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将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我国将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一、我国将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庞坤缺[1](2021)在《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随着世界历史的不断发展,开放成为推动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必然要素,体现了一个国家致力于自身发展和不断走向世界的发展诉求。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逐步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和稳定器,其中一条极为重要的经验,就是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历史雄辩地证明,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对外开放工作,在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趋势和中国对外开放实践的基础上,紧密围绕“实现什么样的开放”“怎样扩大开放”“如何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倡议,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是对中国对外开放理论精髓和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新时代中国实施全面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遵循,同时,为探寻适合自身发展道路的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本文围绕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这个主题,先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再探讨其理论特征、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逻辑关系,接着深入梳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包括时代背景、理论渊源、现实依据等,再对其主要内容以及主要内容间的逻辑关系进行论述,接着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探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最后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世界影响三个方面,系统总结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基于上述研究思路,本论文共分六个章节展开具体论述。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本章主要把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和述评、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等问题,梳理介绍清楚,为整个研究奠定坚实基础。第二章是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基本理论概述,本章首先对开放、对外开放、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等概念内涵进行界定分析,再具体分析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最后在改革开放的框架内分析了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辩证关系。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起点,理清了一些基本概念,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将本课题的研究不断推向深入。第三章重点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主要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思想渊源、现实依据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全面阐释。概而观之,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有着深刻必然的依据。国际、国内环境的新变化、新特点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它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为理论基础,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对外交往理念、对外开放理论,成为其形成的宝贵思想资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我国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等,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现实根基。第四章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本章从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完善对外开放布局、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并从根本理念、战略布局、重要支撑、价值目标、重要保障等方面,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之间所具有的严密内在逻辑关系。这一章是本文研究的逻辑中心,为后两章的研究做好铺垫、打下基础。第五章针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展开剖析,本章从思想维度和实践维度两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这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继承和发展。具体来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是其在思想维度的方法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是其在实践维度的方法论。在新时代境遇下,科学把握、系统剖析其方法论,对于进一步深化对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的理解和实践方略的践行,指导新时代对外开放不断向高水平迈进,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第六章归纳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本章是论文研究的逻辑终点,在前几章分析论述的基础上,本章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和世界影响三个方面,集中揭示了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具体来看,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开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等方面总结了其理论贡献;从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等方面剖析了其实践意义;从为世界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维护世界和平等方面探讨了其世界影响。

沈丁心[2](2021)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9月,安倍晋三内阁闪电辞职,菅义伟接任,日本政治从此开启了“后安倍时代”。安倍晋三两次执掌日本政坛,创下了日本战后政治家最长执政记录。安倍时代已去,但却为日本政坛留下了诸多政治遗产,其中,安倍有关经济外交的构想、政策行动与成效,对日本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影响依然深远广泛。“后安倍时代”的日本外交将向何方,格外引人注目。因此,从了解菅义伟政府外交政策取向和展望未来日本外交发展趋势的意义上,回顾与总结安倍执政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经验与教训具有非常特别的意义。自安倍晋三第二次执政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渐趋展现为相对积极的态势。全球化的趋势,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前所未有的程度上促动国际社会复合相互依存的逐步发展与不断完善;同时,逆全球化的趋势,亦在相当程度上与全球化共生同行,在相当复杂的国际战略互动中展现出突出的影响。在上述时代发展变化的背景之下,日本经济外交的内涵与外延正在逐步发生变化,其在日本对外交往和外交政策实行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有鉴于此,本文将研究目标锁定在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经济外交相关变量之间的耦合与交叉互动等问题上,通过这项研究以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在新时代的现状与变化,把握其特征与发展趋势,为我国对日外交乃至我国外交的发展与未来方向塑造等提供有益的借鉴。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理论与研究方法,以日本官方数据和政府资料等为主要基础数据,考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分析以安倍政府(第二次执政)时期为核心的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构想、实施内容、外延变化、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客观评价其实施效果。本文由绪论(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析)、正文(五章)和结论、以及参考文献等内容构成。本文的绪论部分,主要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内生变化与外在变迁等作为问题导向,通过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现状等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明确日本经济外交的研究前提,为其后展开的有关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构想、具体政策实践、政策实施的模式建构和发展趋势研究等提供必要的研究基础。本文第一章以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解读与释义为核心内容,通过对新自由制度主义、国际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外交研究的相应理论解读来建构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理论分析框架。对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解读,不仅意在充实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国际关系理论认知,而且能为解读21世纪日本经济外交发展的指导理念提供更为明晰的线索与方法。如何有效评估日本经济外交的现状与未来趋势,需要充分发挥国际关系理论和经济外交研究理论的指引作用。本文第二章以时代演变中的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为主题,梳理与解读战后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演变历史与现状,厘清日本经济外交的基本内涵,特别是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与发展趋势的基本内涵。从纵向的视角分析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构想、布局的变化及其五大支柱(对外贸易、经济援助、对外投资、经济制裁、经济合作)的基本内涵与进展,以及与安倍国家战略与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通过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实施日本经济外交的具体战略构想与具体政策措施,特别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日本在经济外交的各个领域具体实施经贸外交、投资外交与援助外交,乃至制裁外交,例如签署CPTTP、日欧EPA、日美贸易协定等等过程的分析,阐释经济外交与日本政治、经济与社会等的交互作用,展现日本经济外交在日本国家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文第三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日本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扩大为主题,通过对“大阪轨道”构想及其实施过程的全面分析和东日本大地震后危机外交公关的经济外交实施案例的实证分析,具体阐述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是如何适应国际环境变化而实现自身理念与政策实践升级的过程。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解读,是本文研究日本经济外交的重要方式之一。本章中对于“大阪轨道”的关注与研究,是针对日本外交整体实践中,基于主场外交与经济外交的关联性互动,阐释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实施的案例研究。同时,针对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专门性案例研究,以“谣传损害”背景下的经济外交作为分析案例,从另一个侧面充实了有关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论证过程。同时,本章对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比较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通过对比日本的政府开发援助(ODA)与中国“一带一路”建设,进一步阐释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过程。本文第四章以分析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动因、特点与评价为主题。对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研究,本文的关注不单局限于日本经济外交嬗变本身,更注重在国际环境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经济外交嬗变产生的动机与深层原因等问题方面。基于国家治理与国家战略的双重视角,尝试重新认识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变化特点等问题。本文第五章以“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与展望为题,在综合分析日本经济外交嬗变及其影响的基础上,对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构想、面临的困境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展望。日本经济外交的未来展望,是分析、研究与评价日本外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变量之一。日本经济外交的发展趋势不仅取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从国家治理到外交实践的相关构想与政策实践,而且与日本面临的外在国际环境变化密切相关。依据上述分析考察,本文尝试在结论部分提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本文尝试建构新的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通过理论的、历史的和现实的三个维度,对日本经济外交的理念、政策及其属性嬗变进行梳理和分析,全方位地考察日本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实践与发展变化,转变现有日本外交研究的思维定势,实现日本外交研究的理论创新。本文关于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研究,是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继承、优化与拓展。第二,日本经济外交的内在构成与自身的逻辑演变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日本国内外的环境变化,特别是日本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断地完善内涵,适时地扩展外延的有机整体。应对中国国力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扩大,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带来的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的巨大变化,安倍政府重新认识和调整经济外交的价值与作用,是其现实主义国家治理理念的最明显体现。第三,本文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经济外交内涵变化与外延扩大的问题。诸如经济外交中的文化属性问题、公共外交与国际文化传播与经济外交政策的交叉融合问题等,为全面认识和把握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独立的思考。本文认为,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既是战后日本经济外交在21世纪日本国家外交实践中的延续,也是安倍政府在和平主义外交与文化产业立国等治国理念指导下,主动顺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而适时调整经济外交内涵与外延的外交实践过程。第四,日本式的思维方式对日本经济外交特别是安倍经济外交提供了基本的理念基础和政策动力,同时也决定了日本经济外交的特性与发展困局。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既给日本振兴经济与国际合作,重振国家自信提供了助力,同时也无法避免受到社会文化心理以及国际认知等等的局限与约束,从而导致日本经济外交乃至日本外交无法摆脱既有的发展思路与框架,无法完全回应日本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后安倍时代”的日本经济外交能否摆脱困局,在日本经济与日本外交、日本国家转型与国际社会发展等等交汇过程中,继续发挥有效的链接与平衡作用,为日本的国力提升与国际影响力的扩大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待持续观察。

梁梦宇[3](2021)在《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并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2017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明确提出:“必须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在此背景下,如何在处理效率与公平问题上更加重视公平,如何将乡村置于与城镇同等战略地位,如何客观测度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并认识其影响因素等,都成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理论为指导,以西方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实践经验为借鉴,结合新时代中国现实国情,面对已经发生转化的社会主要矛盾、以协调城乡生产力水平为目标,探索“重塑新型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首先,解析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城乡关系发展历程,借此把握城乡发展规律及城乡发展的阶段合理性,探寻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的内在逻辑,界定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总结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特点、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体系等,为新时代推进城乡全面融合发展指明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是我国生产力水平提升到一定高度对城乡关系发展演变提出的新要求;并且,在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城乡发展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不论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城乡兼顾”乃至“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固化”,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新世纪以来的“城乡统筹发展”、新时代的“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都是对走中国特色城乡融合发展道路的探索。这些阶段性演变背后体现的是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其中,生产力的发展可以奠定城乡关系发展演变的物质基础;反过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建立健全,会推动生产力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基于此,新时代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需要破除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需要统筹处理好“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的关系等。其次,构建评价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测算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在空间。本文利用2002-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城乡耦合协调度模型,实证测算了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整体及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的城乡融合度都显着提升。其中,2002-2018年,中国的城乡耦合协调度从0.29提升至0.66;对应耦合协调等级,中国整体摆脱了“失调”等级,实现了从“中度失调”到“初级协调”的转变。这表明,2002年以来,“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新型城镇化”等战略的实施,有效推动了中国城乡经济社会的互动互促发展。但整体而言,中国的耦合协调等级不高,因为多数省份目前仍处于较低等级的协调发展阶段,距离进入良好协调、优质协调发展阶段尚有较大差距;同时,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区域差异依然明显。再次,探讨城乡融合系统内各影响因素与城乡融合度之间的不确定性关系,找准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着力点。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以城乡融合度为参考数列,探究2007-2018年31个省级行政单位(除港澳台)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提升的影响因素。具体来说,通过关联度排序,了解各因素在推进城乡融合度提升中作用的大小,为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路径的提出提供借鉴与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城乡融合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并显着受城乡生产要素流动顺畅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完备化与城乡经济发展多元化等多维因素影响。其中,城乡要素流动、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建设是影响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两个关键因素,新时代要进一步促进要素流动的顺畅化及基础设施的完备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经济发展多元化是新时代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亟待加强的两个重要因素。然后,总结发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为新时代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供先导性与参照作用。考虑到城乡发展不平衡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城乡发展又受共同经济规律支配,本文考察了美英德法日韩六国的城乡融合发展实践,总结了其获取成功的经验。具体来说,一是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打破要素流动障碍;二是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发挥人民群众的实践主体作用;三是以乡村为重点,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改善农业农村生产条件,缩小城乡生产力水平的差距,并着力保护农村农民的利益。此外,各国注重开展统一的城乡规划,并将城乡发展的法治化贯穿其中,这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最后,提出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助力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工作在新时代背景下取得新突破。本文结合“解析城乡融合发展蕴含的内在逻辑、测算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探讨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探索考察国外城乡融合发展实践等”得出的结论,从城乡要素流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与城乡经济发展四个维度出发,提出了新时代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具体来说,一是通过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助力城乡要素流动的顺畅化;二是通过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助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三是通过重点实施乡村基础设施补短板工程,助力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的完备化;四是通过开拓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空间,助力城乡经济发展的多元化。

陈旺君[4](2021)在《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贫困问题是阻挠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巨大难题,解决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命运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发展。新中国成立七十余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紧扣国家发展战略与现实国情,积极开展消除贫困的斗争,历经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反贫困实践的历程,逐渐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反贫困道路,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调整扶贫的方式,通过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战略,稳定推进脱贫攻坚战,把扶贫的矛头对准了每村、每户,精准识别、精准帮扶,保证脱贫的道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通过多年的精准扶贫与脱贫攻坚,我国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群众的生活条件和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很好地解决了整体性的贫困问题,消除了绝对贫困。本文首先梳理了关于贫困问题的相关概念以及理论渊源,从不同角度和学科分别对贫困与贫困问题、绝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具体概念进行了阐述,同时论述了关于贫困问题的理论渊源,认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经典马克思主义作家的思想以及我们党历届主要领导人的思想,都为我们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其次,着重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并将其归纳为三部分,分别是:习近平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理论论述,坚持精准扶贫战略、消除贫困根源,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稳固扶贫成效,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面对棘手的贫困问题时所采取的行之有效的新举措,开启了我国扶贫脱贫事业的新篇章。再次,本文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脱贫工作的成效,将我们党解决贫困问题的主要经验归纳为坚持党对贫困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汇集脱贫合力与激发内生动力并举以及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扶贫理念。最后,对如何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这一问题,提出相关思路与建议,明确指出了我国“后扶贫时代”的工作方向。

侯莉薇[5](2021)在《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存在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的现象,生态环境也遭到一定破坏。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产生创造了条件。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突破了传统审计只关注经济责任的情况,将审计范围扩展到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环境保护,是保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但该项审计实施时间较短,方法经验较少,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了审计效果。而基层审计机关是最直接实施该项目的机构,研究基层审计机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对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总结经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本文从基层审计角度出发,选择了R市L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对我国当前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基层实际情况,针对提出对策,从而解决问题,完善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制度。本文在经济责任审计、资源环境审计等概念理论基础上,首先分析了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发展现状,对当前审计开展情况作了总体介绍。其次,对基层审计机关的审计取证、审计方法、审计依据、审计评价、人员力量、责任追究整改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总结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选择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审计项目作为案例,结合具体实践,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基层审计在以上六个环节存在问题,最终影响到审计效果。基于全文的分析,本文对解决基层审计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下建议,在审计证据方面,建立政府部门数据共享机制,提高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在审计方法方面,建立数据分析团队,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在审计依据方面,丰富完善评价依据;在审计评价方面,建立统一实用的评价体系;在人员力量方面,提高审计人员专业水平,加强任中审计;在责任追究整改方面,开展审计整改“回头看”,建立整改结果运用评价制度等。在提出建议的同时,本文还对基层审计推行建议的具体措施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对该项审计的开展推进有所帮助。

刘宁[6](2021)在《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正在经历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根本改变,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及我国均已将创新驱动、提质增效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近年来,随着一大批创新型企业的兴起(如苹果、小米、海尔、特斯拉等),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构成了经典创新耦合模型的基础,但除此之外,还存在第三种创新驱动模式——设计驱动型升级。自2000年起,众多国家制定了国家层面的设计政策与发展体系,其中,不乏将设计产业政策作为国家战略选择与政策制定的关键部分。因此,在此时代背景下,工业设计如何演变和进化,以及我国未来5-10年,工业设计相关国家战略的前瞻探析和实施路径的科学选择是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研究、溯因研究、系统分析等方法,从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设计学等多方面、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分析了国际国内工业设计发展的现状及趋势,总结了我国工业设计正在发生的三方面深刻变化,即创新属性、创新关系、创新业态。由此,提出了在我国传统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和升级这一重要论点。进而,明确界定了工业设计产业的概念、特征,并基于发展社会学、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范式与范式转变的机会窗口、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等,通过钻石模型、SWOT分析,结合阿里巴巴、小米、方太等实际案例,解析了如何推动设计服务向设计产业转变,以及如何构建我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阶段,即在智能互联为产业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着力构建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创新驱动力的新生态、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等战略。最后,具体规划了战略实施路径,其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包含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两个部分。其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包括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等。其三,开展工业设计人才培养工程,包括建设设计开放大学、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等。其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包括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两个部分。本次研究遍览美国、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分析总结全球20多年工业设计发展历程,紧扣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时代浪潮,并基于产业发展理论,提出我国未来工业设计的发展战略及实施路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俞昺[7](2021)在《后脱贫攻坚时代甘肃省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政策接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全国范围打响脱贫攻坚战,并取得了历史性的减贫成就。农村低保制度自建立以来就是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重要政策之一,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更是发挥了兜底保障的重要作用。截至2020年底,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了全面脱贫,自此我国进入了后脱贫攻坚时代。甘肃是全国脱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依托农村低保制度的兜底保障工作起步较早并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模式。为此,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完成的重要节点,基于科学分析现行兜底保障作用和客观判断贫困形势与减贫要求的变化趋势,结合贫困治理路径选择,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思考和解决现阶段兜底保障政策亟待改进的问题,进而提出在后脱贫攻坚时代符合甘肃实际的兜底保障政策接续的建议,对于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和提升贫困治理能力,更好地发挥其在贫困治理过程中的兜底保障功能,就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本文立足于农村低保制度兜底保障政策的研究现状,以甘肃省依托农村低保制度的兜底保障工作的基本情况为切入点,运用访谈法和统计分析法深入研究甘肃省现行兜底保障政策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和存在的不足。同时,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开展研究,在对后脱贫攻坚时代我国农村贫困形势变化和贫困治理路径选择进行前瞻和预判的基础上,认为我国农村贫困将进入新阶段,由单一的绝对贫困转为多维的相对贫困,贫困治理路径选择的核心任务将是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完善贫困治理体系和提升贫困治理能力。为适应这一系列变化,兜底保障政策在水平、对象、层次等方面亟待改进。最后,结合甘肃省实际,提出了与后脱贫攻坚时代贫困形势相适应的兜底保障政策接续建议,主要包括要构建综合型兜底保障体系、合理确定兜底保障水平、科学框定兜底保障对象、多元参与兜底保障格局等。

赵振利[8](2020)在《电动汽车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及效益分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节能减排以及战略发展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大力支持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2009年我国将发展电动汽车作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受政策影响,我国电动汽车产销量得到迅猛提高。大量电动汽车的使用将激发巨大的充电需求。2015年《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2015-2020年)》发布,指出为了满足5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到2020年我国将建设480万个充电桩。但是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利用方面存在两方面矛盾:一方面电动汽车车主面临“充电难”,充电设施建设难以满足持续快速增长的充电需求;另一方面,居民区私人充电设施利用率低,闲置时间长。“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共享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也为私人充电桩参与共享运营服务提供了基础技术条件。私桩共享可以提高私人充电桩利用率、缓解城市充电供需矛盾、为电动汽车用户提供多样化充电选择,减少公共充电设施建设数量,给政府、电动汽车车主、私桩主和运营商等多个利益相关方带来效益,达到多方共赢。因此,本文围绕私桩共享运营模式,构建多角度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并提出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为私桩共享充电运营提供借鉴,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梳理了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私桩共享等研究成果和相关基础理论,论证了私桩共享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突出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首先,从充电设施发展规划、充电行为选择、充电定价机制和有序充放电模式四个维度总结了论文研究内容和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然后,在厘清共享经济的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明晰了私桩共享运营的定义。最后,结合博弈理论,说明私桩共享关键问题,如私桩共享充电电价确定和共享效益分配的解决思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2)提出了考虑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首先,对电动汽车消费者充电行为选择要素进行了分析,构建包括经济性、快速性、接驳性、便捷性和安全性在内的消费者充电行为选择影响因素层次结构。其次,将这五种影响因素进行量化,构建消费者充电选择概率非集计模型。然后,引入非合作博弈模型,建立私桩共享与公桩充电运营双矩阵博弈模型,论证均衡解的存在性。最后对上述相关模型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并选取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为私桩共享充电定价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方法支撑。(3)构造了考虑政府补贴模式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首先分析了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经济性,说明政府补贴介入对实现私桩共享充电资源配置的“帕累托优化”的作用,进而证明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其次,引入委托—代理理论,论证私桩共享财政补贴中的两种委托代理关系,包括电动汽车车主与政府的隐性委托—代理关系,以及政府与私桩共享运营商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提出根据运营商运营效率进行政府财政补贴的方式。最后,提出共享私桩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基于效率水平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分析不同参数因子对私桩共享运营定价的影响。(4)构建了考虑引导充电策略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针对电动汽车大规模参与私桩共享充电对运营商运营管理带来的困难,研究区域私桩共享动态充电定价机制。首先,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特性和出行规律,提出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引导充电流程。其次,构造私桩共享引导充电函数,制定私桩共享的基准充电电价,在此基础上设计区域动态充电电价机制。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为制定动态私桩共享充电价格提供模型参考。(5)设计了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首先,分析私桩共享核心利益主体的行为,包括政府、运营平台、私桩主和物业等,明确各个参与者的作用和目的。其次,在利益共享、风险分担原则的基础上,从风险大小、资源投入和服务质量三个维度建立私桩共享利益分配指标体系。然后,在明晰Shapley值在私桩共享效益分配的适用性基础上,利用云重心评价法解决评价过程中的随机性和模糊性等问题,引入云模型改进Shapley值法。最后,通过算例分析,证明修正后的Shapley值法在私桩共享效益分配问题中的有效性和合理性。

王寒[9](2020)在《新中国70年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及其现实走向研究》文中认为“社会保障”问题始终都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实现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不但决定着党能否赢得民心以保持长期有效执政,同时还和我国社会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化的问题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曾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成功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之路,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并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通过对历史发展经验以及当前总体情势进行综合分析可知,当前只有基于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理论体系,并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方能稳定我国社会发展大局,促进社会和谐。从人民共和国70年风雨征程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是“中国之治”的一个重要密码,也是人类制度文明史上的伟大创造。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把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开创了“中国之治”新局面的宣言书。为了切实推动“中国之制”走向“中国之治”,本文基于中共党史学科的宏观视野,并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分析范式,旨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及实践探索历程进行全面系统梳理剖析,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状以及症结问题,系统阐释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社会保障理论的形成与发展,归纳整理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在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从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历程中汲取经验,对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社会背景和建设中的问题进行深入、理性思考,进而探究新时代条件下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设新探索的现实走向,找寻基本的科学遵循。全文正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展开论述,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分析。本部分通过厘定“社会保障制度”的狭义和广义上的内涵,明确社会保障的强制性、公平性、互济性以及福利性等基本特征,提出社会保障所具备的调节、保护、稳定以及促进等基础功能,认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社会保障项目、社会保障模式、社会保障管理主体、社会保障基金的四项构成要素。并且梳理与追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障制度建设的思想渊源,比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保障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保障理论”以及“中共历代领导核心的社会保障理论”等,从而奠定我国社会保障思想理论体系建设和实践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改革开放前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历史回眸。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年—1956初步探索阶段,主要是致力于以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主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1957—1965艰辛探索调整阶段,主要是从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出发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显现的问题进行调整;1966—1976曲折探索阶段,由于政治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停止,原有的责任主体由国家变为企业。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但由于受“两个凡是”错误方针的干扰影响,党和国家的工作一直处于徘徊局面,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一时难以有新的突破。改革开放前我国社会保障建设是在经济发展落后的背景下进行的,呈现出城乡分立、高福利化、身份差别待遇、社会化程度不足等方面的特点,导致社会保障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第三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社会建设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也开启了全新的建设发展时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经历了起步阶段、重构阶段、整体推进阶段、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已全面建立。这一阶段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呈现出由地方自发到全国统筹、部分保障到惠及全体、单一建设到整体推进、服务经济到独立发展等的制度建设的特点。第四部分:经过新中国70年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经验。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体制观念、建设理念、制度模式发生转变,形成了多层、多元、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体系,建立能够覆盖全体民众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总结历史经验,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思想指导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新的发展理念,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科学遵循。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应坚持公平、共享以及可持续的基本理念,基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确立社会保障机制,充分发挥保障功能化解社会矛盾,坚持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全面领导,我们要把取得的建设经验切实运用到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中,落实落细。第五部分: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在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结构分化不断加剧,收入分配差距明显,社会弱势群体和边缘群体不断增多的背景下进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我们要正视当前在保障水平、保障资金、保障责任、体系层次、制度落实、法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清楚地认识到产生这些问题主要在于二元化的社会保障制度、资金筹集渠道狭窄、保障责任模糊、监管体系不完善、保障立法相对落后等原因。第六部分:新时代条件下党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新走向思考。本部分重点从五个层面提出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现实展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顺应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回应人民群众现实需要。制度建设中要遵循发展共享的社会保障发展理念,以公平统筹优质为指导思想,坚持城乡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从养老、医疗、福利、救助、脱贫、监管、信息保障等方面加快完善具体制度建设,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共享发展成果。

饶权,杰拉德·莱特纳,孙坦,陈超,吴建中,任竞,马艳霞[10](2020)在《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提升信息服务 助力脱贫致富——脱贫攻坚与图书馆作为专家笔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无论是在前几年脱贫攻坚还是今年疫情防控中,中国图书馆界都积极响应,全力参与,在数字扶贫、精准服务方面发挥了图书馆应有的社会作用。饶权指出,中国对全球脱贫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各级各类图书馆在文化扶贫、信息扶贫中始终发挥着积极作用。今年是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图书馆界要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提升扶贫工作精细化水平;从"单兵作战"到"合力攻关",构筑一体化扶贫工作网络;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激活扶贫对象内生动力。进入"后扶贫时代"的图书馆,要在提高脱贫人口信息化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方面积极作为,使脱贫人口真正有能力开创和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杰拉德·莱特纳认为,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及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描绘了全世界走向更强大、更公平、更绿色的经济和社会的路线图。他指出,这些年来国际图联一直强调联合国工作与图书馆工作之间存在着联系,图书馆通过履行自己的使命也为促进联合国使命做出了贡献。他同时深信,中国各级各类图书馆在国家、地区和全球范围内都将做出重大贡献,并为全球图书馆营造更强大的声音;孙坦认为,继全面脱贫攻坚之后,图书馆助力脱贫将进入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新阶段,必须更加重视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信息内容和信息服务,并提出了图书馆助力脱贫的路径;陈超认为,助力消除贫困是公共图书馆应尽的职责,图书馆要当好"助攻手",打好攻坚战;吴建中指出,中国图书馆界早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时候就已经行动起来,加强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着力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因势利导,以图书馆数字化服务专业优势,将各类数字服务送到千家万户,为全面脱贫战略提供有力信息支撑。并提出,下一步要在着力推动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转型升级、互联互通的云平台建设、创新数字文化服务的模式与方法三个方面下功夫;任竞指出,重庆图书馆作为中国图书馆学会图书馆扶贫工作委员会主任单位,组织、动员和引导全国公共图书馆以及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四联四帮",挖掘区域联盟资源优势和潜力,以助力政府攻坚、助力区域脱贫、助力文化发展为目标,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普遍均等,改变城乡之间文化资源不平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马艳霞认为,文化扶贫作为国家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独特的脱贫功能。河南省公共文化系统围绕送书送戏下乡、帮扶留守儿童、补齐文化基础设施等措施聚焦文化扶贫,取得一定成绩。未来应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创新多元供给模式、推进跨界融合为中原脱贫攻坚持续贡献文化力量。

二、我国将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将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开放的内涵
        2.1.2 对外开放的内涵
        2.1.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涵
    2.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征
        2.2.1 宽广的马克思主义视野
        2.2.2 强烈的风险意识
        2.2.3 博大的国际胸怀
        2.2.4 科学的思维方式
        2.2.5 形象的语言风格
    2.3 扩大对外开放与深化对内改革的关系
        2.3.1 以开放促改革,对外开放为对内改革提供丰富经验
        2.3.2 以改革促开放,对内改革为对外开放提供坚实基础
        2.3.3 二者辩证统一,共同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形成条件
    3.1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3.1.1 国际背景
        3.1.1.1 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仍是时代潮流
        3.1.1.2 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发生新变化
        3.1.1.3 国际规则体系面临深刻变革
        3.1.2 国内背景
        3.1.2.1 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3.1.2.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3.1.2.3 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上升
    3.2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理论渊源
        3.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开放的理论
        3.2.1.2 列宁关于开放的理论
        3.2.2 中国共产党人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1 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2 邓小平的对外开放思想
        3.2.2.3 江泽民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4 胡锦涛的对外开放思想
        3.2.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交往和开放的思想资源
        3.2.3.1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3.2.3.2 郑和下西洋,“锐意通四夷”的睦邻友好交往思想
        3.2.3.3 林则徐、魏源等人的“知夷情”“解夷事”“睁眼看世界”等开放思想
        3.2.3.4 康有为、梁启超的开放思想
        3.2.3.5 孙中山的开放主义思想
    3.3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形成的现实依据
        3.3.1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着成就
        3.3.2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新发展时期
        3.3.3 全球治理体系发生根本性变革
        3.3.4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4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1 根本理念:坚持开放发展新理念
        4.1.1 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
        4.1.1.1 开放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
        4.1.1.2 扩大开放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4.1.2 开放发展新理念的丰富内涵
        4.1.2.1 主动开放
        4.1.2.2 全面开放
        4.1.2.3 共赢开放
        4.1.2.4 双向开放
        4.1.2.5 公平开放
        4.1.3 加快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
        4.1.3.1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4.1.3.2 推动贸易强国建设
        4.1.4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4.1.4.1 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特点
        4.1.4.2 以高水平开放促进更均衡更充分的高质量发展
    4.2 战略布局:完善对外开放布局
        4.2.1 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4.2.1.1 打造东部沿海开放新高地
        4.2.1.2 加快内陆沿边开放步伐
        4.2.1.3 陆海统筹推动海洋强国建设
        4.2.2 完善对外开放贸易布局,推动我国从外贸大国迈向贸易强国
        4.2.2.1 不断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
        4.2.2.2 推动多边、区域、双边贸易协同发展
        4.2.2.3 推动服务贸易创新发展
        4.2.2.4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4.2.3 完善对外开放双向投资布局,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协调发展
        4.2.3.1 稳步实施“引进来”
        4.2.3.2 积极推进“走出去”
    4.3 战略重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
        4.3.1 “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历程
        4.3.1.1 “一带一路”建设的提出
        4.3.1.2 “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化
        4.3.2 “一带一路”倡议的建设目标
        4.3.2.1 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
        4.3.2.2 将“一带一路”建成繁荣之路
        4.3.2.3 将“一带一路”建成开放之路
        4.3.2.4 将“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
        4.3.2.5 将“一带一路”建成文明之路
        4.3.3 “一带一路”建设的丰硕成果
        4.3.3.1 政策沟通不断深化
        4.3.3.2 设施联通不断加强
        4.3.3.3 贸易畅通不断提升
        4.3.3.4 资金融通不断扩大
        4.3.3.5 民心相通不断促进
        4.3.4 “一带一路”建设对新时代对外开放的影响
        4.3.4.1 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合作提供重要平台
        4.3.4.2 为我国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开辟广阔空间
    4.4 重要支撑: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1 全球治理体系中的中国定位与角色
        4.4.1.1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
        4.4.1.2 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
        4.4.2 以中国智慧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4.4.2.1 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4.4.2.2 提升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
        4.4.3 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实践
        4.4.3.1 在全球政治和安全领域展示中国担当
        4.4.3.2 在经济金融领域提供中国方案
        4.4.3.3 在网络治理新兴发展领域承担中国责任
        4.4.3.4 在构建国际海洋新秩序中贡献中国力量
    4.5 价值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5.1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
        4.5.1.1 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
        4.5.1.2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4.5.1.3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4.5.1.4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4.5.1.5 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
        4.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途径
        4.5.2.1 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持久和平的世界
        4.5.2.2 安全上坚持共治共处,建设普遍安全的世界
        4.5.2.3 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共同繁荣的世界
        4.5.2.4 文化上坚持互鉴共存,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
        4.5.2.5 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4.6 重要保障: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4.6.1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
        4.6.1.1 相互尊重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坚实基础
        4.6.1.2 公平正义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4.6.1.3 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理念
        4.6.2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外交实践
        4.6.2.1 秉持合作共赢原则,构建新型大国关系
        4.6.2.2 树立“亲诚惠容”理念,构建新型周边关系
        4.6.2.3 坚持正确义利观,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协作
5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方法论
    5.1 思想维度
        5.1.1 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相统一
        5.1.2 坚持加强党的领导和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统一
        5.1.3 坚持民族情怀和全球视野相统一
    5.2 实践维度
        5.2.1 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统一
        5.2.2 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统一
        5.2.3 坚持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相结合
        5.2.4 坚持试点先行和全面推进相促进
6 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的重大意义
    6.1 理论创新
        6.1.1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对外开放理论
        6.1.2 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外开放思想
        6.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构成部分
    6.2 实践意义
        6.2.1 为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增添新动力
        6.2.2 为全面提升中国开放型经济水平,拓展新空间
        6.2.3 为助力中国话语体系传播,提供新平台
    6.3 世界影响
        6.3.1 为世界经济增添新动能,展示了中国力量
        6.3.2 为探索国际合作新机制,提供了中国方案
        6.3.3 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建构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范式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研究的理论延展
第二章 第二届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核心内涵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时代嬗变
    第二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设想与实践
    第三节 安倍政府经济外交的五大支柱与“三大经贸合作协定”
第三章 日本经济外交的外延扩大
    第一节 “大阪轨道”:日本经济外交的话语构建
    第二节 政府开发援助计划(ODA):日本经济外交的变异
    第三节 应对“谣传损害”的危机公关:日本经济外交的新范式
第四章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动因、特点与局限性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国内外动因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特点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局限性
第五章 “后安倍时代”日本经济外交的趋势与展望
    第一节 日本经济外交嬗变的影响
    第二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演变趋势与困境
    第三节 日本经济外交的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溯源
        1.2.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关系界定
        1.2.3 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的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
        1.2.4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研究
        1.2.5 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框架图
        1.3.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及不足之处
        1.4.1 主要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解析
    2.1 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逻辑
        2.1.1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及固化阶段(1949-1978)
        2.1.2 城乡经济社会互动发展阶段(1978-2002)
        2.1.3 城乡统筹发展阶段(2002-2017)
        2.1.4 城乡全面融合发展阶段(2017-)
    2.2 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
        2.2.1 追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2.2.2 追求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2.3 追求城乡平等发展
        2.2.4 追求资源要素的双向流动
    2.3 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
        2.3.1 适时调整城乡发展体制机制
        2.3.2 适时调整国家发展战略
        2.3.3 适时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
        2.3.4 适时调整城镇与乡村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及存在问题
    3.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特点及价值目标
        3.1.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新特点
        3.1.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
    3.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基础
        3.2.1 综合国力显着增强且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3.2.2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且城乡经济的二元性有所减弱
        3.2.3 城乡居民收入与消费水平持续提升且结构不断优化
    3.3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城乡生产要素流动不顺畅
        3.3.2 城乡公共服务不均等
        3.3.3 城乡基础设施不完备
        3.3.4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健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度的测算及分析
    4.1 数据来源及指标选取遵循原则
        4.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4.1.2 指标选取遵循原则
    4.2 测算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4.2.1 测算方法与思路
        4.2.2 指标体系及变量说明
        4.2.3 城乡融合度的测算
    4.3 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度的测算结果分析
        4.3.1 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度的省际差异
        4.3.2 新时代中国与东中西及东北地区的城乡融合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5.1.1 城乡要素流动顺畅化
        5.1.2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5.1.3 城乡交通及通讯设施完备化
        5.1.4 城乡经济发展多元化
    5.2 研究方法选择及指标体系构建
        5.2.1 研究方法与思路
        5.2.2 指标体系及变量说明
        5.2.3 灰色关联度的测算
    5.3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分析
        5.3.1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省际差异
        5.3.2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国外城乡融合发展的经验借鉴
    6.1 健全城乡要素合理流动机制
        6.1.1 保障人口要素的合理流动
        6.1.2 建立资金投入保障体系
        6.1.3 注重盘活土地要素
    6.2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
        6.2.1 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6.2.2 开展农民职业技术教育
        6.2.3 注重发挥社会民众的力量
    6.3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6.3.1 完善城乡之间的交通网络
        6.3.2 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
        6.3.3 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环境
    6.4 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多元化
        6.4.1 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6.4.2 促进农村非农产业发展
        6.4.3 开展乡村生态文明建设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路径
    7.1 推进要素市场化改革
        7.1.1 健全人口要素合理流动机制
        7.1.2 强化乡村振兴发展的资金保障
        7.1.3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7.2 提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效率
        7.2.1 强化政府的均衡配置责任
        7.2.2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7.2.3 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供给制度
    7.3 提高城乡基础设施联通水平
        7.3.1 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
        7.3.2 完善城乡交通路网
        7.3.3 提升农村信息化程度
    7.4 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新空间
        7.4.1 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7.4.2 优化城乡产业空间布局
        7.4.3 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7.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四节 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贫困与贫困问题
        二、绝对贫困
        三、相对贫困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渊源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二、列宁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第二节 党的主要领导人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一、毛泽东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二、邓小平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三、江泽民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四、胡锦涛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
第二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习近平关于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论述
        一、消除贫困问题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三、精准扶贫与精准脱贫
        四、脱贫摘帽不是终点
    第二节 坚持精准扶贫战略,消除贫困根源
        一、建立精准扶贫的工作机制
        二、破解精准扶贫的操作难题
        三、构建精准扶贫的多方格局
        四、实现精准扶贫的方式创新
    第三节 推进脱贫攻坚战略,稳固扶贫成效
        一、以推动产业兴旺为关键
        二、以焕发乡风文明为抓手
        三、以筑牢公共服务水平体系为保障
        四、以推动农村贫困治理为重点
第三章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成效与经验
    第一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成效
        一、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二、脱贫地区经济社会显着发展
        三、党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节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的经验
        一、坚持党对贫困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三、坚持汇集脱贫合力与激发内生动力并举
        四、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扶贫理念
第四章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思路与建议
    第一节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思路
    第二节 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的建议
        一、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在发展思想上无缝衔接
        二、引导扶贫产业升级,在发展产业上无缝衔接
        三、培育乡村人才队伍,在发展动力上无缝衔接
        四、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在发展渠道上无缝衔接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基层领导干部
        2.1.2 自然资源资产
        2.1.3 经济责任审计
        2.1.4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2.2 理论基础
        2.2.1 受托责任理论
        2.2.2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理论研究
        2.3.2 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2.3.3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相关研究
        2.3.4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现状
    3.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基本情况
    3.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的特征
        3.2.1 注重与其他类型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3.2.2 审计重点以土地、水、森林等资源为主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4.1.1 难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4.1.2 现代审计方法应用不广
        4.1.3 审计依据体系不完备
        4.1.4 未建立统一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4.1.5 审计人员力量不足
        4.1.6 审计责任追究整改困难
    4.2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的成因
        4.2.1 数据资料共享不到位
        4.2.2 发展现代审计技术受限
        4.2.3 审计依据不细化
        4.2.4 审计评价体系区域差异大
        4.2.5 审计力量与工作量不相符
        4.2.6 审计查处问题较复杂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案例分析——以R市L区为例
    5.1 R市L区基本情况
    5.2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概况
        5.2.1 审计目标
        5.2.2 审计对象和范围
        5.2.3 审计内容与组织方式
        5.2.4 审计结果
    5.3 R市L区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实施情况
        5.3.1 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统筹实施
        5.3.2 审计重点为土地、水、森林资源
    5.4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分析
        5.4.1 审计证据难以收集整理
        5.4.2 现代审计方法不普及
        5.4.3 审计依据可靠性不足
        5.4.4 审计评价标准不统一
        5.4.5 审计人员配置与专业水平不足
        5.4.6 审计责任难以追究整改
    5.5 R市L区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问题成因分析
        5.5.1 数据共享机制不健全
        5.5.2 现代审计技术应用基础薄弱
        5.5.3 审计依据权威性较低
        5.5.4 制定本地区评价标准
        5.5.5 审计专业人才缺乏
        5.5.6 审计责任追究难度高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优化建议
    6.1 提高数据共享的准确性
    6.2 大力推广现代审计技术
    6.3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6.4 构建统一实用的审计评价体系
    6.5 优化审计人员配置
    6.6 加强审计追踪整改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课题来源
    第二节 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一 工业设计正在成为全球创新发展新模式
        二 我国工业设计已处于突破规模优势临界点
        三 工业设计正在发生三个深刻变化
        四 我国工业设计快速升级发展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一 意义1: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政策红利”阶段转向“创新红利”阶段
        二 意义2:推动中国工业设计从“跟随式发展”转型为“先进性发展”
        三 价值:为中国工业设计十四五发展规划和行动路径提供理论基础、指导思想、行动路线
    第四节 研究现状综述
        一 工业设计产业研究综述
        二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综述
        三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 研究的创新点
        三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
    第一节 工业设计与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一 工业设计的界定
        二 工业设计产业的界定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主要特征
        四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产业发展战略的内涵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定义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特征和主要内容
        三 产业发展战略的制定与执行
    第三节 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工具
        一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理论基础
        二 产业发展战略的主要分析工具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脉络
    第一节 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与成长
        一 现代工业设计理念的引入
        二 与产业脱节的初期成长阶段
        三 工业设计产业的成长
    第二节 政策推动下的产业发展
        一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重要政策的提出
        二 我国工业设计产业中典型企业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智能互联时代中国工业设计发展的新趋势
        一 工业设计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二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下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分析
    第一节 智能互联时代背景和特征分析
        一 智能互联时代的技术和经济发展特征
        二 智能互联时代对设计产业发展的影响和新的要求
        三 智能互联时代设计产业的发展和走向
    第二节 服务国家现行战略
        一 “双循环”战略
        二 “一带一路”倡议
        三 供给侧、需求侧升级
    第三节 发展战略分析
        一 基于钻石模型的分析
        二 智能互联时代下的中国工业设计产业SWOT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智能互联时代我国工业设计产业发展的新战略
    第一节 战略之一:设计创新力的新属性构建战略
        一 构建设计产业资源配置系统
        二 工业设计产业领域扩展
        三 制造业设计创新能力提升的策略
    第二节 战略之二:设计创新力的新生态构建战略
        一 智能互联重构“人、物、环境”设计生态
        二 数字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
        三 工业设计产业生态构建策略
        四 法律法规的保障策略
    第三节 战略之三:推动社会发展力的新关系构建战略
        一 工业设计与数字技术的新关系构建
        二 工业设计与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的新关系构建
        三 工业设计与产业发展的新关系构建
    第四节 战略之四:提升国际影响力的新姿态构建战略
        一 融入国际设计业界的“语境”
        二 成立中国主导的国际设计组织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路径
    第一节 路径之一:建设创新型公共服务平台
        一 创建国家工业设计研究院
        二 构建智能互联时代工业设计技术支撑体系
        三 建设工业设计产业互联网平台
    第二节 路径之二:产出工业设计标志性成果
        一 成立并发展世界设计产业组织
        二 持续举办世界工业设计大会
        三 继续举办国家工业设计奖
    第三节 路径之三:开展人才培养工程
        一 建设设计开放大学
        二 实施工业设计领军人才计划
        三 开展设计人才能力素质评价
    第四节 路径之四:提升工业设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一 实施制造业设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二 实施设计赋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后脱贫攻坚时代甘肃省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政策接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1.1 关于农村低保兜底保障的研究
        1.2.1.2 关于社会救助兜底保障的研究
        1.2.1.3 关于两项制度有效衔接的研究
        1.2.1.4 关于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低保制度兜底保障政策的研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4.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后脱贫攻坚时代
        2.1.2 兜底保障
        2.1.3 政策接续
    2.2 理论基础
        2.2.1 反贫困理论
        2.2.2 底线公平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第三章 甘肃省农村低保兜底保障的现状
    3.1 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发展概况
    3.2 甘肃省农村低保兜底保障的发展现状和具体措施
        3.2.1 完善政策体系,构建兜底保障框架
        3.2.2 健全工作机制,丰富兜底保障层次
        3.2.3 精准认定对象,瞄准兜底保障群体
        3.2.4 提高补助水平,提升兜底保障效果
    3.3 甘肃省农村低保制度兜底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分析
        3.3.1 兜底对象瞄准略有偏差
        3.3.2 基层执行政策稍显机械
        3.3.3 社会力量参与严重不足
第四章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政策接续的方向
    4.1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贫困的变化趋势
        4.1.1 贫困类型由绝对向相对转变
        4.1.2 致贫因素由单一向多维转变
        4.1.3 贫困人口由固定向动态转变
    4.2 后脱贫攻坚时代贫困治理的路径选择
        4.2.1 巩固脱贫成果,确保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4.2.2 推进有效衔接,实现农村人口自我发展
        4.2.3 建立长效机制,完善国家贫困治理体系
    4.3 后脱贫攻坚时代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政策接续的内核
        4.3.1 关于兜底水平的问题
        4.3.2 关于兜底对象的问题
        4.3.3 关于兜底层次的问题
第五章 甘肃省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政策接续建议
    5.1 构建综合型兜底保障体系
    5.2 合理确定兜底保障水平
    5.3 科学框定兜底保障对象
    5.4 多元参与兜底保障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电动汽车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及效益分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电设施发展规划方面研究
        1.2.2 充电行为选择方面研究
        1.2.3 充电定价机制方面研究
        1.2.4 有序充放电模式研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1 电动汽车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
        2.1.1 电动汽车分类
        2.1.2 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2.1.3 电动汽车发展相关政策
    2.2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及相关政策
        2.2.1 充电基础设施分类
        2.2.2 充电基础设施发展现状
        2.2.3 充电基础设施相关政策
    2.3 居民区私桩共享经济理论及运营模式
        2.3.1 共享经济理论
        2.3.2 “共享经济+私桩”运营模式
    2.4 私桩共享博弈理论
        2.4.1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和要素
        2.4.2 私桩共享博弈关键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私桩共享意愿调查和共享能力测算
    3.1 引言
    3.2 私桩共享可行性分析和意愿分析
        3.2.1 私桩共享可行性分析
        3.2.2 私桩共享意愿分析
        3.2.3 私桩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私人充电桩共享服务能力测算模型
        3.3.1 电动汽车和充电桩的状态函数
        3.3.2 模型假设和构建
        3.3.3 算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消费者行为选择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4.1 引言
    4.2 私桩共享博弈分析基础
        4.2.1 核心博弈
        4.2.2 附属博弈
    4.3 私桩共享充电博弈关系分析
        4.3.1 消费者充电行为选择要素分析
        4.3.2 消费者充电选择行为建模
        4.3.3 非合作博弈定价模型
    4.4 算法设计
        4.4.1 Lemke-Howson算法原理介绍
        4.4.2 Lemke-Howson算法计算流程
        4.4.3 算例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政府补贴模式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5.1 引言
    5.2 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经济性分析
        5.2.1 政府补贴与帕累托效率
        5.2.2 私桩共享财政补贴的必要性分析
    5.3 基于委托—代理模型的私桩共享补贴方式效果分析
        5.3.1 委托代理理论
        5.3.2 私桩共享补贴中的委托—代理关系
        5.3.3 私桩共享补贴博弈模型
        5.3.4 不同私桩共享补贴方式及比较分析
    5.4 私桩共享运营效率评价模型
        5.4.1 运营效率评价纳入补贴与定价中的必要性分析
        5.4.2 私桩共享运营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4.3 私桩共享运营效率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5.5 基于效率评价的私桩共享补贴及定价模型
        5.5.1 模型构建
        5.5.2 模型求解
        5.5.3 数值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引导充电策略的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6.1 引言
    6.2 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出行特性分析
    6.3 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引导充电分析
        6.3.1 私桩共享电动汽车引导充电流程分析
        6.3.2 私桩共享引导充电函数构建
    6.4 引导充电策略下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
        6.4.1 基准电价的确定
        6.4.2 区域充电价格的确定
    6.5 数值仿真
        6.5.1 模型假设
        6.5.2 基础数据
        6.5.3 结果分析
        6.5.4 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改进Shapley值法的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
    7.1 引言
    7.2 私桩共享核心利益相关者行为及分配原则
        7.2.1 私桩共享核心利益主体行为分析
        7.2.2 效益分配原则
    7.3 私桩共享效益分配影响因素分析
        7.3.1 风险大小
        7.3.2 资源投入
        7.3.3 服务质量
        7.3.4 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指标体系
    7.4 基于云模型改进Shapley值的私桩共享效益分配模型
        7.4.1 Shapley值法适用性分析
        7.4.2 初始利益分配Shapley值模型
        7.4.3 Shapley 值法的修正
        7.4.4 算例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私桩共享意愿调查
附录2 电动汽车车主充电选择行为调查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中国70年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及其现实走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主要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社会保障的基础理论分析
    一、社会保障的内涵与特征
        (一)社会保障概念界定
        (二)社会保障的基本特征
    二、社会保障的功能
        (一)保护功能
        (二)调节功能
        (三)稳定功能
        (四)促进功能
    三、社会保障制度构成要素
        (一)社会保障项目
        (二)社会保障模式
        (三)社会保障管理主体
        (四)社会保障基金
    四、新中国70年来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思想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保障理论
        (二)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基本思想
        (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保障思想
        (四)国外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有益思想的借鉴与吸纳
第二章 改革开放前党对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历史回眸
    一、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初步探索(1949年—1956年)
        (二)全面建设十年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艰辛探索(1957年—1966年)
        (三)“文革”时期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曲折探索(1966年—1976年)
    二、改革开放前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基本特点
        (一)以城市为主、城乡分立的社会保障模式
        (二)城市保障待遇高福利化平均化
        (三)与身份等级挂钩的差别待遇
        (四)社会化程度不足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
    一、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起步阶段(1978年—1992年)
        (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重构阶段(1993年—2003年)
        (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整体推进阶段(2004年—2011年)
        (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全面深化阶段(2012至今)
    二、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基本特点
        (一)建设路径:由地方自发到全国统筹
        (二)保障范围:由部分保障到惠及全体
        (三)保障体系:由单一建设到整体推进的探索
        (四)功能定位:由服务经济到独立发展
第四章 新中国70年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成果与经验
    一、新中国70年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主要成果
        (一)社会保障理论观念的巨大转变
        (二)形成多层、多元、多样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理论体系
        (三)构建了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二、新中国70年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探索的基本经验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三)必须切实贯彻公平、共享、可持续的价值理念
        (四)必须依据生产力发展水平确定社会保障水平
        (五)通过社会保障制度化解社会矛盾与实现社会稳定
        (六)必须坚持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全面领导
第五章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当前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建设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
        (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二)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三)社会结构分化加剧
        (四)收入分配差距扩大
        (五)弱势群体边缘群体增多
    二、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大
        (二)社会保障体系层次性不鲜明
        (三)社会保障资金机制尚需完善
        (四)社会保障责任划分尚需进一步明确整合
        (五)社会保障制度实施落实尚显不够
        (六)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尚需健全
    三、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存在主要问题的归因
        (一)城乡二元化社会保障制度的存在
        (二)社会救助体系不健全
        (三)社会保障资金压力增大
        (四)社会保障责任模糊与长效机制相对缺失
        (五)社会保障监管体系不完备
        (六)社会保障立法建设滞后
第六章 新时代条件下党加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新走向思考
    一、切实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一)坚持问题导向,适应实践发展新要求
        (二)回应群众现实需要,顺应群众内心新期盼
    二、遵循发展共享的社会保障发展理念
        (一)坚持更可持续发展理念
        (二)坚持共享理念
    三、坚定公平统筹优质的指导思想
        (一)保障和促进公平正义
        (二)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发展
        (三)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四、坚持综合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与弱者优先相结合的原则
        (二)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
        (三)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四)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五)坚持坚决兜牢保障底线的原则
        (六)坚持充分激发社会各方面积极性的原则
    五、加快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服务体系
        (二)健全医疗保险制度及医疗服务
        (三)统筹完善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制度
        (四)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信息平台
        (五)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
        (六)规范和加强社会保障管理监督制度
        (七)实行社会保障税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学术成果

(10)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提升信息服务 助力脱贫致富——脱贫攻坚与图书馆作为专家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扶民志启民智 助推脱贫攻坚Raising Morale and Enlightening Wisdom Library’s Contribution to Poverty Alleviation
全球图书馆界的全球议程——国际图联与可持续发展目标A Global Agenda for a Global Library Field–ìFLA an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1 共享结构,共同语言
    2 通向全球决策的门户
    3 结论:新的可能性,新的声音
关于图书馆助力脱贫的路径思考Roadmap for Library to Assist in Poverty Alleviation
助力消除贫困是公共图书馆无尽的职责Poverty Alleviation: An Endless Responsibility of Public Library
推进精准服务 助力脱贫攻坚Promoting Precision Services and Assisting the Fight against Poverty
发挥区域联盟优势 助推文化精准扶贫Utilizing Advantages of Regional Alliances for Targeted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1 联爱心帮发展
    2 联项目帮创建
    3 联资源帮解困
    4 联平台帮管理
以文化扶贫助力中原地区脱贫攻坚Assis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in China’s Central Plain with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1 精准送文化增强文化扶贫的可及性
    2 精准帮扶留守儿童,补齐贫困地区“精神短板”
    3 补齐文化基础设施,强化基层阵地建设

四、我国将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关于对外开放重要论述研究[D]. 庞坤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日本经济外交的嬗变及其趋势研究 ——以第二届安倍政府时期为核心[D]. 沈丁心. 外交学院, 2021(10)
  • [3]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研究[D]. 梁梦宇. 吉林大学, 2021(01)
  • [4]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解决贫困问题研究[D]. 陈旺君.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2021(12)
  • [5]基层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 ——以R市L区为例[D]. 侯莉薇. 山东财经大学, 2021(12)
  • [6]面向智能互联时代的中国工业设计发展战略和路径研究[D]. 刘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7]后脱贫攻坚时代甘肃省农村低保兜底保障政策接续研究[D]. 俞昺. 兰州大学, 2021(02)
  • [8]电动汽车私桩共享充电定价模型及效益分配研究[D]. 赵振利.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新中国70年来党对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探索及其现实走向研究[D]. 王寒.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图书馆的社会作用:提升信息服务 助力脱贫致富——脱贫攻坚与图书馆作为专家笔谈[J]. 饶权,杰拉德·莱特纳,孙坦,陈超,吴建中,任竞,马艳霞. 图书馆杂志, 2020(04)

标签:;  ;  ;  ;  ;  

我国将实施科学数据共享工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