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战争:神话还是现实——未来战争回顾:神话与现实

未来战争:神话还是现实——未来战争回顾:神话与现实

一、未来战争:神话还是现实——评介《未来战争:神话与现实》(论文文献综述)

余南平,严佳杰[1](2021)在《国际和国家安全视角下的美国“星链”计划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星链计划是美国太空探索计划公司(Space X)提出的一项太空高速互联网通信计划,初衷是在地球的近地轨道建设卫星互联系统,进而为全球提供高速的互联网服务。然而,在星链计划的发展过程中,不断闪现着美国政府与军方的身影。星链计划发展也对应着美国太空安全战略转型的新模式,其目的在于实现由美国技术主导的、全覆盖的新一代"全球卫星互联网通信系统"。从技术和市场竞争层面上看,星链计划的实施对现存的5G通信技术和未来的天基互联网系统将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从深层次的国际和国家安全角度看,星链计划背后依托的是美国高度成熟的军民融合体系和太空安全战略转型,将从国防、产业价值链、信息主权与监管、轨道与频谱资源使用、太空空间利用和天文探索等方面,对国际安全及其他国家的安全构成"复合型、交叉型"新挑战。

李唐[2](2021)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纳撒尼尔·韦斯特是一位个性独特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是集中发表于20世纪30年代的四部小说,但在30年代,他的小说或是主流评论家眼中的粗鄙、拙劣之作,或一经问世便被淹没在时代主潮中。20世纪50年代之后,韦斯特文名大起。他的小说被视为“完美的艺术品,胜过他那代人留下的任何东西”。他本人被认为是20世纪前期“被忽视的才华横溢的主要作家”,是堪与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福克纳等文坛翘楚比肩的一流作家。美国的韦斯特研究在上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先后出现两次热潮,期间不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涌现出来。但韦斯特研究在我国并未形成规模,与之相关的评论文章寥寥可数,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尚不多见。在过往的韦斯特研究中,未曾有人就韦斯特创作的独特之处,充分阐释他的小说何以在30年代屡遭责难,而在其作古后的后现代时期备受推崇。本文以分析韦斯特四部小说与美国30年代文坛主旋律相悖的文学特征为主线,同时以韦斯特小说连带其精神生活原型,分析其思想特质。在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中,解读韦斯特独具感知力和尖刻性的小说创作,开掘韦斯特小说的独特价值。《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是韦斯特的第一部小说。早期评论家普遍谴责这部小说,将它盖棺定论为一本没有价值的小册子。时至今日,即便是在韦斯特研究成果相对丰硕的美国学界,也少有人论及这部作品。韦斯特在小说中借主人公鲍尔索之口恶意嘲弄宗教、艺术和生活。鲍尔索是一个颇具自传色彩的形象,他对犹太教的嘲辱态度派生于韦斯特对自身犹太血统的憎恨情绪;他在揶揄天主教和基督教神话时表现出的矛盾心理派生于韦斯特模糊的文化身份认知。正是基于身份感的撕裂和矛盾的文化心理,韦斯特在很大程度上形成了一种忧郁悲观而又惯于嬉笑怒骂的文化气质。他在嘲弄艺术的过程中,泛用令人作呕的文饰和意象,甚至将描写丑陋污秽的艺术世界发展成为一种兴致。他在嘲弄生活的过程中,频繁运用超现实的笔法将生活写得荒唐、痛苦,却又屡屡否定超现实主义以精神渴望的力量对世界的修复和再创造。这部小说透视出韦斯特在创作之初矛盾、阴郁的心理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出他达达般的艺术态度和生活感受。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韦斯特小说悲观、消极的基本论调。也正因此,这部小说在30年代的美国文坛迥然独异,且难于被评论界所接受。《孤心小姐》是韦斯特的代表作,这部小说清晰地呈现出韦斯特文学的核心主题:现代人的执着追求与追求无果后的精神幻灭。小说中的世界被一张由暴力和色情交织而成的网笼罩着,其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挣扎在苦难之中。他们所遭受的是一种染有愤懑感和绝望感的精神疾苦。尽管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探寻苦难的出口,但殊途同归,所有的精神探索都以幻灭告终,没有人能够获得救赎,这就使他们从根本上质疑生活的意义和人之存在的目的。这些人物多以人格破碎的意象派特征见于文本,他们派生于韦斯特对大萧条时期美国社会的独特理解。韦斯特深切地感知到彼时的美国已然沦为一座精神荒岛,因而他竭力刻画一个紊乱、破碎而又弥漫着苦难的世界,侧重表现这个世界中人们的精神文化危机。与同时期主流文学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非出自对历史的真实描摹,但却更加明确而尖刻地书写出时代危机之下的病态社会。因而,尽管它在彼时的美国文坛尤显独步,却同样是时代的忠实缩影。《难圆发财梦》是韦斯特笔下招致诟病最多的作品,评论界关于这部小说的谴责之辞主要集中在两种观点上:这是一部模仿阿尔杰小说的拙劣之作;这部小说毫无价值可言。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基于部分评论家对韦斯特创作意图的误解。韦斯特固然摹写阿尔杰英雄,模仿阿尔杰的语言风格和叙述方式,但这是他以戏仿技法改写阿尔杰小说的结果,其目的在于颠覆以美国梦为代表的美国传统价值观念。这部小说在反映美国恐怖氛围方面百无禁忌。韦斯特塑造出颇具政治色彩的可怖形象,让其频频制造社会恐慌,并以美国理想为口实,实现独裁统治。韦斯特以此暗示美国社会弥漫着法西斯政治恐惧,这种恐惧更像藏匿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恐怖幽灵,终将导致人们的精神世界分崩离析。彼时的美国作家普遍关注时代危机之中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他们在书写美国梦的时候往往注重表现其在精神层面的升华。韦斯特则竭力说明,美国梦是将美国推向末路的噩梦。这部小说不仅颇为尖刻地解构了美国传统价值观念,它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呼吁人们警觉本国法西斯主义的作品。《蝗灾之日》是韦斯特的最后一部小说,也是描写好莱坞最好的作品之一。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以描绘好莱坞艺术世界为契机,完成了对美国现代文明和整个西方世界的终极书写。韦斯特以超现实的笔法描绘出一个怪诞离奇的好莱坞世界,这个世界是他将自己在好莱坞的所见所感作以艺术加工之后的结果,他旨在以此影射花哨而虚假的美国现代文明。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好莱坞边缘人,他们是病态文化的符号,也是人类痛苦的缩影。当他们被生活逼到绝境,在他们的绝望中衍生出一种可怕的混乱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毁掉好莱坞,也可以毁掉整个世界。韦斯特以此隐喻大萧条时期美国大众心底的绝望一旦被触动,转而将变成一种不可抑制的毁灭性力量。与此同时,韦斯特在这部小说中营造出一种末世般的狂暴氛围,并在这种氛围中将他一以贯之的悲观、绝望情绪推向了极致。彼时的美国正努力从大萧条中恢复过来,韦斯特却着意宣告,精神文化危机所带来的不仅是现代文明的衰落,更是人类史上的灭顶之灾;美国已处在末路,整个世界正濒临毁灭。韦斯特小说创作的独特之处根源于他罕见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不仅洞悉到同时代人不曾察觉的、潜藏在人们灵魂深处的绝望,更在创作中一以贯之地深度刻画这种绝望。黑色不是杂糅进韦斯特某一部小说的色彩,而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调。他的小说就像一股暗流,悄然涌动在30年代文坛主流之下。那一时期的人们普遍关注外化的剧烈社会冲突,他们的社会心理尚未察觉到这股暗流的存在,他们所看到的只是韦斯特小说粗鄙、拙劣的外观,因而他们不喜欢,更不理解韦斯特小说。时至50年代,韦斯特悲观、绝望的精神气质成为二战之后人们的普遍心理情绪,他小说中那股静静流淌在人们灵魂深处的暗流,成为澎湃于后现代时期主流文坛之上的浊流。韦斯特小说的价值也正在于这种独特的感知力和尖刻性,他笔下的黑色世界包孕着他所掘示出的社会本真。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小说史上,韦斯特是对现代人精神世界认知尤深的作家,也是最早感知到美国社会中的某些症结并将其公之于众的作家。从这个角度来说,他是一位颇具社会良知的作家。从被谴责、被排斥到拥有一定数量的读者,韦斯特小说不仅是30年代美国社会的透视镜,透过他的小说也可以看到现代人社会心理的嬗变。

王力[3](2021)在《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沃尔特·拉塞尔·米德(Walter Russell Mead)是美国杰出的外交政策研究者,他融合了美国外交政策的历史与现实议题,搭建起理解美国外交政策的理论框架,本论文旨在对米德的学术思想加以阐述。美国的外交传统是米德学术研究的核心论题,通过对美国外交历史的爬梳,米德分析了影响美国外交传统的因素,并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形成和发展进行总结。他认为,对美国外交史的研究应当着眼于更为宏观的视角,注重其历史传承性。米德的研究超越了传统的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单边主义/多边主义等二分法,创新性地提出了汉密尔顿主义、威尔逊主义、杰斐逊主义和杰克逊主义四种美国外交传统,认为正是这四种主义通过相互作用形成有机组合和动态发展,共同决定了美国外交行为。在此基础上,米德对美国外交传统的“权力根源”进行了理论发掘,在硬权力和软权力之外,提出了“粘性权力”的概念,从而实现了对美国外交传统认识的理论升华。从知识生产的角度而言,这与米德作为学者与智库专家的双重身份是分不开的,依照“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米德构建了一个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体系,丰富了学界解析历史、认知现实的理论工具。米德的思想成熟于21世纪初期,根据他的分析框架,本文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历届总统即克林顿、小布什、奥巴马和特朗普四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分析,认为米德的理论能够对历届政府的外交行为进行合理的解析,为我们理解美国外交传统和21世纪美国外交提供了一个新颖的、合理的视角。本文主体部分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米德的学术经历、着述、观点特别是“四种主义”与“三种权力”框架体系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读。米德认为,汉密尔顿主义的核心主张是“追求商业利益”,国家外交行为应该寻求有利于美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各种外部条件;威尔逊主义主张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美国式的民主和价值观,认为美国有义务作为“文明的灯塔”为世界各国指引发展方向;杰斐逊主义反对过多地国际介入,主张把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健康发展视为首要任务,是小政府主义的支持者;杰克逊主义具有民族主义色彩和民粹主义倾向,注重提高美国的军事实力。本章在分别阐述四种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他们发挥作用的时间和手段,并结合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变化侧重分析他们如何共同作用,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章继而对米德权力形态理论进行介绍,米德将美国的权力形态分成锐性权力、粘性权力、甜性权力和支配权力:锐性权力是美国的军事实力,广义上指其显着的核优势、广泛的海外军事部署和庞大的军费开支所构成的综合实力;粘性权力是经济活动影响力的体现,是美国对其他经济体产生粘性吸附的作用;甜性权力是美国的理想、文化和价值观吸引力,和软权力的概念类似,是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支配权力是权力的合集,是前三种权力协同发挥作用时体现出的综合优势。如果说“四种主义”理论从历时性的角度分析了隐藏在美国外交史洪流中的四种意识主张,那么对美国权力形态的分析则从共时性的角度丰富了米德的理论,二者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网络。这种坐标式的分析结构既充分尊重和考量了美国外交历史的延续和传承,又突出体现了美国历史上特别是二战以来的外交特征,在宏观上形成横纵相交的二维理论框架,有助于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梳理。论文的以下章节运用米德的思想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美国外交传统进行总结,分析了不同时期政府的政治倾向、外交风格和在任时期的外交活动,清晰地展示了四种主义对国家领导人及其外交政策的影响。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一战后至20世纪末的美国外交政策演变。一战后,美国进入福特主义经济时代,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美国社会带来了结构性的变化,同时在国际关系中,美国以世界大国的身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四种主义开始面对国际关系中的复杂局面。随着二战中英国的衰落,美国在冷战后确立了世界霸主地位,美国资本主义过渡到后福特主义时代。在这一历史阶段,四种主义在不同时期所追求的美国权力类型不断变化,带来了美国外交政策的不断发展。冷战结束后,粘性权力一度成为了美国主要追逐的权力类型,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汉密尔顿主义成为了外交活动的主导思想。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小布什政府时期威尔逊主义的起落。作为新保守主义的代表人物,小布什具有威尔逊主义者的特征。“9·11事件”让小布什得到了杰克逊主义者的坚定支持,为威尔逊主义披上了强硬、现实的铠甲,然而随着反恐战争的升级,四种主义逐渐产生了分歧,小布什的大中东战略宣告失败。第四章解读了奥巴马政府期间杰斐逊主义的兴起。米德认为,奥巴马是典型的杰斐逊主义者,正如竞选演讲宣言一样,其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进行战略收缩,运用巧实力对自身的外交主张进行调整,寻求各个派别之间的平衡,力图恢复美国的全球领导力。然而杰斐逊主义者的政治主张经常被诟病过于温和或起效缓慢,奥巴马的外交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没能从根本上满足美国民众的要求。第五章分析了特朗普政府期间杰克逊主义者的外交特点。美国国内经济产业结构失衡加剧、政治上的反精英情绪和社会文化价值中身份认同的缺失导致美国国内民粹主义兴起,特朗普趁机入主白宫,其支持者多为杰克逊主义者。强烈的本土主义倾向使得特朗普的外交政策有着显着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特色,但杰克逊主义者本身并不具备系统的执政理念,也无法确立具有连续性的外交思想。第六章对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思想进行了评价。首先对21世纪四种主义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局势进行解读,并对它们可能进行的调整和融入策略进行分析,同时,根据米德的推断,对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战略维度进行思考。面对自由资本对商业利益的追求和美国国内产业结构失衡、就业问题严重之间的矛盾,汉密尔顿主义者需要寻求一种资源合理配置的发展模式;威尔逊主义者在大中东战略之后逐渐式微,面对世界局势由美国独霸到一超多强的发展趋势,世界多极化日趋明显,国际组织的作用逐渐增强,威尔逊主义者需要对其价值观传播方式进行反思和改进。杰斐逊主义者能够调整自己的政治主张,但始终坚持“避免不必要的国际介入”的基本理念,以最低的成本融入国际社会,避免战争,优化配置有限资源等成为了杰斐逊主义者在新形势下的代表主张。杰克逊主义者虽然缺乏成熟的外交主张,但他们在美国普通选民中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也是维系其他三个主义的感情纽带和实力基础,将对美国的对外政策产生深远影响。如何认识当代国际局势和对自身国际角色、如何充分认识并坚持利用海权体系、如何在四个学派中做出合理的取舍和组合,是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需要思考的战略维度。

边萌萌[4](2021)在《大江健三郎小说中的战后责任书写》文中研究说明

吴婧越[5](2021)在《半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晚清科幻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马楷博[6](2021)在《国产科幻网络剧类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缪雨杉[7](2021)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和平活动研究》文中认为

王月[8](2021)在《《千年的疑问2》(1-2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

胡丽[9](2021)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战争题材作品教学研究》文中提出

王钰琪[10](2021)在《“标签化传播”:基于中美新冠肺炎疫情的舆论交锋研究》文中指出“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萨义德在《东方学》开篇中引用这句马克思原话来表述东方和西方的不平等关系。二十一世纪的第二十个年头,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表述自己”与“被人表述”的话语生态之争再次被推向国际传播的风口浪尖。以病毒的病(命)名为由头,2020年3月,个别美国政客和西方媒体不断藉由新冠病毒的命名、来源溯源等方式对中国进行传播污名化,其中以“中国病毒”、“武汉病毒”标签的传播影响甚远,严重影响了中国国际形象和国家利益。本文认为标签传播是通过话语修辞建构的一种“范式概念”,是传播主体运用各种话语修辞方式给他者贴标签以实现其利益目的的一种传播行为。本文运用费尔克劳的三维模型和修辞学的相关理论,聚焦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中美的“标签化传播”,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对“中国病毒”标签化传播进行解析,并分析在标签化传播中有影响力的个体、全球化媒体及公众议程之间的相关关系,试图厘清“中国病毒”这个标签的创作和传播过程,再现标签化传播背后的关系图谱,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当今国际传播格局和探索中国出路。研究发现,标签常常使用让人们容易理解的简单直白、感情色彩鲜明的词汇能值,且词汇所指范围越详细、越精巧,则越符合范式概念建构的原则;关于病毒的名称的表述,特朗普先后使用了“Foreign Virus”“Chinese Virus”和“China Virus”,词汇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小,标签建构的对象也越来越明确。此外,标签具有重新语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特点,在语篇中形成隐性的标签文本,标签主体在不同语境中重复使用显性和隐性的标签,并在海量粉丝的不断转发、评论等文本互动中证实、重复形成标签互文链的多声对话,促进公众对标签的理解、认同、接受和使用。从修辞手法上,“中国病毒”标签主要采用疾病隐喻和战争隐喻的修辞方式,将病毒命名隐喻映射到中国,并在有关“中国病毒”的推文中运用大量的人们所熟知的和战争有关的词汇、概念构建虚拟的新冠病毒战争语义场,通过贴标签的方式建构“自我”与“他者”二元对立的身份和舆论场。总的来说,国际舆论场上的标签化传播实质是政治家们通过话语修辞方式进行的意识操纵,是“自我”与“他者”在建构与被建构的权力博弈。“中国病毒”标签的传播是一场由美国主导发起的修辞运动,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综合实力在国际舆论上拥有给“他者”贴标签的话语权力,而拥有政治身份的政治领袖个人也更容易成为社交媒体平台的意见领袖并给他人/他国贴标签。且随着社交媒体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原有的信息传播格局正在发生变化,贴标签的权力在某种程度上也赋予到了如中国、印度等其他国家和普通用户的手上,技术赋权的背景下使他们也拥有了参与建构标签和反贴标签的权力,社交媒体本身具有的高互动性使得标签传播建构的舆论场呈现多元主体的特点。在此次“中国病毒”的舆论交锋中,除了以特朗普为首的西方政客通过在个体账号发送有关“中国病毒”标签的推文,赵立坚作为外交部发言人也利用其个人推特账号对特朗普、美国进行标签反制性传播,创造出有关反制“中国病毒”的话题“场域”,并逐步形成具有较大影响的“反话语空间”。这既具有个人账号的灵活性,又能充分利用其身份权力背后强大的影响力,在社交媒体时代的国际传播中呈现出更游刃有余的权力张力。综上,充分认识标签化传播的历史和现实,超越其局限,下一步利用国际社交媒体进行国际传播时,在战略上采用话语更新和反话语策略,促进传播主体多元化,进一步形成多层次、多声部、多方式的标签化传播,更好地推进全球传播秩序的健康发展,更好地提升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方式创新势在必行。

二、未来战争:神话还是现实——评介《未来战争:神话与现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未来战争:神话还是现实——评介《未来战争:神话与现实》(论文提纲范文)

(1)国际和国家安全视角下的美国“星链”计划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国内外关于星链计划的研究综述
三星链计划的内容与特点
    (一)星链计划的基本情况与发展现状
    (二)星链计划的技术特点
四星链计划背后的美国太空战略及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一)星链的产生——美国成熟的太空军民融合体系
    (二)星链的背后——美国太空安全战略的转型
    (三)星链催生国际安全新问题
五星链计划对中国国家安全的影响
    (一)星链计划使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二)星链计划将冲击中国的5G技术安全与产业价值链
    (三)星链计划将对中国的网络、数据、军事安全产生新威胁
六结语

(2)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韦斯特小说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难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难点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内容
第一章 《鲍尔索·斯奈尔的梦幻生活》:朦胧粗晦的讥讽之作
    第一节 宗教感受:精神痛苦之源
    第二节 消极反叛的艺术态度
    第三节 悲观虚无的生活感受
第二章 《孤心小姐》:无从救赎的精神危机
    第一节 专栏读者:人间苦难的忠实缩影
    第二节 玛丽与贝蒂:无路可遁的现代女性
    第三节 施拉克:丧失信仰的“游魂”
    第四节 “孤心小姐”:没有教堂的“牧师”
第三章 《难圆发财梦》:分崩离析的传统价值
    第一节 劝世之言:美国梦想已然破灭
        一、拙劣的模仿,还是高妙的戏仿?
        二、美国梦,还是美国噩梦?
    第二节 警世之语:美国自由岌岌可危
        一、法西斯势力蠢蠢欲动
        二、“赤色恐惧”悄然蔓延
第四章 《蝗灾之日》:终将消亡的现代文明
    第一节 超现实的艺术世界
    第二节 好莱坞“狂人”群像
        一、好莱坞演员:“弗兰肯斯坦魔鬼”
        二、托德·哈克特:韦斯特的自画像
        三、好莱坞电影迷:“来加州找死的人”
    第三节 破碎的狂欢世界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后记

(3)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
第一章 米德的“美国外交传统”:主义与权力
    第一节 沃尔特·米德主要着述和思想
    第二节 米德指出的美国外交传统中的“四种主义”
    第三节 米德的权力理论
    第四节 米德的逻辑和方法
第二章 20世纪美国外交传统的呈现
    第一节 美国经济社会形态变革与外交传统的演进
    第二节 全球主义与民族主义的变奏
第三章 威尔逊主义的冒进(小布什政府时期)
    第一节 新保守主义与威尔逊主义的复兴
    第二节 威尔逊主义与“反恐战争”
    第三节 威尔逊主义的异变与失败的大中东战略
第四章 杰斐逊主义的变革(奥巴马政府时期)
    第一节 国际新形势下的杰斐逊主义者
    第二节 杰斐逊主义者的新特征
    第三节 主义间的调和与亚太再平衡
第五章 杰克逊主义的冲击(特朗普政府时期)
    第一节 美国社会民粹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民粹主义与杰克逊主义
    第三节 杰克逊主义的特朗普实践
第六章 对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的评价
    第一节 四种主义所面对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节 美国外交政策走向
    第三节 米德对美国世界霸权体系的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沃尔特·R·米德大事年表(1952- )
致谢

(10)“标签化传播”:基于中美新冠肺炎疫情的舆论交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从穿越“铁幕”到中美“新冷战”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标签”探源、发展及定义
        1.2.2 标签化研究综述
    1.3 选题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1 选题目标
        1.3.2 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文本抓取
        1.4.1 理论依据: 批判话语分析
        1.4.2 研究对象: “中国病毒”及其衍生标签
        1.4.3 建立语料库: 文本选取
第2章 建构“中国病毒”标签的文本维度分析
    2.1 “中国病毒”标签的修辞建构主体
        2.1.1 美国总统对华的标签使用
        2.1.2 “推特治国”策略下特朗普对华的标签建构
    2.2 “中国病毒”标签的相关词汇选择
    2.3 “中国病毒”标签的隐喻修辞
        2.3.1 疾病隐喻
        2.3.2 战争隐喻
第3章 “中国病毒”标签的话语实践维度分析
    3.1 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病毒”标签话语实践
        3.1.1 特朗普“中国病毒”标签的文本互文性
        3.1.2 社交媒体赋予标签传播的互文性
    3.2 “中国病毒”标签在国际媒体上的使用与传播
        3.2.1 美联社的报道内容分析
        3.2.2 新华社的报道内容分析
    3.3 “中国病毒”标签的接受与反驳: 用户高度互动性造就舆论场多元化
        3.3.1 舆论场的主角
        3.3.2 重要却被忽视的参与主体
        3.3.3 舆论的情绪
        3.3.4 衍生的其他标签
第4章 “中国病毒”标签的社会实践维度分析
    4.1 内外交困的现实语境: 中美贸易、美国大选与公共卫生危机交织
    4.2 国际社交媒体语境: 西方话语霸权与被建构的“越轨者”
    4.3 文化语境: 民族主义、民粹主义高涨和意识形态之争
第5章 结语
    5.1 标签化传播的话语特性
    5.2 在建构和解构中的标签反制策略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按字母或拼音顺序)

四、未来战争:神话还是现实——评介《未来战争:神话与现实》(论文参考文献)

  • [1]国际和国家安全视角下的美国“星链”计划及其影响[J]. 余南平,严佳杰. 国际安全研究, 2021(05)
  • [2]20世纪30年代美国小说中的一股暗流 ——纳撒尼尔·韦斯特小说创作研究[D]. 李唐. 吉林大学, 2021(01)
  • [3]沃尔特·R·米德“美国外交传统”思想研究[D]. 王力. 吉林大学, 2021(01)
  • [4]大江健三郎小说中的战后责任书写[D]. 边萌萌.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5]半殖民文化语境中的晚清科幻小说研究[D]. 吴婧越. 西南大学, 2021
  • [6]国产科幻网络剧类型研究[D]. 马楷博. 山东艺术学院, 2021
  • [7]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和平活动研究[D]. 缪雨杉.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8]《千年的疑问2》(1-2章)韩汉翻译实践报告[D]. 王月. 山东大学, 2021
  • [9]统编版高中语文战争题材作品教学研究[D]. 胡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10]“标签化传播”:基于中美新冠肺炎疫情的舆论交锋研究[D]. 王钰琪.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未来战争:神话还是现实——未来战争回顾:神话与现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