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乙烯与马来酸酐的固相接枝共聚

聚乙烯与马来酸酐的固相接枝共聚

一、聚乙烯和顺丁烯二酸酐的固相接枝共聚(论文文献综述)

王崧合[1](2020)在《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及其在聚丙烯功能化方面的应用》文中提出聚烯烃,主要包括聚乙烯和聚丙烯二大类通用高分子材料,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方面,是消费量最大的高分子材料,全球年消费量达2亿吨,占三大高分子合成材料总消费量的50%以上。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和消费国,2018年消费量近6000万吨,占合成树脂总消费量的60%以上。但是,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聚烯烃产业出现了明显的过剩趋势,我国则出现了结构性过剩问题,即通用产品产能过剩,高性能产品大量进口。高性能化不仅是聚烯烃最重要的发展方向,也是解决我国结构性过剩问题的必由之路。接枝改性是实现聚烯烃高性能化的重要方法,与极性单体的接枝改性则是聚烯烃接枝改性最重要的研究方向。由于聚烯烃是疏水及化学惰性的,未经接枝改性的聚烯烃通常在粘合、涂漆、着色、共混和增强改性等方面的应用受到限制。为此,聚烯烃的接枝改性研究一直是聚烯烃高性能化最重要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聚合物接枝方法主要有熔融接枝法,溶液接枝法,固相接枝法。最常用的是熔融接枝法,该方法需要使用过氧化物作为接枝引发剂,造成聚合物交联或降解。并且,过氧化物残留与未接枝的单体共同造成接枝产物有色有味。固相接枝法可以部分克服熔融接枝法的不足,残留的过氧化物和未接枝的单体可以在接枝反应后被去除,但接枝反应必须在聚合物熔点以下进行,接枝效率很低。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在寻求一种高效的固相接枝方法。本论文对聚合物固相接枝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发明了一种固相接枝新方法。该方法是一种在高于聚合物熔点的温度下进行的固相接枝反应。采用该方法,本论文成功对聚丙烯树脂及其制品进行了接枝改性,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贡献如下:1.提出了一种高于聚合物熔点的固相接枝新方法:选择性加热接枝法。以聚丙烯粉料为接枝聚合物,马来酸酐、乙烯基硅烷和乙烯基硅油为接枝单体,通过微波辐照制备出高性能功能化聚丙烯树脂。研究了接枝机理,探讨了接枝单体添加量,微波辐照时间等对接枝率的影响以及聚丙烯树脂在接枝前后力学性能及结晶行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加热接枝法,是一种不需要引发剂,接枝温度高于聚合物熔点的固相接枝新方法。采用该方法首先制备了一种具有高熔体强度的马来酸接枝聚丙烯,由于接枝反应发生在聚丙烯粉料表面及空隙中,未发生接枝反应的残余马来酸酐可以在接枝反应完成后通过水洗全部去除。新方法制备的马来酸接枝聚丙烯含有大量β晶体,该接枝聚丙烯还具有韧性高的特点。因此,马来酸接枝聚丙烯是一种高性能极性聚丙烯树脂,具有无异味、刚韧性能和耐热性优异的特点。进一步研究发现,在马来酸酐中加入微量部分还原的氧化石墨烯,在微波下可以提高接枝反应温度并使马来酸酐的接枝率提高,性能得到改善。得到的马来酸接枝聚丙烯可以继续与氢氧化钠反应制备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的马来酸钠影响了聚丙烯结晶行为,使聚丙烯树脂的刚性和耐热性进一步提高,得到的高熔体强度极性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无色无味,并且具有与成核剂NA11改性聚丙烯类似的力学和热性能。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少量氯化钠还可使不容易吸收微波的不饱和硅烷接枝到聚丙烯分子链上,表明这种新接枝方法有广泛的适用性。2.Janus聚丙烯薄膜的制备及应用。以新接枝方法制备得到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树脂为原料,采用溶剂法诱导树脂自组装,制备了一面超亲水、一面疏水的可用于集水及减少水蒸发的Janus薄膜。研究了薄膜具有超亲水性能的原因,发现了薄膜在集水和阻止水蒸发方面的优异性能,探讨了薄膜在水库和农业节水灌溉等方面应用的可能性。3.超润湿聚丙烯表面的设计及制备。以表面有微孔的聚丙烯薄片为原材料,利用新固相接枝法制备了超亲水、超亲油、超双亲的聚丙烯表面。研究了接枝改性对表面形貌和化学成分的影响及聚丙烯表面微纳结构对表面浸润性的影响,分析了超浸润现象的形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单体的性质、微孔表面的毛细作用和毛细管内的微纳米结构共同赋予聚丙烯表面超润湿性能。通过将亲水单体(马来酸钠)或亲油单体(不饱和硅油)接枝到具有微孔表面的聚丙烯薄片上,不仅可以得到具有超亲水性能和超亲油性能的聚丙烯表面,还可通过同时接枝亲水亲油单体,制备具有超双亲性能的聚丙烯表面。实验还得到令人吃惊的结果,制备的超亲水聚丙烯表面可以用水性粘合剂(聚乙烯醇水溶液)粘合,粘接强度达到8Kpa。表明这种制备超浸润表面的新方法可能在涂料、印刷和粘合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前景。4.高通量聚丙烯超滤膜的设计及制备。以聚丙烯平板膜及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为原料,制备了在常压下就有超高水/油通量的平板超滤膜,以及在压力测试条件下具有超高水通量的中空纤维膜。研究了改性超滤膜的稳定性,膜内微孔结构对膜浸润性的影响,以及接枝单体和微波辐照时间对接枝率、水/油通量等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在聚丙烯平板超滤膜上接枝亲水性单体(马来酸钠)、亲油性单体(不饱和硅油)、同时接枝上述两种单体,可分别得到具有超高水通量聚丙烯平板超滤膜、超高油通量聚丙烯平板超滤膜和超高水油通量的聚丙烯平板超滤膜。这三种超滤膜能显着提高水或者花生油、白油和三氯甲烷的通量。采用新接枝方法将马来酸钠接枝在聚丙烯中空纤维膜上可使膜的水通量提高12倍。这是一种简单、高效制备高通量聚丙烯超滤膜的新方法。

杨思奇[2](2020)在《聚乙烯/酰胺型流滴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文中指出本论文制备了含双键的酰胺型流滴剂,并将酰胺型流滴剂分别接枝到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分子链上和无机纳米粒子表面,制备了聚乙烯/酰胺型流滴剂材料,对材料的性能进行了表征。通过月桂酸二乙醇酰胺(LDEA)和丙烯酸(AA)反应,制备了一种含有α双键的反应型流滴剂单丙烯酸月桂酸二乙醇酰胺酯(AAL)。采用预辐照技术与反应挤出接枝技术联用,将流滴剂AAL接枝到预辐照的线性低密度聚乙烯(ir-LLDPE)的分子链上,制备接枝物LLDPE-g-AAL。通过表面接枝将AAL接枝到硅烷改性的无机纳米粒子水滑石(LDHs)表面,制备接枝物LDHs-g-AAL,并与ir-LLDPE进行挤出,得到LLDPE/LDHs-g-AAL。通过红外光谱分析,证明AAL、LLDPE-g-AAL和LDHs-g-AAL合成成功。热重分析测试表明,AAL与LDHs-g-AAL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190 oC时,AAL失重率小于5.8%,LDHs-g-AAL失重率小于5.0%,满足加工生产要求。SEM结果表明,LDHs-g-AAL在聚乙烯中均匀分散,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团聚现象。流变结果表明,流滴剂AAL起到了润滑剂的作用,AAL和LDHs-g-AAL的加入并不影响聚乙烯的加工性能。利用吹膜机对LLDPE-g-AAL与LLDPE/LDHs-g-AAL进行挤出吹膜。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仪、材料实验机和光电雾度计对薄膜的热学性能、力学性能、透光率与雾度进行了研究。测试结果表明,AAL与LDHs-g-AAL对LLDPE薄膜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和力学性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薄膜的透光率与雾度略有下降,但下降程度不明显。薄膜的接触角结果显示,AAL可以使LLDPE薄膜具有优异表面湿润性,接触角均在20o左右。薄膜的加速流滴期结果表明,AAL接枝到LLDPE分子链和LDHs的表面可以有效延缓流滴剂的迁移。当AAL浓度为2.0 wt%时,LLDPE-g-AAL与LLDPE/LDHs-g-AAL薄膜在60 oC时的流滴期分别为12天和16天。将LLDPE-g-AAL和LLDPE/LDHs-g-AAL薄膜在60 oC无水乙醇中浸泡0-6小时,进行加速流滴迁移实验。接触角测试表明,当流滴剂浓度相同时,浸泡相同时间的LLDPE/LDHs-g-AAL薄膜的接触角大于LLDPE-g-AAL薄膜的接触角,进一步证明了AAL接枝在LDHs表面,可以延缓AAL的迁移。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结合Fick第二定律的拟合公式,计算了不同厚度LLDPE/AAL薄膜在60 oC无水乙醇中浸泡0-6小时后薄膜的扩散系数。结果表明,随着薄膜厚度的增加,薄膜的扩散系数减小,证明了增加薄膜的厚度可以延长薄膜的流滴期。

王俊程[3](2020)在《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采用两种方式制备木材/PVC胶粘剂,一是采用氯化原位接枝的方法——聚氯乙烯接枝马来酸酐(CPVC-cg-MAH),作为胶粘剂主体;二是采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共混制备。对于CPVC-cg-MAH的制备不同于以往高温引发,而是采用低温紫外光引发。论文探究了低温条件下,紫外光引发和热引发的贡献。通过1H-NMR分析,发现在低温紫外光能促进MAH的接枝,甚至使接枝速率高于氯取代速率;大分子链的氯取代速率随温度上升而提高;隔离剂SiO2的加入量也会对CPVC-cg-MAH的结构产生一定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SiO2加入量为12份时,最有利于CPVC-cg-MAH的接枝;溶剂为胶粘剂提供良好的流动性,帮助胶粘剂渗入被粘材料内部,提高粘结性能。对于CPVC-cg-MAH这一特殊结构的聚合物,单一溶剂很难满足完全溶解的需求。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根据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提出四氢呋喃/1,2-二氯乙烷型复合溶剂,它能够完全溶解CPVC-cg-MAH,提供优良的溶解性能。作为胶粘剂,粘合强度非常重要,本论文就木材/PVC的胶粘强度作为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影响胶粘剂的粘合强度的因素有很多,包括聚合物结构、粘合剂组成、粘合工艺等因素。本课题采用1H-NMR、FTIR、GPC、SEM、拉力试验机以及旋转黏度计等实验设备和酸碱滴定等实验方法表征了接枝共聚物的结构,包括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链结构、氯含量、接枝率等,建立了结构与粘合强度等性能的依赖关系;同时溶剂中四氢呋喃比例、固含量、SiO2份数等对粘合剂粘合性能的影响也被讨论。综合以上实验结果,提高四氢呋喃比例会明显改善粘合剂流动性从而提高粘合强度;适当的提高氯含量以及接枝率亦会明显提高粘合强度;胶粘剂的固含量在12%左右,隔离剂SiO2用量在12份左右,无压制板温度为110℃时,粘合板材的粘合强度最好。最后,为方便工业化实施,对共混型胶粘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利用已工业化、方便可得的CPVC和单体甲基丙烯酸甲酯(MMA)进行共混原位聚合,形成海岛结构,在相界面两相聚合物形成互穿,达到高粘合效果。共混胶粘剂的制备主要对制备过程进行初探,论证了制备过程的可行性,对产物的聚集态结构,及其跟随影响因素产生的结构变化进行了初步表征。该部分内容以探究其规律为主,并提出观点。

李眉远[4](2019)在《聚乙烯与反应型流滴剂二次接枝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主要研究了二次接枝共混物的制备及其对薄膜流滴性能的影响。采用挤出接枝与二次接枝技术制备了流滴剂单丙烯酸单硬脂酸甘油二酯(GMSAA)与线性低密度聚乙烯(LLDPE)二次接枝物(LLDPE-g-GMSAA),将LLDPE-g-GMSAA的二次接枝物与LLDPE、EVA按照一定的配比通过双螺杆挤出机挤出造粒,然后吹塑成膜,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红外光谱测试,可以发现1635 cm-1处的特征吸收峰消失,在1730 cm-1处产生新的特征吸收峰,证明流滴剂GMSAA成功接枝到LLDPE的分子链上,通过红外标准曲线计算得到二次接枝物的接枝率为1.74%,远高于一次接枝的接枝率;二次接枝共混物的流滴性能得到明显提高,60℃加速流滴测试,流滴期最长可达到24天;薄膜的表面润湿性能得到了改善,透光率、雾度、力学性能等没有发生大的变化。采用二次接枝的方式制备了SPANAA与LLDPE的二次接枝物,将GMSAA二次接枝物与SPANAA二次接枝物按不同配比进行复配吹制成膜,研究两种流滴剂不同的复配比例对薄膜流滴效果的影响。测试结果表明:复配物薄膜的接触角相比于单个流滴剂制备的薄膜有所减小,从59.36°降到45.64°;复配物薄膜的结晶温度升高,熔融温度下降但变化幅度不大,透光率均在87%左右,雾度降低,薄膜力学性能没有产生大的变化;流滴性能有较明显的改善,当GMSAA二次接枝物与SPANAA二次接枝物的比例为3/5时流滴效果最佳,60℃加速流滴测试,流滴期可达到19天。说明通过两种流滴剂复配的方式可以提高薄膜的流滴期,其他性能又可以满足薄膜使用的正常需求,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通过接枝技术分别将流滴剂GMSAA、SPANAA与改性纳米SiO2接枝,得到接枝物再经丙酮纯化后进行红外测试,经纯化后的接枝物红外谱图与纳米SiO2谱图对照可以发现在2920 cm-1、2849 cm-1、1727 cm-1,1469 cm-1处出现了新的特征吸收峰,说明流滴剂与纳米SiO2发生了接枝反应。将接枝纳米SiO2的流滴剂再与LLDPE、EVA等按照一定比例制备复配物薄膜,并对薄膜的性能进行研究。测试结果表明:接枝纳米SiO2的共混物薄膜的流滴性能得到提高,60℃加速流滴条件下,流滴期最长为26天;共混物薄膜的接触角也随着共混接枝物含量的增加而减小,最小为39.39°,薄膜透光率提高雾度降低;纳米SiO2的加入对薄膜的力学性能、热学性能没有产生大的影响。

翟昌休[5](2019)在《固相接枝法功能化改性聚丁烯—1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使用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和马来酸酐(MAH)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共单体,以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二甲苯为界面剂,采用固相接枝方法对聚丁烯-1(PB-1)进行功能化改性。研究了固相接枝反应中,二甲苯用量、BPO用量、单体用量、共单体与单体用量配比、反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接枝产物的接枝率(Gp)和接枝效率(Ge)、熔体流动速率(MFR)、熔体强度(MS)的影响,以此确定聚丁烯-1固相接枝改性中最适宜的反应条件。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FT-IR和SEM表明,单体GMA和MAH成功接枝到了PB-1上,且分布较均匀。通过DSC和XRD表征分析得出:St/GMA接枝产物的熔融峰温度降低,结晶温峰度升高;St/MAH接枝产物的熔融峰温度和结晶峰温度都升高,且二者晶型没有发生变化。(2)当接枝单体为GMA时,m(PB-1):m(Xylene):m(GMA):m(BPO)=20:2:1:0.06,n(St):n(GMA)=1:1时,反应温度为100 oC,反应时间为2 h,接枝产物的Gp和Ge较大。当接枝单体为MAH时,反应温度为100 oC,反应时间为2 h,m(PB-1):m(Xylene):m(MAH):m(BPO)=20:1.4:1.2:0.12,n(St):n(MAH)=1:1时,接枝产物的MS达到最大。固相接枝反应中加入共单体St,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PB-1大分子自由基的降解,使接枝单体在PB-1主链上接枝含量增加,有效增长支链长度和增大支链密度,从而提高接枝产物的表面能和强化熔体强度。(3)GMA和MAH分子链的引入使水接触角减小,PB-1极性提高,表面能增大,且接枝产物的水接触角随着GMA和MAH含量的增加而逐渐变小,亲水性显着提高。(4)对PB-1-g-(GMA-co-St)和PB-1-g-(MAH-co-St)的非等温结晶行为进行研究,发现降温速率对二者的结晶过程有很大影响,二者的结晶起始温度、结晶峰温和结束温度都随着降温速率的增加而向温度低的方向偏移,表明降温速率对接枝产物的成核与晶体生长有显着作用。(5)通过POM观察,当PB-1-g-(GMA-co-St)的接枝率为4.8%时,其球晶尺寸明显小于纯PB-1的球晶尺寸,单体GMA/St的存在对PB-1起到异相成核的作用,晶核数目较多,而MAH的分子链短,促使PB-1-g-(MAH-co-St)的结晶效果优于PB-1-g-(GMA-co-St)。

李洪飞[6](2014)在《离聚体型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文中研究指明氯化原位接枝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改性方法已经成功应用于PE、PP和PVC的改性中,本文采用这种方法合成了氯化聚乙烯的接枝产物,然后与金属碱反应,制备了氯化聚乙烯的离聚体,并利用离聚体制备新型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利用氯化原位接枝的方法制备氯化7型接枝物,将氯化与接枝过程合并到一起,实现了边氯化边接枝的反应过程。氯化原位接枝过程反应温度温和,防止了降解和交联的发生,并获得较高的接枝率,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利用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的结构特点,引入金属离子制备离聚体,借助离聚体中的物理交联结构制备的氯化聚乙烯弹性体为氯化聚乙烯的加工应用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本文首先合成了氯化聚乙烯的羧酸型接枝物,讨论了包括单体用量、反应方式、SiO2用量等反应条件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通过性能测试,比较了不同接枝单体对接枝物性能的影响;通过FT-IR、1H-NMR等手段对接枝反应的发生进行了表征,证实了接枝物的生成。然后制备了氯化聚乙烯离聚体,对其进行了性能的测试和结构的表征。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比较了加工方式包括薄通次数、金属离子种类、中和度以及反应温度对离聚体性能的影响;利用FT-IR、SEM、TEM等手段对离聚体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证实了离子聚集结构的存在,证明了氯化聚乙烯离聚体的形成;通过DSC测试,比较离聚体形成前后聚合物性能上的差异。最后,以氯化聚乙烯离聚体为母胶制备了热塑性弹性体,并对其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通过力学性能测试,比较了薄通次数、加工条件不同时对弹性体性能的影响;综合性能测试了弹性体的压缩永久变形性能、低温性能、老化性能等,结果证实了以氯化聚乙烯离聚体制备热塑性弹性体的可行性。

郑世容[7](2012)在《低密度聚乙烯的接枝改性及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乙烯属于最常见的通用塑料,但分子链上无极性基团,使其应用受到了一定限制。为拓展其应用范围,改善其性能上的不足,通常需对其进行接枝改性,在其分子链上引入极性基团。由于聚乙烯分子链上无活性反应点,接枝率普遍偏低,通常低于2%,难以满足应用要求。为进一步提高接枝率以扩大其应用范围,通过溶液接枝法,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H)为接枝单体对低密度聚乙烯(LDPE)进行接枝改性。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以及引发剂的滴加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接枝产物的影响,采用化学滴定法测定了产物的接枝率,结果表明,当引发剂浓度为4%,接枝单体浓度为25%,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30℃,引发剂滴加时间为30min时,产物具有较高的接枝率,可达3.9%。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过氧化苯甲酰(BPO)与过氧化二异丙苯(DCP)组成的复合引发剂体系以及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并对其工艺条件进行了相应的探讨。结果显示:BPO与DCP的最佳配比为1:1。在实验条件为:BPO为2%,DCP为2%,MAH为25%,反应时间为5h,反应温度为130℃,先滴加BPO,再滴加DCP时,接枝率可达4.8%。以复配引发剂BPO和DCP为氧化剂,N,N-二甲苯胺为还原剂组成的氧化-还原引发体系可以在BPO(wt%)=DCP(wt%)=2%,DMA为0.4ml,MAH为25%,反应时间为4h,反应温度为100℃时,合成同样接枝率为4.4%的接枝产物。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示差扫描量热仪(DSC)以及X-射线衍射仪(XRD)对接枝产物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马来酸酐接枝到了聚乙烯大分子链上;与未接枝的聚乙烯相比,结晶峰温向低温移动,结晶活化能减小,引入的极性基团未改变聚乙烯的晶体结构,但晶体厚度、晶面间距以及结晶度均有所减小。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对接枝物与石蜡共混物的结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接枝聚合物的加入,减弱了石蜡在晶面[110]以及[200]方向上的生长,同时相应的减小了晶体的晶面厚度以及结晶度,谱图上出现的新的衍射峰,表明接枝产物与石蜡产生了共晶作用,接枝聚乙烯对于富含石蜡的稠油可能具有潜在的吸蜡降凝作用。对其作为稠油降凝剂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接枝物具有一定的降凝作用,但效果不明显,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接枝率以及深入研究。

张平平[8](2012)在《双单体固相接枝改性聚乙稀的研究》文中认为聚乙烯(PE)是应用广泛的通用高分子之一,具备许多优异的性能。但由于聚乙烯分子非极性,表面活化能低,与其他材料的附着力低,并且与极性材料的相容性很差,这些缺点严重限制了聚乙烯的推广应用。我们通过对聚乙烯进行接枝改性,将极性或功能性基团引入到非极性的聚乙烯分子链上,能够极大地提高聚乙烯与其它材料的相容性,进一步拓宽它的应用领域。本文采用固相法对聚乙烯进行双单体接枝改性。研究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单体改性聚乙烯的影响条件,发现两者既有相类似的趋势,同时又有着显着不同的特点。然后,通过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分析和表征,得到具有较高接枝率的接枝产物。在PE固相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的研究中,由正交实验可知对该反应接枝率高低影响大小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反应时间、引发剂浓度、聚合温度和单体摩尔比。聚乙烯固相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和苯乙烯(St)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05℃;反应时间2h;二甲苯用量为PE用量的10%;过氧化苯甲酰(BPO)用量为PE用量的0.3%;单体摩尔比n(GMA)/n(St)=2.5:1;GMA用量为PE用量的6%(w/w),能够制备出接枝率为5.87%的PE-g-(St-GMA)的样品。聚合温度、界面剂、引发剂、接枝单体等影响因素对GMA固相接枝PE反应的影响很相似,接枝率均为随着浓度,温度等的增加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用苯乙烯作共单体能够显着提高接枝率。在PE固相接枝马来酸酐(MAH)的研究中,分别以偶氮二异丁腈(AIBN)、BPO为引发剂,苯乙烯为共单体,将马来酸酐接枝到聚乙烯大分子侧链上去。考察了时间、温度、单体及引发剂浓度等对接枝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接枝率为5.1%时,接枝效率可达85%。随着接枝率的增大,酸酐在1785cm-1处的羰基吸收峰逐渐变大。

赵志强,王双双,王娜,闫志佩,赵季若,冯莺[9](2011)在《制备氯引发PE接枝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文中研究指明为提高氯化原位接枝过程中聚乙烯(PE)接枝顺丁烯二酸酐(MAH)的接枝率,加入了第二单体苯乙烯(St)。以FTIR,1H-NMR、GPC及凝胶含量研究PE氯化原位接枝MAH/St接枝共聚物(PE-cg-(MAH/St)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第二单体St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MAH的接枝率,同时没有交联结构的产生。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配比、单体总质量分数、氯气流速等对接枝产物PE-cg-(MAH/St)接枝率的影响,并对接枝物的热性能进行了探索。当反应温度控制在80~90℃,MAH/St单体比例为9∶7,单体总量16份,氯气流速29 mmol/min,MAH的接枝率可达3.56%。

赵志强[10](2011)在《PE氯化原位接枝MAH机理动力学及苯乙烯对接枝体系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对高密度聚乙烯(HDPE)氯化原位接枝共聚顺丁烯二酸酐(MAH)的机理及动力学进行了研究,基于氯化原位接枝聚合的终止反应主要是自由基向氯气转移终止的假设提出了相应的聚合机理,并建立聚合速率模型。实验考察了聚乙烯固相氯化原位接枝马来酸酐MAH体系聚合温度、氯气浓度、单体浓度与初始聚合速率的依赖关系,这一关系与上述所建立的速率模型十分吻合。由聚合温度服从Arrhenius关系求得表观活化能Ea=48.72KJ/mol,较低的表观活化能值,进一步说明了氯化原位接枝反应可在较低温度下进行。为提高氯化原位接枝过程中聚乙烯(PE)接枝顺丁烯二酸酐(MAH)的接枝率,加入了第二单体苯乙烯(St)。以FTIR,1H-NMR、GPC、熔融指数(MFI)及凝胶含量研究了PE氯化原位接枝MAH/St接枝共聚物(PE-cg-(MAH/St)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第二单体St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MAH的接枝率;同时没有交联结构的产生和分子链的降解现象。文中还研究了反应温度、单体配比、单体总质量分数、氯气流速等对接枝产物PE-cg-(MAH/St)的影响,并对对接枝物的热性能进行了探索。当反应温度控制在80-90℃, MAH/St单体比例为9:7,单体总量16份,接枝率最高可达3.56%。最后研究了接枝聚合物PE-cg-(MAH/St)的亲水亲油性能、热稳定性能以及力学性能。并考察了影响接枝聚合物力学性能变化的因素。

二、聚乙烯和顺丁烯二酸酐的固相接枝共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乙烯和顺丁烯二酸酐的固相接枝共聚(论文提纲范文)

(1)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及其在聚丙烯功能化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烯烃简介
        1.1.1 聚乙烯树脂
        1.1.2 聚丙烯树脂
    1.2 接枝聚合物的研究意义及其应用
        1.2.1 接枝聚合物的研究意义
        1.2.2 接枝聚合物的性能及应用
    1.3 聚合物接枝方法研究进展
        1.3.1 熔融接枝法
        1.3.2 溶液接枝法
        1.3.3 固相接枝法
        1.3.4 悬浮接枝法
        1.3.5 辐射接枝法
    1.4 聚合物表面改性方法研究进展
        1.4.1 化学改性
        1.4.2 物理改性
    1.5 聚合物表面的超润湿和Janus膜材料
        1.5.1 超疏水材料研究进展
        1.5.2 超亲水材料研究进展
        1.5.3 Janus膜材料研究进展
    1.6 聚合物超滤膜研究进展
        1.6.1 聚合物/聚合物超滤膜
        1.6.2 聚合物/无机复合超滤膜
    1.7 本课题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1.7.1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7.2 课题研究内容
        1.7.3 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制备功能聚丙烯树脂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接枝机理
        2.3.2 选择性加热接枝法制备马来酸接枝聚丙烯(PP-g-MA)
        2.3.3 PP-g-MA的力学性能和结晶行为
        2.3.4 马来酸钠接枝聚丙烯的制备及其结晶动力学
        2.3.5 不饱和硅烷接枝聚丙烯的制备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Janus聚丙烯薄膜的制备及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方法
        3.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Janus PP-g-NaMA薄膜形成过程
        3.3.2 Janus PP-g-NaMA薄膜的超亲水机理研究
        3.3.3 PP-g-NaMA薄膜在集水和减少水蒸发方面的应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润湿可粘接聚丙烯表面的设计与制备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方法
        4.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超润湿表面的设计和制备及其润湿机理
        4.3.2 超亲油及超双亲表面的设计和制备
        4.3.3 超润湿表面在粘接方面的应用及其先进性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高通量聚丙烯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方法
        5.2.3 实验测试及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超高水通量PP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3.2 超高油通量PP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3.3 同时具有超高水油通量PP超滤膜的设计和制备
        5.3.4 超滤膜稳定性检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学术论文
导师和作者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2)聚乙烯/酰胺型流滴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温室流滴棚膜
        1.2.1 温室流滴棚膜简介
        1.2.2 流滴棚膜的制备方法
        1.2.3 流滴棚膜存在的问题
    1.3 聚乙烯的接枝改性方法
        1.3.1 聚乙烯的简介
        1.3.2 聚乙烯的接枝改性方法
    1.4 农用流滴剂
        1.4.1 流滴剂的简介与分类
        1.4.2 流滴剂的作用机理
    1.5 无机纳米粒子
        1.5.1 无机纳米粒子简介
        1.5.2 水滑石的简介及发展现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聚乙烯/酰胺型流滴剂材料的制备和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2.2.3 反应型流滴剂的制备
        2.2.4 改性水滑石接枝流滴剂的制备
        2.2.5 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预辐照
        2.2.6 聚乙烯/流滴剂材料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表征
        2.3.2 热失重测试
        2.3.3 流变性能测试
        2.3.4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分析
        2.4.2 热失重分析
        2.4.3 流变性能分析
        2.4.4 LLDPE/LDHs-g-AAL形貌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聚乙烯/酰胺型流滴剂薄膜的制备和分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3.2.3 聚乙烯流滴膜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热学性能测试
        3.3.2 力学性能测试
        3.3.3 薄膜的透光率与雾度测试
        3.3.4 薄膜的接触角测试
        3.3.5 薄膜的流滴期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热学性能分析
        3.4.2 力学性能分析
        3.4.3 薄膜的透光率与雾度分析
        3.4.4 薄膜的接触角分析
        3.4.5 薄膜的流滴期分析
    3.5 小结
第4章 聚乙烯/酰胺型流滴剂在薄膜中的扩散迁移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与仪器
        4.2.3 低浓度LLDPE/LDHs-g-AAL薄膜的制备
        4.2.4 不同厚度LLDPE/AAL薄膜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LLDPE-g-AAL与 LLDPE/LDHs-g-AAL薄膜的接触角测试
        4.3.2 不同厚度LLDPE/AAL薄膜的红外表征
    4.4 结果与讨论
        4.4.1 LLDPE-g-AAL与 LLDPE/LDHs-g-AAL薄膜的接触角分析
        4.4.2 不同厚度LLDPE/AAL薄膜的红外表征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3)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CPVC与 CPVC-cg-MAH
        1.1.1 CPVC概述
        1.1.1.1 CPVC的生产工艺
        1.1.1.2 PVC的改性
        1.1.2 CPVC-cg-MAH概述
        1.1.2.1 CPVC-cg-MAH的理化性质与性能
        1.1.2.2 CPVC-cg-MAH的结构与表征
    1.2 氯化原位接枝概述
        1.2.1 氯化原位接枝接枝原理
        1.2.2 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的结构特点
        1.2.3 氯化原位接枝的应用
        1.2.3.1 抑制小分子的迁移
        1.2.3.2 改善相容性
        1.2.3.3 胶粘剂与涂料领域
    1.3 木材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4 PVC胶粘剂的研究进展
    1.5 CPVC与 PMMA的共混及其表征
    1.6 高聚物的溶解
        1.6.1 高聚物的溶解过程
        1.6.2 高分子在溶剂中溶解度的判定
        1.6.3 溶剂的选择
        1.6.3.1 “相似相容”原则
        1.6.3.2 溶解度参数相近原则
        1.6.3.3 Huggins参数小于1/2 的原则
        1.6.3.4 溶剂化原则
    1.7 胶粘剂的黏附机理
    1.8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性
第二章 PVC/木材胶粘剂——CPVC-cg-MAH的制备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
        2.2.2 主要仪器设备
        2.2.3 实验装置的建立
        2.2.4 实验步骤及相关表征
        2.2.4.1 CPVC-cg-MAH的合成
        2.2.4.2 接枝率的测定
        2.2.4.3 氯化原位接枝产物粒径的表征
        2.2.4.4 扫描电镜(SEM)表征
        2.2.4.5 核磁共振氢谱
        2.2.4.6 分子量及分布测试
        2.2.4.7 凝胶含量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SiO_2对氯化原位接枝的影响
        2.3.1.1 SiO_2加入量对产物接枝率(GD)的影响
        2.3.1.2 SiO_2对产物粒径的影响
        2.3.1.3 SiO_2/MAH混合的微观形貌
        2.3.2 低温紫外光引发制备CPVC-cg-MAH
        2.3.2.1 低温紫外光引发反应速率
        2.3.2.2 低温紫外光引发对分子结构的影响
        2.3.3 低温紫外光引发与高温引发的比较
        2.3.3.1 反应过程分析
        2.3.3.2 反应速率的比较
        2.3.3.3 链结构比较
        2.3.3.4 接枝率比较
        2.3.3.5 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2.3.3.6 高温与低温紫外光引发产物的凝胶含量与双键含量分析
        2.3.3.7 高温和低温紫外光引发模型的建立
    2.4 结论
第三章 CPVC-cg-MAH粘合强度及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 胶粘剂的制备
        3.2.4 剥离样板的制备
        3.2.5 相关测试及表征
        3.2.5.1 黏度测试
        3.2.5.2 粘合强度测试
        3.2.5.3 扫描电镜(SEM)表征
        3.2.5.4 氯含量的计算
        3.2.5.5 分子量及其分布测试
        3.2.5.6 接枝率的测定
        3.2.5.7 核磁共振氢谱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PVC-cg-MAH溶剂的选择
        3.3.1.1 单一溶剂
        3.3.1.2 复合溶剂
        3.3.1.3 复合溶剂与单一溶剂粘合性能比较
        3.3.2 复合溶剂中四氢呋喃比例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3 固含量对粘合性能的影响
        3.3.4 SiO_2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5 氯含量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6 接枝率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7 压制温度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8 压制时间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9 热引发以及紫外引发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3.3.10 CPVC-cg-MAH胶粘剂粘合模型的建立
    3.4 结论
第四章 CPVC/PMMA原位聚合胶粘剂的制备、表征与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2.3 溶液法CPVC/PMMA胶粘剂的制备
        4.2.3.1 实验装置
        4.2.3.2 具体实验步骤
        4.2.4 固相法制备CPVC/PMMA胶粘剂
        4.2.4.1 实验装置
        4.2.4.2 具体实验步骤
        4.2.5 固相法制备CPVC-cg-MAH/PMMA和 CPVC-cg-MMA/PMMA胶粘剂
        4.2.6 相关表征与测试
        4.2.6.1 粘合强度测试
        4.2.6.2 分子量与分子量分布
        4.2.6.3 CPVC/PMMA的红外光谱(FT-IR)表征
        4.2.6.4 CPVC/PMMA的 DSC表征
        4.2.6.5 CPVC/PMMA的扫描电镜(SEM)表征
        4.2.6.6 CPVC/PMMA的凝胶含量测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PVC/PMMA胶粘剂的制备工艺
        4.3.1.1 不同引发剂用量下MMA的转化率与时间的关系
        4.3.1.2 CPVC对 PMMA转化率的影响
        4.3.1.3 MMA的转化率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4.3.1.4 不同引发剂用量对粘合强度的影响
        4.3.1.5 不同引发剂用量PMMA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
        4.3.1.6 小结
        4.3.2 CPVC/MMA固相原位聚合
        4.3.2.1 不同MMA加入量对CPVC/PMMA粘合强度的影响
        4.3.3 CPVC/PMMA结构分析
        4.3.3.1 CPVC/PMMA的红外光谱(FT-IR)分析
        4.3.3.2 CPVC/PMMA相容性
        4.3.3.3 CPVC/PMMA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4.3.3.4 CPVC/PMMA的凝胶含量分析
        4.3.3.5 CPVC/PMMA的微观形貌
        4.3.3.6 CPVC/PMMA聚合体系的反应过程
        4.3.4 CPVC接枝共聚物/PMMA聚合体系的表征与性能
        4.3.4.1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的相容性
        4.3.4.2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聚合体系的粘合强度分析
        4.3.4.3 CPVC接枝共聚物与PMMA聚合体系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分析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聚乙烯与反应型流滴剂二次接枝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流滴棚膜的简介
        1.2.1 流滴棚膜发展历史
        1.2.2 农用流滴薄膜
        1.2.3 流滴剂
        1.2.4 流滴棚膜的制备方法
    1.3 聚乙烯简介
        1.3.1 聚乙烯的分类
        1.3.2 聚乙烯的研究现状
    1.4 聚乙烯接枝方法
        1.4.1 溶液接枝
        1.4.2 辐射接枝
        1.4.3 熔融接枝
        1.4.4 固相接枝
    1.5 EVA树脂和纳米防雾滴剂
        1.5.1 EVA树脂
        1.5.2 纳米防雾滴剂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二次接枝物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2.2.3 LLDPE-g-GMSAA二次接枝物的制备
        2.2.4 标准曲线样品的制备
        2.2.5 LLDPE-g-GMSAA二次接枝共混物膜的制备
    2.3 测试与表征
        2.3.1 红外光谱测试
        2.3.2 力学性能测试
        2.3.3 热学性能测试
        2.3.4 接触角测试
        2.3.5 透光率及雾度测试
        2.3.6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2.3.7 流滴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外光谱
        2.4.2 力学性能分析
        2.4.3 热学性能分析
        2.4.4 表面润湿性能
        2.4.5 透光率与雾度分析
        2.4.6 表面形貌分析
        2.4.7 流滴性能
    2.5 小结
第3章 复配接枝物的制备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3.2.3 流滴剂SPANAA的制备
        3.2.4 挤出接枝物的制备与复配
        3.2.5 复配膜的制备
    3.3 测试与表征
        3.3.1 流滴性能测试
        3.3.2 热学性能测试
        3.3.3 力学性能测试
        3.3.4 接触角测试
        3.3.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3.3.6 透光率及雾度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复配膜流滴性能
        3.4.2 热学性能分析
        3.4.3 复配膜力学性能
        3.4.4 表面润湿性能
        3.4.5 表面形貌分析
        3.4.6 透光率和雾度
    3.5 小结
第4章 接枝纳米SiO_2对接枝物膜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与试剂
        4.2.2 实验设备及仪器
        4.2.3 纳米SiO_2接枝GMSAA/SPANAA的制备
        4.2.4 共混膜的制备
    4.3 测试与表征
        4.3.1 红外光谱测试
        4.3.2 热学性能测试
        4.3.3 力学性能测试
        4.3.4 接触角测试
        4.3.5 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
        4.3.6 透光率及雾度测试
        4.3.7 流滴性能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纳米接枝流滴剂的结构分析
        4.4.2 热学性能分析
        4.4.3 力学性能分析
        4.4.4 表面润湿性能
        4.4.5 表面形貌分析
        4.4.6 透光率及雾度测试
        4.4.7 流滴性能测试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固相接枝法功能化改性聚丁烯—1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丁烯-1简介
    1.2 聚烯烃的接枝改性方法
        1.2.1 溶液接枝法
        1.2.2 熔融接枝法
        1.2.3 固相接枝法
        1.2.4 其他常用的接枝方法
    1.3 聚烯烃固相接枝反应的影响因素
        1.3.1 引发剂的影响
        1.3.2 界面剂的影响
        1.3.3 接枝单体的影响
        1.3.4 反应条件的影响
        1.3.5 其他因素的影响
    1.4 接枝产物表征的分析
        1.4.1 接枝产物的纯化
        1.4.2 接枝产物的测定
        1.4.3 接枝率的测量
        1.4.4 其他表征方法
    1.5 聚烯烃接枝产物的表面能和结晶行为
        1.5.1 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功能化聚烯烃的表面能与结晶行为
        1.5.2 马来酸酐功能化聚烯烃的表面能与结晶行为
    1.6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固相接枝聚丁烯-1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聚丁烯-1 固相接枝GMA的制备
        2.2.1 原物料处理
        2.2.2 聚丁烯-1 的溶胀过程
        2.2.3 接枝产物的提纯
        2.2.4 接枝产物的接枝率和接枝效率的测定
    2.3 聚丁烯-1 固相接枝GMA的表征
        2.3.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2.3.3 差示扫描量热(DSC)
        2.3.4 X射线衍射仪(XRD)
        2.3.5 熔体流动速率仪(MFR)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接枝产物的FT-IR分析
        2.4.2 接枝产物的SEM分析
        2.4.3 接枝率与接枝效率的影响因素
        2.4.4 接枝产物的DSC分析
        2.4.5 接枝产物的XRD分析
        2.4.6 PB-1-g-(GMA-co-St)的反应机理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马来酸酐固相接枝聚丁烯-1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3.2 聚丁烯-1 固相接枝MAH的制备
        3.2.1 原物料处理
        3.2.2 聚丁烯-1 的溶胀过程
        3.2.3 接枝产物的提纯
    3.3 聚丁烯-1 固相接枝MAH的表征
        3.3.1 熔体流动速率仪(MFR)
        3.3.2 熔体强度测定(MS)
        3.3.3 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
        3.3.4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3.3.5 X射线衍射仪(XRD)
        3.3.6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接枝产物的FT-IR分析
        3.4.2 反应条件对接枝产物的影响
        3.4.3 接枝产物的DSC分析
        3.4.4 接枝产物的XRD分析
        3.4.5 接枝产物的SEM分析
        3.4.6 PB-1-g-(MAH-co-St)的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丁烯-1接枝改性产物性能的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仪器
        4.1.2 接枝产物的制备
    4.2 聚丁烯-1固相接枝产物的表征
        4.2.1 视频接触角测量仪
        4.2.2 差示扫描量热仪(DSC)
        4.2.3 偏光显微镜(POM)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B-1 及其接枝产物的表面性能
        4.3.2 PB-1 固相接枝产物的非等温结晶行为
        4.3.3 固相接枝产物的非等温结晶形态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6)离聚体型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乙烯(PE)的概述
        1.1.1 化学改性
        1.1.1.1 接枝改性
        1.1.1.2 共聚改性
        1.1.1.3 交联改性
        1.1.1.4 氯化及氯磺化改性
        1.1.1.5 等离子体改性处理
        1.1.2 物理改性
        1.1.2.1 增强改性
        1.1.2.2 共混改性
        1.1.2.3 填充改性
        1.1.3 聚乙烯改性技术的新进展
        1.1.3.1 聚乙烯均聚物
        1.1.3.2 双峰聚乙烯
        1.1.3.3 茂金属聚乙烯
    1.2 氯化聚乙烯(CPE)的概述
        1.2.1 橡胶型氯化聚乙烯(CM)
        1.2.2 氯化聚乙烯的生产体系
        1.2.2.1 溶液法
        1.2.2.2 悬浮法
        1.2.2.3 固相法
        1.2.3 氯化聚乙烯的硫化体系
        1.2.3.1 硫脲硫化体系
        1.2.3.2 过氧化物硫化体系
        1.2.3.3 噻二唑硫化体系
    1.3 氯化原位接枝制备官能化聚合物
        1.3.1 氯化接枝反应
        1.3.2 产物的纯化
        1.3.3 接枝产物的表征
        1.3.4 接枝物的应用
        1.3.4.1 作为特种合成橡胶
        1.3.4.2 涂料
        1.3.4.3 粘合剂
        1.3.4.4 高分子材料改性剂
    1.4 离聚体
        1.4.1 羧酸型离聚体的制备
        1.4.2 羧酸型离聚体的结构
        1.4.2.1 链结构
        1.4.2.2 聚集态结构
        1.4.3 离聚体的应用
        1.4.3.1 增容剂
        1.4.3.2 包装材料
        1.4.3.3 导电高分子复合材料
        1.4.3.4 分离膜
        1.4.3.5 纳米复合颗粒
        1.4.3.6 离聚体溶液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创新性及意义
第二章 氯化原位接枝制备羧酸型氯化聚乙烯
    2.1 前言
    2.2 实验用材料及仪器设备
        2.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2.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3 接枝物的合成、提纯、加工及性能测试
        2.3.1 接枝物的合成
        2.3.2 氯化接枝产物的分离与提纯
        2.3.3 接枝产物接枝率(GD)和接枝效率(GE)的测定
        2.3.4 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1H-NMR)的表征
        2.3.5 接枝物的加工过程
        2.3.5.1 开炼
        2.3.5.2 模压
        2.3.6 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接枝物的红外和核磁表征
        2.4.2 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
        2.4.2.1 接枝单体种类对接枝率的影响及接枝物的性能
        2.4.2.2 反应温度对接枝率的影响
        2.4.2.3 单体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4.2.4 二氧化硅用量对接枝率的影响
    2.5 实验结论
第三章 CPE 羧酸型离聚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测试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与试剂
        3.2.2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设备
        3.2.3 离聚体的制备
        3.2.4 力学性能测试
        3.2.5 红外测试
        3.2.6 电镜测试
        3.2.7 DSC 测试
        3.2.8 EDS 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羧酸型离聚体的制备方法的探讨
        3.3.1.1 接枝单体为 AA
        3.3.1.2 接枝单体为 MAH
        3.3.2 离聚体的形成
        3.3.3 接枝单体对离聚体性能的影响
        3.3.4 金属离子对离聚体性能的影响
        3.3.5 中和度对离聚体性能的影响
        3.3.6 薄通次数对离聚体性能的影响
        3.3.7 加工温度对离聚体性能的影响
    3.4 离聚体的热性能和结构测定
        3.4.1 离聚体的热性能和结构测定
        3.4.2 SEM 和 TEM 分析
        3.4.3 EDS
    3.5 实验结论
第四章 氯化聚乙烯离聚体弹性体的制备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
        4.2.2 主要的实验仪器及设备
        4.2.3 混炼
        4.2.4 模压
        4.2.5 力学性能
        4.2.6 压变性能
        4.2.7 脆性温度
        4.2.8 扫描电镜
        4.2.9 高温拉伸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与传统硫化橡胶性能的比较
        4.3.2 不同碱金属对离聚体弹性体的性能的影响
        4.3.3 薄通次数对离聚体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3.4 加工温度对离聚体弹性体性能的影响
        4.3.5 扫描电镜
        4.3.6 变温条件下材料的力学性能
    4.4 实验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7)低密度聚乙烯的接枝改性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低密度聚乙烯概述
    1.2 聚乙烯的接枝改性
        1.2.1 聚乙烯化学接枝改性方法
        1.2.2 聚乙烯接枝改性单体
        1.2.3 聚乙烯接枝改性的引发剂
        1.2.4 接枝反应的溶剂
    1.3 聚乙烯接枝物的应用
    1.4 低密度聚乙烯接枝改性的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2章 马来酸酐与低密度聚乙烯的溶液接枝反应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 实验原理
    2.3 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接枝工艺研究
        2.3.1 接枝产物的制备与提纯
        2.3.2 接枝率的测定
        2.3.3 凝胶率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接枝工艺研究
        2.4.2 接枝物的分子结构表征
    2.5 小结
第3章 接枝改性复合引发体系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复配引发体系研究
        3.2.2 氧化还原引发体系研究
    3.3 小结
第4章 接枝物结晶性能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等温及非等温结晶的差示扫描量热测试
        4.1.2 接枝产物X-射线衍射测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等温结晶行为研究
        4.2.2 非等温结晶行为研究
        4.2.3 晶体结构研究
    4.3 小结
第5章 接枝聚合物的降凝作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接枝产物与石蜡混合物的结晶性能测试
        5.2.2 凝点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接枝聚合物/石蜡共混物结晶行为研究
        5.3.2 接枝物的降凝性能研究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8)双单体固相接枝改性聚乙稀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PE接枝聚合方法及其特点
        1.2.1 熔融接枝法
        1.2.2 溶液接枝法
        1.2.3 辐射接枝法
        1.2.4 悬浮接枝法
        1.2.5 光引发接枝法
        1.2.6 固相力化学接枝法
        1.2.7 固相接枝法
        1.2.8 超临界CO_2流体技术
    1.3 PE固相接枝聚合基础
    1.4 PE固相接枝聚合机理
    1.5 PE固相接枝反应的影响因素
        1.5.1 引发剂
        1.5.2 反应温度
        1.5.3 反应时间
        1.5.4 单体选择
        1.5.5 单体用量
        1.5.6 界面剂
    1.6 改性聚乙烯用途
        1.6.1 作为增容剂
        1.6.2 用作粘合剂
        1.6.3 生产薄膜
        1.6.4 抗菌塑料
        1.6.5 其它方面应用
    1.7 接枝物的纯化和表征方法
        1.7.1 接枝物的纯化方法
        1.7.2 接枝物的表征方法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产物制备和提纯
        2.2.1 工艺流程
        2.2.2 原料的精制
        2.2.3 固相接枝反应
        2.2.4 产物的提纯
        2.2.5 接枝率及接枝效率的计算
    2.3 表征产物
        2.3.1 红外光谱(FTIR)表征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聚乙烯固相接枝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研究
        3.1.1 正交试验
        3.1.2 引发剂的筛选
        3.1.3 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4 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5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6 界面剂种类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7 界面剂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8 预混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9 GMA/St配比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10 单体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1.11 其它因素的影响
        3.1.12 接枝产物的FTIR表征
    3.2 聚乙烯固相接枝马来酸酐的研究
        3.2.1 AIBN为引发剂时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2.2 BPO为引发剂时反应温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2.3 引发剂浓度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2.4 MAH/St配比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2.5 MAH用量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2.6 反应时间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2.7 搅拌速率对接枝反应的影响
        3.2.8 接枝产物的FTIR表征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中文详细摘要

(9)制备氯引发PE接枝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原料与试剂
    1.2 PE-cg- (MAH/St) 的合成
    1.3 共聚物PE-cg-MAH-St的分离和纯化
    1.4 PE-cg- (MAH/St) 中MAH接枝率的测定
    1.5 凝胶含量的测定
    1.6 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PE-cg- (MAH/St) 的结构
        2.1.1 红外光谱分析
        2.1.2 1H-NMR分析
        2.1.3 凝胶含量
        2.1.4 支链表征
    2.2 DSC分析
    2.3 PE-cg-MAH/St的合成
        2.3.1 反应温度
        2.3.2 St加入量
        2.3.3 MAH/St总单体量
        2.3.4 氯气流量
3 结论

(10)PE氯化原位接枝MAH机理动力学及苯乙烯对接枝体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聚乙烯概述
    1.2 聚乙烯改性
        1.2.1 化学改性
        1.2.1.1 无规共聚改性
        1.2.1.2 接枝共聚改性
        1.2.1.2.1 溶液法
        1.2.1.2.2 熔融法
        1.2.1.2.3 固相法
        1.2.1.2.4 辐射接枝法
        1.2.1.2.5 其它接枝方法
        1.2.1.2.6 接枝单体的选择
        1.2.2 物理改性
        1.2.2.1 共混改性
        1.2.2.2 填充和纤维增强改性
    1.3 聚乙烯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
        1.3.1 纳米粒子对聚乙烯的改性
        1.3.2 反应性共混技术
        1.3.3 原位成纤复合技术
        1.3.4 氯化改性
        1.3.5 氯化原位接枝改性
    1.4 改性聚乙烯应用与展望
        1.4.1 改性聚乙烯的主要应用
        1.4.2 改性聚乙烯发展展望
    1.5 聚乙烯接枝机理及动力学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自由基浓度研究的主要方法
        1.5.1.1 TEMPO
        1.5.1.2 电子顺磁共振法(EPR)
        1.5.1.3 时间分辨CIDNP技术
        1.5.2 反应速率
        1.5.2.1 化学法
        1.5.2.2 物理法
        1.5.3 活化能的实验测定
    1.6 本论文的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PE氯化原位接枝MAH机理及动力学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原料
        2.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2.2.3 PE-cg-MAH的合成及提纯
        2.2.3.1 PE-cg-MAH的合成
        2.2.3.2 PE-cg-MAH的纯化
        2.2.4 氯气流量的表征
        2.2.5 接枝率测定
        2.2.6 接枝聚合速率(Rp,g)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接枝机理及动力学模型
        2.3.1.1 氯化原位接枝反应历程
        2.3.1.2 氯化原位接枝动力学处理
        2.3.1.3 氯化原位接枝动力学模型
        2.3.2 实验结果与动力学方程
        2.3.2.1 单体对氯化原位接枝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2.3.2.2 氯气对氯化原位接枝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2.3.2.3 反应温度对氯化原位接枝聚合动力学的影响
        2.3.2.3.1 反应温度对氯化原位接枝速率的影响
        2.3.2.3.2 求取反应温度65~85℃下的活化能
    2.4 结论
第三章 氯引发PE接枝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
        3.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3.2.3 PE-cg-(MAH/St)的合成
        3.2.4 共聚物PE-cg-MAH-St的分离和纯化
        3.2.5 PE-cg-(MAH/St)接枝率的测定
        3.2.6 凝胶含量的测定
        3.2.7 接枝产物分子量的测定
        3.2.8 测试表征
        3.2.8.1 红外谱图(FT-IR)
        3.2.8.2 核磁谱图(~1H-NMR)
        3.2.8.3 凝胶渗透色谱(GPC)
    3.3 结果与讨论
        3.3.1 PE-cg-(MAH/St)的结构
        3.3.1.1 红外光谱分析
        3.3.1.2 ~1H-NMR分析
        3.3.1.3 凝胶含量
        3.3.1.4 PE-cg-(MAH/St)的分子量
        3.3.1.5 接枝支链表征
        3.3.1.6 接枝物结构分析
        3.3.2 聚乙烯氯化原位接枝MAH/St的反应机理
        3.3.3 PE-cg-(MAH/St)的合成
        3.3.3.1 反应温度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
        3.3.3.2 St加入量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
        3.3.3.3 MAH/St总单体量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
        3.3.3.4 氯气流量对产物接枝率的影响
    3.4 结论
第四章 PE-cg-(MAH/St)的聚集态结构、物理及力学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
        4.2.2 主要设备及仪器
        4.2.3 聚合物亲水亲油性能的测试
        4.2.4 差示扫描量热(DSC)
        4.2.5 熔体流动速率(MFR)
        4.2.6 接枝聚合物拉伸性能测试
        4.2.7 接枝共聚物氯含量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接枝聚合物亲水亲油性能分析
        4.3.1.1 亲水性能分析
        4.3.1.2 亲油性能分析
        4.3.2 结晶度与热性能
        4.3.3 PE-cg-(MAH/St)力学性能
        4.3.4 接枝反应条件对接枝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1 反应温度对接枝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2 单体St投入量对接枝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3.4.3 MAH/St总单体量对接枝共聚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4.4 结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四、聚乙烯和顺丁烯二酸酐的固相接枝共聚(论文参考文献)

  • [1]选择性加热固相接枝法及其在聚丙烯功能化方面的应用[D]. 王崧合.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1)
  • [2]聚乙烯/酰胺型流滴剂材料的制备及性能[D]. 杨思奇. 长春理工大学, 2020
  • [3]PVC氯化原位接枝及共混制备木材/PVC胶粘剂、结构与性能[D]. 王俊程.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4]聚乙烯与反应型流滴剂二次接枝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李眉远. 长春理工大学, 2019(01)
  • [5]固相接枝法功能化改性聚丁烯—1的研究[D]. 翟昌休. 东北石油大学, 2019(01)
  • [6]离聚体型氯化聚乙烯热塑性弹性体的制备、表征及性能[D]. 李洪飞.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7]低密度聚乙烯的接枝改性及性能研究[D]. 郑世容.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3)
  • [8]双单体固相接枝改性聚乙稀的研究[D]. 张平平. 东北石油大学, 2012(07)
  • [9]制备氯引发PE接枝苯乙烯/顺丁烯二酸酐[J]. 赵志强,王双双,王娜,闫志佩,赵季若,冯莺. 塑料, 2011(06)
  • [10]PE氯化原位接枝MAH机理动力学及苯乙烯对接枝体系影响的研究[D]. 赵志强. 青岛科技大学, 2011(07)

标签:;  ;  ;  ;  

聚乙烯与马来酸酐的固相接枝共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