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交互毒品/炸药自动检测

人机交互毒品/炸药自动检测

一、人机交互式毒品/炸药自动探测(论文文献综述)

李青[1](2021)在《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非正式科学教育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培育了具备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的现代公民,以教育的现代化彰显人的主体性和科学理性,最终指向人的现代性。但当前,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却面临制度、观念和方法等因素制约而无法对接社会转型需要。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良性发展,为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培育了具有自主意识和理性精神的科学公民,有力地推动科学与社会的融动互进。美国社会现代化诉求是如何借助非正式科学教育渗透到民众心智中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在此过程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研究以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历程为研究对象,试图揭示出美国社会现代性是如何体现并作用于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过程。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历史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化梳理。依托社会文化情境理论等,对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的文化、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境进行剖析,揭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演进与美国社会现代化转型的互动关系,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具有主体意识、科学素养和理性精神思维的科学公民来顺应社会现代化转型的。绪论部分主要交代选题的价值、相关学术动态、研究设计的依据以及研究对象的合理化界定,使研究对象明确、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第一章聚焦宗教神性裹挟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培育虔诚信徒,培育神性社会所需的宗教价值观;第二章聚焦政治化的非正式科学教育,剖析非正式科学教育如何通过科学启蒙为新国家培育具有民族意识和政治素养的国家公民,践行为民主政治巩固民意的政治使命;第三章聚焦工业化时期非正式科学教育是如何回应社会形态跃迁和生产力解放诉求,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塑造的技术理性及其极化对人性的异化;第四章转向对技术理性极化的利弊反思,以培育具备科学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的能动公民为目标,批判技术理性对整全人性的异化,并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需要渗透知识背后的方法、态度和价值观元素,推动公众理解科学的价值及潜在的风险;第五章则根植于后现代实践哲学下的追求个体解放和意识独立的时代诉求,强调非正式科学教育逐渐从服务宗教、政治、经济和文化意识的姿态回归到追求个体自主意识的理性精神的本真使命,强调教育的实践性、情境性和交互对话性,以主体间性思维审视传播主体和公众间的互动关系,倡导公众在交流对话中加深对科学的认知,塑造具有整全理性的科学公民。研究认为,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科学大众走化向大众科学化的历程,即逐渐从外在于人的工具的现代性形态转向回归人性本体的后现代性形态。教育目的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实施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体现出一种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的态势。研究指出,美国文化传统、资本主义精神和分权自治体制是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目标与内容明晰、实施模式多元、广受社会支持和重视成效评估是其实践经验。最终在把握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面临的理念、经费、人员、制度和评估困境的基础上,提出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路径:根植我国科学教育发展历史与现实,正确处理文化差异与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辩证关系;营造适切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生态环境,提升其制度体系完善性和民主参与的文化生态;聚焦专业性人才培养,加强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重视家庭情境中的科学知识传递,弥补家庭科学教育的缺失;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成效评价,健全其的成效测评体系。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适切性,思考“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模式的互鉴可能;检视整体迈向“公众参与科学”阶段是否冒进;探索非正式科学教育“情境断裂”的缝合思路。

雒媛[2](2020)在《NQR激励脉冲序列和探头电路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核四极矩共振(Nuclear Quadrupole Resonance,NQR)技术是一种非接触式的固态射频谱分析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爆炸物探测、矿物勘探等领域。但受本身固有的低信噪比、射频干扰及虚假信号的影响,制约了NQR技术的实际应用。为了提高其实用性及拓展应用领域,许多国外研究机构均致力于抑制NQR探测技术中的噪声和射频干扰,提高NQR检测信噪比的研究,成为近年来该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由虚假信号概念可知,与射频相关的振铃拖尾信号可通过设计相应的振铃拖尾抑制电路,使得收发同置的天线线圈恢复时间有效缩短,但其抑制效果有限。因此,在深入研究激励脉冲序列形式和强虚假信号特性的基础上,考虑从复合多脉冲激励序列设计入手,从NQR信号产生级提高信噪比。利用虚假信号与射频脉冲之间的相位关系,通过脉冲相位交替变换构造新的复合多脉冲激励序列可对长持续时间的虚假信号进行有效抑制。本文重点研究了核四极矩共振激励脉冲发生器,并对振铃拖尾抑制电路进行设计和改进。目前设置激励脉冲序列参数存在经验性与特定性,在不同探测环境中无法灵活的配置参数。文中采用由任意信号发生器PXI-5421、计数器/定时器PXIe-6612和示波器PXIe-5114组成的PXI系统与LabVIEW软件平台结合的方法,产生参数可控的NQR激励脉冲序列。通过LabVIEW编程设计激励脉冲序列参数,PXI-5421和PXIe-5114通过PXIe-6612输出的单脉冲信号实现同步触发,NQR激励脉冲序列由任意信号发生器PXI-5421产生。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种新型的Q值切换电路,在工作状态下具有高Q值,发射与接收切换过程中具有低Q值,并对所设计的电路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振铃拖尾时间与Q值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设计的振铃信号抑制电路可使探头的振铃恢复时间从390.152 us降低至7.955 us,可以有效抑制振铃拖尾时间。最后对激励脉冲发生器性能进行测试分析,该脉冲发生器可输出FID序列、SE序列和参数自定的序列,输出频率在500 kHz6 MHz之间可调,初始相位0°360°之间可调,最小输出脉宽为80 ns。测试结果表明,基本达到预期要求。

蒋雪萤[3](2020)在《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认为民用无人机是指由遥控站管理、不需要驾驶员登机驾驶的自助智能航空器。近几年,我国无人机行业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无人机使用领域从过去的军用、国防领域延伸到了民用领域。在我国进一步扩大、升级信息消费的政策背景下,无人科技等信息消费产业成为带动其他领域消费增长,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重要一环。2020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期间,无人科技在物流配送、公安巡逻等方面大显身手。无人机不仅在工业、农业、林业、矿业上得到广泛运用,也在抢险救灾、遥感测绘、海洋监测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对无人机飞行进行合理有效的监管,在无人机产业日新月异的同时,可以发挥稳定市场秩序、规范行业行为,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民用无人机飞行与其他航空器飞行相比具有操作简便且入门门槛低、启动时间短、飞行上升相对速度快、飞行灵活性强的优势。正因为民用无人机极具鲜明的优势与特点,使得使用民用无人机的过程中易诱发诸多法律风险。为了更好地发挥无人机飞行存在的优势、减小无人机飞行带来的负面影响、促进无人机行业有序发展,完善监管制度、提高监管水平是规范无人机飞行秩序、平衡无人机经济飞速发展与监管制度缓慢起步的关键。因此,本文以无人机飞行监管为视角,再以我国地方无人机监管法律制度作为蓝本,并结合美国、英国、日本无人机监管法律制度进行深入探析,为我国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制度的完善提出可循思路。通过梳理、对比我国无人机地方监管所制定的法律法规与无人机侵权案例分析,厘清地方监管背景、监管特色与监管现状,总结地方监管存在无人机概念及其划分标准不统一、驾驶员资质要求不完善、立法保护权益范畴单一且管理范围不全面的问题。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关于民用无人机的监管模式及要点分析,整理域外立法经验对我国立法的启示,并结合我国国情与现状进行有取舍地借鉴吸收。最后,笔者从无人机飞行监管制度原则、监管方式、监管内容三方面出发,指出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应遵循飞行安全原则、公共利益原则、综合监管原则,建立事前监管、事中监管与事后监管相结合;主动登记、许可审查与投诉举报相结合;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与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管制度,最终形成无人机分级管理与注册登记制度、驾驶员培训及资格评定制度、日常与应急管理制度。以此,为完善我国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法律制度建言献策。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4](20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备案公告 2018年第5号(总第221号)》文中研究指明

陶芳芳[5](2018)在《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应用的伦理问题》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医疗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世界人均寿命都较以往在延长,同时也给全球带来沉重的养老负担。目前世界老龄化趋势明显,中国老年人口基数大、增加快、新生儿生育率整体下滑、“空巢老人”、“失独人群”、“丁克家庭”以及老年残障人士面临着自身自理能力差、护理行业劳动力短缺等严峻的养老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智能机器人研发科技水平的提高和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促使多国积极加入人工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竞赛,“机器人浪潮”下的服务机器人市场已成为新经济蓝海。智能养老正在成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活跃、应用市场迅速扩张的重点领域之一,以陪护老年人为主要功能的护理机器人应运而生,其应用将有助于让老年人更长时间地独立生活,降低医疗和社会养老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低科技含量的传统家庭护理和主要依靠人力护工的养老方式,满足人类日趋增长的护理需求。然而,护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为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隐私权、人际交往、护理质量、护理机器人与被护理人的“人机交互”情感等道德伦理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评估新兴机器人技术的风险难度与日俱增,仅仅依靠已知的护理机器人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这些跨学科的道德和社会问题。鉴于机器人技术发展带来的不确定性,有必要对护理机器人能否拥有道德观念,如何有效理解和分析新兴护理机器人技术可能带来的机会和风险,如何避免机器人技术发展失控等问题进行讨论。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6](2016)在《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6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深发改[2016]1154号各相关单位:《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6年修订)》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贯彻实施。2016年9月28日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6年修订)一、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社会投资方向,

关凤湾[7](2016)在《《网络战》(第三、六、十章)翻译报告 ——从交际翻译理论角度》文中研究说明《网络战》为保罗、亚娜及安德鲁合着的作品,该书从电脑科技、军事、社会科学及科技的维度对网络战争进行阐述,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从多维度分析网络战争的书籍。目前,国内还没有该着作的中文译本。本报告根据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主要使用了增译、变译等翻译技巧,在分析文体特征、语言风格和网络战争领域相关措辞特征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解决方案。本报告为作者翻译《网络战》一书的翻译实践报告,作者负责翻译《网络战》的第三章、第六章以及第十章。报告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介绍此次翻译任务,简单翻译材料,对翻译材料进行文本分析,介绍翻译过程,如翻译准备、校对修改等;第二章对彼得·纽马克进行简单介绍,介绍其交际翻译理论等相关理论,为下一章案例分析搭建理论框架;第三章为例子分析,是本报告的重点所在,本章将依据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从词汇和句子翻译两个角度对翻译问题进行研究,对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技巧及策略解决进行探讨;第四章为报告总结,指出翻译中仍未获得解决的问题,以及从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蔡易坚[8](2015)在《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一种新的国家政权颠覆模式——“颜色革命”迅速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与思考。围绕“颜色革命”的研究有多种视角,本文侧重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角度,对信息技术发展及其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分析。论文运用文献研究、对比研究、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的不同阶段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论述。在“颜色革命”的前期铺垫中,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基础,表现为凸显信息地位、催生信息武器和扩展信息战场;在“颜色革命”的筹划过程中,信息技术提供了信息手段,不仅为“颜色革命”提供了技术条件和信息收集方式,还打破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的垄断;在“颜色革命”的发动阶段,信息技术为“颜色革命”的动员、组织提供了平台,同时信息网络本身也成为了另一个“革命”阵地。文章紧扣“颜色革命”的发展过程与信息要素,通过展现信息技术对“颜色革命”的推动和影响,得出了信息技术的发展是“颜色革命”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技术基础、是推动战争模式转变的重要力量等结论。论文创新了关于“颜色革命”的研究视角,凸显了信息技术的作用,勾勒了未来信息战的宏观图景,对于丰富科学技术哲学内涵、深化军事斗争准备、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尖锐复杂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叶峰梅[9](2015)在《基于信息交互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及应急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危险品运输的总量也在逐年增长,如何有效地强化危险货物运输的安全管理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由于危险货物的特性,出现危险货物运输事故,不仅仅是车辆事故,更需要关注危险货物在事故中发生泄漏、丢失等造成的环境危害、人员伤亡以及如何快速有效进行救助。本文在分析了国内外危险品运输管理的状况后,提出一种基于信息交互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危险品运输管理的有效性。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的关键是信息,系统以危险货物运输企业数据库、危险货物信息库、交通管制及限行区域信息库、定位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运输车辆的动态监管系统等功能模块单元为基础,以危险品运输网上申报为主线,为申报方提供相关、及时的限行区域的交通信息,便于其设计和优化行车路线,并将相关信息传输至行经路线的管理部门进行网上联合审批。网下在收到申请材料后开展同步的核查比对工作并及时反馈至网上系统,实现信息的共享,提高监管的技术水准和监管手段。通过网上申报系统,一方面提高行政业务效率;同时申报方也可以通过系统及时查阅申报的进程和反馈情况,加快审批进程;此外也对管理机构形成有效的监管,促使其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实现有效的互动和双向的监管。应急管理主要是考虑将危险货物运输监管系统与现有救援平台进行有效地结合,将监管与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故进行关联,在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危险事故信息等传输至平台,从而为准确而及时的救助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救助的效率和效果。

张春兰[10](2015)在《安检系统中X射线透射图像处理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近几年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物流行业中邮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邮路的安全检查关系着民众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在实际的安全检查中,由于相关技术还不够完善,经常会出现错检和漏检等情况,因此如何提高危险品检测的效率和准确度,减少意外或危险事故的发生有着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用于邮路安全检查的X射线安检机产生的X射线透射图像,通过对这些X射线图像的处理方法的研究,结合一些危险品的识别原理,欲提高安检机的危险品检测准确率。本文对X射线安检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和X射线图像的成像原理及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理论研究。根据X射线安检机所呈现的X射线图像的颜色特征,利用Ostu方法和基于HSI色彩空间的分割方法对X射线图像进行了危险品图像的分割,将疑似危险品区域的图像分割出来。对广义Hough变换理论进行了研究分析,并用广义Hough变换进行危险品图像的匹配。为了提高对旋转图像的匹配识别率,对广义Hough变换进行改进,提出了一种将数学统计理论和广义Hough变换相结合的改进方法,引入一个距离阈值?,增加了一个匹配标准因子,有效提高了危险品匹配的精度。在MATLAB环境下,选取若干类危险品的图像进行危险品检测的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改进方法在匹配旋转的图像方面要比传统广义Hough变换有着更高的匹配精度,使危险品检测的准确度有所提高。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法的有效性。

二、人机交互式毒品/炸药自动探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机交互式毒品/炸药自动探测(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相关研究
        (二)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研究概况
        (三)现代性相关研究
        (四)文献述评
    三、研究设计
        (一)现代性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关系
        (二)理论基础
        (三)具体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内容
    四、核心概念
        (一)现代性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
第一章 “侍奉上帝”与宗教信徒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时期的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前殖民阶段的美国社会发展样态
        (二)前殖民阶段的非正式科学教育概况
    二、“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清教政治模式在殖民地初步践行
        (二)殖民地经济贸易水平逐渐增强
        (三)欧洲文化教育传统在北美的沿袭
        (四)宗教性教育政策法规的颁布实施
    三、“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义问答”模式中的家庭教育
        (二)“社区布道”中的科学知识推广
        (三)本杰明·富兰克林等人的科学实践
        (四)“报刊出版”中的科学知识扩散
    四、“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为开拓“新耶路撒冷”而教
        (二)教育类型与方式分散多样
        (三)以立法巩固教育的宗教性
        (四)教育的实用性倾向日渐凸显
    五、“侍奉上帝”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宗教神性对自然人性的无情宰治
        (二)“杂乱拼凑”的教育师资队伍
        (三)“潜匿于神学体系中的科学知识”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层级化明显
第二章 “科学立国”与“国家公民”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新生国家为自由民主而战
        (二)“旧科学”的落寞与“新科学”的荣盛
        (三)“大觉醒运动”与西进运动的发展
        (四)以立法形式巩固民主政治观的实践
    二、“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培育民族情感”的场馆科学实践
        (二)“宣扬理性”的公共讲座与科学博览会
        (三)“知识福音”与教会性科学知识推广
        (四)政治主导的科学知识推广实践
        (五)职业科学人的热情参与
        (六)“公民社会塑造”与科学新闻出版
    三、“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科学立国”成为核心价值诉求
        (二)“宗教性的消退”与“世俗化的觉醒”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具有国家化倾向
        (四)注重借鉴西欧教育的优质经验
    四、“科学立国”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立国之师”的质量参差不齐
        (二)“科学立国”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
        (三)“科学立国”的实利主义倾向显现
        (四)“国家公民培育”面临“肤色歧视”
第三章 “技术时代”与“科技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内战对美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助推
        (二)“手工训练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三)进步主义运动与进步教育实践
    二、“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教会推行的“科学肖陶扩之旅”
        (二)“政府推动”的技术知识推广
        (三)“报刊科学”中的科技知识传递
        (四)科学场馆的科学知识宣传
        (五)技术行会的产业技能培训
        (六)“新闻媒体人”的科技资讯传播
    三、“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以培育具有技术理性的产业人为目标
        (二)教育内容更注重生产实用性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遵循“新闻模式”
        (四)“新闻人的出场”与“科学人的隐退”
    四、“技术时代”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唯技术理性的价值取向盛行
        (二)科学新闻的“碎片化”与“主观化”
        (三)伪科学与迷信冲击下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出现衰退迹象
第四章 “科学危机”与“批判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危机”激化了美国社会发展矛盾
        (二)“莫斯科的威胁”与“华盛顿的警觉”
        (三)公众“科学万能论”价值观的消解
        (四)“经济起落”与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颠簸”
    二、“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新闻科学”的“荧幕化”与内容“专精化”
        (二)增强公众科学鉴别力的“电视科学”
        (三)创设“科学原生态”的场馆科学模式
        (四)“共筑科学理解力”的“科学共同体”
        (五)“从做中学”的社区化科学教育
    三、“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理解科学”的政治取向较为明显
        (二)理性批判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三)“现代公众”概念的逐渐清晰化
        (四)科学与消费的联姻:“科学广告”盛行
    四、“科学危机”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消费文化对公众理智精神的侵蚀
        (二)科学在公众视野中的形象滑落
        (三)迷信和虚假内容仍然充斥其中
        (四)公众定位从“知识缺失”转向“理解缺失”
第五章 “交往社会”与“实践理性人”培育的非正式科学教育
    一、“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背景
        (一)科学哲学的“生活实践转向”
        (二)知识生产模式的后现代转型
        (三)社会转型对非正式科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美国社会持续关注科学教育事业
    二、“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样态
        (一)为公众参与科研创设“公共科学领域”
        (二)鼓励实践探索的科学场馆活动
        (三)推行交互对话的科学传播模式
        (四)“活动式”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开展
        (五)“专业化”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特征
        (一)强调公众参与科学的机会平等
        (二)注重科学参与的交互性对话
        (三)凸显公众参与科学的情境化
        (四)关切非正式科学教育的成效测评
    四、“交往社会”时期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困境
        (一)“公众参与”面临过度商业化的侵蚀
        (二)科学人与公众的科学理解错位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缺乏自我批判反思
        (四)公众参与科学的活力受限
第六章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审思:历程审视、影响因素、经验与反思
    一、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审视
        (一)目标追求:从外在的目的转向本体的目的
        (二)教育内容:从有序的科学转向跨界的科学
        (三)实践模式:从单向的灌输转向双向的交互
        (四)“自我批判”:从依附性发展转向批判性发展
    二、影响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美国文化传统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二)资本主义精神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分权自治政治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四)科学自身发展对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影响
    三、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良性发展的实践经验
        (一)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清晰
        (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实施模式多元化
        (三)非正式科学教育的社会支持力度高
        (四)非正式科学教育更强调成效评价
    四、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一)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二)美国经验对我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的启示
        (三)理性反思美国经验的本土化转译
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改革年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2)NQR激励脉冲序列和探头电路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NQR基本原理及探测装置组成
    2.1 NQR的基本原理
        2.1.1 原子的核四极矩
        2.1.2 核四极矩共振原理
    2.2 NQR信号激励方法
        2.2.1 自由感应衰减信号
        2.2.2 自旋回波信号
    2.3 NQR探测系统的组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励脉冲发生器的设计与实现
    3.1 预期设计技术指标
    3.2 激励脉冲发生器系统设计思路
    3.3 系统硬件概述
        3.3.1 任意信号发生器PXI-5421
        3.3.2 计数器/定时器PXIe-6612
        3.3.3 示波器PXIe-5114
    3.4 系统软面板及程序设计
        3.4.1 开发平台
        3.4.2 同步触发模块
        3.4.3 信号产生模块
        3.4.4 示波器模块
        3.4.5 激励脉冲发生器前面板及程序框图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QR探头电路设计
    4.1 抑制振铃拖尾理论
    4.2 NQR探头电路设计
        4.2.1 调谐匹配电路
        4.2.2 振铃信号抑制电路
    4.3 探头振铃拖尾抑制电路的仿真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励脉冲发生器的测试和分析
    5.1 测试平台的搭建
    5.2 激励脉冲发生器的性能测试
        5.2.1 输出序列测试
        5.2.2 输出相位测试
        5.2.3 脉冲宽度测试
        5.2.4 输出频率测试
    5.3 误差分析
        5.3.1 频率误差分析
        5.3.2 脉冲宽度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3)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民用无人机的飞行特性及其监管诉求
    (一)民用无人机的一般界定
    (二)民用无人机飞行的技术特征与安全风险
    (三)民用无人机飞行的监管诉求
二、我国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的地方实践
    (一)适用于省级行政区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相关法律文本考察
    (二)适用于市级行政区域的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相关法律文本考察
    (三)无人机飞行地方监管立法实践存在的问题
三、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域外考察及借鉴
    (一)代表性国家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法律制度考察
    (二)域外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立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四、我国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法律制度构想
    (一)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基本原则
    (二)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模式选择
    (三)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基本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5)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应用的伦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第2章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概况及研发进展
    2.1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技术概述
        2.1.1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的定义
        2.1.2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发展的历史基础
        2.1.3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研发的社会背景
    2.2 世界各国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研发和应用概况
        2.2.1 国外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研发现状
        2.2.2 国内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研发现状
        2.2.3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主要功能和类型
第3章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应用中的伦理困境
    3.1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应用伦理困境的产生
    3.2 智能养老机器人应用的主要伦理困境
        3.2.1 监护需求与隐私保护之间的权衡问题
        3.2.2 单向度情感联系对老年人的误导
        3.2.3 护理机器人的自主性对老年人的束缚
        3.2.4 护理机器人设计导致的老年人对象化风险
        3.2.5 老年人人际交往技能退化隐忧
第4章 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伦理困境成因分析
    4.1 护理机器人技术和机器人伦理的主客体差异性
    4.2 缺乏有效的伦理原则规制
    4.3 社会的应变能力落后于护理机器人技术的发展速度
    4.4 护理机器人技术的局限性
第5章 走出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应用伦理困境的对策
    5.1 机器人科技与机器人伦理统筹兼顾
    5.2 解决护理机器人应用伦理困境的原则
        5.2.1 科技发展与伦理进步相统一的一般性原则
        5.2.2 应对护理机器人伦理困境的具体原则
    5.3 解决护理机器人伦理问题的具体制度设计
        5.3.1 教育体系中科技与伦理交叉学科的融合
        5.3.2 技术层面加强国际交流的规制
        5.3.3 对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6年修订)》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
    A鼓励发展类
    B限制发展类
    C禁止发展类

(7)《网络战》(第三、六、十章)翻译报告 ——从交际翻译理论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One Assignment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of Translation Materials
    1.2 Translating Process
Chapter Two Peter Newmark’s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Peter Newmark
    2.2 Peter Newmark’s Text Type Categories
    2.3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Theory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Word Translation
    3.2 Sentence Translation
Chapter Four Report Summary
    4.1 Unsolved Problems and Insufficiency
    4.2 Conclusion
Bibliography
AppendixⅠEnglish Original
AppendixⅡChinese Translation
Acknowledgements

(8)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基本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基本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点与难点
        1.4.1 创新点
        1.4.2 难点
第二章“颜色革命”的前提与信息基础
    2.1 能量主导式武器陷入困境
        2.1.1 历史上对能量杀伤的追求
        2.1.2 工业技术和平主义的梦想
        2.1.3 核能与超杀
    2.2 暴力斗争出现拐点
        2.2.1 基础科学奠定技术基础
        2.2.2“和平演变”战略埋下伏笔
    2.3 信息技术奠定信息基础
        2.3.1 信息技术凸显信息地位
        2.3.2 信息技术催生信息武器
        2.3.3 信息技术扩展信息战场
第三章“颜色革命”的筹划与信息手段
    3.1“颜色革命”的目标锁定
        3.1.1 历史背景
        3.1.2 地缘政治
        3.1.3 现实选择
    3.2“颜色革命”的时机选择
    3.3 信息技术提供信息手段
        3.3.1 信息技术为“颜色革命”提供技术条件
        3.3.2 信息网络为信息收集提供新的方式
        3.3.3 信息技术打破信息发布垄断
第四章“颜色革命”的发动与信息传播
    4.1“颜色革命”的发动方式
        4.1.1 街头政治成为发动“革命”的主要形式
        4.1.2 选举之时成为“革命”之机
        4.1.3 精英阶层成为“革命”主力军
        4.1.4 西方国家进行操纵渗透
    4.2 信息技术助力“颜色革命”的爆发
        4.2.1 信息技术助力“革命”动员
        4.2.2 信息技术助力“革命”组织
        4.2.3 信息网络成为“革命”阵地
第五章“颜色革命”的效果与未来信息战
    5.1“颜色革命”的发动效果
        5.1.1 物理效果
        5.1.2 心理效应
    5.2 信息技术引领未来信息战
        5.2.1 物理信息战
        5.2.2 生物信息战
        5.2.3 精神信息战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基于信息交互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及应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相关理论与基础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基础理论
    2.3 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4 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体系分析
    3.1 国内物流领域监管
    3.2 国内危险货物运输监管分析
    3.3 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发现的问题
    3.4 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系统需求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信息交互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系统
    4.1 信息交互条件下的监管组织职能变化
    4.2 监管系统设计原则与应用技术
    4.3 监管系统总体设计
    4.4 监管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监管提升与应急管理
    5.1 监管提升
    5.2 危险货物运输突发事故应急管理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信息交互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监管模拟演示
    6.1 短途运输模拟
    6.2 长途运输案例模拟
    6.3 基于信息交互的监管系统的效益分析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安检系统中X射线透射图像处理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像分割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图像匹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X射线安检机的理论基础
    2.1 X射线安检机和X射线检测技术
        2.1.1 X射线安检机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2.1.2 X射线的产生
        2.1.3 X射线的特性
        2.1.4 X射线的衰减规律
        2.1.5 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2.2 安检机在物流中应用的重要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Ostu图像分割算法
    3.1 阈值分割
    3.2 最大类间方差法的基本原理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色彩空间的图像分割
    4.1 色彩空间
    4.2 常用色彩空间
        4.2.1 RGB色彩空间
        4.2.2 CMY和CMYK色彩空间
        4.2.3 HSI色彩空间
        4.2.4 色彩空间的选用
        4.2.5 实验结果和分析
    4.3 数学形态学处理
        4.3.1 形态学理论知识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广义Hough变换的图像匹配
    5.1 图像匹配
        5.1.1 图像匹配的定义
        5.1.2 常用的图像匹配方法
    5.2 Hough变换
        5.2.1 Hough变换检测直线
        5.2.2 Hough变换检测圆的基本原理
    5.3 广义Hough变换
        5.3.1 广义Hough变换的原理
        5.3.2 基本广义Hough变换的实验与分析
        5.3.3 广义Hough变换中的缩放和旋转匹配的实验与分析
    5.4 数学统计理论与广义Hough变换相结合的改进方法
        5.4.1 理论分析
        5.4.2 数据验证
        5.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人机交互式毒品/炸药自动探测(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性视角下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发展研究[D]. 李青.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0)
  • [2]NQR激励脉冲序列和探头电路的设计与实现[D]. 雒媛.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1)
  • [3]民用无人机飞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蒋雪萤. 西南大学, 2020(01)
  • [4]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备案公告 2018年第5号(总第221号)[J].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中国标准化, 2018(15)
  • [5]智能养老护理机器人应用的伦理问题[D]. 陶芳芳.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2)
  • [6]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6年修订)》的通知[J]. 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深圳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6(33)
  • [7]《网络战》(第三、六、十章)翻译报告 ——从交际翻译理论角度[D]. 关凤湾. 暨南大学, 2016(02)
  • [8]信息技术在“颜色革命”中的作用[D]. 蔡易坚.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4)
  • [9]基于信息交互的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监管及应急管理研究[D]. 叶峰梅. 华东理工大学, 2015(12)
  • [10]安检系统中X射线透射图像处理方法研究[D]. 张春兰. 沈阳大学, 2015(01)

标签:;  ;  ;  ;  ;  

人机交互毒品/炸药自动检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