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仪器营销与维修服务网络化向社会化发展

科学仪器营销与维修服务网络化向社会化发展

一、科学仪器营销维修应向社会化服务网络方向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六安市人民政府[1](2021)在《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六政[2021]17号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开发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五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11日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邱继丰[2](2019)在《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菜篮子”工程是保障蔬菜供给重大的民生问题。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发展现代蔬菜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推进农业农村两个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蔬菜产业在乡村振兴中重要作用,必须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蔬菜产业的绿色发展;深入推进蔬菜种植的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优化,大力发展“菜篮子”工程,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升级;大力培育蔬菜生产的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大力加快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加快促进蔬菜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朝阳区位于长春市中南部,地理位置优越,资源丰富,基础条件雄厚,发展优质高效蔬菜产业对促进朝阳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就业和保障城市新鲜蔬菜产品供给有重要意义;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供给侧改革有重大意义。本文以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为研究课题,通过查阅朝阳区农业农村局、地方志以及各镇农业站、办、所相关资料,运用农业产业化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梳理了目前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了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了新时期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结果如下:1.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1)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术推广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2)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3)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4)农资、蔬菜质量监管需要进一步加强(5)缺少龙头企业带动,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6)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2.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对策为了使朝阳区蔬菜生产真正做到巩固优势、补齐短板,发挥朝阳区在长春市及周边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产业,做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针对这些问题科学进行了合理分析和综合研判,提出促进朝阳区发展高标准蔬菜产业建议:(1)因地制宜,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2)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3)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4)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5)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6)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7)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8)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9)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蔬菜是城乡居民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农产品,蔬菜产业是保障蔬菜供给的重大民生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产业发展迅速,在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随着智慧园艺、设施园艺的发展,朝阳区将更加凸显其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加快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有机结合,蔬菜产业必将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独特作用。

陈丹[3](2019)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了年均GDP增速近10%、人均GDP增速约9%的高速增长“奇迹”。从产业结构的发展程度上来看,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工业发展进入到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迅猛发展,劳动力就业比重从1978年的12.2%上升至2017年的44.9%,超过第一、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吸收就业的主力军。然而,随着长期以来推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改革红利的逐渐消失,加之受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在短期波动和中长期下行的双重压力下,我国经济增长呈现出了明显的放缓态势,2011年我国经济结束了10%的高速增长速度,转而进入增速换挡期。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的讲话首次将经济增速放缓的态势判定为我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继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针对国内外发展环境的变化,进一步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的判断。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围绕“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题开展研究,全文共八章,主要划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包括第1章绪论、第2章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第3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本部分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及产业结构相关概念、演进规律等,并在前人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研究背景,提出了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新路径、新方式和新方向,构建出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为后文的研究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包括第4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和第5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本部分全面深入的分析了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程,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及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揭示了目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深层次的剖析,为后文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奠定基础。第三部分是本文计量分析部分,为第6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本部分在前文理论和实践分析的基础上,使用计量模型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进行了更加深入、科学的研究和选择,即是对前文理论部分的论证,也是后续提出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的重要依据。第四部分是经验借鉴部分,为第7章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本部分主要分析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主要典型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历程及在金融危机后面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为应对本国经济疲软所采取的产业结构调整措施,目的是通过借鉴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先进经验,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第五部分是本文对策建议部分,为第8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旨在提出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建议,是本文的结论所在。本文通过研究发现:(1)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以工业化为核心,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问题;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产业结构发展不充分的问题。(2)面对新环境、新发展理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也有了新的目标,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三产融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满足人民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推动我国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3)在新时代背景下,要满足产业结构调整新要求、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新目标,要有新路径和新方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4)主导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力量,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分析发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应将制造业,尤其是智能制造业作为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产业。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从经济学角度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解读,并在现有产业结构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新目标,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新路径、新方式、新方向。(2)基于新时代的研究背景,通过全面、深入的分析我国三次产业间及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揭示出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的新趋势。(3)使用多种计量方法对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和方向进行分析,清晰的界定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政府和市场应该扮演的角色,选择出现阶段可以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导产业。

吕瑶[4](2019)在《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文中提出伴随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贸易往来日益频繁,技术贸易在各国经济贸易往来中的比重日趋加强,技术创新引领的经济发展突显出其核心地位,在提升国家创新能力方面引入国际化变量,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推进本国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对促进国家创新政策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科技高速持续的增长和巨大市场及经济潜力的出现,中国已成为世界各国不可或缺的创新合作伙伴。当今中国,不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适应经济新常态,亦或是贯彻创新发展理念,都需要用创新思维去应对、解决前进路上的新情况、新问题。作为转型国家,许多制约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等问题尚未完善,如何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开放的关系以及政府对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渐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所面临的挑战。在创新国际化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的技术创新及国际技术流动极大的带动了经济增长,其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也为中国提供了良好的经验借鉴。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显现,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美国地位相对衰退,中国和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地位突显,在创新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美国态度发生转变。特朗普上台之后,千方百计制约中国,尤其是高科技领域,最明显的一个现象就是对华为5G技术的阻碍。因此,当前的形势已经完全不同,创新国际化的内涵发生变化,一个国家既需要利用创新国际化推进本国技术进步,同时又要防备创新国际化不被他国利用,还要考虑创新国际化的难度已经大幅提升,后发国家再想免费或低价获得发达国家的创新技术已经难上加难。本文共有六章内容。第一章绪论,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前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为接下来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问题建立模型提供参考依据;第二章介绍论文的相关理论,围绕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国际技术流动进行分析,提出创新国际化的主要理论如新古典增长理论、技术差距理论、技术生命周期理论、技术转让相关理论;第三章分析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包括三方面内容:(1)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的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2)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由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再到技术“走出去”的转变,(3)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第四章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与发达国家美国、赶超国家日本、韩国和转型国家波兰、匈牙利、捷克进行比较,找到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的可行路径,同时也为转型国家提供了经验借鉴;第五章建立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模型,利用时间序列进行实证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将研发投入、国际技术贸易流动与创新能力三方面组合成一个指标即创新体系国际化指标,以索洛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创新体系国际化、研发人员投入、对外直接投资、进出口贸易、固定资产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回归方程,分析创新国际化对经济增长的推进或阻碍作用,并运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2008年前后变量间影响的重要程度;第六章是结论与对策建议,从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技术流动并提高创新产出等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创新国际化活动受经济发展阶段影响比较显着,创新产品在国际间的技术转移由于各国经济发展程度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特征;(2)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国家有着类似的创新国际化演进模式,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国家,其研发投入和技术流动越高,并且转型国家和赶超国家有向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模式演进的趋势,中国正沿着“低低”——“高低”——“高高”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演进路径实现创新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创新国际化模式路径选择的合理性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3)创新国际化发展对发达国家的增长效应高于转型国家,但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发达国家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对高技术产品的出口有所减少。基于此提出几点对策建议:(1)加强科技自主研发投入经费,获取强有力的技术支撑,首先从提高研发投入开始,实现“低低”向“高低”模式的转变,其次通过加强国际技术流动并提升创新协同能力,实现“高低”向“高高”模式的转变;(2)强化技术创新的专利保护,注重创新国际化发展尤其是国际技术流动,加大技术转让的法律保护,形成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打造良好的国家竞争环境,带动技术贸易往来;(3)提高创新成果的实际应用水平,促使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协调发展,抓住世界经济形势转变带来的机遇;(4)加大与“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创新合作力度。

李彬[5](2019)在《江苏“金册网”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的实践》文中指出探索建立符合中小微企业研发创新需求特点的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将为推动科学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发挥科技资源价值服务企业创新提供有益载体。文章介绍江苏省一站式检测公共服务平台(金册网)在资源整合方式、服务内容、服务机制等方面的实践以及经过多年运营所取得的成效,分析其服务模式的创新之处,并指出"金册网"目前遇到的问题以及今后将采取的解决办法,提出市场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在推动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中的重要性。

刘佳斌[6](2018)在《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国际分工模式也在加快演变,从最早的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逐渐过渡到产品内分工。跨国资本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各国为了发展本国经济,获得更高的价值增值,都积极将国内的产品内分工嵌入全球价值链网络中,全球价值链分工也由此应运而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装备制造业依靠劳动力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大量承接了发达国家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转移,迅速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而高附加值环节被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垄断。由于发达国家意图长期占据全球价值链中的优势地位,当我国装备制造业要实现全球价值链升级时,便会受到发达国家采取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出口管制等措施的阻碍,这使得我国装备制造业很难提升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而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加工组装等低附加值环节,同时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利益分配也在不断恶化,陷入“低端锁定”和“贫困化增长”的困境。特别是辽宁作为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研发和生产基地,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深度变化影响,辽宁装备制造业正承受有效需求不足、增速持续放缓等严峻考验,受制于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在参与国际垂直分工时,被“锁定”于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这既阻碍了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又对资源和环境破坏严重。因此辽宁装备制造业迫切需要提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本文在分析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基础上,对其陷入“低端锁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借鉴国内外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成功案例,提出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和对策建议。这对于加快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实现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七章,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次,从全球价值链分工和全球价值链升级两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述,同时介绍了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框架及运用的研究方法,最后提出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介绍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理论基础。首先论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演变过程,价值链→全球商品链→全球价值链。其次介绍了全球价值链形成的相关基础理论,包括国际分工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微笑曲线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随后介绍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阐述了全球价值链定义、全球价值链治理、全球价值链驱动力、全球价值链战略环节和全球价值链升级及理论路径。最后介绍了全球价值链升级相关理论,主要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雁行形态理论和动态比较成本说理论。第三章是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首先介绍了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和分类,明确了本文对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范围。其次,从发展规模、发展布局、重点行业和企业、转型升级和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第四章是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分析。首先是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竞争力进行分析,通过运用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国际比较分析和基于SWOT的国内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待提升,国内竞争力与先进省份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其次构建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度指标,利用增加值出口率和GVC地位指数来测算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状况,再基于国内外竞争力分析的结论,证明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对较低,主要位居低附加值的加工组装环节。在此基础上,论述了辽宁装备制造业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五种表现形式,主要有先进技术被锁定、产业结构被锁定、装备产品关键元器件供应被锁定、品牌销售渠道被锁定和分工利益分配地位被锁定。第五章是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首先,从企业、市场因素、政府因素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方面,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其次,构建了全球价值链升级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加强技术创新、加快技术扩散、做大产业集群和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融合是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主要路径。第六章是对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案例进行分析。首先,以日本和韩国为例,对后起国家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进行了分析。其次,以江苏和广东为例,对我国先进省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进行分析。最后围绕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理论路径,以新松机器人、华晨汽车和沈阳机床为案例,分析了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第七章提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对策建议。首先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进行研究,基于影响因素分析和案例分析的结论,提出了现实路径,包括高端化发展路径、智能化发展路径、服务化发展路径、集聚化发展路径和外向化发展路径;提出了目标方向,利用“一带一路”战略构建自我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最后,提出了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对策建议。具体包括:一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二是围绕《中国制造2025》,推动辽宁装备智能制造加快发展。三是借助“互联网+”,加快辽宁装备服务型制造发展进程。四是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加快推动辽宁装备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五是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构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魏云飞[7](2018)在《K公司战略转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传统制造业面临着两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一是压力。面对由于市场需求多变、劳动力等资源要素成本上升、节能减排约束趋紧所形成的多重压力和困境,传统制造业的优势不断削弱,生存空间日渐缩小。二是动力。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切换和制度环境的改善,为传统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带来战略合作、业态创新、技术变革等多方面的机遇和空间。越来越多的国内传统制造企业已经在积极拥抱变化,从旧思路、旧方法、旧手段转向新理念、新模式,在新环境中坚持稳中求变原则,探索转型路径,以寻求新生机、谋求新发展。K公司作为一家以石油装备业务为主的传统制造业公司,也面临着在低油价背景和新经济形势下的战略转型选择。本文以战略转型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概述了国内外学者对战略转型的定义和分析,并通过大量阅读学者文献,总结了战略转型会面临的风险和障碍,为制定K公司转型方案做有效规避。分析了K公司当前的战略和实际经营情况,及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通过对当前问题的有效分析,指出了K公司战略转型的路径选择,并有针对性的参考了海尔集团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为K公司战略转型方案设计作借鉴.最后通过对K公司当前问题分析、战略路径选择、成功企业经验借鉴,联系公司实际情况和现有资源,给出完整战略转型设计方案和保障措施。希望通过本文研究,能为K公司在战略转型提供有力参考建议,实现企业价值再造。

王侃[8](2017)在《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管理者着眼于企业的发展性,针对企业发展方向、发展速度与质量、发展能力所作出的战略管理方式。发展战略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企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从企业发展的历程上来讲,无论处于哪一个阶段,企业发展的战略对于企业发展本身都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以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对其发展战略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论文首先以经济学与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为出发点,对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进行系统化的实证研究;其次,对公司所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PEST分析,对公司所处的市场进行行业结构分析,同时依据企业经营能力模型,分析和评价公司的综合经营能力,通过运用SWOT分析、价值链分析等方法分析发现公司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明确公司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再次,对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开展三个层次的分析,从而制定和执行致力于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战略,以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市场优势和竞争力;最后,对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步骤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加大技术投入、增强市场营销能力、加强内部管理与制度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多个保障措施,以成功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本文主要是想为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未来发展战略的选择和确定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因该公司目前面临的问题在同类型企业里具有普遍性,因此研究结果对行业内其他企业具借鉴意义。

刘婷婷[9](2016)在《上海政府的科技创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上海正举全市之力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对于上海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改善服务质量,特别是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而提供的科技创新政府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政府提供的科技创新服务作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高效地配置,提高科技创新整体效率的关键手段之一,对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本文以上海市政府围绕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推进、创新环境的优化这三点所提供的创业孵化、创新平台、科技人才、科技金融和中介咨询等五类服务为研究范围,从公共服务的客观质量与主观质量两个角度,评价政府所提供的科技创新服务的质量。其中,客观质量主要通过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投入-过程-产出-效果”逻辑架构进行分析;主观质量则是以问卷调研的形式,对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部分科研人员接受政府科技创新服务的情况、对服务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期望需求等开展研究。结果显示,在政府科技创新服务的客观质量方面,上海各类政府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已具备为科研机构提供创业孵化、研发资源共享、人才培养与引进、科技投融资、中介咨询等服务的功能,所提供的服务能够在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但服务的主观质量较低,与创新主体的预期满意度有一定差距。在借鉴国内外政府提供优质科技创新服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的基础上,提出改善上海政府科技创新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蒋云亮[10](2015)在《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八大及其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中都明确提出: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坚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配置均衡。2010-2014年黑龙江省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发展战略略取得明显进步,但其整体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相对较为缓慢,区域内各地区发展失衡成为制约农业开发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发展规划,为进一步加快省内经济发展速度,协调农村生产关系、农村生产要素优化重组进程,在更高层次上实现区域协同发展。在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现状的研究中,通过对开发区和公共政策概念的界定,并结合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有利于农业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理论依据;通过阐述农业综合开发区的发展规划、现行政策和实际情况,分析其存在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财税政策缺乏激励性、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等影响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政策问题;积极借鉴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的相关农业开发区及我国上海孙桥、西安杨凌、山东寿光、江苏常熟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的政策经验,总结出建立环境保护型政策、重点维护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粮食补贴政策、优化农业服务体系、搭建多元融资体系、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培养农业专业人才队伍政策支持等可借鉴之处:从产业政策、财税政策、货币政策、科技政策等四个方面,对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区战略的实施和深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其中产业政策包括保障粮食供给安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财税政策包括完善财政补贴体系、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健全与规范税收体系等;货币政策包括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满足金融服务的需求、拓展涉农资金的融资渠道等;科技政策包括构建科技与服务体系、提高涉农人员整体素质、构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等。

二、科学仪器营销维修应向社会化服务网络方向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学仪器营销维修应向社会化服务网络方向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2)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对朝阳区的启示
        1.2.1 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特点及经验
        1.2.2 国内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和经验
        1.2.3 国内外蔬菜产业发展经验对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启示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蔬菜产业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产业化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三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3.1 朝阳区发展蔬菜产业的基础条件
        3.1.1 区位优越
        3.1.2 生态优势
        3.1.3 基础优势
        3.1.4 政策优势
    3.2 蔬菜标准园的建设
        3.2.1 园区建设情况
        3.2.2 建设资金使用情况
        3.2.3 园区生产基本情况
        3.2.4 创建工作的保障措施
    3.3 千顷蔬菜基地建设
        3.3.1 基地建设的必要性
        3.3.2 基本原则
        3.3.3 建设规模
        3.3.4 重点项目及工程建设标准
        3.3.5 蔬菜基地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渠道
        3.3.6 蔬菜基地项目效益
        3.3.7 保障措施
    3.4 农业示范区的建设情况
        3.4.1 示范区基本情况
        3.4.2 示范区建设进展
        3.4.3 主要实施办法
    3.5 朝阳区无公害蔬菜的发展
        3.5.1 农药使用
        3.5.2 肥料使用
        3.5.3 全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3.5.4 无公害蔬菜重点建设项目
    3.6 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采摘园的发展
        3.6.1 蔬菜产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基本情况
        3.6.2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
        3.6.3 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社政府财政扶持情况
    3.7 农业技术推广现状
        3.7.1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变化情况
        3.7.2 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
        3.7.3 农业技术培训工作取得的成果
第四章 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
        4.1.1 农村实用人才水平偏低
        4.1.2 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面临的困难较多
        4.1.3 蔬菜种植结构单一,设施菜田需进一步发展
        4.1.4 蔬菜加工附加值不高
        4.1.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
        4.1.6 质量监管不到位
        4.1.7 合作社发展尚不成熟
    4.2 蔬菜产业发展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不科学
        4.2.2 农户的菜田生产方法过于粗放
        4.2.3 企业发展不足
        4.2.4 蔬菜的深加工程度不够
        4.2.5 蔬菜标准园内设施蔬菜发展进程缓慢的原因
        4.2.6 质量监管机构不完善、人员缺乏
        4.2.7 合作社缺乏强劲的运营机制
第五章 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进一步改善菜地基础设施条件
        5.1.1 因地制宜,加快模块化蔬菜基地建设
        5.1.2 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初步形成蔬菜市场
        5.1.3 大力提升抗灾减灾的能力
    5.2 充分利用水源保护地优势,顺势发展观光农业
        5.2.1 鼓励发展家庭农场
        5.2.2 结合农业观光发展采摘园
        5.2.3 开发旅游项目,注重参与蔬菜生产项目的设置
    5.3 保证蔬菜标准园高质量建设,确立服务城市的新定位
        5.3.1 保证蔬菜园区的建设用地
        5.3.2 避开城市近郊,菜田向中远郊发展
        5.3.3 加大机械化水平,进行标准园建设
    5.4 鼓励发展形成蔬菜生产的专业合作社
    5.5 大力培养农业技术人才,提升菜农素质
        5.5.1 注重选拔科技示范户
        5.5.2 选拔培育科技指导员
        5.5.3 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
        5.5.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大力培养年轻职业菜农
    5.6 推进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业发展进程
        5.6.1 关注温室大棚质量的提升
        5.6.2 改善提高大棚的基础功能
        5.6.3 引导菜农走出高投入、高产出的误区
    5.7 加强生产监管,确保无公害蔬菜发展
        5.7.1 进行无公害蔬菜的生产监管,提高生产安全水平
        5.7.2 推行市场准入机制
        5.7.3 加强法律宣传,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5.8 培育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5.8.1 落实优惠政策,培育自己的龙头企业品牌
        5.8.2 依托龙头企业,延伸蔬菜产业链
    5.9 优化蔬菜种植结构,实现多元品种供应城市
        5.9.1 调整蔬菜种植的品种结构,倡导菜田精细化管理
        5.9.2 倡导农户对菜田精细化管理
        5.9.3 建立农民蔬菜直销市场,减少中间环节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规范分析法
        1.3.2 实证分析法
        1.3.3 投入产出法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1.5.1 主要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1.1 产业结构界定
        2.1.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2.1.3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2.1.4 产业结构发展水平测度
    2.2 国内文献综述
        2.2.1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2.2.2 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
        2.2.3 产业政策有效性争论
        2.2.4 最优产业结构测算
        2.2.5 主导产业选择
        2.2.6 产业结构调整方式
        2.2.7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2.3.1 研究文献评价
        2.3.2 本文拓展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分析
    3.1 基本概念的界定
        3.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概念
        3.1.2 产业、产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概念
    3.2 产业结构调整一般理论
        3.2.1 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
        3.2.2 产业结构演进的主要模式
        3.2.3 产业结构调整的评价指标
    3.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
        3.3.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产业结构调整的论述
        3.3.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要求
        3.3.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目标
        3.3.4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径
        3.3.5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式
        3.3.6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新方向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进入新时代前中国三次产业结构演进历程
        4.1.1 改革开放前特殊的“工业化”阶段
        4.1.2 改革开放后从纠正失衡到均衡发展阶段
        4.1.3 本世纪以来重工业化阶段
    4.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化新趋势
        4.2.1 产业产值结构逐渐实现高度化
        4.2.2 产业要素配置结构日趋合理化
        4.2.3 产业发展动力结构以技术创新为主
        4.2.4 产业组织结构不断趋于优化
        4.2.5 产业区域布局结构日渐协同化
    4.3 当前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3.1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的问题
        4.3.2 中国三次产业间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三次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分析
    5.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一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1.1 第一产业结构现状
        5.1.2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1.3 第一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二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2.1 第二产业结构现状
        5.2.2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2.3 第二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3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现状与问题
        5.3.1 第三产业结构现状
        5.3.2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5.3.3 第三产业结构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和方向选择
    6.1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式选择
        6.1.1 变量的选取
        6.1.2 模型的建立
        6.1.3 实证分析
        6.1.4 实证分析结论
    6.2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选择
        6.2.1 模型的设定
        6.2.2 数据的选取
        6.2.3 影响力系数分析
        6.2.4 感应度系数分析
        6.2.5 赫希曼判别基准分析
        6.2.6 实证分析结论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主要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经验借鉴
    7.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1.1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1.2 美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2.1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2.2 英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3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3.1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3.2 德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4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及经验借鉴
        7.4.1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演进历程
        7.4.2 日本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借鉴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对策建议
    8.1 多措并举,有效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8.1.1 高度重视市场决定性作用
        8.1.2 充分发挥服务型政府职能
        8.1.3 贯彻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2 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8.2.1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8.2.2 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8.2.3 加快农业创新驱动速度
        8.2.4 促进农业产业链条延伸
    8.3 以第四次工业革命为机遇,推动工业向4.0 迈进
        8.3.1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
        8.3.2 积极化解产能过剩
        8.3.3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8.3.4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8.4 以中国制造2025 为指引,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
        8.4.1 政府全面统筹规划
        8.4.2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8.4.3 完善创新体系建设
        8.4.4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8.5 统筹协调,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
        8.5.1 健全发展机制体制
        8.5.2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8.5.3 推动科技创新建设
        8.5.4 实施一地一策方案
        8.5.5 加大宣传力度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问题的提出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创新国际化发展研究的文献评述
        1.2.2 关于创新国际化与经济增长的文献评述
        1.2.3 对文献的综合评述
    1.3 论文结构安排
        1.3.1 论文的基本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思路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论文的创新之处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第2章 创新国际化的分析构架及理论基础
    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构建
        2.1.1 创新投入
        2.1.2 创新产出
        2.1.3 国际技术流动
        2.1.4 创新国际化模式
    2.2 创新国际化发展的主要理论
        2.2.1 经济增长理论
        2.2.2 技术差距理论
        2.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2.4 技术转让相关理论
    2.3 创新国际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模型构建
        2.3.1 投入产出与经济增长模型
        2.3.2 引入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索洛生产函数
        2.3.3 神经网络模型
    2.4 小结
第3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演变
    3.1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制度环境
        3.1.1 创新体系的初步形成
        3.1.2 国家技术创新的系统发展
        3.1.3 创新国际化的全面发展
    3.2 全球金融危机前:以技术引进为主要方式
        3.2.1 以外部技术驱动的创新国际化
        3.2.2 创新产出绩效
        3.2.3 国际技术贸易收支
    3.3 后金融危机时代:自主研发与技术“走出去”的双向互动
        3.3.1 自主研发与海外研发投入
        3.3.2 高技术产品或服务与技术“走出去”
    3.4 特朗普时期中国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挑战
        3.4.1 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的成因
        3.4.2 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创新国际化的挑战
    3.5 小结
第4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国际比较
    4.1 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国际经验
        4.1.1 美国:发达国家的典型范式
        4.1.2 日本和韩国:赶超国家模式的特点
        4.1.3 波兰、匈牙利和捷克:转型国家的发展模式
    4.2 创新国际化模式的比较
        4.2.1 创新政策
        4.2.2 模式演进
    4.3 创新国际化水平的比较
        4.3.1 研发强度
        4.3.2 专利申请量
        4.3.3 国际技术比较优势
        4.3.4 跨国投资实现的技术流入与流出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创新国际化的增长效应分析
    5.1 经济增长和创新发展阶段分析
        5.1.1 创新发展国际化变量Pearson相关系数检验
        5.1.2 创新发展国际化环境比较分析
    5.2 创新国际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
        5.2.1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相关性检验
        5.2.2 创新国际化指标的平稳性检验
        5.2.3 主成分分析
        5.2.4 建立方程
        5.2.5 方程的单位根检验
        5.2.6 方程的协整检验
        5.2.7 实证过程与回归分析
    5.3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进一步的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5)江苏“金册网”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服务宗旨与流程
2 服务项目
3 主要创新特点与成效
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5 结语

(6)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理论意义
        1.1.3 实践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1.2.1 全球价值链分工理论的研究综述
        1.2.2 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研究综述
        1.2.3 简评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理论基础
    2.1 全球价值链理论演变
    2.2 全球价值链形成的相关基础理论
        2.2.1 国际分工理论
        2.2.2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2.3 微笑曲线理论
        2.2.4 交易费用理论
        2.2.5 博弈论
    2.3 全球价值链理论的主要内容
        2.3.1 全球价值链定义
        2.3.2 全球价值链治理
        2.3.3 全球价值链驱动力
        2.3.4 全球价值链战略环节的选择
        2.3.5 全球价值链升级及理论路径
    2.4 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相关理论
        2.4.1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4.2 雁行形态理论
        2.4.3 动态比较成本说理论
    2.5 小结
第3章 全球价值链分工下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和分类
        3.1.1 装备制造业的概念
        3.1.2 装备制造业的分类
    3.2 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3.2.1 发展规模现状
        3.2.2 发展布局现状
        3.2.3 重点行业和企业发展现状
        3.2.4 转型升级现状
        3.2.5 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现状
第4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的分析
    4.1 辽宁装备制造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竞争力分析
        4.1.1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国际比较分析
        4.1.2 基于SWOT的国内比较分析
    4.2 辽宁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分析
        4.2.1 我国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测度
        4.2.2 测度结果分析
        4.2.3 辽宁装备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评估
    4.3 辽宁装备制造业陷入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的表现形式
        4.3.1 先进技术被锁定
        4.3.2 产业结构被锁定
        4.3.3 装备产品关键元器件供应被锁定
        4.3.4 品牌销售渠道被锁定
        4.3.5 分工利益分配地位被锁定
第5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5.1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5.1.1 企业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提升的影响
        5.1.2 市场因素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提升的影响
        5.1.3 政府因素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提升的影响
        5.1.4 外商直接投资(FDI)对产业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地位提升的影响
    5.2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2.1 数据说明
        5.2.2 变量选取
        5.2.3 模型检验
        5.2.4 实证结果分析
    5.3 实证分析结果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启示
第6章 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案例分析
    6.1 后起国家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案例分析
        6.1.1 日本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分析
        6.1.2 韩国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分析
    6.2 我国先进省份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案例分析
        6.2.1 江苏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分析
        6.2.2 广东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分析
    6.3 辽宁装备制造企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案例分析
        6.3.1 全球价值链技术升级路径案例:新松机器人公司
        6.3.2 全球价值链市场升级路径案例:华晨汽车集团
        6.3.3 全球价值链组合升级路径案例:沈阳机床集团
    6.4 案例分析对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启示
第7章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对策建议
    7.1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选择和目标方向
        7.1.1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现实路径
        7.1.2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目标方向
    7.2 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对策建议
        7.2.1 加强自主创新,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7.2.2 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推动辽宁装备智能制造加快发展
        7.2.3 借助“互联网+”,加快辽宁装备服务型制造发展进程
        7.2.4 发挥产业集聚作用,加快推动辽宁装备产业集群改造升级
        7.2.5 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构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K公司战略转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结构框架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战略转型
    2.2 战略转型驱动因素
    2.3 战略转型风险
    2.4 战略转型障碍
第3章 K公司战略转型背景及原因分析
    3.1 K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K公司组织架构
        3.1.3 K公司业务范围
    3.2 K公司当前战略及存在问题
        3.2.1 国际油价下跌,公司盈利能力降低
        3.2.2 行业竞争激烈,公司产品结构优势不明显
        3.2.3 人员规模加大经营压力,人均效能低
        3.2.4 新经济形势冲击
    3.3 战略转型必要性分析
    3.4 战略转型路径选择
第4章 K公司战略转型方案设计
    4.1 K公司战略转型目标
    4.2 K公司战略转型方案设计前提
    4.3 K公司战略转型方案设计原则
    4.4 战略转型成功企业经验借鉴
    4.5 K公司战略转型方案设计
        4.5.1 成立独立经营体:E公司、R公司、W学院、Z中心
        4.5.2 创新K公司管理模式,实现独立经营体扁平化管理
        4.5.3 完成组织内和组织间资源重组
第5章 K公司战略转型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思想与文化保障
    5.2 组织机构保障
    5.3 制度保障
    5.4 人力资源保障
    5.5 技术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战略环境分析
    2.1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简介
        2.1.1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历程
        2.1.2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现状
    2.2 外部环境分析
        2.2.1 政治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2.5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
    2.3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竞争能力分析
        2.3.1 技术体系
        2.3.2 财务状况
        2.3.3 价值链分析
    2.4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SWOT分析
        2.4.1 优势
        2.4.2 劣势
        2.4.3 机会
        2.4.4 威胁
第3章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设计
    3.1 企业的愿景和使命
    3.2 战略目标
    3.3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战略选择
        3.4.1 总体战略选择
        3.4.2 经营战略选择
        3.4.3 职能战略选择
第4章 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战略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4.1 发展战略的实施
        4.1.1 战略实施的基本原则
        4.1.2 战略实施的关键措施
    4.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4.2.1 技术保障
        4.2.2 市场营销保障
        4.2.3 财务保障
        4.2.4 人力资源保障
        4.2.5 制度与企业文化保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上海政府的科技创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
        二、国内对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研究
    第二节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科技创新理论及科技创新服务
        一、科技创新相关理论
        二、科技创新服务
    第二节 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投入-过程-产出-效果”体系
        一、政府公共服务质量的概念演变
        二、政府公共服务质量评价的价值理念演变
        三、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第三章 上海政府科技创新服务客观质量研究
    第一节 上海政府科技创新服务的研究范围界定
        一、政府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中的作用
        二、上海科技创新活动的特点
    第二节 上海政府科技创新服务的客观质量分析
        一、服务投入
        二、服务过程
        三、服务产出
        四、服务效果
第四章 上海政府科技创新服务主观质量调查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调研问卷设计
        二、调研对象的选取
        三、问卷回收情况
    第二节 主观质量整体评价
        一、服务的实施情况分析
        二、服务的评价分析
        三、服务的期望需求分析
    第三节 影响因素分析
        一、服务评价间的相关性
        二、单位性质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
        三、服务接受情况对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
        四、调查小结
第五章 提高政府科技创新服务质量的国内外经验借鉴
    第一节 国内政府的先进做法
        一、江苏省案例
        二、广东省案例
    第二节 国外政府的先进做法
        一、美国纽约案例
        二、英国伦敦案例
        三、日本东京案例
    第三节 提高服务质量的经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提高上海政府科技创新服务质量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有效沟通渠道,提升服务感知程度
        二、激活社会资源,强化“短板”服务
        三、加大对院校的服务力度,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四、制定绩效评价体系,推动服务机构的绩效管理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现状简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创新点
2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理论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农业综合开发区界定
        2.1.2 公共政策的界定
    2.2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政策影响
        2.2.1 政策制定对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2.2.2 政策实施对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2.2.3 政策变更对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2.2.4 政策监控对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影响
    2.3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理论基础
        2.3.1 农业要素整合理论
        2.3.2 农业持续发展理论
        2.3.3 公共产品供给理论
        2.3.4 政策导向与激励理论
3 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现状及政策分析
    3.1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现状
        3.1.1 农业综合开发区简介及其规划
        3.1.2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基本情况
        3.1.3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主要成就
        3.1.4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主要问题
    3.2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现行政策
        3.2.1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产业政策
        3.2.2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财政政策
        3.2.3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货币政策
        3.2.4 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科技政策
    3.3 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政策问题
        3.3.1 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
        3.3.2 财税政策缺乏激励性
        3.3.3 农业金融体系不健全
        3.3.4 科技创新体制不完善
4 国内外发展农业开发区的政策启示
    4.1 发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区的政策经验
        4.1.1 美国田纳西流域的发展政策
        4.1.2 日本北海道农场的发展政策
        4.1.3 韩国新村农业运动发展政策
        4.1.4 德国生态农业园区发展政策
    4.2 我国发达地区农业开发区的政策经验
        4.2.1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的发展政策
        4.2.2 江苏常熟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政策
        4.2.3 西安杨凌高新农业园区的发展政策
        4.2.4 山东寿光农业科技园区的发展政策
    4.3 国内外经验对我省开发区的政策启示
        4.3.1 优化农业发展的产业结构
        4.3.2 拓展农业发展的融资渠道
        4.3.3 加大农业发展的财政投入
        4.3.4 构建农业科技的信息平台
5 完善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政策
    5.1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产业政策
        5.1.1 保障粮食安全供给水平
        5.1.2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体系
        5.1.3 全力提升农业设施建设
    5.2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财政政策
        5.2.1 完善农业财政补贴体制
        5.2.2 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
        5.2.3 加强规范惠农税收体系
    5.3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货币政策
        5.3.1 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
        5.3.2 满足农业金融服务需求
        5.3.3 拓展涉农资金融资渠道
    5.4 完善农业综合开发区的科技政策
        5.4.1 加快构建科技服务体系
        5.4.2 提高涉农人员整体素质
        5.4.3 构建农业信息交流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科学仪器营销维修应向社会化服务网络方向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六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六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六安市人民政府. 六安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2)
  • [2]长春市朝阳区蔬菜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邱继丰. 吉林大学, 2019(03)
  • [3]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 陈丹. 辽宁大学, 2019(10)
  • [4]比较视野下中国创新国际化及其增长效应研究[D]. 吕瑶. 辽宁大学, 2019(12)
  • [5]江苏“金册网”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模式的实践[J]. 李彬.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9(04)
  • [6]辽宁装备制造业实现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路径研究[D]. 刘佳斌. 辽宁大学, 2018(01)
  • [7]K公司战略转型问题研究[D]. 魏云飞.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8]湖南力合科技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侃. 湖南大学, 2017(07)
  • [9]上海政府的科技创新服务质量评价研究[D]. 刘婷婷.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8)
  • [10]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区发展的政策研究[D]. 蒋云亮.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科学仪器营销与维修服务网络化向社会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