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型天疱疮三例

落叶型天疱疮三例

一、落叶型天疱疮3例(论文文献综述)

李秀秀,吴楠,杜文辉,张书梅,王培光[1](2021)在《天疱疮患者273例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分析组织病理、DIF、IIF和ELISA四种实验室检测方法在天疱疮患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3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组织病理、DIF、IIF、抗Dsg1和抗Dsg3抗体的检查结果。结果组织病理检查显示,186例(82.30%,186/226)表现为表皮内水疱形成或细胞松解;DIF检查显示,170例(80.19%,170/212)结果阳性,其中7例仅出现皮肤基底膜带C3线状沉积,伴有/不伴有IgG线状沉积;IIF检查显示,77例(69.37%,77/111)检查结果呈现阳性;抗Dsg1和抗Dsg3抗体检测显示,126例(95.45%,126/132)出现抗Dsg1抗体和/或抗Dsg3抗体阳性。寻常型及增殖型天疱疮抗Dsg3抗体阳性率(89.53%)明显高于红斑型及落叶型(25.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伴有/仅有黏膜损害的天疱疮患者抗Dsg3抗体阳性率(89.04%)亦显着高于仅有皮肤损害的天疱疮患者(3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天疱疮四种实验室诊断方法中,抗Dsg1和抗Dsg3抗体检测的阳性率最高。四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有助于天疱疮的正确诊断。

张雪彤[2](2020)在《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的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评估外用糖皮质激素在天疱疮中的疗效及相关影响因素,探究长期外用或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对机体的影响。方法:分别对2016.02-2020.02收治的64例初发型和23例复发型天疱疮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年龄、病程、临床类型、受累部位、皮损表现、严重程度评分、抗体滴度以及用药剂量进行评价,寻找其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联。选取成年雄性C57BL/6小鼠18只,随机分配到外用糖皮质激素组和系统用糖皮质激素组,分别予以倍他米松涂抹和饲喂28天后,对小鼠的体重、空腹血糖、心肝脾肺肾的组织病理改变、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表皮厚度、皮肤外观、糖皮质激素受体的表达量等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在64例初发型天疱疮患者中,红斑落叶型的患者治疗效果优于寻常型(P<0.01);Dsg3与临床疗效相关,该抗体阴性的患者有效率更高(P<0.001);临床受累部位与治疗效果相关,非口腔受累的治疗效果优于口腔受累的患者,这亦与临床类型相符(P<0.01)。在23例复发型天疱疮患者中,外用强效激素的疗效与复发时的PDAI损害程度有关,损害程度较低的患者更加有效(P<0.5)。且复发时的PDAI疾病活动度评分亦与疗效相关,疾病活动度低的患者更加有效(P<0.001)。本实验中系统应用激素的小鼠在体重、脾脏指数、脾脏病理方面系统用激素的影响大于外用;在胸腺指数、肝脏病理方面外用激素的影响大于系统;而表皮厚度、毛发生长、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方面二者的影响相当。结论:对于初发型天疱疮患者,红斑落叶型更适合单独外用糖皮质激素;对于复发型则严重程度低的患者更适合加用外用糖皮质激素;长期大剂量系统和外用糖皮质激素皆会引起对小鼠的系统代谢、脏器损害和基因表达造成影响。

赵居艳[3](2020)在《抗Dsg抗体与天疱疮病情相关性及对激素用量的指导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通过探讨抗桥粒芯糖蛋白1(Dsg1)、Dsg3抗体与天疱疮患者临床表型、病情活动度及激素剂量之间的关系,为临床诊断、病情评估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指标。2.观察抗Dsg1、Dsg3抗体水平与激素剂量在复发患者不同治疗阶段的变化趋势,为治疗过程中激素剂量的调整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1.对2019年1月~2020年1月确诊为天疱疮的90例患者皮疹进行PDAI活动性评分,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天疱疮临床表型、抗Dsg抗体水平、PDAI活动性评分及激素剂量。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间相关性判断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绘制散点图计算出线性回归方程。2.回顾2019年1月-2020年1月期间来我科随诊≥3个月并且病情出现复发的天疱疮患者15例(诊断标准如前文所述)。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D)表示,组间数据两两比较采用配对设计的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结果]1.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的阳性率在PV组和PF组中有显着差异(P<0.001);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在皮肤组,黏膜组,皮肤黏膜组中有显着差异(P<0.001)。2.病情活动度为轻、中、重度三组间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仅抗Dsg1阳性组,抗Dsg1水平与病情活动性评分呈线性相关(r=0.802,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PDAI病情活动度评分=0.759+0.095×抗Dsg1抗体水平;抗Dsg1、Dsg3均阳性组,抗Dsg1抗体水平和抗Dsg3抗体水平与病情活动性评分呈线性相关(R=0.745,P<0.001),多重线性回归方程为:PDAI病情活动度评分=-0.545+0.080抗Dsg1抗体水平+0.300抗Dsg3抗体水平;仅抗Dsg3抗体阳性组,抗Dsg3抗体水平在轻度组和中度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激素剂量与病情活动度评分呈线性相关(r=0.804,P<0.001),线性回归方程为:激素剂量=22.268+1.171PDAI病情活动度评分。5.15例长期随访患者的初始治疗后抗体水平较初始治疗前明显下降;复发时抗体水平较复发前明显回升;复发治疗后抗体水平较复发时明显下降(P<0.05)。[结论]1.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Dsg1和Dsg3抗体可以作为天疱疮的诊断指标之一;同时也可作为PV/PF和皮肤损害/黏膜损害的鉴别指标。2.在仅抗Dsg1抗体阳性和抗Dsg1、Dsg3抗体均阳性的天疱疮患者中,抗Dsg1、Dsg3抗体水平与天疱疮病情活动度有高度正相关,可作为判断天疱疮病情活动度的有效指标。3.激素剂量与天疱疮患者病情活动度评分呈正相关,病情活动度评分越高,应当结合临床表现适当给予更大剂量的激素,以尽快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4.根据患者病情变化给予适当激素剂量调整或酌情激素冲击治疗,静注免疫球蛋白,有助于更好、更快使病情获得缓解。5.当病情得到控制后,抗Dsg抗体水平回升,可作为预测病情复发的参考指标。6.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抗Dsg抗体水平的变化可作为评估疗效和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指导激素用量。

李锁,李志量,荆可,向睿宇,张寒梅,冯素英,林麟[4](2019)在《桥粒芯糖蛋白抗体与天疱疮临床表型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评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桥粒芯糖蛋白1(Dsg1)、Dsg3抗体与天疱疮患者临床表型、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就诊的天疱疮患者111例,按临床分型,采用ELISA测定患者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血清Dsg1、Dsg3抗体水平变化,并分析其变化规律。采用SPSS22软件,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 天疱疮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及复发时分别有92例、53例、33例、9例患者完成检测。92例初发患者中,36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和Dsg3抗体水平阳性率分别为100%、2.77%,10例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20%、80%,46例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分别为97.82%、95.65%。初发时、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和复发时落叶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37.43±77.74)、(13.94±14.81)、(21.50±58.33)、(121.13±86.89)U/ml;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25.61 ± 94.81)、(34.5±16.26)、0.6、258 U/ml;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患者Dsg1抗体水平分别为(115.39±70.62)、(15.74±25.10)、(3.62±12.09)、(78.60 ± 92.25)U/ml;Dsg3抗体水平分别为(137.98±81.25)、(58.14±63.46)、(29.26±64.70)、(136.9±101.47)U/ml。落叶型天疱疮Dsg1抗体水平和黏膜型寻常型天疱疮、黏膜皮肤型寻常型天疱疮Dsg3抗体水平在控制阶段、维持阶段均低于初发时、复发时(P < 0.05)。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出现表位扩展现象,4例患者病情稳定期时出现Dsg抗体高滴度现象。结论 Dsg抗体谱与天疱疮临床表型相关,其ELISA值可用于监测疾病活动,并可对治疗的有效性作出评价。

魏浩翰[5](2019)在《天疱疮44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天疱疮(pemphigus)来自希腊语“pemphix”,是一种相对少见的慢性、复发性、致命性自身免疫性表皮内大疱性疾病。其临床特征是正常皮肤或黏膜及红斑基础上,反复出现松弛性水疱、大疱,疱壁易破裂,破后形成糜烂面。尼氏征常阳性。本病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棘层细胞松解,产生裂隙和水疱,不同临床分型的天疱疮组织病理表现又有差异。直接免疫荧光主要表现为细胞间IgG、C3网状沉积,有时为IgA、IgM沉积。间接免疫荧光表现为天疱疮抗体阳性,主要为IgG,有时为IgA和IgM。天疱疮的临床类型、病情严重程度不同,对治疗的反应亦不同,对上述内容的正确评估能够指导临床医师对病情的判定及治疗的选择。目的本研究通过对44例资料相对完整的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表现、发病特点、免疫学检查特点及治疗进行总结,以求为临床医生更好的诊治天疱疮,改善患者预后及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依据。资料和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2016年4月至2019年2月资料相对完整的44例天疱疮住院患者的临床信息。所有纳入患者均符合天疱疮的临床和病理诊断标准。对纳入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组织病理、直接免疫荧光、部分实验室检查、合并症及治疗等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25四分位数,75四分位数)表示,组间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秩和检验。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年龄44例天疱疮患者中,发病年龄2884岁,平均56.39±13.66岁,至我院就诊时病程0.5156个月,中位病程为7个月。2性别44例天疱疮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22例,男女之比为1:1。3临床分型44例天疱疮患者中,70.45%为寻常型天疱疮,25.00%为落叶型天疱疮(其中8例为红斑型天疱疮),2.27%为副肿瘤天疱疮,2.27%为疱疹样天疱疮。4临床表现4.1皮损表现:皮肤或黏膜红斑、松弛性大疱,不同程度的糜烂面。44例天疱疮患者中,77.27%出现尼氏征阳性,9.09%为可疑阳性,13.64%为阴性。4.2皮损首发部位:44例患者中,43.18%患者皮损首发于躯干四肢,18.18%患者皮损首发于头面,38.64%患者皮损首发于口腔。4.3皮肤受损情况:44例患者中,95.45%皮肤受损,其ABSIS皮肤评分为(180)分,中位评分为25.00分。4.4黏膜受损情况:44例患者中,共27例患者黏膜受累,其中22例仅口腔黏膜受累,5例口腔及外阴黏膜均受累。27例ABSIS口腔黏膜受累范围评分为(111)分,中位评分为6分;ABSIS口腔黏膜不适程度评分为(4.537)分,中位评分为27.00分。5组织病理及直接免疫荧光44例患者均呈不同程度的棘层细胞松解,32例棘层松解位于基底层上方,12例位于颗粒层或角质层下方。32例行直接免疫荧光检查,棘细胞间网状沉积示,17例为IgG和C3沉积,9例IgG沉积,6例C3沉积。6血清天疱疮抗体水平Dsg1阳性者41例,平均值为160.25±75.39 U/ml,Dsg3阳性者29例,平均值为180.43±63.81 U/ml。Dsg1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皮肤评分正相关、与ABSIS黏膜评分无明显相关性;Dsg3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黏膜评分高度正相关,与ABSIS皮肤评分无明显相关性。7外周血T淋巴细胞计数7.1 23例T淋巴细胞(CD3+)计数降低;24例Th(CD4+)计数降低;10例Ts(CD8+)计数降低,1例升高;10例CD4+/CD8+比值降低,3例升高。7.2天疱疮患者外周血CD3+、CD4+、CD8+T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与患者ABSIS皮肤评分、ABSIS黏膜评分均无明显相关性。8合并疾病44例天疱疮患者中13例合并发高血压病,9例合并糖尿病,5例合并皮肤细菌感染,4例合并冠心病,1例合并哮喘并慢阻肺,1例合并胸腺瘤,1例合并Castleman病,1例合并间质性肺炎,1例合并缺铁性贫血,6例合并上述疾病中的两种。9误诊44例天疱疮患者中有14例曾被误诊,误诊率为31.82%。10治疗10.1 44例患者均接受系统治疗。1例患者接受单独MTX治疗,1例患者接受单独CTX治疗,13例患者接受单独甲泼尼龙治疗,29例患者接受甲泼尼龙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免疫抑制剂包括(MTX、CTX、MMF、CsA)。单独应用激素与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两种治疗方案在激素初始量、最大量和日平均用量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者的住院中位时间为10天,后者的住院中位时间为17天,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0.2本研究44例天疱疮患者中,6例患者在住院期间因病情重,给予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例副肿瘤天疱疮患者发现合并Castleman病后转入胸外科行外科手术治疗。10.3 44例患者的中位住院时间为12天,均病情好转出院。结论1.Dsg1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皮肤评分正相关,提示Dsg1抗体水平能反应患者皮肤损害严重程度;Dsg3抗体水平与患者ABSIS黏膜评分高度正相关,提示Dsg3抗体水平能反应患者黏膜损害严重程度。2.天疱疮患者存在细胞免疫异常,可能参与疾病发生、发展。3.天疱疮的治疗应根据临床表现、天疱疮抗体水平、免疫功能等进行全面评估,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

王兴楠[6](2019)在《ABSIS评分在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诊疗中应用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天疱疮是一组慢性、复发性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其共同特点是可产生针对角质形成细胞间黏连分子桥粒芯糖蛋白的自身抗体,导致皮肤棘层松解。大疱性类天疱疮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大疱性皮肤病,其特征是产生针对半桥粒的自身抗体和表皮下水疱。如何量化疾病严重程度,正确评估病情变化,是临床医师选择及调整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2007年Pfutze等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所有大疱性皮肤病的评分系统,即ABSIS评分,是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有力工具。方法:选择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确诊的天疱疮患者15例,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14例,随机分为单纯激素治疗组及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组,记录患者一般情况、每次随访皮损ABSIS评分、外周血抗体ELISA值以及不同治疗方案起效时间、ABSIS评分变化、抗体水平变化、激素累积剂量等,利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随访3个月后,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ABSIS评分与抗体水平均较首次就诊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天疱疮患者ABSIS评分与抗体水平相关,其中Dsg1抗体ELISA值与ABSIS总分、ABSIS皮肤评分以及Dsg3抗体ELISA值与ABSIS口腔黏膜评分相关性较好(P均<0.05),余相关性较弱或无相关性。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BP180抗体ELISA值与ABSIS总分、ABSIS皮肤评分、ABSIS口腔黏膜评分之间相关性较好(P均<0.05)。3.天疱疮患者单用激素治疗组与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组之间ABSIS总分下降值、ABSIS皮肤评分下降值、ABSIS口腔黏膜评分下降值、抗体ELISA下降值、激素首次减量时间、皮损完全消退时间、皮损完全消退时激素量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起始激素量、皮损完全消退时激素累积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组可减低糖皮质激素起始剂量及累积剂量。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单用激素治疗组与激素+免疫抑制剂治疗组之间ABSIS总分下降值、ABSIS皮肤评分下降值、ABSIS口腔黏膜评分下降值、BP180抗体ELISA下降值、激素首次减量时间、皮损完全消退时间、起始激素量、皮损完全消退时激素量、皮损完全消退时激素累积量之间差异均为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患者ABSIS评分与抗体水平之间存在相关性,可用于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并指导治疗。

周生儒[7](2018)在《天疱疮皮损异位淋巴结构和B细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疱疮是一种器官特异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皮肤和黏膜为靶器官。循环中的抗桥粒芯糖蛋白1和(或)3自身抗体作用于表皮棘细胞间桥粒结构,引起棘层松解,在临床上表现为水疱大疱形成。多项经典研究显示循环抗体以及循环免疫细胞失调对于天疱疮的发病有重要作用。同时最新研究提示寻常型天疱疮皮损处存在B细胞可以产生抗原特异性抗体,局部浸润的淋巴细胞可能形成异位淋巴结构。然而是否所有的天疱疮皮损都存在异位淋巴结构,异位淋巴结构的形态学特征,皮损处B细胞和外周B细胞的区别尚不清楚。本研究以患者皮损为研究对象,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发现异位淋巴结构普遍存在于寻常型天疱疮和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皮损处。异位淋巴结构的主要形式是T细胞和B细胞形成的淋巴细胞团块,同时存在浆细胞和高内皮小静脉。天疱疮患者皮损处CD27+B细胞、抗原特异性B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外周血,CD27-IgD+的初始B细胞的比例明显低于外周血。天疱疮患者皮损处存在B细胞分化发育的各个阶段表型B细胞:中心母细胞、浆母细胞、浆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外周血。天疱疮皮损处BLIMP-1、IRF-4以及BCL-6 mRNA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另外天疱疮皮损B细胞受体组库的测序显示,皮损处B细胞存在明显的克隆扩增。且天疱疮皮损处B细胞与外周血B细胞存在共同的克隆。此外,多种天疱疮皮损处多种趋化因子的水平增高,天疱疮皮损B细胞多种趋化因子受体的表达增高。这些表达增高的趋化因子和趋化因子受体有可能参与天疱疮皮损B细胞的迁移和定居。总而言之,天疱疮皮损处普遍存在异位淋巴结构,异位淋巴结构作为一个免疫龛促进了皮损处B细胞分化发育和克隆扩增。

李婷婷,赵娟,康晓静[8](2017)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天疱疮抗体的比较》文中指出目的比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天疱疮抗体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9例天疱疮患者(试验组)和同期排除天疱疮的79例对照人群(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抗Dsg1和Dsg3抗体,比较两种检测指标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和诊断符合率。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抗Dsg1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5.9%(60/79)和2.5%(2/79),抗Dsg3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7.1%(53/79)和3.8%(3/79),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2.3%(65/79)和2.5%(2/79)。在天疱疮患者中抗Dsg1抗体的敏感度、特异度、PPV、NPV、诊断符合率分别为75.9%、97.5%、96.8%、80.2%、86.7%。抗Dsg3抗体分别为67.1%、96.2%、94.6%、74.5%、79.7%,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分别为82.3%、97.5%、97.0%、84.6%、89.9%。3种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LISA法检测抗Dsg1、Dsg3抗体与IIF法检测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在天疱疮的诊断中有较好的一致性,能相互补充,提高诊断阳性率。

谢杰,薛汝增,杨斌[9](2017)在《71例天疱疮的棘层松解位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天疱疮的棘层松解位置,为天疱疮出现不同位置棘层松解的表现提供解释。方法收集43例寻常型天疱疮和28例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病理、免疫病理、天疱疮抗体指标值进行分析。结果寻常型天疱疮中有35例棘层松解的位置发生在基底层上方,8例发生在表皮中上部,落叶型天疱疮中有25例棘层松解的位置发生在颗粒层、棘层上方,3例发生在表皮中下部,落叶型天疱疮患者抗Dsg1抗体指标较寻常型天疱疮患者显着升高(P=0.047),寻常型天疱疮棘层松解的位置发生在表皮中上部的患者抗Dsg1、3抗体指标值与棘层松解发生在基底层上方的患者相比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寻常型天疱疮及落叶型天疱疮患者组织病理中,棘层松解的位置可发生于表皮中上部、表皮中下部。棘层松解的位置可能与抗Dsg1抗体和抗Dsg3抗体指标值等相关。

焦阳[10](2017)在《36例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天疱疮(pemphigus)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致命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临床上可以在患者的皮肤和(或)粘膜上观察到松弛性水疱或大疱。在未系统性使用激素治疗天疱疮以前,部分天疱疮患者会因水电解质紊乱及严重感染危及生命,而患者大多死于全身衰竭。在应用激素治疗天疱疮以后,患者生存率明显提高,但重症者死亡率仍然较高,其死因通常是长期应用激素引起的诸类并发症,人们开始尝试其他的治疗手段去控制天疱疮的病情,例如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而近年来注射用丙种球蛋白也逐渐成为一种常规的治疗手段。天疱疮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皮肤组织病理及免疫病理。现通过对我院36例住院天疱疮患者进行临床回顾性分析,以求总结天疱疮的临床特点,思考如何能更好的控制天疱疮患者的病情,改善其愈后。方法:收集大连市皮肤病医院2011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诊治的36例天疱疮住院患者,对性别、年龄、首发部位、基础疾病、感染、粘膜受累情况、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免疫病理、住院天数、治疗情况及疗效等列表登记,进行总结并分析。结果:本组资料共36例,男17名,占47.22%,女19名,占52.78%。平均发病年龄58.53±11.40年,平均住院日9.20±1.0954天。轻度患者5例,占13.89%,中度患者26例,占72.2%,重度患者5例,占13.89%。12例(33.33%)患者粘膜受累。15例天疱疮患者合并其他系统疾病(41.67%)。13例(36.11%)患者出现感染,其中皮肤感染最常见(9例,25.00%)。治疗方案以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要手段,且轻、中、重度患者起始糖皮质激素量和最大糖皮质激素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粘膜受累与粘膜未受累的起始糖皮质激素量和最大糖皮质激素量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也可联合应用免疫抑制剂,对重症、疗效欠佳或激素禁忌者应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结论:1.天疱疮好发于中老年人。2.天疱疮并发症以感染多见,尤其是皮肤感染及口腔真菌感染。3糖皮质激素是天疱疮的主要治疗手段,病情轻重以及粘膜损害是影响糖皮质激素用量的重要因素。

二、落叶型天疱疮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落叶型天疱疮3例(论文提纲范文)

(1)天疱疮患者273例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与判断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组织病理
    2.2 DIF
    2.3 IIF
    2.4 ELISA方法检测抗Dsg1、抗Dsg3和抗BP180抗体
3 讨论

(2)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的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初发型天疱疮的回顾性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选病例标准
        1.3 PDAI评分
        1.4 局部外用的治疗方法
        1.5 疗效与转归
        1.6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PDAI
        2.3 抗体滴度
        2.4 治疗结果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第二部分 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复发型天疱疮的回顾性分析
    引言
    1.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入组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疗效与转归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资料
        2.2 PDAI
        2.3 抗体滴度
        2.4 系统用药剂量
        2.5 治疗结果相关性分析
    3.讨论
第三部分 外用和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的动物实验
    引言
    1.实验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和仪器设备
        1.3 实验步骤
        1.4 统计
    2.结果
        2.1 实验动物一般情况
        2.2 心肝脾肺肾的组织病理
        2.3 用药处表皮厚度
        2.4 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综述 硫唑嘌呤的药物基因型及其在天疱疮治疗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3)抗Dsg抗体与天疱疮病情相关性及对激素用量的指导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抗Dsg抗体与天疱疮病情相关性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抗Dsg抗体对天疱疮激素用量的指导作用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综述 天疱疮抗体及PDAI与病情活动度关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天疱疮44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天疱疮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ABSIS评分在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诊疗中应用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天疱疮与大疱性类天疱疮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天疱疮皮损异位淋巴结构和B细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绪论
第一章 天疱疮皮损处异位淋巴结构病理学特征研究
    1.1 材料
        1.1.1 检测对象
        1.1.2 主要试剂
        1.1.3 主要仪器
    1.2 方法和步骤
        1.2.1 免疫组化
        1.2.2 统计学方法
    1.3 结果
        1.3.1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普遍存在着淋巴细胞浸润
        1.3.2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异位淋巴结构的病理学特征
    1.4 讨论
第二章 天疱疮皮损处异位淋巴结构功能研究
    2.1 材料
        2.1.1 检测对象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
    2.2 方法和步骤
        2.2.1 SCID小鼠模型
        2.2.2 利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进行人Dsg1、Dsg3胞外区片段蛋白的制备
        2.2.3 红细胞裂解方法
        2.2.4 皮肤单个核细胞分离
        2.2.5 流式试验
        2.2.6 ELISA试验
        2.2.7 HE染色
        2.2.8 统计学分析方法
    2.3 结果
        2.3.1 天疱疮皮损处移植至SCID小鼠的实验
    2.4 讨论
第三章 天疱疮皮损处异位淋巴结构中B淋巴细胞研究
    3.1 材料
        3.1.1 检测对象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2 方法和步骤
        3.2.1 单个核细胞的分离
        3.2.2 B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
        3.2.3 细胞核内染色
        3.2.4 Micro基因芯片检测
        3.2.5 RNA抽取
        3.2.6 逆转录
        3.2.7 实时定量PCR
        3.2.8 B细胞分选
        3.2.9 BCR组库测序和数据分析
        3.2.10 统计学分析方法
    3.3 结果
        3.3.1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B淋巴细胞的亚群
        3.3.2 天疱疮患者皮损处B淋巴细胞的分化
        3.3.3 天疱疮皮损处BLIMP-1和IRF4表达明显升高
        3.3.4 天疱疮皮损和外周血B细胞受体组库检测
        3.3.5 天疱疮皮损处B细胞的趋化因子受体和天疱疮皮损处趋化因子的表达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8)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天疱疮抗体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1.2.1 间接免疫荧光法 (IIF) 测定血清抗体
        1.2.2 ELISA法测定血清抗Dsg1和Dsg3抗体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抗Dsg1、Dsg3和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总体检出情况
    2.2 血清中抗Dsg1、Dsg3和抗表皮棘细胞桥粒抗体试验评价
3 讨论

(10)36例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 前言
(二) 资料和方法
    1 病例选择
    2 入选标准
    3 研究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三) 结果
    1 一般情况
    2 天疱疮的临床特点
    3 组织病理、实验免疫荧光、实验室检查
    4 疗效分析
(四) 讨论
(五) 结论
(六) 参考文献
综述
    1 糖皮质激素治疗
    2 免疫抑制剂
    3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IVIG)
    4 生物制剂
    5 其他疗法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落叶型天疱疮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疱疮患者273例组织病理和免疫病理分析[J]. 李秀秀,吴楠,杜文辉,张书梅,王培光.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2021(01)
  • [2]外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天疱疮的疗效观察及其机制研究[D]. 张雪彤.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3]抗Dsg抗体与天疱疮病情相关性及对激素用量的指导作用[D]. 赵居艳.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4]桥粒芯糖蛋白抗体与天疱疮临床表型和疾病活动度的关系及其变化规律[J]. 李锁,李志量,荆可,向睿宇,张寒梅,冯素英,林麟.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9(05)
  • [5]天疱疮44例临床分析[D]. 魏浩翰. 郑州大学, 2019(07)
  • [6]ABSIS评分在天疱疮及大疱性类天疱疮诊疗中应用评价[D]. 王兴楠.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7]天疱疮皮损异位淋巴结构和B细胞的研究[D]. 周生儒.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8]酶联免疫吸附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天疱疮抗体的比较[J]. 李婷婷,赵娟,康晓静. 新疆医学, 2017(11)
  • [9]71例天疱疮的棘层松解位置分析[J]. 谢杰,薛汝增,杨斌.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7(09)
  • [10]36例天疱疮临床回顾性分析[D]. 焦阳.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落叶型天疱疮三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