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之旅》:流放者的诉求与追回——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

《北上之旅》:流放者的诉求与追回——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

一、《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论文文献综述)

教鹤然[1](2019)在《论现代外省作家在哈尔滨的文艺活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外来者进入哈尔滨文学场域,对哈尔滨文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震颤与影响。与此同时,外省作家自身的文学经验、既有思想认识及原乡体验,都在文化冲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其冲撞与形塑。现代外省作家入哈这一文化现象促成了他们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思考和新作品的在地化书写,其中有丰富而复杂的可阐释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与挖掘。19世纪末,沙皇俄国推行远东政策并与中国签订《中俄密约》,西伯利亚大铁路最

张涵艳[2](2017)在《地理经验与精神结构 ——论冯至“北游”时期的文学创作》文中研究指明《北游及其他》是冯至二十年代北上哈尔滨时发表的文学作品,惯于被学术界看成作家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转型。本文希望从这部早期作品入手,尝试架构起地理空间和精神分析之间的桥梁,通过对诗人作品中地理空间因素和诗人表述特点,来研究早期诗人自我精神的复杂构成以及发生机制。总体来说,“北游”时期作者的精神以“绝对自我”占主导地位,因此在城市经验上,主体内部感受空间投射于外部地理空间,城市本身成为作者感受的材料,以之构成一种独特的城市表述。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文本中的城市”,具体分析冯至北游哈尔滨时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物象,并总结了诗歌中的“漫游者”的“非介入性”参与方式;第二部分涉及到研究对象的完整性,谈“北游者”冯至的独特“情绪美学”,冯至以“情绪”和“感受”作为现代化经验的体会方式,并通过独特的投射机制,将主体内在空间与外部空间融为一体,形成自己的城市经验与个人表达;第三部分结合后期作品《十四行集》对冯至本人前后创作进行贯通分析,认为冯至自“北游”时期形成的情绪性现代化经验表达方式延续至四十年代,只是主体此时形成了自我整合,并在自然中实现了真正的自我超越和生命认识。

张爱华[3](2011)在《冯至与京派》文中研究表明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作家、学者,被鲁迅誉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实现了哲学与诗歌的联姻,使诗走向深刻,走向永远,他创作的《十四行集》则是深受世界现代主义思潮影响的极具哲理意蕴的诗篇。本文在引言中概述了研究界对冯至已有的研究成果,论及了研究界对冯至文学活动与京派的关系上尚存的一些不同看法,以此为基础来确定本文论题:冯至与京派。第一章论述文化价值观的同一性,认为冯至与京派作家共同的艺术追求与思想趋向,主要表现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以及超然的社会功利主义思想。第二章分析了冯至与京派作家文学体式和写作模式的不同,这种不同表现在诗歌形式从自由体向十四行体的转换的过程中,冯至所做出的里程碑式的贡献,还比较分析了1949年以后的冯至与京派代表人物不同的写作模式。第三章主要是分析冯至与京派作家艺术表达内容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表现在:在40年代的诗歌中,冯至对生命的思考从个体生命扩展到人类命运,由此获得普遍意义;其次是冯至诗歌的自然观异于京派其他作家。

蒋志权[4](2011)在《读冯至《北游》》文中研究说明冯至《北游》以独特的意象和悲情的笔调展示了"我"之真实的精神内面,描绘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的真实素描,具有很强的立体感和现实感,勾勒了一位为寻求自我之复杂而深刻的行客形象。

陈菲[5](2006)在《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论冯至诗歌中的生命态度》文中指出整篇论文一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以生命态度为关键词,将冯至的诗歌创作分为生命态度萌芽期、生命态度定型期和生命态度潜隐与转变期三大时期,同时结合冯至本人的经历来综合考察他在各个不同诗歌创作阶段生命态度的幽微变化;第二章将冯至的生命态度分为对待生死、对待生命个体与自然、对待人生三个方面,试图深度挖掘他对于生命、时代、宇宙丰富和充满睿智的观察和感慨;第三章打破以往单方面强调冯至与里尔克、冯至与存在主义的格局,以冯至受民族传统影响为基点,探求冯至与里尔克、冯至与歌德的关联;同时将冯至与存在主义的视野进一步扩延,挖掘冯至与包涵了存在主义的德国浪漫美学产生融合的始末。论文贯穿着大量的文本细读,有纵向不同时期的综合把握,也有横向不同截面的深度扫描;在冯至与德国浪漫美学发生关联中,还将对以往诸多论者忽略的冯至诗歌中的神性进行细致的剖析和展开。

杨汤琛[6](2003)在《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文中提出 冯至(1905~1993),河北涿州人,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诗人、学者、翻译家、兼散文家、小说家。作为学者,他兼涉中西,有《杜甫传》、《论歌德》等着作;作为翻译家,他在德语文学译介上成就辉煌;冯至的散文被季羡林称道:“卓然成家,同他比肩的散文家没有几个。”①而冯至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伍子胥》以其现代性建构,引起了诸多研究者

杨汤琛[7](2003)在《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 冯至(1905~1993),河北涿州人,是我国现当代杰出的诗人、学者、翻译家、兼散文家、小说家。作为学者,他兼涉中西,有《杜甫传》、《论歌德》等着作;作为翻译家,他在德语文学译介上成就辉煌;冯至的散文被季羡林称道:“卓然成家,同他比肩的散文家没有几个。”①而冯至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伍子胥》以其现代性建构,引起了诸多研究者

吴武洲[8](2003)在《《北游》:放逐者的自在诉求与理性追索——兼论冯至的诗学转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精神状况的不满 ,与艾略特的《荒原》在本质上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及加缪有关荒诞与拯救的思想也在该诗中有所体现

吴武洲,杨玉静[9](2001)在《《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文中指出《北游》是冯至诗学发展历程中具有过渡意义的一首长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代的精神状况的不满。其与艾略特的《荒原》有内质上的相通。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死屋手记》及加缪有关荒诞与拯救的思想也在该诗中有所体现。

二、《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论文提纲范文)

(2)地理经验与精神结构 ——论冯至“北游”时期的文学创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第2章 “文本中的城市”:异域都市体验
    2.1 自然的变奏与都市的拟象
    2.2 “漂泊者”的非介入性身份
第3章 “情绪美学”:“北游者”的情感结构
    3.1 “阴沉”与“泥泞”:外在空间与感官的深层关联
    3.2 主体内在空间“心象”与“阴沉”的形成机制
    3.3 分裂主体的精神危机
第4章 “自我的整合”:“北游”之后
    4.1 从“阴沉”哈都到“旷远”春城
    4.2 “自我”的整合与超越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冯至与京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化价值观的同一性
    第一节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
    第二节 超然的社会功利追求
第二章 文学体式和写作模式的不同
    第一节 外来文学体式的借鉴
    第二节 五十年AI写作作模式的变化
第三章 艺术表达内容的差别
    第一节 对生命的思考
    第二节 中西自然观的体现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读冯至《北游》(论文提纲范文)

一、“楚囚对泣”的岁月
二、北游中的“炼狱”
    (一) “世纪末”的图景
    (二) 抒情主体的凸显

(5)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论冯至诗歌中的生命态度(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冯至不同时期诗歌中的生命态度
    第一节:困惑与探索(1921—1929)
    第二节:沉思与感悟(1941—1945)
    第三节:潜隐与转变(1949—1959;1985—1988)
第二章:冯至诗歌中生命态度的核心
    第一节:对待生死的态度
    第二节:对待生命个体与自然的态度
    第三节:对待人生的态度
第三章:冯至诗歌中生命态度形成的中西方文化因素
    第一节:民族传统的影响
    第二节:外来文化的影响
结语
附录:冯至诗歌创作年表
参考文献:
    1、主要参考论着
    2、主要参考论文
后记

(6)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结语

(8)《北游》:放逐者的自在诉求与理性追索——兼论冯至的诗学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一、荒原意识与自省精神
二、荒诞与拯救

四、《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论文参考文献)

  • [1]论现代外省作家在哈尔滨的文艺活动[J]. 教鹤然. 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 2019(01)
  • [2]地理经验与精神结构 ——论冯至“北游”时期的文学创作[D]. 张涵艳.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3)
  • [3]冯至与京派[D]. 张爱华. 湖南师范大学, 2011(07)
  • [4]读冯至《北游》[J]. 蒋志权.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 [5]化作一脉的青山默默 ——论冯至诗歌中的生命态度[D]. 陈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6]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J]. 杨汤琛. 诗探索, 2003(Z2)
  • [7]新时期冯至诗歌研究综述[J]. 杨汤琛. 诗探索, 2003(Z2)
  • [8]《北游》:放逐者的自在诉求与理性追索——兼论冯至的诗学转型[J]. 吴武洲.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1)
  • [9]《北游》:放逐者的诉求与追索——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J]. 吴武洲,杨玉静.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6)

标签:;  ;  ;  ;  

《北上之旅》:流放者的诉求与追回——兼论冯至的转型倾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