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完形心理学”看苏轼词的风格

从“完形心理学”看苏轼词的风格

一、以“格式塔”心理学看苏轼词的风格(论文文献综述)

邓航君[1](2020)在《“情理结构”视角下《亦壁赋》研究及教学设计》文中研究说明苏轼作品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代表作《赤壁赋》被多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收录其中,成为语文教学中的“定篇”。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解读大多陈旧,在文言文基础知识上下大工夫,却忽略了文本深层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在这样的教学下,苏轼的形象只是简单地被概括为“旷达”两字,这不得不说是一大遗憾。要改变这种局面,就需要了解学界关于苏轼研究的新动向,从中找到教学契合点,将新的研究内容化为教学所用。“情理结构”就是近年来解读苏轼作品的新角度。以“情理结构”为视角理解《赤壁赋》,能在抓住《赤壁赋》教学重点的同时,理解苏轼“寄托生命深情于万物”的达者形象。针对“‘情理结构’视角下《赤壁赋》研究及教学设计”这一研究课题,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绪论部分涉及研究缘起和意义、思路和方法、研究现状等论文的基本问题,重点探究该课题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与意义。正文部分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主要基于李泽厚的相关论述,借鉴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探讨“情理结构”的内涵;第二章以“情理结构”为视角看苏轼跌宕坎坷的一生,从中发现苏轼最大的精神价值,为之后《赤壁赋》的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提供方向;第三章是对《赤壁赋》教学现状的调查;第四章对《赤壁赋》进行文本解读和教学设计,以期为现实教学提供某些改进思路;第五章对“情理结构”视角下古代散文的教学思路进行迁移应用——以“情理结构”为视角解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及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论文的写作内容进行总结。

王婷婷[2](2020)在《苏轼词词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苏轼是北宋中期全能伟大的文学家,创造了许多被后世不断吟诵的经典作品。苏轼词更是开拓了词文学新的领域,成为了词史上的里程碑。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角度出发,对苏轼词词汇进行穷尽性的研究,拓宽苏轼词研究方向,丰富专人专类语料词汇研究内容。苏轼词共有5695个词语。单音词共有2144个,包括实词2057个,虚词87个。实词中动词数量最大,叹词数量最少。虚词中助词数量最多,介词数量最少。复音词共有3476个,包括单纯式复音词75个、合成式复音词3401个。熟语共有75个,包括成语56个,惯用语19个。成语中并列结构数量最大,动宾结构数量最少。苏轼词共有73个词牌名,大部分是合成词。苏轼词词汇中新词共有91个,新义共有8个。其中新词包括首证新词69个、孤证新词22个。新义包括首证新义5个、孤证新义3个。苏轼词词汇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作用主要体现在:增补词条152个、补充书证101个、提前书证103个。经研究发现,苏轼词复音词数量较大,可以看出近代时期汉语复音化现象比较普遍。

宋倩倩[3](2020)在《国内对苏词意象英译的研究综述》文中指出诗词通常被人们称为是文学的最高表现形式。同时,意象是诗词的灵魂。诗人经常用诗词中的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意象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苏轼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代巨匠,他善于借用典故、意象等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感情,留下了无数吟诵千古的古诗。而意象是苏轼诗词风格的一个重要标志,苏轼的大部分诗词都因为含有意象的作用而脍炙人口。

游满[4](2019)在《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文中提出古诗词在中华五千年的文化里具有独特的魅力,它能够含蓄而不失优雅地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高中语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具有传承中华文明,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内涵,培养人格魅力等积极作用,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可以说,古诗词教学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其重要性首当其冲。然而,当前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如一些教师教学方式落后,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缺乏兴趣。那么怎样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对古诗词的学习充满兴趣,是我们高中语文教学的一大重点。笔者根据自己实习期间学到的一些经验对问题教学法的设计进行思考与研究,希望对古诗词教学的优化有一定的启示。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研究有很多,但问题教学法的相关研究很少涉及到古诗词教学。问题教学法实际是一种为学生创设情境的启发式教学。该教学法是以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结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理论指导、以语文核心素养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导向,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和学生需求对古诗词教学进行探究。本论文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论述论文的选题依据,对本论文相关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进行说明。正文部分的第一章,对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里古诗词的选篇概况进行说明,阐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关于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从文本、学情、问题设计、教师四个方面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第二章,指出问题教学法的内涵、理论基础以及它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第三章,从课前的导入、课中问题的设计到课后教学材料的拓展三个环节对问题教学法的应用策略进行说明。第四章,在理论的基础上,展示部分问题教学法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施示例及说明。最后对基于问题教学法的高中古诗词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结语部分对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和实施进行了简要的概况和评价,并进一步设想了今后的研究进程。

孟卓[5](2018)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艺术歌曲是中国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身的演唱方式和思维特征。本文以中国艺术歌曲演唱为研究对象,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民族性、艺术性及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深入探讨。论文主要运用思辨研究方法和解释研究方法,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概念界定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学理分析,深入阐释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思维特征,以期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理论建设做出具有启迪性的探索。本文具体章节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一章: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追溯艺术歌曲起源,是廓清艺术歌曲演唱思维形成的重要基础,也是界定艺术歌曲的必要前提。基于此,本章对艺术歌曲的起源进行了历史性概述,对德奥、法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国的艺术歌曲发展进行了认真梳理。同时,对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在此基础上,本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概念进行了尝试性的界定,指明了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发展规律,为揭示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元思维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研究基础。第二章: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本章着重对演唱思维进行了综合性的理论阐释。其一,从思维的理论视域入手,就其概念及其发展展开了深入探讨,并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的视角阐述了思维的方式和特征。其二,对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探析其所赖以依存的思维方式,进一步明晰演唱思维所具有的单一性、综合性和秩序性的基本特点。其三,从理论依据、思维理念、思维实践等不同角度,对演唱思维的形成进行了理论阐释,为进一步完善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理论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三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本章通过对民族性思维概念、特点的分析,系统阐发了中国艺术歌曲一度创作和二度创作的民族性思维特征,深入的探讨了民族性思维在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实践中的运用。结合经典作品分析,通过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歌词、曲调、伴奏、意境等方面的分析,充分论证了中国艺术歌曲在演唱方法、演唱规律和演唱风格中所呈现的民族性思维。第四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艺术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关键所在。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艺术性思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通过对欧洲和中国艺术思维概念的解读,进一步阐明了艺术思维和艺术性思维的关系,为艺术性思维理论的确立和推演提供了依据。结合典型作品分析,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审美表达和价值体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第五章: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多声性思维是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得以升华的思维方式。本章主要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的多声性思维进行了探讨。通过对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发展脉络着手,对音乐领域中多声性的不同解释进行了阐述,并对中国多声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进行了理论分析。文中结合具体作品,以多声性视角对中国艺术歌曲旋律、节拍、调性、和声等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在演唱方法、演唱音色和演唱形式方面的应用进行了实践性的探讨。

张旭阳[6](2017)在《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古诗词因其强烈的抒情性、高度的概括性、丰富的想象性以及独特的音乐性,而备受高中语文教材编选者的青睐,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并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发展。当前古诗词教学的主流教学模式以思想主旨、意境意象或语言修辞的鉴赏与分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讲授法、鉴赏法与朗诵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审美过程较多关注审美理解环节而不够完整,难以达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为实现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审美境界的提升、审美体验的获得、审美情趣的养成所提出的建议和要求。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审美过程强调完形性、整体性,经历了审美的心理实现和语言实现两个过程,具体呈现为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审美理解和审美创造环节,审美过程较为完整从而弥补了这一不足。本论文首先对当前高中古诗词主流教学模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整理分析,将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并寻找其突破口,从而系统地提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格式塔意象再造的教学模式。其次,以传统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意象分析为参照,比较格式塔理论下的古诗词格式塔意象的建构;从格式塔意象再造与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审美主、客体方面来探寻二者之契合,从而建立古诗词教学的审美期待,确保格式塔意象理论引入古诗词教学的合理性。再次,依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基本方法与审美过程中的审美期待、审美感知和审美理解阶段,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心理实现过程出发并结合具体案例,研究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心理实现;依据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语言实现过程,完成古诗词教学中审美过程的审美创造环节。最后,结合具体文本和教学案例,寻找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依据,并将其教学效果与当前古诗词主流教学模式进行比较评价,分析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意义所在。

王静涵[7](2016)在《2013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本索引收录的是2013年在中国大陆地区正式出版的期刊、杂志、报纸上所发表的有关古代诗歌研究的论文。整理过程中,主要参考了《全国报刊索引》(上海图书馆编辑出版)及相关的刊物。个别文章在发表时文字或标点不甚规范或有错误,但为了与发表时的原貌保持一致,故不做修改。总论在前,大致按年代顺序排列,名家及重要流派单独分类。诗歌理论,文献考订、书评及研究综述列在最后。

张彬,燕丽红[8](2014)在《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文中指出

李芬芳[9](2014)在《苏轼的死亡意识研究》文中提出苏轼不仅被评为北宋文坛第一流的大家,也是整个文化史上全面发展的突出人物。他诗、词、文、书、画样样精通,皆可称为大家,且各方面在同时代皆有其独特性和开创性。对他的研究主要围绕他的生平、思想和诗词文书画等作品展开,且研究成果已经蔚为大观。本文结合了中国古代死亡观、现代死亡意识研究的相关成果以及其与死亡观相关联的作品的研究(重点)三个方面,联系其个人经历细读文本,以此来窥探苏轼的死亡意识,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意义,不失为一种全新的视角。

温为才[10](2014)在《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文中提出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设计创新能力却被世界所诟病,主要原因是照搬了西方的设计体系,中国设计急需形成自我独特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及设计评价体系,才能在世界设计领域拥有自己的位置和发言权。中国当代设计首先要面对的是中国的使用者,在当今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对精神的需求显得更加迫切,如何发展中国设计的答案只能从我们的文化源流中寻找。本文选取了禅宗文化与设计关联最为密切的五个范畴:“无常”、“不立文字”、“不二法门”、“悟”、“空”,深入挖掘了它们所衍生出来的美学思想,探讨这些美学思想对当代设计的启示。一、无常观是禅宗看待世界的基本态度,论文从其衍生的美学思想中总结出“残缺美”“不完整美”“不确定性美”这三种美学理念,指出了它们与西方美学的差异,结合实例探讨这些美学理念对当代设计的实际指导作用。二、不立文字是禅宗有别于原始佛教的重要特征,衍生了极简主义美学及“设计原点”的设计方法。论文指出禅宗简约主义美源于宗教,本质属于精神层面,而西方简约主义源于技术,本质属于物质层次。其后阐述了简约主义对中国文人画特别是禅画的影响,进而分析了它在日本园林设计、建筑设计及工业设计中的应用。“设计原点”的设计方法,要求设计师具有探寻设计源头的能力,论文结合一款灯具设计论述了从设计原点出发,才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设计的可能性及创造性。三,禅宗的悟与设计有天然的相通性。文中探讨了“渐悟”与“顿悟”对灵感获得的启示作用,从悟的三个层次上论述了创新设计如何从“无”到“有”的详细过程,再结合心理学的认识心理组块理论,探讨了设计顿悟的心理学原理,提出解构旧有心理组块是获得设计创新的必经之路。四、不二法门是禅宗开悟获得真如佛性的最高法门。论文指出了不二法门的实质是对事物二元对立超越。这种思维方式极具东方特色,进而提出超越“动”与“静”、“对称”与“不对称”两对矛盾的可能性。在设计应用方面,论文提出了以动取静,以静显动的设计理念,以及在造型设计中超越对称与不对称的具体造型方法。五、禅宗空观是修行解脱的关键,空并非一无所有,论文指出空的实质是“真空假有”,在设计中,体现出“无即是有”“包容性”的美学思想。论文结合中国诗词、绘画,论述了空对中国传统文艺创作的影响,进而探索其对平面设计及当代工业设计的启示作用。文化与设计是相互促进的,通过深入研究禅宗“无常”、“不立文字”、“悟”、“不二法门”及“空”的美学思想,论文概括出若干有别于西方的设计方法及理论,并以具体的设计为例,完整地呈现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实施过程,探索了这些理论与方法在设计实践中的价值。设计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寻求禅宗美学与当代设计的结合点,在一定程度上为禅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种思路。

二、以“格式塔”心理学看苏轼词的风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格式塔”心理学看苏轼词的风格(论文提纲范文)

(1)“情理结构”视角下《亦壁赋》研究及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赤壁赋》研究现状分析
        二、“情理结构”研究现状分析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情理结构”与古代散文教学
    第一节 “情理结构”的内涵
        一、主体性:积淀是“情理结构”的关键
        二、动态开放性:“中道”是“情理结构”的追求
        三、日常性、体验性:“空而有”是“情理结构”的价值建构方式
        四、小结
    第二节 “情理结构”视角下的古文教学
        一、“情理结构”是散文的内在生命
        二、“情理结构”视角下的古文教学策略
第二章 “情理结构”视角下的苏轼解读
    第一节 “情理结构”视角下苏轼的青年时期
        一、成长起点:丰厚的文化积淀
        二、儒者精神:奋励有当世之志
        三、佛老感悟:雪泥鸿爪的体会
    第二节 “情理结构”视角下苏轼的黄州时期
        一、身体力行:此心安处是吾乡
        二、寄寓态度:闲者便是主人
        三、向空而有:又恐琼楼玉宇,何似在人间
    第三节 “情理结构”视角下苏轼的岭海时期
        一、走向民间:但寻牛矢觅归路,家在牛栏西复西
        二、深入佛道: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三、写诗和陶:劝我师渊明,力薄且为己
第三章 《赤壁赋》教学情况调查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其他
        一、调查目的
        二、其他
    第二节 调查情况分析
        一、教师情况
        二、学生情况
        三、小结
第四章 “情理结构”视角下的《赤壁赋》教学
    第一节 “情理结构”视角下《赤壁赋》文本解读
        一、感知体验,感受哲理
        二、理生于情,理解理的情感化
        三、向空而有,感悟苏轼的超越与回归
    第二节 “情理结构”视角下《赤壁赋》教学设计
        一、第一课时: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二、第二课时:围绕“人境”,分析情场、意阵
        三、第三课时:结合资料,积淀文化精神力量
    第三节 “情理结构”视角下《赤壁赋》教学特点
        一、体验情境,过程开放
        二、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三、立足素养,深度学习
第五章 “情理结构”视角下的其他散文教学
    第一节 “情理结构”在苏轼作品教学中的迁移——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
        一、第一课时:一切景语皆情语
        二、第二课时:感悟“闲”的审美内涵
    第二节 “情理结构”在其他作家作品中的迁移——以《醉翁亭记》为例
        一、第一课时:反复诵读,感受“人境”
        二、第二课时:围绕“人境”,体验醉翁之游
        三、第三课时:理解“醉”和“醒”,向往精神境界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苏轼词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苏轼及苏轼词简介
    1.2 苏轼词语料价值
    1.3 苏轼词研究现状
    1.4 苏轼词词汇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1.4.1 苏轼词词汇研究的意义
        1.4.2 苏轼词词汇研究的方法
    1.5 苏轼词语料选择
2 苏轼词单音词研究
    2.1 苏轼词单音词的判定
    2.2 苏轼词单音词分类研究
        2.2.1 单音名词
        2.2.2 单音动词
        2.2.3 单音形容词
        2.2.4 单音副词
        2.2.5 单音数词
        2.2.6 单音量词
        2.2.7 单音代词
        2.2.8 单音叹词
        2.2.9 单音介词
        2.2.10 单音连词
        2.2.11 单音助词
3 苏轼词复音词研究
    3.1 苏轼词复音词的判定
    3.2 苏轼词复音词分类研究
        3.2.1 单纯式
        3.2.2 合成式
    3.3 苏轼词复音词中词牌名研究
        3.3.1 单纯式
        3.3.2 合成式
4 苏轼词熟语研究
    4.1 成语
        4.1.1 并列结构
        4.1.2 偏正结构
        4.1.3 动宾结构
        4.1.4 主谓结构
        4.1.5 紧缩结构
        4.1.6 重叠结构
    4.2 惯用语
        4.2.1 偏正结构
        4.2.2 动宾结构
        4.2.3 紧缩结构
        4.2.4 重叠结构
        4.2.5 附加结构
5 苏轼词新词新义研究
    5.1 苏轼词中新词新义的判定
    5.2 苏轼词中的新词
    5.3 苏轼词中的新义
6 苏轼词对《汉语大词典》的修订作用
    6.1 增补词条
    6.2 补充书证
    6.3 提前书证
7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依据
    0.2 研究综述
    0.3 研究意义
    0.4 研究方法
第1章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课标要求及教学现状
    1.1 古诗词在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中的选篇概况
    1.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古诗词的教学要求
        1.2.1 注重语言的培养
        1.2.2 注重思维的培养
        1.2.3 培养审美能力
        1.2.4 传承中华文化
    1.3 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
        1.3.1 文本方面
        1.3.2 学情方面
        1.3.3. 问题设计方面
        1.3.4 教师方面
第2章 问题教学法的内涵、理论支撑、基本原则及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
    2.1 问题教学法的内涵
    2.2 问题教学法的理论支撑
        2.2.1 PBL教学法
        2.2.2 教育学理论
        2.2.3 心理学理论
        2.2.4 教育心理学理论
    2.3 问题教学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2.3.1 目的性原则
        2.3.2 层次性原则
        2.3.3 开放性原则
    2.4 问题教学法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适用性
        2.4.1 古诗词的特点
        2.4.2 问题教学法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契合之处
        2.4.3 问题教学法对高中古诗词教学的现实作用
第3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 重视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3.2 关注问题梯度,逐层深入文本
    3.3 注重问题角度,发散学生思维
        3.3.1 从作者的角度
        3.3.2 从文本的角度
        3.3.3 从读者的角度
    3.4 丰富教学材料,培养审美情趣
第4章 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实施示例及反思
    4.1 格律诗教学实施
        4.1.1 《旅夜书怀》的教学设计
        4.1.2 设计说明
    4.2 婉约词教学实施
        4.2.1 《醉花阴》的教学设计
        4.2.2 设计说明
    4.3 豪放词教学实施
        4.3.1 《定风波》的教学设计
        4.3.2 设计说明
    4.4 基于问题教学法的高中古诗词教学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5)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艺术歌曲的历史溯源
    第一节 欧洲艺术歌曲的发展历程
        一、欧洲艺术歌曲历史概述
        二、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与流派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的历史沿革
        一、中国艺术歌曲发展概述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和演唱特点
第二章 演唱思维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范畴
        一、思维的概念解读
        二、演唱思维的界定
        三、演唱思维的特点
    第二节 演唱思维的理论基础
        一、演唱思维理论依据
        二、演唱思维理念
        三、演唱思维实践
第三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辨析
    第一节 民族性思维释义
        一、民族性思维之内涵
        二、民族性思维之特点
        三、民族性思维之应用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民族性
        一、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题材
        二、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技法
        三、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民族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一、以民族性为基础的唱法融合
        二、依字行腔的演唱规律
        三、演唱风格民族性思维的影响因素
第四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艺术性思维的功能价值
    第一节 艺术性思维的概念缕析
        一、18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认知
        二、19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理论发展
        三、20 世纪艺术性思维的观念拓展
        四、艺术性思维的内涵与外延
    第二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审美表达
        一、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象”构思
        二、艺术歌曲演唱的“意蕴”诠释
        三、艺术歌曲演唱的“意境”呈现
    第三节 艺术性思维演唱的价值体现
        一、形象思维的艺术再现
        二、抽象思维的理性表达
        三、灵感思维的艺术创造
第五章 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实践阐释
    第一节 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一、欧洲音乐多声性思维的发展
        二、中国音乐多声性思维的界定
        三、中国艺术歌曲演唱多声性思维的内涵
    第二节 中国艺术歌曲多声性的结构形态
        一、旋律
        二、节拍
        三、调性
        四、和声
    第三节 多声性思维演唱的应用
        一、多元演唱方法的运用
        二、多样演唱音色的选择
        三、不同演唱形式的处理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主要论文、着作及科研情况

(6)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当前古诗词教学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古诗词教学现状
        二、当前主流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三、对问题的探索
    第二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的引入与相关探索
        一、格式塔理论概述
        二、格式塔理论在古诗词鉴赏方面的应用
    第三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及其价值
        一、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应用于古诗词教学的突破口
        二、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三、研究价值
第一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与古诗词教学的审美过程之契合
    第一节 古诗词教学的内容
    第二节 古诗词教学的审美主、客体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审美主、客体之契合
        一、审美主体之契合
        二、审美客体之契合
        三、古诗词的格式塔意象
    小结
第二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实现过程
    第一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的心理实现过程
        一、审美期待
        二、审美感知和理解
    第二节 格式塔意象再造的文字实现过程
    小结
第三章 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案例——以韩军、周宏锐、刘祥执教的《登高》为例
    第一节 教学过程分析
        一、审美期待环节
        二、审美理解环节
        三、审美创造环节
    第二节 教学效果分析
        一、对诗中画面的想象有助于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整体意蕴
        二、练笔尝试有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及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意象与情感的赏析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整体意蕴的把握
        四、朗读教学有助于学生感知古诗词的韵律之美
        五、对照阅读有助于学生从宏观角度理解古诗词
    小结、格式塔意象再造在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归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9)苏轼的死亡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关于苏轼其人、其思想、文化品格及其郊游、贬谪地域文化的研究
    1.2. 关于苏轼的词作及词论的研究
    1.3. 关于苏轼诗文的研究
    1.4. 关于苏轼骈赋经传的研究
    1.5. 苏轼文艺思想的研究
    1.6. 苏轼与其他作家关系及影响研究
2. 苏轼的死亡意识
    2.1. 研究对象的甄选
    2.2. “生”为何物?
    2.3. 生得出奇,死得亦神奇
    2.4. 从人生观看死亡观
    2.5. 天定胜人的死亡观
    2.6. 死的价值和意义
    2.7. 对寿终正寝的人的死亡观:死生契阔
    2.8. 方外之人的死亡
    2.9. 死后归所
3.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后记

(10)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学位论文的选题背景
        1.1.2 学位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选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1.2.4 选题拟突破的难重点
        1.2.5 选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本章小结
第2章 禅宗美学导论
    2.1 美学禅宗美学
        2.1.1 美学
        2.1.2 禅宗美学
    2.2 禅宗美学——中国美学的一次突破
    2.3 禅宗美学的特征
        2.3.1 禅宗美学是生命美学
        2.3.2 禅宗美学是“心性之悟”
        2.3.3 禅宗美学的创新性
        2.3.4 禅宗美学的直观体验性
        2.3.5 禅宗美学的“空”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禅宗“无常”思想对设计的启示
    3.1 无常
    3.2 物哀的残缺美学
        3.2.1 禅宗在日本的发展
        3.2.2 无常观下的物哀思想
        3.2.3 设计的残缺之美
        3.2.4 “不完整形”之美——对“完整形”的升华
    3.3 “无常”观下的“不确定性”美学
        3.3.1 不确定性美学与建筑设计
        3.3.2 不确定性美学与工业设计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立文字美学思想对设计的启示
    4.1 不立文字
        4.1.1 不立文字的源由与发展
        4.1.2 不立文字与不离文字
    4.2 受不立文字影响的美学观——“重意轻形”
        4.2.1 中国写意画的“重意轻形”
    4.3 不立文字衍生的美学观——“极简”审美观
        4.3.1 “极简”的园林设计——日本枯山水
        4.3.2 “极简”的建筑设计——安藤忠雄“光之教堂”
        4.3.3 “极简”的产品设计——三宅一生
    4.4 设计的”归零”——回归设计的原点
    本章小结
第5章 禅宗悟对设计的启示
    5.1 悟的特征
    5.2 悟与设计灵感
        5.2.1 南顿北渐的开悟方式
        5.2.2 灵感获得的渐与顿
    5.3 悟与审美
        5.3.1 悟与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
        5.3.2 悟与审美意境
    5.4 悟的三个层次与心理认知组块的解构
        5.4.1 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5.4.2 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5.4.3 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5.4.4 设计实践
    5.5 无念为宗的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6章 禅宗不二法门美学对设计的启示
    6.1 不二法门的实质——二元对立的超越
    6.2 不二法门的美学——“时空重构”的艺术创作方法
    6.3 动静不二
        6.3.1 动静不二与诗词
        6.3.2 动静不二与园林设计
        6.3.3 动静不二与工业设计
    6.4 造型设计的对称与不对称
        6.4.1 对称造型——以静求静
        6.4.2 不对称造型——以动求静
    本章小结
第7章 禅宗“空”观对设计的启示
    7.1 “空”的美学
    7.2 “留白”的艺术
        7.2.1 国画的留白
        7.2.2 平面设计的留白
    7.3 “空”——从有限到无限
        7.3.1 “有限到无限”与园林设计
    7.4 “空”——“包容”的设计
        7.4.1 双立人与 Yanagiba 刀具设计
        7.4.2 深泽直人广岛之椅
        7.4.3 多样性设计——瑞士“零能量”大楼的设计
        7.4.4 无障碍设计——Taro Ochiai 的交通信号灯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后记

四、以“格式塔”心理学看苏轼词的风格(论文参考文献)

  • [1]“情理结构”视角下《亦壁赋》研究及教学设计[D]. 邓航君.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2]苏轼词词汇研究[D]. 王婷婷.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3]国内对苏词意象英译的研究综述[J]. 宋倩倩. 海外英语, 2020(01)
  • [4]问题教学法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与实施[D]. 游满.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5]中国艺术歌曲演唱思维研究[D]. 孟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8)
  • [6]格式塔意象再造理论在高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张旭阳.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7(01)
  • [7]2013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王静涵.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6(02)
  • [8]2011年中国古典诗歌研究论文索引[J]. 张彬,燕丽红.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02)
  • [9]苏轼的死亡意识研究[D]. 李芬芳. 暨南大学, 2014(04)
  • [10]禅宗美学对设计的启示[D]. 温为才. 北京理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从“完形心理学”看苏轼词的风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