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一、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欲文明其精神,先自野蛮其体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与锻炼坚持状况,对体育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锻炼坚持是指个体持续在一段时间内进行规律锻炼并长期保持的行为,是个体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魄、健康生活、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必要条件。《体育强国建设纲要》中明确“要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不但肩负体育教育职能,更兼具促进锻炼坚持、增强学生体质、建设校园体育、建树正确体育观的育人责任。但至今为止,大学生身体活动不足、锻炼坚持困难,依旧是学校体育的突出问题。体育领域学者对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由来已久,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梳理时发现,相关研究历经探索与奠基、起步与发展、成熟与融合三个阶段,形成了以健康信念模型、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等为核心的理论框架,但缺乏对决策过程的关注;且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赋能大学生锻炼行为虚拟化,虚拟体育社交与用户生成内容知识共享等,改变了传统锻炼坚持行为的研究场域,相关适应性研究稀缺。基于此,提出了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与促进策略的研究问题。本研究综合运用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挖掘、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机器学习和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从我国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研究历程梳理入手,结合虚拟锻炼社区用户生成内容分析与访谈资料的交互验证,识别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影响因素,理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的决策过程、建立模型验证影响因素间的作用机制,并细化锻炼坚持行为分类、制定促进策略,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受生活方式自评、健康认知自评、运动认知自评、个人投入、社会支持、锻炼氛围、场地器材、锻炼获益感知、锻炼风险感知、锻炼动机、锻炼自我效能、锻炼坚持时间、锻炼坚持质量等13个因素的影响。这13个因素构成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的五大因素即健康自我评价、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坚持行为。(2)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五大因素之间存在“感知输入-决策-驱动-行为输出”的四层决策逻辑,形成一个链式中介模型,可归纳为具有五因素四层次的“SCeiP”行为模型。该模型是以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为研究对象,以促进和优化锻炼坚持相关因素及决策过程为目标,通过不断完善锻炼坚持行为相关因素作用及协同,促进大学生持续做出锻炼坚持决策的行为模型。(3)锻炼内驱力是锻炼坚持行为的动力来源,是“SCeiP”模型中的核心中介变量,且根据个体所处行为阶段不同,影响不同。模型内部两条促进路径和外部两条反馈路径,均遵循“客观-主观-客观”的作用逻辑,说明锻炼坚持是客观因素通过主观因素发挥能动作用的结果,研究既要关注客观影响因素,更要关注主观作用机制。(4)大学生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影响,单次锻炼的效果感知与经验总结,会影响后续决策。锻炼坚持实质上是一个动态变化、螺旋发展的系统,是个体针对“是否进行锻炼”做出理性决策的过程。在一段时期内,每次决策及行为输出结果均会反馈至输入层,影响新一轮决策。在虚拟锻炼社区调研中发现锻炼者偏好对锻炼效果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只有锻炼获益大于锻炼风险时,个体才会产生足够的锻炼内驱力,选择坚持锻炼。(5)虚拟锻炼社区汇集大学生锻炼坚持及衍生的锻炼知识共享与社交行为,锻炼坚持行为理论在虚拟化锻炼场域中具有一定适应性,但仍需不断拓展。大学生信息化锻炼虚拟社区与平台是新时代锻炼坚持行为叙述规则和价值逻辑建立的主战场,需要着力设计与打造。基于“SCeiP”模型形成了高校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线上线下双循环促进的总体思路。根据巴纳姆效应理论,利用信息化平台知识共享塑造科学体育观导向,在尊重学生个体行为差异的前提下,发挥学生体育锻炼坚持价值认同的聚合效应,以促进大学生锻炼坚持。(6)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预测与导向内容推荐,实现分类促进策略,本研究选用PCA-GS-SVM算法训练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数据分类器,训练效率高且正确率在训练集及测试集中均高于87%,能够满足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平台分类促进策略的应用要求,有效支撑“SCeiP”模型实践应用。将锻炼坚持行为分为八类,针对不同类别行为特点,制定具体分类促进策略。(7)设计实现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为实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锻炼坚持促进提供平台策略及保障策略。从应用需求出发设计平台功能,将“SCeiP”行为模型中涉及的理论概念具象化,融合反馈机制、激励体系、粘性强化等,设计锻炼坚持行为信息化促进方法,为“SCeiP”行为模型的应用落地打造良好基础。并针对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信息化平台的推广应用,从组织保障策略、制度保障策略、监管反馈策略等三个方面,制定保障策略。本研究创新性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第一,研究引入管理学理论拓展锻炼坚持研究理论架构,拓宽现有锻炼行为研究的应用场景;第二,集成大数据研究方法,拓展虚拟锻炼社区用户分类和用户生成内容分析研究路径,丰富了锻炼坚持行为研究的方法论体系;第三,自行发展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问卷,为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量化研究提供有效量具及实证基础。

邱宣凯[2](2020)在《运动类APP的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基于感知效益/障碍变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适当的身体活动水平会促进大学生心理与生理的健康,提高幸福感。中国20至69岁的成年人中,只有18.7%达到了目前建议的身体活动水平。大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也有显着性下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肥胖率增加,身体素质下降。提高大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最主要的方式是促进大学生的锻炼行为,这需要大学生自身、教育工作者、相关政策制定者从自我、人际、校园组织、校园相关政策乃至社会等各方面采取相关措施。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运动类APP的兴起为体育锻炼打造了一个新的场景,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健身体验。该类APP提供各类健身指导视频、帮助制定锻炼计划、辅助跑步、骑行等功能,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水平提供了一种方便且使用成本低廉的介入手段。对运动类APP的介入与大学生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有利于研发人员改进相关APP产品,同时有助于提高APP促进大学生锻炼行为的介入效果。该研究以苏州市三所高校的4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在深入探讨锻炼行为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生的锻炼行为、大学生的锻炼感知效益/障碍以及运动类APP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超过一半的大学生身体活动水平未达到WHO对于身体活动的建议。不同性别之间,体育类专业与非体育类专业之间的锻炼水平有显着差异。健康/体能、身体/体重、成就感、舒缓压力等是大学生普遍的锻炼感知效益。锻炼耗费精力、缺乏锻炼时间、缺乏锻炼场地/设施等是大学生普遍的锻炼感知障碍。(2)大学生运动类APP整体使用率较高,但大部分使用时间少于三个月,长期使用者比例较低。(3)运动类的APP介入可以降低大学生特定的锻炼感知障碍,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锻炼水平。锻炼水平的提高反过来可以降低锻炼感知障碍,同时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健康状况的改善可以增加大学生的锻炼感知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锻炼水平。

韩苗芳[3](2020)在《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预防及击球稳定性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网球选修班女生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科学高效的功能性训练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体育学界的专家学者逐渐将其应用到学校体育中,但其应用的范围仍未与高校体育具体的课程相结合。经前人研究总结发现,功能性训练有利于提高小学短式网球运动员的击球稳定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预防运动损伤。论文结合在高校体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体育项目——网球,设想将功能性训练应用于普通高校体育网球课程,探究功能性训练对网球选修班大学生运动损伤预防及击球稳定性的影响,为功能性训练应用于高校体育网球课程提供实质性参考。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随机选取复旦大学的两个网球选修班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班选取24人进行实验,实验组进行功能性训练干预,对照组进行常规网球课。对照组只进行常规的网球教学,不进行其它干预;实验组制定12周功能性训练计划,训练时间为每周二上午,每次时间为40分钟,分别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各20分钟。训练内容为支柱力量与动作准备、快速伸缩复合、动作技能、力量与爆发力训练、能量系统发展,、恢复与再生训练共六个板块。其中,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技战术教学内容一致。实验前后进行功能性动作筛查(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简称FMS)和国际网球等级(International Tennis Number,简称ITN)水平测试中的击球深度和精度测试。运用SPSS20.0进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呈正态分布,分别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P<0.05认为存在显着性差异。从中得出研究结果表明:1、经过FMS测试发现,对照组实验前后FMS分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后FMS分值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FMS分值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且实验组FMS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说明在网球课中应用功能性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这对于提高大学生网球正反手击球稳定性具有积极意义。2、经过ITN测试中的深度精度测试,对照组实验前后测试指标发生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前后测试指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实验组、对照组测试指标具有极显着性差异(P<0.01),而且实验组对提高大学生网球击球稳定性影响更明显。这说明在网球课中应用功能性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网球击球的稳定性。上述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功能性训练网球课对大学生的功能性动作筛查具有积极影响,改善了网球选修班大学生的关节灵活性、稳定性和躯干多维度稳定性,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具有积极意义。2、对功能性训练网球课和常规网球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功能性训练网球课和常规网球课均能达成网球课的教学目标,功能性训练网球课对大学生的影响更加全面,它有利于预防运动损伤,从而加强网球正反手击球稳定性,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网球技能水平。3、通过功能性训练网球课和常规网球课的对比,功能性训练网球课在运动损伤预防和提高网球的正反手击球稳定性均优于常规网球组。因此,在高校网球课程中有必要加入功能性训练。

杨航[4](2020)在《大连市高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文中提出对大学生健身需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旨在对大学生健身运动的需求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全面的了解,进而从需求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大学生的体育健身活动健康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大连市部分高校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本次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有:在健身知识需求上,有88.83%的大学生表示对训练学知识有需求,有67.33%的大学生对运动损伤预防及康复有需求。在大学生体育健身的心理需求中,审美需求排在首位,占比达到42.50%。在场馆需求上,目前有72.16%的学生会选择在校内免费运动场馆进行体育运动。健身指导需求方面,有45%的学生在健身运动过程中需要体育健身指导。在健身项目上,大学生对体育健身项目需求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跑步,占总比例的16.17%。本研究得到的结论如下:(1)健身知识需求主要体现在训练学知识、运动损伤康复知识、运动营养知识等方面;在健身场馆选择上,主要是校内场馆;体育课可以满足大多数学生体育健身的需求。(2)在对于运动项目的需求上。男生会选择跑步、篮球、羽毛球等激烈运动,女生会选择健身操、瑜伽、游泳等放松项目,这主要取决于男、女生心理和生理等方面的一些差异。(3)在对健身指导方面的需求,女生高于男生,有将近一半的学生表示需要健身指导;在高校大学生对体育健身心理需求上,主导因素是审美需求。(4)大学生健身需求的影响因素主要受到大学生对健身知识重要性认识、科学健身知识了解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的建议如下:(1)加强校园体育健康知识宣传工作。通过组织健康月、健康周、健身知识竞赛等活动,并通过海报、展板等媒介,增强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的了解。(2)以学生的健身需求为导向,改革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安排。结合不同年级大学生的身体特征及运动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将大学生需求度较高的训练学知识、运动损伤康复等知识增加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3)提高体育教师对大学生健身需求的指导力度。学校可以安排部分体育教师在体育运动场馆对一些有运动指导需求的大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根据当前的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运动量。(4)学校应当加大经费投入,完善体育场地及设施,满足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求。

陈鹏飞[5](2020)在《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微信公众号是公众号的发布者和关注公众号的人群之间交流、沟通的平台,同时公众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接受到自己想要知道的知识,笔者通过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向被试中年群体推送健康、健身知识,健身方法和手段,目的在于促进中年人进行科学的健身。本研究利用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的研究方法;研究利用《体育活动等级量表》和自制《体育认知问卷》作为因变量的测量工具;选取长治市范围内的80名(实验组40名、对照组40名)中年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采用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被试群体进行为期16周的实验干预,探索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人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其他能促进中年人科学健身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1.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锻炼行为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上有明显的提高,考虑到中年人的年龄特点以及科学健身的方法,中年群体实验前后运动强度变化不大。2.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的体育认知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具体表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干预以后,中年群体了解了体育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掌握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及损伤后的处理方法,学会了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了不同的运动所消耗的热量,针对不同的群体,掌握了一些慢性疾病的运动处方。

韩峰[6](2020)在《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研究 ——以张家口、乌兰察布、大同市六所高校为例》文中指出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开启了我国冰雪运动的新时代,也为高校大力发展冰雪运动、促使大学生积极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契机。参与冰雪运动不仅对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运动技能具有强大的锻炼价值,而且对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拼搏精神、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培养也都有着其他运动项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以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为研究对象,按照研究目的的需要选取张家口市、乌兰察布市、大同市的六所高校的分管体育部门领导、体育院系(部)教师和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等方法对“乌大张地区”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情况、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现状以及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结论如下:(1)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网络宣传、校园宣传、传统媒介等对2022年冬奥会以及冰雪运动项目的宣传力度的增加,“乌大张地区”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程度得到了提升。(2)随着冬奥会进入北京时间,“乌大张地区”大部分大学生通过和朋友同学一起、和家人一起以及学校的冰雪运动课程等途径经常参与冰雪运动,大部分大学生对冰雪运动表示喜欢。(3)2022年冬奥会对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次数、时长、消费、消费满意度、对冰雪运动的喜爱程度等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4)大学生受经济条件的影响、场地设施的限制、缺乏专业的指导、担心意外受伤和高校组织力度不足等因素影响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据此,论文从政府、社会、学校三方面提出了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相应的建议,旨在为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王天燕[7](2020)在《舞蹈科学视阈下舞蹈训练的损伤现状与防治研究 ——以甘肃省四所高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舞蹈训练是一个日积月累的锻炼过程,而在日常的训练中极易发生舞蹈损伤。舞蹈损伤对舞蹈领域的消极影响较为明显,舞者损伤程度较轻时在一段时间内难以进行正常的舞蹈训练,而损伤严重则会导致舞者的舞蹈生涯就此结束,甚至造成身心的永久性伤害。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只有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延长我们的舞蹈艺术生命。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法,以在甘肃省具有一定专业代表性的四所高等院校舞蹈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其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发生舞蹈损伤的情况,从舞蹈科学的角度分析出致伤原因及损伤规律,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预防及治疗措施,以期为教师教学、学生训练、课程改革及医务监督等方面起到理论性的推动作用。研究结果如下:1.调查对象在舞蹈训练过程中发生舞蹈损伤的情况:调查对象发生舞蹈损伤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普高生发生舞蹈损伤的数量远高于中专生;考入大学前的舞蹈损伤发生率要高于入校后。调查对象最易发生的舞蹈损伤类型是肌肉损伤、肌腱和韧带损伤、关节损伤等;发生舞蹈损伤比例最高的部位是腰部、踝部和膝部;发生舞蹈损伤的程度以轻度损伤和中度损伤为主。2.从生理因素、训练因素、技术因素等角度分析导致调查对象发生舞蹈损伤的原因。针对舞蹈损伤的预防策略包括准备活动、整合活动、科学执教等。以舞蹈治疗、中医康复治疗、普拉提训练为例探讨适于舞蹈专业学生的科学治疗方式。

陈咸[8](2020)在《健身教育理论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知信行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大学体育教育,作为贯彻终身体育的中间环节,是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思想,养成体育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诸如《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政策纲领对高校的体育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高校体育教育面临的新的挑战。本研究探讨高校开展健身教育理论课程的程体系及实施策略,并通过对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知识、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三个维度的影响,对课程的效果进行评估,旨在探索高校开设健身教育理论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价值,为今后进一步完善健身教育理论课程体系提供依据。方法:基于“知信行”理论模型,自行编制《大学生体育锻炼知信行问卷》。问卷条目的修订采用德尔菲法,经过多轮专家评定整合完成。问卷内容包含体育锻炼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三个维度。内容效度达0.91,重测信度数较高(r≥0.78)。以选修健身教育理论课程的学生为实验组(n=193),以性别、班级等匹配条件按照1:1招募对照组(n=193)。实验组接受12周共36学时的健身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教学内容包括体力活动与健康的关系、运动处方理论与实践和运动损伤等。课程结束后,采用《大学生体育锻炼知信行问卷》对体育锻炼知信行得分的改变进行数理统计分析,评价教学效果。结果:(1)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一般资料、体育锻炼知识、体育锻炼态度和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得分无差异(P>0.05)。(2)12周课程结束后,实验组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锻炼态度两个维度的得分均高于实验前(P<0.05)。但体育锻炼行为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12周课程结束后,实验组的体育锻炼知识和体育锻炼态度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体育锻炼行为水平无差异(P>0.05)。结论:12周健身教育理论课程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改善其体育锻炼的态度。但该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作用有限。提示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可能是一项漫长的系统工程,任重而道远。

董志豪[9](2020)在《不同锻炼情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人民生活状态的逐渐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例如,私家车的普及让出行变得更加快捷、电子产品的更新换代使人们的闲暇生活过得更加丰富。我们所认为的“生活质量”逐渐提升,我们的体质健康问题却日益突出。体育锻炼所蕴含的健身、健心功能以及提高个体生命质量方面的价值,一直为人们所追崇与认同。根据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报告可知,肥胖、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终身体育”观念薄弱等问题。大学生经常体育锻炼率仅在21%-48%之间。已有研究表明,个体行为的发生与改变并不是由单一因素所造成的,而是包括个人已有认知、他人支持或者所处情境共同造就的结果。然而,以往众多有关锻炼行为的研究并未充分考虑情境这一因素在个体锻炼行为的发生与维持过程中发挥的综合作用,且锻炼情境这一要素较少被学者们纳入到锻炼行为的实验干预研究中,因此,对于阐释锻炼行为的发生机制有待进一步考究。基于此,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实验法等方法,对郑州大学156名在校生进行实验研究,考察不同锻炼情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锻炼促进提供理论指导。研究结果表明:1.大学生锻炼行为中锻炼时间维度均值得分为3.24,锻炼频率维度均值得分为3.21,锻炼强度均值得分为2.61,运动量均值得分为24.06。2.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锻炼时间、锻炼强度以及运动量上的得分差异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着性,而在锻炼频率上的得分差异未达到显着;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锻炼时间、锻炼强度以及运动量上的得分差异在0.001水平上达到显着,在锻炼频率上的得分差异在0.05水平上达到显着;不同出生地、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的大学生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锻炼强度以及运动量上的得分差异均未达到显着。3.实验干预前,对照组与实验各组学生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锻炼强度以及运动量方面均没有呈现出显着差性(P>0.05),实验后对照组与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实验4组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以及运动量方面呈现出显着性差异(P<0.05),在锻炼强度上均没有呈现出显着差异(P>0.05)。其中实验1组,即集体锻炼形式并施加认知干预的锻炼情境对于改善大学生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以及运动量效果。4.实验各组实验前后不论是男生还是女生,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以及运动量方面的均值得分均有较大幅度的增加,并且实验各组在实验前后的得分差异在0.05水平以上达到显着(P<0.05)。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大学生体育锻炼参与水平较低,体育活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对大学生锻炼行为产生影响。2.不同锻炼情境的教学实验干预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改善具有显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锻炼时间、锻炼频率以及运动量上,锻炼强度干预效果不明显。其中,集体锻炼形式且施加认知干预的锻炼情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改善效果最好;不同锻炼情境的教学实验能够有效改善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行为,且男生锻炼行为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女生。3.促进大学生体育参与对策有:体育教师加强专业技能与学科知识的学习,提高教学能力;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身”与“心”的投入;关注差异与满足需求相结合,优化锻炼参与氛围。

侯洁[10](2020)在《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文中提出2014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了《关于全面深化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指出了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基础,并提出研制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体系、标准、教材以及措施等。随着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理念被提出,体育也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以“核心素养”为目标,发展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方面。高校的体育学习是大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对其体育认知的完善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发展大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学校教育所提出的要求,同样也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为研究对象。首先理论构建大学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再通过德尔菲法对构成要素进行界定,最终确定了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由6个一级要素23个二级要素组成。一级要素有运动能力、体育知识、健康行为、体育品德、体育价值观和体育信息素养。然后依据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来设计调查问卷。本研究的调查对象为天津市14所高校的100名体育教师,调查内容为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主要包括:实施途径、培养内容、培养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运用数理统计法对学校和教师采取的培养策略进行整合,分析影响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学校的制度政策、体育环境、教师的专业素养、体育课程的实施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等。最后根据影响因素以及培养现状,优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第一,要完善培养实施政策,加强学校的重视程度、建立制度的保障机制和健全实施的奖励机制。第二,营造良好体育环境,改善体育硬件资源,创造体育文化氛围和搭建网络信息平台。第三,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提高教师核心素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提升体育教师科研水平。第四,优化体育课程设计,整合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学评价。第五,丰富课外体育活动,保证课余时间、增加活动方式和推动校外交流。

二、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性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相关概念的研究
        2.1.2 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
        2.1.3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理论
        2.1.4 文献述评
    2.2 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相关管理理论基础
        2.2.1 社会交换理论
        2.2.2 健康自我管理与行为决策
        2.2.3 综合集成思想与TEI@I方法论
    2.3 大数据分析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3.1 大数据支持体育行为记录与干预
        2.3.2 用户生成内容的自然语言处理与主题发现
        2.3.3 行为特征的聚类
        2.3.4 基于有监督机器学习的行为特征分类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与结构
    3.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因素研究设计
        3.1.1 因素筛选方法
        3.1.2 研究过程
        3.1.3 资料收集与处理
        3.1.4 资料初步分析结果
    3.2 因素界定
        3.2.1 基于文献的相关关键词界定
        3.2.2 基于UGC内容的因素提取
    3.3 模型因素一致性检验
        3.3.1 回访专家过程及数据选择
        3.3.2 权重计算与一致性检验
    3.4 因素结构分析
        3.4.1 锻炼坚持行为五因素
        3.4.2 锻炼效果感知双向作用拆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假设与验证
    4.1 锻炼坚持行为分析框架
    4.2 研究假设
        4.2.1 健康行为自评、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2 锻炼条件、锻炼效果感知和锻炼内驱力
        4.2.3 锻炼效果感知、锻炼内驱力和锻炼行为
        4.2.4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链式中介
        4.2.5 锻炼行为模型中的调节变量
    4.3 问卷设计原则与题目类型
        4.3.1 问卷题目类型
        4.3.2 问卷设计原则
        4.3.3 问卷题目设计
    4.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模型验证
        4.4.1 预调研
        4.4.2 正式调研
        4.4.3 结果分析
    4.5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的“SCeiP”模型
        4.5.1 “SCeiP”模型逻辑与特征
        4.5.2 “SCeiP”模型内部促进双路径
        4.5.3 “SCeiP”模型外部反馈双路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策略
    5.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思路、指导原则与目标
        5.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总体思路
        5.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指导原则
        5.1.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目标
    5.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与结果
        5.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需求分析及过程
        5.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结果
    5.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特点
        5.3.1 锻炼行为数据分类偏差分析
        5.3.2 不同类别特点形成原因分析
    5.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的“因材施教”策略
        5.4.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分类促进方式
        5.4.2 不同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类别促进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及保障策略
    6.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设计与实现
        6.1.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设计
        6.1.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的实现
    6.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保障策略
        6.2.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组织保障策略
        6.2.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制度保障策略
        6.2.3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监督反馈策略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管理因素构成专家意见调查表
    附录2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权重专家调查表
    附录3 预调研问卷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汇总
    附录4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调查问卷
    附录5 移动应用爬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6 用户生成内容话题识别程序展示(部分)
    附录7 Mplus程序部分展示(部分)
    附录8 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促进平台与应用关键代码(部分)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运动类APP的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基于感知效益/障碍变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与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身体活动概述
        1.3.2 运动类APP概述
        1.3.3 锻炼行为相关理论
        1.3.4 影响锻炼行为重要的中介变量
2 研究方法与设计
    2.1 研究及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3 研究设计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一: 大学生锻炼行为及运动类APP使用情况
        3.1.1 样本特征
        3.1.2 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
        3.1.3 大学生身体活动情况
        3.1.4 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情况
    3.2 研究二: 锻炼感知效益/障碍与锻炼行为
        3.2.1 大学生锻炼感知效益
        3.2.2 大学生锻炼感知障碍
    3.3 研究三: 运动类APP的介入对锻炼行为的影响
        3.3.1 运动类APP的使用与感知效益的关系
        3.3.2 运动类APP的使用与感知障碍的关系
        3.3.3 运动类APP在感知效益/障碍和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4 讨论与分析
    4.1 讨论一: 体育爱好、性别、体育类专业与锻炼行为
        4.1.1 体育爱好与锻炼行为
        4.1.2 性别与锻炼行为
        4.1.3 体育类专业与锻炼行为
    4.2 讨论二: 运动类APP的使用情况与影响因素
        4.2.1 大学生使用运动类APP影响因素
        4.2.2 运动类APP使用粘性
    4.3 讨论三: 感知效益/障碍、运动类APP、锻炼行为三者关系
        4.3.1 锻炼感知效益/障碍与锻炼行为
        4.3.2 运动类APP的使用与感知效益/障碍的关系
        4.3.3 运动类APP在感知效益/障碍和锻炼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4.4 总结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大学生锻炼情况
        5.1.2 大学生运动类APP使用情况
        5.1.3 运动类APP影响锻炼机制
    5.2 不足之处及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硕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预防及击球稳定性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网球选修班女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
        2.1.1 功能性训练的概念界定
        2.1.2 功能性训练的起源与发展
        2.1.3 功能性训练与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的关系
        2.1.4 功能性训练与传统体能训练的关系
        2.1.5 功能性训练的特征
        2.1.6 功能性训练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2.1.7 功能性训练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研究
    2.2 关于运动损伤的研究
        2.2.1 运动损伤的理论研究
        2.2.2 网球运动损伤的研究
    2.3 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的研究
    2.4 关于网球训练的研究
        2.4.1 网球项目特点
        2.4.2 网球运动的体能训练
        2.4.3 网球运动击球稳定性的研究
    2.5 关于国际网球等级水平测试(ITN)的研究
    2.6 运动损伤预防与击球稳定性的关系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预防运动损伤的结果与分析
        4.1.1 实验前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评分对比
        4.1.2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评分对比
        4.1.3 实验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评分对比
    4.2 击球稳定性的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前击球稳定性对比分析
        4.2.2 两组学生实验前后击球稳定性对比分析
        4.2.3 实验后击球稳定性对比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功能性训练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2 实验班大学生功能性训练计划实施表
    附件3 FMS测试方法和ITN测试方法
    附件4 功能性动作筛查评分单、国际网联技术等级测试击球深度精度评分表
    附件5 部分实验图片

(4)大连市高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需求和供给原理
    2.2 社会群体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
    2.3 高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问卷调查法
        3.3.3 数理统计法
        3.3.4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大连市高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调查与分析
        4.1.1 学生对体育健身知识了解的需求调查分析
        4.1.2 学生对体育健身运动场地需求的调查分析
        4.1.3 学生参加体育健身运动心理需求的调查分析
        4.1.4 学生的体育健身运动项目需求的调查分析
        4.1.5 学生对体育健身指导需求的调查分析
    4.2 大连市高校学生对体育健身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4.2.1 学生对体育健身重要性认识对需求的影响
        4.2.2 学生对科学健身知识了解对需求的影响
        4.2.3 体育健身供给对需求影响
        4.2.4 学校体育课开设对需求的影响
        4.2.5 消费能力对学生体育健身需求的影响
5 结论和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高校大学生健身需求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5)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选题依据
    1.1 中年人的特点
    1.2 微信公众平台的数据统计功能强大,更贴近用户
    1.3 科学健身已成为当代人的主要诉求
2 选题目的与意义
    2.1 选题目的
    2.2 选题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3 文献综述
    3.1 相关概念界定
        3.1.1 微信公众号
        3.1.2 中年群体
        3.1.3 体育认知
        3.1.4 体育锻炼行为
    3.2 国内研究现状
        3.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的研究现状
        3.2.2 体育认知的研究现状
        3.2.3 中年人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现状
        3.2.4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与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关系研究现状
    3.3 国外研究现状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实验法
        4.2.2 问卷调查法
        4.2.3 文献资料法
        4.2.4 数理统计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5.1.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的同质性分析
        5.1.2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组实验前后各指标的比较
        5.1.3 对照组体育锻炼行为的前后测比较
        5.1.4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因变量的比较
        5.1.5 体育锻炼行为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 体育认知各维度的对比分析
        5.2.1 体育认知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前测比较
        5.2.2 体育认知实验组实验前后数据对比
        5.2.3 对照组体育认知的前后测比较
        5.2.4 体育认知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数据对比分析
        5.2.5 体育认知子维度体育运动的益处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6 体育认知子维度科学健身方法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7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8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处方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5.2.9 体育认知子维度运动与热量消耗实验数据协方差分析
6 讨论
    6.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量及各因素的影响
        6.1.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强度的影响
        6.1.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时间的影响
        6.1.3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运动频率的影响
    6.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中各因素的影响
        6.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年群体掌握运动健康效益知识的影响
        6.2.2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运动损伤及处理方法的影响
        6.2.3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的影响
        6.2.4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运动与热量消耗知识的影响
        6.2.5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掌握和运用运动处方的影响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7.2.1 体育类微信公众号的发展对策
        7.2.2 促进中年人参与体育锻炼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山西省长治市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调查问卷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研究 ——以张家口、乌兰察布、大同市六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1.1 大学生是实现“冰雪强国梦”的生力军
        1.1.2 2022年冬奥会为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提供了良好契机
        1.1.3 参与冰雪运动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冰雪运动参与
        2.1.2 冰雪运动的直接参与
        2.1.3 冰雪运动的间接参与
    2.2 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相关研究述评
        2.2.1 高校冰雪运动的开展
        2.2.2 大学生冰雪运动的参与
        2.2.3 冰雪运动与奥林匹克教育的关系
        2.2.4 大学生参与冰雪运动影响因素
    2.3 已有研究的不足与本研究的思路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实地考察法
        3.2.5 数理统计法
        3.2.6 逻辑分析与归纳
    3.3 研究技术路线图
4 研究结果与分析讨论
    4.1 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分析
        4.1.1 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了解程度分析
        4.1.2 大学生对2022年冬奥会及其冰雪运动项目的认知途径分析
        4.1.3 大学生对冰雪运动项目安全意识的认知
    4.2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现状分析
        4.2.1 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基本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4.2.2 大学生冰雪运动直接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2.3 大学生冰雪运动间接参与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2.4 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消费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4.3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经济条件的影响
        4.3.2 场地设施的限制
        4.3.3 缺乏专业的指导
        4.3.4 担心意外受伤
        4.3.5 高校组织力度不足
    4.4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实例分析——以张家口学院为例
        4.4.1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谋划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之路
        4.4.2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建立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体系
        4.4.3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所见成效
        4.4.4 2022年冬奥会背景下制定了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发展规划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政府方面
        5.2.2 社会方面
        5.2.3 学校方面
参考文献
附录 A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调查(学生问卷表)
附录 B 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舞蹈科学视阈下舞蹈训练的损伤现状与防治研究 ——以甘肃省四所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诸项要素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三节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关于“舞蹈科学”的概念
        二、关于“舞蹈损伤”的概念
        三、关于“舞蹈训练”的概念
    第二节 关于“舞蹈科学”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舞蹈科学”的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舞蹈科学”的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关于“舞蹈损伤”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舞蹈损伤”的国内研究现状
        二、关于“舞蹈损伤”的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关于“舞蹈人体科学与训练”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舞蹈人体科学”的相关研究
        二、关于“舞蹈科学训练”的相关研究
第三章 甘肃省四所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甘肃省四所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情况的数据来源
        一、资料收集
        二、样本概括
    第二节 甘肃省四所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现状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的舞蹈损伤情况
        三、调查对象对舞蹈损伤的防护知识来源与需求情况
    第三节 甘肃省四所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情况的访谈结果归整
        一、高校教师访谈内容归整
        二、医生访谈内容归整
第四章 导致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的原因及对各方面产生的影响
    第一节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的致伤原因分析
        一、生理因素
        二、训练因素
        三、技术因素
        四、心理因素
        五、环境因素
        六、其他因素
    第二节 舞蹈损伤对高校舞蹈专业学生产生的不良影响
第五章 舞蹈科学视阈下舞蹈专业学生舞蹈损伤对策研究
    第一节 科学预防舞蹈损伤的策略分析
        一、准备活动
        二、整合活动
        三、科学执教
        四、自我保护
        五、课程设置
        六、生活习惯
        七、心理训练
        八、医务监督
        九、康复训练
    第二节 适于舞蹈专业学生的科学治疗方式
        一、舞蹈治疗
        二、中医康复治疗
        三、普拉提训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高校舞蹈专业学生舞蹈训练损伤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校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三 医生访谈提纲
附录四 图表清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健身教育理论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知信行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目标
    1.5 研究内容及流程
    1.6 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知信行相关研究综述
        2.1.1 知信行的概念
        2.1.2 知、信、行之间的关系
        2.1.3 国内外有关知信行的研究综述
    2.2 体育锻炼知信行相关研究综述
        2.2.1 体育锻炼知信行的概念
        2.2.2 国内外有关体育锻炼知信行的研究综述
    2.3 健身教育相关研究综述
        2.3.1 健身教育的概念
        2.3.2 国内外有关健身教育的研究综述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工具
        3.2.1 问卷的设计
        3.2.2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3 实验对象的招募与筛选
        3.3.1 纳入标准
        3.3.2 排除标准
        3.3.3 样本量确定
    3.4 研究方法
        3.4.1 文献资料法
        3.4.2 问卷调查法
        3.4.3 教育实验法
        3.4.4 实地考察法
        3.4.5 数理统计分析法
    3.5 质量控制
        3.5.1 课题设计阶段
        3.5.2 问卷设计与调查阶段
        3.5.3 干预实施阶段
        3.5.4 数据处理阶段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被试者的基本信息
    4.2 实验组与对照组体育锻炼知信行的基线比较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体育锻炼知识得分比较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的体育锻炼行为得分比较
    4.3 实验组在健身教育课程前后的得分比较
        4.3.1 体育锻炼知识得分比较
        4.3.2 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
        4.3.3 体育锻炼行为得分比较
    4.4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体育锻炼知信行评估的比较
        4.4.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体育锻炼知识得分比较
        4.4.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体育锻炼态度得分比较
        4.4.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的体育锻炼行为得分比较
第5章 分析与讨论
    5.1 本研究编制的大学生体育锻炼知信行问卷合理实用
    5.2 健身教育理论课程有效提升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认知水平
    5.3 健身教育理论课程一定程度上改善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和信念
    5.4 健身教育理论课程促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转变的效果有限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第7章 研究局限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A 健身教育课程教学方案2019-2020 学年 第 1 学期
附录B 问卷效度专家评价表
附录C 大学生体育锻炼知信行调查问卷
附录D 健身教育理论课程部分图片

(9)不同锻炼情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 情境
        二 锻炼情境
        三 锻炼行为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锻炼情境的理论基础
        二 锻炼行为的理论基础
        三 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第二节 研究内容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文献资料法
        二 问卷调查法
        三 实验法
        四 数理统计法
    第四节 实验设计
        一 实验目的与假设
        二 实验对象与分组
        三 变量及其测评
        四 实验过程
        五 实验控制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一节 大学生锻炼行为的现状及其人口统计学特征
        一 性别差异
        二 年级差异
        三 专业差异
        四 出生地差异
        五 是否独生子女差异
        六 是否单亲家庭差异
    第二节 大学生锻炼情境影响其锻炼行为的实验研究
        一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同质性检验
        二 实验前后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强度以及运动量的对比
        三 不同性别学生实验前后锻炼时间、频率、强度以及运动量的差异
第五章 讨论
    第一节 大学生锻炼行为特征分析
    第二节 不同锻炼情境影响大学生锻炼行为的效果分析
        一 实验前后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对比分析
        二 实验前后不同性别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对比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
个人简历
致谢

(10)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1.4.2 体育核心素养的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法
        2.2.2 德尔菲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界定
        3.1.1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理论构建
        3.1.2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筛选过程
        3.1.3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构成要素的概念界定
    3.2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2.1 运动能力的培养现状分析
        3.2.2 体育知识的培养现状分析
        3.2.3 健康行为的培养现状分析
        3.2.4 体育品德的培养现状分析
        3.2.5 体育价值观的培养现状分析
        3.2.6 体育信息素养的培养现状分析
    3.3 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影响因素分析
        3.3.1 学校政策制度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2 学校体育环境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3 教师专业素养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4 体育课程实施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3.5 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影响
    3.4 优化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3.4.1 完善培养实施政策
        3.4.2 营造良好体育环境
        3.4.3 强化教师专业素养
        3.4.4 优化体育课程设计
        3.4.5 丰富课外体育活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四、对大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锻炼坚持行为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研究[D]. 王磊. 山东大学, 2021(10)
  • [2]运动类APP的介入对大学生锻炼行为的影响 ——基于感知效益/障碍变量分析[D]. 邱宣凯. 苏州大学, 2020(03)
  • [3]功能性训练对大学生网球运动损伤预防及击球稳定性的影响 ——以复旦大学网球选修班女生为例[D]. 韩苗芳. 上海体育学院, 2020(01)
  • [4]大连市高校学生体育健身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研究[D]. 杨航.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5]体育类微信公众号对中年群体体育认知及锻炼行为的影响研究[D]. 陈鹏飞.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6]2022年冬奥会促进大学生冰雪运动参与的研究 ——以张家口、乌兰察布、大同市六所高校为例[D]. 韩峰.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舞蹈科学视阈下舞蹈训练的损伤现状与防治研究 ——以甘肃省四所高校为例[D]. 王天燕.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健身教育理论课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知信行的影响[D]. 陈咸.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9)
  • [9]不同锻炼情境对大学生锻炼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D]. 董志豪. 郑州大学, 2020(03)
  • [10]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D]. 侯洁.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大学生运动损伤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