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政策城市将执行到底

2003年政策城市将执行到底

一、2003年将政策市进行到底(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丹[1](2020)在《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15年中国股市经历了一次巨震,为了维护股票市场稳定,中国政府以“国家队”身份、以超过一万亿的资金规模直接入市救助股市。后期又面临大量资金是否和如何退市问题。此次中国“国家队”资金救助股市为世界各国(地区)所关注,也为政治经济学和金融监管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田野实验,本文重点考察和研究这一重大的经验事实。论文分为八章。第一章阐释了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国内外现实背景和研究现状,突出了研究意义,介绍了论文的内容结构。第二章对现有关于政府对股票市场干预的相关文献做梳理。从股市危机的特征和政府职能两个方面阐述了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从文献中总结政府救市策略的目标、具体方式和政策效果,并重点突出股市干预基金的设立及运行效果;进而立足于中国政府股市干预策略,以及中国2015年股市危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研究缺陷;最后指出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退出机制的研究不足。第三章从金融史的角度,以政府救助方式为划分,并遵循重大股市危机发生的时间轴,对20世纪以来历次典型性金融危机中各国(地区)政府救市的经验做比较,尤其集中于政府直接注资股市的策略比较,对比较成功的股市平准基金的运作详细展开,并总结处于不同发展阶段股市的政府干预策略差异。着眼于中国股市,对中国股市自建立以来的政府干预策略进行梳理,并详细剖析2015年股市危机的救市计划,为中国股市危机的应对措施提供历史经验。第四章对政府入市策略做理论分析,结合中国股市的典型性特征,基于噪声交易模型,分别从股市危机的形成、中国政府救市的目标与策略、入市干预的预期效果等方面,对政府救市资金入市进行理论分析;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提出政府入市效应的三个理论假说。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对中国政府救市资金的运行情况和策略效果的实证分析。对救市资金及其后续调整的详细统计是救助策略研究的重要现实依据。第五章首先集中关注2015年中国股市大波动期间,以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和中国证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为主力的“国家队”救市资金的统计,分别从资金入市的市场背景、资金的筹集规模、入市结构安排、选股原则、后期资金动态调整、等各方面剖析政府此番的注资行动;并对“国家队”各持股成员拆分比较,以完整展示救市资金运行全貌。第六章基于第四章提出的三个理论假说,实证检验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计划的政策效果,分别从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对市场整体层面和被救助对象个体层面的波动性影响、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检验等三个方面,对政府此番股市救助策略的实施效果作评价。第七章是政府救助策略的处置问题研究。在政府入市模型的框架之上,退市理论研究探讨了政府退市的目标设定、交易策略、预期效果等,并在两期模型中给出了政府退市的必要条件和持仓调整的操作策略,对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初步的机制设计。本章第二部分基于退市模型的结论,通过对救市资金的投资成本和各期收益水平的核算,指出“国家队”救市资金的退出时机,为退市策略建议提供现实依据。第八章对研究成果做总结,指出本文未来的研究展望;在各国(地区)股市危机救助历史的梳理与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为中国政府救市的策略选择及救市资金的后期运行提出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结论:入市方面:政府入市救助的目标是稳定市场,是必要的和有效的,具体体现在以下各方面:政府通过增持股票为市场提供额外的流动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风险;政府的股市干预有利于降低市场波动性,并且干预力度越大,个股的收益率波动性越低;降低股票的噪声交易程度是救市资金降低股市波动性风险的主要作用机制。退市方面:国有资金大量滞留股市是有负面作用的,退市是必要的,但是,由于退市的目标比入市实际上更多元,所以退市行为更应该谨慎和有策略。考虑到政府对不同目标的偏好或权衡,其实后危机时期政府救助资金退出可以有不同的策略和时机。假定政府的目标只是入市资金的损益平衡,其实2017年底已经出现过全部退出的时机。但是,实际上政府至今还活跃在股市中,说明政府在某些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其救助资金的目标函数中可能包含了“投资收益”最大化。如果如此,政府救市资金理论上没有确定的最优退出时间或时机,相机抉择是最优策略。本文的创新或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把政府干预股市的行为分为入市和退市,分别分析,尤其是退市策略分析。因为现实中往往是入市很果断,退市很麻烦,需要特别慎重。政府入市的后处置直接决定了干预政策的有效性,却往往在策略制定和政策效果评价体系中被忽视。将政府救市资金退出问题纳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干预政策研究中,为救助资金的后续处置机制作出理论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政府“看得见的手”择机撤出救助领域的研究空缺,为全球各市场类型国家提供了可供借鉴的退市制度设计。探讨救市资金的处置问题的前提是掌握现有资金在市场中的实际运行效果,通过较为细致的核算救市资金自入市以来的成本和各期收益情况,为救市资金的后续处置策略提供现实依据,并为退市策略的机制设计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对政府干预股市行为的理论模型进行了内生化处理,并设定政府入市的目标函数与退市的目标函数不同:前者是稳定市场,后者的目标函数中是包含投资收益的。鉴于政府以维护公共利益为主要服务目标的基本属性,结合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监督和管理的职责,对政府入市的理论研究以稳定股票价格波动为主要的干预目标具有合理性,已有文献也提供了较强的理论支持。以本文对2015年政府救市资金的统计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基础,结合救市资金的筹集渠道、干预效果和资金变动等现实情况,本文对救市资金在后危机时期的处置研究以投资收益最大化为政府退市的目标函数,符合政府干预政策的市场逻辑并且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把投资收益作为政府重要的干预目标在现有文献中是鲜有的,本文对政府救市资金退市的理论研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政府对各市场领域的干预行为评估。第三,在经典的噪声交易模型中引入政府行为,在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总结出三个理论判断,并在实证分析中加以验证。理论上在有政府参与的市场中,政府干预行为对市场的影响可能通过改变交易噪声实现,这为政府干预的影响机制研究拓展了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不足也是三点:第一,在理论分析中,把退市目标简单化处理为“获得投资收益”,确实过于简单和抽象,不符合实际。实际上政府与双重目标即投资收益和稳定市场,甚至有更多的目标,但是,由于确定不同目标之间的权重和构建相应模型太复杂,模型构建超出了我现在的能力,所以,只能以后再深入研究。第二,受数据可得性的局限,在统计分析中,本文采用季度性数据追踪救市资金的持股情况,但是季度性数据难以捕捉政府救市资金的具体交易时点及价格,导致救市资金的成本收益核算可能与实际情况差别较大。除以出资方证券公司的资产账户收益情况为补充外,要反映救市资金的真实收益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第三,在实证分析时,本文仅对政府救市资金的干预效果以流动性和波动性两个标准衡量,并未考虑对市场有效性的影响;对救市资金的作用机制也仅以降低噪声交易渠道解释,指标选择比较简单。

刘凌云[2](2020)在《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发电项目是指以煤炭为燃料,正在规划、建设或已经投产运营的火力发电单元。由于煤炭燃料约占到火力发电生产运营成本的70%,我国煤炭产量70%以上用于发电,燃煤火力发电量又占到我国各类发电总量的70%以上,这“三个70%”的根本问题是煤炭。所以,从宏观层面上讲,国家以什么方式有效配置煤炭资源,如何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怎样调整能源结构,是摆在政府决策者们面前的重要问题;从微观层面上讲,我国煤炭价格购销市场化所引起的价格波动频次增加和波动幅度不断加大,给我国燃煤火力发电厂的正常生产经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构成不容忽视的经营风险。认真研究煤炭市场供求关系变化规律及如何规避煤炭价格波动带来的经营风险是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的规划、建设与运营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纲领指导下,火电项目建设面临着硬约束。相反,新能源发电装机呈高速发展态势,水力发电对火力发电影响显着。但水力发电出功不稳定性,给燃煤火力发电项目功率稳定输出产生不可忽视的风险。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替代及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造成的冲击定义为双因素风险。本研究主要从如何利用动力煤期货工具视角深入研究化解双因素风险的对策与方法,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深度探究煤炭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变化与燃煤火力发电出功之间的经济理论关系和数量关系。在理论方面,采用价格波动理论较先进的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分析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煤炭价格与煤炭社会库存之间的关系特征,选择合适的状态空间模型类型,构建了完善分析模型:实证方面,通过收集了十年以上的煤炭价格指数、煤炭社会库存、新能源发电及燃煤火力发电量的历史数据基础上,经过严谨的经济计量分析,构建了四大计量经济理论模型,检验了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策略诸经济模型的正确性。本论文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和金融期货理论,构建了燃煤火力发电项目煤炭现货和期货库存最优比例模型、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这些模型,为燃煤发电项目运营有效利用煤炭期货对冲策略提供了理论基础。根据状态空间模型理论,量化分析我国煤炭价格、新能源发电与煤炭社会库存及火力发电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以此研判煤炭价格走势、煤炭社会库存变化、煤炭火力发电变化情况,合理安排煤炭库存,以及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比例关系,并在煤炭期货市场上开展套期保值交易,达到规避煤炭价格波动风险和降低生产经营成本的目的。基于上述思想及思路,研究内容具体包括以下五个主要部分:(1)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的成因。本研究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分析了燃煤发电项目建设与运营中面临的经营管理问题,认为我国煤炭购销市场化而加剧了煤炭价格的波动,给煤炭消费和生产者带来了很大的经营风险,随后分析了引起煤炭价格波动的诸多因素及深层次的原因;同时研究了新能源发电替代及出功不稳定性对燃煤火力发电产生的冲击及原因分析,准确定义为“双因素”及“双因素风险”,为论文展开研究奠定了逻辑基础。(2)对本研究起到支撑作用的相关基础理论综述。把经济波动理论及价格波动理论引入到煤炭现货市场、期货市场价格波动分析中;根据经济滤波理论,对经济变量进行滤波整理,为得到构建模型所需要的数据提供了处理分析方法;运用协整理论实证分析了模型的正确性;期货套期保值理论,为本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期货对冲策略模型提供理论支持;状态空间模型理论是本论文主要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手段。(3)双因素风险识别及影响要素研究。应对风险必须准确分析风险源问题,本论文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进行风险分析,在供给方面,煤炭价格波动是主要因素,影响很大;在需求方面,对煤炭火力发电量影响较大的因素中,就波动性而言,新能源发电的不稳定性,是主要因素。本论文将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这两个变量风险定义为煤炭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的“双因素风险”。(4)构建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型。依据模型构建的总体思路,运用状况空间模型理论,针对煤炭价格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的关系特征、新能源发电与燃煤火力发电之间关系特征,构建了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及煤炭价格对库存影响模型,新能源发电量变化对燃煤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建立了煤炭现货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理论模型,得到了双因素风险期货对冲模策略模型。(5)模型实证研究和燃煤火力发电项目案例应用分析。建立“煤炭价格波动与火力发电量变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变动”、“煤炭价格波动和新能源发电不稳定与火力发电量”、“煤炭价格波动与煤炭社会库存量”的实证模型。最后选取了江苏某火电项目案例,验证了本论文分析方法及模型应用的合理性及有效性。为我国燃煤火力发电项目运营中开展类似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操指导。

姚前[3](2019)在《基于GARCH-MIDAS模型的政策因素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1990年12月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营业至今,中国股市已经运行了将近29年。尽管经历了近29年的发展与摸索,我国的资本市场与西方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中国经济现阶段也并未完全市场化,虽然党中央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从目前看来,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对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还是起到了重要作用。纵观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中国股市波动率的每次异常上升几乎都与当时发布的一些政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政策事件导致证券市场异常波动已经成为我国金融市场的一大特色之一。证券市场频繁、剧烈的波动会带来诸多负面影响。首先,股市波动率过大会导致股票价格不稳定,不能有效体现上市公司的公允价值,降低了金融市场价格发现的功能;其次,股市的剧烈波动加大了投资者风险管理、资产定价的难度,削弱了市场资源配置的能力;再次,股市的剧烈波动会使广大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受损,重挫投资者对于市场未来的信心,不利于保持市场人气与活力,而这也会减少市场流动性、降低市场深度;最后,纵观西方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严重的股市动荡可能会进一步引发经济危机,不利于国家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基于此,本文从理论分析和统计实证两方面来探究不同类型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一方面,查阅国内外经典金融理论,分析各类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率造成影响的经济原理;另一方面,收集相关数据并通过实证分析定量地研究不同政策对于股市波动率的长期影响及其影响随时间的演变情况,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以此来揭示中国股票市场波动率的运行特点和规律以及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率的影响情况。为监管层和普通中小投资者提供政策建议及参考依据,减轻政策发布对市场造成的负面影响,以期能帮助中国股市健康、稳定地发展。而近几年的研究表明:GARCH-MIDAS这类混频模型能将股市波动分解为长期成分和短期波动,为分析政策因素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提供了新的视角。因此本文首先对收集到的政策进行分类,然后计算各政策的政策强度,并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入手分析不同政策对于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一、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市的“政策效应”现象是真实存在的,而GARCHMIDAS模型能够很好地捕捉到政策因素对股市波动的长期影响。政策的发布会对股市造成持续的影响,但不同类型的政策对于股市的影响及其影响随时间的变化是不同的。另外,通过样本外预测分析也能发现,在基准GARCH-MIDAS模型中加入政策变量也能有效提升模型预测精度。二、股票市场政策总体来说降低了股市波动的长期成分。具体来看,股票资金供应政策、市场法律法规、市场监管对于降低股市波动的长期成分卓有成效,监管部门应该继续引入境内外机构投资者,加强市场制度建设,并且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保障中国股市健康平稳的发展。股票供应政策与市场交易规则与制度总的来说并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股票供应作为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途径,不应为了维持市场现有价格水平而被频繁限制,建议监管部门应当在未来继续推进注册制改革、完善股票退市机制,从这两方面入手增强上市公司整体质量。而市场交易规则与制度对于市场的影响较为复杂,西方一些成熟的交易制度运用在我国也没有取得很好效果,因此监管部门在发布这类政策时应当更为谨慎。三、宏观经济政策总的来说增加了股市波动的长期成分。从政策强度的角度来说,央行货币政策没有对股市波动的长期成分产生显着影响,而税收政策增加了股市波动的长期成分。对税收政策细分研究的结果来看,宽松的税收政策显着增加了波动率的长期成分,而紧缩的税收政策对于股市波动长期成分的影响是不显着的,监管部门在调整相关的政策时应当更加谨慎。

纪倩[4](2019)在《主板强制退市制度下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建立退市制度的主要目的在于清除违法违规的上市公司、提高证券市场的流动性、保护投资者利益。经过几轮退市制度改革,我国的强制退市标准更加多元、退市程序更加完善,但仍存在“重数量性标准、轻质量性标准”,退市期限冗长、繁琐等问题,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上市公司是否具备持续经营能力,反而给上市公司规避退市提供了可乘之机,损害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而中小投资者是证券市场最基本的参与者,是整个市场赖以生存的基础。对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程度能够反映出整个证券市场的发达与完善程度。但中小投资者在证券市场上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容易遭受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侵害。因此,从保护中小投资者的视角,进一步完善客观的数量性标准,增设“违反公司治理结构”的质量性标准,优化强制退市程序,并建立健全不同退市标准下的投资者救济机制,不仅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建立市场信心,也是完善我国主板市场强制退市制度的关键所在。本文除去导言和结语,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着重论述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理论基础,第二章在宏观上介绍我国现行强制退市标准及退市程序的缺陷与不足,第三章聚焦于强制退市过程中的投资者权益保护困境,第四章则是结合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对完善上市公司强制退市标准、退市程序及投资者保护机制提出自己的法律思考。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论述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理论基础。首先,论证上市公司强制退市的重要性与必然性,主要是从投资者、上市公司及证券市场三个维度展开论述;其次,论述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通过探讨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与证券市场之间的联系,明确中小投资者所面临的风险,从而进一步论述为何要从投资者的角度设计及完善强制退市制度。第二章,介绍我国现行强制退市规则的缺陷与不足。从退市标准来看:一方面,我国数量性退市标准过于重视净利润、净资产等财务类指标,却不注重市场交易类指标在退市实践中的运用;此外,财务类指标在是否扣除非经常性损益上也并不统一,为上市公司调节利润以规避退市提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我国重“数量”而轻“质量”的痼疾仍然存在,质量性退市标准主要体现为重大违法退市制度,尚显单薄;从退市程序来看,我国主板市场的强制退市期限冗长,且上市公司的复核流程完全流于形式。第三章,聚焦强制退市过程下中小投资者权益救济机制的困境。当上市公司真正进入至退市阶段之时,僵硬适用“买者自负”原则将会给投资者维权带来很大阻碍。此外,在投资者具备求偿资格的情况中,我国的民事诉讼机制也并不健全,配套的先行赔付制度仍不成熟,这为投资者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造成障碍。第四章,为完善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提出建议。首先,我国应当完善数量性退市标准,重视市场交易类指标的运用,并建立起统一的财务类退市指标;其次,在此基础上,我国应当构建起完整的质量性退市标准体系,借鉴发达证券市场的国际经验,引入公司治理标准;再次,我国应当建立快速退市制度,引进听证制度;最后,我国应当健全投资者救济机制,以“买者自负”为原则、以“卖者有责”为前提,建立退出制集团诉讼制度,构建起成熟的先行赔付机制。证券市场同样遵守“优胜劣汰”的竞争法则,需要建立完善的退市规则以提升整个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而强制退市制度的有效运行离不开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机制的构建。通过建立完备的上市公司强制退市标准及退市程序,让垃圾公司真正退出市场,从而达到事前引导投资者的目的。与此同时,完善退市制度下的投资者救济机制,做好投资者权益的事后保障工作。

倪华强[5](2019)在《政策执行与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 ——中国证券市场的个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的研究领域为中国证券市场。基于中国证券市场没有成为准确反映实体经济发展趋势“晴雨表”的客观事实,本文研究的问题是探索参与其中的诸多利益相关者群体,在重大政策执行过程中作为行动者的利益博弈、互动关系及策略应对等,是如何影响中国证券市场的政策执行,论述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相关个案的质性研究基础上,对政策执行过程中相关行动者的利益博弈、互动关系及策略应对等的案例分析,提出社会学的思考与方法,分析中国证券市场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发展趋势相关性因素。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是法国学派的组织决策分析理论。作为一种行动理论,组织决策分析基于个案研究的深入的推理逻辑,不仅在质性研究的整体方法上与本文研究相对一致,其具备的分析概念与分析框架,也为政策执行过程的研究,提供一种具有更强解释力的分析工具,更适合于对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研究。在研究框架的规范下,除了导论、文献综述、文献目录等章节,本文在第三至第六章的4个章节,重点研究政策执行与策略行动者互动关系及其具体行动体系结构的建构。其中在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的结构里,都预先将相关的证券市场政策制定过程作为个案加以梳理与阐释,并在其后的具体研究时,运用组织决策分析理论,具体展开证券市场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通过策略行动者与政策制定者之间、策略行动者之间的应对、互动,对于相关个案加以研究分析。社会学经典作家对于证券市场有过一般性论述,但针对证券市场的个案研究,在社会学研究方面尚不多见,这是本文研究的一个难点。本文对作为个案的中国证券市场三个阶段性过程的具体政策执行分别进行考察,将行动者操作化为利益相关者,并在个案分析时进一步细化为投资者、上市公司和监管部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组织决策分析的概念系统及研究工具,分别对策略行动者的具体应对态度与互动关系、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博弈,以及IPO注册制预期的“游戏规则”等,通过案例研究方法进行探讨。将组织决策分析的概念工具引入政策执行研究,弥补政策执行理论的一些不足;传统的政策执行研究有许多有价值的成分,如动态的过程视角等,然而对执行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有所忽视,对不同执行主体之间通过策略性互动构建起的动态的权力关系重视不足。而组织决策分析能够为证券市场政策执行研究提供更具解释力的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人们更有效地认识和理解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组织的实际运作及博弈互动方式。基于具体个案研究分析,本文研究结论认为在策略行动者与相关政策博弈、应对、互动的独特观察视角下,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内在逻辑是不连续的,有时是割裂的、甚至于是矛盾的,证券市场的市场化进程受到一系列非市场化因素的掣肘和制约;证券市场与实体经济都存在结构性问题,相互间的关系不清晰、定位不准确,造成中国证券市场不能成为反映实体经济的晴雨表,无法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中国证券市场也此与全球主要证券市场普遍具备的晴雨表特征存在着显着的差异。这一研究结论对进一步规范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将起到积极促进作用。本文研究的一个重要贡献,是在运用组织决策分析理论梳理中国证券市场的相关问题基础上,借鉴克罗齐耶和费埃德伯格对于具体行动系统的研究成果,特别是从“某种职业在某个特殊的地域可能构成一个具体行动系统”,到“经济学的市场也是具体行动系统”的理论推导,明确提出证券市场事实上也是“具体行动系统”观点;在探讨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时,借鉴具体行动系统的“社会控制工具”功能,为进一步解释证券市场政策执行与行动者策略应对引发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一个具有操作性的“从行动策略到具体行动系统”的社会学思路与方法,对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健康持续发展有较好启示。

施旖旎[6](2018)在《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对当代中国的住房问题进行探讨,不能脱离对当代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运作形态以及市场主体的行动逻辑的研究和理解,而住房投资现象正是为此提供了一个重要而有效的窗口。在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中,住房投资者常被称为“炒房客”,也常被描述成助长房价、击垮实体经济的“害群之马”。然而,住房投资的机会来源和行动者的行动策略等主体经验却长期被忽视。本研究试图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住房投资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结构中发生的,如何得以发生及以怎样的方式发生?具体来说,住房投资机会是怎样衍生出来的,是怎样被投资者们所认知的,在限购背景下,隐性机会是怎样变成显性行动的,其作用机制有哪些,投资目标的达成意味着什么。基于对22位住房投资者进行的观察和深度访谈,以及对开发商、银行、中介公司等相关领域行动者的访谈,本研究集中呈现了从投资机会来源到投资目标达成的过程。同时,对投资机会隐现的宏观社会背景即中国住房市场的形成、变迁与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最后,从社会分化和市场风险的角度探讨了可能的社会后果。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在城市土地生产资料由国家独占且“经营型”地方政府有足够动力经营城市的背景下,市场无法发挥出使价格达到平衡的功能,大城市的人口增加与住房需求的增加,无法刺激更多的土地供应,行政调控使得住房市场陷入一个“房价上涨—限制需求—夯实价格—限制解除—房价上涨”的循环。供给与需求的尖锐矛盾与浮于表面的行政调控相结合,促成了“政策市”与“福利房”的产生。第二,在投资机会的认知方面,社会网络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强关系和权威性“超弱关系”发挥着关键促进作用,表现在投资信息的提供、住房投资合法性的建构以及策略的提供方面。在投资目标达成过程中,制度内外涌现了丰富的资源和策略信息,这不仅来源于政府部门为城市发展留下的口子、部门之间的条块分割以及政府代理人对规则的“灵活”执行和主动利用,也来源于开发商所生产的排斥与笼络机制,银行为“优质客户”提供的支持与通融,还来源于中介公司在促进成交和加速回款等方面的帮助。在各正式组织后台活动的“万能的担保公司”,将各利益主体进行匹配与撮合,为组织代理人的个人创收提供可能,同时也为组织的责任规避提供出口。与此同时,住房投资者们在家庭内外动员相关资源,择机采取与其他行动主体的合作策略或使用“弱者的武器”,以达成投资目标。在关系资源的动员方面,关系人的特征同质性与关系强度同时发挥作用,观念同质性与身份同质性是关系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条件。研究还表明,住房投资者内部表现出一定的阶层差异,尤其在资源动员能力和所承受风险大小方面。第三,住房投资者与其他市场主体的行动看似理性,但这些行动的集合结果却是非理性的。限购背景下,政府、开发商和银行对“优质市民”、“优质业主”和“优质客户”的选择,意外地使得“优质”投资者成为“福利房”的购房人群,解构了限购政策的初衷,进而将使社会阶层得以再生产,不正常的市场得以再生产,加剧房地产市场的危机。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大量的投资需求为土地出让价格的上涨和土地财政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支撑,但市场的实际运行使得调控政策脱离初衷,对现有的治理逻辑、土地制度和住房政策提出挑战。本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研究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和社会后果,有助于拓展住房投资的已有理论解释,也丰富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一研究主题的已有研究成果。对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行动的考察,特别是关于房地产市场主体行动逻辑的探讨,将为探索转型期房地产市场的秩序转型提供重要的经验资料,并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住房政策提供学理依据。

陈洁[7](2018)在《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基于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重构》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经历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纵观其发展历程,过度行政干预的影子无处不在,与之相伴随的行政监管缺陷造成的乱象层出不穷。而以往理论界和实务界对股票市场监管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对具体监管措施的批判抑或对某一特定监管制度的局部研究,缺少对监管目标、监管理念以及监管权边界划分等根本问题的探究,偶尔涉及,往往也只是割裂开来的讨论,缺少站在全局把握和宏观构建的角度,从理论基础到方法设计继而由权力划分再到制度革新的系统性的研究。这种失去关联性的点状问题的研究,往往会造成研究的片面和盲目。须知,股票市场监管是一个整体性、系统性的运行机制,涉及到监管目标的达成、监管理念的确立、监管权的划分和配置以及监管具体制度的构建的整体考量,因此在研究上必须力求系统化。孤立的研究或分析问题只会造成研究结果过于片面,失去实际价值。基于这种现状,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本文尝试运用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的基本原理,以及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并借鉴美国、英国、日本三个各具有代表性的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证券监管理论和监管经验以及同一经济政治体制下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经验,采取历史考察、比较分析、跨学科研究等方法,以“证券监管权边界划分”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和监管的特点,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监管目标作为我国监管机制重构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标,将市场与监管的“双向回归”监管理念作为贯穿监管机制重构的指导思想,对我国证券监管权三个维度、纵横两个方向的四条权力边界逐一厘清,继而在制度上进行配套革新,对构建我国特色的股票市场监管机制进行系统研究。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为我国股票市场及其监管机制的发展历程。该章节从介绍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入手,进而介绍了与之相伴随的监管目标的改变、监管理念的演变、监管手段的更新和延续。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了中国股票市场和监管机制的发展阶段,在整理我国股市取得成就的同时,也总结出我国股票市场违法违规行为频发、国有股法人股一股独大、股价暴涨暴跌等特征,以及股票市场监管措施简单粗暴、行政干预色彩过浓、监管效率低下等监管问题。第二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剖析。该章节通过对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主要缺陷及造成的乱象进行分析,究其根源,总结出造成这些缺陷和乱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监管层角色定位、监管目标、监管理念均存在的错位,以及监管权边界的模糊等,明确指出匡正监管机构自身的定位,结合我国国情,树立适合我国股票市场特征的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并据此厘清监管权的权力边界,才是解决证券监管问题的正确之道。第三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理论基础。该章节分为股票市场监管正当性和必要性的理论基础;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理论基础;以及股票市场监管权配置的理论基础。首先通过对通过凯恩斯主义、公共利益学派、公共选择学派、私人利益学派、经济管理学派这一纵向发展的监管经济理论流派的梳理得出经济学家秉持着同一理念:认为证券市场的监管是必要的,认同经济市场的良性运作离不开监管;继而确认奥地利学派所强调的政府不过多干预市场,尊重市场本身的规律的思想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理论基础,宪政理论中收缩政府监管权力边界和保护人民的个体权利的理念也为监管理念和监管目标的确立提供理论依据;最后通过法律不完备论和监管博弈论的分析得出监管权配置的理论基础,即扩大立法和执法权,并在多方利益的动态平衡中寻找权力配置的最优解。第四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比较与借鉴。该章节分为两个部分,一是与世界发达国家证券监管机制的比较和借鉴。通过选取美国、英国、日本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成熟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从监管体制的发展、监管模式、权力配置、监管特点等多方位进行对比,折射出各国在监管理念、监管目标、政府监管与市场、政府监管与自律监管间的关系的共性和差异。由此得出各国在监管目标上逐渐趋同;各国在监管理念上并非一成不变,过分强调政府管制或过分强调市场自治的监管理念在市场发展的潮流下均被证明是不可取的,现今各发达资本市场国家的监管均是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结合本国股票市场的具体情况,寻找政府监管权力运行和市场自治的平衡点。这些启示对我国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的达成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二是与我国期货市场监管机制进行比较。通过对同一政治经济体制下的我国期货市场的监管经验的分析,得出我国期货市场监管较为成功的原因,主要是监管理念中政府干预的思想较淡,以及卖空机制的完善形成了多空平衡的市场机制,这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重构同样提供了参考意义。第五章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方法路径设计。该章首先厘清了监管目标和监管理念的概念和内涵并设计了监管机制重构的方法路径,即从监管目标入手,将监管目标确立为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和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基于监管目标,确立监管理念,并将监管理念作为贯穿证券监管机制重构和监管权边界划分的思路和指导思想,通过监管权边界的划分,继而通过权力划分后各阶段具体监管制度的配套更新,最终又达致监管目标的实现,即监管目标→监管理念→监管权边界划分→具体监管制度重构→监管目标实现。而监管权边界划分作为监管机制重构中最重要的一环,上述路径也同样为监管权边界的划分方法路径,即监管目标→监管理念→监管权边界划分。继而,本章具体分析了我国《证券法》、世界各发达国家及国际证监会组织的监管目标,结合我国散户为主的投资者组成结构,及投资者权益保护欠佳的监管实情,重新确立了投资者保护,尤其是对于中小投资者保护为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核心监管目标。基于这一目标及对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特点的把握,确立了“市场回归本源,同时监管回归本源”的“双向回归”的监管理念作为贯穿监管权划分及监管机制重构的指导思想,即一方面使得市场回归资源配置和价格发现的本源,另一方面使得监管回归其引导、监督、规范市场的本源。在“双向回归”监管理念指引之下,投资者得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自主选择,而监管者专注于对市场的引导、市场秩序的维护,以及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真正达致对投资者保护的目标。第六章为我国证券监管权边界的具体划分。该章节为本文的重点,秉承前章确立的投资者保护的监管目标,运用“双向回归”监管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和划分思路,结合我国股票市场及监管的具体特点,对以证监会为中心的证券监管权的边界进行划分。首先,该章节将证券监管权边界界定为三个维度,纵横两个方向,共四条边界,即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所构成的政府监管权力和市场自治权利的边界;政府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的边界;政府监管权与相邻部门权力(主要是公检法部门的司法权)的边界;以及政府监管权内部的权力划分,即证监会和地方监管机构间、和地方政府间的央地权力划分。继而该章对上述四条边界划分逐一做了分析和探讨。第七章为权力划分下股票监管各阶段的具体制度重构。该章在前章监管权边界的重新厘定和划分下,在监管制度上进行配套革新,使得上述应然状态的权力划分得有制度的依托。该章从股票市场权力运行的各个阶段入手,通过股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制度的重新构建,使得监管权在股票市场运行的各个阶段得以适当介入,最终完成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重构。具体而言,首先,在股票发行阶段解析我国特色的注册制改革,着重介绍证监会、证券交易所及中介组织在注册制下的职权的重新定位,提出我国不宜采用美国证监会的权力完全隐退模式的注册制,建议我国证监会保留部分“对不对”问题的合规性审核权,而将“好不好”的价值判断的审核权下放给证券交易所,并保留谨慎的否决权;继而,在注册后证监会的权力重心从事前审批转移到事中事后监管,制度上需对交易阶段的信息披露以及证券执法进行加强,并培育多空平衡的市场机制;最后通过完善退市制度,完成一系列监管机制重构,使得监管回归本源,并使得市场能够自主发挥作用,最终达致投资者保护这一终极目标。

张瑞航[8](2016)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对于互联网信息的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在全球范围内每一秒种都有巨量的新信息被互联网储存,对于信息的计量单位已经从艾字节(EB)提升为皆字节(ZB)。与海量的信息相比人类的注意力始终是有限的,并不是所有信息都能被及时关注。行为金融学将注意力认定为一种稀缺资源,发现投资者有限的注意力会影响决策行为,这种决策行为的差异最终会引起资本市场的波动,而资本市场的波动反过来又会继续影响投资者的注意力。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大部分为个人投资者,由于缺乏对股票基本面的判断,加上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背景,使投资者对信息尤其是政策性信息极其的关注。作为中国政府每年发布一次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政策性信息,一直以来都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自报告发布以后大量的股票分析师、股评家对其进行解读,但是分析大多以个人经验为依据,分析结果不可避免的会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并且缺乏数据的支撑,可信度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本文运用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试图通过客观理性的方法剖析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验证其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本文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作为研究对象,采取文本分词和词频统计的方法对2013年至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进行对比处理,比对3年来实词词频数的变化趋势,并着重关注首次出现在报告中的实词,最终从2015年报告中选取出11个热词。基于投资者有限关注理论,利用百度搜索引擎同时搜索多个关键词显示的搜索量,建立政策性信息与个股的关系,量化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与个股的关联度,并选取搜索量作为投资者关注衡量指标,对搜索量与个股的截面收益进行相关性分析。实证发现搜索量与个股的截面收益的相关性显着,这种相关性在不同时间段的表现存在着差异,并且具有滞后性。然后继续对搜索量进行分组,用每一组中个股的月收益率与当月所有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进行T检验,发现不仅高搜索量组个股的收益率与月平均收益率相关性显着,低搜索量组的收益率同样与月平均收益率相关性显着。因此我们认为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政策性信息会对股票的截面收益产生影响,中国股票市场上“政策市”依然存在。

高汝召[9](2016)在《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相关性是资本市场上一个相当重要的话题,关系到投资者的获利能力、市场的整合等。政策的变化会影响到投资者的行为,甚至产生“流向质量”("flight to quality")现象,进而影响到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本文选择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在详细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基础上,研究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是如何影响这种相关性的。本文首先运用带有马尔科夫体制转换的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实证研究发现自2003年1月至2015年6月这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的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分为两个状态:正相关和轻微负相关。在整个研究区间内,主要以轻微负相关为主,只有在2003年1月至2004年5月和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这段时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以正相关为主(其中也偶尔出现轻微负相关)。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这两种状态之间的转换不明显,因此,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的相关性表现出了一定的稳定性。本研究说明中国这两个资本市场在大多数时期,相关性不强,而且是轻微负相关的,从而中国国债市场相对于中国股票市场来说具有轻微的对冲和避险天堂的作用。在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后,本文采用带有外生变量的中心非对称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非对称性,同时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本文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非对称性是不显着的,而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也是对称的。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大,会显着地降低这种相关性,而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降低则会增大这种相关性。这说明在中国这两个资本市场上,存在着“流向质量”现象。在这一部分,本文还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的持续性。本文研究发现瞬间增大一个标准差的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改变量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会随着时间逐渐降低,大约持续14个月左右。最后本文采用平滑过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和双平滑过渡动态条件相关系数模型研究了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趋势的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的相关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实证发现,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增大会导致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有变小的趋势,而且这种影响是极为剧烈的,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趋势的影响是极为迅速的。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具有向下的趋势,在2007年1月,中国股票市场和中国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由正相关变为负相关,而这种变化速度是比较平缓的。

王冠英[10](2014)在《我国股票市场资产定价研究》文中认为资产定价理论分析在不确定条件下未来支付的资产价值,其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期权定价模型等斩获了诺贝尔经济学奖。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Fama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但是包括Fama本人在内的众多学者认为,西方发达金融市场存在着历史表现、交易行为、日历效应、基本面信息等方面的金融异象。故而,Fama-French三因素和Carhart四因素等实证模型更为业界认可。对比我国与西方成熟股票市场的金融异象,我国股票市场制度设计迥异,投资群体不同,西方资产定价模型尚且难以解读我国的股票定价实践。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特征,总结我国股市投资实践,评述我国资产定价的研究成果,我们指出我国需要在西方资产定价学说的基础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产定价模型。基于上述特征,本文试图从市场风险、基本面信息、历史表现和交易量这几个方面研究我国股票收益率定价的规律。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是资产定价的经典模型,在我国资本市场实践中也广为应用。对比检验中美两国股票组合同期收益率,本文发现我国股市系统性风险突出,存在着市值规模效应,但账面市值比效应并不显着。我国股票组合的收益率是能够被市场风险溢价和市值规模效应的二因素模型较好诠释的。较之美国股市,我国政策信息影响频仍,个股对市场的变化敏感,但是我国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的成长性关注尚且不足。这就是说,相对于美国股市而言,我国股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尚未完全实现。我国股票历史表现如何影响当前收益率?通过分析1992年至2012年股票回报率数据,本文指出,我国股票回报率存在超短期和长期的反转效应,但是惯性效应仅存在于个别时段,这与美国等发达国家股票市场不同。同时,股票历史表现对当前收益率的影响不能被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有效解释。我们研究我国股市收益率反转的特征,构造反转因子。本文发展Carhart (1997)和Novy-Marx (2012)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适用于中国股市的包含短期反转效应的四因素模型。此外,本文构造的短期反转因子同样能够解释长期反转溢价。我们进一步发现,反转效应在牛市阶段和2005年至2012年的后期样本更加显着,低市值、高贝塔和高换手率股票组合的短期反转效应更加显着。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是美国股市定价的实证总结,并不一定适合众多散户热衷投机的我国股市。本文以沪深A股1995至2012年周收益率为样本,研究交易量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在Fama-MacBeth截面回归分析中,我们发现成交额、换手率与股票预期收益率呈显着负相关,且相关性在2004至2012年近期的子样本中更加显着。换手率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在小盘股、高β股和前期表现良好的样本中更加显着。时间序列回归表明,交易量风险不能由市场风险、市值、账面市值比和收益率反转效应解释。结合我国股市特征,在Fama-French三因素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包含成交额和换手率的五因素我国股票定价模型。进而,我们从跨期变化的角度探讨交易量对股票期望收益率的影响。通过构建高交易量股票与低交易量股票的零投资组合,我们发现,受到交易量冲击的股票期望收益率低于交易相对冷淡的股票,且这一现象在小盘股尤为显着。在早期样本中,交易量冲击整体上对股票期望收益不具有显着影响,对大盘股股价则具有正向的推动作用。在近期样本中,交易量冲击对股票期望收益率的影响显着为负。

二、2003年将政策市进行到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将政策市进行到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创新
    1.3 论文的主要不足之处
    1.4 研究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政府救助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1.1 股市危机的特征
        2.1.2 政府干预股票市场的利弊之争
    2.2 政府救市政策的方式及政策效应的评价
        2.2.1 政府干预政策的目标及方式划分
        2.2.2 股市平准基金的设立
        2.2.3 政府干预股市的政策效应
    2.3 中国政府干预股票市场行为研究总结
        2.3.1 中国政府干预股市的必要性研究
        2.3.2 中国政府历次干预股市的方式及影响分析
        2.3.3 2015年中国股市崩盘的成因分析
        2.3.4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理论研究与不足
        2.3.5 中国政府救市行为的实证研究与不足
    2.4 政府股市干预策略的处置理论探究
        2.4.1 政府干预措施退市的必要性
        2.4.2 政府干预措施的退出困境
        2.4.3 中国政府救市行动的后处置研究进展
    2.5 文献评述
第三章 各国(地区)政府股市救助政策的比较
    3.1 自由放任走向积极干预的美国股市
        3.1.1 “黑色星期四”:自由放任主义
        3.1.2 “黑色星期一”:建立熔断机制
        3.1.3 2000年互联网泡沫:交易制度改革
        3.1.4 2008年金融危机:不良资产救助计划
        3.1.5 2020年股市崩盘:无限量量化宽松
    3.2 股市平准基金盛行的亚洲市场
        3.2.1 日本经济泡沫与非传统货币政策
        3.2.2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与政府注资
        3.2.3 俄罗斯金融危机与政府借贷
        3.2.4 1998年中国香港金融危机与盈富基金
        3.2.5 中国台湾股市危机与股市平准基金
    3.3 中国大陆的股市干预史
        3.3.1 中国2015年以前的历次股市干预
        3.3.2 2015年中国政府救市计划简介
        3.3.3 中国政府的股市干预措施总结
    3.4 各国(地区)政府救市政策对比
    小结
第四章 中国政府入市的理论分析
    4.1 噪声交易模型在中国股市的适用性
    4.2 入市模型基本假设
    4.3 无政府干预的市场均衡
    4.4 政府股市干预的行为及其目标
    4.5 政府干预下的市场均衡
    4.6 政府入市效应的理论假说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政府救市资金运行的统计分析
    5.1 救市资金持股统计
        5.1.1 持股规模
        5.1.2 持股结构
    5.2 救市资金动态追踪
        5.2.1 持股规模变动
        5.2.2 持股结构调整
    5.3 救市资金持股指数编制
        5.3.1 指数计算说明
        5.3.2 救市资金整体持股指数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政府救市效果的实证检验
    6.1 救市资金对市场流动性的影响
        6.1.1 流动性衡量及假设
        6.1.2 模型设定与变量说明
        6.1.3 变量说明及样本描述性统计
        6.1.4 DID流动性实证结果
        6.1.5 稳健性检验
    6.2 救市资金对市场整体波动性的影响
        6.2.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2.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2.3 序列平稳性检验
        6.2.4 GARCH模型检验结果
    6.3 救市资金对个股波动性的影响
        6.3.1 模型设定及假设
        6.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6.3.3 固定效应面板回归检验结果
        6.3.4 GMM稳健性检验
    6.4 救市资金的影响机制分析
        6.4.1 噪声交易的量化
        6.4.2 噪声交易机制检验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政府股市救助资金退出策略(后处置)研究
    7.1 中国政府退市策略的理论研究
        7.1.1 退市模型设定
        7.1.2 定义均衡策略
        7.1.3 退市均衡策略求解
        7.1.4 两期模型下的政府退市策略设计
        7.1.5 政府退市模型的政策含义
    7.2 救市资金退市的现实依据
        7.2.1 收益率估算方法
        7.2.2 救市资金初始成本核算
        7.2.3 救市资金累计收益率核算
        7.2.4 救市资金与A股股指收益比较
        7.2.5 救市资金收益横向比较
    小结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径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波动理论
        2.1.1 经济波动理论
        2.1.2 价格波动理论
        2.1.3 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基本分析法
        2.1.4 经济变量波动周期分析的滤波法
    2.2 期货市场相关理论
        2.2.1 动力煤价格指数
        2.2.2 期货价格理论
        2.2.3 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关系
        2.2.4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理论
    2.3 协整理论
    2.4 状态空间模型基本理论
        2.4.1 状态空间模型概念及构成
        2.4.2 状态空间模型的类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
    3.1 我国煤炭及燃煤发电现状分析
        3.1.1 煤炭供给状况分析
        3.1.2 燃煤发电行业现状分析
    3.2 影响燃煤火力发电量因素分析
        3.2.1 影响火力发电量的一般因素分析
        3.2.2 火力发电量影响双因素分析
        3.2.3 煤炭价格、火力发电量、煤炭库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3.3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及风险因素分析
        3.3.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定义
        3.3.2 煤炭价格波动对火电项目经营风险因素分析
        3.3.3 新能源替代波动因素及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策略研究
    4.1 煤炭现货市场
        4.1.1 煤炭国际现货市场
        4.1.2 煤炭国内现货市场的特点
    4.2 煤炭期货市场
        4.2.1 国际煤炭期货市场
        4.2.2 国内煤炭期货市场
    4.3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利益分析及操作步骤
        4.3.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参与者利益分析
        4.3.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操作策略
    4.4 基差及煤炭期货风险对冲
        4.4.1 基差概念
        4.4.2 期货风险对冲
    4.5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风险管理
        4.5.1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存在的风险因素分析
        4.5.2 煤炭期货套保操作的风险管理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双因素风险的期货对冲模型构建
    5.1 模型构建总体设计
    5.2 燃煤火电项目双因素关联性模型研究
        5.2.1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2 煤炭价格对煤炭库存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3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量波动对火力发电量影响的理论模型
        5.2.4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理论模型
    5.3 煤炭最优库存与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模型
        5.3.1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思想基础
        5.3.2 煤炭实际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建立
        5.3.3 煤炭实际库存与虚拟库存模型的应用
        5.3.4 煤炭期货对冲模型
    5.4 模型特点介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燃煤发电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与应用
    6.1 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及期货对冲模型实证分析
        6.1.1 数据收集与整理
        6.1.2 煤炭价格对火力发电量影响模型的实证分析
        6.1.3 煤炭价格对库存量影响的实证分析
        6.1.4 价格波动、新能源发电不稳定对火力发电影响的实证分析
        6.1.5 煤炭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联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6.2 煤炭期货套期保值对冲策略案例应用分析
        6.2.1 燃煤火电项目案例简介
        6.2.2 煤炭现货库存和与期货虚拟库存安排
        6.2.3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
        6.2.4 煤炭现货期货对冲交易收益分析
        6.2.5 煤炭期货等量对冲策略算例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3)基于GARCH-MIDAS模型的政策因素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重点及创新点
第二章 政策因素影响股市波动的成因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政策市”的成因
    第二节 不同政策影响股市波动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实证方法及模型简介
    第一节 GARCH-MIDAS模型及其相关模型简介
    第二节 政策分类及政策强度计算
第四章 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基于GARCH-MIDAS模型的实证分析结果
    第三节 样本外预测分析
    第四节 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主板强制退市制度下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重要性与必然性
        一、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重要性
        二、上市公司退市制度的必然性
    第二节 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与现实需要
        一、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的重要意义
        二、中小投资者在强制退市中面临的风险
第二章 强制退市标准及程序缺陷
    第一节 强制退市标准
        一、现行强制退市标准
        二、数量性退市标准存在不足——市场化及一致性欠缺
        三、质量性退市标准尚显单薄——缺乏公司治理标准
    第二节 强制退市程序
        一、现行强制退市程序
        二、退市程序缺陷
第三章 强制退市下中小投资者权益救济机制的困境
    第一节 “买者自负”原则之适用困境
    第二节 退市配套救济机制不健全
        一、民事诉讼机制尚未健全
        二、先行赔付制度尚不成熟
第四章 完善主板上市公司强制退市制度的法律思考
    第一节 完善主板市场强制退市标准
        一、建立统一、完备的财务类退市指标
        二、重视市场交易类指标在退市实践中的运用
        三、构建完整的质量性退市标准体系
    第二节 优化主板市场强制退市程序
        一、建立快速退市制度
        二、增加上市公司强制退市救济途径
    第三节 完善中小投资者配套救济机制
        一、以“买者自负”为原则,以“卖者有责”为前提
        二、建立退出制证券集团诉讼制度
        三、完善先行赔付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政策执行与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 ——中国证券市场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缘起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背景
        1.1.2 个案研究背景
        1.1.3 迥异的市场现象
    1.2 研究综述
        1.2.1 利益相关者的定位
        1.2.2 政策研究综述
        1.2.3 社会学的证券市场研究
        1.2.4 对经济学、社会学相关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1.3.1 研究问题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社会学相关理论与分析框架
    2.1 政策执行研究
        2.1.1 “自上而下”模式
        2.1.2 “自下而上”模式
        2.1.3 整合型网络模式
    2.2 组织决策分析
        2.2.1 盎格鲁-撤克逊学派
        2.2.2 法国学派
        2.2.3 法国学派的主要观点
    2.3 核心概念、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
        2.3.1 核心概念
        2.3.2 分析框架
        2.3.3 案例研究方法及章节安排
    2.4 研究资料收集
第三章 政策行动闭合:创设证券市场的政策执行与投资者的策略
    3.1 建立证券市场政策的闭环
        3.1.1 顶层设计行动取向
        3.1.2 地方利益的行动嵌入
        3.1.3 自由裁量权策略
    3.2 投资者策略:确立行动态度
        3.2.1 投资者的政策判断:把握行动机会
        3.2.2 策略应对一:行动者的热情和行动
        3.2.3 策略应对二:运用投票权表达态度
    3.3 上市公司策略:立体化行动取向
        3.3.1 对政策的判断
        3.3.2 策略应对:确保行动的可行性
    3.4 监管部门策略:确立行动基点
        3.4.1 对政策的把握
        3.4.2 策略应对一:抓住行动者的痛点
        3.4.3 策略应对二:拓宽行动者的市场基础
    3.5 小结:重视行动者的态度和多元互动关系
第四章 行动创新:“股改”的政策执行与上市公司的策略
    4.1 “股改”的政策演变
        4.1.1 “股价分置”和“利益分置
        4.1.2 凝聚“股改”共识的博弈过程
        4.1.3 “股改”方案的政策通道
    4.2 上市公司策略:推进行动者的市场化
        4.2.1 理解政策
        4.2.2 策略应对一:与利益相关者互动
        4.2.3 策略应对二:以投资者接受的“对价”交换市场化
    4.3 投资者策略:不确定性中的“对价”博弈
        4.3.1 评估政策
        4.3.2 策略应对一:把握不确定性中的可控因素
        4.3.3 策略应对二:谋求合理的“对价”
    4.4 监管部门策略:行动力整合
        4.4.1 细化政策
        4.4.2 策略应对一:发挥行政权力的整合优势
        4.4.3 策略应对二:有效汇聚相关行动者的合力
        4.4.4 策略应对三:超常规发展机构投资者
    4.5 小结:重视证券市场的博弈与“不确定性”
第五章 行动共建:IPO政策执行与监管部门的策略
    5.1 IPO政策演进
        5.1.1 IPO政策变迁的逻辑
        5.1.2 以“科创板”推进“注册制”试点
    5.2 监管部门策略:按游戏规则出牌
        5.2.1 梳理IPO脉络
        5.2.2 策略应对一:积极阐释未来行动方向
        5.2.3 策略应对二:维护行动者的运行环境
    5.3 机构投资者策略:侧重自身的利益思考
        5.3.1 回应IPO注册制改革
        5.3.2 策略应对:以市场化行为表达态度
    5.4 上市公司策略:落实行动目标
        5.4.1 分享IPO制度红利
        5.4.2 策略应对一:利用好游戏规则
        5.4.3 策略应对二:把握好游戏愿景
    5.5 小结:完善证券市场的“游戏规则”
第六章 “具体行动系统”的建构
    6.1 政策执行逻辑的梳理
    6.2 投资者行动策略的思考
    6.3 对利益相关者集体行动的反思
    6.4 “具体行动系统”的建构
        6.4.1 “具体行动系统”的意涵
        6.4.2 作为社会控制工具的“具体行动系统”
        6.4.3 证券市场也可能成为“具体行动系统”
    6.5 小结:“具体行动系统”解决思路的意义
第七章 结论:从行动策略到具体行动系统
    7.1 研究结论
        7.1.1 结论的总体陈述
        7.1.2 组织决策分析理论的独特作用
        7.1.3 从行动策略到“具体行动系统”
    7.2 研究贡献
    7.3 问题与建议
        7.3.1 问题
        7.3.2 建议
附录: 图表页码索引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作者其他公开发表的成果摘要
致谢

(6)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问题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二章 理论视角
    第一节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第二节 重返行动者与实践
    第三节 本研究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辨析与界定
    第二节 调查地点的选择
    第三节 调查对象与方法
    第四节 调查内容与结构
第四章 机会隐现
    第一节 住房市场的重新启动
    第二节 大城市化与市场分化
    第三节 国家对市场的再介入
    第四节 政策市与福利房隐现
第五章 机会认知
    第一节 观念与经济行动
    第二节 理论自觉的体现
    第三节 社会网络的作用
    第四节 示范效应的发挥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资源涌现
    第一节 制度性的口子与漏洞
    第二节 开发商的排斥与笼络
    第三节 金融机构的增援机制
    第四节 中介公司的特殊功能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行动策略
    第一节 家庭内资源动员
    第二节 家庭外资源动员
    第三节 利益主体的博弈
    第四节 利益共同体生成
第八章 行为结果
    第一节 市场与阶层的再生产
    第二节 市场与社会风险积聚
    第三节 矛盾心态与深层困境
第九章 结论与思考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思考
        一、住房投资之中国特色
        二、住房市场秩序的转型
        三、住房保障之如何可能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主要访谈对象简介
附录二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基于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框架
    五、主要创新点
第一章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历程与监管机制之变迁
    第一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股票市场的萌芽阶段(1981年-1992年)
        二、我国股票市场的扩张阶段(1992年-1997年)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阶段(1997年-2005年)
        四、我国股票市场的纵向探索阶段(2005年-今)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发展变迁
        一、监管机制的雏形阶段——地方为主,中央为辅的分散监管(1981年-1992年)
        二、监管机制的摸索阶段——中央为主,地方为辅的多头监管(1992年-1997年)
        三、监管机制的确立阶段——全国集中统一监管(1997年-2005年)
        四、监管机制的磨合阶段——在政府监管与市场自治中寻求平衡(2005年-今)
    第三节 我国股票市场现行监管权力之架构
        一、证监会享有股票市场全方位的监管权
        二、证监会派出机构在证监会授权范围内行使监管权
        三、自律机构享有少数的特定监管权
        四、证监会对自律机构的权力行使享有监督权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的缺陷及成因分析
    第一节 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缺陷及具体表象
        一、行政干预市场严重——从“政策市”到“政府救市”
        二、人为控制供给数量——股票估值体系混乱
        三、执法不力效率低下——违法违规行为频发
        四、制度缺陷抑制做空——股票价格暴涨暴跌
    第二节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缺陷的成因分析
        一、监管者角色定位成因:所有者与监管者,调控者和监管者角色错位
        二、监管目标成因:宏观调控目标与监管目标错位
        三、监管理念成因:行政管制理念与行政监管理念错位
        四、权力配置成因:边界模糊、配置失当、协调不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股票市场监管必要性的理论基础
        一、凯恩斯主义
        二、公共利益理论
        三、公共选择学派
        四、私人利益学派
        五、监管经济学派
        六、政府监管经济学理论流派对股票市场监管必要性的启示
    第二节 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奥地利学派
        二、宪政理论
        三、奥地利学派和宪政理论对股票市场监管理念的启示
    第三节 股票市场监管权配置的理论基础
        一、法律不完备论
        二、监管博弈论
        三、法律不完备论和博弈论对监管权边界划分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股票市场监管机制重构之比较与启示
    第一节 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监管机制的比较分析及启示
        一、美国——政府主导型监管
        二、英国——自律主导型监管
        三、日本——严格政府主导型监管
        四、对我国监管机制重构的借鉴和启示
    第二节 我国期货市场监管对股票市场监管的启示
        一、我国期货市场的发展历程
        二、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之解构
        三、我国期货市场监管之借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我国证券监管权边界重新划分的方法路径
    第一节 我国证券监管核心目标的重新确立——证券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逻辑起点和终极目的
        一、证券监管目标之解析
        二、证券监管需应对的现状
        三、基于国情的监管核心目标的重新确立——保护中小投资者
    第二节 我国证券监管理念的重新确立——证券监管权边界划分的指导思想
        一、监管理念的概念厘定
        二、监管理念的内涵明晰
        三、基于国情的监管理念的重新确定——市场和监管的“双向回归”理念
    第三节 监管目标、监管理念及监管权配置的内在逻辑——“双向回归”监管理念下证券监管目标的路径实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我国证券监管权边界的划分设计
    第一节 监管权的内外部划分:政府监管与市场自治的边界划分设计
        一、证券监管中的政府与市场:政府管制到市场自治的两极推演
        二、我国证券监管中政府与市场的边界与互动探讨
        三、注册制改革背景下我国证券发行审核市场分权探讨
    第二节 监管权边界的纵向划分:政府监管权与自律监管权的边界设计
        一、政府监管权和自律监管权配置趋势
        二、证监会与交易所之间的监管权配置分析及设计
        三、证监会与证券业协会之间的监管权配置分析及设计
    第三节 监管权边界的横向划分:政府监管权与相邻部门权力(司法权)边界设计
        一、证券监管司法权介入的方式和特点
        二、当前我国证券监管司法权介入现状和问题
        三、证券监管中政府监管权与司法权的边界与互动探讨
    第四节 监管权边界的央地划分:中央和地方之间的证券监管权划分
        一、我国证券监管央地分权历史变迁及现状
        二、我国证券监管地方分权的必要性及其限度
        三、注册制背景下我国证券监管权的央地划分构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股票市场各阶段具体监管制度重构
    第一节 股票发行阶段监管制度重构——注册制改革
        一、现行核准制的缺陷
        二、核准制与注册制的本质区别
        三、从核准制向注册制的改革路径
    第二节 股票交易阶段监管制度重构之一——对持续性信息披露的监管
        一、对市场失灵的修正:信息披露以公开原则为核心
        二、防止政府失灵:信息披露以适度原则为补充
        三、持续性信息披露的强化路径
    第三节 股票交易阶段监管制度的重构之二——增强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执法机制
        一、从事前审批向事中事后规制的转变
        二、证券执法价值的重构
        三、执法及行政处罚和现行法律的协调——以内幕交易执法为例
    第四节 股票交易阶段监管制度的重构三——培育多空平衡的市场机制
        一、我国融资融券现实情况分析
        二、多空平衡是投机市场的本质特征
        三、完善做空机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第五节 股票退市阶段监管制度重构——完善退市机制
        一、我国现行股票市场“退市难”问题
        二、注册制下退市制度的改革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框架
    1.4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注意力相关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投资者关注
        2.2.2 关注度指标
    2.3 中国股票市场“政策市”的研究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变量定义
    3.3 模型
第4章 实证研究
    4.1 回归分析
        4.1.1 样本选取
        4.1.2 变量描述性统计
        4.1.3 回归分析结果
    4.2 T检验
        4.2.1 样本选取
        4.2.2 T检验分析
    4.3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主题、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主题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相关理论
        2.1.1 相关性的基础理论
        2.1.2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理论分析框架
        2.1.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机理
    2.2 文献综述
        2.2.1 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文献综述
        2.2.2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文献综述
        2.2.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与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关系的文献综述
    2.3 对已有的相关文献的评述
第三章 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状态研究
    3.1 数据选取及初步分析
        3.1.1 数据选取
        3.1.2 对数据的初步分析
    3.2 计量模型设定
    3.3 实证分析
        3.3.1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3.3.2 相关系数的马尔科夫状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
    4.1 数据选取和初步分析
    4.2 计量模型构建
    4.3 实证分析
        4.3.1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4.3.2 有关相关系数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估计结果
        4.3.3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的图形展示
        4.3.4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之间的相关性的影响的持续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的趋势研究
    5.1 数据选取
    5.2 计量模型构建
        5.2.1 STDCC模型
        5.2.2 DSTDCC模型
        5.2.3 模型参数的估计
        5.2.4 模型选择和诊断
    5.3 实证分析
        5.3.1 GARCH模型的估计结果
        5.3.2 相关系数的有关估计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全文
    6.2 本文的研究的启示
    6.3 本研究所存在的不足
    6.4 对未来进一步的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学术论文

(10)我国股票市场资产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学术贡献与不足之处
第2章 西方资产定价学说和我国股票市场实践
    2.1 引言
    2.2 CAPM概述:理论与实证检验
    2.3 资产定价发展脉络
    2.4 西方市场金融异象
    2.5 我国资产定价研究和资本市场问题
    2.6 小结
第3章 三因素模型定价:中国与美国有何不同
    3.1 引言
    3.2 文献综述
    3.3 我国股市重大政策回顾
    3.4 数据描述
    3.5 实证回归分析
    3.6 稳健性检验
    3.7 政策信息对股市的影响
    3.8 小结
第4章 反转效应与资产定价:历史收益率如何影响现在
    4.1 引言
    4.2 文献综述
    4.3 动量策略收益表现
    4.4 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与其它因素影响
    4.6 关于长期反转效应的讨论
    4.7 小结
第5章 股票定价五因素模型:交易量如何影响股票收益率
    5.1 引言
    5.2 文献综述
    5.3 数据描述
    5.4 截面回归分析
    5.5 时间序列回归分析
    5.6 稳健性检验与其它因素影响
    5.7 小结
第6章 交易量冲击如何影响股票收益率
    6.1 引言
    6.2 方法与样本
    6.3 数据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与政策建议
    7.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与科研成果

四、2003年将政策市进行到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政府股票市场救助行为研究 ——基于2015年救市行为的分析[D]. 王晓丹. 山东大学, 2020(02)
  • [2]燃煤发电项目双因素风险分析及期货对冲模型研究[D]. 刘凌云.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3]基于GARCH-MIDAS模型的政策因素对股市波动的影响研究[D]. 姚前.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4]主板强制退市制度下的中小投资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 纪倩.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5]政策执行与利益相关者的行动策略 ——中国证券市场的个案研究[D]. 倪华强. 上海大学, 2019(03)
  • [6]限购背景下住房投资的发生机制及其社会后果研究[D]. 施旖旎. 南京大学, 2018(12)
  • [7]我国股票市场的监管机制研究 ——基于监管权边界划分的重构[D]. 陈洁. 东南大学, 2018(01)
  • [8]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热词与股票市场的相关性研究[D]. 张瑞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16(12)
  • [9]中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下的股票市场和国债市场间相关性研究[D]. 高汝召. 南京大学, 2016(08)
  • [10]我国股票市场资产定价研究[D]. 王冠英. 南开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2003年政策城市将执行到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