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把握新闻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正确把握新闻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一、正确把握新闻实践中的几个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孙嘉祥[1](2021)在《《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文中指出近年来,纵观我国对外贸易,其形势总体向好,但也面临着深刻复杂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我国对外贸易在不断参与全球经济贸易体制治理,提出中国方案的同时,也经历了贸易摩擦、经济危机、威胁论等风险挑战,因此媒体对外贸易报道变得举足轻重。首先,本文以1992年至2019年间《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为研究对象,对1889篇新闻报道样本进行内容分析。从报道体裁、报道议题、报道区域、报道视角及消息来源五个角度建立类目,从整体上分析出《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具有消息、通讯、深度报道体裁为主、主题涵盖范围广、国内报道区域为主、视角偏向宏观、消息来源偏向专业人士及政府的报道特点。其次,本文运用“诠释包裹”框架识别法,总结出《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中具有外贸现状框架、指导框架、先进典型框架以及冲突框架四个主题框架。外贸现状框架所占比例最大,冲突框架所占比例最小。《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特点在1992-2019年间不同阶段发生了变化:外贸现状框架逐渐成为核心,指导框架紧跟对外贸易形势,先进典型框架回落,关注点落脚于“人”。最后,研究得出《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具有信息全面专业、维护国家利益、输出中国智慧的特点,同时对外贸易报道存在中观视角失衡、“一带一路”背景下,非洲区域报道不足、报道缺乏国际来源的问题。

李雨耕[2](2021)在《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研究》文中认为火神是民间重要的自然神之一,由此衍生出的火神信仰以及相关的祭祀仪式活动在我国分布广泛,不同地区因地理环境、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火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形式。在这其中,位于河南省东部的商丘地区的火神信仰与祭祀仪式活动因其形成历史久远、祭祀仪式环节完整、文化内涵与时俱进等重要原因,受到当地及周边地区民众以及政府部门的认可,进而得以广泛传播。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作为地方民俗文化的生动展示,可以视为一种有地域性特色的理解地方社会文化的现实方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本篇论文以传播仪式观理论为基础,以商丘地区的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为研究对象,借以田野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将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传播现象进行研究。笔者首先对商丘火神信仰与祭祀仪式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祭祀仪式的时空场域进行分析,祭祀仪式的时间选择呈现出节日与日常的两种特征;祭祀仪式的空间是在豫鲁苏皖四省间的整体文化空间下,以火神台为中心,由各具特色的小空间构成;其次,祭祀仪式的参与角色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人们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对祭祀仪式活动进行个人化意义的解读与传播;然后,对祭祀仪式活动中的一系列物象符号、行为符号所构所构建出的文化符号系统及其象征意涵进行解读;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作为地方性的民间信仰仪式活动,以地方文化为基础,在与其他文化交流借鉴的过程中,衍生出自身独有的传播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其仪式活动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变迁,呈现出娱神娱人、多种需求交织等特点;其功能在实践生活中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蕴含着地方维系、情感聚合、民众行为规范等多方面的作用。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是地方“小历史”、“小传统”的体现,对其研究有助于我们去观察这一地方性的信仰仪式活动对于地方民众与社会的影响,并以此反观其背后的历史发展与社会变迁。将这一地方性的民间信仰仪式活动置于国家这一宏观的语境之下,引导其以更加合理的方式进行传承与发展。

殷乐[3](2020)在《建设性新闻:要素、关系与实践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设性新闻是新媒体环境中新闻理念与实践探索中颇为突出的一个现象。其出现及发展既是全球新闻业对技术变革、话语变化的回应,也是新闻媒体基于技术变革的各项硬件优化同时进行的软件升级。本文在长期跟踪的基础上对建设性新闻的核心要素进行考察,同时结合中国的新闻发展实践提出新受众关系、产制关系、正负关系、信息的理性与感性关系、当下和未来的关系五个方面,最后在全球案例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新闻报道的四个主要实践模式并加以解析。

杜敏[4](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从世界范围来看,“西强我弱”的话语格局依然没有改变,话语权争夺呈白热化状态;从国内社会来看,思想文化领域话语样态驳杂。国内外复杂的话语态势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在冲击中站稳脚跟、在分化中凝聚共识、在多种声音中唱响主旋律,进而以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确立来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是一个正在耕耘、尚待深耕细作的论域,它既是一个理论命题,又是一个实践命题。作为理论命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需要追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渊源,明晰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要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动态发展。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渊源来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下,马克思恩格斯从语言媒介、占据思想统治地位、实践根基、理论彻底性、批判性斗争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进行了理论奠基,列宁从“科学意识形态”的提出、“灌输”理论的阐发以及思想批判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命题进行了深入阐发,中国共产党人从掌握思想领导、坚持良好学风、走好群众路线、强化舆论引导、展开理论斗争、注重语言艺术等方面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与此同时,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也有理论借鉴意义,其中,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拉克劳和墨菲的“话语领导权”、福柯的“话语权力”、哈贝马斯的“话语交往”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关联度相对较高,理论借鉴价值较大。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要义来看,主要沿着“话语——话语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概念递进而展开。研究聚焦当代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成员,有资格、有能力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话语实践,使自己坚持和发展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得以公开表达和广泛传播,取得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主导社会成员的思想行为,是话语权利和话语权力的统一,具有主导性与多样性、生产性与压抑性、应然性与实然性等方面的特征,由理论创新权、学术对话权、思想阐释权、思潮批判权、教育引导权和舆论引导权构成。第三,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动态发展来看,涉及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和动态博弈。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逻辑包括真理逻辑、价值逻辑、实践逻辑、权力逻辑和话语逻辑。而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动态博弈的分析,则是以历史虚无主义为案例,以思想政治教育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驳性回应为主视角,从主体参与及媒介占用(谁在说?通过什么媒介说?)、议题设置(说什么?)、框架建构(怎么说?)、效果评估(说得怎么样?)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运行的基本环节展开分析。作为实践命题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需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图景,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设思路。第一,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图景来看,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问题、制约因素和坚实基础。从现实问题来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权存在着浮躁、焦虑、惰性、空转等问题;学术对话权存在着学科内学术对话的话语隔阂和话语序差、国内学科间学术对话的失衡以及国际学术对话相对缺乏等问题;思想阐释权存在着对马克思主义文本进行强制阐释、“以西解马”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阐释有一定误区等问题;思潮批判权面临的客观形势依然复杂,批判的社会基础存在被剥夺的风险;教育引导权存在着对教育者话语主导权的矫枉过正以及部分受教育者对话语表达权的弃之不用等问题;舆论引导权在国内层面存在着主流舆论存在感降低、公信力不足、对重大舆情危机应对乏力、对意见领袖关注不够等问题,在国际层面存在着议题设置相对被动、国家形象被抹黑、国际传播能力不足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面临着西方话语霸权挤压、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话语权冲击以及信息网络化带来的话语权挑战,而国家硬实力提升、人民获得感增强、文化自信彰显、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又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第二,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设思路来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要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自觉、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目标指向,坚持政治导向与科学导向相结合、批判斗争与包容对话相结合、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的基本原则。要遵循理论创新的“冷热逻辑”、“新旧逻辑”、“批判逻辑”,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力;要打造独创性与共识性相统一的学术共同体,抢占理论制高点、提升理论彻底性,培育合理的学术交流心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对话力;要坚持思想阐释的客观性、时代性和大众化原则,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阐释力;要立场坚定、敢于批判,头脑清醒、善于批判,打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批判力;要尊师重教、完善教育者素质体系以维护教育者话语主导权,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吸引力、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优势以激活受教育者话语表达权;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媒介素养、完善舆论引导机制、关注意见领袖以提高国内舆论引导力,要提升国际议题设置能力、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改进话语策略、建设话语平台以提高国际舆论引导力。

钟启东[5](2017)在《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所谓“铸魂育人”,是指通过铸魂实现育人,在育人中完成铸魂,铸魂和育人一体同构、互为前提。所铸之魂是体现着意识形态本质内涵和精神原则的思想灵魂,所育之人是符合政权巩固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有用之人”。铸魂育人作为意识形态教育传播的根本形式,反映着一定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和发展的本质追求,表征着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和发展的本质内涵。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要求形成和开展与之相匹配的铸魂育人社会实践活动。人类社会文明形成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铸魂育人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但是,由于阶级利益、社会形态、政权性质和时代形势等整体差异,不同社会时代铸魂内涵与性质、育人理念与原则不尽相同,只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才真正把人的灵魂育铸同社会发展内在统一起来,真正致力于并能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正是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铸魂育人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精神的理论统称。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和国家有力量这个总体目标,围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思想地位和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这个根本任务,针对意识形态建设、理想信念教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育和弘扬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文艺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网络宣传思想工作等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各领域各方面工作所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和所做出的一整套重大战略部署之中,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铸魂育人的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具体问题的科学探索和理论创新,贯穿其中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论。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系列理论成果的集大成,在思想观念和精神文化维度上建构着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理论逻辑与重要内容。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谋划和推进铸魂育人战略工程是坚定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实现“两个一百年”共同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强基固本、凝魂聚力、精神建设问题上的根本要求。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系统而深刻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应当怎样谋划和推进铸牢立国之本、铸塑兴国之魂、铸就强国之魄的铸魂育人战略工程,从而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固本培元、凝心聚力这个总体性问题,深刻揭示了新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铸魂育人的本质要求和特征规律。“铸什么魂”、“育什么人”以及“怎样铸魂育人”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根本关切和逻辑主题。开展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既是丰富和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课题,也是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坚定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战略性课题,更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前沿性课题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全局性课题,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总体战略工程的理论深入和实践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首先在导论部分交代了问题缘起、研究基础和逻辑结构,之后安排三个独立章节分别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三个问题视角展开对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观念内涵与精神实质研究。第一章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提出及时代背景研究,主要回答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何以形成及其发展历程这个前提性问题。本章辨析和厘定了“灵魂”、“铸魂育人”、“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三个核心范畴,阐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视阈下的“灵魂”观念、“铸魂育人”本质内涵,论析了“铸魂育人”作为习近平意识形观及其有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实质的合理根据,并分析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国内外时代背景,勾勒出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基本脉络和体系框架。第二章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观点研究,重点回答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都蕴涵着哪些理念精神、基本观点和经典论断这个“是什么”的问题。一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战略定位与总体目标的思想论述,阐释了“极端重要性”的战略定位和“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的总体目标;二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任务部署的思想论述,阐释了“两个巩固”根本任务,论析了“铸牢共产党人政治灵魂”、“弘扬中国梦和中国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任务,总结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哲学社会科学育人、文艺工作、群团政治工作、新闻舆论工作、军队政治工作、网络舆论工作等八个主要方面的重点任务部署;三是研究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原则与方法的思想论述,主要包括“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坚持团结稳定鼓劲与正面宣传为主”、“人在哪里工作的重点就在哪里”、“增强阵地意识”等基本原则,以及“培育科学思维”、“把握铸魂育人规律”、“融入社会生活”等方法论要求。第三章是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逻辑及现实要求研究,追问和论析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基础与文化资源,揭示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并在“怎么办”的意义上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探讨贯彻落实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遵循与精神要求。一是揭示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基本原理、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系列思想、改造中华传统文化优秀铸魂育人资源的理论逻辑;二是立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关键瓶颈,贯彻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观念实质和精神原则,从本质反思、根源追问、思路突破等方面进行了学理探讨和观念建构,具化了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指导与现实要求。

肖志涛[6](2016)在《基于融合视角的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广播正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优势与劣势均被放大的重要战略窗口期和战略机遇期。目前,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具体经营实践上,我国广播界对于未来发展战略的系统性认识和研究都显不足。本研究立足于媒介融合视角下中国广播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引入媒介生态学、战略管理学和媒介经济学的有关理论、模型,全面细致地剖析了中国广播在当前媒介竞争中的比较优势、竞争潜力,比较系统地揭示了中国广播当前的结构性战略竞争地位。本研究归纳总结了当前中国广播界普遍通行的MFD战略范式,提出了战略制定、选择和实施的流程和步骤,提出了新的重点集中、差异化和品牌建设等广播基本竞争战略,对旧战略中可以改进、拓展的方面,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了适应于未来中国广播战略发展的P-R-C高级融合战略模式,提出了以平台发展为根本,以“RAUDIO”产品为串联,注重“COPYRIHGT”版权开发与利用的战略发展新路径。本研究首次提出了适应于融合背景的中国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为中国广播战略实施过程中的绩效评估难题提出了一种可行性的解决方案。通过对外部框架设计、内部框架构建、指标体系构建等环节的阐释,表明了该模型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并结合具体案例对模型的应用进行了路演,对可行性进行了验证。

朱明敏[7](2014)在《范敬宜新闻实践及新闻观念研究》文中认为范敬宜是我国当代着名报人、新闻学者,1951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历任《辽宁日报》副总编辑、《经济日报》总编辑、《人民日报》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从事新闻工作长达半个多世纪,跌宕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为他新闻观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石。笔者希望通过理清范敬宜各个时期的新闻实践历程,以结合原着作品分析的方式,来归纳总结他优秀的新闻观念。范敬宜的新闻观念总结起来分成四个方面即新闻编辑观念、新闻采写观念、新闻舆论引导观念和新闻教育观念。自《经济日报》起,范敬宜便有“点子总编”的称号,《人民日报》时期坚持每晚写值班日记,后被整合出版成一部在业界名声大震的着作——《总编辑手记》。范敬宜在他的编辑观念中强调要有灵活变通的格调、注重标题的个性化设置、有图文并茂的视觉观和惺惺相惜的群众观念。同时在新闻采写的观念上,要突出时间上的快速鲜活、内容上的新奇传神、思想上的深入深刻和文笔上的灵动独特。在《人民日报》工作时期,范敬宜认为发展党报,最重要的职责是要以宏观的姿态发展和引导主流舆论,所以不仅在原则上要“把握大局,正确导向”,还要重视具体的方式方法,结合“正面宣传”与“建设意识”,坚持“导之有责、导之有方、导之有术”的引导策略。范敬宜从新闻前线退居到新闻教育战线后,面对日新月异的媒体发展形势和新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他又摸索出一条以马克思新闻观为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全新新闻人才培养观念。范敬宜的新闻观念受到传统新闻思想与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影响,它的形成与社会意识形态、新闻媒介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先进性,对当今我国新闻报业运行和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阳海洪[8](2008)在《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 ——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学术内卷化”状态呼唤方法论突破,在总结评析体制与媒介经营范式和政治与媒介功能范式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新的研究范式,使中国新闻史研究更具“在地感”与“专业感”。媒介生态学为这种新范式提供了理论视野。媒介生态是从生态学衍生而来的边缘学科,它借鉴吸收了生态学的基本观念。所谓媒介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代、地域条件下,不同生态位的媒介之间的竞合所组成的媒介群落及其与生存环境通过信息、能量和物质的流动而构成的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形态和动态平衡的统一整体。以媒介生态为理论资源的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它以媒介生长为研究对象,以媒介与其生存环境关系为烛照中心,一部新闻史就是一部新闻媒介生长的历史。媒介生长需要资源,资源占有只能从环境中获取。媒介作为生命有机体的假设,一方面它坚守自己的独立性,设定自己为历史活动的主体,另一方面它又强调媒介生存同周围环境诸因素的复杂关联性,它不能“孤立主义”地离开环境而单独存在。在特定时空中的媒介生存环境,其所能提供的媒介生存资源是一定的,竞争是媒介生存的基本方式。媒介基于生存竞争而形成媒介生态位,媒介生态位决定着媒介的新闻生产、媒介组织与新闻观念,处于不同的媒介生态位的媒介通过竞争与合作形成媒介群落。由是在一个特定的地域内,处于不同媒介生态位所组成的媒介群落与其生存环境构成的整体就是媒介生态系统。以媒介生态系统变化为中心来叙述新闻史,坚持系统动力观和非线性演进,以系统分析、横向思维、区域化、内部取向为研究原则,以探寻媒介与媒介、媒介与环境的和谐平衡为目标,既有纵向的发展,又有横向的展开;既看到媒介自身的演变和发展,又看到媒介的演变、发展与国家、社会的关系。由是形成了对新闻史的整体、全面、系统的观照,一方面,我们既关注了媒介自身生存发展的经过,另一方面,我们也关注了媒介在与其生存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其对社会的作用和政治、经济、技术、文化等对媒介生存与发展的影响,在对新闻史的分析过程中,必然会将其放置到整个大的社会系统中,以一定时代、地域条件下,媒介与社会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联所形成的具有特征性的结构形态为研究对象,揭示出社会系统中与媒介关系密切,对媒介自身的决策和运作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在剖析要素对媒介产生制约作用并达到相对平衡的基础上,显示出中国新闻媒介的独特发展历程,探寻其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基于媒介生态视野的新范式来对中国新闻史进行个案审视与整体观照,在对1949-1952年间的审视中,显示出历史可以进行另一种书写的可能性;而在对中国新闻史进行整体观照下,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整体面貌亦呈现出新的特点。

彭岚[9](2007)在《权威性报道:报纸的新卖点》文中提出在新闻领域,权威性报道不仅被报人和媒体在新闻实践中孜孜以求,也是新闻理论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权威性报道与新闻真实性,权威性报道与媒体公信力之间的关系,权威性报道在媒体中地位,权威性报道的分类,权威性报道的契机,权威性报道实现的路径等几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讨,无论对新闻实践还是对新闻专业的教学,都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卢芳[10](2007)在《当前我国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定性研究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参与观察法对当前我国正面报道的有效性传播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在论文中,笔者归纳了当前我国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的现状——正面报道有效性传播不足。并分析了当前我国正面报道有效性传播不足的表现。同时,本文又从我党新闻思想的变化、新闻思想、新闻政策法规的调整、媒介、受众、西方报道理念的冲击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该状况的原因。最后,论文根据正面报道规律,分别从战略与策略两个方面对改进我国正面报道传播效果提出了方案。

二、正确把握新闻实践中的几个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正确把握新闻实践中的几个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内容分析法
    五、文献综述
        (一)媒介报道的框架研究
        (二)对外贸易报道研究
        (三)研究文献述评
    六、理论基础
第一章 对外贸易报道的价值及特点
    一、对外贸易报道的概念
    二、报道的价值
        (一)传播资迅话题,引导外贸行为
        (二)普及外贸知识,扩视角减摩擦
        (三)深入探讨评析,挖掘背后真相
    三、报道的特点
        (一)政治性
        (二)专业性
        (三)指导性
第二章 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对象与阶段划分
    二、样本选择
        (一)样本的范围与选取
        (二)样本抽样方法
        (三)框架类目构建
    三、内容分析的编码信度检验
第三章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内容框架分析
    一、报道体裁分析
    二、报道议题分析
    三、报道区域分析
    四、报道视角分析
    五、消息来源分析
    六、《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内容框架的特点
第四章 《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主题框架分析
    一、《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主题框架的建构
        (一)外贸现状框架分析
        (二)指导框架分析
        (三)先进典型框架分析
        (四)冲突框架分析
    二、《中国对外贸易》杂志各阶段报道主题框架分析
        (一)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1992-2000)
        (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2001-2013)
        (三)实施“一带一路”后(2014-2019)
    三、《中国对外贸易》杂志主题框架变化分析
        (一)外贸现状框架逐渐成为核心
        (二)指导框架紧跟对外贸易形势
        (三)先进典型框架回落,关注点落脚于“人”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一、《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的特点
        (一)信息全面专业
        (二)维护国家利益
        (三)输出中国智慧
    二、对外贸易报道的不足及建议
        (一)报道视角失衡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非洲区域报道不足
        (三)报道缺乏国际来源
    三、研究的局限
    四、杂志未来报道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表目录
附录二 图目录
致谢

(2)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缘起
    二、选题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六、研究基础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火神信仰与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源流
    第一节 由自然到神明:火神信仰概述
    第二节 由信仰到仪式:商丘火神信仰与祭祀仪式的溯源
        一、商丘火神信仰与祭祀仪式的生成环境
        二、商丘火神信仰与祭祀仪式发展源流
    第三节 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程式
        一、仪式准备:自发的民间筹备与官方的组织化筹备
        二、进入仪式:迎火神、祭火神
        三、仪式尾声:酬火神与朝台狂欢
第二章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传播的时空表征
    第一节 狂欢与日常: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时间表征
        一、狂欢背后的农耕礼仪规约
        二、民众的日常时间选择与诉求
    第二节 台上与台下: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空间表征
        一、火神台上:节庆与日常的共同空间选择
        二、火神台下:从酬神到娱人的“朝台”空间
第三章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中的参与者
    第一节 政府与民间代表人员:角色的扮演与转换
        一、政府由“直接管理者”到“隐性助推者”
        二、逐渐“消失”的民间代表
    第二节 被聚焦的神职人员
    第三节 多种诉求的参与者
        一、信仰与友谊交织的女性小群体
        二、虔诚的香客
        三、承袭家庭传统的信仰者
        四、有功利欲求的祈愿者
        五、利益使然的商贩与走马观花的游客
第四章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中的符号意涵
    第一节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中的物象符号
        一、火神爷塑像:仪式首要媒介
        二、民间贡品:民众愿望的朴素表达
        三、香:人神交流的依托媒介
        四、烟花爆竹:民众召集与气氛渲染
    第二节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中的行为符号
        一、固定的敬神行为:信仰的直接表达
        二、多样的行为符号:仪式内涵的外显
第五章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传播内容阐述
    第一节 微观的“非理性”狂欢与宏观的诗意生命追求
    第二节 神圣性建构:“生存焦虑下的心灵皈依”与“祖先崇拜”
    第三节 现实观念建构:“正义文化”与“奉献文化”
    第四节 宗教、文化与原始信仰的交融
    第五节 古朴自然的生态价值观
第六章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变迁与功能
    第一节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变迁
        一、“娱神为主”与“人神共娱”
        二、作为传播媒介的火神信仰祭祀仪式
        三、生活需求到文化需求的转向
    第二节 火神信仰祭祀仪式活动的功能
        一、作为集体记忆与情感聚合的民间信仰仪式活动
        二、民间信仰仪式内涵与现代化行为秩序规约
        三、国家背景下“小传统”、“小历史”的传承与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创新
第一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理论奠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础性理论
        (二)列宁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性命题
    二、中国共产党人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创新发展
        (一)思想领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目标指向
        (二)良好学风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作风要求
        (三)群众路线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方法原则
        (四)舆论引导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基本面向
        (五)理论斗争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拔毒行动
        (六)语言艺术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重要条件
    三、西方学者的相关理论借鉴
        (一)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拉克劳、墨菲的“话语领导权”
        (三)福柯的“话语权力”
        (四)哈贝马斯的“话语交往”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静态分析
    一、话语与话语权
        (一)话语
        (二)话语权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要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特定的话语实践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蕴含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基本特征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内在构成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动态把握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生成逻辑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真理逻辑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价值逻辑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实践逻辑
        (四)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权力逻辑
        (五)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生成的话语逻辑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动态博弈——以历史虚无主义为例进行分析
        (一)主体参与及媒介占用
        (二)议题设置
        (三)框架建构
        (四)效果评估
第四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图景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现实问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权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对话权存在的问题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阐释权存在的问题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批判权存在的问题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权存在的问题
        (六)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权存在的问题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制约因素
        (一)西方话语霸权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挤压
        (二)中国社会转型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冲击
        (三)信息网络化对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挑战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坚实基础
        (一)国家硬实力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人民获得感增强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社会基础
        (三)文化自信彰显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文化基础
        (四)全面从严治党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政治基础
        (五)学科持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学科基础
第五章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设思路
    一、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目标指向
        (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新自觉
        (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影响力
        (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重要原则
        (一)政治导向与科学导向相结合的原则
        (二)批判斗争与包容对话相结合的原则
        (三)中国情怀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的原则
    三、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建设的基本路径
        (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力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对话力
        (三)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阐释力
        (四)打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潮批判力
        (五)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引导力
        (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舆论引导力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选题考虑
        (一)选题概述
        (二)选题意涵
    二、现状评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评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评述
    三、思路结构
        (一)思路与方法
        (二)结构与内容
第一章 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提出及时代背景
    一、核心概念论析
        (一)“灵魂”范畴的马克思主义解读
        (二)“铸魂育人”的本质内涵
        (三)“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总体释义
    二、提出过程
        (一)探索准备
        (二)初步形成
        (三)正式提出
        (四)全面发展
    三、时代背景
        (一)国际环境
        (二)国内大局
第二章 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观点
    一、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定位与目标
        (一)战略定位
        (二)总体目标
    二、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任务部署
        (一)根本任务
        (二)核心任务
    三、关于当代中国铸魂育人的原则与方法
        (一)基本原则
        (二)方法论要求
第三章 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的理论逻辑及现实要求
    一、理论逻辑
        (一)对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基本原理的坚持
        (二)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铸魂育人系列思想的发展
        (三)对中华传统文化铸魂育人优秀资源的改造
    二、现实要求
        (一)本质反思
        (二)根源追问
        (三)思路突破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6)基于融合视角的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广播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1.1.1 广播发展研究的意义
        1.1.2 融合背景下广播战略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的逻辑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2.3 相关概念、工具的引入
        1.2.4 研究的框架结构
    1.3 研究目标与创新
        1.3.1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2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综述
    2.1 广播发展研究综述
        2.1.1 广播发展研究的历史阶段
        2.1.2 中国广播研究的历史脉络
    2.2 广播战略管理研究综述
        2.2.1 传媒战略管理理论
        2.2.2 中国广播战略研究现状
    2.3 小结: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的不足
第三章 中国广播发展现状和竞争力分析
    3.1 中国广播发展规模和传播特点
        3.1.1 中国广播发展历程和四级广播体系
        3.1.2 中国广播现有传播模式分析
        3.1.3 中国广播产业发展现状
    3.2 中国广播综合竞争能力评估
        3.2.1 基于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的中国广播营利能力测评
        3.2.2 基于受众媒介使用指数的中国广播市场占有能力测评
        3.2.3 基于受众需求的中国广播用户满足能力测评
    3.3 中国广播竞争潜力分析
        3.3.1 (E-I)FE竞争矩阵在广播竞争潜力分析中的应用
        3.3.2 基于EFE矩阵的中国广播PEST分析
        3.3.3 基于IFE矩阵的中国广播内部治理环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融合背景下中国广播基本竞争战略构建
    4.1 中国广播基本战略制定的MFD范式
        4.1.1 M-广播战略愿景和使命的确立
        4.1.2 F-广播战略聚焦与战略选择
        4.1.3 D-广播战略目标分解
    4.2 基于新广播市场的重点集中战略
        4.2.1 重新定位广播收听市场
        4.2.2 重新确立频率重点发展方向
        4.2.3 集中力量打造黄金时段
    4.3 基于新受众需求的广播差异化战略
        4.3.1 类型细分区分不同兴趣的听众类型
        4.3.2 年龄细分区分不同年龄听众喜好
        4.3.3 性别细分区分不同性别听众收听习惯
        4.3.4 职业细分区分不同职业听众的内容需要
        4.3.5 民族宗教细分区分不同信仰听众收听的节目类型
    4.4 重塑广播媒介形象的广播品牌战略
        4.4.1 广播品牌的作用与价值
        4.4.2 广播品牌形象塑造的实现路径
        4.4.3 广播品牌塑造过程中需要坚持的原则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广播P-R-C高级融合战略模式构建
    5.1 P战略维度——搭建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动态广播云平台
        5.1.1 树立以云平台为核心的融合发展意识
        5.1.2 强化广播制播全流程大数据支持
        5.1.3 保持云平台的动态开放性
        5.1.4 重建广播组织架构和制播流程
    5.2 R战略维度——积极推动广播内容产品化
        5.2.1 RAUDIO产品和产品理念
        5.2.2 RAUDIO产品的设计开发
    5.3 C战略维度——加快广播内容版权开发与利用
        5.3.1 媒介融合过程中广播内容版权维护重点与方向
        5.3.2 媒介融合过程中广播内容版权的动态博弈分析
        5.3.3 媒介融合过程中广播内容版权开发策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战略模式下中国广播绩效评估模型与应用
    6.1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外部框架设计
        6.1.1 中国广播绩效主体特征
        6.1.2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整体设计概念
    6.2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内部系统构建
        6.2.1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内部框架构建原则
        6.2.2 可量化考评TCQ三维模型的引入
    6.3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中评估指标的确立
        6.3.1 战略绩效指标的多级划分
        6.3.2 不可量化指标的认定
    6.4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
        6.4.1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原则
        6.4.2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步骤
        6.4.3 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应用举例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成果
        7.1.1 确认中国广播战略竞争地位
        7.1.2 总结归纳MFD战略范式
        7.1.3 P-R-C高级融合战略模式的提出
        7.1.4 新广播战略绩效评估模型的提出
    7.2 研究的可拓展性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7)范敬宜新闻实践及新闻观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范敬宜的新闻实践活动与新闻观念的形成
    第一节 范敬宜的简要生平
    第二节 《辽宁日报》时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观念
    第三节 《经济日报》时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观念
    第四节 《人民日报》时期的新闻实践与新闻观念
    第五节 清华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时期的教育实践与新闻观念
    第六节 范敬宜新闻实践与新闻观念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范敬宜的新闻观念
    第一节 新闻编辑观念
        一、灵活变通的格调观
        二、“首”当其冲的个性观
        三、图文并茂的视觉观
        四、惺惺相惜的群众观
    第二节 新闻采写观念
        一、快速鲜活观
        二、新奇传神观
        三、深入深刻观
        四、文笔独特观
    第三节 新闻舆论引导观念
        一、“把握大局,正确导向”
        二、“导之有责、导之有方、导之有术”
        三、“正面宣传”与“建设意识”
    第四节 新闻教育观念
        一、理论与实践合二为一
        二、责任重于泰山
        三、结合学生特点讲新闻
        四、多读好书、懂点艺术
第四章 范敬宜的新闻观念对当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启示
    第一节 对我国当代新闻党报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对我国当代新闻教育事业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 ——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难点
2 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的总体构想
    2.1 既往中国新闻史研究范式的总结和评析
    2.2 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的追求目标
    2.3 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的探索路径
3 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的理论视角
    3.1 媒介生态的概念界定与基本观念
    3.2 媒介生态的分析范畴
    3.3 媒介生态对新闻史研究的方法启示
4 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的哲学分析
    4.1 新范式的研究对象
    4.2 新范式的研究性质
    4.3 新范式的研究原则
    4.4 新范式的研究目的:和谐生存
5 个案分析:1949-1952 年新闻史的新范式检视
    5.1 1949-1952 年媒介规范与媒介生存环境
    5.2 1949-1952 年媒介的生存状况与媒介群落的形成
    5.3 1949-1952 年媒介生态的基本特征
6 整体观照:中国新闻史新范式下的历史景观
    6.1 新范式下中国新闻史的历史分期
    6.2 新范式下中国新闻史的历史沉思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当前我国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目的
    1.2 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方法
2 我国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的现状特征
    2.1 正面报道与有效传播
    2.2 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的现状
3 我国当前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现状的形成因素
    3.1 我党新闻工作思想的发展与变化
    3.2 新闻体制
    3.3 我国的新闻政策调整
    3.4 媒体因素
    3.5 受众因素
    3.6 西方新闻报道理念的冲击
4 改进我国正面报道传播效果的战略与策略
    4.1 战略
    4.2 策略
结束语
注释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正确把握新闻实践中的几个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对外贸易》杂志报道框架分析(1992-2019)[D]. 孙嘉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2]传播仪式观视域下的商丘火神信仰祭祀仪式研究[D]. 李雨耕. 兰州大学, 2021(02)
  • [3]建设性新闻:要素、关系与实践模式[J]. 殷乐. 当代传播, 2020(02)
  • [4]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 杜敏. 兰州大学, 2018(02)
  • [5]习近平铸魂育人思想研究[D]. 钟启东.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6]基于融合视角的中国广播发展战略研究[D]. 肖志涛.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7]范敬宜新闻实践及新闻观念研究[D]. 朱明敏.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8]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 ——基于媒介生态的视角[D]. 阳海洪.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2)
  • [9]权威性报道:报纸的新卖点[J]. 彭岚.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03)
  • [10]当前我国正面报道有效传播研究[D]. 卢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  

正确把握新闻实践中的几个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