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流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机箱封装的冷却效率

气流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机箱封装的冷却效率

一、空气流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外壳封装的冷却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刘奥[1](2021)在《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作为氢燃料电池电堆的监测模块,承担着采集电堆运行中实时参数的任务,在电堆运行的监测、控制及故障诊断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故障诊断保证了燃料电池系统故障的及时发现和处理,因此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和故障诊断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典型的多输入输出非线性系统,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各项子系统的功能实现均依赖于安全监测系统采集的实时数据和故障诊断的反馈结果,为实现系统对监测及诊断的相关需求,以重卡燃料电池动力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并开发了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故障诊断方面,对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故障诊断方法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基于无监督极限学习机(US-ELM)的特征提取能力,K-means的聚类能力及在线序列极限学习机(OS-ELM)的增量学习能力,建立了氢燃料电池的故障诊断系统,实现故障诊断模型的增量学习和在线诊断等功能。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方面,研究分析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结构功能,对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结构进行了设计。以总体结构设计为主干,基于对标电堆的参数及相关的参数计算结果,对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传感器进行了选型,完成了系统相关模块的原理图设计,分析了串口通讯的相关协议,设计了系统通讯使用的数据帧,实现了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下位机的软硬件设计。在硬件设计的基础上,通过Altium Designer软件对下位机进行优化设计,绘制了相关原理图,设计并制作了下位机PCB。基于Lab VIEW构建了上位机监测系统,实现了参数监测、数据记录及故障诊断等功能。故障诊断方面,在实验采集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原始数据基础上,为解决故障诊断对于在线诊断、模型更新等方面的需求进行了相关研究。在分析相关诊断文献和算法原理的基础上,构建了满足增量学习和在线故障诊断需求的故障诊断系统,系统通过US-ELM进行基于流形正则的特征提取,OS-ELM实现故障诊断模型的训练与基于增量学习的模型更新,同时引入K-means聚类算法辅助增量学习过程中数据标记问题的解决。基于采集的20维原始数据构建了验证用样本集,将US-ELM与OS-ELM算法同其他同类算法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证明了US-ELM及OS-ELM在特征提取可视化结果、聚类准确性、故障诊断准确率及诊断用时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从而验证了诊断系统整体的有效性。

王红飞[2](2020)在《钢铁大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气雾喷嘴改进设计》文中研究说明在连铸生产过程中,活动段喷嘴技术的好坏、冷却质量的好坏都对铸坯表面质量和内部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气雾喷嘴堵塞严重和冷却效果不佳是钢厂大方坯连铸机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难题,这些问题的优化研究也是业内一直关注的重点。但是目前研究多侧重水质优化、过滤技术、喷嘴选型、喷雾特性、组合方式等方面,研究的内容有局限性。另外,业内多是对小方坯问题的研究,对大方坯问题的研究较少。大方活动段气水雾化喷嘴存在的问题会造成大量质量问题和漏钢事故,制约着连铸和型材轧制的发展。本文以昆钢新区炼钢厂大方坯连铸机为例进行研究、改进设计和应用。本文充分调研和总结分析了大方坯连铸机活动段喷嘴在实际生产中出现的现象,分析了活动段气雾喷嘴效果与铸坯质量缺陷的关系,分析总结了大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气雾喷嘴存在的问题和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对喷嘴进行了简单喷雾机理研究,分析和明确了影响雾化效果的相关因素,结合生产实际提出了喷嘴优化效果的评价指标。根据喷嘴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原喷嘴进行测绘,应用Solidworks建立三维模型,采用Fluent软件进行仿真分析,有针对性的进行了一系列改进设计。主要是扩大了喷嘴最小通径、设计了整体式内过滤器、改进了喷嘴内腔结构、改进了喷嘴的组装和安装方式,引入了旋流喷嘴设计、长喷管设计、空气引射设计,扩大了气水调节比、提高了喷嘴的适应性和雾化效果,配套改进了喷淋距离和喷淋管。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结合实践经验和仿真情况等对喷嘴进行改进设计,提高了喷嘴的雾化冷却效果和降低了喷嘴的堵塞率。在同等条件下对改进设计前后的喷嘴进行了生产验证试验。通过改进设计和生产实践,气雾喷嘴堵塞率从39%降低至0.69%;铸坯拉速在0.2-1.6m/min范围内,喷嘴工作正常,满足工艺和操作要求;铸坯表面酸浸低倍试验显示铸坯质量良好。

丁伟[3](2020)在《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效应分析及散热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活动让自然环境受到的破坏逐渐加剧,为应对越来越明显环境问题,许多国家都开始寻找可持续发展的清洁能源。锂离子电池性能优越,可以作为动力源,因此电动船舶数量开始增加。船舶在行驶过程中,偶尔会遇到紧急突发状况。在突发状况下,需要锂离子电池脱离工作常态,释放高倍率电流。这种突然变大的电流将使电池组的生热速率大大增加。如果没有采取适当的温控措施,将会影响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安全和使用寿命。为了控制船舶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温度,提高电池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本文针对锂离子电池放电电流突然变成高倍率状态的散热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船舶使用的一款锂离子电池,基于它的组成结构、生热机理和换热原理,简要分析电池组的传热过程。通过CFD软件进行电池的温度场仿真,验证了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数学模型的有效性。(2)确定影响锂离子电池温度场变化的因素,建立电池组的散热模型(包括单介质和双介质耦合散热模型)。通过仿真得到常态放电和突变高倍率放电情况下电池组温度场。仿真结果表明,常态放电情况下,各模型均能达到温控目标,突变高倍率放电情况下,只有液固耦合散热模型没有超过温度上限。(3)在上述工作基础上,以不增加额外能耗为前提,对模型的散热方式进行优化。对优化后的模型进行温度场计算,验证改变冷却介质的流向在高倍率放电状况下的温控强化效应。通过枚举法算出气体散热模型改变空气流向的最佳时刻是在2355s。

朱哲民[4](2020)在《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电航空发动机已经成为航空领域热门研究方向之一,电动燃油泵是多电发动机控制系统的关键部件,其性能对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性能影响极大。本文将对电动燃油泵进行设计并对其燃油计量控制技术进行研究。(1)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及流场数值分析。首先根据燃油流量和压力需求,对齿轮泵齿数、模数、齿宽等结构参数进行计算。并设计了斜边卸荷槽来避免困油现象的产生,保证齿轮泵平稳运行。设计自适应端面间隙自动补偿装置来提高容积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FLUENT仿真软件对齿轮泵流场进行三维非定常仿真计算和分析。研究高转速和高压力下小型电动燃油泵的内部流体流动状态,获得齿轮泵出口压力对齿轮泵流量脉动及容积效率的影响规律。(2)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程设计。首先利用UG软件设计了齿轮泵和电机共轴一体化结构和空心轴加壳体油冷结构,将通过齿轮泵的燃油直接引入电机壳体与转子内部进行冷却散热。然后通过CFD软件对传统冷却结构与设计方案进行温度场对比分析,验证了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最后,对电动燃油泵进行工程设计,完成齿轮泵的样机加工。(3)电动燃油泵电机控制器设计。首先对齿轮泵性能需求及电动燃油泵一体化结构特点进行分析,确定无刷直流电机结构及其基本性能参数,并定制电机样机。通过分析无刷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采用磁场定向技术对电机控制器的软硬件进行设计,通过燃油泵转速控制试验验证了电动燃油泵控制器的控制效果。(4)电动燃油泵试验验证及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搭建电动燃油泵流量特性试验平台,先通过电机负载试验,获得了电机机械效率等工作特性,验证了该电机符合齿轮泵性能需求。然后对齿轮泵流量特性进行试验,验证了本文设计齿轮泵特性满足性能要求。同时获得了该齿轮泵的流量-转速-压力特性曲线并拟合出了流量-转速-压力函数关系式,根据该函数关系式设计了燃油流量计量开环控制方案。基于AMESim软件平台建立了燃油计量开环控制仿真模型,通过仿真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刘宇瞳[5](2019)在《基于相变蓄能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研究》文中提出选取政策鼓励、市场引导、无污染等优点为一身的电动汽车作为研究对象。而动力电池作为其唯一的动力源,其性能直接影响整车的性能,从而影响续航里程。而温度的变化是影响电池性能的关键因素,电池处于高温时,如若未进行有效的散热措施,电池性能会迅速衰减,甚至引发热失控,因此对电池散热系统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1)选取某款片状锂离子电池,分别对锂电池单体及锂电池组建立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对于单体电池将相变材料布置在其周向,对于电池组将相变材料交错布置形成类三明治结构。选取癸酸作为相变材料。应用欧拉多相流模型模拟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多个相的存在,应用流体体积域模型来模拟固液相变界面的分布及移动,应用重力模型加载不同的重力方向,应用层流模型来模拟相变材料熔化后的流动状态。使用分离多相温度模型来模拟相变过程中的热量传递过程。研究电池单体及组体热管理系统的温度变化及温差变化。(2)对于单体电池PCM热管理系统,相比同条件下的自然对流,可以增加有效热管理时长。由于纯相变材料的熔化特点,电池温度最小值曲线会产生三处拐点,并在第二个拐点发生时刻,单体电池的温差达到最大值,在相变过程中,电池热核心位置逐渐上移且面积增大,电池单体上部区域的温度梯度绝对值逐渐减小。电池有效热管理时长随着厚度的线性增加也呈线性增长,最大最小温度曲线走势相近。相变材料的厚度越大,整个物理过程中,单体电池的最大温差越大,且最大值出现时间越晚。(3)对于电池组的PCM热管理系统,电池组的热管理系统可成倍地增长有效热管理时间。相比于电池单体来讲,电池模组的温升更为不均匀。当重力加载到X方向与Y方向时,电池组之间温差过大且持续时间较长,有效热管理时间占比较少。当重力加载到Z方向时,电池组温度最大值及最小值曲线较为接近且最大温差较少,效果最为理想。(4)电池组PCM热管理系统相比单体PCM热管理系统对于驻车工况下的保温效果更佳。重力方向对于凝固过程中电池的温降无影响。

李奇飞[6](2019)在《动力电池组发热特性实验研究与散热结构的优化设计》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速,能源消耗速度在急剧升高,随之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电动汽车作为解决这一现状的重要手段,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三大核心模块之一,是发展电动汽车的关键所在。锂离子电池因具有比较高的工作电压,能够实现快速充放电,电池容量密度比较大,自放电率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成为了高性能电动车的首选动力来源。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尤其是在大电流的工况下,锂离子电池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可能会造成电池组的温度过高或局部温差过大,影响电池的正常工作,严重时甚至会引起电池燃烧或爆炸事故。因此,采用合理的电池热管理技术对提高电池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风冷散热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质量轻、价格低廉等优点,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电池热管理技术。本文中采用实验分析和计算流体力学(CFD)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风冷散热系统进行了探究。首先,搭建了磷酸铁锂单体电池充放电平台,对单体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各项性能进行了测试,如:电压、容量、内阻、表面温度等。根据电池在放电过程中的电压变化和电池的放电容量,对单体电池进行筛选,选择性能相近的电池来组成电池组;根据电池内阻的测试结果,可以将电池看作是恒定的体热源;通过分析电池在放电过程中表面温度的变化情况,进一步来验证产热模型的可靠性。其次,搭建了磷酸铁锂电池组及风冷散热结构实验平台,测试了电池组在不同的对流条件下、不同放电工况下的温度变化情况。通过对比电池组在自然对流和强制对流条件下的温度变化趋势可知,强制对流能有效地降低电池组的最高温度和局部温差。构建电池组的物理模型,用CFD软件仿真计算电池组在风冷散热结构中温度变化情况,并和实验结果相对比发现,实验和模拟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所构建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在上述已验证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电池间距和进风口风速对风冷散热结构进行优化。发现电池组采用不等间距方式排布时,电池组的温度场和电池通道内的空气流场得到很大的改善;且电池间距从进风口向出风口方向依次递减,最宽的电池间距为4 mm,以0.2 mm为递减区间时的散热结构具有最低的温升和最小的局部温差。采用优化后的结构进行对风速进行分析时发现,风速达到3 m s-1时,电池的最高温度和局部温差已经达到了磷酸铁锂电池组的使用要求。综上所述,优化后的风冷散热结构能够很好的降低电池的最高温度和局部温差,且都达到磷酸铁锂电池组的使用要求。

鞠晓君[7](2019)在《滚珠丝杠副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滚珠丝杠副的预紧力施加可以有效地减小由弹性变形产生的丝杠副轴向间隙,明显地改善轴向刚度和定位精度。然而,作为产生摩擦力矩的主要因素,预紧力太大则会导致驱动力矩变大,传动效率损失,引起滚珠与丝杠滚道之间的温度升高,接触疲劳和磨损增加,减少滚珠丝杠副的使用年限。因此研制预紧力可调控的自动预紧系统对改善滚珠丝杠副的传动性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压电陶瓷、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GMM)等功能材料的精密微位移致动器具有分辨率高、响应特性好、输出力可调等优点,据此实现对预紧力的实时调控是行业内提高滚珠丝杠副传动性能的努力方向。根据这一研究思路,本文利用GMM设计了筒状超磁致伸缩致动器(Cylindrical Giant Magnetostrictive Actuator-CGMA),提出了滚珠丝杠副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进行了滚珠丝杠副自动预紧系统结构分析与优化、CGMA多场仿真与输出特性研究、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建模与控制研究,并进一步探讨了滚珠丝杠副应用CGMA自动预紧后的主要性能。(1)双螺母滚珠丝杠副的预紧力取决于垫片厚度,为实现预紧力的自动调整,提出了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以筒状超磁致伸缩材料(Cylindrical 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CGMM)为核心,完成了新型致动器CGMA的结构设计;通过测试数据确定了 CGMA的预压力;建立了 CGMA内部磁场模型,以此分析磁轭磁导率、气隙厚度、丝杠杆件等对磁场的影响;提出直接冷却发热源的温控结构,建立了 CGMA的等效热路模型、稳态温度模型、热位移模型,分析影响冷却效果的主要因素。从初始预紧力调整、运行时扭矩传递等方面分析,确定了预紧连接盘的结构设计。(2)进行了 CGMA的磁场、温度场及预紧系统的结构静力学有限元仿真分析。磁场仿真表明,不同驱动电流下磁场强度的磁路模型计算值与仿真值符合程度高:穿入丝杠CGMA驱动磁场强度减小不超过1%,磁通密度减小不超过4.9%,满足自动预紧需要;线圈偏置磁场分布的均匀性明显优于永磁偏置,不同压应力对CGMM磁场均匀性影响不大。温度场仿真表明,油冷散热方式冷却效果明显,温度场分布均匀,选择合适的油温和流速可使CGMA保持最佳工作温度范围。以2504系列滚珠丝杠为预紧研究对象,结构静力学仿真表明,对自动预紧系统加载最大预紧力时,其总轴向变形在允许范围内,CGMA可实现预紧力的输出与调控。(3)利用自行研制的CGMA进行了输出位移与输出力的动静态特性实验,并对其热特性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施加偏置磁场后,CGMA输出的线性度明显改善,倍频效应基本消失;穿入滚珠丝杠会引起CGMA输出位移与输出力变化,但满足所选滚珠丝杠副预紧系统设计要求;直接冷却发热源的强制油冷可有效抑制温升造成的热变形误差,使CGMA的磁致伸缩输出特性稳定;温度稳态测量结果与仿真结果一致性好,相对误差小于5%,验证了温控系统设计的合理性。(4)结合Jiles-Atherton磁滞非线性模型和二次畴转模型,构建了 CGMA输出位移的准静态模型,采用差分进化算法实现模型参数辨识,与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的参数辨识进行对比可知,差分进化算法收敛速度快、辨识结果稳定、辨识精度高。计算辨识后的位移模型输出结果,并与测量结果比较,其平均相对误差小于6.2%,结果表明,差分进化算法用于致动器非线性参数辨识的有效性、可靠性。基于压磁方程与牛顿定律,建立了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工作在线性区的传递函数模型,分析设计参数对其动态性能的影响。(5)针对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受温度、磁场等因素影响难以用固定的数学模型表述,提出了基于数据驱动的紧格式无模型自适应控制(Model-Free Adaptive Control-MFAC)控制方法,用动态线性化模型替代超磁致伸缩非线性系统模型。通过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的MFAC控制与PID控制仿真与实验,对MFAC算法用于CGMA非线性控制系统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基于MFAC算法的自动预紧系统响应速度快,跟踪误差小,抗干扰能力强。(6)分析基于CGMA自动预紧滚珠丝杠副轴向变形与预紧力之间的关系,尺寸参数一定时,保持轴向载荷不变,其轴向变形与超磁致伸缩预紧力的关系为正相关。对自动预紧滚珠丝杠副的预紧力及螺母的轴向位移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可通过调整预紧连接盘与驱动电流改变系统预紧力与轴向变形,从而改变滚珠丝杠副的轴向刚度,测试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测试分析了空载运行时自动预紧滚珠丝杠副的摩擦力矩、振动特性,结果表明,摩擦力矩与驱动电流呈正相关,滚珠丝杠副的振幅与丝杠转速呈正相关,自动预紧系统输出的预紧力对运行的滚珠丝杠副主频影响不明显。

杨滨[8](2019)在《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工业生产中会产生大量废热需要冷却排出以保证生产的连续进行,因此,循环冷却水系统在钢厂中大量采用且长期运行。这使得系统能耗占生产总能耗的相当比例,而系统却常常因设计不合理,设备选型不配套,运行中缺乏对状态及时的评估维护等原因使系统能效降低。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技攻关计划(13dz1201700)基金资助下,以钢厂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经济运行为目标,围绕整个系统的设计、运行控制、性能优化、经济运行评价等方面开展共性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建立循环水系统仿真模拟平台。对系统的基本组件,包括冷却塔、换热器、水泵、阀门、喷头和管路,分别建立水力学和热力学模型,并基于基本物理定律和拓扑结构理论,建立起系统运行能耗模拟计算模型,给出求解算法和求解过程,最后以实例证明方法可行,为节能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2)基于工业循环水系统设计规范设计建成一套循环水系统组合节能实验装置。通过装置对比实验获得不同运行工况的能效,及不同节能技术对能效的影响程度,为换热管网结构优化和系统节能优化提供支持。(3)提出基于串并联和中间温度式两种换热管网优化方法,实例模拟分析表明,采用串并联式可降低约三分之二的送水量,节能效果明显。(4)建立起循环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和运行优化模型,采用分层嵌套算法和遗传算法求解该类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Delphi,MATLAB对EPANET水利分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并在MySQL数据库支持下,建立了系统的软件优化平台,可为循环水系统节能决策提供支持。(5)通过建立冷却塔内三维流动分析模型和结构模型,分析气-液速度比、空气入口角、喷淋密度等参数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并对其运行噪声进行模拟,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有助于指导冷却塔的设计优化。(6)建立起循环水系统的能效经济运行评价体系。基于装置实验分析结果,确定循环水系统各组件能效的影响因素及相应评价指标,并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建立起循环水系统能效、经济运行评价体系。实例分析表明评价体系为确定循环水系统节能方向有指导作用。本文围绕工业循环水系统的节能经济运行开展关键技术研究,较全面地探讨了循环水系统的设计及优化、性能分析、系统实验和能效评估分析等方面的内容。课题研究直接面向实际工业循环水系统,研究中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研究方法和结论对系统的节能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华磊[9](2018)在《IGBT的正偏安全工作区的电热行为仿真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IGBT是一种由MOSFET和双极功率晶体管结合而成的达林顿结构。它既具有MOSFET的输入阻抗高、控制功率小、驱动电路简单、开关速度快的优点,又具有双极功率晶体管的电流密度大、饱和压降低、电流处理能力强的优点,因而被认为是一种可用于需要高压、大电流和高速应用领域的理想功率器件。要满足高压大电流的发展趋势,IGBT器件需要进行模块化。目前,模块电热性能是IGBT进一步发展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IGBT模块生产中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对IGBT器件的电热学特性进行了研究。1.使用MEDICI软件对IGBT阈值电压、击穿电压、动态特性等进行仿真。接下来详细介绍一种新型的Fin-p IGBT结构,它会对导通压降和关断损耗的折衷关系进行优化,并对其关断时的载流子的浓度分布及电流分布曲线进行了仿真。2.使用MEDICI软件对温度对IGBT阈值电压、击穿电压、闩锁特性的影响进行了仿真。并详细讨论几种常用的散热措施。3.列举了目前比较常见的能提高IGBT抗闩锁能力的设计方法。并在浮空N掺杂埋层IGBT的基础上,提出了SiO2埋层的IGBT。与浮空N掺杂埋层IGBT相比,本文所提出的IGBT可以将闩锁电流密度提高50%以上。与传统的IGBT相比,在不影响输出和开关特性的情况下,新型的IGBT可以将闩锁电流密度提高100%以上。

魏小清[10](2017)在《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约占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23%。目前,我国的建筑运行能耗量占总商品能耗量的份额约为30%。预计到2020年将略高于社会总能耗量的三分之一,达到35%。为了应对日益增长的建筑能源需求,有必要建设集约高效的建筑用能体系,以便进一步提高我国建筑领域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在整栋大楼的能耗中,空调系统的能耗量所占比例超过50%,而冷源的能耗一般是整个空调系统能耗的40%~70%。配备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后的建筑将可降低建筑能耗量的25%。因此优化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是保证空调系统高效和节能运行的有效途径。本文首先选取闭式冷却水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散热设备之一——闭式冷却塔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闭式湿冷却塔性(Closed Wet Cooling Tower,CWCT)性能预测的简化模型。该模型仅包括两个待定的特征参数,可用于预测两类典型逆流CWCT的出口冷却水温,散热量和冷却系数。按照塔内空气和冷却水的一维逆流方向不同,这两类冷却塔包括平行逆流塔(Parallel Counter-Flow Cooling Tower,PCFCT)和交叉逆流塔(Cross Counter-Flow Cooling Tower,CCFCT)。在 PCFCT 内,空气和冷却水的逆流方向可以近似处理成垂直方向,与自上而下的喷淋水呈平行流动;而CCFCT内空气和冷却水的逆流可以看作水平方向,与自上而下的喷淋水呈交叉流动。基于已有文献的实验数据,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确定模型中的两个待定特征参数,并验证该模型在预测这两类塔冷却水出口温度时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的预测逆流CWCT性能。该模型由于其准确性和简化性可以成为闭式冷却水系统性能模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便于闭式冷却水系统的性能分析和运行优化研究。基于已确定参数的模型,分析两类典型闭式冷却塔性能。模拟结果表明虽然这两类塔的结构形式不同,但单个因素对它们性能指标的影响相似。此外,PCFCT比CCFCT更适合于应用于大型冷却水系统。基于非线性规划,构建闭式冷却水系统节能运行的约束性优化模型,根据已有的研究建立等式约束函数和不等式约束条件;并简述将约束优化模型转化为无约束模型的惩罚函数法和求解无约束优化问题的牛顿法和模式搜索法,为分析实际闭式冷却水系统节能运行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利用所建立的等式约束函数计算闭式冷却水系统的制冷负荷、系统及其热泵机组的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并在搭建闭式冷却水系统实验平台获取大量有效的测试数据。采用SPSS软件的最小二乘法(置信水平95%)拟合这些测试数据得出相关模型中的待定系数。验证系统及其CWCT性能模型的结果表明这些模型均有足够的精度用于性能预测。基于蒙特卡罗方法,量化分析不同因素对闭式冷却水系统及其热泵机组COP的影响程度。这些因素包括环境湿球温度,冷冻水的入口温度和质量流率,压缩机、塔风机和冷却水循环泵的输入功率。首先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出这些因素的概率分布函数,其次采用最小二乘法(95%的置信水平)找出两个目标参数与这些因素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关联式,最后采用蒙特卡罗方法预测目标参数的分布范围及其分布规律,并量化评价每个因素对目标参数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冷冻水质量流率和冷却塔风机的输入功率对两个目标参数的影响最大,冷却水泵输入功率对二者的影响很小。本文最后章节根据所提出的闭式冷却水系统节能运行非线性规划问题,采用精确惩罚函数方法将约束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优化问题,并选择混合的L-GDS优化算法(L-BFGS算法和贪婪扩散搜索(Greedy Diffusion Search,GDS)算法)求解该无约束优化模型。在给定不可控参数(环境空气湿球温度、蒸发器入口冷冻水参数)的条件下,模拟分析两种情景(给定制冷负荷和可变制冷负荷)下不同可控变量(各个耗电设备的输入功率)的系统电耗最低值。在典型实验工况下,系统运行的优化结果表明节能潜力约为20.8%。本文对闭式冷却水系统及其主要组件性能与运行优化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论可以为低增加成本或者无增加成本优化该系统运行的控制技术提供建议。

二、空气流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外壳封装的冷却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流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外壳封装的冷却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燃料电池参数监测研究现状
        1.2.2 燃料电池故障检测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2.1 燃料电池简介
        2.1.1 燃料电池及分类
        2.1.2 燃料电池的优点
    2.2 PEMFC电池原理及系统结构
        2.2.1 PEMFC工作原理
        2.2.2 PEMFC动力系统总体结构
    2.3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总体方案
        2.3.1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意义
        2.3.2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需求分析
        2.3.3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总体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下位机设计
    3.1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的相关计算及传感器选型
        3.1.1 氢燃料电池的相关参数计算
        3.1.2 传感器的选型
    3.2 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3.2.1 嵌入式系统总体框架
        3.2.2 嵌入式系统芯片
        3.2.3 嵌入式系统模块
    3.3 嵌入式系统的软件设计
        3.3.1 嵌入式系统软件总体流程
        3.3.2 嵌入式系统通讯设计
        3.3.3 嵌入式系统的通信协议设计
    3.4 监测系统下位机的硬件优化
        3.4.1 下位机硬件功能模块需求
        3.4.2 精简方案的PCB设计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Lab VIEW的上位机设计
    4.1 上位机系统总体结构设计
    4.2 虚拟仪器开发的相关介绍
        4.2.1 Lab VIEW介绍
        4.2.2 VISA功能模块介绍
    4.3 上位机主要模块设计
        4.3.1 串口通信模块
        4.3.2 数据记录模块
        4.3.3 故障诊断模块
    4.4 安全监测系统虚拟仪器面板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数据驱动的PEMFC故障诊断方法
    5.1 常见的故障诊断方法
        5.1.1 基于模型的诊断方法
        5.1.2 基于数据驱动的诊断方法
    5.2 故障诊断系统的算法原理
        5.2.1 极限学习机相关算法
        5.2.2 K-means聚类算法
    5.3 PEMFC故障诊断系统流程
    5.4 PEMFC 故障诊断系统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诊断算法的对比分析
    6.1 PEMFC数据选取
    6.2 PEMFC故障特征提取的对比与分析
        6.2.1 基于US-ELM的故障特征提取
        6.2.2 基于PCA的故障特征提取
        6.2.3 基于LDA的故障特征提取
        6.2.4 不同特征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
    6.3 PEMFC电堆故障诊断对比与分析
        6.3.1 基于OS-ELM的电堆故障诊断
        6.3.2 基于SVM的电堆故障诊断
        6.3.3 基于BP的电堆故障诊断
        6.3.4 故障诊断结果对比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钢铁大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气雾喷嘴改进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连铸二次冷却原理
        1.1.2 连铸喷嘴的分类与发展
    1.2 国内外气雾喷嘴研究现状
        1.2.1 国外气雾喷嘴研究现状
        1.2.2 国内气雾喷嘴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1 研究的意义
        1.3.2 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大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气雾喷嘴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昆钢新区炼钢厂大方坯连铸机简介
    2.2 活动段气雾喷嘴存在的问题分析
        2.2.1 大方坯连铸机二冷喷嘴常见问题分析
        2.2.2 大方坯活动段气雾喷嘴存在的问题分析
        2.2.3 活动段气雾喷嘴问题对铸坯质量的影响
    2.3 影响喷嘴效果的因素
    2.4 评价指标和研究目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活动段气雾喷嘴的改进设计
    3.1 气雾喷嘴设计的基本关系式
    3.2 气雾喷嘴的结构改进设计
    3.3 气雾喷嘴配套的喷淋管改进设计
    3.4 喷嘴改进设计前水质条件改善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雾喷嘴的内部流场仿真分析
    4.1 改进前喷嘴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4.2 改进后喷嘴结构的有限元模型建立
    4.3 改进前后喷嘴内部流场仿真和对比分析
        4.3.1 改进前后喷嘴流场数值模拟参数设置
        4.3.2 改进前后喷嘴的流场结果及简要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活动段气雾喷嘴结果验证和实际应用
    5.1 开展实验铸机工艺设备基本配置情况
    5.2 试验方案及相关要求
    5.3 试验情况
        5.3.1 安装及冷态测试
        5.3.2 喷淋管、防堵喷嘴浇注情况
        5.3.3 优化后的喷嘴浇注试验工况及效果
        5.3.4 试验结论
    5.4 数值模拟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A.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专利

(3)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效应分析及散热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驱动船舶发展概述
        1.1.1 船舶传统动力系统的发展概况
        1.1.2 电动船舶使用概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锂离子电池BTMS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锂离子电池BTMS技术的应用现状
        1.2.3 锂离子电池BTMS技术的研究现状与总结
    1.3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热效应模型理论研究
    2.1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2.2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的生热机理
        2.2.1 锂离子电池充放电过程
        2.2.2 锂离子电池生热组成的研究
    2.3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传热原理的研究
    2.4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组传热过程的研究
    2.5 圆柱锂离子电池的热参数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模型建立和仿真分析
    3.1 建模和仿真验证
        3.1.1 单体电池三维模型和网格划分
        3.1.2 单体电池的仿真热源
        3.1.3 单体电池温度场仿真验证
        3.1.4 电池组温度场仿真验证
    3.2 锂离子电池组三维模型和网格划分
    3.3 锂离子电池组单介质散热仿真分析
        3.3.1 电池组气体散热仿真
        3.3.2 电池组液体散热仿真
        3.3.3 电池组固体散热仿真
    3.4 锂离子电池组双介质耦合散热仿真分析
        3.4.1 电池组气固耦合散热仿真
        3.4.2 电池组液固耦合散热仿真
    3.5 仿真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电池组提高放电倍率时的散热仿真
    4.1 锂离子电池组提高放电倍率的条件设定
    4.2 锂离子电池组突变5C倍率放电下的散热仿真分析
        4.2.1 电池组气体散热仿真
        4.2.2 电池组液体散热仿真
        4.2.3 电池组气固耦合散热仿真
        4.2.4 电池组液固耦合散热仿真
    4.3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锂离子电池组散热方式优化
    5.1 冷却介质流动方向影响分析
    5.2 冷却介质改变流动方向的散热仿真分析
        5.2.1 在SOC=0.4 时改变电池组冷却介质流向
        5.2.2 在SOC=0.2 时改变电池组冷却介质流向
    5.3 气体散热模型优化
        5.3.1 调整流体流向时刻的推测
        5.3.2 气体模型流体变向的最佳时刻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写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电动燃油泵研究
        1.2.2 燃油计量控制技术
        1.2.3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技术
    1.3 本文内容安排
第二章 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及流量特性分析
    2.1 齿轮泵的原理与分析
    2.2 齿轮泵的流量计算
        2.2.1 理论流量
        2.2.2 瞬时流量及流量脉动
        2.2.3 齿轮泵的实际流量
        2.2.4 齿轮泵实际流量影响因素分析
    2.3 齿轮泵结构参数设计
        2.3.1 齿轮泵需求分析
        2.3.2 齿轮泵流量的确定
        2.3.3 齿轮参数计算
        2.3.4 卸荷槽设计
        2.3.5 进出油口设计
        2.3.6 端面间隙自动补偿设计
    2.4 齿轮泵流量特性仿真及分析
        2.4.1 CFD软件介绍
        2.4.2 齿轮泵模型网格划分
        2.4.3 数值计算方法
        2.4.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程设计
    3.1 电动燃油一体化泵结构设计
    3.2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系统设计
        3.2.1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结构设计
        3.2.2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冷却系统仿真分析
    3.3 电动燃油泵一体化工艺设计
        3.3.1 齿轮泵加工的工艺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动燃油泵控制器设计
    4.1 电机选型
    4.2 无刷直流电机工作原理
    4.3 无刷直流电机控制技术
        4.3.1 磁场定向控制技术
        4.3.2 FOC控制算法
    4.4 电机控制方案设计
    4.5 电机控制器硬件设计
        4.5.1 电源模块
        4.5.2 无刷直流电机驱动模块
        4.5.3 信号采集模块
        4.5.4 DSP核心模块
    4.6 电机控制器软件设计
        4.6.1 电机控制器软件平台
        4.6.2 电机控制器软件操作方法
        4.6.3 电机控制器试验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动燃油泵试验及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
    5.1 电机性能试验
    5.2 电动燃油泵流量特性试验
        5.2.1 试验平台硬件系统搭建
        5.2.2 试验平台软件系统搭建
        5.2.3 电动燃油泵磨合流量试验
        5.2.4 电动燃油泵加载试验
    5.3 燃油计量控制方案研究
        5.3.1 不带压力修正的燃油计量开环控制方案
        5.3.2 带压力修正的燃油计量开环控制方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5)基于相变蓄能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电动汽车及动力电池研究现状
        1.2.1 电动汽车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动力电池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相变储能材料研究进展
        1.3.1 相变储能的几种方式
        1.3.2 相变材料与相变储技术研究进程和应用现状
    1.4 电池热管理研究现状
        1.4.1 电池热管理必要性
        1.4.2 基于空气冷却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1.4.3 基于液冷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1.4.4 基于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1.4.5 基于热管技术热管理系统研究进展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及相变研究方法
    2.1 锂离子电池结构及分类
    2.2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2.3 锂离子电池的发热机理
    2.4 锂离子电池热特性
    2.5 锂电池传热分析
    2.6 相变过程分析方法
    2.7 本章小结
3 锂离子电池单体热仿真研究
    3.1 CFD理论分析与研究技术
        3.1.1 计算流体力学基本概念
        3.1.2 STAR-CCM+软件介绍
    3.2 无热管理系统锂离子电池单体热仿真
        3.2.1 单体系统的建模与基本假设
        3.2.2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设定
        3.2.3 单体锂离子电池温升仿真
    3.3 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下单体电池散热分析
        3.3.1 模型的建立与基本假设
        3.3.2 所选相变材料
        3.3.3 数学模型
        3.3.4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
        3.3.5 网格的划分及时间步长的选择
        3.3.6 模拟结果与分析
    3.4 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下单体电池保温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锂离子电池组热模拟研究
    4.1 无热管理系统的电池模组
    4.2 有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的电池模组热模拟研究
    4.3 重力对于热管理系统的影响
    4.4 相变材料热管理系统下电池组保温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6)动力电池组发热特性实验研究与散热结构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锂离子电池及其产热机理
        1.2.1 锂离子电池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1.2.2 锂离子电池的产热机理
    1.3 电池热管理技术
        1.3.1 液体冷却式电池热管理技术
        1.3.2 相变材料冷却式电池热管理技术
        1.3.3 热管冷却式电池热管理技术
        1.3.4 风冷却式电池热管理技术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单体电池性能测试与分析
    2.1 实验设计
    2.2 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平台的搭建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案
        2.3.1 电池容量的测定
        2.3.2 放电过程中电池电阻变化曲线的测定
        2.3.3 不同放电倍率下电池表面温度的测定
    2.4 单体电池电压及容量分析
        2.4.1 不同倍率下单体电池充放电的电压分析
        2.4.2 电池容量分析
    2.5 单体电池内阻分析
    2.6 单体电池表面温度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磷酸铁锂电池组散热实验与数值模拟
    3.1 风冷散热电池组中不同部位温度的测定
    3.2 电池组计算模型的构建
        3.2.1 电池组几何模型和网格模型的构建
        3.2.2 CFD仿真模型设置
    3.3 电池组实验结果分析
        3.3.1 电池组在自然对流条件下的温度分布
        3.3.2 电池组在强制对流条件下的温度分布
    3.4 电池组模拟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磷酸铁锂电池组风冷散热结构优化设计
    4.1 电池间距的影响
    4.2 风速的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滚珠丝杠副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滚珠丝杠副及预紧相关问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关键技术问题研究现状
        1.3.1 磁场分析与磁路优化设计
        1.3.2 热误差抑制与补偿
        1.3.3 数学建模及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
        1.3.4 超磁致伸缩致动器应用现状
    1.4 本课题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滚珠丝杠副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2.1 引言
    2.2 滚珠丝杠副自动预紧系统的工作原理与结构设计
        2.2.1 双螺母滚珠丝杠副预紧原理与受力分析
        2.2.2 滚珠丝杠副自动预紧系统的结构设计
    2.3 CGMA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2.3.1 CGMA的结构设计与工作原理
        2.3.2 预压应力分析
        2.3.3 偏置磁场与磁路结构分析
        2.3.4 热影响与温控系统分析
    2.4 预紧连接盘的结构设计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CGMA多场仿真与输出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CGMA多场仿真研究
        3.2.1 CGMA的磁场仿真分析
        3.2.2 CGMA的温度场仿真分析
        3.2.3 预紧系统的结构静力学分析
    3.3 CGMA输出特性及热特性分析
        3.3.1 CGMA的测控系统
        3.3.2 CGMA的静态输出特性
        3.3.3 CGMA的动态输出特性
        3.3.4 CGMA的热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的建模与控制研究
    4.1 引言
    4.2 CGMA的磁滞建模与参数辨识
        4.2.1 CGMA准静态位移模型建立
        4.2.2 磁滞非线性模型求解
        4.2.3 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模型参数辨识
        4.2.4 参数辨识及实验研究
    4.3 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的线性区建模分析
        4.3.1 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线性区建模
        4.3.2 自动预紧系统线性区模型参数计算
        4.3.3 CGMA参数对动态性能的影响
    4.4 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的控制研究
        4.4.1 CGMA输出跟踪系统控制器设计
        4.4.2 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控制仿真研究
        4.4.3 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控制实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滚珠丝杠副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应用及其主要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CGMA自动预紧滚珠丝杠副的轴向变形分析
    5.3 基于CGMA自动预紧滚珠丝杠副的预紧力与刚度测试分析
    5.4 基于CGMA自动预紧滚珠丝杠副的摩擦力矩与振动测试分析
        5.4.1 摩擦力矩的测试分析
        5.4.2 振动特性的测试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专利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概况
    1.3 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节能技术研究现状
        1.3.2 循环冷却水系统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流体模型与求解
    2.1 系统组件的模型建立
        2.1.1 水泵的模型建立
        2.1.2 冷却塔的模型建立
        2.1.3 换热器的模型建立
        2.1.4 管道的计算模型
        2.1.5 阀门模型
        2.1.6 各支路水混合后的温度模型
        2.1.7 喷头及配水系统水力学模型
    2.2 系统建模
        2.2.1 管网结构建模
        2.2.2 系统建模
    2.3 模型求解过程及计算实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循环水系统组合节能实验分析
    3.1 节能实验装置结构设计
        3.1.1 实验装置的研发背景
        3.1.2 实验装置的工作原理
    3.2 实验装置的组件设计
        3.2.1 换热器模型
        3.2.2 冷却塔模型
        3.2.3 管路及阀门实物图
        3.2.4 水泵的模型与设计
        3.2.5 节能实验装置三维设计
    3.3 电气及监控系统设计
    3.4 节能装置平台实验
        3.4.1 高效水泵与非高效水泵节能效果对比实验
        3.4.2 变频水泵与非变频水泵并联运行实验
        3.4.3 阀门控制调节与变频控制调节能耗对比实验
        3.4.4 泵出口阀门调节和水泵运行工况点的关系实验
        3.4.5 泵出口阀门调节和变频泵并联运行能效实验
        3.4.6 智慧阀门调节时系统运行效率变化
        3.4.7 智慧阀门调节时有无变频泵的能效状况
        3.4.8 供回水温差与能效的关系
        3.4.9 冷却塔水量分配与冷却能力的关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循环水系统节能优化
    4.1 换热器管网的优化
        4.1.1 换热器的优化模型
        4.1.2 换热器管网优化实例
    4.2 其他系统核心组件的优化
        4.2.1 水泵选型优化
        4.2.2 冷却塔选型优化
    4.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设计优化
        4.3.1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4.3.2 净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
        4.3.3 净循环冷却水系统设计优化模型求解
        4.3.4 分层嵌套算法优化求解实现
    4.4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运行优化
        4.4.1 目标函数及约束
        4.4.2 运行优化模型求解算法
        4.4.3 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实现
    4.5 优化设计的软件实现
        4.5.1 软件总体设计
        4.5.2 数据库设计
        4.5.3 软件系统功能及界面设计
    4.6 软件优化案例分析
        4.6.1 设计优化
        4.6.2 运行优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冷却塔的三维数值模拟分析
    5.1 冷却塔模型建立
        5.1.1 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5.1.2 冷却塔性能模拟的结构模型
    5.2 冷却塔性能模拟结果分析
        5.2.1 塔内轴流风机的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5.2.2 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验证性分析
        5.2.3 气-液两相速度比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4 空气进口角度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5 冷却水喷淋密度对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影响
        5.2.6 基于正交试验分析影响冷却塔冷却性能的因素
        5.2.7 冷却塔全压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
        5.2.8 冷却塔结构对其冷却性能的影响
    5.3 基于数值模拟的冷却塔噪声分析
        5.3.1 冷却塔噪声分析计算模型及物理模型
        5.3.2 冷却塔噪声计算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循环水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
    6.1 评价方法与流程
    6.2 循环水系统评价指标集
        6.2.1 能效评价指标
        6.2.2 经济评价指标
    6.3 确定指标权重
    6.4 循环水系统模糊综合评价
    6.5 评价体系的软件实现
    6.6 循环水系统评价实例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IGBT的正偏安全工作区的电热行为仿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功率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发展动力
        1.1.1 半导体功率二极管
        1.1.2 功率半导体开关器件
        1.1.3 功率集成电路与集成功率模块
    1.2 我国功率器件市场现状
第二章 IGBT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2.1 非穿通型IGBT和穿通型IGBT
    2.2 IGBT的工作模式
        2.2.1 反向阻断状态
        2.2.2 正向阻断状态
        2.2.3 正向导通状态
    2.3 IGBT的开关特性
        2.3.1 IGBT的开启
        2.3.2 IGBT的关断
    2.4 IGBT的性能优调
        2.4.1 导通压降和关断损耗之间的折衷关系
        2.4.2 IGBT的闩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IGBT的热学特性与散热分析
    3.1 功率器件常用散热方式
        3.1.1 空气冷却
        3.1.2 热管冷却
        3.1.3 液体冷却
        3.1.4 其他冷却方式
        3.1.4.1 热电制冷
        3.1.4.2 射流冲击制冷
        3.1.4.3 喷雾冷却
    3.2 IGBT的散热方式
    3.3 IGBT封装技术
    3.4 温度对IGBT器件的影响分析
        3.4.1 温度对阈值电压的影响
        3.4.2 温度对击穿电压的影响
        3.4.3 温度对闩锁特性的影响
    3.5 电力电子器件常见失效原因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闩锁与抗闩锁IGBT设计
    4.1 IGBT的闩锁
        4.1.1 IGBT的静态闩锁
        4.1.2 动态闩锁
    4.2 几种不同的抗闩锁结构
        4.2.1 减薄栅氧化层厚度
        4.2.2 深P+扩散
        4.2.3 IGBT元胞形状对闩锁能力的影响
        4.2.4 工艺对闩锁能力的影响
        4.2.5 分担空穴电流的diverter
        4.2.6 N掺杂埋层抑制闩锁
    4.3 SiO_2埋层以抑制闩锁的IGBT结构
        4.3.1 器件结构和仿真电路
        4.3.2 仿真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仿真结果与分析论文工作总结
    5.2 工作改进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10)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HVAC系统建模方法、控制与节能策略
        1.2.2 冷却塔性能模型研究
        1.2.3 空调水系统运行优化研究
    1.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冷却塔性能评价存在的问题
        1.3.2 冷却水系统性能特征研究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章节结构
第2章 逆流闭式湿冷却塔简化建模及其性能分析
    2.1 闭式湿冷却塔性能模型
        2.1.1 两种典型逆流闭式湿冷却塔的描述
        2.1.2 假设条件
        2.1.3 简化计算
        2.1.4 闭式湿冷却塔热性能模型
    2.2 模型验证
        2.2.1 平行逆流冷却塔性能模型
        2.2.2 交叉逆流冷却塔性能模型
    2.3 逆流CWCT的散热量和冷却效率分析
        2.3.1 喷淋水流率及其入口温度的影响
        2.3.2 环境空气湿球温度的影响
        2.3.3 空气流率的影响
        2.3.4 冷却水入口温度的影响
        2.3.5 冷却水流率的影响
        2.3.6 冷却水和空气质量流率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的非线性规划模型
    3.1 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模型
        3.1.1 目标函数
        3.1.2 约束优化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3.2 约束条件
        3.2.1 等式约束函数
        3.2.2 不等式约束条件
    3.3 惩罚函数法构造无约束优化模型
    3.4 无约束问题的最优性条件
    3.5 无约束问题优化算法
        3.5.1 牛顿法
        3.5.2 模式搜索法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闭式冷却水系统实验
    4.1 实验目的
    4.2 实验测试平台
        4.2.1 实验装置
        4.2.2 测试设备
    4.3 实验内容
        4.3.1 测试参数
        4.3.2 实验方案
    4.4 实验测试结果及其有效性分析
        4.4.1 实验测试数据
        4.4.2 实验数据可靠性分析
        4.4.3 系统性能指标的不确定性分析
    4.5 模型验证
        4.5.1 模型参数的确定
        4.5.2 CWCT性能模型验证
        4.5.3 系统模型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因素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分析
    5.1 评价方案设计
    5.2 随机方法
        5.2.1 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函数
        5.2.2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5.2.3 蒙特卡罗(Monte Carlo)方法
    5.3 基于随机方法的多因素影响程度分析
        5.3.1 Crystal Ball模拟软件
        5.3.2 输入变量的分布规律
        5.3.3 目标评价模型
        5.3.4 基于Crystal Ball软件的全局敏感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分析
    6.1 系统优化运行研究
        6.1.1 系统运行优化的目标函数
        6.1.2 精确惩罚函数方法(EPM)
        6.1.3 混合L-GDS优化算法
    6.2 系统节能运行优化分析
        6.2.1 定制冷负荷下两个电耗变量的影响
        6.2.2 定制冷负荷下三个电耗变量的影响
        6.2.3 不同制冷负荷下三个电耗变量的影响
    6.3 典型实验工况的系统节能潜力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科研项目)

四、空气流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外壳封装的冷却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氢燃料电池安全监测系统设计与故障诊断方法研究[D]. 刘奥.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2]钢铁大方坯连铸机活动段气雾喷嘴改进设计[D]. 王红飞.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锂离子动力电池热效应分析及散热优化[D]. 丁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4]电动燃油泵设计及燃油计量控制技术研究[D]. 朱哲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基于相变蓄能技术的电池热管理研究[D]. 刘宇瞳.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6)
  • [6]动力电池组发热特性实验研究与散热结构的优化设计[D]. 李奇飞. 安徽工业大学, 2019(02)
  • [7]滚珠丝杠副筒状超磁致伸缩自动预紧系统设计与研究[D]. 鞠晓君. 山东大学, 2019(09)
  • [8]钢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节能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杨滨. 东北大学, 2019(01)
  • [9]IGBT的正偏安全工作区的电热行为仿真与分析[D]. 陈华磊.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3)
  • [10]闭式冷却水系统运行优化及实验研究[D]. 魏小清. 湖南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气流控制技术提高了系统机箱封装的冷却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