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

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

一、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梓祥[1](2021)在《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胀缩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膨胀土,是一种遇水后产生明显的膨胀并软化,失水后产生明显的收缩而开裂的特殊灾害性粘土。因此,在膨胀土分布区域内,经常给工程建设造成严重的破坏。传统的膨胀土改良方法,存在着改良效果不稳定、施工强度大、费用高而且污染环境等诸多缺点。因此,国内外学者一直在不断地寻找新的改良方法。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膨胀土改良的很多方法和新技术不断涌现。在这些新技术中,将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robial induced calcite precipitation,MICP)技术应用到对软土的改良和加固等领域,得到了学术界和工程界的广泛关注。MICP技术具有改良效果明显、环保和低能耗等优势,是目前国内改良软土或地基加固等方面的前沿技术。因此,开展这方面的相关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也具有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膨胀土非线性流变特性”(项目编号:50978097),开展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胀缩及力学特性的试验研究。本文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主要的研究工作(1)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细菌种类,在MICP技术中诱导碳酸钙沉淀的能力和环境适应性等特点,结合膨胀土的物理性质和矿物组成情况,筛选出了最适合用于改良膨胀土的细菌种类。通过对细菌的生长、繁殖和矿化等过程的系列试验研究,探明了这些过程对改良膨胀土的胀缩及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2)通过对膨胀土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的分析,确定了基于MICP技术对膨胀土进行改良的技术方案。根据MICP技术的生化反应过程,确定了在改良过程中通过添加钙源方法,解决了天然膨胀土中钙含量较低的技术难题。同时,确定了采用膨胀土压实的最佳含水率为标准,控制胶结液的用量,解决了在改良过程中不能用菌液和胶结液浸泡膨胀土的技术难题。(3)对改良前后膨胀土进行了胀缩特性、物理特性和强度特性等系列试验研究。探明了不同胶结液添加量,对膨胀土胀缩特性、物理特性和强度特性等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其影响机理。(4)基于Duncan-Chang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等理论,探讨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建立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本构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根据所建立的本构模型,提出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分析理论。2、取得的主要研究进展和创新结论(1)通过对多种细菌在采用MICP技术改良膨胀土中的适应性的分析,发现巴氏芽孢杆菌,是最适合作为改良膨胀土的优选菌种。将巴氏芽孢杆菌的生长曲线进行函数拟合,建立了巴氏芽孢杆菌生长期的OD600值与时间的指数函数拟合分析模型。(2)通过对膨胀土化学成分的分析,发现膨胀土中的所钙元素含量较低,在MICP过程中微生物诱导产生的碳酸钙沉淀较少。因此,在基于MICP技术改良膨胀土的过程中,通过配制胶结液并添加适量的氯化钙以补充钙源。通过对微生物在膨胀土中的生化反应过程及其诱导碳酸钙沉淀过程的研究,确定了胶结液中的尿素和氯化钙的配比为1:1,亦即二者的含量均为1mol/L。(3)通过对改良前后膨胀土的膨胀特性的试验研究发现,采用MICP技术可以明显地改良膨胀土的膨胀特性。与未改良膨胀土相比,改良后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无荷膨胀率和100kPa有荷膨胀率等均得到了明显的降低。研究同时发现,随着胶结液添加量的增大,膨胀土的液限含水率、塑限含水率和塑性指数等指标均得到明显的降低。根据膨胀土的膨胀判别标准(膨胀潜势),改良前的膨胀土为中等膨胀土,经过MICP技术改良后,变成了非膨胀土。(4)通过对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直接剪切、等向固结和三轴固结排水剪切等试验研究发现,采用MICP技术,可以明显地改良膨胀土的压缩性和抗剪强度。采用MICP技术,可以降低膨胀土的压缩性。在相同的固结压力作用下,随着胶结液添加量的增大,改良膨胀土的体积变化量也逐渐减小。与未改良膨胀土相比,非饱和及饱和改良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当胶结液添加量不同时,改良膨胀土的抗剪强度指标,均随着胶结液添加量的增大而提高。(5)基于Duncan-Chang模型和修正剑桥模型等理论,对等向固结回弹试验结果和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结果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Duncan-Chang本构模型和修正剑桥本构模型,并确定了相关的模型参数。研究发现,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本构模型参数的变化,均与胶结液的添加量有关。在此基础上,根据所建立的本构模型,提出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分析理论。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开展了对微生物改良膨胀土膨胀特性、物理特性和强度特性的研究。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用于改良膨胀土的细菌种类,并探明了其生长规律。通过膨胀特性、物理特性和强度特性等方面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探明了胶结液添加量对膨胀土改良效果的影响规律,并揭示了其影响机理。基于土的本构模型理论,建立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本构模型,并提出了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分析理论。研究成果为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改良膨胀土,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也为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技术改良膨胀土的工程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周峙[2](2021)在《降雨-蒸发作用下皖江裂隙性粘土裂隙演化机制及边坡破坏机理》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沿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日益增多。在安徽沿江地区高速公路建设中,一种灰白色裂隙性黏土(简称“裂土”)边坡经历多次降雨-蒸发循环后发生大量边坡失稳,给高速公路运营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区内裂土在温度和相对湿度等环境因素循环变化下,土体高度非线性行为使其开裂行为变得十分复杂,裂隙的萌生、扩展不仅降低了土体的抗剪强度,而且引起边坡渗流场变化,导致边坡稳定性显着降低。因此,系统研究裂土在降雨-蒸发作用下的裂隙萌生演化机制,不仅可以丰富黏土裂隙扩展机理研究成果,还有助于揭示裂土边坡的破坏模式与灾变机理。论文开展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一)综合运用野外调查、文献调研、室内试验,探究了皖江地区裂土地质成因、矿物成分、微观结构、胀缩特征等工程物理力学特性,提出了皖江地区裂土的野外判别特征。研究发现,无为裂土试样中黏土矿物以蒙脱石为主,达到69%,表现为显着膨胀;枞阳、巢湖、含山等地试样因冷干古气候特征致使长石、云母等硅酸盐矿物脱钾形成富集伊利石黏土矿物,含量占比分别达到43%-57%。研究区域裂土自由膨胀率范围为27.5%42.5%,塑限18.2%29.0%,标准吸湿含水率1.398%2.898%,天然状态下膨胀力为52.072.1k Pa,均反映区内膨胀性较弱,较高含水率状态的土体更易发生收缩变形,是皖江地区大量裂土边坡雨后经短暂蒸发后快速开裂的关键原因。(二)通过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裂土试样微观结构定量分析,探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裂土开裂微观机制。研究发现,初期经历干湿循环和阳离子交换作用的土体,使得颗粒间片状结构表面的负电位降低,土粒间的吸力占据优势,致使土颗粒得以相互靠近并絮凝成小单元团的絮凝状结构。经历淋滤作用与蒸发作用后的土体,易溶盐的流失与毛细压力的散失导致颗粒单元体间的胶结作用与毛细粘聚作用降低,结构出现松动。微裂隙含量骤增指示着宏观裂隙的发展,也是导致孔隙平均形状变化趋于复杂的主要原因。(三)基于干湿循环作用下三轴试验和微观结构定量研究,对不同干湿循环次数下裂土微观参数与裂隙率、内摩擦角、粘聚力、弹性模量进行回归分析,分别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在统计损伤理论框架内,建立并推导干湿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基于Laplace分布的裂土应变硬化统计损伤本构模型。提出裂土微元强度服从Laplace分布的假定,同时考虑初始损伤门槛影响,引入双损伤变量探究了裂土干湿循环开裂和应力水平作用下宏-微观损伤机制。模型较好的模拟了裂土在干湿循环、围压共同作用下的全应力-应变曲线,干湿循环次数愈多,围压愈高,模型吻合程度越高。(四)基于裂土单向干燥试验,探究了裂隙萌生与演化规律。在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框架内,提出了不同裂隙演化阶段的断裂适用准则,并求解了裂土体缩裂隙阶段应力场和位移场。基于COD断裂准则和粘断裂模型,在PFC5.0中编制FISH语言实现裂土裂隙扩展阶段的数值模拟,数值分析结果与试验现象较为一致。裂隙萌生极易在凹陷薄弱处出现,较高初始含水率试样裂隙数目显着比低含水率试样。实验条件下,开裂最初发生于容器壁和粘土之间的界面处仅是一种边界效应的体现,且边界约束效应的存在会显着影响裂隙的扩展。脱湿过程中,土体会产生较高的弹性收缩应变能,需要通过形成裂隙表面能消耗部分弹性应变能,残余的弹性应变能则以裂隙扩展形式吸收;试样在主裂隙网络形成后,随着时间的增长,仅主裂隙发生增宽加深,而次生裂隙在残余收缩阶段发生扩展的概率较小。(五)基于饱和-非饱和入渗理论,探究了裂隙对边坡暂态饱和区、裂隙深度、角度、分布位置、数量对边坡瞬态渗流场的影响;随后提出裂隙优势流的概念模型,并基于Green-Ampt入渗模型推导裂隙优势流控制方程,阐述不同降雨强度、不同裂隙面积率、不同裂隙域饱和渗透系数的累积入渗量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裂隙诱导各向异性方向、各向异性程度、各向异性分布等因素均对边坡降雨入渗有一定的影响;将Green-Ampt入渗模型引入双孔隙域入渗理论,并考虑干缩裂隙面积率建立的优势流入渗模型形式简单、计算方便、物理意义明确且较好地体现了干缩裂隙对雨水入渗过程的影响;裂土优势流对降雨强度变化的响应不显着,主要受裂隙面积率及裂隙饱和渗透系数的控制。(六)自主研制了足尺模型试验系统,对裂土边坡渐进破坏进行全过程、多物理量联合监测,探究了降雨-蒸发作用下裂土边坡水分运移时空特征与失稳机理,揭示了降雨-蒸发作用下裂土边坡渐进变形破坏演化模式。初期变形与最终破坏时边坡体积相比原有状态分别减少4.84%、47.2%,最终破坏时最大累积水平位移达到207.4cm,存在较大裂隙的边坡远比无裂隙的边坡更具破坏性。裂隙的演化行为是控制裂土边坡变形失稳的主要因素。裂土路堑边坡的反复变形并非浅层变形简单多次循环,而是一种渐进式的恶化型破坏。以坡体饱和度变化描述随机分布裂隙的边坡水分运移规律,研究发现裂隙优势流效应易导致边坡内部出现大面积连通型饱和区,是裂土边坡出现整体失稳的主要原因。

贺登芳[3](2021)在《干湿循环红土的CD剪切特性及邓肯—张模型参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云南地区红土日益严重的干湿循环问题,以云南红土为研究对象,以干湿循环作为控制条件,考虑干湿循环次数、干湿循环幅度、初始干密度以及围压等影响因素,通过固结排水(CD)三轴剪切试验,研究了干湿循环作用下云南饱和红土的CD剪切特性,分析了干湿循环作用对饱和红土的抗剪强度特性、应力-应变特性以及邓肯-张模型参数的影响。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明确了干湿循环作用下云南红土的CD剪切特性:干湿循环过程中,红土反复脱湿-增湿,使得土体表面裂隙发育,随循环次数的增加,红土裂隙发育俞加明显。CD剪切过程中,干湿循环红土的主应力差-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呈应变硬化特征。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多,峰值主应力差、黏聚力、内摩擦角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随干湿循环幅度的增多,峰值主应力差、黏聚力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内摩擦角增大;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峰值主应力差、黏聚力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内摩擦角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随围压的增大,峰值主应力差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明确了CD试验条件下干湿循环红土的应力-应变特性:干湿循环红土的剪应力-剪应变、体应变-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均呈应变硬化的特征,剪应变-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呈线性增大的趋势、侧应变-轴向应变关系曲线呈抛物线增大的趋势。随干湿循环次数以及干湿循环幅度的增多,干湿循环红土的固结排水量、剪切排水量、峰值体应变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峰值剪应力、峰值剪应变、峰值侧应变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峰值剪应力、峰值剪应变、峰值侧应变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固结排水量、剪切排水量、峰值体应变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随围压的增大,固结排水量、剪切排水量、峰值剪应力、峰值体应变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峰值剪应变、峰值侧应变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干湿循环作用影响红土剪切特性的实质在于,反复的脱湿-增湿循环,加剧了红土微结构的损伤,相应地改变了剪切过程中的受力特性。明确了CD试验条件下干湿循环红土的邓肯-张模型参数特性:随干湿循环次数以及干湿循环幅度的增多,邓肯-张模型的初始弹性模量指数、初始体积模量、初始体积模量系数、初始体积模量指数、极限主应力差等参数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初始弹性模量、初始弹性模量系数、破坏比等参数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随初始干密度的增大,初始体积模量指数、极限主应力差等参数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初始切线弹性模量、初始弹性模量系数、初始弹性模量指数、初始体积模量、初始体积模量系数、破坏比等参数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随围压的增大,破坏比呈波动减小的变化趋势;初始切线弹性模量、初始体积模量、极限主应力差等参数呈波动增大的变化趋势。

孙祥[4](2021)在《碳纳米管水泥复合改良膨胀土的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膨胀土广泛分布于中国二十二个省份和自治区,其具有明显的吸水膨胀和失水收缩工程特性,这常常给工程带来影响,故膨胀土的改良研究对确保工程安全和工程设计具有重大意义。论文通过一维的非饱和直剪试验、三轴试验剪切试验和微观扫描电镜试验对碳纳米管水泥复合改良膨胀土特性开展探究,论文得出的主要结论有:(1)素重塑土与掺加不同浓度的碳纳米管+4%水泥改良膨胀土的非饱和直剪试验结果对比表明:在净法向应力和孔隙压力均为200k Pa下,素重塑土的非饱和直剪的强度最低为176k Pa,而碳纳米管水泥复合改良膨胀土较素土最低也增加了20.5%。而且碳纳米管水泥复合改良膨胀土的非饱和直剪强度随着碳纳米管浓度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规律;同时发现,当其他条件相同,掺加碳纳米管浓度为0.05%时,试样的强度达到最大值286k Pa,相应的参数平均黏聚力c’为125.5k Pa,对应净法向应力变量的内摩擦角φ’为21.8°,对应基质吸力的内摩擦角φb为22.2°。(2)通过不同围压和不同龄期试样的三轴饱和试验研究得出:最大偏应力变化规律与非饱和强度的演化规律类似,同时发现碳纳米管水泥复合改良膨胀土的残余应力与峰值应力接近,而单掺水泥改良膨胀土的应力应变曲线形态多呈应变软化。获得素重塑土的参数c为68.9k Pa、φ为14.5°;掺加4%普通硅酸盐水泥重塑土的c为233.9k Pa、φ为28.8°;掺加0.05%碳纳米管+4%普通硅酸盐水泥重塑土的c为116.5k Pa、φ为33.4°。(3)通过扫描电镜微观试验定量分析了素重塑土、掺加4%普通硅酸盐水泥重塑土和掺加不同浓度碳纳米管+4%水泥重塑土非饱和直剪试验剪切面微观特征。研究得出掺加0.05%碳纳米管+4%水泥重塑土试样的孔隙直径中微孔隙占比为75.7%、孔隙周长中第一类孔隙周长占比为80.7%、孔隙面积中第一类孔隙面积占比为78.8%,孔隙类型及占比基本上优于其他试样。综合结果可见微观特征定量参数的变化趋势与非饱和直剪试验强度规律是对应的。

李杰[5](2021)在《碱渣修复酸污染膨胀土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膨胀土是一种易引发灾害且难以处理的特殊性土,加上性质受环境条件变化影响较大,故酸性污染物影响下的膨胀土性质更加复杂和难以预估。碱渣修复酸污染膨胀土是一种较理想方法,但其机理尚未揭示,为此,本文基于非饱和直剪试验和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探究盐酸浓度、碱渣掺量、基质吸力、净法向应力、养护龄期和围压对改良土强度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SEM研究相应的微观结构特征,并利用IPP软件分析不同条件下土样微观结构定量特征,探讨微观结构变化与宏观强度特性的联系,为膨胀土地区工程施工提供了一定参考。论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非饱和直剪试验结果表明:盐酸污染试样与素土试样的破坏形态都呈现塑性破坏特征,其强度随着剪切位移的增加而增加,盐酸浓度对膨胀土强度的影响存在6%这一拐点,即在盐酸浓度小于6%时,试样强度随着盐酸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盐酸浓度超过这一数值时,强度又开始上升,6%浓度盐酸污染试样的非饱和直剪强度为145k Pa,较之素土试样(175k Pa)下降了17%。在6%盐酸浓度条件下,分别掺入不同掺量碱渣,盐酸污染膨胀土强度随着碱渣掺量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存在拐点40%,此时试样的强度为271k Pa,较之6%浓度盐酸污染试样提高了86%,且加入碱渣后试样呈现明显的脆性破坏特征,碱渣掺量越大,脆性特征越明显;同时掺碱渣试样在强度增长速度上也远远大于未掺碱渣试样。40%掺量碱渣修复试样抗剪强度随着基质吸力和净法向应力的增大而增大,基质吸力为200k Pa时,碱渣修复盐酸污染试样的非饱和抗剪强度参数为黏聚力c′=189k Pa,内摩擦角?′=22.05°,净法向应力为200k Pa时,非饱和抗剪强度参数为黏聚力c′=190k Pa,内摩擦角?b=22.27°。(2)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结果表明:素土、6%浓度盐酸污染试样破坏形态均呈“腰鼓型”,为塑性破坏,素土试样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最大偏应力也不断增加,养护28d试样偏应力峰值为595k Pa;6%浓度盐酸污染试样峰值偏应力随着养护时间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养护7d试样峰值偏应力达到最小值452k Pa,而后逐渐增大,养护28d试样最大偏应力为498k Pa;40%掺量碱渣修复试样斜截面上产生剪切破坏裂缝,表现为脆性破坏,其峰值偏应力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养护28d试样峰值偏应力为1937k Pa,养护7d前试样的峰值偏应力增速最大,较不养护试样提高365k Pa。素土、6%浓度盐酸污染试样及40%掺量碱渣修复试样最大偏应力均随围压的增大而增大,6%浓度盐酸污染试样的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均减小,而加入40%掺量碱渣后,二者均有大幅增加,表明碱渣对于盐酸污染试样内摩擦角和黏聚力均有较好的增强作用,从而提高试样强度。(3)微观试验结果表明:膨胀土具有典型的黏土的微观结构特征,单元体呈片状结构,主要以面-面的形式相互连接。加入盐酸后,盐酸会腐蚀氧化物等,造成小微孔隙占比减小,中大孔隙占比增大,6%是盐酸影响的拐点,超过这一浓度后,生成盐类填充孔隙,使得土体孔隙减小;掺入碱渣后,碱渣颗粒填充孔隙,同时反应生成胶结物等,使得土体中小微孔隙占比大幅增加,大中孔隙占比下降,40%碱渣掺量试样小微孔隙较盐酸污染试样高10%以上,碱渣对于盐酸污染试样的孔隙面积、孔隙直径与孔隙周长有很好的改善作用。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6](2021)在《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文中指出作为路面的基础,稳定、坚实、耐久的路基是确保路面质量的关键,而中国一直存在着"重路面、轻路基"的现象,使得路基病害导致的路面问题屡禁不止。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了路面病害与路基质量的关联性,从而促进了路基工程相关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等不断涌现。该综述以近几年路基工程相关的国家科技奖的技术创新内容、科技部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中文权威期刊的论文、Web of Science中的高水平论文的关键词为依据,系统分析了国内外路基工程五大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涵盖了:地基处理新技术、路堤填料工程特性、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路堑边坡的稳定性、路基支挡与防护等。可为路基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与技术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汉俊[7](2021)在《不同盐溶液条件下陕南膨胀土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膨胀土在世界各地分布较为广泛,陕南地区也有涉及,因其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等不良特性,致使陕南地区工程建设、灾后维修等经常遇见工程性难题,陕南地区边坡坍塌也常有发生,造成人员伤亡,经济也遭受巨大损失,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刻不容缓。但对于陕南地区盐溶液改良膨胀土的研究甚少,因此针对不同盐溶液(NaCl溶液、CaCl2溶液、Na2SiO3溶液)改性陕南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的研究十分重要且具有价值的实际意义。给以后陕南地区膨胀土的不良特性治理问题以及处理工程难题上提供了可以参考的理论依据和改良溶液选择。本文在陕南地区汉中市勉县地区对膨胀土进行取样为本文的试验对象,对其盐溶液改良前后的试样的基本物理性质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三种盐溶液对陕南膨胀土的基物性改良效果。通过一系列膨胀性试验得三种盐溶液对土体膨胀性的抑制效果,再进行常规三轴压缩剪切试验,对改性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抗剪强度指标系数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改性膨胀土的力学特性及改性溶液对其土体的改性机理。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通过试验得到陕南勉县地区所取试样的天然含水率、天然密度、重度、界限含水率,通过XRD试验得到土体矿物成分占比,综合判断本次试验所用膨胀土等级为中膨胀土;使用三种盐溶液(NaCl、CaCl2、Na2SiO3)对土体进行改性,对改性前后土体进行自由膨胀率和无荷膨胀率试验,得到Na2SiO3溶液对陕南重塑土的膨胀性抑制效果最好,其次是CaCl2和NaCl溶液;且三种盐溶液改性过程中在溶液浓度偏大的时候下降甚微。(2)对盐溶液改良前后的重塑陕南膨胀土试样进行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研究固结围压和溶液浓度对陕南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得到当固结围压较小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多出现理想弹塑型和应变软化型,高围压情况下则基本为应变硬化型。Na2SiO3溶液改性土在围压50kPa时应力应变曲线都呈现应变软化。三种盐溶液改性土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Na2SiO3溶液改性土的峰值应力增长最快,同围压下随着溶液浓度增长,NaCl溶液和CaCl2溶液改性土的主应力差随之减小呈负相关,Na2SiO3溶液改性土的主应力差随之增大呈正相关。(3)根据三轴试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抗剪强度系数,研究不同盐溶液浓度和固结围压对抗剪强度系数及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得到随着溶液浓度增大,Na2SiO3溶液改性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随之增大,CaCl2溶液改性土的粘聚力c下降,内摩擦角φ上升,NaCl溶液改性土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都随之下降。随着围压增大,三种盐溶液改性土的抗剪强度都随之上升,Na2SiO3溶液改性土上升幅度最大。(4)分析三种盐溶液改性土的强度和变形变化规律,深度探究改性机理,得到:Na2SiO3溶液在土颗粒中产生凝胶作用生成硅酸凝胶,网补自由的土颗粒,使其粘聚力和内摩擦角都随之升大;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时,随着NaCl溶液浓度的增高而降低,高浓度的阳离子溶液中和土颗粒所带负电荷,压缩扩散双电层厚度,使土颗粒排列结构从集聚结构转为凝聚结构,粘聚力c和内摩擦角φ都随之下降;在CaCl2溶液改性膨胀土时,随着CaCl2溶液浓度的增加,高价钙离子中和负电荷的作用更强,使粘聚力下降幅度比NaCl溶液更大,但在土颗粒之间Ca2+发生结晶作用,充斥在土颗粒的孔隙中,使内摩擦角逐渐升高。(5)综合本文膨胀性试验及力学特性试验,在今后陕南勉县地区膨胀土工程治理及化学改良方面,在土体径向压力较大情况下可使用Na2SiO3溶液进行化学改良,对抑制膨胀性,提高土体强度有明显表现,在径向压力较小的时候,可使用CaCl2溶液进行土体的改良。

丛晟亦[8](2020)在《高寒季节冻土区膨胀土边坡冻融变形特征与春融滑塌机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我国寒区重大工程实践的日益发展―特别是高速铁路(包括快速客运专线建设),在高寒季节冻土区(如哈尔滨地区、吉林延吉地区等)陆续发现具有特殊不良工程性能且大面积分布的膨胀土。寒区膨胀土边坡失稳事例表明,高寒季节区周期性冻融作用成为诱发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我国深季节冻土区高铁建设中新近遇到的深厚残破积膨胀土尚属国际高寒区首次发现,所以目前对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国内外均无直接研究工作,致使季节冻土区膨胀土边坡的变形分析、压力计算、支档设计、稳定评价、滑坡防控等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与可行的技术方法,因此“动态设计、经验施工”必然成为这种复杂场地条件下当前高铁路堑边坡建设的主流,定将给高铁建设发展埋下极大的工程与安全隐患。鉴于此,本文以吉林-图们-珲春高铁延吉段膨胀土路堑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冻融膨胀土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室内试验,揭示了膨胀土冻融循环作用下细观结构损伤与宏观力学性能劣化演变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建立了可反映体应变和剪应变与球应力和偏应力交叉影响耦合关系的膨胀土冻融弹塑性本构模型,并通过大型有限元软件ABAQUS提供的用户子程序接口,实现了广义塑性理论的双屈服面模型的完全隐式应力积分算法;通过构建三维膨胀土路堑边坡数值模型,实现了该弹塑性本构模型的应用并揭示了影响膨胀土边坡冻融稳定性主要影响因素及冻融变形特征。主要的研究内容、方法与认识简述如下:(1)针对吉图珲高铁延吉段,开展了膨胀土冻融循环作用下压汞试验(MIP)、CT扫描试验,以及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获得了膨胀土冻融作用下细观结构损伤与宏观力学性能劣化演变规律,发现孔径为5~100μm的孔隙受冻融作用影响最大。同时,基于膨胀土冻融CT数,构建了考虑细观结构冻融损伤诱发宏观力学性能劣化的数学表达式。(2)基于饱和膨胀土冻融作用下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性能试验,在殷宗泽提出的双屈服面理论框架基础上,引入广义塑性理论,建立了可反映体应变和剪应变与p、q交叉影响耦合关系的膨胀土冻融弹塑性本构模型。通过与膨胀土三轴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构模型的正确性。依托ABAQUS数值有限元软件,发展了基于广义塑性理论的双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的UMAT子程序。通过冻融饱和膨胀土三轴试验的试验结果与数值预测比较,验证了UMAT子程序计算结果的有效性、可靠性。(3)基于第3章构建的冻融膨胀土弹塑性本构模型,建立了三维膨胀土路堑边坡―板桩墙体系数值模型并检验了模型的正确性。此外,构建了延吉段膨胀土路堑边坡温度场模型,揭示了膨胀土路堑边坡开挖完成5年后温度场分布规律。基于温度场最大冻深计算结果,阐明了无积雪覆盖情况膨胀土路堑边坡变形特征。考虑冻融裂隙影响,基于第5章冰雪消融入渗模型,揭示了春融期积雪覆盖极端冻融情况下膨胀土边坡变形规律。(4)采用饱和非饱和渗流理论,建立了春季冰雪消融条件下膨胀土路堑边坡―桩板墙体系三维数值模型,研究了不同积雪厚度、日气温变化、昼夜大温差引起的冻融作用下膨胀土边坡渗流场和稳定性变化规律。同时,针对哈佳快速铁路宾西段膨胀土路堑边坡,开展冻融膨胀土边坡变形现场监测,探讨了“1次冻融循环”条件下边坡变形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结合典型高寒区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塌事例,详细阐述高寒区膨胀土路堑边坡春融期滑塌机制。

孙倩倩[9](2020)在《高含水率渣土快速堆填过程中不排水强度评估及稳定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进程发展迅速,各城市地下空间大规模开发建设产生了巨量的建筑垃圾,其中各类建筑物、构筑物、管网等地基开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弃土,被称为工程渣土。运送到城市周边渣土受纳场进行堆填是工程渣土的主要处置方式。但由于渣土产量巨大且堆填场地有限,目前大量渣土场在运营过程中存在堆填速度快、缺乏排水设施、超高超库容堆填等问题,这反映出当前针对非饱和渣土在在快速堆填过程中的失稳机理认识尚不清晰,缺乏快速堆填过程中高饱和度工程渣土强度增长规律评估方法,导致难以对渣土场堆体稳定性进行合理的评估。首先,为探究非饱和工程渣土在快速堆填过程中的强度增长规律,本文通过不排水不排气三轴试验对深圳花岗岩风化料(CDG)填土、杭州淤泥质渣土进行强度测试,试验结果表明,初始饱和度越高,等向压缩阶段产生的孔压越大,不排水强度越低,试样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随着围压增加呈现非线性增长,并在高围压下趋于恒定。其次,基于有效固结应力法的原理,结合Hilf孔压公式和修正剑桥模型,提出了一种非饱和工程渣土不排水抗剪强度的估算方法,该方法分为等向压缩孔压估算,有效固结应力的估算和不排水强度估算这三步,其中所需参数Cs、λ、κ、c’、φ’和土样SWCC曲线可通过常规试验获得。该方法能较好地反映渣土抗剪强度随上覆堆载的非线性增长规律,通过该方法确定的不排水强度与破坏面正应力的关系曲线可直接应用于总应力法极限平衡分析。利用不排水不排气强度评估方法对非饱和三轴试验结果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对比发现,该估算方法对高饱和度渣土的不排水强度有较准确的预测,而对于低饱和土体,估算强度要低于试验结果。最后,针对经历复杂应力路径的渣土堆填体,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不排水抗剪强度评估方法的堆填体稳定性分析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深圳红坳渣土场进行稳定计算,得出的结果与采用UU试验双线性强度指标稳定计算结果基本一致;而对于填料来源较为单一、堆体的土质相对均一且应力路径简单的情况,本文认为可直接通过试验获得不排水强度或强度指标,应用到总应力法稳定分析中,利用该方法对宁波山银岙渣土场和北京管庄渣土场进行稳定计算,采用快速直接剪切实验得到的总应力强度指标cu和φu对堆体进行稳定计算分析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

韦晨[10](2020)在《NaCl溶液对改性陕南膨胀土强度变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膨胀土在我国陕南等其他地区均较常见、分布较为广泛,因其独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和浸水承载力衰减等不良特性,使膨胀土地区工程建设、防灾减灾以及加固修缮工作困难重重,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解决此类问题刻不容缓。因此,需要对不同地区膨胀土进行改良、改性使其能够减轻对工程实际过程的不良影响,满足其建设施工要求。目前,关于陕南膨胀土地区施工建设以及滑坡治理方面的工程项目不断增加,针对该地区膨胀土改性整治方面的研究相对甚少,以至于研究Na Cl溶液改性陕南膨胀土对其膨胀特性、强度变形特性以及微观结构特征的影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为今后进一步研究改良该地区膨胀土不良特性以及在工程实际当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和试验依据。本文以陕南汉中勉县地区膨胀土为研究对象,针对Na Cl溶液改性条件下膨胀土基本物理性质、抗剪强度指标、变形以及微观结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究。以下为主要研究内容:(1)通过常规室内试验对膨胀土试样进行XRD矿物组成成分分析,测得土样天然密度、重度、天然含水率、界限含水率和自由膨胀率等一系列基本物理性质指标参数。并且使用浓度为0.1mol/L、0.5mol/L和1mol/L的Na Cl溶液与膨胀土相互作用,观察其膨胀性参数的变化,初步判断Na Cl溶液对膨胀性具有抑制效果、切实可行。结果表明:改性膨胀土的界限含水率和塑性指数都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并且随着Na Cl溶液浓度的增加下降程度越大。同时膨胀土自由膨胀率也有所下降,Na Cl溶液的作用下膨胀土的膨胀类型从中膨胀土降为弱膨胀土。(2)针对不同浓度Na Cl溶液改性的膨胀土,在不同固结围压以及制样含水率条件下进行常规三轴压缩剪切试验,研究Na Cl溶液浓度、固结围压和制样含水率对膨胀土抗剪强度和强度指标的影响规律。根据试验结果可知,膨胀土土样的抗剪强度和界限含水率关于固结围压成正相关,与制样含水率和Na Cl溶液浓度成负相关,其中对内摩擦角影响程度较弱。(3)研究三轴压缩剪切试验中固结围压、制样含水率以及Na Cl溶液浓度对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可知在低围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多为理想弹塑型;而在高围压条件下,则多呈现为应变硬化型。其次,在低浓度低制样含水率的条件下,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多为应变硬化型或理想弹塑型;而随着改性溶液浓度和制样含水率的增加,其应力—应变关系曲线逐渐出现应变软化的趋势。(4)分析陕南膨胀土强度和变形的变化规律探究其影响机理,增加围压提高试样σ2、σ3方向约束力,使得土体内部颗粒排列更加密实紧凑,土骨架更加坚硬,提高土体试样的有效应力以及一定程度上控制试样在试验过程中含水率的变化,从而出现应变硬化型应力—应变曲线且提高土体抗剪切破坏的能力。制样含水率的增加使得土颗粒间弱结合水和自由水含量增多,颗粒间水膜厚度增加,导致内摩擦角出现减小趋势,同时削弱颗粒间的联结作用,使膨胀土粘聚力减小。而随着Na Cl溶液浓度的增大,膨胀土颗粒双电层厚度和净斥力减小,阻碍颗粒间产生位移的能力降低。土中矿物成分发生反应,胶结物质含量减少,膨胀土颗粒间的相互嵌入与机械咬合作用减弱,因此膨胀土的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减小。(5)利用XRD电镜扫描仪器研究分析制样含水率和改性溶液浓度对膨胀土微观结构的影响规律。随着制样含水率增高,膨胀土微观结构中颗粒间孔隙区域较少,主要以片状、扁平状颗粒通过面—面接触的形式组成其微观结构;而伴随Na Cl溶液浓度增高的条件下,颗粒间孔隙数量略有增加,微观结构组成转变为以粒状、块状为主,面—边和边—边的接触形式;从而通过陕南膨胀土微观结构的变化规律阐释宏观现象发生的内在原因。

二、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胀缩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研究现状
        1.2.2 基于MICP技术改良土体特性的研究现状
        1.2.3 岩土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细菌的菌种筛选及其生长规律研究
    2.1 细菌的菌种选取及培育
        2.1.1 应用于MICP技术的细菌
        2.1.2 细菌的来源及保存
        2.1.3 细菌的培养
    2.2 巴氏芽孢杆菌的生长规律研究
        2.2.1 细菌浓度的测定
        2.2.2 细菌的生长曲线
    2.3 本章小结
3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膨胀特性及物理特性试验
    3.1 试验材料
        3.1.1 膨胀土
        3.1.2 菌液
        3.1.3 胶结液
    3.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试样制备
    3.3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膨胀特性试验研究
        3.2.1 自由膨胀率
        3.2.2 无荷膨胀率
        3.2.3 有荷膨胀率
    3.4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物理特性试验研究
        3.3.1 界限含水率试验
        3.3.2 标准吸湿含水率试验
    3.5 本章小结
4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强度特性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直接剪切试验
        4.2.1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直接剪切的试验方案
        4.2.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直接剪切的试验结果
        4.2.3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直接剪切试验结果的分析
    4.3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等向固结回弹试验
        4.3.1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等向固结回弹的试验方案
        4.3.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等向固结回弹的试验结果
        4.3.3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等向固结回弹试验结果的分析
    4.4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
        4.4.1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三轴固结排水剪切的试验方案
        4.4.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三轴固结排水剪切的试验结果
        4.4.3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结果的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本构模型及参数研究
    5.1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Duncan-Chang模型
        5.1.1 Duncan-Chang模型理论
        5.1.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Duncan-Chang模型参数的拟合
    5.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修正剑桥模型
        5.2.1 修正剑桥模型理论
        5.2.2 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修正剑桥模型参数的拟合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降雨-蒸发作用下皖江裂隙性粘土裂隙演化机制及边坡破坏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裂土定名的研究发展现状概述
        1.2.2 裂土的工程特性与微观特性研究现状
        1.2.3 裂土的裂隙萌生与演化力学机制现状
        1.2.4 裂土的饱和-非饱和渗流研究现状
        1.2.5 降雨-蒸发作用下裂土边坡的致灾模式及机理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4.1 研究技术路线
        1.4.2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皖江裂土地质成因与工程物理力学基本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皖江裂土分布特点与地质成因分析
        2.2.1 皖江裂土地形地貌特点、外观形态
        2.2.2 矿物成分与地质成因分析
    2.3 皖江裂土的工程物理力学基本特性
        2.3.1 现场取样
        2.3.2 基本物理性质
        2.3.3 膨胀率特征
        2.3.4 吸湿特征
        2.3.5 膨胀力特征
        2.3.6 收缩特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湿循环作用下裂土损伤的宏-微观损伤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裂土干湿循环制样与试验方案
        3.2.1 制样方法
        3.2.2 试验方案设计
    3.3 干湿循环作用下的重塑裂土微观结构变化分析
        3.3.1 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的重塑土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3.3.2 重塑土微观结构参数定量参数选取与测量
        3.3.3 不同干湿循环作用下裂土微结构参数定量分析与开裂微观机制
    3.4 干湿循环作用下的重塑裂土宏观参数变化分析
        3.4.1 干湿循环裂隙发展演化特征
        3.4.2 不同围压下裂土的应力应变特征分析
    3.5 干湿循环作用下微观结构参数与宏观力学参数多元回归分析
        3.5.1 单一微观参量的与弹性模量非线性回归
        3.5.2 多元非线性回归方程的建立与验证
    3.6 干湿循环条件下裂土开裂损伤机制研究
        3.6.1 岩土连续介质统计损伤基本方法
        3.6.2 干湿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基于Laplace分布的裂土应变硬化统计损伤本构模型
        3.6.3 干湿循环与荷载作用下的裂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3.6.4 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裂土统计损伤本构模型验证
        3.6.4.1 不同围压与干湿循环对初始损伤应力门槛值影响的讨论
        3.6.4.2 模型与试验曲线的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裂土裂隙萌生与断裂演化机制研究
    4.1 引言
    4.2 裂土裂隙萌生与演化单向干燥试验研究
        4.2.1 试验方案设计
        4.2.2 试样制备与步骤
        4.2.3 金属边界的裂土试样裂隙萌生与演化过程
        4.2.4 有机玻璃边界的裂土试样裂隙萌生与演化过程
        4.2.5 裂隙萌生扩展演化规律的讨论
    4.3 断裂力学基本理论及裂土不同裂隙演化阶段断裂准则的适宜性
        4.3.1 线弹性断裂力学(LEFM)中的断裂准则
        4.3.2 弹塑性断裂力学(EPFM)中COD断裂准则
        4.3.3 不同裂隙演化阶段的断裂准则适宜性
    4.4 体缩裂隙阶段应力与位移变化规律
        4.4.1 基于弹性力学假设的体缩裂隙阶段的收缩应力与位移解析解
        4.4.2 体缩裂隙阶段的收缩应力与位移解析解与数值解的对比
    4.5 裂隙扩展阶段基于COD断裂准则的Cohesive粘断裂模型
        4.5.1 Cohesive粘断裂模型
        4.5.2 Cohesive粘断裂模型的裂土开裂扩展的离散元数值实现
        4.5.3 模型建立与模型参数
        4.5.4 基于Cohesive粘断裂模型的裂隙扩展模拟分析与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渗流作用下裂隙对裂土边坡渗流场影响规律研究
    5.1 引言
    5.2 裂土边坡瞬态渗流特点及饱和-非饱和入渗基本理论
        5.2.1 降雨入渗过程裂土边坡瞬态渗流特点
        5.2.2 降雨入渗过程裂土的稳定-非稳定性渗流基本理论概述
    5.3 裂隙对裂土边坡瞬态渗流场的影响因素研究
        5.3.1 降雨入渗过程裂土边坡瞬态渗流影响数值分析实现
        5.3.2 裂隙对边坡暂态饱和区影响
        5.3.3 不同裂隙深度对裂土边坡瞬态渗流场影响
        5.3.4 不同裂隙角度对裂土边坡瞬态渗流场影响
        5.3.5 裂隙分布位置对裂土边坡瞬态渗流场影响
        5.3.6 裂隙数量对裂土边坡瞬态渗流场影响
    5.4 裂土优势流概念模型与假设
    5.5 基于Green-Ampt模型的裂隙优势流控制方程推导
        5.5.1 双孔隙域Green-Ampt入渗模型
        5.5.2 分阶段基质域与裂隙域入渗方程
    5.6 裂土优势流入渗过程模拟及分析
        5.6.1 不同降雨强度对累积入渗影响分析
        5.6.2 不同裂隙面积率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分析
        5.6.3 不同裂隙域饱和渗透系数对累积入渗量的影响分析
        5.6.4 不同因素对裂土雨水入渗过程的影响规律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足尺模型试验的降雨-蒸发作用下裂土边坡变形破坏模式及机理
    6.1 引言
    6.2 原型边坡破坏形式与模拟条件
        6.2.1 原型边坡区域地理位置与破坏形式
        6.2.2 原型边坡破坏原因定性分析
    6.3 裂土边坡变形破坏足尺模型试验
        6.3.1 边坡模型试验系统组成
        6.3.2 降雨参数标定测试
        6.3.3 光纤光栅位移计原理与标定
        6.3.4 模型取样与填筑
        6.3.5 传感器布设与降雨方案
    6.4 降雨-蒸发作用下裂土边坡变形破坏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6.4.1 边坡破坏全过程分析
        6.4.2 体积含水率响应规律分析
        6.4.3 基质吸力、饱和度和孔隙压力响应规律分析
        6.4.4 蒸发过程中边坡不同位置裂隙分布规律分析
        6.4.5 坡体位移响应规律分析
        6.4.6 裂土边坡破坏模式分析
        6.4.7 基于足尺模型试验的裂土边坡失稳机理
    6.5 考虑裂隙优势流的裂土边坡失稳预测分析
        6.5.1 SLIP模型与假设
        6.5.2 基于SLIP模型的裂土边坡稳定性系数确定
        6.5.3 基于SLIP模型的裂土边坡稳定性模型参数确定
        6.5.4 裂土稳定性影响因素敏感性探讨
        6.5.5 模型试验验证对比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干湿循环红土的CD剪切特性及邓肯—张模型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湿循环土体的直接剪切特性研究
        1.2.2 干湿循环土体的三轴剪切特性研究
        1.2.2.1 不固结不排水特性
        1.2.2.2 固结不排水特性
        1.2.2.3 固结排水特性
        1.2.3 干湿循环土体的本构模型研究
        1.2.3.1 一般土体的本构模型
        1.2.3.2 干湿循环土体的本构模型
        1.2.3.3 红土的本构模型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课题的提出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的组织安排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干湿循环红土的CD剪切特性研究
    2.1 引言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案
        2.2.3 试验过程
        2.2.3.1 试样制备
        2.2.3.2 干湿循环条件控制
        2.2.3.3 试样饱和
        2.2.3.4 三轴试验开展
        2.2.3.5 数据观测
        2.2.3.6 数据处理
    2.3 干湿循环红土的主应力差-轴向应变特性
        2.3.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2.3.1.1 主应力差-轴向应变关系
        2.3.1.2 峰值主应力差的变化
        2.3.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2.3.2.1 主应力差-轴向应变关系
        2.3.2.2 峰值主应力差的变化
        2.3.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2.3.3.1 主应力差-轴向应变关系
        2.3.3.2 峰值主应力差的变化
    2.4 干湿循环红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特性
        2.4.1 抗剪强度指标的确定
        2.4.1.1 莫尔应力圆的绘制
        2.4.1.2 抗剪强度线的确定
        2.4.2 黏聚力及内摩擦角的变化
        2.4.2.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2.4.2.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2.4.2.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干湿循环红土的应力-应变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干湿循环红土的排水特性
        3.2.1 固结排水量的变化
        3.2.1.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3.2.1.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3.2.1.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3.2.2 剪切排水量的变化
        3.2.2.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3.2.2.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3.2.2.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3.3 干湿循环红土的剪应力-剪应变特性
        3.3.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3.3.1.1 剪应力-剪应变关系
        3.3.1.2 峰值剪应变的变化
        3.3.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3.3.2.1 剪应力-剪应变关系
        3.3.2.2 峰值剪应变的变化
        3.3.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3.3.3.1 剪应力-剪应变关系
        3.3.3.2 峰值剪应变的变化
    3.4 干湿循环红土的体应变-轴向应变特性
        3.4.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3.4.1.1 体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4.1.2 峰值体应变的变化
        3.4.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3.4.2.1 体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4.2.2 峰值体应变的变化
        3.4.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3.4.3.1 体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4.3.2 峰值体应变的变化
    3.5 干湿循环红土的剪应变-轴向应变特性
        3.5.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3.5.1.1 剪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5.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3.5.2.1 剪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5.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3.5.3.1 剪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6 干湿循环红土的侧应变-轴向应变特性
        3.6.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3.6.1.1 侧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6.1.2 峰值侧应变的变化
        3.6.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3.6.2.1 侧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6.2.2 峰值侧应变的变化
        3.6.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3.6.3.1 侧应变-轴向应变关系
        3.6.3.2 峰值侧应变的变化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干湿循环红土的邓肯-张模型参数研究
    4.1 引言
    4.2 邓肯-张模型简介
        4.2.1 切线弹性模量
        4.2.2 切线体积模量
    4.3 干湿循环红土的邓肯-张模型双曲线变换关系
        4.3.1 全程应力-应变关系
        4.3.2 局部应力-应变关系
    4.4 干湿循环红土的邓肯-张模型参数
        4.4.1 双曲线关系拟合参数
        4.4.1.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1.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1.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4.2 初始弹性模量
        4.4.2.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2.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2.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4.3 初始体积模量
        4.4.3.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3.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3.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4.4 极限主应力差
        4.4.4.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4.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4.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4.5 破坏主应力差
        4.4.5.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5.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5.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4.6 破坏比
        4.4.6.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6.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6.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4.7 E_t简布参数
        4.4.7.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7.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7.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4.8 B_t简布参数
        4.4.8.1 干湿循环次数的影响
        4.4.8.2 干湿循环幅度的影响
        4.4.8.3 初始干密度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1.1 明确了干湿循环红土的CD剪切特性
        5.1.2 明确了CD试验条件下干湿循环红土的应力-应变特性
        5.1.3 明确了CD试验条件下干湿循环红土的邓肯-张模型参数特性
    5.2 问题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说明

(4)碳纳米管水泥复合改良膨胀土的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膨胀土研究现状
        1.2.2 膨胀土改良方法研究现状
        1.2.3 非饱和土强度理论研究现状
        1.2.4 改良膨胀土强度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1.2.5 土体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性质
        2.1.1 膨胀土及其基本性质
        2.1.2 水泥及其基本性质
        2.1.3 碳纳米管及其基本性质
    2.2 试验方法
        2.2.1 非饱和直剪试验
        2.2.2 三轴试验
        2.2.3 微观试验
    2.3 试样制备
        2.3.1 试样制备前准备工作
        2.3.2 非饱和直剪试验试样制备
        2.3.3 三轴试验试样制备
        2.3.4 微观试验试样制备
    2.4 试样饱和
        2.4.1 非饱和直剪试验试样饱和
        2.4.2 三轴试验试样饱和
    2.5 试样养护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非饱和直剪试验研究
    3.1 非饱和直剪试验概述
    3.2 试验仪器
    3.3 试验步骤
    3.4 试验方案
    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3.5.1 非饱和直剪试验试样破坏形态
        3.5.2 碳纳米管水泥复合膨胀土非饱和直剪试验结果分析
        3.5.3 不同净法向应力与基质吸力的影响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围压和养护龄期的三轴试验研究
    4.1 三轴试验概述
    4.2 试验仪器
    4.3 试验步骤
    4.4 试验方案
    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1 三轴强度试验试样破坏形态
        4.5.2 不同养护龄期的三轴试验结果分析
        4.5.3 不同围压的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观结构研究
    5.1 土体微观研究概述
    5.2 土体微观结构试验
        5.2.1 试验仪器
        5.2.2 试验步骤
    5.3 SEM图像处理
        5.3.1 图像处理软件简介
        5.3.2 图像处理步骤
    5.4 碳纳米管水泥复合膨胀土微观结构特征
        5.4.1 微观定性分析
        5.4.2 微观定量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碱渣修复酸污染膨胀土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况
        1.2.1 膨胀土及其污染研究现状
        1.2.2 碱渣应用研究现状
        1.2.3 膨胀土非饱和特性研究现状
        1.2.4 膨胀土微观结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碱渣修复酸污染膨胀土非饱和强度试验研究
    2.1 非饱和直剪试验概述
    2.2 试验设备及材料
        2.2.1 非饱和直剪仪
        2.2.2 试验膨胀土及其基本性质
        2.2.3 碱渣
        2.2.4 盐酸(HCl)
    2.3 试验目的及方案
    2.4 试验步骤
    2.5 试验结果与分析
        2.5.1 非饱和直剪试样形态特征
        2.5.2 盐酸浓度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
        2.5.3 碱渣掺量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
        2.5.4 基质吸力和净法向应力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碱渣修复酸污染膨胀土三轴强度试验研究
    3.1 三轴试验概述
    3.2 三轴压缩仪
    3.3 试验目的及方案
    3.4 试验步骤
    3.5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1 三轴试验形态特征
        3.5.2 养护龄期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
        3.5.3 围压对试样抗剪强度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碱渣修复酸污染膨胀土微观结构研究
    4.1 土的微观结构特性研究概述
    4.2 试验设备及软件
        4.2.1 扫描电镜
        4.2.2 IPP图像分析软件
    4.3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微观结构定性分析
        4.4.2 微观结构定量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后续研究方向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论文提纲范文)

索 引
0 引 言(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郑健龙院士提供初稿)
1 地基处理新技术(山东大学崔新壮老师、重庆大学周航老师提供初稿)
    1.1 软土地基处理
        1.1.1 复合地基处理新技术
        1.1.2 排水固结地基处理新技术
    1.2 粉土地基
    1.3 黄土地基
    1.4 饱和粉砂地基
        1.4.1 强夯法地基处理技术新进展
        1.4.2 高真空击密法地理处理技术
        1.4.3 振冲法地基处理技术
        1.4.4 微生物加固饱和粉砂地基新技术
    1.5 其他地基
        1.5.1 冻土地基
        1.5.2 珊瑚礁地基
    1.6 发展展望
2 路堤填料的工程特性(东南大学蔡国军老师、中南大学肖源杰老师、长安大学张莎莎老师提供初稿)
    2.1 特殊土
        2.1.1 膨胀土
        2.1.2 黄 土
        2.1.3 盐渍土
    2.2 黏土岩
        2.2.1 黏 土
        2.2.2 泥 岩
        (1)粉砂质泥岩
        (2) 炭质泥岩
        (3)红层泥岩
        (4)黏土泥岩
        2.2.3 炭质页岩
    2.3 粗粒土
    2.4 发展展望
3 多场耦合作用下路堤结构性能演变规律(长沙理工大学张军辉老师、中科院武汉岩土所卢正老师提供初稿)
    3.1 路堤材料性能
    3.2 路堤结构性能
    3.3 发展展望
4 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长沙理工大学曾铃老师、重庆大学肖杨老师、长安大学晏长根老师提供初稿)
    4.1 试验研究
        4.1.1 室内试验研究
        4.1.2 模型试验研究
        4.1.3 现场试验研究
    4.2 理论研究
        4.2.1 定性分析法
        4.2.2 定量分析法
        4.2.3 不确定性分析法
    4.3 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4.3.1 有限元法
        4.3.2 离散单元法
        4.3.3 有限差分法
    4.4 发展展望
5 路基防护与支挡(河海大学孔纲强老师、长沙理工大学张锐老师提供初稿)
    5.1 坡面防护
    5.2 挡土墙
        5.2.1 传统挡土墙
        5.2.2 加筋挡土墙
        5.2.3 土工袋挡土墙
    5.3 边坡锚固
        5.3.1 锚杆支护
        5.3.2 锚索支护
    5.4 土钉支护
    5.5 抗滑桩
    5.6 发展展望
策划与实施

(7)不同盐溶液条件下陕南膨胀土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膨胀土胀缩机理
        1.2.2 膨胀土的变形特性研究
        1.2.3 膨胀土的力学特性研究
        1.2.4 膨胀土的化学改良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及膨胀性试验
    2.1 采集试验土样
    2.2 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试验研究
        2.2.1 天然含水率试验
        2.2.2 天然密度和重度试验
        2.2.3 界限含水率试验
        2.2.4 自由膨胀率试验
        2.2.5 膨胀土等级判定
    2.3 盐溶液改性膨胀土膨胀性试验研究
        2.3.1 盐溶液改性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
        2.3.2 盐溶液改性膨胀土的无荷膨胀率
    2.4 本章小结
3 盐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常规三轴试验及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1 盐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常规三轴试验
        3.1.1 试验目的
        3.1.2 试验方案
        3.1.3 常规三轴压缩剪切试验重塑试样制备
        3.1.4 试验步骤
    3.2 盐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曲线分析
        3.2.1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影响
        3.2.2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影响
    3.3 本章小结
4 盐溶液改性陕南膨胀土抗剪强度特性研究
    4.1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1.1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4.1.2 盐溶液浓度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分析
    4.2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及机理分析
        4.2.1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4.2.2 固结围压对重塑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8)高寒季节冻土区膨胀土边坡冻融变形特征与春融滑塌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膨胀土微细观结构的研究
        1.2.2 膨胀土宏观力学特性研究
        1.2.3 膨胀土本构模型研究
        1.2.4 膨胀土边坡变形特性与稳定性分析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细观结构与宏观力学特性演化规律
    2.1 引言
    2.2 膨胀土基本物理特性
    2.3 冻融循环作用膨胀土细观结构演化规律
        2.3.1 冻融膨胀土压汞试验(MIP)与CT扫描试验简介
        2.3.2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压汞试验结果
        2.3.3 不同冻融循环次数下CT扫描试验结果
    2.4 冻融循环作用膨胀土宏观力学特性演化规律
        2.4.1 冻融循环试验简介
        2.4.2 冻融循环作用膨胀土力学特性演化规律
    2.5 冻融循环作用膨胀土细观结构损伤诱发宏观力学性能劣化
        2.5.1 冻融受荷膨胀土总损伤
        2.5.2 细观结构损伤诱发宏观力学性能劣化数学表达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宏细观冻融膨胀土双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及数值实施
    3.1 引言
    3.2 非饱和膨胀土弹塑性本构模型概述
    3.3 广义塑性理论弹塑性本构模型框架
        3.3.1 广义塑性理论
        3.3.2 模型假定
        3.3.3 弹性增量关系
        3.3.4 塑性增量关系
        3.3.5 本构模型弹塑性刚度矩阵
    3.4 宏细观冻融膨胀土双屈服面弹塑性本构模型参数确定
        3.4.1 冻融细观结构损伤影响
        3.4.2 弹性参数确定
        3.4.3 塑性参数确定
    3.5 冻融饱和膨胀土本构模型初步验证
    3.6 弹塑性本构模型数值实施
        3.6.1 弹性预测与塑性修正
        3.6.2 一致性切线模量
        3.6.3 双屈服面中进入屈服状态的确定
        3.6.4 UMAT算例验证分析
        3.6.5 子程序计算精度与稳定性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寒季节冻土区膨胀土路堑边坡冻融变形特征分析
    4.1 引言
    4.2 吉图珲高铁延吉段膨胀土路堑边坡工程概况
        4.2.1 工程概况
        4.2.2 膨胀土路堑边坡施工初期春融滑塌实地调查
    4.3 延吉段膨胀土路堑边坡―桩板墙体系数值模型
        4.3.1 有限元模型尺寸和网格
        4.3.2 计算参数与本构模型
        4.3.3 接触面力学模型
        4.3.4 边界条件
        4.3.5 模型可靠性验证
    4.4 延吉段膨胀土路堑边坡温度场数值模拟与分析
        4.4.1 热量传输迁移控制方程
        4.4.2 热参数与边界条件
        4.4.3 膨胀土路堑边坡温度场分布规律
    4.5 延吉段膨胀土路堑边坡冻融变形特征
        4.5.1 无积雪覆盖周期性冻融作用下膨胀土边坡变形分析
        4.5.2 春融期积雪覆盖极端冻融情况下膨胀土边坡变形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寒季节冻土区膨胀土路堑边坡春融期滑塌机制研究
    5.1 引言
    5.2 延吉段膨胀土路堑边坡春融期融雪入渗稳定性分析
        5.2.1 春融期边坡冰雪消融入渗数值模型
        5.2.2 数值模拟方法可靠性验证
        5.2.3 冰雪消融下延吉段膨胀土边坡渗流场分布规律
        5.2.4 冰雪消融下膨胀土路堑边坡稳定性分析
    5.3 哈佳快速铁路宾西段膨胀土路堑边坡冻融变形现场监测
        5.3.1 工程概况
        5.3.2 膨胀土边坡测斜管布置
        5.3.3 膨胀土边坡冻融水平位移监测数据分析
    5.4 寒区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塌变形特征
    5.5 高寒季节冻土区春融期膨胀土路堑边坡滑塌机理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高含水率渣土快速堆填过程中不排水强度评估及稳定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非饱和土不排水强度测试方法
        1.2.2 非饱和土不排水强度估算方法
        1.2.3 非饱和土快速堆填边坡稳定分析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非饱和工程渣土不排水强度试验研究
    2.1 引言
    2.2 深圳CDG渣土不排水强度测试
        2.2.1 试验土样基本性质
        2.2.2 试验仪器与标定
        2.2.3 试验方案与步骤
        2.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杭州淤泥质渣土不排水强度测试
        2.3.1 试验土样基本性质
        2.3.2 固结试验
        2.3.3 不排水不排气三轴试验
        2.3.4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北京管庄工程渣土不排水强度试验
        2.4.1 试验土样基本性质
        2.4.2 快速剪切试验
        2.4.3 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高含水率工程渣土不排水不排气强度估算方法及验证
    3.1 引言
    3.2 高含水率工程渣土不排水不排气强度估算方法
        3.2.1 高含水率工程渣土不排水不排气强度估算步骤
        3.2.2 堆填过程中不同初始孔隙比土样SWCC曲线预测
    3.3 不排水不排气强度估算方法的验证
        3.3.1 深圳CDG渣土三轴试验结果预测
        3.3.2 杭州淤泥质土三轴试验结果预测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不排水强度评估方法的渣土堆填体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深圳红坳渣土场堆填体稳定性分析
        4.2.1 渣土场堆填体分阶段渗流分析
        4.2.2 渣土堆填体分区
        4.2.3 渣土场总应力法极限平衡分析
    4.3 宁波山银岙渣土场堆填体稳定性分析
        4.3.1 工程概况
        4.3.2 基于总应力强度指标的稳定性分析
    4.4 北京管庄渣土堆体稳定性分析
        4.4.1 工程概况
        4.4.2 基于总应力强度指标的稳定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10)NaCl溶液对改性陕南膨胀土强度变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膨胀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膨胀土变形特性
        1.2.2 膨胀土强度特性
        1.2.3 膨胀土化学改良
        1.2.4 膨胀土细观结构特征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膨胀土的基本物理性质室内试验
    2.1 试验研究土样采集
    2.2 膨胀土基本物理性质指标试验
        2.2.1 膨胀土矿物成分组成
        2.2.2 膨胀土天然密度和重度
        2.2.3 膨胀土天然含水率
        2.2.4 膨胀土界限含水率
        2.2.5 膨胀土自由膨胀率
    2.3 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物理特性试验
        2.3.1 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的界限含水率
        2.3.2 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的自由膨胀率
        2.3.3 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的无荷膨胀率
    2.4 本章小结
3 NaCl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的抗剪强度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方案及试验步骤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步骤
    3.3 NaCl改性重塑膨胀土常规三轴试验
        3.3.1 固结围压对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3.3.2 制样含水率对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3.3.3 NaCl溶液浓度对膨胀土抗剪强度的影响
    3.4 试验影响机理分析
        3.4.1 固结围压对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
        3.4.2 制样含水率对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
        3.4.3 NaCl溶液浓度对膨胀土抗剪强度影响机理
    3.5 本章小结
4 NaCl溶液改性重塑膨胀土的变形
    4.1 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的应力—应变关系曲线
    4.2 固结围压对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
    4.3 制样含水率对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
    4.4 NaCl溶液浓度对膨胀土应力—应变关系曲线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NaCl溶液改性膨胀土的电镜扫描试验
    5.1 微观结构试验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原理与设备
        5.1.3 试验步骤
    5.2 试验结果分析
        5.2.1 制样含水率对膨胀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5.2.2 NaCl溶液浓度对膨胀土微观结构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致谢

四、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微生物改良膨胀土的胀缩与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李梓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1(01)
  • [2]降雨-蒸发作用下皖江裂隙性粘土裂隙演化机制及边坡破坏机理[D]. 周峙. 中国地质大学, 2021(02)
  • [3]干湿循环红土的CD剪切特性及邓肯—张模型参数研究[D]. 贺登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4]碳纳米管水泥复合改良膨胀土的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D]. 孙祥.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5]碱渣修复酸污染膨胀土非饱和特性试验研究[D]. 李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6]中国路基工程学术研究综述·2021[J]. Editorial Department of China Journal of Highway and Transport;. 中国公路学报, 2021(03)
  • [7]不同盐溶液条件下陕南膨胀土膨胀特性及力学特性试验研究[D]. 刘汉俊. 西安工业大学, 2021(02)
  • [8]高寒季节冻土区膨胀土边坡冻融变形特征与春融滑塌机制[D]. 丛晟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高含水率渣土快速堆填过程中不排水强度评估及稳定分析[D]. 孙倩倩. 浙江大学, 2020(02)
  • [10]NaCl溶液对改性陕南膨胀土强度变形特性研究[D]. 韦晨. 西安工业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非饱和膨胀土强度特性的常规三轴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