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卫星电视调查报告

日本卫星电视调查报告

一、赴日本卫星电视考察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齐钢[1](2016)在《文化视阈中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1982~2012)》文中研究指明台湾电影从1980年代开始衰退,青释成长电影却在低迷的台湾电影市场一技独秀,长期受到观众欢迎,这与台湾电影年轻的创作群体、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不够健全的电影工业和文化怀旧的社会心理相关。在分析青春成长电影流行台湾社会原因的基础上,论文从1982年新电影的青春成长片切入,以台湾电影三十年历史发展为纵轴,把台湾青春成长电影按时间顺序依次归类为80年代新电影、90年代新新电影和新世纪后新电影,研究台湾青春成长电影与社会的关系,以文化视角挖掘青春成长电影隐含的文化现象,分析台湾地区在不同世代社会政治体制、意识形态语境下影片的文化意蕴以及电影对社会的引导作用。在国民党专制统治下新电影借用青少年个体的自我成长以及伴随自我意识觉醒而崛起的女性主义暗示了80年代台湾社会正在形成的反对国民党威权统治、追求民主自由的社会主体性。这种不断生成的社会主体性让台湾民众开始刘国民党宣传的大中华身份认同表示怀疑,本土意识和反对美日新殖民的民族主义有所显现。由于独立的主体意识的追求和反感西方新殖民主义,新电影有意与现代文化保持距离,这使它在审美旨趣上偏向于传统的东方主义美学,然而难以回避的现代文明又让新电影徘徊于现代与传统的矛盾之间。1980年代末期台湾社会发生巨大变化。一方而现代负而文化颠覆了传统价值体系和道德伦理观念,社会变得唯利是图、世风日下;另一方面台湾解严后政治体制的转变使台湾社会的秩序遭到破坏,社会陷入政经混乱。新新电影着重表现乱象纷呈下的台湾都市青少年的犯罪、暴力等越轨行为,关注他们在威权崩溃、家国解体的语境中青少年个体颓废、迷茫的精神世界以及无处逃遁的囚徒困境。新新电影的这种“反成长”叙事虽然终结了经典成长电影给人的正面引导,但并不意味教育意义的消亡。影片中时间的压缩停滞、空间的变形以及青少年被社会机器撕裂的命运昭示了影片在哲学层而叩问了人的存在本质和生命的本真,赋予影片另一层面的成长意义。然而新新电影缺少对青少年越轨等偏差行为背后人性方面的深入剖析,留下艺术缺陷,而且它过度的自我重复和强烈的作者论风格把自己带入了死胡同。新世纪后本土主义势力不断强大,台湾社会表现出“去中国化”迹象。本土主义抬头与台湾民众盲目热爱本土岛屿影响了后新电影的创作。后新电影通过影片画面木土符号(地理、人文景观)视觉元素的呈现、切割与中国大陆的联系和塑造标志台湾在地人身份的“台客’人物,寄寓意欲政治独立的意识形态。此外后新电影通过叙述青年人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的自强不息、奋发拼搏,再次把青年人的成长与在地意识的台湾精神联系起来,这种排斥大陆强调本土的台湾意识与台独主张不无耦合。同时以多元文化为借口,后新电影描写台湾社会的亲日媚日以及原住民、同性恋等亚文化现象,其实质前者恰好反映了台湾的后殖民心结和企图在政治上拉拢日本对抗中国的目的,后者因为回避了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对抗,使亚文化只成了多元文化的补充;或者把亚文化转化成消费元素,让亚文化难以充分传达出颠覆与解构的力量,青少年的成长意味有所淡化。总之,台湾青春成长电影一方面和现实社会、意识形态保持了联结,另一方而却回避一些社会敏感问题,不敢直面现实矛盾,而且越往后越丧失残酷青春物语,导致电影由轻浅滑向浪漫唯美。台湾电影应放下形塑“国家”形象的政治文化包袱,放宽视野制作更多类型、更多题材面向大陆、东南亚国家的影片,而不是充满本上主义倾向的在地化电影,这才是台湾电影的未来之路。

孙海波[2](2014)在《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重庆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有着大城市、大农村与大山区、大库区融为一体的社会经济特征,要实现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当前经济高速增长到增速放缓的新常态下,存在很大的困难。为此,本文以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为对象,尝试系统地探索农民收入的增长机理,为出台增加农民收入政策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除了介绍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与思路外,重点梳理了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的相关文献,在吸收和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的研究框架。第二章是本文开展农民收入增长机理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报酬递增原理、人力资本理论和政府经济职能三个方面。报酬递增是农民收入增长的源泉,运用报酬递增原理主要尝试从经济理论上解释收入增长之谜,人力资本是实现报酬递增的基础,而在这个实现过程中还需要政府经济职能的正常发挥。第三章主要是介绍重庆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并通过比较分析寻找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征,并进一步发现制约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要素。从第四章到第六章是本文的重点,分别从重庆地区农民自身的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发展三个层次,分析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内在关联,以此发现重庆农民收入增长的机理。第四章首先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四个侧面与农民收入增长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运用重庆农民收入的统计数据定量分析了两者之间的联系,在参考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重庆农民人力资本改良的政策措施。第五章首先定性分析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关系,然后实证分析了农业经营收入与农业现代化进程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重庆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政策建议。第六章首先分析了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的联系,然后分别从农村企业发展、农村城镇化两个方面实证分析了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机理,在吸收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重庆农村发展的政策建议。第七章是研究结论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本文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系统性地从农民人力资本、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三个层次,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研究了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机理,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由于收入增长源于技术进步和专业分工,而目前的统计指标还无法满足实证分析的需要。因此,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构建一个包含农民人力资本、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综合性数理模型,探讨农民增收机理将作为下一阶段的研究任务。

沈洁[3](2011)在《和谐与生存 ——对侗寨占里环境、人口与文化关系的人类学解读》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起源以来,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客观地存在着。远古时期,环境极大制约了人口的发展;近代工业革命后,人类大规模改造自然,扩大生存空间,在增加人口数量的同时,对环境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破坏。如何正确处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成为当今人口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并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理论成果。本论文通过对享有“中国人口文化第一村”和“中国计划生育第一村”美誉的贵州省从江县占里村——位于大山深处的一个侗族村寨的人类学调查和研究,以民族志手法描述了占里人在当地环境中的位置、占里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过程、文化在这个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国家行政建构和经济发展对当地文化的影响,等等,论证人与环境之间并非只是简单地相互制约关系。人口问题,或环境问题并非是孤立的,二者间存在着有机的联系,其关键就在于文化的调节作用。在当前日益深化的人口发展政策及生态资源保护中,如果忽略本土文化生存与民族主体性发挥、忽略当地民族文化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性,就是缘木求鱼,甚至可能误入歧途,其前途令人担忧。本论文通过考察当地的经济生活、政治制度、社会组织、文化习俗、信仰体系、传承方式等文化构成要素及其时代的变迁,阐释文化作为一种调适手段在人口发展上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强调从民族主体出发解决生存与环境之间矛盾的重要性。本论文认为,占里作为传统农耕民族,之所以能够长时间在量和质上对人口进行有效控制,与其传统文化所发挥的影响和作用密不可分: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空间中的占里侗族,无法也不愿向更加广阔的地域移民以缓解人口增加的压力,只能从内部对人口进行控制;当人口控制思想形成之后,围绕这一中心所建立起来的文化体系为其实施提供了保障。虽然占里以“换花草”而闻名,但实际上,现象背后整套的文化机制才是占里成功控制人口的“良方秘药’当然,在面对强势外来文化或主流文化的时候,民族文化显然在竞争力上居于弱势。占里人传承了几百年的文化体系也面临着崩溃的边缘:近年来,占里人口不断增加,已超过了传统文化中所规定的数量;占里的年轻一代都渴望走出大山开始新生活,而不愿传承本民族的文化。本论文所从事的研究,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文化的抢救”。也许在不久之后,促成“人口第一村”的占里文化会消失但是它将被载入人类学研究的文案中,而不会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也正是我们作为文化人类学研究者应当具备的一种人文关怀。本论文通过对翔实的民族志材料的分析,阐释在国家建构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以进步和改造的名义对当地传统文化造成的破坏,影响了人口与环境之间的顺遂发展;而忽略民族文化和民族主体性的保护,又将加深本土人群文化的生存危机。本论文对于丰富社区研究实践、反思国家的话语权力、拓展“文明”与“乡野”关系的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占里模式是在户籍制、城乡二元化及国家控制人口政策的推行过程中被挖掘出来的典型和特例,具有一定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殊性。作为一种成功模式,它究竟在多大的程度上能够对我国的计划生育工作提供借鉴也未可知。但是,作为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特例,它不同于农耕社会人口发展规律的常态,丰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具有相当重要的学术价值。在调查和文本写作的过程中,本论文主要运用了人类学深度访谈、参与观察、比较研究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尤其重要的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倾听当地人的声音,再以自己的眼睛去验证。这也正是马文·哈里斯一再强调的方法论。总之,本研究将加深我们对环境、人口与文化之间互动关系的理解,为学术研究和民族政策提供必要的资料;对于促进生态人类学这门新兴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邓东京[4](2009)在《湖南省农民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宁市、蓝山县为个案》文中研究说明农民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高低直接决定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和农业生产效益的提高,也决定了“三农”问题的解决,并最终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短,接受技能培训严重不足,而就农民培训工作来说,机构管理不善、经费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师资薄弱、内容与现实脱节。这种现状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湖南省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民培训开展的现状三个方面入手,并以常宁市、蓝山县两地为个案,指出了当前湖南省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最新研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技术供给和培训实施体系方面建立培训长效机制,理顺培训管理体制、拓宽农民培训途径、完善培训投入机制、借鉴国外经验完善培训法律体系、引进激励机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解决湖南省农民培训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周笑[5](2005)在《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从娱乐内容产品的微观角度,并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结合在一起来系统研究电视媒介的经营管理,在当前的电视理论研究中尚属前沿领域。 本文针对中国电视业规模偏小、集中度过低、内容产品社会价值不高,以及增值管理过于粗放和监管机制不够稳定等现实问题,根据全球范围内传媒产业中“娱乐先行”的客观事实,首先确认电视娱乐内容产品是中国电视产业,乃至整个传媒产业实践双高增值管理的最理想对象。 作为系统阐述双高增值理论的序曲,作者首先探讨了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基本价值属性,因为电视内容产品的价值属性及微观价值管理,是目前电视媒介理论研究和经营管理研究中相对薄弱的领域。在信息产品价值模糊性、公共产品效用不确定性、经验产品价值判断滞后性和时间消费的显着刚性等前人总结的电视内容产品价值特性之外,作者针对娱乐内容产品做出进一步的归纳,主要包括显着的价值外部性、内容的主观创造性和产权的非闭合性。以此为基础,作者从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实际经营活动中抽象出“人化”和“物化”两类不同的价值变化过程,构建出包含精神、物质双重价值在内的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特殊的价值链。 本文的核心是第四章关于“电视娱乐内容产品增值理论”的阐述,它集中体现了作者的理论创新,旨在使电视媒介的经营管理及相关学术研究有效摆脱不同传播模式、不同监管制度、不同盈利途径、不同政治文化环境和不同类型内容产品的复杂差异性所带来的束缚,得以从容有序地构筑精细化的微观价值管理体系。这一体系的重要创新概念是从“人化”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有效可支配时间”(本文第四章对该创新概念进行了详细阐述),作者藉此将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在“质”与“量”两个层面上予以贯通,演化出本文的核心量化分析工具“复合价值”,即内容产品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有机复合的量化指标。它不仅充分表达出每个特定内容产品的价值个性,使纷繁复杂的各类电视内容产品之间的价值比较成为可能,而且还充分体现出不同类型内容产品集合体的价值共性,使媒介经营管理者得以依赖于一个统一的内在价值尺度,从而可在不同市场环境、不同制度安排、不同频道类型和不同品牌战略条件下,对特定的价值集合体实行有针对性的增值管理,旨在实现以复合价值增长为根本目的的“双高增值管理”。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双高”的实质就是“物”与“人”的价值均得以最大限度的实现。由于“物”的主要变化形式是线性的,而“人”的主要变化形式是非线性的,因此本文根据双高增值管理所适用的不同方法与手段,将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实务一分为二:其一是适用于直接的、线性调控方式的娱乐产品、娱乐频道和娱乐品牌等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微观价值管理层次,调控的实质对象是不同层次“复合价值”的“量”与“质”;其二是适用于间接的、非线性调控方式的人力资本、产权结构和监管机制等三个同样具有密切内在关联的宏观价值管理层次。这三者均涉及到制度安排的变革,调控的根本目的始终在于实现相应“复合价值”的持续提升。由于中外电视媒介的理论和经营实践研究,还未就内容产品的微观价值量化管理及必要制度变革的非线性调控展开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中由六个不同层次构筑而成的电视娱乐内容产品双高增值管理框架,体现出作者在电视娱乐内容产品增值管理实践研究中的独创性。 具体来讲,娱乐产品层次的增值管理,首先在于确立合理的价值分类标准,以便有效确定特定内容产品复合价值所对应的细分目标市场,进而通过复合价值

沈荟[6](2003)在《透视传媒信誉资本 ——对媒介建构道德框架的经济学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探讨的实际上是一个经济伦理(Business Ethics)问题,即媒介企业,或是实行企业化管理的媒体力图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来整合“责任”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自身发展,形成良性媒介生态环境。 对于这些媒介组织来说,创造利润无疑非常重要,但与此同时,其生产经营活动应以一定道德框架为必要条件,来规约自身行为。因为,媒体的经营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群体活动,为了维护一个有助于经济有效运行的环境,一切形式的经济组织对道德行为都有最低限度的要求。为此,一方面,社会要采取法律等制约手段,监督、控制低于社会最起码道德水平的行为;另一方面经济机构本身也认同“利他”目标是整个企业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认识到良好声誉的正确利益导向功能,对谋取利益的巨大作用,进而将形成、维护良好声誉作为媒体运作的道德诉求。 论文在此立论的基础上,首先,确立了何为传媒的伦理道德框架,并认为媒体的良好声誉并不是由单一要素决定的,而是整个道德框架各组成部分的综合反映,表现的是媒体运营的整体水平,具有不可分割性,不过其中最关键的构成要素乃是媒体所生产的信息文化产品质量。 其次,良好的信誉虽说并不直接产生媒体利润,但却是其“谋利”行为中最有力的“凭借”。因为媒体的信誉度与媒体谋利能力具有高度相关性,可信度、美誉度越高的媒体,信息传播的社会效果越好,也愈能赢得公众的普遍认同,并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随之而赢得良好经济效益。所以,论文从媒体的发行经营、广告经营、多种经营、资本经营诸方面对这一无形资产的有形化进行了论证。 最后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在国家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传媒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在信息化社会,它已在大众化、通俗化精神领域显示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强烈的示范导向作用。传媒品质低下,不仅对整个社会产生负面效应,也会累及自身经营活动。

马达[7](2001)在《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内容提要:本文将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100年发展过程作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这一历史阶段我国中小学、中师、高师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产生、发展、关联等问题,从中总结出得失与规律,以作为我国学校音乐教育进一步发展的依据和参考。 笔者认为,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过程可分为六个时期。1.萌芽期(1901—1919):以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为标志。2.初创期(1919—1949):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为契机,美育逐步受到重视,学校音乐教育开始起步。3.建设期(1949—1956):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美育和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4.曲折发展期(1957—1966):虽然美育未得到重视,但学校音乐教育在困境中仍有所发展。5.停滞期(1966—1976):在极“左”路线干扰下,美育被否定,学校音乐教育遭受严重破坏。6.繁荣期(1977—2000):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重新得到确立,学校音乐教育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繁荣局面。 从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六个时期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哪个时期政府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并在具体的措施、经费上给予足够的保证,哪个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就得到健康发展。

冯传岗[8](2000)在《下世纪的综合业务广播将是DBS》文中指出DBS产业市场日益扩大,已成为全球发展的热点,它将成为下世纪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人类本世纪综合业务广播是网络,那么人类下一世纪综合业务广播将是DBS。到时它将是各CATV台站最强有力的挑战者和竞争对手,不可避免。

冯传岗[9](2000)在《下世纪的综合业务广播将是DBS》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航天技术、卫星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的迅猛发展 ,社会的需求促使了卫星电视广播从节目的传送转向直播。DBS产业市场日益扩大 ,已成为全球发展的热点 ,本文详述了 DBS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DBS的特点等。并指出 DBS将成为下世纪全球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人类本世纪综合业务广播是网络 ,那么人类下一世纪综合业务广播将是 DBS。

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考察组[10](2000)在《赴日本卫星电视考察报告》文中指出 1999年8月16日至25日,由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组团一行五人(刘世贵、工程技术部,薛进荣、台外事处,金红、办公室,王丽萍、计划财务处,杨晔、网络经营部),对日本卫星电视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为期10天的考察。先后对日本最大的通讯卫星数字广播平台——日本数字广播服务公司SKYPerfecTV、日本国际放送协会NHK、东京广播电视台TBS、SONY公司和在大阪的一家节目制作公司DPTV进行了考察。

二、赴日本卫星电视考察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赴日本卫星电视考察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文化视阈中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1982~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
二、台湾电影研究述评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结构 第一章 台湾青春成长电影的嬗变和青春片流行探析
第一节 台湾青春成长电影的嬗变与社会时代特征
    一、80 年代新电影与台湾社会的主体性生成
    二、90 年代新新电影和台湾社会的主体性破碎
    三、新世纪后新电影与台湾主体意识的建构
第二节 台湾青春成长电影流行探析
    一、年轻的创作群体
    二、以年轻人为主的人口结构与台湾电影观众
    三、不够健全的台湾电影工业
    四、文化怀旧与青春追忆 第二章 青少年成长与社会主体性的生成
第一节 个体意识的觉醒和青少年的成长
    一、身体的呈现
    二、规训与反叛
    三、出走与闯入
第二节 浮出历史地表:女性主义的崛起
    一、传统女性:赞美抑或批判?
    二、男女银幕形象的翻转
    三、新女性:女性的自我独立和性别意识的凸显
    四、性欲政治和女性欲望
第三节 台湾社会主体性的生成
    一、台语VS国语
    二、乡土/本土意识的呈现与台湾身份的认同
    三、去殖民的民族主义
    四、在传统与现代之间 第三章 威权崩溃下都市青少年的反成长
第一节 威权的崩溃和父亲、家国的解构
    一、父亲的缺席/式微
    二、家国的崩解
    三、父亲/家国解构的文化再审视
第二节 都市青少年的另一种成长:台湾青春电影的反成长叙事
    一、都市青少年的犯罪
    二、性放纵:怎一个“性”字了得
    三、越轨:青少年的偏差行为和社会失范
第三节 成长并未终结:台湾青春电影的存在论
    一、叙事时间:破碎、倒转和停滞
    二、都市空间:人类的生存困境
    三、人物死亡:一种存在方式 第四章 台湾本土文化建构与青少年亚文化
第一节 视觉元素中的台湾本土文化建构与去中国化
    一、从台北都市到地方乡村
    二、在地人文景观的商业、政治选择
    三、消失的眷村和活跃的台客
第二节 后殖民图景里的台湾意识
    一、后殖民世代台湾的日本想象
    二、作为修辞的殖民历史言说
    三、过客心态与台湾意识
第三节 缺少抵抗的青年亚文化:原住民和同性恋
    一、原住民:从他者到自我
    二、浪漫、喜剧与被消费的同性恋 结语 有待成长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 参考文献 附录 台湾电影不完全目录(1982~2012)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攻读博士期间主持的项目 致谢

(2)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农民收入问题研究文献述评
        1.3.1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外解决农民收入增长问题的政策及实践
        1.3.3 国内外研究文献及政策实践的评价
    1.4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2 研究收入问题的理论基础
    2.1 报酬递增思想
        2.1.1 报酬递增的内涵
        2.1.2 报酬递增思想的主要内容
    2.2 人力资本理论
    2.3 政府经济职能
        2.3.1 古典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
        2.3.2 干预主义和政府职能
        2.3.3 新古典综合学派的政府经济职能
        2.3.4 新自由主义的政府经济职能
3 重庆市农民收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3.1 重庆市自然地理与国民经济发展概况
        3.1.1 重庆市自然地理及行政区划
        3.1.2 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3.2 重庆市农民收入历时演变
        3.2.1 重庆市农民收入的现状及其变化
        3.2.2 重庆市农民收入水平的比较分析
    3.3 重庆市农民收入结构及其变化趋势
        3.3.1 重庆市农民收入变化的特征
        3.3.2 重庆市农民收入结构变化趋势分析
    3.4 重庆市农民收入的影响因素分析
4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
    4.1 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4.1.1 一般性的基础教育与收入增长
        4.1.2 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促进农民增收
        4.1.3 健康保健与营养对收入的促进
        4.1.4 人力资本的流动能力对收入的促进
        4.1.5 重庆市农村民人力资本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4.2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特征
        4.2.1 农村人力资源的基本情况
        4.2.2 农村人力资源的政府培育
        4.2.3 重庆市农村人力资源培育存在的问题
    4.3 国外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经验与启示
        4.3.1 国家农民知识化政策
        4.3.2 农民职业教育政策
        4.3.3 国外农民人力资本投资的启示
    4.4 政府行为与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4.4.1 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4.4.2 加强服务于农民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
        4.4.3 改善与优化农村卫生医疗和社会保障体系
        4.4.4 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5 重庆市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5.1 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5.1.1 现代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5.1.2 现代农业的本质
        5.1.3 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
    5.2 重庆市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
        5.2.1 农业发展现状
        5.2.2 农业产业增加值的变化与收入增长
        5.2.3 重庆现代农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5.2.4 重庆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5.3 国外发展现代农业的经验借鉴
        5.3.1 国外现代农业组织模式
        5.3.2 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
        5.3.3 农业补贴与支持政策
        5.3.4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发
    5.4 重庆市政府行为与现代农业发展
        5.4.1 构建合适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5.4.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
        5.4.3 大力发展地方特色优势农业
        5.4.4 加大政府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
6 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
    6.1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增收机理
        6.1.1 农村企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6.1.2 农村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增收的机理
    6.2 农村企业的发展与农民收入
        6.2.1 农村企业发展现状
        6.2.2 农村企业发展与农民工资收入增长
        6.2.3 农村企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6.2.4 农村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6.3 农村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民收入增长
        6.3.1 重庆市农村城镇化现状及其趋势
        6.3.2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
        6.3.3 新型城镇化进程与农民增收的实证分析
        6.3.4 重庆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6.4 国外政府农村发展支持政策与启示
        6.4.1 欧盟支持农村发展政策
        6.4.2 韩国政府的农村发展政策
        6.4.3 巴西与印度的农村发展支持政策
        6.4.4 国外农村发展与建设的经验
    6.5 重庆市农村经济发展对策
        6.5.1 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
        6.5.2 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6.5.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6.5.4 重庆市农村工业发展对策
        6.5.5 重庆农村新型城镇化对策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人力资本投资促进农民增收
        7.1.2 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增收
        7.1.3 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个人简介
相关成果清单
致谢

(3)和谐与生存 ——对侗寨占里环境、人口与文化关系的人类学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例
表格
导论: 适者生存
第一章 桃源深处: 占里概况
    第一节 桃源人家
    第二节 记忆中的迁移史
第二章 万物一体: 生存环境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社会文化环境
    第三节 占里人的生存技术
    小结
第三章 天成地就: 人口控制
    第一节 定居与初期人口发展
    第二节 人口控制思想的出现
    第三节 两种人口思想的交锋
    小结
第四章 道阻且长: 人口发展
    第一节 人口数量的变化与发展
    第二节 人口结构
    小结
第五章 中和位育: 秩序结构
    第一节 政治制度
    第二节 宗族制度
    第三节 年龄组制度
    第四节 信仰体系
    小结
第六章 以礼而治: 文化习俗
    第一节 婚姻制度
    第二节 生育制度
    第三节 命名制度
    第四节 亲属称谓制度
    第五节 继嗣制度
    第六节 赡养制度
    第七节 丧葬制度
    小结
第七章 日用不知: 日常教化
    第一节 教化的主体
    第二节 教化的方法
    第三节 计划生育的教化
    小结
结语: 安所遂生
余论: 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后记

(4)湖南省农民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宁市、蓝山县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问题的提出
    2 关键概念的解读
    3 相关研究回顾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 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二章 湖南省农民培训的基本情况
    1 湖南省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
    2 湖南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3 湖南省农民培训的基本情况
    4 湖南省农民培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湖南省农民培训个案调查分析
    1 个案调查简要说明
    2 农民培训调查结果分析
        2.1 被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分析
        2.2 被调查农民的培训需求情况分析
    3 常宁市农民培训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4 蓝山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5 个案研究简要评析
第四章 湖南省农民培训的发展对策研究
    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开展培训
    2 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
    3 继续加大培训力度,多途径开展培训
    4 建立科学有效的农民培训管理体制
    5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6 借鉴国外经验,加快农民培训法制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5)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论题的提出及背景阐述
    第一节 电视媒介的竞争优势
    第二节 娱乐先行的现实必然
第二章 论题的文献综述、方法体系与篇章结构
    第一节 论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节 论题研究的方法体系
    第三节 论题研究的篇章结构
第三章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价值属性分析
    第一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一般价值属性
    第二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特殊价值属性
第四章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理论
    第一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价值链
    第二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需求曲线
    第三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复合价值
    第四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双高增值管理”
第五章 娱乐节目:生产与制作环节的增值管理
    第一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分类管理
    第二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复合价值管理
    第三节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内容创新管理
第六章 娱乐频道:播出环节的增值管理
    第一节 娱乐频道的定位管理
    第二节 娱乐频道的复合价值管理
    第三节 数字技术环境中的娱乐频道增值管理
第七章 娱乐品牌:衍生价值的增值管理
    第一节 娱乐品牌增值经营的必然性
    第二节 中国电视娱乐品牌现状分析
    第三节 电视娱乐品牌价值的合理测度及复合价值管理
第八章 电视娱乐内容产品增值管理实例分析
    第一节 日本NHK的增值管理
    第二节 美国HBO的增值管理
    第三节 中国CCTV的增值管理
第九章 基于制度变革的增值管理
    第一节 核心人力资源的资本化
    第二节 产权结构的优化调整
    第三节 监管机制的二元化
结论
附录
参考书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6)透视传媒信誉资本 ——对媒介建构道德框架的经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传媒信誉资本刍议
    一、 传媒信誉资本涵义
    二、 传媒信誉缺乏的表现及其成因
    三、 信誉:以传播产品质量为本
    四、 信誉: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
第一章 西方传媒信誉研究
    第一节 信誉:企业需要信守的道德契约
        一、 西方信誉观的经济学观照
        二、 企业经济行为中的内在约束力
    第二节 传媒企业:要以信誉立身市场
        一、 当代西方传媒商业模式
        二、 私营传媒企业注重维护自身良好声誉
    第三节 传媒信守信誉原则的经济动因
        一、 产品质量是传媒良好信誉根源
        二、 逐利性是媒介企业利他行为的驱动力
        三、 经济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发展
    第四节 个案分析:CNN经营之道探析
第二章 中国传媒信誉研究
    第一节 现代私营报纸的信誉经营
        一、 报业资本家经营媒介的目的
        二、 增进报纸声誉的经营策略
        三、 商业经营与服务公众利益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市场经济中的传媒信誉价值
        一、 中国传媒业的改革发展历程
        二、 传媒经营:创造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第三节 个案分析:韬奋报刊活动与社会信用
第三章 传媒信誉与广告经营
    第一节 广告品质影响传媒信誉
        一、 令人担忧的广告信誉现状
        二、 严把广告质量关
        三、 营造良好的广告传播环境
    第二节 媒介品质决定广告投放行为
        一、 选择广告媒介的基本前提
        二、 优良载体带来广告目标消费者
        三、 高收入增强传播产品投入力度
    第三节 强势媒体创造广告产品附加值
        一、 消费者的购买心理阶梯
        二、 媒体广告经营中的影响力经济
第四章 信誉与传媒多元化经营
    第一节 传媒多元化经营的必然性
        一、 实行多元化增长方式是传媒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 多元经营是分散风险,追求媒体生存稳定性的要求
        三、 多元经营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
    第二节 传媒信誉价值的深度开发
        一、 传媒品牌商誉价值高
        二、 利用媒体商誉衍生经济领域
    第三节 传播产品与多元经营的良性互动
        一、 多元化前提是做好传播产品
        二、 多元经营要有利于巩固核心竞争力
第五章 传媒信誉与资本运营
    第一节 我国传媒业对资本市场的需求
        一、 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现状
        二、 传媒业对资本运营的需求
    第二节 资本运营使信誉资本有形化
        一、 信誉资本有形化
        二、 媒体要承担资本保值增值的责任
        三、 资本运营要立足于传媒核心业务
第六章 媒介信誉与引导舆论
    第一节 媒体是强有力的舆论中心
        一、 传媒与舆论
        二、 大众传媒的重要功能--舆论引导
    第二节 传者声誉影响舆论传播效果
        一、 传者信誉研究
        二、 传媒品质是舆论引导的支点
        三、 尊重舆论传播的规律,不断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第三节 引导实效影响传媒双效的实现
        一、 传媒引导舆论的战略地位
        二、 有效性是舆论引导的重心
        三、 媒体以优质产品赢得双效益
参考文献
后记

(7)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教育(1901~1919)
    第一节 近代学校音乐教育的发端
        一、 清末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二、 民初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
    第二节 学堂乐歌的兴起与发展
        一、 学堂乐歌起源之简况
        二、 学堂乐歌的特点及所存在的问题
        (一) 学堂乐歌的特点
        (二) 学堂乐歌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
        三、 学堂乐歌对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一、 清末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二、 民初时期的音乐教育思想
        三、 王国维、蔡元培、沈心工、曾志(文心)的美育与音乐教育思想
    第四节 结语
第二章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19~1949)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中小学音乐课程纲要的颁发
        二、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音乐教育研究中所反映出来的音乐教学现状
        四、 音乐教育法规的进一步完善
        五、 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六、 教材建设走上正轨
        七、 抗战时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八、 四十年代之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师范音乐教育
        一、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初创期
        二、 新学制的实施
        三、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
        五、 结语
    第三节 苏区、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学校音乐教育
        一、 土地革命时期
        二、 抗日战争时期
        三、 解放战争时期
        四、 结语
第三章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学校音乐教育(1949~196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法规建设
        二、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状况
        三、 美育被列入国家教育方针,音乐教育开始得到重视
        四、 五十年代中期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五、 新中国建立以来颁发的第一套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
        六、 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七、 课外音乐活动开展活跃
        八、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
        九、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师音乐教育
        二、 音乐教育法规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始起步
        三、 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第一部中师音乐教学大纲
        四、 教材建设的发展
        五、 五十年代末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中师音乐教育
        六、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高师音乐教育
        二、 高师音乐教育的法规建设
        三、 五十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之前的高师音乐教育
        四、 结语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学校音乐教育(1966~1976)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概况
        二、 结语
第五章 改革开放之后的学校音乐教育(1977~2000)
    第一节 中小学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的建设及美育问题的讨论
        二、 八十年代初期所存在的问题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美育在国家教育方针中的确立、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机构的健全及音乐教育法规文件的颁发
        四、 学校音乐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1989~2000年)》
        五、 落实《总体规划》、完善音乐教育管理体制
        六、 九十年代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的颁发、音乐教材的建设及高中音乐欣赏课的开设
        七、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
        八、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
        九、 音乐师资状况及音乐课开课情况
        十、 国家教委有关音乐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举措
        十一、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对美育、艺术教育的重视,确立了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十二、 结语
    第二节 中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建设
        二、 中师音乐教育办学状况及部分地区所采取的对策
        三、 音乐教研活动活跃,教育科学研究有所发展
        四、 中等艺术师范学校和中师音乐班的发展
        五、 课外、校外音乐活动蓬勃发展
        六、 九十年代之后的中师音乐教育
        七、 结语
    第三节 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育
        一、 恢复时期音乐教育法规和教材的建设
        二、 扩大招生规模,满足基础教育需求
        三、 教研、科研活动的开展,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 九十年代之后的高师音乐教育
        (一) 落实《总体规范》,贯彻《若干意见》
        (二) 研究生教育及师资队伍建设
        (三) 课程改革与教材建设
        (四) 教育科研工作取得较大成绩
        (五) 全国性音乐教育研讨会的召开推动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五、 结语
总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9)下世纪的综合业务广播将是DBS(论文提纲范文)

1 序 论
2 DBS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四、赴日本卫星电视考察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文化视阈中的台湾青春成长电影(1982~2012)[D]. 齐钢. 上海大学, 2016(04)
  • [2]重庆地区农民收入增长问题与对策研究[D]. 孙海波. 北京林业大学, 2014(03)
  • [3]和谐与生存 ——对侗寨占里环境、人口与文化关系的人类学解读[D]. 沈洁.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0)
  • [4]湖南省农民培训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常宁市、蓝山县为个案[D]. 邓东京.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5]电视娱乐内容产品的增值管理[D]. 周笑. 复旦大学, 2005(07)
  • [6]透视传媒信誉资本 ——对媒介建构道德框架的经济学分析[D]. 沈荟. 复旦大学, 2003(02)
  • [7]二十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 马达. 福建师范大学, 2001(01)
  • [8]下世纪的综合业务广播将是DBS[J]. 冯传岗. 有线电视技术, 2000(08)
  • [9]下世纪的综合业务广播将是DBS[J]. 冯传岗. 西部广播电视, 2000(05)
  • [10]赴日本卫星电视考察报告[J]. 中央卫星电视传播中心考察组. 有线电视技术, 2000(01)

标签:;  ;  ;  ;  ;  

日本卫星电视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