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孢素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新进展

环孢素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新进展

一、环孢素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新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饶伟,张鹏,郅克谦,解曼[1](2021)在《肝移植受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就肝移植受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诊治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为提高肝移植的整体诊疗水平, 防治术后并发症并改善肝移植受者总体预后提供依据。

朱雯[2](2021)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文中提出背景: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是目前治愈恶性血液病的关键手段之一。移植后并发症,如移植物抗宿主病则是影响移植成败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其中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hronic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cGVHD)一般是指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晚期出现的排斥反应。据统计,cGVHD的发生率高达50%~70%,由于cGVHD的发生机制复杂,患者发生排异后症状常常迁延不愈,且临床表现不尽相同。口腔、皮肤粘膜、消化道、肝脏、肺、关节及筋膜等器官组织常受到累及,患者常表现为严重程度各异的排异症状,这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患者死亡。目前,cGVHD的一线治疗比较公认的是糖皮质激素(加或不加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但是一线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仅有50%,有50%的患者对一线治疗反应差,并且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常常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副作用及并发症,包括感染风险增加、高血压及骨质疏松等。除此之外对于部分糖皮质激素依赖和复发难治患者难治性患者,对cGVHD的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有效性发起了挑战,需要联合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包括骁悉、干扰素等,但其疗效往往不理想。一线治疗失败的cGVHD患者往往有较差的预后结果。需要启动cGVHD的二线治疗,但现有的二线治疗方案有效率较低,长期使用导致感染、胃肠道反应、复发等毒副作用比较明显,亟待探索新的临床治疗方法。西罗莫司是一种疗效好、低肾毒性的新型免疫抑制剂,因其较低的肾毒性而受到关注,同时西罗莫司具有抗纤维化的作用,使其对皮肤cGVHD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发现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具有协同作用。因此本研究使用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组成新方案,用于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患者,观察其疗效和安全性。目的:观察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s,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临床效果,评价该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探讨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cGVHD的有效方案。方法:本研究为单臂单中心临床研究,纳入2015年11月至2019年1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血液科行allo-HSCT后发生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cGVHD患者27例,给予西罗莫司联合环孢素或者他克莫司治疗。参考2014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关于cGVHD的疗效评价标准对患者cGVHD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后六月及1年时各个器官cGVHD评分并与用药前基线对比,观察治疗后6个月及1年的总反应率(CR+PR)、6个月及1年的无进展生存率(PFS-6,PFS-12)、总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此外,记录所有患者纳入该方案后用药后出现的毒副作用。从而评估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的广泛型的cGVHD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共入组27例患者,最终可分析患者27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10例,所有纳入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24.1(12.0~50.1)个月,纳入的27名患者中,原发疾病为AML者13人,4人为ALL,4人为CML,3人为MDS,1人患有淋巴瘤,1人患AA,1人为PNH患者。随访六个月时,3例患者cGVHD达到完全缓解(CR),12例患者的疾病达到部分缓解(PR),6例患者表现为疾病稳定状态(SD),6例患者疾病有所进展(PD),纳入患者的总反应率(ORR=CR+PR)为55.6%,6个月时无进展生存率(PFS-6)达到88.9%,6个月时的总生存率(OS-6)为100%。随访1年时,CR者5例,PR者11例,SD者9例,PD者2例,ORR为59.3%,PFS-12达到62.9%,OS-12为100%。该方案对供者为男性的cGVHD患者的治疗效果优于供者为女性的cGVHD患者。对有口腔、皮肤、肝脏等器官排异表现的患者效果较好。不良反应少见,均为1-2级,未发生新增的巨细胞病毒以及EB病毒感染。纳入的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结论:从糖皮质激素耐药/依赖广泛型cGVHD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来说,西罗莫司联合CNI的治疗方案在远期效果控制方面具有优势,用药安全性较高,适合cGVHD患者的长期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宁[3](2020)在《银屑灵调节朗格汉斯细胞和T helper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银屑病(Psoriasis)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炎症浸润、表皮棘皮病和角化过度为特征。银屑病的发病机制复杂,现有的研究结果尚不能完全解释。目前普遍认为银屑病是由多种原因包括遗传、表观遗传和环境影响等共同作用的结果。银屑病的皮损表现为角质细胞过度增殖和分化不全,炎症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增生等。最近的研究表明银屑病主要是由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和T细胞介导的,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LC)作为特殊的DC,是皮肤的特异性抗原提呈细胞,通过连接模式识别受体感知病原体相关分子,产生多种细胞因子,并携带抗原呈递给T细胞,诱导特异性T细胞反应,DC失调引起的T细胞异常激活被认为是多种疾病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原因,如银屑病。中医药认为治疗银屑病应“从血论治,从燥论治”,各方名家基于此理论,针对其特性总结出的疗法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少。银屑灵是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验方,方中主要有赤芍、土茯苓、肿节风、莪术和乌梅五味中药,诸药合用可养血润燥,凉血解毒,化瘀通络,在临床上取得了可靠的疗效。前期研究显示银屑灵可促进表皮颗粒层的形成,减轻小鼠瘙痒程度以及小鼠皮肤风团的面积,还能够抑制巨噬细胞极化,但是就银屑灵对LC及T细胞的调控研究较少,因此本实验从LC和T细胞方面对银屑灵的免疫调节机制进行研究。目的:探讨银屑灵对朗格汉斯细胞和T辅助细胞的调节作用及机制;并进一步对银屑灵的主要有效成分花旗松素治疗银屑病的疗效和对T辅助细胞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方法:1.Balb/c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建立及银屑灵疗效的观察Balb/c小鼠随机分为6组,包括空白组、模型组、环孢素A组和银屑灵高、中、低组,并剃掉小鼠背部2/3的毛发。小鼠灌胃给药7天,银屑灵高、中、低剂量组给药浓度分别为1.5g/kg、1g/kg、0.5g/kg,环孢素A组为2mg/mL,均按照0.2mL/10g的剂量给药,空白组和模型组给同等剂量的水。给药第三天开始于背部均匀涂抹5%咪喹莫特(IMQ)50mg,连续涂抹5天,每日记录体重。造模第二天开始观察小鼠背部红斑、鳞屑和增厚等症状,并对其进行PASI评分;造模第六天取背部皮肤进行HE病理切片,观察皮损病理变化,并结合PASI评分和体重变化评价银屑灵药效。2.银屑灵对LC的调控作用研究小鼠灌胃给药五天,第四天开始涂抹IMQ造模,第六天深度麻醉后,颈椎脱臼处死,取皮肤和淋巴结分离表皮细胞和淋巴细胞,采用流式对表皮及淋巴细胞中LC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分析。3.银屑灵对T细胞的作用研究小鼠灌胃给药七天,第三天开始涂抹IMQ造模,第八天深度麻醉后,颈椎脱臼处死,皮肤做病理切片,观察银屑灵对银屑病CD3+CD4+T细胞浸润的影响;采用RT-PCR检测皮肤中Th1/Th2/Th17细胞因子IFN-γ、IL-4和IL-17a以及转录因子T-bet、GATA3和ROR γt的表达;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和表皮细胞中T细胞相关细胞因子和转录因子的表达,观察银屑灵对银屑病表皮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以及淋巴结T细胞分化的影响。4.银屑灵主要有效成分花旗松素对银屑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利用LPS诱导HaCat细胞异常增殖,观察花旗松素对Hacat细胞异常增殖的作用;小鼠按照TXL组40mg/kg,CsA组2mg/mL灌胃给药七天,第三天开始用50mg 5%IMQ造模,第八天深度麻醉后,颈椎脱臼处死,皮肤做病理切片观察皮肤厚度,层数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采用RT-PCR和流式细胞术对皮损和淋巴结中Th1/Th2/Th17的细胞因子及其转录因子进行检测分析;皮肤提取蛋白做Western Blot检测,探讨TXL缓解银屑病症状的分子机制。结果:1.Ba1b/c小鼠背部连续涂抹50mg 5%咪喹莫特五天,其背部出现严重红斑、鳞屑和增厚等银屑病症状,PASI评分达到11.00±0.82,皮肤厚度275.54±14.64μM,体重增加率-8.87%±1.63%。而银屑灵给药后银屑病样皮损明显缓解,中剂量组PASI评分降低至6.25±1.71(P<0.05),体重增加率-2.39%±1.72%(P<0.01),表皮厚度也明显变薄148.97±6.60 μM(P<0.001),说明银屑灵能够有效缓解银屑病临床症状和病理症状。2.流式结果显示,银屑灵组PU.1和LC的表达均显着降低(P<0.001),说明银屑灵可以抑制表皮LC和PU.1的表达,但不影响淋巴结中DC的表达水平(P>0.05);另外银屑灵组迁移至淋巴结的LC 比值为2.17±2.47%,而IMQ组为40.60±7.66%,说明银屑灵能够抑制LC从表皮迁移至淋巴结(P<0.001),同时,检测结果还表明银屑灵能够抑制LC发挥抗原提呈作用(P<0.05),因此银屑灵可能通过抑制LC的迁移及其抗原提呈作用来缓解银屑病。3.银屑灵降低了银屑病皮损CD3+CD4+T细胞的浸润,降低了促炎因子IL-17a和IFN-γ的表达(P<0.05),同时促进了抗炎因子IL-4的分泌(P<0.05);淋巴结中T细胞流式结果显示,银屑灵对TCR β+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值作用不明显(P>0.05),但是显着降低了产生IL-17a的 γδ+T细胞的表达(P<0.05);另外银屑灵抑制了 Th1细胞和Th17细胞的主要细胞因子IL-17a和IFN-γ的分泌(P<0.001),但是对其转录因子ROR γT和T-bet影响不明显(P>0.05),相反对Th2细胞因子IL-4及其转录因子GATA3有明显的促进作用(P<0.01),因此银屑灵可能通过促进抗炎性Th2细胞反应,同时抑制促炎性Th1和Th17细胞而发挥治疗作用。4.花旗松素能够有效抑制LPS诱导的HaCat细胞的异常增殖(P<0.001),并能够有效缓解小鼠银屑病样临床及病理症状(P<0.05)。花旗松素降低了促炎因子IL-17a和IFNγ及其转录因子ROR γt和T-bet的表达(P<0.01),同时对抗炎因子IL-4及其转录因子GATA3有明显促进作用(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花旗松素能够抑制Notch1,RBPJK,JAK2和p-stat3的表达(P<0.05)。因此,TXL可能通过调节Notch1通路和JAK2/stat3通路促进抗炎因子IL-4及其转录因子GATA3的表达,降低了促炎因子IL-17a和IFN γ及其转录因子ROR γt和T-bet的水平,从而起到缓解银屑病的作用。结论:1.灵可有效缓解银屑病临床及病理症状,降低其PASI评分,有效恢复体重;2.灵明显降低LC及其转录因子PU.1的表达,抑制LC的迁移及其抗原提呈作用;3.着降低小鼠皮损CD3+CD4+T细胞的浸润,促进淋巴结Th2细胞的分化,同时抑制Th1和Th17细胞的分化;4.松素可有效抑制LPS诱导的HaCat细胞异常增殖,缓解银屑病临床及病理症状,通过抑制Notch1和JAK2/STAT3通路促进Th2细胞,同时抑制Th1和Th17细胞的表达。

牛小伟[4](2019)在《当归多糖通过Oip5-as1调节SIRT1-AMPK-PGC1α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再灌注治疗是改善AMI患者预后的关键。但再灌注本身会增加心肌和冠脉循环的不可逆性损伤,导致梗死面积增加,即心肌缺血再灌注(MI/R)损伤。因此,在恢复心肌有效再灌注的基础上,采取能够改善MI/R损伤的心肌保护措施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许多中药在AMI中具有抗心肌缺血损伤、防止心室重构和保护心功能的作用,其中作为甘肃省道地药材的当归是常用药物之一。然而,当归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尚不明确,其发挥疗效的分子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目的:研究当归活性成分改善MI/R损伤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1.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筛选当归对心肌保护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信号通路(第一部分)。2.采用体内外实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由网络药理学筛选出的当归活性成分—当归多糖(ASP)改善MI/R损伤的作用和SIRT1-AMPK-PGC1α信号机制(第二部分)。3.通过实验研究ASP对lncRNA Oip5-as1的影响及Oip5-as1对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第三部分)。结果:1.网络药理学发现ASP可能是当归保护心肌的重要活性成分,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是潜在作用机理。2.细胞实验发现ASP通过激活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发挥保护线粒体、抗氧化应激以及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3.细胞实验显示ASP促进Oip5-as1的表达丰度。Oip5-as1作为竞争性内源RNA(ce RNA)调控SIRT1 m RNA的表达,进而激活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4.动物实验发现ASP改善MI/R损伤,促进Oip5-as1的表达水平,上调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结论:1.利用网络药理学筛选当归活性成分及其在心肌保护中的作用机制是一种可行的方法。2.ASP通过上调Oip5-as1表达,激活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从而缓解氧化应激,抑制线粒体凋亡途径,最终减少细胞凋亡,改善MI/R损伤。

卢涛[5](2019)在《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研究行气活血法代表中药预知子,研究其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的机制,研究其与常用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和抗癌中药单体的联合用药并探索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胞质空泡现象的机制。方法:(1)通过查阅考证相关本草文献与相关临床及实验研究报道,分析中药预知子的相关知识。(2)采用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基因芯片、PCR等方法观察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坏死和衰老的影响。(3)采用MTT法、细胞形态学观察评估预知子与常用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及抗癌中药单体联合用药的效果。(4)采用细胞形态学观察、PCR等方法评估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肝癌细胞胞质内空泡的现象及机制;检测内质网相关基因和副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初步探索其机制。结果:(1)澄清了预知子临床应用的学术源流,梳理了其性味及功效主治的历史认识和现代认识。(2)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干预72h后,7721肝癌细胞的增殖受到显着抑制,IC50为917.4μg/ml。用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375μg/ml、750μg/ml 72h后:G0/G1期细胞比例下降、S期细胞比例下降、G2/M期细胞比例上升;凋亡和坏死细胞比例略上升,从6.6%上升到12.6%;β-半乳糖苷酶染色变为阳性。(3)明确了预知子与表阿霉素、奥沙利铂、5-FU、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格列卫、丝裂霉素、紫杉醇、雷公藤红素、姜黄素、索拉菲尼联合用药效果。(4)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了典型的细胞内细胞质空泡化现象;在SMMC7721细胞中诱导空泡化的浓度远低于L02正常肝细胞,诱导的空泡现象在撤药后可自行恢复,但所需时间较长;诱导细胞质空泡化的现象和木通皂苷E的结构有关;空泡内非脂类且其内容物与细胞质不同。预知子提取物用药72h引起了GDF15、PPP1R15A、JUN、IGF1等基因表达的量效上调;引起了ATF6、HSP90B1,WARS、PPIA、PPIB、HSPA4、PDCD5、PDCD6IP、TP53、WNT1等基因的量效下调。结论:(1)1936年前古代文献中预知子兼非今《药典》中所录预知子,1936年后的近现代文献中,预知子多指代木通果实;其基源、性味、功效主治等详见正文。(2)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能有效抑制SMMC7721细胞恶性增殖,其影响细胞周期,轻微促进凋亡和坏死,诱导肿瘤细胞出现衰老特征。(3)在体外细胞学实验观察中,预知子种子提取物与奥沙利铂、5-FU、长春新碱、去甲长春花碱、丝裂霉素联合用药是有害的;与索拉菲尼的联合用药是有益的;与表阿霉素、格列卫、紫杉醇、雷公藤红素和姜黄素联合用药有一定的前景。(4)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诱导的细胞质空泡化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的ATF6、GDF15、PPP1R15A和ATF4等基因和蛋白有关;可能与副凋亡相关的JUN、PDCD6IP、WNT1、PPIA、PPIB等基因和蛋白有关。

徐岩岩[6](2019)在《YTHDC2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m6A结合蛋白YTHDC2在结直肠癌中的作用,并探索其可能的分子调节机制,明确其作用的信号通路,以期全面理解该蛋白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重要调控作用,为未来结直肠癌的药物治疗提供新方向。方法:通过The 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网站分析TCGA数据库中YTHDC2蛋白与结直肠癌的关系,并从cBioPortal for Cancer Genomics和UCSC Xena数据库中下载结直肠癌相关数据,以GSEA在线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富集分析,筛选出YTHDC2可能参与的信号通路及生物学过程,同时在GEPIA网站中将YTHDC2与富集分析所得到的信号通路下游的细胞凋亡相关蛋白(Fas、Fas L、Caspase8、Bax、Caspase9、Cytochrome C、Caspase12)进行共表达分析,最终确定YTHDC2可能间接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参与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然后采用Western Blot筛选出低表达和高表达YTHDC2的结直肠癌细胞系HCT116和Caco2,免疫荧光检测高表达结直肠癌细胞系中YTHDC2的定位;siRNA和质粒分别对上述细胞中YTHDC2进行敲低和过表达处理,RT-q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效果;在转染的基础上,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敲低和过表达YTHDC2蛋白后上述结直肠癌细胞凋亡的变化;划痕实验检测转染后细胞转移侵袭能力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p38MAPK、磷酸化p38MAPK(p-p38MAPK)表达量的变化,并用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APK下游信号通路中凋亡相关蛋白(Fas、Fas L、Caspase8、Bax、Caspase9、Cytochrome C、Caspase12)表达量的变化,以确定YTHDC2发挥凋亡功能的具体通路。结果:The Human Protein Atlas和GEPIA网站分析表明,YTHDC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组织,且与肿瘤分期呈负相关,即YTHDC2表达量越低,肿瘤分期越高(P=7.3×10-3),同时YTHDC2表达量较高的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好的生存期(P=1.8×10-5);GSEA在线分析表明YTHDC2与MAPK信号通路(FDR=0.118,P=0.028)以及凋亡相关的生物学过程(FDR=0.053,P=0.013;FDR=0.069,P=0.019;FDR=0.057,P=0.01)明显相关。流式细胞术结果证实敲低YTHDC2后,结直肠癌细胞凋亡比例明显减少,而质粒过表达YTHDC2后,凋亡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划痕实验结果表明过表达YTHDC2之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能力有所降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38MAPK在各组中表达量无明显变化(all P>0.05);而p-p38MAPK在过表达组显着升高,在敲低组表达量降低也较显着(all P<0.05);在线相关性分析表明,外源性死亡受体激活通路中的代表性凋亡蛋白Caspase 8(P=0,R=0.53)、Fas-L(P=0,R=0.44)、Fas(P=3.2×10-6,R=0.24)以及内源性线粒体凋亡相关通路中的代表性凋亡蛋白Bax(P=3.5×10-6,R=0.24)、Caspase9(P=2.2×10-6,R=0.24)和Cyt C(P=3.9×10-5,R=0.21)均与YTHDC2呈正相关,而内源性内质网凋亡通路中的代表性凋亡蛋白Caspase12(P=1.9×10-2,R=0.12)相关性不高,与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相一致。结论:YTHDC2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并在其下游通过外源性死亡受体激活通路和内源性线粒体凋亡相关通路共同发挥作用,以促进结直肠癌的预后,通过外源性给予YTHDC2可能会成为结直肠癌治疗的新策略。

王菁菁[7](2018)在《绿僵菌素A与四种家蚕蛋白的相互作用》文中指出绿僵菌素A(Destruxin A,DA)是由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产生的一种六元环羧肽类毒素,对昆虫有胃毒、触杀和拒食等作用,能作用于昆虫的免疫系统,抑制昆虫的先天免疫作用,但其作用的分子靶标尚不清楚。本课题组前期根据药物亲和反应靶稳定性(drug affinity responsive target stability,DARTS)原理,从DA处理的家蚕(Bombyx mori)Bm12细胞中分离鉴定了近百种疑似DA结合蛋白,本论文选取其中4种蛋白,研究其与DA的互作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DA与蛋白的模拟分子对接使用MOE 2014分子操作软件(Chemical Computing Group,Montreal,Canada,http://www.chemcomp.com/)对候选蛋白进行同源建模及其与DA的分子对接分析,结果表明,DA与BmPiwi、BmTudor-sn、BmAGO2及BmPPI蛋白的对接结合自由能分别为-10.8577、-11.002、-9.1947和-8.1206 kcal/mol,DA与上述蛋白均能通过氢键结合,存在互作亲和性。(2)蛋白的异源表达与分离纯化克隆了BmPiwi、BmTudor-sn和BmAGO2蛋白的基因,将其连接到pEASY载体和pFast-Bac1载体,构建了昆虫杆状病毒真核表达系统,成功在草地贪夜蛾Sf9细胞中表达了上述蛋白,并经镍柱亲和层析分离纯化得到了重组蛋白。(3)生物膜干涉法(BLI)测定DA与蛋白的相互作用DA与BmTudor-sn蛋白存在互作亲和性,根据BLI互作曲线图和动力学参数,DA在125μmol/L、250μmol/L和500μmol/L呈浓度依赖性与BmTudor-sn蛋白结合,亲和力常数KD约为491μmol/L。但是,DA仅在高浓度条件下才与BmPiwi蛋白互作,说明二者互作较弱;同时,BLI结果表明,DA与BmAGO2蛋白不存在互作或在互作的临界点附近。因为BLI要求供试蛋白的质量很高,本实验通过昆虫细胞表达并分离纯化的3种蛋白具有较高的含盐量,可能存在一定误差,因此,我们进一步采用昆虫双杂交法(Insect two-hybrid,I2H)验证了DA与蛋白的相互作用。(4)昆虫双杂法(I2H)验证DA与蛋白的相互作用分别构建了昆虫双杂载体PIE-目的蛋白-AD、PIE-互作蛋白-DBD,与PIE-Luc载体一起共同转染Sf9细胞,检查对比转染细胞的发光强度变化,结果发现,DA以剂量依赖方式引起处理转染细胞发光值变化,当DA在0.2、2μg/mL浓度处理下,DA对BmPiwi-BmHp1a、BmTudor-sn-BmAGO1和BmAGO2-BmDicer2的互作产生了较强的影响(相对发光率降低),且3对蛋白之间的差异不显着;而在0.02μg/mL浓度下,DA对3对蛋白的互作影响较弱(相对发光率高),但对BmTudor-sn-BmAGO1的影响最显着;在0.002μg/mL的浓度时,DA对3对蛋白的影响微弱(相对发光率较高),仍然是DA对BmTudor-sn-BmAGO1的影响最大。进而,应用氨基酸点突变技术构建了上述三种蛋白的突变体,通过I2H方法考察了DA对突变蛋白互作的影响,结果发现,当DA在0.02μg/mL浓度处理转染细胞时,突变体Cys614Ala、Lys649Ala及Lys875Ala与野生型BmPiwi蛋白相比,发光值显着变化,说明614位的半胱氨酸(Cys614)、649位与875位的赖氨酸可能是BmPiwi蛋白与DA结合的关键位点氨基酸。另外,当DA在0.02μg/mL浓度DA处理下,引起BmTudor突变体Leu704Ala及Ser707Ala的发光值显着改变,说明704位的亮氨酸(Leu704)与707位的丝氨酸(Ser707)是BmTudor与DA结合的关键位点氨基酸。同时,使用I2H方法对比研究了DA与二种免疫抑制剂-环孢素(CsA)和FK506对家蚕与人亲环蛋白(BmPPI与HsPPIA)的影响,结果发现,BmPPI与HsPPIA蛋白可与DA、CsA及FK506互作,从另一方面再次证明DA具有免疫抑制作用。

贾兆君[8](2018)在《亲环素类似蛋白2调控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女性癌症患者中患病比例最高的异质性恶性肿瘤,目前乳腺癌治疗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乳腺癌转移以及肿瘤耐药性,因此研究新型抗肿瘤转移敏感性药物将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开发已上市药物的抗癌转移功能及其分子机制是最为快速有效的方式。环孢素A(Cyclosporine A,CsA)是一种临床中常用的免疫抑制剂,常用于器官移植后的抗排斥治疗。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环孢素A具有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转移的功能,但也有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使用环孢素A人群中乳腺癌发病率低于普通人群,因此进一步研究环孢素A在乳腺癌转移中的作用及机制有助于拓展环孢素A的应用。环孢素A通过与细胞内的肽酰脯氨酰异构酶蛋白家族,即亲环素蛋白家族(Peptidylprolyl isomerase,或cyclophilin)发挥免疫抑制功能。近期的组学分析发现,亲环素蛋白家族成员亲环素类似蛋白2(Peptidylprolyl isomerase(cyclophilin)-like 2,PPIL2,即Cyp60、CYP4)调节肌动蛋白细丝F-actin的分布,并且是肿瘤转移相关小RNAmiR-31的下游靶基因,说明PPIL2可能与癌症转移有关。本文旨在研究PPIL2在乳腺癌转移中的功能及可能性,以理解和探索环孢素A应用于乳腺癌治疗的可能性。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CF-7、T47D和ZR-75-30以及人类乳腺细胞MCF-10A为实验材料,通过相差显微镜成像、免疫印迹和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PIL2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细胞的形态和F-actin分布存在相关性;通过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小室、免疫印迹、免疫荧光和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实验表明,PPIL2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与转移。(2)通过免疫印迹、RT-PCR和报告基因实验发现PPIL2调节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过程相关的分子标志物蛋白的表达水平,并通过下调EMT调节因子SNAI1蛋白水平,减少其在E-cadherin启动子上的结合,从而确定PPIL2负调控EMT过程。(3)以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ZR-75-30为实验材料,利用免疫共沉淀、哺乳动物双杂交证明细胞内PPIL2结合SNAI1,利用GST-pulldown实验表明PPIL2和SNAI1存在直接相互作用;通过构建PPIL2和SNAI1截短体表达质粒进行免疫共沉淀发现PPIL2的U-box结构域介导其与SNAI1的结合,SNAI1的氮末端介导其与PPIL2的结合。通过免疫荧光实验发现,PPIL2和SNAII共定位在乳腺癌细胞核内。(4)以人类乳腺癌细胞系MCF-7和ZR-75-30为实验材料,通过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和核质分离实验发现PPIL2通过促进细胞核内SNAI1的K48类型泛素化,降低其蛋白稳定性,减少细胞内SNAI1蛋白水平。(5)以人类乳腺癌细胞系ZR-75-30为实验材料,通过免疫印迹、免疫共沉淀、免疫荧光、细胞划痕、Transwell侵袭小室和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实验发现环孢素A通过PPIL2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侵袭与转移。(6)以人乳腺癌组织样本为实验材料,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PPIL2与SNAI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发现PPIL2与SNAI1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性,并且PPIL2和SNAI1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组织的浸润和转移状态具有显着相关性。综上所述,本论文揭示了 PPIL2通过影响F-actin分布和促进SNAI1泛素化降解调控EMT及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并且环孢素A抑制乳腺癌转移依赖PPIL2进行。该结果有助于进一步理解环孢素A和亲环素蛋白在乳腺癌中的功能,”为将环孢素A开发为新型抗癌药物提供新的思考方向。

李吉达[9](2014)在《宿主细胞CyPB在Orf病毒感染过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羊传染性脓疱病毒(Orf virus, ORFV)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ORFV感染不仅给世界养羊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已成为影响我国乃至世界公共卫生安全的一个重要隐患。之前针对ORFV致病机理的研究多从病原学角度出发,然而病毒感染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病原与宿主两方面的相互作用。病毒感染后能够在不同的复制时期以不同的方式与宿主细胞的多种组分发生相互作用,引起宿主细胞内一些基因的差异表达及其所介导信号通路的改变,造成细胞的生理功能异常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仅从病原的角度很难阐明其对宿主的感染机制。鉴于此,本研究从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相互作用角度入手,针对病毒早期感染阶段,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构建了ORFV早期感染宿主细胞差异表达基因文库。经质粒PCR、反向斑点杂交筛选及序列测定等方法对文库中差异基因进行筛选鉴定,共获得差异表达基因81条。应用在线生物学软件对差异基因进行功能预测,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所具有分子功能主要分为结构活性、结合功能、转录调节活性、转运功能、翻译调节活性、酶调节活性、催化活性;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包括代谢过程、运输过程、定位过程、免疫过程、细胞周期、发育过程、刺激反应过程、凋亡过程。根据对差异基因的功能预测结果,我们选择参与细胞免疫生物学过程的上调差异表达基因亲环素B(Cyclophilin B,CyPB)作为研究对象。尽管许多疾病如肿瘤、免疫调节障碍以及血管异常等的发生都与CyPB的异常表达和分布有关,其在痘病毒、猪瘟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丙型肝炎病毒、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牛水泡性口炎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多种病毒的感染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是尚不清楚CyPB在ORFV感染过程中的作用,也未见相关报道。因此,本研究对CyPB在ORFV感染过程中功能进行验证。首先我们对ORFV感染前后宿主细胞中的CyPB基因进行RT-PCR扩增,测序结果显示,病毒感染后宿主细胞CyPB基因未发生碱基的突变或缺失;为进一步分析CyPB在ORFV感染过程中的表达变化情况,本研究利用Real-Time PCR与Western Blot检测方法分别从mRNA与蛋白水平对ORFV感染不同时间段(2h、4h、8h、12h、18h、24h)CyPB在宿主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行监测,结果表明,CyPB基因在病毒感染早期表达量骤升,其中在感染后4h mRNA表达量最高,为正常细胞的106倍。为进一步明确CyPB在ORFV感染过程中的功能,本研究构建了PCDNA3.1/His A+CyPB真核表达质粒,通过G418加压筛选获得1株过量表达CyPB MDBK细胞系,此外,通过siRNA转染实现CyPB在MDBK细胞内的沉默表达。之后,将ORFV分别感染CyPB过表达及抑制表达MDBK细胞,利用Real-Time PCR与病毒滴度测定等方法对病毒的增殖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证实,过量表达CyPB能够促进病毒的复制增殖,病毒滴度提前12h即达到峰值;抑制CyPB基因表达后,病毒的复制增殖速度受到明显抑制;与此同时,应用MTT方法对CyPB抑制剂CsA的体外抗病毒活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CsA在低剂量情况下能够有效抑制ORFV感染所引起的细胞毒性。

唐传玲[10](2012)在《环孢素A缓解人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妊娠初期,滋养细胞具有独特的类似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即高增殖、低凋亡和高迁移及侵袭力;同时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受到蜕膜微环境的严格调控,这对囊胚植入、胚胎发育和正常妊娠的维持起关键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氧化应激参与多种病理性妊娠的发病,与流产、先兆子痫、胎儿生长受限(FGR)、早产及死胎等妊娠并发症密切关联。过量的活性氧自由基(ROS)可使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生成过氧化脂质,损伤生物膜;可以抑制蛋白质功能,破坏核酸及染色质,从而伤害机体的各种组织和细胞,包括导致滋养细胞凋亡,降低细胞侵袭力。因此,控制氧化损伤对于成功妊娠和正常妊娠的维持具有重要意义。环孢素A(CsA)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免疫抑制剂,其临床应用可显着改善实体器官移植的近期存活率,是器官移植后免疫抑制和抗排斥反应的首选药物。我们课题组首次发现,低浓度CsA可显着提高滋养细胞的增殖与侵袭力,抑制低血清培养诱导的滋养细胞凋亡,并改善小鼠流产模型的妊娠结局,提示CsA可能为滋养细胞功能障碍导致的妊娠疾病的潜在治疗药物。与CsA经典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不同,我们课题组的研究结果显示,CsA可通过活化MAPK/ERK通路提高滋养细胞的增殖及侵袭力。本研究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在细胞生物学功能调控中起重要作用的粘着斑激酶(FA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CsA调节滋养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并通过用H202处理人绒毛膜上皮癌细胞系JEG-3细胞,建立滋养细胞氧化损伤的体外模型,在氧化应激条件下进一步解析CsA减轻滋养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以及相应的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为拓展CsA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第一部分环孢素A通过FAK信号通路促进滋养细胞迁移与侵袭目的探讨FAK信号通路是否参与介导CsA促进滋养细胞迁移与侵袭,以及FAK信号通路与ERK信号通路间的相互作用。方法用CsA(1gM)处理滋养细胞,或用FAK抑制剂Y15、Src抑制剂PP2、MEK抑制剂U0126分别预处理滋养细胞后再用CsA处理,采用Transwell迁移试验和Matrigel侵袭试验分析滋养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力,Western blot分析滋养细胞FAK、Src及ERK的磷酸化水平及E-钙粘蛋白(E-cadherin)和金属基质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水平,明胶酶谱实验分析滋养细胞培养上清MMP2、MMP9的活性。结果CsA可显着提高原代滋养细胞及JEG-3细胞FAK及其接头分子Src的磷酸化水平。Y15和PP2均能阻断CsA升调节滋养细胞的迁移及侵袭。Y15和PP2可抑制CsA增高的FAK、Src及ERK的磷酸化水平,U0126可抑制CsA增高的ERK磷酸化水平,但对FAK及Src的磷酸化水平无显着影响。Y15、PP2和U0126均可消除CsA对E-cadherin表达的下调作用和对MMP2、MMP9表达及活性的上调作用。结论CsA通过FAK-Src信号通路促进ERK信号通路活化,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MMP2、MMP9的表达及分泌,进而促进滋养细胞的迁移和侵袭。第二部分氧化应激损伤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目的分析H202对JEG-3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建立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方法用不同浓度的H202处理JEG-3细胞24h,采用MTT法分析滋养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DH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JC-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nnexin V/PI双标记检测细胞早期凋亡,Matrigel侵袭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力,以建立滋养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结果500μM H2O2处理JEG-3细胞24h后,细胞活力显着下降,形态发生明显改变,细胞皱缩,间隙增大,体积减小,细胞核缩小,染色质凝集,呈颗粒团块状分布;细胞ROS产生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凋亡比例升高,细胞侵袭力显着下降。更高浓度的H202(从7501μM开始)则诱发细胞大量脱落坏死,侵袭力丧失。结论JEG-3细胞经500gM H2O2处理24h呈现明显的氧化应激损伤,用此条件建立氧化应激模型,为研究滋养细胞氧化损伤及抗氧化应激药物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第三部分环孢素A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滋养细胞损伤目的解析CsA对H2O2诱导滋养细胞生物学行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用低浓度CsA(1μM)预处理JEG-3细胞24h,再经H2O2(500μM)刺激诱导氧化损伤,采用MTT比色法分析滋养细胞活力,倒置相差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Annexin V/PI双标记检测细胞早期凋亡,Matrigel侵袭试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力,DH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ROS水平,化学比色法检测细胞丙二醛(MDA)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JC-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与H202单独处理组比较,JEG-3细胞经低浓度CsA干预后,细胞活力明显升高,形态得以改善;细胞凋亡比例下降,侵袭力增加;细胞内ROS、MDA含量明显下降,SOD.CAT的活性显着升高;线粒体膜电位水平恢复;p53的表达和磷酸化水平下降,Bax表达减少,Bcl-2表达增加,caspase-3前体增多,裂解的PARP大片段减少。结论CsA干预可明显改善氧化应激状态下JEG-3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减轻细胞氧化损伤程度,增强细胞的抗氧化损伤能力;抑制线粒体相关的凋亡信号通路及caspase-3活化,减少滋养细胞凋亡。第四部分环孢素A通过调节FAK-Src和MAPK信号通路缓解滋养细胞氧化损伤目的解析CsA缓解滋养细胞氧化损伤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用低浓度CsA(1μM)处理JEG-3细胞24h,再经H2O2(500μM)刺激诱导氧化损伤,采用Western blot分析CsA对氧化应激的滋养细胞FAK.Src及MAPKs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FAK抑制剂Y15、Src抑制剂PP2分别预处理处理JEG-3细胞,MTT法测定细胞活力,DHE荧光探针检测细胞内ROS水平,JC-1荧光探针检测细胞线粒体膜电位,Annexin V/PI双标记检测细胞早期凋亡,Matrigel侵袭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力;用MAPKs信号通路抑制剂(SB203580、SP600125、U0126)分别预处理JEG-3细胞,MTT法分析细胞活力。结果H202刺激可引起JEG-3细胞FAK、Src磷酸化水平下降,p38MAPK、JNK和ERK的磷酸化水平升高。CsA预处理JEG-3细胞后再经H202刺激,FAK、Src磷酸化水平明显升高,JNK磷酸化水平明显下降,ERK磷酸化水平无显着性变化。Y15和PP2处理细胞后,再经CsA和H202联合处理,与CsA和H202联合处理组比较,滋养细胞活力下降,ROS产生增加,线粒体膜电位下降,凋亡比例升高,侵袭力下降。p38MAPK抑制剂SB203580或JNK抑制剂SP600125处理细胞后,再经H202处理,滋养细胞活力较H202处理组升高;而MEK抑制剂U0126处理后,细胞活力进一步下降。结论低浓度CsA通过促进FAK-Src信号通路活化,抑制p38MAPK和JNK信号通路活化,发挥对氧化损伤的滋养细胞的保护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低浓度CsA对人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具有多重调节作用:(1)通过FAK-Src信号通路促进ERK信号通路活化,下调E-cadherin表达,上调MMP2、MMP9的表达及分泌,促进正常滋养细胞的迁移和侵袭;(2)通过降调节ROS及MDA的生成,升调节SOD和CAT的活性,缓解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3)通过抑制线粒体相关的凋亡通路,降低caspase-3活化水平,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滋养细胞凋亡;(4)通过促进FAK-Src信号通路活化,抑制p38MAPK和JNK信号通路活化,发挥对氧化损伤的滋养细胞的保护作用。这些研究结果显示,CsA的药理作用及其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远超过人们迄今为止的认识,有望成为一种新型保胎制剂,为临床防治妊娠失败、子痫前期、胎儿生长受限等病理妊娠提供了一种新的策略。

二、环孢素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新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孢素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新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2)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1.2 西罗莫司与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第二章 研究内容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纳入、排除、剔除、终止标准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
    2.5 原发疾病
    2.6 治疗效果评估
    2.7 生存评估
    2.8 不良反应
    2.9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病例资料
    3.2 西罗莫司及CNI给药情况
    3.3 治疗效果
    3.4 生存分析
    3.5 药物安全性评估
第四章 讨论
    4.1 cGVHD的影响因素
    4.2 cGVHD的发病机制
    4.3 cGVHD的临床表现
    4.4 cGVHD的治疗方案
    4.5 西罗莫司联合CNI治疗激素治疗耐药/依赖的cGVHD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二线治疗
    参考文献
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银屑灵调节朗格汉斯细胞和T helper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银屑病的研究概况
        1.1.1 树突状细胞与银屑病
        1.1.2 T细胞与银屑病
    1.2 银屑病的治疗进展
        1.2.1 传统药物治疗
        1.2.2 生物制剂
    1.3 中医对银屑病的认识
        1.3.1 从中医药角度认识银屑病
        1.3.2 银屑灵的研究概况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银屑灵对LC的调节作用及机制研究
    2.1 银屑灵治疗银屑病药效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讨论
        2.1.5 结论
    2.2 银屑灵对LC的调节作用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
        2.2.5 小结
    2.3 银屑灵对Th细胞的调控作用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实验结果
        2.3.4 讨论
        2.3.5 小结
第三章 银屑灵主要有效成分花旗松素治疗银屑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3.1 花旗松素对银屑病药效评价及机制研究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1.3 实验结果
        3.1.4 讨论
        3.1.5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4)当归多糖通过Oip5-as1调节SIRT1-AMPK-PGC1α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基于网络药理学方法探索当归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活性成分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二部分 :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介导当归多糖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三部分 :当归多糖通过Oip5-as1 调控SIRT1-AMPK-PGC1α信号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研究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第三章 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专有名词英文缩写中英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肝癌仍缺乏有效的治疗
    (2)中药预知子具有抗肿瘤的作用
    (3)内质网应激
    (4)副凋亡
    (5)问题和假说
第一部分 中药预知子相关本草文献与近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1.1 古本草文献中木通及木通果实的记载收录情况
        1.1.1 汉、晋、南北朝本草文献
        1.1.2 隋、唐、五代本草文献
        1.1.3 宋、金、元本草文献
        1.1.4 明、清本草文献
    1.2 古本草文献中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1.2.1 五代、宋、金、元本草文献
        1.2.2 明、清本草文献
    1.3 近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相关记载
        1.3.1 近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1.3.2 《中国药典》中木通、木通果实及预知子的记载收录情况
        1.3.3 近现代木通果实与预知子的混淆
    1.4 释名
    1.5 图考
        1.5.1 历代本草文献中木通、木通果实图考
        1.5.2 历代本草文献中预知子图考
    1.6 基原
    1.7 成分
    1.8 性味、功效主治及用法
    1.9 预知子(木通果实)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1.9.1 抗肿瘤作用
        1.9.2 抗菌作用
        1.9.3 利尿作用
        1.9.4 抗炎作用
        1.9.5 抗抑郁作用
        1.9.6 护肝作用
第二部分 中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和衰老的影响
    2.1 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2.1.3 实验耗材
        2.1.4 细胞株
        2.1.5 中药原材料
    2.2 方法
        2.2.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2.2.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细胞用药制备
        2.2.3 试剂配制
        2.2.4 细胞的复苏
        2.2.5 细胞的传代
        2.2.6 细胞铺板
        2.2.7 细胞用药
        2.2.8 细胞拍照
        2.2.9 MTT检测
        2.2.10 PI染色法检测细胞周期
        2.2.11 细胞凋亡检测
        2.2.12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2.2.13 细胞衰老检测
        2.2.14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Akebiaefructusseedsethanolextract,AFSEE)的制备结果
        2.3.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影响
        2.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用药72h的半数抑制率浓度(50%inhibition rate concentration,IC50)
        2.3.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长时用药SMMC7721细胞观察
        2.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2.3.6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7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2.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2.3.10 中药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2.3.11 木通皂苷D(Akebia saponin D,ASD)与木通皂苷E(Akebia saponin E,ASE)用药72h对 SMMC7721 肝癌细胞细胞增殖的影响
        2.3.12 木通皂苷E长时间用药观察
    2.4 讨论
        2.4.1 中药预知子
        2.4.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2.4.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周期的影响
        2.4.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
        2.4.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SMMC7721肝癌细胞衰老的影响
        2.4.6 木通皂苷D与木通皂苷E
第三部分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常用细胞毒药物、靶向药物、中药有效组分配伍
    3.1 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3.1.3 实验耗材
        3.1.4 细胞株
        3.1.5 中药原材料
    3.2 方法
        3.2.1 细胞复苏、传代、铺板、用药
        3.2.2 MTT检测用药后细胞增殖情况
        3.2.3 联合用药评价
        3.2.4 统计方法
    3.3 结果
        3.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表阿霉素联合用药
        3.3.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奥沙利铂联合用药
        3.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5-FU联合用药
        3.3.4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长春新碱联合用药
        3.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去甲长春花碱联合用药
        3.3.6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格列卫联合用药
        3.3.7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丝裂霉素联合用药
        3.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紫杉醇联合用药
        3.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雷公藤红素联合用药
        3.3.10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姜黄素联合用药
        3.3.1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与索拉菲尼联合用药
    3.4 讨论
第四部分 中药预知子种子提取物诱导胞质内空泡的观察
    4.1 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药品和试剂
        4.1.3 实验耗材
        4.1.4 细胞株
        4.1.5 中药原材料
    4.2 方法
        4.2.1 细胞复苏、传代、铺板、用药
        4.2.2 细胞形态学观察
        4.2.3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基因表达
    4.3 结果
        4.3.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后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4.3.3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长时用药后,细胞形态学改变
        4.3.4 不同浓度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72H后细胞形态学改变SMMC7721对比L02
        4.3.5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24H后撤药细胞形态学改变
        4.3.6 木通皂苷E与木通皂苷D
        4.3.7 肝癌SMMC7721细胞用药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木通皂苷E油红染色观察
        4.3.8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诱导细胞质空泡和内质网线粒体的定位观察
        4.3.9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
        4.3.10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副凋亡相关基因的影响
    4.4 讨论
        4.4.1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用药后肝癌SMMC7721细胞的形态学改变
        4.4.2 预知子种子乙醇提取物对肝癌SMMC7721细胞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的影响
        4.4.3 副凋亡的概念及其特征
        4.4.4 诱导副凋亡或细胞质空泡化发生的试剂或药物
        4.4.5 抑制副凋亡或细胞质空泡化发生的试剂或药物
        4.4.6 副凋亡涉及的关键的基因和蛋白
结论
    (1)中药预知子相关本草文献与近现代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
    (2)预知子对肝癌细胞增殖、周期、凋亡、坏死和衰老的影响
    (3)联合用药
    (4)预知子诱导细胞空泡化与内质网应激和副凋亡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献综述 细胞副凋亡的发生及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二 在学期间已公开发表的论文(全文)

(6)YTHDC2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质粒、菌株和实验细胞株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设备及用材
    1.1.4 主要溶液及药品配制
    1.1.5 软件与生信数据库
    1.1.6 方法
        1.1.6.1 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
        1.1.6.2 细胞复苏、培养与传代
        1.1.6.3 质粒的扩增与提取
        1.1.6.4 质粒和si RNA的转染
        1.1.6.5 Western Blot
        (1)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
        1.1.6.6 免疫荧光(Immunol Fluorescence,IF)
        (1)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
        1.1.6.7 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
        (1)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
        1.1.6.8 划痕实验(Wound Healing)
        (1)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
        1.1.6.9 RT#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1)基本原理
        (2)实验步骤
    1.1.7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生信学分析结果
    1.2.2 Western blot实验进行结直肠癌细胞系的筛选
    1.2.3 免疫荧光实验检测YTHDC2在结直肠癌细胞系中的定位
    1.2.4 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YTHDC2的敲低和过表达效果
    1.2.5 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变化
    1.2.6 划痕实验检测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
    1.2.7 Western blot检测p38MAPKA和p#p38MAPK表达量的变化
    1.2.8 Western blot和RT-PCR检测MAPK通路下游凋亡相关蛋白的变化
1.3 讨论
    1.3.1 YTHDC2在疾病中的作用
    1.3.2 YTHDC2与MAPKs信号通路
    1.3.3 YTHDC2对凋亡相关蛋白的影响
1.4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YTHDC2蛋白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绿僵菌素A与四种家蚕蛋白的相互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绿僵菌素A的研究进展
        1.1.1 DA的结构
        1.1.2 DA对昆虫的生物活性
        1.1.3 DA的对昆虫的作用机理
    1.2 家蚕BmPiwi和BmAGO2蛋白
        1.2.1 Argonaute蛋白家族简介
        1.2.2 家蚕BmPiwi和BmAGO2蛋白的结构
        1.2.3 家蚕BmPiwi和BmAGO2蛋白的功能
    1.3 BmTudor-sn蛋白
        1.3.1 Tudor-sn蛋白简介
        1.3.2 BmTudor-sn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1.4 肽脯氨酰顺反异构酶(peptidylprolyl isomerase,PPI)
        1.4.1 免疫亲和蛋白及其抑制剂简介
        1.4.2 家蚕BmPPI蛋白简介
    1.5 小分子化合物与蛋白质互作的研究方法
        1.5.1 计算模拟研究
        1.5.2 基于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1.5.3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DA与蛋白的分子对接
        2.1.1 蛋白同源建模
        2.1.2 分子对接
    2.2 蛋白的异源表达和分离纯化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2.3 研究材料
        2.2.4 研究方法
    2.3 生物膜干涉(BLI)法测定DA与蛋白互作
        2.3.1 仪器及试剂耗材
        2.3.2 设计及试验操作
        2.3.3 数据处理
    2.4 昆虫双杂(I2H)法测定DA与蛋白互作
        2.4.1 试剂及耗材
        2.4.2 仪器
        2.4.3 材料
        2.4.4 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DA与3种蛋白的分子对接
    3.2 蛋白的异源表达
        3.2.2 蛋白连接pEASY-Blunt载体与pFastBac1载体
        3.2.3 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3.3 生物膜干涉(BLI)验证DA与3种蛋白互作
    3.4 昆虫双杂(I2H)验证DA与蛋白互作
        3.4.1 载体构建
        3.4.2 I2H验证DA与3种蛋白互作
    3.5 蛋白点突变对其与DA互作的影响
        3.5.1 蛋白的点突变位点与载体构建
        3.5.2 I2H
    3.6 DA、CsA与FK506与PPI蛋白的互作对比研究
        3.6.1 I2H载体构建
        3.6.2 DA、CsA与FK506与PPI蛋白的互作
4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DA与目标蛋白的分子对接
        4.1.2 3种目标蛋白的异源表达及纯化
        4.1.3 BLI验证DA与3种蛋白的相互作用
        4.1.4 I2H验证DA与3种蛋白的相互作用
        4.1.5 DA、CsA与FK506与BmPPI、HsPPIA互作对比
    4.2 讨论
        4.2.1 DA与蛋白的分子对接
        4.2.2 蛋白的异源表达
        4.2.3 BLI
        4.2.4 I2H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8)亲环素类似蛋白2调控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乳腺癌与乳腺癌转移
        1.1.1 乳腺癌简介
        1.1.2 乳腺癌转移
    1.2 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
        1.2.1 EMT细胞形态变化
        1.2.2 EMT的类型
        1.2.3 EMT标志物
        1.2.4 EMT调节因子
        1.2.5 靶向EMT的药物研究现状
    1.3 环孢素
        1.3.1 环孢素A结构与临床药理学
        1.3.2 环孢素A的免疫抑制作用机制
        1.3.3 环孢素A在癌症中的作用
        1.3.4 环孢素A的不良反应
    1.4 亲环素蛋白家族
        1.4.1 亲环素蛋白A
        1.4.2 亲环素类似蛋白2
        1.4.3 其他亲环素蛋白
    1.5 靶向泛素-蛋白酶体治疗方案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2 PPIL2对乳腺癌细胞形态及转移的影响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2.3 试剂配制
        2.2.4 菌种、质粒、细胞、microRNA及实验动物
    2.3 实验方法
        2.3.1 获取MCF-7细胞的RNA和cDNA
        2.3.2 外源表达载体Flag-PPIL2质粒的构建
        2.3.3 质粒转化
        2.3.4 质粒制备
        2.3.5 质粒测序
        2.3.6 microRNA
        2.3.7 细胞培养
        2.3.8 细胞转染
        2.3.9 细胞筛选
        2.3.10 蛋白样品制备
        2.3.11 蛋白浓度测定
        2.3.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2.3.13 免疫印迹
        2.3.14 免疫荧光
        2.3.15 细胞划痕实验
        2.3.16 Transwell侵袭小室实验
        2.3.17 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
        2.3.18 H&E染色
        2.3.19 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PPIL2水平与F-actin分布和细胞形态的关系
        2.4.2 PPIL2水平抑制乳腺癌细胞转移
        2.4.3 PPIL2对BALB/c小鼠体内4T1/Luc细胞肺转移能力的影响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PPIL2抑制EMT过程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2.1 仪器
        3.2.2 试剂
        3.2.3 试剂配制
        3.2.4 菌种、细胞、microRNA及质粒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培养
        3.3.2 细胞转染
        3.3.3 蛋白样品制备
        3.3.4 蛋白浓度测定
        3.3.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3.3.6 免疫印迹
        3.3.7 免疫荧光
        3.3.8 ZR-75-30细胞基因组DNA制备
        3.3.9 荧光素酶报告基因
        3.3.10 RT-PCR
        3.3.11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
        3.3.12 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PPIL2对EMT标志物蛋白水平的影响
        3.4.2 PPIL2对E-cadherin和N-cadherin水平及分布的影响
        3.4.3 PPIL2对E-cadherin和N-cadherin转录活性的影响
        3.4.4 PPIL2对E-cadherin和N-cadherin mRNA水平的影响
        3.4.5 PPIL2调节SNAI1在E-cadherin启动子上的结合水平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PPIL2与SNAI1之间的相互作用
    4.1 引言
    4.2 仪器与试剂
        4.2.1 仪器
        4.2.2 试剂
        4.2.3 试剂配制
        4.2.4 菌种、细胞、microRNA及质粒
    4.3 实验方法
        4.3.1 HA-PPIL2质粒构建
        4.3.2 PPIL2和SNAI1截短体质粒构建
        4.3.3 pACT-PPIL2质粒构建
        4.3.4 质粒转化
        4.3.5 质粒制备
        4.3.6 质粒测序
        4.3.7 细胞培养
        4.3.8 细胞转染
        4.3.9 蛋白样品制备
        4.3.10 蛋白浓度测定
        4.3.11 免疫共沉淀
        4.3.1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4.3.13 免疫印迹
        4.3.14 哺乳动物双杂交系统
        4.3.15 GST-pulldown
        4.3.16 免疫荧光
        4.3.17 核质分离实验
        4.3.18 统计学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外源PPIL2与SNAI1之间的相互作用
        4.4.2 内源PPIL2与SNAI1之间的相互作用
        4.4.3 哺乳动物双杂交实验确定PPIL2与SNAI1之间的相互作用
        4.4.4 GST-pulldown实验确定PPIL2与SNAI1之间的相互作用
        4.4.5 PPIL2与SNAI1的共定位
        4.4.6 PPIL2与SNAI1相互作用的结构域
        4.4.7 PPIL2促进SNAI1通过蛋白酶体降解
        4.4.8 PPIL2降低SNAI1蛋白稳定性
        4.4.9 PPIL2提高SNAI1泛素化水平
        4.4.10 PPIL2提高细胞核中SNAI1的泛素化水平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环孢素A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
    5.1 引言
    5.2 仪器与试剂
        5.2.1 仪器
        5.2.2 试剂
        5.2.3 试剂配制
        5.2.4 菌种、细胞及质粒
    5.3 实验方法
        5.3.1 质粒转化
        5.3.2 质粒制备
        5.3.3 质粒测序
        5.3.4 细胞培养
        5.3.5 细胞转染
        5.3.6 蛋白样品制备
        5.3.7 蛋白浓度测定
        5.3.8 免疫共沉淀
        5.3.9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5.3.10 免疫印迹
        5.3.11 核质分离实验
        5.3.12 免疫荧光
        5.3.13 细胞划痕实验
        5.3.14 侵袭小室实验
        5.3.15 小鼠乳腺癌肺转移模型
        5.3.16 H&E染色
        5.3.17 统计学分析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环孢素A对乳腺癌细胞中PPIL2蛋白水平的影响
        5.4.2 环孢素A通过PPIL2抑制ZR-75-30细胞的迁移与侵袭
        5.4.3 环孢素A和PPIL2与小鼠乳腺癌转移的关系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PPIL2对乳腺癌转移的影响
    6.1 引言
    6.2 仪器与试剂
        6.2.1 仪器
        6.2.2 试剂
        6.2.3 试剂配制
        6.2.4 样本
    6.3 实验方法
        6.3.1 免疫组织化学
        6.3.2 统计学分析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PPIL2与SNAI1在人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宿主细胞CyPB在Orf病毒感染过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研究进展
        1.1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危害及其流行现状
        1.2 ORFV 引起的免疫应答
        1.3 ORFV 的致病机制
        1.4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诊断与防治现状
    第2章 CyPB 研究进展
        2.1 CyPB 及其家族的发现
        2.2 CyPB 的生物学特性
        2.3 CyPB 抑制剂-CsA 的抗病毒效应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ORFV 早期感染 MDBK 细胞 SSH 文库的构建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SSH 文库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鉴定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3章 CyPB 在 ORFV 感染过程中的变化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CyPB 在 ORFV 感染过程中的功能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10)环孢素A缓解人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环孢素A通过FAK信号通路促进滋养细胞迁移与侵袭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氧化应激损伤滋养细胞的生物学行为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环孢素A缓解氧化应激诱导的滋养细胞损伤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环孢素A通过调节FAK-Src和MAPK信号通路缓解滋养细胞氧化损伤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英文缩略语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综述
    参考文献

四、环孢素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新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肝移植受者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的研究进展[J]. 饶伟,张鹏,郅克谦,解曼.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2021(09)
  • [2]西罗莫司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治疗激素耐药/依赖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D]. 朱雯.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3]银屑灵调节朗格汉斯细胞和T helper细胞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李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6)
  • [4]当归多糖通过Oip5-as1调节SIRT1-AMPK-PGC1α通路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D]. 牛小伟. 兰州大学, 2019(02)
  • [5]预知子种子提取物抑制肝癌细胞增殖和诱导其胞质空泡机制的研究[D]. 卢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6]YTHDC2通过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结直肠癌细胞的凋亡[D]. 徐岩岩.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7]绿僵菌素A与四种家蚕蛋白的相互作用[D]. 王菁菁.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8]亲环素类似蛋白2调控乳腺癌转移的分子机制[D]. 贾兆君. 大连理工大学, 2018(12)
  • [9]宿主细胞CyPB在Orf病毒感染过程中功能的初步研究[D]. 李吉达. 吉林大学, 2014(09)
  • [10]环孢素A缓解人滋养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分子机制[D]. 唐传玲. 复旦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环孢素A结合蛋白生物学功能研究新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