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亚洲金融危机

重温亚洲金融危机

一、亚洲金融危机再回首(论文文献综述)

蔡琬琳[1](2021)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缺陷,是全球经济危机频发的根源所在。因此,国际社会纷纷主张对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推动国际货币的多元化发展,这为人民币的崛起创造了条件。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的增强,人民币逐渐在世界经济及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自2009年我国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以来,人民币的崛起态势十分瞩目。但是,人民币国际化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经历一个漫长、渐进的过程。货币锚的本质是货币合作框架下的汇率协调机制,在一国货币向国际货币发展的过程中,通常会成为其他国家货币的参照标准。因此,促进人民币在更广的区域范围发挥货币锚效应,能够为未来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创造条件,是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环节。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我国塑造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内容,自2013年提出以来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所覆盖的地理范围以亚欧大陆为核心,已经进一步延伸至大洋洲、非洲及美洲等地区。“一带一路”所引领的国际合作新格局,之于人民币崛起具有重要意义,故而被视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平台。在此背景下,本文旨在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探究我国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既能够拓展人民币国际化相关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又能够为我国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把握重点方向,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推动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一定的实践启示。本文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一定的边际创新。第一,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遵循“提升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这一逻辑主线,从“一带一路”建设的角度出发,以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弥补了人民币国际化深层次研究的不足。第二,研究范围的拓展。本文将研究样本从东亚或者亚洲一隅扩展到“一带一路”区域,使得研究范围更加广泛,同时,也能够对空间分布特征有更加全面的把握。第三,研究方法的适度突破。本文在第4章、第5章、第6章的实证研究中,对研究方法进行了一定的优化和创新,使得研究结果更加稳健有效。本文按照“研究的出发点、研究的基础、研究的核心、研究的落脚点”这一思想脉络展开,全文共由八章构成。从研究的出发点来看,本文第1章对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了重点阐述,紧紧围绕“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这一研究主题,提出了四个关键问题,即人民币是否具备发挥货币锚效应的条件?人民币是否在“一带一路”国家发挥了货币锚效应?如何进一步提升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以及我国是否具备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现实基础?从研究的基础来看,本文第2章对最优货币区理论、货币替代理论和计价货币选择理论进行梳理,为后文研究的展开提供理论支撑。同时,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和评述,从而更好地把握国内外研究动向,明确已有研究的局限以及可拓展的方向。从研究的核心来看,本文第3章、第4章、第5章、第6章分别对提出的四个核心问题进行了逐一回答与分析。首先,本文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进行了探究。一方面,对货币锚的演进历程进行总结。从中发现,货币锚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信用锚需要以货币发行国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坚实的贸易基础作为支撑。在牙买加体系下,虽然美元仍是主导货币锚,但世界各国对于货币锚的选择已出现多元化的趋势。这为我国推动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货币锚效应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分别对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外部机遇以及制约因素进行了研判。结果发现,虽然机遇与挑战并存,但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前景依然明朗。我国应在经济实力提升、对外开放程度深化、汇率制度灵活性增强、以及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一定成果的基础上,抓住大好国际机遇,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以更加乐观的心态发展新型经济全球化,以更加合作的态度共建“一带一路”。同时,通过积极拓宽人民币的流通渠道、完善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人民币成为石油等大宗商品的计价货币等,破除资本账户不完全开放的限制、消除内部短板、突破美元霸权的外部制约。其次,为了更加直观地把握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区域作为隐性货币锚的现状,本文通过使用改进的外部货币锚模型,分阶段对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进行测度,并与美元、欧元、日元和英镑四大国际货币进行对比。结果显示,从整体变化趋势来看,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得到了显着提升,美元的主导货币锚地位始终十分稳固,欧元的货币锚地位有明显的削弱。自“8.11汇改”以来,人民币的货币锚地位,虽然仍不及美元,但已可以与欧元相较。对于样本国家来说,美元和人民币的辐射范围明显高于其他三种货币,而欧元则更多地表现出区域性货币的性质。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虽然人民币在某些国家的货币锚效应仍然较弱,但其影响范围已覆盖五大洲,不存在真空区域。伴随着人民币的崛起,国际货币体系的外部驻锚正从美元和欧元的“二极系统”,朝着美元、人民币和欧元的三极化方向发展,且货币锚的选择具有明显的多样化和区域异质性特征。再次,鉴于人民币在“一带一路”不同国家的货币锚效应存在差异,本文使用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法对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考察。首先,通过对“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因素及作用机制进行分析可知,政府合作、贸易、投资、金融四个层面对人民币发挥货币锚效应存在较为重要的影响。为了验证理论分析所提出的实证研究假设,本文通过构建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应用面板有序Logit模型进行检验。通过基础回归分析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政府合作层面,一国与中国的政府合作越紧密,其选择人民币作为货币锚的可能性越大。在贸易层面,贸易依赖度对人民币锚效应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影响主要来源于样本国家从中国的进口贸易。在投资层面,双向投资依存度均对促进人民币锚效应的发挥有积极作用,说明建立人民币良性“流出-回流”机制,对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从金融层面来看,当前人民币“走出去”的推进阶段,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扩大金融开放,并不能显着提升人民币成为其货币锚的可能性,而人民币国际化基础设施建设才是提升人民币货币锚地位的重要保障。最后,本文进一步探讨了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遵循“经济融合、到金融合作、最终到货币合作”这一推动区域货币合作的渐进式路径,本文先后从经贸合作现状、金融合作进展,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货币合作的基础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贸合作态势较好,并且致力于寻求经贸合作的新突破,未来的合作潜力巨大。同时,贸易和投资的良好发展势头催生了金融合作需求,双方进行了一系列的有益探索,为开展深层次区域货币合作创造了条件。考虑到东盟所具有的最坚实的贸易与投资基本面支持,是我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优先方向和突破口。因此,本文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使用OCA指数法,实证检验了“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结论显示,中国及东盟各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逐渐提升,且中国具有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潜力。目前,最适合与中国开展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为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而缅甸和文莱是潜力最小的国家。从研究的落脚点看,本文第7章基于全文的研究,为我国走出一条平衡本国国情与国际标准,统筹发展效益与风险防范,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民币国际化之路,提出政策建议。本文认为,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行稳而致远,我国应遵循如下路径:在政策上依托“‘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和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协同,按照“短期、中期、长期”的时间路径,在模式上采取“政府作用与市场需求”的共同驱动,在空间上完成“东盟、‘一带一路’、全球”的分区域拓展,在程度上实现“探索、加强、突破”的分层次推进,在目标上达成“提高货币锚地位、深化区域货币合作、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阶段性提升。具体来看,一方面,可通过政府合作渠道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通过金融渠道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以实现人民币在“一带一路”货币锚地位的提升。另一方面,应在与我国合作基础较好的区域,如东盟区域,优先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同时遵循经济合作先行的渐进式发展路径,在其他区域,根据不同国家的资源禀赋和合作现状,夯实经济合作基础。最后,第8章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作出未来的研究展望。

曹文[2](2021)在《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文中提出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普遍加强外资安全审查,对全球市场和国际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成为各国政府、产业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欧盟首个联盟层面的外资审查机制立法——《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为案例,试图回答两个重要且相互关联的问题:一是历来主张资本自由流动和投资开放的欧盟为什么建立统一的外资审查机制?二是欧盟建立的外资审查机制为什么不是美国式的强制性审查机制,而是非强制性的合作机制?既有研究未能对上述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回答,本文充分利用国际组织、欧盟机构及其成员国三个层面的工作文件、会议记录、研究报告等大量文献,以及对欧盟官员及商会、智库人员的一手访谈资料,立足于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从欧盟内部与外部因素的关联性出发,基于欧盟作为一个超国家行为体和一种规范性力量的“独特性”,从利益偏好、制度和规范三个维度建立分析框架,为欧盟外资政策调整提供一种新的解释路径。本文首先在考察外资国别和产业分布的基础上,分析欧盟外资审查立法中的主要行为体——核心、外围以及中间地带成员国的利益分歧与妥协,尤其是核心国家德、法基于不同偏好的合作;第二,从权力分配与议程设置的角度梳理欧盟外资审查立法的决策制度与过程,分析共同商业政策与资本自由流动原则、欧盟机构与成员国、不同欧盟机构之间的矛盾及其协调;第三,从非物质因素的角度探讨国际投资政策的新变化及其对欧盟规范升级的影响,包括欧盟如何利用所谓“布鲁塞尔效应”,维护其规范性力量的影响力。本文认为,欧盟建立外资审查机制以及该机制非强制性的性质与特征,是欧盟成员国利益博弈、欧盟内部权力分配和国际规范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欧盟一体化在外资政策领域的具体延续和应对全球化最新演变的适应性调整,其价值观念与规范认同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与美国主要出于权力竞争的目的限制外资不同,欧盟出台《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不能简单界定为保护主义措施,其目的是要在确保合法性的前提下,在经济上保障欧盟内部资本自由流动和统一市场,在政治上维护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的协调一致,进而强化其在国际关系中作为一种规范性力量的身份认知。本文的主要创新与理论贡献是,通过实证研究为国际政治经济学以及欧盟的研究贡献直接投资领域的案例,丰富和发展了传统的外资—东道国分析框架,尤其论证了规范等非物质因素在利益界定与制度形成中的重要性,为国际政治经济学的最新理论发展提供注脚。

Nowak Malgorzata[3](2021)在《21世纪的中波关系 ——“一带一路”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研究》文中认为中波关系从一开始就复杂而含糊不清。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研究者试图对两个国家间的相互关系与合作进行更深入地研究。在两国关系中从一开始就存在着一种障碍,像世界强国总是试图让其盟友间保持紧密关系,并且不让他们对世界强国的对手奉行独立政策。在中国的全球倡议开始时——新丝绸之路——两国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本论文《21世纪的中波关系——“一带一路”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研究》的目的是描述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波兰共和国互相关系发展过程、贸易交换并且分析“一带一路”倡议和《17+1合作》如何促进双方的合作。本文的主要假设是:“中国与波兰在“一带一路”合作下由于带来了波兰诸多盈利和提高它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因此会引起两个国家的关系将来很可能变得更密切”。为了寻找近年来中波关系快速发展的原因并且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个话题本文在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文献研究法。然后为了更充分地研究这个假设,在这里两个问题被提出:一、波兰的地理位置如何影响它的外交政策?二、波兰在欧盟里提高自己的地位对中波的关系会带来什么影响?本文引用的参考文献基本上是波兰文和中文。在这两种语言中大多数文献的目的是从两个方面介绍相互关系,并将其融合到更全面的研究中。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波关系的各个方面以及西方国家对中波关系的分析,在这里几个英文文献也被提出。本文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中波关系及其未来,将对已有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同时,由于此话题的中文参考文献资源不足,所以本论文可以促进中国对整个中东欧地区和波兰的研究更加多元化。论文由导论、正文(分三个章节)、结论和参考文献组成。导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内容和意义。第一章介绍波兰对西方和非西方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以及历史和地理位置是如何塑造它的外交政策的。第二章描述新丝绸之路和在此倡议下出现的区域合作。最后一章深入地研究了在新丝绸之路和区域合作下的双边关系以及这种的情况对两国经济和国际地位产生的影响。然后在结论里对最重要的问题给予了答案,并提供了证据表明随着新丝绸之路的发展和区域合作中波关系将在未来变得非常密切。

田鹊[4](2020)在《金融开放度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 ——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金融一体化的发展,不断推进金融开放已是各国的必然选择。金融业稳步有序地开放在一国经济增长和金融发展中至关重要,因此,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始,越来越多的国家将金融开放战略作为金融改革计划的重要支柱甚至核心支柱。我国对金融开放的探索始于改革开放,如今已走过40余年历程。金融开放为新时代“金融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但金融开放之“水”既能载经济增长之“舟”,亦能产生波动而覆经济增长之“舟”,扩大金融开放对金融稳定带来的挑战不容忽视。因此,研究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尤为必要。本文在用事实法中的存量国际资本流动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开放水平进行测度的基础上,结合Rook邻近空间权重矩阵对2006-2016年省际金融开放度及其空间相关性进行了考察,并利用空间面板模型对金融开放的经济增长波动效应及其溢出效应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的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波动造成的不同影响,最后研究了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的门槛效应。本文研究发现:第一,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金融开放程度有着显着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在模型中加入空间影响因子十分必要,且采用广义形式的随机效应空间Durbin模型(SDM)更合适。第二,从总体来看,金融开放水平的提高会显着降低经济增长的波动,且该溢出效应体现为省际间溢出。第三,代表“引进来”方面的FDI开放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溢出效应为省际间溢出,而代表“走出去”方面的OFDI开放为省际内溢出。第四,东部地区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为间接溢出效应,中部地区为直接溢出效应,西部地区的溢出效应不明显。在具有高度市场化程度的省份,金融开放水平的提高会显着加剧本省经济增长的波动,对邻近省份的溢出不明显。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均存在着明显的门槛效应。结合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政策制定者在制定国家层面金融开放政策时,应同时重视中国各地区之间金融开放的协调,充分考虑各地区金融开放水平的空间相关性和门槛效应的存在,因地制宜制定政策,促进地区间经济金融的协调发展。第二,中国经济进入新时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经济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波动,此时应充分利用金融开放对经济波动的抑制效应,稳步有序地推进金融开放。第三,金融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金融发展的监管以抑制金融非均衡发展,确保金融发展在均衡轨道上,这对于实现经济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帅[5](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开启新征程到跨入新世纪,从站上新起点到进入新时代,整个国家和民族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青年是标志时代最灵敏的晴雨表。”(1)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大学生以独特的社会角色参与其中,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强烈撞击着大学生之思想,影响其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生动形象地反映了中国社会发展和历史变迁的时代风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全面了解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及形成变化过程,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群体的现实样态、时代特质,全面了解他们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进而更深刻地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变化发展规律,对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聚焦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热点,系统回顾和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历程,研究其现实样态、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分析其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以此为基础,研究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进一步增强其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思想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思想热点因其带有的价值反映、对立和冲突,是个体观念在一定社会条件下集中突显的部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主体意图、动机相互作用的结果。(2)人的思想和行为受所处时代条件的影响、制约甚至支配。同时,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可以通过人的劳动实践,或者通过影响和指导人的实践而改造现实世界,甚至创造时代主题。作为大学生价值观集中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其变化发展特点更深刻地反映出这一作用规律。当前,国际形势瞬息万变,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影响不断增强;改革开放持续深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大学生代际特征愈加明显,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不断显现。“赢得青年,赢得未来”,从社会历史发展中描绘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图景,从时代变迁过程中把握青年大学生思想变化轨迹,从青年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规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这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应该承担的使命和责任。党的十九大描绘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提出了新时代“两步走”的战略安排(3)。从时间发展上看,当前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担当者。高等教育要完成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大历史使命,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复杂时代课题,这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关系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能否后继有人这一重大而根本性的问题,也是本论文研究的重大意义之所在。论文内容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对思想热点的基础性问题进行解析。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为出发点,阐释思想热点的涵义、形成特点和表现样态。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过程,从主体、介体、场域等要素入手,论述大学生思想热点“萌芽、汇聚、成型、释放、沉寂”的发展过程,探索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机理。思想热点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社会思潮和风气的前沿,正因如此,研究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才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一个重要课题。第二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以启动和探索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新时代以来为划分,具体梳理各个历史阶段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基本状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主要变化脉络和发展轨迹,描绘其在大学生政治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感体验、文化认知等方面的基本样态。第三章阐释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影响、制约甚至支配人们思想热点和行为倾向的因素各种各样,既有外部客观因素,也有内部主观因素。本章主要对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变化的动因进行时代背景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入手,从社会宏观环境、文化发展、教育改革、主体特征四个方面,追寻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的根源和动力。第四章凝练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特征规律。总体而言,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变化发展体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一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热点是社会发展变化的集中反映,彰显出最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具体而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变化和演进体现出与社会环境相适应、与主体需求相一致、与价值形态变迁相协同、并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等规律和特征。第五章从网络大数据分析和问卷调查两方面开展实证研究,印证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特点和演进规律,并以此分析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主要趋势。网络大数据调查的优势在于能处理海量网络文本数据,数据量大、较为客观;问卷调查的优势在于便于调查设计,易于开展交叉因素分析。两者互相配合,能更全面、真实地反映出大学生的思想热点状况,为实证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综合方法。第六章重点研究探讨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针对性实效性的策略。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论文提出应重视和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问题关切,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趋势,强化理论武装打牢大学生的科学思想基础,改进方式方法,把握重点环节,提升思想热点的引导能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因而,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背景中深刻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并以此来进一步研究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对于做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论文正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演进,关照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视角,基于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历史性梳理和对当下大学生思想热点样态和特质的实证分析,着力描述大学生思想热点的现象特征,着力探究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本质核心,着力分析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演进的历史特点及制约其发展变化的主客观要素,着力把握大学生思想热点发展的演变规律和内在机理,最后落脚到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现实目标上,从而深刻彰显出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形成论文研究分析的逻辑闭环。

祖拉科夫·弗拉迪米尔[6](2019)在《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乌克兰危机的爆发对于欧洲地区的局势和地区的安全,更严重的说对世界政治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乌克兰危机整个事件的重要参与方和受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俄罗斯在接受了克里米亚地区地区之后,受到美国和欧盟的强烈不满,他们采取了孤立措施将俄罗斯排除在西方国家的阵营之外。俄罗斯也在乌克兰危机后被西方国家在政治上所孤立,美国和欧盟对俄罗斯进行很严重的经济制裁。俄罗斯的经济受到重创,同时也加快了俄罗斯寻找新的出路。俄罗斯为了应对乌克兰危机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进行一系列的对外政策的调整,包括联系独联体国家以保持东欧地区的稳定,创立了欧亚经济联盟用来加强经济联系,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俄罗斯还加快了东进战略,加快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开发,与亚洲国家改善关系,加入亚洲的地区组织,与中国更好的发展国家间关系,寻求新的能源市场。在对欧洲的关系上,俄罗斯极力改善与欧洲大国的关系,恢复经济往来。将欧亚经济联盟与中国的“一带一路”联系起来,复兴俄罗斯经济。俄罗斯在经过一系列的对外政策调整之后,经济情况有所好转,面临的困境也得倒了一些缓和。文章在分析了俄罗斯在乌克兰危机后的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并在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对俄罗斯国家和周边地区局势的影响。在文章的第一部分简单的讲了一下乌克兰危机发生的过程,从危机的初步发生到后来的国际形势,分析了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几种重要的原因,其中包括了乌克兰的经济状况和国内政治与民族问题,以及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第二部分认真分析了俄罗斯在面对乌克兰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所采取的国家对外政策的调整,分别从独联体国家、欧盟国家、美国、亚洲国家等几个重要的区域进行了重点分析,从中对比分析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变化,以及重点的方向。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把外交重点向亚洲地区进行了转移。第三部分是俄罗斯对外政策调整的影响,分别从俄罗斯国家及地区层面进行了说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调整对于俄罗斯国家、周边地区和国际社会的影响。

陈雨蒙[7](2018)在《我国汇率制度选择与资本账户管理的协调研究》文中认为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汇率制度改革与资本账户开放始终是两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面对当前的经济下行压力,为同时实现“稳增长”和“控风险”双重目标,央行应如何推进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合理引导外汇市场预期,从而保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在当前美元处于升值周期、人民币具有一定贬值压力的情况下,央行应以怎样的方式管理资本账户和跨境资本流动,从而维护金融环境安全?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问题并非各自独立存在,而是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对当前我国的汇率制度选择与资本账户管理之间的协调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含资本账户管理情况下的汇率制度选择问题,通过建立包含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两政策DSGE模型,比较不同汇率制度下的中央银行福利效应。研究发现不论中央银行选择怎样的政策目标或规则,中间汇率制度均优于两极化的汇率制度。随后本文采用跨国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汇率制度稳定性对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影响,研究发现,二者之间的负相关会随着经济金融水平的提升而明显减弱。其后,本文在两政策模型中引入第三个政策即资本账户管理,通过建立同时包含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与资本账户管理政策的三政策DSGE模型,比较不同偏好类型的中央银行制度组合及相应福利损失,从而考察汇率制度选择与资本账户管理二者之间的协调问题。研究发现,相比资本完全自由流动,对资本流动进行管理有利于央行降低福利损失,因此中央银行应同时采用管理浮动汇率制与资本账户管理相结合的制度组合。最后,由于现阶段多数学者对于资本账户开放的定量研究仍集中于以法规法测度的资本管制水平,因此本文构建了基于事实法测度的审慎型资本流动管理指标,并采用我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其进行了强度测算及分析,研究发现,审慎型资本流动管理政策可以较为有效地调控短期资本流动,但在突发事件冲击下,仍需要增加资本账户管理强度以遏制大规模的资本流动。基于上述结论,本文认为:(1)在汇率制度选择方面,以管理浮动汇率制为代表的中间汇率制度优于完全浮动的汇率制度,因此无需实现汇率制度的清洁浮动;(2)虽然保持汇率制度的稳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但二者之间存在着先增强后减弱的非线性关系,且更为发达的经济金融水平有助于削弱二者之间的冲突;(3)考虑资本账户管理时,应采用管理浮动汇率制与资本账户管理相结合的宏观经济政策组合,而无需追求过高的资本账户开放程度;(4)在资本流动管理方面,需要保持对资本流动的审慎管理以实现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引导和调节,从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

竺彩华,冯兴艳[8](2015)在《世界经济体系演进与巨型FTA谈判》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世界经济体系演变呈现出三大特征,即世界经济重心不断向发展中经济体转移,"欧美世纪"正在向"亚洲世纪"转型;美国的唯一"中心"地位受到来自中国的挑战;"中心—外围"式的利益格局正在向"网络板块"格局转型。与此同时,世界经济体系中也出现了三大巨型FTA谈判,即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和跨大西洋贸易投资协定(TTIP)。从世界经济体系演变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今天的超大型FTA现象,TPP和TTIP是发达国家再平衡"亚洲世纪"的两大平台,而RCEP则是亚洲平衡TPP和TTIP的核心载体。在这一平衡与被平衡的博弈进程中,中美互动成为关键性因素。

汪秋燕[9](2014)在《经济冲击对称性视角下的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区域货币合作是当前学术界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领域,作为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东亚地区,其货币合作问题随着自身经济的迅速发展而倍受关注。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给东亚各经济体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打击,时隔十多年之后的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再次给东亚各经济体带来严重影响。两次金融危机给东亚各国一个深刻教训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没有国家能够逃脱金融危机的魔掌,任何单个国家难以独自抵御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金融危机的再度爆发使区域内国家认识到区域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统一货币的意义更加凸显。本文在最优货币区理论的指导下,从经济冲击对称性角度出发,采用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对东亚货币合作问题进行分析。将经济冲击分解为结构冲击即供给冲击和需求冲击,考察东亚地区受到经济冲击的对称性情况,并以此作为判断东亚地区进行货币合作的标准。本文认为目前东亚尚不具备构建一个单一的货币区,东亚地区供给冲击对称性高于需求冲击对称性,但可以考虑中国与东盟5国先行构建次区域货币合作。

田文峰[10](2012)在《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文中提出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通常简称为“帝国主义论”)这一历史巨着,是列宁研究帝国主义理论的思想结晶和科学总结。该书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它所提出和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主义的理论基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列宁在这本书中以及随后的《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分裂》(1916年10月)一文中,对帝国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全面而深刻地分析和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做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的重要论断,并彻底批判了考茨基等人在帝国主义问题上所散布的种种谬论。正是列宁站在历史的高点上,在以帝国主义理论为核心的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才形成了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之蓬勃开展;不仅成功地领导俄国人民群众完成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翻转了历史乾坤,而且还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国共产党人,成为他们的坚定信念和行动指南。列宁有关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论断和科学断言,都得到了世界范围内革命实践的验证,经过百年历史风云的洗礼,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充分体现了其理论的科学性、正确性、时代性、先进性和实践性。至今我们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解决关于帝国主义、经济危机乃至战争与和平等种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都得回归列宁,请教列宁!我们在充分肯定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正确性及其现实指导意义的同时,也必须看到,距20世纪初列宁发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已近百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又进入一个新的繁荣阶段,在这个“黄金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新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准,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发展。此时,特别是在苏东国家社会变型之后,代表帝国主义利益的学者、国际上的“修正主义者”也包括中国的右翼“知识精英”也成了以新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新帝国主义思潮的俘虏,他们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掩饰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矛盾和弊端,大肆赞颂和吹捧西方的自由市场经济制度、社会政治制度的完美。他们中的有一些人认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已经过时了,甚至是错误的,至少不适用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分析。苏联解体以后,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更是受到了不公正的评价。然而,当“马克思列宁主义”简而称之为“马克思主义”之后,“列宁主义”逐渐成为鲜为人知,少有提及的语词之时,直至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爆发之际,人们才幡然醒悟?再回首,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如同“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宁帝国主义理论虽然产生于20世纪初,但它对于我们理解21世纪的资本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它提供了我们分析和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理论指导。的确,列宁有关帝国主义的相关理论都是列宁在一个世纪前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来的。与百年前相比,当今世界无疑发生了重大变化,列宁当年的论述是否符合当今,是否已经过时?我们应当如何结合当今的实践来理解和解释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与实践及其现代价值?毫无疑文,这正是本文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本文第一章,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结合列宁时代的社会、历史、政治和经济背景,系统地论述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形态、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的科学理论。作者认为,列宁对帝国主义作了全面系统的科学分析,剖析了帝国主义的实质、特征和基本矛盾,全面而深刻地分析和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发展规律,列宁创造性地解决了资本主义新阶段对科学社会主义提出的新课题,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当代的蓬勃开展和顺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和思想武器。本文第二章阐释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历史贡献和现代价值。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不仅在于它创造了一套关于垄断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理论体系,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更表现为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性的飞跃与升华,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最新发展阶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纪元,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性的飞跃,而列宁所创立的帝国主义伟大科学理论则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给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斗争提供了指导方针。作者力求坚持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分析方法,试图在当代的现实背景下,充分发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预见性,继承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说,适应社会主义革命运动的新发展;作者进而认为,列宁创立的帝国主义理论是列宁主义的基石和核心,更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正因如此,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具有以下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1)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伟大认识成果;(2)她具有应因时代性的当下性,当前发生的全球性经济危机证明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前瞻性、时代性、正确性和真理性,也因此它是我们反思和战胜全球金融危机的思想利器和实践工具;(3)更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4)列宁的帝国主义思想在当代全球化背景下不仅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反而是更加凸显重要性和指导性。也因此,它为我们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和有效的方法论;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和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用客观的、历史的和发展的眼光来理解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预见性。本文第三章试图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全球社会历史经济政治的新变化,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方法,分别从垄断、瓜分领土、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夸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趋势、帝国主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等视角,论述了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局限性,并最终主张:以历史的眼光、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眼光和创新的视野来——致力于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创新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灵魂和生命力之所在。本文第四章尝试对列宁“帝国主义论”进行了新阐释:主张“照着”列宁讲,也“接着”列宁讲,“接着讲”就是要以列宁帝国主义理论为思想武器,对当代帝国主义进行新的批判,揭示当代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展现当代帝国主义运动规律和发展趋势。在新的情境下,尤其是在当前今世界政治经济发展的情势,以列宁的“帝国主义论”为指导,进一步深化认识当代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新的表现形式(如金融帝国主义、文化帝国主义、军事帝国主义等当代“新帝国主义”的新表象,着力把握当代帝国主义的新发展和新形态,透过实证分析和理论反思,系统地提出和阐释出一套论述当代帝国主义的理论标准和概念架构。本文对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时代的形成与终结、当代帝国主义的定义、形成及其经济基础的演变(国家垄断和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和发展态势做了较为系统而又深入地论述和梳理,从而使得我们在全球化时代能够认清当代帝国主义的本性(本质与特征)并没有变化,尤其是日美帝国主义在二战之后达成新的同盟,形成新帝国主义;我们不能无视新帝国主义的存在;只有正视它,直面新帝国主义,我们才能战胜他(一切帝国主义主义都是纸老虎——毛泽东)。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必须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本文的第五章认为,研究列宁帝国主义的当代价值在于,我们可以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为思想武器,更好地指导我国积极有效应对“新帝国主义”的挑战,从而为中国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建设提供新战略、新策略和新措施。我们对“新帝国主义”的研究之最终目的还是在于维护国家利益,并告诫国人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新环境中,应该怎样内保生存和发展权益,外争必要的话语权。为此,本文首先理顺了中国四代领导人在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方面的创新与实践,主要内容有——毛泽东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的理论、第三世界理论和独立自主的理论;邓小平提出的防止帝国主义和平演变图谋的理论;江泽民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由于帝国主义势力的存在,世界局势依然面临严峻挑战的理论,为此胡锦涛还进一步地提出了——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思想与构建和谐世界的构想。这些思想体系一脉相承,内容丰富,对于我们分析帝国主义相关理论与指导我们在新时代如何应对帝国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在此基础上分别从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等方面详细分析了当今中国如何应对新帝国主义的有效策略。帝国主义在当代的渗透已经与旧帝国主义有所区别,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文化等等方面进行新形式的渗透与剥削。对此,我们要引起足够重视,既要针对帝国主义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又要明确防范与反对帝国主义的最终目的。我们并不是要拿着打倒帝国主义的大旗与帝国主义国家势不两立,最终造成“两败俱伤”的局面,而是要努力在新时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大趋势下既学会有效防范帝国主义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权的渗透与颠覆,又要学会如何在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与当代帝国主义打交道,在斗争、博弈和合作中谋求发展,并最终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胜利和建设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千秋伟业。

二、亚洲金融危机再回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洲金融危机再回首(论文提纲范文)

(1)“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最优货币区理论
        2.1.2 货币替代理论
        2.1.3 计价货币选择理论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货币锚的概念及特性
        2.2.2 货币锚效应测度的实证方法
        2.2.3 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
        2.2.4 货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2.2.5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现实背景
    3.1 货币锚的演进历程
        3.1.1 金本位时期:黄金锚
        3.1.2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黄金-美元锚
        3.1.3 牙买加体系时期:以美元为主导的货币锚
    3.2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内部基础
        3.2.1 经济实力的显着增强
        3.2.2 对外开放程度的持续深化
        3.2.3 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市场化改革
        3.2.4 人民币国际化的有序推进
    3.3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外部机遇
        3.3.1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结构性缺陷
        3.3.2 全球经济格局面临多元化调整
        3.3.3 “一带一路”引领国际合作新格局
    3.4 人民币成为货币锚的制约因素
        3.4.1 资本账户的不完全开放
        3.4.2 金融体系的不完善
        3.4.3 美元强大的计价货币惯性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民币在“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锚效应测度
    4.1 基础分析框架
        4.1.1 模型的设定
        4.1.2 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4.2 模型的扩展与改进
        4.2.1 多重共线性问题的处理:辅助回归
        4.2.2 样本区间的划分:基于Bai-Perron方法的多重结构突变检验
        4.2.3 回归方法的选择:似不相关模型
    4.3 实证结果分析
        4.3.1 平稳性检验及结果说明
        4.3.2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锚效应的影响因素
    5.1 “一带一路”建设中影响人民币锚效应的因素及作用机制
        5.1.1 政府合作渠道
        5.1.2 贸易渠道
        5.1.3 投资渠道
        5.1.4 金融渠道
    5.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设定
        5.2.1 变量及数据来源
        5.2.2 模型设定及回归方法
    5.3 实证结果分析
        5.3.1 基础回归结果
        5.3.2 稳健性检验
        5.3.3 进一步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以人民币为货币锚主导区域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6.1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合作基础
        6.1.1 贸易和投资的合作现状
        6.1.2 贸易和投资的发展潜力
    6.2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货币金融合作进展
        6.2.1 货币合作的初步成果
        6.2.2 金融服务的网络化布局
        6.2.3 资本市场合作的有益尝试
        6.2.4 开发性金融合作的突破进展
    6.3 基于OCA指数的区域货币合作潜力分析:以东盟为例
        6.3.1 中国与东盟货币合作的背景
        6.3.2 模型设定、变量与数据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 区域货币合作推动欧元国际化的经验借鉴
        6.4.1 欧元国际化的发展历程
        6.4.2 欧元国际化模式的启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
    7.1 继续提升人民币在“一带一路”的货币锚地位
        7.1.1 在政府合作层面为人民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7.1.2 在贸易和投资层面培育人民币的真实需求
        7.1.3 在金融层面促进人民币的良性循环
    7.2 分区域、分层次推进区域货币合作
        7.2.1 东盟区域:开展深层次货币合作
        7.2.2 其他区域:夯实经济合作基础
第8章 总结及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研究成果
致谢

(2)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及其局限性
    第三节 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欧盟外资政策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
    第一节 《罗马条约》与欧洲共同市场
    第二节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与欧盟的形成
    第三节 《里斯本条约》与欧盟一体化的新发展
    第四节 作为“独特”行为体的欧盟
第二章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
    第一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的出台背景
        一、跨国公司与全球政治经济权力结构的变革
        二、欧盟成员国自身发展的需求
        三、美国外资安全审查的外溢效应
    第二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的核心内容
        一、外资审查的定义与主要对象
        二、欧盟的权利与成员国的权力
        三、管制外资的非强制性合作机制
    第三节 《欧盟外资审查条例》中的争议焦点
        一、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分歧
        二、欧盟外资权限的争议
        三、欧盟外资监管的规范
第三章 欧盟成员国的利益偏好及其分歧
    第一节 外资在欧盟的分布及其特征
        一、欧盟吸收外资及其主要来源国
        二、欧盟吸收外资的国别及产业分布情况
        三、中国对欧盟投资的分布情况
    第二节 核心成员国外资审查机制的比较
        一、外资审查机制及其最新调整
        二、最新调整的主要特征及其原因
        三、德法的利益偏好与合作
    第三节 外围与中间地带成员国的利益与政策偏好
        一、中东欧和南欧成员国的利益偏好
        二、北欧与低地国家的利益偏好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欧盟外资政策的权力分配及制定过程
    第一节 欧盟外资政策制定的法律制度
        一、主权财富基金与欧盟的资本自由流动
        二、共同商业政策还是资本自由流动原则?
        三、普通立法程序还是特别立法程序?
    第二节 欧盟外资政策的决策机构
        一、欧盟立法机构与外资政策制定
        二、欧盟委员会与外资权限
        三、欧洲议会与立法权扩张
    第三节 欧盟外资政策的议程设置与权力再分配
        一、成员国与审查自主权
        二、欧盟与议程设置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欧盟的规范性力量与外资审查的新规范
    第一节 国际投资政策新规范与欧盟规范的升级
        一、国际投资政策的新规范
        二、欧盟外资审查规范的升级
    第二节 欧盟调整投资激励机制的方向
        一、欧盟的外资理念与政策反思
        二、吸引外资与引导流向
    第三节 欧盟外资审查机制的灵活性
        一、监管适度与投资便利化
        二、监管合作与透明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3)21世纪的中波关系 ——“一带一路”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章 波兰外交政策和中波关系的历史发展梳理
    第一节 波兰的地理位置和防御性现实主义外交政策
    第二节 9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后波兰国内政治变化
    第三节 波兰的亲西方政策同中波关系
第二章 “一带一路”倡议
    第一节 新倡议的提出和目的
    第二节 新丝绸之路上的国家
    第三节 “一带一路”下的区域合作
第三章 “一带一路”下的中波关系
    第一节 “一带一路”后中波关系的改变
    第二节 在“一带一路”下中波的贸易前景
    第三节 波兰在未来中国和东欧关系中的领袖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金融开放度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 ——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金融开放内涵
        1.2.2 金融开放水平测度
        1.2.3 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
    1.3 研究思路、论文结构、创新点及不足
        1.3.1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1.3.2 技术路线图
        1.3.3 论文创新点
        1.3.4 不足之处
第二章 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理论机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开放概念
        2.1.2 经济增长波动概念
    2.2 动态开放经济理论
        2.2.1 封闭经济中财富的动态变化
        2.2.2 开放经济中财富的动态变化
    2.3 理论的启示
第三章 中国省际金融开放度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空间计量分析
    3.1 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构建
        3.1.1 空间面板计量经济模型的类型
        3.1.2 变量选取与度量
    3.2 实证分析
        3.2.1 空间相关性检验
        3.2.2 空间面板模型的选择
        3.2.3 空间溢出效应分解
第四章 中国省际金融开放度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进一步分析
    4.1 金融对内开放、金融对外开放与经济增长波动
    4.2 金融开放对经济增长波动影响的门槛效应
        4.2.1 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4.2.2 市场化程度差异
第五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后记

(5)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综述
        (一)研究现状概览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热点研究的基础性问题解析
    一、思想热点相关概念释义
        (一)思想热点的基本涵义
        (二)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三)思想热点的表现形态
    二、思想热点研究的理论资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基本观点
        (二)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关于思想及相关问题的主要论述
        (三)思想热点研究的多学科理论借鉴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形成及演进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的主要条件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形成和运行过程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价值蕴涵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时代发展的协同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历史图景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78 年-1992 年)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推进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1992 年-2002 年)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思想热点及特征
    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02 年-2012 年)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阶段性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四、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2012 年至今)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代特征
        (二)这一时期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
        (三)这一时期大学生的思想热点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宏观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政治建设与主流意识形态引领
        (二)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建设成就
        (三)利益结构调整与社会阶层分化
        (四)国际格局变化和国际地位提升
    二、文化发展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文化传播
        (二)经济全球化带来思想文化冲击
        (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繁荣
    三、教育改革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对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引导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大学生思想热点的涵育
    四、主体自我因素的影响作用分析
        (一)知识结构变化速度加快
        (二)心理因素复杂特征突出
        (三)价值取向多元化构成明显
        (四)社会角色多样性转变衍生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规律性表征
    一、时代环境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逻辑起点
        (一)社会经济发展决定思想热点演进样态
        (二)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思想热点演进方向
        (三)科学技术进步改变思想热点演进速率
    二、发展需求是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内在动因
        (一)大学生成长诉求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反映
        (二)大学生个性特征在思想热点演进中的体现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与价值观形态变迁的协同效应
        (一)价值目标务实化与思想热点内容的通俗化
        (二)价值标准多维化与思想热点评价的差异化
        (三)价值取向多样化与思想热点类型的多层次化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差异发展的反作用
        (一)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不同步变化
        (二)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非线性变化
        (三)大学生思想热点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第五章 当前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实证研究
    一、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互联网大数据调查的数据描述与分析
    二、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实证研究
        (一)本研究问卷调查的方法概述
        (二)问卷调查的样本情况
        (三)基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思想热点数据描述与分析
    三、调查反映的大学生思想热点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热点的多样主题中凸显情感内核
        (二)思想热点的态度价值总体积极向上
        (三)思想热点的表达方式深受网络亚文化影响
        (四)思想热点集中反映大学生现阶段的发展需要
    四、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的发展趋向
        (一)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更加突出
        (二)新时代新发展理念的影响更加深刻
        (三)文化融合创新的影响更加广泛
第六章 增强新时代引领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针对性实效性
    一、积极回应大学生思想热点的问题关切
        (一)理解和尊重大学生个性特征
        (二)把握和满足思想热点的合理性需求
        (三)正视和应对思想热点的非理性表达
    二、科学研判大学生思想热点的发展趋势
        (一)增强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科学性
        (二)建立大学生思想热点趋向研判的联动机制
    三、打牢学生成长发展的科学思想基础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头脑
        (二)坚持以优秀中华文化增强自信
        (三)坚持以“四个正确认识”为培养导向
    四、把握提升思想热点引导能力的关键环节
        (一)遵循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二)在增强课堂内外协同中加强引导
        (三)在强化网络主旋律传播中加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6)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0.1.1 选题背景
        0.1.2 选题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3 研究方法
        0.3.1 文献研究法
        0.3.2 比较分析方法
    0.4 难点和创新点
        0.4.1 创新点
        0.4.2 难点
1 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
    1.1 乌克兰危机简述
        1.1.1 乌克兰危机发生的过程
        1.1.2 乌克兰危机爆发的原因
    1.2 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的影响
        1.2.1 俄罗斯经济情况的变化
        1.2.2 俄罗斯国内政治环境的变化
        1.2.3 俄罗斯周边地区的安全威胁加剧
2 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变化
    2.1 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政策的调整
        2.1.1 稳定与独联体国家的政治联系
        2.1.2 加速发展欧亚经济联盟稳定国家经济
    2.2 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对欧美政策的变化
        2.2.1 俄罗斯对欧盟政策的变化
        2.2.2 俄罗斯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2.3 俄罗斯对外政策向亚洲转变
        2.3.1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全面升温
        2.3.2 增强和亚洲国家的联系
        2.3.3 与亚洲国家合作开发远东地区
3 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影响
    3.1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改变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3.1.1 促进俄罗斯经济得到复兴
        3.1.2 保障俄罗斯的国家安全
        3.1.3 缓解俄罗斯国内的矛盾
    3.2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变化对国际社会的影响
        3.2.1 俄罗斯与美欧的尖锐矛盾有些许缓和
        3.2.3 俄罗斯外交重心加快转向东方国家
        3.2.4 平衡东西方的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汇率制度选择与资本账户管理的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汇率制度选择相关研究
        2.1.1 汇率制度选择的争议回顾
        2.1.2 基于三元悖论的汇率制度研究
        2.1.3 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的协调研究
    2.2 资本账户管理相关研究
        2.2.1 资本管制强度测算
        2.2.2 资本管制的有效性分析
        2.2.3 资本审慎管理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资本自由流动下的汇率制度选择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
        3.2.1 家庭部门
        3.2.2 厂商部门
        3.2.3 对外贸易
        3.2.4 政府部门
        3.2.5 外生冲击设定
    3.3 数据描述
        3.3.1 参数校准
        3.3.2 贝叶斯估计
    3.4 汇率制度选择及其内在机制分析
        3.4.1 福利比较分析
        3.4.2 动态响应分析
        3.4.3 内在机制分析
    3.5 稳健性检验
        3.5.1 改变目标函数后的稳健性检验
        3.5.2 改变政策规则后的稳健性检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汇率制度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实证研究
    4.1 引言
    4.2 汇率制度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非线性关系
    4.3 汇率制度稳定与货币政策独立性的非对称性关系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汇率制度选择与资本账户管理的组合研究
    5.1 引言
    5.2 模型构建
        5.2.1 家庭部门
        5.2.2 政府部门
    5.3 数据描述
    5.4 福利比较分析
    5.5 稳健性检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变系数模型的审慎型资本账户管理研究
    6.1 引言
    6.2 资本流动管理政策强度测算
        6.2.1 模型构建
        6.2.2 居民债券组合调整成本测算
    6.3 短期资本流动与资本流动审慎管理的关系研究
        6.3.1 短期资本流动月度数据估算
        6.3.2 模型设定与数据描述
        6.3.3 实证分析
    6.4 回归利率平价的资本流动管理有效性分析
        6.4.1 利率平价偏离值的平稳性检验
        6.4.2 资本流动管理的有效性变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主要结论
    7.2 政策建议
附录
    附录A 第三章附录
        A.1 辅助方程及其参数设定
        A.2 完整的非线性系统
        A.3 稳态均衡
        A.4 稳态下的辅助函数参数求解
    附录B 第五章附录
        B.1 辅助方程参数设定及其稳态求解
        B.2 完整的非线性系统
        B.3 稳态均衡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世界经济体系演进与巨型FTA谈判(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世界经济体系演变的三大特征
    (一)相对经济实力:从“欧美世纪”到“亚洲世纪”
    (二)相互依存关系:从“美国中心”到“中美双中心”
    (三)相对利益格局:从“中心—外围”到“网络板块”
二、TPP和TTIP:发达国家再平衡“亚洲世纪”
    (一)“中心”地位在多边贸易体系中难以维系
    (二)“再平衡”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维持主导优势
    (三)“再平衡”亚太地区:保持中心地位
三、RCEP:亚洲地区平衡发达国家的“再平衡”
    (一)RCEP高度承载亚洲“核心经济圈”利益
    (二)RCEP是亚洲平衡TPP、TTIP谈判的最佳平台
    (三)距离:RCEP相较于TPP的筹码
结语

(9)经济冲击对称性视角下的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主要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2章 货币合作理论与经济冲击对称性理论
    2.1 货币合作的定义
    2.2 最优货币区理论
        2.2.1 传统的 OCA 理论
        2.2.2 OCA 理论的新发展
    2.3 经济冲击对称性理论
        2.3.1 经济冲击的基本概念
        2.3.2 经济冲击的主要类型
        2.3.3 经济冲击对称性下货币合作的成本分析
        2.3.4 经济冲击对称性理论的核心思想
        2.3.5 经济波动的经济冲击表示
    2.5 对货币合作理论的评价
第3章 经济冲击对称性下东亚货币合作分析
    3.1 分析框架
    3.2 SVAR 模型介绍
    3.3 实证检验
        3.3.1 东亚地区宏观经济周期相关性分析
        3.3.2 东亚地区经济冲击对称性分析
        3.3.3 东亚地区经济冲击的动态对称性——脉冲响应分析
        3.3.4 实证小结
第4章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难点与中国政策选择
    4.1 东亚货币合作的现实障碍
        4.1.1 东亚地区政治基础薄弱
        4.1.2 东亚地区缺乏轴心国及货币锚
        4.1.3 东亚地区对美国以及美元的依赖
    4.2 中国在东亚货币合作中的政策选择
        4.2.1 加强同东亚各国间的政策协调
        4.2.2 深化国内金融体制改革
        4.2.3 积极推进人民币区域化国际化进程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 问题的缘起
        (二) 选题的理论意义
        (三) 选题的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一)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历史唯物论的方法
        (二)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三) 实证研究方法
        (四) 抽象与具体统一的方法
        (五)文献研究法
    四、主要创新点
        (一) 创新点之一:做出新的定位,阐释了新的价值
        (二) 创新点之二:揭示了历史局限性,致力于创新与发展
        (三) 创新点之三:在实践中运用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探索怎样在中国情景下应对新帝国主义
第一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及主要内容
    一、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
        (一)时代背景
        (二) 理论来源
        (三) 形成发展
    二、帝国主义的特征与本质
        (一) 帝国主义的特征
        (二) 帝国主义的本质
第二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历史贡献与现代价值
    一、历史地位和历史贡献
        (一) 历史地位
        (二) 历史贡献
    二、现代价值和现代意义
        (一) 伟大的认识成果和科学的认识结晶
        (二) 深远的洞察力和科学的预见性
        (三) 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前瞻者
        (四) 锐利的思想武器和实践的行动指南
        (五) 强烈的当下性和应因性
第三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历史局限性及所面临的挑战
    一、当代帝国主义的新变化
        (一) 经济特征的变化
        (二) 政治特征的变化
        (三) 军事特征的变化
        (四) 文化特征的变化
    二、历史局限性
        (一) 关于垄断
        (二) 关于瓜分领土
        (三) 关于帝国主义是垂死的资本主义
        (四) 关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某些趋势
        (五) 关于帝国主义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六) 关于帝国主义时代
第四章 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现代阐释
    一、新帝国主义的产生
        (一) 产生背景
        (二) 主要形态
        (三) 本质特征
    二、金融帝国主义
        (一) 列宁的论述
        (二) 表象及其特征
        (三) 本质特征
    三、文化帝国主义
        (一) 文化帝国主义的产生与形成
        (二) 表象与形态
        (三) 本性
    四、军事帝国主义
        (一) 产生背景
        (二) 形成与演变
        (三) 本质与特征
第五章 中国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应对
    一、中国领导人对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一) 毛泽东关于反对帝国主义的理论
        (二) 邓小平关于防止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理论
        (三) 江泽民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论述
        (四) 胡锦涛关于独立自主与推动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
    二、当代中国怎样应对新帝国主义
        (一) 政治应对
        (二) 军事应对
        (三) 经济应对
        (四) 金融应对
主要参考文献

四、亚洲金融危机再回首(论文参考文献)

  • [1]“一带一路”建设中人民币的货币锚效应研究[D]. 蔡琬琳. 吉林大学, 2021
  • [2]外资安全审查机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 ——以《欧盟外国直接投资审查框架条例》为例[D]. 曹文. 北京大学, 2021(09)
  • [3]21世纪的中波关系 ——“一带一路”对两国关系的促进作用研究[D]. Nowak Malgorzata.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 [4]金融开放度对经济增长波动的影响 ——基于中国省际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D]. 田鹊. 南京财经大学, 2020(08)
  • [5]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热点演进研究[D]. 王帅.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6]乌克兰危机后俄罗斯的对外政策研究[D]. 祖拉科夫·弗拉迪米尔. 辽宁大学, 2019(02)
  • [7]我国汇率制度选择与资本账户管理的协调研究[D]. 陈雨蒙. 厦门大学, 2018(07)
  • [8]世界经济体系演进与巨型FTA谈判[J]. 竺彩华,冯兴艳.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 2015(03)
  • [9]经济冲击对称性视角下的东亚货币合作问题研究[D]. 汪秋燕. 湖南大学, 2014(03)
  • [10]列宁帝国主义理论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 田文峰.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重温亚洲金融危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