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一、内镜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丁梁[1](2020)在《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与目的:消化道脂肪瘤(gastrointestinal lipomas,GIL)是可发生在全消化道各部位的由纤维囊包裹分化成熟的脂肪组织形成的粘膜下良性病变。该病变相对少见,人群总体发病率约在0.035%-4.4%,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通常难以提供诊断线索,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内镜与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检查。EUS相比普通内镜而言具有可以清楚地观察粘膜下肿物起源层次,病灶大小形状、内部结构、回声特点等功能,是GIL诊断的重要手段,但目前无系统评价EUS对于GIL诊断价值的文献报道。无症状的GIL通常以随访观察为主,部分临床症状明显或肿块较大时则可考虑内镜或外科切除,切除后通常预后良好。然而由于该疾病的相对少见性,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对大样本GIL病例的系统性回顾分析,同时对于GIL的诊治亦尚缺乏共识意见。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回顾分析我院2007-2017年GIL患者临床资料,总结我院对GIL的诊治经验,分析GIL的临床特征,探讨EUS在GIL中的诊断价值,为合理诊治GIL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检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由普通内镜、超声内镜、CT检查初诊为消化道脂肪瘤或病理确诊为消化道脂肪瘤的病例,检索时间为2007.1-2017.12。回顾分析GIL患者基本资料、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病灶特点,超声内镜表现、CT影像表现、诊治经过和随访结局等。采用Stata SE15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研究结果:1.共纳入病理确诊患者198人,其中女性患者112人,男性患者86人,比值为1.3。患者年龄分布在25-9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1±12.4岁。其中一名患者为食管合并胃窦脂肪瘤,因此共观察脂肪瘤病灶199个,其上中下消化道脂肪瘤病灶数分别为69(34.7%)、36(18.1%)、94(47.2%)例。共有180(90.5%)个病灶具有大小信息,其长径平均大小为2.4±1.6cm,短径平均大小为1.8±1.1cm,长径超过2cm的病灶数为83个。2.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的临床特点存在差异。上消化道脂肪瘤(upp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UGIL)患者以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就诊为主;中消化道脂肪瘤(middle gastrointestinal lipoma,MGIL)患者几乎均因继发肠套叠,肠梗阻就诊;下消化道脂肪瘤(lower gastrointestinal lipoma,LGIL)患者就诊原因可大致分为非特异性消化道主诉、排便异常、消化道出血,部分也可因发生肠套叠或梗阻就诊。MGIL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5.4±14.6岁,显着高于UGIL(55.1±1.0岁,P<0.001);MGIL平均长径3.5±1.4cm,显着大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2.0±1.2cm、2.7±1.9cm,P<0.001);MGIL平均短径2.4±0.9cm,显着大于UGIL(1.6±0.9cm,P<0.001);MGIL患者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低于上、下消化道脂肪瘤,贫血和OB(+)发生率则明显升高,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P<0.001)。3.GIL前三位实验室指标异常率为OB阳性率(32.2%),高甘油三酯血症(24.6%),贫血(21.2%)。另GIL患者有42.1%的脂肪肝发生率。4.EUS显示脂肪瘤通常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95.6%)、高或偏高回声(88.2%)、回声均匀(88.2%),边界清(100%)的圆或类圆形肿块,平均截面长径为1.3±0.6cm,截面短径为0.8±0.5cm;有8例脂肪瘤超声内镜回声表现为非高回声,其中6例产生误诊,误诊率为75%;EUS诊断脂肪瘤的正确率为87.1%高于CT检查的57%(P<0.001);进一步分析发现长径值是CT诊断的重要影响因素,优势比为2.0,95%置信区间为1.1-3.6,P=0.026。5.不同消化道部位脂肪瘤在治疗选择上存在差异。96.7%UGIL患者采取内镜治疗,50.0%LGIL选择内镜治疗,但所有MGIL均选择外科治疗;内镜治疗与外科治疗均具有较高成功率(98.9%vs 100%),但内镜治疗相对手术治疗在术中出血量(1.8±4.9ml vs 56.6±35.9ml)、手术时间(44.9±33.4min vs 113.5±52.1min)、禁食时间(2.4±1.9天vs 7.1±3.0天)、住院时间(9.2±4.0天vs 15.9±7.2天)、住院费用(14880.2±7329.2元vs34893.0±17465.2元)、术后体温(37.5±0.5℃vs 38.0±0.5℃)6项指标中均拥有显着优势(P<0.0001),且该优势在剔除26例中消化道病例时依然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内镜治疗抗生素使用量明显少于手术治疗(p<0.001)。6.尼龙绳勒扎术平均术中出血量为0.3±0.1ml、手术时间为12.3±11.6min、禁食时间为0.9±0.6天、住院时间为6.2±2.3天、术后体温为37.1±0.3℃、住院费用为5812.5±3311.0元,6项指标均为内镜治疗中最低,但该治疗技术失败率为8.1%,且通常难以获得病理验证。7.远期随访发现患者通常预后良好;内镜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第148天复查内镜时显示手术部位有伴活动性炎症的溃疡存在,大小为0.4*0.4cm;外科治疗组有1例偶发病例发现脂肪瘤复发,1例形成窦道;尼龙绳勒扎治疗有1例可见脂肪瘤残留;EUS随访脂肪瘤自然病史,平均随访间隔666±550.5天,长径增长值0.03±0.38cm,短径增长值0.02±0.23cm,前后大小变化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消化道脂肪瘤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增长缓慢的良性消化道粘膜下病变,女性略多,发病年龄高峰为50-70岁;其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EUS作为消化道脂肪瘤主要诊断手段,其诊断正确率优于普通内镜及CT检查;脂肪瘤的治疗以切除为主,成功率高,预后良好,几乎无复发可能,内镜切除相比外科切除更微创经济,可作为消化道脂肪瘤切除的首选手段。

陶文鹏[2](2020)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超声内镜特点及诊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 neoplasms,NENs)是起源于弥漫性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细胞中的异质性肿瘤。神经内分泌细胞是一种有缓慢的生长速度以及分泌各种肽激素和生物胺能力的一大类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散布全身各处,因此神经内分泌肿瘤可以分布于全身不同的解剖位置,但最常见的是胃、肠、胰腺等消化系统脏器,超过所有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半数。神经内分泌肿瘤大多为散发,其确切病因仍在研究中,考虑遗传因素可能与其发生相关。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EP-NENs)的诊断是一个重大的挑战,因为这些肿瘤具有多种通常是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如进食哽咽、腹部疼痛、腹部包块、便血、肠梗阻等,这些临床症状大多与肿瘤发生的部位有关。目前,有一半以上的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是在成像诊断检查或是因其他适应症而进行的内窥镜检查过程中偶然发现的,而原发灶和转移灶的局灶性病变可能很小且通常位于非典型位置而不易被发现。因此,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成像诊断对于确定原发灶的位置、疾病的分级、治疗方法的选择以及治疗效果的监测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认识和诊疗手段的提高,对其病理特点、治疗方式选择及术后并发症、预后的研究颇见成效,但鉴于其发病率较低,且种类繁多,其诊断仍是第一要务,没有一种单独的成像方法是足够的,因此,为了准确诊断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应结合多种成像诊断并结合其形态及功能进行评估。随着近年来超声内镜的不断发展,临床医师对于超声内镜的认识和操作水平不断提升,因其直观性和可操作性较强,超声内镜对消化道病灶的精准诊断得到认可,也使内镜医师能够更好地结合超声影像对GEP-NENs进行位置、层次、大小、边缘等方面的评估,为进一步手术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内镜下微创治疗也因其优势性越来越被大众所接受,成为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而在内镜下治疗前对病灶进行超声内镜的评估,能够更直观的评估病灶情况,规避术中风险,提高病灶的完整切除率,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目的探讨不同成像诊断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不同成像诊断的优缺点及超声内镜的优势性,同时总结治疗手段,分析超声内镜下病灶的完整切除与临床因素的相关性,评价超声内镜在胃肠神经内分泌瘤内镜治疗中的价值。资料与方法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9例病理确诊为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进行研究:(1)一般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灶位置分布及其分级。(2)回顾性分析其成像诊断资料,整理其影像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优缺点。总结治疗手段,完整记录内镜治疗患者的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的资料。(3)使用SPSS 24.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及四格表确切概率法。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99例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患者中,男性为110例,女性为89例,平均年龄为54.37±7.58岁(范围在22-67岁),根据其病理分期分级为:G1期80例(40.2%),G2期40例(20.1%),G3期79例(39.7%)。影像学检查以超声内镜为首选,CT和MRI可作为疑似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病例的检查方案,其对远处转移病例有一定诊断意义。治疗上多选择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及放化疗,胰腺神经内分泌瘤因其解剖学位置大多选择手术、药物或放化疗治疗,胃肠神经内分泌瘤(gastrointestinal neuroendocrine neoplasms,GI-NENs)大多选择内镜下治疗,共115例,对其术后切缘进行病理学检查,共有68例达到完整切除,大部分为肿块<10mm,位于粘膜层的G1期胃肠神经内分泌瘤(P<0.05,有统计学意义),同时观察其术中穿孔、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共有术中穿孔2例,术后迟发性出血5例,及时有效处理并发症后均未追加手术治疗。结论1.神经内分泌瘤患者在不同影像检查中具有一定特异性。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定位上超声内镜较其他影像学检查存在优势。2.根据其成像诊断明确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的分级,对其治疗手段选择具有指导意义。3.胃肠神经内分泌瘤在超声内镜指导下进行治疗,能够提高内镜治疗的完整切除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更好的预后效果。

董雨桐[3](2020)在《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与目的: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内镜手术术前评估十分必要。本研究通过分析超声内镜和MSCT两种检查方法在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影像表现,结合手术及病理信息,旨在探究两种影像方法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价值,进一步提高对食管粘膜下肿物术前评估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医师能够准确的手术提供更详细的检查方案,使得治疗方案及术中具体处理进一步合理化、高效化。材料与方法:收集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胃肠内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经内镜下手术治疗的食管黏膜下病变患者58例,术前经超声内镜和MSCT影像检查,采取双盲法各自分析判断肿物的起源层次、性质、边界、横断最大径线、纵向最大径线、体积等信息,以术后判断和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方法的检出率、诊断率、测量数据的一致性等,分析两种检查对SMTs术前诊断的优势和局限性。结果:1、共58例患者,60处病灶列入实验,男性患者36人,女性患者22人,年龄最大值69岁,最小值30岁,平均年龄51.68岁。以中老年(40-64)居多,共47人,占总病例数的81.0%。2、在食管粘膜下肿物中,以平滑肌瘤最为常见,在58例病理结果中共有平滑肌瘤48例,占总数82.8%。其中男性29例,女性19例,中老年(40-64)患者39人。其他颗粒细胞瘤2例(3.4%),淋巴管瘤1例(1.7%),弹性纤维瘤1例(1.7%),间质瘤1例(1.7),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1.7%),梭形细胞瘤2例(3.4%),鳞状上皮乳头状瘤(1.7%),鳞状上皮增生、粘膜下水肿1例(1.7%)。3、58例肿物术后起源层次与超声术前评价相符;起源层次位于黏膜肌层有23例,占总数的39.7%;起源于粘膜下层有7例,占总数12.1%;起源于固有肌层26例,占总数44.8%;粘膜下固有肌层分界欠清1例,占1.7%;粘膜下层及粘膜肌,占1.7%。4、58例患者,术前超声内镜发现60处病灶,术后确诊为62处肿物,病灶发现率为96.8%。58名患者中,有55例在术前行MSCT检查,其中影像科医师仅在图像中发现了33个病灶,其余22例未发现粘膜下肿物,病灶发现率为60%。行卡方检验,得出x2=3.272,P>0.05,即超声内镜和MSCT对肿物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55例同时接受食道超声、MSCT检查的病例中,将瘤体的横断最大径线按四分法将其大小分成4个部分:最长径<5mm、最长径在5-8mm之间、最长径在8-13.9mm之间、最长径>13.9mm。其中最长径小于5mm的肿物有14例,其中CT发现4(28.6%)例;最长径在5-8mm之间的肿物14例,CT发现6例(42.9);最长径在8-13.9mm之间的肿物14例,其中CT发现11例(78.6%);最长径>13.9mm的肿物13例,其中CT发现12例(92.3%)。行卡方检验,得出c2=15.142,P<0.05,即MSCT对不同大小的肿物检出有统计学意义。6、55例接受MSCT检查的患者中,共15例位于食管上段,其中CT发现7(46.7%)例;共21例位于粘膜中段,CT发现14例(66.7%);共19例位于食管下段,其中CT发现12例(63.2%);行卡方检验,得出x2=1.579,P>0.05,即MSCT对食管各个段的肿物诊断无统计学意义。7、48例病理确诊为平滑肌瘤,其中与超声内镜相符的例数有44个(91.7%),不符合例数4个(8.3%)。10例其他病理类型的病灶中,与超声内镜判断相符的只有1例(10.0%),不符合例数9个(90.0%),行卡方检验,得出c2=24.443,P<0.001,即超声内镜对病理类型为平滑肌瘤的肿物诊断有统计学意义。MSCT对平滑肌的诊断率为85.7%,略低于EUS。8、33例两种方法共同检出的病例,超声内镜和MSCT测量出的横断最大径线有较小差异,总体来看,两者测量值基本相同,经统计学分析后,t=0.949,P=0.345。所以认为两种检查对肿物大小测量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通过MSCT三维后处理肿瘤分割对33例病例进行了病变体积的测量,将横断长径与纵向长径进行对比发现:7例病灶的横断长径>纵向长径,余26例病灶的横断长径<纵向长径。将研究对象的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纵向长径的水平进行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和纵向长径都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比较病变体积与横断长径和纵向长径的r及95%CI,结果显示,病变体积与纵向长径之间的相关性强于横断长径。10、共有48例平滑肌瘤,占病理总数82.6%。超声内镜、MSCT对于平滑肌瘤的诊断可信度均较高。超声内镜示48例平滑肌瘤均表现为低回声,40例回声均匀;其中46例显示边界清晰,20例源于黏膜肌层、4例起源于粘膜下层、24例起源于固有肌层。48例平滑肌瘤中被MSCT所观察到的有28例,其中23例密度均匀,3例钙化、1例低密度、1例稍高密度;19例边界清晰,9例边界不清;28例病灶全部为等到轻度强化;生长方式有10例腔内生长、11例腔外生长、5例内外双侧生长、管壁局部增厚1例。结论:(1)超声内镜对于食道粘膜下肿物的发现率、诊断以及肿物起源层次的判断明显优于MSCT。(2)MSCT对肿瘤的发现率受病灶最大径线影响,当病灶最长径大于13.9mm时,MSCT和超声内镜发现率接近。病灶最长径小于13.9mm时,MSCT的肿瘤发现率明显不及超声内镜。(3)MSCT可以获得肿瘤三维径线及体积数值,并可提供三维可视化图像,获得肿瘤及毗邻关系的全面信息,优于食道超声仅能提供二维信息。(4)MSCT和EUS联合检查对于SMTs术前诊断评估是十分必要的,可明显提高手术效率,降低ESD、STER术后的并发症。

冯洁[4](2020)在《内镜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深度准确性的前瞻性研究》文中指出背景和目的粘膜下浅层癌极少与转移相关,内镜下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而粘膜下深层癌有较大风险发生淋巴结转移,须行外科手术切除。对结直肠肿瘤进行术前评估的检查方法以放大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和超声内镜为主。以上三种内镜技术均可以有效地评估病变性质和浸润深度,但目前何种内镜检查在评估结直肠早癌的浸润深度方面更具准确性仍无定论。较少有报道关注于三种内镜检查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s,LST)病变深度。因此,我们进行了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以对比窄带成像技术、放大染色内镜与超声内镜这三种内镜技术判断结直肠LST病变深度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是一项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临床试验。所有患者均在术前完善了放大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超声内镜三种内镜检查,接受了内镜下切除或外科手术治疗并获得术后病理结果;患者在术后第3、6、12、24个月进行了随访。本研究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放大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超声内镜对LST病变深度术前评估的准确性。结果共纳入101例LST病变,男性52例,女性49例,男女比例为1.06:1。年龄范围为40~82岁,平均发病年龄为61.92±1.01岁。病变分布于盲肠10例(7.9%),升结肠17例(16.8%),横结肠10例(9.9%),降结肠8例(7.9%),降乙交界1例(1.0%),乙状结肠5例(5.0%),直肠50例(49.5%)。结节混合型72例(71.3%),颗粒均一型10例(9.9%),平坦隆起型15例(14.8%),假凹陷型4例(4.0%)。病变的大小范围为10~80mm,平均大小为33.56±17.30mm。EMR切除8例(7.9%),ESD切除84例(83.2%),外科手术9例(8.9%)。术后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5例(5.0%),高级别上皮内瘤变87例(86.1%),粘膜下浅层癌4例(4.0%),粘膜下深层癌5例(5.0%)。放大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及超声内镜判断结直肠LST病变深度的准确率分别为83.2%(84/101)、89.1%(90/101)、62.4%(63/101),三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放大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的准确率均显着高于超声内镜(P<0.001)。超声内镜在判断<40mm和≥40mm两个组LST病变深度的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变大小是超声内镜判断LST病变深度准确率的影响因素(P=0.001,OR=7.611)。结论放大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判断结直肠LST病变深度的准确率均显着高于超声内镜。病变大小可能是超声内镜判断结直肠LST病变深度的准确率的影响因素之一。放大染色内镜、窄带成像技术能够较好的评估结直肠LST病变深度,超声内镜可作为评估的备选检查方法。

邱亚丹[5](2020)在《超声内镜及Ki-67、PCNA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 的]探讨超声内镜(EUS)联合免疫组化检测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R-NENs)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价值,以指导临床诊治。[方 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结肠镜检查,同期行EUS检查,最后经病理确诊为R-NENs的1 1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临床表现、结肠镜、超声内镜、治疗、病理及预后资料特点。[结 果]1.R-NENs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113例R-NENs的临床特点:男性患者71例(62.83%),女性42例(37.17%),男女之比为1.69:1,年龄从21-77岁,平均年龄为47.57±15.41岁,其中高峰年龄为50-59岁(34.51%,39/113);R-NEN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仅有1例(0.88%)出现类癌综合征表现。3.113例R-NENs的结肠镜特点:73例(64.60%)患者的病灶距肛缘5-10cm(中位直肠),其余有30例(26.55%)患者病灶位置距肛门<5cm(低位直肠),10例(8.85%)病灶距肛门>10cm(高位直肠);107例(94.69%)病灶为单发,6例(5.31%)为多发;病灶直径≤5mm的有40例(35.40%),直径5-10mm的59例(52.21%),直径10-20mm的12例(10.62%),直径>20mm的2例(1.77%);病变呈圆形者95例(84.07%),淡黄色89例(78.76%),质地较硬102例(90.27%),活动度不好103例(91.15%),病变表面光滑106例(93.80%),部分可见血管网增多现象的83例(73.45%)。4.113例R-NENs患者的EUS特点:79例(69.91%)病灶深度至粘膜下层,22例(19.47%)病灶深度局限于粘膜层及粘膜肌层,9例(7.96%)病灶深度至固有肌层,仅3例(2.65%)病灶侵犯至浆膜层;EUS显示病灶内部回声均匀者81例(71.68%),病灶内部回声不均匀者32例(28.32%);107例(94.69%)患者病灶内部回声为低回声,6例(5.31%)内部回声为中等回声,未见高回声表现;84例患者(74.34%)病灶在EUS下边界清晰,29例患者(25.66%)边界不清晰。5.结肠镜对R-NENs的阳性诊断率为74.34%,灵敏度为74.34%,特异度为78.38%,阳性预测值为91.30%,阴性预测值为50%,诊断准确率为84.19%;EUS对R-NENs的阳性诊断率为89.38%,灵敏度为89.38%,特异度为89.19%,阳性预测值为96.19%,阴性预测值为91.84%,诊断准确率为89.33%。6.113例R-NENs的病理学特点:(1)病理学分级G1级有94例(83.19%),G2级有12例(10.62%),G3级有7例(6.19%);病变位置距离肛门≤10cm(103例,91.15%)、病理测量肿瘤最大直径多≤10mm(101例,89.38%),病变浸润深度多数未浸润至肌层(105例,92.92%);Syn阳性表达108例(95.56%),CD56阳性表达有92例(81.42%),CgA阳性表达57 例(50.44%);Ki-67 指数多数≤2%(95 例,84.07%)、PCNA 阳性率多数 1-25%(60例,53.10%),大多数病变采用ESD治疗(97例,85.84%),且多无神经侵犯(111例,98.23%)、无脉管侵犯(104例,92.04%)、无复发(104例,92.04%)和转移(108例,95.58%)。(2)肿瘤分级越低,肿瘤最大直径越小,浸润深度越浅,CgA 阳性表达及Ki-67、PCNA阳性指数越低,倾向于内镜治疗,且神经侵犯、转移率、复发率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CgA、Syn和CD56阳性率分别为87.50%,88.89%和88.04%,经统计学分析,CgA、Syn、CD56诊断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Ki-67和PCNA阳性指数比较,Ki-67和PCNA均表达呈阳性,二者的阳性指数均以(+)居多,但与PCNA比较,Ki-67(+)者居多(92.92%和5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PCNA比较,Ki-67(+++)者较少(2.65%和23.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R-NENs肿瘤直径≤10mm,病灶往往未浸润肌层,肿瘤直径>10mm者,有66.66%(8例)浸润至肌层或全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分级越低,肿瘤浸润深度越浅,病理分级越高,肿瘤浸润深度越深(P<0.001)。R-NENs的肿瘤直径越大,转移率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病理分级越高,转移机率越大(P<0.001)。7.EUS下判断病灶浸润深度与Ki-67阳性指数呈正相关,病变侵犯越深,Ki-67阳性指数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US下判断病灶深度与PCNA 阳性指数呈正相关,病变侵犯越深,PCNA 阳性指数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113例R-NENs患者3年的生存率为94.69%;有106例R-NENs患者(93.81%)行内镜下治疗,其中行EMR的9例(7.96%),行ESD的97例(85.84%),有7例(6.19%)行外科手术切除。[结 论]1、R-NENs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极少表现出类癌综合征,患者以男性偏多,其患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0-59岁。2、EUS对R-NENs有非常高的诊断价值,是R-NENs最重要的术前影像学检查,为进一步诊断及指导治疗方式提供重要临床依据。3、R-NENs大多数为单发,肿瘤最大直径多≤10mm,病理学分级大多为G1级,Ki-67和PCNA对R-NENs的诊断及预后有辅助价值,能预测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但Ki-67指数与病理分级更相符。肿瘤的直径与病理分级、浸润深度和转移呈正相关。4、R-NENs在EUS下的病灶浸润深度与Ki-67和PCNA 阳性指数均呈正相关。5、ESD治疗R-NENs安全有效,患者预后良好。

丁强强[6](2020)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探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黏膜及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SMTs)的疗效、安全性。[方 法]本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自2016年01月至2019年12月因胃黏膜病变及SMTs入院接受ESD治疗的患者共140例。详细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如性别、年龄、病变部位、病变大小、病变层次、并发症、ESD标本病理类型,统计病变的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情况。应用SPSS23.0软件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ESD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 果]ESD手术成功率100%(140/140)、病变整块切除率92.14%(129/140)、完全切除率 93.57%(131/140)。本研究,140例患者均成功完成ESD治疗。129例病变在内镜下被一次性整块切除,病变整块切除率为92.14%(129/140)。其中贲门、胃底、胃体、胃窦、胃角黏膜病变或SMTs整块切除率分别为100%(8/8)、95.45%(21/22)、85.19%(23/27)、93.83%(76/81)、50.00%(1/2),不同部位病变整块切除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完全切除率为93.57%(131/140)。其中贲门、胃底、胃体、胃窦、胃角黏膜病变或SMTs病变完全切除率分别为100%(8/8)、95.45%(21/22)、92.59%(25/27)、92.59%(75/81)、100%(2/2),不同部位病变完全切除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不同病理类型(异位胰腺、平滑肌瘤、间质瘤)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变是否在内镜下被一次性整块切除分为整块切除组、非整块切除组。其中整块切除组病变大小1.08±0.79cm VS非整块切除组病变大小1.66 ±1.46cm,无统计学意义(P>0.05)。粘膜层、粘膜肌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病变整块切除率分别为 95.45%(21/22)、82.35%(14/17)、94.12%(64/68)、90.91%(30/33),不同病变层次病变整块切除率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140例胃黏膜病变或SMTs,ESD术中出血发生率34.29%(48/140)、ESD术中穿孔发生率为7.14%(10/140)、ESD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为3.57%(5/140)。按是否发生术中出血分为术中出血组、术中非出血组。其中术中出血组各部位所占比例分别为:贲门病变14.58%(7/48)、胃底病变31.25%(15/48)、胃体病变 35.42%(17/48)、胃角病变 4.17%(2/48)、胃窦病变 14.58%(7/48)。术中出血组各病变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粘膜层病变14.58%(7/48)、粘膜肌层病变27.08%(13/48)、粘膜下层病变22.92%(11/48)、固有肌层病变35.42%(17/48),两组在病变部位、病变层次方面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组病变大小1.19±1.21cm VS术中非出血组病变大小1.09±0.63cm;术中出血组手术时间45.69±11.20min VS术中非出血组手术时间45.16±23.98min,两组在病变大小及手术时间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ESD术中出血风险因素:病变部位、病变层次,做为自变量行Logistic回归分析,病变部位(P>0.05 OR 1.022 95%CI 0.737-1.417)、病变层次(P>0.05 OR 0.990 95%CI0.690-1.420)是ESD术中出血非独立危险因素。按术中是否发生穿孔分为术中穿孔组、术中非穿孔组,其中术中穿孔组各部位所占比例分别为:贲门病变0%(0/10)、胃底病变60%(6/10)、胃体病变40%(4/10)、胃角病变0%(0/10)、胃窦病变0%(0/10);各病变层次所占比例分别为:粘膜层0%(0/10)、粘膜肌层10%(1/10)、粘膜下层0%(0/10)、固有肌层90%(9/10)。术中穿孔组手术时间63.30±30.40min VS术中非穿孔组手术时间为43.90±18.97min;两组在病变部位、病变层次、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穿孔组病变大小为1.55±1.03cm VS术中非穿孔组大小为1.09±0.85cm;两组在病变大小该指标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ESD术中穿孔风险因素:病变部位、病变层次、手术时间,做为自变量行 Logistic 回归分析,病变部位(P>0.05 OR 1.093 95%CI0.622-1.921)是ESD术中穿孔非独立危险因素;病变层次(P<0.05 OR 11.12 95%CI 2.349-52.601)、手术时间(P<0.05 OR 1.023 95%CI 1.001-1.045)是 ESD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ESD治疗胃黏膜病变及SMTs有较高的整块切除率及完整切除率,且微创、并发症少。2.病变部位、病变层次是ESD术中出血的风险因素,是ESD术中出血的非独立危险因素。3.病变层次、手术时间是ESD术中穿孔的独立危险因素。

栾兆辉[7](2020)在《光纤拉曼系统在上消化道早癌及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当今世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居高不下,是人类健康的重大威胁。同进展期癌症相比,消化道早癌的预后较好,因此,消化道早期癌症的诊断十分重要。目前常规使用的上消化道早癌的诊断手段主要是内镜技术,同时辅助采用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检查。拉曼光谱是新兴的肿瘤诊断手段,具有无创、客观、快速、准确率高等优点。本研究通过光纤拉曼系统对体外早期食管癌、胃癌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组织与非病变ESD组织的拉曼光谱分析,结合体内早期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拉曼光谱,对早期食管癌与胃癌进行拉曼光谱诊断,探索光纤拉曼系统在早期食管癌、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实验方法:使用光纤拉曼系统对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ESD手术的16例早期食管癌患者、11例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LGIN)患者、10例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GIN)患者、11例早期胃癌患者的ESD术后标本的病变与非病变组织分别进行拉曼光谱测量,14例早期胃癌患者的病变与正常组织进行体内拉曼光谱测量,将光谱数据预处理后进行拉曼峰物质归属分析,并进行峰强比、积分能量比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结果:1、体外胃ESD标本非病变组织、LGIN组织与HGIN组织拉曼光谱:三组拉曼光谱平均图像走形存在差异,部分拉曼峰归属物质存在不同:1)非病变组在852 cm-1、891 cm-1、992 cm-1、1103 cm-1、1171 cm-1、1234 cm-1、1417 cm-1、1560 cm-1、1586cm-1处可观察到明显拉曼峰,而LGIN与HGIN两组对应的拉曼峰位移分别发生一定程度偏移;2)非病变组于1479 cm-1处,LGIN组于805 cm-1、819 cm-1、1306 cm-1、1327cm-1处,HGIN组于875 cm-1、1304 cm-1、1324 cm-1处分别可观察到特征性拉曼峰;2、体外胃ESD标本非病变组织、HGIN+早期胃腺癌组织拉曼光谱:1)两组拉曼光谱平均图像走形存在差异,部分拉曼峰归属物质不同:部分非病变组可观察到的拉曼峰在病变组未观察到;非病变组在891 cm-1、992 cm-1、1103 cm-1、1206 cm-1、1234 cm-1、1292 cm-1、1417 cm-1、1560 cm-1、1678 cm-1可见明显拉曼峰,而HGIN+腺癌组对应波峰则偏移到888 cm-1、987 cm-1、1101 cm-1、1209 cm-1、1236 cm-1、1294 cm-1、1413cm-1、1562 cm-1、1682 cm-1处;病变组于1324 cm-1处观察到特征拉曼峰;2)两组的积分能量比和典型的峰强比存在统计学差异:非连续性频带(E1500cm-1—1600cm-1/E1050cm-1—1150cm-1)积分能量比诊断早期胃癌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992,对应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9.2%、93.9%和95.5%,连续频带(E1350cm-1—1500cm-1/E1200cm-1—1350cm-1)积分能量比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996,对应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9.6%、97.0%和95.5%;I1560cm-1/I1103cm-1峰强比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988,对应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8.8%、93.9%和91.9%;3、体内胃正常组织、HGIN+胃粘膜内癌组织拉曼光谱:1)两组拉曼光谱平均图像走形存在差异,部分拉曼峰归属物质不同:正常组在822 cm-1、863 cm-1、950 cm-1、990 cm-1、1087 cm-1、1103 cm-1、1171 cm-1、1206 cm-1、1321 cm-1、1515 cm-1、1645cm-1可观察到明显拉曼峰,而病变组对应拉曼峰则偏移到820 cm-1、860 cm-1、952 cm-1、987 cm-1、1089 cm-1、1100 cm-1、1169 cm-1、1208 cm-1、1323 cm-1、1517 cm-1、1646cm-1处;病变组在847 cm-1、877 cm-1、886 cm-1、898 cm-1、911 cm-1、930 cm-1、974 cm-1、996 cm-1、1152 cm-1、1180 cm-1、1226 cm-1、1588 cm-1可观察到特征拉曼峰;2)两组的积分能量比存在统计学差异:非连续性频带(E1500cm-1—1600cm-1/E1050cm-1—1150cm-1)积分能量比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976,对应的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7.6%、94.4%和93.7%,连续频带(E1350cm-1—1500cm-1/E1200cm-1—1350cm-1)积分能量比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983,对应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8.3%、94.4%和93.7%;连续频带(E1200cm-1—1600cm-1/E800cm-1—1200cm-1)积分能量比诊断早期胃癌的AUC为0.986,对应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8.6%、94.4%和100.0%;4、体外食管ESD标本非病变组织、HGIN+早期食管鳞癌组织拉曼光谱:1)两组拉曼光谱平均图像走形存在差异,部分拉曼峰归属物质不同:非病变组在818 cm-1、918cm-1、963 cm-1、975 cm-1、1171 cm-1、1210 cm-1、1298 cm-1、1309 cm-1、1416 cm-1、1486 cm-1、1538 cm-1、1560 cm-1、1640 cm-1、1678 cm-1、1734 cm-1观察到较明显的拉曼峰,而病变组对应拉曼峰则偏移到820 cm-1、920 cm-1、961 cm-1、970 cm-1、1173cm-1、1209 cm-1、1299 cm-1、1308 cm-1、1418 cm-1、1488 cm-1、1540 cm-1、1563 cm-1、1641 cm-1、1676 cm-1、1737 cm-1处;病变组在1025 cm-1、1608 cm-1、1684 cm-1可观察到特征拉曼峰;2)两组的积分能量比存在统计学差异:非连续频带(E1400 cm-1—1550 cm-1/E1120 cm-1—1270 cm-1)积分能量比诊断早期食管癌的AUC为0.991,对应的准确率、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99.1%、97.0%和100.0%。结论:1、拉曼光谱可以将体外ESD组织的早期食管癌、胃癌病变与非病变组织相鉴别,且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均较高;2、拉曼光谱可以在将体内早期胃癌组织与正常组织相鉴别,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尤其连续频带(E1200cm-1—1600cm-1/E800cm-1—1200cm-1)较非连续性频带(E1500cm-1—1600cm-1/E1050cm-1—1150cm-1)及连续频带(E1350cm-1—1500cm-1/E1200cm-1—1350cm-1)诊断效果更为优异。

李艳乐[8](2020)在《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文中指出第一部分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背景与目的目前,异位胰腺(ectopic pancreas,EP)的检出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临床症状无明显特异性,多数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等,目前依赖于病理学确诊,但既往文献多为个案报道或小样本研究,国内相关大样本研究极少,有关该病的临床特点分析数据欠缺,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以单中心相对较大样本的研究来探索消化道异位胰腺的相关临床特点。资料与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回顾性收集和分析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收治的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病理明确诊断,收集的资料包括有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变的部位组成、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或者百分数表示,呈偏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采用中位数(全距)的方式表示,统计学分析采用的是 SPSS 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结果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209例消化道异位胰腺患者中,男性为106例(50.72%),女性为103例(49.28%),男女患者的性别比例为1.03:1;年龄为40(6-77)岁。常见的症状有腹痛(41例,19.62%)、腹胀(43例,20.57%)、纳差(16例,7.66%)等,多数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30例,14.35%)。209例病例确诊的消化道异位胰腺病例中,有1例(0.48%)位于食管,159例(76.08%)位于胃部,13例(6.22%)位于十二指肠,24例(11.48%)位于空肠,12例(5.74%)位于回肠。159例胃部异位胰腺患者中,位于胃窦者128例(80.50%),胃体15例(9.43%),胃角6例(3.77%),胃底10例(6.29%)。普通内镜检查中:158例隆起性病变中,仅45例(26.95%)可在病变顶端见脐样凹陷或病变开口,病灶表面多光滑,色泽同正常粘膜,仅8例(4.79%)病变表面可见充血、水肿,3例(1.80%)病变表面可见溃疡形成,5例(2.99%)病变表面略粗糙。超声内镜显示:病变多起源于粘膜下层(85例,62.96%)和固有肌层(35例,25.93%),以低回声(77例,57.04%)和中等回声(51例,37.78%)多见。病灶边界多清楚(130例,96.3%),仅5例(3.7%)边界欠清。172例胃十二指肠异位胰腺中,153例行内镜下治疗。小肠异位胰腺患者共36例,分别为男19例,女17例,男:女=1.12:1,年龄45岁(25-72岁),其中空肠24例,回肠12例,均行外科手术治疗。结论1.消化道异位胰腺好发于胃、十二指肠、小肠,胃部以胃窦大弯多见;异位胰腺无明显特征性内镜表现,顶端有脐样凹陷患者比例低;2.超声内镜示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多起源于粘膜下层,混合回声多见;3.上消化道异位胰腺可行内镜下治疗,小肠病变多行外科手术切除。第二部分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背景与目的消化道异位胰腺最常见于胃部,虽内镜下可见病变顶端有脐样凹陷,但仅少部分患者可观察到此特征,与胃间质瘤鉴别困难。而胃间质瘤亦是常见的一种胃粘膜下肿物,因具有潜在恶性,需要尽早诊断并给予治疗,因此两者的鉴别诊断至关重要,既往文献报道为小样本研究,所得结论并不可靠。因此本研究旨在采用较大样本对两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相关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索两者的差别,从而为临床中两种疾病的鉴别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资料与方法本研究共纳入了 2011年1月-2018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56例胃异位胰腺患者和248例胃间质瘤患者。回顾性分析两者的临床表现、所在部位、内镜及超声内镜表现特点、治疗方式及结局随访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分析采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软件。P<0.05 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临床症状均不特异,常表现为腹痛、腹胀、纳差等不适,无症状者亦不少见。两组患者的病变均表现为粘膜下隆起,并可发生于胃的各个位置,但胃异位胰腺多发生于胃窦,而胃间质瘤多发生于胃体和胃底(P均<0.05);胃异位胰腺表面可见脐样凹陷或粘膜光滑,而胃间质瘤病变表面多粘膜光滑或糜烂(P均<0.05)。共130例胃异位胰腺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225例胃间质瘤患者行超声内镜检查,分析结果显示,胃异位胰腺主要来源于胃粘膜下层(85例,65.38%),其次为粘膜层和固有肌层;胃间质瘤主要来源于固有肌层(175例,77.78%)(P<0.05)。胃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以肌壁内为主(102例,78.46%),而胃间质瘤以肌壁内、腔内和腔外为主(P<0.05)。胃异位胰腺的长径/短径比值高于胃间质瘤(1.86±0.24 vs 1.12±0.18,P<0.05)。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147例,94.23%),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P<0.05)。结论1.胃异位胰腺和胃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特点无明显差异;胃异位胰腺多位于胃窦,胃间质瘤多位于胃体、胃底;2.胃异位胰腺多为肌壁内生长模式、混合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下层;胃间质瘤多为腔内生长模式、均匀低回声,多起源于粘膜肌层及固有肌层;超声内镜下测量的胃异位胰腺长径/短径比值多高于胃间质瘤;3.胃异位胰腺以内镜下治疗为主,而胃间质瘤以外科手术和内镜下治疗为主。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背景与目的异位胰腺术前诊断存在困难,但其放射学和内镜下表现特点可有助于诊断。钡剂造影检查显示为中央凹陷的圆形缺损,但发生比例较低;增强CT并无明确诊断价值,仅显示肠壁或粘膜层增厚。尤其是空肠异位胰腺的诊断更为困难,小肠镜检查在临床并未普及,因此该病的诊断仍需要影像学检查的辅助。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空肠异位胰腺病例特点,以及病理与CT表现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断空肠异位胰腺提供理论支持。资料与方法本研究收集2011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诊治的20例空肠异位胰腺的患者资料。收集和分析了其临床特点、病理诊断、CT表现等资料。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分类变量计算相关分类的比例,分析比例时用χ2检验。统计学分析应用软件 SPSS19.0(SPSS Inc.,Chicago,IL,USA)。P<0.05提示数据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例空肠异位胰腺患者中,所有病例均行CT检查,并发现相应的占位性病变,主要症状为腹痛、腹胀和黑便等,其中有6例患者无症状。空肠异位胰腺多位于空肠近段(15例,75%),直径为2.32±0.63cm(0.8cm-3.5cm),常见的形状为圆形(8例,40%)。多数病灶边界清楚(18例,90%),病灶本身呈小叶状(17例,85%),生长方式各异。仅在5例病变中观察到导管样结构,本研究中的病变表面未见凹陷性表现。空肠异位胰腺的强化模式,与正常位置胰腺相比,在动脉期有13例(65%)患者出现相同强化,在门脉期多数患者出现明显强化(8例,40%)或相同强化(8例,40%)。与空肠相比,多数病变在动脉期(16例,80%)和门脉期(18例,90%)均出现明显强化。空肠异位胰腺患者病变肉眼和镜下特点有:多呈淡黄色,有或无白色病灶,可见多个小叶,未见出血或囊性病灶,15例(75%)患者出现了异位胰腺和空肠之间的微导管相通。微观组成,其中导管优势者5例(25%),腺泡优势者15例(75%)。与正常胰腺强化模式相同或明显强化或强化均匀,病变多以腺泡为主;若表现为弱强化或不均匀强化,则病变多以导管为主。结论1.空肠近端异位胰腺直径多<3cm,呈卵圆形或扁平状,CT上可见多个小叶状结构;2.空肠异位胰腺生长方式不尽相同,病变导管结构少见;3.CT强化模式与正常胰腺类似,但与病变的结构组成有关。

班珍珍[9](2019)在《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文中认为目的 与白光成像内镜相比,蓝激光成像技术(Blue Laser Imaging,BLI)可以从胃粘膜表面获取更多信息,从而判断胃粘膜病灶的性质。但是很少有文献报道BLI在早期胃癌(Early Gastric Cancer,EGC)及癌前病变中诊断的有效性。本文的目的就是探讨蓝激光成像技术(BLI)与窄带成像内镜(narrow band imaging,NBI)技术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7月1日在青岛大学烟台毓璜顶医院接受普通电子胃镜检查的患者,按照患者预约胃镜的顺序依次给患者编号,并登记好患者的姓名、年龄、性别、临床症状、初步诊断及联系方式等。按照编号,将奇数患者作为对照组行白光内镜及NBI检查,偶数患者作为实验组行白光内镜及BLI检查。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对照组中的301人,进行了NBI内镜检查;实验组中的311人,进行了蓝激光成像检查;在行胃镜检查时,分别对两组的病灶做出内镜下的初步诊断;然后,在病变边缘取3-5个粘膜组织进行病理活检。把组织活检的病理诊断定为金标准,比较NBI和BLI对早期胃癌和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 1 BLI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3.5%)高于NBI(2.0%),但运用卡方检验计算其统计学意义得出P=0.245,该结果表明BLI及NBI对进展期胃癌的检出率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6.9%,对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6.6%;实验组对早期胃癌的检出率为12.5%,对癌前病变的检出率为12.2%;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BLI检出率均高于NBI,并且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BLI检出率与早期胃癌(P=0.021)及癌前病变(P=0.019)的NBI检出率之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1 NBI内镜下诊断进展期胃癌的灵敏度为75%,特异度为100%。BLI内镜下诊断进展期胃癌的灵敏度为83%,特异度为99%。NBI与BLI对于进展期胃癌诊断中的灵敏度(P=0.648)及特异度(P=1)无显着差异。2.2 NBI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为70%,特异度为99%。BLI诊断早期胃癌的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99%。BLI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92.0%)高于NBI检查对早期胃癌诊断的灵敏度(7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然而,BLI和NBI对早期胃癌的诊断特异性无显着差异(P=0.678)。2.3 NBI诊断癌前病变的灵敏度为53%,特异度为99%。BLI诊断癌前病变的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99%。BLI对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90.0%)高于NBI对癌前病变诊断的灵敏度(53.1%),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BLI和NBI对癌前病变(P=0.685)的诊断特异度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BLI与NBI在对进展期胃癌的诊断方面没有差异;但BL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均高于NBI,且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BL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灵敏度均高于NBI,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综上所述,该研究可以提示,与NBI相比,BLI可以提高内镜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朱建华[10](2019)在《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治疗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nography EUS)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进一步治疗提供临床依据;主要研究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径大小不等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经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初步诊断;小探头超声内镜(EUS)下诊断,明确病变大小、肠壁分层来源、浸润程度及周边血管、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指导取活检和ESD拟切除范围及深度;严格掌握ESD治疗适应症,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在0.5-1.2cm病灶行ESD治疗,内镜下标识预切除范围,粘膜下多次注射、黏膜切开、病变剥离及创面处理;术后常规病理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及联合应用免疫组织化学,囊泡突出素(Synaptophysin Syn)、嗜铬颗粒蛋白A(Chromogranin-A CgA)、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CEA、p53 等检验;定期随访复查内镜及相关检查。结果:18例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直径0.5-1.2cm,直径平均0.6±0.2cm。超声内镜提示病灶来源于黏膜下层和/或黏膜深层低回声病变,回声欠均匀,边界尚清晰,无固有肌层、血管浸润及周边淋巴结肿大。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下均一次性完整剥离无穿孔,术中出血6例,予以Dualknife刀头电凝止血,病灶基底部与周缘病理无神经内分泌肿瘤组织残存;免疫组织化学检验Syn94.4%(17/18)、CgA83.3%(15/18)、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NSE)44.4%(8/18)、CEA0.0%(0/18)、p53 0.0%(0/18)提示诊断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且预后良好。随诊1月一60个月无复发。结论:肿瘤直径<1.2cm的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术前给与超声内镜检查明确肿瘤所在直肠肠壁间分层来源、大小、回声性质、与固有肌层及周边淋巴结及组织器官情况,选择ESD治疗安全有效。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需长期随访观察,对肿瘤分级高、存在淋巴管浸润的患者应积极评估远处转移风险。

二、内镜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镜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表
1.引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收集与分析
    2.3 仪器与试剂
    2.4 检查与诊断
    2.5 消化道脂肪瘤的处理
    2.6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消化道脂肪瘤的病灶及患者特点
    3.2 消化道脂肪瘤的临床特点
    3.3 消化道脂肪瘤的诊断
    3.4 消化道脂肪瘤的治疗
    3.5 消化道脂肪瘤的随访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消化道脂肪瘤的内镜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2)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超声内镜特点及诊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参与的课题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SMTs的治疗
        2.1.1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
        2.1.2 内镜下粘膜剥离术(Endoscopic demucosatio,ESD)
        2.1.3 粘膜下隧道内镜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 endoscopicresection,STER)
    2.2 SMTs检查方法
        2.2.1 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
        2.2.2 CT 在食管黏膜下病变的应用价值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纳入与排除标准
    3.3 应用设备、扫描序列和参数
        3.3.1 超声内镜的应用
        3.3.2 MSCT检查设备及方法
    3.4 测量方法
    3.5 统计学
第4章 结果
    4.1 患者基本信息
    4.2 术后病理类型
    4.3 肿物术后证实起源层次
    4.4 超声内镜与MSCT对食道粘膜下肿瘤的发现率
    4.5 MSCT对食道病变不同径线肿物的发现率的比较
    4.6 MSCT对不同分段食道肿物的发现率的比较
    4.7 超声内镜诊断符合率
    4.8 超声内镜与MSCT测量肿物横断最大径线
    4.9 MSCT肿瘤分割体积测量与肿瘤最大径线的分析
    4.10 平滑肌瘤两种检查的影像学特点
第5章 讨论
    5.1 食管SMTs的一般临床特点
    5.2 超声内镜诊断食管SMTs的应用价值
    5.3 MSCT诊断食管SMTs的应用价值
    5.4 EUS联合MSCT进行术前诊断的优越性
    5.5 MSCT三维重建肿瘤分割可视化技术初探
    5.6 本课题存在的不足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内镜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深度准确性的前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设计
    三、术前和病理评估的诊断标准
    四、评价指标
    五、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
    一、研究对象
    二、LST病例的临床病理特征
    三、术前评估结果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5)超声内镜及Ki-67、PCNA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造影増强超声内镜在粘膜下肿瘤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及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早期胃癌的诊断及内镜下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光纤拉曼系统在上消化道早癌及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光纤拉曼系统对早期胃癌、上皮内瘤变体外ESD标本病变与非病变组织的鉴别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章 光纤拉曼系统对体内早期胃癌与正常组织的鉴别
    3.1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光纤拉曼系统对早期食道癌体外ESD标本病变与非病变组织鉴别
    4.1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消化道恶性肿瘤诊断方式及拉曼光谱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胃异位胰腺与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空肠异位胰腺的临床病例特点及病理与CT表现相关性分析
    1 引言
    2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异位胰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内镜检查流程
        1.2.2 内镜下病理分型
    1.3 病理诊断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NBI及 BLI对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检出率的比较
    2.2 NBI及 BLI对进展期胃癌、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诊断的价值比较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10)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治疗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器械选择
    2.2 术前准备
    2.3 超声内镜检查
    2.4 手术步骤
    2.5 术后处理
    2.6 病理诊断
    2.7 随访
3. 结果
    3.1 内镜及EUS表现
    3.2 病理免疫组化检查
    3.3 并发症
    3.4 预后及随访
4. 讨论
    4.1 术前诊断
    4.2 治疗选择
    4.3 病理检查
    4.4 并发症、预后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内镜对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消化道脂肪瘤临床特征及其内镜超声检查术诊断价值分析[D]. 丁梁. 浙江大学, 2020(02)
  • [2]胃肠胰神经内分泌瘤超声内镜特点及诊疗分析[D]. 陶文鹏. 郑州大学, 2020(02)
  • [3]超声内镜和MSCT在食管黏膜下病变术前评估的应用研究[D]. 董雨桐. 吉林大学, 2020(08)
  • [4]内镜评估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病变深度准确性的前瞻性研究[D]. 冯洁.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超声内镜及Ki-67、PCNA对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临床价值研究[D]. 邱亚丹.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6]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黏膜及黏膜下肿瘤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D]. 丁强强.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7]光纤拉曼系统在上消化道早癌及上皮内瘤变诊断中的应用[D]. 栾兆辉.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8]消化道异位胰腺的临床特点分析、胃异位胰腺与胃间质瘤的临床特点比较分析[D]. 李艳乐. 郑州大学, 2020(02)
  • [9]蓝激光成像技术(BLI)对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D]. 班珍珍. 青岛大学, 2019(02)
  • [10]直肠神经内分泌肿瘤内镜粘膜下剥离治疗的临床研究[D]. 朱建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9(03)

标签:;  ;  ;  ;  ;  

内镜在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治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