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激光全息转印纸研发成功并量产

浙江激光全息转印纸研发成功并量产

一、浙江激光全息转移纸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论文文献综述)

武耀霞[1](2019)在《相位型全息分划板的复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位型全息分划板是在现有全息分划板的基础上,结合快速发展的微纳光学理论及微电子工艺技术提出的一种具有表面浮雕结构的新型分划板,除了重量轻、精度高、隐蔽性好的优点外,衍射效率高、性能稳定、可复制加工,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相位型全息分划板的复制加工,对模具微结构的设计、加工开展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复制实验。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首先,阐述了相位型全息分划板的设计原理,并对全息分划板的相位结构进行了设计,确定了微结构的最小特征尺寸为32.9μm,童点实现了台阶数目分别为2、4、8、16、32的相位型全息分划板的模拟仿真,获得了不同台阶数下的分划板元件表面浮雕微结构轮廓分布以及台阶高度数据,并对仿真再现像的质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台阶数的增加,再现像的质量会越来越好,但当台阶数到达一定数量后,再现像的质量基本稳定。其次,设计了4台阶相位型全息分划板模具的表面浮雕结构,获得了模具微结构的加工数据。根据现有设备情况,采用单点金刚石快刀伺服加工技术制作了4台阶全息分划板相位结构的复制模具,并利用白光干涉仪对模具的表面微观结构进行测量,测量结果表明微结构表面轮廓基本呈现4台阶锥形状。然后,针对全息分化板相位结构的特点,采用紫外光固化纳米压印技术,研究了压印过程中聚合物的填充和脱模原理,并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填充和脱模过程模型,仿真分析了不同压力、不同聚合物黏度、不同占空比对填充过程的影响,以及聚合物黏着能对脱模过程的影响。最后,选取γ-巯丙基三甲氧基硅院、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2,2-二甲基-2-苯基苯乙酮这三种单体材料以7:5:1.2比例混合作为紫外光固化聚合物,完成了相位型全息分划板表面微结构的复制,测得复制样品在可见光波段的透过率为87.03%,并搭建再现光路对复制样品进行了再现实验,获得较为清晰的再现像,并对整个设计加工中存在的误差进行了分析。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2](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马宏刚[3](2015)在《幻彩镭射纸的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两大块:一是结合企业需要以及客户需要研究开发一种新型环保纸张材料-----幻彩镭射纸;二是将该纸张在不同印刷工艺方式下产业化应用。幻彩镭射纸研究基于“转移法”和“直镀法”两种工艺方法,需解决以下关键核心具体问题:标签用基纸的检测与选用、基纸表面底涂涂料的测试,使其具有良好的镭射转移性能,实现镭射图案的转移;真空镀铝机蒸发系统的设备改造,使其在真空高温条件下在蒸发钼舟上对硫化锌介质热升华成气态分子,同时,采用液氮进行降温冷凝使气态硫化锌分子附着在高速通过的纸张上,介质蒸镀均匀,并进行蒸镀介质的工艺研究测试;面涂涂料的制备测试,纸张面涂具有保护介质的作用同时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及印刷适应性;最后进行蒸汽回潮使纸张水分得以平衡。纸张产业化应用,结合初步研究开发出来的幻彩镭射纸,需对透明油墨的制备、印刷工艺的调整等方面进行研究,最终实现产品的产业化应用。本文所论述的幻彩镭射纸目前已经成功的应用在标签产品上,成功的实现了产品的研发以及产业化应用。同时,弥补了采用直镀法进行薄纸类纸张开发的空白,并已经申报专利。幻彩镭射纸是一种既具有镭射图案效果光泽,同时又具有铜版纸的色相,呈现出透明镭射的效果,是一种新型环保材料。无论与覆膜产品(膜产品不环保,难以降解,给社会环境等造成很大的污染)、镭射转移产品(镭射转移产品遇水或手上的汗液时,镭射光泽会消褪,且镭射图案浮于产品表面)、镀铝镭射纸(虽有镭射图案光泽,但同等条件下印刷会是油墨色相暗淡)相比,各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相信未来必将会得到大面积应用。

杜晶晶[4](2007)在《纸基承印激光全息图文纳米SiO2改性丙烯酸涂料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激光全息涂料的研究与开发对商品的防伪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制了一种适用于纸基材上承印激光全息图文的丙烯酸树脂涂料。鉴于全息涂料要求涂层具有较高的耐热、耐磨、耐候、耐刮伤等性能,通过引入TPGDA和纳米SiO2对涂料进行改性,得到了各方面性能较为优异的纳米粒子改性丙烯酸涂料,达到激光全息模压复制要求。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根据丙烯酸类单体在树脂中的作用及对涂膜的贡献,选择使用甲基丙烯酸甲酯(MMA)、甲基丙烯酸丁酯(BMA)、丙烯酸丁酯(BA)、甲基丙烯酸(MAA)进行四元单体共聚,合成出适合激光全息模压复制的热塑性丙烯酸树脂。确定了树脂合成的最佳工艺参数:单体MMA:MBA:BA:MAA的最佳配比为60:30:5:5;溶剂为醋酸丁酯;聚合反应温度为120-126℃,反应时间为5h;引发剂偶氮二异丁腈的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5%;阻聚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0.05%;TPGDA的最佳引入量为单体质量的2%;通过IR、DSC等表征检测手段对树脂的结构和玻璃化温度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单体反应完全,树脂玻璃化温度达到74.83℃。2.利用硅烷偶联剂对纳米SiO2进行表面改性。通过IR、激光纳米粒度仪、SEM对改性前后纳米粒子进行检测。发现改性后纳米粒子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较好的分散性,平均粒径约100nm左右,涂层较为平滑。纳米SiO2粒子的引入增大了涂料的粘度,增强了涂膜的硬度和耐刮伤性能,提高了涂料的耐热性、耐候性和耐水性。3.将涂布全息涂料的纸品进行全息图文模压,发现纳米SiO2的加入提高了涂料的模压温度。通过对模压全息图的衍射效率进行检测,确定了纳米SiO2的最佳加入量为涂料质量的2%。结果表明其衍射效率可达到7.2%,符合激光全息防伪的要求。

蒋忠道[5](2001)在《浙江激光全息转移纸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文中指出 浙江省京华激光制品有限公司,最近开发出集防伪、装饰、环保于一体的激光全息转移纸,并批量投入生产。日前,由浙江省组织专家对产品

张鲁娜[6](2021)在《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2μm波段光纤激光技术研究》文中指出2μm波段多通道光纤光栅因其出色的滤波特性和优异的兼容性而成为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中滤波器件的绝佳选择。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掺铥光纤激光器具有体积小、光束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与普通光纤兼容性好等诸多优点,其工作波长为人眼安全的2μm波段,该波段中存在高透过率大气窗口和多种气体强吸收峰,因此在光通信、激光医疗、光纤传感及激光加工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结合所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围绕2μm波段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多波长可切换及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关键技术开展了详实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相移啁啾光纤光栅的多通道窄带滤波器,利用传输矩阵法对其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讨论了相移位置、相移量、光栅长度、啁啾系数和折射率调制深度等光栅参数对相移峰的波长、透射率和带宽等传输特性的影响。仿真得到的单相移点、双相移点和三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的相移峰带宽分别为0.0270nm、0.0172nm和0.0112nm。根据仿真结果实验制作了单相移点和双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其相移峰带宽分别为0.09nm和0.05nm。2.提出一种基于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的多通道窄带滤波器,利用传输矩阵法对其传输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讨论了相移位置、相移量、光栅长度、占空比、取样数和折射率调制深度等光栅参数对光栅传输特性的影响。仿真得到相移取样光纤光栅0级相移峰带宽为0.0220nm。根据仿真结果对滤波器进行了制作,实验得到相移取样光纤光栅0级相移峰带宽小于0.09nm。3.提出一种基于取样光纤光栅的波长可调线形腔掺铥光纤激光器,通过对一个取样光纤光栅施加水平应力实现输出激光波长的调谐,利用两个多通道光纤光栅所产生的游标效应扩展波长调谐范围。最终实现输出波长14.44nm范围可调,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45d B,50min内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460d B和0.03nm,斜率效率为8.62%。4.提出一种基于保偏取样光纤光栅的可切换多波长环形腔掺铥光纤激光器,利用四波混频效应抑制掺铥光纤内的增益竞争,通过调节腔内偏振态进行波长切换,最终分别得到两组不同正交偏振方向上的6波长激光输出和一组10波长激光输出,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30d B,50min内各输出模式下激光运转稳定。5.提出一种基于保偏取样光纤光栅的可切换窄线宽复合腔掺铥光纤激光器,利用偏振烧孔效应进行波长切换和抑制增益竞争,实现了6个单波长单纵模激光和9组双波长激光输出间的可切换运行。30min内单波长单纵模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709d B和0.02nm,30min内双波长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946d B和0.03nm,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54d B。利用搭建的非平衡迈克尔逊干涉仪线宽测量系统对单纵模激光的频率噪声及线宽进行了测量,且当测量时间为0.005s时,6个波长的激光线宽分别为1.08k Hz、0.64k Hz、0.60k Hz、0.76k Hz、0.97k Hz和0.60k Hz。6.提出一种基于取样光纤光栅的可切换窄线宽复合腔掺铥光纤激光器,利用非线性偏振旋转效应进行波长切换和抑制增益竞争,实现了3个单波长单纵模激光和3组双波长激光输出间的可切换运行。50min内单波长单纵模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404d B和±0.01nm,20min内双波长激光的功率和波长抖动分别小于±0.926d B和±0.03nm,各波长光信噪比均大于49d B。对单纵模激光的频率噪声及线宽进行了测量,当测量时间为0.005s时,3个波长的激光线宽分别为0.26k Hz、1.19k Hz和0.71k Hz。

翁一士[7](2019)在《彩色波导显示光学耦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目前信息显示技术领域的热点,HMD-AR(Head Mounted Display-Augmented Reality,头戴式增强现实)设备的发展承载着人们对未来信息交互方式的美好愿景。光波导作为一种被广泛认可的HMD-AR技术方案,在体积重量、出瞳大小、对外环境可视性方面具有显着优势。波导耦合技术作为关键技术,直接决定了光波导显示系统的光学效率、出瞳大小、色彩表现、清晰度和画面质量。在当前主要的波导耦合技术中VHG(Volume Holographic Grating,体全息光栅)因其工艺难度低、光学耦合效率高受到广泛关注。但是,目前VHG波导显示技术还存在着视场范围(Field of View,FOV)偏小、色彩表现不够丰富等缺点。另一方面,由于同时涉及复杂的物理与几何光学原理,目前对于VHG波导系统也缺乏有效的光学设计方法以及相应的仿真软件。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着眼于VHG波导成像应用,建立了VHG耦合光栅的数理仿真模型,研究分析了VHG的衍射特性,揭示了VHG衍射特性与波导显示系统成像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提取了影响FOV与色彩表现的关键光栅参数。并提出了一种双层光栅波导结构,结合VHG衍射特性,利用波导结构光学设计有效提升了VHG波导显示系统的FOV与色彩表现能力。本论文首次将体光栅布拉格衍射与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调控机制相结合,利用偏振光取向技术与液晶自组装特性,研发了一种新型偏振体全息光栅(Polarization Volum Grating,PVG)。性能上,PVG在保留VHG高效的大角度单级衍射特性的同时,角度的响应带宽较传统光致聚合物VHG提高近2.5倍,波长响应带宽提升4倍。解决了长期以来VHG响应带宽过窄导致的波导成像系统FOV与色彩表现较差的问题。同时,PVG独特的PB偏振特性不但保证了AR波导系统对外环境的较高的可视性,同时也为波导系统提供了新的设计与优化维度。本文建立了严格的PVG数理仿真模型,详细研究了其衍射特性与参数特征;同时研究了PVG具体的制备方法与流程;提出并制备了一种双层PVG彩色波导结构,所制备的PVG光栅在红色、绿色、蓝色波段皆具有超过80%峰值效率,较好的满足了波导耦合工作的需求。本文还搭建了PVG彩色全息波导系统实验样机,成像结果显示该波导系统可实现对角FOV约为35°的全彩图像的清晰显示。测得该波导系统总光学效率高达118.3 nit/lm,对环境光的透过率高达72%,实现了较大FOV下的光波导彩色成像应用,进一步验证了PVG在波导耦合应用中的实用性与优势。本论文工作针对体全息光波导成像技术建立了严格的数理模型与设计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设计与方法。特别是PVG的首次提出,为光波导耦合技术提供了新的候选者,有力推动了未来高质量AR波导显示应用的实现。

赵润[8](2019)在《智能环境中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智能环境利用各种设备全面感知环境中人和物的状态,进而提供各种精准高效的智能化服务。无源感知技术利用从环境中获取的能量支撑其计算、感知和通信,能复用已有的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感知,是构建智能环境的关键支撑技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已成为无源感知的一种代表技术,不再仅仅是一种自动识别技术,而是一种不需要传感器的通用感知技术,其反向散射通信的机理也能用于位置感知、活动感知和生命体征感知,展示了RFID在无源感知领域的巨大潜力。虽然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技术研究得到了广泛关注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基于RFID的位置感知方面,现有的高精度RFID定位系统一般采用合成孔径RFID定位技术,利用噪声的空间多样性确保定位精度,但在标签读取记录稀疏时会出现空间模糊问题,而且几乎无法避免的孔径位置误差也制约了其定位性能。在基于RFID的活动感知方面,现有研究多关注孤立的动作活动,通常需要在识别前预分割出动作活动对应的感知数据流,活动识别精度受到分割准确度的制约,而且难以满足实际应用对实时性的要求。在基于RFID的生命体征感知方面,呼吸心跳引发的微小信号变化极易淹没在噪声中,而且RFID信号相对较长的波长以及设备跳频造成的相位数据流不连续性都会增加生命体征感知的难度。针对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面临的挑战,论文做了如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揭示了基于RFID无源感知的机理,建立了完整的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理论。首先从RFID通信模型出发,围绕对多径信号分量进行忽略、抑制、测量、提取利用等不同处理的视角,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基于RFID相位、信号强度等低层信号特征进行感知的原理。在此基础上,论文还研究了实际应用场景中RFID设备本身对低层信号特征的影响,从实践角度论述了RFID无源感知的基本原理。(2)提出了两种基于RFID的室内定位方法。通过分析RFID标签反向散射信号,抽象出利用场景各个位置的反射系数表示标签位置的定位模型,将定位问题转化为关于稀疏信号重建的最优化问题,利用先验知识设计了一种利用压缩感知估计场景中每个点的反射系数进而定位标签的方法,解决了单个标签读取记录过于稀疏时的定位问题。同时通过对频率和到达角度响应的相位偏移进行校准提高定位精度,利用粒子滤波提高方法的实时性。针对无法精确获得孔径位置影响合成孔径RFID定位精度的问题,构建了具有孔径位置误差补偿能力的定位模型,通过迭代算法交替估计目标位置和孔径位置误差。基于商用RFID读写器实现了两种定位方法,并用大量实验验证了两种方法在标签读取记录稀疏时和存在孔径位置误差时能达到厘米级的定位精度。(3)提出了两类基于RFID的活动感知方法。一方面利用矢量量化编码器将RFID相位流转换为对应动作活动特征的码流,挖掘活动内部的时序特征,免除预定义关键动作以及预分割动作活动的需求,而且在此基础上将编码序列作为观察状态,结合隐马尔科夫链模型挖掘活动间的时序特征,实现对工作流等复杂活动的识别。另一方面还利用深度学习直接从RFID数据流中提取其蕴含的长短时空关联特征,结合支持向量机方法实现对活动的负延时识别,并通过对抗学习降低用户间和环境间时空关联特征的差异,提高系统的泛化能力和鲁棒性。实验表明这些方法在用户佩戴或不佩戴标签等手势识别和工作流活动识别场景中都能达到很高的识别精度。(4)提出了一种基于RFID的生命体征感知方法。论文利用RFID信号变化的准周期性识别生命体征,通过平滑和滤波等预处理技术降低相位模糊、跳频和噪声等对生命体征感知的影响,排除运动干扰后通过滤波获得粗粒度的呼吸信号和心跳信号,设计了一种基于标签经验模态分解的信号分离方法提取细粒度的呼吸率和心率,同时也实现了对呼吸暂停等异常呼吸模式的检测。用户佩戴或不佩戴标签等多种场景下的实验表明这种非侵入式细粒度生命体征监测方法具有广泛适用性和高可靠性。论文首先综述了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技术现有研究的进展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分析建立了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理论方法体系,接着研究了能容忍标签读取记录稀疏和孔径位置误差的RFID位置感知技术,探究了基于RFID的实时活动感知方法,提出了基于RFID的细粒度呼吸率和心率监测方法,最后做了全文总结和未来研究展望。

刘欣[9](2019)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关科技精英的研究是科学技术史和科学社会学交叉研究的议题之一,随着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发展,中国科技精英的规模逐渐扩大,有关中国科技精英的研究也随之增多,但从学科角度进行科技精英的研究相对偏少;物理学是推动自然科学和现代技术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整个自然科学学科体系中占有较高地位,同时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密切关联,是20世纪以来对中国影响较大的学科之一;中国物理学院士是物理学精英的代表,探讨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路径的问题,不仅有助于丰富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结构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中国科技精英的成长和培养提供相关借鉴;基于此,本文围绕“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这一问题,按照“变量——特征——要素——路径”的研究思路,引入计量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物理学院士这一群体进行了多角度的计量研究,文章主体由以下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第一章)以“院士制度”在中国的发展史为线索,通过对1948年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和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1955年和1957年遴选出新中国成立后的前两届物理学学部委员、1980年和1991年增补的物理学学部委员、1993年后推选产生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1994年后的中国科学院外籍物理学院士和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的搜集整理,筛选出319位中国物理学院士,构成本次计量研究的样本来源。第二部分(第二至九章)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进行计量研究。首先,以基本情况、教育经历、归国工作,学科分布、获得国内外重大科技奖励等情况为变量,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其次,按照物理学的分支交叉学科分类,主要对中国理论物理学、凝聚态物理学、光学、高能物理学、原子核物理学这五个分支学科的院士群体特征分别进行了深入的计量分析,对其他一些分支交叉学科,诸如天体物理学、生物物理学、工程热物理、地球物理学、电子物理学、声学、物理力学和量子信息科技等领域的院士群体的典型特征进行了计量分析,分析内容主要包括不同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年龄结构、学位结构、性别比例,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发展趋势和师承关系等;再次,在对各分支交叉学科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和研究领域计量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科间物理学院士的基本情况进行比较研究,对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进行趋势分析。第三部分(第十章)在第二部分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研究领域和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呈现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近些年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整体学历水平较高,同时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他们科技贡献突出,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这种“集聚性”逐渐被打破等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领域呈现出,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等趋势特征;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代际演化呈现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物理学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政策支持相得益彰,21世纪以来物理学院士个体对从事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等趋势特征。第四部分(第十一章)通过分析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特征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成长路径。宏观层面,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成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中观层面,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微观层面,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可见中国物理学院士受社会时代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一直存在,受国家发展战略需求的导向影响有所减弱,而受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和物理学家个人研究兴趣的导向逐渐增强,进而得出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社会分层总体符合科学“普遍主义”原则的结论。最后,在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发展展望中,提出须优化中国物理学院士年龄结构和培养跨学科物理科技人才,辩证看待中国物理学院士空间结构的“集聚性”和师承效应,发挥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研究优势弥补研究领域的不足,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和完善科技奖励机制,不断加强国家对物理学的支持力度等建议,以促进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良性发展和推动我国从物理学大国发展为物理学强国。

张昕[10](2019)在《GaSb基VCSEL制备工艺研究》文中指出2-5μm中红外波段垂直腔表面发射激光器(VCSEL)具有功耗低、发散角小、无像散圆形光斑、高调制带宽、良好的波长稳定性、低制作成本、可实现超小型的高密度二维封装等优点,是分子光谱测量、生化检测、激光雷达及热成像等领域迫切需求的理想光源。例如在监测污染气体CO、CH4、NH3及HF的TDLAS(可调谐激光二极管吸收光谱测试)系统中,采用VCSEL作为光源将大大降低光束整形和耦合封装的复杂性及成本,减小系统的尺寸,而且其调制速率可以达到几十Gbit/s,被认为是将来替代分布反馈(DFB)激光器的最佳器件。由于GaSb材料可以覆盖整个中红外波段,是发展该波段VCSEL的最佳材料体系。亚波长光栅结构具有高折射率差和模式选择的作用,为了能实现基横模激射,利用高对比度亚波长光栅(HCG)取代传统DBR组成HCG-VCSEL。1.根据VCSEL的工作原理和HCG的结构特性,设计一种用于2μm波段GaSb基VCSEL的TM偏振亚波长光栅反射镜,研究光栅的周期、深度、占空比及低折射率亚层的厚度等结构参数对其反射特性的影响。并对集成HCG的GaSb基VCSEL的特性进行模拟,研究其谐振腔内驻波电场强度分布、及折射率分布和光场模式强度分布特性。2.基于集成HCG的GaSb基VCSEL器件结构特点,及集成工艺易造成HCG反射特性劣化的问题,结合亚波长光栅在VCSEL中应用机理,优化器件的制备过程,在此基础上完成工艺版图的设计。3.实验研究亚波长光栅反射镜的制备技术。采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PECVD)法制备GaSb基底上高质量的SiO2薄膜,研究全息光刻、电子束曝光及ICP干法刻蚀技术,获得清晰完整的光栅图形,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表面形貌进行表征。4.实验研究集成高对比度亚波长光栅的GaSb基VCSEL制备技术。重点研究GaSb材料的湿法刻蚀工艺,精确对准工艺和电极工艺。通过改变腐蚀液的成分及配比来优化刻蚀形貌和速率。研究了采用紫外光刻技术的精确对准工艺,及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和反转工艺的电极制作工艺,结合HCG反射镜的制备技术完成器件的制备,对器件的激射光谱进行测试分析。

二、浙江激光全息转移纸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江激光全息转移纸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论文提纲范文)

(1)相位型全息分划板的复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复制技术国内外研究状况
        1.2.2 光学元件模具制备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2 相位型全息分划板制作与复制技术理论研究
    2.1 相位型全息分划板的制作原理
        2.1.1 基于光学全息的设计原理
        2.1.2 基于计算全息的设计原理
        2.1.3 再现像的分离条件
        2.1.4 相位与刻蚀高度的关系
    2.2 微光学元件复制技术理论
        2.2.1 复制技术原理
        2.2.2 复制技术分类
    2.3 本章小结
3 相位型全息分划板模具结构参数设计及制作
    3.1 模具微结构参数设计
        3.1.1 相位型分划板模具的特征尺寸设计
        3.1.2 模具相位结构的计算
        3.1.3 相位量化处理
        3.1.4 取反方法
    3.2 MATLAB仿真模拟
    3.3 模具制作
        3.3.1 单点金刚石平面快刀伺服加工方法
        3.3.2 模具材料的选取
        3.3.3 模具样品的加工
    3.4 本章小结
4 新型复制工艺研究及仿真分析
    4.1 改进的紫外光固化纳米压印工艺研究
    4.2 紫外光固化纳米压印填充脱模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填充过程的理论分析
        4.2.2 脱模过程的理论分析
    4.3 填充与脱模过程的仿真模拟
        4.3.1 ANSYS建立填充理论模型并仿真分析
        4.3.2 ANSYS建立脱模理论模型仿真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复制实验
    5.1 复制材料的选取
        5.1.1 基底材料的选取
        5.1.2 新型紫外光固化聚合物的制备
        5.1.3 紫外光固化物材料的光学性能分析
    5.2 复制样品的制备
    5.3 复制样品的验证
    5.4 相位型全息分划板样品的误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3)幻彩镭射纸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
    1.2 镭射纸简介
    1.3 镭射纸现状
    1.4 项目的特色和创新之处
    1.5 本文的组织和结构
第二章 项目概述与研究基础
    2.1 现有设备
    2.2 标签纸张的基本性能
    2.3 镭射纸的一般基本原理
        2.3.1 激光全息模压技术原理
        2.3.2 镀铝纸技术原理
        2.3.3 镭射纸技术原理
    2.4 镭射纸的一般基本生产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方案设计
    3.1 项目整体系统方案
    3.2 初步工艺测试方案
    3.3 设备改造方案
    3.4 幻彩镭射纸研究工艺方案
    3.5 幻彩镭射纸应用研究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纸张研发实施
    4.1 初步工艺测试实施
    4.2 设备改造实施
        4.2.1 设备改造方案
        4.2.2 方案对比分析与筛选
        4.2.3 改造实施后的设备
        4.2.4 设备改造功能运行测试验收
    4.3 幻彩镭射纸研发实施
    4.4 幻彩镭射纸工艺优化与稳定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纸张应用研究实施
    5.1 普通非定位印刷工艺研究与实施
    5.2 定位印刷工艺研究与实施
    5.3 视觉效果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分析与评价
    6.1 幻彩镭射纸的评价
        6.1.1 成本分析与评价
        6.1.2 质量分析与评价
        6.1.3 效果分析与评价
        6.1.4 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6.2 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6.2.1 纸张生产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6.2.2 印刷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纸基承印激光全息图文纳米SiO2改性丙烯酸涂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全息防伪技术
        1.2.1 激光全息防伪的原理
        1.2.2 激光全息产业在国内外发展概况
        1.2.3 激光全息防伪新材料的应用进展
        1.2.4 激光全息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
        1.2.5 激光全息涂料
    1.3 纳米改性涂料
        1.3.1 纳米改性涂料的定义
        1.3.2 纳米改性涂料的研究意义
        1.3.3 国外纳米改性涂料的研究进展
        1.3.4 国内纳米改性涂料的研究进展
        1.3.5 纳米SiO_2的研究及其应用
        1.3.6 纳米SiO_2的表面改性
        1.3.7 纳米改性涂料需解决的问题
    1.4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4.1 本课题的选题背景
        1.4.2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全息涂料用丙烯酸树脂的合成与表征
    2.1 实验原料
    2.2 主要仪器及设备
    2.3 实验内容
        2.3.1 合成原理
        2.3.2 合成方法与步骤
        2.3.3 分析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单体配方设计
        2.4.2 单体组成与配比的影响
        2.4.3 反应温度的影响
        2.4.4 反应时间的影响
        2.4.5 引发剂的选择
        2.4.6 溶剂的选择
        2.4.7 阻聚剂的影响
        2.4.8 TPGDA的加入对树脂性能的影响
        2.4.9 红外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纳米SiO_2改性涂料的制备及其全息性能研究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
    3.3 实验内容
        3.3.1 纳米SiO_2的表面改性
        3.3.2 涂料的配制
        3.3.3 全息模压图的制备
        3.3.4 测试与表征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纳米SiO_2的表面改性的影响
        3.4.2 纳米SiO_2对涂料粘度的影响
        3.4.3 纳米SiO_2对涂层硬度的影响
        3.4.4 纳米SiO_2对涂层光泽度的影响
        3.4.5 纳米SiO_2对涂层耐刮伤性的影响
        3.4.6 纳米SiO_2对涂层耐热性能影响
        3.4.7 纳米SiO_2的紫外光谱分析
        3.4.8 涂膜的平面接触角测量
        3.4.9 纸基材上全息图质量的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2μm波段光纤激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绪论
    1.1 引言
    1.2 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意义及应用
        1.2.1 2μm波段激光的应用
        1.2.2 基于多通道滤波器的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意义
    1.3 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3.1 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3.2 波长可调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3.3 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的研究与发展
    1.4 基于多通道滤波器的掺铥光纤激光器的关键技术
        1.4.1 光纤激光器的基本结构
        1.4.2 多通道窄带滤波器
        1.4.3 增益竞争的抑制机制
        1.4.4 线宽的压窄技术
        1.4.5 线宽的测量方法
    1.5 本文的结构安排
2 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理论基础与设计
    2.1 引言
    2.2 耦合模理论
        2.2.1 光纤光栅的谐振条件
        2.2.2 耦合模理论
        2.2.3 传输矩阵
    2.3 基于相移啁啾光纤光栅的窄带滤波器设计
        2.3.1 相移啁啾光纤光栅原理
        2.3.2 单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3.3 多相移点啁啾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4 基于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的窄带滤波器设计
        2.4.1 相移取样光纤光栅原理
        2.4.2 取样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4.3 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特性仿真分析
    2.5 小结
3 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制作
    3.1 引言
    3.2 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
        3.2.1 光纤的光敏性和氢载
        3.2.2 相位掩模法
    3.3 光纤光栅的制作实验
        3.3.1 光纤光栅刻写系统
        3.3.2 特殊结构光纤光栅的制作
    3.4 多波长窄带滤波器的制作
        3.4.1 相移啁啾光纤光栅的制作
        3.4.2 取样及相移取样光纤光栅的制作
    3.5 小结
4 可调谐、可切换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
    4.1 引言
    4.2 波长调谐、多波长输出和波长切换原理
        4.2.1 光纤光栅波长调谐原理
        4.2.2 基于FWM效应的增益竞争抑制机制
        4.2.3 基于PHB效应的波长切换机制
    4.3 基于双多通道光纤光栅的波长可调掺铥光纤激光器
        4.3.1 激光器原理
        4.3.2 实验结果分析
    4.4 基于保偏多通道光纤光栅的可切换多波长掺铥光纤激光器
        4.4.1 激光器原理
        4.4.2 实验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波长可切换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
    5.1 引言
    5.2 单纵模光纤激光器实现原理
        5.2.1 单纵模运行机制
        5.2.2 光纤光栅结合复合腔工作原理
    5.3 2μm波段线宽测量系统
    5.4 基于PHB效应的可切换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
        5.4.1 激光器原理
        5.4.2 单波长输出特性
        5.4.3 双波长输出特性
    5.5 基于NPR效应的可切换窄线宽掺铥光纤激光器
        5.5.1 NPR效应基本原理
        5.5.2 激光器原理
        5.5.3 单波长输出特性
        5.5.4 双波长输出特性
    5.6 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
    6.2 下一步拟进行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彩色波导显示光学耦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头戴式显示设备(HMD)发展历史
        1.1.1 HMD虚拟现实
        1.1.2 HMD增强现实
    1.2 HMD-AR实现方法
    1.3 光波导AR成像技术
        1.3.1 基本原理
        1.3.2 出瞳扩展
    1.4 光波导成像系统中的耦合元件
        1.4.1 部分反射微镜阵列(PRMA)
        1.4.2 表面浮雕光栅(SRG)
        1.4.3 体全息光栅(VHG)
        1.4.4 偏振体全息光栅(PVG)
        1.4.5 波导耦合元件的对比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工作
    1.6 本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体全息光栅(VHG)的波导光学耦合
    2.1 体全息光栅理论
        2.1.1 平面波与平面波的全息干涉
        2.1.2 VHG的记录与布拉格衍射
    2.2 VHG的分析方法
        2.2.1 Kogelnik耦合波理论
        2.2.2 严格耦合波理论(RCWA)
        2.2.3 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电磁场仿真建模
    2.3 VHG的基本衍射特性
    2.4 基于波导显示应用的VHG耦合成像
        2.4.1 反射式VHG在波导耦合应用中的优势
        2.4.2 VHG耦合光栅对波导显示系统视场范围与色彩表现的影响
        2.4.3 VHG波导显示系统的优化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PANCHARATNAM-BERRY(PB)相位液晶光栅
    3.1 基于PB相位光栅物理机理
    3.2 PB相位光栅的衍射特性
    3.3 基于PB相位光栅的光束角度控制
    3.4 针对波导显示系统的PB相位光栅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偏振体全息光栅(PVG)的仿真研究
    4.1 PVG的物理结构与机理
    4.2 基于有限元分析方法的PVG仿真建模
    4.3 PVG的衍射特性
        4.3.1 反射式PVG的衍射特性
        4.3.2 透射式PVG衍射特性
    4.4 PVG的波导耦合应用
        4.4.1 波导应用中PVG的优势
        4.4.2 针对波导显示应用进一步拓宽PVG的响应带宽的方法
        4.4.3 PVG偏振特性下的波导系统结构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PVG的制备方法与流程
    5.1 PVG主要材料
    5.2 光致取向层制备方法与流程
    5.3 PVG偏振全息曝光方法与光路搭建
    5.4 液晶层制备方法与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PVG彩色波导显示系统搭建与成像分析
    6.1 PVG彩色全息波导系统结构设计
    6.2 PVG彩色全息波导系统制备
        6.2.1 PVG彩色波导片的制备与表征
        6.2.2 彩色波导显示系统样机搭建
    6.3 PVG彩色波导显示系统成像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智能环境中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无源感知技术
        1.2.2 位置感知技术
        1.2.3 动作活动感知技术
        1.2.4 生命体征感知技术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3.1 研究面临的技术挑战
        1.3.2 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取得的成果
        1.4.1 本文所作的工作
        1.4.2 研究的创新点
    1.5 本文的组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理论机理
    2.1 RFID无源感知的理论分析
        2.1.1 信号模型
        2.1.2 RFID无源感知的原理分析
    2.2 RFID无源感知的实践分析
        2.2.1 实践中的低层信号特征
        2.2.2 影响RFID相位信息的非环境因素
    2.3 一种抑制NLOS的感知方法
        2.3.1 融合测距的合成孔径RFID定位方法
        2.3.2 似然函数的成像分辨率
        2.3.3 实践中的融合测距合成孔径RFID定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RFID的位置感知
    3.1 引言
        3.1.1 标签读取记录稀疏
        3.1.2 孔径位置误差
    3.2 定位的数学模型
        3.2.1 问题描述
        3.2.2 定位模型
    3.3 容忍低TRR的合成孔径RFID定位
        3.3.1 普通稀疏信号重建
        3.3.2 增强型稀疏信号重建
        3.3.3 基于粒子滤波的实时追踪
    3.4 带有孔径位置误差补偿的合成孔径RFID定位
        3.4.1 带有孔径位置误差补偿的定位模型
        3.4.2 带有孔径位置误差补偿的合成孔径RFID定位方法
    3.5 针对低TRR环境的PRTS方法验证
        3.5.1 PRTS系统实现
        3.5.2 PRTS的精度和延时
        3.5.3 PRTS性能评估
    3.6 针对孔径位置误差的PEC方法验证
        3.6.1 PEC系统实现
        3.6.2 PEC系统的精度
        3.6.3 PEC性能评估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RFID的活动感知
    4.1 引言
    4.2 针对活动内部时序关系的RFID手势识别方法
        4.2.1 特征提取
        4.2.2 矢量量化
        4.2.3 手势识别
        4.2.4 基于RFID的手势识别系统SGRS
    4.3 针对活动间时序关系的RFID工作流识别方法
        4.3.1 基于RFID的工作流识别基原理
        4.3.2 工作流的矢量量化隐马尔可夫模型(VQ-HMM)
        4.3.3 基于RFID的工作量识别系统RFlow-ID
    4.4 基于RFID的活动识别方法
        4.4.1 活动识别方法UIRAR模型
        4.4.2 多模态的RFID数据
        4.4.3 特征提取器
        4.4.4 活动序列标记器
        4.4.5 域鉴别器
        4.4.6 深度学习模块的训练
        4.4.7 活动预测器
    4.5 基于RFID的活动感知方法验证
        4.5.1 基于RFID的活动感知系统实现及数据集采集
        4.5.2 Tag-on-Body手势活动识别
        4.5.3 Device-Free手势活动识别
        4.5.4 工作流活动识别
        4.5.5 对基于RFID的活动感知的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RFID的生命体征感知
    5.1 引言
    5.2 基于RFID的呼吸心跳感知基本原理
    5.3 基于RFID的呼吸和心跳监测方法
        5.3.1 CRH整体架构
        5.3.2 RFID相位流的平滑与滤波
        5.3.3 运动干扰检测
        5.3.4 呼吸和心跳提取
        5.3.5 异常检测
    5.4 基于RFID的生命体征感知方法验证
        5.4.1 系统实现
        5.4.2 实验方法
        5.4.3 运动干扰检测的精度
        5.4.4 Tag-on-Body场景
        5.4.5 Device-Free场景
        5.4.6 日常监测
        5.4.7 单标签场景
        5.4.8 对基于RFID的生命体征感知的讨论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9)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文献综述
    二、论文选题和研究内容
    三、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与本土化
    1.1 民国时期中国物理学院士的产生
        1.1.1 国民政府中央研究院推选产生中国第一届物理学院士
        1.1.2 国立北平研究院推选出与“院士”资格相当的物理学会员
    1.2 当代中国物理学院士的本土化
        1.2.1 中国科学院推选产生物理学学部委员
        1.2.2 中国科学院物理学院士与中国工程院物理学院士的发展
    1.3 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华裔物理学院士
    1.4 中国物理学院士名单与增选趋势分析
        1.4.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名单汇总
        1.4.2 中国本土物理学院士总体增选趋势
第二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总体特征的计量分析
    2.1 中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2.1.1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
        2.1.2 院士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
        2.1.3 出生地域集中于东南沿海地区
    2.2 中国物理学院士教育经历的计量分析
        2.2.1 学士学位结构
        2.2.2 硕士学位结构
        2.2.3 博士学位结构
    2.3 中国物理学院士归国工作情况的计量分析
        2.3.1 留学物理学院士的归国年代趋势
        2.3.2 国内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2.3.3 物理学院士的国外工作单位
    2.4 中国物理学院士从事物理学分支交叉学科的计量分析
        2.4.1 物理学院士从事分支交叉学科的归类统计
        2.4.2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2.4.3 物理学院士获得国内科技奖励的计量分析
第三章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3.1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3.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3.1.2 博士占比52.83%,地方高校理论物理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3.2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3.2.1 主要分布于凝聚态理论和纯理论物理等领域
        3.2.2 20 世纪后半叶当选的理论物理学院士内师承关系显着
    3.3 中国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3.3.1 理论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3.3.2 理论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4.1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4.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4.1.2 博士占比57.83%,国外博士学位占比将近80%
        4.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凝聚态物理领域崭露头角
    4.2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4.2.1 主要分布于半导体物理学、晶体学和超导物理学等领域
        4.2.2 凝聚态物理学的一些传统研究领域内师承关系显着
        4.2.3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集聚于若干研究中心
    4.3 中国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4.3.1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4.3.2 凝聚态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4.4 小结
第五章 中国光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5.1 中国光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5.1.1 存在老龄化问题,当选年龄集中于“61—70 岁”
        5.1.2 博士占比54.84%,本土培养的光学博士逐渐增多
    5.2 中国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5.2.1 研究领域集中分布于应用物理学和激光物理学
        5.2.2 光学院士工作单位的“集聚性”较强
    5.3 光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5.3.1 光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上升趋势
        5.3.2 光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5.4 小结
第六章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6.1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6.1.1 老龄化问题严重,当选年龄集中于“51—60 岁”
        6.1.2 博士占比53.85%,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85%
    6.2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6.2.1 高能物理实验与基本粒子物理学分布较均衡
        6.2.2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工作单位集聚性与分散性并存
    6.3 中国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6.3.1 高能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趋势
        6.3.2 高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6.4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7.1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学院士基本情况的计量分析
        7.1.1 老龄化问题严重,80 岁以下院士仅有3 人
        7.1.2 博士占比48.84%,国外博士学位占比超过95%
        7.1.3 女性院士在原子核物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7.2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计量分析
        7.2.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在各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
        7.2.2 参与“两弹”研制的院士内部师承关系显着
    7.3 中国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发展趋势分析
        7.3.1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下降趋势
        7.3.2 原子核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7.4 小结
第八章 其他物理学分支和部分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 中国天体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1.1 天体物理学院士本土培养特征明显
        8.1.2 天体物理学院士的增选总体呈平稳上升趋势
        8.1.3 天体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2 中国生物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2.1 群体年龄较小,当选年龄集中于“41—50 岁”
        8.2.2 生物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3 中国工程热物理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3.1 工程热物理院士内部师承关系十分显着
        8.3.2 工程热物理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4 中国地球物理学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4.1 主要分布于固体地球物理学和空间物理学研究领域
        8.4.2 地球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
    8.5 部分分支交叉学科院士群体的计量分析
        8.5.1 电子物理学和声学院士的增选呈下降趋势
        8.5.2 中国物理力学由应用走向理论
        8.5.3 中国量子信息科技呈迅速崛起之势
第九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计量分析的比较研究和趋势分析
    9.1 各分支交叉学科间物理学院士基本情况的比较研究
        9.1.1 一些新兴研究领域物理学院士年轻化趋势明显
        9.1.2 21世纪以来本土培养的物理学院士占比一半以上
        9.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在实验物理领域分布较多
    9.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分析
        9.2.1 各分支交叉学科内的横向发展趋势分析
        9.2.2 各分支交叉学科的纵向年代发展趋势分析
    9.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分析
        9.3.1 第一代物理学院士初步完成了中国物理学的建制
        9.3.2 第二代物理学院士完成了中国物理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奠基
        9.3.3 第三代物理学院士在国防科技和物理学科拓展中有着突出贡献
        9.3.4 第四代物理学院士在推进物理学深入发展方面贡献较大
        9.3.5 新一代物理学院士科技成果的国际影响力显着增强
第十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和发展趋势特征
    10.1 中国物理学院士的群体结构特征
        10.1.1 整体老龄化问题严重,但年轻化趋向较为明显
        10.1.2 整体学历水平较高,本土培养物理学精英的能力增强
        10.1.3 女性物理学院士占比较低,但科技贡献突出
        10.1.4 空间结构“集聚性”较强,但近些年“集聚性”逐渐被打破
    10.2 中国物理学院士研究领域发展的趋势特征
        10.2.1 物理学科中交叉性较强的研究领域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10.2.2 物理学科中应用性较强的研究领域产业化趋势明显
        10.2.3 当代物理学的发展与科研实验设施的关系越发紧密
    10.3 中国物理学院士代际演化的趋势特征
        10.3.1 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需求导向下的相关物理学科迅猛发展
        10.3.2 20世纪80 年代以来院士研究兴趣与国家支持政策相得益彰
        10.3.3 21世纪以来院士个体对学科发展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大
第十一章 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的成长路径
    11.1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宏观要素
        11.1.1 社会时代发展大背景的影响一直存在
        11.1.2 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导向要素有所减弱
        11.1.3 国家科技管理制度的要素影响有所增强
        11.1.4 中国传统文化对物理学院士潜移默化的影响
    11.2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中观要素
        11.2.1 物理学学科前沿发展需求的导向要素显着增强
        11.2.2 空间结构“集聚性”的影响逐渐在减弱
        11.2.3 师承关系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学科延承方面
    11.3 影响中国物理学院士成长的微观要素
        11.3.1 性别差异对物理学家社会分层的影响很弱
        11.3.2 年龄要素对物理学院士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11.3.3 个人研究兴趣对物理学院士的成长影响增强
    11.4 结语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GaSb基VCSEL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VCSEL简介
    1.2 VCSEL的研究进展
    1.3 GaSb基 VCSEL的应用
    1.4 GaSb基 VCSEL的研究进展与现状分析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集成高对比度亚波长光栅的VCSEL结构与工艺设计
    2.1 结构设计
        2.1.1 VCSEL工作原理及结构特性
        2.1.2 分布布拉格反射镜的结构特性
        2.1.3 亚波长光栅反射镜结构设计
        2.1.4 亚波长光栅VCSEL结构设计
    2.2 亚波长光栅VCSEL制备工艺设计
        2.2.1 HCG-VCSEL制备流程设计
        2.2.2 器件版图设计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对比度亚波长光栅反射镜制备工艺研究
    3.1 薄膜生长技术
    3.2 亚波长光栅曝光技术研究
        3.2.1 全息光刻
        3.2.2 全息光栅的表征
        3.2.3 电子束曝光制备光栅
    3.3 感应耦合等离子体刻蚀(ICP)技术研究
        3.3.1 ICP的工作原理
        3.3.2 ICP刻蚀光栅形貌研究
        3.3.3 亚波长光栅反射镜的特性测试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aSb基 HCG-VCSEL的制备技术
    4.1 GaSb材料湿法刻蚀工艺
        4.1.1 GaSb湿法刻蚀腐蚀液选择
        4.1.2 实验方法
        4.1.3 刻蚀速率及形貌分析
    4.2 精确对准工艺研究
    4.3 电极工艺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浙江激光全息转移纸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位型全息分划板的复制技术研究[D]. 武耀霞.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2]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3]幻彩镭射纸的研究与应用[D]. 马宏刚. 华南理工大学, 2015(12)
  • [4]纸基承印激光全息图文纳米SiO2改性丙烯酸涂料的研究[D]. 杜晶晶. 湖南工业大学, 2007(05)
  • [5]浙江激光全息转移纸开发成功并批量生产[J]. 蒋忠道. 造纸信息, 2001(01)
  • [6]基于多通道光纤光栅滤波器的2μm波段光纤激光技术研究[D]. 张鲁娜.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7]彩色波导显示光学耦合技术研究[D]. 翁一士. 东南大学, 2019
  • [8]智能环境中基于RFID的无源感知关键技术研究[D]. 赵润.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9]中国物理学院士群体计量研究[D]. 刘欣. 山西大学, 2019(01)
  • [10]GaSb基VCSEL制备工艺研究[D]. 张昕.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浙江激光全息转印纸研发成功并量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