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重视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一、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应予关注(论文文献综述)

罗美娟,龙腾[1](2021)在《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的比较研究》文中提出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会削弱财政刺激对经济的正向作用,那么人口老龄化怎样影响不同经济周期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本文利用我国1999—2019年的宏观经济数据,将经济周期划分为扩张期和收缩期,通过实证发现,在经济扩张时期,人口老龄化对财政刺激效果的影响并不显着;在经济收缩时期,财政刺激效果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而减弱。相对于非老龄化社会,政府的财政刺激对个人消费以及经济收缩期间私人投资和就业的正向效应,在老龄化社会中影响较弱。结果表明,在应对老龄化社会时,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需要政府保持更大的财政空间,结合实施其他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允许在经济收缩时期,财政刺激能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

邢斯达[2](2021)在《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创造出丰富的社会物质财富,国家综合实力得到明显提升。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期,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尤其是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问题接踵而至,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也随之陡增,致使我国对外贸易受到了巨大冲击。伴随着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作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通过国内的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向更高层次迈进。近年来,居民对公共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于社会产品服务的需求结构正处于由物质型消费转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进程中,直接表现在对医疗、教育、养老、文化服务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社会型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正日益凸显,出现了诸如城镇医疗设施覆盖不足、医疗秩序混乱、就医环境差,教育设施短缺、设备简陋等社会型基础设施供给不完善的问题。社会型基础设施是政府提供医疗、科技、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其供给水平直接影响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以及在新时期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立的背景之下,如何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投资政策,提升社会型基础设施的实际作用效果,更为有效的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动能是本文主要思考的问题。通过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目前学术领域关于基础设施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经济型基础设施,相对忽视对社会型基础设施的关注,基础设施政策的效果评价类文献更多将研究重点集中在经济效应方面,对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关于社会效应的文献集中在贫困减缓、收入差距减少等单一目标的研究。随着新时期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化,仅仅依靠单一目标作为基础设施政策评价的政府目标和责任体系构架已经与实际需要不相符,基础设施政策的评价体系应从传统的以单一效应目标转向多效应综合目标体系的构建。此外,现有文献更多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或者对整体中的单一类型基础设施展开研究,相对缺少从基础设施结构角度出发的文献,如对不同类型基础设施政策实施效果对比的文献。随着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变化,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政策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为了有效提高政府部门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率,理应从相对动态的角度对基础设施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判断。目前对于基础设施存量,包括社会型基础设施存量的估算缺乏官方统计数据,现有文献更多运用基础设施的替代变量作为政策效果的评价指标,指标选取方式主观性较强,运用基础设施的存量数据能够更为客观的判断基础设施的政策效果。根据上述背景,本文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思想,以经济增长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等为支撑,在考虑政策经济效应的同时兼顾社会发展目标,将研究重点放在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双效应方面,对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效应的作用路径、影响机制、变化趋势等展开研究。本文引入基础设施政策结构性调整的思路,充分考虑到时间和空间因素,对经济和社会两类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分地区、分时间得出了一些细化的结论,相对丰富了基础设施结构性调整类的文献。此外,本文对我国历年各类型基础设施存量进行了估算,并以此作为实证分析的主要数据支持。本文主要分析部分安排如下:首先,本文对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效应的作用机理和内在作用机制进行探究。运用历史数据直观描述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投资主体、项目资金来源变化、占城镇投资比重变化、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变化的发展事实。对我国四类社会型基础设施构建供需协调发展模型进行测算和分析,明确了我国四类社会型基础设施实际的供需协调等级和供需现状,通过永续盘存法估算全国层面和省际层面的社会型和经济型基础设施存量,为实证分析提供相应的现实背景和数据支持。其次,本文分三部分进行实证分析。经济效应的实证方面,通过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传导路径进行实证分析,通过面板模型实证检验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综合考虑官员晋升压力、资源禀赋和金融市场等因素,对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区域异质性进行考察。社会效应方面,科学设计了涵盖社会公平、生活秩序、社会稳定等因素的和谐社会综合指标作为衡量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的基础数据,对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的外部性以及外部溢出效应进行衡量,分时间、分区域对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经济和社会综合效应方面构建经济社会综合评价指标,对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社会效应以及经济社会综合效应进行了测度,对其动态变化进行分析。此外,考虑到经济型基础设施和社会型基础设施的作用效果可能存在差异,本文在实证部分进一步分析了两类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效应的影响差异,为社会型基础设施更好的改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借鉴。最后,根据本文的分析结论,针对如何完善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投资提出政策建议。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社会型基础设施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产生经济效应,其经济效应整体呈正向效果。(2)社会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效果显着,且存在明显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3)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效应整体处于上升趋势,其实际效果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4)两类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效应的实际作用效果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以及各自的比较优势。(5)我国四类社会型基础设施供需协调等级整体呈上升趋势,实际供需情况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总的来说,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应,与经济型基础设施的作用效果相比,在不同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基础设施投资政策上,要提升社会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增加社会型基础设施的政策重视,加强中央和地方社会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完善社会型基础设施的整体供给水平。在政策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根据实际需求情况调整我国现有基础设施投资政策,考虑新时期、新时代背景下出现的新因素,综合制定基础设施政策目标和投资方向,建立动态的基础设施政策决策机制,对政策效果进行综合性动态评估,只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更为有效的发挥政府的政策职能。

景刚[3](2019)在《中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规模差异、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住房改革、城市化建设和城镇旧房改造给房地产市场带来发展机遇,也进一步刺激了房地产投资,房地产投资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和支撑了中国经济的稳步发展。房地产投资相关的产业链长,上下游相关行业多,与国民经济多个部门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关联,作为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房地产投资具有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乘数效应。房地产投资增长在城市化建设、拉动内需、提供就业岗位、提高人们居住条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过去20年,可以说是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房地产投资的年均名义增长速度接近20%,虽然当前房地产投资增速放缓,但房地产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和国内生产总值中均占有较高的比重,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房地产投资的稳定持续增长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稳定和持续、健康发展。但同时也应看到,房地产投资高增长的背后也隐藏着一些弊端和风险,会带来潜在的金融风险和经济波动风险。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业泡沫对日本经济的拖累,2007年美国房地产泡沫间接引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这些足以说明,房地产业的非理性发展对经济稳定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近些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由于房价的高企和过热的房地产投资,各级政府也多次出台了调控政策。针对房地产投资到底与经济发展有什么样的联系、对经济增长是正向还是负面影响等方面问题,国内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如定量分析房地产投资对三次产业的影响、房地产投资规模与增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房地产投资空间溢出效应的机制与机理等。本文在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针对中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探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的:(1)绪论、文献综述、理论基础和作用机制分析。这是本文研究的指导思想和研究基础,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总结和梳理了前人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并进行了简要分析评述;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对与房地产投资和经济增长相关的一些理论做了分析和阐述,包括古典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空间集聚经济学等,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作用机制部分主要就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和机理进行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为后续研究提供逻辑支持。(2)房地产投资发展现状及其与宏观经济的关系。该部分首先回顾了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并分析了我国房地产投资的发展现状,然后实证检验了房地产投资与GDP、房地产投资与三次产业的关系。研究表明,房地产投资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二者具有长期均衡关系,且房地产投资与GDP短期相互影响显着,房地产投资对三次产业贡献明显,工业化发展即第二产业的发展促进房地产投资增长。(3)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规模差异分析。该部分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市数据建立面板门限模型,实证分析房地产投资在不同规模、不同增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显着,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降低,并且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对经济增长呈现明显抑制作用。(4)分区域分时段对比研究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该部分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全样本、分地区、分地区分时段分别建立模型,实证分析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较高,2008年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东部地区变化不大,中部地区明显升高,而西部地区下降较为明显。(5)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该部分首先就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的机制与机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探讨,然后基于2000—2017年中国31个省市数据建立面板空间模型,实证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房地产投资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房地产投资要素(这里指与房地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及其人力、资本、技术、产品等)流动引致房地产投资空间溢出效应。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房地产投资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房地产投资的稳定持续增长会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稳定、持续和健康发展;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降低;房地产投资要素流动会形成房地产投资空间溢出效应,而空间溢出效应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据此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1)受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影响,当前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发挥固定资产投资在推动经济增长中的关键性作用势在必行。房地产投资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保持适当的增长速度。适当的房地产投资增速有利于扩大内需,巩固近年来去产能所取得的成果,有利于缓解经济下行压力。(2)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必然会带动城市房地产需求的增加,房地产投资应与城市发展相匹配。适当的房地产投资能够为城市提供良好的城市居住环境和城市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和增加就业人口,促进城市化建设。(3)依据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应实施差别化的政策,合理控制房地产投资规模并采取区域性的房地产调控政策。房价调控与房地产投资调控应区别对待,在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时,制定和实施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但不影响房地产投资的政策,充分发挥保障性住房的积极作用。(4)房地产投资具有空间溢出效应,是基于地区间的房地产投资要素的流动来实现的,未来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制定应充分考虑其空间溢出效应及结构异质性,特别是制定区域性房地产政策时,应更多地考虑经济邻近的区域房地产产业链的形成。(5)房地产投资对国民经济短期波动影响较大,过快或过慢的房地产投资增速都预示着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的低效率,房地产市场暴涨暴跌,都会对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干扰。所以保持平稳的房地产投资对促使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创新点为:(1)本文从理论上探析了房地产投资空间溢出机制,揭示了房地产投资要素流动引致的空间溢出效应,验证了房地产投资空间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本文实证分析了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规模差异性和区域差异性,发现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正向效应,但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或房地产投资增速过快,其影响效应下降。(3)本文从房地产投资对中国三次产业发展的贡献角度进行定量分析,发现房地产投资对三次产业均具有正向影响,对第二产业的贡献要大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

刘元生,陈凌霜,刘蓉[4](2019)在《增值税减税的产出乘数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网络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全面"营改增"等政府的结构性减税措施有效地提升了我国企业竞争力,也为增值税进一步的改革打下了坚实基础。本文建立了一个投入产出网络的一般均衡宏观经济模型,试图从理论上阐明增值税减税政策的传导渠道,评估不同增值税减税方案对总产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增值税行业产出乘数分化较大,部分行业的增值税产出乘数远高于其他行业。平均而言,增值税的产出乘数效应中,直接效应大约占27%,通过投入产出网络产生的间接效应大概占73%;(2)增值税减税的传导渠道以降成本为主,减税效应大部分从上游向下游传导;(3)根据现行四档增值税税率的产出乘数的比较,发现17%档的税率增值税产出乘数大约是其他三档的3倍。

李翠兰[5](2018)在《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生产力水平得到较快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以年平均约9.63%的速度增长,在全球经济体中居世界第二的水平。在社会生活方面,人民的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总体上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与提升。在2017年“十九大”的报告中,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我国主要矛盾的转变,一方面肯定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社会生产力得到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则说明当前在我国存在发展不充分与不平衡(区域、城乡)的现状,使得人们在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本质上就是旺盛的需求与供给的不足和不均衡之间的矛盾。具体来说,居民的消费能力总体在提升,消费结构随之升级,但与居民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相匹配的供给却不足;特别是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的不均衡使居民无法得到满足。如何化解这一供需矛盾成为我国当前必须面对与解决的问题。财政的基本职能决定了财政在国家治理中具有基础和重要的支柱作用。在“促增长,保民生”的发展思路引导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社会公平,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调整对社会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产业与行业的发展,引导技术创新以提升产品的质量,从而弥补当前产品供给的不足,满足当前居民消费的需求;可以通过采用倾斜性财政支出政策增加社会公共产品及服务的供给来弥补城乡间与区域间的不均衡现状,提高农村及落后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可以通过扩大教育,医疗与社会保障的投入来减少居民预期不确定性支出;可以通过政府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共同促进居民消费需求得以满足,使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得以满足和实现。多年来,我国主要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所扩大内需作为基本政策,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特别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启动4万亿的投资驱动,主要包括增加民生建设支出,增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环境保护建设投资等,通过以政府为主体的投资来拉动国内居民消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2015年后,我国改变经济改革思路是在需求管理的基础上,从供给方面(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入手,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最终达到全方位地促进居民消费的目的。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二十年间,财政支出政策的执行效果如何,是否促进居民消费成为大家所关注的问题。从理论层面分析财政支出政策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制一直存在(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主义两种不同流派的争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抑或挤入效应之争没有统一的结论。同时在实务界财政支出的扩大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际效果没有一致的定论。因此在我国“新常态”时期的背景下,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当下,本文基于当前居民消费的现状,结合我国多年来财政支出的发展与现状,从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角度考察和分析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途径和效果,为更好地促进居民消费提出财政支出的建议与对策。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基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主要理论,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入手,从理论上说明了政府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然后介绍了我国居民消费与财政支出规模、财政支出结构的现状;再次,通过多年来财政支出规模及其结构对居民消费实际影响情况进行实证研究,验证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出规模及其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程度和动态及空间影响大小,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经验,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促进我国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优化政策建议。本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概念进行界定,然后介绍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主要理论和理论杠架,分析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现状的分析主要包括两方面,居民消费现状与财政支出的现状。前者主要从居民消费水平与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对比城乡居民与不同区域间居民消费的差异,最后归纳出影响我国居民消费的主要因素。在对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时,分别将近三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的发展变化进行描述与分析。在实证分析部分,立足于我国居民消费的整体水平与城乡、区域差异,从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分别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来分析。在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中,首先利用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方法检验了 1978-2015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与影响程度;接着采用省级面板数据对1998-2015年的地方财政支出与东、中、西部居民和城乡居民消费进行空间动态影响实证分析。在研究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时,选用1978-2006年的数据,采用VAR方法实证检验了全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再运用动态和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 2007-2015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对城乡居民,东、中、西部居民消费的影响。关于财政支出规模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结论。第一,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影响结果来看,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以下几组关系: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是互为格兰杰原因,他们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关系。财政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就业人口和利率都会产生影响,证明乘数效应、利率效应在我国是有效的。居民消费对国内生产总值也存在着双向格兰杰因果的关系,两者相互作用与影响。第二,从脉冲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的结果看出,居民消费对自身产生了最大的正向冲击影响,消费习惯和上期收入对居民消费起重要影响。第三,从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来看,我国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具有动态效应,从总体上来看是产生了挤入效应,但存在城乡差异,财政支出规模对城镇居民产生了挤入作用,农村居民消费受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不显着。第四,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的效应还存在显着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居民受财政支出规模影响作用为显着的正向作用,财政支出有利于东部居民消费的提升,财政支出以对中西部地区居民消费的影响并不明显,同时对西部地区居民的消费还产生了负向作用。第五,从空间计量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存在着明显的外溢作用,财政支出不仅作用于本地区居民消费,同时还会影响邻近地区居民消费;从作用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来看,直接效应作用还是更为明显,效果更好。第七,无论是从动态面板模型还是空间模型分析出的结果得出居民消费水平决定于当期居民收入和前期居民消费,这两个作用效果特别的明显。关于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第一、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冲击影响的结果是,维持性支出,经济性支出都是居民消费的格兰杰原因。社会性支出与居民消费是呈负相关,维持性支出和经济性支出与居民消费呈正相关关系。第二,从脉冲函数和方差分解中看出,仅居民消费和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有正向的冲击,经济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并不明显,社会性支出则有负向的冲击作用。各类财政支出对居民的消费都存在滞后影响,同时消费习惯是对居民消费的冲击影响是最大的因素,维持性支出的影响程度也较大,贡献率最小的是经济性支出。第三,从动态面板模型分析的结果看,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抑制着居民消费,而经济性支出与社会性支出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入效应,具有促进作用。从其他控制变量可以看出,居民收入,税负,抚养比和预期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都有显着的影响,其中居民收入的影响作用最大。第四,从城乡居民消费差异来看,维持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都产生了挤出作用,而社会性支出则对城乡居民都产生了挤入作用。经济性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效用有所不同,它对城镇居民消费作用为负,且不显着,而对农村居民消费则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五,从区域差异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维持性支出都对居民消费产生了挤出效应,社会性支出对各地区的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有所不同的是,经济性支出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作用为负,仅对西部地区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第四,从空间计量模型的分析结果来看,维持性支出与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溢出效应,但是经济性支出更多有益于本地区居民消费的增加。基于我国与世界主要国家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对比的基础上,借鉴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财政支出促进居民消费的经验,带给我国的启示包括如下几点:加大对社会性支出的投入,增强居民消费的信心;控制经济性支出规模,这类支出的效果作用时间短,不具备可持续性;注重对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引导,使产业结构与居民消费结构相匹配;注重地区间与城乡间的平衡发展,采用倾斜发展模型促进居民消费的增加。最后一部分是基于前面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提出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主要从政策建议与优化途径两个方面提出。在财政支出政策方面,立足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发展不平衡与不充分之间)和当前居民消费不足的现状,提出财政支出政策的优化应从需求与供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分别做好需求的提振与供给的调整,由此共同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提升。在具体的优化途径方面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议,合理的安排适度的财政支出规模,优化维持性支出的结构,调整经济性支出结构和增加对社会性支出投入,以期达到促进居民消费的目的。

金圣渊[6](2018)在《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转型研究》文中提出自从1997年香港回归后,为了应对经济波动,中国经常使用逆周期的财政政策手段。稳定住了中国经济波动,但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好的影响。文章对90年代开始,对中国的财政政策作了回顾,通过建立经济学模型,对其乘数估算了一下,看看效果怎么样。利用IS-LM模型,采用二阶段最小二乘法处理得出,政府购买性支出乘数远大于税收乘数和转移支付乘数。同时,随着政策的实施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正在不断下降,即大规模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正慢慢变小,逆周期的财政政策作用正波动减小。2008年经历过金融危机后,中国实行了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为确保改革的稳步推进和实施,文章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的财政政策转型的可能性,还有一些可能行得通的方法。几种可行的方法是,财政政策从注重总量转化为注重产业结构,从看中短时间效应逐渐转向看重长期效应。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可行的办法有减少企业税收、使企业收费情况更加正规、对落后的产能提供必要的物质支持、创新税收机制、还有必须要增加对于创新的物质和资金支持,这几个方面。文章还提出了几个保障政策充分实施的办法。

李世奇[7](2018)在《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对企业创新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的有效平衡是激发经济发展创新活力的有力保障,政府创新政策为确保社会创新活动顺利度过“死亡之谷”与“达尔文死海”两个关键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作为政府创新政策中直观体现政府创新导向的政策措施是分析地方政府创新驱动主观能动性的合适切入点,而准确评估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政策效果需要考虑地方政府竞争与企业创新活动溢出的影响。本文围绕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及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直接影响与溢出影响展开,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总结梳理了政府研发补贴以及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与文献,包括知识溢出与市场失灵、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影响的研究、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机制和相关研究、财政分权理论以及地方政府竞争的实证研究文献,对以上两部分的理论与文献做了评述,并指出已有研究中的不足。第二,分析中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介绍了中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态势,从政府财政科技拨款的总量、占公共财政支出比例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支出占比分析政府研发补贴所处的大环境,基于中国区域经济创新度及创新评级分析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程度。从区域分布结构分析中国政府创新政策下的企业创新活动情况,对中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现状的特点做出小结。第三,归纳区域竞争与R&D溢出的测度方法。在总结已有空间权重矩阵的优缺点的基础上,利用中国铁路客运车次数据构建非对称的复合空间权重矩阵。对常用于分析区域竞争的静态空间面板模型以及分析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类、识别与估计作了梳理,主要对各类模型的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作了分析,重点总结了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的长短期直接影响和溢出影响。第四,研究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从中央政府干预下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行为出发,基于政府研发补贴的支出函数、地方政府主管官员效应函数的优化问题以及连任或晋升概率方程,构建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区域竞争的理论模型。使用2009年至2015年中国31个省级地区的数据,利用静态空间面板模型分析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模式,对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不同的区域竞争模式及其背后的原因作了比较研究。第五,研究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从价格效应的理论机制出发,利用生产函数及研发成功概率函数分析激励效应和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并对信号效应和信息不对称理论作了说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空间溢出效应的3种影响途径。在一般动态面板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在模型中加入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变量,与政府研发补贴做对比分析。根据模型的设定推导出三种政策工具对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短期直接影响、长期直接影响、短期溢出影响以及长期溢出影响的公式,并对一般动态面板模型进行了扩展,以考察补贴率水平、政策工具稳定性和交互性的影响,利用门槛回归方法确定了高、中、低三种补贴率水平。按照企业规模和企业所有权性质分类对大型企业、中型企业、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样本进行了回归,计算了三种政府工具对各类型企业自身研发投入的长短期直接影响、溢出影响和总体影响,详细分析了三种政策工具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作用及其原因。第六,研究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将专利申请数量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分别作为企业研发产出的代表性变量进行分析,测算了不同类型企业两种研发产出研发经费投入的最优滞后期,分析各类型企业最优滞后期产生差异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构建实证模型,分析政府研发补贴对各类型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计算研发经费投入和人力投入的产出弹性,分析各类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归纳如下:第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财政分权对政府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策略具有显着影响。总体来看,财政分权度的提高会减少地方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地方政府的财政支出模式仍然是偏向生产建设型,创新驱动的力度和深度还有待提高。地方政府主要根据企业所有权性质而不是企业规模进行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地方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在空间上呈现相互替代的竞争策略,而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呈现相互模仿的竞争策略,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主要来自于地方政府的本级财政支出,说明地方政府已经表现出对创新驱动的重视,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和留住具有创新实力的非国有企业,提高本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竞相增加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氛围。地方政府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研发补贴上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竞争策略,即体现了财政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竞争模式在创新驱动发展下的活力,但也暴露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创新驱动上财权和事权不匹配以及各地区之间一体化协同发展不足的问题。第二,政府研发补贴对其他地区的全体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有显着的激励效应。地方政府的区域竞争、企业研发投入的溢出效应、跨区信号传递是政府研发补贴空间溢出效应的主要作用途径,政府研发补贴通过影响其他地区政府研发补贴和本地企业研发投入,间接的影响其他地区企业的研发投入,同时对其他地区相同类型的企业释放信号。本文测算发现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全体企业研发投入均具有显着的短期直接影响、短期溢出影响、长期直接影响和长期溢出影响。尽管政府研发补贴对本地全体企业专利申请数和新产品销售收入两种研发产出的影响均不显着,对其他地区全体企业的研发产出也不存在溢出影响,但是通过激励本地和其他地区企业提高自身研发投入水平,也会间接的提高企业研发产出水平。第三,政府创新政策下大型、国有企业和中型、非国有企业创新活动表现存在巨大差异,尤其是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反差巨大。政府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严格以专利申请数作为标准,而对国有企业则缺乏限制。政府研发补贴对本地和其他地区国有企业研发投入具有显着的挤出效应,而对本地和其他地区的非国有企业则有显着的激励效应,并且政府研发补贴对国有企业的跨区信号效应为负,而对跨区的非国有企业则传递正向信号,国有企业研发投入严重依赖于政府研发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对国有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无显着影响,但对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有显着的促进作用。国有企业存在资产负债率和利润水平越高而研发投入水平越低的问题,说明国有企业过高的负债率以及短视的考核机制制约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活力,而非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利润水平的提高均会促进自身研发投入的增长。国有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对专利产出的最优滞后期为滞后1期、新产品产出为滞后2期,而非国有企业专利产出为滞后2期、新产品产出为滞后1期,滞后期的差异反映出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较强,但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较弱,而非国有企业则将研发重点放在产业化和商业化上。第四,政府研发补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和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三种政府创新政策工具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政策失灵。政府对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存在严重的过度补贴问题,而对非国有企业的研发补贴则明显不足,政府研发补贴在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上的分配失衡与两者在政府研发补贴下的创新活动表现产生鲜明对比。以“利润”为核心的考核机制使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提高国有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水平的努力失败,而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则会充分利用加计扣除政策提高自身研发投入水平。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却显着降低了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自身研发投入水平,违背了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的政策设计初衷,非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仅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作为合理避税的工具。政府研发补贴与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的交互项系数在各类型企业的结果中均显着为负,说明政府没有处理好不同种类创新政策工具之间的协同作用问题,创新政策失灵与各种政策的无效叠加有关。

王少南[8](2016)在《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以来,基于信息技术革命而产生的层出不穷的新商业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为全球经济发展和创新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同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这其中突出地表现在一些平台型的企业以其成功的商业模式引领着现代化经济发展潮流。比如,易贝、易趣、淘宝这类的电子商务平台,同时服务商品的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谷歌、百度、搜狗这类网络搜索平台,同时服务网络广告市场和网络搜索市场;万事达、维萨、中国银联这类银行卡平台,同时服务由发卡银行、消费者组成的发卡市场和由商户、收单银行组成的收单市场、商户和持卡消费者;智联招聘、前程无忧这类的工作招聘平台,同时服务人才需求市场和求职者市场。上述这些由平台企业连接两边市场并同时提供服务的市场形态,就是21世纪以来被经济学界广泛关注和研究的双边市场(two-sided markets)。在双边市场中,平台两边的市场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并存在着交叉网络效应,平台企业对两边的市场采取不同的价格竞争策略。建立在传统单边市场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反垄断法并未考虑到双边市场的因素,市场竞争行为在双边市场的条件下表现出新的内涵与外延。因此,深入研究双边市场的发展和运行规律,探讨双边市场中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理论,针对双边市场进一步完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法律制度体系,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相应的反垄断法律建议,是当前反垄断法学研究与实践中应当直面的重要课题。本文以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滥用理论为主线,论述其在双边市场条件下具体适用的有关法律问题。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为导论部分,第二章至第六章为正文部分,最后为结论部分。各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导论。本文写作的缘起是奇虎诉腾讯案引发的对于双边市场条件下如何规制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思考。在双边市场模式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竞争秩序和消费者利益,阻碍了双边市场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完善双边市场条件下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规制理论,进而为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司法及执法实践提供支持。经过中外文献检索发现,现有的理论研究对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体系化研究不足。本文通过经济分析法学、比较研究、具体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双边市场条件下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第二章对双边市场理论作了简要阐述。双边市场理论是本文研究的基本经济学理论基础。在展开法学研究之前,必须对其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本章对其中的交叉网络效应、倾斜性价格结构等基本概念作出清晰的界定,对双边市场特征在具体产业中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梳理了平台企业在竞争中常用的策略。第三章对传统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在双边市场条件下的运用所涉及到的基本理论问题作了论述。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作为反垄断理论的组成部分,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变革密不可分。双边市场理论作为产业经济学的新领域,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在新的经济条件下的准确适用提出了发展的要求。基本的态度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从总体上仍然适用于双边市场,但是在具体进行结构分析和行为分析时需要充分考虑双边市场的特殊性,不能将双边市场中平台企业正常的经营行为误认为垄断行为,同时也要注意不能滥用双边市场概念,造成概念的混乱,不当地放纵了本应该予以规制的垄断行为。第四章对双边市场条件下如何认定市场支配地位作了论述。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实质是从结构上分析垄断行为的归责基础,是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理论在具体实践中运用的起点。本章分析了双边市场特征对界定相关市场所产生的影响,对目前经济学界、法学界对双边市场条件下界定相关市场主要方法作了简要评述,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并就绕开相关市场界定、直接使用相关证据认定市场支配地位的观点作了评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了在双边市场条件下认定平台企业的市场支配地位所应考量的市场份额、市场壁垒、交叉网络效应、考察时间等各种因素。第五章对规制双边市场条件下的价格滥用行为作了论述。在双边市场条件下,平台企业由于采取倾斜性价格结构策略,会在一边实施高价,而在另一边实施低价甚至免费。这种在价格方面表现出来的特征会对反垄断法规制价格垄断行为尤其是超高定价行为和掠夺性定价行为产生误导,从而容易使反垄断执法产生误差。本章分析了在双边市场条件下认定价格滥用行为的各种参考因素,比较了其在双边市场和传统单边市场条件下的异同,理清了相关行为的分析要点。第六章对规制双边市场条件下的非价格垄断行为作了论述。在双边市场条件下,交叉网络效应使平台企业或得到了强大的市场力量。在具有了市场支配地位之后,平台企业可能会实施各种非价格垄断行为,例如搭售、独家交易、拒绝交易等等。这些行为在传统单边市场中是否要受到反垄断法规制尚需要进行竞争分析,在双边市场中更是如此。相关考量因素需要作出一定的调整,才能作为合法与非法分析的依据。最后是结论部分。本章总结全文观点,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并立足中国实际提出若干建议。这部分既是对第一章提出的若干问题的回应,亦是本文写作的落脚点。

万阿俊[9](2016)在《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历史演变研究——兼论宏观调控政策转型的逻辑》文中认为探讨新形势下宏观调控的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是促进中国经济增长的现实需求。本文认为,宏观调控的一个核心仍集中于政策有效性,尤其是财政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在过去十年,中国一直习惯于使用财政和货币的政策搭配,但对于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未作出明确的指示和研判,无益于宏观调控准确性及政策转型创新。本文在一个较为系统的中国式财政货币政策框架下,运用TVP-VAR方法探究中国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历史演变,以及演变的背景和制度因素。发现:财政货币两类需求管理政策效率总体趋于下降;财政政策工具尤其是税收政策,其冲击效应及政策有效性在大部分时间强于货币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主要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经济新常态、进口渗透、固定资产投资占比等因素影响;另外,仅有税收政策在样本期政策效力上升,且在固定资产投资累积以及经济新常态等制度因素下呈现递进趋势。本文认为,在未来调控政策实施中,应构建适应新常态的宏观调控新框架:在财政政策方面,从侧重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有必要将财政政策尤其是税收政策置于先导地位,适度在经济调控中借鉴供给学派思想。在货币政策方面,应逐步完善政策工具箱,形成数量型工具(含社会融资规模、M2、信贷规模)与利率价格型工具结合的政策体系,并积极加强基础性金融改革,健全价格传导机制,提升各项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衣莉芹,周玉玺[10](2015)在《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述评》文中认为本文梳理了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的相关文献,总结分析了实证研究的评估对象和影响范围的不同选择,并围绕会展经济影响评估框架,对评估过程中的数据调研及处理、评估方法选用、经济变量指标、评估结果分析等四方面结合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评述。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逐渐增多并逐步深入,其研究重心为评估结果的有效性,具体体现于对高估评估结果、低估评估结果以及影响评估结果的其他因素的探讨和争论;未来研究的努力方向主要是数据有效性的持续提升、评估方法的探索及修正、会展其他经济收益的评估等。

二、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应予关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应予关注(论文提纲范文)

(2)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主要研究目标、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主要创新点和不足
        1.5.1 本文的创新点
        1.5.2 不足
2 相关概念和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社会型基础设施的定义
        2.1.2 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
    2.2 相关文献综述
        2.2.1 社会型基础设施与公共生活完善的相关文献
        2.2.2 社会型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文献
        2.2.3 基础设施经济和社会效应的相关文献
        2.2.4 文献述评
    2.3 本章小结
3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效应的理论基础和影响机制分析
    3.1 理论基础
        3.1.1 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3.1.2 人力资本相关理论
        3.1.3 发展经济学相关理论
        3.1.4 以人为本的发展理论
        3.1.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3.2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效应的影响机制研究
        3.2.1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影响机制
        3.2.2 社会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的影响机制
    3.3 本章小结
4 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研究
    4.1 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
        4.1.1 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中央项目和地方项目比例变化
        4.1.2 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资金来源变化
        4.1.3 我国各类社会型基础设施投资占城镇投资比重变化
        4.1.4 我国社会和经济型基础设施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
    4.2 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的供需现状
        4.2.1 研究方法和数据获取
        4.2.2 各类社会型基础设施供需协调发展分析
    4.3 我国经济型、社会型与其他基础设施资本存量估算
        4.3.1 基础设施存量估算的基本方法
        4.3.2 三类基础设施全国资本存量估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经济效应——基于PLS和系统GMM的实证分析
    5.1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PLS影响路径分析
        5.1.1 PLS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5.1.2 路径模型的研究假设、路径设定以及数据说明
        5.1.3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5.2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系统GMM分析
        5.2.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5.2.2 回归结果分析
    5.3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异质性分析
        5.3.1 经济增长的异质性分析
        5.3.2 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异质性分析
        5.3.3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异质性分析
    5.4 进一步分析—经济型基础设施经济效应的系统GMM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社会效应——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
    6.1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和谐社会综合评价指标构建
        6.1.1 评价指标设计与数据处理
        6.1.2 和谐社会综合指标因子分析过程及结果
    6.2 社会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的空间计量分析
        6.2.1 模型构建与指标选取
        6.2.2 空间计量模型的研究假设
        6.2.3 社会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回归结果分析
    6.3 进一步分析—经济型基础设施社会效应的空间分析
        6.3.1 全样本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6.3.2 分区域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6.3.3 分时段空间回归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经济社会综合效应——基于熵权TOPSIS和灰色关联度的实证分析
    7.1 基于熵权TOPSIS评价模型的经济社会综合指标构建
        7.1.1 熵权TOPSIS模型和指标选取
        7.1.2 基于熵权TOPSIS模型的经济社会综合效应指标分析
    7.2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综合效应的灰色关联分析
        7.2.1 社会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效应的灰色关联分析
        7.2.2 社会型与经济型基础设施经济社会效应的灰色关联对比分析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政策启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启示
    8.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成果
后记

(3)中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规模差异、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5 研究创新
2 文献综述
    2.1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
    2.2 房地产投资与相关产业
    2.3 房地产投资与区域经济
    2.4 房地产投资空间溢出效应
    2.5 文献述评
3 理论基础及作用机制
    3.1 理论基础
        3.1.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理论
        3.1.2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的房地产投资理论
        3.1.3 城市化、集聚经济的房地产投资理论
        3.1.4 投资乘数效应的房地产投资理论
    3.2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理分析
        3.2.1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3.2.2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抑制作用
        3.2.3 房地产政策对房地产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保障作用
    3.3 本章小结
4 房地产投资与宏观经济关系研究
    4.1 中国房地产投资发展现状分析
        4.1.1 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历程
        4.1.2 中国房地产投资发展现状
    4.2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关系分析
        4.2.1 理论分析
        4.2.2 数据选取与处理
        4.2.3 房地产投资与GDP的协整检验
        4.2.4 房地产投资与GDP短期影响关系分析
    4.3 房地产投资与三次产业关系分析
        4.3.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2 数据选取与处理
        4.3.3 房地产投资与三次产业相互影响关系的实证检验
    4.4 本章研究结论
5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规模差异性研究
    5.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度量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变量度量
    5.2 单位根检验和描述性统计
        5.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5.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5.3 实证分析
        5.3.1 不同规模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
        5.3.2 不同增速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
        5.3.3 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影响
    5.4 本章研究结论
6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区域差异性研究
    6.1 计量模型设定与变量度量
        6.1.1 计量模型设定
        6.1.2 变量度量
    6.2 单位根检验与描述性分析
        6.2.1 面板单位根检验
        6.2.2 变量描述性统计
    6.3 实证分析
        6.3.1 全样本实证分析
        6.3.2 分地区实证分析
        6.3.3 分时段实证分析
        6.3.4 分地区分时段实证分析
    6.4 本章研究结论
7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7.1 房地产投资空间溢出效应
    7.2 计量模型设定和变量度量
        7.2.1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
        7.2.2 变量度量
    7.3 单位根检验和描述性分析
        7.3.1 面板单位根检验
        7.3.2 变量描述性统计
    7.4 实证分析
        7.4.1 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面板空间效应
        7.4.2 稳健性检验
    7.5 本章研究结论
8 结论、建议和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对策建议
    8.3 研究不足
    8.4 研究展望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5)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理论分析
    第一节 相关概念概念范畴的界定
        一、财政支出的相关概念界定
        二、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二节 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依据
        一、财政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基础理论
        二、财政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 财政支出作用于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分析
        一、维持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二、经济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三、社会性支出对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
第二章 居民消费现状与特征分析
    第一节 居民消费水平总体特征
        一、居民消费率总体呈下降趋势
        二、消费对经济的贡献率低于投资对经济的贡献
        三、居民消费水平增长速度低于居民收入的增长
        四、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明显
        五、中、西部地区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均低于东部地区
    第二节 居民消费的结构特征
        一、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
        二、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显着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缓慢
    第三节 形成我国居民消费现状的成因分析
        一、收入水平
        二、预期的不确定性
        三、产品与服务的供给能力与水平
        四、城乡间、区域间居民收入差距
        五、消费环境
第三章 财政支出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现状分析
        一、财政规模总量的衡量指标
        二、财政支出规模的绝对规模持续增加
        三、财政支出规模的相对量呈U型变化
    第二节 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分析
        一、维持性支出变动波动大
        二、经济性支出随经济变化而波动
        三、社会性支出逐渐增多
第四章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分析
        一、财政支出规模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二、模型的选择与介绍
        三、实证检验与分析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空间动态分析
        一、理论模型
        二、模型介绍与设定
        三、变量选择与说明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财政支出结构与居民消费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的冲击效应分析
        一、模型选择与设定
        二、变量的选择与说明
        三、实证结果与证明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空间动态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模型的变量设定与数据处理
        三、实证分析与基本结论
第六章 财政支出对促进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与借鉴
    第一节 财政支出与居民消费的国际比较
        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占比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二、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与其他国家差异明显
        三、我国居民消费率处于世界较低水平
        四、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处于较低层次
    第二节 对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的国际借鉴
        一、美国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二、德国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三、日本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及成效
    第三节 国外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的主要经验
        二、给我国的启示
第七章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总体结论
        二、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影响居民消费的研究结论
    第二节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政策
        一、增加居民消费的能力与意愿
        二、提高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三节 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优化途径
        一、合理安排财政支出规模,有效促进居民消费
        二、优化维持性支出结构,奠定居民消费的良好基础
        三、调整经济性支出结构释放居民消费潜力
        四、加大社会性支出投入以减少居民预期支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6)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背景和意义
    0.2 研究方法和内容
    0.3 研究的方式
    0.4 创新之处
1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1.1 财政政策的相关理论
        1.1.1 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1.1.2 新古典综合学派有关理论
    1.2 结构性改革的思想基础
        1.2.1 马克思供给需求思想
        1.2.2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思想
        1.2.3 马克思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思想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税收政策效应
        1.3.2 关于政府支出效应
        1.3.3 关于财政政策的产出效应
2 中国经济增长的财政政策适应性分析
    2.1 1998年至今以积极为主的财政政策
        2.1.1 1998-200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2.1.2 2005-2008年平稳的财政政策
        2.1.3 2008-2017年积极的财政政策
    2.2 逆周期财政政策效果
        2.2.1 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之依据
        2.2.2 中国IS-LM模型估计
        2.2.3 乘数效应分析
3 经济新常态下结构性改革原因及国外经验借鉴
    3.1 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原因
        3.1.1 经济增速持续下行
        3.1.2 经济结构的失衡
        3.1.3 供需结构的矛盾
    3.2 西方国家经验借鉴
        3.2.1 美国70年代措施
        3.2.2 英国70年代措施
4 我国财政政策转型及制度保障
    4.1 中国的财政政策转型
        4.1.1 增加创新资金投入,实现创新引领发展
        4.1.2 增加财政资金投入,落后产能尽快去掉
        4.1.3 降低企业税收负担,解放企业主体活力
        4.1.4 严格监控涉企收费,财政职能尽早转变
    4.2 制度保障
        4.2.1 传统政策观念有待转变,公共财政体制建立迫在眉睫
        4.2.2 坚持财税变革不动摇,各项管理机制要一直完善
        4.2.3 改善市场、政府关系,新老产能需要转变
5 文章得出的结论和不足
    5.1 结论
    5.2 不足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对企业创新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三节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政府研发补贴的理论基础及文献研究
        一、知识溢出与市场失灵
        二、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研究
        三、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影响的研究
    第二节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及文献研究
        一、地方政府竞争的理论机制和相关研究
        二、财政分权理论
        三、地方政府竞争的实证研究文献
    第三节 文献总结与评述
第三章 中国各地区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科技创新的总体态势
        一、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研发投入
        二、政府财政科技拨款
        三、中国区域经济创新度
    第二节 政府研发补贴下的企业创新
        一、政府对企业的研发补贴与税收优惠
        二、企业研发投入
        三、企业研发产出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区域竞争与R&D溢出的测度方法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
        一、传统的空间权重矩阵
        二、非对称的空间权重矩阵
        三、基于中国铁路客运车次数据的空间权重矩阵
    第三节 静态空间面板模型
        一、静态空间面板模型的分类
        二、直接效应与溢出效应
        三、静态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
        四、模型的识别与选择
    第四节 动态空间面板模型
        一、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设定
        二、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主要研究方向
        三、动态空间杜宾面板模型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
        四、动态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模型
        一、中央政府干预下的地方政府财政支出
        二、地方政府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模型
    第三节 实证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区域竞争的实证模型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空间相关性的MoranⅠ检验
        二、模型选择的LM检验
        三、实证结果
        四、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理论机制
        一、价格效应
        二、挤出效应和激励效应
        三、信号效应与信息不对称
        四、空间溢出效应
    第三节 实证模型构建与说明
        一、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投入影响的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三、实证模型设定的补充与扩展说明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动态面板扰动项自相关检验和过度识别检验
        二、空间相关性的MoranⅠ检验
        三、模型选择的LR检验
        四、实证结果
        五、政策工具的短期影响和长期影响
        六、稳健性检验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的影响
    第一节 理论文献
    第二节 实证模型构建与变量说明
        一、地方政府研发补贴对企业研发产出影响的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说明与数据来源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最优滞后期的确认
        二、空间相关性的MoranⅠ检验
        三、模型选择的LR检验
        四、实证结果
        五、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未来展望
附录
    附录1 世界主要组织和国家研发投入强度
    附录2 中国区域经济创新度指标体系的构建和说明
    附录3 省际铁路客运运行车次及时间数据
    附录4 各地区企业R&D经费支出价格指数(2009—2015年)
    附录5 各地区财政分权度(2009—2015年)
    附录6 各类型企业研发投入实证研究的相关检验结果
参考文献
后记

(8)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奇虎诉腾讯案引发的思考
        一、双边市场特征对该案的影响
        二、对该案的反思
        三、问题归纳
    第二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双边市场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双边市场的基本概念
        一、双边市场的概念
        二、交叉网络效应:双边市场的根本特征
        三、非对称的价格结构:双边市场的基本策略
        四、双边互补性和相互依赖性:双边市场的存在价值
    第二节 双边市场的现实形态及其理论分类
        一、双边市场的现实形态
        二、双边市场的理论分类
    第三节 平台企业的基本竞争策略
        一、定价策略
        二、产品差异化策略
        三、转换成本策略
        四、排他性策略
第三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竞争理论的发展及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分析框架
        一、竞争理论发展的回顾
        二、基于竞争理论的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分析框架
    第二节 双边市场理论对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分析框架的影响
        一、用户注意力对双边市场条件下竞争关系的影响
        二、寡头垄断特征对市场结构标准适用的影响
        三、非对称价格结构对滥用行为违法性认定的影响
    第三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总体原则
        一、反垄断法应该规制双边市场条件下的竞争行为
        二、反垄断法适用应秉持审慎的态度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价值目标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禁止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制度的程序建议
        五、防止“双边市场”概念的滥用
第四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的市场支配地位认定
    第一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的相关市场界定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适用《相关市场界定指南》的困境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相关市场的界定方法述评
        三、完善双边市场条件下相关市场界定的立法建议
    第二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市场支配地位认定的考量因素
        一、市场份额因素
        二、市场进入壁垒因素
        三、交叉网络效应因素
第五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一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不公平价格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不公平价格行为的特殊性分析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平台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比较方法的运用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不公平价格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第二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特殊性分析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价格歧视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第三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价格成本认定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掠夺阶段分析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补偿阶段分析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掠夺性定价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第六章 双边市场条件下非价格滥用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第一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双边市场的免费模式对搭售行为违法性认定的影响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强制性分析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卖品与结卖品之间的独立性分析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五、双边市场条件下搭售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第二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特殊性分析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合理性分析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独家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第三节 双边市场条件下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
        一、双边市场条件下拒绝交易行为的竞争效果分析
        二、双边市场条件下关键设施原则的适用
        三、双边市场条件下知识产权拒绝许可的处理
        四、双边市场条件下拒绝交易行为的反垄断法规制建议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9)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历史演变研究——兼论宏观调控政策转型的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计量方法、模型设定及冲击识别
    (一)模型形式
    (二)数据、先验设定及冲击识别
三、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历史演变———乘数效应及经济增长的解释能力分析
    (一)财政货币政策脉冲响应与乘数效应分析
        1、财政政策冲击动态效应分析。
        (1)财政支出乘数效应。
        (2)税收乘数效应。
        2、货币政策冲击的动态效应分析。
    (二)财政与货币政策有效性进一步分析:对经济增长的调控效率和解释能力
四、财政货币政策调控效率演变的背景制度因素
    (一)模型设定
    (二)实证结果及分析
五、结论———新常态下宏观政策转型的逻辑

(10)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的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
    1. 1 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的评估对象界定
    1 . 2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的评估范围差异
2 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研究思路及争议
    2. 1 总体评估框架
    2. 2 数据调研及处理
        2. 2. 1 范围支出者界定
        2. 2. 2 范围支出界定
    2. 3 评估方法及模型
        2. 3. 1 I-O分析法
        2. 3. 2 乘数分析法
        2. 3. 3 其他分析法
    2. 4 经济变量指标
    2. 5 评估结果分析
3 讨论
    3. 1 当前研究重点
    3. 2 未来研究方向
    3. 3 启示

四、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应予关注(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口老龄化如何影响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基于经济扩张期和收缩期的比较研究[J]. 罗美娟,龙腾. 财经科学, 2021(11)
  • [2]我国社会型基础设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研究[D]. 邢斯达.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 2021(11)
  • [3]中国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规模差异、区域差异及空间溢出效应视角[D]. 景刚. 东北财经大学, 2019(06)
  • [4]增值税减税的产出乘数效应——基于投入产出网络视角[J]. 刘元生,陈凌霜,刘蓉. 财经科学, 2019(01)
  • [5]促进居民消费的财政支出研究[D]. 李翠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4)
  • [6]中国经济新常态下财政政策转型研究[D]. 金圣渊. 辽宁大学, 2018(01)
  • [7]研发补贴的区域竞争对企业创新影响研究[D]. 李世奇.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8(12)
  • [8]双边市场条件下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反垄断法规制[D]. 王少南. 武汉大学, 2016(01)
  • [9]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控有效性的历史演变研究——兼论宏观调控政策转型的逻辑[J]. 万阿俊. 上海金融, 2016(07)
  • [10]国外会展经济影响评估实证研究述评[J]. 衣莉芹,周玉玺. 旅游科学, 2015(04)

标签:;  ;  ;  ;  ;  

重视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