DAO表达水平增加,肠道通透性增加。血清中IL-6、IL-8、TNF-α表达水平升高、IL-10的表达水平降低,表明肠道组织中存在低度炎症,紧密连接损伤的情况。痛泻要方干预后可以改善上述情况。3.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内质网应激标志蛋白GRP78表达升高,说明IBS-D患者肠道组织中持续发生内质网应激现象。第二部分在体实验研究研究目的明确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病证结合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以内质网应激、内质网自噬为切入点,探讨痛泻要方改善肠道黏膜屏障及肠道通透性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采用新生大鼠母子分离法(neonatal maternal separation,NMS)+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法的造模方法建立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以一般情况、体重、粪便含水量、腹壁回撤反射实验(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进食量、抓力、糖水偏嗜实验、尿D-木糖含量、病理组织表现为观察指标,对模型建立及中药疗效进行评价。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结肠组织GRP78的表达;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大鼠结肠上皮细胞中内质网与自噬小体的位置与数量;采用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自噬小体与内质网共定位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大鼠结肠组织各蛋白GRP78、Claudin-4、Occludin、LC3、p62、Beclinl、E-caderhin 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实验期间正常组大鼠毛质柔顺、色泽光亮、干净,精神状态良好,活动性好,粪便成枣核样。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毛色晦暗、干枯,精神状态欠佳,活动减少,粪便溏稀,肛周污渍明显。病证结合模型组大鼠与正常组大鼠相比,体重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粪便含水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档位AWR评分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进食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抓力明显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糖水偏嗜程度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尿D-木糖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使用痛泻要方干预14天后,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剂量组大鼠体重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粪便含水量、AWR评分均降低;大鼠进食量、糖水偏嗜、尿D-木糖含量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大鼠抓力均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GRP78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GRP78光密度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透射电镜下观察肠上皮细胞发现,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内质网附近可见自噬小体,与正常组、病证结合模型组、3-MA组相比,自噬小体数量较多;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剂量组、雷帕霉素组大鼠肠组织黏膜层Atg8表达升高,与内质网共定位现象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雷帕霉素组GRP78的表达均具有下调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病证结合模型组相比,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阳性药物雷帕霉素组 Claudin-4 蛋白、Occludin 蛋白、LC3-Ⅱ/Ⅰ蛋白比例、Beclin-1 蛋白、E-caderhin 蛋白的表达均具有上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痛泻要方低、中、高剂量组、雷帕霉素组p62蛋白的表达量均具有下调趋势,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新生大鼠母子分离+4%醋酸灌肠+慢性不可预知心理应激三者叠加法建立的病证结合大鼠模型符合IBS-D肝郁脾虚证的疾病和中医证候特征,是中药复方干预疗效观察及疾病证候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2.痛泻要方可改善大鼠一般状态、体重、进食量、粪便含水量、肠道内脏敏感性、肠道通透性、粪便含水量。在改善肠道黏膜病理表现,缓解轻度炎症也起到一定的作用。3.痛泻要方可以调节内质网自噬水平,促进自噬小体的产生及内质网自噬,进而缓解内质网应激,起到对内质网稳态及细胞稳态的调节作用,抑制因内质网应激而引起的细胞凋亡,增强肠道黏膜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

刘宇琦[3](2021)在《基于“温中散寒”法艾灸敷贴辅助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的临床表现,探讨基于“温中散寒”理论采用艾灸敷贴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推广外治法提供理论及数据支持。研究内容:对我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儿科门急诊就诊的符合中西医小儿功能性腹痛诊断标准的60例患儿,按照随机数平均分为3组,每组20人,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胃虚寒型)分别予胃肠安口服+艾灸敷贴、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口服+艾灸敷贴、艾灸敷贴3组。观察3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腹痛程度、腹痛消失时间、腹痛再次发作频率等,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采用统计软件SPSS2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结果:1.根据统计结果,治疗前3组FAP患儿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治疗前腹痛程度、主症次症积分、腹痛发作频率及腹痛发作后消失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3组FAP患儿症候总积分组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3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小儿腹痛,组间无差异;3.治疗后3组FAP患儿在疗效分度比较上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无显着性差异,均有效;4.治疗后3组患儿在腹痛程度、腹痛消失时间、腹痛再次发作频率以及患儿的治疗疗程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3组疗效相当。研究结论:艾灸敷贴法能有效辅助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能够减轻小儿腹痛程度,降低小儿腹痛发作频率,且治疗费用更低、治疗患儿易接受程度更高。说明基于“温中散寒”法艾灸敷贴辅助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有效。

毋洋洋[4](2021)在《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疗效及安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旨在为中医药治疗本病提供循证医学证据,客观提出现阶段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临床试验所存在的问题,为今后临床上开展相关研究设计提供合理建议。同时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总结张骠教授治疗此病的临床经验。方法:Meta分析方面,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系统评价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标准,运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对指定的数据库进行检索。由2名研究员独立对文献进行筛选及元素提取。利用改良Jadad量表及Cochrane协作网的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质量进行评价。通过Revman5.3软件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统计,包括:对中药试验组及西药对照组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腹痛发作次数、腹痛缓解时间、腹痛严重程度、复发率,比较其疗效及安全性。名医经验总结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张骠教授治疗本病的常用方药,并对其治疗本病的经验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中药组在总有效率、中医证候有效率、治疗后减少腹痛发作次数、缩短腹痛缓解时间、降低腹痛严重程度、降低复发率方面优于西药对照组,疗效可靠;中药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药对照组,安全性较好。2.通过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经验。结论:1.中药内服治疗儿童功能腹痛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少,但仍需大样本随机对照双盲试验进行验证。2.张骠教授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经验丰富,疗效确实,值得推广。

杨旭[5](2021)在《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的整理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收集、整理导师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医案及临床经验,总结概括其诊治经验,并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分析其用药规律,为学习、继承导师经验及临床推广应用提供借鉴和帮助,本研究对传承名老中医脾胃病辨治经验和方法将具有积极意义。方法:1.跟随导师侍诊抄方,记录导师医话,归纳、总结、整理朱方石教授诊治功能性胃肠病的学术经验和临床经验。2.收集朱方石教授2020年05月至2021年02月在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专家门诊治疗功能性胃肠病门诊处方。3.将患者的就诊信息(姓名、就诊时间、诊断、方药等)录入Excel办公软件以建立信息数据库,使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关联规则分析等方法总结朱方石教授治疗功能性胃肠病的用药规律及特点。结果:1.一般情况:共收集病例90例,处方133张,其中男性36例,女性54例。2.疾病分型:收集病例90例中,其中诊断为FD有56例,占比62.22%,IBS 34例占比 37.78%。3.频数分析:在本次收集的133张处方中,总药物频次为1640次,使用中药共计115味。使用频次大于15次的药物有40种,占总药物频次的80.12%。出现频率最高的10味中药降序排列如下,陈皮、法半夏、佩兰、酒黄芩、厚朴、枳实、石菖蒲、赤芍、泽泻、莱菔子。40味高频药物按功效可分为13大类,由高到低排序为理气药、清热药、化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消食药、利水渗湿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开窍药、解表药、泻下药、平肝息风药、止血药。4.聚类分析:对40味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得出四类聚类组合:第一类:香附、枳壳、苏梗、木香、枳实、陈皮、车前子、茯苓、薏苡仁、泽泻、石菖蒲;第二类:大黄、火麻仁、五灵脂、炒麦芽、炒谷芽、六神曲、鸡内金、莱菔子、黄连、决明子、栀子、牡丹皮、赤芍、酒黄芩、煅赭石;第三类:麦冬、白术、白芍、藿香、苍术、厚朴、佩兰;第四类:紫苏子、苦杏仁、法半夏、川芎、郁金、延胡索、柴胡。5.关联规则分析:对133张处方共计1640频次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最低条件支持度设置:30%,最小规则置信度设置:70%,最大前项数设置:3。得出前项数为1的关联规则共有16条。前项数为2的关联规则共有16条。前项数为3的关联规则共有3条。结论:通过三年的跟诊抄方,导师临证的耳提面命,口传心授,收集、整理朱方石教授医案,结合数据挖掘技术,最后总结出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如下。1.导师对于FGIDS的病因病机认识为该病病位在脾胃,与肝胆肺肠密切相关,病因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禀赋不足相关。最根本的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病理因素主要是湿、食、火,病理产物涉及水湿、瘀血。2.导师治疗FGIDS的学术经验为:①辨病为先,辨证为重;②内伤杂病,细辨脉象;③治病求本,知病所起;④病邪难解,里有积结;⑤脏腑虚损,寓通寓补;⑥斡旋气机,升降有序;⑦因势利导,邪有出路;⑧形神一体,身心兼顾;3.导师治疗FGIDS常用基础方为:四逆散、痛泻要方、不换金正气散、小柴胡汤、保和丸。4.导师常用药对有:佩兰-石菖蒲、酒黄芩-泽泻、牡丹皮-赤芍、陈皮-枳实、法半夏-酒黄芩、陈皮-法半夏、佩兰-赤芍、陈皮-佩兰、法半夏-厚朴等5.导师常用药物:陈皮、法半夏、佩兰、酒黄芩、厚朴、枳实、石菖蒲、赤芍、泽泻、莱菔子。6.用药特点:注重理气活血,移湿去浊,散结开郁,消食行滞。综上所述,本研究总结出了导师对于FGIDS的诊治观,尤其强调病理产物在疾病的过程中的重要,这对于临床诊治FGIDS具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朱宏[6](2021)在《运和饮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的临床疗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临床病例的收集,观察运和饮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的临床疗效,并评价其有效性与安全性,探寻中药方剂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可行性。方法:根据本研究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江苏省中医院门诊儿童功能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的患儿90例,其中试验组46例,对照组44例。试验组采用导师经验方运和饮治疗,对照组采用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分别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儿主症次症积分,比较两组总体疗效。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①一般情况分析:本病以女孩多见,发病年龄主要集中于6-10岁,偏瘦的患儿发病率较高,腹痛部位多为脐周或不固定;患儿每周腹痛次数为2-4次,持续时间10分之内,腹痛程度“一般”较为多见;本病患儿大便异常及食欲食量异常的兼证较为多见;五运六气方面患儿五运以土运太过为多见(P<0.05),六气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主要疗效指标:两组患儿在主症积分、腹痛持续时间积分、腹痛频率积分、腹痛影响学习生活程度积分方面试验组及对照组治疗后均比治疗前下降(P<0.05)。其中在治疗后,试验组主症积分、腹痛影响学习生活程度积分两项的减少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而试验组腹痛频率积分、腹痛持续时间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③次要疗效指标:治疗后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次症积分减少方面均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次症积分减少方面组间也无明显差异(P>0.05);在食欲食量异常以及大便异常方面,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与治疗前积分减少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脘腹痞胀、嗳气泛酸、恶心呕吐、口腔异常、头身异常、乏力、睡眠异常这些方面病例数量过少且试验组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试验组及对照组对次症的治疗均无明显作用。④疾病疗效评价:试验组共46例,治愈21例(45.6%),显效3例(6.5%),有效17例(37.0%),无效5例(10.9%);对照组共44例,治愈9例(20.5%),显效0例(0),有效20例(45.5%),无效15例(34.1%);治疗结束后试验组及对照组与治疗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89.1%,对照组总有效率:65.9%,试验组与对照组在疾病疗效评价方面有显着差异(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⑤安全性指标:截止随访日期为止,试验组及对照组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中药运和饮在改善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症状方面明显优于中成药理气和胃口服液,且在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这一疾病上疗效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陈李圣旦[7](2021)在《预防性应用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对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大鼠内脏痛敏感性及结肠黏膜TRPV1表达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罗伊氏乳杆菌(LR)DSM 17938对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大鼠发育期内脏痛敏感性的影响及其结肠黏膜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亚型1(TRPV1)表达改变。方法:新生SD大鼠18只随机等分为抗生素组(A组)、益生菌干预组(B组)及对照组(C组)。A组:从出生后第2天(PND2)开始连续5天给予头孢曲松灌胃,2小时后给予生理盐水灌胃;B组:同期给予头孢曲松灌胃,2小时后给予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灌胃进行干预;C组:同期给予2次生理盐水灌胃作为对照。记录出生后至PND42各组大鼠体重变化情况;在大鼠发育期(PND42),通过结直肠扩张(CRD)刺激下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及腹外斜肌放电辐值共同评价各组大鼠的内脏痛觉敏感性;留取各组大鼠结肠组织,观察镜下肠黏膜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较各组大鼠结肠黏膜TRPV1表达差异。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着性检验标准。结果:3组大鼠在PND2、PND7、PND21及PND42时组间体重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RD压力为40mm Hg时A组、B组及C组AWR评分分别为2.95±0.13、2.17±0.28、1.95±0.13,CRD压力为60mm Hg时3组AWR评分分别为3.95±0.13、3.17±0.28、2.95±0.13,A组大鼠AWR评分显着高于B、C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C两组间AWR评分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PND42,3组大鼠痛阈分别为43.33±8.16mm Hg、60.00±0.00mm Hg、63.33±8.16mm Hg,A组大鼠痛阈显着低于B组和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C两组间痛阈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D压力为40mm Hg时A组、B组及C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分别为197.92±40.84%、132.55±20.67%、90.22±21.13%,CRD压力为60mm Hg时3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分别为267.53±67.80%、191.15±45.56%、131.49±29.55%,A组大鼠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着高于B、C组,B组大鼠腹外斜肌放电幅值显着高于C组,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B组及C组大鼠结肠黏膜TRPV1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分别为0.095±0.028、0.037±0.008、0.055±0.013,A组大鼠结肠黏膜TRPV1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显着高于B、C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B、C两组间结肠黏膜TRPV1免疫组化平均光密度值差异则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可导致发育期SD大鼠出现内脏痛高敏感性,并伴有结肠黏膜TRPV1表达增加。而同期预防性应用LR DSM 17938能够纠正这种改变,促使内脏痛敏感性及结肠黏膜TRPV1表达趋于正常水平。

王彩云[8](2020)在《婴儿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婴儿功能性胃肠病(functional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FGIDs)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在晋江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婴儿健康体检的012月龄婴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婴儿FGIDs临床调查及相关影响因素现场问卷调查。由研究人员进行婴儿FGIDs症状询问、体格检查、体格发育指标、营养状况测量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并指导家长填写婴儿FGIDs相关影响因素问卷。所有研究对象均随访至1周岁。采用罗马Ⅳ标准进行婴儿FGIDs诊断。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共有1006例婴儿纳入研究,其中,男549例,女457例。根据罗马Ⅳ标准,1006例婴儿中,有586例(58.3%)发生FGIDs。其中,婴儿反流460例(45.7%),婴儿排便困难168例(16.7%),婴儿功能性便秘36例(3.6%),婴儿功能性腹泻32例(3.2%),婴儿绞痛24例(2.4%),未发现婴儿反刍综合征和周期性呕吐综合征。586例FGIDs婴儿中,457例(78.0%)为单一FGIDs,124例(21.2%)并存2种FGIDs,5例(0.9%)并存3种FGIDs,未发现并存4种及以上FGIDs的婴儿。457例单一婴儿FGIDs中,婴儿反流343例(58.6%),婴儿排便困难78例(13.3%),婴儿功能性便秘14例(2.4%),婴儿功能性腹泻17例(2.9%),婴儿绞痛5例(0.9%)。124例并存2种FGIDs的婴儿中,婴儿反流和婴儿排便困难并存是最常见的情况,共有75例(12.8%),其他比较常见的情况分别是婴儿反流和婴儿绞痛并存、婴儿反流和婴儿功能性腹泻并存、婴儿反流和婴儿功能性便秘并存,发生例数分别为14例(2.4%)、12例(2.0%)及11例(1.9%)。(2)以FGIDs婴儿为病例组,没有FGIDs症状的健康婴儿为对照组,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家庭籍贯、父亲年龄、父亲FGIDs病史、母亲FGIDs病史、母亲妊娠期疾病史、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及出生后添加益生菌与婴儿FGIDs相关联。以单因素χ2检验分析筛选出的有统计学意义因素为自变量,以是否为FGIDs婴儿为因变量,进行非条件Logistics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筛选出4个与婴儿发生FGIDs相关联的影响因素:其中,父亲低龄(回归系数B=0.424,P=0.004)、父亲FGIDs病史(回归系数B=0.821,P=0.000)、母亲FGIDs病史(回归系数B=0.427,P=0.012)和出生后添加益生菌(回归系数B=0.324,P=0.032)为婴儿发生FGIDs的危险因素,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回归系数B=-0.690,P=0.000)为避免发生婴儿FGIDs的保护因素。(3)随访结果显示,6月龄、12月龄时,病例组和对照组两组婴儿身长、体重、头围、血红蛋白、嗜酸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婴儿FGIDs临床发病率较高,部分婴儿可为多种FGIDs并存。父亲低龄、父亲/母亲FGIDs病史及出生后添加益生菌是婴儿FGIDs发生的危险因素,而出生后补充维生素D为避免发生婴儿FGIDs的保护因素。FGIDs不影响婴儿的生长发育。

陈丽[9](2020)在《针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比分析经穴与非经非穴针刺对功能性便秘(Functional Constipation,FC)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 s,ALFF)和静息态功能连接(Rest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rs FC)影响的差异,探讨针刺治疗FC的部分中枢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方法,通过计算机生成的随机数字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34例FC患者随机分为A组(经穴组)、B组(非经非穴组),两组FC患者每天接受1次手针针刺治疗,每次30分钟,连续针刺5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总计治疗2疗程。以周自发排便次数(Spontaneous Bowel Movements,SBMs)和克里夫兰便秘临床评分量表(Cleveland Clinic Score,CCS)为疗效评价指标,评价FC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的变化。采用BOLD-f MRI技术结合A LFF分析方法,以边缘系统脑区为重点,对比观察两种针刺干预方案对FC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变化;在此基础上,将治疗后FC患者响应脑区的ALFF变化值与临床效应指标改善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针刺治疗FC的重点调节脑区;最后以该脑区为种子点进行基于种子点的rs FC分析,对比两组针刺对FC患者重点脑区-边缘系统rs FC的影响差异。结果:1、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治疗FC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1)基线情况:A组和B组的FC患者基线人口统计学资料和病情相关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周SBMs均显着增加(p<0.01),CCS评分均显着降低(p<0.01)。(3)组间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患者针刺治疗后周SBMs和CCS评分改善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2、针刺对FC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1)针刺对FC患者边缘系统脑区ALFF信号的影响A组FC患者针刺后,边缘系统ALFF信号降低的脑区有:右侧前脑岛(B A13)、左侧前扣带回(BA24)、双侧海马和右侧眶额回(BA12);B组FC患者针刺后,边缘系统ALFF信号降低的脑区只有左侧丘脑。(2)针刺对病情相关重点脑区功能活动的影响A组治疗后FC患者边缘系统右侧前脑岛(BA13)的ALFF信号变化值与C CS评分改善值呈现正相关关系(P<0.01)。(3)针刺对FC患者脑岛-边缘系统脑区rs FC的影响以右侧前脑岛为种子点,针刺治疗后A组FC患者与前脑岛rs FC降低的边缘系统脑区为右侧丘脑;B组FC患者与前脑岛rs FC降低的边缘系统脑区为右侧眶额回(BA12);A组较B组对FC患者前脑岛-后脑岛rs FC的降低更为显着。结论:1、针刺经穴和非经非穴均能改善FC患者的周SBMs和CCS评分,经穴针刺较非经非穴针刺在改善患者周SBMs方面具有临床优势。2、边缘系统是针刺起效的关键区域,针刺经穴或非经穴都可以引起FC患者边缘系统的负激活,但经穴和非经非穴针刺对边缘系统的影响模式不同。针刺经穴较针刺非经非穴对边缘系统功能活动的调节范围更广,影响更显着;同时,经穴和非经非穴针刺对右侧前脑岛-边缘系统脑区rs FC的影响区域不同。

吴冬[10](2020)在《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中的一项或多项,且上述症状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这些慢行消化不良症状原因的一种疾病。本课题组根据耳穴区特定的解剖部位,多年来一直开展耳甲电针的相关研究,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评价耳甲电针对FD的治疗效果,同时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阐释其疗效机制。方法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研究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耳甲电针组和对照刺激组各45例。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外耳缘中部,即上耳舟部。使用华佗牌SDZ-ⅡB电子针疗仪进行治疗,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8-20 mA,患者每周治疗5次,每次30 min,临床试验疗程4周。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使用主要症状评分表、功能性消化不良生活质量量表(FDDQL)、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并参照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和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制定的疗效评估方法,对比分析耳甲电针组与对照刺激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应用SPSS 2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31只成年SPF级Sprague-Dawley(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各组大鼠适应性喂养5天。本研究采用夹尾刺激法对模型组、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进行FD模型复制。造模结束后,空白组、模型组动物自由摄食摄水,不予任何处理;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FD模型大鼠麻醉后,采用华佗牌SDZ-ⅡB型电子针疗仪进行干预,耳甲电针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甲腔,对照刺激组刺激区域为大鼠双侧耳缘,脉冲为疏密波,其中密波频率为20 Hz,疏波频率为4 Hz,刺激强度为4 mA,每天干预30 min,连续14天。分别于造模后和干预后,使用一般情况评分、体重、3h进食量、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得分、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以评估各组大鼠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动物行为。结束干预后大鼠禁食不禁水24 h,取大鼠胃及十二指肠组织,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胃与十二指肠组织的形态学变化。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5-羟色胺(5-HT)、血管活性肠肽(VIP),评价不同干预方法对FD模型大鼠血清乙酰胆碱(ACh)、炎症因子、脑肠肽的影响。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使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胃和十二指肠的p38 MAPK、IκB-α、p65 NF-κB蛋白表达水平,探讨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以及耳甲电针治疗FD的效应机制.结果研究一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基线方面耳甲电针组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方面,较对照刺激组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耳甲电针组在主要症状评分表、FDDQL、HAMA、HAMD、SDS、中医症状量化评分,较对照刺激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耳甲电针组治疗有效率是91.11%,高于对照刺激组治疗有效率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耳甲电针组临床痊愈4例,显效29例,有效8例,有效率91.11%,对照刺激组临床痊愈0例,显效2例,有效29例,有效率 68.89%。研究二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组织形态学的影响造模后大鼠呈现毛发粗糙、枯黄,便溏,进食量、饮水量减少,活动度、灵敏度降低,静卧扎堆乃至蜷缩于鼠笼角落,情志抑郁不安,易受惊。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一般情况评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一般情况评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体重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体重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体重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3h进食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3h进食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3h进食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水平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旷场实验垂直运动得分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均降低(P<0.05);耳甲电针组强迫游泳不动时间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HE染色胃病理切片显示,模型组胃粘膜上皮细胞有明显微损伤和脱落、排列无序,腺体明显水肿、排列不规则,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胃黏膜上皮细胞未见明显损伤,腺体结构完整、排列较整齐,炎症细胞浸润明显减少。十二指肠模型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紊乱,高矮不一,部分倒伏、融合,黏膜层有炎性细胞浸润;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黏膜结构较完整,肠绒毛排列较整齐,部分绒毛尖端破溃,黏膜层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研究三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的影响模型组大鼠血清ACh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大鼠血清ACh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ACh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2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2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2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IL-6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IL-6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IL-6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TNF-α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5-HT含量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5-HT含量均升高(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5-HT含量高于对照刺激组(P<0.05)。模型组大鼠血清VIP含量较空白组显着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对照刺激组大鼠血清VIP含量均下降(P<0.05);耳甲电针组血清VIP含量低于对照刺激组(P<0.05)。研究四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胃p38 MAPK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IκB-α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与模型组比较,耳甲电针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下调(P<0.05);与耳甲电针组比较,对照刺激组十二指肠p65 NF-κB蛋白水平上调(P<0.05)。结论1、耳甲电针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用于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2、耳甲电针可影响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和组织形态。3、耳甲电针具有抗炎、调控脑肠肽的效应。4、耳甲电针可以下调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即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机制可能通过调控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反应,从而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

二、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方法
    1.5 临床观察指标
    1.6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2)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1: 内质网在IBS-D肠道黏膜屏障损伤中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2: 从“肝脾”论治IBS-D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章 痛泻要方治疗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临床疗效观察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IBS-D肝郁脾虚证患者肠道通透性及内质网应激的变化情况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部分 在体实验研究
    第一章 IBS-D肝郁脾虚证大鼠模型建立与痛泻要方疗效评价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痛泻要方通过内质网自噬影响肠黏膜屏障的作用机制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第三节 结果
        第四节 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基于“温中散寒”法艾灸敷贴辅助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简称对照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温中散寒法”艾灸敷贴辅助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和方法
        2.1 病例来源
        2.2 研究方法
    3 诊断标准
        3.1 中医诊断标准
        3.2 西医诊断标准
    4 病例选择
        4.1 纳入标准
        4.2 排除标准
        4.3 剔除标准
        4.4 脱落标准
    5 临床研究方案
        5.1 分组
        5.2 治疗方法
    6 不良事件监测
    7 临床观察项目与指标
        7.1 一般观察项目
        7.2 观察指标
    8 统计学处理
    9 结果与分析
        9.1 患儿一般资料基线的比较
        9.2 治疗结果分析
        9.3 不良事件监测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分析
    1 一般情况分析
    2 治疗前组间各项积分比较
    3 治疗后组间各积分比较
    4 总体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法依据
        1.1 小儿脾常不足
        1.2 寒邪凝滞经络,不通则痛
        1.3 “温中散寒”的立论依据
    2 药物组成分析
        2.1 艾灸选穴与敷贴选药依据
        2.2 敷贴选药
        2.3 胃肠安药物组成分析
        2.4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药物组成分析
    3 中医艾灸敷贴在小儿脾系疾病中的治疗优势
    4 预防与调护在FAP发病中的关键作用
        4.1 治未病理论
        4.2 治未病与FAP相关性分析
    5 不足与展望
结论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研究进展
    一、小儿功能性腹痛的中西医概念
    二、小儿功能性腹痛流行病学
    三、儿童功能性腹痛中西医对病因病机认识
    四、中医外治法对小儿功能性腹痛的现代研究进展
        1 艾灸敷贴法
        2 捏脊推拿法
        3 拔罐法
        4 药熨法
        5 针灸法
        6 其他外治法
        7 多种外治法联合治疗
        8 内外合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
    2.中医学对儿童FAP的研究
        2.1 儿童FAP的病名溯源
        2.2 儿童FAP的病因病机研究
        2.3 中医对儿童FAP的治疗
第二部分 中药内服治疗儿童FAP的meta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选择
        1.2 检索策略
        1.3 文献筛选
        1.4 文献资料提取
        1.5 文献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质量评价
        2.3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5 安全性评价
        2.6 发表偏倚
        2.7 文献证型及用药统计
    3.讨论
        3.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3.2 本研究发现的问题
        3.3 对儿童FAP常见证型及药物的思考与分析
        3.4 对中医学循证研究的思考
第三部分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的经验
    1.研究材料
        1.1 数据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3.1 性别、年龄、发病季度统计
        3.2 用药统计
        3.3 疗效评价
    4.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4.1 经验方分析
        4.2 常用药对分析
        4.3 张骠教授治疗儿童FAP经验总结
        4.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的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一、现代医学对功能性胃肠病相关认识
        1 FD综述
        1.1 FD定义与分型
        1.2 FD发病机制
        1.3 FD诊断
        1.4 FD常规治疗方法
        2 IBS综述
        2.1 IBS定义与分型
        2.2 IBS发病机制
        2.3 IBS诊断
        2.4 IBS常规治疗方法
        3 评价与思考
    二、功能性胃肠病中医综述
        1 关于中医病名
        2 病因病机
        2.1 FD
        2.2 IBS
        3 辨证论治
        3.1 FD辨治现状
        3.2 IBS辨治现状
        4 评价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资料整理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
        1.2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1.3 数据处理
        1.4 数据挖掘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药物频数统计
        2.3 高频药物分类频数统计
        2.4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
        2.5 关联规则分析
    3 讨论
        3.1 药物使用频数体现导师主要治则方向
        3.2 高频中药聚类分析反映使用药物的证机相应
        3.3 关联规则分析表明药对使用的临床价值
第三部分 典型医案举隅
    1 案例一
    2 案例二
第四部分 朱方石教授诊治FGIDs的学术经验探析
    导师小传
    1 病因病机认识观
    2 辨病辨证结合观
        2.1 辨病为先,辨证为重
        2.2 内伤杂病,细辨脉象
    3 治病求本治则观
        3.1 治病求本,知病所起
        3.2 病邪难解,里有积结
        3.3 脏腑虚损,寓通寓补
    4 随机变法灵活观
        4.1 斡旋气机,升降有序
        4.2 因势利导,邪有出路
        4.3 形神一体,身心兼顾
    小结
结语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英文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运和饮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的临床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中西医古今文献研究
    1 中医古今医家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1.1 中医古代医家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1.2 中医现代医家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2 西医对儿童功能性腹痛的认识
        2.1 儿童功能性腹痛的历史沿革
        2.2 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流行病学
        2.3 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病因和机制
        2.4 儿童功能性腹痛的诊断
        2.5 儿童功能性腹痛的治疗
        2.6 儿童功能性腹痛的预后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1.3 中医疾病诊断标准
        1.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5 对照组药物选择依据
        1.6 病例选择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内容
        2.3 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3 统计分析
    4 结果
        4.1 两组总体资料
        4.2 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
        4.3 治疗后疗效比较
        4.4 其他各项详细次症积分比较
        4.5 疾病疗效评价比较
        4.6 安全性观察
        4.7 小结
第三部分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导师关于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的经验
    3 运和饮立方依据
    4 关于五运六气的个人理解
    5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5.1 一般资料分析
        5.2 组间主、次要疗效指标评价
        5.3 疾病疗效评价
    6 结论
    7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预防性应用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对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大鼠内脏痛敏感性及结肠黏膜TRPV1表达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3 统计分析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肠道病理
    3 行为学评价结果
        3.1 AWR评分
        3.2 痛阈测定结果
    4 电生理评价结果
    5 结肠粘膜TRPV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益生菌在治疗儿童功能性胃肠病方面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8)婴儿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附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学分析
2.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婴儿 FGIDs 发生率
    2.3 不同年龄段婴儿 FGIDs 发生率
    2.4 婴儿 FGIDs 危险因素
    2.5 FGIDs婴儿体格发育、营养状况发育指标随访
3.讨论
4.结论
参考文献
婴幼儿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9)针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1.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3 研究内容
1 研究对象
    1.1 研究对象的来源
    1.2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1 诊断标准
        1.2.2 纳入标准
        1.2.3 排除标准
        1.2.4 剔除与脱落标准
        1.2.5 剔除与脱落病例的处理
        1.2.6 研究中止原则
        1.2.7 不良事件
2 研究设备和材料
    2.1 仪器设备
    2.2 试验材料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
    3.2 研究设计
        3.2.1 随机方法
        3.2.2 盲法设计
        3.2.3 对照设计
    3.3 治疗方案
        3.3.1 分组及选穴
        3.3.2 腧穴定位
        3.3.3 针刺操作标准程序
        3.3.4 疗程观察及周期
        3.3.5 合并用药情况
    3.4 功能性便秘患者静息态BOLD-fMRI扫描
        3.4.1 扫描预约
        3.4.2 扫描前准备
        3.4.3 扫描方法
    3.5 观察指标
        3.5.1 一般项目
        3.5.2 效应评价指标
        3.5.3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中枢响应特征
        3.5.4 安全性评价
        3.5.5 不良事件的处理
    3.6 统计分析
        3.6.1 数据收集与管理
        3.6.2 临床数据统计分析
        3.6.3 影像数据分析
    3.7 伦理审批和试验方案注册
    3.8 研究质量控制
        3.8.1 研究对象的质量控制
        3.8.2 针刺操作的质量控制
        3.8.3 扫描操作的质量控制
    3.9 研究流程图
4 研究结果
    4.1 基线分析
        4.1.1 人口学特征分析
        4.1.2 病情资料分析
    4.2 治疗结果
        4.2.1 治疗前后组内比较
        4.2.2 治疗前后改善值组间比较
    4.3 不良反应情况
    4.4 针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脑功能活动的影响
        4.4.1 针刺治疗后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的变化
        4.4.2 两组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变化的组间比较
        4.4.3 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变化值与临床效应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4.4.4 功能性便秘患者治疗后前脑岛-边缘系统脑区rsFC的变化
讨论
    1 功能性便秘是显着影响身心健康的重要社会公共卫生问题
        1.1 中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1.2 西医对功能性便秘的认识
    2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安全有效,其作用机制有待深入研究
        2.1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疗效确切
        2.2 足三里、天枢、上巨虚是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最常用的腧穴
        2.3 本研究临床疗效评价部分的设计
        2.3.1 临床疗效指标的选择
        2.3.2 针刺干预手段的选择
        2.3.3 对照组的选择
        2.4 本研究中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3 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机理研究不断深入
        3.1 外周机制不断深入,但中枢机制尚不清晰
        3.2 本文中针刺效应中枢机制研究方案设计
        (1)神经影像技术的选择
        (2)扫描模式的选择
        (3)影像数据分析方法的选择
    4 对边缘系统功能的调节可能是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的重要中枢机制
        4.1 边缘系统是调控内脏感觉与运动的高级中枢
        4.2 功能性便秘患者存在边缘系统功能活动异常
        4.3 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功能异常存在性别差异
        4.4 针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功能活动的影响
        4.4.1 经穴针刺较非经非穴针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功能活动的影响更为广泛
        4.4.2 两组针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脑岛-边缘系统脑区rsFC的影响存在差异
        (1)脑岛是经穴针刺治疗FC的的重点脑区
        (2)两组针刺对FC患者脑岛-边缘系统脑区异常rs FC的影响不同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脑-肠轴在针刺治疗功能性便秘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综述部分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概念与诊断
        2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流行病学
        3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和病理机制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炎症的关系
        5 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脑肠轴的关系
        6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治疗现状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综述二 中医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小结
        4 参考文献
    综述三 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1 针灸古代文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认识
        2 针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3 耳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现状
        4 参考文献
    综述四 耳迷走神经刺激的研究现状
        1 耳迷走神经刺激与耳穴的关系
        2 迷走神经的概念
        3 耳迷走神经的概念
        4 迷走神经刺激的分类
        5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疾病的治疗
        6 耳迷走神经刺激对炎症的治疗
        7 小结
        8 参考文献
前言
研究部分
    研究一 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1 研究方案与设计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二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动物行为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三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血清学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研究四 耳甲电针对FD模型大鼠P38 MAPK/NF-κB信号通路影响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1 临床试验研究随机数字表
    附录2 伦理审批件
    附录3 病例报告表和知情同意书

四、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设计的几个基本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综合护理干预对功能性胃肠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王媛媛,孙秀丽,贾维新. 中国医药指南, 2021(27)
  • [2]基于内质网自噬研究痛泻要方对IBS-D肝郁脾虚证的作用机制[D]. 李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基于“温中散寒”法艾灸敷贴辅助治疗小儿功能性腹痛伴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脾虚寒凝型)临床研究[D]. 刘宇琦.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医药治疗功能性腹痛的meta分析及张骠教授治疗经验总结[D]. 毋洋洋.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朱方石教授功能性胃肠病诊治经验及用药规律的整理研究[D]. 杨旭.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运和饮治疗儿童功能性腹痛湿阻中焦证的临床疗效评价[D]. 朱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7]预防性应用罗伊氏乳杆菌DSM 17938对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大鼠内脏痛敏感性及结肠黏膜TRPV1表达影响[D]. 陈李圣旦.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8]婴儿功能性胃肠病流行病学及相关因素分析[D]. 王彩云. 福建医科大学, 2020(02)
  • [9]针刺对功能性便秘患者边缘系统脑区低频振荡振幅的影响[D]. 陈丽.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基于p38MAPK/NF-κB信号通路探讨耳甲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效应与机制研究[D]. 吴冬.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

标签:;  ;  ;  ;  ;  

功能性胃肠病临床试验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