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天冬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L-天冬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一、L-天冬酰胺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汤佳立,岑昊聪,李泰明[1](2021)在《重组L-天冬酰胺酶制备与检测实验的改进与优化》文中指出重组L-天冬酰胺酶制备与检测实验是中国药科大学生物制药专业实验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工程菌构建、微生物发酵、酶提取纯化等多种生物学相关的实验技术.从发酵培养、产物检测等方面入手,对现有实验方法进行改进.结果表明,改进后的方法样品产量得到提高,实验结果更加优化,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学质量和效果显着提高.同时通过实验的训练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拓展学生的实验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郑梦园,荣若男,邱明丰,苏靖[2](2021)在《以红细胞为载体的治疗性酶递送系统》文中指出治疗性酶是一类具有药效的酶,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被广泛应用于疾病的治疗中。酶对底物具有很高的亲和力和特异性,而且能催化多种目标分子转化为所需产物,这2种特性使得酶可作为一种特殊药物进行治疗性生物化学反应。然而,治疗性酶的代谢和临床疗效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如存在体内稳定性和免疫原性较差、过敏反应以及药物诱导的抗体灭活等缺点。近年来,新载体和新技术在优化治疗性酶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特别是红细胞负载治疗性酶已被广泛研究。本文综述了红细胞负载的酶在不同疾病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临床前/临床研究,期望为红细胞负载治疗性酶的进一步转化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程超,王海波,李伟,周志[3](2021)在《马铃薯加工产品丙烯酰胺控制的研究进展》文中提出马铃薯块茎含有丰富的天冬酰胺和还原糖等美拉德反应底物,其加工产品最容易形成致癌物——丙烯酰胺。因此,降低丙烯酰胺含量是马铃薯加工产品如薯片、薯条等工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为科学指导马铃薯加工产品尤其是休闲食品的安全生产,本文系统梳理了丙烯酰胺形成途径、马铃薯加工产品中丙烯酰胺的控制路径及方法,并基于文献统计学方法评价了不同控制条件对丙烯酰胺形成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控制底物浓度,热烫,使用CaCl2、NaCl、Cys,控制熟制条件等可以有效控制马铃薯产品的丙烯酰胺含量。

朱曼迟[4](2021)在《Rhizomucor miehei来源L-天冬酰胺酶的克隆表达及分子改造研究》文中认为L-天冬酰胺酶(L-asparaginate amidohydrolase,EC 3.5.1.1)能够水解L-天冬酰胺生成L-天冬氨酸和氨,广泛存在于微生物、植物和部分啮齿类动物的血清中。在医药行业中,可用于治疗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霍奇金淋巴瘤和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等多种疾病,在食品行业中,可用于高温油炸食品中,减少致癌物质丙烯酰胺的生成。本研究通过构建酶活及热稳定性显着提高的L-天冬酰胺酶突变体,并通过5′非翻译区(UTR)改造以及培养基优化,实现L-天冬酰胺酶的高产发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将米黑根毛霉Rhizomucor miehei来源的L-天冬酰胺酶(Rm Asnase)编码基因连接到载体p ET28a上,导入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经破碎纯化后测得其比酶活为509.1 U·mg-1。对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其最适温度为45°C,最适p H为7.0,在30°C条件下较为稳定,在45°C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在p H 6.0-7.0范围内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所考察的金属离子中没有对该酶有明显激活作用的离子。(2)针对Rm Asnase酶活力不高,在45°C条件下热稳定性较差的缺点进行分子改造。基于序列比对及Fold X算法,选取了15个位点进行定点突变,共获得1株酶活显着提高以及2株热稳定性显着提高的突变株。突变体A344E、S302I、S302M比酶活分别比突变前提高了54.5%、32.0%、27.7%。研究野生酶与突变酶的酶学性质差异,突变酶A344E的最适温度为40℃,S302I、S302M的最适温度为50°C。将突变酶及野生酶在45℃放置35 h后,野生酶的残余酶活仅为10%左右,而S302I和S302M的残余酶活仍保留了50%以上。(3)根据单点突变结果,选取正向突变株A344E、S302I、S302M进行组合突变,得到2个组合突变体A344E/S302I、A344E/S302M,突变株A344E/S302I、A344E/S302M的比酶活较野生酶分别提高了43.8%和39.2%。对组合突变体进行酶学性质研究,结果显示,A344E/S302I、A344E/S302M的最适温度为50°C,在45°C下的热稳定性均好于野生酶,在45°C放置35 h后,组合突变株仍保留了60%以上的酶活,野生酶仅剩10%左右的酶活,最适p H及p H稳定性较野生酶无显着的变化。(4)以食品安全菌株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168为宿主,构建B.subtilis168/p MA5-A344E/S302I。利用5′非翻译区(UTR)改造策略提高米黑根毛酶来源的L-天冬酰胺酶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表达量。经UTR改造后,L-天冬酰胺酶粗酶活由野生的2.1U·m L-1提高到13.3 U·m L-1。通过发酵培养基优化以及5 L罐放大实验,重组菌B.subtilis168/p MA5 UTR-A344E/S302I的酶活产量达到521.9 U·m L-1,为L-天冬酰胺酶的安全工业化生产提供了一种新策略。

周蕊,刘欣,曾波,江伟,张光亚[5](2021)在《疾病治疗及药物制备用酶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生物技术的发展及对疾病机理的深入研究,使酶逐步应用于疾病治疗。与此同时,以酶作为催化剂制备非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反应条件温和、催化效率高、特异性高、选择性强、副反应少等优点。因而,酶也在药物制造方面展现了巨大潜力。此外,基因工程、酶化学修饰和固定化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改善了酶的功能。基于此,文中结合本课题组的相关研究,综述了近年来酶作为药物用于疾病治疗及作为催化剂用于药物制造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最后对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刘长丰[6](2020)在《泛生菌酰胺酶的半理性设计及合成2-氯烟酸的研究》文中指出2-氯烟酸是一种重要的中间体,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农药化学品合成。传统化学法合成2-氯烟酸存在原料昂贵、副产物多、反应条件严苛和环境污染大等缺陷,很难满足当下绿色合成的要求。酶催化因其高催化效率、高立体选择性及环境友好等优点,已成为替代化学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发绿色、高效的2-氯烟酸酶法合成具有重要意义。酰胺酶是一类重要的工具酶,可催化酰胺水解合成相应的羧酸。本论文围绕酰胺酶高效合成2-氯烟酸,通过半理性设计改造酰胺酶,对酶催化口袋及底物通道进行结构调控,提高了催化活力和热稳定性,为酰胺酶法合成2-氯烟酸奠定了基础。1)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重组酰胺酶Pa-Ami的突变体G175A为研究对象,通过穿线建模、通道分析和分子对接定位活性中心及底物通道中影响酶催化效率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利用饱和突变结合高通量筛选,获得5个活力提高的单突变体A378V、A378T、V402L、L403V和L403T,进一步迭代突变后得到17个活力提高的突变体。其中,A378V/V402L/L403V的酶活最高,达到127.44 U·mg-1。考察了A378V/V402L/L403V的酶学性质,发现其最适p H值为8.5,最适温度为55℃,在55℃的半衰期是G175A的1.5倍。进一步考察了A378V/V402L/L403V催化合成2-氯烟酸反应进程,通过底物分批补料,5 g·L-1全细胞催化可合成930m M 2-氯烟酸,2-氯烟酸积累浓度为G175A的1.63倍。2)考察了A378V/V402L/L403V对4种氯代烟酰胺的反应动力学参数,A378V/V402L/L403V对2-氯烟酰胺的活力仅次于4-氯烟酰胺,Vmax为117μmol·mg-1min-1,kcat/Km为124 m M-1·min-1。相较于G175A,A378V/V402L/L403V对2-氯烟酰胺和4-氯烟酰胺的催化效率增加,而5-氯烟酰胺和6-氯烟酰胺催化效率降低。用穿线法构建了A378V/V402L/L403V的结构模型,对其通道分析发现,A378V/V402L/L403V的通道较G175A的瓶颈半径不变,但是通道更短。分析了2个关键的功能区域,通道和催化中心结构上的改变对不同的氯代烟酰胺的影响。2-氯烟酰胺、4-氯烟酰胺和6-氯烟酰胺在通道上的结合能降低,5-氯烟酰胺的结合能升高。在催化口袋中,Ser177的Oγ和酰胺的羰基C原子的距离降低0.2?,并且Ala131与2-氯烟酰胺的吡啶氮原子之间增加了氢键,有助于A378V/V402L/L403V更高效的催化2-氯烟酰胺的水解。3)基于计算机辅助程序DbD 2.0的预测,确定了多个可以引入二硫键的氨基酸位点,突变后进行表达。结合高通量筛选方法筛选得到一个热稳定性提高的突变体S157C/S169C,经DTT法验证二硫键在Ser157和Ser169位点间成功引入。突变体S157C/S169C比酶活为33.4 U·mg-1,对2-氯烟酰胺的Vmax和Km分别为33.3μmol·mg-1min-1和26.19 m M。考察了S157C/S169C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其在55℃的半衰期为30 min,是G175A的1.8倍,T5030为55℃,较G175A提高了5℃,起始去折叠提高了12℃。

刘阳阳[7](2020)在《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NH3挥发是氮素气态损失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引起农田氮肥利用率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设施生产种植面积逐年增加且高量氮肥投入现象极为普遍,设施土壤氨挥发问题逐渐日益引起关注。水分和氮素是设施生产最易于调控的因素,科学的水氮管理对于减少氮肥过量投入,降低肥料氨挥发损失,防治大气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基于连续6年设施温室水氮调控的田间定位试验,采用灌水下限(W1:25kPa、W2:35kPa、W3:45kPa)和施氮量(N1:75 kg N·hm-2、N2:300 kg N·hm-2、N3:525kgN·hm-2)2因素3水平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高分辨激光光谱法观测设施土壤氨挥发动态及环境、土壤理化和生物学性质,研究水氮调控对土壤氨挥发排放特征,相关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氨挥发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氮调控显着影响土壤理化性质,水氮交互效应显着影响土壤温度和含水率,土壤pH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土壤Eh随灌水下限升高而降低,水氮交互作用对土壤CEC、EC平均含量的影响效应最大,不同施氮量和灌水下限组合处理土壤pH、Eh、CEC动态变化规律不同,W1N1处理的pH、Eh最大,W2N1处理的土壤CEC最高。表层土壤铵态氮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而上升,NO3--N、TSN、SON平均含量在不同施肥期均受施氮量影响显着,水氮交互及灌水下限的影响效应在不同施肥阶段显着性不一致,但三者峰值均出现在W2N3处理。施氮量和水氮交互效应显着影响土壤全氮、总有机碳和C/N。水氮交互效应极显着影响追肥期土壤脲酶、酰胺酶、L-天冬酰胺酶平均活性。(2)灌水下限、施氮量及两者交互作用极显着的影响设施土壤氨挥发通量峰值、挥发累积量、单产氨挥发累积量、氨挥发损失率和番茄产量,W1N3处理番茄产量最高123.36t·hm-2。经验统计S模型可以较好的拟合设施番茄不同施肥时期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变化。基肥期氨挥发特征参数主要受灌水下限和水氮交互影响。而追肥期氨挥发特征参数以施氮量和水氮交互影响为主。本研究中氮损失率范围在0%2%,氨挥发引起的氮损失相对较低。与土壤施肥(基肥)模式相比,采用滴灌施肥(追肥)模式可显着的降低氨挥发量94.78%96.30%。(3)土壤氨挥发与环境、土壤因子关系密切,且不同施肥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关系。无论基肥还是追肥时期,NH4+-N、NO3--N、可溶性总氮、土壤脲酶活性、酰胺酶和L-天冬酰胺酶活性是显着影响氨挥发通量的影响因素,表现为除与酰胺酶及L-天冬酰胺酶活性为显着负相关外(P<0.05),与其他指标均表现为显着正相关。此外,基肥期土壤氨挥发峰期通量与棚室温度、pH和CEC呈显着正相关,而与Eh呈显着负相关。追肥期氨挥发通量与EC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为显着负相关,与Eh、CEC呈显着正相关。环境、土壤因子作为解释变量构成的逐步回归模型可以解释各水氮处理氨挥发变异的73.9%99.3%。不同水氮处理下铵态氮是影响氨挥发通量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综合分析氮肥投入、产量和影响氨挥发的环境和土壤因素,施氮量为300 kg N·hm-2配合灌水下限25 kPa处理(W1N2)的经济效和环境效益最适宜,为协调氨挥发损失和番茄产量最佳的水氮管理模式。

李筱丹[8](2020)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将85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入院临床资料收集起来,进行统计分析,从临床指标(血常规、生化、免疫)、病理免疫组化等不同角度来探讨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的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09年3月~2019年3月就诊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85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的临床诊疗资料,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科会诊,符合WHO造血与淋巴组织恶性肿瘤病理与遗传学分类及诊断标准。将血常规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单核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生化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免疫指标(β2微球蛋白、铁蛋白)、免疫组化指标(EBER、Ki-67)以及年龄、Ann Arbor分期、IPI评分、PS评分、有无骨髓浸润情况、首次治疗有无CR、治疗模式等资料收集起来,把这些资料先纳入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得出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的因素,将与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再纳入多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最后采用χ2检验方法对双因素相关性进行分析,探讨这些指标对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结果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85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患者中,中位生存时间为27.0个月,所有患者中生存患者有63例,死亡患者有22例,死亡人数占全组总人数的25.9%,其中1年生存人数有50例,3年生存人数有27例,5年生存人数有14例,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8.8%,31.8%,16.5%。在因素分析中,有无B组症状、Ann Arbor分期、IPI评分、PS评分、有无骨髓侵犯、首次治疗是否完全缓解(CR)、血红蛋白计数,血小板计数、前白蛋白、铁蛋白、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以及β2微球蛋白均是影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ENKTL)预后相关的单因素。其中,首次治疗有无完全缓解(CR)以及PS评分,血小板计数是影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贫血(低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血症、低前白蛋白血症、高铁蛋白血症、高谷草转氨酶、高乳酸脱氢酶及高β2微球蛋白血症、有骨髓侵犯、高Ann Arbor分期、明显的B组症状、高IPI评分和PS评分、首次治疗未达到完全缓解等均与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的不良预后相关,其中首次治疗有无完全缓解(CR),PS评分以及血小板计数可以作为影响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的独立因素指标。

卢晓红[9](2019)在《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定向进化》文中研究表明L-天冬酰胺酶能够特异性催化L-天冬酰胺水解脱氨基生成L-天冬氨酸和氨,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L-天冬酸胺酶在医学方面可用于临床诊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对霍奇金淋巴瘤、黑素肉瘤、乳腺癌和胰腺癌等有很好治疗效果。另外,L-天冬酰胺酶在食品工业方面可作为食品添加剂减少高温加工食品如烘焙和煎炸等食品中致癌物质丙稀酰胺的生成,且不易对生产工序、成品外貌、口味和营养等方面产生较大影响。但天然L-天冬酰胺酶存在酶催化活性低、稳定性差等缺陷,局限了其在食品安全和医疗中的广泛应用。因此,基于酶分子改造技术来获得拥有优良性质的L-天冬酰胺酶则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对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H-1的L-天冬酰胺酶ans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在大肠杆菌中的异源表达,对重组酶开展酶学性质初步研究。其次,通过定向进化技术和高通量筛选得到酶活和稳定性同时改善的L-天冬酰胺酶突变体。最后,将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野生酶和突变酶应用于热加工食品炸薯片中,降低了薯片中丙烯酰胺的生成量,为L-天冬酰胺酶的食品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结果分述如下。1.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根据Genbank中B.megate riumWSH-002的全基因组序列成功扩增得到L-天冬酰胺酶ansA基因(993 bp),其编码330个氨基酸。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30a-BBMansA,在Escherichia coli BL21(DE3)中异源表达,重组酶酶活为1.02±0.16 IU/mL。Ni柱纯化后,重组酶的酶学性质表明,其比活力为55.66 IU/mg;最适催化反应条件为pH 8.0,30 ℃;在pH 6.0-11.0环境下处理12 h后有高于80%的残余酶活;40℃孵育1 h后仍保留60%以上残余酶活;动力学研究中米氏常数Km值为28.63 mM,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0.61 IU/mL。2.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易错PCR和DNA shuffling研究。易错PCR反应体系中dCTP/dTTP、Mg2+和Mn2+的终浓度分别为1.0、7.0、0.3 mM。经2轮易错PCR和2轮DNA shuffling结合,通过高通量筛选从约14200个克隆子的突变文库中筛选得到酶活力提高的两个突变体D-9B和DD-12G。突变体D-9B和DD-12G的酶活分别为21.64±0.45 IU/mL、22.78±0.21 IU/mL,分别为野生型酶酶活的21.22倍和22.33倍。酶学性质研究表明,最佳突变体DD-12G的热稳定性得到了改善,同时Km值低于野生型酶,Kcat/Km值高于野生型酶,说明突变体DD-12G对底物的亲和力增强,催化效率有所提高。3.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Family shuffling及其在油炸食品中的应用研究。以分别来源于巨大芽孢杆菌突变株D-9B、单不动杆菌Y-3和地衣芽孢杆菌Z-1的L-天冬酰胺酶ansA基因作为亲本基因模板,构建巨大芽孢杆菌H-1 L-天冬酰胺酶ansA基因家族改组文库。利用高通量筛选的方法从5280个克隆子的突变文库中筛选得到3个酶活力显着提高的突变体F2-3G、F4-6G、F12-4C,且突变酶酶活与亲本D-9B比较分别提高了48%、69%、154%。其中最佳突变体F12-4C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动力学研究表明突变体F12-4C的Km值为15.49mM,低于亲本D-9B(26.07 mM),kcat/Km为 187.84 min-1mM-1,是亲本D-9B的 1.42倍,说明突变体F12-4C对底物的亲和力增强,催化效率也有所提高。在热加工食品应用方面,薯片油炸之前先用L-天冬酰胺酶做浸泡处理,通过LC-MS/MS检测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结果显示未经酶处理的炸薯片中丙烯酰胺含量为1.105±0.089 mg/kg;用L-天冬酰胺酶野生型酶溶液(6IU/mL)处理后炸薯片中丙烯酰胺生成量降低了78.6%;用突变体F12-4C酶溶液(6IU/mL)处理后炸薯片中丙烯酰胺生成量降低了89.5%。表明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能有效降低薯片热处理过程中丙烯酰胺的含量,且突变体较于野生型酶对丙烯酰胺的控制更明显。

江山[10](2019)在《复垦年限和模式对矿区土壤有机氮组分氮转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氮素与生态系统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科学合理的复垦工作可以有效的改善矿区土壤的质量。本文以中国最大的露天煤矿-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为研究区域,采集复垦3年、9年、21年苜蓿地及3年荞麦地060 cm土壤,并以3年自然恢复地和未复垦新排土为对照,探究矿区复垦土壤中不同复垦模式、不同复垦年限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变化及氮素转换的规律,旨在为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及复垦土壤合理利用提供依据。研究结果显示:(1)土壤剖面的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下降,至4060cm后趋于稳定;同层次,不同复垦年限下的土壤随复垦年限的增加全氮含量呈上升趋势;土壤酸解总氮、酸解铵态氮和氨基糖的含量整体上呈现随复垦时间增加而递增、剖面由上至下递减的变化。各个氮组分占全氮的平均比例大小关系为:未酸解氮>酸解铵态氮>氨基酸态氮/酸解未知氮>氨基糖氮。酸解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是安太堡矿区复垦土壤中重要的有机氮形态。对于不同复垦模式下的土壤,除了未酸解氮外,苜蓿地(草地)土壤各有机氮组分较同层次荞麦地(耕地)土壤高,020cm的土层更为明显;并且有机氮组分(除未酸解氮外)与有机质和全氮呈现显着或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2)长期的苜蓿复垦显着提高了010cm土层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与蛋白酶的活性;脲酶活性的提高较多的表现在1020cm,对其余剖面也有积极的影响。对于L-天冬酰胺酶和L-谷氨酰胺酶,多年的苜蓿种植使010cm酶活性提高,但是10cm以下的变化规律不明显。由相关性分析与冗余分析可知,对氮组分的贡献率排序为蔗糖酶>L-谷氨酰胺酶>过氧化氢酶>蛋白酶>脲酶>L-天冬酰胺酶;过氧化氢酶对全氮与酸解总氮影响最大。蔗糖酶对酸解铵态氮、氨基糖氮、氨基酸态氮组分的影响较大。酸解未知氮与脲酶显着相关,未酸解氮与所测6种酶没有达到显着相关性。(3)经土壤高通量测序(16S rDNA)及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得出,21年苜蓿地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最高,3年自然恢复地最低;草地复垦模式下的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显着高于耕地模式下的土壤。与不同复垦年限与模式下酶活性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其中,在门类水平下,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浮霉菌门、酸杆菌门和拟杆菌门是复垦区土壤细菌的优势门类,并且对复垦时间、模式变化的响应较为明显。在所测全部地块中,变形菌门菌群所占比例在30%40%之间,较为稳定;草地复垦模式较耕地模式的土壤中放线菌门、浮霉菌门和酸杆菌门菌群的比例得到大幅度提升,厚壁菌门菌群的比例显着下降。(4)采用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与恒温培养法研究各采样地土壤矿化与硝化过程,利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与Logistic方程对有机氮素的矿化、硝化数据进行拟合。发现,3年苜蓿地的矿化速率最高,21年苜蓿地的矿化速率最低。经一级动力学方程拟合可知,氮矿化势(No)的变化范围为89.28124.51 mg?kg-1,21年苜蓿地(AL21)>3年自然恢复地(NRL3)>3年苜蓿地(AL3)>3年荞麦地(BL3)>未复垦新排土(CK)>9年苜蓿地(AL9);矿化速率常数(k)的变化范围为0.022 60.051 9,AL3>AL9>CK>NRL3>BL3>AL21。氮矿化势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显着正相关(r=0.91)。长期的苜蓿复垦显着提高了土壤的氮库容量,矿化过程更为平稳。(5)复垦区各土壤随培养时间的延长硝态氮含量大致为“S”型曲线且可分为3个阶段:前期阶段(05 d)-上升阶段(514 d)-稳定阶段(1428 d);Logistic方程拟合结果显示:复垦年限显着影响硝化高峰出现的时间(不同复垦年限苜蓿地最大相差6.85 d),21年苜蓿地硝化过程剧烈而短促,3年自然恢复地的硝化过程缓慢而漫长;耕地较草地有更大的硝化速率与更长的硝化时间。经通径分析可知,氮矿化势与C/N、氨基糖氮和L-天冬酰胺酶呈现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关系,C/N对土壤矿化势的直接影响作用最为明显;氨基糖氮和L-天冬酰胺酶对土壤矿化势的增加具有重要作用。pH和非酸解性氮与土壤净硝化率呈正相关关系,pH对土壤净硝化率的直接影响作用更为明显,非酸解性氮通过pH对土壤净硝化率的间接作用更明显。综上可知,在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复垦土壤中,草地和耕地的模式对于土壤固氮和肥力的提升均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在长期苜蓿种植(草地模式)的020cm土层,显着提高了酸解性铵态氮、氨基糖氮、酸解未知氮的含量,酶活性和细菌群落的多样性,提高了土壤氮库容量,土壤质量得到改善和提高。

二、L-天冬酰胺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天冬酰胺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重组L-天冬酰胺酶制备与检测实验的改进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原理
    1.2 材料与方法
        1.2.1 仪器与试剂
        1.2.2 现行方法
        1.2.3 优化方法的选择
2 结果与分析
    2.1 培养基体积
    2.2 诱导开始时间
    2.3 诱导温度
    2.4 奈氏试剂配方
    2.5 SDS-PAGE电泳
3 结语

(2)以红细胞为载体的治疗性酶递送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 红细胞负载酶策略
    1.1 作为生物反应器
    1.2 治疗性酶偶联到红细胞表面
    1.3 基因工程化红细胞表达治疗性酶
2 临床前/临床研究
    2.1 溶栓治疗
    2.2 外源性化学品的解毒
    2.3 代谢性疾病的治疗
        2.3.1 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
        2.3.2 苯丙酮尿症
        2.3.3 高氨血症
    2.4 癌症治疗
        2.4.1 负载天冬酰胺酶
        2.4.2 负载蛋氨酸γ-裂解酶
        2.4.3 负载精氨酸脱亚胺酶
3 未来展望

(3)马铃薯加工产品丙烯酰胺控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丙烯酰胺的形成路径
2 马铃薯加工产品中丙烯酰胺的控制
    2.1 通过底物浓度抑制减少丙烯酰胺形成
    2.2 干预美拉德反应减少丙烯酰胺形成
    2.3 消除丙烯酰胺的机制
    2.4 协同作用
3 总结和展望

(4)Rhizomucor miehei来源L-天冬酰胺酶的克隆表达及分子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L-天冬酰胺酶概述
        1.1.1 L-天冬酰胺酶的来源及结构
        1.1.2 L-天冬酰胺酶的催化机制
    1.2 L-天冬酰胺酶的应用领域
        1.2.1 L-天冬酰胺酶在医药方面的应用
        1.2.2 L-天冬酰胺酶在食品方面的应用
        1.2.3 其他应用
    1.3 L-天冬酰胺酶的分子改造研究进展
        1.3.1 L-天冬酰胺酶的热稳定性改造
        1.3.2 L-天冬酰胺酶的底物特异性改造
    1.4 L-天冬酰胺酶的发酵生产
        1.4.1 L-天冬酰胺酶的野生菌发酵
        1.4.2 L-天冬酰胺酶的重组菌发酵
    1.5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6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质粒及菌株
        2.1.2 引物设计
        2.1.3 主要实验仪器
        2.1.4 实验试剂及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重组质粒的构建
        2.2.2 E. coli BL21 以及E. coli JM109 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2.2.3 B.subtilis168 感受态的制备及转化
        2.2.4 全质粒PCR构建L-天冬酰胺酶突变株
        2.2.5 重组L-天冬酰胺酶的表达及SDS-PAGE分析
        2.2.6 重组L-天冬酰胺酶的纯化与浓度测定
        2.2.7 L-天冬酰胺酶酶活的测定
        2.2.8 重组L-天冬酰胺酶酶学性质的测定
        2.2.9 L-天冬酰胺酶的三维结构模拟与分析
        2.2.10 重组L-天冬酰胺酶菌株的5 L罐培养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来源L-天冬酰胺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1.1 不同来源L-天冬酰胺酶基因的克隆及分析
        3.1.2 不同来源L-天冬酰胺酶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3.1.3 不同来源L-天冬酰胺酶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3.2 米黑根毛霉重组L-天冬酰胺酶的酶学性质分析
        3.2.1 重组L-天冬酰胺酶的纯化
        3.2.2 重组L-天冬酰胺酶的最适温度和温度稳定性
        3.2.3 重组L-天冬酰胺酶的最适p H和p H稳定性
        3.2.4 金属离子对重组L-天冬酰胺酶的影响
    3.3 定点突变提高米黑根毛霉L-天冬酰胺酶的比酶活及热稳定性
        3.3.1 突变位点的选择
        3.3.2 不同突变菌株酶活比较
        3.3.3 优势突变酶的最适温度与温度稳定性
        3.3.4 优势突变酶的最适p H与p H稳定性
        3.3.5 L-天冬酰胺酶突变体的结构模拟与分析
    3.4 组合突变进一步提高米黑根毛霉L-天冬酰胺酶的比酶活及热稳定性
        3.4.1 组合突变菌株酶活比较
        3.4.2 组合突变酶的最适温度与温度稳定性
        3.4.3 组合突变酶的最适p H与p H稳定性
    3.5 高产L-天冬酰胺酶枯草芽孢杆菌体系构建及发酵优化
        3.5.1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168/p MA5-A344E/S302I的构建、表达及酶活测定
        3.5.2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168/p MA5 UTR-A344E/S302I的构建、表达及酶活测定
        3.5.3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168/p MA5 UTR-A344E/S302I发酵培养基的初步优化
        3.5.4 重组菌B.subtilis168/p MA5 UTR-A344E/S302I5 L罐发酵产酶研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疾病治疗及药物制备用酶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用于疾病治疗的酶
    1.1 符合疾病治疗用酶的原则与标准
    1.2 已在临床应用的酶
        1.2.1 L-天冬酰胺酶
        1.2.2 精氨酸酶和精氨酸脱亚胺酶
        1.2.3 尿激酶、链激酶、t-PA和u-PA
        1.2.4 乳糖酶、α-半乳糖苷酶和胰蛋白酶
        1.2.5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
        1.2.6 腺苷脱氨酶(ADA)
        1.2.7 胶原蛋白酶
        1.2.8 沙雷菌蛋白酶
    1.3 具有临床应用潜力的酶
        1.3.1 治疗与生物被膜相关口腔疾病的酶
        1.3.2 抗氧化酶
        1.3.3 神经系统疾病治疗的酶
        1.3.4 癌症治疗的酶
        1.3.5 其他颇具潜力的治疗酶
    1.4 疾病治疗用酶的来源
    1.5 酶治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与方法
2 用于药物制备的酶
    2.1 醛酮还原酶合成药物中间体
    2.2 环氧化物水解酶合成药物中间体
    2.3 5′-磷酸吡哆醛依赖型酶合成药物
    2.4 酶法制备药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
3 展望

(6)泛生菌酰胺酶的半理性设计及合成2-氯烟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2-氯烟酸
        1.1.1 2-氯烟酸的应用
        1.1.2 2-氯烟酸的生产
    1.2 酰胺酶
        1.2.1 酰胺酶的分类方法
        1.2.2 标签家族酰胺酶的结构
        1.2.3 酰胺酶的催化机理
    1.3 酶蛋白的半理性设计
        1.3.1 底物通道改造
        1.3.2 酶热稳定性改造
        1.3.3 酰胺酶的分子改造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酰胺酶的半理性设计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2 实验试剂与工具酶
        2.2.3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转化
        2.2.4 菌株质粒的提取
        2.2.5 模型构建和结构分析
        2.2.6 突变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2.2.7 迭代突变体的构建
        2.2.8 酰胺酶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2.2.9 重组工程菌突变体的补料反应
        2.2.10 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175A的建模与结构分析
        2.3.2 突变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2.3.4 突变体的纯化及活力测定
        2.3.5 pH对突变体A378V/V402L/L403V的影响
        2.3.6 温度对突变体A378V/V402L/L403V的影响
        2.3.7 突变体A378V/V402L/L403V全细胞催化合成2-氯烟酸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酰胺酶A378V/V402L/L403V对2-氯烟酰胺的改造机理
    3.1 引言
    3.2 方法
        3.2.1 突变体酶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2.2 分子对接
        3.2.3 分子动力学模拟
        3.2.4 液相色谱检测条件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突变体A378V/V402L/L403V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3.3.2 突变后蛋白质结构解析
        3.3.3 三突变体A378V/V402L/L403V活力提升的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酰胺酶的热稳定性改造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仪器与设备
        4.2.2 实验试剂与工具酶
        4.2.3 二硫键的设计
        4.2.4 热稳定突变文库的构建
        4.2.5 突变文库的筛选
        4.2.6 二硫键的验证方法
        4.2.7 酰胺酶突变体的分离纯化及酶学性质研究
        4.2.8 差式量热扫描仪的检测方法
        4.2.9 液相色谱条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突变位点的筛选
        4.3.2 突变文库的构建与筛选
        4.3.3 突变体的纯化及活力测定
        4.3.4 二硫键的检测结果
        4.3.5 突变体S157C/S169C的动力学参数测定
        4.3.6 p H对突变体S157C/S169C的影响
        4.3.7 温度对突变体S157C/S169C的影响
        4.3.8 突变体的DSC扫描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4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7)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3 试验区样品采集及测定方法
    2.4 结果计算及数据分析
第三章 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氨挥发相关土壤性质的影响
    3.1 水氮调控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3.2 水氮调控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3 水氮调控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4 环境因子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氨挥发特征的影响
    4.1 水氮调控对土壤氨挥发通量动态的影响
    4.2 水氮调控对氨挥发累积量动态的影响
    4.3 水氮调控对土壤氨挥发损失率及单产累积排放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设施土壤氨挥发与相关环境因子、土壤性质的关系
    5.1 氨挥发与土壤物理性质的关系
    5.2 氨挥发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关系
    5.3 氨挥发与土壤酶活性相关关系
    5.4 氨挥发与相关环境因子的关系
    5.5 氨挥发与各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NK/T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与预后
    参考文献

(9)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定向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丙烯酰胺概述
        1.1 丙烯酰胺的形成机理
        1.2 丙烯酰胺的检测方法
        1.3 丙烯酰胺的控制方法
    2 L-天冬酰胺酶研究概况
        2.1 L-天冬酰胺酶的来源和结构
        2.2 L-天冬酰胺酶的克隆表达
        2.3 L-天冬酰胺酶的应用
    3 酶的分子改造
        3.1 定向进化
        3.2 理性设计
        3.3 半理性设计
        3.4 L-天冬酰胺酶的分子改造研究
    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基因的克隆
        2.2 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基因在E.coli中表达
        2.3 重组酶的纯化
        2.4 重组酶酶学性质研究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易错PCR和DNA shuffling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易错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2.2 易错PCR突变文库的构建和高通量筛选
        2.3 DNA Shuffling突变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2.4 突变酶的纯化
        2.5 突变酶酶学性质研究
        2.6 三维结构模拟及分析
        2.7 突变酶圆二色谱分析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Family shuffling及其在油炸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Family Shuffling突变文库的构建及筛选
        2.2 突变酶的纯化
        2.3 突变酶酶学性质研究
        2.4 三维结构模拟及分析
        2.5 突变酶圆二色谱分析
        2.6 L-天冬酰胺酶在油炸食品中的应用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10)复垦年限和模式对矿区土壤有机氮组分氮转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土壤氮素来源及存在形态
        1.2.2 土壤有机氮分组及其变化特征
        1.2.3 土壤有机氮矿化过程
        1.2.4 土壤硝化过程
        1.2.5 土壤微生物及氮素转化相关酶
    1.3 研究目的与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工程概况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4 试验培养方法
    2.5 分析项目及测定方法
        2.5.1 土壤有机氮组分
        2.5.2 土壤酶的测定
        2.5.3 土壤基本理化性状的测定
    2.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复垦年限及模式下土壤剖面化学性质变化特征
    3.2 不同复垦年限及模式下土壤有机氮组分特征分析
        3.2.1 不同复垦年限及模式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剖面变化特征
        3.2.2 不同复垦年限及模式下土壤有机氮组分分布比例
        3.2.3 土壤有机氮组分与土壤生物化学性质冗余分析
    3.3 不同复垦年限及模式下土壤酶活性变化特征
        3.3.1 土壤剖面酶活性变化特征
        3.3.2 土壤酶活性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冗余分析
    3.4 16SRDNA高变区测序分析
        3.4.1 土壤高通量测序数据及细菌群落Alpha多样性分析
        3.4.2 不同复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分析
        3.4.3 土壤优势菌群与土壤化学性质的相关分析
    3.5 不同复垦年限及模式下土壤氮素矿化特征
        3.5.1 土壤氮素矿化速率
        3.5.2 土壤氮素矿化模型拟合
    3.6 不同复垦年限及模式下土壤硝化特征
        3.6.1 土壤净硝化率
        3.6.2 土壤氮素硝化特征函数
        3.6.3 土壤矿化、硝化特征指标与土壤化学性质的冗余分析
    3.7 土壤矿化、硝化指标的通径分析
        3.7.1 土壤矿化指标与化学性质、有机氮组分和酶活性的通径分析
        3.7.2 土壤硝化指标与化学性质、有机氮组分和酶活性的通径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致谢

四、L-天冬酰胺酶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重组L-天冬酰胺酶制备与检测实验的改进与优化[J]. 汤佳立,岑昊聪,李泰明. 高师理科学刊, 2021(09)
  • [2]以红细胞为载体的治疗性酶递送系统[J]. 郑梦园,荣若男,邱明丰,苏靖.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21(08)
  • [3]马铃薯加工产品丙烯酰胺控制的研究进展[J]. 程超,王海波,李伟,周志.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04)
  • [4]Rhizomucor miehei来源L-天冬酰胺酶的克隆表达及分子改造研究[D]. 朱曼迟. 江南大学, 2021(01)
  • [5]疾病治疗及药物制备用酶的研究进展[J]. 周蕊,刘欣,曾波,江伟,张光亚. 生物工程学报, 2021(07)
  • [6]泛生菌酰胺酶的半理性设计及合成2-氯烟酸的研究[D]. 刘长丰.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7]水氮调控对设施土壤氨挥发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刘阳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8]结外NK/T细胞淋巴瘤预后相关因素分析[D]. 李筱丹.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9]巨大芽孢杆菌L-天冬酰胺酶Ⅰ型的定向进化[D]. 卢晓红.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 [10]复垦年限和模式对矿区土壤有机氮组分氮转化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D]. 江山.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L-天冬酰胺酶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